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2024-07-23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精选十篇)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1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过的中小企业却面临这严重的融资困难问题。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产少,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差等,导致中小个业存在着较高的倒闭率、违约率和停产率,资信状况不佳,融资要素不足,其投资顶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加大银行贷款风险;而银行的保守风险意识、办贷手续复杂,信贷激励机制弱、日益严格的金融监管和贷款责任人追究制度导致了众多银行偏离了对中小个业的支持。

而目前国内外涌现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即集群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不仅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防止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贷款成本,使企业与银行得贷款变得可能,而且能够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民间融资,企业间的合作融资,以及通过上市获得股权融资。

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企业集群角度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做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上述研究者主要还是从积聚网络关系和信任方面单纯进行解释,没有能够将其综合,因此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认为要解决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必须从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特征性质角度考虑,关注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所依赖的集群效应,由此提升到了社会资本层面的一个思考。

二、企业集群的社会资本

要分析中小企业集群的社会资本所发挥的融资效应,首先需要分析集群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形成的过程,然后通过分析集群社会资本的特殊性质来透析其如何影响融资。

布尔迪厄是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社会学者,真正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盖贝等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套在企业上。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资源的能力,它强调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而产业集群(吕庆华,2010)是产业发展演化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的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化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每个企业效率的提高。社会资本是一种促进合作的社会结构,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而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关系复杂,处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和文化环境的社会网络。所以,集群网络组织中一个单独的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是由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能力和来自其他企业的信任总量决定的,而这些网络数量构成该企业在企业集群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集群成员的合作时间越久,信任水平越高,社会资本就越容易形成。因此信任是使集群有效运行的重要机制。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的特点主要指的是无形异质性和共享性,使用价值递增性和不平衡性,根植性和路径刚性。

三、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

集群中社会资本的累积及其独特的特征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创造了独特的优势,对于之前所提到的单个中小企业的融资中的内部融资不足,外部融资困难的问题,在各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突破。

1. 突破银行信贷融资

(1) 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无疑给中小企业经营带来诸多的竞争优势。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考察,由于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我们认为中小企业集群也将有利于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和风险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银行信贷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可减少事先的逆向选择———集群社会资本的根植性和路径刚性。通常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更多来自于那些积极寻找贷款的人,最有可能导致违约风险的往往就是最希望从事这笔交易的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银行在贷款之前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降低信贷的可能性,从而使信誉较好,业绩优良的中小企业无法取得贷款。中小企业集群后,由于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众多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经营相对稳定;而且由于地理接近性,银行对本地的企业状况比较了解,所以对企业要求借贷的迫切程度熟悉,从而减少了逆向选择的倾向,增加了企业贷款的机会。

另一方面,集群克服了事后的道德风险。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具有区域内的“根植性”,即中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离不开这个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因此一般更愿意从事这个比较熟悉的行业,避免了盲目投资的倾向,保证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同时在区域内的商业信誉以及集群中商会、行会的规范,也使它们不愿意更改贷款计划,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从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2) 博弈论角度分析

其实企业和银行的信贷关系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我们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分析(见下图)。

首先,单个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博弈。

①el

②el>dl。这种情况对应交易费用不为零,或担保、抵押不足等情况,这比较接近现实。在博弈的最后阶段,企业的最优选择是赖账;在倒数第二阶段,银行知道自己即使追债,企业仍会赖账,所以其最优选择是忍;企业知道如果自己赖账,则银行的最优选择是忍,所以此阶段其最优选择是赖账;再往上一阶段,银行知道贷款给企业,企业会赖账,则银行的最优选择是不贷;企业知道自己申请贷款,银行不批,所以其最优选择是不申请。因此,此博弈的均衡结果为:企业不申请。此时双方的获益为(0,0),这种局面即是银企不合作。

其次,集群里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博弈。

企业集群里的中小企业与单个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差别。集群里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专门从事产品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一环节的生产和加工,对集群里的其它企业有较高的依赖性,企业外迁的机会成本高;并且集群内各类企业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中介及教育研究机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比如承包、转包,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资金结算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逃废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别的企业就会减少和它合作,所以集群里的企业对声誉极为重视。这一切使得集群里的企业赖账成本高,用博弈树的支付函数来表示,即为bl>dl>e1。同理,我们用逆推法可以得出这种情况将促使银企合作,双方的获益函数为(b1,b2)。

2. 扩大融资渠道——二元金融机构融资

中小企业利用社会资本的融资行为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小规模的民间融资;二是银企之间的关系融资;三是企业间合作融资。与游离中小企业相比,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集群范围内以亲缘、乡缘、地缘为信用基础,可以充分利用聚集和利用社会资本,通过民间融资,促进集群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民间融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例如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企业内部集资、个人财产抵押借款、当铺、钱庄、个人捐赠等,民间融资所聚集的资本即社会资本。尽管非正规融资一度受到政府的取缔和限制,但事实上却一直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小企业的创业资本、流动资金等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带来的抑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二元金融结构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另外,集群内一些大企业可以利用区域品牌的优势,在地方政府的培育下,加上自己的积极努力,能比较容易的进人资本市场。而集群内较早进人资本市场的企业反过来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3. 加强内部融资

由于集群社会资本的使用价值递增性,即存量会通过使用而得到累积增加,且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竟争优势,取得更高而长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上外部信贷融资已经成为可能,且融资渠道由单一变为多渠道,使得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企业的经济增长加快,从而使得企业的自我资金积累能力增强,企业规模由此获得进一步扩大,当企业强大一定程度时,还可以通过上市获得股权融资,进而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进行,企业获得了一个良性的增长循环。

四、结论与建议

集群融资带来的社会资本不仅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外部融资的可能,扩大了企业的内部融资,还丰富的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这些只是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在现实生活中集群融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政府支持不够,中小企业未享有与其他企业的同等税收优惠条件,民间融资机构未合法化,信用担保机构不完善等。由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优势的建议:首先,实现政府的支持与协调。其次,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区域性中心银行。再次,完善集群内信用担保体系。最后,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信用、规模、竞争、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机会。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应更进—步通过相关举措推进这种优势。

参考文献

[1]魏剑锋.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及企业集群的信贷融资约束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1]魏剑锋.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及企业集群的信贷融资约束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

[2]方松泉,刘志超.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2]方松泉,刘志超.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

[3]韩进,宋瑞敏.集群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的必要性分析[J].甘肃农业,2009(6)[3]韩进,宋瑞敏.集群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的必要性分析[J].甘肃农业,2009(6)

[4]张明亲.社会资本概念模型及运作机理研究[J].西安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张明亲.社会资本概念模型及运作机理研究[J].西安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5]边燕杰,斤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7[5]边燕杰,斤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7

[6]吕庆华.现代泉尚企业发展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5):23[6]吕庆华.现代泉尚企业发展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5):23

[7]曾繁英,伍中信.产业集群的运行逻辑及制度性信任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1)[7]曾繁英,伍中信.产业集群的运行逻辑及制度性信任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1)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6):335-339[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6):335-339

[9]王越,刘柯.集群条件下社会资本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应的分析[J].现代财经,2008(2)[9]王越,刘柯.集群条件下社会资本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应的分析[J].现代财经,2008(2)

[10]康晶,王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10]康晶,王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2

7月18日 ,在前期赴常州、无锡两地6家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学习的基础上,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汇集复兴正能量共圆青春新梦想”――助力江苏“两个率先”创新创业调研服务团在江苏苏州东太湖科技金融城和苏州工业园区,继续开展企业创新创优发展调研实践活动,感知科技创新助动企业创业的进程,关注和解读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集群优势的发挥。

在拥有90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以“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现代服务等三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的苏州东太湖科技金融城(吴中科技园),调研服务团先后实地走访了园区内的至泊智能科技集团苏州格尔斯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市超运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苏吴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走访调研中,通过听取企业负责人的创新创业主题介绍和实地参观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流程,调研服务团的成员共同认识到,在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科技创新始终是重要和强大的助推力量,另一方面依托园区建设而创建和入驻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共享了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助推共进优势。以此为基础,调研服务团还在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服务部副主任宗晨的带领下,参观了吴中区规划展览,更加系统和细致地了解了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远景规划,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发区内企业发展模式的`理解。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 内部银行 配套发展优势

一、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仍需新的融资平台来缓解融资难的困境

研究资料显示,集群化发展的中小企业虽然在融资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并未得到有效改观,长期看将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讨新的融资路径。

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浙江省7个县域不同类型企业集群内的2313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但仅有21%的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赵祥对广东中山小榄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集群内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大约有45%来源于自身积累,能够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企业仅占到30%左右。这说明现阶段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较为单一,且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得性又较低。

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越来越多,如民生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推出的“商贷通”,交通银行的“展业通”,工商银行的“财智通”等,但这些信贷产品仍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质押资产,这对处于持续发展期,本来就需要大量资金用来技术升级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集群中小企业来说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靠集群外部银行贷款对于解决集群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只是杯水车薪,需要探索新的融资路径。

二、设立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这一新的融资平台优势分析

(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分骨干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注入新动力

表1是2009年至2013年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年资本利润率都达到了15%以上。

表2是2009年至2013年我国产业资本回报率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产业资本的年平均回报率在7%左右。本文以产业资本回报率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年资本回报率的参考值。

通过表1和表2分析得出,现阶段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要比产业资本回报率高很多,以此推断出资设立集群内部银行的骨干企业未来年资本回报率将进一步提高。这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内部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意味着将为处于发展期的其他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从而为整个集群发展注入新动力。

资料来源: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10)。

(二)博弈视角下企业集群内部银行运作优势分析

集群内部银行和贷款企业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

第一,当企业不向银行贷款时,二者间不存在资金业务往来,博弈结果为A(0, 0);

第二,当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惜贷时,资金闲置的损失H将由银行将承,博弈结果为B(0,-H);

第三,当银行贷款给企业时,会存在企业按时还款或者违约两种结果。(1)企业按时还款。假设企业获得贷款后项目成功获利M,归还银行利息I,最终收益为M-I;对银行来说,在给企业贷款时需耗费一定的交易成本C1,故企业按时还款时银行的收益为I-C1,博弈结果为C(M-I,I-C1);(2)当企业赖账时,银行若不追债,则银行损失掉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共计N+I+C1;对于违约企业来说,其收益为未尝还的本金、利息和取得贷款时的收益,博弈结果为D(M+N+I,-N-I-C1);

第四,当银行选择追债时,又会存在两种结果,即追债成功或失败。假设在追债的过程中追债成本为C2,在集群内如果企业赖账,那么违约企业在集群内的名誉将受到损失,由此产生的损失为C和C3。需要说明的是,企业信誉对于企业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信誉能够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C和C3同为企业的名誉损失,但C3大于C,这是因为在集群内,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比较流畅,若银行追债后企业仍不还债,将影响其与集群内其他企业间的合作,因此主动还款的名誉损失C要小于追债后仍不还款的名誉损失C3。(1)若追债成功,企业获益为M-I-C,银行收到企业归还的利息I,花费的的追债成本和交易成本共计C1+C2,最终收益为I-C1-C2,博弈结果为(M-I-C,I-C1-C2);(2)如果企业仍然赖账,对于企业来说其获得了贷款的收益以及未偿还的本金和利息共计M+N+I,但企业将会有很大声誉损失C3,故最后获益M+N+I-C3;对于银行来说其损失掉了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和追债成本总计-N-I-C1-C2,博弈结果F(M+N+I-C, -N-I-C1-C2);

假设内部银行选择对企业放贷的概率为a,惜贷的概率为1-a;在企业违约时,银行追回不良贷款的概率为p,未追回的概率为1-p;那么,当企业按时还款时的期望收益为E企(还)=(M-I)a-M(1-a);当企业赖账时的期望收益为E企(不还)=a(M-I-C)p+a(M+N-C3)(1-p)-(1-a)M;当E企(还)>E企(不还),企业将会还款,此时可得(M+N-C3)(1-p)pC。

由于在企业集群内贷款企业的违约成本C3较大,从而贷款企业的投机意愿大大降低,同时银行追债成功的概率p大大提高,集群内这种特有的约束机制使得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大大降低。

(三)集群内部银行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的共生模型如下:

x(t)、y(t)分别表示t时刻集群内部银行的资金供给和集群内企业的资金需求;rc和rs分别表示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独立存在时,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和集群内部银行资金供给的增长率;N、M分别表示集群内部银行能够提供的最大资金量和中小企业最大资金需求量;表示中小企业银行受资产规模限制对贷款量的阻滞作用及企业集群规模对资金需求量的阻滞作用;a、b表示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处在一个共生环境中的相互贡献率。

1.当a=0、b=0时表示在企业集群外部设立银行,对于企业集群来说其属于外部独立金融机构;

2.当a>0,b=0或a=0、b>0表示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二者只能从一方的发展中获利;

3.当a>0,b>0时表示中小企业银行和企业集群从各自的发展中获益,此时均衡点为:

当然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会经历由偏利共生向互惠共生的转变,这是因为在集群内部银行创立之初,对骨干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需要依靠企业集群内的市场来规避信贷风险。中小企业银行发展成熟后,其信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双方可以实现共赢发展。

现在关注的问题是当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达到互利共生的关系时,二者间的线性关系是否稳定。我们用Matlab软件对a 0,b 0时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进行数据模拟。假设集群内部银行最大的贷款量N=10;企业资金需求的最大量M=10;相互贡献度a=0.2,b=0.3增长率rc=0.1,rs=0.1;初始值x(0)=8,y(0)=6,在t=100时,用软件操作可得x(100)=12.7654,y(100)=13.8292。由上述均衡点的公式计算可得x(100)=12.7659,y(100)=13.8298

软件操作结果与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是相符合的,说明集群内部银行发展成熟后,二者间的线性相关性比较明显。这种关系表明设立集群内部银行有助于中小企业把产业资本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资本,而金融资本的壮大又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产业资本的成长,二者间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三、总结

设立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对于集群内那些盈利能力较强且资金雄厚的企业,其实现了产业资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资本的转移,提高了资本的回报率;其次,集群内特有的约束机制降低了违约风险和内部银行的风险控制成本,使银企双方间的资金流动更加高效;再次,集群中小企业与集群内部银行间的共生互惠优势能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促进,提高整体资本的运行效率。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丰富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支持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区设立小型金融机构,这些意见的出台无疑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的成立提供了新的机遇。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融资机制调查研究”(11JK01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泰峰.产业集群与小额贷款公司配套发展路径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6):28-32.

[2]何炳华,宋国防.基于贡献度的集群与供应链共生阶段性演变[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8):18-22.

[3]陈李宏.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9):33-36.

[4]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10):25-28.

[5]储俊,裴玉.我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的可行性及模式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34-36.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优势 篇4

中小企业如何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 吸收社会劳动力, 推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愈来愈突出, 对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 地域内的企业和生活空间相对集中; (2) 由于许多相同或相近行业的企业在该地域内的相对集中, 经济活动因而高度密集。 (3) 地域内企业从事竞争性和辅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 集群内的竞争主要是创造出各自差别化的产品, 使集群具有高度多样化的产品供给能力, 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集群参与外部竞争的能力。 (4) 由于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分工和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 集群内的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紧密联系。该地域范围内的生产商与供应商、经销商和其他生产商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5) 企业之间在生产和经营上有相互联合的历史传统。 (6) 拥有配套的服务及基础设施。 (7) 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域内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人文关系网络加强了企业集群的稳定性, 并且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三、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

1 企业集群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优势

(1) 企业集群能吸引各类资源。企业集群各种优势的共同作用会使区域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这将对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集群内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资源, 企业集群的产业链得以延伸, 企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区域经济进一步提高, 对各类资源产生更大的吸引。

(2) 企业集群能提高资源素质。在企业集群的竞争机制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 企业不断创新, 集群内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术不断提高, 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 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 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 这些都使得资源素质不断提高。

(3) 企业集群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于集群内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发展, 企业间的互补性大为增强, 加上企业共处于同一区域, 信息沟通方便, 各方的资信容易掌握, 一些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如定点、定时供应、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 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 产品和半成品的销售也可以得到加速。

2 企业集群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成本优势

(1) 企业集群能减少信息费用。集群化的企业紧密相处, 信息交流频率高, 而且多数与发达的专业市场相邻, 容易获得各种技术信息和供求信息, 大大节省了企业搜集信息的时间和费用。

(2) 企业集群能降低劳动力成本, 在企业集群的所在地, 经常聚集着来自附近农村和外地的大批待聘劳动者, 由于招聘容易和待聘者的内部竞争,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36]。而且, 集群中的许多生产单元实际上是家庭作坊, 他们大量依靠家庭和亲友的辅助劳力, 免除或大幅度减少了正规的工资基金的支出, 劳动成本更为低下。

3 企业集群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

创新优势

(1) 企业集群内存在有效的竞争压力。由于在同一区域内汇集了大量的同类企业, 集群内竞争十分激烈, 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快创新步伐, 或者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 改善服务;或者另辟蹊径, 一开发新的产品和工艺。

(2) 企业集群内具有巨大的吸纳能力。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 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 集群企业内部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 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4 企业集群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市场优势

(1) 企业集群能促进专业市场建设。企业集群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资源、物质技术基础、分工体系、产销网络等, 一地一品, 相互集聚, 滚动发展, 为在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了条件, 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

(2) 企业集群能促进品牌建设。集群企业大都属于“小而特、小而专, 小而精”类型, 它们能够利用其多方面的优势迅速壮大和不断提升, 并借助于专业市场行销四方, 扩大影响, 树立形象, 先树立地区品牌, 进而形成全国名牌。

(3) 企业集群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由于集群形成了地区规模经济, 企业往往能在质量上取胜, 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 且能按期交货, 在谈判中增加筹码, 从而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摘要:中小企业在各国中的经济地位愈来愈突出, 对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单个中小企业虽然势单力薄, 一旦形成集聚效应便能搞衡大企业并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与优势, 来阐明集群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建煊:《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1) [1]陈建煊:《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1)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及模式探析 篇5

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分析

(一)利用集群融资的信息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防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按照时间界限可将信息不对称分为事前不对称性和事后不对称性,前者导致逆向选择,后者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降低了金融资金的配置效率,而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者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

在中小企业集群中,由于群内企业大多从事同一行业领域,集群内完整的产业链关系,使得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接触较为频繁,在长期的互动与合作中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加速了信息的流动,使信息传播的渠道较群外更为通畅和多样化。

在集群内部,口碑相传是一种速度很快的信息传播机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途径了解申贷企业的资信状况,增加了信息的对称性:事前对企业风险态度的了解和项目风险的估测,有效避免了逆向选择;事中对资金使用去向的监督,有效避免了道德风险;事后的跟踪监督,有利于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以保证利益的实现。同时,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也强化了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动合作,有利于发展长期客户关系,实现双赢。

(二)利用集群融资信任机制与声誉机制,减少违约率,降低信贷风险根据博弈理论,在交易关系中,每个交易主体始终面临着守信或欺诈的策略选择。交易主体之间的一次性交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极大,博弈双方往往会采取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出现囚徒困境;而在连续性多次交易中,交易主体彼此间相互了解,如果采取失信的欺诈行为只能使其获得短期利益,而无法在长期竞争中生存,这时交易主体则愿意选择守信行为,建立起长期信用关系。

在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间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由特殊的社会网络相维系,依赖于集群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其迁移的机会成本及转换成本相对较高;频繁的交往能创造快速信任,多次重复博弈有利于产生和强化信任,防止欺诈。集群内企业间交易常以信用为纽带,通过多次重复博弈,在守约的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的条件下,建立起长期的信用关系,维护企业在集群中的声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信誉不好的企业交易成本高,一旦出现违约行为,信息会在集群内迅速传播,企业在集群内将很难生存。集群融资的这种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有效遏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了违约率,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从而降低了信贷风险。

此外,由于集群内中小企业围绕同一产品系列发展,许多专业性的抵押物在集群内部比较容易变现,在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可以将这些抵押物直接出售给集群内的其他企业,灵活的产权及设备转让市场为信贷风险提供了事后弥补机制。

(三)利用集群融资规模效应与乘数效应,降低信贷成本,提高信贷效益集群融资的信息机制,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状况,加之地理的接近性,为银行节省了不少的交通与通訊成本,使信息的收集成本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由于银行是给集群内同一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贷款,银行可以通过批发融资,获得贷款的规模经济效益,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都可以批量进行,减少大量重复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费用,从而克服了银行给单个企业贷款时规模不经济问题,信贷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也使融资效率大幅提高。

另外,由于地域的集中性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减少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可以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同时,与集群外的同类企业相比,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竞争力相对较高、坏账率也较低,集群内企业相互间联系密切,通过同业拆借、延缓支付等手段,使资金在产业价值链上产生放大效应,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进一步放大,集群内的资金积累更快、周转更快、利用率更高,促使集群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也最终使银行的收益增加。而且集群区内银行的收益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货币的乘数效应将进一步放大,更有利于银企双赢共同发展。

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探寻

(一)企业间轮流信用融资模式企业间轮流信用融资模式是指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在相互联系、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在一定期限内,各自拿出一部分资金,轮流使用的一种融资模式。内部融资机构采取会员制,各会员企业交纳会费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基金,主要为会员企业提供小额生产流动资金的互助性借贷。由于这种信用具有互助性,因此融资成本较低,并且由于互助企业间相互了解和信任,省去了信用调查的环节,节省了信息调查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还能够满足会员企业对资金及时性的要求。但因企业间的互助借贷规模有限,无法满足企业大额的资金需求,因此,只适用于那些发展不久、资金需求较小的小型企业。

(二)团体贷款融资模式团体贷款融资模式是指银行对由一组借款人通过内部筛选而组成的一个团体进行贷款,同时要求每一个借款人对团体内的其他成员贷款的偿还负连带责任,只有整个团体的债务都得到偿还,团体成员才能继续获得追加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规定的连带责任相当于无形抵押物,从而激发团体成员之间的横向监督,保证了较高的还款率,也有利于成员之间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防范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集群的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由于信贷风险无须由银行承担,有效降低银行贷款的坏账率,从而也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这种贷款模式应用于贫困地区曾达到过96%的还款率。

(三)区域主办银行融资模式区域主办银行融资模式是指通过在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设立区域性的主办银行,吸收民间闲置资金和社会投资,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息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银企之间建立长期稳定信用关系的一种融资模式。区域主办银行常常拥有企业的互惠股本所有权并提供债务资本,从而双方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起长期、稳定、紧密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由于区域银行设立在中小企业集群内,易于取得各种信用信息,并能充分利用集群的信息机制和信任机制,克服了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有效防止了企业的短期化行为,从而强化了监督的力度,降低了信贷成本和风险,提高了信贷效率。而且由于区域银行与中小企业是同处于同一市场层次的经济实体,两者在产权关系、内部机制、运作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也更易于形成长期稳固的银企关系,激发银行和企业的活力。

(四)互助担保融资模式互助担保融资模式是指集群内中小企业以自愿和互利为原则,联合出资组建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利用互助担保基金,为成员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中小企业贷款时抵押品不足的缺陷,改善了中小企业与银行谈判时的弱势地位,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更有利的贷款条件。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是建立在企业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通过参加互助性担保,会员企业间增加了互动和交流,使集群融资的信息机制进一步得到强化,交易成本减少,信贷风险得以分散,从而也改变了金融机构信贷的约束条件,有助于扩大金融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的信贷规模。并且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担保是我国信用担保“一体两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国务院最新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非公经济36条”)中也明确提出,将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这也为这种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杨怀东:《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计划项目(编号:2010A630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及模式探析 篇6

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分析

(一) 利用集群融资的信息机制, 减少信息不对称, 防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按照时间界限可将信息不对称分为事前不对称性和事后不对称性, 前者导致逆向选择, 后者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降低了金融资金的配置效率, 而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者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

在中小企业集群中, 由于群内企业大多从事同一行业领域, 集群内完整的产业链关系, 使得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接触较为频繁, 在长期的互动与合作中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 加速了信息的流动, 使信息传播的渠道较群外更为通畅和多样化。

在集群内部, 口碑相传是一种速度很快的信息传播机制,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途径了解申贷企业的资信状况, 增加了信息的对称性:事前对企业风险态度的了解和项目风险的估测, 有效避免了逆向选择;事中对资金使用去向的监督, 有效避免了道德风险;事后的跟踪监督, 有利于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 以保证利益的实现。同时, 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也强化了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动合作, 有利于发展长期客户关系, 实现双赢。

(二) 利用集群融资信任机制与声誉机制, 减少违约率, 降低信贷风险

根据博弈理论, 在交易关系中, 每个交易主体始终面临着守信或欺诈的策略选择。交易主体之间的一次性交易, 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极大, 博弈双方往往会采取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出现囚徒困境;而在连续性多次交易中, 交易主体彼此间相互了解, 如果采取失信的欺诈行为只能使其获得短期利益, 而无法在长期竞争中生存, 这时交易主体则愿意选择守信行为, 建立起长期信用关系。

在中小企业集群内, 企业间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并由特殊的社会网络相维系, 依赖于集群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 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 其迁移的机会成本及转换成本相对较高;频繁的交往能创造快速信任, 多次重复博弈有利于产生和强化信任, 防止欺诈。集群内企业间交易常以信用为纽带, 通过多次重复博弈, 在守约的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的条件下, 建立起长期的信用关系, 维护企业在集群中的声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信誉不好的企业交易成本高, 一旦出现违约行为, 信息会在集群内迅速传播, 企业在集群内将很难生存。集群融资的这种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有效遏制了机会主义行为, 减少了违约率, 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 从而降低了信贷风险。

此外, 由于集群内中小企业围绕同一产品系列发展, 许多专业性的抵押物在集群内部比较容易变现, 在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 银行可以将这些抵押物直接出售给集群内的其他企业, 灵活的产权及设备转让市场为信贷风险提供了事后弥补机制。

(三) 利用集群融资规模效应与乘数效应, 降低信贷成本, 提高信贷效益

集群融资的信息机制, 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状况, 加之地理的接近性, 为银行节省了不少的交通与通讯成本, 使信息的收集成本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 由于银行是给集群内同一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贷款, 银行可以通过批发融资, 获得贷款的规模经济效益,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都可以批量进行, 减少大量重复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费用, 从而克服了银行给单个企业贷款时规模不经济问题, 信贷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也使融资效率大幅提高。

另外, 由于地域的集中性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 减少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也可以降低信贷交易成本, 提高融资效率。同时, 与集群外的同类企业相比, 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竞争力相对较高、坏账率也较低, 集群内企业相互间联系密切, 通过同业拆借、延缓支付等手段, 使资金在产业价值链上产生放大效应, 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进一步放大, 集群内的资金积累更快、周转更快、利用率更高, 促使集群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也最终使银行的收益增加。而且集群区内银行的收益的提高, 可以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 货币的乘数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更有利于银企双赢共同发展。

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探寻

(一) 企业间轮流信用融资模式

企业间轮流信用融资模式是指中小企业集群内部企业在相互联系、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在一定期限内, 各自拿出一部分资金, 轮流使用的一种融资模式。内部融资机构采取会员制, 各会员企业交纳会费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基金, 主要为会员企业提供小额生产流动资金的互助性借贷。由于这种信用具有互助性, 因此融资成本较低, 并且由于互助企业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省去了信用调查的环节, 节省了信息调查成本, 提高了融资效率, 还能够满足会员企业对资金及时性的要求。但因企业间的互助借贷规模有限, 无法满足企业大额的资金需求, 因此, 只适用于那些发展不久、资金需求较小的小型企业。

(二) 团体贷款融资模式

团体贷款融资模式是指银行对由一组借款人通过内部筛选而组成的一个团体进行贷款, 同时要求每一个借款人对团体内的其他成员贷款的偿还负连带责任, 只有整个团体的债务都得到偿还, 团体成员才能继续获得追加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规定的连带责任相当于无形抵押物, 从而激发团体成员之间的横向监督, 保证了较高的还款率, 也有利于成员之间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 有效防范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集群的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 由于信贷风险无须由银行承担, 有效降低银行贷款的坏账率, 从而也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这种贷款模式应用于贫困地区曾达到过96%的还款率。

(三) 区域主办银行融资模式

区域主办银行融资模式是指通过在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设立区域性的主办银行, 吸收民间闲置资金和社会投资, 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息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银企之间建立长期稳定信用关系的一种融资模式。区域主办银行常常拥有企业的互惠股本所有权并提供债务资本, 从而双方以资本为纽带, 建立起长期、稳定、紧密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由于区域银行设立在中小企业集群内, 易于取得各种信用信息, 并能充分利用集群的信息机制和信任机制, 克服了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 有效防止了企业的短期化行为, 从而强化了监督的力度, 降低了信贷成本和风险, 提高了信贷效率。而且由于区域银行与中小企业是同处于同一市场层次的经济实体, 两者在产权关系、内部机制、运作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 因此也更易于形成长期稳固的银企关系, 激发银行和企业的活力。

(四) 互助担保融资模式

互助担保融资模式是指集群内中小企业以自愿和互利为原则, 联合出资组建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 利用互助担保基金, 为成员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中小企业贷款时抵押品不足的缺陷, 改善了中小企业与银行谈判时的弱势地位, 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更有利的贷款条件。

同时, 由于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是建立在企业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 通过参加互助性担保, 会员企业间增加了互动和交流, 使集群融资的信息机制进一步得到强化, 交易成本减少, 信贷风险得以分散, 从而也改变了金融机构信贷的约束条件, 有助于扩大金融机构对集群内企业的信贷规模。并且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担保是我国信用担保“一体两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国务院最新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非公经济36条”) 中也明确提出, 将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这也为这种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中小企业主导的企业集群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区域, 中小企业甚至占据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江山,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 在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 中小企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正成为学者、企业家与政府官员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 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解决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 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以期为江苏中小企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

对中小企业集群涵义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观点, 集群的概念最初是从19世纪马歇尔研究的具有创新环境的小企业集聚区的概念演变而来的, 它强调的是特定地点专业化产业的集聚。具有代表性的是迈克尔·波特的观点, 他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 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Porter 1998)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集群成员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产品的供应商, 下游渠道的顾客, 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 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他产业的企业, 还包括提供专业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国内学者仇保兴 (1999) 则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一是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二是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 其协作为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效应, 以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三是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四是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 促进经济和技术尽快积累, 而适应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问的关系能长期维持并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五是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六是中小企业间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 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 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 可将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概括为:所谓中小企业集群, 是指围绕同一产业, 相互关联 (互补、竞争) 的中小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连片, 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 (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 、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的有机体系。

三、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 中小企业集群的资源优势

集群一经形成, 就会通过其独特优势将与其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 尤其是吸引特定性产业资源 (或要素)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 将吸引更多的相关甚至不同产业, 扩大地区产业规模。只要是群内企业就可以共享集群内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不仅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 还包括人力资源、专业市场、教育培训机构等资源。这些资源若单个企业都自己配置或者单独建设成本非常高, 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若企业集群共同建造或分享各自资源就可降低成本, 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为在企业集群内企业是相互依赖的, 而不是独立的, 企业之间能够共享资源, 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另外企业的集聚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更快地扩大生产规模或降低成本, 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从而充分发挥资源效用。

正是由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这种特性, 可以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使区域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从而提高该区域的经济运行效率, 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反过来又促进了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二) 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成本优势

首先, 企业集群的生产经营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 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生产为企业降低了中间转移成本, 在企业集群的生产状态下, 中间产品的流通时间缩短了, 流通费用节省了, 从而企业节省了相当的中间转移成本。同时, 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共同分担成本, 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 形成集群外单个企业所无法拥有的规模经济效应, 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 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可以降低企业在空间上的交易成本。企业在区域上的集中, 配套设施的健全、专业化的市场以及各种中介组织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例如集群内形成的专业化市场为企业降低了相当大的购买成本, 如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等。这种独特优势是单个中小企业所无法获取的。

另外, 中小企业集群的培育发展, 节约了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一般来说, 在企业集群充分发展的区域, 各种市场信息比较充分, 诸如搜寻竞争对手、产品及市场信息所花费的成本。相对于集群外的企业而言, 区内企业通常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 从而有利于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最后, 集群可以通过相互的学习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 在企业集群中由于知识、技术的扩散与外溢效应, 企业间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聚集在一起的各企业可以边干边学习, 即所谓的“干中学”, 由集聚—竞争—合作—学习—创新所形成的一种互动的动态过程, 使得整个企业聚集的区域俨然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学习型创新组织体系, 这种组织体系使集群创新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长的持续性。这种相互学习的效应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的创新成本, 甚至可以实现单个企业所无法实现的创新能力。

综上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集群的低成本优势可以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其所在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提高,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增长动力。

(三) 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区域创新优势, 是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之间, 通过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 而形成创新的区域聚集效应。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是以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前提, 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靠近为基础, 强调集群内的创新主体企业及相关的支撑机构间在创新上所产生的互动行为, 实现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 增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 推动区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由于知识、技术的扩散与外溢效应, 企业间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聚集在一起的各企业可以边干边学习, 即所谓的“干中学”, 由集聚—竞争—合作—学习—创新所形成的一种互动的动态过程, 使得整个产业聚集的区域俨然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学习型创新组织体系, 这种组织体系使集群创新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长的持续性。

区域创新实现的机制是竞争与协作, 竞争为创新提供压力与动力, 协作为创新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产业的集聚通常会产生两种效果, 一是产业之间相互激烈的“面对面”竞争, 另一是产业之间紧密的分工协作, 二者都能促进企业的创新, 创新又再一次反作用于集群, 推动集群的发展, 最终形成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四) 有利于区域形成集聚经济效益,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韦伯在《工业区位》一书中对考虑运输、劳动力成本的区位选择时, 就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 企业可通过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等获得集聚经济效益。正是由于区域内具有的集聚经济效益, 区内企业具有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益。这样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到该区域投资生产, 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

(五) 有利于区域招商引资

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地方通常都有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厂商聚集在此, 形成区位优势, 由于企业集群内产品品种众多, 各具特色, 有利于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 使产业链上的厂商在此易得到所需的技术、劳动力、各种公共设施等, 可减少经营风险, 降低成本, 因而有利于吸引更多厂商加入, 不断地扩大产业规模。集群内市场供求信息会更加灵通, 特别是集群所在区域里的有现成的专业人员、技术、产品、劳动力等市场并比较完善, 一旦市场上新的机会出现, 有利可图, 就一定会吸引外资, 更会吸引同类厂商到该区投资[5]。

(六) 区域品牌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 就是品牌间的竞争。区域品牌是一个拥有强劲竞争优势产品生产区位的象征。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 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 这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 一旦形成, 就可以为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共同享受。通过企业集群, 依据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 加大营销投入力度, 利用集群效应, 容易形成“区域品牌”, 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相对于企业集群, 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品牌效应难以持续, 而集群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 只要技术或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没有导致集群衰退或转产, 区域品牌效应就能较长期地持续下去。在江苏已经形成了多个“区域品牌”, 如扬州的“牙刷企业集群”、南京大明路“汽车企业集群”等近十个企业集群品牌, 有力地提升了江苏的区域竞争力。

(七) 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

中小企业集群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带动为工业化提供服务与支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日趋合理。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带动了相关产业及交通、服务等设施的发展, 促进了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 同时使得产业集群向周边地区扩散, 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化, 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城市联系起来, 形成都市圈, 都市圈形成后又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良, 张付安.基于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 2012 (01) .

[2]高连和.国内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体制改革, 2013 (1) .

[3]兰文巧.基于产业网络组织视角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企业经济, 2012 (06) .

[4]陈宗岚, 刘习平.资源约束下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13 (08) .

[5]周兵, 张倩, 张晨阳.金融环境因素背景下的FDI与中小企业集群[J].管理世界, 2012 (01) .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机理及优势探析 篇8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内涵

中小企业集群的现象早在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就已经出现了。1861年, 英国的伯明翰就有一个小武器制造企业群 (施蒂格勒索1996) , 最先提出集群概念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 于1990年在其经典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 “群集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 存在着一群互相关联的公司, 供应商, 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 其在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将同类产品生产的企业在特定的空间规模集聚的现象定义为专业化产业区。认为专业化产业区通过三个方面给集聚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一是区域内的技术、信息外溢;二是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三是提供区域专用性劳力市场。韦伯主要从工业区位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集群的现象, 认为企业选择是否集群取决于对集群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新经济地理学的先驱克鲁格曼将运输成本纳入到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中, 运用“核心———外围”模型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南开大学国际研究所的曾忠禄认为, “集群是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相关联和支持型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复旦大学的仇保兴对集群的定义是, 第一, 由一群彼此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中小企业组成。第二, 他们之间联系是专业分工和协作, 竞争和协作是企业之间的互动行为。第三, 中小企业之间长期关系是用信用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 并在外来竞争者面前表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从经合组织 (OECD) 对产业集群研究课题结论分析, 对集群的理解可以总结为两个主要观点:一个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生产网络和价值链, 是从产业关联和经济意义上来理解产业集群;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创新系统, 甚至是区域创新系统, 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理解产业集群。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机理

中小企业集群通过演化及转型升级, 产生聚合效应, 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在其著作《竞争论》中认为, “虽然处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区域竞争力仍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那么, 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小企业集群具有如此的竞争优势?其竞争的内在关系、竞争的传导机制是什么?按照这样的逻辑分析思路, 笔者构建了一个中小企业集群竞争的机理模型, 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其模型如图1所示。

1、集群内竞争压力是中小企业集群竞争的源动力

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后, 集群内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因为集群内的企业主要同属一个行业, 产品具有同质性, 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具有相似性。集群内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争夺生产原料、物资、技术及管理人才, 降低产品价格, 抢占消费市场, 这样就迫使部分集群内企业不得不提升管理效率, 提高产品质量, 与集群内其他企业展开差异化竞争, 最终成就了其集群龙头企业的地位。其产品研发能力, 产品质量, 管理能力等成为其他集群企业学习的标杆。但竞争压力不会就此止步, 集群内的跟随企业效仿其产品、工艺开发、管理方法等, 甚至还有可能从龙头企业中挖人才。再有, 原龙头企业的员工, 由于其掌握企业的关键技术、管理能力或社会、市场资源, 离开企业进行自主创业, 与原工作企业展开竞争。竞争的压力还可能源于外来新加入集群的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还会带来新的竞争性元素。最终迫使龙头企业再不断加大研发力度, 开发新产品, 提升管理水平。在集群内部竞争压力驱动下, 循环式的竞争会伴随集群发展一直持续下去, 不断推动集群转型升级, 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2、创新是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传导机制

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内部竞争压力的驱使下, 集群内企业为能在企业集群产业中立足, 在产品消费市场中分到一杯羮, 迫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企业创新领域涉及开辟低成本的原料、物资供应市场;生产工艺流程研发创新, 开发新产品, 升级换代老产品;组织管理创新, 提升管理效率及产品质量;营销管理创新, 拓展销售渠道, 整合品牌传播, 拓展新市场, 改进售后服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引进专业化、职业化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创新, 与相关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等。集群的经营环境创新主要涉及行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创新;政府相关产业政策, 共公产品、基础设施投入方式创新。通过集群的系统创新, 不断优化中小企业集群的供应链及产业价值链, 使集群向更高发展层次不断演进。

3、产品市场拓展是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竞争外化表现

中小企业集群能否健康发展, 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集群企业的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竞争力的表现主要是市场占有率, 集群产品市场的竞争最先是在集群区域内展开, 随着区域市场的饱和或竞争加剧, 集群内的企业开始向外部区域市场拓展, 甚至是向全球市场渗透。在集群内部竞争压力驱动下, 在创新传导机制作用下, 集群内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 拓展新的消费市场。通过品牌战略, 提升集群企业品牌及区域品牌知名度, 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 使得集群内企业产生较强的盈利能力, 通过盈利积累、投入又强化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最终促使中小企业集群步入良性、持续、健康发展。

4、政府及相关机构竞争规则的导入是中小企业集群竞争环境的优化保障

为了避免集群内中小企业竞争的无序性, 避免使集群内的企业陷入恶性竞争, 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合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波特在其论述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中认为, “在企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合理干预充当了的重要角色”。政府通过颁布竞争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 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 为集群内企业争端提供公正法律仲裁或裁决。集群的相关机构如协会, 商会等行业管理组织, 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地理标识, 协调机制等, 确保集群内企业展开公平竞争。

三、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

1、品牌优势

品牌定位之父阿尔·李斯认为, “创建品牌就是抢占客户的心智资源”。依据李斯的品牌定位理论,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具备明显的品牌优势,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区域品牌认知优势。如当提到荷兰时, 消费者心智品牌联想是花卉, 当提到法国时, 品牌联想是葡萄酒、香水等。企业聚集的发育程度与区域品牌之间是存是正向关系, 一方面集群内聚集了大量的中小企业, 通过市场拓展, 渠道建设, 扩大消费者对区域品牌认知。另一面, 由于大量中小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 从消费者心智认知角度分析, 往往会认为该区域产品比较正宗, 来自原产地, 值得信赖, 提升了其品牌知名度。再则, 通过集群管理组织, 如协会、商会等定期组织商品展销会, 专题论坛等形式, 有效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加之, 通过地理标识保护认正, 产品标准化认证等形式, 更加强化了区域品牌。二是集群内部龙头企业产品的品牌联动效应。由于龙头企业具有生产、研发、营销等运营管理优势, 通过自身品牌运作, 不仅提升了企业品牌, 同时也提升了区域品牌, 两者互相强化。三是通过集群内大量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更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某类产品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拓展更多的细分市场, 形成全方位品牌推广格局, 强化了消费者对集群内企业产品和区域品牌认知。

2、成本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 可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产品成本的影响因子主要有原料、仓储, 设备、人工成本, 资金成本, 财务、营销、管理费用等要素组成, 而其原料成本和生产设备、人工成本往往是产品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 由于中企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其设备供应商, 原料供应商会逐步形成以集群为中心供应环, 必然会降低原材料、设备的采购成本。甚至有些小型企业还可能购买其他企业更新淘汰的旧设备, 或租赁其闲置的设备进行生产。由于中小企业的聚集效应, 金融、法律、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机会以集群为中心形成体系性服务机构聚合, 降低服务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小企业集群中, 存在大量专业化的管理、技术人才及熟练工人, 降低了企业获取人才的搜寻成本, 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培训费用。由于中小企业聚集效应, 也会吸引相关物流企业围绕集群聚合, 降低了相关物流成本。

3、博弈优势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 制度及规则的制定权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分配权。由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性及行业性特点, 容易形成代表集群内企业利益的管理组织, 如集群管委会、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形式, 其在市场规则制定、生产工艺、产品标准制定、贸易谈判的博弈中, 组织博弈效果往往优于个体。因为其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具有优势, 集群管理组织的博弈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政府博弈优势。通过与政府博弈, 可以优先争取更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可以促进政府在共公产品方面的投资, 如集群区域的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平台等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二是在贸易争端中博弈优势。在贸易争端中,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争端中, 以管理组织代表的形式与对方进行谈判或应诉, 其胜算的概率要高于个体。三是在行业及市场规则方面的博弈优势。集群管理组织可以借助其组织力量, 制定产品的行业标准及区域地理保护标识, 维护集群内企业的利益, 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4、聚资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是一个有机社会络网系统, 由于集群络网所具有协同效应, 产生集体效率, 从而不断吸引外部资源进入集群, 包括人力资源, 财务资源, 社会资源。决定资源配置和流向的关键因素是资源的生产效率和回报率。资本具有趋利属性, 由于聚资效应的不断累加, 形成了一种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互动良性循环。中小企业集群的聚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吸引专业人才。企业集群可以降低工作的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 同时其创业成本及风险也是相对较低的。二是吸引供应商、经销商及物流企业聚集, 可以有效降低相关成本和交易费用。三是吸引外来资本投资。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为产业基础设施, 人才, 市场、生产、物流等投资决策因素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吸引专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集群创造各项服务需求, 如培训、咨询、法律、技术、金融、信息等服务, 驱使各种服务中介机构涌入集群。五是吸引政府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倾斜。由于群集组织管理机构, 如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主动争取以及企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从而得到政府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

5、研发优势

创新是研发的动力, 知识和学习是创新的基础。中小企业集群具有技术、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性特点, 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处在同一区域, 同属一个产业和相关产业, 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系统, 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的输入, 更有利于知识及信息的转化及输出。具有显著创新研发优势:一是集体学习优势。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指出:“集体学习的效果优于个体学习的效果”, 通过集群内共享信息平台、专题论坛及相关活动赛事等, 为集体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集群内企业间观摩学习, 联合研发等集体学习方式, 提升知识的转化效率。二是知识及信息易传播性优势。集群具有知识外溢效应, 由于集群的地缘属性, 使得相关信息及知识极易在集群内传播, 有利于企业间的学习效仿及创新。三是共享研发公共资源的优势。由于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 企业对公共产品的投资缺乏积极性。但由于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对当地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力, 使得政府有意愿和动力为集群进行公共产品投资, 如搭建公用信息平台、研发中心, 引入大学及科研机构等举措, 为集群研发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四是研发专业人才培育优势。一方面, 企业聚集吸引研发人才。另一方面, 由于各种资源聚集, 如大学、研究机构等为研发人才的培养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从竞争优势角度探讨集群中企业外迁 篇9

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 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相应支撑机构, 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聚集, 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 往往代表着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企业是集群中最基本的元素, 集群的这种核心竞争力最终会内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对于非集群企业, 集群企业可以享受到集群共享性资源提供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正因此, 集群会吸引企业向这一区域聚集。但是, 实际上一些集群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却表现出了较强的外迁趋势。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集群企业的外迁?本文将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探讨集群中企业的外迁。

2 集群的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提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因素是市场需求、生产要素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以及同行和替代产品竞争者。这四个条件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菱形架构”, 并且由于地理上的集中, 四个条件相互作用增强, 以至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集群。

“北欧学习型经济”、“加利福尼亚”和“新产业区”三个相似学派从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和技术要素出发, 强调集群的竞争优势在于特定的资源和制度背景、企业间的非市场关系, 如信任、习俗、文化结构以及非编码化的知识, 这些因素具有促进创新、鼓励企业家精神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吴晓波、耿帅提出企业集群的共享性资源, 认为它同样具备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所拥有的因果模糊、路径依赖、历史作用以及社会复杂等能够产生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各种特性。集群企业不仅能通过共享性资源与集群外部企业产生竞争的不对称优势以获得竞争优势, 而且集群企业自身也是共享性资源的缔造者。

综上所述, 我们将集群的竞争优势概括为:资源获取优势、创新创业优势及市场效率优势。

2.1 资源获取优势

(1) 基于路径依赖形成的资源吸引效应。

马歇尔指出“ 当某一工业定位于某一区域时, 就极有可能长期定位于此。同类厂商彼此相邻并从事类似的经济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利益, 厂商也倾向于选择在具有某种特定技能的劳动力集中的区域设厂, 这种就业的优势同工业在特定区位的集中组合形成制造业的聚集效应, 它是该工业成长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 集群一经形成, 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 尤其是吸引特定性产业资源 (或要素)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 将吸引更多的相关甚至不同产业, 扩大地区产业规模。而且, 随着集群竞争力的增强, 这种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企业资源互补。集群企业间分工合作发展, 企业间的互补性增强, 容易实现“及时供货”、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 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二是企业内部分工外化。企业将原先自行生产的部分零部件外包给其他企业, 利用社会资源更快地扩大生产规模或降低成本, 从而充分发挥资源效用。

2.2 市场效率优势

集群企业在市场效率方面的优势从专业化分工角度理解, 可以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交易费用节约角度理解, 又可以通过集群信任机制和信息特征来体现。

(1)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又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集群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和社会化。在集群经济中, 由于中间产品的转移成本很低, 分工的精细化及专业性的提高, 生产同种产品的分割性的功能会从企业内部剥离出去, 从而使生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企业达到最优的生产规模因而获得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可以把它看作某一行业的内部经济。①集群内部的企业, 由于地理空间的接近, 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或联盟以弥补在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 获得资源互补的外部规模经济。②集群企业的联合可以共同建立销售中心, 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共享的销售网络中获得营销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通过这种联合, 能推动政府加大力度改进基础设施, 使集群企业共享基础设施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③集群企业可以借助集群优势迅速壮大和不断提升, 依靠区域专业市场营销, 提升知名度, 树立形象。集群企业还可以凭借集群地区规模获得的价格、质量优势, 并利用产业网站和电子商务, 拓展国际经济联系渠道,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2)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也分为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范围经济在柔性生产方式下, 集群内的一些采用现代技术的企业可以根据需求, 及时地调整产品的产量和创新产品的样式, 比较容易实现企业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是某一行业的集群企业的生产系统被分为许多个部分, 分散在众多中小企业中, 然后企业之间再通过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进行交易。这些专业化的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生产, 形成了行业的经济。而这种范围经济对单个企业来说, 则是外部的范围经济。

(3) 交易成本降低, 提高合作效率。

集群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与社会文化特征有利于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和空间距离造成的费用的节约。集群企业由于地理空间的接近性可以降低企业间的每一次交易成本, 继而在连续的交易过程中大大减少总的交易成本。集群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 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集群内的各个成员企业长期的交往中奠定了良好的信任和承诺基础。

2.3 创新优势

(1) 创新的激励、学习效应。

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 彼此间的竞争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并转而成为多数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 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或者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 改善服务。

(2) 新的服务环境。

一是相关产业的创新支撑。供应商是产品创新与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 必须与供应商维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 一方面供应商会协助企业认知新方法、新机会和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 企业则提供供应商新信息和市场视野, 带动供应商自我创新, 努力发展新技术, 并培养新产品研发的环境。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交集与共同解决问题的关系, 也会使它们更快、更有效率地克服困难。二是知识生产机构的创新支撑。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 如学校、科研单位、管理咨询机构、培训教育组织、技术开发机构等。

3 集群生命周期内竞争优势的变动

奥地利经济学家蒂奇借鉴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他将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如下图。

接下来探讨集群生命周期内其竞争优势的变动:

当t0

当 t1

当t2

当 t3

4 结论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赢利, 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会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发展机会。一般而言, 企业集群能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资源获取优势、市场效率优势和创新创业优势, 但这些竞争优势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 集群中企业所获得的竞争优势随着集群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当集群规模超过集群区域资源所能承载的限度时, 企业从集群中获得的竞争优势将大大被削弱, 而且集群中同类企业常常会为争夺有限资源而陷入恶性竞争中, 这样集群中企业与群外企业相比不但没有竞争优势, 而且由于面临集群内部的激烈竞争, 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相比反而会处于劣势地位。此时, 集群中的企业会努力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集群中迁移出去以求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摘要:相对于非集群企业, 集群企业可以享受到集群共享性资源提供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正因此, 集群会吸引企业向这一区域聚集, 但为什么随着集群的发展, 集群中的企业会往外迁移?将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探讨集群中企业的外迁。

关键词: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外迁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刘娟.企业区域迁移的动因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6) .

集群优势成就中小企业 篇10

面积和销售面积、提高销售额和销售率, 从而提升其销售能力。

策划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据统计, 2006年策划代理百强企业的策划收入平均水平突破900万元。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 策划收入占房地产代理前10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比例在逐渐增大, 2006年该项占比提高至10.91%。同时, 房地产代理前10名企业的策划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且速度快于排名前100名的企业。2003年~2006年, 前10名企业的这项比例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而百强企业仅提高了7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策划能力在今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未来。销售能力和策划能力主要决定了房地产代理企业的发展现状, 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决定着企业的增长极限。因此培育和提升房地产代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3.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它对于企业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及难以衡量的资产价值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认可。房地产代理企业由于其服务过程中和客户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而且其服务标准难以量化评估、服务效果的显现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 客户对代理商实力的强弱和专业技能的高低很难通过定量的指标做出正确的判断, 客户在选择房地产代理企业时, 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品牌和声誉的代理商。因此, 只有树立良好的口碑、建立中小型房地产代理企业的品牌, 才能吸引客户的初次合作, 才能为以后的继续合作奠定基础, 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对中小型房地产代理企业来讲, 在一个欣欣向荣的市场中, 企业不但要注重如竞争, 还应该抓住机遇进行合作, 在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实现更好的快速发展。而当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冬天时, 专业化和差异化成为企业生存的良方。只有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中小型房地产代理企业才能逐步实现做大做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施立鹏:上海房地产代理行业的“出身”和“变脸”[J].中国房地产信息, 2006年第1期

[2]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2007年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2007.3

[3]栾贵勤:发展战略概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9

[4]张咏梅:我国房地产代理企业的经营环境与战略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5

杜道洪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一、企业集群的资源及竞争优势分析

1. 构成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对战略性资源的描述, 可以将企业集群中构成其竞争优势的资源归纳为三种: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

(1) 创新资源。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集群突破了知识外溢使得群内企业普遍受益。二是企业集群形成一种创新压力机制, 增加了群内企业的创新动力。三是企业集群有充足的人才和信息资源为群内企业创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2) 交易资源是指更好的交易对象、更优的交易方式或更畅通的交易渠道。企业集群可以通过内部协作的外部化来增强专业能力, 从而降低资产专用性和交易不确定性, 最终降低交易成本, 获得优越的交易资源。

(3) 客户资源是指企业集群可以更好锁定和开拓目标客户, 通过建立专业、细分、通畅的群内交易渠道, 更好地获得客户需求, 把握市场变化。很明显, 企业集群的客户资源可以更好地增加其市场竞争优势。

2. 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中小企业聚集起来增加的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不难看出, 中小企业集群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育出技术创新优势、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1) 中小企业集群获得的技术创新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培育出技术创新优势:一是完整的行业信息与丰富的人才资源可直接转化为创新优势, 提高生产力。二是系统内竞争压力机制下的激烈竞争环境, 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提供动力。三是企业集群环境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四是中小企业集群的共同创新环境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

(2) 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可以综合构建企业的成本优势。一是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的集中产生集聚效应, 可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 降低物流和信息流费用。二是通过群内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 形成内部规模经济。三是群内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了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3) 客户资源和交易资源将突显集群的市场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二是企业集群可通过市场规模、区域进入障碍、技术变革, 以及产品差异化等取得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垄断优势。三是通过专业市场建设及行业标准等, 提高集群的议价能力。

二、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

1. 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资源的影响分析

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集群所在地产业政策变化所影响到的集群资源变化, 二是其他地区产业政策调整所产生的间接影响。具体如下:

(1) 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创新资源的影响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环境下, 各地政府产业调整政策主要从人才与资金两方面来体现。即政府对扶持产业的技术人才引进给予政策奖励和补助, 对相应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和资助。当企业集群地的政府对产业扶持力度远低于另一区域时, 群内的人才和部分项目便可能转向另一区域, 分流创新资源, 外流的项目和人才却可共享原企业集群的竞争压力机制。

(2) 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的客户资源存在一定影响。国内大部分企业集群以生产制造业为主, 客户源和市场需求是稳定的, 不会因为产业调整而发生重大变化。但对于从事工业中间产品加工或服务贸易类企业集群 (尤其是能源供应与服务类) , 产业政策的调整则极有可能引起市场需求和目标客户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集群原有的客户资源。

(3) 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的交易资源影响甚微。不论产业政策发生何种变化, 企业集群的成员企业所面对的主要交易对象、采用的交易方式、利用的交易渠道, 在短期内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长期看, 只有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如原聚集地对交易渠道设置障碍, 另一区域有通畅的交易渠道, 群外企业的交易成本低于群内企业时, 企业集群才可能迁移或衰落。

2. 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

从产业调整对集群资源的影响不难看出,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短期内受产业调整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但从长期看, 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和成本优势都会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发生变化, 市场竞争优势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集群所受到的影响是皆然不同的。

(1) 不同类型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会在产业调整下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其中, 高新技术类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则会越来越明显, 群内企业在政策扶持下, 能获得更多科研人才和研发资金, 创新动机与动力更强。而传统产业,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高耗能型和自然资源依存型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会越来越弱, 甚至于整个集群走向衰落。

(2) 企业集群的成本优势会在产业调整过程中逐渐减弱。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绝大部分区域的企业集群都已经达一定的规模, 规模效应已经显现。而我国产业调整的整体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员工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提高, 企业集群对劳动力、能源及土地资源集中需求, 反而会增加运营成本, 使得原始的、简单的人员规模经济可能变成规模不经济。

(3) 市场竞争优势短期内不会受产业调整影响, 甚至形成集群降低产业调整不利影响的工具。因为产业政策的调整对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的影响较小, 企业集群市场优势不会短期内发生改变。与之相反,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集群, 已经形成的专业市场及销售渠道等都是难以复制, 构建起来的市场竞争优势的有利于加强集群凝聚力, 增加群内企业退出集群的障碍, 减少产业调整给企业集群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企业集群演变与产业调整的关系研究

从前面分析不难看出, 产业调整虽然从长期上对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在短期内, 企业集群形成的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业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 更好地发挥和利用产业调整所带来的有利因素, 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因此, 产业调整以来, 企业集群转移与消亡的根本原因并非是产业政策的调整, 既产业调整并未对企业集群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而是企业集群的发展导致了产业调整出现。

1. 珠三角传统的、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命周期

已经进入衰退期, 企业集群的资源不断衰竭、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导致了整个集群的衰退和消亡, 使得聚集地经济发展必须进行相应产业调整

中山、东莞和佛山等地的产业镇大多起于上世纪80年代, 企业集群大多为20年左右的历史, 而普通产品和市场的生命周期通常为20年, 正由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向衰退期过度, 处于转型期。企业集群的转型必然导致相应的产业调整, 也就是说, 产业调整是集群资源和竞争优势削弱后实现转型的必然要求。

2. 处于转型期的企业集群在重新挖掘和培育资源、构建竞争优势的过程, 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调整

企业集群由成熟期进入衰退期之后, 集群内部的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可能会逐步萎缩, 但来自集群外部的新技术、新市场和新交易机会在相应增多。来自于集群外部资源会促进企业集群做相应的战略转型。如一家企业为了更好的利用外部资源, 在研发、生产或销售模式上做出调整;而群内企业基于同一信息和资源, 会做出相同反应, 企业的共同反应导致集群转型, 从而形成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3. 产业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集群的外部环境, 促进企业集群转型

政府根据企业集群的演变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指导和规范产业调整,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集群的外部环境。比如提高项目环评标准、调整不同产业的税收政策、改变人才引进方针等, 对企业集群的创新资源、交易资源和客户资源都产生影响, 从而改变企业集群生存成本和成长环境, 也就必然加速企业集群的转型速度。也就是说, 产业调整会使得处于衰退期的企业集群更快消亡, 处于成长期的高新技术类企业集群更快发展。

四、结论

虽然许多传统的企业集群在产业调整的背景下迁移或消亡, 但这并非产业调整的结果。这是由于企业集群生命周期和集群类型的不同, 出现了不同演变模式, 各类企业集群不同的演变模式导致了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发生。也就是说, 不是产业调整导致企业集群丧失了竞争优势, 而是企业集群的衰退和消亡导致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出现。

摘要:根据竞争优势理论, 本文对企业集群的资源和竞争优势进行了归纳、总结, 分析了产业调整对企业集群的资源和竞争优势的影响情况, 研究了产业调整与企业集群发展的相互关系, 认为产业调整并未对企业集群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而是企业集群的演变导致了产业调整的出现。

关键词:产业调整,竞争优势,企业集群,转移

参考文献

[1]刘巨钦:论资源与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管理世界, 2007 (1)

上一篇:电力电缆故障寻测分析下一篇:运动健康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