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措施

2024-07-07

制度与措施(精选十篇)

制度与措施 篇1

1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管理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 而且要求整个组织和成员是创新型的。当今的趋势是由单项创新到综合创新, 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首先, 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创新, 也存在创新的可能, 不管该岗位是多么平凡。

其次, 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 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 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 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

第三, 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 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也需要投入。比如为训练员工创造力所花的费用。

最后, 加强创新方面的训练, 提升创新技能, 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2 制度创新的原则

2.1 创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 其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化和深化, 人类社会的制度应不断得到创新。有了好的制度, 才能保证社会良好的运行和有效率。对于社会上的一个小单位, 管理制度创新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2“经济人”假设是管理制度创新普遍而有效的人性前提

“经济人”假设既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普遍前提, 也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最有效前提。而从其他人性前提出发构建的管理制度, 都或多或少的为人类的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活动空间。而机会主义活动的结果, 只能是对个体有利, 而对整体不利, 其最终结果是对所有人都不利。因为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社会整体交易成本的上升, 从而减少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最终结果会使每个人的福利水平都有所减少。

2.3 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

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在管理制度创新中, 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在管理制度创新中, 应充分调动利益损失者制约违规行为的积极性, 应重点建立健全利益损失者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机制, 这样得到的管理制度, 才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管理制度。

2.4 规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则时, 应保持中性原则

制定规则的主体能不能摆脱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从中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就成了保证制定规则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规则制定者应当努力克服短见, 放眼全局和长期, 这样才能既利已又利人, 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2.5 管理制度创新应不断的进行

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一定是无效率的制度, 从长远来看, 其最终结果的影响是多方的而不仅仅是单方的。所以, 有些规则, 短期内可能导致某一方有利, 对另一方不利。由于有利的一方掌握着修改规则的权力, 没有动力去修改规则, 但这种状况一旦长期发展下去, 其结果是对双方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 明知的选择应是尽可能早的修订规则。这样, 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某一方的利益, 但有效率的规则和制度最终会使社会各方都获益匪浅。

3 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企业管理创新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协调运作, 特别是需要针对薄弱环节, 围绕新形势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

3.1 转变观念, 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许多企业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显示, 以“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核心者为47.7%;各项创新中最困难的是“观念创新”者, 达42.7%。因此, 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树立“科学管理—兴国之道”的思想,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 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布置, 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 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3.2 建立有效机制, 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 他们不墨守陈规, 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 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 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 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在这方面, 我们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 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 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在干部人事制度上, 引进竞争机制, 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 使企业家这种生产要素, 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家人才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 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3.3 构建创新文化, 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宗教为什么能用一种近于松散的管理模式, 绵延几千年, 靠的就是文化渗透。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 也需要靠文化渗透, 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 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 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人物, 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 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 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感染员工。

3.4 加快制度创新, 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 也就是说, 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 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的问题, 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 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增加推动力。因此, 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员管理措施与制度 篇2

一、履行党支部工作职责

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本单位的各项指示、决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2、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3、搞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4、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党员和群众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分析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二、党支部议事规则

1、党支部议事的形式为支部大会和支委会,每月应召开一次,特殊情况随时召开。凡属党支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支委会应提出初步意见,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决定。

2、支部大会由全体党员参加,支委会由支部成员参加。在讨论和研究工作时,根据工作需要可邀请有关人员参加。

3、支部大会、支委会在召开前,应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议事内容等通知与会人。

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表决,获得应到会正式党员半数以上通过,才能有效。

5、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应按照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支部书记对决议实施过程中出的问题应承担责任,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6、支部大会、支委会由支部书记主持,会议均要有专人负责记录,文件、材料由支部书记签字后方可上报、下发。

三、“三会一课”制度

1、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以上。由支部书记主持,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研究决定重大事情,总结部署工作,研究党员发展、转正和自身建设问题。

2、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主持,主要内容是:学习上级党组织有关文件、传达会议精神;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听取党员意见和建议,部署工作;讨论通过党员发展、转正。

3、民主生活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围绕上级党委确定的主题,精心组织学习,汇报党员个人的思想工作情况。坚持党性原则,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开展批评教育,解决问题,团结同志,干好今后工作。

4、党课,每季度进行一次。参加人员为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四、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民主评议党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党支部从严治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一般每年进行一次。

2、评议内容: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在政治上是否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否有大局意识;能否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履行党员义务;是否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评议程序:学习动员。学习内容主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党内两个条例及上级党组织重要文件;

4、自我评价。按党员标准和评议内容,认真对照检查个人思想、工作、学习、党纪等方面的问题,正确评价自己优缺点;

5、民主评议。在支部大会上,由党员在党内开展相互评议;组织考察定格。在支委会上确定每名党员“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格次,并报上级党委备案;表彰和处理。对评议出的“优秀”党员,支部在采用口头或书面表扬外,可报上级党委表彰,对“基本合格”、“不合格”党员要派专人谈话,指出主要问题,进行帮助教育,限期改正。对违犯党纪的,上报上级党委给予党纪处分。

五、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1、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为方针坚持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按党章规定做好接收新党员工作。

2、支部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做到每半年讨论发展党员工作一次。

3、对于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支部要经常吸收他们参加党课等形式的活动,增加他们党的基础知识,并分配一定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接受考察锻炼。

4、支部指定两名正式党员培养一名积极分子,使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指导他们学习政治理论,在市场经济中锻炼成长,奋发向上,尽快成熟。

5、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后,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6、对发展对象,要进行政治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可发展入党。发展对象须经为期2-3天或不少于二十个小时的短期集中培训,因客观原因不能集中进行培训的,应安排他们学习指定的檔,并搞好辅导;未经培训的,不能发展入党。

7、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由党支部组织仪式的,须请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党支部每季度听取一次预备党员的工作思想汇报,并进行讨论和回馈。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及时讨论其转正问题,不得拖延。

制度与措施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事业单位也开始逐步向市场靠拢,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事业单位的會计制度依然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这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要想完善事业单位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近几年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在尝试进行改革,但是由于思想观念以及会计基本等本身存在问题,导致推动相对困难。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可行性的改善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改革已经持续三十多年,但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却相对落后,这导致了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在管理思路上依然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那就是对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将会计作为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者,选择的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甚至没有专业素养的人管理财务,还有的事业单位存在裙带关系,会计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领导的亲支近派,这就造成会计工作很难开展,制度改革起来也非常困难,会遭遇非常巨大的阻力。

2.私设小金库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帮助单位领导通过不法手段以及相关规定,非法侵占以及截留本应上缴的收入,而这些被截留的收入成为事业单位自己的小金库,事业单位的小金库问题存在方式表现出多元化,而这种问题的广泛存在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落后不无关系,很多会计制度难以执行或者被监管。

3.预算问题相对突出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财务预算方面的关注度非常小,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仅仅流于形式,并不能够被贯彻执行,预算的可操作性较差,对预算要么要求过于细致,要么过于粗疏,财务预算并不能够相对准确的提供,自然会导致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成本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资金变得难以管理,控制效率较差,从而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4.会计核算问题较为突出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成本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一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核算,但是这个核算原则会导致单位没有办法将本期的成本费用以及单位的资产和负债被及时的反应出来,从而导致单位财务信息披露速度慢,容易出现失真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资产的监督和控制。

除此之外,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的投入热情也相对较低,当然会计人员的本身素质也相对较低,不能够适应新的会计管理方式。会计人员的重要性不能够凸现出来,这些都是要在改革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分析

1.加强财务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国家一方面需要从宣传上加大力度,促进事业单位领导积极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管,让事业单位领导不能够将财务工作当成自家的后花园,事业单位资金可以随意挪用。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事业单位也已经面临会计制度改革的迫切需求,这些都是革新财务观念的重要契机。

2.完善立法应对小金库

事业单位的小金库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是总是从行政角度上进行监管,其力度依然不够,应该从立法的角度上进行监管,当事业单位存在私设小金库的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财务人员以及涉及到这个问题的领导进行追责,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事业单位进行不定期的财务审核,引入第三方的财务机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审核,发现可能存在的违法隐患,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等违法违规问题。

3.优化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对运营过程中每个部门的经费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而且这些预算还要通过后续的监管进行控制,当发现某些部门的预算经费超过标准,那么这些部门就需要向财务部门以及事业单位领导解释预算超标的原因,当然预算也包括收入预算,财务部门对此可以在银行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并对这个转化采用双线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对现行的收费内容进行全面整顿,从而让公共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和合理。

4.对核算制度进行优化改革

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自身逐步建立责任制的会计核算制度,并对这个制度进行优化,在财务部门在核算的过程中发现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的问题之后,相应的部门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核算制度中要不断扩大权责范围,从而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统一,并能够和国际惯例进行接轨。

四、总结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需要谨慎对待,要细致分析事业单位当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并逐步和国际接轨,财务部门对事业单位具有监管作用,而相关的政策也应该对财务部门进行监管,这样才能够不断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5)

制度与措施 篇4

一、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措施

1. 针对医院会计核算制度对成本核算不够准确, 治理

费用分摊不合理问题, 应考虑增设“财务费用”以及相关间接性费用的过渡性科目。治理费用所包括的范围较广, 除医院治理部门的费用外, 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等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的费用以及借款利息费用等。治理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成本、药品销售成本和制剂产品成本, 最终影响到收支节余和净资产。而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地将治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进行分摊, 不能准确反映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应增设反映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的相关间接费用的过渡性科目, 用于归集属于医药成本但不能直接进入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的各种间接性费用, 月末再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分摊;增设“财务费用”科目, 把原在“治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集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

2.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避免医院资产的虚增。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 医院应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修购基金”作为提取折旧的一种变通方法, 提取时只增加“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和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再加工材料等, 不冲减固定基金, 直至固定资产废清理完毕之前, 账面上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始终保持原始价值不变。笔者认为这种对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的账务处理不合理, 提取修购基金时未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会引起医院资产和净资产虚增。故建议设立“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计提折旧时, 借记有关支出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同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 并在会计表中分别列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净值, 使资产负债表反映医院实际总资产及净资产, 便于表使用人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期末“固定资产”账户余额仍为原始价值, “累计折旧”账户余额为已提折旧额, 在资产负债表中, 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下方, 两者相抵后的余额应为固定资产净值。此方法的优点是将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项目金额、“固定资产净值”项目金额与“固定资产原价”项目金额相比较, 可以获得医院整体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的信息和使用状况, 便于会计表使用人作出相关决策, 也可避免医院资产和净资产的虚增。

3. 完善资本性支出会计处理程序。

医院发生的资本性支出, 如购置房屋和设备、固定资产改良、大型维修等, 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 均应从修购基金或事业基金中列支, 不对医院的当期效益发生影响。即购置或接受固定资产时, 要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直到固定资产废、毁损或盘亏时, 才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笔者认为,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 尚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部分医院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 而这些支出在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中不能完全列支时, 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列支方法, 只能从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中直接列支, 即发生资本性支出时, 借记“固定资产”和相应的支出科目, 贷记“固定基金”和“银行存款”科目。 (1) 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 不利于考核单位及负责人的业绩和经济效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是经济效益完成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因采用这一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 会使考核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 (2) 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 导致单位家底不清。 (3) 导致支出的虚增, 使医院当期甚至当年的收支结余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 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医院会计可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 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 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将固定基金的期初余额减去评估固定资产净值后转入“事业基金”科目, 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之间的差额记入“累计折旧”科目。

4. 应改进坏账预备的提取方法。

坏账是医院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 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预备。”医院的坏账损失主要发生在出院病人欠费这一环节, 与“应收医疗款”相关, 提取坏账预备时不能将“在院病人医药费”包括在内。应按应收款项账龄长短, 依据不同比率计提坏账预备, 对于期限超过三年、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应全额提取坏账预备。

二、改革医院会计核算办法

把医院整体一级综合核算改为分级核算办法。把财务、总务、医务、人事各职能科室做为“条条”, 把各医疗、医技专业科室做为“块块”。分级核算就是在财务上建立一套以块块为主的医院经营全过程的会计分级实体核算体制, 将各个环节中的经济活动和效果全部分类或分项纳入核算中, 通过核算, 对具体专业科室进行比较细致深入地比较分析, 把各个领域中权、责、利结合起来, 把经济指标和效果落实到各科室领域中去以提高会计核算对经营过程控制的职能作用。改变过去医院整体核算中, 经济责任不清, 经济效果差, 不计成本吃“大锅饭”的医院经营治理办法。分级核算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医院一级收入科目不变, 仍为业务、制剂、其他和经费补助。

在业务收入一级科目之下, 分别在门诊, 住院设内、外、妇、儿、中医、药品费、透视、检验……二级收入明细科目, 分别直接核算各专业科室的收入。

2. 把现在医院的业务支出一级科目, 亦按分科核算的

科室, 设立相应的口径一致的二级支出明细科目, 核算各专业科室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业务费、药品费、材料费等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消耗费用。

3. 设立“制剂支出”一级科目, 核算医院的制剂成本。

设立“辅助部门支出”一级科目, 核算医院为进行共同性的辅助工作, 而又不能直接记入有关科室支出明细科目的所有间接消耗和费用。季、年末将“辅助部门支出”的数额, 按工资或以科室费用比例分摊到各专业科室支出中去。

4. 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限额标准要提高, 是否以150或200元为宜, 构成条件不变。

医院按月分不同类型, 按比例提取折旧费, 作为专项基金留院自己使用, 所提折旧直接记入志业科室支出, 不能直接记入的, 通过“辅助部门支出”科目分摊。

5. 设立“低值易耗品基金”和“低值易耗品”科目, 以加强低值易耗品的治理和核算。

低值易耗品的摊销, 可划一大杠, 单位单价在多少元以上或一次经批准领用大宗的, 可采取分期摊销的办法。

6. 设立“待摊费用”科目, 按专业设户, 如低值易耗品待摊部分记入此科目, 按期转摊。

设立“政策性支出”科目, 核算由于政策性开支而给医院增加的费用, 此项费用支出, 主管或财政部门应当给予弥补。

7. 上级拨入专项补助, 设立“专项补助经费”科目, 把专项款和政党经费补助要分开, 便于核算和治理。

同时设置“专项支出”科目, 与专项基金同属专款专用类, 做到专款专用, 专门列报。

8. 相应地改变会计报表。

医院结构复杂, 业务事项繁琐, 为科学组织核算, 应改变现在资金收付复式记账法, 实行借贷记账法。会计直接核算到专业科室, 使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由整体综合核算, 扩展到分级专业核算, 能具体考核块上的劳动耗费和所得, 能衡量某项经济活动或措施是否有利, 借以考核其经济上的利弊得失。这样, 可以名符其实地做到科室核算, 直接把握专业科室的经济动态, 增强专业科室治理的成本观念, 解决过去只管技术应用, 开支向上伸手, 不讲成本消耗的问题, 使各专业科室明确职责范围、经济责任。使经济核算深入到专业技术领域中去, 防止只管使用, 不讲成本效果的弊病。同时可以对各科的经营过程进行比较精确、严密、符合客观实际的控制, 做到成本分科准确, 原始基础资料详尽完整。

参考文献

[1]王善臻.非营利医疗机构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

跌倒(坠床)防范制度与措施 篇5

跌倒(坠床)报告制度与防范措施

1、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增强对高危患者评估及预防策略的意识。

2、建立患者跌倒(坠床)预防及处理流程。

3、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包括跌倒危险、最大伤害及安全活动注意事项方面的教育。指导高危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4、入院指导明确,让患者熟悉床单位和病房的设置,知道如何得到援助。

5、通过示范确定患者及家属能正确使用呼叫系统。

6、指导家属将床周围的用品整理好,保持走道畅通无障碍。

7、提供光线良好的活动环境。夜晚巡视高危患者时,不要让病房太暗,打开夜灯或卫生间的灯。

8、将常用物品置放于病人视野内且易于拿取的范围内。便器应倒空并置于适当位置。

9、责任护士或夜班护士对高危情况(有跌倒史、意识障碍、65岁以上老年人、服用镇静剂、降压药等)的患者进行评估,在床头卡上挂防跌倒、坠床标志。

10、将评估情况告知家属,留陪护监管,做好相关指导。

11、注意环境安全,走廊和洗手间设防滑标记。

12、教会患者轮椅、助行器的使用方式,使用轮椅时或上下床注意脚轮的固定,患者下床应搀扶。

13、对于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告诉患者体位不宜突然改变,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易于发生危险。

14、教会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用信号灯告诉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措施。

15、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助。

16、对于有意识不清、麻醉后未清醒及年老者等,应拉起两侧床档且固定好。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17、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或跌倒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通知医生迅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

18、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伤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上报护士长。

19、加强巡视至病情稳定。巡视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20、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班。

【处理程序】

做好安全防范→发生坠床时→护士立即赶到→通知医生→查看受伤情况→判断病情→采取急救措施→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做好交接班

【上报程序】

发生坠床/跌倒时→护士立即赶到→通知医生→查看受伤情况→判断病情→采取急救措施→上报护士长→护士长根据情况逐级上报

制度与措施 篇6

关键词: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措施

内部控制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企业工作流程和标准的重要手段。建筑安装企业本身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等特征,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建筑安装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建筑安装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安装企业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及自身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保证内控制度有效发挥其效用。

一、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一)预防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预防经营风险,而且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避免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首先,在建筑安装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培养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各部门之间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还能够发挥企业整体的团结作用,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再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建筑安装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各个部门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措施。只有建筑安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了,才能够规范建筑安装工程企业的经营范围,为建设安装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安装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建筑安装企业内容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对内控制度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建筑安装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仍然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主要体现在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制度内容不全面,缺乏与企业实际的联系,导致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内控制度难以发挥实效,由此造成的企业风险或财务危机也就接踵而至。由此可见,完善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二)缺乏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和监督机制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安装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市场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很多建筑安装企业缺乏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和相应的监督机制,比如,有些建筑安装企业在投资时,只考虑眼前的利益,缺乏全面深入的市场调查,因此也就缺乏集体的决策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够,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一旦投资失败,就会给建筑安装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内部很多的工作都不能够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建筑安装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将所有人员全部纳入控制范围之内,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建筑安装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就使得我国很多建筑安装企业在同行业中缺少竞争力。

(四)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全面实现,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部分建筑安装企业意识到了此项制度的必要性,但是并没有将其贯彻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当中,也没有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内控体系,导致企业各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缺乏制度保障,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建筑安装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完善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提高建筑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意识

要想切实加强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企业领导者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树立必要的内控意识。首先,建筑安装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让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和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制度和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其次,要加强对内控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自我监督、互相监督,为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保障建筑安装企业相关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高效的开展。

(二)加强对建筑安装企业进行整体性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设计

在建筑安装企业的发展中,对企业进行整体性风险评估和内部监督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后,才能通过有效的措施来降低企业的风险。首先,企业应该把控制目标作为风险评估的出发点,识别相关的内外部风险;其次,要对风险程度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估,找到相应的风险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在具体的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覆盖企业所有业务和事项,不留死角和空白点,另一方面要按照重要性原则,对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三)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长期的发展,内部控制环境才得以形成和完善。建筑安装企业要改善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提高企业内部职工的控制意识,通过加强各种教育培训工作,让企业的领导及全体职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得职工能够积极配合和支持企业的内部控制策略,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加强改革建筑安装企业的产权制度,建筑企业相较于普通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更加复杂,企业必须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通过科学、合理的策略,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再次,明确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主题与目标,内部控制主体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通过明确内部控制目标,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控制策略;最后,制定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建筑安装企业要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队伍的建设,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管理理念,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保障建筑安装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四)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确保内控制度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首先,为了提高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企业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职能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以减少错误操作和舞弊现象的发生,有效防范内控风险,进而提高建筑安装企业内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建筑安装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内控人员奖惩制度,鼓励内控人员揭发内控失真现象,坚决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确保建筑安装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建筑安装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安装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边琳.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苏建阳.建筑安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0:124-125.

[3]李利逵.浅谈新时期建筑安装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J].企业研究,2013,14:50-51.

[4]朱海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与管理措施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5:120-121.

[5]陈竹.当前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109+120.

[6]谈莉莉.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商,2013,19:27.

制度与措施 篇7

1.1 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不对称

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导致了各级政府之间对财权、事权支出范围的划分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转移支付资金运用的随意性很大, 出现上下级政府对同一项公共服务重复提供或对某些急需的公共服务无人提供的情况, 且容易导致政府机关人浮于事, 导致总体上财政支出效益的低下。

1.2 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构成中, 用于税收返还及补助的数额偏大, 而用于缩小地区差距的数额又偏小。如2009年中央财政总支出预算为43865.00亿元, 中央本级支出14576亿元, 税收返还4934.19亿元, 对地方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8854.50亿元。财政补助因为缺乏科学依据, 透明度低, 随意性大, 常常发生上下级政府讨价还价的问题, 缺乏公平性。专项拨款也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监督, 经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平衡地方财政的工具。

1.3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缺乏监督

我国大部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拨付到各部门之后就无人监控, 因此出现了众多的违法利用转移支付资金的做法, 这使财政资金难以统筹安排、合理配置, 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拨付的目标不符, 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1.4 随意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我国目前的专项拨款范围太宽泛, 几乎涵盖了所有预算支出项目, 并且补助对象涉及到各行各业, 同时, 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无事权依据, 也无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法规和单项事业法规可依, 费用分摊标准和专项资金的分配方法都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 缺乏客观性, 易出现资金使用上的浪费和低效率。

1.5 财政转移支付标准缺乏规范性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中, 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测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资金的分配缺乏科学的依据。总体上,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总额中, 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额是基于因素法确定, 其余均以基数法或主观意愿确定。

1.6 财政转移支付立法不完善

目前, 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保障。转移支付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二是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对财政转移支付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三是缺乏问责机制。

1.7 转移支付模式不科学

政府转移支付模式主要有三类:纵向模式、横向模式、纵横交错模式。纵向模式是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模式。但在这种模式下, 中央对地方补助设计的因素和计算数据复杂, 导致计算不准确, 且完全依赖中央或上级政府实现数额庞大的财政转移支出, 财政压力很大。

2 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对策

2.1 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应积极借鉴别国成功经验, 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进程。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 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依据、用途和监督加以规范。

2.2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的范围

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应当以事权和财权的明确合理划分为基础。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应当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标准, 将政府间相互交错的事权分开, 明确各级政府的开支责任, 对政府间的共同事务, 应当按照支出责任和收益程度的大小确定负担的比例, 并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资金归集到具体事务的承担政府。

2.3 用“因素法”代替“基数法”计算财政转移支付数额

普遍采用公式化分配。规范分配依据, 逐步用 “因素法”替代“基数法”, 提高分配透明度。引入人口数量、辖区范围、人口密度、自然环境状况等客观因素, 设置权重和比例, 用科学的公式取代人为分配。

2.4 成立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机构

应成立一个专门行使转移支付管理职能的决策和执行机构, 一方面负责转移支付方案的设计、修订、相关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另一方面, 统筹管理中央对下的各项转移支付, 避免资金安排的随意、交叉和浪费。

2.5 逐步建立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实行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为辅、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中, 纵向转移支付着重于解决纵向财力不均衡问题和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目标, 以专项补助和特殊补助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 着重于解决经济落后地区财力不足的问题。

2.6 大力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进一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同时, 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和与特定政策目标相联系的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 将转移支付的重心由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转向一般性转移支付。

2.7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考评机制

按照转移支付资金的类型和用途,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 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摘要:中国目前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急需加以改进完善。对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贾康.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孙开, 彭健著.财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王金秀.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在缺陷及其完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卢洪友.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实证分析——兼析基层公共治理的财政困境及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5]张启春.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区财力差距变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 (6) .

[6]张伦伦.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化的逻辑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05, (2) .

制度与措施 篇8

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精神, 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在吉林省林改办的精心指导下, 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明晰产权坚持以家庭承包为主。历经15个月时间, 基本完成了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任务。

1.1 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 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 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 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

1.2 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通过扎实开展林权纠纷调处工作, 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乡镇、村屯、国有边界稳定, 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摸底调查、方案的制定与表决、宗地确权都是按林改程序召开会议讨论通过, 确保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 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全县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集体上访事件,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1.3 林业部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幅提高

柳河县林改的顺利推进, 得益于有一支作风扎实、技术过硬的林业站工程技术队伍。在一年来的外业操作中, 林业技术人员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熟悉了林务通系统运用技术, 掌握了GPS宗地勘测方面的最选进技术, 并且注重工作创新, 因地制宜总结了“宗地区划勘查法”, 内业图表整理制作达到了标准化, 综合业务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大提高。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采取的主要做法

柳河县积极稳妥地采取“十个一”的有效做法全面推动林改。

2.1 以“一套机构”为基础, 高位推动, 组织林改

按照省、市根本性主会议精神及方案要求,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 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 17个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柳河县林改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各乡镇、村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林改领导小组。

2.2 以“一场会议”为标志, 全面动员, 部署林改

2007年12月25日, 柳河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采取“试点先行, 先易后难、依法操作、稳步推进”的办法, 确定了县级4个试点村和乡镇各不念旧恶试点村。各乡镇也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和培训会, 全面部署乡镇林改工作。

2.3 以“一封公开信”为主线, 营造氛围, 宣传林改

通过柳河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和发动林改工作, 柳河县林业局印发了《致林农朋友的公开信》2万份发放到各村屯, 调动了群众参与林改、支持林改的积极性。

2.4 以“一个方案”为蓝图, 吃透精神, 实施林改

柳河县林业局领导通过45天的反复调研, 划分改革四种类型, 重点将非法侵占蚕食的集体林地清理收回纳入本次改革。制定出了符合柳河县实际、操作性强的《柳河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柳政发 ([2007]52号) , 方案明晰产权主推家庭承包方式, 实行均山均林, 先分后联, 先分后股、先分后转。

2.5 以“一批队员”为骨干, 驻村指导, 规范林改

结合副县级以上领导包乡镇, 以新农村建设包保成员单位为主组成驻村工作组, 柳河县林业局下派联络员, 具体负责指导林改工作。并制定了驻村工作组责任制, 明确了职责要求, 公务员完不成任务的一律视为不称职;站、办、所完不成任务的一律取消评先资格;对工作中有明显失职的干部给予纪律处分。

2.6 以“一本证书”为依据, 排查摸底, 确权林改

柳河县因历史原因, 毁林开荒, 蚕食林地现象比较突出, 此次调查摸底以清理排查小片荒地为重点, 依据1982年吉林省林业设计院调查的森林资源档案和林相图, 并结合土地承包台帐、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期合同书, 分类排查逐一登记, 共清理收回蚕食集体林地19.34万亩。对清理收回的小片荒地, 柳河县人民政府统一标准, 明晰产权, 签定合同, 明确所有权是林业的, 收回所有权, 分类处理。对纳入1996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取得土地经营权证的蚕食林地, 不纳入此次林改, 待土地经营合同期满, 收回经营权, 两权落实按后续国家政策执行。对纳入计税面积享受国家粮食直补的蚕食林地, 签定合同, 确权发证, 依法逐年还林, 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

2.7 以“一宗纠纷”为事由, 依法依规, 调处林改

在涉林问题解决上主要采取民主协商、司法程序二种办法;其它问题的解决, 通过《柳河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操作细则》 (柳政发[2008]39号) , 依法依规逐条破解。下发了《柳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突发性重大事件应急预案》 (柳政办函[2008]27号) , 县政府成立了信访稳定工作组, 为确保林改稳妥推进, 根据预案精神, 各乡镇都成立了机构, 落实了组织, 制定了纠纷调处措施, 专门处理林改中山林纠纷,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杜绝群体事件的发生, 确保了改革顺利进行, 保持了稳定大局。

2.8 以“一笔经费”为保障, 提供物资, 支持林改

全县林改资金实行专户存储, 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 严格按林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会计账, 进行财务核算。林改专项经费为林改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9 以“一套资料”为指导, 有章可循, 统一林改

柳河县林改办编印了《柳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操作手册》, 收集了全县林改实施文案、操作细则、村级改革操作十步流程等5个可操作性的文件, 明确林改的原则、政策和措施、相关技术业务和工作程序, 规范了林改过程中各类痕迹资料收集管理, 此手册方便村民在山头田间、茶余饭后随时查阅学习, 被村民形象的称为“手掌指南”。

2.1 0 以“一组数据”为标准, 自检验收, 完善林改

按照《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 县林改办、档案局联合对全县15个乡镇林改进行全面复查。对林地面积不符的要书面说明, 对合同数据更改要本人盖手印, 使林改工作不出现新的纠纷, 对综合资料数据不符, 村民会议记录装订不全的, 要求限期整改, 确保了主体改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

3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 按照柳河县人民政府的要求, 做到“林改结束, 机构不撤、力度不降、人员不减”, 对照阶段工作要求, 开展林改质量回头看, 做好再完善再提高工作, 让林改工作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为下一步配套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努力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4 总体目标

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 通过深化改革, 完善政策, 健全服务, 规范管理, 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摘要:柳河县作为吉林省首批林改试点县, 从2007年12月起就全面推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本文针对柳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 并提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未来目标。

制度与措施 篇9

根据1999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林文锋:《城镇住房保障》,中国发展出版社)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规定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其他设区的市(地、州、盟)应当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一个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住房公积金的管理运作。住房保障功能是住房公积金的最根本功能。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质是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提供的一种政策性融资渠道,在我国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实质是以住房公积金形式给职工增加了一部分住房工资,从而起到了促进住房分配的目的。[1]

我国的住房基金制度是学习新加坡的经验得来的。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于1955年,根据《中央公积金法》成立中央公积金局。中央公积金局是新加坡最主要的住房融资机构,最初是为实施养老保险、提供社会保险,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人们购建住宅的主要资金来源。新加坡政府对住房市场的金融引导与支持主要是通过中央公积金制度实现。其特点是:(1)公积金管理法制化。新加坡的公积金管理局除支付会员的正常提款外(一般占5%~1O%),其余全部资金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公积金通过国家债务方式转由国家控制,再由国家向建屋发展局提供建房贷款。(2)公积金的存款较稳定。公积金的存款利率水平是根据新加坡四大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来确定的,规定公积金法定最低利率为2.5%。(3)有优惠的公积金会员借款条件。按照《中央公积金法》的有关规定,个人购房,首期可用公积金储蓄支付。雇员可以动用公积金储蓄用于购买住宅(包括公共组屋和私人住房)的首期付款,首期款通常为房价的20%。其余部分购房者可以从商业银行、金融公司等机构申请住宅贷款,并且仍可以用每月缴纳的公积金作为分期付款之用。(4)中央公积金制度采用强制储蓄融资方式。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法》规定,每个雇员都必须参加公积金制度,即:凡在新加坡有薪金收入的人都必须与其雇主按同等比例将月薪的一部分交存中央公积金局。公积金局主要把这些资金用来购买各种有价证券和不动产投资以及购买公共住房、投资私人住宅产业、交付保险费等等,并按6.5%的年息支付给公积金所有者。(中国徐州网)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正式实施于本世纪初,体制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但是因为实践不足,在体制制定和运行中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和问题,如:住房公积金归集率不高,覆盖面窄,资金大量沉淀,利用率低,监管不力。本文就住房公积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现状

(1)覆盖面有限。

截止2007年末,全国缴纳公积金人数超过1亿,实际缴存人数7187.91万人,公积金缴存总额突破1.6万亿元,(《200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使用情况》,中商情报网)实际缴存人数占当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24.5%,还有75.5%城镇就业人员应覆盖而没有覆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住房公积金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2007年末黑龙江省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432.83亿元,其中大庆136.91亿元,铁路47.04亿元,电力25.53亿元,省直24.17亿元,占全省总缴费额的53.98%。(2)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不高。(黑龙江住房公积金网)(3)城镇下岗再就业职工及进城农民工被排除在外。是城镇中的弱势群体,生活各方面保障很少,住房保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调查,农民工30.98%居住在集体宿舍里,17.75%缺乏厨卫设施,14.67%居住在工作地点,9.96%居住在临时工棚里,14.86%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只有11.41%居住在厨卫设施齐全的房间里。(国家统计局:《2006年甘肃抽样调查报告》)

(2)住房公积金贷款存在风险。

(1)偿债能力风险。有些职工可能不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贷款不能定期偿还;另外,职工如遇突发事故,则可能导致无力偿债的状况发生。(2)信用风险。我国有关法律出于对贷款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规定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必须提供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借款人偿债进行约束,但是我国的信用制度体制并不完善,由于信用问题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如果借款人的诚信意识淡薄则很可能引发信用风险。(3)抵押物风险。这一风险中涉及到抵押和质押两种担保形式,虽然当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偿还贷款时,贷款人有权以担保的资产或权力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资产、动产或权利的价款优先偿债,但是这涉及到抵押物评估的问题,如果评估不准,一旦发生这一风险时则可能导致抵押物不足以偿还借款人所欠贷款。[2]

(3)住房公积金利用率不高,大量公积金沉淀。

住房公积金存在利用率不高,资金大量沉淀现象。截至2007年末,我国累计为830.04万户职工家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8565.90亿元,2007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201.57亿元,占当年缴存额的62.14%,比上年有所增长。(《200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使用情况》,山东住房公积金网)但从统计数据明显看出存在问题,37.84%的住房公积金沉淀在银行里,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4)监管机制不完善。

由于总体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骗取、挪用住房公积金的案件时有发生。如“全国住房公积金第一案”,湖南省某市原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树彪挪用1.2亿元豪赌,就是用公积金作抵押进行贷款。株洲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醴陵管理部原主任汪建良,采取虚构购房合同,首付购房款收据方法,骗取公积金贷款116万元,用于非法经营。

2 原因分析

(1)法律体系不健全。

在制度与市场之间的法律链条不衔接,这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住房公积金管理按前些年就颁布实施的《条例》、《合同法》、《担保法》基于此相关的经济、金融、民事等法规办事。现用的最直接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有些内容表述模糊,在实际的实施中出现很多漏洞,如《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缴纳范围为“在职职工”,有些省市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就把范围理解成“在职、在编”,这样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特别是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维护。

(2)政策倾向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的住房公积金在预算中列支;事业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由财政部门核实收支后,在预算或费用中列支。企业住房公积金在成本中列支。基于上述规定,企事业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由于直接在单位预算中扣除,并且不涉及本单位效益的问题,所以一般都能定期足额缴纳。一些效益好的大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效益好,职工的福利就相应的高,这些企业的住房公积金一般也能定期足额缴纳。而按照有关规定,企业的住房公积金在成本中列支。这就牵扯到企业成本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从企业主、职工、地方政府三方面分析:(1)从企业主角度分析,虽然为职工逐月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在税前列支,但势必还是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利润,所以非公企业的企业主对住房公积金不重视,甚至存在抵触情绪。(2)从职工的角度分析,非公企业的很多职工对住房公积金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些职工把住房公积金看成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的专有权利。(2)非公企业职工"跳槽"频繁,一些职工没有在现有企业长期工作的想法,怕以后支取不方便,从而愿意多加现实工资,而放弃这一权利。(3)从地方政府角度分析,国家没有相关的明确非公企业必须缴纳的规定,地方政府则持观望态度,因为增加这一部分福利,可能会影响到本地区的招商引资,影响地区发展。

(3)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责任义务不对等。

根据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10条第3款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公积金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此,住房公积金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风险也应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但住房公积金中心既不是政府机构,不是企业法人,也不是金融机构,它日常的资金周转来源于储户缴纳住房公积金。一旦发生信用风险或潜在风险,管理中心将无力承担相应责任。各地公积金缴纳比例不统一,一般5%~7%不等,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而定,纵向上看,各管理中心相对独立,没有隶属关系;横向上看,县(市)不设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但可以在有条件的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实际上分支机构很少,或流于形式,人员散乱,素质参差不齐,基本上设立的初衷是防备上级检查。

(4)资金的利用率虽逐年呈上升趋势,但仍不容乐观。

2007年末个人贷款余额占缴存余额的比例(即个贷率)为52.83%,比上年末增加4.49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当年个贷发放额占当年缴存额的比例为62.14%。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存款余额为4 107.58亿元,扣除必要的备付资金后的沉淀资金为2 186.55亿元。(《2007年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情况》,江西住房公积金网)沉淀资金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22.76%。(《200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使用情况》,山东住房公积金网)很大一部分资金没有合理利用,综合考虑有以下几点原因:(1)贷款额度低,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最高一般不超过家庭成员退休年龄内所交纳的住房公积金的两倍,实际算来不能满足多数居民支付房款的需要,在住房公积金贷款之外还需申请部分商业贷款。(2)银行是住房公积金收取的委托代理单位,因为住房公积金的福利性质,对银行来说,其贷款收入小于一般商业贷款,银行不愿在住房公积金贷款方面花费太多精力,反而资金的沉淀可以使它们有充足的资金投到高收益项目。(3)个人方面对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了解不够,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意愿不高,有些商业银行买房贷款条件相当优惠,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形成压力。

3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措施

(1)进一步完善立法体系,形成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完整的法律体系。

明确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范围,使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从缴纳到使用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2)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机构设置。

可仿效新加坡的设置,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住房发展局既是政府机构,又是房地产经营企业,在解决住房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机制。[2]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也应明确机构性质和责任机制,建立各级、各地方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横向和纵向的完整的责任体系。形成有效的全国管理网络体系。这样,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日常的运行中才能真正的承担风险,其权力与责任统一才能真正为民所用,为民所信任。

(3)积极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

在保证现有覆盖范围内职工的权益保护同时,应积极向非公企业、再就业职工和农民工倾斜,加强住房公积金的宣传工作,加深职工对这项制度的认识。管理中心应督促企业为覆盖范围内的职工建立公积金帐户。在企业建立举报制度,如举报电话或信箱,对少缴、逾期不缴的现象进行处罚,并督促缴纳。

(4)提高公积金的利用率。

首先应提高公积金贷款的限额,加大贷款优惠政策,真正增强职工购房能力。其次在公积金的利用上体现住房公积金的设立目的,向中低收入职工倾斜。再次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审批进行改革,现行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程序过于冗长、复杂,而一些商业银行的贷款甚至可以在购房的现场办理,而且优惠颇多。住房公积金贷款应在合理的范围内缩短其办理程序,以期提高公积金的利用率。

摘要: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城镇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的有效途径。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借鉴于新加坡,这一制度在我国实施十几年以来,在保障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实践不足,在体制制定和运行中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和问题,如:住房公积金归集率不高,覆盖面窄,资金大量沉淀,利用率低,监管不力。文中就其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措施。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使用率

参考文献

[1]白雪:《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应理顺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8(2):59-60。

[2]王群:《浅谈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控制与回收》[J];《现代商业》2008(10):131。

制度与措施 篇10

1.1对内控制度建设认识不足

医院内部管理阶层,尤其是私营医院,对此缺乏实际认识,甚至是拒绝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建设,往往造成各部门人员混用、行政指令的随意调配等现象。同时,由于监督手段的低效甚至是缺乏,使得上下部门之间、上下等级人员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造成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混乱,监督权、决策权得不到保障,医院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也得不到认真贯彻和实施。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现在虽然有许多医院正在逐步接受并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从整体上来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如部门、系统之间流程衔接不当,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系统化的、统一性的内控制度体系。 此外,由于监督手段不到位,使得很多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并没有真正实施,成为一纸空文。

1.3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缺乏

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由于其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致使医院很多科室、项目缺乏准确的财务预算,同时,由于其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制约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很多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有效依据,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投资决策风险。 此外,在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大多数医院缺乏对其自身物资财产, 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的有效控制和核算监督,致使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面和实际存在很大差距,增加医院的运营成本。

1.4医院财务支出审批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的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僵化,致使医院的运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低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不规范、缺乏严格性的财务支出审批程序是最重要的原因。

2我国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思路和措施

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法律、政治制度、经济财税制度等多方面的外部不可控因素。 此外,还要与其所处的医院内部管理体系及医院自身水平相适应, 实事求是,并根据医院自身情况的发展变化,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符合医院业务规范和符合其公益性质的内控制度。

2.1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内控制度的建设是其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人的行为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从根本上来说带有一定的文化性。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可以对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员工职业道德的提高、职业操守的巩固。人性化的医院文化明显要比僵硬化的指令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和认可。医院可通过塑造和谐的医院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把医院独特的“白衣天使”文化与内控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性功能,解决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矛盾,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促使员工朝着医院整体的共同目标前进。

2.2逐步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建设体系

国家、地方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理论教育,使其意识到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内控制度建设加以引导、支持。而医院自身,尤其是医院上层管理人员应加强本医院的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系统,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做好医院财务预决算,加强医院货币物资的会计成本核算,做好财产物资的安全控制工作,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监督体系,保障职权责相符,给予“授权性”保障, 以维护医院的整体利益。

2.3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体制是保障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内控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措施。如将内控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与年终绩效评价挂钩,并设置年终考核系统,对遵循制度规章的员工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加以奖励,而对违规者,则给予处罚。 此外,应注意到医院内部管理体系权利的平衡与制约,并给予员工职业发展的一定空间,有良好的员工竞争氛围及职位晋升机制。

2.4坚持内控制度建设的公开化、透明化

在医院内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相关人员,尤其是医院管理人员职权责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其行为,并在医院内部网站上及时公布医院员工的奖惩情况,给予员工一定的监督权、建议权,根据员工的及时反馈,对医院内控制度建设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调节,实现医院内控制度建设公开化、透明化,建立起合乎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

3结语

作为保障医院生存发展,并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医院内部制度建设一定要跟上时代潮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内控制度建设经验,并根据自身医院的具体情况,以事实为依据,逐渐建立起完备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我国医院的内控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以及市场化的推进、政府的逐步放权,其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进步空间。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医院内部管理系统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即使是作为公共服务性质的医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其内部体制机制也出现了与市场化进程不相配套的部分,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落后性以及与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性,这直接关系着一个医院的生存发展。本文以此为突破点,寻求完善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段祖福.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之我见[J].中国卫生经济,2009(12).

[2]陈宁.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3).

上一篇:建立规范下一篇:燃料电池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