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

2024-07-16

我国对外贸易(精选十篇)

我国对外贸易 篇1

关键词:自主品牌,绿色产品,市场多元化,汇率

2012年以来,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 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明显减速, 世界主要市场的外需严重不足, 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外贸环境的日益恶化, 各种贸易摩擦增多, 同时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 我国外贸在长期向好的情况下, 不可避免地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短期下行走势, 这种形势也为我国外贸的升级、转型提供了机遇, 为了实现预期的外贸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需要确定合理的对外贸易方案。

促进外贸健康稳定增长需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 拓宽外贸途径, 实现外贸多元化

一方面要稳固当前传统市场、加强与现有合作伙伴的合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开拓新兴市场, 使外贸市场更加多元化并保持市场的均衡性。具体体现在一下方面:稳定与美国、日本、欧盟的贸易伙伴关系;由于亚太地区的“雁形”经济层次非常适合我国“二元”经济发展时期的对外贸易的扩展,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产业结构下, 与不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更加广泛的经贸合作, 有利于我们采取互补性贸易和竞争性贸易并举的政策, 因此我们需要站稳亚太地区, 以东南亚市场为重点目标, 大力加强与东亚、西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各国的贸易往来;另外还需要积极开拓非洲、拉美地区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2. 建设良好的对外关系, 为外贸企业创造空间

我国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 可以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各国之间通过互相降低或减免关税、开放市场的措施, 可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共赢。此外, 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很多方面的摩擦, 政府出面加强与别国的外交关系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摩擦。

3. 实行科技兴贸, 转变对外贸易方式

要从主要靠出口廉价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发展自主品牌, 扩大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量, 改变对外贸易的方式, 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匮乏, 因此不能长久依靠资源出口, 而只能利用科技、知识与资本向集约型、经济型、高利润型的外贸出口转变。但是现阶段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外贸的基础, 目前这种优势还不能放弃, 如果在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产品未取得成功之前盲目放弃廉价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必然会引起整个中国外贸市场的严重退步。

4. 以国际标准为目标, 加强国际认证,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出口产品必须取得ISO14000认证, 才能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 同时还要加强对于贸易对象国的认证要求, 例如美国电器产品已经达到的UL认证和水产品的HACCP认证等。目前, 发达国家80%以上的产品采用国际标准, 然而我国取得国际标准认证的产品不足40%, 这样很难形成国际竞争力。因此, 我国必须以国际标准为目标, 加强国际认证,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以减少国际贸易之中的摩擦。

5. 加快我国银行对外贸企业的融资进程

资金问题是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对于外贸企业更是如此。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必然导致产量下降、缩小规模求生存, 这种问题更集中的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目前, 政府大力支持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 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融资问题。同时, 贸易融资政策出台, 着重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在融资、信用保险和资金担保等方面的支持, 更好的加强了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是银行对于企业的融资进程过慢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难以维持, 所以加快融资进程是重中之重。

6. 调整现有商品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外贸

要以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建立健全健康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要使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步减少而高附加值的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要不断增加, 出口商品结构必须向资源集约型发展, 培养良好的企业意识, 发展一批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流是“绿色经济”, 我国外贸行业应紧随时代的潮流, 全力以赴开发绿色产品, 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改革创新, 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主打绿色品牌, 打开绿色产品的国际市场。

7. 政府继续推动补助、退税政策

目前, 我国外贸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大量的出口损失, 政府采取适当的补助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挽救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此外, 出口退税制度对于外贸企业的帮助很大可以大幅减少企业成本和负担以便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价格优势, 从而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退税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要求,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政府有义务调整经济战略以保障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 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扶植力度也是帮助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重要措施。

8. 加强汇率稳定

我国汇率自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 制定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在当今严峻的外贸形势下, 政府继续加强汇率的稳定能够保证对外贸易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桂环.中国进出口贸易分析与预测, 科学出版社, 2010.1

[2]叶树滋.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参考资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调查 篇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调查

[摘要]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09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180.2亿美元,进口额为9558.2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27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居于第三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我国出口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对外贸易 货物流向 现状 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74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379(2010)05-0021-0

4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虽然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但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另外,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需要进行转换。

(2)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

(3)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年~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出口价格偏低。

2.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调整

(1)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进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

(2)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高;进口商品结构依旧存在不合理,初级产品进口规模较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快。

(3)一般贸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稳定。

(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

(5)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市场多元化的成效逐步显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入世后对外开放层次的更新,我-1-

国的对外贸易正逐渐向更广的范围发展,体现在贸易伙伴的数量增加和对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量的大幅增加。近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

从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流向的总体特征是集中化的,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市场都呈现出高度的集中化。但近年来出口流向的集中化程度在逐渐减弱,而进口的集中化程度则稍有增强的趋势。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特点表现为:

1.我国的对外贸易流向集中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

统计数据表明在贸易总额上,亚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洲和欧洲,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近期内一直呈积极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亚洲,主要是对香港、日本和韩国出口,对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转口贸易 ;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都主要集中在美国。而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

2.在区域分布范畴上,我国的贸易相对集中在本地区或距离较近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可见运输成本也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比较多,市场需求的相似性比较大,企业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和维护也更加容易些。

3.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如下表所示,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下降,到2000年才开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与美洲、欧洲两大贸易对象区域的出口总额一直稳步增长。我国在与处于更低阶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贸易中,主要是劳务输出如工程建设,而这些国家市场需求有限,因此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不大。此外,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经营经验和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产业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举例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专家爱队乌拉圭回合谈判队农产品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对外易的影响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认为贸易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对外贸易在农业协议生效后,发达国家削减对活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补贴,由此可纠正年来,尽管工业制品贸易份额逐步提被扭曲的世界市场价格从而引起国际高,农产品出口额仍占30%左右。然而,农产品贸易价格的普遍上涨。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特进8年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一直别是“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对外处于疲软状态。最近几年,中国粮食贸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渐显现,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粮食收购价格节节攀升,大宗农产品现状,进而分析影响我国农产品对外出口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失贸易的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

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具2.出口量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世界范围的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中

1.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 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产生了抑制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粮、使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减少而进口量棉等农产品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增加,而中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市场价格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上扬也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量但近年来,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见表2)

某些商品的价格优势已不存在。一些

表2 中国2005-2008年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比较

单位:亿美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使用油及油脂 382 681 328 1

41畜产品 2418 1611 1456 124

水产品 2554 1892 1737 1947 糖 304 194 183 140

烟草 976 657 578 336

木材及木制品 2052 2204 1832 2177 蚕丝 893 947 715 75

5动物毛及其织物 818 992 760 964 棉花 3158 3117 2810 3291

3.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农产品尤其使谷物、肉类、蔬菜、水产品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邻近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中国的农产品队周边国家和地区吸引力不够,市场拓展乏力。但中国有特色的初级农产品如茶叶、烟草、棉花等无论是队欧美市场还是队东南亚市场都呈现比较好的出口势头。

从中国农产品出口格局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判断:过去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削弱;过去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农产品出口幅度下降;出口产品结构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转向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过去占尽出口风光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再具有出口优势;当前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

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对策及途经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关键中的关键是政府如何进行引导,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做好宏观调控。这是转变得基础,是进行转变的整体框架。在宏观政策确定的基础上,我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外贸质量。

1.改进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目前出口产品大多是规模大价格低,是中低档产品的出口,只赚取其中的加工费用。出口商品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使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因为低价格,而是因为质量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2.提高外贸增长的效率、质量,以及可持续性。

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建设;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

3.借鉴我国国内贸易增长的方式。

国内贸易的增长是可以借鉴的,各省之间的贸易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对外贸易相类比,各省市的企业可以与各跨国公司类比。学习借鉴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避免资源浪费,减少贸易摩擦,以提高增长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甫宁,等.中国种职业地区比较优势的测定与调整结构的思路[J].福建论

坛.2001.(12)

[2] 景俐:战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J]世界农业.1998.(3)

[3] 周晓青:试述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途径[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

究).2006(9)

[4] 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R],2008年春季

[5] 祖德明: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01:350~351[6] 李 丹 蒋毅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06(中旬刊)

浅谈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 篇3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启示;对策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90年代初发表了《国家竞争优势》,系统的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及争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在继承发扬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重点描述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各种条件。迈克尔·波特提出,某国的贸易优势并不似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的单纯地取决于该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等因素,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产业创新及升级能力。由于当代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依赖知识创造与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行业范畴,成为经济体内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结构皆参与竞争优势的构成。

2.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指导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要素禀赋论,对外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这一相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合作。事实证明,我国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由弱变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这个过程既表现出明显比较优势也存在不足。

如上分析的结论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在新国际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逐渐变小,规模经济、知识技术创新、政策等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渐渐开始起决定性作用。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与能力。因而,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来自装备、技术、产品、营销、交货等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管理行为。这些过程中的每一项都对相对成本有所贡献。即,竞争优势的比较可以从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入手。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到的四个主要因素,我们认为我国也有着以下巨大潜力。

一,我国的自然资源、能源方面,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开始可以供给我国自身发展。我国处在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有着众多优秀的海港,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先天优势。

二,随着改革开放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提高速度很快,这对我国提高内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很多自主研发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形成竞争优势,无形的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也已占据一席之地。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初期阶段就以初级产品的加工生产为主,这样一来对于我国发展国际竞争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我国南北方得天独厚的传统产业为我国发展竞争优势产业提供所需以及有利的后备力量。

四,迈克尔·波特强调,国内同行业中的激烈竞争是该行业产生竞争优势重要辅助条件,他反对传统理论中关于国内竞争是资源浪费的理念。国家政府应鼓励改革创新,改革后的企业应该在其行业自由发挥自身优势,互相竞争前进。新兴产业更是刺激竞争优势产生的有力因素。

尽管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起步较晚,竞争优势不足,有待提高。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发展竞争优势理论拥有着巨大空间。用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四要素来分析如下:

从生产要素方面来说,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但是因为技术设备上的相对落后,在开采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资源能源浪费,过度投入的生产要素很多。只有对技术的进行创新并且同时提高生产率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劳动力方面来说,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优势明显,但是问题就在于由于数量众多不好管理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生产技能低下。劳动力素质培养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有极大上升的空间。

从国内需求方面来说,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力有待提高,这点上涉及到机遇机会和政府政策作用,国内需求的竞争需要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为国内同行业间的竞争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本国的同行业企业相互竞争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会使自身成为世界市场的竞争者、在对外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

从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来看,我国相关产业中的技术问题是重点提高对象,我国在国民建设时期、一五、二五建设时期的四大工业基地,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只有珠三角,沪宁杭两工业基地接受新兴产业较早,技术略领先其他地区。农业上同样也是机械化生产刚刚被引进国内,有待提高,这些都是蕴藏这巨大发展潜力的地方。在这些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或者说是具体的落实这些问题的处理之后,我们相信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会自然而然的具体体现出来,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稳步提升提供巨大动力。

另外波特还认为政府在竞争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政府应该积极的建立市场竞争规范法则,提供相对完善的信息并且采取鼓励性政策。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是建立合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现我国产品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以上分析说明我国仍需继续发展竞争优势,在此分析下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结论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浅析 篇4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24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5%。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服务贸易逆差88亿美元,下降66%;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84%。其中直接投资顺差603亿美元,下降11%,证券投资逆差676亿美元,增长12.7倍;其它投资顺差133亿美元,上年为逆差40亿美元。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由统计结果来看,经常项目顺差在大幅增加,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则在大幅下降,并且经常项目贸易占了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外贸顺差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按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07年全年贸易顺差为2500-3000亿美元。通过海关2007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贸易方式看

加工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一季度,加工贸易顺差544.7亿美元,同比增加179.9亿美元,增长49.3%;一般贸易顺差165.1亿美元,同比增加93.4亿美元,增长1.3倍。加工贸易顺差为一般贸易顺差的3.3倍,为全部贸易顺差的1.17倍。

(二)从产品结构看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工纺织产品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1-3月,机电产品顺差为396.7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85.4%,同比增加188.3亿美元,增长90.4%;高新技术产品顺差123亿美元,占当期贸易顺差总额的26.5%,同比增加67.6亿美元,增长1.2倍;1-2月轻工产品贸易顺差347.7亿美元,相当顺差总额的74.9%,同比增加97.2亿美元,增长38.8%。1-2月纺织产品贸易顺差209.7亿美元,相当顺差总额的45.2%,同比增加53.4亿美元,增长34.2%。

(三)从贸易伙伴看

美欧等是我国贸易顺差国主要来源地。一季度,对美国贸易顺差346.8亿美元,占顺差总额74.7%,同比增加60.8亿美元,增长21.3%;对欧盟顺差276.9亿美元,占顺差总额59.6%,同比增加95.4亿美元,增长52.6%。对香港顺差362.2亿美元,占顺差总额78%,同比增加79.8亿美元,增长28.3%。对香港特区出口大部分转移到美国。对日本逆差63.8亿美元;对韩国逆差110.6亿美元,对台湾地区逆差159.5亿美元。

二、如何看待贸易顺差

(一)从积极的方面看

1、顺差扩大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是我国经济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重要标志。顺差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使我国摆脱了长期困绕经济发展的“外汇缺口”压力,使我国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2、顺差扩大反映了出口对GDP的贡献增加,消化了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及通货膨胀的压力。

3、持续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维护了金融稳定。07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13326.25亿美元,相当于一年零五个月的进口用汇量,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近几年国际信用机构对我国的信用评级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发展海外投资。国家手中握有较多的外汇,也有利于在银行体系中保持金融的稳定。

(二)矛盾和问题

1、流动性过剩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发展,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当前的外汇管制体制下,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被动购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同时也相应地投放了等值的基础货币,造成外汇占款猛增。这种流动性过剩同时也造成了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全局影和稳定

2、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出口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我国发展最快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酸雨面积扩大,河流污染严重,各种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3、国际经贸矛盾激化。美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贸易顺差来源。巨额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突出矛盾,成为美国对我国施压和迫使人民币升值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重要口实。

4、随着我国贸易顺差不断的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且人民币升值呈现加快的趋势。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贸易顺差的继续大规模增长已经不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形势的发展。目前国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平衡。

三、造成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

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2004年贸易顺差321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020亿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775亿美元。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仍有加快的趋势。贸易顺差扩大,既有国际大背景,也有国内产业发展、政策激励等原因。

(一)国际大背景

1、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6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44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917亿美元。

2、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强劲。近年来,全球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主要发达国家内需旺盛、投资活跃,带动全球经济较快回升。美国07年一季度经济增长5.3%,创两年来最快的纪录。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日本经济走出通缩,步入新的景气周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继续取得高增长。

(二)国内综合优势集中释放

1、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工人守纪律,能吃苦耐劳,劳资纠纷少,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2、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料件完全依赖进口。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业的产业链伸延迅速,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统计,2006年该省加工贸易出口2083.9亿美元,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超过3000亿人民币。

3、要素价格低。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价格、供水价格、环保收费明显偏低。现行的汽油价格比美、欧、日分别低20.9%、67.7%和37.2%,柴油价格分别比美、欧低21.6%和58.9%。工业用电价格和居民用电价格分别比OECD国家低0.05元和0.4元;供水价格比美、日低66.7%和90%。各项环保费用规定标准低,且征收不到位。为了吸引投资,很多土地无偿或廉价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明显偏低。

4、“奖出限入”政策和体制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试验区,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出口创汇,鼓励增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除上述两个长期因素外,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也与下面3个短期因素有较大关系: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近两年,国家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企业往往根据政策调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击出口。

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比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将会带来好处,而对以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则会带来冲击。为了减小或避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加快出口步伐,而对进口采购则持观望态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由于近年来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部分成本。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打击出口骗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守法自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企业出口骗税违法行为逐步减少;导致出口价格总体水平提升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总体上升。因此,从海关统计角度分析,所谓“大量出口高报价格以骗取出口退税、导致巨额虚假贸易顺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四、对策建议

贸易顺差的迅猛扩大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我国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确保经济健康发展。为了减小我国贸易顺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普遍下调所有产品出口退税率进行总量调整

2006年以前实施的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还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为扩大出口而有意调高的出口退税率。当时对出口退税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支持与扶植企业出口创汇,增加外汇收入,发展贸易。但是这种政策目前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目前,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相对于当前我国的竞争优势而言仍显得偏高。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将所有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2%左右,以抑制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二)、通过改变对外贸易政策取向进行结构调整

改变出口导向行对外贸易战略,适当调整相关贸易政策,可以使对外贸易结构趋于合理,并能够通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带动效应,倒逼国内产业结构尽快优化升级,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转变。

(三)通过完善国内要素价格体系,进行价格调整

完善价格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贸易结构转变的客观要求。只有深化资源、能源产品价格改革,让它们的价格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反映其稀缺程度,才能真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商品的生产与出口,结束以国内廉价资源、能源、环境要素补贴其他国家的现状,使我国出口在赚取外汇的同时,也真正能够为国民带来福利,这需要调高能源价格,逐步调整煤、天然气、水、电价格,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等等。

总之,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张唯实.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发展, 2007, [02]

[2]、姜宁川, 杨毅.中国外贸顺差问题[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1]

[3]、李播溪.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J].治金经济与管理, 2007, [01]

[4]、陈冬梅.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论坛, 2007, [12]

[5]、鲁胜.浅析我国外贸顺差问题[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7, [15]

[6]、秦玄.浅议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07]中国统计局.统计分析, 2007, [07]

[7]、巫才林.中国对外贸易巨额顺差的负面效应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07, [07]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篇5

——基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分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管院 08国贸一班 蔡妃0850510001)

[摘要]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文章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现状特点以及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着手,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弱势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地理方向;贸易商品结构;汇率;贸易一体化

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各地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工作;广大外贸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切实增强竞争力,千方百计稳住老客户、开拓新市场。总体来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根据2009年前三季度有关数据统计,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及特征

2、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

4、中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边境确保一个逐步发展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个邦交,然后又以两国外交情况促进双边贸易。

二、目前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而贸易商品结构中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1、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降幅缩小

前三季度,大宗能源资源商品进口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量增长35.7%,原油增长8.2%,初级形状的塑料增长30.6%,大豆增长12.8%,但7月份以来大豆进口过快增长势头出现逆转,9月当月进口量下降33.5%。受扩大内需带动和加工贸易下降趋缓影响,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年初大幅下降后,二季度以来趋于好转,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3459亿美元,下降16.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174亿美元,下降18.1%,降幅均已低于进口总体降幅。

表22009年

1-9月中国进口重点商品情况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程度较轻,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势趋缓

受益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加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国内竞争优势明显,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总体降幅。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初下降幅度较大,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稳,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步收窄。

3、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 由于加工贸易以IT等机电产品为主,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所受冲击较大,2009年前五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以来,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同比降幅已经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4、民营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下滑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机制灵活,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上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基数大,虽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然是贸易大国。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虽然大,但是结构仍然不合理。出口主要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只要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交换价格比例差距较大,贸易条件恶化。

(2)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出口顺差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原因。

(3)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引发了众多不必要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1995年~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

件254起,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2005年下半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分别为82起和76项,2006年1-7月有32起。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出口价格偏低。

四、应对政策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大力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标准化工作。把进出口标准化工作作为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和品质管理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标准化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保证进口商品符合国内生产使用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要求,保证引进技术设备,符合本国标准体系和计量制度的统一的要求,增进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往来。其次,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在要素禀赋方面,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并促使其在层次上的提升,应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通过产品配套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及民营资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外竞争力,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再次,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一是要制定好外贸市场战略,加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二要将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中的某些产业扶持成主导出口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使之与国际需求接轨。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

再者,重新评估人民币的价值,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切实人民币盯住一揽子外汇的情况,稳定人民币的升值情况。西方各国因受金融风暴影响失业率上升要对人民币提升压力。中国人民币一旦在现实进入自由汇率浮动制度,中国经济将滞停。中国将推行一些列宏观政策稳定国内物价、扩大再生产以及就业水平。

最后,将多个贸易中心一体化,也要将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多元化与重点化相联系,同时兼顾贸易流向的分散化和重点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发展,可以分散我国经济负传递的风险,突破由于市场单一而造成的规模制约瓶颈,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篇6

摘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我国呈现出连年增长,不断提升的状态,甚至超出了美国等世界主要大国的平均水平。2006年达到67%的高峰。虽然到201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回落至50.1%,但基本在50%以上。我们一定要全面客观的了解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进而定制正确的对外贸易策略,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都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影响;因素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强劲增长,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我们国家经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对外贸易有利长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连年攀升,不断提高,高于世界主要大国的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更加透彻地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现状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过程

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幅速率达到12.6%,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提高到20%(之前为10%)。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增长的阶段。全球跨国投资的首个地方便是我国,我国对外贸易也急剧的增加。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更迅速的加入到世界经济中。6207.7亿美元便是我国在2002年的进口总额,增幅比1999年增加72.1%,这头三年的增速达到19.8%。增长最快的还是2011年上半年,增长达到59%,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3%以上已有9年。

(二)我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走势分析

目前随着我国参与参与经济全球化日渐加深,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事对外贸易,随着进出口商品日益增多,从而对我们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且非常明显的推动的作用。

我国的商品进出口额度二零零六年为两万六千四百八十六亿美元,二零一零年为五万二千六百八十四美元,二零一一年我国进出口额达六万八千二百二十一亿美元,比二零一零年年增长了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七亿美元,增幅为35.8%,二零零九年我国进出口额在全球贸易的排位上升到第二位,2010年已经升至第一位。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进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支柱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的表现,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偏小,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口的无序性是我国在出口方面还存在的一个疑难问题。2003年已经达到32.8%,2004年更是高达36.6%,比上一年增长41.4%。随着石油进口量的增大,进口的变数也会跟着增大,我国经济遭遇风险的几率自然也会增大,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2011年我国原油净进口达到3.048亿吨,比上一年增长42.8%,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也相应上升到72.8%。当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高)的“三高”产品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这种趋势的进一步扩大有可能使我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受其他国家的控制,甚至有可能被定格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

(二).贸易伙伴过于集中,贸易发展不平衡

我國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高举“市场多元化战略”主要是因为加之经香港转口的贸易,我国对美国市场出口额还是上升的,甚至达到21.1%。2008年和2009年美国对我国彩电和纺织品分别采取反倾销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相关出口商品造成重大损失。从外贸风险结构性的角度来看,日、美的上述措施实际上是我国对日、美出口依赖程度过大所造成的结果。

(三)出口的竞争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出口竞争力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割据依然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弱的态势。尽管中国近年产业结构有了提高,外贸商品结构出现了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了突破,但从总体上讲,除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其他要素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还不具有竞争力。出口产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非但不可能带动产业升级,反而会妨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调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我国应长期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占据我国贸易总额的约50%的加工贸易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外贸方式。我们要积极鼓舞加工贸易企业大量从国内采购物品,提高中间品国产化率,避免加工贸易企业“两头在外”,所以升级到了高级且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的环节模式,从而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升级,有助于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的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的增长潜力在现代经济中是显而易见的。对我国而言,在经济发展上服务贸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定要避免一些非常大型的加工贸易模式,相应得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和有关方面的管理资源,从而得到价值连接的提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服务贸易开始有点起色,我国要好好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抉择是:务必把经济的增加,且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深入到各个企业内部的,促进达到内外的发展平衡模式,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的充分正确的使用。我国应在扩大内部需求的各个基础上,做到兼顾外需所形成的整体的互动,促进我过的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国名经济预防抵抗国际市场商的各种风险能力。所以,必须从扩大内部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出发,促使我们内部的需求成为推动我国国本经济的发展引用。

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和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靠关系,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依存度来反映和衡量。但对外的贸易依存度并不是很高,现实中,对外的贸易依存度增加了,由此说明我国在加强世界经济,还体现了我国与国际市场越来越紧密的依靠程度,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对我国越来越大,风险增加。(作者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曙宵.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北京:.我国经济出版社,2010.159-162

[2]陈同仇.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69-73

[3]孙景舒.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J].开放导报,2009(1).15-17

[4]张珣.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11(2).25-26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 篇7

当前, 国内经济运行状态相对平稳, 企业外部订单有所增加, 但是我国进出口仍然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形势和诸多影响因素, 尤其是劳动力及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 企业面临着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 价格优势逐渐削弱。

(一) 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 贸易规模排名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分别排名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由此可见,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外贸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GDP增长速度, 平均每年增长达26%。我国进出口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0.78%提高到8%左右, 一跃成为外贸大国, 并且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一般贸易的发展速度高于加工贸易, 这主要由于外贸企业不断转变经营思想, 加速创新,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自主营销比重等。我国出口主导产业产品结构经历了由轻纺到机电, 再到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转变。2003年以来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出口平均增速都在40%以上, 正在成为新的出口主导产业。

(三) 外贸经营主体中外资企业进出口额最大, 国有企业次之, 民营企业增速较快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国有企业从1981年的99.5%降至2008年的24%, 外资企业从0.3%提高到55%, 民营企业从0.2%提高到21%。2008年民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 出口增速高达28%, 比全国平均速度高11个百分点。

(四) 影响出口的制约因素

1.人民币不断升值减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劳动力价格具有相对优势, 但是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 劳动力价格上涨, 导致出口产品生产成本增加,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被削弱, 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

2.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摩擦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关系, 但是仍然有一些国家采取比较隐蔽并且具有歧视性的非关税措施诸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绿色贸易壁垒等, 达到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这势必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保护环境, 保护消费者健康, 促进食品安全, 然而过高的技术标准就形成了技术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制定较高的技术标准、严格复杂的产品技术规定以及苛刻的卫生检疫标准, 从而限制进口, 以保护国内市场, 对于我国出口商品极为不利。

3.出口商品结构不够优化

(1) 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虽然我国不断发展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 但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 且呈现增长态势, 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 同比增长25.9%, 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遭遇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另外, 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 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

(2) 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较低

近年来, 我国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 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 同比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 增长30.7%。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虽然不断上升, 但是商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 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4.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据世界银行统计, 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 而我国仅为GDP的1/3。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 而且规模相对较小, 档次较低, 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 但与货物贸易相比仍远远落后。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 努力克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为企业提供有利的条件,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加大改革力度,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打造国际品牌, 提高产品档次, 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 从而扩大出口, 克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1.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体系, 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同时, 重视国外有针对性的特殊保障措施, 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积极做好应对贸易摩擦的准备, 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2.加快技术创新及加强技术标准认证工作

为了规避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我国要加快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并建立本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防御体系。同时, 我国应不断完善产品的认证制度, 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相互认可的标准体系。

(三)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

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为改善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的局面, 企业应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从整体上提高产品竞争力, 从根本上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2.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 规避各种不利因素

企业应培养一批具备丰富的国际商战经验, 熟悉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法, 了解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能够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完善企业经营管理, 可以掌握国际市场的动态情况的高级人才, 规避各种不利因素。

(四)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为了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我国应该有计划地培育一批战略性出口产品,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给予企业国民待遇

长期以来, 由于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 外资企业一直占据出口主导地位, 而国有企业比重持续下降, 也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增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五)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要从发展服务贸易着手, 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 为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支持。同时我国应加快发展具有优势的旅游、建筑、运输等服务业的出口, 逐渐放宽保险、电信以及金融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加快服务业开放的步伐,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首先从具有优势的旅游、建筑、运输等服务业着手, 进而拓展到其他领域。我国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持这些优势服务业的发展, 使之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创新, 分析服务市场需求情况并细分服务市场, 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与竞争对手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技术等方面展开竞争,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服务行业的整体素质。另外可以通过提高劳务输出素质, 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同时, 我国服务产业的升级应实现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 我国服务业的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旅游和劳动力上, 科技含量低。要实现服务贸易的升级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的发展, 并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受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增多等因素影响, 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应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阮娴静.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9 (3) .

[2]吴勤堂.国际贸易摩擦的潜在因素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理论, 2008 (7) .

[3]张太原, 李俊峰, 陈启清.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挑战和对策[J]经济论坛2, 009 (2) .

[4]赵瑾.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J].世界经济, 2008 (3) .

[5]裴长洪.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天下财经, 2009 (4) .

我国中药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中药,对外贸易,综述

1 我国中药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1.1 进出口均有所增长

据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 从今年1月到10月份, 我国中药类商品贸易总额达到了20.46亿美元, 进出口同比增长均在20%左右, 而且贸易顺差为9.54亿美元 (如表1) 。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http://www.cccmhpie.org.cn/Pub/1757/19369.shtml)

1.2 贸易结构欠合理

我国中药类对外贸易商品主要包括: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以及中药材和中药饮品。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 我国中药类商品的出口额随产品附加值的增大而减少, 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出口额所占的比例最低, 增长相对乏力, 主要是以初级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为主。

1.3 贸易市场相对单一

从进出口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分布结构看, 我国中药对外贸易最明显的特点为:贸易对象多以周边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华裔社区为主, 分布单一, 向新的地区市场的拓展较慢。亚洲市场是中药的主导国际市场, 今年1月到8月份, 我国中药类产品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5.79%, 进口也占到了近50%, 而对北美和欧洲的出口额之和不足30%, 进口不足20%。 (见表2、表3) 。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http://www.cccmhpie.org.cn/Pub/3317/15337.shtml)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http://www.cccmhpie.org.cn/Pub/3317/15377.shtml)

2 我国中药产品国际贸易瓶颈分析

2.1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限制他国产品进入, 各国纷纷利用各种或复杂、或隐蔽的贸易性技术保护措施 (TBT) 来抬高技术门槛, 这是我国中药对外贸易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中药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落后, 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很多出口中药因无法控制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或含违禁成分而遭拒售。

而且, 无论单方还是复方中药, 其化学成分大都是非常复杂的, 且这些中药的“君臣佐使”的相互协同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模型和指标所能反映。因此, 在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上也存在许多含混不清、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药理、毒理、剂型、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均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2 有强大的竞争对手

据Nutrition Business Journal杂志统计, 2005年, 整个北美地区植物药销售额占全球10.3%, 仅欧共体中的法国市场就超过整个北美地区, 其中的德国的天然植物药的市场更是一直占据全球首位;除此之外, 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在借鉴我国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利用其现代技术将从我国进口的中药原料进行进一步加工, 再出口, 也占据了部分的国际植物药市场。

2.3 知识产权的保护欠缺

尽管随着《专利法》、《商标法》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的实施,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但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祖传秘方长期流落民间, 有的被外商低价买走。“洋中药”也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专利, 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 占我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

2.4 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中医中药可谓唇齿相依, 中药发挥疗效必然要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基础, 中药发展必须与中医发展相伴才可实现。然而,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提供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的中医师 (包括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及中医见习中医师) 总共264023人, 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25%。因此, 中医师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缺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 阻碍中药产品国际贸易。

2.5 中西文化差异

实现中药产品的对外贸易, 首先要面临目标市场对其身份的确定问题。但是,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对药品的界定有所不同, 中药在东道国是否属于药品变成了其进入该国的第一道“门槛”。例如, 美国对药品的基本要求是:化学成分要明确, 如果是复方制剂, 其中每一种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 乃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都要清楚。

而且, 古朴深奥的中医药术语常以古汉语为基础, 很少有规范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 更是很难被准确地译成外文。另外, 很多中药效用及药理作用的阐述, 多沿用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 如阴阳五行等, 尚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加以证明。这就更加阻碍了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所谓“中药不是药、中医不是医”的说法就道出了中医药在进军国际化市场中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2.6 国际市场准入制度严格

欧美等国以食品形式对中药进行管理, 涉及到重金属限量和农残等问题, 也涉及到通过食品GMP标准和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标准等问题, 是对我国中药产品质量标准的考验。

另一方面, 中药的国际注册程序与规定非常复杂,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往往经历较长的注册与认证时间。例如, 同仁堂产品进入澳大利亚就历经了8年之久。

2.7 中药在国外市场需求弹性大

目前, 中药产品在国外多作为膳食补充剂、食品、食品添加剂等进行管理和使用, 从经济学上分析属于需求弹性相对比药品大的一类, 受经济危机和国民收入波动的影响大;而且, 即使有少数国家将中药作为药品管理, 但尚未将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民众的依赖性比医保类药品小。因此,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容易受到东道国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中药质量管理, 迎合国际化标准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相似市场, 制定了一系列的准入标准, 我国中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 毫无疑问地, 只有符合东道国的标准, 迎合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 质量标准是各国制定准入制度的最重要的方面, 因此, 只有全面及时地了解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有针对性地提高中药产业中的科技含量,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才能破除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重屏障, 实现健康的中药产品国际贸易。

3.2 在尊重东道国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

目前, 我国中药国际贸易的目的是将产品销往国外, 为东道国所用, 因此, 只有充分尊重其本土文化, 才能赢得其认同, 才能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例如, 要将药品的说明书等文件翻译成地道的东道国语言, 在做宣传的过程中要尊重本土文化, 等等。

另外, 在加强国内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 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培养相关的现代化中药人才, 与国际接轨, 以利于中药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国际贸易的实现。

3.3 效仿印度, 建立我国中药知识产权数据库

与我国相似, 印度有着宝贵的传统医药资源和使用经验, 面对传统医药国际化中知识产权问题的冲击, 印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传统知识保护道路, 由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 (CSIR) 与印度的科技部和印度草医学、物理疗法、顺势疗法门, 健康和家庭福利部联合实施, 由150多位传统医学、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专家历时10年收集归类最终形成了印度专门的传统知识数字化图书馆 (TKDL) 。从此, 印度不用再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跟其他国家争夺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专利了。

相应地, 我国也可以考虑在现有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中药知识产权数据库, 从根本上捍卫我国的传统医药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的安全。

3.4 开拓成药和保健品市场, 健全国际贸易市场结构

如前所述, 我国的中药国际贸易结构不合理, 出口额较大的多是低技术附加值的中药材、中药饮片等, 而对于成药和保健品的国际贸易情况并不乐观, 出口额小, 甚至许多品种还需要进口, 这是我国中药国际贸易的问题, 但同时也是机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西药副作用的增大, 国际市场对保健品特别是具有“简、便、验、廉”特点的中药类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中成药的认同度也在上升, 我们需要把握机遇, 精确分析国际市场, 制定相应的研发和营销策略, 开拓保健品和成药市场。

4 结语

面对复杂的中药国际市场, 我们要准确把握自身资源与内、外部环境, 抓住国内外植物药市场快速成长的历史机遇, 努力克服各类不利因素, 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营销战略, 使我国的中药产品国际贸易走得更快更稳。

另外, 实现较高的顺差是我们目前中药国际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从促进出口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中药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较少地考虑到了出口方面, 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些欠缺, 还需要以后进一步更加细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剑, 李铂.国际天然健康制品注册管理政策研究及我国中药国际注册思考[J].中国药事, 2007, 21 (9) :666-672.

[2]李刚.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 (2) :2.

[3]陈永法, 赵春艳.中药国际化的战略管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6) :1103-1104.

[4]张京卫.中药企业国际化经营障碍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10) .

[5]杨巨平, 贾谦.从文化角度看“马兜铃酸事件”[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2003, 5 (6) :72.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探析 篇9

关键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离不开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对外贸易的经济规模也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的内外部经济环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势头受到遏制,尤其是出口贸易额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使得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持续降低。如何改变对外贸易策略,使对外贸易急需发挥其在经济上的引领作用,是当前经济领域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1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1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结构的建立中处于主要地位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里,我国在经济发展体系的构建方面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趋势,根据国际分工对自身进行了合理的定位,利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有资源和独特国情,在国际贸易中占得了一席之地。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开拓了我国的国外市场,并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优势也在国际贸易中得以体现,例如我国的大量劳动力资源优势,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我国所面临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积极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我国工业化的完善起到了加速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使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获得了强劲的外部推动力。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很快地融入了国际金融的循环体系当中。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更加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生产的步伐,全面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化生产效率,对外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开展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对外贸易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方面也日益完善成熟,对于外贸的管理水平也逐渐得到提升。数据表明,对外贸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对外贸易仍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2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的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的贸易额逐渐提升。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范围内一直稳居第一。与过去美国和德国在国际贸易出口贸易额所占比例相比较,我国在出口贸易额上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工业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通过这一定位的确立,我国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世界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随着资金和实力的积累,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步由依靠人口数量来积累经济实力转变到依靠技术力量来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力。联合国的数据统计显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制造业产值不断提升,逐渐超过了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完善,我国也逐步建立了种类和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化体系。

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必须与世界接轨,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工业的整合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额度。在发展工业化的道路上,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上做到创新,并且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我国工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为工业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工业的良性发展。在技术上多开展绿色生态手段的发展工艺,淘汰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促进工业技术性的改革。

2 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研究

2.1 在发展对外贸易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经济结构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对我国的经济体系进行一定的升级和转型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快速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土地、资源以及生态方面的限制,一些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面临一定的瓶颈。传统的以牺牲环境和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由于我国长期对于人口增长的控制,使得近年来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人口红利基本上被消耗殆尽,一些工厂城市频繁发生“民工荒”的现象,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以低廉劳动力来进行低成本竞争的经济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我国的其他经济领域,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经济体的产生使得我国面临和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同一水平上的竞争。在高端技术的创新方面,我国也与一些发达国家面临着一定的竞争。

总之,我国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技术积累,我国已经完善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管理体系,一些资本硬实力和软实力都不断地积累,工业产品的结构不断完善。对于一些品牌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制度也越来越成熟,可以更好地面对国际化竞争带来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竞争优势,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使用科技创新来代替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以及人口的依赖,以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世界潮流趋势的适应性,通过不断地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推进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格局的转变和升级。

转变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型,是进行经济结构升级的题中之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对外贸易的转型和发展符合市场经济整合资源的规律。有利于推进我国工业化生产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和国际资本的积累。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和科技的二次创新也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规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加适应国际潮流的发展和我国的国情。

2.2 发挥“走出去”的策略,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一些国际贸易中摩擦也不断加剧,一些地方的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而中国的贸易总量在这个基础上持续增长,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中国的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的依赖性加强。一个事实是,在这种持续的高增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一些国际经济的动荡很可能通过对外贸易而传导到国内来,引起国内经济形势的波动。有时甚至会使得我国依靠进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的发展策略,可以对外贸发展起到一个积极的带动作用。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这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企业经营理念也不断地更新,对于“走出去”这一经济发展策略执行的也越来越到位。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通过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相信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会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走出去”战略规划主要指我国的资本去海外的一些市场进行投资,从而达到开拓市场,争取主动的战略效果。海外投资行为涉及到大量资本和人员的流动,是对国内资本和国外市场进行连接的一种形式。它将国内的一些资源和国外的市场资源相结合,既可以扩大国内资本的积累,又可以使国外的市场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对于我国的技术和服务出口以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重要影响,是发挥我国国际经济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跳板。在发展“走出去”策略时,应根据我国国内不同产业的不同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我国资本的海外投资项目。对于我国产能过剩的企业,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有需要的地方转移;对于一些过于依赖环境和资源的产业,应向一些资源富集的地区转移。政府部门应对海外投资进行一定的扶持,确保“走出去”战略得以顺利地实施。

2.3 加大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一些中小型外贸企业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对于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中小企业对于促进对外贸易繁荣发展和协调国民经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中小外贸企业打开市场做好各种准备和支持,搭建信息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探索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新模式。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制度保障,以使中小外贸企业更好地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做出贡献。

3 结语

想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顺应时代潮流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当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对外贸易经济模式的转型,才能突破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快更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圣明.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新战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中国化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04).

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篇10

1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而孤立地求得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能够掌握世界所有的全部技术。各国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取得所需要资源的不足部分并开拓国外市场,以加速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发展对外贸易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对我国来说同样也是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以下是我国2010年以来月度进出口增长情况。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下:

第一,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节余缺,加强国内外物质交流。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生产和出口本国居于优势的产品,进口国内稀缺的物资,弥补本国资源不足。这就可以节约大量社会劳动,获得比较利益。同时,发展对外贸易必然要求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要求国内产业与世界产业互接互补,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业,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由此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优化。而且还可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协调各方面的比例关系,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二,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赶上技术先进国家的重要途径。引进先进技术,可以使经济技术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争取时间,用先进技术来装备国民经济,改变本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提高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

第三,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对外贸易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同外贸直接相关的进出口关税,生产出口商品的工商调节税和利润,进口物质投入生产后所产生的税利,都是国家和地方的重要财政收入,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为国家和地方增加一笔巨额的财政收入,发展对外贸易也是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第四,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调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通过进口贸易,可以补充国内不能供应或供应不足的某些消费品,从而实现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五,通过对外贸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国内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促进国家关系向前发展。

2 协调管理贸易自由化具体政策体系和措施的框架内容

(1) 具体贸易政策的构成:国际贸易交换内容的贸易政策、贸易促进、保障政策和贸易协调政策。 (2) 国际贸易交换内容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货物政策、服务贸易政策、与贸易有关投资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四个方面:

2.1 货物贸易政策

它主要包括进口管理政策、出口管理政策以及其他影响货物贸易的国内政策。其中,进口管理政策主要包括海关关税、原产地规则、关税配额、配额与许可证、海关估价制度、装运前检验制度、反倾销与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出口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出口税、出口许可证与出口管制措施、出口补贴与出口退税等;其他影响货物贸易的国内政策主要包括国内税费 (增值税、消费税) 、技术性贸易措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等。

2.2 服务贸易政策

服务贸易是以信息、资本、实体和人员跨越国界流动而体现出来,各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多以国内立法和条例形式出现。服务贸易政策可以分为市场准入方面和国民待遇方面的政策,其措施主要包括国内税收、企业形式要求、股权要求、数量要求、区域限制、对自然人流动的期限、资格和业务限制等。

2.3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政策与措施

投资措施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投资措施是指任何主体进行跨国投资直接相关的行为,其范围如联合国跨国公司编制的投资措施一览表。该表把投资措施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投资激励、经营要求,限制性商业惯例、母国限制。前两类的行为主体是资本流人国政府,第三类措施行为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第四类措施的行为主体是投资者母国政府。狭义的投资措施是指由东道国政府通过政策法令,针对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或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或间接的措施。它主要分为鼓励性措施和限制性措施。鼓励性措施包括:政府保证、所得税及进出口税减免、信贷优惠、资金补贴、原材料及土地的优先提供、资本和利润的自由汇出等。限制性措施包括:投资部门和出资比例的限制、贸易平衡要求、本地化、出口业绩和当地分成要求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与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版权、商标、专利、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披露的商业信息等。知识产权的执法措施主要包括:民事诉讼和救济程序、临时保护措施、行政救济和海关的边境措施等。

3 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

3.1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大多已经进入成熟期

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增加额有限。并且,由于技术含量低,这些商品的市场大多呈现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征,各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以纺织业为例,近年来国际低档纺织品印花市场日趋衰退,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传统的出口印花厂商面临来自中东和远东的廉价进口货的竞争,一些印花厂商的盈利空间收窄;其次是消费者在服装方面的支出费用相对少了,而时装 (流行) 面料转向染色和提花织物。

3.2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进口国的限制

进出口国的限制,特别是一些新的名目繁多、隐蔽性强的技术标准贸易壁垒,更是限制了低技术优势产品的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理由,为限制产品进口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如从2004年起,美国和欧盟要求食品出口商先取得针对卫生设备和食品厂运作的GMP (良好制造惯例) 和确保产品对人体无害品质保证HACCP (危险性分析关键控制点) 证明,不然就不准许其产品进入。

3.3 以劳动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商品竞争优势越来越小

目前我国在以劳动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商品仍然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优势越来越小,竞争对手越来越强。成熟的标准化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小、产品替代性强、竞争优势不突出。如果继续坚持这种发展道路,就会面临“产品生命周期陷阱”的困境。总而言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后劲不足,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势头正面临着挑战。今后,面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调整我国贸易和技术发展战略,强化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转变依靠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获取市场的发展道路,把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科技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科技兴贸。

4 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4.1 国内贸易利益协调政策与措施

首先,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贸易利益关系。中央政府的贸易管理应在法制基础上进行,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贸易政策的制订方面,建立制度性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在贸易政策与措施全国统一实施的前提下,继续给予地方经济贸易发展的自主权,允许制订区域性、地方性的贸易发展战略。其共同的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健全、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其次,建立国家和产业、部门的贸易利益协调机制。在涉及对外贸易谈判时,政府要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广泛听取产业部门的意见,协调各方利益,确定对外贸易谈判方案。在确定谈判方案时,应以国家利益为核心,避免产业和部门利益优先,重视中小企业利益的维护。最后,通过工会组织,协调企业与劳动者利益。

4.2 国际贸易利益协调政策与措施

协调方式与内容。通过双边、区域和多边进行包括货物、服务、投资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协调。双边协调。双边经济贸易协调中层次关系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重点,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协调中采取的策略是:积极主动、增强互信、扩大合作和有效沟通。区域协调。以中华经济区为基础,以周边国家为重点,积极推动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多边协调。首先,以WTO优先,兼顾其他。其次,对WTO要积极参与、扩大影响、充分利用、维护权益。再次,对其他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标准组织等要加强合作、积极参与、获取信息、扩大影响。

5 结语

我国加入WTO组织以来,逐步适应了WTO规则和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也在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调整,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只要能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引进新的投资、销售和管理理念,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外贸经验吸引国外客户群,就能在不断探索与学习中改善贸易的劣势,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军.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5) .

[3]牛秀敏, 郑少智.几种常规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 2009 (3) .

[4]童其慧.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 .

上一篇:内外部分析师下一篇:IP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