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

2024-08-09

民族民间(精选十篇)

民族民间 篇1

一、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学校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早就在做这项工作了, 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间音乐当然也应该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的重要项目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 从我们所在地区来看, 在所做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中, 基本上没有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从我本人所在的松桃县第一中学来看, 学校本来也是相当地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工作, 而且已经做了许多的工作和项目, 但基本都是体育、娱乐、游戏和手工艺方面的, 民族民间音乐的工作一样也没有做, 纯属是块空地。这给人的印象仿佛是民族民间音乐不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似的。

当然, 从客观现实来看, 我们的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 它毕竟是当时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劳动和生活的产物, 承载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劳动和生活状况以及对于今后正统音乐的发展,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地方的文化人, 特别是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 无论是谁, 都应该把学校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下去。

因此, 我认为中学音乐教育应该担负起传承学校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重任。学校应该让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学校园, 进入中学的音乐课堂, 成为中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最终使我们地方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的中学生身上得以传承。

二、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学校园音乐课堂所要做的工作

(一) 调查了解的工作

想要让民族民间音乐进入中学校园的音乐课堂, 首先要了解和明确我们学校所在地域的民族有哪些, 各民族及其所在地域的民间音乐有哪些, 还要了解这些民族民间音乐的艺人。实施之前, 还要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以作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松桃县第一中学所在的松桃苗族自治县, 是一个典型的苗汉杂居, 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区。这里的苗族和汉族都有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也都有各自个性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 各乡镇的各村寨几乎都有各自己特点的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这些都是我县的苗族和汉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的产物, 也是他们的聪明才智的结晶。承载了苗族和汉族人民的厚重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应该配置的硬件设备和设施

音乐的听学特征决定了要让民族民间音乐走进课堂, 首先要去采集和整理我们的苗族和汉族的民间传统音乐素材。

民族民间音乐最有价值的东西, 是原生态的音乐作品。它是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载体。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这些音乐文化一旦脱离了原生态的音乐生活, 脱离了其音乐人本人的口头演唱, 就将无法再现给后人。此外, 因为这些音乐人绝大多数不会识字写字, 音乐体裁和音乐作品又没有现存的文字材料, 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头的传唱之中, 就算今人整理得再好, 都将与其原生态的音乐相差甚远。

所以, 采集民族民间音乐, 最重要的是要采集其现存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人演奏的音乐作品。其次才是对其音乐作品的文字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学校要认真扎实地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工作, 要舍得花钱去购置先进的音像设备和文字处理设备, 用于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要配置相应的音像设备, 提供充足的资金以及资料陈列室, 用于采集、整理和保存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三) 配备、配齐相应的人力

要专门成立一个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音乐课堂的工作组, 组员除了是音乐专业外, 还要吸收文字功底比较好的非音乐专业的, 以及音像技术比较专业一点的教师, 由这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工作。当然, 组员最好是要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热心于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工作的人员。只有热爱这样的工作, 才会认真扎实地去开展这项工作, 才能充分保证这项工作会卓有成效。

(四) 要研究和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途径

虽然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各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演变,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都对此不感兴趣, 不愿意参与和开展这样的工作。此外, 我们学校的工作也是相当的多, 可以说是纷繁复杂。这就使得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存在许多的困难, 许多的问题, 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所以, 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工作开展起来是相当麻烦的事, 至少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要适应中学生的特点, 另一个是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要想方设法处理好工作实施中的问题, 要去研究, 探寻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的规律和方法, 以促使其工作能够比较充分和顺利有效地进行, 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民族民间音乐论文 篇2

内容摘要: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是音乐历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乐,都具有其民族特征。实质上,音乐的民族特征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因为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语言音调、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不同特征的民间音乐文化积累。所以音乐的民族特征比较持久、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关键词:

民族特色、侗族大歌、文化精神、民间文艺

正 文: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马上就完了,经过这一个学期的熏陶,我学到了很多音乐知识,在没上这门课程之前,我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仅限于中国传统的民乐,不过是吹拉弹唱罢了,当我正式接触到这门课程时,才知道我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我所理解的民族音乐也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和我在书上的一些了解到了各民族音乐风情,我印象最深的是侗族大歌,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了解到,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

文艺生态学认为,每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侗族大歌就是侗族歌手们紧密联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才具备了直觉和声美感,并且造成了多声模仿心理,而且在模仿的同时产生了感性活动,这正是演唱者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情反映,经过长时期的加工、选择、概括、集中而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对位,产生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歌手们感情形象,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就其旋律和演唱艺术而言,可以算是侗族歌谣艺术中最高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歌的多声部曲调,堪称为世界民歌艺术之珍品。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大歌珍贵的价值表现在文学与音乐两个方面。

首先,大歌起源于本土。关于侗族大歌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持“外来说”,有的持“劳动说”、“摹仿说”、也有持“改造说”,等等。“外来说”认为侗族是个落后的民族,文化的落后注定它不可能创造象“侗族大歌”这样丰富多彩的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多声部一定是受外国传教士带进来的宗教音乐的影响而形成的。“改造说”则认为“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是外来音乐干部对侗族民歌加工改造的结果。外国传教士将西方音乐传入侗族地区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何况要使某种西方音乐深深扎根在侗族这个没有汉字乐谱记录和传播的民族,使其达到民族化的目的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可见侗族大歌与外国传教士及宗教音乐没有任何关系。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清美秀丽的却又近乎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外界的一些文艺娱乐活动很难进入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便在这种耕作之余自然而然的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虫,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的单纯朴质的生活,再加上长时间的摸索,侗族人民很自然的就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合声音乐——侗族大歌。

其次,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文艺生态学认为,每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任何人类群体,首先必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以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劳动的对象和交往空间,进而创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侗族大歌就是侗族歌手们紧密联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才具备了直觉和声美感,并且造成了多声模仿心理,而且在模仿的同时产生了感性活动,这正是演唱者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情反映,经过长时期的加工、选择、概括、集中而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对位,产生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歌手们感情形象,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感染力。一方风水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艺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口头创作都是该民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的。侗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榕树挺立,铺天盖地,处处鸟语花香,林涛声声。侗族这勤劳朴实的民族由于长期在这种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优美的田园生活环境和单纯的男耕女织的农业劳动生活,容易使歌手们对周围环境那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的百鸟叠鸣,流水潺潺,林涛声声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音响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广阔的联想,并且这种自然的和声必然会形成他们本能的无意识的模拟对象。现代音乐理论家该邱斯曾这样说过:“最古最原始的曲调,说不定只是同一反复出现,其产生由于人类对于简单的鸟鸣或别的天籁的自然自觉的反映”。该邱斯的猜想和推证正好印证了侗族大歌的产生,说明了音乐对于自然的音响的反映。

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该民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惯有联系,而且与他们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特定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的天籁的声响,对于该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自然环境对民间艺术还具有间接的影响,民间文艺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是具有一定能动作用,一方面自然环境作用于主体诸因素,通过这些主体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这些主体因素又作用于自然环境,从而制约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民间文艺正是在这种主体和客体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中生存发展的,侗族大歌同样也不例外,最后,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生态。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相关。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总而言之,侗族大歌魅力无限,它不仅是侗族人们的生活写照,更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一个音乐学者,我们有责任好好了解和学习侗族大歌,把这种奇妙的音乐艺术介绍给更多的人,我们要把这种民族的民间的音乐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民间儿歌概述 篇3

中国的少数民族从地区来划分的话,可分东北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东南地区4个地域地区。我们就从这4个地域地区的少数民族入手,对其民族的民间儿歌进行简单的概述。

东北内蒙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这3大民族的儿歌突出了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满族的游戏歌可谓满族儿童与少年的亲密伴侣。那些数不清,唱不完,到处可以听见的各种各样儿童玩耍时唱的歌充满着儿童生活的情趣。从现实来谈,满族的儿歌是儿童自己唱的这种形式,其中满族儿歌《跑马城》在儿童中流传极为广泛。朝鲜族的儿歌没有突出的特色,只是表现了朝鲜民俗风情,朝鲜族的童谣有《月亮、月亮》《鸟啊、鸟啊》《想妈妈》等,这种童谣与风俗歌谣的数量较多。蒙古族的儿歌从分类来谈,属于唱给儿童的儿歌的,蒙古族妇女哄孩子入睡时所唱的就是《摇篮曲》。

在西北地区中,回族人民中流传的儿歌属于唱给儿童的儿歌这一表现形式,日常生活中有《摇篮歌》等,东乡族的儿歌大多是数板性歌谣,是儿童玩耍时自己唱的儿歌,如《打箩筐》就是两人面对面手拉手,作模仿筛面劳动的游戏时演唱的。土族儿歌是一种演唱形式活泼,比喻生动趣味性很浓的歌曲,内容风趣,含意深刻,一般是由老人唱给孩子们听,有时在酒宴场合也唱,这首歌曲已在民间长期流传。儿歌《俊纳哥》(俊纳即蜜蜂)的歌词以自我夸耀的口气,细腻地描绘了蜜蜂具有各种动物的特性。曲调活泼跳跃,儿童生活气息浓厚,是一首富有知识性的风趣的歌谣,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保安族的儿歌一般均较短小,但《阿舅儿听》是较长的一首。裕固族的儿歌主要是大人唱给幼儿的,有催眠歌和学步歌两种,催眠歌是哄幼儿入睡时唱的歌,词多为虚字,也常插入一些爱抚幼儿、夸赞幼儿的话,《催眠歌》《学步歌》是幼儿开始学走路时,大人在前面边引逗边唱的歌。柯尔克孜族的《摇篮曲》具有鲜明的生活特征,是大人唱给儿童的歌曲,人们听到歌声就会立刻感到牧区的生活气息,它的音乐形象鲜明,温柔优美。锡伯族的阿吉格米赛乌春(儿歌)是锡伯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赶老鹰》一曲是锡伯族民歌中唯一的4音音列的游戏歌曲,其余儿歌都是以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唱、读、字母,学习射猎为内容。这些歌曲是锡伯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乌孜别克族的民歌以表现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如母亲们常唱的《摇篮曲》。

西南地区的彝族的阿依格(儿歌)是儿童们游戏玩乐时唱的和大人们传授知识教育儿童、哄幼儿而唱的歌曲,歌词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充满天真和稚气。其音乐结构短小单纯,音调跳荡活泼,如四川越西县的《阿呷放猪》。云南彝族江河南岸、北岸的儿童歌只有较远的山区村寨还保留着,在内容和曲调上两岸的儿童歌都很相似。彝族地区腊罗帕支系只流传少数的儿童歌,催眠歌。贵州彝族儿童生活于盛行歌舞的人文环境中,产生了不少美妙的儿歌,像《阿里西里》。这些儿歌的首调大多来自大人们的“谷曲”和“阿秦”,具有浓郁的彝族民歌味,形象鲜明,节奏明快,结构简短,语言生动充满高原山区的泥土芳香。哈尼族的《然古纳昌》(儿歌)在哈尼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表达了儿童的心理,感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居住在勐海县南糯山区的哈尼族,傍晚雨过天睛常能看到山间美丽的彩虹,因此儿童有《彩虹歌》。儿歌中的“孤儿歌”反映了孤儿的苦难生活,曲调低沉凄凉,催人泪下。哈尼儿歌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简单,音域不宽,乐句短小,音乐生动活泼。《阿尼托》是哄妹妹领娃娃的歌,多为妇女给娃娃催眠时轻声哼唱,旋律娓娓动听,多用一个或两个乐句反复变奏吟唱。《催眠歌》的内容各大同小异,澜沧县的催眠歌有一定代表性。佤族的玩耍歌也称为“玩调”,佤语称为“咯咯来”,是沧源地区妇女、儿童常于农闲季节的夜间集体演唱的歌曲《曼哩兰》。拉祜族的亚娜阔(哄娃娃歌)多由成年或老年的妇女单独哼唱,背着娃娃边摇边唱,唱词多是虚词。曲词婉转动听起伏较大,常用混合节折,演唱的时间地点不限。《亚哀嘎墨调》(小娃娃歌、儿歌)常用轻快跳跃的附点节奏型,使曲调带有天真活泼的意味。纳西族的儿歌都是无固定音乐,但有一定节奏的数拍式童谣。如《放风歌》《月亮歌》节奏鲜明,曲调活泼上口,富于儿童特点。布朗族的儿歌有《索新》《谜语歌》等数10种,这些儿歌旋律节奏活泼单纯,歌词内容受大自然的陶冶而富于纯真意趣与丰富的想象力。怒族的儿歌是在怒旗民族中富有特色的一类,它生动活泼地反映了怒族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情趣,这些歌曲有的是幼儿们嬉戏玩乐时载歌载舞演唱的调子,有的是少年们去山野林间放牛,找竹筝时互相邀约呼唤时对唱的调子,所以说,怒族儿歌是怒族儿童认识生活,学习生活的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哄娃娃调即催眠曲,除了有大人哄小孩睡觉时的曲调外,还有是儿童哄弟弟、妹妹睡觉时属儿歌性质的哄娃娃调(《阿爸给你约鱼来》)。德昂族的《摇篮曲》曲调平衡、节奏均衡、音乐亲切动人。

独龙族称儿歌为“切玛门袒”,儿歌中饮食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盼爹打猎快回家》这首歌是独龙人民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哄娃娃调,调皮独龙语称作“切玛格来”,是妇女们用麻布毯子将娃娃裹起背在背上,哄他们入睡时哼唱的歌曲。其诺族的儿歌在其民歌中占的数量较大。儿歌处处体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与纯真意趣和生产劳动,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催眠时唱的摇篮曲以及平日嘱咐孩子时所唱的歌都可归入此类。这类歌曲的曲调都比较柔和,歌词内容表达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有些古老的催眠歌还表达苦难生活的悲叹。仡佬族的童谣反映了仡佬族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它与山歌、情歌、酒歌、礼俗歌、祭祀歌等体裁,共同构成仡佬族民歌的整体,反映了仡佬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民俗。仡佬族童谣分为摇篮曲(俗称涯娃之歌)与儿童歌两类。在儿歌中又分应用于民俗的歌曲如《发亲歌》和反映儿童生活情绪的儿童两种,如(《打秋千》《讲汉话》)等。壮族农村的摇篮曲,曲调缓情抒情,亲切甜美,歌词结构很有特色,音乐形象十分鲜明(《摇篮曲》)。

在中南、东南地区中,毛南族的儿歌内容很丰富,有以昆虫、动物为题材的,如《小蝴蝶》《萤火虫》《放牛歌》;有反央穷苦人生活的《肯骨歌》《乐婆歌》;有骂小偷的《追扒歌》,还有反映毛南族缺水的《洗脸歌》等。曲调除了部分用“欢耍”的形式歌唱外,大部分都是吟诵调,与语言紧密结合,旋律性不强,毛南族的摇篮歌是母亲哄小孩睡觉的催眠歌。这种歌演唱时速度较慢。京族的童谣是儿童玩耍时形成,引导儿童入眠时唱的歌,曲体结构简单明了,形象生动逼真,唱词从孩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富于童真和童趣,节奏轻盈平稳,速度中庸,旋律以五声性级进为主,具有鲜明的童谣特征(《引线穿螺好主张》)。土家族儿童歌,摇篮歌数量较少,儿童歌有保靖的《牧童歌》,来风的《虫虫飞》《娘脚》等;摇篮歌是有利的《么儿睡觉了》和龙山保靖的土家语摇篮歌等。龙山的摇篮歌由一个乐匀不断反复而成。黎族的摇篮歌与儿歌遍及于各族系,它们比较丰富而深入地反映了黎族家庭生活的各个侧面,也接触到父母劳动的生活的情景甚至黎族原始宗教活动“跳娘(女巫)有密切的关联,(《摇篮歌》《睡吧好宝贝》)。”高山族的儿歌特点是音调单纯,节拍规整,调曲结合固定,歌词常采取连环扣形式。儿歌大多是齐唱或合唱,常有游戏动作配合,《布依儿歌》是十岁左右的布农儿童爱唱的一首歌。摇儿歌的节奏较徐缓,歌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创作的,《邵地区摇儿歌》是一个慈母的亲切歌声伴和着摇晃婴儿平和的节白天则演唱。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的儿歌,不管其演唱方式和表达形式是怎样的,始终经久不衰地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增添了少以数民族民歌又一特色,所以儿歌展现给大家的这一少数民族民歌小调始终在民间歌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管窥民族民间舞蹈 篇4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自然条件, 历史进程、形成了各民族舞蹈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民间舞常以载歌载舞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自由活泼, 歌词通俗古朴易懂, 歌舞紧密结合, 宜于抒发情怀, 所以非常为我国各族人民群众所喜爱。

民间舞蹈大多使用手绢、扇子、长绸、花棍、手鼓、腰鼓、单鼓、长鼓、花灯、花伞、芦笙等道具, 道具的巧妙使用, 使舞蹈动作更增强了动态美。这不仅增大了舞蹈表现力, 而且成为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一种标志。

例如贵州黔东南台江地区的“反排木鼓”舞, 因舞蹈必须由敲击架在一旁的木鼓为伴奏而得名。《反排木鼓舞》是专为青年们创作、颇具特色的自娱性舞蹈。随两名鼓手由慢到快地敲击木鼓的节奏, 青年男女们随着鼓点展开了一场奔腾、跳跃的竞争。木鼓声下越发迅疾的舞步和提腿内拐的反转、正转连续相接, 迫使腰间的黑色百褶裙也被左右甩动得忽起忽落;完全松弛的双臂随身体的强力摇摆、晃动扬向各方。男女青年随着渐快的木鼓敲击声全力地跳着、旋转着, 直到速度达到极致、群情激奋、力不可支时才宣告结束。这种大运动量的作舞方式, 真可谓是台江一绝。欢快而极具特色的《反排木鼓舞》, 突出了台江苗民们爽朗豁达的气质和以全身心投入歌舞的情趣。曾有一位日本朋友在观看舞蹈后, 竟把它称作是“东方的苗族迪斯科”。

民间舞比较注重内容。多以神话传说故事和民间故事作为创作素材, 在民俗民情基础上, 对之进行加工创造运用, 如高跷、孔雀舞、长鼓舞、木鼓舞等等形式, 都表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抒发了舞蹈者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例如水族人民的铜鼓舞就源于古代祭典活动, 它从祭坛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 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 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 庆丰收, 以及婚娶、丧葬期间, 都要跳铜鼓舞。这种舞蹈把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大田耕作活动的种种动作融入其中, 表演者随着鼓声的节奏, 踏着雄壮的步伐, 旋转起舞, 鼓点从慢到快, 从低沉到高昂, 直到急密如雨, 嗄然而止, 舞步也跟着由缓而急, 由快而密, 到马上收步, 使观众既兴奋又愉悦。在祭祀舞蹈里, 水族把耕、播、收、藏的“生”与“养”的丰实如意当做其最高目的, 把天地间的精神投入去促成人人关系、人天关系的和谐, 求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畜兴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其不断变化、不断创新, 彰显充满生命的活力, 成为蕴含人与舞蹈互相关联的永恒话题。

民间舞蹈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在节假日、劳动之余, 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尽情欢娱, 常常形成舞者越跳越热烈火红, 观者越发兴高采烈的局面。对舞者来说是自娱, 同时也是为了娱人, 舞者因此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艺, 长此以往, 我国的民间舞蹈自然而又必然地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民间舞有些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 具有自然生动的情感表现力。我国各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 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 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 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 也常常是出现闪光的舞蹈动作瞬间的时候。

民间舞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及自然条件不同, 因此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各种民族舞蹈风格和特点的明显差异。如苗族激情火辣、水族的古朴神秘, 朝鲜族的庄雅秀美, 维吾尔族的诙谐风趣, 藏族的高亢豪放, 傣族的优美典雅, 蒙古族的剽悍奔放, 汉族的含蓄秀丽等等, 都各具特色。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分类

民族民间舞蹈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祭祀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生产生活劳动舞蹈等种类。随着人类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过去舞蹈中的迷信色彩与日俱减, 一些古代传统的祭祀性舞蹈也在逐步变异, 成为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 而倍受人们喜爱。每逢民族节日, 各族民众盛装打扮, 全身心地投入到歌舞海洋之中。如痴如醉的欢歌劲舞, 令人情不自禁地流露着羡慕和赞叹, 甚至经常出现客人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这些舞蹈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 要么源于祭祀仪, 要么为寻求终身伴侣, 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民族民间舞在艺术形式上可分为民间原生态舞蹈和舞台表演性民间舞蹈两大类型。前者是民间传承的, 尤其是在各地农村的传统民间舞蹈, 后者是通过舞蹈编导艺术家加工整理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 在民间广泛流传, 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个性色彩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 旨在自娱而后娱人, 并与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融为一体的舞蹈形式。在社会中民间舞蹈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使它更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

如何正视民族民间舞蹈的真正价值, 使其健康发展和传承, 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和舞蹈工作者认真地进行一番思考, 对民族民间舞蹈深入挖掘、提炼精华, 去其糟粕, 不断增强作品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 在艺术编导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继承、发展、创新民间舞蹈是我们在多年艺术实践中所得出的宝贵经验。继承是为了生存, 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和创新。

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必然受到新的社会观念的冲击, 原有表现手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 敢于开拓, 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提炼和改造, 使我们的作品能够面对现实人生, 寻求与观众心灵深处的共振, 表现和发掘民族舞蹈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使民族民间舞蹈其以崭新的容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 从党的文化政策到人们的审美观念出发, 只有吸收新鲜的血液, 敢于创新, 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不断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事业的崭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光艳;《水族稻田祭祀舞蹈研究》[J];学术探索;2011年05期

民族民间文化小结 篇5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小结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贵定县新铺中学位于贵定县城北边一个偏远贫困的以苗族、布依族居多的少数民族乡——新铺乡。全乡总人口为1.8万,少数民族人口62%,其中苗族人员占41%。这里的苗族有着纯朴的民风民俗,特别是“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保持着古老而纯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舞姿优美,多次到首都北京等全国各地演出,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东方探戈”的美称。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根据贵定教育局、民宗局关于在全县中心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有关要求,在县、乡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校将“苗族长衫龙舞”列为地方课程教学,取得初步成效。现将开展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的管理。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领导,才能保证民族文化保护与教育得到顺利开展。我乡“长衫龙”舞蹈以质朴刚健著称,舞蹈随芦笙吹奏的音乐时而腾空而起,1昂首相望;时而双龙抢宝,互不相让;时而相互缠绕,浮高浮低。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其内涵体现了苗族人民热爱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幸福家园的喜悦心情。新铺“长衫龙”舞是贵定县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产物。为加强学生对本乡本土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艺素质,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此,我校根据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把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聘任专兼职教师,以班级为活动单位,选定以“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主体,兼顾布依山歌等其他民族文化为教育内容,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2002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就以教育学生跳“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民族民间文化意识、热爱民族的兴趣、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为宗旨,组建兴趣班,利用学校苗族老师特长在课余时间教给学生“长衫垄苗族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刚开始,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很不好意思,不愿跳,学校就要求教师必须带头,做学生表率,通过努力,学校已经营造了学习“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浓厚氛围。2004年兴趣班不断壮大,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课,课外活动挖掘、创新、展示民族歌舞,不断提升民族歌舞内涵。另一方面

还把布依族山歌引入课堂,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搜集民族文化遗产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民族工艺实用技术水平。

2006年3月在贵定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大力宣传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组建了“百人长衫龙舞蹈兴趣班”,同年8月,百人舞蹈班加入贵定县“千人长衫龙舞踏队”参加黔南州建州5 0周年庆典活动的表演。为了完成县委政府布置的演出任务,我校“百人长衫龙舞蹈队”不畏酷署,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参加训练,把各个舞蹈动作熟记于心,灵活展示于行,整体表演效果很好。之后,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又撒村民间艺人兰衡同志为民族民间文化辅导老师,利用地方课程对金校广大师生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还利用地方课程开设了书法班、美术班、民族山歌班、民族乐器演奏班、民族舞蹈班和体育兴趣小组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和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艺素质。也实现了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

三、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民族文化教育顺利推进。

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的事业,要想 传承和发展我乡民族民间文化,没有资金投入很难推进工作。为 把.工作抓好,抓出成效,近几年来,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挤出资金1.6万元购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用品,开展各种活动。因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2007年在新铺乡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争取到县民宗局民族文化进校园补助经费5万元,制作了苗族绣花裙40套,添置民族乐器芦笙60支等。今年又获贵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补助活动经费1.5万元,这为深入推进民族文化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四、民族文化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艺术的价值在于塑造人的思想精神。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 心支持下,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全校师生已经学会

一些初级的动作,对当地苗族民间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为传承好贵定县民族民间文化,提高 民族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每年借助于民族节日或纪念日举办校园歌舞会演,繁荣校园民族文艺。2004年我校学生应应邀出席到昆明参加了民族歌舞表演,表演以苗族舞蹈为主,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我校组队参加了民族歌舞表演,表演以苗族舞蹈为主,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我校组队参加全县举办了“多彩贵州·贵定赛区”歌唱大赛也取得较好成绩。在我县“金海雪山”民族文化旅游节等文艺汇演中。我校排练的“长衫龙”舞蹈也多次被安排到现场演出。黔南州建州5 0年庆典表演活动中,我县排练的l 000人“苗族长衫龙舞蹈表演队”节目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节目也被美称为“东方探戈”。我校学生表演突出,成效显著,因而我校获得县委、县政府“黔南州建州50周年庆典活动”贡献奖。近年来参加各种比赛的成绩„„

五、存在的困难及下步打算。

在现有基础上,要想使脚体动作达到“甩、摆、抬„„’’等顿挫有力、雄浑刚劲、舞姿优美、千姿百态的层次,需要有专业的老师长期指导和帮助,目前学校仅短期聘请民间艺人当辅导老师教给学生基本动作而已,再加上资金短缺,无活动经费,工作难开展。

从2007年秋季开始,学校以对“苗族长衫龙芦笙舞’’进行挖掘和提炼,在全校掀起跳“苗族长够龙芦笙舞’’的热潮,将当地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山歌)弓l入课堂,同时也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开展民族体育等项目的比赛,开发教本课程,做到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室、进师生头脑。

中国挪威民族民间音乐再次对话 篇6

继去年挪威音乐家来中国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中国——挪威民族民间音乐对话”交流活动之后,应挪威乌勒·布尔音乐学院邀请,日前,金铁霖院长率该院部分师生赴挪威回访,中国——挪威民族民间音乐再次进行了“对话”。活动期间,师生们参观访问了乌勒·布尔音乐学院、世界联合学院、格里格音乐学院,举办了中挪民族音乐专题讲座,并与挪威音乐家联袂演出三场音乐会。

乌勒·布尔音乐学院是此次访问的第一站,学院位于挪威的南部城市沃斯,专门从事挪威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教学、表演、研究,师资雄厚,有一大批著名的民族音乐专家在此授课。在乌勒·布尔音乐学院院长的陪同下,师生们参观了乌勒·布尔音乐学院的校园环境,观看了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在学院民族民间舞蹈老师的指导下学跳了挪威民间舞蹈。据介绍,挪威所有从事民族音乐表演和教学的学习者都要来这个学校接受训练,甚至还有来自周边国家如瑞典、丹麦的学生。乌勒·布尔音乐学院采取的是比较特殊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定期来学院接受面授一周,学习有关民族音乐的表演技能和知识,其余的时间散落在各地从事各自的学习和工作;而大部分教师也不是专职的,也只是定期来学校授课。

随后两国音乐家在乌勒·布尔音乐学院音乐厅联袂演出,吸引了许多当地人。按照金铁霖院长提出的“突出自身特点、发挥最佳水平,加强合作家交流”的要求,该院师生准备了深邃内涵的古曲《流水》《霸王卸甲》《梅花三弄》,民俗浓郁的乐曲《阿细舞曲》《挂红灯》《赛马》《龙船调》,在挪威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幅具有中国神韵和民俗风情的音画。乌勒·布尔音乐学院师生们表演的民间音乐也同样令人激动不已,既有近代的、受中欧影响的传统舞曲,如华尔兹、莱茵舞和波尔卡等,也有较为古老的乐曲“斯普灵嘎尔”、“岗嘎尔”和“利亚斯洛特”等,显现了浓郁的挪威民族风格。中挪音乐家合作表演的《挪威舞曲》和《茉莉花》,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中国院还为乌勒·布尔音乐学院师生做了中国民族声乐和器乐的专题讲座。展示了中国民族声乐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演唱水平,介绍了笛、箫、埙、笙、古琴、琵琶、二胡、筝等中国民族乐器的历史发展沿革、构造、演奏技术、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乌勒·布尔音乐学院也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进行了挪威民间音乐的讲座。包括挪威民间歌曲,挪威的笛子、手风琴、竖琴、小提琴等乐器,特别是“哈丹格尔”小提琴(Hardanger fiddle)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弘扬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 篇7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传承

一、国内外民族音乐教育现状概述

按照人群和地域分属的, 各个不同民族自己创造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被人们称为民族音乐。在古往今来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 各个民族都创造了巨大的音乐财富。随着历史的变迁, 这些音乐文化中的绝大多数得以传承、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很多音乐艺术是师徒相传, 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在岁月风尘的荡涤下极易耗散。若是有些体系庞大、词义深奥、曲牌绵长的曲种, 要想完整地记忆下来并非易事。因此, 这些优秀的艺术文化中也不乏濒临灭绝的部分。比如现在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 0 0 5年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0 0 6年5月2 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 用木卡姆音乐演唱的《艾里甫与赛乃姆》被人们誉为维吾尔族的《红楼梦》, 现在, 很多专家、学者对“十二木卡姆”进行收集、研究, 市面上也渐渐出现了关于“十二木卡姆”的音像资料和书籍。但在新疆解放之初, 只有英吉沙县乌恰乡7 0多岁的艺人吐尔迪阿洪能完整地唱出“十二木卡姆”。

在拜读了杜亚雄先生所编著的《探索的脚步—中国民族音乐文集》一书后,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杜亚雄先生所编写的“民间音乐在匈牙利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一文。主要讲述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是如何从濒临灭绝到起死回生再到被发扬光大。1 6 9 9年到1 9 1 8年的匈牙利处于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 德奥音乐的传入使匈牙利民间音乐濒临灭绝, 为了拯救匈牙利的传统音乐文化, 本世纪初, 伟大的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贝拉和柯达伊.佐尔坦背起行囊游走民间, 开始漫长而艰难的采风旅程。于是匈牙利民间音乐从淹没中抢救了过来, 进而发扬光大。原来, 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发扬最重要的是教育手段“从娃娃抓起”。比如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本中民歌占的比率高达5 3%, 小学五年级课本中, 民歌的比率也达到了2 7%。除课堂外, 有些学校还专门请民间艺人给爱好民间音乐的孩子传授民族乐器或者民歌。除外, 匈牙利的教育者们为了发扬本民族的音乐, 还想出了很多其他的教育方法, 据说, 在匈牙利, 受过正规教育的每位国民, 最少会唱五六百首民歌, 而这些民歌大都是在中、小学时学的。

二、笔者的教育实践感受

教育方式在艺术传承过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通向民间音乐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徐州市某艺术学校做音乐兼职教师时, 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二至四年级的孩子。在刚接触他们时就发现许多孩子连最“通俗”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都不会唱, 就更别提其他民族的音乐了。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许多孩子对民间音乐带有抵触情绪, 拒绝欣赏国粹——京剧, 不喜欢听带有地方特色的戏曲, 甚至连自己家乡的民歌都知之甚少。奇怪的是, 他们却对周杰伦、S.H.E这些港台明星表现出无比的兴趣, 只要听两三遍就能跟着唱出来。他们抵触民族特色的东西, 认为那是“土掉渣”。

是由于现在孩子的聪明致使心理成熟的越来越早?还是我国的教育出现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最近网上有一段名为“神曲《爱情买卖》走进小学校园”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网友普遍对现在学校教育表示担忧, 像这样不入流的网络歌曲都能大张旗鼓地走进校园, 这是对现代教育的极大讽刺。

三、改变教育现状之我见

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 面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他们却没有兴趣学习甚至拒绝学习,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它日渐衰退吗?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在上小学时, 音乐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怀着对现在音乐教育状况的好奇, 笔者翻开了我国全日制小学试用教材, 相比较而言, 现在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音乐教育得到了重视, 但从教材内容看, 民族音乐的“出镜率”还是少之又少。用这样的教材对孩子进行教育, 民族音乐怎能传承下去呢?

最终, 我还是决定从自己教育的这些学生们开始抓起, 用孩子们喜欢的教学方式使他们接受原本排斥的东西。如讲到民歌时, 我选择以河北民歌《小白菜》来抛砖引玉, 先把歌词内容串成一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 当我把这个贫苦、受人虐待、失去亲娘的农村女孩形象塑造完成后, 学生们就表现出对小白菜无比同情及对恶毒继母的憎恨。当他们正抱不平的时候, 就引导他们说:“为了纪念这个可怜的女孩, 时刻铭记妈妈给我们的爱,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音乐表达出来好不好?”这时孩子们就会产生学习兴趣, 接着我就播放《小白菜》的录音, 然后再进行教唱。借此引入“民歌”的概念, 再用《小白菜》这首河北民歌总结出民歌的特征。这种教学方式要比传统教学方式效果理想的多。

笔者曾在公交车上听到一对母子这样的对话, 孩子说:“妈妈, 你能放音乐给我听吗?听小螺号好不好?”大家都知道小螺号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歌曲, 可这位母亲的回答是“听什么小螺号, 妈妈给你听凤凰传奇吧”。见识了这段对话, 笔者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又多了一丝忧虑!

弘扬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不是一两个、一两群人的事情, 需要大家共同长期的努力, 这关系到我们民族音乐的振兴, 民族神韵的长存。试想一下, 如果现在大街小巷的音响里不是放的那些无痛呻吟的流行歌曲, 而是我们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歌, 那么, 从孩子们嘴巴里哼唱出来的就不再是那些庸俗的歌词, 而是柔美的小调或者嘹亮的山歌呢?试想每个周末或者节假日, 热闹的广场上空回荡的不是噼里啪啦架子鼓声或者嘈杂的摇滚, 而是我们优美的民歌旋律, 那样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对民间音乐多一些了解呢?试想有条件的学校请擅长演奏民间乐器的艺人, 组织学生们观看这些特殊的校外辅导员的演出, 以这些课本上没有的教材, 对那些有兴趣学习的孩子进行口传心授式地辅导, 那样, 原本那些不被知晓的民间乐器会不会像钢琴或者小提琴那样被众多学生和家长“膜拜”呢?试想电视上热播的不再是那些选秀或者相亲节目, 而是全国各地民间歌舞集锦, 那么, 是不是全国人民会对我们民族的歌舞多一份了解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做一件事, 如果真正能让“民族民间音乐, 从中小学生抓起”成为现实, 那么, 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一定会得以传承, 再贫瘠的“文化沙漠”也会被我们植满“音乐森林”。

参考文献

[1]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西南师大出版社2005年6月

[2]杜亚雄《探索的脚步—中国民族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初探 篇8

1 舞蹈的风格特征

舞蹈是流动的雕塑, 是生命情调、情感表现最直接的体现和最高境界。舞蹈是以音乐作为伴奏,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在艺术的大家庭里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形式,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 例如:文学的载体主要靠文字表达, 音乐的载体是靠声音高低强弱变化表现, 美术是通过颜料、画布、笔描绘出作者的意图, 戏剧和电影是通过在舞台或者镜头前的表演活动来产生和观众的共鸣等等, 舞蹈只有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变化来搭建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这就要求表演者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准确的动作导向才能表现。所以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 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 但是, 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 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 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 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 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 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 而陷于失败, 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 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2 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较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 共有壮、苗、瑶、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这就奠定了广西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浓郁的基础。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侗族花炮节、苗族芦笙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各展风采。最近几年广西打造的四部舞剧《漓江诗情》、《咕哩美》、《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广西的这几台大型民族歌舞在全国已有一定影响, 有些还取得了很高的奖项, 但这些外聘编导、主演排演的作品 (除漓江诗情是本土编导演) , 更多的是以一个广西故事情节线索为核心, 用一些少量的本土民族音乐舞蹈元素, 再加上大量的现代舞予以表现。这些作品内容很好、立意很新, 从故事发展的脉络、演员的服饰打扮、到舞台的布景都很“广西”, 但舞台上表演的舞蹈很难说一定是广西的, 有些场面把衣服一换、布景一变, 就立马可以看成是外省的哪一个兄弟民族的节目, 甚至不属于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节目。这种用少量的、不能完全确定无疑的本土民族文化元素, 加上现代意识诠释, 进行华丽包装的做法, 来对外推介广西民族文化, 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让过去不了解广西的人认为广西文化并非想象中的落后, 也有很现代的东西。但是也会在另一个方面误导他人, 使其感到广西本土民族文化匮乏, 没有多少自己独特的内涵。而用这种方法取得的短期效果越轰动, 对广西民族舞蹈界今后发展方向指导性越强:本土民族文化的发掘浅尝辄止, 更多的是现代化理念诠释和包装, 使其升华, 并持续影响本土的创作倾向。但长此下去, 广西的民族民间舞蹈还是广西的吗?“花山壁画”、“蚂拐舞”、“师公舞”等都是广西人民骄傲, 经过舞蹈家的发掘、提炼、升华, 编导出了一个个如《洛越神韵》《百鸟衣》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舞剧、舞蹈, 里面的动作都是取材于广西真正本土民族民间舞蹈, 但都是几十年前舞蹈前辈的作品, 近观这几年似乎很少广西的舞蹈编导再涉足这方面题材, 也许是觉得题材老旧了, 没什么再值得提高的价值了。大家都一窝蜂的想着如何在民族民间舞与现代舞相结合中创新, 涌出一大批动作神似民族民间舞, 但气息、节奏切分都是现代舞的作品, 创新是对的, 但必须熟练掌握传统艺术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例如最近某地方电视台播出一个很火的《中国好舞蹈》节目, 里面有很多好舞蹈, 好演员, 大家讨论最多的以及一些国内舞蹈家都拿来做教材的蒙古族和现代舞相结合的舞段, 这已经成为了当今舞蹈编导创作的一个“统一”方向。试想一下, 如果按照这样发展, 以后呈现的作品就会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 全国56个民族独有的民族舞蹈特色就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失殆尽。

3 广西民族民间舞如何发展

要遵循怎样的路向才能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呢?就笔者多年的舞蹈实践和观摩学习的心得体会, 认为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

第一, 要发展民间舞蹈, 必须打破封闭式的因袭关系和传统的传承模式。

民间舞蹈原来的流传发展, 长期受到我国民族思想, 区域主义等小农经济意识的局限, 由此, 具有封闭式的因袭特色, 较长久地保存着古老的传统传承模式, 使民间舞蹈长期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无法创新, 无法繁荣推广下去, 如果不打破传统的传承模式和因袭关系, 根本上就谈不上能使之有所发展。反之, 民间舞蹈就可以有一个大的发展。例如, 我国南部瑶族地区流行的竹杠舞, 原来是在瑶族狭小的地域里流传, 但近年来, 由于竹杆舞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 方便群众参与, 被许多地方引入, 舞蹈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禁锢, 很快走向了祖国四面八方, 到许多地方去旅游观光, 都可以见到瑶族同胞与广大游客兴趣盎然地跳竹杠舞, 营造了人人可以参与, 老少同乐的欢乐气氛。这一简单、利便而又切实可行的舞蹈形式搏得一阵阵掌声和欢笑声。非但如此, 还有无数游客将这一舞蹈形式带到各地, 加以推广, 形成一个广泛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前面提到的原始的纯朴的“蚂拐舞”、“师公舞”等民间舞蹈, 只能在当地祭祀、节庆等时间自娱自乐, 从来也没有人去推而广之, 如果能借鉴竹杆舞的方法让更多的群众参与、传播, 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就能越走越远。

第二, 要发展民间舞蹈, 必须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向。

早在几十年前,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给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这一方针,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式样和它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来说, 尤其适用。到群众中去是一贴挽救和振兴民族民间舞蹈卓有成效的灵丹妙药。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指出:“舞蹈在初民社会一开始就是反映生活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社会主义时代的舞蹈艺术, 当然要有更大的发展, 但是这一反映生活与结合群众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 应该从精神上继承和发扬”。姚老的话, 言简意赅, 对民间舞蹈工作者来说, 更有发聋振聩的作用。从民族民间舞蹈诞生之时开始, 它就是群众智慧与情感的产物, 它只有与群众紧密结合, 才能经受时空的扬弃与校检, 历千百年而遗存到今天。如果脱离群众这块沃土去奢谈什么发展, 那只是痴人说梦。过去, 我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也曾作过不少努力, 也曾做过不少工作, 也取得过不少的成绩, 但是, 众所周知, 我区的民族民间舞蹈一直繁荣不起来, 兴旺不起来, 甚至没几个能象北方秧歌那样红火得起来的民族民间舞蹈, 这不能不说明过去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路向上有所偏差。

第三, 要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必须坚持传统与现代传播意识相结合的路向。

如今已经跨进新的世纪, 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现代文明不但进城市, 而且深入农村, 深人人心。不少乡村的民间活动已经被现代文化娱乐形式蚕食、瓦解。一句话, 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融人现代的自由、竞争与发展意识, 加进现代文明的内涵, 采取现代的传播形式, 否则, 民族民间舞蹈的“领地”就会大片大片地丢失。此时此刻, 群众本身不会自发地去“收复失地”, 担当此重任的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 如果再徘徊观望, 不去勇挑发展与振兴民族民间舞蹈的重任, 不去大力挖掘与抢救 (说抢救, 并非杞人忧天, 而是当务之急) , 不将这些民间舞蹈加以提高, 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再加大普及力度, 使之回到群众中去, 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许多珍贵的民间舞蹈就会走向消亡与瓦解的深渊。果真如此, 作为群众艺术工作者则丧失了应有的天职, 成为民族民间舞蹈消亡的冷漠旁观者。

综上所述,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艺术门类, 同时,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特定的主体特征和客体特征, 这些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路向, 要繁荣振兴民族民间舞蹈, 就必须遵循与顺应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向。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6) :15-18.

[2]李万斌.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性与美育功能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35-36.

民族民间体育融入体育课堂研究 篇9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课堂,教学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 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等,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的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 高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的设置对素质教育的推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以及体育学科的和谐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我国学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 对这些宝贵的财产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综合、发扬光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 更是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将民族民间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是弘扬民族民间体育的重要渠道。

1 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的特点

1.1 民族民间体育的内涵

《民族体育》中, 真正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从体育角度来看, 民间体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民族民间体育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明的娱乐、健身的活动, 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与民俗密切相关, 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一般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 体育与哲学相互融合。例如太极拳、太极剑都融入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民间文化崇顺自然经验、实用技艺和重视社会人伦、道德规范, 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民间文化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 在因袭生活方式、维系人际关系、规范行为准则以及陶冶性情、满足精神寄托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有实际的功能;民族民间体育还在道德教化、和谐人际关系和规范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借鉴作用。每年端午节举行的龙舟竞渡, 其发生基础是龙图腾崇拜的遗存形式, 但在其传承过程中, 增加了纪念屈原这一受人们敬佩的人物内容, 由于屈原是一位凝聚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著名历史人物, 使得子子孙孙的认同感得以更好地实现, 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一个侧面增加了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陈建勤在《中国民俗》中指出:“民间文化经验和功能指向, 以适应于自然及社会结构为基本目标, 维护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 起到积极、实在、不可替代的整体协调作用, 从而成为社会文化的软控机制[4]。张基振等则以风筝为例认为民间体育具有娱乐健身功能、承载民俗文化功能、艺术欣赏功能和经济功能, 其中, 娱乐健身是民间体育的首要功能[5]。

西方竞技判断美主要是外表的肌肉或者速度、力量等, 而一般靠人为的规则来对体育过程是否犯规、不受道德加以限制,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竞技当前更流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 价值判断总是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联系, 民族民间体育的竞技性能明显减弱, 规则的制定更落后。民族民间体育根据自身功能属性分为竞争性项目、娱乐项目、表演项目和健身等四类, 见表1。

民间体育按地域可分为全国性运动和区域性民间体育。太极拳、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抖空竹、赛龙舟、抢花枪等都是全国性民间体育项目;而跳竹竿等则为区域性民间体育项目。

1.2 民族民间体育的特点

(1) 区域性。一定的区域产生一定的民俗文化, 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产生了跳花枪等民族体育, 而北方彪悍的民族风格则孕育了骑马、射箭等民族体育。不同区域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学校要根据国家设置“校本课程”的要求, 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和特点的民族传统课程。民间体育具有地域差别特点, 例如北方擅长长拳和戳脚, 南方擅长南拳等, 来源于当地, 趣味性高于竞技性。

(2) 传统性。民间体育广泛地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 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较低。民族体育是一个或者几个民族, 或某一民族中特殊的民众群体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 与中医、穴位、传统文化等密切联系, 因此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学习, 更要注重横向知识的联系。

(3) 多样性。我国地域广博, 民族众多, 民间体育项目亦多。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 我国已搜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676个传统项目, 汉族有301项民间体育项目, 并被分为娱乐、竞技、健身养生3大类[6]。

2 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民间体育现状

2.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泛西化

当前,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泛西方化, 影响力低于西方竞技项目。民族民间体育正能起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民间体育边缘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传统文化渊博。民间体育代表了我国的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西方竞技体育判断美主要是外表的肌肉或速度、力量等, 而作为一般靠人为的规则来对体育过程是否犯规、不守道德加以限制。

2.2 民族民间体育人才匮乏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专业性, 当前设置这些专业的高校少, 导致教师水平不足。课程体系还未构建。据调查, 当前我国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现状。民族民间体育多为家族式口头传承, 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导致真正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而且不符合高校体育教学。

2.3 学生认知度低

我国只有部分高校设置了民族民间体育教学。李斌等调查表明, 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体育认知率低, 认知模糊, 除了常见的几种民间体育如舞狮、舞龙、风筝等, 其他的根本不知道。据调查, 目前南京市8所高校近年来开展的近30个体育项目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不足1/5。《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提出“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制, 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7]。

3 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教学对策研究

3.1 加强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建设是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的保障, 民族民间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民间体育的课程设置可参照其他运动项目, 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大类, 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都可以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闫晓英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认为高校民族民间体育设置应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专业基础课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中医学基础等8科, 专业课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套路等9科[8]。因此, 了解传统文化如中医理论等, 对于学生理解传统体育, 学习传统体育意义重大。

3.2 加强教学方式研究

民间体育流行于群众间, 采用师传弟子, 弟子再传弟子的方式, 故而民间体育较为简单。如果不进行进一步开发的话, 不适于学校开展教育。民间体育竞赛机制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杨晓凤等总结了启发式、情景式和示范式、讨论式、实践教学法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等六种教学方法[9]。

3.3 加强规则研究与制定

从西方体育发展轨迹来看, 流行的体育运动必须具有竞技性和观赏性。只有有组织的体育项目, 才有群众基础。公正公平的规则是体育运动组织的基本条件, 民族民间体育由于流传于民间, 组织程度低, 往往没有明确的裁判机制。因此, 加强民族民间体育的竞赛规则制定, 不可盲目引进其他体育规则。建立客观、统一的评价体制还能够引导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结语

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始终的儒家、道家思想, 莫不来源于先秦时期民间文化的滋生繁养。以孔子始作俑者的儒学系统, 是凭托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教社会结构的文化实现, 使民间文化‘原型’系统化、礼仪化的理性升华的产物。它包含着原始民间文化人道和民主的遗风, 追求社会存在与个体的均衡, 是伦理本位、以礼治邦政治思想的突出代表”[8]。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传统体育代表了中国特色。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进一步, 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才是大趋势。

保护、研究、传递中国民族民间体育, 特别是重点的、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是未来我国体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节假日需要的休闲活动不断增多, 民族民间体育是这些休闲项目取材的宝库。由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民族民间体育越来越边缘化。加强民俗表演、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资源的整理和挖掘, 抢花炮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 苗族的斗牛被誉为中国式斗牛。

参考文献

[1]高亮, 麻晨俊, 孙宇, 等.舞狮舞龙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2, 33 (4) :11-18.

[2]刘万斌.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与西部学校体育课程互动式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24 (10) :35-39.

[3]王晓红, 闫虹, 魏永.我国健身秧歌理论研究评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9) :27-32.

[4]陈建勤.民族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应用与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25 (3) :1-8.

[5]张基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博览[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6]刘新晶.满族传统体育纳入满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D].沈阳体育学员, 2010.

[7]王俊奇.略论江西舞龙文化及其特点[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5 (2) :37-41.

[8]闫晓英.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简析 篇10

关键词:舞蹈艺术,民族性,现状,特点

舞蹈是每个民族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 也是每个民族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 是群众自己的一种娱乐活动, 它源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被称为舞蹈界中的一颗“活化石”。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这些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但是, 我国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现状却很令人担忧。首先, 民族民间舞蹈由于组织表演形式自由, 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 舞者在最激情的时刻, 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由于创作的即兴发挥性, 大部分优秀的作品还没来得及收录, 就已经消亡。其次, 真正的舞蹈创作艺人生活环境窘迫, 舞蹈创作艺人越来越稀少, 还在坚持舞蹈创作的艺人也是一些没有系统学习舞蹈技艺, 缺少对舞蹈艺术创作的执著的精神追求, 表演技能普遍低下。最后, 经济的全球化, 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受到外来舞蹈艺术的冲击, 现代舞的审美思维不断冲击着民族舞蹈的创作风格。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了以往的创作思维表达方式, 以一种新的截然不同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呈现给广大群众。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是源自于民间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 在民间流传, 形态多种多样, 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 为世上任何国家的舞蹈文化艺术形式所望尘莫及。下面简要说明一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自身特点 :

1、歌舞结合, 通俗易懂

载歌载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把舞蹈与歌唱紧密结合, 舞者在舞蹈的同时, 用演唱的方式抒发舞者各种各样的情感, 引起观舞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比纯舞蹈更通俗易懂, 激发观者的情感反应, 更为受大众喜爱。

2、借用道具, 丰富内涵

道具的巧妙使用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日常生活中的扇子。手帕, 花伞, 长绸等生活用品, 在舞者的手里都有了灵性。道具的使用, 在舞蹈过程中更鲜明的烘托舞蹈主题, 丰富了舞蹈的内涵, 渲染舞蹈氛围。使某一舞蹈作品在某一时刻振奋人心,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得享受, 让作品在表演的那一时刻放出夺目的光芒, 大大增加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3、民族融合, 形象鲜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56个民族共同创作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各个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有不同的风俗信仰, 决定了中国民间舞蹈形式的多样性。各族舞蹈相互交融、使民间舞蹈形成自己中国风格体系, 这是任何国家舞蹈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民族民间舞蹈除了多民族的多样性, 其所表达的文化内容大部分多是以故事传说为依据, 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如《残春》是表现一个深感生命困遁的青年人的故事。

4、即兴发挥, 自娱娱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没有特定的创作时间和固定的创作地点, 舞蹈的发明者在生产生活中情感最激动, 最丰富的时刻, 追随心理感受, 突发灵感, 即兴发挥创作。他的表演最出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娱。在后来的表演活动中, 才把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娱乐自己的同时也是观赏者感到快乐。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1、弘扬中国民族非物质文化文化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民族舞蹈文化传统。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各地相关部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 政策上也作了倾斜。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 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升华, 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从民族舞蹈中发掘民族精神, 提炼舞蹈动作元素。体现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无论从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 民族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2、为现代舞提供创作灵感和素材

随着世界舞蹈文化的频繁交流, 现代舞蹈也加入了民族民间舞蹈元素。民族民间舞蹈没有现代舞中的自由, 开放, 热情, 冒险求新的精神 ;现代舞里面没有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 动作细腻, 灵活多变。将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完美结合, 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二者融合造成多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的视觉冲击, 只有这样的舞蹈才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中古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 是民族的文化标记。了解本民族的民族舞蹈现状, 继承发扬民族舞蹈文化传统, 了解肉体生命的最高境界, 知晓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

参考文献

[1]高度:探寻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新《舞蹈信息报》2004年总第438期。

上一篇: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下一篇:女性主义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