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资本市场

2024-06-28

广西资本市场(精选八篇)

广西资本市场 篇1

关键词:资本结构,产品市场竞争,财务风险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对公司财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的资本结构问题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更加关注公司未来盈利信息在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及由此引发的代理问题和对公司资本结构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日益受到财务学家的关注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特性, 包括财务杠杆对企业在产品市场竞争中的投资能力、产品定价行为和业绩的影响, 以及行业特征和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对企业财务杠杆的影响容易受到重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金来源中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 它是企业所采用的融资方式的结果。人们通常关注的是其中负债资金的比重问题。在现实经济中, 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是非常复杂的, 它除了受到企业治理结构、破产风险、收益水平等内部因素影响外, 也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众多的外部环境中, 市场竞争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本文将以广西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一是研究它们的资本结构及资产结构的匹配程度以及财务风险;二是研究它们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指标及经营风险。截至2010年12月31日, 广西有A股上市公司26家。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 这26家公司当中, 属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有5家。其中, 两面针 (600249) 和索芙特 (000662) 的细分行业是“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河池化工 (000953) 和南化股份 (600301) 的细分行业是“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 柳化股份 (600423) 是“化学肥料制造业”。考虑到日化产品在产品特性、面向消费群体方面与化学原料、化肥产品存在很大不同, 不适合直接对比公司的财务数据和指标, 因此, 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为在产品特性及市场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三家公司, 即河池化工 (000953) 、南化股份 (600301) 和柳化股份 (600423) 。本文数据来自于对上述公司年报的整理及“大智慧”分析软件。

一、资本结构及资产结构分析

资本结构一般以资产负债率来表示, 即反映公司的资金来源中, 负债筹资的比重。同时, 我们也关注以下问题:一是负债筹资中, 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关系;二是公司的资金来源中, 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三是公司长短期资金的筹资比例, 是否与资产结构相适应。因此, 本文考察如下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 (长期负债/总负债) 、流动负债率 (流动负债/总资产) 、流动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总资产) 。

分析说明:三家公司的负债率逐年上升, 财务风险逐步走高。尤其是河池化工的负债率水平已经处于80%以上, 而且其负债当中, 又以流动负债为主体, 长期负债比重不到20%, 因此其短期偿付能力值得担忧, 风险程度相当高。从三家公司的数据看, 长期负债都不到总负债的50%, 说明公司在选择负债融资时, 更倾向于采用资本成本较低的短期负债形式。

分析说明: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 三家公司的长期资产的比重高, 如柳化股份长期资产的占比基本在80%以上。这种资产构成是符合行业特性的, 即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高。

分析说明:表3主要观察资产特性和融资方式的匹配程度。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这三家公司短期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的比重都大幅超过了短期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说明它们可能都存在将短期资金投资于长期资产的情况, 采用的是较为激进的融资策略, 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

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分析

在反映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时, 选择的代表性指标一般包括行业内公司数、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利润率等。普遍认为, 行业内的公司数量越多, 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 销售收入的增长以及销售利润率的提高就变得越困难。

2007~2010年期间, 柳化股份的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实现4年连续盈利, 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营业利润的增长与营业收入、总资产的增长不匹配;二是营业利润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均呈现不稳定的状态:营业利润率在2007年是12%, 但在2009年只有1.2%;2010年的营业利润增长率接近224%, 但在2009年是-0.8%。南化股份无论是营业利润还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已经三年连续为负数, 并且其2009年和2010年的营业毛利率也为负数, 说明产品的竞争能力弱化, 经营状况堪忧。河池化工的营业利润已经连续三年为负数, 如果考虑营业外收支, 则2010年的净利润为正, 但是还不能证明其摆脱了经营困境, 因为2010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仍然是下降的, 说明在市场能力方面没有转好。

三、资本结构构优优化化建建议议

一是尽可能地增加权权益益融融资资, , 或或者者在在负负债债融融资当中增加长期负债的比比重重, , 防防范范短短期期偿偿付付风风险险。。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不不利利地地位位时时, , 更更加加要要注注意意控制好财务风险, 如河池池化化工工和和南南化化股股份份, , 在在业业务务增长状况不理想, 获利困困难难的的情情况况下下, , 高高负负债债经经营营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增加加权权益益资资金金比比重重才才是是增增强强自身实力、渡过难关的保保障障。。

二是注意资产结构和和资资本本结结构构的的匹匹配配, , 尽尽量量减少短借长用。如前文所所述述, , 三三家家公公司司可可能能都都存存在在将部分短期资金投资于长长期期资资产产的的情情况况, , 尽尽管管这这种激进的融资策略可以降降低低资资本本成成本本, , 提提高高竞竞争争中的成本优势, 但是从长长期期来来看看, , 为为了了公公司司平平稳稳健健康发展, 还是需要建立一一个个与与资资产产结结构构基基本本匹匹配配的资本结构。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公司出现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的几率会加大, 因此尤为要注意长短期资金的匹配问题。

四、结语

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竞争程度较大的行业企业, 资本负债率水平普遍较好, 而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企业, 负债水平普遍较低。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政策约束使得收益水平高、垄断程度大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进行股权再融资, 负债水平较低;而收益水平低、竞争强度大的公司股权融资受到限制而进行债权融资, 负债水平较高。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也是导致企业采用低财务杠杆的重要原因, 由于这一原因所导致的财务保守行为是合理的, 它是企业为避免财务风险提高竞争能力而采取的战略行为。中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股权融资过度行为, 但是要与由于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而采用低财务杠杆的行为相区分。上市公司要根据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公司发展战略和其他内部特征来合理选择融资渠道, 使公司既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又能在产品市场竞争中保持策略优势, 以提高公司绩效。

参考文献

[1]李青原, 陈晓, 王永海.产品市场竞争、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 2007, (4) .

[2]谭伟荣, 魏继东, 屈荣杰.我国上市公司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的选择[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3) .

广西资本市场 篇2

心理资本 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11-02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寄养在亲戚家或自我照顾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面临着亲情缺失、亲子教育匮乏与监护缺乏的三重困境,这对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人格与自我意识等造成消极影响 [2]。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 [3],情绪不稳定,易出现抑郁、社交焦虑、低自尊等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 [4]-[6]。本研究以广西留守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为被试,探究留守初中生在不利环境下与非留守初中生在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可能存在的原因,为广西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广西抽取4所农村初级中学的七年级至九年级共530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510份,有效回收率为96.23%。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3-17岁之间。

(二)研究工具

采用刘贤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张阔等人编制《积极心理资本量表》,郑雪等人改编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分量表》进行调查研究。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一)广西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对受测广西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得分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除了健康适应因子得分上留守初中生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5.781,P<0.001)外,其他因子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对受测广西留守初中生和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得分及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心理资本平均分、主观幸福感平均分和自我效能、乐观等因子得分与非留守初中生并不存在统计差异。

(二)广西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为具体分析受测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性别、年级等因素对广西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丧失和其他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4.664或5.183,P<0.05);心理资本及韧性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5.703或5.018,P<0.05);学习压力和其他的年级主效应显著(F=5.790或3.372,P<0.01或0.05);人际关系和受惩罚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

3.049或5.136,P<0.05或0.01)。

进一步比较发现,在丧失、其他、韧性与心理资本四个因子上,男留守初中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留守初中生。对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年级主效应进行进一步的LSD(最小显著性法)检验表明,九年级留守学生学习压力最大,其次是八年级留守学生,最后是七年级留守学生;在其他因子上,七年级留守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八年级留守学生。对人际关系和受惩罚因子做性别与年级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人际关系上,七年级男留守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九年级男留守学生。在受惩罚因子上,七年级、八年级男留守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九年级男留守学生;八年级、九年级女留守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七年级女留守学生。

三、讨论

T检验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健康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可能的原因是在特殊环境下成长的留守初中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 [7],相对于非留守初中生,他们的生活更加规律,身体素质更高。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不显著,处于不利环境并不一定会导致不利的发展,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心理资本等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甚至避免不利环境带给留守初中生的消极影响,而心理资本在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生活事件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留守初中生在丧失、其他、韧性与心理资本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留守初中生。在面对亲人重病或逝去时,男生可能会感到之前没有的责任压在自己身上,会肩负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他们独立性更强,缺乏父母约束,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对家庭成员的打骂感受更加强烈,也更加理解父母打工的辛劳,也可能是适应了留守这样一种环境 [8],从而具有比女留守初中生更强的韧性与更高的心理资本。学习压力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这是留守初中生面对升学压力的结果。八年级留守学生在其他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七年级留守学生,原因可能是八年级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更多,从而对他们造成了更多不利的影响。

性别与年级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九年级男留守学生在人际关系上显著低于七年级男留守学生,原因可能是九年级男生要面对升学压力和对未来发展的抉择,遇事不会主动跟他人沟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情绪波动大,也具有自我封闭的倾向 [9]。七年级、八年级男留守学生受惩罚得分显著高于九年级男留守学生,原因可能是九年级男留守学生对惩罚等负性事件形成了固有的应对方式,从而减弱了对他们的负性作用。研究还发现,八年级、九年级女留守学生受惩罚得分显著高于七年级女留守学生,原因可能是八年级、九年级女留守学生在自尊心、独立性方面显著提高,其心理更加敏感,负性事件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根据调查的结果,学校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留守初中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重视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加强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辅导;注重九年级男生的人际关系训练等。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举办主题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法提升留守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留守初中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

[3]严虎,陈晋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17-419.

[4]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王香玲.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8-240.

[5]张顺,王良锋,孙业恒.小学“留守儿童”社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1-443.

[6]郝振,崔丽娟.自尊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99-1201.

[7]陈新花,李珍连.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差异分析——以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的儿童个案调查为例[J].西北人口,2008,(2).

[8]李光友,罗太敏,陶芳标.初中留守儿童生活事件调查研究[J].中国校医,2013,27(1):1-3.

[9]陈友庆,张瑞.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93-1396.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资本的测量及开发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A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广西资本市场 篇3

人类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已有漫长的历史,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76)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算术》首先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1964)完整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此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卢卡斯(Locus,1988)、罗默(Romer,1990)将人力资本作为内生的经济发展要素,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型。在国内,董智玉(2006)、周建华、曾福生(2007)、何秀玲(2008)均强调了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严重不足,是影响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的原因;白菊红、傅国华、许能锐、张绍赢等对全国及不同省市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 广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解释

目前,各级正规教育的投资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受教育年限最能体现人力资本内涵,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者收入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受教育年限分别按照6年、9年、12年、16年计算,而文盲则按照受教育年限1年计算。由此得到了度量人力资本积累的权数值:文盲或半文盲为1;小学为6;初中为9;高中及中专为12;大专及以上为16。于是,得到下面公式:

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总存量:

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

上式中,Li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人数;Ei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积累的权数值。

2.2 计量经济学分析(见表1)

注:1.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出版社;2.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为剔除物价之后的数值。

用y作为被解释变量,X作为解释变量,运用表1的数据,通过E-views计算结果如下:

容易证明:回归方程通过了R和F检验,对常数项进行t检验,|t0|=13.14222>t0.05/2(16)=2.12,通过检验;对X进行t检验,|t0|=16.055 19>t0.05/2(16)=2.12,通过检验。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而且增长的速度缓慢。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可知,广西农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人均纯收入有明显影响,且当广西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人均纯收入将增加1 297.172元。也就是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具有较大的影响,即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越大,农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长,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

3 广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分析

3.1 战略的非均衡发展

马克思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生产关系(制度)对人(人力资本)的影响,他认为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人力资本发展时,必将阻碍其发展。国内学者陶昆刚、秦炳慧等认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安排。与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样,广西农村也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重工业,轻农业;重城镇,轻乡村”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事业成为牺牲品。从政策上看,我国原有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这一规定将城镇与农村居民作了不同等的对待,表现出“城市公益事业国家办,农村公益事业农民办”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反映出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的忽视,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巨大反差及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从政府投资角度看,2009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 706.7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5 159.34亿元,占总投资的90.41%,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为547.36亿元,仅占总投资的9.5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条件的改善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2005年自治区辖市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占地方教育预算支出31.67%,到2008年增加到了47.83%;而2005年辖市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25.47%,到2008年才增加到26.22%;2006年预算内教育支出中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中教育支出才4055万元,占预算内教育总支出不到0.28%。无论是投资基础设施还是教育,政府投资都偏向于城市,这样的投资方式造成农村教育更为落后。总之,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直接导致农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

3.2 贫困恶性循环的主导

在产业经济学中,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易摆脱贫穷的原因在于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同样,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也存在非良性循环的情况。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低收入意味着农民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如此只能形成素质比较低的劳动群体,而低素质的劳动者意味着只能取得相对低的收入。从广西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1990年的612.07元增加到2008年的3 400.92元,但相对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1448元增加到2008年的14 146元就显得微小。低收入导致农民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985元,占总收入的87.77%,而用于其他支出的不足13%,其中也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的那一部分。可见,农村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较少是造成广西农村群众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低收入农民购买力十分有限,有限的购买力使得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更多的资金投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低文化、低素质、低技能的农村劳动者与城镇居民相比缺乏竞争力,只能取得较低的收入。2008年,广西农民平均仅有其纯收入12.23%的资金可以投资教育,但不可能将其完全用于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2008年广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多,即受的教育水平平均为初中水平甚至是初中均未毕业。这样低文化、低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很难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城镇居民竞争,最终导致广西的农村劳动者只能取得较低收入。

3.3“看不见的手”的推动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将“看不见的手”比喻成一种看不见但却可以引导人类行为的人性本能,这只“手”就是市场。他认为,人们都有“利己心”,驱使着人们去获得最大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及农民收入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看不见的手”的推动,其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农民投资及劳动者个人选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政府投资角度看,政府作为市场投资的主体,可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政策,但有失公平的教育政策恰恰体现了政府也是“自利的经济人”,上文的原因分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农民投资角度看,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现期投资、未来获益的投资,而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回收期一般来说更长,较长的投资回收期使得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投资的风险增大。因此,一些农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可能放弃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而选择更为有利的近期投资。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农民总收入的87.77%,用于其他支出的不足13%,可见其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费用是极小的。从劳动者个人投资角度看,城市中形成的人力资本基于“理性经济人”的考虑,城镇的生产率高,收入也较农村高,受“看不见的手”的推动,“经济人”依据其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往往选择留在相对农村获得较高收入的城市,最终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缺失。目前,在广西农民外出打工的目的地广东省等沿海地区,打工者月平均工资在2 000元左右,远胜于在家务农所取得的收入,这些劳动者绝不会放弃打工而回家务农。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是不可能回乡工作。根据广西财经学院对2010届毕业生工作地点的统计,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个市及柳州、北京、广东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城市就业,而像百色、河池等落后城市被大学毕业生所冷落。

4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4.1 抓住广西发展的有利契机,进行有效的均衡制度安排

在非均衡制度的安排下,广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偏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凸显,进而导致农村人均收入不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及地区的政策、战略的制定。首先,必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法则》,平衡城乡教育政策,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同等对待,给予农村同等条件的补助或更优于城镇的条件,以缩小城乡教育投入之间的差距。其次,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等方面入手,千方百计给农村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必须抓住广西现有的机遇,进行有效的均衡制度安排。2010年8月,中央政府计划未来3~5年内投入1.5万亿元人民币,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行大规模开发以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广西政府应抓住中央投资的机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教育的硬件条件,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而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4.2 突破“贫困恶性循环”,设计人力资本“双循环”激励机制

由以上的分析得出结论:导致广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陷入“贫困恶性循环怪圈”的直接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缺陷,而要改变这样的“贫困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打破循环的链条。一方面,从循环的外部因素入手,广西要以革新投资主体,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目前,广西的投资模式是以单一的投资主体为主——政府投资和农民投资,但农民收入低给政府投资带来巨大压力,而通常政府的不作为使得对农民的投资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面投入,譬如财政投资基建、社会捐赠扶贫、企业培训农民工;另外通过制度创新、健全法制、构建平台等,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多途径、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增强广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从循环的内部因素入手,以欲望激励、动机引导、行为定向等为主,扩大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以激励农民的欲望,使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存量的农民找到合适的位置;扩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引导更多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经济发展;以“回归工程”为例,减轻农村人力资本流失。通过“双循环”激励机制的设计,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4.3 运用“看得见的手”,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固有的缺陷,在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流动中并不能单独地完成有效配置的任务。而且,在解决农民收入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上,市场也是低效率的。因此,需要其他的“手”共同发挥协调作用,即政府介入和干预经济活动。如何发挥“看得见的手”的积极作用,促进广西教育健康发展?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2010年秋季开学,广西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正式实施,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新的教育办法,确保该办法惠及每一个地方,决不让该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其次,约束官员行为,以避免过多的财政资源被政府官员消耗掉。应该强化立法、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财政资源使用的监督,还应保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加大对违规官员的惩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政府官员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把这些资源用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等领域。第三,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监督制度,切实保证政府人员依照国家政策法规办事,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去;有关人员要不定期地对教育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杜绝农村教育经费的流失。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1992.

[2]Lucas 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3]P.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

[4]杨公朴,夏大慰,龚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王勇.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制度分析[J].特区经济,2007 (12):180-181.

[7]陈美兰.人力资本溢出效应、集聚与城乡差距[J].工业技术经济,2010(2).

[8]王春明.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09 (10).

[9]张绍赢.浙江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7).

[10]郑长植.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本开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4).

[11]黄敬宝.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9 (5).

广西资本市场 篇4

目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 构建西部地区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实现空间经济协调发展, 需要科学定量地研究以下问题:欠发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追赶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什么?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追赶的作用和贡献如何?Maddison (1995) 认为日本成功实现技术追赶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积累;张焕明 (2007) 基于教育效率的水平创新模型分析了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认为人力资本是影响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潘士远和林毅夫 (2006) 的理论研究表明, 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则较高的知识吸收能力可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 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可以看出,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短缺, 结论也不尽一致, 使用的样本单元是省域, 忽略了空间因素。

二、数据和变量的选取

人力资本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会因为性别或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 广西北部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仍然很大, 因此可以认为, 当前劳动力越多, 越有利于经济增长。

本文研究采用广西14个市区的数据。被解释变量为2005年各地区的GDP, 用来衡量地区经济增长, 解释变量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 (MANEDU) 、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 (WOMANEDU) , 用来衡量人力资本存量, 15岁以上各地区总人口 (LAB15) , 用来衡量广西劳动力人口。数据来源于2006年《广西年统计年鉴》、《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三、估计的计量方法及实证结果分析

空间计量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采用的空间计量方法主要是纳入了空间的不平稳性 (空间差异性) 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中国地大物博, 经济特征各不相同, 因此假定区域之间的经济行为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才更加符合现实。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中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可以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不平稳性, 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经典的全域回归线性模型可以如下表示:

回归系数α0被假定为常数, εi是整个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模型一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 (OLS) 方法进行估计。

地理加权回归 (GWR) 扩展了经典回归模型 (1) , 特定区位的回归系数不再是利用全局信息获得, 而是利用邻近观测值的子样本信息进行局域回归估计得到, 模型可以表示为:

(u1, v1)是第i个样本点的空间坐标, 一般由观测值的经纬度作为空间坐标。β1 (u1, v1) 是关于空间位置j的未知函数, 这将给出关于空间不平稳性条件下回归关系的有价值信息GWR技术对于样本数据具有强大的局部分析能力, 利用接近位置i的观察数据权重比那些离位置远一些的数据权重对β1 (u1, v1) 的估计有大的影响的方法, 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为了进行比较, 首先进行OLS估计, 结果见表1。模型拟合度达到82.36%, 并且模型通过0.0001172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模型建立的效果较佳。解释变量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虽然对广西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果, 但是效果不明显。15岁以上总人口对广西经济增长作用是正向的, 且结果显著。或者说劳动力越多, 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目前广西工业主要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结果符合广西经济现状。

基于OLS法的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可能由于空间均质性假定而致使设定的模型不恰当。以往的研究大多假定地区均质或相互独立, 导致了基于OLS法估计结果及推论不够可靠。因此考虑空间不平稳性与当前广西经济结构更为相近, 这将使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贴近现实。OLS法只能对全局进行平均估计, 无法揭示广西局部地区的特征。本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 (GWR) 进行模型估计, 充分考虑地理区域异质性。表2即为GWR模型估计的结果。

从表2实证结果可知, 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 (MANEDU) 对广西14个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具有正向效应但程度不一, 充分凸显空间异质性, 地区差异明显。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 (WOMANEDU)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正有负。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会因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男性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强于女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广西人口出生性别处于比例失调状态, “重男轻女”思想使得男女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待遇严重不平等。在子女教育上, 由于家庭资源的约束条件, 教育投资偏向男性为主, 女性文化水平普遍低于男性。另外, 女性存在生育及其相关成本, 工作不久便会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问题, 使女性员工在一定时期内退出劳动力市场, 产生工作生涯的中断, 而工作生涯的中断, 特别是较长时间的中断, 会降低雇员的实际挣得能力。当女性雇员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时, 需要一段时期的恢复和调整, 这些都会削弱女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顾佳峰, 2008) 。15岁以上总人口对广西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 这符合我们的预期。

四、基本结论

广西资本市场 篇5

一、广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部根据2005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各省 (区、市) 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了测算, 并按水平高低将其划分为Ⅰ、Ⅱ、Ⅲ、Ⅳ四类。广西属于第Ⅲ类, 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为10.53在全国位列第17位, 低于全国11.29的平均水平。2004年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世界排名仅为51位。综观国内外, 广西离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农业标准差距还相当大。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测算体系由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四大指标体系构成。广西的农业投入指数为12.28, 低于同期全国13.2的平均水平;广西的产出指数为11.78, 也低于同期全国产出指数13.12的平均水平。从测算的结果看, 广西的投入指数高于产出指数, 说明广西的产出率比较低。该研究构建的农业产出水平测算由六大指标体系构成, 分别是:人均GDP、农产品加工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 而这些指标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密切相关 (1)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20世纪80年代末,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 中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提高108%, 大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提高300%。因此,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尤其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能够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建设广西现代农业, 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广西农民的素质、增加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概况

首先, 广西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比较低。以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说明广西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构成:

2006年末, 全区农业从业人员1701.8万人, 其中, 男性占50.8%, 女性占49.2%。按文化程度分, 文盲占4.5%, 小学占40.5%, 初中占50.1%, 高中占4.7%, 大专及以上占0.2%,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56年, 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7.3年。

从科技素质看, 广西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普遍低下。据广西农业部门对全区12个县 (市、区) 监测农户监测结果显示, 具有粮食经营、园艺、林业、兽医、养殖、工业技术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仅占监测户劳动力的5.19% (2001年) 。典型村调查结果表明, 具有上述科技素养的乡土人才, 占劳动力的比重平均为8.54%, 石山区这一比例更低。2006年广西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只占15.7%, 其中在外出务工人员中, 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也只占21.3%。经调查, 很多劳动者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 他们所掌握的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 在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上困难较大。与此同时, 2006年末, 全区共有农业技术人员8.3万人, 平均每千名农村从业人员拥有农业技术人员不足5名。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导致近70%左右的农业科技应用成果无法在农村推广。

目前, 农业留守劳动力中的老人、妇女、未成年人成为农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老人农业”、“妇孺农业”给广西的现代农业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从心理素质看, 农村劳动力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处于自然经济条件下, 人们靠天吃饭、听天由命, 依赖性强, 屈于贫困、缺乏开拓精神。

三、当前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不高的原因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很多, 如劳动者报酬、年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分配、代际间收入分配等, 而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相关性。如果从人力资本的存量、流量和增量的角度来宏观考察, 不外乎三大因素:

(一) 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的自然变动。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生育水平越低,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越低。2004年以来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稳定降至6‰以下, 而广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徘徊在8‰之上。2008年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5.08‰) 。从微观来看, 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 家庭的生育决策取决于家庭收益最大化。传统的农耕方式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比较高, 家庭倾向于生养更多的孩子。所以, 经济发展越是落后的地区人口增长率反而越高。2008年广西人均GDP为11417元,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 位列全国第26位, 属于欠发达地区。同年广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690.34元, 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 位列全国第23位。此外,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 一些石山地区如百色、河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以河池为例,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9992元, 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63%。当年河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 相当于同期广西全区平均水平的80%。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又缩减了家庭和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教育、培训投资严重不足, 高的人口增长率带给广西的只是高数量的低素质劳动力。

(二) 劳动力迁移人口素质较高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迁移。在现代社会中,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及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导致人们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 从农村走向城市, 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以谋求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从迁移的人口特征来分析, 与留守劳动力大有不同。不仅广西农村迁移男性数量远大于女性, 而且从年龄结构看, 青壮年比例逐年上升。2005年广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 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75.4%, 平均年龄27.2岁, 比留守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7.8岁。从转移者的文化程度看,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逐年上升。2005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 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人员占7成以上。在这部分人中, 接受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占26.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迁移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素质很明显优于留守农业劳动力。

(三)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如果把影响因素分解为众多衡量指标, 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地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均财政支出、农民家庭人均教育和医疗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一产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等指标, 以这些指标建立模型, 就可以得出影响区域人力资本积累量的最主要因素。张嫘、方天堃 (2009)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因子分析模型, 把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诸多因素合成少数几个主要综合因子, 通过对主因子命名, 归纳出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及其基本特征。通过数据和模型分析, 她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各影响因素中, 经济条件因素 (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始终成为影响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首要因素, 其次分别是教育资源分配因素、积累收益因素和卫生保健因素。这仿佛又陷入了贫困的循环累积陷阱。考虑到广西实际发展水平, 短期内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困难的, 依靠农民自身收入水平提高后再投资人力资本是不现实的。所以, 还是应该考虑教育资源的整合、投入来破解贫困循环怪圈。

四、以创新理念改变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格局

现代农业建设是破解“三农”困局、推进广西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大步骤。现代农业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战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宏观环境。就广西而言, 最大的宏观环境是:经济发展水平低, 财政力量有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更低, 依赖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无法满足广西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这也是尽管政府、农民自身都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重要但积累水平依然低下的最根本原因。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要求, 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同样广西要改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落后的局面, 也要树立创新思维。唯有在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投资制度和投资方式上创新才能经济地、快速有效地推进广西农民素质提升, 为现代农业提供动力支持。

(一) 投资主体的创新

厘清投资主体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鉴于农村的教育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综观国内外, 政府都应该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投资者。农民是投资的获益者, 也应是投资的主体。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外部溢出效应, 社会和企业也是受益方。据此可以将投资主体的关系作图如下:

投资主体创新主要体现在重新明确各投资主体的职责分工。上图四个主体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对政府而言, 其职能是组织。通过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制度的制订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体系, 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

村队是政府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和农民接触最多, 对当地农业发展状况最为了解, 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发挥, 所以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社会是日益重要的一支投资力量。广西经济欠发达, 财政能力有限, 应该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办学,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欧美国家的实践证明, 社会力量, 即通过企业、个人或公益性组织的投资, 如希望工程、教育基金等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农民作为投资的直接受益人理应成为投资主体。但由于广西农村发展的滞后、农民人均收入的低下, 其在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是有心无力, 从而弱化了其主体地位。

(二) 投资制度的创新

农村人力资本制度创新, 是指对现行的投资制度进行变革,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村医疗保健投资制度、农村教育投资制度、农村在职培训制度、人力迁移制度。其中重心应在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投资制度。而教育投资又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根据目前广西的培训现状可对其进行如下革新:

1. 革新培训目标

以往的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 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 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进经验, 变培养干部为培养专业性、实用性强的农业推广人才。农业推广不能仅仅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 应该适应国情、区情培养广义农业推广人才。推广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 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 对农村青年的“手、脑、身、心”教育。可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 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 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 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

2. 尝试建立教育凭证制度

该制度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家长或者学生, 不直接给学校, 供学生或家长用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经费的一种支付形式。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 导致大量资助资金在无形或有形中“流失”。教育凭证制度可减少很多中间环节, 避免资金流失, 使真正的弱势群体获益, 教育权益得以实现。

3. 将在职培训、职业教育与农民补贴挂钩

法国政府明确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 取得合格证书才能经营农业并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法国农业的发展, 也可为广西借鉴。经济上的落后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水平的低下, 更禁锢了农民的思维。很多地区虽然政府为在职培训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效果不佳。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农民对在职培训的认识不够, 对培训缺乏主动性、缺乏热情。如果将培训与粮食补贴、收购价补贴、农业救助、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挂钩, 没有参加培训的不能享受政策优惠和补贴, 与农民最直接经济利益挂钩, 农民就会主动参加培训, 成效会更明显。

(三) 投资方式创新

1. 投资方式由“大水漫灌”转变为“滴灌”

传统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地对农民进行, 投资注重的是面, 即要保证投资覆盖到一定的范围, 这好比灌溉一块农田, 大水漫灌, 水资源浪费严重。这种投资方式虽然保证了培训的数量, 但质量不高。可将投资重点部分转移至培养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上, 也就是说以点带面。“滴灌”的投资方式, 不仅节约稀缺的教育资源, 而且针对性强, 带头人的个人素质比较高, 培训效果更突出, 对其他村民能起到更大的示范效应。华西村的常青树吴仁宝, 南街村的领头人王宏斌、寿光书记王伯祥, 河南巴沟好书记张可山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证明, 一个有理想、想干事、能干事的支部, 有一个观念新、思路阔、信心足、办法多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 有一批点子多、手艺好、技能强的带头人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以, 要强化村组干部和农民骨干培训, 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才。

2. 注重对农村妇女的人力资本投资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老人、妇女和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而且性别歧视严重, 重男轻女相比经济发达地区更为严重。农村妇女作为一个占全体农民人口一半的社会群体, 不仅肩负着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重任, 而且还是人口再生产的主体,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作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的女性, 她们的教育状况承载着农业技术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 农村妇女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整体状况。

第一, 要巩固和加强农村女童的就学率。女童受教育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对于人口增长过快的广西而言, 女童教育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

第二, 利用项目带动广西农村女性教育培训。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一是财政困难;二是没有专门的师资培训队伍。以项目带动教育培训, 项目带动和资源整合,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最典型的案例是“母亲水窖”工程。该项目使女性获得平等水资源, 提高了当地群众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使女性有条件讲究卫生, 促进其身体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使女性参与社会发展成为可能。“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 突破了水资源的限制, 使贫困地区的妇女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发展与水密切相关的养殖、种植业和庭院经济, 促进了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此外, 成功的案例还有“母亲健康快车”、“环保妈妈”等, 非常值得广西借鉴。

3. 重视对农村回流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民工只要回去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他们的家乡就要起变化。”返乡农民工由于有打工的经历, 思想比较解放, 视野比较开阔。应该积极引导他们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从单纯的种植业转变为养殖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积极帮助他们搭建创业平台,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地方政府部门应对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激励, 给予一定数额的创业补贴或启动资金, 对回乡创业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带头人、企业家和优秀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给予表彰, 总结其经验, 发挥其示范作用。

4. 重视对广西低龄老人的人力资源开发

2009年广西65岁以上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例为9.4%, 平均寿命为73.29岁。老龄化社会并不意味着人口质量的下降。银发浪潮袭来,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迟缓和社会医疗保障压力的增加等不利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低龄老人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本。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 这对财政收入较低、人力资本稀缺的广西而言就更显得弥足珍贵。老年人口是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 而低龄老人更是达到了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高峰, 健康条件的改善、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合理开发低龄老人人力资本成为可能。低龄老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本积累, 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据调查, 有相当数量的低龄老人有工作热情, 愿意通过单位返聘或者以义工的形式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而且对报酬高低不很敏感。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对有工作热情又有工作能力的低龄老人, 政府应该组织设计开发方案, 整合社会资源, “盘活资产”, 让他们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余力。

摘要:现代农业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广西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带来的积累水平低下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村居民生活贫困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陷入循环累积困境。唯有创新理念, 革新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方式, 整合社会人力资源才能打破这种困局, 助推广西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广西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参考文献

[1]乐其顺.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07, (5) .

[2]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3]汪上.农业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研究[J].农业探索.2004, (10)

[4]杨翠芬, 杨晋丽.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与释放[J].陕西农业科学, 2006, (6)

[5]张宏业.人力资本积累与西部经济发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1)

广西资本市场 篇6

一、内外部资本市场概念界定

外部资本市场由一些金融中介机构组成, 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它们一般从事贷款、股票、债券、基金或其他资本工具的交易活动, 但不从事生产活动, 也不进行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易。金融中介机构从投资者或存款者那里筹集资金, 然后通过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把资金转移给企业、政府或个人以获取债权或股权, 这些债权或股权可以长期持有, 也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交易。这种资本市场之所以被称为“外部资本市场”是因为它处在借款企业的外部, 不受企业控制。所有企业都可以利用外部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和投资。总之, 外部资本市场是解决资金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问题。

Wulf (1999) 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狭义的概念仅从资金融通的角度, 把企业联合体中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金划拨等形式的资金相互融通称之为内部资本市场;广义的概念主要是从多个成员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企业联合体在协作中经常需要在成员企业之间进行资源的相互转移, 这种资源可能是技术、人力或资本, 在资本转移中的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不仅限于资金融通, 还可以通过其他交易形式来实现资源转移的目的。因此, 只要在实质上造成了资源在成员单位之间的转移, 我们就把它看作一种内部资本交易行为, 并把这种交易行为的总和称之为内部资本市场。吕洪雁 (2007) 总结说, 内部资本市场是使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与配置的市场。由于企业内不同的业务部门拥有不同的投资机会及现金流, 为了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总部可以根据不同部门的投资机会, 将现金流配置到最具盈利性的部门, 这就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

二、内外部资本市场优劣分析

(一) 资本方面

内部资本是指企业控制的自有资本, 外部资本则是指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其他资本。在内部资本市场上, 企业总部拥有经营不同业务分支部门, 并且为企业内部的所有项目配置资本, 对企业资源使用具有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而在外部资本市场上, 外部投资者不拥有它所提供融资的企业或项目, 项目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由经理们所有。外部资本市场资本来源广泛, 数额大。内部资本市场资本来源窄, 主要是来自企业集团总部, 受到集团总部筹资能力的影响。一旦企业总部财务出现问题, 整个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链会断裂。外部资本的取得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比如企业通过发行股票, 须向一些证券服务机构支付一定的承销费等。而在内部市场中, 一般是企业集团总部直接将资金分配给各个分部, 交易成本没有或者很小。

(二) 信息披露要求

企业从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在筹资前必须向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在筹资前必须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 如根据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 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筹资, 必须要公布招股说明书或债券募集说明书, 在发行证券上市期间, 公司的重大信息必须及时公告并定期披露年度报告。如果采用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方式, 集团各子公司只需要向集团总部汇报资金用途、预计投资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项目未来的市场需求等信息, 这些信息不需要经过审计和对外公布, 集团也可以根据决策需要, 要求子公司披露一些其他与投资项目有关的信息。

(三) 融资条件约束和融资速度

外部资本市场融资条件比内部资本市场条件更严格。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必须连续三年盈利, 且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等。受这些法规的影响, 外部资本市场的融资速度较慢, 相比之下, 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主要由企业集团总部设定, 具体条款可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子公司投资项目要求等灵活变动, 基本筹资程序也比较简单, 因此融资速度较快。

(四) 资源配置效率

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主要取决于市场容量、信息披露透明度、市场投资者的素质、政府对资本市场监管的效率等。而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集团总部对企业集团投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对子公司投资项目审核标准的合理性以及子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公正性等。在外部资本市场容量较小、投资气氛较浓、市场监管效率较低的情况下, 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要低于内部资本市场。

(五) 投资机会发现方面

不论外部资本市场还是内部资本市场, 在资本的争夺过程, 有关各个投资项目的信息会在市场中进行传递, 市场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投资机会。不过, 由于外部资本市场所披露的投资项目信息较简略, 而内部资本市场中子公司向总部提供的投资信息更详细, 所以觉得者更容易发现投资机会。

(六) 对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方面要求

企业从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需要在组织形式、经济效益和治理结构等方面符合要求。如按照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 企业如果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 必须是公司制企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盈利足以支付债券利息或股利;股票上市公司必须有完善的治理结构, 包括独立董事、董事会等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功能健全。因此, 企业集团若采用外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本, 则子公司必须在组织形式、管理水平和治理结构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当然, 如果企业集团采用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 则集团总部完全可以根据子公司投资项目的收益以及集团发展战略配置资本, 而忽略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以及以往企业业绩的影响。

三、内外部资本市场相互关系分析

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有密切联系。从动态的观点来看, 外部资本可以以权益资本的形式进入内部资本市场而形成企业的内部资本;内部资本也可以以让渡其所代表的所有权的形式重新进入外部资本市场。二者的性质也会因此经常发生转换。图1显示了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转换关系。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具体关系将在下文介绍。

(一) 替代关系

内外部资本市场均具有资本集聚、资本分配、监督激励和风险分散的功能, 功能上的相似性使两者相互替代成为可能。如果外部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率的, 那么依靠外部资本市场就能够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 但事实上外部资本市场远非完全有效率。外部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本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由此引起的交易成本。不过, 由于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 并且外部资本市场本身也由于发展阶段、外部法律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而外部资本市场通常是不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也为资本配置形式的创新留下了空间, 内部资本市场就是替代不完善外部资本市场的一种制度安排。Khanna和Palepu (2000) 认为多元化企业集团的存在取决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对比, 内部资本市场是一种替代性的制度安排。随着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 内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将会降低, 建立和维系内部资本市场的成本将逐渐超过其收益。

(二) 冲突关系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会使大量资金留存在多分部企业 (企业集团) 体内循环, 从而减少对外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 这样可能导致集团外的一些较好的项目因得不到资金而被迫放弃, 进而降低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 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Almeida和Wolfenzon (2006) 从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宏观角度考察了内外部资本市场间的冲突。在存在有限承诺问题的情况下, 企业外部融资需求的增加或经济中集团化程度的下降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这是因为, 当单分部企业所拥有的项目没有价值时, 它就会将项目资本供应给外部资本市场, 资本供应和融资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外部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从而使资本流向效益较高的项目。但对多分部企业 (企业集团) 来说, 由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有限承诺问题, 即便是高效益的项目也不可能完全补偿其机会成本, 因此, 企业总部宁可把资本通过内资本市场投向集团内中等效益的项目, 也不愿意把资本投放到外部资本市场中。简言之, 企业集团把资本留在集团内部, 减少了对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本供给, 从而有害于资本的均衡分配。

(三) 互补关系

外部资本市场在资本配置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 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却使外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大大降低。相反, 内部资本市场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监督激励力度、放松融资约束方面却具有显著的优势。因而, 内外部资本市场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关系。Peyer (2002) 认为, 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外部资本市场并不冲突, 企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本, 实际上改变了它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交易能力。按照这个逻辑, 只要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 并且外部资本市场能认识到其有效性, 则拥有内部资本市场的多元化企业就能更多的从外部资本市场融资,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反之, 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会为企业集团融资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从而促进企业集团及其内部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简言之, 内外部资本市场可以呈现出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补关系。这一结论与现实中的证券市场、信贷市场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同步增长现象是相符的。

四、结论

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集团资源配置的两个场所。外部资本市场与内部资本市场各有所长, 比如外部资本市场资金供应量大但是信息披露等方面要求严格, 而内部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小但是信息披露方面没有严格限制等。另外, 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存在替代、冲突、互补互动关系。企业集团在筹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优势, 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 以较低成本融入良好资金,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企业发展, 为社会创造财富。

摘要: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都是企业集团资金筹集和投放的市场。企业集团的资本配置过程需要经过内、外部两个资本市场。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认识不够深入, 对两个市场的功效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 对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市场进行比较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不仅仅使得企业了解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更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企业合理安排筹资, 促进发展。

广西资本市场 篇7

1.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布迪厄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把资本分成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在他看来, 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并不具有经济资本那样的基本特征,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 而只是体现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对于文化资本, 并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人们倾向于认为在经济资本的场域中, 个人追求金钱物质利益, 而在非经济场域中, 每个人的行为是非功利性的, 与经济行为大相径庭。在布迪厄看来, 行为者在不同的场域追逐着不同的符号资本, 在这一方面, 所谓非利益的或者超功利的公正是不存在的。所以, 只有引进资本的所有形式, 而不只是被经济理论所承认的那一种形式, 才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作用。

1.2 文化资本理论的三种形式

布迪厄通过三种形式类别划分来说明文化资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种是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即文化资本以精神或身体的持久“性情”形式存在, 这种身体化的文化资本通常也被称为文化能力。文化能力储存于身体之中, 需要身体力行进行学习, 不能由他人代替。布迪厄曾形象地说:“文化能力的获得必须由投资者亲历亲为, 就像肌肉发达的体格或被太阳晒黑的皮肤, 不能通过他人的锻炼来获得那样。”第二种是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当文化资本转变为建筑、书籍、古董、工具、机器之类的物质性东西时, 文化资本就是以这种客观化的方式而存在, 故也称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形式, 是对相对虚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 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象征性。因为文化产品的物质性, 文化资本在其物质方面是可以传递 (传承) 的, 身体化形态的文化便是以这些“物化物”为载体, 并通过其得以传播、传承, 为外界所认知和接受;第三种是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 “是一种将个人层面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转换成集体层面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方式”。这种确认赋予了已获得的文化资本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权力, 而与它者相区别。

1.3 民族文化资本与民族体育文化资本

那么都底什么才是民族文化资本?根据布迪厄资本理论观点, 有学者把民族文化资本定义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 并以有形与无形的形式存在。有形的文化资本指民族文化遗迹、民居、服饰、饮食、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等, 诸如民族地区的古寨古村落、土家族的西兰卡普, 以及苗族的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而无形的文化资本包含一系列与既定族群相符的伦理思想、传统实践、表演、戏剧、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 如土家族伦理与哲学思想、壮族那文化、苗族理词、侗族大歌等等[1]。“任何文化资源, 不论是文化能力、文化习性还是文化产品,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也表现为一定的稀缺性, 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占有这类资源就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的和象征利润。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2]。”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作为民族文化资本的一个分支, 可以将其具体化为生活形态、物质形态、精神艺术形态、制度形态 (见图1) 。

2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资本

2.1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基本情况

2.1.1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身体化的文化资本

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 内容十分丰富 (见表1) , 有表现生产生活情节的扁担舞、桐子镖、捞鱼乐等, 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的打铜鼓、抢花炮、龙舟竞渡等, 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抛绣球、舞龙舞狮等, 有展现军事武技的射弩、武术等, 有满足民族群众文化娱乐的武术、毽球、板鞋竞速、打陀螺、高脚马等等。

2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资本

2.1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基本情况

2.1.1 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身体化的文化资本

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 内容十分丰富 (见表1) , 有表现生产生活情节的扁担舞、桐子镖、捞鱼乐等, 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的打铜鼓、抢花炮、龙舟竞渡等, 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抛绣球、舞龙舞狮等, 有展现军事武技的射弩、武术等, 有满足民族群众文化娱乐的武术、毽球、板鞋竞速、打陀螺、高脚马等等。

这些繁繁种种的体育项目都是人们运用身体的形式来表现的, 因此参加民族体育实践和体育能力的获得过程, 可以看作是资本的积累过程。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时间的投入, 需要习得者在学习和练习中自历亲为才能获得, 而且少数民族体育能力一经习得, 便具有不可剥夺性, 它深深地内化于个体之中。“这种具体化的资本, 是转化成为个人的组成部分的外部财富, 它 (不像钱财产权、甚至贵族头衔) 无法通过礼物或馈赠、购买或交换来即时性地传递[4]。

2.1.2 众多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场地设施——客观化的文化资本

客观化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本是以民族体育文化设施、民族体育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 它是民族体育文化能力的物化。地处南方的广西山脉延绵、雨水丰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亚热带区域性的气候条件, 自然生态基础良好。广西各族人民依山傍水, 以河池、桂林等地方开发了山地户外体育, 以防城港、柳州、梧州等地方开发了江海民族娱乐体育。根据本地区的生活生产习情, 许多村寨建有民族传统体育健身草坪或平整空地, 大部分县市拥有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广场, 一些县乡如马山县、田阳县、环江县、三江县富禄乡等还建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馆。这些众多的体育活动场所, 以及广西各族人民流传下来的体育器具, 都是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客观状态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 广西还有建设有各种现代特色的民族体育健身园, 如南宁李宁体育园、柳州静兰水上娱乐运动中心、来宾红水河民族文化体育产业园、崇左“中国——东盟快乐缘”体育主题园、大新明仕田园体育休闲基地等。

2.1.3 制定实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政策——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民族体育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指民族体育文化场域中的制度、法律、体制、意识形态、身份、情感以及价值等形式内容是得到国家和民族认可。当前, 广西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了“重振广西体育雄风, 建设西体育强区”的奋斗目标, 制定了许多政策来保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在实施的保护规划工程中, 广西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地域优势, 建立了11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 打造出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中越龙舟对抗赛等多项品牌赛事, 认定了河池市里湖瑶族乡、柳州富禄苗族乡等10个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 另外孙子奇、莫菊花等20人被命名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人[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挖掘、传承与创新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花炮、板鞋竞速已经成为民族体育品牌项目, 在社会上的得到普及与提高。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2 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本面临的问题

2.2.1 文化资本具体化——文化能力薄弱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力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长期积累下来的特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品质、文化认知。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文化能力作为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式,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资源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 根植于农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少数传统体育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 很多人无暇学习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娱乐内容逐渐代替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 现代竞技体育仍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逐步减少, 参与人数不断萎缩。因而, 部分民族体育文化状况不容乐观, 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2.2.2 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产品的缺乏与流失

文化产品源于具体文化, 是具体文化的物质反映和物质表达。文化能力的薄弱, 随之造成的便是文化产品的缺乏和流失。近年来城镇化的推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场地被房屋建造和道路修建侵占、拆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施建设基本处于未规划、无项目、缺资金的状况。许多民间传统体育技艺的绝技、绝活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遇, 一些传统体育技艺濒临失传;体育器物文化好因保护不够造成部分残破不全、价值受损, 甚至是永久性破坏, 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严重流失。而这些正是布迪厄文化资本中不可缺少的客观形态, 它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文化观念, 恰恰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传播和发展的最重要载体。

2.2.3 文化资本制度化——文化体制落实的缺失

尽管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不少关于弘扬少数民族体育优秀文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的政策文件, 但应该看到, 一些促进民族体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有些县市对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 财政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 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文件仅限于原则性的表述, 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措施,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部分传统节庆活动规模与影响力逐渐衰退, 村寨性的节庆活动逐渐减少, 在节庆中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减少, 如果没有政府组织, 村级和个人自发组织开展传统文体活动更是寥寥无几。同时,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民间资本进入民族文化产业不多, 民族文化投资渠道单一, 这些情况造成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较慢, 其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产业优势。基于以上情况,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长效化机制还有待加强。

3 文化资本的转化与再生产: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实践路径的探索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要变为文化资本, 必须把它与相关服务相连结, 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相关的服务不断流动, 而产生文化资本的累积再由“文化资本”转为“经济资本”。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对帮助探索践行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3.1 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

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实质, 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按产业的要求组织民族体育旅游的各种生产要素, 发挥民族体育的旅游经济功能, 形成民族体育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广西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为广西旅游资源提供了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的运作, 一方面可依托一些著名旅游景点或旅游度假区部署开发一些民族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突出的体育旅游活动, 供游人观赏, 并能直接参与娱乐、竞技, 如板鞋竞速、抛绣球、划龙舟、荡秋千、射弩、斗鸡、赛马、打铜鼓、民族体育舞蹈等等, 以活跃旅游景点的欢乐气氛, 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提高旅游景点的收益;另一方面以自然与人文景观不错的民族村寨为基础, 将自然风光与民族特色溶于一村一寨, 把包括民族体育在内的本地民族文化通过展演后, 组织邀请游客参与活动, 让他们亲身体验少数民族体育的运动魅力, 如龙胜银水侗寨、融水的田头苗寨等就开设有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供游客参与。另外, 还可以以百色的德峨乡, 河池的里湖瑶族乡、东山乡、隘洞镇, 柳州的富禄苗族乡等广西“十大体育特色之乡”为资源, 推出民族体育专线。

3.2 民族体育节庆经济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资本性质, 发现它与其他劳动产品一样也可以转变为商品, 与经济资本一样能带来物质利益,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 可以把利用文化资本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如河池市的民族体育欢乐节、武鸣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融水苗族的芦笙节、三江侗族的花炮节、恭城瑶族的盘王节、防城港京族的哈节等等, 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庆典符号的形式和功能, 在传播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扩大各民族地区的知名度、树立各地文明与和谐的形象等方面都会发挥出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价值。

3.3 民族体育器具商业化

广西的少数民族体育器具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乡土色彩, 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许多器具是粗糙、简陋, 需要大力加以改进和包装, 使它在发挥体育器材的功能之外, 也兼备民族文化工艺品的功能, 并通过市场作为商品销售。近年来, 广西的部分民族乡寨建起供游人参观的民俗村落, 民间体育艺人以特色民族体育表演为平台, 集工艺制作、表演、收集、陈列、研究、培训、销售于一体, 一边制作, 一边授“徒”, 游客可以参观, 也可以亲手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以靖西绣球为例, 绣球作为壮族“抛绣球”的体育器具, 同时也是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信物, 它纯手工制作, 做工细致美观。靖西旧州街的壮民就把绣球作为旅游工艺品推向市场, 迸发出经济活力, 仅2009年旧州绣球年产量达到21万只, 全村仅绣球一项收入就达330万元[6], 人均年收入3000元~6000元, 靖西绣球的民族文化资本化成功运作既使地方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弘扬, 又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4 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化

文化品牌既是商品的标志, 也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商品而构建社会关系的符号表达[7]。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创建的过程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过程。在柳州市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是重点打造侗族抢花炮的文化品牌, 通过举行抢花炮活动,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调动人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亲切感、信任感、自豪感和认同感, 形成一种无形资产, 推动一个综合的经济体系的发展, 带来经济效益和有形资产。而经过规模化经济开发后的抢花炮活动, 反过来随着三江侗族自治县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在广西的其他民族地区, 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 很多不同内容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过去曾经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出现, 涌现许多的辉煌, 在当今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 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其实还可以通过更新的开发途径即现代的文化市场化策略 (策划、包装、宣传) 来开发一系列前途无量的新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沈再新.文化资本视角下散杂居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2) :63.

[2]姚俭建, 岑文忠.试论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J].社会发展论坛, 2004 (3) .

[3]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3) :65.

[4]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89-192.

[5]广西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 (2011-2015年) .广西体育局内部资料, 2011.10.

[6]池伟, 周德光.旧州街去年刺绣产品收入328万元[N].右江日报, 2010-2-15.

广西资本市场 篇8

1 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变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国家近几年来批准其他区域经济规划相比,其特点是体现面向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与之相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与东盟国家农业互动关系的新变化。

1.1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休闲型和公园型都市现代农业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北部湾经济区四市都加快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其中,南宁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较快,比较典型的是南宁河洲140多hm2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心圩镇70多hm2,建成集生产、科研、服务、信息、培训、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科技试验示范园,开展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引进,试验、开发、生产、示范和推广应用,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所需的花卉、树苗等,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北海市的金品、田野、北生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钦州的沿海现代农业实验区,防城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先后引进试种成功开发近100多种名特优新瓜、果、菜、花新品种和产品,引进有智能温室有机栽培、生态果园栽培、变频灌溉、膜下滴灌栽培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从而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2]。同时,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和食物供给功能兼具的果菜农作物,产业型、休闲型和公园型都市现代农业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3],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1.2 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龙头企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据统计,北部湾经济区2010年各类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1330多个,龙头企业120多家,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和以农民联合为主、乡村为辅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如钦州市钦南区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企业与农户订立购销协议在种子、技术、资金等方面扶持农户,成立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133个,会员1.18万人,注重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6万hm2,养殖水面1万多hm2,形成了以林产加工、食品加工、海产品加工、竹藤棕草制品加工、果蔬制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体系[4]。

1.3 面向东盟国家农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凸现

广西与东盟山连山、水连水,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与东盟国家相比,广西农业技术,特别是在水稻育种及果蔬、木薯、甘蔗、剑麻等作物种植管护技术方面具有较大比较优势。近年来,围绕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利用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积极搭建经贸合作交易平台,吸引数以万计的商家进行项目对接和商贸配对,促使企业加快迈出东盟市场的步伐。广西企业纷纷到东盟国家开展农业资源产业开发合作,在柬埔寨进行了户用沼气、文莱水稻高产栽培、老挝果蔬新品种栽培、越南广宁省植保合作等一批东盟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和推广应用生产基地,缓解了广西企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压力。如龙州南华糖厂2006年开始在越南下琅、长定、石安等县建立甘蔗合作种植基地1000多hm2,2008/2009榨季,共收获2万多t越南原料蔗入厂压榨,解决广西糖厂原料蔗供应不足问题[5]。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西共有30多家企事业单位赴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开展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在甘蔗、剑麻的种植加工等方面成效显著。

1.4 面向东盟国家边境贸易活跃,农民收入迅速提高

广西有8个县(市)与越南接壤,现有边境口岸12个,其中北部湾经济区的东兴、凭祥、友谊关、水口、龙邦等5个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另外还有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各边境口岸和边贸点交通便利。从凭祥市友谊关至越南谅山市仅18km,到越南首都河内市180km,湘桂铁路火车直达河内市。沿边的开放,为中国与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直接贸易,双边、多边或转口贸易,发展出口加工,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177.06亿美元,其中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65.26亿美元,边境小额贸易总额42.41亿美元;在东盟国家中与越南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6]。越南已成为广西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一大伙伴,边境贸易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

1.5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崛起,竞争实力增强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产业链的竞争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选择[7]。广西按照“突出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对农业优势产业实行强势扶持,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机遇,糖业、木薯、蚕业、花卉、中草药、果蔬等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已初现规模竞争优势。2010年广西甘蔗产量7119.6万t,木薯产量173.2万t,蚕茧产量27万t,均居全国第一;广西是中国著名的中草药产地,拥有多达4600多种中草药物种,品种数量排全国第二位[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广西的蚕业集群,近几年来,广西充分利用“东桑西移”战略机遇,蚕业生产快速发展,2006—2010年广西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桑园面积等跃居全国第一。“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被称为中国蚕业“广西现象”[8]。促进了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上述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开发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和健康水平,培育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培养具有经营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化农业、高技术农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能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企业管理和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新型农业和农村人才。

2 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现状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2009年人口1273.71万,农村人口688.3万,占54.12%,农村人口仍占主导地位。以南宁市为例,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2006年南宁市农村从业人员为239.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44%。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20.42万人,占85.27%;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11.05万人,占4.62%;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24.2万人,占10.11%。在第一产业从业仍是农村劳动力择业的首选。从文化程度看,在农村从业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89.72%;高中文化程度占8.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72%[9]。由此可见,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存在主要问题是:

2.1 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总体开发能力不足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应当有相适应的人才数量来支撑。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迫切。从广西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推算,2010年经济区所有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约为1.72%左右,初中以下农村从业人员占到87%以上[9]。根据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情况,到2015年现代农业及加工业达到8.5万人,而目前广西内高校每年大专以上涉农专业招生不足3000人,唯一具有本科资格的广西大学年招生不足500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开发增长速度已无法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2 农村高层次专业人力资本缺乏,特色农业专业人才开发不够

北部湾经济区农村高层次专业人力资本缺乏,首先,中高级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复合型高级农村管理经营人才和高水平专业技术带头人,而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并具有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小语种人才则尤为稀缺。其次,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的高技能、复合型农业技能人才也严重缺乏,据预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及农产品人才需求2010-2015年达到2.6-3.8万人,但高校每年培养数量严重不足,如蚕桑、甘蔗等特色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而开发能力有限。

2.3 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积累不足

从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情况看,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2006年以来16周岁及以上农村从业人员到广西区域以外从业人口占到占69.05%,16-40岁至青壮年占到近90%。尽管外出打工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并没有给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带来持续效应。同时,新增大专以上农业技术劳动力也大部分向东部发达的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流动,并没有流入本地农业生产部门,造成人力资本流失,形成新的农村人才培养“陷阱”,严重影响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2.4 人力资本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需要完善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统一的人力资本大市场尚未形成,无法在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开发、配置机制;人力资本开发社会化、市场化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人力资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为农村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的人力资本公共服务严重匮乏,引导人才创业、就业、流动等服务手段不足,使得北部湾经济区高层次人力资本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另外,北部湾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仍薄弱,投入不足,“工业反哺农业”现象并没有出现。农业企业总体规模小,每年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继续再教育培训的机会相对有限,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更新和信息交流。农业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等保障水平低,农村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农业人力资本集聚度较低。

3 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模式选择

3.1 人力资本开发基本理论

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就是把农村人力资源的体力、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和创造性等当作资源加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众多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作用、投资和积累方式,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等方面研究。这些研究对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本开发沿着两条路线方向进行:一条是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是一般性的人力资本;另一条路线是通过“干中学”获得专业性的人力资本。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才能体现,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人力资本开发的过程;而人力资本开发的主体不同、目的不同,就构成了人力资本不同的开发模式。

3.2 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模式

根据人力资本开发基本理论,人力资本开发的主体、目的、手段和途径等不同,针对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以政府为主体的人力资本综合保障开发模式。在我国,政府掌握着强大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在教育、科技、卫生保健等宏观公共服务方面,不仅有发展决策权,而且掌握着几乎所有的财政预算控制权。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中,承担着统筹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创新、卫生保健等人力资本开发基础性的综合保障功能。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开发,具有主导性、基础性、综合性、高效性、保障性的特点,是其他主体所不具有的,是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主导模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仍以这一模式为主,称之为“以政府为主体的人力资本综合保障开发模式”。

(2)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专业人力资本开发模式。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农业企业有一定程度发展,有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达到了相当高,如农业龙头企业,主要表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生产设施和手段先进、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化程度高等。根据人力资本“干中学”理论,农民在农业企业中,一方面经过企业培训可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农民在企业中工作可以学到专业技术,获得人力资本的提升。实践证明,这种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方式非常有效,在北部湾经济区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不少农村经济致富带头人都有在农业企业打工的经历。这种“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开发专业模式”是一种农村专业人力资本开发的主要模式。

(3)以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开发团队模式。根据《农业法》第十一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社性质的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是世界上解决农产品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矛盾的主要方式,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经营组织有合作社型、经营公司型、专业协会型三个基本类型。农业经营组织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将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形成合作经济性质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使农民参与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分配,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10]。目前,广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00多家,其他行业协会2000家,其中功能较齐全的1698家,入会农户35万多户,共有100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广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培养新型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形成团队,有效提升农民专业素质,这本身就是一种农村人力资本开发,这种模式称之为“以农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团队开发模式”。

(4)以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主渠道。教育机构作为人力资本开发的主体与其他主体不同,从微观来讲,它具有提升包括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德智体美在内的所有功能,也是个体人力资本构成所需的基本要素;从宏观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它不仅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人力资本开发,而且开发的规模大、效率高。教育机构这种具有计划性、系统性、规模性的人力资本开发特点,我们称之为“以教育机构为主体的人力资本规模开发模式”。

此外,按开发目的分类还可以分为: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目的人力资本开发技能提升模式;以农产品国际贸易为目的人力资本开发国际贸易模式;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目的人力资本开发特色产业模式;以发展农村微型企业为目的人力资本开发微型企业模式;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为目的人力资本开发教师培养模式。

4 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策

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应在政府统筹下发挥各开发主体的作用,创新开发模式。发挥高等教育在农村教育的引领作用,利用发挥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和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功能,加大开发载体建设的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培训,加强与东盟国家人力资本开发合作,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4.1 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开发思路

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目标要求出发,深刻认识人力资本开发是广西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破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应统筹规划制定农村各类人力资本开发的总体战略,适时出台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新政策,及时调整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以农村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及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提供政策保证。

4.2 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

人的素质和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也是地方病的高发区,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体包括:要普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要大力宣传普及卫生常识和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等。

4.3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重点发展面向农村高等教育,培养一批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专家队伍

改革和完善现有农村的教育体制,建立有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发挥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协的作用,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农业新技术,从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随着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层次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向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扩大高校涉农类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农村人力资本总量。要培养一批从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高级专家队伍,为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专业性人力资本开发的提供强有力师资支持。

4.4 紧密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加快面向东盟的人力资本开发

紧密围绕广西“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的战略总任务,加快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熟悉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管理人才、熟悉东盟各国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从事农业贸易等高素质人才;深化国际区域间人力资本开发合作;制定引进高素质农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有农业食品加工、桑蚕、甘蔗、林业、果蔬、农业医药制造等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统筹推进各类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

4.5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建设,确保农村人力资本的有效开发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城市群的崛起,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水平达到60%的目标。相应地,到2020年,广西平均每年要有50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其中绝大多数为转移来的过剩农村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是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非农业部门,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技术培训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需要拓展城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职后教育功能,以确保农村转移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使之完成行业、职业的人力资本梯次跳跃。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同时,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微型企业,增加就业容量转。还要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近几年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带回了资金、技术和先进观念等,对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大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开辟“农民工创业园”,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提供条件。这也是农村人力资本有效开发。

4.6 创新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的体制机制,营造农村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

(1)创新投入机制。要通过政府投入的增加和导向性作用,引导社会、单位、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人力资本投资,形成新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确保农村人力资本开发资金投入适度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鼓励各类社会组织设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支持和引导投入资金流向。

(2)创新服务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指定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设立农村人才服务窗口,定期组织开展为农村吸引各类人才的专题服务活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办好人才市场的格局。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评聘方面,为在农业生产、科技推广第一线,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员制定职称评审特殊政策。

(3)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科学反映能力与业绩水平,有利于激励农村人才的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工作力度,对于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甘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营造农村对人才集聚的良好氛围。

摘要: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纳入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来,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表现在都市现代农业、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凸显,面向东盟国家边境贸易活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北部湾经济区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需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存在整体素质偏低、外流严重、结构不合理、开发能力不强等问题。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人力资本开发模式和机制,加大人力资本开发的基础投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营造农村科技应用型人才成长环境。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http://www.gxnews.com.cn,2008-02-20.

[2]滕明兰.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西经学院学报,2010,23(3):27-31.

[3]李强,周培.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属性与研究重点[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428-431

[4]陆崇林.钦州市76万农民工在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N].钦州日报,2010-05-18.

[5]梁振芳.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下加快广西农业“走出去”的思考[J].新农村,2010,3(10):19-21.

[6]广西统计局.2010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广西日报,2011-03-29.

[7]张晗,吕杰,景再方.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模式分析——以辽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37-40

[8]陆原.广西桑蚕业领跑全国被专家称为“广西现象[”N].当代生活报,2007-7-23(6).

[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办公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队伍现状分析[EB/OL].www.gxzf.gov.cn,2011-04-0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广西资本市场】相关文章:

资本市场开放05-02

美国资本市场05-09

资本市场关系05-13

资本市场收入07-04

广西白酒市场分析07-02

广西酒水市场分析07-02

广西玉林中药材市场08-12

风险资本市场论文04-15

资本市场效应论文04-15

资本市场效率论文04-15

上一篇:洋务运动与思想近代化下一篇:审计师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