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工作

2024-09-04

防病工作(精选十篇)

防病工作 篇1

本刊讯 (本刊记者王伟特约记者齐祖宏杨俊涛樊新生) 近日,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淅川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该市卫生局在第一时间成立了10支抗洪救灾医疗小分队, 赴灾区开展指导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

据记者了解, 灾情发生后, 南阳市卫生局紧急启动医疗卫生应急工作预案, 要求做到人员到位、医疗物资到位、救护车到位、灾区群众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畅通, 专门抽调各医疗单位防疫、监督、医疗、心理等各方面的专家50余人, 组成10支抗洪救灾医疗小分队, 携带价值10万余元的医疗用品, 分赴西峡、淅川、内乡等地灾情比较严重的乡、村, 与当地医疗机构一起开展医疗救治。

目前正值防汛救灾的关键时期, 南阳市卫生局将采取多项措施, 全力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确保患病群众能得到及时医治, 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第一, 进一步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管理。做好环境、饮用水的消毒处理, 尤其是要抓好临时安置点饮用水卫生措施的落实, 重点做好分散式饮用水的消毒处理, 确保灾民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第二,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一步做好在防汛救灾工作中的卫生防疫工作, 加强疫情监测的报告管理工作, 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第三, 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 特别是教育广大群众不食用腐烂变质食品、病死畜禽肉以及被农药、其他化学毒品污染的食品, 提高群众自我防病、自我保护能力。第四, 卫生系统再次掀起抗洪救灾捐款活动, 并通过红十字会募捐资金, 筹集物资, 并尽快送达灾区人民手中。第五, 进一步做好受灾情况调查, 详细了解灾情, 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争取河南省卫生厅的物资或经费支持。

卫生防病工作总结 篇2

××中心学校卫生防病工作以疾病防控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有关精神,着力开展整脏治乱和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全面提高卫生工作水平,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中心学校、各中小学、幼儿园成立了卫生防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园)长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卫生防病工作的领导。中心学校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在教育总支,负责卫生防病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资料收集、报送工作。中心学校与各校(园)年初签定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定期召开卫生防病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防控部门的联系,确保各项工作抓好落实。

二、开展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和广播操;加强个人卫生教育,辅导、督促学生勤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青春期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题讲座;抓好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利用室内课开展健康常识教育;开展饮食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搞好疾病防控

建立晨检、午检制度,及时了解师生的出勤和健康状况,确保学校在第一时间掌握师生的患病、诊断、治疗等相关情况。做好手足口病、麻疹、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有针对性开展季节性流行病防控工作,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开展各项宣传预防工作,严防各类传染病对师生的危害。采取通风、消毒、隔离等有效措施,防止水痘、流感、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和春夏季流感及禽流感的发生,堵住疾病源头或将已发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四、抓好环境卫生

结合整脏治乱工作严抓校园环境卫生,净化育人环境。做到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渍,清除卫生死角。及时清理垃圾桶、垃圾池,避免蚊蝇滋生。保持办公室、教室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经常开窗通风。加强对食堂环境卫生的管理。做到餐厅、操作间的门、窗、桌、椅、地面、墙裙整齐干净,洗碗池无残渣油垢,餐后及时清扫,达到桌椅干净,摆放整齐。食堂周围地沟通畅,环境整洁,无垃圾,无蚊蝇孳生地。食堂内做到无尘土、无烟头、无痰迹、无杂物、无苍蝇、无老鼠。定期对校园、教室、厕所、食堂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杀。

五、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严格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严肃工作纪律,全力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入学入托查验和预防接种工作。中心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全办预防接种工作,做好资料的填报、归档和组织协调,确保此项工作不出现疏漏。

六、加强日常管理

针对学校卫生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卫生工作制度,并制定相应的卫生工作计划。使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及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了事必躬亲,布置各项工作有质量、有创新,不照办照抄、不流于形式,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中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安全特别是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督查。检查中,通过听汇报、实地查看、查看档案资料、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马上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通过检查,大大消除了隐患,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防病工作 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防病;卫生事业;地位和作用

1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都需要具备切实可行的技术、广泛的推广机构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保证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有效实现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工作来说,预防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缺乏必要的技术做支撑,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与偶小的推广机构则是保证防病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我国卫生防疫机构记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的管理是,尤其是在城乡防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具备了技术支撑和网络机构的同时,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机构,同时引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保证防病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种类进行划分,而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威胁最大,也成为了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预防癌症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仍然缺乏完全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所以必须要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促进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促进群众身体素质的提升。

2健康教育的实践

健康教育工作在卫生事业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19世纪的英国,利用种牛痘来消灭天花的技术开始传入到我国,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群众对于这一方法并不认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并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国多年防治天花的过程中,国家也始终坚持自愿接种牛痘的思想,并且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画刊、卫生科普知识讲座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种牛痘的作用,因此在解放后的几年间,便实现了对天花这种顽疾的有效预防。

3健康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尤其是在健康方面的关注程度也更加重要,很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营养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慢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而通过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必须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促使群众养成自觉的健康管理方式,才能促进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卫生事业建设方面,健康教育对于卫生问题的预防和控制作用也十分重要,当前,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关键。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地区发生的戊型肝炎,患者数量多、疫情重,在流行医学中认为群众缺乏卫生保健常识而造成了病情的大量蔓延,事实上,对于肝炎的预防工作并不繁琐,只要注重日常的引水安全和食品安全,便能够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这看似简单的预防工作,却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来是实现的,而必须要通过广泛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群众对肝病和预防手段有详细的认识,才能有效的控制疫情,并且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而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宣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使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只有群众对疾病的预防有更多了解,他们才能积极注重的自觉参与,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疾病预防工作和卫生事业持续、有效的开展。

4结束语

隨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健康教育的地位也作用也显得日益重要。医疗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更加需要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对人民群众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来促进我卫生事业建设的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鹏.健康教育与传媒相结合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J].健康大视野,2008(01).

抗震救灾卫生防病应急工作的感悟 篇4

1.1 饮水卫生是灾后防病的关键

5月16日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对辖区内所有集中式供水单位、全区自来水厂、学校自备水源、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自备水源进行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监测工作, 每天分为3个水质监测采样小组实施采样, 检测合格率为90.32%。针对不合格的水样, 专业技术人员均对其供水单位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

根据历史上记载震后早期, 迫切需要饮水和用水的人们, 就近取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水等饮用, 造成肠道传染病发病急剧增多。我们主要采取了3项应急措施, 解决饮水卫生问题。第一是指导开展了水源卫生防护, 要求供水单位对水源周围进行彻底卫生清理消毒;第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对不能由市政管网供水的灾民安置点提供矿泉水和卫生饮水等临时供水措施;第三是加强饮水消毒。

1.2 灾区防大疫首要工作:遗体卫生清理

遗体腐化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物质以及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水等液体物质。其中, 多胺类化合物总称为尸碱。地震后在清理大量遗体时, 可能接触大量的硫醇、尸胺之类的物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防尸碱、除恶臭。

此次地震灾区的防疫经验是, 清理人员搬运遗体时, 如果有条件, 最好面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或者N95口罩, 手上戴2层手套, 同时特别要注意防止手部外伤, 以免沾上细菌毒素引起中毒。清理遗体后要认真洗手消毒。遗体清理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 (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接种破伤风免疫血清。此外, 可用石灰石吸附遗体的含臭物质, 也可喷洒5000ppm的含氯消毒液。实践表明, 效果最好的是次氯酸钙和漂白粉等混合喷洒, 能很快除臭与消毒。

1.3 环境“消、杀、灭”也是灾区防大疫的重点

建筑物倒塌, 到处瓦砾堆积, 是强地震后的共有景象。建筑物废墟和瓦砾堆缝隙里极利于蚊蝇滋生, 加之阴雨、高温, 蚊蝇必然大量滋生。一般气温在25℃的条件下, 苍蝇繁殖一代只需10天左右。因此, 在都江堰和彭州重灾区的垃圾实行每天至少要消毒一次, 相关部门及时清理, 后期改为一周一次。瓦砾堆缝隙既是蚊蝇藏身之所, 又是喷药消毒的盲区。消杀灭工作必须仔细、深入, 并且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不仅要将化学药剂喷涂在瓦砾表层, 还必须深入到瓦砾的缝隙中。因此消杀灭开展工作地点十分危险, 工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1.4 提高灾民及群众的灾后防病知识, 积极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

地震灾害发生后, 区疾控中心根据地震灾害特点, 针对灾后防病要点印制了大量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累计向市民、单位、学校发放灾后防病宣传单12万份;积极向电视台、报社投稿制作灾后防病专刊以提高全区人民群众对灾后防病知识的知晓率。

1.5 坚持传染病预警监测工作

根据过去防灾工作经验, 我们依靠县 (区) 、镇、村传染病监测预报预警机制, 实行网络实时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零报告制度。在今年初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基础上, 组织医务人员采取固定、巡回等方式, 对来自重灾区适龄儿童进行甲肝、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 建立起重点人群免疫屏障。同时, 做好应急接种霍乱、狂犬病等疫苗的各项准备。同时由卫生行政部门安排其他医疗单位对灾民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 确保有防疫队、医疗队、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处、开水供应点的“五有”措施落实。严格实行了的巡查制度, 每天早晚巡视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患者, 密切关注和排查发烧、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的疑似病例, 并做好疫情的报告、预测和预警。2卫生防病应急工作近期目标发现和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暴发的早期预警能力, 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区级医疗机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症状监测报告系统;建立健全有效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体系, 加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基础准备;建立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部门间、地域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和储备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 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3 对“5.12”灾区应急工作的感悟

3.1 政府应进一步提高疾控机构的社会地位和管理层次

现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在管理制度下处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在参与政府应急决策上, 不能发挥技术参谋作用, 不能很好的协调相关部门, 不能调动相应资源, 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许多公共事件、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这需要国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地位。

3.1.1 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体现政府领导、专家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机构实施、部门配合的指挥协调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 建立分级管理和分级响应机制。政府充分发挥应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 及时收集递交突发事件信息 (通讯应急工作) , 进行风险评估, 提出防控对策。在已成立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置机构的基础上, 扩大各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络, 形成应急指挥决策网络, 满足应对应急指挥的需要。

3.1.2 建立统一信息沟通机制

应急工作相关部门应与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及时储备和购置现场应急信息沟通设备, 定期沟通应急事件处置工作进展等信息, 建立突发事件反馈和共享平台, 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实现信息共享。加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 切实加强专业机构之间、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沟通和管理能力, 营造出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有利环境, 科学有效地防控局面。

3.1.3 建立统一部门协作机制

突发事件由于产生因素多种多样, 故要建立并完善由区政府为指挥的卫生、农业、林业、畜牧、公安等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 共同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 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

3.2 严格落实各项卫生防病措施, 减轻次生灾害的危害

加强卫生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提高公众防范认识和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鼓励市民积极配合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 科学决策, 降低环境因素引起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加强对野生动物管理, 避免公众接触、食用野生动物, 降低野生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给人的风险, 加强活禽市场管理, 规范活禽养殖、免疫、运输、销售行为, 减少人畜共患病感染人的风险。

3.3 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 提高早期预警能力

完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发挥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中的哨点作用, 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报告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部门和管理者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逐步将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报告信息系统与网络直报系统互通, 及早发现突发事件苗头。

3.4 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的技术支持, 在现有疾控中心比较落后的实验室条件和检测仪器的基础上, 呼吁政府加大硬件和资金的投入, 充分发挥微生物、理化卫生检测检验的特长和优势, 为突发事件的快速诊断提供技术储备。

3.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培训机制, 制定培训规划, 各职能部门要建立相应突发专家库, 组建应急反应队伍;适时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检验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队伍的实战能力, 找出应急反应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及时查漏补缺;组建突发事件援外应急处置小组, 定期派出指挥和专业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了解处置突发事件经验。

3.6 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储备

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自查报告 篇5

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加上我市受去年冬季雪少等气候的影响,今年春季及易发生各种传染病,同时新学期开始,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时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校园内发生和蔓延,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进行了认真全面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

“卫生无小事”、“卫生就是窗口”、“卫生就是形象”,这是我校全体师生的共识。良好的卫生状况是保证师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饮食卫生是师生健康的保证,环境卫生则是学校的窗口。我校始终把卫生工作作为学校一项要务,由校长亲自负责卫生工作,并建立了学校卫生防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完善了各项卫生工作制度,制定了卫生防病工作方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等。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几年来,学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仍然把卫生工作列入重点考虑因素,并逐步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学校卫生条件,投资绿化,进一步优化学校环境,添置卫生设备。教室窗明几净,宽敞明亮,黑板无裂缝,无反光,无眩光,课桌椅符合卫生标准。

三、组织活动,预防疾病。

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了减少和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为了进一步做好春季防病工作,专门召开了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会,传达了教育部、市教委和区教委的有关文件,认真领悟了区教委卫生防病紧急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进行动员,要求全体教师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积极行动起来,思想重视,提高认识,努力行使自己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举办各项活动,如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了宣传活动,下发了学生发病情况记录表,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学校始终坚持“二操两课”(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生理健康课)制度,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眼睛保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普

及科学防病知识,通过校班会、橱窗、板报和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加强对流行性疾病和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定期对教室卫生进行全面清扫,定期消毒,开窗通风,学生的健康防病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无传染病流行,无药物中毒和重大意外伤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四、加强教育,增长知识。

严格保证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教师定期集中分析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教育中的问题,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改进教学方法,学校有专人负责,定期听课、评课,及时分析、及时总结。通过不断探索、更新、实践,我们的健康教育宣传已逐步规范化、示范化,将日常疾病防治知识在与学生互动中有机融合,在尽力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健康课的内涵,适当增加一些生活救治常识和操作技能训练。通过板报宣传、开展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使学生懂卫生、讲卫生、爱卫生,提高了学生的卫生水平,增强了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五、整洁校园,美化环境

班级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各班级定期扫除,班级设负责开窗通风人员;每天早晨及中午安排两次值日。平时,各班级分别专人巡视清洁责任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生会干部按时检查、公布结果,颁发流动红旗,政教处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评比结果与班主任月考核挂钩。在全校的综合治理下,我校的卫生工作有了明显提升,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六、克服不足,再上台阶。

对照终期考评要求,我们在自查中发现,尽管我们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终因各种条件所限,在卫生工作还存在硬件设施方面的一些不足,比如,校医室的建设和器械的配备还存在不足,慢性病防治经验和方法上还存在欠缺。今后,学校将以这次卫生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卫生工作的投入,不断改善学校卫生环境与条件,使学校卫生工作乃至整体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穆棱市第五中学

防病腧穴十区域 篇6

一、项背区(图1)

从第一颈椎到第三胸椎为本区。感冒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可选此区。预防可每日自上而下轻揉天柱、风府、大椎、风门、肺俞等穴3~5遍,并可沿督脉、膀胱经推揉数遍,或用田七牙膏日擦该区1次。若已感冒除上述手法加重外,可用生姜或清凉油擦该区并推至发红,偏寒者可用红外线照射10余分钟。

二、颈胸区(图2)

自喉结到膻中为本区。主要用防治呼吸道疾病,常与项背区配合运用。易感冒的儿童可经常推揉一、二区或间日用红外线照射5分钟。若已感冒还可用麝香虎骨膏在天突和大椎处对贴,1日一换直至痊愈。

三、肝胃区(图3)

部位在剑突下及右季肋处。儿童食欲不振、时欲呕吐、胃痛而大便又无明显异常、肝功能亦无异常者,可用生姜汁利陈艾少许热敷该区,并日饮食醋、生姜汤50毫升许。还可用红外线照射该区并以手轻轻揉摩,同时沿胃经、肾经走向提捏数遍,可调理肝胆和胃、降逆止痛,亦可用伤湿止痛膏贴该区止痛。

四、神阙区(图4)

以肚脐为中心的整个腹部。用生姜汁滴肚脐眼中,间日以红外线照射10分钟或以手作顺、反时针的揉摩数十遍,或沿胃经、肾经提捏数遍,可促进消化机能,调和胃肠,治疗腹痛腹泻。还可用食盐胡椒粉填脐中并以伤湿止痛膏贴之,1日1次,2~3日可愈。

五、少腹区(图5)

肚脐下至耻骨联合中点的区域。按摩该区的关元、气海、中极或用红外线照射该区,同时饮开水(内放盐、醋适量)1杯,可滋阴培元补肾、清利膀胱,预防泌尿系感染。

六、骶尾区(图6)

第二腰椎以下整个骶尾部。配合少腹区点揉该区或用红外线照射该区,除了能预防泌尿系疾病外,还能调理肛肠,治疗泄泻、便秘,预防肛肠疾病。

七、背腰区(图7)

从第四胸椎至第一腰椎为本区。推拿点揉本区或用红外线照射该区能调心、肝、脾、肾、胆、胃、走小肠的功能,常与三、四、五区配合使用。

八、阿是穴区

阳性病灶部位为本区。如儿童腮腺炎可用枳实、大黄各等份研末,醋调外敷患处,每日1~2次,小儿痱子,蚊、虫叮咬或其它过敏所致丘疹、搔痒,可用甘草冰片等份研末,调醋擦患处能解毒、止痒、抗过敏。轻度、小面积烫伤、灼伤,可在冷敷后擦青油,并用成菜叶覆其上。儿童跌撞碰伤局部,青紫红肿而未出血时,可在冷敷后擦猪油其上,待数日后以手蘸酒少许轻揉患处促进瘀血消散。

九、眼面区(图8)

以眼为中心的面部。闭目用两个眼眶大小的纸块遮住眼球,以红外线照射10分钟左右,然后推揉眼周每日1次。并嘱儿童每日远眺数次,自转眼球数十次,并以手揉按敲击枕骨粗隆处数十次,可防治儿童近视、弱视等眼部疾患。

十、联合消化区

指三、四、七区加足三里(图9)。四者联合运用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据调查,我国有50%的儿童患有营养不良症,这除了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外,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经常时儿童的三、四、七区和足三里进行揉按推拿是很有效的方法。

防病工作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社会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等资料由该区统计局提供,常住人口指户籍人口加上在该地居住满6个月的暂住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收支及成本测算资料由6个抽样调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其它资料由课题组调查取得。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于2004年5月和2006年12月,对该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一年度的卫生防病工作任务、资源配置及职能履行情况进行两轮问卷调查。调查设定卫生防病人员每年标准工作时间为250天、每天标准工作时间为6.5小时。

1.2.2 专题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初步拟定卫生防病项目清单,统计全年卫生防病工作量。而后召开4次专题讨论会,参加人员有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资深卫生防病工作人员,讨论确定卫生防病项目清单。

1.2.3 专家咨询

邀请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公共卫生专家,采用公共产品理论方法和焦点组访谈法[1]评价上述卫生防病项目的公共属性,最终按众数原则确定它们的属性。

1.2.4 成本测算

参考卫生部成本测算中心和相关文献[2,3]提供的方法,计算2006年的成本。

(1)确定研究对象:

将社区卫生防病工作模式相同的22个镇按地理位置划为6个片,每个片选择卫生防病工作业绩最好的1个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研究对象。

(2)测算总成本和卫生防病专项成本:

总成本包括固定资产与维修折旧费、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低值易耗品费以及卫生材料费。房屋折旧与维修分别按2.5%和2%计提,医疗卫生设备折旧和维修分别按12.5%和2%计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价格参照该区同期经济适用房价格,按3 000元/m2 计算。专项成本以操作人员和时间系数法进行合理分摊;劳务费包括专、兼职人员、临时用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务费,兼职人员按照其工作量分摊劳务费,管理人员以总劳务费的20%计提。

(3)计算单位服务量工作成本:

根据专项成本,分别计算卫生防病单位服务时间劳务成本、单位时间固定资产与维修折旧成本和单项服务的卫生材料费成本。

(4)测算重点项目的单位服务成本:

选取免疫预防、食品卫生管理、结核病防治和对村、社区的指导4项目进行项目成本测算。免疫预防包括接种实施和免疫预防管理两项成本。前者通过现场观察13个接种点接种人员每针次的预检、接种时间及材料消耗,合理分摊等候时间,测算每针次的服务成本。后者根据工作计划、工作日志和相关报表,结合对工作人员的访谈,统计上年度免疫预防管理的工作量,计算每名7岁以下儿童免疫预防的管理成本。按照计算免疫预防管理成本的同样方法,计算上年度每家食品卫生管理对象、每例肺结核病人和对每个村、社区进行指导的管理成本。

2 结果

2.1 基层卫生防病工作现状

该区辖22个镇、4个街道,2006年末户籍人口118.52万,有在该地居住满6个月的暂住人口76.14万。2004年,该区构建较为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2003年,该区共有5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21类卫生防病项目,全年工作量共30 119人日;2005年,从事基层卫生防病工作的机构仍为53家,卫生防病项目增至22类(增加农民健康体检),全年工作量增至48 392人日。2005年工作量前10位的项目列于表1。

2.2 卫生防病项目的公共属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卫生防病项目共22类、119项,列于表2。119项卫生防病项目中,113项为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无私人服务项目。6项属于准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为:Ⅱ类疫苗接种、新农合农民健康体检、社保退休人员健康体检、学生健康体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工业企业职工健康体检。

2.3 卫生防病专项成本

6个抽样镇共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分中心承担卫生防病工作任务。2006年常住人口25.79万。此年,共用于卫生防病的专项成本为223.98万元,平均每个镇37.33万元。劳务费构成专项成本的主体,达61.44%;固定资产与维修折旧费次之,占23.68%;卫生材料费、公务费、业务费分别占7.37%、4.55%和2.95%(详见表3)。低值易耗品成本因多数研究对象未设置该栏目而无法统计。

注:括号内为构成比

2.4 单位服务量的成本

2.4.1 卫生防病人员单位时间劳务成本

2006年,6个研究对象卫生防病人员年人均劳务费为4.59万元,单位时间的劳务成本为每人日162.8元,每分钟0.42元。由于公务费、业务费属可变成本,往往随着人员成本的变化而变化,若把这部分成本与劳务成本一起进行计算,则每名卫生防病人员单位时间的工作成本为:每日204.4元,每分钟0.52元。

2.4.2 单位时间固定资产与维修折旧成本

2006年,6个研究对象平均每个工作日分摊的固定资产与维修折旧费为2 122.4元,平均每分钟为0.42元。

2.4.3 单项服务的卫生材料成本

2006年,6个研究对象卫生材料费主要用于疫苗接种、农民健康体检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按这3个服务项目使用的一次性耗材分摊得到:每针次疫苗接种和每人次农民健康体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所需卫生材料费分别为0.76元、1.13元和0.90元。

2.5 4个重点项目的单位服务成本

2.5.1 免疫预防

(1)疫苗成本:

Ⅰ类疫苗由国家投入,Ⅱ类疫苗由接种者自负,故本项目未列入疫苗成本。

(2)接种成本:

现场观察13个接种点137人次接种过程,平均每人次预检时间2.48分,口服类疫苗平均每人次接种时间2.23分,注射类疫苗平均每人次接种时间1.13分。2007年4月,13个接种点共安排34次常规疫苗接种,投入接种人员134人日,完成口服类疫苗接种1 103人次、注射类疫苗接种2 002人次,其中739人同时接种2种以上疫苗。除去预检和接种时间,平均每接种1次疫苗分摊到的等候时间为13.42分钟。经计算,完成1人次口服类疫苗接种的成本为17.04元,完成1人次注射类疫苗接种的成本为16.77元。

(3)管理成本:

2006年,由6个研究对象提供免疫预防服务的7岁以下儿童共21 252名,年投入工作量3 498人日。以2005年的调查结果,免疫预防管理工作量约占全部卫生防病工作量的11%推算,平均每名儿童的管理成本为36.39元。

2.5.2 食品卫生管理

2006年,6个研究对象管理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共3 207家,年投入工作量1 200人日。以2005年的调查结果,食品卫生管理的工作量约占全部卫生防病工作量的7.7%推算,平均每家的管理成本为89.22元。

2.5.3 结核病管理

2006年,6个研究对象管理的结核病人共136人,年投入工作量321.5人日。以2005年的调查结果,结核病管理的工作量约占全部卫生防病工作量的2.9%推算,平均每名病人的管理成本为596.34元。

2.5.4 对村、社区的指导

2006年,6个镇所辖行政村、社区共85个,年投入指导的工作量339人日。以2005年的调查结果,对村、社区指导的工作量约占全部卫生防病工作量的2.9%推算,平均每村、社区的指导成本为996.22元。

2.6 卫生防病项目补偿额

2.6.1 4个重点项目的补偿额

(1)免疫预防:

2006年该区共接种Ⅰ类疫苗215 652人次,其中口服类疫苗43 226人次,注射类疫苗172 426人次,测算口服类疫苗接种成本为73.66万元,注射类疫苗接种成本为289.16万元;共接种Ⅱ类疫苗136 134人次,接种成本为228.30万元;2006年,该区共有7岁以下儿童90 124名,管理成本为327.96万元。Ⅱ类疫苗接种虽属于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现阶段仍收取一定的服务费,若政府仅对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补偿,则该项目补偿额为690.78万元。

(2)食品卫生管理:

2006年该区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4 581家,测算该项目的补偿额为130.09万元。

(3)结核病管理:

2006年该区登记管理的肺结核病人713人,测算该项目的补偿额为42.52万元。

(4)对村、社区的指导:

2006年该区共有410个村、140个社区,测算该项目的补偿额为54.79万元。

上述4个项目合计应补偿918.18万元。

2.6.2 全区卫生防病工作的补偿额

按照2005年该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防病工作量调查结果,上述4个重点项目的工作量(其中免疫预防项目减去Ⅱ类疫苗接种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35.04%,由此推算出2006年该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防病工作的补偿额为2 623.37万元(918.18万元/0.35)。若剔除6个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则政府应补偿的额度为2 295.45万元(918.18万元/0.40),补偿费用相当于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至少应补偿19.37元,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至少应补偿13.48元。

3 讨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卫生防病服务项目及其公共属性界定与补偿,受所在区域经济财力和卫生资源综合影响。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平衡,政府对卫生防病服务补偿能力差别较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3.2

研究结果显示,萧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22类119个卫生防病项目中,约95%属于纯公共卫生项目。按照一般理论,纯公共产品完全应由政府负责[4]。这表明,卫生防病工作基本上是一种公益性服务,政府在卫生防病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应起主导作用。只有真正确立和实践这一基本观点,卫生防病事业才能得到科学发展。

3.3

本研究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操作人员和时间系数法作为成本分摊的主线,结合可变成本和不可变成本的分析、计算,具有合理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本构成中劳务成本所占比重很高,是最主要部分;其次是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成本,这部分成本不随服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以服务项目消耗时间分摊;卫生材料费成本按实际消耗的主要耗材分摊;公务费、业务费等成本会随服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因在各项目间有交叉,且各服务项目的服务量之间也无统一换算标准,故以劳务成本为基础按单位时间分摊。文献检索及本课题的实际调查表明,这部分成本通常属于公共成本,同时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在无更好分摊标准的前提下,按照操作人员、工作时间来进行分摊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3.4

研究表明,萧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6年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本为2 623.37万元,补偿费用相当于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至少应补偿19.37元,按常住人口则每人每年至少应补偿13.48元。补偿费用约占该区当年财政支出的0.73%,占全年卫生经费的26.45%。根据“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指导原则[4],这样的卫生防病负担是比较合理的,政府也是可以承受的。事实上,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中规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到2007年达到每个居民25元的标准[5]。而卫生防病是社区卫生补偿的主要内容,这一结果与政府的要求也吻合。当然,根据萧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5年实际投放的卫生防病工作量较2003年增长60%的事实,本研究得出的测算结果,只是一个时段的成本支出,政府在落实具体补偿政策时,应考虑卫生防病需求日益增加的现实,不断加大投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基层卫生防病工作的良性运行。

3.5 完善补偿机制的建议。

(1)政府重视,落实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建立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承担全面责任[6]。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县(市、区)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承担全面责任,乡镇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责任。要求从2005年起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以上的标准设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7]。浙江省卫生厅、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关于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意见”中规定,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人员按服务人口数2/万的标准配置[8]。卫生防病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重点,必须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这些文件为加强基层卫生防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必须切实贯彻执行。

(2)明确各级政府的补偿责任。

我们认为,中央和省级财政应重点投入到疫苗的开发、采购及有关接种器材的购置,不断扩大Ⅰ类疫苗的品种和受益范围;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安排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困难地区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区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应当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防病项目补偿的主要责任,根据服务人口及成本,安排相应的公共卫生经费,优先保证对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偿;对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适当收费予以补偿,但应加强管理;市、区政府还应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镇、街一级政府重点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保证必要的日常工作经费,并根据实际需求和自身财力,逐步增加对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在落实上述责任的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补偿经费的足额到位和合理使用,不断提高卫生防病工作绩效。

(3)完善补偿方式,提高补偿的公平性。

目前,各地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多数按照本地常住人口数量,结合工作业绩的考评结果,确定具体的补偿额[9]。这一补偿方式,对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显得不太公平。政府应优先推行项目补偿制,加强项目成本测算,提高补偿的公平性;对尚未实行项目补偿的卫生防病服务,可根据服务人口数和服务项目的性质、数量、质量,综合确定补偿额。

参考文献

[1]徐林山,程晓明,周召梅,等.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86-88.

[2]盛锋,程晓明,刘广德,等.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核算与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2,5(6):249-251.

[3]于跃,程晓明,蔡伟,等.宁夏石嘴山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3,6(2):123-125.

[4]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政府在卫生领域的职责及相关经济政策研究[J].学术界,2004,106(3):66-77.

[5]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杭政办函(2005)322号“关于加快发展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文件[Z].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2)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文件[Z].

[7]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05)50号“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Z].

[8]浙江省卫生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浙卫发(2004)43号“关于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意见”文件[Z].

防病工作 篇8

1 汶川抗震救灾充分展示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疾病控制体系建设的成果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卫生应急工作离不开政府、社会、部门、专业机构的联合作用。地震发生后, 从中央到地方, 举全国卫生防疫之力, 四面八方鼎力支援, 在最短时间内调集上万名卫生防病精干力量, 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保障救灾工作的有效实施, 各级各地政令畅通、步调一致, 形成强大合力,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2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给卫生应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30年,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国家财力大大增强。在抗震救灾斗争中, 各级政府及时投入资金, 紧急调运帐篷、活动板房、棉被、衣物, 大量粮食、食品、药品等, 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到灾区, 保证了抗震救灾需要、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灾区经济社会的基本稳定。

1.3 依法防治和科学防治, 为救灾防病应急救援工作指明了的方向

我国早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2003年非典之后, 国务院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卫生部也随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文件,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依法规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汶川大地震之后, 卫生部又迅速组织专家制订出许多救灾防病工作方案, 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 确保整个救灾防病应急救援工作能够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 科学、有效地实施。

1.4 疾病控制工作者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精湛的业务, 为卫生应急工作奠定了专业队伍基础

从抗洪抢险到抗击非典, 再到抗震救灾, 疾病控制工作者表现出空前的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奉献意识, 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防疫队伍, 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 不仅以大爱无疆的胸怀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 更用超前的防疫意识和精湛的防病技术捍卫着群众健康长城, 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和疾病控制队伍的风采, 成为救灾防病工作无往不胜的坚实基础。

1.5 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为卫生应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在抗震救灾中, 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群众积极配合, 广泛支持, 政府统筹规划, 部门通力协作, 信息资源共享,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为应急救援创造良好条件。

2 重大灾害面前疾病控制应急暴露出来的问题

2.1 应急储备不能满足实战需要

高效率的疾病控制应急救援离不开充足的战前准备。 (1)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能完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需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和储备物资不足;物资储备更新、轮换、补偿机制尚不健全;未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 缺乏应急物资储备和配送的科学评估机制。灾区应急救援力量自身保障、人装分离、交通工具匮乏、通讯设备落后、野外生存装备缺乏、队员装备和服装标识不清等, 影响了应急救援工作开展, 也给救援队伍自身安全带来威胁。 (2) 没有成熟规范的技术保障措施。有些卫生救援力量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作用发挥不充分, 工作处于分散、无序状态。虽然国家下发了一系列救灾防病预案和各种技术方案, 但由于缺乏实战检验, 一些预案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真正使用时暴露出了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 应急状态下仓促出台一些规定和措施, 难以发挥预案的效能。 (3) 技术力量储备明显不足。随着疾病控制工作职责功能的健全, 学科划分更细, 疾病控制人员的专项素质不断提高, 出现“专才”偏多、“全才”缺乏现象, 这与应急救援要求防疫队员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过硬素质间存在矛盾。 (4) 实验室支撑系统有局限性。疾病控制应急救援队没有现代化的移动实验室设备, 现场快速实验室检测的技术支撑不能实现, 不能拿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影响了卫生应急救援有效措施的提出, 削弱了救援效果。

2.2 组织指挥系统不能适应各种形势的变化

地震发生后, 数万名应急救援人员云集灾区, 大量救援物资、设备器械不断调集, 如果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指挥体系, 救援队伍的调度、救援任务的分配、救灾物资的合理调配等等都将成为影响救援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抗震救灾中虽然强调统一指挥, 但也暴露了组织指挥方面的不足。 (1) 多头指挥, 令出多门。在基层工作经常遇到一个数据几个地方要, 由于统计时间地点不同, 数据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另外, 多方发出指令也令基层人员无所适从。 (2) 各自为战, 难以形成合力。各地区、各专业队伍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工作指令和具体工作标准, 在资料收集和工作进展汇总等方面遇到问题, 以至于上级领导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工作开展情况, 给决策带来困难。 (3) 信息不畅, 整合失调。在救援工作中, 信息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各部门独立收集信息, 使得信息传递过散、过乱, 造成信息不全, 信息不畅。缺乏信息的整合机制。 (4) 缺乏需求评估机制, 应急队伍的救援梯次不分明。主要表现在应急救援队伍任务和方向不明, 流向盲目, 救援地域力量分布众寡悬殊。有的地方力量匮乏, 有的地方过度集中, 在一个小的区域内, 多支队伍共存, 工作重叠交叉, 难以展开工作, 效率和效能都受到影响, 无疑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带来物资资源的浪费。

2.3 现场处置工作不能规范统一

应急队伍来自不同机构, 人员、技术、专业、知识等结构不同, 在现场处置工作中暴露出许多不足。 (1) 现场处置技术标准不统一。虽然国家下发了许多工作方案和标准, 但是在现场应用中缺乏针对性强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 使得工作开展起来没有统一标准衡量, 规范性大打折扣。 (2) 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 特别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灾害、中毒、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现场技术的培训, 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按照要求开展工作。 (3) 部分措施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和不足的双向矛盾。特别是在灾情评估、灾区群众卫生防病需求调查不足情况下, 提出的物资储备方案、防病措施、卫生资源配置建议等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有些措施没有进行风险评估, 片面偏重某一个方面, 而失去了总体效应。

3 建设完善的疾病控制应急体系, 关键在于抓好五个“重在”

3.1 疾病控制应急重在“应对”

要做好“应”, 必须要软件、硬件建设兼顾, 达到双赢, 不可偏颇。“软”就是指健全体制和运行机制, 明确责任, 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 超前预警。做到责任分工精细化, 协调作战统一化, 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常态化, 预警预测科学化, 处置措施规范化, 反应机制快速化。“硬”就是指良好的物资储备和信息管理系统。以储备适度、装备精良、信息畅通、着眼实战为标准, 努力做到常规储备和战略储备相结合, 标准装备和特殊装备相补充, 部门装备和统一装备相适应, 政府装备和公众需求相统一。

3.2 疾病控制应急重在“四化”

即装备军事化, 指挥统一化, 措施科学化, 管理规范化。装备军事化主要是学习军队装备模块化, 针对不同类别、等级的灾害, 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模块, 一旦遇到不同灾情或事件时, 第一时间拿出相应模块予以对应。指挥统一化主要是指要建立上下联通、横向互动的国家、省、市三级灾害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形成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协同作战的运转机制, 坚持属地管理, 建立前后方联动机制, 统一领导, 统筹调度, 协调各方, 高效有序。加强应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 规范信息收集、报告和分析, 坚持指标体系统一、传递报送方向统一, 避免重复统计和指标混乱, 实现各级应急指挥决策中心的信息集成化、决策程序化和部门间联通。措施科学化主要是引进风险评估理念,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评估制度, 正确评估和运用控制措施, 科学开展监测工作, 及时进行事件预警。对潜在的公共卫生威胁进行评估, 及时提出传染病防控建议和措施。必须引入大卫生观念, 着眼群体效应。灾害来临之时坚持防治结合, 医疗和防疫混合编队, 并驾齐驱。在紧急救治的同时, 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更加有效的发挥医疗卫生的综合效益。管理规范化主要是不断丰富完善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和预案体系, 及时修订、增补现行的卫生应急工作制度, 有效贯彻和实施法律法规, 按照不同行政区域、针对不同灾害, 制订更加科学适用、操作细化的区域性应急救援预案, 固化管理流程, 明确管理责任, 避免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保证预案执行效果。

3.3 疾病控制应急重在“着眼于民”

从这次地震灾害来看, 地震带居民地震预兆知识和自救自防知识匮乏, 致使许多人丧失逃生机会或留下终生残疾, 部分灾民的依赖性强, 防疫参与意识较差, 也影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因此, 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 要加大公众宣传力度, 要做到应急救援和公众自我保护并举, 政府储备和公众储备并重, 整体和个体平衡。做到防护行政一元化, 行政风险分散化, 防护参与社会化。切实做到重心下移, 着眼社区, 联防联控, 做到人人会自救、相互能互救、单位科学组织施救的目标。

3.4 疾病控制应急重在“科学为先”

疾病控制应急事件需求多样化, 意识多元化, 影响因素复杂化。这就需要科学研究, 科学决策, 科学处置, 减少危害。特别是在这次地震灾害中, 对早期危险因素和防疫措施的评估不够, 评估能力不足, 表现出防疫措施没有优先顺序, 影响了防疫救援时效和作用的发挥。因此, 在处置事件的整个过程要始终坚持科学为先, 合理安排, 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对事件进行评估和判定, 特别是加强风险和危害程度的评估, 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才能做到科学决策, 效率优先, 措施适当, 减少危害。

3.5 疾病控制应急队伍建设重在培养“应急队长”

洗手、防病与其它 篇9

从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礼节握手说起

在东方民族或西方国家中,人际交往最常见的问候礼节可谓是握手。

握手之礼由来已久。早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们既常拿石块、木棒与野兽搏斗,还须与不同部落争斗。双方相遇,如没恶念敌意,便都伸出右手,展开掌心,表明未带任何武器,然后相互走近摸摸手心,以示友好。进入封建社会后,才被文雅的拱手作揖所代替。“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自由大方的握手礼又盛行起来。20世纪中页,握手之友好外交礼节,又从亚、非各国日益波及欧美等西方国家。

有人说,西方国家人际交往中的拥抱接吻,有通过唾液(口水)传播疾病之嫌。然而,握手也并不卫生。倘若握手之前来不及洗手,据检测一只未经洗净的手可能带有4~40万个细菌、病毒,脏手更可多达1平方厘米带有4万个细菌、病毒。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众,次为流感病毒、感冒病毒、痢疾杆菌、蛔虫卵、伤寒杆菌、肝炎病毒、蛲虫卵、沙眼衣原体、尿素分解支原体、和新近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等。当今常见的流感、甲肝等传染病,均与手接触传染有关。尤其是流感,世界医学专家们现都公认手的接触传染是一条不亚于飞沫传染的传播途径。普通感冒也常与手的接触传染有关,美国医学家研究,感冒病毒在脏手皮肤上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寒冬季节也可存活3天。英国科学家实验发现,与感冒患者握手,传染感冒可能性达70%以上。有人提出在流感、非典、肝炎流行期不行握手之礼,实属明智的防疫措施。

其实,人际交往中,提倡拱手作揖,或挥手致意、点头微笑,既彬彬有礼,又合乎卫生。当然,握手前后多洗手,食前便后须洗手,讲究手之卫生,对健康和养生至关重要。

手不洗净,乃百病之源

有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又有人说:世界万物皆由众人双手创造的。在人类生活中,手的作用最大,举如写字、绘画、穿衣、洗菜、煮饭、上网、开车、打手机、打篮球、点钞票,以及从事各种工作、劳动等,都首先归功于一双灵活的手之活动和功能。但,在各种活动过程中,手接触各种东西,而各种东西都可能带有尘污或肉眼看不见的多种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尤其是接触使用率高的公用物品,如钞票、公用电话、医院门把手、厕所门把手、公交车扶手环等,所带的细菌、病毒等污物更多。据检测,在740张钞票上竟有60%沾染有大肠杆菌、感冒病毒等;出纳员点钞票1个多小时后,手上沾菌数可达10万个以上;闹市区的公用电话,带菌数也近10万个。另据检测,一只看似“干净”的手像拇指甲大的一块面积上可有3200多个细菌;而在1克指甲垢里,藏纳的细菌数可高达38亿个!据化验,沾、藏在手掌、手背、手指缝、指甲里的致病微生物名目繁多,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感冒病毒、肝炎病毒、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小儿麻痹症病毒、蛔虫卵、蛲虫卵、衣原体、支原体、霉菌,甚可能沾菌着炭疽杆菌、霍乱弧菌、破伤风杆菌、非典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等致死率高的细菌、病毒。倘若是痢疾、肠炎病人,由于频频排便、擦肛,即使用4~8层手纸,也不能全然防止手被沾污上富含病菌的粪便。

用手纸擤鼻涕时,一些细菌或病毒也会粘附在手上。

小孩好动,在地上东爬西摸,手上的细菌数量更多。

沾染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之手,用其拿水果、面包、零食等食物吃,显然为“病从口入”大开了“绿灯”,成了百病之源,同理,小贩直接用手一边售卖食物、一边收点钞票,也为顾客“病从口入”埋下隐患。此外,用未洗净之手揉眼睛,挖鼻孔、抓皮肤,也可引发“病从眼入”、“病从鼻入”和“病从肤入”。其实,以上都是未洗净之手成了百病之源的常见途径。

洗手也大有学问

◆有些人洗手不用流动水,而是倒盆水洗,甚众手同在盆水里洗,如此既难洗净,还可能交叉污染。

◆有些人洗手像蜻蜒点水,湿一湿手而已,后随便用脏布擦干,如此是无助于除菌的。

◆正确的洗手法是:先用肥皂搓洗一下双手,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反复冲洗,再用刚洗晒过的毛巾擦干。平时应勤剪指甲。

家兔防病七要点 篇10

兔场选址建筑直接关系到兔群的生长发育。选址要求背风、向阳、通风、高燥, 利于取水排水。舍内地面及运动场要硬化, 最好采用水泥混筑, 要求一定的排水坡度。有条件时提倡笼养。

二、坚持自繁自养

场内应饲养足够数量的种兔, 自繁自养, 可有效控制病菌传入, 降低成本, 同时又可避免新购仔兔因环境突变发生应激反应, 导致生长停滞。如果确实需要购入, 必须隔离观察半个月以上, 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

三、按时接种疫苗

兔病毒性出血症也就是兔瘟, 是严重威胁养兔业的烈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 四季均发、且无有效途径。方法是:股内侧皮下注射1毫升疫苗, 3月龄以内的幼兔减半。免疫期6个月。漏种的要及时补种。也可与当地畜牧部门联系。

四、定期消毒

场舍及时清除粪便。笼舍用具及运动场定期消毒, 以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选用1%~2%热烧碱水或5%~10%石灰水喷洒。同时严禁外来人员随意出入。

五、定期驱虫

家兔可感染多种寄生虫, 以球虫危害最为严重。雨季常常造成大批死亡。预防方法是将氯苯胍按每吨饲料中添加15~30克均匀混入精料中, 连喂7天。治疗时加倍。其他抗球虫药物如克球多、球虫灵等, 可参照说明书使用。

六、饮水要充足

家兔在维持生长发育及日常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水分, 妊娠母兔产仔时需水量更大。需要改变“养兔不喂水”的陋习。兔舍及运动场要设水槽, 每天保证供足清洁饮水, 可大大提高增重速度和抗病力。

七、注意防暑

上一篇:合作治理下一篇:地方财政科技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