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师范

2024-07-26

职业师范(精选十篇)

职业师范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被试来自扬州大学师范类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学生,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 共发出2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83份, 回收率为91.5%。其中, 大一62人, 大二52人, 大三48人, 大四21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 共八个部分。第一部分, 被试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 写出心目中的理想职业或专长, 并按从很朦胧/抽象到很清晰/具体分别用1、2、3、4、5来表示, 如5表示它在你心中的影像非常清晰具体;第三部分, 所感兴趣的活动, 喜欢即可;第四部分, 所擅长的活动, 必须是擅长的或是曾经从事过的;第五部分, 所喜欢的职业;第六部分, 能力类型的自我评定, 有两个部分:A是能力的自我评定, B是技能的自我评定;第七部分, 统计前四部分的数据;第八部分, 职业价值观的评定, 即选择工作的因素。第三部分至第七部分是按R (现实型) 、I (研究型) 、A (艺术型) 、S (社会型) 、E (管理型) 和C (常规型) 六个维度进行测验的;根据测验结果, 在6个维度上总得分最高的作为职业倾向的类型。

1.3 测试方法。

专业人员在学校老师配合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施测。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 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整理, 并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问卷的得分情况。

将得分按六个维度进行了统计描述 (见表1) 。可知:师范生职业倾向类型按其得分高低依次为:S、A、C、E、I及R。在感兴趣的活动、所擅长的活动、喜欢的职业三个部分中S的得分均最高, 从这方面说明所调查的师范生是比较适合教师这个职业特点的。

2.2 师范生不同年级职业倾向类型的方差分析。

将六个维度的总得分与不同的年级进行方差分析 (见表2) 。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在R、I、A及S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E和C上有差异, 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

注:P*<.05。

2.3 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与职业倾向类型S (社会型) 的分析。

在问卷的基本信息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你是否对所学专业逐渐产生了兴趣?”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通过这个题想要了解师范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对职业倾向类型S是否有影响, 结果显示:两者有显著差异 (t=2.167, p=0.032) 。

2.4 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 即选择工作时的价值标准。

根据第八部分职业价值观的评定, 即选择工作时的价值标准, 有九个方面的因素: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环境 (物质方面) 舒适;人际关系良好;工作稳定有保障;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工作不太紧张、外部压力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最重要的因素所得到的数据统计见图1, 最不重要的因素见图2。

由图可知:师范生在选择工作时通常会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工资高、福利好;所考虑的最不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不太紧张、外部压力小。

3. 讨论

3.1 师范生职业倾向类型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师范生首要的职业倾向类型为社会型, 其次是艺术型和常规型。社会型的人偏好花费更多时间与人打交道的说服、教育和治疗工作,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倾向, 表现为善于合作, 重视友谊, 责任感强的特点。据统计在第三至第七部分测验中六个维度得分最高的均是S型, 说明所调查的被试大部分都符合教师职业的特点, 将来可以积极愉快地从事教师职业。

3.2 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对职业倾向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将会影响职业倾向的类型 (p<0.05) 。这也说明一个人的职业倾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呈现随着对职业和社会不断了解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但是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逐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 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非常重要, 同时对今后的工作也是有益的。

3.3 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

结果显示, 师范生所关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工资待遇, 其主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满足、特别是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需求, 当然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生活条件、社会经历等的影响, 但是对于教师群体来说, 他们的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较大, 而学生给予的关注却不够, 这是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4. 结论

4.1 师范生的职业倾向特点倾向于社会型;

4.2 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倾向类型在个别的维度上是有差异的;

4.3 师范生能够对所学的师范类专业逐渐产生兴趣, 那么他们就能更倾向于社会型, 两者是有差异的;

4.4 在职业价值观中, 考虑更多的因素是工资高、福利好。

参考文献

[1]白利刚.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的简介及评述[J].心理学动态, 1996.

[2]李健英.大学生职业兴趣调查与职业指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职业师范 篇2

(空格处手写,辅导员留存)

尊敬的:

您好!我是专业学生,性别,学号为:。请假事由:(具体事由)请假去向:(详细地址)。请假起止日期为年月日 我保证请假期间人身财物安全,请假所涉之事及请假周期已经告知父母或监护人。请假期间个人联系电话:;家长(或监护人)电话:。

请假人(签字):

辅导员意见:

学院领导意见:

……………………裁…………………剪………………区………………

请 假 条

(空格处手写,纪检委员留存)

尊敬的:

您好!我是专业学生,性别,学号为:。请假事由:(具体事由)请假去向:(详细地址)。请假起止日期为年月日 我保证请假期间人身财物安全,请假所涉之事及请假周期已经告知父母(或监护人)。请假期间个人联系电话:;家长(或监护人)电话:。

请假人(签字):

辅导员意见:

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分析 篇3

[关键词]师范专业 学生 职业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曹丽蓉(1965- ),女,山西怀仁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生物教育。(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94-02

职业价值取向是现实生活中职业价值在人们脑海中的体现,人们将其作为衡量各种职业好坏及其对社会和自身意义的尺度。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人们对职业行为、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评价以及职业情感相统一的过程,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态度。

一、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现状

本研究对1000名师范专业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其中女生占45%,男生占55%,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职业选择过于重视个人发展,忽略了社会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重视的择业因素中包括自身发展、发挥兴趣特长以及经济收入,选择自身发展的占49%,选择发挥兴趣特长的占51%,选择经济收入的占84%。这些数据表明,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最重视的两个因素,也可以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越来越现实。此外,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普遍倾向于经济发达城市,选择到偏远地区学生只占2%,由此可见,当前的大学生比较重视自身利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忽略了社会利益。

2.职业认知比较清晰,部分学生的职业认知太过狭隘。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在总体上已经对职业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并能充分了解职业最基本的谋生作用。但是,在众多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5%认为职业是一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途径,仅有2%将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由此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太过狭隘。

3.对职业理想比较模糊,缺乏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信心。所谓的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职业上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并借助想象树立起的奋斗目标。但目前,我国众多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比较模糊,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比较模糊,更加严重的是竟然有4%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职业规划。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在被问及自身未来的职业前景时表示没有十足的把握甚至完全没有信心。

4.职业情感基本上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小部分呈现扭曲的状态。所谓的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职业所具备的体验和态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职业情感在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于用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等手段来获取晋升机会的行为,有40%的大学生对此表示鄙视,49%的大学生表示能够理解,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做出这种行为。针对利用裙带关系晋升的情况,有47%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 9%的大学生表示羡慕,44%的大学生对经常跳槽的行为表示反对。如今现实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潜规则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些原本应该受到批判的现象时,却给出了接受的态度,这正是大学生职业情感出现扭曲的表现。

5.职业评价标准过于务实,功利化色彩突出。职业价值评价以及评价标准作为职业价值取向的关键部分,是人们用来衡量职业的好坏的评价体系。调查结果显示,最重要的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是诚实守信、技能知识以及交际能力,其中选择诚实守信的占47%,选择技能知识的占68%,选择交际能力的占73%。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但是还不够充分,因此,选择通过勤奋努力获得成功的大学生只占36%。在针对普通工人和高层白领的评价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两者社会和经济地位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于社会分工不同。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标准已经逐渐和社会标准相统一,但其中体现出了较强的功利色彩。

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大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向也各不相同。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每种不同性格特点的人会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职业价值的评价也各不相同。因此,大学生必须充分激发自身的性格特点,从而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完全符合自身特点职业价值取向。

2.家庭层面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和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最初的人际活动中依赖于家长的教导,职业价值取向正是在这种教导的过程中被传递给大学生,这些诞生于家庭的教育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家长的言行举止将会对大学生的职业行为、态度以及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此外,家庭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条件都会给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

3.学校层面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价值观变革的不断深入使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受到了更多严峻的挑战。由于学校的德育价值体系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造成了学生所学习的东西无法和现实生活相融合。此外,众多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以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忽略了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三、解决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问题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师范院校应该以职业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改变以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就业信息、传播就业政策为主的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加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理想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其次,在教育形式上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实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知识性和思想性的融合。此外,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来传播职业价值观教育,并将职业价值观深入到各门学科,教育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一些价值冲突问题。

2.开展自我教育,高度重视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大学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修养,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追求既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此外,大学生还应该严格规范个人行为,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完善自身的职业价值。

3.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由于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以及家庭氛围的变化对大学生树立职业价值取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以发挥出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此外,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由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培养具有良好涵养和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理念,让大学生形成自主、自强、自律、自学、自护等精神以及良好的个性。此外,家庭教育中的民主也十分重要,有利于营造出和睦、平等的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1]凌文栓,方俐洛.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2]李西彩,付俊贤.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J].教育与职业,2008(4).

[3]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1991(2).

[4]闰锋,白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大学生就业研究,2007(11).

[5]唐昆雄,扬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贵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徐东芸.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7]余新丽,费毓芳.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职业师范 篇4

在个体职业发展进程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年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对他们今后的职业适应、职业成功以及人生价值将产生重要影响。职业成熟度 (career maturity) 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职业成熟度是一个心理概念, 是一种心理的成熟水平。最早由Super (1955年) 提出, 他认为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并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只有完成了该阶段的目标才是职业成熟的表现。职业成熟度也反映了个体在完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上的心理准备程度。可以说职业成熟度水平是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多年来, 国外学者对职业成熟度做了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不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成熟度理论, 而且编制了一系列信效度较好的职业成熟度测量工具。心理学家Taylor和Betz (1983) 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是近些年国外研究的热点。但从目前的职业成熟度研究中, 可以发现各种职业成熟度多关注的是一般大学生群体的职业成熟度问题及影响因素, 很少对某一特定群体如师范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引入职业成熟度的概念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 高师院校着力加强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积极关注学生在择业、就业、从业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适合师范生特点的干预方式, 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职业成熟度进行专门的训练, 如果能够被证明有一定效果, 将有利于师范生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随机抽取湖北省三所师范院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 的大三年级的师范生进行测查, 抽样中涵盖毕业生和非毕业生, 发放问卷9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35份, 有效回收率为81.67%, 其中男生233人, 占25.9%, 女生677人, 占74.1%。

2.研究工具。 (1) 采用台湾学者孙仲山 (2003) 编制,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蔷 (2009) 修订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 问卷共包括29题, 包括了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两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 (2) 自编师范生职业能力调查表。共包括21题, 分别就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内练习情况进行调查, 主要集中在与师范生未来就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3.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本测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 采用在线测试并回收数据的方式。全部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总体状况。

从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总体状况看, 师范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而从师范生职业决策态度看, 其中主动性和现实性平均分显著高于一般水平 (3分) , 而独立性的平均分低于一般水平 (3分) , 自信心和功利性的平均分接近一般水平。从职业决策知识得分看, 人际交往的策略性知识得分高于一般水平, 其他各维度均接近一般水平 (3分) 。

2. 师范生职业成熟度上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状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了不同统计学变量 (专业、生源地、所在学校) 师范生在职业成熟度上的差异状况, 结果见表2。

从结果可以发现, 师范生职业成熟度在生源地方面差异显著, 农村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 而在专业上, 文理科不同的学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文科学生职业成熟度较高, 地方师范院校和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四、讨论与建议

1.不断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对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呈不太乐观的态度, 倾向于认为当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迷茫, 职业思考不足, 但从研究结果看, 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总体状况尚可, 职业成熟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当前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认识是比较主动的, 甚至有些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而未来的职业多数是与现实紧密连接的, 也印证了当前“90后”大学生注重现实的一面, 不盲从和盲目, 更强调实用性和现实性。另外, 师范生在职业态度的独立性维度低于一般水平, 说明学生渴望了解职业, 但多年的传统教育, 学生多数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独立思考职业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学校应多开展诸如职业规划比赛、教学大比武、求职设计等活动, 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 独立思考, 建立对职业及相关概念的再认识。

2.科学了解师范生的职业素养, 注重类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水平的提升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要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剖析自身特点, 科学做好职业规划, 加强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类别教育。城乡差异、专业不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 师范生职业成熟度在生源地方面差异显著, 农村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 但从职业成熟度的角度讲, “寒门”出生的孩子收获的是对未来职业踏实的态度。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应该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的素养挂钩, 多方面提升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而非依赖家庭关系或存侥幸心理。而在专业上, 文科学生职业成熟度较高, 从当前就业形势看, 文科的师范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 一线的教师中对理科教师的需求旺盛, 而文科教师趋于饱和, 所以文科学生对职业的焦虑状况明显高于理科学生, 越焦虑则越关注, 越关注则越提升自我。我们在缓解文科学生焦虑心理状况的同时, 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 帮助师范生拓展自己职业的范围, 如引导他们深入教育一线、深入农村, 走进培训机构等。

3.培养师范生积极的职业态度, 训练学生站稳讲台的基本功。高等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办学方向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 如何为基础教育输入高质量的一线教师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第一要务, 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在着力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三字一话” (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 的训练、课件制作技能等基础素养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教育最新发展动态的解析, 培养学生具有大视野和大情怀。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让师范生走进教育教学一线的中小学, 参与教学研讨与实践, 着力提升师范生对职业的认同, 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乐于扎根一线教学的职业态度。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对于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有必要深入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3所高师院校的735名师范生, 了解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独立性的平均分低于一般水平;师范生职业成熟度在生源地和专业方面差异显著, 地方师范院校和重点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师范生比较关注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 注重提升演讲与口才技能和课件制作技能, 对“三字一话”等基本素养的训练也比较扎实, 但社会实践方面还有待提升。

数学师范专业职业规划 篇5

11级数学系数学教育班姓名学号

一、自我认知

1、性格方面

我的性格特点:

1)有创造力,动力十足,独立性强;擅于思考,热心并愿意帮助他人,易于察觉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2)能从全局考虑问题,对某些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此充满了激情;

3)处事谨慎、小心,遇事沉着冷静,通常带有一定难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往往是深思熟虑后的行动表现,做事有步骤、有条理、按计划行事;

4)情感强烈、原则性强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善于独立进行创造性思考。

5)即使面对怀疑,对自己的观点仍坚信不疑。看问题常常更能入木三分。

2、职业兴趣

常规型、社会型

3、职业价值观测试

最重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最不重要:工作不太紧张、外部压力少。

4、优势与劣势

优势

1、对数学与外语感兴趣,有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积极进取的精神;

3、具有创新精神,力求完美;

4、亲和力强,性格温顺,易与人相处。

5、具有相关家教的经验。

劣势

1、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需加强;

2、难以把复杂的想法简明地表达出来。

3、缺乏正式授课的经验,讲台讲课的台风不足。

二、职业认知

1、外部环境分析

我选择的是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参考职业规划测评报告建议,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① 家庭环境分析:我的家人都很理解、也很支持我的选择------当一名人民教师。另外,我的亲戚当中,也有不少是当教师,他们对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② 学校环境分析:目前我就读的专业就是师范专业,我的学校也是一所有名的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学院,专业知识的培养让我对成为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③ 社会环境分析:当前社会上的师资正是紧缺,政府以及社会对教师的扶持力度也在适当的加大,选择当一名教师也符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便于毕业后找工作,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2、目标职业分析

如意的职业就是,能从事常规型、社会型的工作,主要是能帮助别人成长。工作必须符合个人的价值观。因此,我初步确定并分析自己的目标职业如下:

① 目标职业名称:中小学数学教师

② 工作内容:教授相应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解答疑问。

③ 任职资格:需具备一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持有相关的专业证书

三、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

通过对自己性格、优势与不足、兴趣爱好、潜能等等,以及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分析,我开始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了明确的规划。打算利用自己丰富的数学与教育知识,从事教师工作。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第一步:努力学好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知识,掌握好如数学建模 等专业技能,为今后求职作好充分准备。同时,精读励志书籍,不断自我肯定,增强信心。

第二步:利用兼职项目形式小试牛刀,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家教之类的兼职,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也有利于自己对学到的知识做及时的调整与补充。

第三步:关注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对岗位进行系统分析,找到自己的强项与薄弱环节不断修正。

第四步:通过阅读求职技巧书籍,提高求职成功率。

第五步:调整简历,突出自己在兼职与各种参赛项目或实践中的经验,特别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得到的成长。

第六步:准备面试,参考如何应对面试的书籍或参加求职就业专业特训。第七步:进入学校工作,虚心想前辈讨教学习,积累经验。

第八步:在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专业能力,向更专业的知识领域迈进。第九步:在工作之余,可以选择多方位知识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见识。

五、与时俱进,灵活调整

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周围的环境随时在变,而且自己随着不断的成熟和接触不同事物,也会变,以上的计划并非一成不变,应搜索相关的信息,及时了解专业的动态,以便对计划做适当的调整。

结束语

职业师范 篇6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一、当前非师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时为5个,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共发放500张问卷,回收496张,回收率为99.2%,其中有效问卷为462,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3.5%的学生尚不清晰,13.2%的学生从未想过,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規划的概念模糊,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较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设立职业体验营,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其就业技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莲,赵维庆.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现状与需求探析——以威海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7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实践体会,存在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 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发展路径, 确定学习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预先设计的系统安排。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教育引导师范院校学生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有目的地在大学学习期间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提升就业竞争力, 实现师范院校学生与今后职业的匹配, 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通过参与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存在的问题就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及意义

近年来, 随着师范生人数逐年增加, 就业体制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就业形势很严峻, 师范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因此在师范院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体与职业的最佳结合, 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目前, 我国师范院校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而且高校在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上存在着误区, 而“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规划”, 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定位, 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积极行动, 获得成功。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一个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而自行设计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一种中长期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不仅能帮助师范生确立目标,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师范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择业意识, 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助于了解社会需求, 有助于激发进取精神, 有助于激发潜能, 使他们在职业竞技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职业生涯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动力和加速器, 通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并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做好各种准备, 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有利于拓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 破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题, 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 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推进全面健康小康社会的进程,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而有关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还比较薄弱, 为此, 我试图通过“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来补充这方面的理论依据。

二、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观点及思路

针对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以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为例来分析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查研究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 竞争意识逐渐凸显,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难题, 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师范生在校培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 而企业需求的人才已从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但现如今大学生频繁跳槽, 盲目自信, 自卑畏怯, 追求高薪四处碰壁等现象频频出现, 导致他们滋生了不良的就业心态以致就业失败。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脱离实践、缺乏个性指导, 在指导对象上仅限于毕业生、在形式上仅限于讲座辅导、在内容上仅限于就业指导, 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我通过问卷、谈话、参阅资料等方式调查师范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 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认识和评判, 对自我的认识程度, 对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定位的认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情况,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投入倾向, 对教育辅导的建议等方面发现问题, 从而为找到解决途径做好准备。

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这需要大量有远见、会生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由于师范生选择教师、公务员职业比较多, 造成其他职业人才缺乏, 这两种职业供过于求, 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发展不平衡,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 为师范生到农村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遇。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就业难问题, 深入细致地开展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2. 对师范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调查发现, 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师范类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特别重视, 但又不知道如何自我设计, 我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年龄培养学生的自我职业设计能力, 从大一开始就以年级划分阶段:大一开拓思想, 让他们对职业形成认识, 重新树立就业目标;大二职业定位, 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自身的不足;大三加速冲刺, 让他们完成深造并做好就业素质的准备;大四总结升华, 让他们把握时代的拐点, 进行全方位的总结, 抓住机遇, 一举实现自己的心中理想。

3. 师范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师范类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将其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贯彻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长期的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辅导队伍, 提高工作队伍人员的素质和经验、数量和质量, 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构建生涯教育和辅导中心, 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师范院校三方的协调配合机制, 破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题, 提出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师范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教育, 帮助师范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把个人就业理想和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到农村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部门的思路创新, 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

在我国, 相当多的师范类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 忽视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 导致学生的教学技能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 师范类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 还要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能, 促进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师范类毕业生大学期间进行为期半年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实践, 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内容得以转化, 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更快融入社会。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开创了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学校的教务处、共青团、学生处、组织部、后勤部门应相互配合, 建立政府、地方教育部门、企业单位、师范院校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开辟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途径。

我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在全校范围之内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与咨询;通过网络宣传国家政策及相关就业信息, 定期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几乎天天都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和引导, 指引着我校师范类毕业生拓宽就业领域, 突破行业限制, 争取多渠道就业。典型事例有:2009感动中国人物周口市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教师李灵, 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建功立业, 成为师范生到农村创业的学习榜样。作为小学校长的李灵, 把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看作自己的责任, 在炎热的夏天利用放假的机会来到郑州这样的“大都市”, 不是为了领略风景, 而是找别人借来收废品的三轮车, 走街串巷, 收旧教辅和课外读物, 想用较少的钱为更多的孩子获得“精神食粮”, 而这种精神, 这种情操, 在今天实在是十二分的宝贵。只有这样的教师多起来, 中国农村教育才会大有希望。

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创新及应用价值

“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从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师范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是以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 探讨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并以此为起点, 说明师范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改革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研究丰富了毕业生尤其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理论研究, 具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 主要有:

1. 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夯实师生情感基础, 推动和谐校园

建设,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提高国家竞争力。

2. 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

合, 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实践价值。

3. 对于个人来说, 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 对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有助于师范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压力, 充分合理地管理时间, 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 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质量, 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烨, 冷柏.大学生如何自我规划职业[J].北方经贸, 2009.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3]张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

[4]常雪梅, 陈靓慧.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9.

职业师范 篇8

一、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困境

(一)90后大学生职业观与社会需求错位

网络化时代下,信息飞速传播,多元价值观盛行,大学生不可避免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加之家庭环境差异和专业特点的影响,不少90后大学生的职业观存在错位现象,有的学生依赖心理强,临近毕业时,对“我究竟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 求职屡屡碰壁;有的家境条件好,只想吃现成饭,毕业后成为典型的“拼爹”、“啃老”一族;有的想进一步深造,考研或者留学,但苦于无人辅导或辅导不足。当前,许多院系成立学生职业辅导中心之类机构,亦指定相关负责人,但对学生职业观辅导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将职业观辅导与学生日常管理混为一谈;职业观全程辅导不足,侧重辅导大四学生;职业观辅导过于强调社会需求,忽视个人职业兴趣;忽视职业辅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过多强调职业技巧、职业政策辅导等。

(二)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自信心不足

湛江师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粤西贫困山区, 根据2012年助学贷款工作情况报告显示,6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30%的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5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与住宿费主要来源于助学贷款。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贫困生有着山区人特有的淳朴、能吃苦的特征,但与中心城市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交际面相对窄,社会锻炼的机会较少,这使得部分贫困生出现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职业选择恐惧症、就业竞争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择业面试上内向、沉默,或者虽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却因面试技能较缺乏被其他竞争者抢占先机等。此外,有些贫困生未及时归还助学贷款,存在不诚信自荐, 造成择业就业困境。

(三)外省籍学生求职观念存在偏差

近年来,地方院校出于自身发展所需,逐步扩招外省籍学生,生源的综合性、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亦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带来新问题。 其中,不少外省籍学生抱着在广东找工作的心态来求学,这使得本来就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加白热化,更有学生为了能留在广东工作,不惜放弃在家乡较好的就业机会。近些年地方院校加大对外省籍学生尤其是来自西部地区学生的三支一扶等政策宣传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但相应的引导机制、宣传氛围以及求职观念引导还有待加强。

(四)女生求职隐性歧视问题凸显

地方师范院校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求职隐性歧视问题凸显,特别是在职业岗位设置上,虽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招聘是不能存在性别歧视的, 但是不可否认,社会上仍然或多或少存在隐形的性别歧视,这使得地方师范院校女生职业发展选择时处于劣势,部分女生在遭到隐性歧视后,不是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奋斗,而是自暴自弃,甚至出现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女生因为隐性歧视条款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追求。

二、职业生涯辅导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地方师范院校往往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知名度和学历层次与中心城市的重点高校客观上存在差距。 与中心城市重点高校相比,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获得职业指导培训、就业辅导培训等机会相对要少。一些用人单位对学校知名度、学历、办学条件等有限制要求,如对学生是否毕业于211或者985院校有硬性规定,部分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用人单位甚至没有在地方师范院校的招聘计划,这就给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职业发展带来难题。

2.地方师范院校招生计划和学生来源大体上决定了生源的特点。地方师范院校在我国高校系统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很明显一点体现在该类院校的招生计划和学生来源。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招生计划、来源相比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心城市高校涉及面小,区域性较强。以湛江师院为例,招生计划和来源主要面向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云浮4个主要城市, 生源来源略显单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能吃苦耐劳、 思想保守、作风朴素、竞争意识较弱、人际交往面相对窄,想通过四年努力在发达珠三角地区就业。这些生源特点也会影响职业生涯辅导工作。

(二)主观原因

1.地方院校师范类毕业生职业选择的观念尚待进一步转变。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弹性较小,但涉及面宽,中小学、各类培训机构等单位都符合师范生专业特点,师范生就业优越感依然存在。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等级”观念加强,师范生职业选择面临教师职位饱和、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等各种挑战。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从近三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职业选择来看,虽然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但在普教系统的就业比例逐年下降,2010届毕业生在普教系统职业生涯率为52.54%, 2011届、2012届分别降低到47.34%、44.8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师范生的职业选择优势有所削弱。

2.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 临时抱佛脚。地方院校所处区域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学生并不能那么感同身受来自社会、学校巨大压力,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他们主观认为社会发展比人的规划变化快,没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人生照样顺利而精彩,因此忽视大学四年生涯规划, 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较少考虑职业技能、生涯路线以及用人单位需求。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身有很强的优越感,平时不注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临毕业前,拼命拥向待遇好、效益高的用人单位,结果屡屡碰壁。

三、改进职业生涯辅导的对策

(一)以主动沟通为抓手,促使贫困生树立职业生涯自信

贫困生虽然社会交际面窄,学校、家庭能够提供的交际机会少,但是贫困生往往能吃苦耐劳,勤劳肯干,能承受压力,因此针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辅导重点放在思想沟通和心理辅导。首先,密切联系校勤工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收集贫困生具体信息,为研究贫困生职业发展心理、制订贫困生职业生涯辅导方案提供信息支持。 其次,积极与贫困生沟通交流,鼓励并辅导贫困生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技术辅导,对其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必要肯定,帮助其树立求职信心。向贫困生提供各种专业实习、技能培训机会,积极推荐其参加与专业相关招聘会,推荐有意向的贫困生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辅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

(二)以职业生涯成功榜样为抓手,促使外省籍学生转变职业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中,可以展示外省籍学生在异地求职成功典型,辅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逐步扭转部分外省籍学生极端的求职观念,变“我要在珠三角就业”为“我要到适合我的地方就业”。比如选取典型的异地求职成功个案,汇编成集,供学生学习参考;利用校园网络、报纸、刊物等媒体,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涌现的优秀学生事迹。

(三)以“五自”教育为抓手,促使女生增强求职耐挫能力

职教师范生的职业认知与干预措施 篇9

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文本的方法。一般而言,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主题是各种类型的文本, 包括报刊文章、访谈记录、图片内容、电视节目、回忆录等等”, (1) 旨在揭示相关内容背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本文的调查对象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教育技术、外语、注册会计3个师范专业5个班的职教师范生262人。调查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有“你为什么选择师范专业?”“你愿意当教师吗?请例举原因”“你认为优秀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你有过家教、义教等类似经历吗?”“你觉得自己的性格适合当教师吗?为什么?”“你对职业教育有何看法?”等, 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匿名回答, 旨在保证内容的相对真实。研究者将学生的书面叙述收集起来, 反复阅读, 除了问题本身给出的主题外, 尽量再归纳出叙述内容中呈现的其他主题, 并构建相应的类别, 本研究主要分析职教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及影响因素, 并思考师范教育相应的干预和引导措施。

职教师范生的职业认知

职教师范生的职业认知主要与职业功能、职业环境、职业专业化程度、职业权威等内容有关, 有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

职业功能其一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 持正面认识的学生占多数, 侧重人才培养的作用, 认为教师职业是“神圣和光荣的”, 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的最大责任在于培养祖国未来的希望”;“人必有师”;“热心奉献, 教育下一代人的成长, 很神圣”;“一直想为家乡落后的教育出一点力, 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 能上好学”。其二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功能。如“教师能让更多的人学到更多的知识, 能实现自我价值”;“自己也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趣”;“感受学生们的青春活力,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表明学生认识到了教师职业能达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功能, 并能由此得到愉悦的体验。“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 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2) 值得注意的是持此类“完善自身”观点的学生并不多, 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教师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助益。

职业环境职业环境主要指任职者的工作条件与社会经济权利的总和, 包括职业工作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前者如工作的技术条件和空间条件, 后者如劳动强度、工资福利、晋升机会。调查中, 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职业环境持认可态度。如“规律性很强的作息安排”;“有较长的假期”;“校园里宁静安详的生活”;“稳定, 工作压力不会很大”;“与学生相处, 不用耍心机”。其中教师职业的工资福利是大多数学生关注比较多, 也比较满意的, 认为“待遇在提高”;“收入比较稳定”;“福利好”;“社会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在加大”。少数学生对教师职业环境持消极态度, 主要有“同样内容讲很多遍, 而且整天被学生背地里评价”;“生活太单调, 缺乏挑战性”;“不能深入到社会中, 太平庸”;“生活圈太小”。在学校层次和类型的选择上, 多数学生选择普通高等院校和普通中小学, 少数学生愿意去职业类学校任教, 普遍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不高”;“职业学校待遇较差”。很多学生表示对职业学校的环境并不太了解。调查中, 很多学生非常看重教师职业的物质回报, 而对教师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重视还不够, 呈现出功利色彩。另外, 对教师职业持消极态度的学生中, 男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认识, 都反映出对教师职业环境的认识过于简单和片面, 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要引导师范生多了解职业教育, 纠正对职业教育的种种偏见。

职业专业化程度职业专业化程度主要与职业准入制度和条件有关, 包括任职者应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资格评估和考核制度等因素。学校层次越高, 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越高, 但是学生普遍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认识比较浅显, 所言甚少, 仅有个别学生表示“在大学里, 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技术, 我可以一边教学, 一边获得更高学位。”

职业权力及权威教师权力是一种法定的权力, 涉及拥有和支配学生、班级和课程等教育资源的权力。教师权威则是与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因素相关。不少学生认可教师的职业权力和权威, 比如“教师是深受人民尊敬的职业”;“想以教师的身份体验受学生爱戴的感觉”;“渴望领略站在讲台上的那种感觉”;“教师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 站在讲台上显得那样神气”。但学生对教师应具备的责任感重视不够。

职教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影响因素

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以及舆论的影响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体现为社会群体的教育言行或大众媒体的教育舆论;也可以存在于专业的教育理论文本中, 体现为那些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所认可的教育理论论文、专著和教师教育的课程;还可以存在于政府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文件中, 体现为教育政策、法规与教育制度等。” (3) 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社会倡导理论有目的地从“应然层面”对教师职业以及教师角色作出要求和评价, 将教师职业神圣化, 理想化。这些理论都致力于从正面引导职教师范生了解教师职业。舆论在校园内外以非正规的形式存在并产生影响, 多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或民众的口头传播传递关于教师职业的信息。舆论往往由某些校内外事件引发, 或积极正面, 或消极负面, 与主流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可能一致, 也可能会抵牾, 积极或消极地对职教师范生的职业认知产生影响。

重要他人的影响重要他人是指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调查中, 影响到职教师范生职业认知的重要他人主要有任教教师、亲友、同伴群体。任教教师对职教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有学者提出“旁观习艺”的理念, 指学生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受教经历, 和其他教师的教育交往过程会形成有关褊狭而肤浅的教育观念, 这样一种不经意的学习, 常以隐默的方式进行, 对于教师教学生涯的专业发展, 形成有形或无形的限制或助长功能。 (4) 在长期的受教经历中, 学生常常会对自己的教师“评头论足”, 这个过程影响着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同时也是对教师职业作出评价的过程。如“遇到知识丰富、幽默诙谐的教师时, 想以后我也要这样”;“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授知识, 我很羡慕, 立志长大以后, 一定要当一名教师”;“我是被一名教师改变过来的, 所以希望自己能改变和帮助更多的学生。”父母亲戚也潜移默化地对师范生的职业认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学生提到“还未上高中前, 我是非常愿意当教师的, 我父亲姨妈都是小学教师, 而且在我就读的小学就有不少好教师, 那时确实觉得当教师不错。后来改变我想法的人是我父亲, 她说现在的小孩越来越难教, 多数独生子女恃宠生娇, 野蛮任性, 而且教师的工作也比过去要多, 很容易得职业病, 所以导致我不愿当教师, 尽管这个职业很受人钦佩”。另外, 父母亲戚也在师范生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很多师范生表示选择师范专业是得到了亲友的指导。若职教师范生本人认同亲友的意见, 则会有良好的职业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 那些一味遵从亲友的意见或是被学校调剂到师范专业的学生中, 不少人表示“教师并不是我所喜欢的职业, 而是家长喜欢的职业”;“被动调剂的这个专业我并不喜欢”。这些学生的职业认知则容易倾向于消极, 从教意愿也较低。同伴群体主要是学生时代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学生之间对教师职业的交流常会影响彼此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师范教育阶段, 高年级学生对实习经历的介绍和评价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认知影响也比较大。

重要事件的影响在个人生活史中, 某些经验属于“重要事件”的性质, 能刺激新的行为与新认知的形成。这些重要事件可能是外在的社会事件, 也可能是个体专业发展上关键阶段的经验。 (5) 影响职教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关键事件主要是亲身经历的教育事件、填报志愿以及从事家教、义教等。如“填报志愿时是被家里的长辈逼着选了师范这个专业, 那时完全不是自愿的, 但到了学校, 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 很奇怪, 就在这个暑假, 我突然希望大学毕业后能从事教师这个行业了”;“参加了义教和家教后我喜欢上了师范专业”。

自我认识的影响自我认识主要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性格、职业愿望等方面的认识, 与职教师范生的从教愿望密切相关。认为自己的性格、能力、爱好适合当教师的, 从教愿望往往会高, 职业认知也积极正面, 反之对自己能力不自信的、自认性格不适合的从教愿望就低。如“我觉得自己性格比较开朗, 喜欢和学生相处, 所以觉得当教师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当工程师是我的理想, 所以有机会我想改行”;“义教之后, 我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 是适合当教师的”。自我认识是会变化的, 需要引导职教师范生正确认识自我, 多参与实践活动, 激发职教师范生的从教潜能, 提升从教意愿。

高职师范教育的干预和引导措施

调查发现, 学生们的职业认知呈现出模糊性、阶段性、不稳定性等特点, 因此高职师范教育需要“能针对已存在的及个人的内在因素, 重新进行理性的疏理与引导, 否则与此种先前生活史及重大事件的影响力量相比, 正式的师资教育反而显得逊色。” (6) 高职师范教育需要采取合理的干预和引导措施, 引导职教师范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吸收有关知识, 锻炼从教能力, 形成更明确的职业认知, 稳定和提升从教意愿。

抓好招生宣传和入学指导等工作在调查中, 从教意愿低的学生对“你为什么选择师范专业”的回答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填报志愿时对专业认识模糊, 如有学生表示“当初选择教育技术专业, 以为毕业后是到教育局工作, 是坐办公室的, 当时我也问了一些人包括班主任, 但他们对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都不了解”;“我填志愿时, 以为教育技术专业是计算机专业”。二是服从学校专业调剂, 被动选择师范专业。三是选择师范专业时态度不明确。因此师范类院校需要抓好招生宣传、录取调剂、入学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四方面工作。在招生宣传时, 有必要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清楚介绍各个师范专业以及各专业职教师资的培养定位和就业方向;录取时专业调剂尽量考虑与志愿填报相近的专业;新生入校后, 入学教育需要各专业强调自身“准教师”的培养定位, 坚定学生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信念。就读期间, 也应及时开展就业指导, 为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进行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师范教育应更多地从“应然层面”有目的地干预、引导, 修正职教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片面表浅的的印象, 系统地帮助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的作用与意义、权力与义务、知识和能力、道德和素养等, 以教师敬业精神为中心, 使职教师范生产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树立职业信念, 成为职业准备的内在动力。应多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艺术性”的要求上改变学生认为教师职业“轻松安逸”、“缺乏挑战”、“平淡乏味”等刻板印象, 唤起职教师范生追求教育事业真、善、美的热情。

客观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在调查中, 职教师范生多从理想状态描述教师职业, 同时职业理论更多地是从“应然”层面提出教师的职业要求, 这容易造成学生的想象或职教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忽视教育实践的错综复杂和无穷变化, 容易引起职教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适应。另外, 对职业教育的不甚了解甚至偏见也直接影响着师范生从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 有必要帮助职教师范生了解职教现状, 辩证地认识职教现实, 使他们对现实的复杂和困难有一定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可以多组织真实事件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见习和观摩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 组织与毕业实习的同学的交流会等活动,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职业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信念教师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康迪恩建议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其实质性第一步就是首先要让初任教师对其自身先前的教育信念进行检核。” (7) 因此, 师范教育应提前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信念的检核。如引导职教师范生依据自己的求学经历, 分析“我最想成为的教师”、“优秀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好学生的标准”、“一堂优质课的要求”等, 反思职教师范生的职业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教育理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加强或修正, 这些理念对于学生以后的教育实践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创设”重要事件”让学生体验“重要事件”往往能刺激新的行为与新认知的形成。职教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以旁观者的身份仅仅获取知识和技能, 还应在情感上有角色体验。在调查中, 职教师范生中有过家教和义教经历的学生对教学的体验更为真切。因此, 可创设教育教学的仿真情境, 让学生真实体验为师的感觉, 如模拟教学、实习、家教、义教等活动都能提供试误机会进行体验, 可藉以重复训练教学技能、培养教育机智以及抗挫折能力, 积累为人师的情感体验, 产生一定的角色意识, 体验教师的义务与权利、奉献与收获。

师范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对职教师范生职业认知的了解和引导应有足够的重视。从生活史入手, 定位职前教育, 从各方面唤起“准教师”主动从教的热情、坚定从教信念、积累从教知识、锤炼从教能力将对职教师范生长期持续的专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探察职教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可以从生活史角度进行分析, 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功能、职业环境、职业专业化程度、职业权威等的认识, 主要受到主流社会倡导的教育理论或舆论、重要他人、重要事件以及自我分析的影响, 师范教育应有的放矢地干预和引导学生的职业认知, 提升从教意愿, 锻炼从教能力。

关键词:高职,师范生,职业认知,教师教育

注释

1 邱均平, 邹菲:《国外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图书情报知识》, 2003年第六期, 第6-8页

2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562页

3 易凌云, 庞丽娟:《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与社会倡导教育理论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八期, 第38-42页

4 陈美玉:《生活史分析在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上意义之探讨研究》, 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17_02_0761.htm.

5 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研究》, 2004年第6期, 第13-17页

6 陈美玉:《生活史分析在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上意义之探讨》. 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17_02_0761.htm.

职业师范 篇10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 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 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 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 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 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 课程性质为必修, 课时为5个, 安排在大一上学期, 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 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 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 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 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 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 共发放500张问卷, 回收496张, 回收率为99.2%, 其中有效问卷为462, 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 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 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 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 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 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 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 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 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 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 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43.5%的学生尚不清晰, 13.2%的学生从未想过, 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模糊, 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 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 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 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 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 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 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 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 (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 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 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 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 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 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 课业负担较重, 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 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 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 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 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 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 设立职业体验营, 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 提高其就业技能, 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 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 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莲, 赵维庆.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现状与需求探析——以威海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2)

上一篇:记录方式下一篇:乔木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