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操

2024-09-02

产后康复操(精选八篇)

产后康复操 篇1

关键词:产后康复操,传统休养法,产褥期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称为产褥期,通常规定为6周[1]。妊娠后由于保持子宫正常位置的各条韧带及盆底肌肉、筋膜等松弛,分娩过程均可致盆底肌肉、筋膜的损伤,故产后可能导致子宫脱垂、膀胱膨出、直肠膨出、张力性尿失禁等[2]。为了使腹壁和骨盆底肌肉张力复原,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子宫恢复,使产妇较快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和体力,本研究选择在正常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进行产后康复操训练,科学地指导产妇进行产褥期运动,减少产后并发症,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孕周在37~41周,年龄24~32岁,阴道自然分娩且无并发症的初产妇90例为实验组,于自然分娩24h后即进行产后康复操训练,并在出院后6个月内坚持训练;选择同期90例初产妇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休养方法实施产后护理。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会阴切口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康复方法

对照组:产妇分娩后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活动,会阴侧切的产妇5天无特殊情况出院。实验组:产妇分娩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出现,由专人对产妇进行产后康复操的具体指导,主要内容为腹式呼吸训练、挺腹缩肛运动、憋尿运动、伸腿训练、仰卧运动、胸膝运动、盆底肌肉张力训练。从产后24h开始,先在床上练习,动作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根据产妇身体情况,动作和次数可酌情增减,运动量逐渐加大,以不感到劳累为度。会阴侧切的产妇5天无特殊情况出院。嘱产妇出院坚持锻炼。观察产后42天及产后6个月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及机体康复情况。产后康复操训练计划,见表1。

1.2.2 评价指标

分别于产后5天、产后42天和产后6个月进行评定,均由专人(彩超医生行阴道彩超检查;特定住院医生及护士行内诊检查及其他指标的检查)负责。子宫复旧不良的标准:恶露未干净,彩超显示子宫长宽厚之和大于15cm;腰骶痛的评定标准:平卧时有或无疼痛症状,站立15min后出现腰骶部疼痛或疼痛症状加重;盆底肌功能不良,即子宫脱垂、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子宫复旧的评定标准均参照第七版《妇产科学》。体重评定标准采用WHO新加坡会议(2002年)推荐的测量BMI方法,即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BMI<23为标准指数,即体形逐渐恢复正常[3]。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产妇分别在产后5天、42天及产后6个月进行各项检查结果的比较。见表2、表3。

表2显示,实验组妇女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子宫缩复不良、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P<0.05)。

表3显示,实验组体重逐渐恢复至正常体重标准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3.1 产后健身操的可行性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阴道腔扩大,阴道壁松弛及肌张力降低,盆底肌及筋膜因分娩过度扩张使弹性减弱,盆底各组织都需要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本研究的基本作用原理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代谢能力,改善心肺功能;维持和恢复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和发展。由本文可见,产后康复操使实验组产妇子宫脱垂、子宫缩复不良、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体重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组研究提示,产后早期活动对产妇机体康复有促进作用。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主张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做康复体操和其他有氧锻炼[4]。另外,还有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早下床活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宫腔内的积血排出,利于子宫收缩,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全身体格的恢复,促进胃肠蠕动,早排气,避免肠粘连等[5]。毛丽梅等研究表明:妇女在产褥期出现的健康问题较多,59.34%的妇女在产褥期有一种以上的病症发生。出现的疾病或症状依次为腰背痛,乳腺疾病,子宫复旧不良等,做产后健身操可减少肛肠疾病,乳腺疾病的发生,利于缩短恶露持续时间,促进子宫复旧。由此可见,对产妇进行科学合理的产后健身操训练非常重要。

3.2 产妇进行早期活动的影响因素

我国妇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产妇在产后1个月内应卧床休息,产后1个月不下床、不活动,对产后锻炼的认识不足。加上盲目进补,不注意合理膳食,产后体重持续不降可能引起远期肥胖,对产妇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各地的调查资料显示,产妇对产褥期保健知识有一定认知,但认知情况根据不同的职业类别、不同文化层次,不良产褥行为发生率不同。农村妇女及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不良产褥行为发生率较高。由于产后较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使血液原本就处在高凝状态下的产妇发生静脉血栓;同时产后盆底部的肌肉组织也因缺乏锻炼,托不住子宫直肠或膀胱而膨出。由于传统的产褥期行为习惯已经形成,制约着产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需要我们加大健康宣教力度。产褥期是妇女一生最特殊的阶段,由于承受了妊娠和分娩的巨大应激反应,使其生理和心理上均发生了变化,高质量的产褥期保健对产妇机体功能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产后康复操是应用各种形式的运动,以促进病人康复和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类疗法。产褥期妇女进行康复体操锻炼能促进产后的康复,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82.

[2]夏淑敏,顾伟.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5.

[3]刘瑞贞,田丽文.产后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形体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3,18(11):859.

[4]Symons DD,Hausen blasH A Women sexercisebeliefsandbehaviorsduringtheirpregnancyandpostpartum[J].JMidwiferyWomensHealth,2004,49(2):138.

产后瑜伽恢复操 篇2

在练习过程中,你可以配上悠扬轻柔的瑜伽音乐,会达到更佳的运动体验。

①呼吸恢复术(腹式呼吸):1.跪坐,或盘腿坐在垫子上,脊柱挺拔成直线。2.呼气,然后轻轻地吸气,感觉腹部慢慢膨胀,向外鼓起,手指分开。这个呼吸中,胸腔和胸部不应膨胀。3.呼气时,慢慢腹部下降,向内收回,手指再次相触。重复6—10次。

②肩臂恢复术1.吸气,双脚开立,双臂前平举,掌心相对。2.呼气,左臂弯曲,夹住右臂向左侧拉伸,同时头部向右转。重复2—4次自然的呼吸。3.吸气双手举过头顶,右臂掌心贴住后背呼气。左手扶住右臂的肘关节,慢慢将右臂拉向左侧。重复2—4次自然的呼吸。4.相反的方向重复一次。

③腹部恢复术1.仰卧,双手置于身体两侧;2.呼气,屈右腿,双手扶膝,保持2—4个自然的呼吸。3.吸气,还原。4.相反的方向。

④背部恢复术1.双腿屈膝,跪撑。2.吸气,右腿向后伸,抬头,两眼直视前方。3.屈右膝,呼气,慢慢将腿向内收,靠向胸口,两眼向下看,用鼻尖触膝盖。4.还原。5.重复相反的方向。

⑤骨盆恢复术1.双腿分开,跪立。2.呼气,上体慢慢后仰,双手肘关节依次落地,头顶触地,后背触地。3.双臂慢慢举过头顶,肩胛骨不离开地面。4.可以在腰部下方放上靠垫。5.呼气,双臂还原,上体慢慢还原。

产后康复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本院分娩的128例产妇, 全部入选产妇均无慢性疾病, 新生儿出生时均健康, 根据产妇自愿原则将全部产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对照组中共47例;产妇年龄为21~38岁, 平均 (26.37±3.21) 岁;产次为1~3次;文化程度为初中~本科。研究组中共计81例;产妇年龄为20~39岁, 平均 (27.02±3.96) 岁;产次为1~3次;文化程度为初中~本科。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产后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 出院后无专业护理。

研究组给予产后康复干预措施, (1) 为全部产妇建立起统一的产妇基本资料与评估表;依据统一要求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由固定的护理人员以预约上门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 (2) 心理干预, 通过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注意发现产妇的产后不良情绪、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 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可导致产后心情波动的常见因素, 说明家庭护理方法、产后抑郁症的识别及应对措施[3]。 (3) 产后的康复治疗, 采取手法按摩联合产后康复治疗仪给予物理治疗, 自正常分娩的7d后或剖宫产分娩的15d后上门治疗, 1次/2d, 15次为1个疗程;产后康复治疗的内容为子宫恢复、乳腺疏通、腹部形体修复、大小腿形体修复、臀部形体修复以及产后疲劳的恢复等。 (4) 产后营养指导, 使用营养摄入专用软件定期测定产妇所需的能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相关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根据测定结果结合产妇的个人爱好、饮食习惯等给予个性化产后营养指导, 帮助产妇家属合理搭配产后膳食营养。 (5) 产后康复训练, 指导产妇进行颈部、胸背部、手臂、腿部、腹部及臀部运动, 2次/d, 每次练习10~15min, 同时进行会阴收缩练习。 (6) 咨询指导, 根据产妇的要求向为产妇提供专业的产褥期、婴儿喂养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及指导。

1.2.2 评价标准

两组均于产后42d进行效果评价, 子宫恢复不良的评定标准是以产后42d恶露未净, B超示子宫的长、宽、厚之和>15cm为子宫恢复不良标准;以平卧时有或者无疼痛, 站立5min后腰骶部出现疼痛或疼痛加剧为腰骶疼痛标准;以《妇产科学》中关于子宫后屈后倾、张力性尿失禁及阴道脱垂的判定标准作为上述疾病的判定标准;体重指数 (BMI) 根据WHO2002年新加坡会议的推荐方法, 以BMI<23作为标准体重指数;使用软尺与脐平行测量腹围。

1.2.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2 结果

研究组子宫后屈后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其他各项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具体数据见表1。

研究组产后BMI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研究组产后腹围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产妇由于产后的活动减少, 使血液的黏稠度升高, 易导致血栓的形成;盆底肌、盆底组织及筋膜在分娩过程中因过度扩张导致弹性减弱, 肌纤维部分出现断裂, 可造成产后尿失禁、子宫脱垂、直肠膨出等疾病;产后尽早活动有助于恶露排出与子宫恢复, 有效预防或降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合理科学的产后形体训练可有效促进产后子宫的恢复, 预防痔疮、膀胱膨出、腰骶疼痛及张力性尿失禁等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且还可有效的促进腹部肌肉的紧张度恢复, 预防哺乳后的乳房下垂, 有助于重塑健美体态, 满足现代女性对于外形美观的追求。

产后的康复治疗可有效的改善产妇的产后生活质量, 促进产妇的形体恢复。产后康复治疗运用现代化的科学产后恢复技术, 改变了传统观念, 主动修复产后功能及体形。产后生殖系统恢复仪可使盆底迅速恢复, 促进子宫的收缩, 减少出血发生概率, 修复盆底肌、筋膜组织的紧张度与弹性, 使产妇的代谢机能得到有效调整。治疗后可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血液循环, 消除局部水肿, 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使身体尽早康复, 同时还可有效减少日后妇科疾病的发生概率。产后形体恢复仪可使已经松弛的肌肉结缔组织开始运动, 恢复肌肉的弹性, 分解脂肪分子, 与普通减肥治疗具有本质区别, 且对产后便秘具有显著疗效。产后康复治疗为产妇解决了怀孕、分娩过程给身体机能带来的不良改变。产后康复按摩是一种无创、无不良反应的自然科学的保健方法, 疗效显著, 易于接受, 可有效减轻产后不适与痛苦, 帮助产妇顺利的度过产褥期[4]。

营养指导通过合理科学均衡的营养配置, 有效的提高了母婴的健康水平。我国妇女因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 在产褥期活动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大量摄入不必要的营养, 造成了腹部脂肪的堆积, 导致生殖系统恢复迟缓, 不仅仅对产妇的外观体态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组在应用了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后, 产妇的产后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研究组的BMI指数与腹围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研究组产后康复时间更短, 恢复情况更好。因此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于产后康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于产后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在本院分娩的128例产妇, 按照产妇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产后护理, 研究组给予产后康复干预措施, 对比两组产后疾病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产后各项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后BMI指数与腹围值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妇女的围生期保健水平, 预防或降低产后疾病的发生率, 全面改善产后妇女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康复,产褥期,干预措施,产后疾病

参考文献

[1]吴冰.中药淋浴对产妇产后康复效果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 2010, 2 (18) :91-93.

[2]高兰英.产后康复按摩2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 :116-116.

[3]高珊.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产妇产后保健中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10) :338-339.

产后康复操 篇4

近几年来,我国台湾地区流行一种拍手健身疗法,数以万计的人通过“拍手”获得非常神奇的功效。为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贯彻落实“以疗养员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丰富和扩展护理服务内涵,充分结合疗养护理实际,广泛深入的开展健康教育,我院将“拍手操”服务应用于每位疗养员,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拍手操”的方法和内容

1.1 五指的保健。大拇指对应的是脾胃;食指对应的是肝;中指对应的是心;无名指对应的是肺;小手指对应的是肾。

1.2 手部反映出的健康问题。左手大鱼际周围有很多青筋,说明心率不好、心发闷。治疗心率不好、心发闷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在掌骨的缝隙处往里扣九下。如果中指比例失调,三条线之间不均衡,说明肝不好。小指如果没有过无名指的第三条线,说明肾不好。手指短即酸性体质比较多。手指合拢时有缝隙说明淋巴发展不好,免疫力低下。手背青筋多,说明腰背不好。大鱼际大于小鱼际(生命线将手掌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为大鱼际,右边为小鱼际),是酸性体质,要当心三高和糖尿病;小鱼际大于大鱼际,是碱性体质,容易手凉,脚凉,要注意保护心脏。

1.3 拍手操。拍手操每节至少做36次,可以逐渐递增。两手虎口相扣式,刺激第二掌骨,治療脊柱;尺侧相扣,用两手外侧相击,治疗肩关节、膝关节;两手指端相互击打,治疗头昏、头晕;掌跟相扣,预防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手背相互击打,治疗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骨;拍手心,强健心、肝、脾、肺、胃。

1.4 “拍手操”注意事项。拍手操只对某些慢性疾病有所改善,并不能包治百病。治愈各种慢性病,仍须配合其他疗法,注意饮食,服用对症药物;正常人每天清晨拍5分钟,可激发全天的活力。想达到好的效果,须每天抽出至少半小时;拍手操不宜在刚吃饱后练,否则会妨碍消化,需饭后至少要过半小时才能练。练拍手操时,最好一面走一面拍,或一面拍一面踏步;若只是坐着拍手,而两脚不动,气血灌注两手过多,双脚将更加无力。只有双脚走动着的时候拍手才是最好的。

2 “拍手操”服务实施后的效果

2.1 提高疗养员的自我保健养生意识。通过对多批次疗养员的实践,使疗养员掌握一些常见病的基本健康知识,掌握拍手操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提高了疗养员的保健养生意识,并使大多数疗养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向疗养员讲解拍手操的过程也是护士学习的过程,要做好讲解工作需要护士全面的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只有知识全面掌握,才能更好的为疗养员答疑解难。

2.3 提高了健康教育覆盖率。可以随时随地为疗养员讲解拍手操,简单方便,易于接受记忆,护士可根据每一位疗养员的身体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练习拍手操,并进行讲解、指导,使健康教育率大大提高。

2.4 提高了疗养服务满意率。护理人员在宣教讲解时需面对面的交流,不厌其烦的讲解,增进了双方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共同语言,加强了疗养员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有效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和疗养效果的改善,也提高了疗养人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 体会

产后康复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健康产妇300例, 年龄在22~35岁, 均为足月单胎,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150例, 两组产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采用YS-1型普林格尔电脑治疗仪行子宫复旧及乳腺疏通治疗, 从产后12h开始, 按照仪器操作要求, 将体穴能量传输的黑色面涂上耦合剂, 分别置于骶部两侧及两侧乳房相应的治疗部位, 贴紧后固定好, 开机选择相应的程序, 按能量键使能量逐步增大至产妇可耐受的强度, 每次20min, 2次/d, 3d为一疗程。对照组仅提供母乳喂养宣教, 不作任何药物或物理治疗。

1.3 指标观察及其标准

观察产妇产后第3天的子宫收缩情况。子宫收缩良好:宫底脐下3横指, 子宫似拳头大, 较硬, 恶露量少, 色淡红;子宫收缩一般:宫底脐下1横指, 子宫呈球形, 较硬, 恶露色暗红, 量中;子宫收缩差:宫底平脐, 子宫呈球型, 较软, 恶露色鲜红, 量多。乳汁分泌: (1) 泌乳量:以满足新生儿需要, 哺乳前产妇自觉乳房胀满感, 哺乳时有下奶感, 不要添加任何代乳品, 新生儿二便正常, 新生儿呈觉醒状态。 (2) 乳汁分泌时间:用正确的挤乳手法, 第一次挤出乳汁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子宫收缩及泌乳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

3 结论

大多数产妇在产褥初期经过漫长的分娩过程, 因体力消耗和会阴切口的疼痛等多种原因, 产妇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变化, 而致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紊乱, 引起子宫复旧不良、乳汁分泌不足、乳汁淤积等严重影响产妇康复及新生儿的喂养。YS-1型普林格尔多功能综合治疗仪通过对乳房局部刺激按摩, 根据泌乳原理, 疏通乳腺管, 改善乳房血液循环, 将兴奋上传至垂体引起催乳素释放, 加强泌乳反射, 增加乳汁分泌, 并能使乳房变软, 乳头和乳头颈弯曲度自如, 易于新生儿吸吮,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2]。产后康复治疗仪作用于产妇骶尾部, 使盆腔肌肉收缩, 筋膜张力增加, 带动子宫韧带运动, 消除盆腔淤血, 促进子宫收缩及恶露的排除, 减少子宫出血。

产褥期是妇女一生中较重要的生活时期, 恢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生活质量, 产后恢复技术即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针对妇女产后身体主要器官变化进行恢复, 从而尽可能使身体恢复到产前状况, 具有无创伤、无不良反应、产妇易于接受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华, 张春梅.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0) :1269.

产后康复操 篇6

关键词:产后,产后康复仪,康复

我院自2009年5月引进“普林格尔”产后康复仪配合母乳喂养宣教, 加速产妇产后乳汁分泌[1];使乳房提早充盈, 分泌乳汁;调节盆腔肌肉和筋膜产生规律运动, 带动膀胱壁肌肉节律运动, 达到即时排尿效果, 避免尿潴留发生;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 我院足月自然分娩初产妇51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260例, 对照组258例。观察组年龄26~34岁, 平均 (28.2±2.4) 岁;对照组年龄25~33岁, 平均 (27.8±2.6) 岁;排除患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及皮肤病;严重的心、脑、肺、肾功能不全者;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的产妇。2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内容

产妇产后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乳汁分泌时间、首次排尿时间。观察产后乳房胀痛、腰酸背痛、会阴坠痛、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观察指标、测量方法与工具、课题实施人员均一致。

1.3 方法

对照组分娩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后2h采用“普林格尔”行子宫复旧治疗。将体穴能量传输的黑色面涂上耦合剂, 分别置于骶部2侧, 紧贴后固定好, 开机选择相应程序能量键使能量逐步增大至产妇可耐受最大强度持续25~30min, 每日1次。比较2组产妇产后24h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乳汁分泌时间和量、首次排尿时间, 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1) 观察组子宫复旧优于对照组 (P<0.01) 。2组子宫复旧情况见表1。 (2) 产后2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260例产后出现乳房胀痛8例、腰酸背痛33例、会阴坠痛9例, 无发生尿潴留者;对照组258例产后出现乳房胀痛26例、腰酸背痛115例、会阴坠痛32例、尿潴留5例;对照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1) 。

3 讨论

“普林格尔”根据产妇产后主要身体变化, 运用现代科学手段, 针对妇女产后身体主要器官, 包括子宫、卵巢、盆底、乳房、形体等进行全面主动的健康恢复治疗。首先通过电流脉冲, 刺激穴位原理, 可有效恢复肌肉筋膜紧张度和弹性, 加快子宫复旧, 减轻术后疼痛, 减少出血, 促进腔内血液循环, 减少并发症发生, 缩短自然恢复时间;其次可兴奋乳房神经肌肉组织, 使肌肉组织有节律地快速运行,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刺激脑垂体促乳素分泌。

催乳、通乳日益受到产科医务人员关注和重视。产后最初几天不进行充分有效的母乳喂养, 将直接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2]。“普林格尔”其乳腺专用贴片作用于整个乳房, 刺激乳腺组织, 乳房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腺管畅通, 保证了乳房良好泌乳条件, 使产妇泌乳提前, 奶量充足, 能防止和消除乳房胀痛、乳汁淤积, 使产妇有舒适感, 减少因泌乳少而引起的焦虑情绪, 对乳腺管有疏通作用, 促进乳汁分泌, 提高母乳喂养率;排除淤积乳汁, 预防乳腺炎发生。本组观察组产后乳汁分泌时间<4h达256例,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普林格尔”能促进乳汁分泌、使产后乳汁提早分泌, 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因分娩时胎头压迫膀胱, 尿道周围组织肿胀、瘀血, 致使产妇对膀胱胀满敏感度降低, 加之产后膀胱壁松弛和腹壁紧张度减退以致排尿减弱;或因会阴侧切、裂伤和水肿致外阴疼痛不敢用力排尿[3], 所以易出现排尿困难和尿潴留。若产后6~8h还不能自解小便, 应积极采取措施, 协助排尿以免发生尿潴留。“普林格尔”可通过电脑调控使盆腔肌肉和筋膜及膀胱壁肌肉产生节律性运动, 达到及时排尿效果。本组观察组无一例发生产后尿潴留, 证明“普林格尔”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膀胱充血水肿, 促进膀胱恢复, 促使产妇产后尽快恢复排尿的功能。

妊娠后随着子宫增大, 腰椎向前弯曲, 改变了腰椎各小关节结构, 使腰部部分肌肉、筋膜和韧带等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形成慢性劳损;妊娠后期腹内脏器上移, 而分娩时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出现松弛, 牵拉腹膜, 造成腰痛。受雌激素影响, 孕期韧带关节松弛, 关节稳定性减弱, 也会出现腰酸背痛。“普林格尔”能使腰骶部及全身肌肉完全放松,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缓解过度紧张肌肉, 减轻产后疲劳疼痛;使松弛肌肉结缔组织运动起来, 使脂肪分子分解, 恢复弹性。

“普林格尔”能促进乳汁分泌、促进子宫复原, 减少产后出血、减少尿潴留发生、减轻产后疲劳及疼痛, 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值得在产科病房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何海燕, 唐少玲, 林晓跃.普林格尔电脑治疗仪在产后康复干预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6) :978~979.

[2]罗海燕.920例产妇早期母乳喂养情况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 2007, 7 (11) :155~156.

产后康复操 篇7

关键词:手指操,智障儿童,运动缺失,康复训练

手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和创造工具的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通过手的运动,可使婴幼儿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联系、知觉的完整性和具体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智障儿童由于大脑损伤造成诸多肌体发展问题,如精细动作发展不良、空间知觉不足、手眼协调能力差等,长大后不能掌握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精细动作,导致智障儿童生活发展迟缓。所以,运动缺失的智障儿童精细动作训练是智障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智障儿童手眼协调有着重要作用。在智障儿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创造条件进行精细动作训练,掌握抓、握、拍、打、叩、敲、击打、挖、写、画等动作,培养精细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为将来的生活自理打好基础。

一、手指操作为运动缺失的智障儿童康复手段推广优势明显

手指操康复操作技术难度系数低。专业性较强的康复手段都存在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掌握专业的技术手法,具备专业资格,并且拥有专业机构颁发的技术资格证。目前,特殊教师大多不具备专业资格,智障儿童康复课存在着技术医疗隐患。手指操相对操作技术难度小,专业性不强,较易掌握。并且大多数的康复手段需要康复设备辅助,受空间、时间条件限制,不好普及,家长难以操作,而手指操是一种简单易操作,是容易普及的康复手段。

手指操是一种医疗技术低风险的运动康复手段。肌体康复手段大多存在安全隐患,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学和卫生学知识,由于技术不佳,手法不准造成运动康复损伤的不乏实例。每年康复教师培训机会少,而且培训费用大,参加培训的教师名额有限,远水不解近渴,难以解决特教教师康复课技术难题,很多教师有畏难情绪,或者康复课上“手下留情”偷工,致使学生康复效果迟缓。手指操却可以轻松回避安全隐患,为学生、老师、家长减轻康复压力,轻松上课,操作到位,使得智障儿童康复效果很好。

手指操具有游戏疗法和音乐疗法的双向康复目标。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 “玩耍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游戏是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学的重要形式,游戏不仅能激发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兴趣、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而且能使智障学生的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在音乐背景下有节律的运动可以帮助患儿提高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患儿可以通过舞蹈、运动歌曲及音乐游戏活动来学习或增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认识和方位概念,歌唱可以引发和促进语言的交流,并刺激语言交流的动机。另外,歌唱和音乐游戏可以帮助患儿学习正确识别或表达情感。音乐对身心残障者,“可以提供自身刺激,做到注意力集中训练,甚至可作为动作反应、敏捷训练,促进身体机能协调的训练”。基于智障儿童多动、敏感于游戏、音乐的思维品质,手指操在智障儿童运动康复上具有双向目标的绝对优势。手指操形式多样,结合欢快的音律,动听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家长、学生易于掌握,乐于坚持,康复效果好。同时,手指操欢快的音乐和故事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手指操对智障儿童运动缺失的康复作用

手指操便于不同程度、类别的智障儿童在校园内康复训练。首先,自闭症、多动症、脑瘫儿由于智力障碍程度不同,行为能力各异,感觉迟钝、肌肉活动不协调、动作笨拙、反应迟缓,情况不一。需要训练器材辅助的康复训练手段很多,学生难以操作,师资力量薄弱的县级市特教学校康复课上康复教师数量少,难以达到康复训练教师配备要求,所以大多数康复训练手段技术难度高,虽然效果好,却难以实施。针对于肢体协调性不同条件的学生,编制不同难度的手指操,为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运动康复量体裁衣。课堂、课间随时随地就可以进行手指操训练,由于可以编排舞蹈、歌曲、故事等形式。对于中、重度智力障碍运动缺失康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重度智障儿童往往被忽视成课堂教学旁观者,而简单的手指操可以作为教师分类教学的手段,填补了启智教育综合课课堂的教育空白。

手指操在教学内容中效果好。智障儿童由于智力所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 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 学习新内容困难,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根据智障儿童接受能力,把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合在手指操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手指操作为启智教育综合课的载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教学内容,肌体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手指操成为化解教学难度、缓解学生疲劳的利器。

手指操是智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的法宝。手指操对于智障儿童家长也是一个便于操作的康复训练措施。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手指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亲子交流的互动过程。把手指操传授给智障儿童父母,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手指操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家长做好记录,老师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内容和计划,并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手脑康复训练的家校合力效应,保持学校的康复成果免于流失。

产后康复操 篇8

1 骨科新医疗、新技术发展迅速

现代人工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骨科的一次革命性进展[6], 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髋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代替。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工膝关节替代和置换病损的或损伤的膝关节[7]。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人工髋关节置换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8]。今天, 在发达国家, 全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对严重的膝关节病变施行外科重建的常规手术方法。仅北美每年施行的手术数量就达20万例以上[9]。我国发展至今, 逐步开展了与国际潮流同步的髋 (膝) 关节置换术, 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目前约有130万骨关节炎病人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0]。

2 下肢骨科手术后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随着下肢骨科手术的广泛开展, 术后康复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发生率可高达47.1%[11]。股骨颈骨折进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DVT、下肢功能下降或废用等[12]。精湛的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锻炼, 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13]。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法取代功能锻炼, 它是骨折治疗中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手段, 而且必须依靠病人自己去完成[14]。因此, 让病人及家属积极参加术后的各项康复训练, 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让其知道预期达到的目的, 有利于加速术后的恢复。为病人提供一些有关手术及康复过程的资料、手册, 有助于病人进一步了解手术的意义、本质和结果。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 可加快术后恢复[15]。

3 骨科康复锻炼用固定带制作及功能锻炼辅助操作设计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住院病人骨科下肢手术尤其是对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 大多着重于对手术后可能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健康宣教, 而对于运用简单、方便的功能锻炼辅助器强化病人功能肢体锻炼的研究相对不足。关于借助于功能锻炼器进行术后早期锻炼的文献报道虽不少, 但到目前为止能够找到最有效的、可直接、随时、方便进行锻炼的辅助器还是比较欠缺的。传统临床上病人在康复锻炼过程中一般采用绳索或布条, 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锻炼。这种方法在锻炼过程中易造成手疼, 如用力过度, 还易造成并发症, 如自发性气胸;或由护士和家属配合抬起患肢进行锻炼, 这样既费时又费力, 一不小心还会弄伤病人的伤口或加重病人伤口的疼痛, 影响伤口的痊愈。另外, 病人在康复锻炼时, 尤其在早期易出现肌肉紧张、牵拉痛, 使得病人不敢活动。张兰香[16]在调查影响病人肢体骨折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中, 惧怕疼痛占80%;郭亭艳[17]调查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拒绝早期功能锻炼研究结果显示, 疼痛影响早期功能锻炼者占92.1%。可见, 功能锻炼过程中避免或尽量减轻病人疼痛是提高病人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关键。

3.1 实用新型康复锻炼用固定带

使用时将环形带状物①的一端固定于病人的下肢 (用类似袜套固定) , 另一端由病人握于手中, 牵拉固定带, 即可进行下肢的被动锻炼 (完成下肢直腿抬高运动) 。通过下肢功能锻炼, 可使被手术破坏了的组织尽快建立侧支循环, 有利于患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另外还可以增强肌力, 促进神经感觉逐渐恢复, 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提高日后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突出了骨科康复护理模式中由传统的“替代护理”转为“自我护理”, 使病人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 为病人术后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3.2 功能锻炼辅助操的设计

下肢手术后病人借用功能锻炼固定带实施“三位九步”法进行功能锻炼。

3.2.1 卧位

适合于术后早期、无法下床的病人, 病人佩戴辅助康复锻炼带。第1步:被动直腿抬高, 适合于髂腰肌无力而膝关节可以主动伸直, 但无法主动抬腿的病人, 如接受髋关节手术的病人。该法可被动屈曲髋关节, 主动伸直膝关节。第2步:抗阻力主动伸直膝关节, 适合于伸膝肌肉力量较弱的病人, 如接受膝关节手术的病人, 该法主要锻炼股四头肌。第3步:被动屈髋屈膝, 适合于髋关节或/和膝关节活动障碍的病人。如接受髋和膝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手术的病人。第4步:抗阻力主动伸直髋、膝关节, 往往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完成, 也可与第三步连贯完成, 该法可同时锻炼股四头肌和股三头肌。第5步:被动伸踝关节, 适合于伸踝无力的病人, 如接受小腿和/或踝足部手术的病人。第6步:抗阻力主动跖屈踝关节, 适合于踝关节跖屈力量较弱的病人。

3.2.2 坐位

适合于术后早中期、能下床取坐位的病人, 同样病人佩戴辅助康复锻炼带。第7步:被动屈髋屈膝伸踝, 与卧位第三步类似。第8步:被动直腿抬高、主动和抗阻力主动伸直膝关节, 与卧位第一、二步类似。

3.2.3 立位

适合于术后早中期、能下床站立而行走有一定困难的病人, 同样病人可以佩戴辅助康复锻炼带。第9步:跨步行走, 适合于抬腿无力的病人, 如接受髋和膝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手术的病人。该法必要时需要他人协助, 以防跌倒。

以上“三位九步”法应根据手术医生的要求选取若干项, 一般来说, 骨科下肢手术病人术后1周~3周内进行早期肌肉锻炼;4周~6周进行髋、膝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拐步行走。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术后1 d或2 d被动和主动锻炼股四头肌, 术后3 d~5 d进行膝关节主动屈曲伸直练习、行走训练。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开始可每日10 次, 以后逐渐每日10次增加, 以锻炼后无明显不适为度, 切忌暴力, 以免造成医源性副损伤。

4 加强功能锻炼的健康宣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 而肢体的功能又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骨科下肢手术的成功, 功能锻炼的效果取决于病人对康复功能锻炼指导的依从性, 而病人的依从性又需医护人员指导和强化才能不断提高[8]。在美国和欧洲, 病人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之前, 要用1 d或2 d 的时间到康复门诊参加培训, 进行术后康复活动训练, 而我国在此方面尚有差距[10]。因此骨科手术前后的健康宣教是至关重要的。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 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它重点研究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的理论、规律和方法, 以及社区教育的组织、规划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传播和教育的手段, 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养成健康行为, 纠正不良习惯, 消除危险因素, 防止疾病发生, 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8]。

下肢骨折病人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骨科下肢手术往往会破坏正常的血管、神经肌肉组织, 使部分病人在术后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静脉血栓、软组织粘连等并发症[19]。下肢骨科手术后康复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 也与手术操作、病人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病人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病人恢复体力, 增强肌力, 增大关节活动度, 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 同时可有效减少下肢手术病人的手术并发症, 促进功能恢复[20]。因此对下肢手术病人做好健康宣教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 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21]。根据Brown等[22,23]的研究, 健康教育及心理康复指导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及抑郁且健康教育对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有正性效果。许多研究指出, 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24], 江雪莲等[25]认为, 影响骨折病人功能锻炼的因素中, 90.6%病人因健康教育不力, 缺乏对功能锻炼的认识及系统的锻炼方法, 75.6%护士缺乏功能锻炼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方法。因此, 护士需加强学习, 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心理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找出健康教育的侧重点, 给予有针对性指导。

术前1周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目的、作用、重要性;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和示范运用辅助功能锻炼带进行患肢“三位九步”功能锻炼法及注意事项, 使病人及家属在术前就能掌握其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 并进行反馈和指导。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康复指导。有学者通过对病人术前进行康复训练, 病人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选择在病人心情舒畅、疼痛相对较轻时进行康复指导, 病人易接受。也可对病人的主要照顾者进行康复宣教和指导, 使病人出院后得到正确的康复训练, 能按照计划完成康复训练, 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

5 下肢骨科手术后病人肢体功能和整体评价

肌力的评估根据肌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26]。生存质量测评一般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 (WHOQOL-BREF) , 含26个条目, 包括4个领域, 即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此量表便于操作[27]。 功能能力的评估:目前HARRIS标准和CHARNLEY标准已成为国际会议上普遍应用的评定标准, 内容主要包括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畸性4方面[28]。

6 术后功能锻炼中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功能锻炼的原则:动静结合、注重功能、安全稳妥, 以达到活动关节、防止粘连、增加肌力、改善循环、促进功能恢复的目的。详细了解病人手术目的和手术方式, 估计病人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与运动量;评价病人术后的心理状况、心理期望、心理承受能力, 与病人做好沟通。从简单的项目开始, 做到有的放矢, 循序渐进。下肢运动训练先被动、后主动;先伸直、后屈曲;先自主运动, 后做适量抗阻运动;先卧床, 再坐位, 后下地。每日监督、检查患肢功能锻炼情况, 测量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

7 心理干预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正常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发生[16], 而因疾病住院的病人明显超过了正常人, 且术后康复早期高于术前[17], 表现为恐惧、悲观、发脾气等, 这种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康复及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另外, 据报道约50%的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因“心理欲求不满”[29]而出现急躁、发脾气等情绪, 有1/3病人因怕疼痛或骨折出移位而不愿意继续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故要进行心理疏导、沟通及教会如何放松和分散注意力 (听音乐、交谈) , 同时做好病人与家属之间的协调, 以提高家庭对病人的支持程度, 以促进康复进程。

8 小结

上一篇:农电服务水平下一篇:复杂条件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