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补偿

2024-07-10

资金补偿(精选九篇)

资金补偿 篇1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模式进行了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张效军等[1]提出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周小平等[8]提出的“双纵双横”耕地保护补偿模式、朱新华和曲福田[9]提出的基于“机会成本税”+“GDP增长提成”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赵凯[5]提出的“三级三循环” 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臧俊梅等[10]提出的基于农地发展权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等。这些研究虽然为我国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都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探讨,对其内部运行及实际操作层面论述不足,尤其是对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监管分析不够深入。事实上,建设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核心是怎样保证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良性循环和有效监管。在操作层面,如何实现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有效筹集、使用和监管,既是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我国耕地保护补偿资金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本文以实现耕地保护补偿资金良性循环为目的,围绕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筹集途径、运行流程及其监管机制展开研究,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

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确保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持续健康运行的关键[11]。有关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来源,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各不相同。马文博等[12]认为,其资金来源渠道包括区域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国家专门投资和本地区投资三部分。李明秋等[13]认为,补偿资金的来源主要由国家财政补贴,经济发达地区( 占用耕地区或粮食主销区) 由于大量占用耕地所缴纳的税费,本地区耕地占用者所缴纳的耕地开垦费、当地政府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个人捐助等四个部分组成。员开奇等[14]认为,针对性地加征相关的补偿税;从财政预算中,设立耕地保护补偿专项资金;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建立长效的补偿转移支付体系,弥补耕地保护区的发展受限所带来的损失。赵凯[5]认为,对城镇居民开征耕地保护税。朱新华和曲福田[9]提出的征收“机会成本税”和“GDP增长提成”的耕地保护资金筹集途径。蒋和平等[15]指出,粮食主销区可按征收土地出让费资金总额6%-8% 的比例提取粮食生产土地补偿基金。由此可见,不同学者提出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筹集渠道各不相同,迫切需要整合,以确定出合理科学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要确定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渠道,首要的问题是明确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筹集的原则。本文认为,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筹集必须坚持政府公共财政扶持补偿、区域补偿协调、“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城乡补偿协调、分享改革成果、代际补偿协调、“公平优先,效率跟进”等原则来开展。同时,耕地保护补偿制度作为一项我国实施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制度,必须保障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的规模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合理性。对于实践中我国现存的耕地保护补偿模式,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所需资金大多来源于各种土地收益和部分财政补贴,这必然产生资金来源难以持久、影响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投入[11]。基于以上要求,本文认为,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应包括政府耕地保护补偿财政专项资金、新增占用耕地的组织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城镇居民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和社会各界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

1.1 政府耕地保护补偿财政专项资金

政府耕地保护补偿财政专项资金是基于政府公共财政扶持补偿原则、区域补偿协调原则和“公平优先,效率跟进”原则筹集的。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属于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必须由政府干预途径来解决。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大量占用耕地,一方面加剧了人地矛盾,危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因此,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对粮食盈余区的耕地利用者和保护者的补偿[13]。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土地市场活跃,占用较多农地转用指标,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往往承担了较多的耕地保护任务。建立补偿转移支付体系,通过提高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资金筹集比例,加大资金分配中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倾斜力度,协调不同地区在耕地保护上的利益关系[11]。建议将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一般财政收入予以统筹安排,确保补偿资金能够持续稳定发放[11]。在操作层面,中央政府和耕地赤字区域(省和县)必须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财政专项资金。对于耕地盈余区域(省和县),由于其粮食生产的正外部性,可以不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财政专项资金。

1.2 城镇居民支付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

基于“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城乡补偿协调、分享改革成果和代际补偿协调原则的城镇居民支付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从耕地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出发,城镇居民不但享受耕地保护的生态效益,而且是低粮价的直接受益者,考虑到我国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人口统计的现实条件,因此,建议对城镇居民开征耕地保护税[5]。此税建议从居民个人所得税中按照一定比例(如占所得税的10%-20%)计提。城镇居民开征耕地保护税,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享我国改革开放成果,使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城镇居民对于粮食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耕地保护意识[5]。也可以考虑从城镇居民的个人所得税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耕地保护基金。

此外,本着“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对于不同区域政府所筹集的由于占用耕地所缴纳的税费、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者所缴纳的耕地开垦费、当地政府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针对超额建设用地以及违法占地处以高额罚款而构成的罚没收入等资金,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建议国家规定最低标准(如15%),上不封顶)计提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形成新增占用耕地的组织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专项用于耕地保护补偿[16]。

1.3 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

基于代际补偿协调原则的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大力开展耕地保护宣传,强化人们的公益与慈善意识,积极倡导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公布各级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的账户信息,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个人踊跃为耕地保护捐资援助,形成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

2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筹集

有关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筹集途径,不同学者提出的不同补偿模式可能存在不同的筹集途径。本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2.1 国家级耕地保护补偿资金

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财政预算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耕地赤字省份上缴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国家大型建设项目新增占用耕地的组织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和社会各界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构成。

2.2 省级耕地保护补偿资金

耕地赤字区由于无偿获得了耕地盈余区耕地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耕地赤字区耕地占用成本外溢( 下降),同时也使得耕地盈余区在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管制下丧失了公平发展的机会。因此,耕地赤字区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耕地盈余区进行补偿,以弥补其开展耕地保护的损失[13]。对于耕地赤字省份,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主要由省级财政预算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省级建设项目新增占用耕地的组织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和社会各界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构成。对于耕地盈余省份和平衡省份,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主要由省级建设项目新增占用耕地的组织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和社会各界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构成。设计国家级耕地保护补偿管理机构实行年度粮食安全审核制度,因此,有关耕地赤字省份、耕地盈余省份和平衡省份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结构也会有所变化。

2.3 县级耕地保护补偿资金

对于耕地赤字县,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主要由县级财政预算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县级建设项目新增占用耕地的组织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城镇居民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和社会各界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构成。对于耕地保护盈余县和平衡县,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主要由县级建设项目新增占用耕地的组织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城镇居民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和社会各界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构成。设计省级耕地保护补偿管理机构实行年度粮食安全审核制度,因此,有关耕地赤字县、耕地盈余县和平衡县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结构也会有所变化。

3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

全国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以年为单位进行考核和实施,坚持自下而上筹集、自上而下分配,相邻两个行政级别关联,不越级关联的原则来运行,即在补偿资金的筹集上,下一级政府只对上一级政府负责(省级对国家级,县级对省级);在补偿资金的分配中,上一级政府只对下一级政府负责(国家级对省级,省级对县级);不论在资金筹集还是分配中,国家级和县级不关联。

3.1 国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

首先,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委员会从各省综合发展的视角出发,依据国家统一的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需求量、人口数量、耕地复种指数、粮食单产以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等要素,确定各个省份应该保护的耕地和实际拥有的耕地量,从而确定出耕地保护盈余区、赤字区和平衡区;其次,耕地保护赤字区根据国家划定的需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和补偿规模,缴纳省级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结合国家级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的其他渠道资金,共同形成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基金。耕地保护赤字区以年租制或其他形式缴纳补偿资金,然后转移支付给耕地保护受偿区域,专项用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保障工作[17]。再次,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委员会将筹集到的资金按照各个耕地保护盈余区的盈余耕地规模、质量和其他条件,将耕地保护补偿资金通过财政部账户划入到各个耕地保护盈余区耕地保护专项账户。最后,对于耕地平衡区省份,其耕地保护资金寻求自我平衡,既不向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委员会上缴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也不享受国家耕地保护补偿的划拨。具体见图1。

3.2 省级耕地盈余区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

其资金运行程序基本同国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只不过是行政级别不同而已。国家级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运行是针对各省而言,省级耕地盈余区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是针对各县,见图2。

3.3 省级耕地赤字区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的运行

其资金运行程序基本同省级耕地盈余区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只不过是内容不同而已。省级耕地盈余区是国家级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受益者,而省级耕地赤字区是国家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缴纳者,见图3。

3.4 省级耕地平衡区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的运行

其资金运行是自我平衡。一方面,县级耕地赤字区要向省级耕地平衡区耕地保护补偿委员会缴纳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结合其他基金来源共同构成省级耕地平衡区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另一方面,省级耕地平衡区耕地保护补偿委员会负责向县级耕地盈余区发放耕地保护补偿资金,见图4。

3.5 县级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

与省级相对应,分别设置县级耕地盈余区、赤字区和平衡区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其资金筹集与分配方法基本同省级的做法,不同的是,县级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最后直接对应的是需补偿农户的耕地保护补偿账户体系,具体将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直接支付到需补偿的农户耕地保护补偿账户之内。考虑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不仅涉及到农户的利益补偿,还涉及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等外部性内容的补偿,建议国家从宏观角度,规定地方总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对农户和地方政府的分配比例。本文认为,该补偿资金对农户的比例至少不少于50%。县级耕地盈余区、赤字区和平衡区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的运行见图5- 图7。

4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监管机制

4.1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管理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制度。考虑到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的特点,为了预防该资金出现挪用、贪污及其他不规范行为,防止资金沉淀和滋生腐败,建议按照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三级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设置,将对应级别的耕地保护补偿基金账户设立在相应级别的财政部门下,实行专户缴纳、专款专用,便于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管理制度,主要做好资金保障、资金管理及资金发放等环节的工作[18];建立地方土地收益基金制度,从社会公平和代际平衡的视角出发,在制度层面设置土地出让年限规模和收益分配方案,以供长期使用,防止透支未来[19];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权,对耕地保护补偿从资金筹集、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实现全程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程序。同时,需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管理制度体系,具体包括:耕地资源价值评估制度;区域耕地赤字和盈余核查制度;占用和保护耕地申请制度;被保护区耕地登记制度;建立耕地保护补偿专项基金管理制度;耕地保护补偿专项基金的检查和监督制度等等。

4.2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各级耕地保护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是实现耕地保护补偿的必要条件。不规范的资金运用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自于不同的主体,该资金的运用必须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保护耕地的补偿资金按时足额到位,杜绝各类资金挪用、资金借贷以及其他不规范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用。对于违反有关基金管理办法和财经纪律的行为要进行严惩[5]。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跳跃性和行政层次的增多,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在实施上存在较大监管难度。因此,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的监督机制必须与加强法律约束、技术监管、行政处罚和舆论宣传等手段相衔接,全面发挥政府与公众的监督作用[20],具体监管途径包括:

1)法律制度约束机制。强化耕地保护补偿工作的行政和法律保障,通过行政制度优化、法律制度优化、监督制度优化等举措,不断强化耕地保护的行政立法和经济立法,完善社会监督,加强宣传教育,优化耕地保护补偿工作的社会环境[20]。

2)区域间监督机制。要全方位落实耕地保护补偿的激励机制,上级政府应当建立耕地保护补偿的区域仲裁机制,专门对赤字区和盈余区政府在补偿要求的裁定、耕地补充的区位和质量、补偿模式的建立、补充款额的到位、补偿资金的发放与应用等方面实行全方位跟踪和监管,建立和完善事先预防和事后检查制度[20,21]。同时,为了保证该资金得到有效使用,保障资金筹集和使用信息公开,可借助政府机关、社会、区域间的力量监管补偿资金是否到位以及监管保护耕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17]。

3)区域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县级层面可以设立耕地保护举报信箱或设置投诉电话,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考核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情况,促进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民互相监督[20];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支出档案和农户补偿资金监督卡的方式,以便人大、审计、税务和社会舆论等加强监督,避免行政失范减弱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效应[20]。

4)动态监测机制。充分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实地巡查、建立举报奖励等措施,对保护区的耕地要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构建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对于违规用地行为要依法采取惩治措施。

5)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鼓励公众对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举报破坏耕地的行为,确保反馈信息渠道的全方位性与畅通,使公众真正参与到耕地保护区域协调的监督中,实行耕地保护的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特别是相关利益方公开,促使保护耕地的数量与质量达到相关要求[5],对破坏耕地的行为查证属实的给予奖励[11]。确保耕地的补偿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协调好经济、社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平衡[17]。

6)违法违规惩处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利用遥感监测、实地检查等手段,及时掌握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情况。发现违法用地的,加大惩处力度,使违法用地得不偿失[20]。

5 结论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1]。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2]。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关键在于形成完善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强化耕地保护行为主体的经济激励与责任约束,有效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保证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良性循环和有效监管是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核心任务。采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耕地保护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包括政府耕地保护补偿财政专项资金、新增占用耕地的组织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城镇居民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和社会各界缴纳的耕地保护补偿捐助资金等;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应按照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三级筹集和运行,并将其账户设立在相应级别的财政部门下,实行专户缴纳、专款专用;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监督机制包括法律制度约束机制、区域间监督机制、区域内部监督机制、动态监测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违法违规惩处机制。

6 建议

1)设置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和县级三级层次的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便于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的实施。考虑到我国现有的行政机构的设置,从精简机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视角,应该在国土管理部门下设立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委员会,受国土管理部门直接领导。在不同行政层面,该委员会受国家粮食部门、农业部门、财政部门等的业务指导。

2)设立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和县级三级层次的耕地保护补偿基金账户。考虑到耕地保护利益补偿基金的特点,为了预防该资金出现挪用、贪污及其他不规范行为,防止资金沉淀和滋生腐败,建议按照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和县级三级耕地保护利益补偿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设置,将对应级别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基金账户设立在相应级别的财政部门下,实行专户缴纳、专款专用,便于资金的监督和管理。耕地保护利益补偿基金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补偿资金的筹集和划拨补偿资金计划的编制;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补偿资金的管理及按照计划进行补偿资金的划拨。

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协议 篇2

甲方: xx市(州)、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

乙方: xx单位(拆迁人)

丙方: xx银行

按照《吉林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吉林省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的规定,为保证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合理使用,经三方充分协商,达成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协议,并承诺严格遵守本协议中的有关条款,履行各自的义务。

本协议中的市(州)、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是指市(州)、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房屋拆迁工作的部门;单位(拆迁人)是指申请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单位;丙方:xx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及辖内的市(州)、县(市)支行(办事处);被拆迁人是指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是指拆迁范围内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应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所需的费用。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补充协议是指因情况发生变化,甲方要求乙方追加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并存入甲方在丙方开立的帐户内,甲、乙、丙三方就追加拆迁补偿安置资金部分签订的协议。(协议样式同上)

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数额由甲方确定,乙方存入甲方在丙方开立的帐户内,丙方按照乙方实存金额出具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存款证明,同时甲方、乙方和丙方签订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协议。(需要追加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还需签订监管补充协议)

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存款的支付程序是:甲方直接把付款支票和《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交给被拆迁人(不包括返还未批项目和剩余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情况),同时告知被拆迁人支取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取款地点、取款方式(被拆迁人携带《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甲方付款支票直接到丙方办理,如是现金支票被拆迁人需携带有效个人证件、现金取款不得他人代领);丙方对甲方签发的付款支票(付款的唯一凭证)进行审核,付款支票符合《票据法》及相关规章规定的,从甲方帐户上付款。客户是否出具《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及其内容是否完整均与丙方是否同意付款无关,《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解除监管通知书》仅作为丙方统计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情况,上报政府拆迁管理部门的依据而留存丙方。

第一条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数额的确定、资金使用和返还有审批权。

二、甲方对签发的付款支票、《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解除监管通知书》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三、甲方负责把付款支票、《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直接交给被拆迁人;把付款支票、《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解除监管通知书》直接交给拆迁人。

四、甲方有告知被拆迁人支取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取款地点、取款方式的义务(被拆迁人携带《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甲方付款支票直接到丙方办理,如是现金支票被拆迁人需携带有效个人证件、现金取款不得他人代领)。

五、甲方负责组织甲方、乙方和丙方签订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协议。拆迁过程中因情况发生变化确需追加拆迁补偿安置监管资金的,甲方负责通知乙方补缴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并就追加补偿安置资金部分与乙方、丙方签订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监管补充协议。

第二条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乙方应如实向甲方、丙方提供相关的材料,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乙方对同意付款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加盖公章。

三、乙方对被拆迁人进行拆迁补偿安置后的剩余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包括追加后剩余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或甲方不予签发拆迁许可证项目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可以在甲方审批同意后,持甲方付款支票、《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解除监管通知书》到丙方支取剩余监管资金。

第三条 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丙方接受甲方、乙方委托,为甲方、乙方提供金融服务,按照本协议规定支付资金。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不足部分不垫款,对资金的实际划付不具有监管责任。

二、丙方在乙方按照甲方要求存入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后,向甲方出具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存款证明。丙方对出具证明时点乙方资金存入的真实性负责。

三、丙方有权在符合国家法规的前提下,要求甲方、乙方或被拆迁人按照丙方规定办理有关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支付手续。

四、丙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甲方上报有关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存付情况。

五、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被有权部门依法冻结或扣划后,丙方应在三个工作日内通知甲方。

第四条 违约责任

一、甲方审核确定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数额不足以支付被拆迁人,甲方与乙方负连带经济赔偿责任;甲方挪用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出具不真实、不准确的付款支票,付款支票没有按约定直接交付被拆迁人或拆迁人,造成被拆迁人、拆迁人经济利益受损的,甲方负经济赔偿责任。

二、乙方不履行拆迁补偿安置的义务,向甲方、丙方提供不全面、不真实的情况,造成被拆迁人经济利益受损的,乙方负经济赔偿责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三、丙方对不符合《票据法》及相关规章的付款支票予以付款,现金付款没有核实持票人有效证件,造成乙方、被拆迁人利益受损的,丙方负经济赔偿责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甲、乙、丙三方中的任何一方违反国家法律、有关规定,不遵守诚信原则,欺骗被拆迁人、为他方提供不实资料等造成被拆迁人、其他方利益损失的,承担相关法律、经济责任。

第五条 争议解决方式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三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一致时可以到(甲/乙/丙)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协商与诉讼期间,未涉及争议部分仍需履行。

第六条 三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一、本协议为甲、乙、丙三方确定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使用的唯一有效协议,任何一方或两方与该三方之外的其他人签订的涉及甲、乙、丙三方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使用的协议性文件,若与本协议不一致的,应以本协议为准。

二、在本协议执行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需追加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甲、乙、丙三方可以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七条 附则

一、本协议自三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二、本协议生效后若需变更或解除须经三方协商一致同意。

三、本协议一式三份,由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

负责人或授权代表人:(签字)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签字)

丙方:(公章)

负责人或授权代表人:(签字)

附:

1、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存款证明(略)

2、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拨款通知书(略)

3、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解除监管通知书(略)

4、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支付情况明细帐(略)

5、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支付情况汇总表(略)

资金补偿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征迁补偿资金;管理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日趋完善,从90年代至今,高速公路建设成为福建省交通事业的重中之重。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首先涉及沿线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的有效先行,才能为高速公路建设扫清障碍,确保高速公路有序地、保质保量地进行。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的管理工作是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笔者从事公路征迁资金管理工作多年,也到若干涉及高速公路建设的县市区学习考察过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的管理工作,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何确保证地拆迁补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用,现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和上级审计检查意见,谈谈几点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征迁补偿资金的会计核算形式应采用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征地拆迁补偿资金是组成公路建设概算的一部分,负责公路工程建设的业主单位大多采用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虽然,在目前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公路工程建设资金和征地拆迁补偿资金分开管理使用,即业主单位负责核算使用公路工程建设资金,沿线县市区政府负责核算发放征地拆迁补偿资金,业主单位拨付给县市区政府一定比例的征迁工作经费,显然,县市区政府成立的征迁机构(如有些县市区政府成立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相当于业主单位的征迁部门,二者同为公路建设资金,因此,征地拆迁补偿资金的会计核算形式也应采用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1收到业主拨付的征地拆迁补偿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基建拨款-征迁专项资金

2支付征地拆迁补偿费时

借:待摊投资-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下设所需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3支付办公费用、人员工资等日常管理费用时

借: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下设所需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4收到银行存款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按不同银行账户设明细科目)

贷:待摊投资-存款利息收入(按不同银行账户设明细科目)

5支付金融机构手续费时,冲减存款利息收入

借:待摊投资-存款利息收入(按不同银行账户设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按不同银行账户设明细科目

6购入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下设所需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

7按月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时

借: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下设所需明细科目)

贷:累计折旧

为确保征迁资金专款专用,每月终了,应计算征迁专项资金余额,计算公式如下:

“基建拨款-征迁专项资金”科目余额+“待摊投资一存款利息收入”科目中征迁专项资金户头产生的利息收入一(“待摊投资一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科目余额+“其它应收款”科目中预付征迁补偿费金额-“其它应付款”科目中已列支尚未支付的征迁补偿费金额)=本月末征迁专项资金银行存款余额

“待摊投资”科目年末不冲销,直接结转下一年度,直到高速公路完工交付使用、后续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全部并入“交付使用资产”科目,成为高速公路建设成本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有些县市区政府的征迁机构采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交通运输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形式,与业主单位的核算形式口径不一致,是不太合适的。

二、建立健全征迁过程中的会计档案管理和备查账登记工作

征地拆迁工作涉及土地征用、房屋及构筑物拆迁、坟墓迁移、安置地等补偿项目,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除了认真审核支付征地拆迁补偿费外,还要分门别类地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和管理和备查账登记工作。会计档案除了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以外,还应在日常注重搜集有关合同协议、会议纪要、预(决)算书、现场处理记录、各类补偿统计表等相关材料,并按项目整理归档,同时在每月结账后做好备查账登记工作,备查账主要内容包括:补偿项目、签订协议单位或个人、补偿详细内容、金额、凭证号码、所附资料名称等,各补偿项目和金额应与报表相关会计科目一致。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回头看”,检查会计档案管理和备查账登记工作中有无错漏之处,及时补缺补漏。做到会计档案与备查账相符,备查账与会计账簿相符,查看任何一项补偿费时可以一目了然。

三、减少环节,有效保证征迁补偿资金一步到位

征迁补偿费的发放工作在征迁工作中极为重要,补偿赞是否及时足额发放直接影响公路工程建设的进展。由于征迁补偿费的发放工作量大又复杂,有些县市区政府的征迁机构将有关补偿费直接拨付到下一级政府,由下一级政府的工作人员制表发放给征迁单位和个人,造成县市区政府的征迁机构与征迁单位和个人脱节,有的征迁补偿费补偿不到位,甚至被截留挪用,增加了资金监管的难度,降低了征迁补偿工作的透明度,未按时足额拿到补偿费的被征迁单位和个人因不满而去阻工、闹事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征迁工作和公路施工的进度,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高速公路建设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公益事业,征地拆迁工作应公平、公正、公开,做到明明白白,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征迁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切不可为了贪图方便省事,一级推给下一级,要做到补偿政策公开、补偿一步到位。笔者认为,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的县市区政府的征迁机构要确保征地拆迁补偿资金专款专用,除了设立祉地专户外,还应在农村网点较多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1~2个辅助专户,专门用于发放涉农补偿赞。在日常操作中,属于单位或村集体的补偿费直接转入单位或村集体,属于个人部分的补偿费,应详细造册,在辅助专户办理存折或存单,由征迁机构工作人员直接下村入户发放给个人,以方便群众支取补偿费。这样的做法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补偿资金专款专用和安全发放,更有利于资金管理工作。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这一做法得到群众的欢迎和上级部门的肯定。

四、加强全程监督是征迁补偿资金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

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补偿利用研究 篇4

1 森林分类标准

1.1 生态公益林分类标准

最大限度地以满足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对森林生态需求为目的, 经营管理上以追求最大公益效益为核心, 并且具有规模的森林, 包括防护林等和特种用途林。

1.2 商品林分类标准

作为基础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森林物化商品需求为目的, 经营管理上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核心, 选择优等地集中连片种植以便于管理和运输, 生产加工一体化, 开发潜力大, 相对产量高、消耗低、集约化规模经营的森林, 包括用材林, 经济林、薪炭林。

1.3 兼用林分类标准

既具有显著的以涵养水源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又可生产一定数量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认识的局限性, 目前还难以按商品林或生态公益林经营的森林, 包括水源用材林、水保用材林等。

2 效益与分类标准

2.1 效益

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护农田和牧场、路岸等效益。

2.2 分类标准

生态公益林按森林主导功能分为防护林和特用林。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草防护林、护岸护路林;特用林包括国防林、实验林、科学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文化纪念林、自然保护区林等。生态公益林按生态重要性、脆弱性等级指标划分为特殊保护林、重点保护林、一般保护林。

3 指导思想与原则

3.1 指导思想

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以现代化林业理论为指导, 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以分类经营为基础。

3.2 建设原则

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政府主导为主体投资, 社会参与,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资为补充投资。坚持生态效益优先,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 总体效益与局部效益协调, 长期效益与当前利益兼顾。

4 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必要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华北平原已无一条常流河, 黄河年年断流;到1997年黄河竟有330 d无水入海, 入海量不到20亿t。近年来, 南方地区频繁发生特大洪水, 而西北十年九旱, 救命水价曾每吨卖到800元, 南方、西北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山西全省来看, 长期以来, 资源浪费严重, 环境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种制约, 不仅表现在生态环境恶劣, 气候十年九旱, 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 表现在水资源严重短缺, 工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这充分表明,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山西从2004年开始, 启动了国家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全省非天保区生态公益林16.04万hm2纳入了补偿范围;到2009年, 省直林区生态公益林111.09万hm2也纳入了补偿范围。

5 建设资金补偿的客观性

5.1 资金是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必要条件

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一项大规模、长工期、多环节、全方位、标准化、集约化的系统工程, 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作保障, 才可做到持续发展。

5.2 补偿资金客观性

生态公益林的性质决定了经营单位只能是营造, 而不准生产性采伐, 不但长期不能从经营中得到收入, 而且还要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改造付出必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换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生态效益, 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如果不从受益方得到补偿, 公益性经营将难以持续。

5.3 补偿资金合理公平性

生态公益林为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提供了公益性服务, 征集补偿资金是受益者享受服务所合理付出的费用;得到补偿资金是生态公益林经营方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服务所付出的公平回报。这正体现了“享有所付, 劳有所得”的公平原则。

6 补偿资金筹集渠道

6.1 政府主体渠道

生态公益林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存的。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 将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偿金纳入国家财政收入, 是一项长期稳定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偿资金全体来源渠道。

6.2 效益分类专项渠道

按照生态公益林主导功能效益, 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向重点受益的各类单位部门征集专项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偿基金, 是各类型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有偿专项渠道。

6.3 社会参与渠道

由社会福利机构、慈善机构等筹集社会捐助资金;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发行生态公益林建设债券、生态公益林建设彩票, 以及出售冠名权等多种形式, 集中筹集民间资金, 建立生态公益林建设基金, 建立无偿的集中筹集民间资金的渠道。

6.4 企业项目投资渠道

国家提供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企业向公益林生态建设投资, 是一项有偿的专项的筹集资金渠道。

7 补偿资金的分类依据与分配方式

7.1 补偿资金的分类依据

根据生态公益林主导功能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补偿资金两种;根据保护程度分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补偿资金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补偿资金。

7.2 补偿资金的分配方式

7.2.1 政府主体渠道征集的补偿资金

采用按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两项指标的分配方式。具体可划分为特殊公益林为极端分配等级 (Ⅰ) , 重点公益林为重点分配等级 (Ⅱ) , 一般公益林为一般分配等级 (Ⅲ) 。分配的标准为Ⅰ级大于Ⅱ级、Ⅱ级大于Ⅲ级。

7.2.2 效益分类专项渠道征集的补偿资金

按照生态公益林主导功能效益的分配方式, 具体可划分为水源涵养林和自然保护林为极端重要分配等级 (Ⅰ) , 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环境保护林为重点分配等级 (Ⅱ) , 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护路林、固防林、实验林、种子林、风景林、文化纪念林为一般分配等级 (Ⅲ) 。分配标准为Ⅰ级大于Ⅱ级、Ⅱ级大于Ⅲ级。

关于急需解决征地补偿资金的申请 篇5

永宁县人民政府:

我是永宁县李俊镇光岩水泥制品厂的法人黄安宁,为积极响应永宁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强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治安”新永宁的号召,我主动配合李俊镇人民政府,将我本人位于李俊镇许桥村的“永宁县李俊镇光岩水泥制品厂”整体进行拆迁,共发生征地拆迁费823276元,按照协议约定,拆迁完毕后3个月内付30%,剩余补偿款一年内付清,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支付。

不幸的是,我媳妇朱芳于2012年7月16日,被南环西路交通小区掉落的街面外墙瓷砖砸伤,经诊断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积气,颅骨骨折,皮下血肿,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了脑开颅手术,花去费用40余万元,我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已是债台高筑。按照医嘱,两年后需进行第二次开颅手术,仍需费用40余万元,而我自己厂房拆除后我无任何经济收入,家庭生活陷入危机状态,亲戚朋友时而来上门讨债。

为此,恳请李俊镇人民政府一次性支付我征地拆迁款,一方面解决我媳妇二次手术的医疗费用问题,另一方面,让我还清所借亲戚朋友的借款。

特此申请

资金补偿 篇6

1 平阳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及补偿金发放现状

平阳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 全县土地总面积961.6 km2, 辖17个建制镇、14个乡, 总人口85.4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120亿元, 财政总收入10.91亿元。全县有林地面积4.93万hm2, 森林覆盖率51.9%。现有公益林面积2.1万hm2, 涉及16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 609.5hm2, 分别位于南麂、西湾、鳌江、宋埠、榆洋等5个乡镇的滨海和海岛山地;省级重点公益林1.55万hm2, 分布在鳌江水系的源头汇水区及两侧、一级支流汇水区及两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包括顺溪、青街等11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市级公益林3 333.33hm2, 位于鳌江支流汇水区及两侧, 包括闹村、晓坑等5个乡。实行补偿面积为1.71万hm2, 其中集体所有7 029.8 hm2, 个体所有8 069.5 hm2, 国有2 018.3 hm2。2009年共发放损失性补助金2 975 763.0元, 其中发放到村集体1 159 909.3元;直接发放到18 129户林农, 计1 331 469.7元;国有林场484 384.0元。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部分林农对公益林补偿资金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林农认为公益林补偿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 只认识到可获的利益, 却未充分认识到列入重点公益林后, 取得补偿资金自己应负的责任, 拿了补偿金没有履行公益林建设应尽的义务。

2.2 激励作用小

2009年度平阳县生态补偿基金37.667万元, 其中损失性补偿资金达2 976 763元, 发放给18 000余户林农, 平均每户只有70多元。但是真正分摊到各个受益农户, 高者不过100元, 低者10多元, 如青街乡睦源村全村户数418户, 公益林补偿金仅为9 614元, 户均不到23元。到户补偿金少是南方林区的共同特点。而同期平阳县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 754元, 补偿资金对农户收入贡献很小。导致部分农户漠视生态公益林建设, 使补偿金发放的意义不能充分体现。

2.3 发放渠道单一, 领取、补办成本大

平阳县公益林补偿资金支出由中央、省、县财政支付, 资金渠道较单一。按《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试行) 》的要求, 对林农的损失性补助应直接拨入为农户统一开立的个人银行存款账户。而公益林受益人大都处于山区, 如吴洋乡、维新乡等, 山高路远, 交通不便, 而补偿资金发放都存在镇一级信用社, 农户如取款, 要翻山越岭, 所用交通费都有可能超过补偿金总额, 这使得受益户有所怨言。另外, 山区农民对存折卡保管意识不强, 经常出现丢失存折卡等现象, 补办存折卡又要到县城总社进行补办手续, 据统计2008年要求补办存折已有79户, 有些补偿金少的干脆不再补办。从而造成部分补偿资金沉淀, 无人领取, 补偿资金不能发挥应有功能。

2.4 补偿标准偏低

虽然这几年平阳县木材砍伐量日益减少, 但在部分山区乡镇, 如顺溪镇、维新乡等, 木材收入仍是当地部分留守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列入生态公益林后, 林农经营活动受到限制, 收入减少。而据专家测算, 按照目前的物价指数, 与补偿林农的林地被划入公益林后带来的实际经济损失还有不少差距, 部分林农嫌补偿金太少。

3 建议

3.1 提高认识, 广泛宣传

进一步提高建设生态公益林工作的认识。采取标语、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 广泛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分布、管护要求、环境道德、生态意识、生态保护知识及森林效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县人民对林业生态主体地位的认识,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形成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协同工作、全民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 为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3]。

3.2 完善组织机构, 设定专职管理人员

随着生态公益林规模逐渐扩大, 补偿资金日益增多, 有必要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在不增加编制前提下, 抽调人员组成专职管理队伍, 负责协调农财、林业、乡镇、林农、金融机构等各方面关系, 保障补偿资金发放渠道畅通, 并及时了解补偿资金发放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及时予以总结反映, 以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4]。

3.3 积极探索新的发放方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公益林补偿资金是国家专项资金, 其发放方式既要保证其安全性, 同时考虑到其关联千家万户, 因此又要考虑能使方便群众领取。南方林区公益林补偿金发放特点是对象多、金额少。因此, 应探索新的发放方式, 考虑在有现成信用社的乡镇直接开户, 或存折卡丢失后直接送到乡镇级信用社, 再由信用社统一送到总社进行补办, 以此减少补办存折而带来的不便。

3.4 提高扶持标准, 处理好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 各地财政应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5]。生态公益林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因为在经济落后地区, 连基本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 人们不会也没有能力去改善生态环境。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才会对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才有能力和足够的资金去改善生活环境。平阳县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区主要是沿海一面坡及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 这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主要靠山吃山, 被划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区后, 生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如果一味强调生态建设目标而忽视农民的生计需要, 就难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建设和保护公益林的积极性。只有在生态建设的同时, 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利益,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新的收入来源, 逐渐减低农民对木材的经济依赖性, 引导开发笋竹、茶叶、高山蔬菜、花卉生产、开发绿色食品及生态旅游等山区非木材资源拓宽林农的增收渠道, 以发展促保护, 切实减轻公益林建设的保护压力, 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从而实现了山区农民由传统“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转变。

3.5 扩大融资渠道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但目前只是国家通过财政拨款来扶持生态林的建设与保护, 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然而, 不能否认, 如果把补偿基金的责任完全由国家财政来承担, 那么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必然会因为国家不堪重负而流产。国家可通过立法形式, 按照“谁受益, 谁付费”的原则建立一种市场补偿机制, 将生态补偿实施的范围扩展到企业以及直接受益者, 特别是要让电站、水库、森林公园、旅游公司等生态产品的直接受益者承担补偿责任[6,7]。如最近福建省出台全省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案, 根据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 分不同标准对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提供补偿, 这是福建省在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后, 探索新的融资渠道的重要举措。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山西, 最近也出台了一系列“以煤养绿”的生态补偿政策, 从煤的销售收入中提取0.15元/t育林基金进行生态补偿。因此, 可以参照这些省的做法, 进行新的资金筹措办法尝试。

摘要:根据平阳县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广泛宣传、完善组织机构、积极探索新的发放方式、处理好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关系、扩大融资渠道等建议。

关键词: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现状,问题,建议,浙江平阳

参考文献

[1]曹明德.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J].法学, 2004 (3) :40-43.

[2]卢朝升.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J].浙江林业, 2002 (10) :4-6.

[3]徐正春, 王权典.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法律制度构造及实施机制创新——兼析广东省机关政策与立法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4) :38-42.

[4]周正廷, 王益, 李东青, 等.丽水市生态公益林建设之思考[J].华东森林经理, 2006, 20 (2) :19-22.

[5]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31 (7) :31-33, 38.

[6]陈晓倩, 李世旭.市场化筹资方式在生态林业中的应用[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2 (5) :14-15

资金补偿 篇7

1.1 偿还村集体经济组织外债

1.1.1 由于九十年代初期国家号召大力兴办农村乡办企业, 当

时是村村办企业, 在当时有许多集体经济组织不具备这个实力, 只能靠银行代款。由于种种原因村办企业生存不下去, 只能破产倒闭, 最后各村都是剩下一堆破设备, 和一些破厂房及银行长代款, 这些年来村集体也没有什么收入, 银行催讨无果, 在集体经济组织有大踪的土地补偿款转入银行帐户, 银行马上通过种种途径将欠款划走、收回。

1.1.2 村集体搞各项必须的基础设施所欠的外债, 有许多集体

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早以空壳, 但是村级一些基础设施必须得兴建。如, 村内道路、农田道路、自来水的改造等等, 仅靠农户集资是远远不够的, 村集体还需要负担一部分, 村集体无力支付, 只好四处举债, 在当时一般人有钱是不会借给集体经济组织的, 村集体能够筹借到资金那是有许多人情在内的, 或者是有些具体情况债权人不得不垫付资金。

当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到村集体帐户, 债权人都来讨债, 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正常运转就必须用此款来偿还外债, 以敦化市为例, 敦化市市政府于2010年出台了相关规定, 土地补偿费专款专用、专项管理, 这种现象才得到控制。

1.2 各村纷纷将土地补偿费分配到人到户

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大踪土地被占用, 这样的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土地价格也相对来说较高, 农户土地被征用后, 农民得土地补偿费总额的80%, 集体得20%。以敦化市江南为例, 该镇53个行政村, 城中村有19个近郊村有20多个, 各类开发所有用的土地均是江南镇集体土地, 在这些年的开发中, 该镇以有两个村土地被全部征用。

被征土地的村有许多村农民上访, 纷纷要求将集体所属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到户到人。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不同的标准以将此款分配到户、到人。目前还有部分村正在运作中。

2 针对数额庞大的土地补偿资金是否可以采取以下的作法, 在

现实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更好的保护广大失去土地的农民切身利益, 壮大集体经济, 又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稳定。

2.1 土地置换异地安置被征土地农民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当地政府共同努力, 广泛征求被征土地农民的意见, 使被征地农民适合经商的村集体出面帮助联系场地、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 那些不适合脱离土地经商的农民, 他们除了农业耕作外, 别无其他技能, 村集体与当地政府出面与那些土地资源丰富的村协调, 在那些村里征得一些土地, 让那些土地以全部被征用的、且别无其他技能、无生活来源的农户耕种, 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支付新征土地后的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建设所需资金, 将新征得土地规划成被征土地农民所需类型的土地, 然后根据本村被征土地的农民实际,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讨论研究分配方案;敦化市江南镇双胜村此项工作做的非常好。该村于2011年高铁建设中征用农民蔬菜大棚等土地共计20余公顷, 由于该村多年以来就是以种植蔬菜为主要产业, 同时供应敦化市市民的菜蓝子, 多数村民都是种菜的行家。镇主要领导出面协调双胜村、下石村各村村民。在下石村征得了等面积的土地, 村集体出资将置换来的土地统一平整、统一规划, 实行三通, 重新建立了一个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完备的蔬菜基地。为被征地农户寻找到一个就业之路。

2.2 了却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 为广大村民进行养老保险

由于广大农民理财意识淡漠, 农户在得到土地安置补偿费后, 没有长远打算和忧患意识, 很多农民把土地被征所得的土地补偿费, 都做了生活费用了, 开始购置各类奢侈品, 进行高消费。与此同时许多村民纷纷走上了上访之路, 要求将集体所属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到户, 分配到人, 实际集体所属的土地补偿费如果按人头分也就是人均1-2万元左右, 如果将这些有限的资金, 分配到农户手中, 这些村民以现有的消费观念很快就会将这部分资金消费没了, 农民就没有生活来源了, 而且农村不安定的因素很多, 势必影响到农村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基层政府就应当统一广大农民的思想进行养老保险教育, 让农民拿一部分、集体出一部分, 了却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2.3 村集体选准项目进行投资, 所获利润服务于广大农民

面对这数额庞大的征地补偿费, 村干部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集思广议, 不能让这么多的资金放在银行, 要将它投放到最稳妥的项目, 且效益能最大化。象有的村将土地补偿费做短期投资, 开春时农民购农用物资资金短缺, 且到银信部门贷款手续繁锁, 农民去银行许多次, 才能将款拿到手, 有时就怡误了农时, 而且还款数额有限, 村里可以用此款有偿借给农户, 农民收获后再偿还,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 既方便了广大农民同时又为集体创收;同时村集体要广泛寻找商机与开发商合作, 参股开发一些各类商品市场、房地产及一些公益类项目, 村集体做为股东可以参与管理, 每年收取一定的股息、红利给全体村民一个稳定的收入, 而且可以安排一些剩余劳动力。

2.4 土地补偿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对于土地补偿资金, 农村乡镇经营管理部门要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 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使用和管理情况要定期公开, 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对于每一笔土地补偿费资金的使用, 其预算方案要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批准, 而且主要用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增加积累、集体福利、公益事业等方面, 不得用于偿还债务及非生产性开支以及挪做他用。要按照《农村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申请审批, 土地补偿资金使用的财务事项发生时, 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原始凭证, 注明用途并签字 (盖章) , 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同意后签字 (盖章) , 经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负责人、行政负责人签字 (盖章) 、, 然后到镇经管部门审计报帐。乡镇经管部门要严格把关, 对不符合财务管理规定的支出、及银行取现事项, 要坚决制止。在实际执行中有许多业务不熟的工作人员, 责任心不强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漏洞, 给集体造成损失。

2.5 加强乡镇两级干部、财务人员的学习

乡镇两级干部一定要加强对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 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增加法律意识, 洁身自好为广大农民群众管好各类资金, 看好家, 理发财。

资金补偿 篇8

生态补偿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尤其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生态补偿作为一项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 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 生态补偿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较为关键的问题有:生态补偿在现实执行中的复杂性与约束性、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和供给机制、生态补偿的融资机制与支付机制、补偿对象的空间定位、激励方式选择、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泄露、额外性与不正当激励以及中介机构的影响力等[1]。本文基于密云水库的实际情况, 对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问题进行分析, 以扩充密云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

2 文献综述

关于密云水库生态补偿的研究, 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宿丽霞等 (2012) [2]。高阳等 (2006) 从水源涵养林保持水土、改善水质方面, 提出了涵养林生态价值计算的一种新方法, 并得出结论:密云水库集水区现存树种结构十分合理, 截流量最少的蒙古栎的覆盖面积最大, 截流量最大的桦树林面积最小, 在以后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中, 也应多考虑截流量少的树种, 以减少森林对径流总量的消减[3]。廖浪涛等 (2000) 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蓄洪、净化水质四个方面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同时运用环境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原理及分析方法, 对森林生态补偿标准、补偿费的归宿进行了经济分析, 为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提出:水价提高后, 消费者中的低收入阶层相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要把支出的较大部分用来支付提高的水价, 因而受到的损失较大。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对受损失较大的那部分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补贴[4]。由于水源涵养林属于公共物品, 其所具有的特性使得政府必须为此投入较大的资本, 给予更多的关注。但目前, 学术界关于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问题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观点, 一些人支持“庇古思路”, 一些人支持“科斯思路”。庇古认为生态补偿的资金应来源于政府, 而科斯则提出应采取市场化手段来筹集资金。针对这两种观点, 笔者认为应结合我国以及密云水库的实际情况而采取政府手段与市场化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3 密云水库融资现状

密云水库 (北纬40°14′~41°05′, 东经116°07′ ~ 117°30′) 位于密云县城北13千米处, 是潮白河水系最大的水库, 也是北京市郊最大的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5788平方千米 (其中白河与潮河分别占9072平方千米和6716平方千米) , 为总流域面积的88%。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9亿立方米, 年输沙量为190万立方米。水库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 最大水面面积188平方千米。密云水库以防洪、供水为主, 并兼有灌溉、发电、养鱼等功能。自1958年兴建、1960年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后, 潮白河的水害大大减轻, 其下游600多亩良田未遭水灾, 400万亩旱地变成水浇田, 新辟河滩荒地100万亩。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 平均每年向下游供水7.8亿立方米, 约占全市年地表供水量的73.3%, 水体质量在饮用水二级标准以上, 是北京唯一无污染饮用水源。

基于密云水库的特殊地位, 北京市政府给予密云水库生态补偿高度的关注。目前, 密云水库生态补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政府通过征收补偿费, 一方面获得资金收入, 另一方面缓解了环境污染;此外, 还采取了水权交易这一市场化手段, 库区上下游通过协商, 对水权进行有偿转让。上游的农业灌溉用水转让给下游成为工业和生活用水后, 上游农民以这种方式取得经济补偿。虽然说密云水库生态补偿融资既采取了政府补偿手段, 又采取了市场化手段, 但所筹集到的资金数量仍然以政府补偿占较大比例, 而这种融资结构不利于生态补偿机制的自由化、市场化发展。因此, 有必要对密云水库的融资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模式。

4 密云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融资问题分析

4.1 融资方式分析

4.1.1 政府补偿

政府直接利用财政收入或者通过征收“生态税”得来的资金对生态进行补偿, 或者雇用当地农民进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而支付一定的薪金给农民来作为补偿。这种方式是目前绝大多数地区所采用的, 其占生态补偿资金的比重也是最大的。然而, 由于是政府出钱, 这又很容易导致人们对涵养林的保护产生惰性, 不利于发挥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 降低了机制运行效率。

4.1.2 市场补偿

(1) 生态旅游。

水源涵养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功能, 同时也有美化环境、清新空气的功能。在社会化越来越明显、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许多人都对美丽的大自然有着不一般的向往, 利用库区的水源涵养林来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作为经济补偿。但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而这就需要有一套严密的法律体系来加强对游客的管理。

(2) 水权交易。

秉着“谁破坏, 谁付费;谁受益, 谁付费”的原则, 通过水权交易的方式, 将农业用水权有偿转让给工业企业, 或者将上游节余的优质水资源有偿地提供给下游使用者, 以此来获得生态补偿资金。但由于这种补偿必须以生态环境价值评估为基础, 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快探索建立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5]。

(3) 碳汇贸易。

因为涵养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 所以可以用来与相关企业进行碳汇贸易, 实现库区水源涵养林的生态补偿。但是, 碳汇贸易中存在着碳排放计量困难、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等问题, 而这就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碳汇贸易的准则和政策, 为碳汇贸易奠定法律基础[5]。

4.1.3 社会捐助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修建纪念碑、纪念亭, 种植纪念树, 领养林地、草地或野生动植物, 划拨荒山荒沙给体育、文化娱乐界营造明星林, 与NGO、企业合作等方式来吸引国内外社会公众或企业组织的援助, 号召大家为建设祖国美好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2 融资结构分析

融资结构是不同来源渠道的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密云水库当前的融资结构主要是由政府补偿和水权交易构成。这种融资结构比较简单, 所能够筹集到的资金也有限, 不利于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应增大市场化补偿方式的比重, 尽可能以生态旅游、水权交易、碳汇贸易等手段为主, 以起到自由竞争、资金循环筹集的作用, 提高生态补偿机制的延续性。

5 结论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政策,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作为这一机制实施的典型代表, 其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发展过程中, 资金的来源是这一机制中相当关键的问题, 没有资金就没有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 生态补偿机制就难以推行。因此, 着重研究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问题, 并得出结论: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的融资结构中应提高市场化补偿所占比重, 增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生态补偿作为一项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 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本文基于密云水库的实际情况, 对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问题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资金应增大市场化补偿方式的比重, 尽可能以生态旅游、水权交易、碳汇贸易等手段为主, 以起到自由竞争、资金循环筹集的作用, 提高生态补偿机制的延续性。

关键词:密云水库,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赵雪雁, 李巍, 王学良.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 .

[2]宿丽霞, 郭旭升, 王兆华, 等.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为例[J].技术经济, 2012 (11) .

[3]高阳, 高甲荣.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涵养林生态价值计算的一种新方法[J].林业调查规划, 2006 (2) .

[4]廖浪涛, 丁胜, 吴水荣.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评价与补偿[J].林业建设, 2000 (6) .

资金补偿 篇9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生态公益,兑现,补偿

1 引言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类型之多世界罕见。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 (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 分布很广。贵州省处于西南地区, 而西南地区的山区主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主要特点便是石灰岩广布, 地表崎岖不平。由于地形地貌及林区土地瘠薄等生产要素低劣的原因, 对我省在林区开展公益林管理及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带来了一定的客观不利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地貌分布不均、区划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 区划的范围及边界较为粗放, 另一方面是山区林权纠纷的存在导致经营主体不明确以及补偿标准的偏低, 对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兑现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 如何在喀斯特地区林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兑现难的问题成为了当今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客观存在问题, 本文主要从个别些地方经验做法进行分析评价以获取更为合理的有效方法, 推动公益林管理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兑现科学发展做参考。

2 现有林区公益林基本状况

我省林区森林地表崎岖不平, 林区林农多以集体经营为主, 目前我省林区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公益林面积为8 581.87万亩, 但人均面积较少, 国家目前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按事权等级分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集体和个人的为14.75元亩/年, 地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为8元亩/年, 而因喀斯特地貌的原因, 我省林区森林生产力比较高的林区主要集中为黔东南州及黔南州的重点林业县产区, 而其他地区则处于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 因此我省不同区域的公益林的主要经营地类及树种相应不同, 丰产区的主要以松、杉为主, 其他地区以主要承担生态防护功能的灌木树种为主。

3 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现有的有关政策当中,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用于国有或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管护补助, 用于集体和个人的经济补偿和管护公益林的劳务补助等支出。

因此, 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对象要承担管护公益林的相应义务, 但前提条件必须有三个过程, 首先林农愿意将自家经营的森林界定为公益林, 第二, 与有关主管部门签订管护协议书, 以此约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保障各方的基本权利, 三要按照协议要求履行相应义务, 政府将资金兑现到林农手中, 从而实现生态管理及资金兑现的过程。

4 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林权纠纷导致经营主体不明确, 无法开展界定及兑现工作。因我省的地处西南片区, 山区主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地貌崎岖不平, 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当中, 因各方面原因在分户确权中往往不易做到分户到位, 精准确权, 所以就留下一些林权纠纷有待处理, 所以这些地块的公益林纠纷对我省开展兑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不利于林区生态社会的稳定。

(2) 区域立地生产力不一, 给区划界定工作带来难度。贵州地形地貌高低不平, 在南部海拔低的地区, 土层的立地条件要好于西北部地区, 该地区的林地立地条件优良, 林木的生产效益高, 生长周期短, 在这地区的林木经济效益明显, 而西北部地区的地势地质条件较为劣差, 该地区的立地条件就相对为差一些, 林木的生长和经济效益较为差一些, 该地区的林区林农对林木的依赖性就没有南部片区多。所以, 对于以承担生态效益的公益林而言, 以现有的补偿标准去完完全全的让林农接受生态补偿替代林木经济收益还存在一些矛盾, 给区划界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难题。

(3) 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 履行兑现开展困难。根据规定, 领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林权权利人要履行好管护义务, 但贵州林区大部分属于贫困地区, 单单的依靠简单粗放农业无法脱贫致富, 林农为了提高收入, 大多举家外出务工, 这就无形中给林区管护带来了很多隐患, 形成有协议无人管护的状态, 造成管理上的空档, 《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提出集体和个人应按照管护合同履行管护义务, 承担管护责任, 根据管护合同履行情况领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据此, 不利于资金兑现的开展, 造成管护成效差, 资金兑现不下去的态势。

5 处理问题的思路

5.1 解放思想, 分离纠纷与兑现矛盾

通过调研, 纠纷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有的地方积极扩展思路, 针对纠纷和矛盾并存的客观事实, 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 深入调解。纠纷是林权权利主体未明确的问题, 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护补助是针对森林承担生态效益而获得的补偿, 基于这个出发点, 通过协商等方式, 提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可以用于公益性事业开支, 所以, 对于有矛盾的地方, 可以搁置争议, 积极界定, 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用于双方的公益事业建设等开支。这样, 既不损害林区林农的基本利益, 又解决了因纠纷引起资金难以兑现问题。对改善林区基础设施资金薄弱环节上非常有意义, 因此, 在有些纠纷普遍存在的地方多采用该方法, 既造福了林区林农, 又解决了兑现工作难的问题, 是一项好的方法值得借鉴。

5.2 委托管理, 专业化实施

对于不能承担管护义务的林区林农, 可以与林农进行协商, 从兑现的一部分资金中提取相应的费用统一聘请专职护林员进行集中管护, 制定办法进行考核, 这样林农既可以委托管护又可以兼顾其它收益, 使其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 森林的管护得到有效落实, 进而推动了整个兑现工作程序的开展。

5.3 科学界定, 完善兑现基础工作

对于立地条件不一的林地, 该地块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和获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一定的矛盾, 要林区林农完全接受认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应加强对林区立地条件的林地调查, 进行分类规划, 在生态功能脆弱区, 则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区划, 生态优先, 统一分类, 在其他区域, 应进行分类指导, 兼顾林农综合利益原则进行区划, 保障林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和生态划分合理的科学性, 确保林地地块因地制宜, 合理划分, 在实现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生态也能得到合理保护, 同时为生态补偿的兑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6 结语

喀斯特地区林地的地形地貌多样复杂, 地表崎岖不平, 是制约我省林业快速发展的一项客观因素, 加之多年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的滞后, 导致了林区林农依山靠山的传统思想深闭固拒, 对做好林区工作带来了很多实质性问题。因此, 只有解放思想, 从林区林农的根本利益出发, 找到合理的方式方法, 才能化解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助推涉农惠农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何勇.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分析[J].林业经济, 2009 (3) .

上一篇:《穿普拉达的女王》下一篇:酮症酸中毒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