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CT血管造影

2024-08-17

多层CT血管造影(精选十篇)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72例下肢动脉疾病病人行MSCTA检查。其中男60例,女12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6±3.8)岁。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56例,12例血栓性脉管炎,大动脉炎4例,其中40例接受了DSA检查。

1.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肾动脉的开口至双侧足尖。采用高压注射器从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120ml,注射速度3.5ml/s,也可采用注射速率为4.0 ml/s,其血管增强效果要明显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5],总量:100ml。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确定,即首先注射造影剂15ml,在腹主动脉下段做一直径10mm圆形监测区域,阈值设为100HU,达到阈值后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s,探测器16mm×0.75mm,层厚0.75mm,进床速度18mm/周,扫描时间36~40s,重建厚度0.75~1mm。原始图像在Wizard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曲面重建(CPR)等多种后处理软件,并结合原始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3位副主任医师独立对MSCT上原始图像及后处理过的下肢动脉MIP、MPR、VRT、CPR图像显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动脉狭窄评估标准参考Rubin等级分段,以管腔狭窄≤50%为轻度狭窄,51%~75%为中度狭窄,76%~99%为重度狭窄,>99%为闭塞。

1.3 分型标准

按照孙明华等[6]关于下肢动脉病变的分型标准。

2 结果

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所有显影血管完整清晰,无阶梯状伪影及运动伪影。共检测及显示169段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52段、中度狭窄43段、重度狭窄19段、闭塞7段;侧支循环建立6例;发现钙化斑块或血管壁钙化189段,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均能很好显示。动脉闭塞端呈截断状、杯口状或鼠尾状,其远端见侧枝循环形成。

本组病例腹主动脉型4例,髂动脉型8例,股腘动脉型20例,小腿动脉型22例,广泛性18例。其中40例接受了DS A检查,对比显示表明,MSCTA对2级以上股腘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50%,灵敏度90%

3 讨论

MSCTA有下列优点:(1)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可以从任意角度更好观察狭窄病变(尤其是偏心性)、一些特殊血管或移植血管的吻合口等。(2)由于存在一定的延迟时间,可以显示闭塞远端的血管,甚至是进行顺行性血管造影的患者。(3)损伤性较小,无需动脉穿刺,所以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或凝血病、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也无需准备即可进行血管评估。(4)不但能显示动脉血管腔内的病变,还可以很好显示出动脉血管壁的情况,如钙化和斑块等,对于旁路血管吻合口解剖部位的选择至关重要。此外还可以提供支架及血管外结构的信息。在急性缺血性患者,CTA可以提供DSA无法显示的血栓闭塞性动脉瘤的情况。(5)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较短,本研究扫描时间仅为40s左右,整个检查过程持续15~20min。

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一般为全身性动脉疾病,但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股、动脉动脉等。病变可累及单侧或双侧股动脉、动脉,以动脉管壁内膜增厚,多发性硬化斑块形成为主。有文献表明MSCTA在检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有更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在90%以上[7]。本组72例中14例显示下肢动脉不同区域的管腔狭窄和(或)闭塞,其中伴管腔狭窄为主169段。MIP重建显示病变段的内膜不规则增厚,管腔内充盈缺损,管壁散在斑片样钙化,血管腔不规则狭窄,2例最窄的残余管腔内径仅为1.5mm。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节段性闭塞7段,闭塞段血管长度为1.5~6cm。MIP重建表现闭塞端血管腔呈截断状或鼠尾样渐细直至中断,闭塞近端血管通过发出一至数根侧支血管向远端血管供血。虽然螺旋CT血管造影目前在评价动脉病变方面还没有达到和DSA同样的水平,特别在细小分支的显示上更逊色于DSA。但作为筛选,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23

[2]丁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483

[3] Berland LL.Smith JK.Multidetector-array CT:once again.technology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J].Radiology,1998;209:327

[4] Hu H,He HD.Foley WD,et al.Four multide-tector-row helical CTnmage quality and volume coverage speed[J].Radiology,2000;215:55

[5]仲海,徐卓东,柳澄,等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的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1569-1571

[6]孙明华,林涛,王韶颖,等.16层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中的诊断价值 [J].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2004;10(3):190-193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2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脑部;血管造影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1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9-01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为非侵入性,而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处理图像技术便捷等特点,临床广泛应用于颅内、胸腹部等进行血管造影[1-2]。脑部血管造影,由外周静脉迅速打入碘造影剂,使用螺旋CT在脑部相应血管充盈高峰期采集体积数据,随后使用计算机处理图像,采用三维成像技术显示血管影像,可见脑部较大动脉的走形;同时可分角度分析动脉与肿瘤的关系。研究指出,CT血管造影的质量与造影剂计量和注入速度有关[3]。我院自开展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之后,共对15例患者实施勒内动脉成像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5例患者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间就诊我院,临床诊断多为脑出血,怀疑出血原因为脑动脉畸形或动脉瘤。

我院采用的CT机机型为GE BrightSpeed Elite Select16层螺旋CT机,检查前至少禁食6小时,体位一般为仰卧位。常规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以4ml/s的速度注入造影剂80-100ml。CT机螺距选择1.375:1,探测器配置16×0.625,床速13.75,重建厚度以0.625mm为宜;颅内动脉血管动脉期为16s-18s。

将采集的原始数据传给工作站,由专业CT医师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全部MIP、VR、MPR影响资料要选取最佳视角,以便清晰显示出病变部位及邻近的血管解剖关系。全科共同分析、讨论,制定MSCTA图像检查结果。2结果

本研究中,脑部MSCTA检查共15例,阳性12例,阴性3例,阳性率为80%。发现脑部动脉瘤患者6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2例。所采集的影像资料均清晰明了,颅底动脉环、基底动脉和大脑前中后动脉4级分支清晰显示,5级动脉分支清晰度尚可。4例患者检查結果与DSA、临床手术所见一致,符合检查前的相关诊断,见表1。

表1检查结果分析

疾病诊断1动脉瘤1动静脉畸形1烟雾病1阳性率161412180.0%3讨论

多层螺旋CT由于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分辨率方面优势,使得在诊断血管病变方面极具优势,特别是在大血管病变方面。对于脑部血管来说,大血管较多,很多出血性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因此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脑部出血性疾病病因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有学者曾提出,MSCT的出现是一种医疗技术上的巨大突破,而且将会对疾病诊断治疗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导意见,意义十分深远[4]。

MSCT分辨率和高速扫描功能以及强大的处理图像能力,很大程度上可拓展了血管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范围,该技术已然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甚至可以作为诊断很多血管病变检查手段中的新的金标准。随着该技术不断进步,必将在脑部血管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15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2例,诊断阳性率为80.0%,效果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在脑部血管造影技术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诊断阳性率高,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参考文献

[1]Rigger J,Hosten N,Neumanu K,et a1.Initial experience with spiral CT and 3 D arteral reconstructial aneurysms and a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J].Neuroadiology,l996,38:245-251.

[2]Dillon EH,van Leeuwen MS,Ferandez MA,et a1.CT angiography:applica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Radiology,1993,189:211-219.

[3]吕京光,柳澄,武乐斌,等.MSCT行脑CTPI联合CTA在诊断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杂志,2003,13(4):453.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仪器设备

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 GE AW4.1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Medred Envision CT Injection高压注射机。GEAdvantx LCV PLUS DS机和GE Innova 4100 DS机。对比剂选用欧乃派克。

1.2 CT参数

层厚5mm, 床速17.50mm, 骨重建, 重建层厚0.625mm。欧乃派克100m L, 浓度300mg/m L, 注射速度3~4m L/s, 延迟10~15s扫描。

1.3观察方法

在门诊以“无外伤或其他致病因素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诉的患者和具有典型动脉瘤体征高度怀疑动脉瘤的患者中, 按照自愿、随机的原则, 选择20名进入MSCTA研究组。首先对入组病例应用MSCTA检查, 对诊断为脑动脉瘤的病例运用后处理工具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荷瘤动脉状况等详细信息, 以选择治疗方案, 即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对阴性病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进一步检查, 避免假阴性误诊。

2结果

MSCTA检查诊断脑动脉动瘤14例 (图1) , 其中选择手术治疗4例, 介入治疗8例。MSCTA发现瘤床血管痉挛者2例, 选择择期治疗。DSA补充诊断2例 (图2) , 均为动脉动瘤<3mm者,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例, 前交通动脉瘤1例, 见表1、2。

3讨论

MSCT是1998年新研发应用的计算机成像系统, 伴随着技术的升级, 已经成为临床血管疾病CT造影检查的主要仪器设备, 而容积重建技术系统则进一步推动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普及。MSCT在长轴方向设置了多排探测器, 一次扫描旋转过程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 并且图像信息可以任意拆分或组合形成不同层厚的图像, 其良好的数据采集系统和优秀的图像重建系统保证了图像重建的质量, 因而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大、图像清晰等优点, 非常适合于进行CTA检查, 能获得较为纯粹的动脉期脑血管图像, 减少了对比剂的使用总量。容积重建技术是较高形式的三维图像重建方法, 可100%地应用扫描容积内的扫描数据[1]。它通过计算每一个象素内各种物质的百分比:并以不同灰度的形式显示出来, 保留了扫描容积内血管及周围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 是最接近常规血管造影的显示方法。

目前临床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主要有3种, 即DSA、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和CTA。近几年来MSCT的诞生和容积重建技术的形成更加增强了CTA的优势, 进一步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分辨率, 为临床更好的应用和提高诊断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

CTA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可以得到精确的数据, 从而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本组病例中所有MSCTA诊断病例均可得到瘤体位置、形态和大小、瘤颈的类型和大小、荷瘤动脉状况等详细信息,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必要指导。其中, 2例因瘤体较大且介入治疗费用较高而选择手术治疗。2例因为瘤体基底较宽和位置不容易置放内支架、介入操作难度大且风险大而采用手术治疗。血管痉挛是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常导致治疗失败, 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极早的发现和诊断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和改良治疗方案致关重要。本组病例中有2例在MSCTA检查中发现血管痉挛, 从而避免了介入检查和治疗的危险。以上患者均因检查信息准确而得到了良好的治疗, 14例完全治愈, 2例并发脑梗死。由此可见, MSCTA对于回避治疗危险因素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

在20例患者中, MS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7.5% (14/16) , 假阴性率为12.5% (2/16) , 无假阳性。分析假阴性病例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动脉瘤自身因素, 如发生部位较隐蔽、瘤体较小 (D<3mm) 、形态不规则; (2) 容积重建技术重建过程中参数误差, 如重建CT阈值选择过高或过低、观察角度选择不佳, 导致病变局部细微结构显示不清晰; (3) 诊断医师技术水平及经验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要成分, 因此为了减少漏诊和误诊, 加强业务学习、新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提高诊治水平的关键[3]。

综上所述, MSCTA技术是脑动脉瘤重要的检查手段, 具有特殊优势和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A虽然不能完全替代DSA作为诊断标准, 但是目前已经被临床广泛接受, 并且形成了首选MSCTA检查, 以DSA作为必要补充检查的诊断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的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名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高度可疑的脑动脉瘤患者, 首先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筛查, 对阴性病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14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例, 正常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有效的脑动脉瘤检查诊断方法, 在临床病例筛查和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脑动脉瘤

参考文献

[1]李晓兵, 田建明, 王培军, 等.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技术成像的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23 (3) :188-191.

[2]詹炯, 戴建云, 高培毅, 等.三维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4) :236.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4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脑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06-01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某些患者偶有癫痫、头痛、压迫感等症状,而其余大部分病患则无明显症状。当动脉瘤发生破裂时,则可引发颅内出血,这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结合实例,将MSCTA技术同其他影像技术相比较,对MSCTA的性能指標作出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38例疑脑动脉瘤患者行MSCTA 检查,男23 例,女15 例。年龄25~73 岁,平均44.7 岁。其中36 例先后行DSA 检查,36 例均经外科手术证实,2例基底动脉瘤未手术。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数据来源:Pub Med、EBSCO、Springer、中国知网(CNKI)以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2005-01~2011-01。为尽量避免漏查文献,采用网上检索及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所检索文献中提供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检索,研究对象定为“人类”。检索语种:中、英文。检索词:多层螺旋CT,CT血管造影,数字血管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multi-row spiral computer,computed angiography,intracranial aneurysm,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文献纳入标准:参照Cochrane协作网有关筛选与诊断试验性研究的纳入标准进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如遇分歧,由第3名研究人员参与评价并讨论后得出解决意见。(1)中文和英文文摘;(2)研究目的均为评价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3)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均行CTA和DSA检查;(4)“金标准”为脑血管DSA;(5)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6)研究对象>20例;(7)文献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数据,可分别计算真阳性值(TP)、假阳性值(FP)、真阴性值(TN)、假阴性值(FN)。

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会议稿件、讲座、评论及文摘类文章;(2)单纯进行多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的文章;(3)CT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的研究;(4)对颅内动脉瘤评判标准不一致的文章。

1.2 资料提取及评估

1.2.1 资料提取

(1)研究背景和设计信息:包括第一作者、研究发表时间、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及性别、样本量、CT层数等;(2)诊断试验参数:脑血管观察支数为16支(双侧眼动脉、双侧大脑前、大脑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以DSA为标准,显示动脉瘤者为阳性病变,未显示动脉瘤者为阴性病变,分别计算TP、FP、TN、FN。

1.2.2 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循证医学证据水平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1)独立;(2)研究不具有相同的征象(如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疾病的严重程度);(3)盲法评价结果;(4)检查及图像处理质量控制合理。如果以上内容均符合,则该研究存在偏倚的可能性最小,文献为A级;如果其中任何1条或多条质量评价标准仅为部分满足,则该研究存在相应偏倚的可能性为中度,文献为B级;如果其中任何1条或多条质量评价标准完全不满足,则该研究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高度,文献为C级。

1.3 诊断效能评价

包括敏感度、特异度、诊断优势比(DOR)、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下面积(AUC)、Q指数。Q指数越大,表示诊断试验的准确度越大。根据CT层数、文献质量等级及样本量进行Meta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并进一步行亚组分析,探讨各亚组间敏感度及特异度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Meta Disc 1.4软件,敏感度、特异度及DOR采用χ2检验,如P>0.05,且研究间变异占总变异的百分比(I)≤50%时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准确度指标进行汇总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及入选研究特征描述

初检纳入文献108篇,排除不符合标准的48篇,无法获得统计数据的16篇,试验对象重复的8篇,无法获得全文的11篇,共83篇,最终选定25篇文献,发表时间2005~2011年,其中国内21篇,国外4篇;文献质量A级14篇,B级8篇,C级3篇。纳入研究特征描述见表1。2.2异质性检验各研究之间敏感度(χ2=39.67,P=0.023,I2=39.5%)和特异度(χ2=40.30,P=0.02,I2=40.4%)存在异质性,DOR(χ2=15.63,P=0.9011,I2=0)不存在异质性,说明各研究之间存在低度异质性。

2.3 Meta分析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加权定量合并。最后得到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汇总值分别为0.96(95%CI 0.95~0.97)、1.00(95%CI 1.00~1.00)(图1、2);建立SROC曲线并计算AUC为0.9988,Q指数为0.9894(图3)。

Meta回归分析与亚组分析:回归分析显示研究间异质性来源与样本量有关(RDOR=1.01,P=0.013),而文献质量及CT层数无关(RDOR=0.72、1.00,P=0.38、0.93)。将样本量<30、<40逐一排除分析显示,汇总敏感性及特异性未见明显改变。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和预后,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多层螺旋CTA因其无创性、检查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CTA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轮廓以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等结构的关系,而且同时可以显示血管与毗邻颅骨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显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0.96、1.00),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6.2%,表明CTA与DSA具有相当的诊断符合率,与文献[28]中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92.7%、77%)略有差异,主要与检索范围和纳入文献标准不同有关。史晓蓓等[9]研究显示,真正的CTA诊断正确率可能高于目前文献报道,这是因为大多数研究以DSA为标准,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有可能发现DSA诊断为阴性的病变,导致CTA假阳性结果。

由于单个研究样本量比较小,病例选择、统计方法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各研究具有不同的随机抽样误差,且各自采用的诊断界点往往不同,结果也就各不相同。本研究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将高质量的文献纳入研究,以增加结果的可信度。此外,本研究还对纳入文献的异质性和质量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做Meta回归分析及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纳入文献有低度异质性,异质性与所纳入研究的样本量有关,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敏感性及特异性无明显差异,说明本研究纳入各研究稳定性较好。Westerlaan等[29]的Meta分析提示各研究间的差异与质量得分及CT检查手段(多层探测器CT的层数)有关,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异质性与CT层数及文献质量无关,与文献报道不同,可能与纳入研究标准有关,本研究中仅1篇文献[16]中用4层螺旋CT做研究,其余均为16层及64层螺旋CT,随着CT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双源CT、256层CT、320层CT的投入使用,未来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来证实CT层数效能的影响。

图1、2 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度及特异度森林图。圆点分别表示纳入研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两侧直线为相应的95%可信区间。直线分布越窄,说明该研究的精确度越大,加权时给予的权重越大。菱形表示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及相应95%可信区间。图3 SROC曲线,图内25个圆点为根据各研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绘制的散点图

本研究最初检索的大部分文献缺乏对研究设计的详细描述,如纳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具有连续性和代表性、评估影像学资料的医师资历和阅片结果的一致性、是否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估等,这样的文献可导致研究结果发生偏倚。因此本研究最终纳入资料较完整的25篇文献,其中A级14篇、B级8篇、C级3篇。为了能够获得各研究较为完整详细的资料,最大程度地减小研究结果的偏倚,本文所选大多数为国内文献。通过Meta分析计算的汇总加权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层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但是还需要绘制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因为当诊断阈值一定时,敏感性增加,其特异性降低;反之,特异性提高,敏感性亦会降低。当诊断阈值发生变化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SROC曲线则不受阈值变化的影响,通过图形和面积直接对诊断性试验进行比较。异质性检验发现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6(95%CI 0.95~0.97)、1.00(95%CI 1.00~1.00),SROC显示AUC为0.9988,Q指数为0.9894,表明多层螺旋CTA与DSA几乎具有相同的诊断能力,能在一定范围内代替DSA。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2月期间行肺癌介入治疗患者61例,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19例;年龄27~82岁, 平均 (63±8)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标准: (1) 经痰脱落细胞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等取病理证实诊断为支气管肺癌; (2) 临床分期为ⅡB-Ⅳ期 (UICC-2003标准) ; (3) Karnofsky评分>60分;ECOG评分<2分, 预计生存期>3个月。 (4) 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正常; (5) 无CT扫描及介入治疗禁忌证。其中, 中央型肺癌38例, 周围型肺癌23例, 均为单发病灶。右肺病灶37个, 左肺病灶24个, 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病理分型鳞癌32例, 腺癌26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3例。其中28例术前行肺癌供血动脉MSCTA三维重组。

全部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 (MSCT) 平扫加增强。其中28例术前行肺癌供血动脉MSCTA三维重组, 即为CT血管成像 (CTA) 组;33例术前未行MSCTA三维重组, 为无CTA组。

1.2 DSA造影和介入治疗

Siemens Muhistar DSA机、Toshiba Infinx DSA机;Mark V Plus高压注射器或Angiomat 6000高压注射器。导管选用4~5F Pigtail、CobraⅡ、RH、Headhunter、Simmon 1或Left gastric导管以及微导管。对比剂碘帕醇, 350 mg I/m L。栓塞材料明胶海绵、PVA或超液化碘油等。化疗方案:顺铂 (CDDP) 100~200 mg, 阿霉素 (ADM) 40~50 mg, 表阿霉素 (EPI) 60~80 mg, 环磷酰胺 (CTX) 1.0~1.2 g, 健择1.2 g, 长春瑞滨30~40 mg, 紫杉醇180~210 mg。5-氟脲嘧啶1 000mg。根据肿瘤病理分型, 一般选用上述药物中2种或3种药物联合灌注化疗。

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穿刺区常规消毒铺巾, 以1%利多卡因局麻后, 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 选用相应导管, 透视下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肺癌供血动脉, 经Mark V Plus或Angiomat 6000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 总量6~10 m L, 注射流率1~2 m L/s行DSA造影。DSA造影观察有无肋间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共干、有无多支及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等情况。若有应尽可能超选择性插管避开非责任血管后行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治疗。手术完毕拔管加压包扎。

1.3 MSCT扫描参数和后处理技术

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CT机, Mark V Plus高压注射器。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 层厚1 mm, 重组间隔0.5 mm, 螺距0.938, 视野 (FOV) 280 mm×280 mm~330 mm×330 mm, 120 k V, 125~175 m As, 0.5 s/r, 滤过函数 (FC) 01。增强扫描经右肘前静脉用Mark V Plus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碘帕醇, 350 mg I/m L) , 总量80~90 m L, 注射流率3.0~4.0 m L/s, 延迟18~25 s, 扫描持续时间6~12 s。将原始图像传至Vitrea 2后处理工作站。

MSCTA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显示 (volume rendering, VR) 、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多平面重组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等, 后处理时间约20~30 min。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2组间查找供血动脉数量、对比剂用量、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结果的比较分析,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供血动脉MSCTA显示情况

28例肺癌患者MSCTA重组中, 24例患者可多角度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起源、开口、走行及分布, 肿瘤血管增粗、扭曲及肿瘤染色。其中, 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5例 (病灶位于右肺者3例, 位于左肺者2例) , 右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12例, 左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9例。2例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中, 1例右侧支气管动脉和右侧胸廓内动脉共同向肿瘤供血, 1例左侧膈下动脉发出分支向肿瘤供血。

2.2 肺癌供血动脉DSA表现和介入治疗

全组61例均插管成功, 并完成介入治疗。DSA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增粗、迂曲, 管径粗细不均、僵硬, 包绕肿瘤, 肿瘤新生血管增多及肿瘤染色明显。

CTA组与无CTA组术中在查找肺癌供血动脉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查找供血动脉的平均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术中对比剂用量上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CTA组平均对比剂用量 (44±7) m L少于无CTA组 (74±21) m L。2组术中所用透视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CTA组平均透视时间为 (12.3±2.2) min少于无CTA组 (26.6±5.3) min。2组手术所用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CT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42±11) min少于无CTA组 (56±10) min。

CTA组中24例患者介入治疗术前行MSCTA重组显示肿瘤供血动脉, 介入术中均容易查找到肿瘤供血动脉, DSA造影显示的供血动脉走行及分支情况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 (图1~3) ;尤其在支气管动脉变异、多支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显示方面CTA组优于无CTA组。其中无CTA组中, 有1例患者为左侧膈下动脉向左下肺肿瘤供血, 术中对比剂用量较多约150 m L, 插管查找供血动脉时间较长, 透视时间约35 min (图4、5) 。

3 讨论

3.1 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优势

CTA是随着CT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的血管成像方法, 1984年Furuse等[1]报道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方法并描述了纵隔内支气管动脉的走行, 国内孙应实等[2]2003年在4层螺旋CT上实现了支气管动脉纵隔段成像。与选择性血管造影不同, 它不需经导管插管, 而是利用CT增强、快速扫描和重建技术进行血管成像的非选择性血管造影方法。其优势在于简便、无创, 且能完整地显示组织、血管和血流状态, 因而扩大了检查范围和研究深度。具有快捷性、直观性和可复性等优势, 能较完美地从各个角度展示血管的空间解剖和病变特征[3], 同时能清晰显示异位的支气管动脉[4]。

采用MS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 用VR、MPR、MIP等图像后处理方法准确显示了支气管动脉的起源、数目及变异情况, 真实反映出支气管动脉的形态、内径及在肺内和纵隔内的走行情况, 直观地显示了肺血管及支气管动脉立体解剖特点以及与肺癌的空间毗邻关系[2,5,6,7,8,9]。

3.2 MSCTA对肺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减少并发症的意义

肺癌介入治疗术前行支气管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解剖特点, 术中缩短支气管动脉的查找时间, 减少术中对比剂用量和医患的受线量, 避免多支支气管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的漏插、漏栓等[10]。本研究通过对介入手术过程中的多个观察指标结果进行分析显示, CTA组患者介入治疗前行MSCTA成像, 可多角度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起源、开口、走行及分布, 肿瘤血管增粗、扭曲及肿瘤染色。DSA造影显示的供血动脉情况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利于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相应导管, 均较易找到靶血管并行介入治疗。本研究中术前CTA组与无CTA组在术中对比剂用量、术中所用透视时间、介入手术耗时上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肺癌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 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 应引起人们的关注。肺癌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 (脊髓损伤、动脉误栓) 的发生率虽然较低, 但是后果较严重, 应需积极防治[11]。肺癌介入治疗术前行支气管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解剖特点, 术中可有效避免或减少化疗药物对脊髓损伤、食管溃疡和食管气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0,12]。

本研究中, CTA组28例患者中24例术前MSCTA显示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5例, 右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12例, 左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9例, 2例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中 (1例右侧胸廓内动脉参与向肿瘤供血, 1例左侧膈下动脉发出分支向肿瘤供血) 。术中DSA造影显示与MSCTA一致, 且均以微导管进行超选择后行灌注化疗, 术中有效地避免了化疗药物对脊髓、食管、气管等重要器官的损伤, 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 本研究表明肺癌介入治疗术前行供血动脉的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肺癌供血动脉的解剖特点, 不但能术中明确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的数量, 而且明显缩短供血动脉的查找时间 (减少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等) , 减少术中对比剂用量和医患辐射量 (减少减影采集序列次数、缩短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 , 从而减少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确保了手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Furuse M, Saito K, Kunieda E, et al.Bronchial arteries:CTdemonstration with arteriographic orrelation[J].Radiology, 1987, 162 (2) :393-398.

[2]孙应实, 韩铭钧, 黎庶, 等.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其检测能力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12) :1113-1117.

[3]李智勇, 伍建林, 黎庶, 等.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3, 10 (18) :712-714.

[4]Ieneke J.Martine R J, Laura M, et al.Ectopic origin of bronchialarteries:assessment with multidetector helical CT angiography[J].Eur Radiol, 2007, 17 (2) :1943-1953.

[5]于红, 李惠民, 肖湘生, 等.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4) :369-372.

[6]Hasegawa I, Boiselle PM, Hatabu H.Bronchial artery dilatationon MDCT scan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comparison with chronic or recurrent pulmonary embolism[J].A-JR, 2004, 182 (1) :67-72.

[7]Ley S, Kreitner KF, Morgenstem I, et al.Bronchopulmonaryshu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hrom 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evaluation with helical CT and MR imaging[J].AJR, 2002, 179 (5) :1209-1215.

[8]Ley S, Kreitner KF, Fink C, et al.Assessment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by CT and MR imaging[J].Eur Radiol, 2004, 14 (3) :359-368.

[9]谭丽兰, 韩明军, 李亚斌, 等.16层螺旋CT中三维重建探查肺癌患者血流情况分析[J].中华肿瘤学杂志, 2007, 26 (1) :1-5.

[10]陈国栋, 王岩, 王志铭, 等.支气管动脉MSCT三维成像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10) :1021-1023.

[11]荆雪虹, 闫霞, 李红旗, 等.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 (14) :1026-1028.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7

关键词:多层螺旋CT,CT血管造影,脑底动脉环,烟雾病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致闭塞,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疾病,因扩张的血管在血管造影时的形态如烟雾囱里袅袅灶烟,故形象地称之为烟雾病,该疾病多呈阶梯性进展,预后不佳[1,2,3]。既往该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快速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3D-MSCTA)技术日渐成熟,能较好地显示烟雾病的血管异常改变。本文对2005年10月以来18例烟雾病的MSCTA及血管造影的影像诊断特点进行总结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以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烟雾病患者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8~81岁,中位年龄42岁。临床均表现为言语不清,口角歪斜,一过性意识障碍,急性发作性头痛、恶心,肢体活动障碍及偏瘫,复视和癫痫发作。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16层东芝Aquilion CT机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3D后处理,先平扫后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颅顶,增强时从肘静脉高压注射对比剂碘帕醇80~100m L,注射速度4m L/s,扫描参数电压120k V,管电流300m A,扫描速度为0.5r/s,扫描层厚为1mm,重建间隔0.5mm,增强扫描分动脉期和静脉期Ⅱ期,动脉期利用智能触发软件监视颈总动脉的对比剂浓度变化,达到90Hu时触发扫描,静脉期为延迟60~70s。

图象重建方法:0.5mm薄层重建横断面图象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表面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及高级血管分析软件等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处理,并结合原始横断图象进行分析。

2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CT平扫示脑梗死9例,基地节区出血5例,脑室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2例未见异常。3D-MSCTA均能清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环等血管狭窄、闭塞的形态,管壁状况及狭窄程度,清晰显示增多迂曲的脑基底部的异常血管网和参与侧支循环的供血动脉(见图1~4)。其中8例进行了DSA检查,其结果与3D-MSCTA表现大致一样。

3 讨论

3.1 病理及病因

Moya-Moya病又称颅底异常血管网症,由日本学者铃木于1967年命名[4]。该疾病是一种多发进行性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病,主要的病变血管位于大脑基底部动脉环的附近,因为狭窄或闭塞,局部代偿性增生的小血管形成了网状侧支循环。近年来我国烟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其原因可能是对此病的认识提高及诊断的准确率提高所致。

根据原因不同,烟雾病可分为两类:(1)特发性烟雾病[2],多见于儿童,往往有家族性发病趋势,可能与基因异常有关。(2)烟雾病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常有明确的诱发原因,近年有研究报道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菌性脑膜炎、自身疾病或糖尿病都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5]。

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与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幼儿型以脑缺血改变为主,可表现为反复发作导致交叉性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癫痫发作或智力障碍。成人型患者则常以脑出血为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为基底节区及脑室系统,其次为蛛网膜下腔,有关烟雾病颅内出血的机制不清楚。由于烟雾病是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病程往往较长,因而病灶的表现为多发性,新旧病灶同时存在,部分患者可同时出现脑梗死和脑出血表现。本组病例表现为脑梗死的有9例(9/18),平均年龄为36.5岁,其中5例表现为多发病灶。3例显示软化灶,表现为脑出血,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7例(7/18),平均年龄为47.2岁,其中5例同时表现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仅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头痛伴精神障碍,CT平扫未见异常。

3.2 烟雾病

3D-MSCTA检查影像学特点:(1)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闭塞,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闭塞;(2)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3)广泛的侧支循环形成和粗大的供血动脉;(4)脑血循环时间延长,静脉及静脉窦显影延迟。在本组病例中前三点特征均显示良好,由于CTA检查可以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及任意角度观察病变,所以CTA检查可实时、清晰、多方位、准确地观察病变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诊断。

3.3 应用前景

本病DSA诊断并不困难,但因操作复杂,费用高,患者及其家属不易接受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以显示两侧颈内动脉,椎基动脉,wills环及其主要分支的异常改变,但对于病变段的动脉管壁、形态,远端分支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方面的显示欠佳。随着螺旋CT的性能飞速提高,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范围扫描(本组病例中CTA完成全颅扫描时间为10~15s),通过重建可以得到逼真、细腻的三维脑血管图象,而且操作简单,快捷,无创性,易于为患者和临床医师所接受,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因为多层螺旋CT的使用才发现了这么多的烟雾病病例,而且部分得到DSA的印证。

因此,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准确作出烟雾病的诊断,还可以评估狭窄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情况,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从而为外科颅内外搭桥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Kestle JR,Hoffman HJ,Mock.AR.Moyamoya phenomenon after radiation for optic glioma[J].J Neurosurg,1993,79(1):32-35.

[2]蒋传强,朗森阳,吴卫平.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68-373.

[3]王艳玲,孙若鹏,卫纪平,等.儿童与成人烟雾病临床对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40(3):261-263.

[4]何有荣,马云祥.实用神经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2:133.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9例患者中, 男47例, 女32例, 年龄21~73岁, 平均 (46.7±2.3) 岁。患者临床表现胸痛、背痛31例, 撕裂样胸前疼痛11例, 水冲脉周围血管征9例, 咳嗽5例, 双下肢乏力10例, 无明显症状13例。

1.2 扫描方法

采用东芝公司Aquilion 16层螺旋CT, 高压注射系统为MEDRAD Stellant;主要技术参数:电压140kVP, 电流250mAS。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腹主动脉分叉以下, 采用Surestar跟踪扫描技术, 兴趣区设在主动脉弓, 阈值为140~160HU, 对比剂使用碘必乐100~120mL, 注射速率为3.5mL/s。扫描结束后, 以层厚1mm、重建函数10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 将重建图像传输到工作站行三维后处理。并对对原始数据进行容积再现 (VR) 、多平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表面遮盖显示 (SSD) 重组。

2 结果

79例患者中, MSCTA诊断23例为正常, 主动脉夹层24例 (Ⅰ型7例、Ⅱ型5例、Ⅲ型12例) ;主动脉瘤19例 (发生在升主动脉5例、主动脉弓部5例、腹主动脉9例) , 其中伴有血栓形成13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主动脉硬化性溃疡5例;主动脉缩窄3例;马方综合征2例, 其中, 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行介入治疗15例。24例主动脉夹层中, 7例Ⅰ型破口位于主动脉根部, 5例Ⅱ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 12例Ⅲ型起自主动脉峡部, 向下累及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破口呈单个者20例, 两个以上破口者4例。其中夹层撕裂累及腹腔干者3例, 延至右髂总动脉6例, 延至右髂内动脉2例, 延至外动脉1例, 形成假腔的病例中, 11例假腔大于真腔, 8例假腔密度与真腔接近;无假腔形成病例, 主动脉内见弧形增高密度影。内膜片在横断图像显示为低密度扁椭圆形真腔, VR、MPR图像上显示螺旋形或不规则形。MIP、SSD可显示出夹层延续的范围, 主动脉的重要分支通畅情况, 附壁血栓及血管整体形态.

主动脉瘤19例, VR、MPR、MIP可显示主动脉瘤的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瘤体的大小、形态、附壁血栓, 呈不规则、毛糙改变。肾动脉假性主动脉瘤瘤体密度比肾动脉低。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 显示为新月型或环形低密度区, 偶有内膜片显示。主动脉壁增厚呈同心型。主动脉缩窄表现为主动脉峡部管腔狭窄。主动脉硬化性溃疡显示为半月形、不规则性、呈乳头状、手指状, 形态多种多样, 周边可见钙化灶。

3 讨论

多年来, DSA一直是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DSA创伤性大、容易引起并发症, 临床应用有一定限制[1]。普通单层及双层螺旋CT虽然对主动脉病变能够做出诊断, 但由于扫描速度慢, 对主动脉全程扫描很难一次完成。MSCTA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层厚薄且覆盖范围大、多种后处理技术等优点, 完成主动脉全程扫描时间短, 克服了呼吸运动伪影对图像的影响[2], 克服了DSA和普通CT的缺点, 可用于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在诊断主动脉瘤中, 可明确动脉瘤的存在, 显示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形态, 显示动脉瘤与局部主动脉主要分支的关系、受累程度, 显示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并能对真性动脉瘤进行诊断。MSCTA技术, 多种图像重组, 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分型、累计范围、真假腔、撕裂的内膜、血栓形成等进行正确的判断, 从而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MSCT A诊断主动脉溃疡、壁内血肿和夹层是很好的方法, 也是必要的, 因为通过临床区分是不可能的[3]。

总之, M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 安全、可靠、快捷, 能较好的对主动脉病变做出诊断, 是检查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洪汝建, 陈爽, 冯晓源.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 (4) :310-313.

[2]潘为领, 王学廷, 王涛.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8) :1111-1112.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9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對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血管造影;64排螺旋CT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及咳痰等。

1.2 方法:机器为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头足向。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部位为肘前静脉。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1.0cm到膈项。扫描方式为容积扫描(平扫+增强),重建轴位图像层厚0.6mm、层距0.4mm,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显示。 2. 结果

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CT主要征象为肺动脉腔内部分和/或完全充盈缺损,少数病例可见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和胸腔积液等表现。

3.讨 论

肺动脉栓塞(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死亡率高达20%~30%,而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死率下降为3%~10%,所以PE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多层螺旋CT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

64排螺旋CT的优点:1扫描速度更快,病人不需憋气就可检查2造影剂用量减少,减低副反应,可重复增强扫描,3纯动脉期成像,大大提高图像的质量5.扫描一圈覆盖的范围更大6.可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来多方位、多平面显示图像。MIP通过选择合理的阈值范围突出血管影像,便于立体直观显示血管病变,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同时对钙化显示最佳。CPR是MPR的改进算法,能在二维图像上多方位全程显示靶血管的管壁、管腔改变及内部血栓的密度、形态变化,对靶血管的显示比MPR更全面、更直观。层厚越薄、图像分辨率越高,CPR图像越清晰。CPR对靶血管显示清晰,但对靶血管以外的血管却无法显示。MPR能将血管在任意方向旋转,避免了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扰,且可测量病变长度及血管腔狭窄程度。VR是含有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方法,能够做任意断面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能全程显示静脉血管的走行、分支。本组23例患者中,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显示不太满意,余者均可明确诊断。

总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技术好,其肺动脉血管造影能更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参考文献

多层CT血管造影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患者为我院确诊为主动脉疾病的患者, 其中男17例, 女8例, 年龄39~76岁, 平均58.2岁。患者中, 主动脉瘤6例, 主动脉夹层13例, 主动脉狭窄6例。

1.2 方法

我医院CT是GE公司16排螺旋CT, 机型是Brighspeed。对比剂采用优维显, 经患者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 总量为100mL。将阈值设定为主动脉弓部位, 从患者胸廓扫描到髂总动脉分叉。

1.3 图像处理

经过多层螺旋CT扫描后, 将重建的图像进行处理, 包括MPR、VR、SSD、CPR、CTVE, 通过多位富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对图像进行综合评估, 并作出诊断分析。

2 结果

患者检查情况见表1, 患者瘤体最长为10cm, 最大直径为7.2cm。通过MSCTA, 直观显示出瘤的具体情形:瘤体的大小、范围、与周围肾动脉和髂总动脉的关系, 并能较好显示出腔内的结构。对瘤体的钙化、管腔分支、内壁结构, 都有很好的显像。

主动脉夹层中, 真腔较大5例, 假腔较大6例, 真假大小类似2例。通过MSCTA能较好地看到患者腔内膜的剥离情况、剥离的方向和剥离范围, 夹层累及血管的分支开口的位置。

对主动脉狭窄的结构、通畅情况和附壁的血栓情形, 能多角度全面观察。通过MSCTA能显示出管腔变细程度, 狭窄范围, 通过多角度选择, 评价缩窄和头臂血管的关系。如图1~4。

3 讨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是一种较为快速, 且无创伤的检查方法[2], 而且, 经过多年的临床技术的开展, 此种方法已经能应用在全身的各个部分的血管。经过多年的临床分析, MSCTA对主动脉的大血管病变, 能取得很好的诊断, 有极大的价值。

本组25例患者中, 经过手术或者病理分析, 或DSA造影证实为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狭窄的患者, 特异性能达到10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优势主要在于, 此方法扫描速度较快、扫描范围较大, 可进行主动脉的全程扫描。患者在注药一次闭气后, 就能进行从胸廓入口扫描到髂总动脉分叉, 时间在7~19s之间, 不会引起呼吸伪影, 也减少了对比剂的使用。该方法对患者无创, 患者无疼痛感, 检查的操作较为简单, 几乎不会出现并发症。特别是对于急性发病的患者, 能够得到很好的诊断[3]。

我院以往采用西门子1.5TMRI (机型号是Avanto) , 检查时间长, 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不能耐受此种方法, 而且这种方法对于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患者和携带电子仪器的患者, 都有限制[4]。而且, 不能显示出动脉壁的钙化程度。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可以任意角度旋转, 进行三维重组图像, 从多方位、多加度地显示患者的血管结构。在图像显现中, 主动脉瘤体的大小、范围、形态, 对瘤体与血管的分支关系, 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形态、范围, 都能很直观地看到, 尤其是对于钙化和血栓, 显像更好[5]。

此外,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较为便宜, 患者能够接受, 可所谓筛查的排除方法, 尤其是对于行主动脉病变后腔内的支架治疗后, 患者的复查检查方法, 是首选的方式。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虽然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但是, 也有其不足之处。MSCAT不能动态地反映血流的动力学改变, 仅为一次成像。而且, 由于心脏的搏动带动大血管的搏动, 会产生阶梯状的伪像, 不能很好地显现升主动脉的夹层, 对于此处病变, 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是一种较快捷、较准确、相对方便的方法, 对患者无创, 可进行图像处理, 对主动脉病变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婷, 杨泽年, 林建勤, 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4) :1075~1076.

[2]陆曙.主动脉夹层的早期临床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12) :1485~1486.

[3]边当绒, 杨西海, 刘子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 (6) :313-315.

[4]李颖, 张双红.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特点[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13) :2049-2051.

上一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下一篇:医药化工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