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形式

2024-08-31

一体化教学形式(精选五篇)

一体化教学形式 篇1

1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

综观教育史, 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不同, 其对教育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及可以给予的条件支持也不同, 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古代社会教育教学中, 个别教学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培养规模化, 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但由于它存在着固有的缺点, 因此, 对它进行改革的各种尝试一直没有停止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现代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于是, 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一些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新教学组织形式诞生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 课程与教学实践领域又涌现出了一批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分段式教学、秧田式 (班级制) 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特朗普制和开放课堂等, 它们的出现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 现代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长期以来,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一直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 以课外教学和现场教学为辅助形式, 在班级制的框架下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1) 小组合作教学:是指在班级内部以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教师指导下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有效合作来达成教学目标。在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有发展水平等构成分组的依据;二是要把全班学生细分成包括若干成员的、人数较少、临时性的小组;三是各小组可以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也可以通过与教师进行单独联系从而完成某一学习主题下互相关联的任务。总体而言, 班级分组教学比之全班上课, 以组为单位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更具自主性。

小组合作式是目前使用得较多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式的最大优点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信息交流的渠道也由以往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信息流改变为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信息流。同时, 小组合作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往, 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2) 秧田式教学:即讲台、黑板在前, 标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常在位置;学生座位排列成直行, 类似于“秧田”, 行行列列都面向教师, 面向前方。在这种座位排列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聚焦点, 教师身在哪里, 学生的目光就汇聚到哪里, 因此, 这种形式有助于教师管理和控制课堂, 也有助于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行为干扰。但这种形式中, 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往往以教学信息的单向传授为沟通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具体学习情况, 在规模较大的班级, 坐在后排及教室四角的学生却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相对而言, 前排和中部的学生容易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学习成绩也更好。

(3) 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实施以小组为学习单位, 步骤一般为: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个性化”的学习, 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 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既掌握实践技能, 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既学习了课程, 又学习了工作方法, 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 任务教学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 学生查阅资料, 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 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 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 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 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3 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探索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体化教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采取哪种不能千遍一律, 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笔者采取过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不论采取哪种教学组织形式, 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 凸现出一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修炼身心、磨炼意志、锻炼体能”, 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譬如在一体化教学中, 笔者将教室和实训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模拟工厂, 学生上课就如上班。整个课程上课是连续的, 教材则按照教学方式分项目来编写, 教学也是按项目教学, 教师先讲理论然后操作示范, 接着将学生分成6~8个小组, 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训操作, 教学中还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素质教育。每教完一个项目就随堂考核, 针对个别成绩不符合要求的分别指导, 直到其考核符合要求为止。这种组织形式可以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同时随堂考核可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评价提出意见, 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 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教学效果。

在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断地讲授教师, 也不再是只做示范, 纠正错误的师傅, 而是一个引导者的, 不再直接帮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 激发其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譬如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中, 曲柄连杆机构的教学我们是这样组织的:

(1) 任务布置

(1) 基础知识任务。如: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有哪些等。

(2) 检修任务。如:正时链条拆装与检修;缸盖的拆装与检修等。

(3) 综合任务。如:发现LJ462Q发动机汽缸盖与汽缸垫渗水, 诊断故障。写出你的工作流程并验证: (包括:现象描述、原因、导致后果、检测方法、解决方案、实施, 六个步骤) 。

(2) 设定目标并分组:将班级分成若干个组, 每组5~6人, 分组时注意组之间的平衡, 要将爱学习、勤思考的学生均衡的分到各组。

(3) 为学生提供维修手册、教材、模拟教学软件、网络、实训发动机等学习工具。

(4) 按照布置的任务一步步施行, 通过小组作业、多层交流和问题解决等形式开展交往性学习, 学生逐步加强自行组织和负责学习过程, 教师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 并在整体上引导学习过程。

(5) 递交学习成果, 每组以作业的形式将所查到的资料提交给老师, 老师再将学生所交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继续引导学生重新去搜集资料、实训操作, 分析并掌握要解决的问题。如此反复进行, 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6) 评价, 与原定目标比较, 评价结果, 首先由每个小组的学生对本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与其他组进行对比评价。然后由教师结合整个学习过程, 对全班进行评价, 对指出在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检验学生是否获得了必要技能与知识、实际结果是否与预期结果是否相符合。

本教学组织形式是以任务驱动法为主, 将分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融于其中, 形成了以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 从教学组织上形成一种学生小组学习, 发展学生的交往互动和协作能力。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 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推进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引导文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 使学生体验职业活动,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发展。

4 结束语

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以“做中学、做中教”教学论为原则, 利用具有一定职业环境的教学实训基地, 以“做”为核心, 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教、学、做三者合为一体”, 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起点并要求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环境与学生及教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学中心走向学生, 走向行动导向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 使学生在“做”中生成职业能力,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 再结合我校的实训设备情况, 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即把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 使学习过程行动化, 达到“教学做合一”,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摘要:组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也是一门艺术, 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较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心里素质、接受能力, 依据具体的课堂情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究出一条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教学路子,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已成现代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秧田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蒋彩云.论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教育学》学科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 2011, (8) :220-221.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一体化教学形式 篇2

我借助优美和谐的《命运》钢琴曲,唤起了学生思维的表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调,与课文的内容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1.闭上眼睛,先来欣赏一段曲子,听了这首曲子说说感受。教师简单介绍《命运》钢琴曲。

2.的确,这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曲子,是一首给人以力量的曲子,是一首激励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曲子。古今中外有许多身残志坚、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板书课题)。

3.谁来把课题读一下?指导读题目。向什么挑战?(命运。)该怎么读?向命运怎样?(挑战。)又该怎么读?

4.今天所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霍金,他的事迹及其精神将使你更加惊叹,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

二、刺激学生感官,激化学生情境

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感染力极强的霍金相片,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化学生的情境,不仅让学生对霍金“残酷的命运”有了初步的了解,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认识霍金:你们看,这就是霍金。出示事先准备的漫画像。请你用

一、两句话来形容一下霍金的相貌(或用

一、两个词语)。

2.指名学生说说霍金的长相。教师点拨,简单介绍霍金。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霍金的真人照片。

3.你们见过霍金吗?不要紧,你们看,他来了(师介绍霍金)。

4.这是去年的8月15日,霍金先生来到我国的浙江大学讲演前的一段广告宣传片。一次讲演怎么会如此轰动呢?就是这么一个骨瘦如柴、其貌不扬又身患重疾的人,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呢?让我们打开课本来读读课文。

(我通过一段真实的介绍,有效地叩击学生形象思维的发散收束、提炼深化,让没有见到过霍金的孩子们通过画面立刻会对霍金肃然起敬。)

三、感知形象,大胆提问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思考:哪些句子可以深刻体会命运对霍金是残酷的? 2.交流讨论:命运对霍金是多么的残酷!体现在哪里?指名学生读句。

3.如果霍金就在你的面前,你们会问他哪些问题?出示霍金先生的大幅照片。

(在大幅的霍金相片前,学生仿佛跟霍金先生在面对面进行交流,不仅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大胆提问。)

四、展示收集资料,激发创新思维

1.从同学们的问题当中,看得出,大家渴望更多地了解霍金,我们就在网上浏览搜集资料来回答这些问题。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网络上去浏览、收集霍金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不仅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活泼,还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从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寻找自己选择问题的答案(使用电脑的学校要求学生从网页中寻找自己选择问题的答案,把答案复制在留言板中)。

3.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自己整理选择问题的答案。

(通过交流,互阅互评,互相启发,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反馈学习过程和结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语)读完霍金的故事,我们的心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你还想起了哪些身残志坚的人呢?

(如高位截瘫轮椅相伴,自学精通四门外语的张海迪;写出《假如只有三天光明》的世界级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创作“命运交响曲”的西方乐圣贝多芬;从小就双耳全聋,如今是留美硕士的周婷婷;写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坐在轮椅上依然笑对生活的运动员桑兰……)

还有相关的名言、诗歌或其他的吗?

(有的想到了一些名言,如法国作家维尼说的:“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有的同学想到了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也会让我们感受到成功来源于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六、学习感受

1.写一段话来赞颂霍金,也可以是读文后的感受。

2.学生交流练笔。

一体化教学形式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视听教学 能力

根据新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英语言的应用能力。初中英语视听说课教学的宗旨就是实现学生英语言能力能够迅速提高的目的。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1)语言知识,即应用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进行组词造句,组句成篇的能力。(2)语用知识,即话语用意、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3)社会文化知识,即对英语国的社会文化观念、习俗的了解。(4)情感因素,即个体对他人及事物的态度、认同等。优秀的原版英语电影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语言实践,感受到真实的语言情景。

学生在视听过程中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及所处的环境情景与会话形式和表达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使听觉、视觉以及语言动作都积极活动,进入“英语思维”状态中,逐渐找到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感觉,促使学生对语言表层和内涵进行深刻而细致的体会,以达到提高英语言能力的教学目的。

初中英语视听说教学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又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看电影画面时,同步感受语言材料;教师则通过讨论分析,互动答疑,复述背诵,模仿表演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言能力。

传统教学中的视听材料来自课本和配套的练习,发音标准、语速适中、知识系统化,对学生的基础训练是很有效果的。但学生长期面对这类“中国式”的听力材料,英语学习能力发展受到了束缚,假如把他们放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就会受到语音语速语调、词汇量、各种从句结构等问题的制约,陷入“听得懂,听不明白”的尴尬境地,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补充课外英语资源,英语字幕视听材料是首选。“英语字幕视听材料的特点是相同语言信息同时分别通过言语和文字(既声音和字幕)两种形式同时传递出来,扩充了信息源,并强化了信息获取过程中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功能。”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得全球资讯一体化,每个人都可以轻易获取各式各样的英语网络材料,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比家长和学生更保持头脑的清醒度,决不能随便从网上下载英语材料就在课堂上播放使用,所选内容必须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思想积极向上的、难度适中的,因此笔者很重视材料选取这一环节。

网络上可以下载到各式各样的英语资源,新闻、演讲、动画片、电影、歌曲等,但一方面考虑到同龄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初中生尤其是初始年级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另一方面考虑课堂的完整性,字幕视听材料的时间必须控制在5分钟以内,因此笔者决定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由易到难,以歌曲、FLASH和动画等作为首选的入门材料。总而言之,在难度加深的同时,要注重循序漸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英语水平的变化选取相应的英语字幕视听材料。

核心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视听说课教学中“视听”和“说”的关系问题。个别教师认为,视听就是看电影,所以说视听课就是以视昕为核心。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视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但语言的输入是为输出,而说是语言输出的常用方式和主要途径,也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笔者认为说才是视听说课的真正核心。其中“视听”是基础,“说”是目的,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认真筛选。要选用那些反映社会不同时期文化的生活片、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轻松愉快的音乐片等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的需要,选用的影片要思想健康,并有教育意义;影片语言要语音纯正,易于学生学习及模仿;影片人物要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认识和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英语实践能力。

精看与泛看影片相结合。电影观看固然有耳濡目染自然形成语感的作用,但如果缺乏了针对性、目的性,我们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组织学生泛看影片,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电影的文化艺术氛围、了解文化背景、适应各种会话人物的语言。精看影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所学语言实现认知与应用同步上升。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能力。

以视听材料为中心,根据材料的内容和话题来安排相关的听、说活动。其次.要将视听活动分为视听前、视听时、视听后三个部分。在视听前,根据材料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或话题,让学生进行配对讨论或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激活学生已有的有关知识图式,包括有关常识、英语词汇等,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为下一步视听活动做准备。在视听时,学生的任务是获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学生的活动虽以视听为主,但仍要安排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的方式完成相关练习。在视听后,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包括问题问答、内容总结、内容复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第三,要把具体语言和形象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体语言教学是指教师在播放资料前把一些生词、短语提前进行解释,教学中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总结常用词多种用法的习惯。形象语言教学是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人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猜测其中的交际信息。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模仿他们的语言语调及丰富的形象语言。

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与听说训练相结合。语用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而听反映理解能力,说则反映表达能力。在听说训练活动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借助语境中的各个因素来理解说话人的能力,尤其当视听材料中说话人的言语表达模糊、不够具体或者使用了多义词、同形或同音异义词,或者使用了双关、反语、隐喻等修辞手法时,语境因素对理解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体化教学形式 篇4

关键词:三维语法,职中英语,形式,意义,用法

1 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要不要讲语法, 语法教学是用显性方式 (explicit) 还是用隐性方式 (implicit) , 在外语教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争议, 教学研究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这一提法被一些教师误解为: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是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就纠枉过正, 过分地强调口语的重要性而忽视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认为实施新课程就是要淡化语法。

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是外语, 在国内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也就是说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能接受到语言输入 (input) , 课后并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 不可能像在英国、加拿大等国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习得 (acquire) 。没有足够的输入, 学生难以自然地习得语言规则。语法知识的欠缺会制约学生运用英语的准确性 (accuracy) 。研究表明, 在正式场合的言语精确率仅靠交际实践难以达到较高的程度, 有必要进行语法讲解。

2 职中语法教学的状况

2.1 学生的对语法的掌握情况

职业中学学生已经过了小学初中多年的英语学习, 他们已接触过大部分的英语的基本语法内容, 词法、时态、语态、从句及非谓语动词等。但由于职中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 而且在初中语法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他们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也是很不牢固的。

他们对每个语法项目都有个初步地认识, 而对每个语法项目的具体形式、含义、规则及用法却是模糊不清的。

例如, 他们知道有进行时, 却对这一时态的结构 (form) be doing把握不准确, 大多只记得动词用doing, 对be动词的用法常忽略或误用;对它的意义 (meaning) 的理解也比较片面, 只知道是正在发生的事;对它的用法 (usage) 也掌握不全, 只记得常与now一起连用。因此, 常见这样的句子:I doing my home-work./He is read now./We is watching TV.

2.2《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语法的项目的解读

职业高中英语在语法部分的要求没有普通中学那么高, 由《中职英语教学大纲》 (2009年) (下称〈大纲〉) 所列出的语法项目表上可以看出, 在基础模块里的语法项目基本上是复习巩固初中所学过的语法, 如时态只有一般现在、一般过去、一般将来、现在进行和现在完成这五种, 甚至比初中阶段要求的还少;主语从句和表语从句, 非谓语动词等已属基础模块中较高要求部分了;而倒装、强调等句式已划到了拓展模块中了。

2.3 职中语法教学的特殊性

在《大纲》中对语法的要求是:理解“语法项目表”中的语法项目的形式和意义并使用。而这正是Larsen Freeman所提出的三维语法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Larsen Freeman提出了任何一项语法都由form (形式) , meaning (意义) 和use (用法) 三个维度组成, 在教学中要对这三方面给予同样的重视, 而且提出了语法技能 (grammaring) 这一概念, 指出语法与听说读写同样可以作为一种技能来训练。

因此, 职中的语法教学思路应该是抓好对基本语法的掌握, 采用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掌握每个语法项目的形式、意义与用法这三个维度。而对于职中学生来说, 巩固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掌握尤其重要, 语言的拓展运用也要按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要求。

3 三维语法教学在职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3.1 语法的三个维度

有研究表明, 语法教学应采用以隐性教学为主, 显性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在起始阶段, 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 应多采用隐性的教学方式, 在高级中学可适当增加显性教学的成分。如本文前面所述, 职业高中教材中的语法内容是学生已接触过的, 甚至可以说相当部分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处于一种石化 (fossilization) 的状态, 对于这样的学习者适于加强显性教学的成分, 增加控制练习的分量。

语言形式的掌握并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同一个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现在进行时可表达的意思就有

1) 说话期间正在发生的事或进行的动作, 如She is watch-ing TV now。

2) 说话当时并不一定在进行, 但在现阶段持续的一件事情, 如:She is writing a new novel currently.

3) 可以表示已确定将要进行的事情, 如:She is visiting our school tomorrow.要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 现在进行时的不同含义。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进行交际。真正的语言能力是在交际使用中培养的, 因此语法教学最终要体现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创设各种真实的 (authentic) 情境, 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去进行交际。

3.2 三维语法的教学实例

用Will和Be going to do表示将来的用法的实例运用:

Will和be going to do是中学阶段最多介绍的表示将来的两种语法形式。怎么从形式、意义及用法三个维度来让学生掌握区分和运用这两种语法形式呢?下面是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步骤。

Step 1:Focus on forms

活动1:中国的某些地方有这样的习俗, 在饭店吃饭最后会送上一碟点心, 在点心下面会压一张纸条, 是预测将要发生在顾客身上的事。用英语写下一些预言, 如:meet an old friend, get an A in the exam, win a lot of money等。让每组学生写出至少5个, 各组不能有重复的短语。

用will和be going to do写出完整的句子。

如:You will meet an old friend.

You are going to win a lot of money.

此活动, 旨在让学生对will, be going to的形式与意义有个初步的认识,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will, be going to肯定、否定和疑问三种形式。

活动2:写5句话, 预测你同学的将来, 要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

如:He will go to college.

She will not stay at home.

He is going to pass the exam.

She is not going to play the piano today.

对你的同学说出你的预测, 对方提出反问, 如:

Q:Will I go to college?A:Yes, you will.

Q:Am I going to pass the exam?A:Yes, you are.

此活动, 旨在让学生对will, be going to的否定、疑问等各种形式进一步熟练掌握。

活动1和活动2的目的都在于巩固对语言形式 (forms) 的掌握。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根据实际生活, 多举不同的例子。在这一阶段, 不必对学生是否能准确地区分be going to和wil的用法做评价。

Step 2:Focus on meaning.

紧接着给学生举例说明will和be going to的区别, 也就是对这一语法形式的意义进行阐述。

1) “be going to do”这一语法形式的意义

(1) be going to表示有迹象表明立刻要发生的事, 给出相关的情景和例句。

Be careful!That chair is going to break. (The chair is falling down)

Look, it's going to rain soon. (There are dark clouds and the wind is blowing hard.)

(2) Be going to表示计划和意图, 说话前已决定要做的事。

We are going to spend our holiday in England. (We have planned it.)

I am going to be a dancer when I grow up. (It is my dream I have thought it over.)

2) “will do”这一语法形式的意义

(1) Will表示一般的对将来的推测判断, 不是立刻就会发生的事, 也不带有说话人或主语的意愿和感情色彩等。

Will the test be difficult?

How long will you stay in China?

(2) will表示即时的决定, 与be going to do的区别是做出决定没经事先的考虑, 而是在当时情景下, 当场做出的决定。

A:The phone is ringing.

B:OK.I'll answer it. (B is not waiting for a particular cal and doesn't know who's calling.)

Son:Mum, there is no milk left in the fridge.

Mum:Oh, I'll buy some today. (Mum didn't know that before her son told her.)

(3) Will表示严肃、郑重的承诺。

I will always love you.

I won't tell anybody.You can count on me.

Step 3:Focus on use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在这环节中, 教师要创设一些较真实的情境, 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情境。此类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毕竟, 我们是在外语的环境下学习英语, 学生不能去直接和外国朋友进行口头交流, 但现在可利用的媒体很多, 教师可充分利用音像、网络等创设出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去练习, 达到熟练运用。

4 结束语

三维语法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并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提出这一教学理念是对我们曾经过于或者说只注重语法形式的做法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扭转。把语言的这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选择适当的材料, 组织相应的语言活动, 让学生逐渐地熟悉一个语法项目的形式, 理解其意义, 掌握其用法, 这才是我们语法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周文筑.新课程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3 (3) :1-4.

[3]柴金红.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法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10) :26-28.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一体化教学形式 篇5

一、人类学者梅里亚姆三维模式理论阐述

美国人类学者梅里亚姆在音乐学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经典的三维模式理论:“概念-行为-音声”,“概念”指何种行为将产生所需求的声音之观念,而“行为”则是概念的一种外在体现,“音声”就是行为与概念互动下产生的结果,也就是音乐行为的物化产品[2]。在梅里亚姆的三维模式研究理论中,概念是首要因素,没有与音乐相关的概念,行为就无从发生。进而没有行为,音声就不会发生。而我们所知,概念是指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亦即反映了人类对音乐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中国原始社会,乐舞表演一般存在于一个整体性的原始人类文化活动中,若是将其从赖以生存的文化体制中剥离出来,只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便忽略了其形成的原因、存在的意义和承载的功能。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埃姆斯也指出:“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要依靠将行为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的分析”[3]。

二、乐舞《葛天氏之乐》与“三维模式”

葛天氏之乐是远古葛天氏部落的乐舞,是展现中国农耕社会景象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葛天氏之乐》乐舞被艺术史家称为音乐、舞蹈、诗歌、戏剧原始之祖的乐舞”[4],可见葛天氏乐舞是中国原始乐舞中集舞蹈、音乐、诗歌三位一体艺术形式的大成之乐。

(一)三维模式之“概念”。语言是人类认知的表达,它表达了某种概念,概念是认知事物的最基本思考单位。梅里亚姆阐述,“概念就是观念、思想的一种特殊表述,概念决定了行为和音声。”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的乐舞《扶来》到阴康氏的《大舞》等,各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乐舞,而这些乐舞都与原始人类当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制密切相关,也就是梅里亚姆所谓的人类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受极低生产力的限制,对自然万物没有科学认识的意识,对自己也无法正确认识,他们就将希望寄托于世间万物,有了自己的图腾崇拜、祭祀等艺术活动。乐舞表演像语言一样起到了传播劳动方法、教育教导、抒发情感等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了氏族社会的精神面貌,一方面表现出氏族的生活现象。

(二)三维模式之“行为”。在梅里亚姆三维模式理论中,概念是第一位,可以说没有与舞蹈相关的概念,人类舞蹈行为就无从发生。而在葛天氏乐舞中,概念就是原始部落氏族的集体观念:将自然万物看成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和灵魂的概念。葛天氏部落乐舞中,“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已经从畜牧阶段发展到了耕作阶段,从以打猎为生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氏族乐舞,或教育后人学习农耕,或以歌舞来庆祝丰收,或表达人类丰富的生活情感。

(三)物化产品——“乐”的形成。在梅里亚姆三维模式中,行为是概念的一种外在体现,而音声则是音乐行为的物化产品,也就是说,乐舞的存在与否直接取决于行为与概念的互动关系。《葛天氏之乐》中“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彩陶盆上三组连臂踏歌的舞蹈图案以及先秦典籍《乐记》中对乐的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千戚羽族,谓之乐”[5]有着相同的概念表述,在“三维模式”中,概念就是指人类的观念、思想。舞蹈与音乐一样,起初是由于人类对此时此景、所见闻所,而使他们心中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类文化背景紧密联系。最后以乐舞的形式表达人类丰富情感,也就是梅里亚姆所谓的“音声”,即物化产品。

三、结语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文化。本文运用梅里亚姆跨学科的新的研究方式及思维方式,论述了中国原始乐舞《葛天氏之乐》的创造受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车延芬.揭秘“舞蹈人类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4):14.

[2][美]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3]诶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78.

[4]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

上一篇:让学困生爱上化学下一篇:研究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