新综合教学模式

2024-08-07

新综合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新综合教学模式 篇1

根据教学实践和基地的实际特点, 教学中“导入新课”具体归纳以下几种形式:

一、以提出问题进入新课——立疑式

“学则须疑”, 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 才有思考, 有疑才意味着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 在讲平面连杆机构这章时, 先放一段飞机起落架收放的动画或者视频, 然后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飞机的起落架在着陆时能稳定地支撑在地面, 而在飞行过程中又能收缩在机翼上呢?”在学员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就导入了新课。[1]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种形式, 是把课程实质的东西或关键的问题以立疑的形式提出, 引起学员高度重视, 激发学员的求知欲, 使学员很自然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且理解快、记得牢、印象深。

二、以模型演示进入新课——直观式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由于学员没有实践经验, 对机械构造, 以及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只靠在黑板上画出机构形状, 并讲解工作原理, 这样纸上谈兵, 让学员接受起来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 以直观教学, 用模型演示来帮助学员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将是很自然的。

如在讲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时, 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反复向学员演示, 让学员清楚地看到机构及运动构件的工作情况。这样使学员从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 转化的实实在在, 易于接受, 也为所学新课打下基础。

三、以适时启发进入新课——承上启下式

导入新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 如果在此期间教员能对疑难问题给予学员适时的开导, 启迪学员的思维,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在讲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时, 这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员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在教学中采取先复习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然后, 再给出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先让学员自己分析, 对两公式进行比较, 找出公式的异同点。然后, 教员适时开导, 启发学员。

第一, 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牵连运动一个为平动, 一个为。转动;由于牵连运动为转动使公式在形式上就多出一项

第二, 是什么?怎么产生的?称为科氏加速度。[2]此加速度是法国工程师科里奥利 (G.G.coriolis 1792~1843) 于1835年发现的, 它的产生, 主要是转动的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当牵连运动为平动时就不存在这种相互影响, 因此就不会产生科氏加速度。在这里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趣事和用科氏加速度解释自然现象, 能增强学员的求知欲望。

第三, 对所学新课, 结合学员的实际水平, 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分析, 加以论证, 得出结论。

承上启下式教学主要启发学员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教员善于把自己的思维活动, 以语言为中介, 使学员与教员的思维“共鸣”, 教员与学员双方共同进行思维活动。只有教员传授知识与学员接受知识产生和谐, 才能获得课堂最佳效果。在承上启下教学中, 课堂讲授逻辑性强, 条理分明, 论证充足, 学员受到启发诱导, 使学员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方式, 在于领会其精神实质, 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特点, 及早进入学习状态, 增强课堂效果。教学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需要教员不断摸索和总结, 根据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1]这样既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又可以优化学习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员智能的发展。

摘要: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方法选择上, 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运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需要教员不断摸索和总结, 根据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入新课,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贵, 袁英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讨[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82-185.

新综合教学模式 篇2

随着国内连锁酒店品牌的快速扩张,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酒店加盟市场已趋于饱和。众多连锁酒店品牌为抢占市场,纷纷转型加入到中档酒店的加盟行列。转战中端酒店市场只是一种方式,综合服务运营的模式才是连锁酒店发展的长久之计。

近几年,国内的连锁酒店加盟可谓如火如荼,不论是酒店加盟业的老大哥如家酒店,还是后起之秀尚客优快捷酒店,扩张速度都在不断加快。随着连锁酒店品牌和加盟店数量的逐渐增多,酒店加盟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不少连锁酒店品牌推进酒店转型,加入到中档酒店的加盟行列,如家的和颐酒店、华住的全季和星程酒店、锦江之星的白玉兰酒店、尚客优的骏怡城际酒店等都是中端连锁酒店品牌的主力军。向中端连锁酒店转型只是权宜之计,同质化的酒店只会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酒店加盟业的长期发展。

综合服务运营是将同一品牌下的多种服务类型综合在一起,加盟商选择适合的服务种类组合加盟,既丰富了物业服务种类,又便于业主统一经营,还节省加盟商同时加盟多个品牌的费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新综合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盲校综合康复课 分流走班制 康复训练

一、什么是盲校综合康复课

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是一门以开发视力残疾学生潜能、补偿视觉缺陷、缩小视力残疾给学生带来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目标,融感知觉训练、社会适应、行为训练等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盲校特有的重要课程,是我国视力残疾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盲校综合康复课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盲校康复课采取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但因视障学生除共性特点以外,不同学生之间因智力、性别、文化背景以及视力损伤的程度、致盲原因、致盲时间、眼睛现状、入学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状况及特殊需要,且每个学生差别较大。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中,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十几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视力残疾学生,讲授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这就致使康复内容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最急需且行之有效的训练需求。康复训练项目大多需要教师手把手引导学生练习,一对十几的教学编制,40分钟的课堂时间,使得一个训练项目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几分钟,而大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无事可做、无人看顾的状态,教师整节课下来,始终处于高强度工作中,而学生的训练安全及训练强度都不能够达到要求。因此,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使盲校综合康复课流于形式。

三、盲校综合康复课新模式

最新的盲校综合康复课程标准将此课程内容设定为六个选修模块,这也对各盲校如何开设综合康复课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4年9月,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丁丽辉校长的倡导下,大胆改革创新,将固定班级授课制改为分流走班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什么是分流走班制

分流走班制,第一,要为每个学生作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基本状况、受教育程度、生理性视力残疾情况、功能性视力状况、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评分、认知情况、除视力外其他感知觉情况、生活能力、特殊行为及是否伴有其他残疾等。第二,根据评估结果及家长、学生的期望,由各相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计划,依据最需原则,为每个学生选定不同的康复项目、目标及内容。第三,各班同一时间开设康复课,打破班级界限,将需求相同、程度相近的学生,每1~4人编为一组,由相关教师开展训练。第四,视力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形式需要多种多样,不同学生所需要的训练形式也会不同。教师可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形式。康复训练可在课内完成,也可与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配合;可由任课老师独立完成,也可由班主任、生活教师等有关人员来共同完成。第五,在训练中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项目及组别。第六,在学期末的时候,对每个学生的康复训练进行再次评估,达到训练目标的学生为其更换下一难度的训练内容或转为次需特殊需要项目。

2.分流走班制的优势

分流走班制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个别差异,先评估后康复,先测试后教学,即使在同一训练项目、同一训练小组中,不同学生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康复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区别,保证了康复训练目标的指向性。

分流走班制因采取小组授课制,一个教师只面对需求及程度相近的少量学生,使得教师可以选择游戏、实践、真实情景、模拟情景、讲故事、强化训练、讨论、讲授等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保证了康复训练手段的灵活性。

分流走班制便于教师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多种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康复,形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视力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保证了康复训练结果的有效性。

分流走班制,更有利于获得康复效果的反馈信息,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激励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康复。多元化的评价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注重学生在康复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付出努力的程度,评价是发展性的,而非终结性的,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保证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建议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盲校义务教育综合康复课程标准,2014.

[2]钱志亮.盲校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吕梁学院新校区综合教学楼设计 篇4

1 项目背景

吕梁学院是吕梁市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高等院校, 由省教育厅主管。学校集文、理、工于一体。2004年, 省教育厅和吕梁市政府决定在原校的基础上筹建本科学院, 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 决定另辟新址。新校区选址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北郊, 规划用地较规整, 依山临水, 处于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西侧为209国道, 为校区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干道, 东侧为北川河, 南侧为40 m宽的规划路, 北留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新校区总占地63.51 hm2, 2005年开始筹建。新校区聘请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进行了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 学校分为两期建设, 一期工程已经竣工使用, 该教学楼规划为二期工程, 位于教学核心区。其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吕梁学院新校区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办学的硬件水平和质量。

2 新校区总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 校园内由一条弧形主干道和一纵两横三条直干道构成, 这些主要路网将整个校园连贯在一起, 并且将基地根据不同人群的主要活动范围及人流、车流的分离, 由内至外分成三个活动单元:第一、第二单元构成整个校园的核心区。第一单元:图书馆、电教中心;第二单元:一二期教学楼、一二期实验楼、艺术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第三单元:学生宿舍、餐厅、后勤服务、办公楼等构成, 见图1。

3 项目区域性设计———建筑形态与交通组织空间

应甲方要求, 该项目由海南设计院与吕梁设计院合作设计。根据总体规划, 该项目位于一期教学楼的北侧, 与一期教学楼隔路相望。根据任务书要求, 该教学楼主要承担学院的基础教学任务, 面积控制在4万m2以内, 且需安排单班教室、二合班教室、教师休息室和四种规模的阶梯教室 (120人、160人、200人、240人) 。这样在设计过程中, 我们考虑了多种建筑形态, 既要充分尊重总体规划, 又要适应新时代条件下新的教育理念, 体现集中高效的实用功能, 使其保持一种彼此流通、延续、渗透、开放的状态。力求打破传统的呆板模式, 使设计更人性化。这样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论证, 最后一致同意采用“群构”的理念整合基地, 将教学楼的各个组成单元统一安排, 使场地整体化、组群化, 见图2[1]。该建筑在形态上没有做过多的变化, 而是将自身作为网络中的一个单元, 通过东西两侧的连廊将南北两栋线形的形体建筑连接在一起, 围合出一个宁静的庭院空间。这种整合使各学科之间更容易交流, 使各学科之间更易相互渗透, 形成一个多元交流的新的校园氛围, 实现了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 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整个基地高差很小, 基本为一平地, 该建筑结合总体规划, 将车流、人流分开, 车流从基地的东侧进入, 沿路边停靠, 人流从西侧进入。

4 室内共享空间

深圳大学覃力教授在他的文章《博学不穷笃行不倦》中说:“尽管交通工具的更新缩短了时空距离, 但是人们在移动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却是越来越长。信息愈发达, 愈是需要交流。处于新时代的高校学生, 对信息的渴求更是强烈, 朝气蓬勃但又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因此, 在高校建筑设计中, 建筑师应该考虑学生使用需求, 合理设计教学楼的交往空间[2]。”该教学楼打破原有教学楼的单调布局, 把交通疏散、聚会、布展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个共享的空间, 见图3。

1) 交往空间的定义:交往空间简单而言就是提供人们交往的场所。让人们在这里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增进友谊。高校教学楼内部, 除了教室、自习室、实验室、办公休息室等一些专门性很强的室内空间外, 其他公共空间都是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的场所, 因此教学楼内部的交往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

2) 通过交通空间丰富交往空间。整个建筑内12部楼梯均匀布置, 满足垂直向度的人流疏散和交通枢纽的要求。每层各个空间之间通过走道和廊桥形成水平向度, 形成连贯高效的水平交通枢纽。二者与建筑有机结合成为人们对话、交流的容器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内走廊里通过设置书架,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驻足停留的交往机会。设计过程中, 借鉴这一理念将该教学楼内连接南北两座楼的走廊设计为多功能交往空间, 它不再是简单被指定为某种交通功能, 而是成为积极引导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元素。将走廊设计为4.0 m宽, 局部6.6 m宽, 既可以作为展览空间, 又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

3) 通过中庭共享空间丰富交往空间。建筑中庭空间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罗马时期建造的万神庙穹顶就是约40 m高的室内无柱空间[3]。如今中庭空间已广泛地运用到各种类型的建筑中, 对人们工作休闲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中庭是一个有顶盖的室内公共空间, 一般称为共享空间, 是建筑空间的一种形式, 主要是指建筑中局部空间通高几层或垂直贯穿建筑的整个高度的空间。中庭作为公共空间的组织中心, 如何更好地组织师生的学习和交往的行为, 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代新的教学模式, 如何把握空间的位置、形态、比例、尺度以及距离这一系列问题就摆在设计师的面前。高校交往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在校大学生, 他们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 需要建筑为他们提供参与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而该建筑中的多处适宜的中庭共享空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在该项目中, 中庭的一层部分作为建筑内部空间的联系枢纽, 它既是人们对该建筑内部空间的最初认识, 也是师生们从相对封闭的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 同时又是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的一个重要过渡空间。二层以上共享大厅除了满足建筑内部交通联系的功能要求外, 更是师生思想交换、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也可将漫射光线引入建筑的内部, 形成光影交错的景观效果, 这样既解决了师生的需求, 又丰富了教学楼的空间形态。

5 室外共享空间

现代教育已经不限于单向灌输和传授, 而是更加强调综合性和人性化取向, 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适应这一变化, 设计中引入了中国园林式布局手法。利用建筑自身围合形成了性质各异的共享空间, 形成以“广场+内庭院”的空间构成形态, 组织各个功能空间和建筑单元。内庭院空间是内向的、相对私密的、静态的, 庭院内布置花草、休息桌椅、建筑小品等, 既方便各学科师生课余的休息交流, 形成互动、多元和资源共享, 又组织了教学楼内部的自然通风, 改善了内部小气候, 形成一个宜人的小环境。入口广场是外向的、开敞的、动态的, 结合台阶的处理, 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6 结语

整个建筑通过不同标高、不同空间的变化, 使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形成渗透, 共同构建出积极和谐的公共空间。在吕梁学院新校区综合教学楼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通过理解场地和环境脉络, 整合和塑造出各个内外空间, 以保证建筑的品质, 来达到促进师生交流学习的建筑关系, 保持了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提升了普通教育的理念。

摘要:以吕梁学院新校区综合教学楼为例, 阐述了新校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形式, 就建筑形态、建筑空间在现代大学教学楼中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以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教学楼,空间,形态,建筑

参考文献

[1]宋明星.“群构”:整体化高校校园环境构成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4.

[2]杨永生.建筑百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3]吴爱民, 耿跃.中庭空间再思考——多样化的中庭运用[J].华中建筑, 2010 (6) :51-52.

[4]吕发改科教发 (2011) 355号, 吕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R].

[5]吕梁学院提供的地形图及规划设计条件[Z].

[6]GB 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新综合教学模式 篇5

一、背景与目的

官桥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南安市中南部,面积120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居),常住人口10.36万人,外来人口约3.6万人,国道324线穿镇而过,是连接南安、晋江、泉州等发达(县)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之一。官桥镇经济活跃,所处区位独特,人财物流动密集,治安状况复杂,路面“两抢”尤为突出,恶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多年来,官桥镇一直被列为泉州市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区域。为了改善治安,同时解决警力和警务财力不足的困境,官桥派出所开拓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和“警用地理信息综合平台(PGIS)”,构建起一个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网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内容与方式

2007年年中以来,官桥派出所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层基础建设中,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促进部门联动,整合民间资本,引进质量体系,构建起一个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网络。

1、引入市场机制,架构技防网络。为解决警力和警务财力不足的困境,官桥派出所开拓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和“警用地理信息综合平台(PGIS)”,走出一条“电信投资、企业认养、公安管理、部门共享”的技防新路。通过主动与电信公司探讨,协同推进,采用“租借与认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即由电信公司一次性出资快速在官桥辖区主要街道、复杂路段和国道324沿线重要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再采取类似于银行按揭的方式,每个监控探头按每月450元的费用租借或认养。除了要求综治重点单位如金融机构、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网吧和学校等必须在门口安装使用公共视频监控系统之外,派出所先期主要通过镇综治委、镇商会等机构召开现场推介会,这种模式很快获得认可,短期之内就促成一大批单位和企业、商店主动要求租借和认养。这种由电信部门负责投资、维护和升级并由派出所负责联网、监控和管理的视频监控建设和使用模式,克服了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的瓶颈,同时也让使用方省钱省力省事,很快获得上级领导和辖区内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商家乃至于辖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2、调动社会力量,构筑人防网络。本着以技防填补人防盲区、以人防弥补技防不足的思路,官桥派出所布设了“三道人防线”。一是主持组建一支规模较大的协警队伍,形成镇区界面巡控网络。2007年以后,官桥派出所加大力度,主持建立镇区治安巡逻队,并组建便衣伏击队;同时,协调和整合辖区交警中队和刑侦探组警力,定岗定位,定人定责,形成了责任单位控“点”、机动车巡逻控“线”、步行警力控“面”的防控格局,保证街面见警、路路有警。二是指导29个村(社区)组建村级治安巡逻队,形成村际巡查排查网络。组建村级巡逻队分别采用五种不同类型的巡逻保障机制,即村财保障型(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巡逻队保障由村财务统一支付)、村企分担型(企业较集中的村,巡逻队保障由村民与企业共同分担)、企业全额保障型(地处工业区,巡逻队保障由企业全额负责)、村民自筹自助型(没有企业的村,每户每年收取100元作为巡逻队运行经费)、村干部轮流巡逻型(经济差、没有村财的村,由村干部轮流巡逻)。三是督促指导组建内保组织,形成自防自保的单位防控网络。按照“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办好自家事”的要求,雇佣保安门卫、物业管理,建立健全内部保卫制度,落实门岗保卫、楼层防控、车辆保管责任。

3、借脑借力,构建乡镇级可视化警务指挥平台。在建设推广公共视频监控网络获得成功后,官桥派出所继续创新机制,加强与电信部门协作,将“官桥技防模式”加以规范、不断升级,共同研发出集全球眼、卡口、商铺管家、案件研判、治安力量、阵地控制、出租房屋等信息为一体的具有“警务指挥、警情研判、阵地控制、巡防调控、队伍管理”功能的“警用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将原本孤立的单点视频监控,有机链接在一起,并布局在三维地图中,在警务平台上构建起可调度的统一立体监控网络,指挥员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可视化实时掌控辖区动态、实时收集治安信息、实时指挥警务工作,保障警务工作高效运作。

三、效果与问题

1、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技防市场化、人防社会化,有效地解决了警力和警务财力不足的困境。

2、建设公共视频监控网络,提升了效率,有效保障警务工作高效运作。

3、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和对讲通信系统,推行“十厂联防”、“十户联防”模式,形成联动效应,确保快速联动,有效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四、对策与思考

新综合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社会生活;活动形式

当前,小学数学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多样化、趣味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学习手段。以往的小学数学学习是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陈旧、学习效果低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数学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丰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小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严格遵循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社会生活

可以说,数学是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的一门学科。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培养学习意识,提升数学兴趣。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说,就是要引导小学生在目前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进而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研究对象,其次要激发学生探索,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最后要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归根结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去体验数学、运用数学、反思数学。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千万不能脱离教材,既要使活动本身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又要让实践活动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二、合理确定活动内容,切实灵活活动形式

一方面,要适当确定活动内容。在确定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依据教学大纲的原则。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大纲中的原则性意见,把其作为确定实践内容的主要依据,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有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宜性,保证活动内容能够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结合实际;二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的原则。要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为基础,恰当确定实践内容;三是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的原则。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范围、活动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践内容。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实践活动形式。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实践,独立自主地收集材料、分析研究。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精心高效组织活动

研究探索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活动过程中,一是要通过准备工作,唤起学生主体意识。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习惯于老师讲、自己练的旧学习模式,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时,不能很快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按照研究课题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学生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通过找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摆脱学生的依赖思想,摒弃原有的模仿学习、记忆学习,使综合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三是要开展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师生、生生,小组交流,让学生更加丰富、全面地理解把握活动内容,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想说、敢说,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实现数学思维的飞跃。

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活动评价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成果可能都比较微小,这不是关键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活动全过程,是否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要把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作为评价主体。要真正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总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使小学数学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丰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笔者相信,只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紧紧遵循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合理确定活动内容,切实灵活活动形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精心高效组织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活动评价,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恩惠.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3).

[2]霍九开.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开展[J].学周刊, 2011(9).

新综合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思辨,语篇分析,教学模式

思辨,即批判性思维,指“为了决定某事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是西方大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性不足。较之其他文科专业,英语专业学生更容易陷入这样一个尴尬境地:分析论证时缺乏逻辑性、表达思想时缺乏独立见解、辨证说理时缺乏说服力,表现为“哑巴英语”、“结巴英语”和“蹩脚英语”。黄源深(1998)将此现象归结为“思辨缺席”。寻究问源,笔者认为,“思辨缺席”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密不可分,而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语篇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启示。

一、“思辨缺席”的根源

首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易导致思辨缺席。长期以来,语言学习者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外语知识进行反复吸收、记忆、操练和模仿,机械性记忆和被动吸收远远超过了积极主动的批判性思考。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基于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语法翻译法在英语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易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2)注入式教学,缺乏启发性。(3)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篇章的整体性。最后,学生重单词和语法学习,语篇意识缺失。外语学生经常会理解句子中个别单词的意思,却分析不出篇章的脉络结构、主题思想;在语言表达时词汇和语法正确,但词不达意,缺乏思想性和逻辑性。

二、语篇分析与语篇教学

语篇是一次性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分析语篇本身,还要考虑到语篇所承载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并探讨语篇与语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基于语篇分析的语言教学认为,意义不是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包括其语言体现形式和交际功能)所决定的。文本研究不再局限于定型文字和结构的语言本身的研究,而是把文本视为具体语境中的交际活动,进一步挖掘语篇的杜会功能意义。现笔者将结合自身在综合英语课程方面的教学实践,借鉴语篇教学法,尝试构建以思辨能力能养为目的教学新模式,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以思辨为核心的语篇教学模式及应用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作为人类交往工具的外语和文化传播者的外语人才必将成为这场竞争的核心,外语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外语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然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

应此要求,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语篇分析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从上而下的新模式,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中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笔者选用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英语本科生系列教材’中由李观仪教授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第六册Unit 6 Text I为例,来说明新语篇教学模式的实际课堂操作方法。

Dull Work

1.Talk about Questions。以曹雪芹著《红楼梦》为例,由图画引入,引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曹雪芹何以写出巨著《红楼梦》?(2)所有成功人士的人生一定跌宕起伏吗?(3)一个人在平凡中能否有所成就?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关于主题的思考。

2.Find out the theme。鼓励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和关键字词,提纲挈领,切中要害,从宏观上把握全文的主题思想。具体形式:将学生以三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开展小组内讨论,归纳总结,再以Presentation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认真聆听并做出点评,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3.Reproduce the outline.重塑作者的写作思路。从主题思想出发,探索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层层推进主题的。首先,摸索文章的主线。文章以“乏味沉闷的工作”为题,以“成就”为着眼点。目的是要指出两者的关系。这其中涉及了“三个要素”和“两种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藏文章背后的线索。其次,确定文章类型。由题目本身的暗示、两对关系的阐述,可以发现本文属于关系阐述型的说明文。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主线,划分层次,并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思想。在Dull Work中,作者采用立论-阐述-总结的经典修辞,开门见山,引出话题,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层层深入主题,最后升华主题。通过自上而下的分析,构建学生篇章意识,为写作打下基础。

4.Discuss Choice Of words and Translation。在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抓住语境分析、语义连贯、语篇衔接、文体修辞、语法结构、遣词用句,并对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翻译,分组练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讨论和所学的翻译理论及原则,对不同的译文的比对探讨,从而深入理解原文的写作目的及技巧,两者相得益彰。

5.Hold varied in-classroom activities。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助学习的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策划、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具体做法:分组学习,督促学生预习,通览全篇,思考课前问题,生词查询,结课总结,主题升华等等,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模仿写作练习。具体活动包括:话题讨论、故事接龙、小组辩论、翻译练习、文章改写缩写或重写等。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导演”,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参加“演出”,并演好自己的“角色”。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比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新模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篇章整体着手,层层剖析,直到字词,抓住语境分析、语义连贯、语篇衔接、文体修辞、语法结构、遣词用句等关键环节,追踪作者的文理思路,高屋建领,纲举目张,立足整体,掌握细节,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Sal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eyn and Bacon,199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黄源深.思辨缺席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4]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新媒体时代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8

一、新媒体冲击下的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蓬勃兴起的热点媒介,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伴随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媒介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服务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则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以笔者所授的两个英语专业班为例,每名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超过半数的学生配有笔记本电脑,还有少数学生拥有平板电脑, 而他们日常的信息资料搜索、交友互动、娱乐消遣等基本都是通过电脑及手机网络进行。因此他们的学习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阅读的影响。与传统的纸媒相比,新媒体阅读具有互动性、移动性及泛娱乐性等特点, 而热衷于新媒体阅读的大学生也多采用“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其 “阅读内容限于考试或工作需要,功利性较强”[2]。

相比而论,综合英语课程作为面向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要整合优化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英语知识,继承其知识精粹,矫正其学习盲点;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语音、语法、词汇训练及人文社科知识的熏陶,使学生达到由高考应试英语到大学专业英语的质的转变,从而为高年级英语专业方向课的开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一重要的作用也就决定了综英课的 “精读、慢读、苦读”的特殊性质,即综英课要求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文化背景、篇章结构、写作手法、重要语法点、句型和词汇都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实践中。而对语言精准的把握,必须是学生宁静状态下的苦读及反复研习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此耗时、耗力、见效慢的课程与新媒体阅读时代的“泛读、快读、悦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综英教学越发变得“不合时宜”。对于综英课,不少学生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不愿学又学不好。而综英教师又苦于无法摆脱综英教学的特殊性质与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在教学上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局面则让综合英语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二、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困境

正如张甫涛所言,“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3]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图文并茂、视觉冲浪的网络、手机阅读,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长篇文本,也不习惯深刻思考问题。而综英课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恰恰要求他们专注于经典篇章, 在对语言知识点细致把握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有关社会、文化、环境等人文话题作出自己深入的思考和严肃的判断。但这也正是新媒体阅读所欠缺的。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继续成功有效开展综英教学,成为综英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备课难、上课难和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一)备课难

综英课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课本、教师用书、 权威词典及网络资料。综英教师也多立足于课文,将教师用书中列出的重要语法点、句型、词汇与权威词典中相对应的解析结合起来,贯穿于综英教学的语言知识学习中。同时辅之以在网络上查到的有关作者和文章赏析的内容,适时地穿插于语言点介绍中。这样的备课方法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应该是比较适用的,这客观上是由当时的教育科技文化条件决定的。那时的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多半以课本为主要学习材料,平时的辅助学习工具也只是一本牛津高阶或朗文词典。如果想阅读权威的英文资料,就必须在报亭买份英语学习报刊或者泡在阅览室的书海中苦苦阅读。有时需要上网查资料也得去网吧,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随时随地上网的物质条件。因此, 相比较而言,教师所能掌握的教学资源在质和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学生,学生如果想学到系统的知识,就必须紧依课本、紧随教师。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资源优势正在悄然消失。如今的90 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极强,入学不久很多人都配备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网络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而英语学习网站也方兴未艾,沪江、可可、普特等网站汇集大量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为学生奉上视听说盛宴的同时,也通过论坛等渠道为他们提供了与其他英语学习者互动交流的平台。此外,各种英语学习软件如有道词典、灵格斯翻译家也将众多权威词典收录其中,让学生所能掌握的学习资源陡然剧增。同时,教师所能应用的教学资源却相形见绌。首先,囿于综英课的特殊性质,教师必须以教材为纲,而现有的综英教材多为20 世纪90 年代或刚刚进入新千年后所编,相当一部分语言材料的时效性不强,与随时更新的网络资源无法同步,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备课,想要备出时代感很强、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大。其次,过去多为教师所专有的教材配套参考书、权威词典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且不说那形形色色的参考答案书,就是原版的教师用书学生都可通过图书网站轻松获得。而教师过去所依赖的各种权威词典也早已在网络词典的冲击下优势大减。因此,教师稍不留意,就会有照本宣科之嫌。如此想要备出新鲜感十足、个性化极强的语言材料难度也较大。

(二)上课难

综英课所特有的承前启后作用,决定了它集语言知识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于一身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综英课对学生中小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及时查遗补缺。同时,有别于听力、口语、阅读等单项语言技能课,综英课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也对其语言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性质客观上使教师难以摆脱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重点的授课模式。此外,综合英语“所特有的浅显的内容和严格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言语形式训练的必然性和必需性”[4]。因此,综英教学的落脚点必须首先是语法、句型、词汇的反复训练,否则学生的语言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综英课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文化背景、 篇章架构、写作手法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对语言要素从认知到鉴赏再到综合运用的转化,为高年级的语言、文化、文学课打好基础。这就从更高层面上要求学生反复深入阅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其中的人文社科话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综英教学的另一落脚点,必须是引导鼓励学生熟读精思。

新媒体时代的英语专业学生大多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抵触情绪。首先,他们刚刚经历过高考,自以为对英语语法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饱受“题海战术”之苦的他们也不愿意再次投入对句型、词汇的机械训练之中。而且综英课所占课时之多、知识点介绍之细、覆盖语言技能之广,很容易让他们联想起高中的英语课,因而要想以知识点灌输为主来激发他们学习综英的兴趣和热情确有难度。其次,学生多是新媒体阅读的粉丝,他们大多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生的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手机观看视频、阅读文献、下载使用电子词典。而正像有关学者所担忧的那样,“在互联网上浸淫日久,人们的注意力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5],很多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他们热衷于阅读时效性、趣味性强的电子文献,不乐于也不善于对一些表面陈旧实则经典的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深度思考,因此想要引导这样的学生进行熟读精思也非易事。

(三)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综英课重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仅凭每周六到八课时的授课是难以实现的,更多的还要依靠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外语习得的关键,学习者最终能否成功地学好外语主要取决于他的自主学习能力”[6]。换言之,要想让学生对综英课本中的名篇佳作了然于胸,教师就必须不断督促学生运用词典等参考工具对综英课本和配套练习进行自学,同时通过不厌其烦地查阅资料、细心阅读有时甚至是反复诵读课文,达到与文章作者的共鸣。

然而如今的学生由于受到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的影响,难以沉下心来进行“精读、慢读、苦读”。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最能反映这一问题的即学生的纸质词典使用情况。据笔者的观察,多数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还把牛津高阶词典带到教室,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是到了第二学期,很多学生的课桌上已很难看到纸质词典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手中的手机词典。问及原因,回答多是手机词典方便快捷,且信息更新快,便于及时查询生词。毋庸置疑,手机词典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其时效性和快捷性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对于尚不能合理运用英语学习工具的低年级学生,对手机词典的过分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在日常授课中, 笔者会对重点词汇的用法和派生词进行不定期抽查,这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出正确回答,而在被提问后即使匆匆翻查手机词典也未必能给出满意答案。当被问及是否认真查字典进行课前预习时,回答多为否定。 更为重要的是,时下的网络词典软件开发并不十分成熟,收录的词条多用汉语解释。即使现在的安卓系统可以整本收录朗文词典,但据一些学者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双语词典里中文信息依赖较强,在读过中文释义(或对应词)后,不愿再读英文释义,对中英文释义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义项认识不够”[7],因而低年级学生在查手机词典时多半是读到中文解释就戛然而止。这对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可见学生如果不能合理使用手机词典,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基础必将受到负面制衡。然而在新媒体强大的攻势面前,综英教师的苦口婆心似有“螳臂当车”之嫌,其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新媒体时代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如上所述,新媒体冲击下的综英教学困难重重,如何突破瓶颈,让综英课能“常教常新”是综英教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精”、“专”、“博”三方面入手。

(一)精讲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综合英语的课程本位是基础英语,对学生的语音、 语法、词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综英教学必须首先是“精讲教学”。而部分学生也确实体现出基本功不扎实、学风浮躁、眼高手低的倾向。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夯实其语言基础。

1.培养学生合理运用词典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部分学生喜欢用手机词典而忽视纸质词典的问题,笔者经常会比较一些英语学习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的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深入学习综英词汇时应多查看纸质词典。同时,向学生适时介绍一些二语习得方面的知识,让其充分意识到“先看英语释义再看汉语翻译的使用策略与英语主动词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语言学习规律,鼓励学生通过重点学习英文释义,提高其词汇水平[8]。

2.将校园生活和人文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词汇教学中。教学研究表明,“英语词汇量的多少,标志着英语水平的高低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弱”[9],因此词汇教学是综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源已基本与教师持平。教师如果仍照搬教师用书或词典上的权威例句,不但不会发挥例句应有的示范作用,还会降低学生上综英课的热情。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重点词汇的例句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反映校园生活的新动态和90 后学生的独特看法。同时,鉴于词汇和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笔者经常在讲解词汇用法时,将其与英语发展的历史和民族思维的变化等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加深他们对特定词汇的印象。此外,还利用图、文、声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比较近义词的用法。例如在讲解有关“笑”的一组英语词汇时,就在课件中插入了十几个gif动画图片,通过图片中动画人物滑稽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意识到各种“笑”之间的区别。而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以上这种词汇教学方法更易接受。

(二)专业教学———训练逻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初入大学的学生仍囿于中学英语学习思维,对文章理解的重视不够,且受新媒体阅读的影响,浅阅读倾向明显,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能够回答课后阅读理解题的层面上,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不甚了了。更有甚者,虽然明白一句话中每个词的意思,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的意义。而“阅读低效和理解偏差都是由于书面语言形式和认知背景的不相匹配,即阅读的很多问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读者的图式知识和思维能力”[10]。因此,综英课作为英语专业的主课, 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 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体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点。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综英课本中的部分语言材料虽然陈旧,但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因此笔者在课上有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鼓励他们课后反复朗读这些课文。而这种朗读不能是机械性的“发声阅读”,而应是“出于口、入于耳、 沉于心”的诵读。如此这般,才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其逻辑架构,并在不经意间将其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与文本配套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充分发掘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优势,激发学生对已学文章的诵读热情,深化其学习效果。

2.实践出真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 “读”和“写”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而“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批评,也包括鉴赏, 不仅仅是审视缺陷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感受美的过程”[11]。所以在讲述具体语言点前,都会通过问题解答、 集体讨论、画图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行文逻辑、写作手法进行细致分析,并在具体语篇分析中对其间的起承转合予以特别提示。同时结合该文的文体,介绍同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需外力推动时,输出比输入更能起到推动作用”[12]。学生通过长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训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时如果能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提醒其在写作中注意行文逻辑,并及时评阅其文章、指出其不足,那么其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博雅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短板,那就是英语基础虽然扎实,但知识面不广,思维不如其他专业的人活跃。换言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重视,往往使其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一弱点在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导向的辐射下,很有可能会无限放大,后果堪忧。笔者认为清华外语系“塑造博雅之士”的建系宗旨不失为解决这一痼疾的一剂良方,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属于全体之研究’的‘各时代之文学史’,另一方面‘专治一国之语言、文字及文学,而为局部之深造’”[13]。 而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综英教学更应是“博雅教育”。也就是说,在专业学习起步的时候,将通识教育和综英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把“文史哲不分家”的思想贯彻到实处。

笔者所用的综英教材就收录了不少经典之作,且笔者的研究方向是文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学理论运用到对课文的文本细读中,试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使其在文学鉴赏中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名篇《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改编的课文时,笔者首先介绍了莱辛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之后让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作者在提到“雄鹿(the buck)”之前所用的一系列代词,随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关受伤动物确切身份的“雄鹿”一词在故事第四段才出现,而在前三段作者只是用“抗争的模糊身影(the fighting shape)”、“兽(the beast)”、“挣扎的黑色物体(the writhing blackness)”、“块儿状物(the mass)”来代指雄鹿。 并适时引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陌生化”概念,启发学生意识到这种写作手法除了能制造悬念外,还有延长读者感受时间,加深其感受强度的作用,因为在这些富于色彩、充满动感的代词衬托下,一只垂死挣扎的困兽形态已跃然纸上。接着,笔者又导入象征手法、成长小说、 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充分发掘故事的文学内涵。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整堂课上学生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新综合教学模式 篇9

一、明确“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意义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二、明确“综合与实践”的要求与目标

第一学段:内容安排应强调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具体目标:

1. 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第二学段: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通过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

具体目标:

1. 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于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3.结合实际背景,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明确“综合与实践”的变化

1.主要内容的变化。

“实验稿”:“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修订稿”:“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基本理念的变化。

“实验稿”: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修订稿”:应用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实验稿”: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修订稿”: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证明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增加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在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3. 课程内容的变化。

第一学段 (1~3年级)

“实验稿”: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修订稿”: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第二学段(4~6年级)

“实验稿”: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修订稿”: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了解“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作用

“修订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促进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

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

动手实践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如:让学生自己做决策——“购买水果”教学,新年就要到了,新年联欢会上班级要买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橘子这四种水果最多,我们就在这四种水果中选择,应该怎样购买呢?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议一议。有的学生提议,先要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每种水果的情况,知道了同学们最喜欢吃哪种水果、最不喜欢吃哪种水果,再决定怎样买水果。为此,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通过“新年联欢会上应该怎样购买水果”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要了解班级同学喜欢吃水果的情况、情况的获得需要收集班级同学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这个人数如何获得等。使学生认识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又通过对收集来的数据整理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班级多数同学喜欢吃的水果,少数同学喜欢的吃水果的信息,可以据此信息确定如何购买水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据中是有信息的,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决策问题。

3.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程有新的理念,要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并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学习,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才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至高思维境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考虑“综合与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的问题

新综合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医学模式,护士素质,培养

长期以来, 护理工作在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指导下, 是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嘱, 完成治疗计划, 是从属型医护关系。随着医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即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已被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所替代。在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换为“以病人为中心”后, 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护士的工作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变为向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全面照顾。宗旨是“以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为指南, 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 以护理程序为手段”, 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新的护理理念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现阐述如下。

1 当前护士整体素质面临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士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 主要表现在:①护理专业得不到社会认可, 不少护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前景产生了困惑, 导致部分护士弃护经商, 有的只满足于现状, 应付日常工作, 知识的贫乏、局限, 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多元化需求;②护士的劳动价值得不到社会承认, 使得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失衡[1];③护理体制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社会对护理需求的不断扩大不能被满足, 无完整而合理的护理管理体系, 护理管理中普遍存在多部门干预及多头领导现象, 造成护理管理混乱;职称与职能相脱节, 护士不分高低, 做同样的工作;对护理科研的支持太少;④护理教育落后, 基础科学的理论课多, 护理理论课少, 偏重于技术教育而忽视技术操作;⑤护理队伍不稳定。

2 新医学模式下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1 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包括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和人格情操3个方面:①政治态度: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不断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 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促进护理事业进步和发展作贡献。②思想品德:护士应以追求人类健康幸福为己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崇尚真、善、美, 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美誉;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热爱护理专业, 做有益于人民的人。③人格情操:护理工作维系着人们的健康生存与千家万户的幸福, 因此, 现代护士的理想人格情操应是有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业务, 对保障人类健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护生命的纯朴情怀;自珍、自爱, 能正视自己的弱点, 不断完善自我。以人格的力量敬业, 在奉献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2 文化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因此, 良好的业务素质, 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来支持[2]。①基础文化知识: 掌握相应的数、理、化、语文等基础知识, 是深入理解医学、护理学理论和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 护士只有学会尊重人、理解人, 才会真诚地关心人、体谅人;③护理专业所设置的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 内、外科学等临床医学, 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护理专业理论课程, 是从事护理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

2.3 心理素质

健康心理是健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1]。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表现在应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 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满足事业对自己的要求。

2.3.1 具有谋求事业成功的乐趣

有强烈的求知欲, 积极学习、钻研业务技术, 探求护理规律, 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

2.3.2 具有正确的从业动机

护理工作是高尚而平凡的职业劳动, 护士应不为名利所诱惑, 不受世俗偏见所干扰, 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端正从业动机, 以服从事业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使热爱护理工作的事业心更具有稳定性、专一性和持久性。

2.3.3 具有美好的情感

知识、技术、情感的综合应用是护理专业的特色之一。护士情感的核心是“爱”, 对生命的爱心和对事业的热爱而铸就的美好、细腻的情感。因此, 具有美好的情感是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良药”, 同时也是实施护理使命的心理基础。

2.3.4 具有坚强的意志

护士要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坚忍的耐受力。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 严谨认真, 正直无邪, 以高尚的人格忠实地维护病人的利益。

2.3.5 要优化自己的性格

性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风格和行为习惯。待人热情诚恳, 宽容豁达;工作一丝不苟, 认真负责, 有灵敏的思维, 稳定的情绪, 活泼开朗的个性, 稳重冷静的处事态度, 是护士的性格特色。优化自己的性格, 不仅能给病人以温馨和信任, 且能产生良好的护理效应。

2.4 能力素质

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 要求护士应将掌握的知识真正运用于临床, 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使复杂的护理工作变的有序、快捷、简单, 减少操作误差, 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护理人才不但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同时还应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完整的护理知识。

2.4.1 应急能力

在病人病情剧变的情况下, 护士应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分析、判断能力, 熟练的技能技巧, 沉着果断地进行救护。具备急救技术, 是护士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使病人化险为夷的重要保证。

2.4.2 交流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 护理人员有很多时间与机会接触病人及家属。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格特征及不同的社会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的沟通, 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与他人有效的合作技巧, 才能有效地给予病人必要的帮助, 以利病人全面康复[3]。

2.4.3 协调与管理能力

护理工作涉及面广, 继承性、服务性强, 因此, 学会周密计划、疏通协调的工作方法, 是保证工作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

3 培养护士优良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3.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护理是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事业, 合格护士应将培养自身的优良素质, 作为执著追求的目标加以认真地实践。以人民利益为坐标, 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 联系实际不断改造世界观。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理、行为调适, 坚持“清清白白做人, 老老实实做事”的人生原则。

3.2 培养护士责任意识

强烈的责任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思想上加强责任意识, 为护士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家庭、对病人、对医院、对护理事业的责任。用工作本身吸引护士, 鼓励护士参与病房管理。将责任意识贯穿在护士成长的全过程, 是护士实现岗位奉献, 岗位成材的关键。

3.3 激发护士竞争意识

在竞争中求发展, 满足护士渴望成材的愿望[4]。医院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使一批优秀护士, 特别是优秀青年护士脱颖而出。让部分青年护士通过护士长竞聘, 走上护士长岗位。事业的成功, 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与肯定, 使青年护士在成长过程中, 以更饱满的姿态应对护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3.4 引导青年护士的创新意识

组织青年读书会、学术研讨会, 提供共同学习、相互倾诉的交流空间。让护士走上讲台宣读论文、申报课题、担任大型健康教育讲座的讲师, 为护士提供锻炼成长的发展空间。引导青年护士的创新意识, 及时了解护理前沿动态, 增强向新护理领域探索的自觉性, 为青年护士留有发展空间, 迎接挑战, 创造未来。

3.5 强化管理者内部服务意识

护士在成长过程中, 需要管理者的支持、帮助和正取引导。党组织、护士长定时与护士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重视合理需求。使护士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

参考文献

[1]任泽娟, 李林.青年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10) :1120-1122.

[2]付霞.浅谈新时期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 14 (8) :24.

[3]黄蕊.浅谈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家庭护士, 2007, 5 (5C) :66.

上一篇:主要内容变化下一篇:股骨干骨折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