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与管理

2024-08-03

投入与管理(精选十篇)

投入与管理 篇1

投入产出法,在西方各国被称为“投入产出分析”,在日本则叫做“产业关联”。它主要是利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的投入与数量关系,特别是研究和分析企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消耗过程,消耗即投入,生产的结果即产出。投入和产出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和规律性的,投入产出法则是研究这一关系和规律的有力工具。

投入产生要更早一些。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费兰索·魁奈提出的“经济表”已含有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思想。1924年前苏联中央统计局编制了消耗棋盘式平衡表。只是以上的研究没有利用数学方法,没有深入研究各部门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列昂节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投入产出法。此后这种方法在各国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列氏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国在60年代开始了对投入产出法的宣传,1974年由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牵头联合有关部门,试编了我国1973年61类产品的投入产出表,至此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在我国得到普及。

对企业档案投入产出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建立企业档案的投入产出模型,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现在才从思想上认识到企业档案有投入产出的问题,同时也由于对于研究非实物形态的投入产出问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还有许多的问题我们并没有认识。但是在这里我们能够这样提出问题,利用投入产出的思想来研究档案,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刻意去研究企业档案的投入产出模型,看来为时尚早,我们首先应该从理论上讲清楚这一点。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不仅给一个企业和一个地区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同时也给了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增加知识性、技术性投入将会有可观的产出效益,这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显然企业产品的生产不仅有消耗的投入,而且也有非实物消耗的投入。企业档案的投入从主体上看属于非实物消耗性投入,从投入性质上看,是科技性质投入,是第一生产力的投入。

我们可以例举出企业档案消耗(投入)流向图,加以具体说明。

企业档案形成消耗(投入)流向图

从上表可知,文件Ⅰ的形成需要消耗原料Ⅰ、专业知识劳动,在这里文件Ⅰ指的是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形成的文件草稿。文件Ⅰ并不直接使用,而必须再消耗原料Ⅱ、水电和文件Ⅰ,形成文件Ⅱ,文件Ⅱ是生产、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有价值的正式文件,包括技术文件和管理文件。消耗原料Ⅲ、文件Ⅱ、档案知识劳动,才能最后形成档案。

这张图告诉我们这样几点:

1、档案形成的消耗(投人)大于正式使用的文件Ⅱ。

这一条对纠正我们实践工作中的某些传统观念,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重视现行文件的作用,这是不错的,因为文件Ⅱ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管理活动,是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基础,至于文件Ⅱ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管理活动,是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基础,至于文件Ⅱ的产出效益,是相当难计算的,但可以通过定性的方法去测定。文件Ⅱ的形成,主要消耗是文件Ⅰ,而文件Ⅰ的主要消耗是专业知识劳动。专业知识劳动的价值,不仅同专业知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相关,而且同文件Ⅰ的技术、管理复杂系数相关。但是,图表告诉我们,如果仅从图表上看,档案的消耗应该大于文件Ⅱ。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档案的复制件可以在技术转让的名义下,以很高的价格售出。因为,档案的产出要消耗文件Ⅰ、文件Ⅱ、原料Ⅲ与档案知识劳动。因此,图表告诉我们要重视档案,不能轻视文件Ⅱ,也不能轻视档案,它们都是通过人类的知识消耗,有了一定的投入之后精神产品。

2、档案的形成图告诉我们,档案的产出是消耗文件Ⅰ、文件Ⅱ,不仅仅是文件Ⅱ,这是由档案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可以看出档案的主要消耗是专业知识劳动、档案知识劳动。在这份形成图中,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专业知识劳动、档案知识劳动具有消耗的非实体性,这些知识劳动的消耗要结合参与者和劳动日消耗来考虑确定。

3、这份形成图说明,档案的直观产出效益还是以后的事,但是档案形成的消耗是明显的,投人是大的,档案资产的积累价值也应该是可观的。胜利油田某一科研单位,仅引进“技术”(企业档案)耗资数百万元,就说明了档案投入为数可观,产出也应该具有相应的效益。

在当代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某些人只知道技术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但要形成技术专利、商标、计算机软件,其过程和我们上图没有区别,这些权利的存在是以档案为基础的,其产出的形式也是以档案复制原件作为交换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档案形成消耗后所具有的惊人的价值积累。

4、企业档案形成消耗流程图,同实物产品形成流程图还有一个不同的特点。企业档案形成消耗流程图存在一个二次问题。因为,文件Ⅱ本身有效益产出,档案也会有效益产出。企业档案形成消耗流程图反映了知识性投入的产出特点,即高产出,并有多元性产出的特点。

企业档案产出的观点,决定企业档案将会在不同的名义之下进入市场,企业档案进入市场并不等于企业档案商品化,因为在这里进行交换的是档案的复制品,这一复制品并不等同于档案,而是象征着一种权力的转让。大多数情况下档案不直接参与交换的,也就是说档案资产的开发具有损耗的非实体性。

淮南市科学技术资金投入与管理规定 篇2

第一条 为保障科学技术资金投入,加强科学技术资金管理,提高科学技术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科学技术资金(以下简称科技资金)包括:

(一)科技三项费用和其他财政科技资金;

(二)企业建立的技术开发资金;

(三)科技开发贷款;

(四)国内国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科技资金;

(五)其它科技资金。

第三条 科技资金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学普及、科技计划的实施以及相关科技活动。

第四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科技资金的管理。

第五条 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科技资金投入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与综合协调,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做好科技资金投入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和县、区财政每年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市科技三项费用应当占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县、区科技三项费用应当占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支出的1.1%以上。

第七条 企业应当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经费建立科技开发资金。高新技术企业提取比例不得低于5%,大型工业企业、科技先导型企业和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不得低于3%,其它工业企业不得低于2%。

第八条 政府鼓励工业企业增加科技资金投入。

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在管理费中据实列支,其中技术开发费当年增加在10%以上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

工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格在10万元以下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一次或者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当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

第九条 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筹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资金。

第十条 鼓励国内国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捐赠科技资金。捐赠数额较大的,可以根据捐赠人意愿并依法报经有关部门批准,以捐赠人名义设立科技专项基金。

第十一条 科技三项费用和其他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计划分别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有关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用于农业方面的科技三项费用应不少于年度使用计划总额的30%。

第十二条 科技三项费用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的研发活动;

(二)高新技术、中试、新产品研制和开发;

(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产业化;

(四)各类公共技术平台,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十三条 科技三项费用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办理。

科技三项费用应当根据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分期分批投放。

科技三项费用应当采取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的形式使用。

第十四条 企业建立的技术开发资金,应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第十五条 科技开发贷款、国内国外组织或者个人捐赠的科技资金以及其他科技资金的使用,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六条 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编报项目预算,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落实配套资金。

第十七条 对不符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和属于落后技术的项目,不得投入科技资金。

第十八条 经审定的科技计划项目,实行项目合同制、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承担人负责制。

第十九条 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个人应当分项目设立科技资金专帐,独立核算;不同渠道的科技资金应当分别核算。

第二十条 科技计划项目完成后,承担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作出经费决算,并随同项目总结材料上报项目下达单位。经费决算报告作为项目验收依据之一。

第二十一条 科技计划项目因故停止实施,承担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清理帐目,冻结剩余资金。剩余经费和用项目拨款购置的物资、设备,由资金投入单位收回。

第二十二条 财政科技资金使用计划经审核批准后,承担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计划实施,并接受主管部门监督。

第二十三条 建立完善科技资金财政管理和统计制度。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各项科技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四条 筹集、使用、管理科技资金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 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个人不按审定的用途使用科技经费的,有关行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有关行政部门有权终止其使用科技资金。

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财政科技资金的,由科技项目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追回科技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并视情节轻重,由科技项目管理部门会同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对该单位处以财政科技资金20%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科技资金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造成科技资金重大损失或者挪用、克扣、截留科技资金的,视其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投入与管理 篇3

一、班主任投入教室的时间与管理绩效的关系

班主任投入教室的时间与管理绩效关系密切,本文主要阐述几种常见的班主任时间投入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1.很少进班,会导致班级管理失去中心

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一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其重要性大于校长。如果班主任很少进班,与其他任课老师就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这时学生会感受不到班级管理中心的存在,班级容易失去凝聚力,甚至会出现管理上的失控。

2.全程跟班,会导致自律教育的失败

“全程跟班”即把教室的后方设为班主任的办公室,与班集体零距离接触,这是“监视模式”的管理,这种模式只能收获三种结果:(1)把学生塑造成只知服从、没有主见的“乖孩子”;(2)培养出一帮装腔作势的伪君子;(3)彻底激发起学生的叛逆情绪[1]。

3.窗外窥视,会导致师生间缺乏信任

有些班主任经常躲在窗外观察班级的一举一动。讲台上的老师在情绪激昂地授课,窗外的班主任在默默地“窥视”,对很多学生而言,来自窗外“窥视”的压力比讲台上教师面对面的压力要大得多。若班主任偶尔“窥视”,对班级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若经常“窥视”,定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师生间信任的缺失。

4.课间随班,会导致学生自主性的缺失

有的班主任几乎把学生的课间、午休等自由活动时间全部占用,只要没有任课老师在教室,班主任就会立即补位,让学生的全部学校生活都在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学生没有片刻的放松状态,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失去自主性——一切行为按老师的意愿进行。

5.适时跟班,方能让管理增效

班主任必须在教室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但什么时间去教室、在教室待多长时间,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智慧。班主任要学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适时跟班,既能充分履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发挥,这才是最高效的的管理模式。

二、科学规划,提高管理绩效

“完美教室”的理念指的是:完美的教室首先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是试验场,是探究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2]。该理念并不要求教师真在教室办公,但却倡导教师花更多时间投入教室。如何分配好投入教室的时间,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班主任无须经常性介入学生自主空间

班主任与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关系,并非单一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必须要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班主任在课程表安排的时间外进教室,应在“有具体事情安排”的目的下介入学生的空间。如:传达临时通知、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学生个体的问题等。如果没有这些问题需要处理,提倡偶尔进班与学生交流互动,但不应该经常性或习惯性地把学生所有时间都填满,并且事无巨细地什么都问、什么都管,让学生时刻处在有老师“监视”的教室里。

2.班主任如何有效分配进班时间

老生班班主任进班时间应重点放在“两头”,如果以“天”为单位,班主任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及下午放学时这两个时间段在教室,其他时间如无特殊事情可不进教室,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以“周”为单位,在周一和周五这两天应该在教室投入较多的时间,周二到周四这三天每日进教室一两次即可。新生班班主任,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最好是在课间、自由活动时间全程跟班,随着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学生对学校的慢慢适应,逐渐减少进班次数及在教室的停留时间。在第一学期期中后,即可像老生班班主任一样,将进班时间重点放在“两头”。班主任进班时间还应考虑学生的年级因素,年级越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班主任进班时间应越少。

3.勿用“监视”心理破坏师生间的基本信任

班主任“全程随班办公”、“窗外窥视”,这些跟班方式都有“监视”学生的目的。班主任不是活摄像头,也不是学生的“监工”,要想全面掌握班级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状态、自学习惯等,可采用与学生个别交流、召开班干部会议、召开班会、与任课教师交流、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勿用“监视”心理,破坏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基本信任关系。

4.不提倡班主任全程随班办公

浙江义乌的义亭小学、武汉的晨光小学,早在几年前就已将班主任的办公室“搬进”教室,而且是直接摆在教室后面,中间连个隔墙都没有[1]。这种做法无疑是将教师的“监视”变成全天候的常态化,明显侵占了学生的自由领地。应禁止班主任全程随班办公,从学校层面应加强对班主任教育方法的培养,班主任教育应从“心”出发,走进学生心里,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而不是让学生时时感到身后有一双监视的眼睛,增加学生的精神负担。

5.班主任进班应注意的事项

班主任进班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班主任的课务时间,一种是非正式上课时间。若是班主任的课务,要求班主任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勿占用授课时间处理班级事务。若是在非正式上课时间进班,班主任要明确进班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勿将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的问题扩大到让全班同学陪同处理。由于非上课时间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若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经常进班,不要压制学生在课间爱动的天性,防止学生对班主任经常进班产生抵触情绪。

6.培养学生“他律”与“自律”的平衡

“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这句话体现的是老师“在”——有监督和“不在”——没有监督这两种情况下,表现出一种他律与自律间的平衡。班主任“管”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不管”,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必须要在教室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建立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确立班级工作目标和管理思路,待班级各项秩序走上正轨后,班主任要慢慢减少进教室的次数与时间,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培养“他律”与“自律”的平衡,这不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

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并非单一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班主任的工作虽然大多数是在教室里实施的,教室是班主任重要的办公地点,每个班主任都必须在教室投入大量的时间,但如何科学地分配进班时间,提高班级管理绩效、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班主任实施科学管理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垚烽.教师“随班办公”是自律教育的失败[EB/OL].红网,2014-11-3.

[2] 熊丙奇.对“教师全程随班办公”不宜武断评价[EB/OL].中国新闻网,2014-11-3.

林木种苗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篇4

一、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投资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 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仍然比较低, 财政支农资金实行分块管理, 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合力。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总量不足, 相对规模下降。

(一)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相对规模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 尽管财政部门大幅度增加了

对“三农”的投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但与林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以及历史上形成的欠账相比, 政府对林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1996—2000年, 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9%、5.3%、7.4%、7%和8.8%, 按照相同的口径, 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50%, 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的同时, 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不高, 从1996年到2002年大致维持在8%左右, 比1990年的10%约低2个百分点, 比1980年的12%约低4个百分点, 2003—2006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年均增长15.6%。2002—2006年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19.6%, 也是低4个百分点。2000年以前国家对我省林业投入每年不到3 000万元, 2001年至2006年, 国家项目投资达100.61亿元, 支持力度相对比较大, 湖南省财政安排的林业经费累计6.15亿元, 年均递增10.3%, 而同期湖南省财政经常性收入递增15.88%, 低5.5个百分点。总体上中央和地方都没有达到《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和《湖南省农业投资条例》规定“省本级财政预算对农业总投资应当做到: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

(二) “支农”与“养人”的矛盾突出, “吃饭财政”特征明显。

省农业财政支出中,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部门的事业费占主体地位, “养人”支出比重过高, 2001—2006年省本级财政预算林业投入6.15亿元, 人员经费就占2.03亿元, 真正用于建设方面的“支农”支出比重不高, 致使特别需要纳入公共财政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检验检测及执法体系建设等的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三) 购销环节的补贴过高, 基础性战略投资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家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优价供给, 给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购销差价以巨额的财政补贴, 占政府农业支持总量的30%以上。由于财力有限, 一些关系林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 如林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林业执法体系建设、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建设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等, 要么没有财政立项支持, 要么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 致使林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二、确定林木种苗财政支农的重点

林业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向重点应当是市场调节不了和调节不好及政府投资的公共需要方面。因此, 林木种苗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向重点可界定为: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教育、执法体系建设、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建设、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林产品项目建设等方面。

(一) 加紧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没。

充分利用当前苗木供应充足的机会, 大力调整种苗生产基地类型和树种结构, 将种苗工程建设重点和资金转到种子基地、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种子贮备、质量监督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要加大阔叶树种、优良珍稀乡土树种、城市绿化树种、以及名特优新经济林树种种子基地的建设。过去, 人们的林木良种意识不强, 林木的生长周期比较长, 林木良种很难短时间内见成效, 对林木良种的需求也就不迫切, 正因为如此, 更应加快研究应用多世代选择育种技术、病虫害抗性育种技术、引种技术、遗传资源保存技术、改良种苗生产技术和实施研修培训事业, 以适应种苗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 加快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承担辖区内林木种子、林木质量的监督抽查和检验任务, 承担辖区内林木种子、苗木检验的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培训, 参与制定、修订有关林木种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参与林木种苗检验、加工、贮藏和种苗培育等技术研究。2003年, 经省编委批准, 湖南省林业厅成立了全国首家单设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国家林业局在湖南省林木种苗检测加工储藏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120万元用于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2006年省林业厅安排了计量认证项目资金10万元, 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 标志着质量运行体系和技术能力已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今后还需在设备购置, 林木种子的监督抽查、检验检测、调查研究方面逐步加大投入, 并加强、充实市县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在经费, 人员, 设备购置等方面政策倾斜, 目前, 全省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已发展到80多个, 工作人员达400多人。

(三) 加强林木种苗监督抽查力度及执法队伍建设。

各级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机构负责林木种苗质量的检验和监督, 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良种使用率、本辖区内林木种苗质量的监督管理, 加大造林使用林木种苗监督抽查力度, 通过各种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林木种苗质量。建立健全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杜绝关系苗、人情苗, 切实防止腐败行为, 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林木种苗的调拨和出圃现象的发生。在种苗调拨和出圃前, 要按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进行质量检验, 并填写种子、苗木质量检验证书。对无证生产经营林木种苗, 销售劣质种子, 种子来源不清楚, 销售的种苗无质量检验证和标签, 不给销售发票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四) 加大对植物新品种、林木良种、外来树种的开发利用与技术研究。

从子代测定林中选择生长性状优良、抗病虫害能力强、材质良好的二代优树, 进一步提高种子园的世代水平, 为林业提供遗传品质更好的优良种子, 并对经过人工培育的、外来的树种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加以开发利用。

(五) 加速对林木种苗质量检验、加工、贮藏、保

管、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 以适应种苗产业发展需要。1.对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人员进行研修再教育培训, 与南北检中心、林业科研院校积极交流, 吸收外来科技人才, 充实队伍, 培养骨干, 逐步加强软件建设, 为成功申报国家级林木种苗质检机构做积极准备。2.对来自全省种苗生产、经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林木种子检验、加工储藏、保管”、“园林树木整形修剪技术”、“苗圃常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品种审定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本省主要造林绿化树种及常用苗木测量工具使用方法”以及《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种子法》等法律知识的相关培训。

三、建立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一) 通过法制化和规范管理, 使属于公共支出

范围的预算单位的基本支出、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得到保证。逐步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 保证财政资金的良性运行, 使基层单位的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建立一支安全稳定的种苗队伍。

(二) 落实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抽查等专项资金。

林木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造林的成效, 建设种子园、母树林、采种基地等林木种子生产基地是确保林木种子质量的关键。目前基地数量、规模不足, 大部分林木种子仍然靠满山遍野采收, 质量难以保证。而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周期长, 投资大, 属于公益性事业, 必须由国家和省 (区、市)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子生产基地投入机制, 保障稳定的林木种子供应能力。同时, 为确保六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种苗质量, 加强林木种苗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 组织开展林木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建立健全林木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林木种苗执法和质量专项整治行动。

四、将财政支农资金的追踪监管、效益反馈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要通过考察、认真论证、立项审批和总体规划, 减少重复和盲目投资的情况, 加强法制观念, 减少挪用、占用财政支农资金现象的发生, 规范财政支农资金账务处理, 使财政支农资金监督、检查、评估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一) 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系。

首先, 强化财政监督通过制定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协调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 明确部门间的管理责任, 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 对项目建设中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按进度拨款, 控制投资规模, 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等, 以加强对支农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其次, 改善部门监督, 各业务部门主要从技术条件、过程规模、资金专款专用等方面进行项目监督;再次, 搞好社会监督, 要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 定期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专项检查。通过多方位监督,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合理, 效益提高。

(二) 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制定明确、合理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 并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 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由易到难, 由重点到一般逐步展开, 通过制定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目标, 设计出衡量绩效目标的指标和衡量标准, 采取发展、科学、系统的观点, 运用适当的方法, 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和报告, 可以有效地保证政府部门以“最正确、最低成本的方式”做“最有效的事情”。

(三) 对现有林木种苗项目、资金进行整合。

对于由不同渠道管理的林木种苗投入, 尤其是用于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 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 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 以确保林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7) :4-9

[2].孙健夫.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轨及其制约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41-44

安全投入管理制度 篇5

根据《金属非金属安全标准化规范》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为提高现场、设备的安全性,降低事件、事故发生的频率,减少人员和财产的伤损,制定本办法。

一、制定确保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并有效管理的制度。

企业应按照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6]478号)的规定,矿山企业安全费用依据开采的原矿量按月提取。

金属矿山,其中露天矿山每吨4元,井下矿山每吨8元;

非金属矿山,其中露天矿山每吨(立方米)1元,井下矿山每吨(立方米)2元;

小型露天采石场,即年采剥总量50万吨以下,且最大开采高度不超过50米,产品用于建筑、铺路的山坡上型露天采石场,每吨0.5元。

二、建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费用应按规定足额提取,专款专用,专门帐户管理。

三、安全生产费用使用

1、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并在确定安全经费投入时进行充分论证。

2、编制安全措施计划。

3、安全措施费用主要使用范围:安全工程、安全管理、安全设备、劳动保护用品、安全标志及标识、安全奖励、安全教育培训、工伤保险、应急设备设施、事故预防。

四、责任部门、人员及职责

1、企业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应确保安全生产所需的投入,并对因投入不足所导致的后果负责。

2、企业财务部门对安全费用实施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

3、生产费用使用部门对使用效果负责。

投入与产出 篇6

那人又问:“我该如何提问呢?”

德鲁克说:“只有先问‘我该如何贡献’或‘我要怎样付出’你才能获得成功。”

曾看到一篇关于一个琴童在国际大奖赛中摘得桂冠的报道。报道中所提的两个问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一:你能每天在钢琴前坐上11个小时吗?

11个小时就是39 600秒。一个坐姿坚持39 600秒。那该多么难耐!

问题二:你能连续11个小时反复练习弹奏同一首曲子吗?

在琴凳上持续坐11个小时已是难事,反复练习弹奏同一首曲子,岂不难上加难!其间必将充斥太多的单调、枯燥、乏味!

而以上两点正是琴童成功的法宝。

如果把“贡献”“付出”看成一种投入的话,那么“杰出”和“成功”就是产出。

“投入”与“产出”往往是成正比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投入的是冷淡、懈怠、无所谓时,工作除了回报他空虚、无聊、失望、沮丧和平庸之外,还能给他带来什么呢? 相反,当一个人以满腔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都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生活自然不会亏待他,他一定能从工作中收获成绩与肯定。

自古以来,每位仁人志士的成功都是付出了很多代价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

曾经有一套畅销书在排行榜上高居首位长达数月。据说这套畅销书作者不习惯用电脑写作,他喜欢用手书写稿件。他身高1.72米,可是,他已经成文或者写废的手稿叠加起来竟高达1.74米,比他的身高还要高出2厘米!这1.74米高的手稿,全是由他一笔一笔写就的,一个字一个字码成的。写作期间,因为伏案久坐,这位1.72米的作者患上了颈椎病,曾经无数次地贴膏药、看医生,他的超乎寻常的付出终于换来图书的畅销佳绩,给他的人生涂上了艳丽的一笔。

确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付出代价后的回报。纵观古今,每个人的成功不一样,但是都必须付出代价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天上不会掉馅饼,人间也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我们要树立“我愿意为成功付出代价”的理念。

小成功小代价,大成功大代价!别人看电视的时候,我要学习;别人睡懒觉的时候,我要早点起床;别人恋家的时候,我要奔向远方;别人休息的时候,我要继续流汗;别人把钱用于享乐,我却要为成功投资;我要比别人更成功,我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

为了事业,我得耐住寂寞,忍受清苦,经得起批评,挡得住诱惑。

为了成功,我甘愿付出,毫不犹豫!我要放弃清闲,选择忙碌;我要放弃放纵,选择节制;我要放弃舒服,选择吃苦;我要放弃小利,选择大得;我要放弃安稳,选择开拓。

投入与管理 篇7

一、班主任投入教室的时间与管理绩效的关系

班主任投入教室的时间与管理绩效关系密切,本文主要阐述几种常见的班主任时间投入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1.很少进班,会导致班级管理失去中心

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一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其重要性大于校长。如果班主任很少进班,与其他任课老师就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这时学生会感受不到班级管理中心的存在,班级容易失去凝聚力,甚至会出现管理上的失控。

2.全程跟班,会导致自律教育的失败

“全程跟班”即把教室的后方设为班主任的办公室,与班集体零距离接触,这是“监视模式”的管理,这种模式只能收获三种结果:(1)把学生塑造成只知服从、没有主见的“乖孩子”;(2)培养出一帮装腔作势的 伪君子 ;(3)彻底激发 起学生的 叛逆情绪[1]。

3.窗外窥视,会导致师生间缺乏信任

有些班主任经常躲在窗外观察班级的一举一动。讲台上的老师在情绪激昂地授课,窗外的班主任在默默地“窥视”,对很多学生而言,来自窗外“窥视”的压力比讲台上教师面对面的压力要大得多。若班主任偶尔“窥视”,对班级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若经常“窥视”,定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师生间信任的缺失。

4.课间随班,会导致学生自主性的缺失

有的班主任几乎把学生的课间、午休等自由活动时间全部占用,只要没有任课老师在教室,班主任就会立即补位,让学生的全部学校生活都在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学生没有片刻的放松状态,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失去自主性———一切行为按老师的意愿进行。

5.适时跟班,方能让管理增效

班主任必须在教室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但什么时间去教室、在教室待多长时间,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智慧。班主任要学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适时跟班,既能充分履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发挥,这才是最高效的的管理模式。

二、科学规划,提高管理绩效

“完美教室”的理念指的是:完美的教室首先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是试验场,是探究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2]。该理念并不要求教师真在教室办公,但却倡导教师花更多时间投入教室。如何分配好投入教室的时间,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班主任无须经常性介入学生自主空间

班主任与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关系,并非单一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必须要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班主任在课程表安排的时间外进教室,应在“有具体事情安排”的目的下介入学生的空间。如:传达临时通知、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学生个体的问题等。如果没有这些问题需要处理,提倡偶尔进班与学生交流互动,但不应该经常性或习惯性地把学生所有时间都填满,并且事无巨细地什么都问、什么都管,让学生时刻处在有老师“监视”的教室里。

2.班主任如何有效分配进班时间

老生班班主任进班时间应重点放在“两头”,如果以“天”为单位,班主任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及下午放学时这两个时间段在教室,其他时间如无特殊事情可不进教室,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以“周”为单位,在周一和周五这两天应该在教室投入较多的时间,周二到周四这三天每日进教室一两次即可。新生班班主任,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最好是在课间、自由活动时间全程跟班,随着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学生对学校的慢慢适应,逐渐减少进班次数及在教室的停留时间。在第一学期期中后,即可像老生班班主任一样,将进班时间重点放在“两头”。班主任进班时间还应考虑学生的年级因素,年级越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班主任进班时间应越少。

3.勿用“监视”心理破坏师生间的基本信任

班主任“全程随班办公”、“窗外窥视”,这些跟班方式都有“监视”学生的目的。班主任不是活摄像头,也不是学生的“监工”,要想全面掌握班级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状态、自学习惯等,可采用与学生个别交流、召开班干部会议、召开班会、与任课教师交流、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勿用“监视”心理,破坏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基本信任关系。

4.不提倡班主任全程随班办公

浙江义乌的义亭小学、武汉的晨光小学,早在几年前就已将班主任的办公室“搬进”教室,而且是直接摆在教室后面,中间连个隔墙都没有[1]。这种做法无疑是将教师的“监视”变成全天候的常态化,明显侵占了学生的自由领地。应禁止班主任全程随班办公,从学校层面应加强对班主任教育方法的培养,班主任教育应从“心”出发,走进学生心里,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而不是让学生时时感到身后有一双监视的眼睛,增加学生的精神负担。

5.班主任进班应注意的事项

班主任进班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班主任的课务时间,一种是非正式上课时间。若是班主任的课务,要求班主任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勿占用授课时间处理班级事务。若是在非正式上课时间进班,班主任要明确进班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勿将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的问题扩大到让全班同学陪同处理。由于非上课时间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若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经常进班,不要压制学生在课间爱动的天性,防止学生对班主任经常进班产生抵触情绪。

6.培养学生“他律”与“自律”的平衡

“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这句话体现的是老师“在”———有监督和“不在”———没有监督这两种情况下,表现出一种他律与自律间的平衡。班主任“管”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不管”,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必须要在教室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建立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确立班级工作目标和管理思路,待班级各项秩序走上正轨后,班主任要慢慢减少进教室的次数与时间,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培养“他律”与“自律”的平衡,这不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

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并非单一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班主任的工作虽然大多数是在教室里实施的,教室是班主任重要的办公地点,每个班主任都必须在教室投入大量的时间,但如何科学地分配进班时间,提高班级管理绩效、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班主任实施科学管理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垚烽.教师“随班办公”是自律教育的失败[EB/OL].红网,2014-11-3.

投入与管理 篇8

那么, 什么叫人力资本呢?所谓人力资本, 即指服务于该企业的全体员工 (职工) 或即将为该企业服务的工作人员所有的显性和隐性的劳动能力与创造能力、脑力等的总称。上述第一段中的数据表明了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 (1) 在后危机时代, 整个经济体系都处于瘫痪状态, 很多大、中、小企业面临着调整、关闭、破产等, 那么在此刻人力资本就起很大的作用; (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本充当着一个企业的第一资源, 它是保证整个企业发展稳定与否的关键要素; (3) 人力资本是一个企业, 尤其是后危机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动力和支撑,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企业转“危”为“机”, 从而使企业形式得以扭转, 经营状态转佳。

然而, 在当前局势下, 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与西方国家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越来越廉价, 人力资本的投入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有市场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的国有企业中35%以上的人力资本投资仅仅是象征性地拨微薄的教育及培训上岗经费, 每人每年基本上在9万元以下;18%左右的企业年人均培训及教育费在10万元至30万元之间;而更甚者, 许多亏损的企业为了能够节约开支和成本, 基本上停止了人力资本的投入。

1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投入少, 回报也少

有经济学家经过缜密的调查显示, 在亚洲的15个国家工业效能排名中, 我国排名倒数第二, 仅仅略高于孟加拉国;我国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 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4%。体现在生产率上, 我国机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电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18、日本的1/13。除此之外, 我国大量农民工的劳动力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乃至他们子女教育问题, 也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本投入问题的一个折射与缩影。由以上的数据可以得知,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投入少, 那么回报少, 进而势必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整体效益的提高, 而且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非常之大的。

1.2 现代企业管理者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困囿, 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度不高

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大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降低, 而且总体的实力较“先危机时代”时期的企业有很明显地变弱, 有的中小企业甚至不断地亏损以至有破产的危险。因此,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一项最为现实的措施则是不断地节省开支、降低各项资本的投入, 其中他们降低了对职工的培训费及教育费的投入,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他们认为“有投入, 却无产出或产出收效很慢, 不如不投入”、“自然资源成本的投入才是最直接、最快捷使企业增值的途径和方法。可以看出, 现代企业管理者受传统的管理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 以“有形的自然资源为第一”的观点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 这将势必会导致现代企业的效能过低或不够高。

1.3 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投入相对不足

现代企业管理中, 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投入相对不足, 而技术人员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根顶梁柱。表1以某国有企业为例, 显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投入相对不足甚至严重欠缺, 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技术人员投入不足的一个缩影。

由上表可以看出, 管理人员培训投入所占比重最大, 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最小。这就说明了目前培训体制中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技术人员的“增值空间”也就变得非常狭窄, 对于企业的贡献率就非常小。

2 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问题的几点对策

由上述阐述可知,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 提出正确的、合理的和科学的解决措施, 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惟一对策, 也是使现代企业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的一个“利器”。下文将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以更好地解决在实际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1 创新人力资本管理模式,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

前面对当前时期下我国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从中也可以知道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管理模式的不科学性与不合理性,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一个企业的运营状况。由上述分析得知, 后危机时代背景下, 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能及时地转变人力资本管理模式, 导致了很多一连串的问题发生, 这不得不说是对企业的一次致命的摧残和打击。因此,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是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必须采取的应对金融风暴冲击的一大对策。这样就会合理地对人力资本进行配置, 那么人力资本的产出也将会很快地得到收益。

2.2 现代企业应对培训内容不断地进行优化设计

一个良好的优化设计, 能够使企业的运营状况得到迅速的转变。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 应该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科学的人员培训优化。下表2就是攫取了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经营管理类的优化, 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借鉴。

2.3 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管理应与经济时代的发展同步

前面已述, 在后危机时代下我国的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管理存在着时效性特点没有充分体现之特点, 这就导致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仍然实施的是以往的传统模式, 没有及时地跟上经济时代发展的步伐, 导致后危机时代下我国的企业面临着难看的状态, 处于危险的边缘。因此, 我国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的新局势, 创新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理念, 加快步伐, 尽快与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局势相协调发展。这样就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困境, 转“危”为“机”。

3 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问题的研究,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问题的研究,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也是我国企业长足发展的内在需要;

(2) 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问题的研究, 可以提高企业的效能, 从而为企业赢得高额的利润;

(3) 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问题的研究, 是顺应当前时期下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经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经济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从世界经济弱国逐渐向经济强国迈进。经济的腾飞促进了大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生长, 我国的企业已从萌芽阶段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本文针对当前时期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 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对策, 最后在结论中阐明当前时期下加强我国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问题研究的几点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本,投入,产出

参考文献

[1]廖冰等.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作业[J].商业研究, 2004, (20) .

[2]孙立坚.“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J].对外经贸实务, 2009, (9) .

强化作业质量管理降低作业成本投入 篇9

一、及时明确作业质量管理目标

作业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作业质量管理指标上, 作业质量管理指标主要包括工序一次合格率、油水井一次作业成功率、措施成功率等, 只要能很好地完成这些管理指标, 作业质量也就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工序一次合格率, 用来衡量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情况, 不同类型的作业方案, 施工工序差别比较大, 如果能保证每一道工序都合格, 则作业成功率就有了基本保证。作业队进行油水井作业时, 采油矿都会派出作业监督进行全程跟踪, 监督每一道工序的施工环节, 保证作业方案得到贯彻执行, 提高作业时率, 缩短占井周期。

2.油水井作业一次成功率, 用来衡量油水井每口次作业成功情况, 根据作业后生产周期长短, 细分为30天作业一次成功率、60天作业一次成功率和90天作业一次成功率, 通过延长免修期, 能提高油水井生产时率, 夯实稳产基础, 降低作业工作量, 减少重复作业投入。

3.措施成功率, 也称措施有效率, 用来衡量措施作业的有效和成功情况。由于产量负荷重, 措施选井难得加大, 措施增油效果变差, 措施作业成功率开始走低。为此, 采油厂专门成立措施方案审核领导小组, 对采油单位上报的措施方案多重论证把关, 最后敲定作业施工工序, 并加大现场技术服务支持力度, 完善施工保障体系, 千方百计提高措施成功率。

二、严细分析作业质量管理中主要问题

剖析前两年作业不成功井, 导致作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工艺技术、现场管理方面的, 也有人员素质和作业配套方面的, 而且还是综合性因素的影响。

1. 技术工艺方面。

因采油厂水平井、侧钻井数量逐渐增多, 而与之相配套的防砂工艺不完善, 砂卡、泵漏的问题井明显上升。并且目前成熟的防砂工艺仅有化学防砂, 下绕等机械防砂的工艺仍处于摸索阶段。同时, 管杆的防偏磨措施仍然以杆柱扶正工艺为主,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杆偏磨问题, 只能在一定程度延长油井的生产周期。要从根本上解决管杆偏磨问题, 还要大力开发和应用无杆采油工艺技术。

2. 现场管理方面。

质量违章现象没有得到全面控制, 依然时有发生。个别作业队偷漏工序、不按设计施工等现象还存在, 现场施工中不使用小滑车、下油管不涂密封脂、井架不正等低老坏现象还比较突出, 职工违反质量管理规定的行为还在一定时间内仍旧存在。另外, 采油单位在作业完工井的维护管理上存在着油井采油频繁调参、非正常原因停关井、干线老化穿孔等现象, 严重缩短了生产周期, 造成个别井生产达不到30天。

3. 人员素质方面。

技术力量上, 个别技术员工作时间短, 积累经验少, 业务能力差, 责任心不强, 学习能力不够;操作人员方面, 由于新工人多, 劳务工所占比重大, 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 操作技术不熟练, 致使整体操作素质下降, 制约了作业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其他方面。

入井液清洁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入井液运输上存在罐车内部不清洁, 回收废液与运送车辆交替使用, 造成送井的入井液混合了罐车内的油泥沙, 污染了入井液清洁;二是当前入井液在使用上是循环重复使用, 在经过冲砂、洗井等工序施工结束后, 入井液内混入了大量悬浮油泥沙, 造成入井液的再次污染。因成本控制原因, 造成管杆配套供应不及时、新旧管杆混用、超期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严格落实提高作业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1. 强化方案把关, 提高方案符合率。

把作业井的方案运行进行提前布置, 超前运作, 组织作业大队参与承包区块采油矿对油水井组织的方案讨论, 结合讨论结果形成该井的预方案。在采油厂领导小组进行方案的二次论证时, 作业大队技术人员根据预方案内容, 结合自身的技术攻关能力和作业工作量现状, 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使方案更加科学、有效, 避免方案在下达后因技术原因重新提交变更申请, 缩短作业队等靠时间, 提高工作时效。严格执行设计施工, 做到运行到位, 监督到位, 杜绝无设计施工和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 当油水井井况出现与方案要求不符时, 积极根据现场解剖情况及时提出方案修正, 重新编制施工设计, 提高方案的符合率, 最大化的提高油水井的产能。

2. 严格工序质量把关, 提高工序一次合格率。

提高工序质量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好技术交底, 使参与作业施工的技术人员与工人熟悉和了解施工工序特点、方案要求、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要求作业大队建立多层次技术交底管理模式, 即大队向小队, 小队向班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技术交底。积极组织在参与施工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范围内, 进行不同内容重点和技术深度的技术交底, 特别是对于重点井、重点工序、特殊工序和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等方面, 在技术交底时做到内容全面、重点明确。具体做法是协调作业大队技术管理部门向作业小队进行施工方案实施技术交底, 根据地质方案要求, 将施工井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施工方法、关键性的施工技术措施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新工艺和新工具的应用以及施工质量标准进行全面交底, 使作业小队明确自己的质量职责, 把握施工中工序的施工质量。作业小队对施工班组进行设计实施过程技术交底。侧重交待清楚每一个作业班组负责施工的工序的具体技术要求和采用的施工工艺标准及施工方法, 各工序的施工质量标准以及施工过程经常性的质量通病的预防办法及其注意事项。通过层层的技术交底, 使作业施工井的每一道工序在执行过程中, 由点到线到面, 从工序执行的根源上减少失误, 提高工序的一次合格率。

3. 加强技术指导, 做好工序预警管理。

要求作业大队技术管理部门积极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并对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 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以后的作业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同类问题, 可参照此方案快速有效的解决施工难题, 达到提高工作时效和工序一次合格率的要求。对基层作业小队出现的返工工序、不成功工序, 进行认真分析, 找出影响工序不成功的因素, 总结提炼出预防措施, 对此类施工工序进行预警, 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

4. 加强双向监督, 促进质量管理上水平。

不断健全作业质量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以作业大队、作业小队队、作业班组为主, 采油矿、采油队质量监督为辅的质量管理网络, 重点加大两个作业大队内部内控的监督, 实施作业质量“四检制”, 即队检、专检、班检和互检, 形成作业大队、作业小队、作业班组三级质量动态管理机制, 有针对性的治理现场中存在突出问题, 严格考核, 落实责任人, 从源头上根治质量管理工作中“低老坏”现象。同时, 发挥采油监督作为辅助的质量监控职能, 对不成功井、重复工序, 通过分析质量监督报告, 多方位、多角度查找原因, 吸取教训, 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促进作业质量管理的进一步提高。

5. 加大干部职工培训力度, 提升技术素质。

加强技术干部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培训工作, 改善作业小队技术干部的互补性, 提高技术干部整体业务素质。推行《技术员量化考核办法》, 对技术工作开展年度评比, 鼓励竞争, 实施奖惩, 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 提高技术员的学习能力。在班组建设方面, 结合作业运行的新形势, 强化班组长的选拔任用和培训学习, 积极探索班组长岗位的角色定位和激励机制, 发挥班组长的教育引导和“传帮带”作用。加强全员素质培训, 在做好内部职工培训的基础上, 分层次、分岗位、分阶段地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培训, 以岗位练兵为主导, 进一步推行灵活有效的培训模式, 实现岗位操作与学习培训的有机结合。同时, 通过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不断推动人力资源工作取得新进展;完善科技立项责任制,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工艺、新技术做好专题培训, 不断提高作业队伍整体技术水平。

6.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强化作业质量管理。

建立作业大队、采油矿作业质量联席分析会议制度, 通过增加横向交流, 建立起质量共管、信息互通、监督互补的质量管理机制, 对作业施工进行全过程监督, 从作业施工的准备工作到最后的试抽交井都要严格按质量标准进行监督。

7. 加大质量考核, 提升管理责任。

紧紧围绕原油生产中心任务, 以联责区块原油产量完成为目标, 进一步深化联产联责考核机制, 突出产量、质量考核重点, 发挥好经营考核导向作用。在经营考核上加大质量指标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 加大对责任问题不成功井和工序返工的考核力度, 杜绝作业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低老坏”现象。同时, 增加对一线作业队主材损耗率的考核, 在提高工序一次合格率的基础上, 有效降低采油厂的主材成本投入。并且, 健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进一步完善《作业质量管理细则》、《单井质量责任人负责制》等规章制度。积极前移论证采油作业措施方案的制定, 建立施工有效率统计台账, 加强对施工有效率的评估;抓好施工井的方案论证、设计把关、工序优化工作, 强化制度落实, 加强现场检查督导。

四、强化作业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投入与管理 篇10

绩效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取得相应结果的有效性和效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绩效”和 “绩效管理”开始引入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管理成为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1]。按照绩效 管理的 “3E”原则———经济性 (E conomy)、效率性 (Efficiency)和有效性 (Effective ness),可对卫生投入资金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追踪问效,保证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

1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

目前政府投入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承担的卫生公共任务。卫生资源配置重点是保障医院卫生服务的供给与人民 群众需求 相统一,因此强调 产出或绩效 拨款比以 投入拨款 为基础的 模式更有 效率[2]。对资金投入项目绩效管理不仅是对卫生投入活动的过程进 行评价和 监督,更是以政 府卫生投 入活动的效果为最 终目标,其核心是 政府卫生 投入活动的目标 与结果,以及结果 的有效性。管理的内 容应该包括:政府卫生投入绩效目标要制定合理明确;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 实施考核 与评价;强化考评 结果的应用,落实整改措施,增强支出责任,压降运行成本, 促使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有效。

2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路

2.1完善专项资金投入的制度与规则

对政府卫生投入项目实施专项管理,要从项目立项、实施到完工验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规则、 制度体系的构建应从专项管理的各环节入手,包括立项审批,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以及事后监督。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专项经费使用的审批程序、开支范围、核算方法和结果问责,形成科学的运作流程,做到事前控制;拨付使用环节要做到拨付及时到位,严格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确保专款专用;监督环节,要确保实现既定支出目标,运用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跟踪问效。

2.2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实行全面绩效预算

详细合理的绩效预算是绩效管理的良好开端,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 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模式[3]。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体现出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便于横向比较。同一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同样的任务所需资金有差距,可以从资金分项差异对比中找到低效或无效资金的使用部分。二是便于纵向比较。在专项资金使用跟踪过程中,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先制定的计划目标和时间结点进行对照,查找问题,及时调整偏差。绩效预算的一般流程为:医疗卫生机构按轻重缓急原则,选择下一年项目首先自评;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向同级财政递交立项报告,在立项报告中陈述申请资金的理由、项目可行性论证、预期的绩效和资金预算构成等。经过同级财政专家评审通过后,下达财政拨款计划。通过绩效预算,能够大大提高政府卫生资金使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3强化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监督机制

在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管理监督。 政府卫生投入资金要依法接受人大、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府卫生投入资金保障的关键。 因此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为主导,将审计监督全覆盖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结论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将政府资金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通过建立问责制,落实经济责任,也有效防范医疗卫生机构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3应用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绩效管理

3.1绩效评价指标设定原则

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是建立一套相互关联的综合性指标体系[4]。通过各项绩效指标的考评,可直接影响卫生投入的行动取向和行为策略。因此确立以下原则:

3.1.1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原则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专项投入项目建设过程中“人、 财、物”的使用,注重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尤其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应加强对其的科学评价。

3.1.2操作性与经济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内容清晰突出重点,有利于实际操作,便于评价结果相互比较。指标选取要考虑现实条件及经济性。数据的获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即能够收集到相关信息。

3.1.3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相结合原则长期绩效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短期绩效业绩明显。制定绩效指标评价时,要统筹兼顾,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

3.1.4效率与效益相结合原则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使其作为评价系统能够反映投资项目建成后带来的影响以及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避免单纯追求效益而忽视效率或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效益的现象。

3.2合理选择绩效评价指标

近年来我院根据以上绩效管理思路,合理运用绩效评价指标对拨入医院的各类财政性资金进行绩效跟踪评价,都较好地完成了绩效目标任务,使政府投入的卫生资金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病人救助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效益。现以医院专科建设,使用财政补助资金为例,介绍绩效评价指标的使用。

3.2.1合规性指标专项资金实际到位率:实际拨付专项资金÷应拨付专项资金×100%,该指标反映财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拨付专项资金的情况,反映拨付是否到位。

资金流失率:被截留、挤占、挪用等资金总额÷到位资金总额×100%。该指标反映了医疗卫生某一项目专款专用的情况,该项目是否存在专项资金被挤占的情况。

预算执行率:该项目实际使用金额÷预算安排金额×100%。这一指标反映项目资金预算完成情况。 体现了项目实施部门控制支出的能力以及预算支出编制的准确程度。

资金使用率:该项目专项资金实际支出÷全部专项资金实际支出总额×100%,这一指标反映了各类专项资金支出占全部专项资金总支出的比重,可以用来反映卫生专项资金支出的结构。

财政资金投入乘数:(项目投入金额合计-财政投入金额)÷财政投入金额。反映了财政资金所能带动的全部资金倍数,体现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资金外的自我创收能力。

按照以上指标严格考核,可以对具体项目实施和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可深入分析是否因项目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或资金流失等情况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及项目效益的发挥。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对专项资金从拨付、使用到最终决算都得到全程监督和控制。

3.2.2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效益性与效果性指标应是指标体系的重点,效果性指标反映医疗卫生专项资金支出实现目标程度,代表性指标为专项资金目标实现率:专项资金实际实现目标÷专项资金预定实现目标×100%。

一般可以从5个方面衡量目标实现的效益:医疗产出、科教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选择表1指标进行评价。

需强调的是根据专项资金支出的目标性质,有些项目的效益用单一指标表示难以全面,可用综合指标来计算,即在各分目标单一指标的基础上,按各分目标的重要程度加权平均,最终以综合指标反映[5]。如重点专科建成后本地区病人可得到及时救治,降低转诊率,有效减轻病人医疗负担,医疗机构通过人才培养与医疗技术提升,弥补该学科空白,创造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假设项目预定实现的目标从以下6个方面体现:新增固定资产情况、人才培养、项目对新医疗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到临床等贡献能力、医疗新项目开展病人受益情况、病人满意度,总分100分,可设置6个参数,前面5项权数为15%,病人满意度权数为25%, 项目考核专家对该项目的评分分别为88、93、96、91、 95、92,综合计算 该卫生专 项资金目 标实现率 为92.45%(88×15%+93×15%+96×15%+91×15% +95×15%+92×25%)[6]。

3.2.3持续影响与发展指标可持续性评价是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 对既定的绩效目标是否按期实现,决策程序是否具有可重复性、项目是否可持续保持产出较好的效益等作出评价分析[7]。可持续性包括:项目效果的持续性、人才培训的持续性、社会效益的持续性、环境保护的持续性等。见表2。

3.2.4社会评价指标政府卫生投入支出的社会效益是长期的、间接的,很难用价值来衡量和评价。 可使用定性指标,如受益单位或公众满意率等。通过社会评价指标促使医疗卫生机构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主导,将保护人民群众权益等真正融入到日常运作中,并保持良性循环。

摘要:做好政府卫生投入项目绩效管理,是提高卫生投入资金使用效果的有效手段。文章探讨了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及思路,以在医院实际应用为例,探讨建立以合规性、效果性与效益性指标为主,重视持续发展和公众满意的绩效评价体系,为政府卫生投入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上一篇:变压器:更新换代下一篇:怎样做好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