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剧

2024-06-29

意大利歌剧(精选五篇)

意大利歌剧 篇1

首先,从政治经济上来看,自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意大利地区一直是欧洲各国中音乐发展突出的地区,同时也是整个欧洲最具音乐影响力的地区。彼时,意大利半岛并未形成独立国家,其分裂为分别由西班牙和奥地利统治的地区,以及部分独立的城邦。虽然此时意大利政治上显得较为软弱,但是相比于欧洲大陆上其他主要的国家,如刚经历过三十年宗教战争的英、法、西、德等国家,意大利有较为安定与舒适的政治背景。同时,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海上贸易较为繁荣的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利于文化的发展。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政治平稳的地区,歌剧艺术的兴起有了充足的政治经济条件。

其次,从文化上来看,在经历过文化复兴洗礼之后,意大利逐渐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艺术与文化的接受不仅仅是贵族的专利,而是形成了一种全民对艺术与文化的接受与追求的氛围,这种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杰出的科学及艺术家与极富创造精神的探险家等,正因此,意大利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明。如新大陆的发现,日心说的提出等等。此时的意大利是一个文化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喜爱音乐的普通群众,为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此时,普通大众十分重视音乐生活,音乐家们因此也经常进行音乐表演,共同探讨交流音乐感想,组织建立小型音乐团体。后来大名鼎鼎的乐社“卡默拉卡”就是产生于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

最后,从音乐审美上来看,注重旋律一直以来是意大利音乐的一大特色。从中世纪开始,意大利的音乐就极其注重旋律的优美这一特点,当时出现的格雷高利圣咏,它的旋律就极具特色,尤其是花唱式格雷高利圣咏是其最具艺术性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主旋律在高声部的牧歌的出现突出体现了注重旋律的优美这一特点。牧歌一般优美婉转,气息宽广,具有极强的抒情性。除此以外,意大利由于其大众化的音乐基础,促使其产生具有大众审美的新的艺术形式。而文学与戏剧作为当时最具趣味性的娱乐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接受,于是将文学与音乐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将会深得普通群众的喜爱,而歌剧作为这一特殊审美形式的艺术载体,自然会在意大利这块具有独特音乐文化的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

除此以外,意大利十分注重音乐的创新,这一特点也为意大利产生新的艺术审美形式提供了基础。经过文艺复新的洗礼,意大利艺术家的创造性得到了空前解放,由于强大创造性,各种新的音乐尝试层出不穷,歌剧应运而生。

二、意大利歌剧的产生

经过长期艺术的发展与文化的沉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正在慢慢兴起,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歌剧。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佛罗伦萨,由于当时的佛罗伦萨有深厚的群众艺术基础,各种热爱音乐的人组建的音乐集会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个由一群诗人艺术家组成的名为“卡默拉卡”的集会对歌剧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虽然“卡默拉卡”的讨论不仅仅是音乐领域,但歌剧的产生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关于音乐和文学的讨论与尝试。在这里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两篇歌剧《达夫妮》和《尤里狄西》。这两篇作品为后来歌剧正式产生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对于歌剧起源作出突出贡献的佛罗伦萨音乐家称为“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他们对歌剧的产生进行了大胆尝试与经验的积累,为后世歌剧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之后,真正将歌剧发展推向高峰的是“威尼斯歌剧乐派”。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蒙特威尔第,他将当时形成比较完整的咏叹调与歌剧相结合,创作了更具表现力的宣叙调,进一步发展了歌剧的表现体式。他的两部杰作《归来的尤里狄茜》与《波皮厄的加冕》都有巨大的艺术成就,在歌剧界有重要影响力。

除了以上两个歌剧乐派外,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也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不勒斯歌剧乐派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作品,为歌剧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创始人同时也是该乐派的代表人物亚里山德罗·斯卡拉蒂,他的一生进行了大量的歌剧创作,虽然如今只剩40部作品传世,但是他以及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大量创作为歌剧的壮大与普及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继承了威尼斯歌剧的发展并将其壮大。

总而言之,自17世纪之后,意大利歌剧的诞生经过了卡默拉卡乐社、威尼斯歌剧乐派以及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努力,意大利歌剧逐渐从一个小的艺术形式创新转变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并逐步走向欧洲乐坛中心。

三、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两种变革

(一)格鲁克的意大利歌剧改革。

格鲁克在意大利正歌剧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意大利歌剧的改革不仅确立了他在世界音乐史的地位,也使启蒙主义美学理论融汇于意大利歌剧之中。格鲁克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法国启蒙哲学家卢梭“返回自然”和狄德罗“以自然为师”的美学观为改革歌剧的主导思想,提出“返回到自然”的口号,要求歌剧的创作力求朴质、理性、音乐要以剧情的发展为基础进行创作。在他之前,歌剧的创作中有浓重的贵族审美气息,在歌剧的音乐上,过分追求华丽音乐的装饰,甚至为了炫耀声乐技巧而特意加入很难的声乐,这一传统大大影响了剧情的发展以及剧情的清晰度。深知歌剧弊端的格鲁克在创作时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改革,他力求戏剧与音乐的统一,让音乐为戏剧剧情发展进行创作,包括音乐在内的辅助手段都是为了提高其艺术性,推进剧情发展而使用,在创作中回归自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炫技与修饰。

总而言之,格鲁克在歌剧上的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他提出了歌剧中音乐创作的原则,改变了音乐和剧情无关联的特点,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取缔了繁琐华丽的音乐修饰。其次,他规范了序曲的创作。格鲁克规范了序曲的写作目的,即序曲是为了引导剧情,引导观众进入欣赏状态,同时序曲也起到了总结与概括整个歌剧的作用。最后格鲁克的歌剧中融入了各国音乐的特点,他将意大利的优美旋律、德国的严肃旋律和法国的庄重都融于歌剧之中,大大促进了歌剧的发展。

(二)莫扎特的歌剧改革。

莫扎特是世界音乐史上的旷世奇才,他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就包括他对意大利歌剧的改革。他一生中创作过20余部歌剧,涉猎范围广泛,而且每一部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他将自己对歌剧的理解融汇于歌剧创作中,大大推进了歌剧的发展,甚至很多歌剧如今对观众依旧能有巨大的吸引力。

可以说,莫扎特的歌剧改革初衷与格鲁克十分相似。莫扎特也主张回归到自然,希望能摒弃意大利传统歌剧中夸张、华丽而又不必要的音乐修饰。但是由于他们两人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对歌剧的理解当然也不尽相同。虽然他们的改革初衷都是为了使歌剧回归自然,摒弃繁琐随意的音乐添加,但是他们实现的方法或者说侧重点却是大相径庭。格鲁克强调歌剧中戏剧与音乐的关系是戏剧为主,音乐为辅,音乐的创作要根据剧情的发展来制定,突出剧情是歌剧的重点;然而莫扎特却强调音乐为主,完全从音乐的角度去定义歌剧。在他的理解中,歌剧的创造、布局、排练都是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在他的歌剧中,角色的内心活动、性格特点都是通过音乐去表现,音乐应该是歌剧的灵魂。

莫扎特对歌剧的创作改革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创作的剧作在整体上把握了音乐与戏剧的平衡,通过音乐表现人物的性格,进一步将音乐与戏剧融汇,使这两者越来越成为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使歌剧的整体性更加突出。他在注重音乐的同时也注意把握剧情的发展,使两者整体上处于平衡状态,而不是以往的随意性下表现出的不平衡。使歌剧越来越成为具备自身审美体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次,在歌剧创作的选材方面,莫扎特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创作家,他在选材上摒弃了古代的神话或者传说,注重以现实与理想为作品的选材源泉,既不歌颂统治者,阿谀奉承,又不畏惧强权,真正创作自己想创作的歌剧,实现了创作者的心灵自由。最后,在莫扎特的歌剧中真正融入了乐队的发挥,莫扎特的歌剧,乐队的效果往往很明显,他常常通过乐队表现出各种不一样的效果,增强艺术性与审美性。

四、突破——意大利喜歌剧的产生

意大利歌剧产生之初大多是以历史等严肃题材为主,称为正歌剧。到18世纪后,正歌剧已经在程序僵化、内容单一、与生活脱轨这一道路上越陷越深。急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缓解长期以来歌剧发展单一引起的审美疲劳,就在这时,一种新的歌剧形式——意大利喜歌剧应运而生。这种歌剧不同于以往的正剧,它们大多以普通人为创作原型,将生活中富有生气的人搬上舞台。在音乐上,这种歌剧力求朴实,与现实接轨;在戏曲上,通过展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挥幽默风趣的舞台特点,极具表现力。由于这类歌剧大多艺术地刻画了普通群众,在观众中有极强的感染力,受到了普通群众的极大欢迎,但这却引起了当时思想保守的音乐家或达官贵人的不屑。

由于意大利喜歌剧的产生冲击了当时存在了很久的正歌剧,很快受到了多方的抵制,并引发了关于喜歌剧的论战。这一论战持续时间长达两年,最终以卢梭为首的支持喜剧派获胜告终。

意大利喜歌剧的出现打破了歌剧中以历史和传说取材的传统,极大地丰富了歌剧的取材,同时由于意大利喜歌剧大多以普通人为原型,进一步推动了创作的自由化,使音乐的创作不再局限于歌功颂德,而是走入生活,服务于普通大众。同时意大利喜歌剧的出现使意大利歌剧多了一大批忠实的簇拥,避免了意大利歌剧因审美形式单一走向灭绝,是意大利歌剧发展史的一大重要突破。

摘要:意大利歌剧作为欧洲音乐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16-17世纪之交,它的兴起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偶然现象,而是文艺复兴时代后音乐得到广泛流传与发展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顾名思义,意大利歌剧起源于意大利,它的产生不仅是音乐审美的发展,更是人文主义的发展。它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关键词:艺术审美,格鲁克,启蒙运动

参考文献

[1]张羽.浅谈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与发展[J].社科纵横,2007,22(2).

[2]李洁.浅谈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J].才智,2008(8).

[3]白雪娇.意大利歌剧繁荣发展的原因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意大利歌剧简论 篇2

一、意大利歌剧的产生和发展简述

歌剧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而这种艺术形式正是歌剧产生的根源。到了中世纪尤其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4-16世纪,神秘剧、奇迹剧等音乐形式又逐渐取代了宗教剧,这种以音乐、诗歌、戏剧为表现手段的体裁也成为了歌剧的一个重要起源。

文艺复兴对歌剧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牧歌剧、幕间剧相继出现,前一种形式是用一组牧歌来表现故事情节;后者则是在15世纪出现的,是一种穿插在当时的喜剧各幕之间的一些田园剧、神话剧,是歌剧的最直接的起源。

16世纪末,歌剧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早的歌剧便是田园剧。它是由一群文化艺术家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的,这也是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世界上的第一部歌剧是诗人努尼里奇和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人于1597年创作的《达芙妮》,是根据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的神话故事而写的,不过已经失传。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是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写的《犹里狄茜》,这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

17世纪上半叶,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阿诺歌剧院”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这标志着歌剧开始平民化。走向了社会大众。在17世纪末,歌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几位影响重大的划时代音乐家,比如德国的巴赫,法国的拉穆,以及意大利的斯卡拉蒂等等。

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则是那不勒斯,这就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的正歌剧。这种歌剧多是以虚构的英雄事迹等历史作为题材,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那时候,既具有男性有力的肺活量,又具有女性阴柔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成为流行。

二、意大利歌剧的总体特征

(一)艺术风格

在19世纪,歌剧的风格是以“浪漫主义”为主,理想主义为代表,在创作手法上还加入了民间艺术作为素材。并增加了抒情的因素。戏剧的轻歌剧与喜歌剧得到了一定的结合,并且逐渐发展为后来阵容强大的“正歌剧”和“大歌剧”。

意大利歌剧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7世纪中叶在威尼斯基本定型,艺术风格大体呈现以下特点:最成功的歌剧剧目是历史题材;剧情结构逐渐严谨并趋向于复杂的发展;独唱成为主要的唱歌形式;新的美声唱法开始占主导地位:咏叹调与宣叙调分离,咏叹调日渐被作者和观众所重视与欢迎;舞台的布置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乐器效果丰富和完善。

(二)题材内容

蒙特威尔第等人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题材也逐渐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改变为悲喜剧相间。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他们推动着歌剧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三)声乐样式

1序曲

所谓序曲就是像我们平时看的小说序言一样,因为歌剧是音乐,因此被称为“序曲”。序曲其实在刚开始时并没有和歌剧本身有着很大联系,刚诞生的时候还只是作为开演前的一种吸引观众注意的形式,它能够让观众安静下来。后来,序曲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歌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常常影响到整部歌剧对观众的吸引力。

2间奏曲

间奏曲出现于喜歌剧幕与幕之间、大型器乐曲作品乐章与乐章之间,乐曲较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发展于18世纪的歌剧间奏剧;一是发展于19世纪的器乐曲间奏剧,音乐曲态多为变奏曲。

3宣叙调

宣叙调又译作朗诵调,是歌剧中用来对话和叙述剧情的。实际上就是“附有旋律的对白”。它是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是歌剧中让故事进行下去的最好的音乐形式。

4重唱

重唱是一部歌剧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具有咏叹调抒发情绪的成分,更兼有宣叙调发展剧情的功效,它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七重唱、八重唱甚至是九人简单重复的重唱。重唱在歌剧中是十分有效的手法,它可以使几个人同时用各自音调歌唱,透过和声与对位的技巧,表现同一内容或不同的内容,形成生动的戏剧性和立体化效果。

5合唱

合唱也是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它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都极具美感,往往令人难以忘怀。

6咏叹调

咏叹调就是歌剧中的独唱段落,是用来抒发人物情感的歌曲,也是用来表现演唱技巧的主要形式。咏叹调是歌剧中最重要的歌唱形式,也是吸引观众的最佳卖点。

三、影响意大利歌剧产生及发展的因素

1语言对意大利歌剧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意大利之所以一直被人们被称为歌剧的故乡,这与她独特的语言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众多的语言中,拉丁语言是最具有歌唱性的,因此拉丁人同时也成为最具有创作旋律天赋的人。

2人的性格特点对意大利歌剧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不同性格的人创作的歌剧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威尔第。他对人性的追求。他的深刻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热情都在他的歌剧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使他的作品既与法国歌剧辉煌宏大的气质有区别,又不同于德国歌剧的重视理念和浪漫精神。他对自由的追求又使得作品中充满了激情、感人的旋律。人物心理也得到了深刻的刻画。他对音乐的个性化接纳、改造,以及他的天才般的才能,都使他当之无愧成为意大利歌剧创作之集大成者。

3历史发展对意大利歌剧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动,对任何事物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歌剧也不例外,例如19世纪纪初的意大利正面临着民族复兴运动的高潮,因此在此阶段的艺术活动中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在19世纪晚期,意大利的统一实际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势力相妥协的产物,这注定意大利人民会陷入更悲惨的社会现实中。动荡的社会引发了艺术中的“真实主义”,因此出现了以暴露社会黑暗面为主的歌剧。

四、意大利歌剧三杰

提到意大利歌剧,就不得不谈到意大利歌剧三杰,即卓阿基诺·罗西尼、居塞比·威尔第、普契尼。三位划时代的歌剧创作大师为意大利歌剧乃至世界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卓阿基诺·罗西尼的作品有《赛维利亚理发师》、《威廉·退尔》、《奥赛罗》、《灰姑娘》、《湖上女郎》、《塞密拉米德》、《贼鹊》等。威尔第的作品有《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假面舞会》《阿伊达》、《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等。而普契尼的作品主要有《群妖围舞》、《玛依·莱斯科》、《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图兰朵》等。

五、意大利歌剧对世界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及其鲜明的特征对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歌剧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迅速成为欧洲各国直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潮流。在创作风格和题材内容方面也日益丰富,大放异彩。

同时,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之下,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戏剧家和文学家,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和想象。运用精彩的剧情、美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歌剧作品。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篇3

虽然音乐活动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不容忽视,但事实上文化背景对音乐活动的影响是更重要的,其不仅包括哲学、文学和雕塑等,还包括心理、科学和宗教等,这之中,哲学和文学绘画对音乐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大。关注音乐发展的人不难发现,每一种音乐思潮的出现,都受到了文学与美术方面的影响,常常是文学绘画先开始发展,之后波及音乐方面,例如巴洛克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等。一个时期文化的总体精神会折射到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音乐艺术。对某一部音乐作品和音乐家活动的研究应从整个文化背景去分析,这样才能使许多音乐现象得到解释。

(一)社会背景与音乐现象、音乐活动之间的关系。社会背景同音乐现象和音乐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三者是辩证的。一方面,社会背景是出现音乐现象和进行音乐活动必需的外部因素,不仅仅表现在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方面,还表现在艺术风格和音乐发展趋势等方面。某种音乐现象或音乐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偶然产生或出现的,都是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积淀和时代的触发。另一方面,在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并不意味着对音乐家产生的影响就是一样的,同时最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例如法国封建复辟时期,当时的奥地利社会笼罩在白色恐怖氛围之下,统治者的管理模式是专制政策,而同样的社会背景下的音乐,不仅在思想上有很大不同,在创作上也不相同。音乐家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十分苦闷,希望将资产阶级的革命进行到底,这种信念和理想在音乐家们的音乐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二)社会背景对音乐现象和活动的影响。社会背景虽对音乐现象和音乐活动有较大影响,但不是决定这两者的唯一因素。音乐活动的进行还涉及到参与活动的人,人的行为还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作曲家个人所处的家庭和教育环境都是影响他们进行音乐活动的因素之一,不仅如此,每个音乐家的兴趣、性格和思想等也决定了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风格。在艺术创作中,主观和客观条件都需具备,最后是否有较大作为取决于主观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音乐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就完全忽略掉客观因素,也就是社会背景这一外部条件。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并不能改变这个大环境,因此必然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文化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最早实现“文化大解放”的国家是意大利,受当时多种文化的影响,意大利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全民对知识的追求欲望是特别强烈的,浓厚的文化氛围无疑为传播和吸收各类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将艺术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不仅杰出的艺术家被“淘”出,还有不少鉴赏家也被同样的情趣所熏陶。音乐生活具有普遍性和大众化特征,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都热爱音乐,音乐家们也时常会举行音乐会或音乐小团体,“佛罗伦萨歌剧”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诞生的。“佛罗伦萨歌剧”成员生活在这样一种以创新为社会时尚的环境里,自然创作音乐作品的欲望和动力就会更强烈一些,音乐氛围也愈来愈浓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觉醒,对外界的认识愈来愈多,对艺术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佛罗伦萨歌剧”成员恢复古希腊悲剧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社会思潮

意大利的哲学家布鲁诺曾这样说到:“我是从沉睡的精神状态中惊醒过来的人”,这表明当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发现也提升了一个高度,也证明了意大利人对音乐与戏剧艺术追求的强烈欲望。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但是音乐家们在进行音乐活动时仍会追求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因此萌生了大量的优秀早期歌剧作品,改变了以往的风格,实现了创新,这同样是音乐与戏剧艺术相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郭阳.主调和声风格的诞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契机及其文化背景[J].歌海,2009(04).

[2]张梦馨.意大利歌剧简论[J].戏剧丛刊,2010(04).

[3]叶松荣.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意大利歌剧诞生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

[4]康延胜.第一次法国和意大利歌剧之争初探[J].通俗歌曲,2015(02).

[5]杨晓琴.18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蜕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意大利正歌剧改革家——格鲁克 篇4

西方音乐史上,格鲁克并不是第一位歌剧改革家,在他出生前140多年的巴洛克时代,蒙特威尔第早已先行荣登上这个宝座,为他所追求的古希腊式“乐剧”而不懈努力着,我们称他为歌剧奠基人。而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间,意大利正歌剧的发展逐渐背离了早期所奠定和追求的形式,成为一种夸张造作、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的“消遣”之作。为此,格鲁克接过蒙特威爾弟手中的接力棒,将恢复蒙特威尔弟的乐剧概念并加以再现和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

1762年,作为最早体现格鲁克歌剧改革主张的《奥菲欧与犹丽狄茜》在维也纳上演。此外,分别于1767年上演的《阿尔切斯特》和1774年上演的《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也成为能体现格鲁克歌剧改革主旨的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格鲁克“力图使音乐为诗歌服务”,要求歌剧中的一切表现手段,都不能脱离戏剧的整体需要而存在,千篇一律的咏叹调形式,如果破坏了剧词的连贯性就不应该被采用;序曲的基调应该与整个戏剧的基调相吻合,如《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的序曲则使用了剧中的旋律动机,并在几个主要的旋律之间,形成调性与音乐的性质对比,暗示并强化了歌剧的戏剧性;将过去歌剧中常用的“清宣叙调”取缔,而代之以乐队伴奏的宣叙调,并使宣叙调不再是一种完全游离于咏叹调的无足轻重的段落,而是与人物的动作、心绪联系更密切的组成部分;恢复了古希腊时期合唱在歌剧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乐队写法方面,以乐队各声部明确的记谱代替了数字低音手法,此外,乐队除了加强序曲的表现力外,其作用还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烘托中。

总的来说,格鲁克所追求的理性与真实自然的风格,以及戏剧与音乐间更为合理的平衡,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文化运动的审美原则与趣味,受到以卢梭为首的启蒙学者的坚决支持,并启发和影响了他身后的欧洲音乐家的创作。

意大利歌剧 篇5

16世纪初70年代,一群自称“渴望者”的贵族青年,聚集在佛罗伦萨金融巨头巴尔第伯爵府中谈论文学、科学和艺术问题并表演新音乐,其成员涉及文学艺术各领域: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1562—1633)、理论家兼作曲家文森佐,伽利略、诗人里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 1562-1621年)、男高音兼作曲家卡契尼(Caccini,1550—1618)等,这便是“卡梅拉塔”社团(camerate Grounp)。卡梅拉塔的艺术实践导致了歌剧的诞生。他们的宗旨是:为音乐的发展探求新的道路,认为以帕莱斯特里纳为代表的复调音乐不可能把诗歌的声情清晰地表达出来,古希腊音乐之所以能获得强烈的效果,是因为它由单旋律组成,因此必须抛弃对位的繁复手法,恢复古代的简朴风格,使诗歌和音乐紧密联系,产生像古希腊悲剧那样伟大的戏剧形式。

公元1594年,佩里根据里努契尼的剧本,写出了意大利最早的抒情音乐剧《达芙内》(Dafne)。1600年,佩里根据里努契尼的剧本又写了一部歌剧《优丽狄茜》(Euridice)。该剧取材于希腊神话,歌颂了爱情和艺术的力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抒情性歌剧。

佩里、卡契尼等在歌剧创作中为了效仿希腊悲剧的朗诵调(Declamation)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具备朗诵性的曲调——宣叙调(Recitativo)。由于宣叙调的出现,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声音来演唱。若用童声或假声,这和他们当初的艺术创作原则相悖。于是他们突破了保守传统的束缚,决定采用自然的声音,由男的演唱男角,女的演唱女角。

为了使宣叙调演唱具有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悲剧朗诵掉那样的效果,就需要有充足的呼吸支持和丰满明亮的共鸣,以及清晰、真切的咬字和洪亮致远的声音音质。基于这种要求,发展出了美声唱法(Bel canto),在国内Bel canto被译为“美声唱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美声不仅是一种歌唱的技巧、一种演唱的风格,而且是一定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所以说正是有了卡梅拉塔最初的艺术观念才有了美声唱法这种演唱风格。

1602年卡契尼出版了声乐曲集《新音乐》(Nuove Musiche),在序言中他极力反对“使人不能理解歌词内容的,破坏统一性和节奏的,为了适合对位的需要而有时延长、有时缩短音节、音值和歪曲歌词的复调音乐。”“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以此作为美声学派创作和演唱的原则。如果说佩里、卡契尼是歌剧的抒情性音乐的创始人,蒙特威尔第则是歌剧的戏剧性音乐的创始人。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于1607年上演,在题材上虽然与佩里、卡契尼的《奥菲欧和优丽狄茜》相同,但在内容处理和艺术方面差别很大,他着重于奥菲欧的悲剧性遭遇和心理刻画,而轻于对田园风光的抒情描写。为了表现此剧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蒙特威尔第首先采用了减七和弦、属九和弦、大胆的转调和半音音阶等,还首次确立了ABA三段体曲式的咏叹调。

歌剧自诞生以来,从佛罗伦萨到罗马到威尼斯,在众多艺术实践家之手得到了稳定而迅猛的发展。17世纪下半叶之后,由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乐派”对欧洲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卡拉蒂是个有才能的多产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14部歌剧,这些歌剧有世俗性的喜剧题材,也有历史性、传奇性题材。但是他的创作原则已偏离前辈们坚持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歌剧观念,他着重于发展优美的旋律和音乐的抒情性,忽略了歌词内容。这些作品之所以被后人称之为“号码歌剧”,是因为他们把歌剧咏叹调分成不同类型,如雄壮的、思慕的、爱情的、悲哀的咏叹调等,类型化的咏叹调可以套用于任何题材的歌剧之中,歌词已不再有什么重要意义。斯卡拉蒂逝世之后,那不勒斯的歌剧创作开始逐渐衰败,日趋僵化。

17世纪的大部分歌剧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歌剧初期的作品,它们以柔美细腻的抒情旋律为主,大量的反映了思恋、爱慕、离愁、哀怨、喜悦……爱情方面的主题,为了表现这些内容,在演唱上不可能是粗暴的、冲击力强的,只能是柔和甜美、细腻舒展、幽婉恬静的。这些因素恰恰就形成了放松、自然优美、柔和为基础的演唱风格。

第二类是表现各种歌唱技巧的加花风格。由于巴洛克注重华丽的装饰和变化,注重鲜明生动的表现,于是在原来柔美的歌唱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花腔华彩,甚至为了炫技而忽略歌词内容,从而引发了歌唱技巧的革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由于歌唱技巧的发展,歌唱家的作用越来越大,歌剧要成功就要有出彩的歌唱,而出彩的歌唱造就了出色的歌唱家,作曲家又要为歌唱家写出能够发挥他们特长的音乐,久而久之,歌剧已不再是戏剧与音乐的统一,作曲家为了迎合歌唱家成为其附庸,歌剧成了歌唱家炫技的场所。正是这种炫技才促进了歌唱技巧的发展,从而也给歌剧带来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现空间。

“17世纪以抒情性音乐剧开始,以仅供观赏的那不勒斯乐派告终:以基于纯粹的古典主义美学的声乐理想开始,以繁饰的花腔演唱而告终:以作曲家独创性的“新音乐”风格影响,到形成演唱者的“美声风格”开始,以阉人歌手左右作曲家、使之为演唱者的卖弄花腔技巧风格服务而告终:以作曲家发挥创作天才自由驰骋而开始,以歌唱家备受狂热欢迎,作曲家降为歌手的奴仆而告终。”

上一篇:孕妇妊娠期阳性下一篇:电工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