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式

2024-06-02

思维定式(精选十篇)

思维定式 篇1

对于一名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而言,我们的教育对象虽然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但还欠精确;虽然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但也存在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的现象;他们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判断是非善恶,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希望独立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真正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多向思维就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它可以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多向思维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一方,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自己必须具备多向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摆脱习惯思维定式的束缚,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见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多向思维的训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怀疑固有理论,敢于冲破陈旧的教育观念,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敢于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创造性实践。

二、为学生创造利于多向思维能力锻炼的氛围

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威地位,正是这种“师道尊严”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将过去的“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作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逐渐适应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局面,同时学生也需要摆脱权威,根据个体的经验去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依赖和顺从教师的思想。

三、实践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告诉我们认识问题要善于多维思考。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的多向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必须使学生明确:一是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不要和公共道德观相悖,二是不能对待任何事情都反弹琵琶。

1.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显露出不成熟的世界观或人生观或已有成见的欠缺,往往对于教学问题的思考处于感性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早已学到的知识不断转化为新的认识。对于同一文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学过《归去来兮辞》后,师生会运用多向思维理解到陶渊明虽外表恬淡静穆,内心却热情济世。在对现实完全失望之际,他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生活方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穷则独善其身”的涵义。但是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并不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效仿的,我们还应该担当起“兼济天下”的重任。

2.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尤其是近些年考试命题者把“自选角度”作为隐性信息处理,有些考生从中捕捉到一个错误信息,似乎作文选择角度并不重要。因此我们不得不强调: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选准角度,必须选择新颖独特的角度。而选择新颖独特的最佳角度,就要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例如,围绕“失街亭”这一话题,要尽力联想求异,思维碰撞,就不难挖掘提炼到以下内涵:执法如山,奖惩严明———赞诸葛亮;败军不乱,指挥若定———赞诸葛亮;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失守街亭谁之过;刚愎自用,骄傲狂妄———评马谡其人;言过其实,急于事功———评马谡其人;负荆请罪,勇于自责———评马谡不能全盘否定等。

我们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多元社会中,每时每刻都有不可预知的事件发生。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逐步帮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品质,为他们具备更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优秀的学生必然具备多向思维的能力,我们这个多维的世界也期盼着具有多向思维能力的人才去认知。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突破思维定式,采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多向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利于多向思维能力锻炼的氛围;实践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等方法,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如何改善思维习惯 打破思维定式 篇2

思维定式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头脑所习惯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和程序的总和。

一般来说,思维定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

思维定式是一种纯“形式化”的东西,就是说,它是空洞无物的模型。只有当被思考的对象填充进来以后,只有当实际的思维过程的东西,才会显示出思维定式的存在,没有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就是无所谓思维的定式。

思维定式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具有无比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表现出两个方面:一是新定式的建立;二是旧定式的消灭。有时,人的某种思维定式的建立要经过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建立之后,它就能够“不假思索”地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心理态度乃至实践行动,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甚至顽固性。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式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是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的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式,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必然会对记忆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思维定式是学生以较固定的方式去记忆,思维定式不仅会阻碍学生采用新方法记忆,还会大大影响记忆的准确性,不利于记忆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学习时听音乐会影响学习效果,什么都记不住,可事实上,有研究表明,选好音乐能够开发右脑,从而提高学习记忆效率。

因此,80后的我们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式呢?

1.突破书本定式

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主妇,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里去了?”

拳师恨恨地说:“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是不按路数出招,害地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法,战无不胜,可碰到套路出招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有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式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2. 突破思维定式

“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磨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原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突破经验定式

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

下面的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

贝尔29岁发明电话;

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

3.视角定式

法国著名歌唱家马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园林,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马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据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方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思维定势的例子,天才也需要突破思维的障碍

思维定势例子一:拿破仑滑铁卢兵败后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他的一位善于谋略的密友通过秘密方式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发着寂寞痛苦的时光。象棋被摸光滑了,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拿破仑死后,这副象棋经过多次转手拍卖。后来一个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有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思维定势例子二:心算家伯特·卡米洛的故事

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

“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

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___”

“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口。”

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

【思维定势例子启示】:天才也需要突破思维的障碍

两个故事,两个遗憾。

投资应克服思维定式 篇3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发现,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或是以往事件在我们记忆中越清晰,就越容易“跃入”我们的脑海,我们也越有可能觉得它会重复出现。研究人员对数百名散户投资者作出的预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对未来6个月股票回报进行预测时,对前一周股市的依赖程度是对前几个月股市情况的2倍。神经元在根据平均值对收益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价时,主要还是依赖于最近5-8次经历的平均值,而以往经历的影响力,则几乎全部来自最近的3-4次经历。这就是“近因律”。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无法证明近期发生的事情会对未来有所影响。

这种心理现象在电子科技的帮助下,对人们的投资活动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我们随时可以得到动态显示的股价信息,得到股价上涨或下跌的趋势线,这些视觉信息,会激活我们的反射系统,驱散任何思维性分析。你看到的“价格点”越多,大脑就越容易受骗。但实际上,除了随机变化之外,这些数据也许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对股价涨跌的关注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进行短期交易,因而实现长期高额回报的概率也就越小。

大脑在思考时总会下意识地陷入一些误区,比如,对于股票价格的涨跌以及基金收益率的高低,只要有两次相同的先例,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去期待第三次;面对随机性事物,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去探寻其中的所谓模式。

投资分析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在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之前,每个投资者都应该进行一年的练习:设计投资策略,挑选股票,检验结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市场“眨眼睛”的时候抓住机遇。当一只股票因为坏消息而大跌的时候,这既有可能是永久性的损失,也可能仅仅是暂时性的反应过度。在事先做好分析研究的前提下,当其他人听到坏消息而手足无措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眨眼睛”时的疏忽。

25年来,沃伦·巴菲特做过很多成功的反向操作。这种行动的逻辑是,股价在几个交易日内出现巨大变动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企业价值在某一天之内的变化则极为有限。股票就像天气,永远都在变化且捉摸不定、难以把握,而企业价值则是气候,始终在缓慢而有规律地变化,而且是可预测的。因此,沃伦·巴菲特曾说:“我喜欢在不看价格的情况下去研究投资本身,因为在你盯着价格时,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你的投资决策。”他认为:“所有这些研究都将促使我们回到这样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是否了解这个企业,从经济角度,对企业未来5年或10年的状况有一个合理认识。”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回答这个基本问题时有点忐忑不安,那么就不应该投资于这样的股票。

突破思维定式与写作创新 篇4

一、出奇制胜的逆向思维。

近几年我国特别强调植树造林, 每到植树节前后, 各地报纸广播总要发表一些有关植树造林的消息和文章。当别人满足于一般化地宣传植树造林如何重要, 满足于泛泛地介绍某些先进单位的植树造林经验的时候, 新华社有一个记者别出心裁, 写了一篇题为《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的消息。他突破了报道先进典型必要介绍先进经验的思维模式, 直截了当地抓住南京市这个绿化先进典型在绿化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做文章。这样的报道, 对正在大力推广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的地方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 因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这位记者所采取的正是“逆向思维”的方法。

对一个记者来说, 当别人都一窝蜂去作某种同类型报道的时候, 自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来个“逆向思维”, 不失为跳出思维定式框框的一种好办法。

逆向思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 换质法逆向思维。

这种方法, 在我们的采访写作过程中, 可以用来改变报道主题, 即把别人曾经采访过的新闻主题变换一下, 变成性质相反的报道主题。如, 有一时期, 传媒关于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报道不少, 山西省有一家报社也发表了一篇表扬某市委书记的报道, 说是太原有一栋楼建成一年多不通水电, 有关部门互相推拖责任, 一百多户居民为此怨声不绝。后来市委书记一过问, 6天解决问题。从全国范围来讲, 这一篇报道已不怎么新鲜了。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羊城晚报》却把它拿去转载了, 高明的编辑只是在大字标题中反问了一句:“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这样一来, 报道主题变了, 思想内涵也比一般的表扬深了一层, 给人们以更深的启示。

2. 换位法逆向思维。

任何事情都有上下、左右、前后、正反之分, 当别人执“此一端”进行报道时, 我们可以执其另一端进行报道, 这样不但可扩大报道的视野, 且给人以新鲜感。比如, 新闻作品《溧阳兴办开发区杜绝盲目乱圈地》正是在全国出现兴办开发区高潮时, 抓住了溧阳市制定了不准乱圈地的土地管理法规, 果断出击, 最终完成了这篇对全国各地处理开发区圈地问题都有借鉴意义的佳作。

搞新闻报道的人, 眼睛不能总盯着一头。原先没有的事情突然有了, 是新闻;同样, 原来有的东西突然消失了, 也能构成新闻。问题是, 突然出现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突然消失的事物则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二、豁然开朗的发散思维。

在我们采访写作过程中, 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从出人意料之外的途径获取宝贵的新闻素材, 写出独具匠心的作品来。

首先, 展开思路, 举一反三。

记者欲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 必须保持思维的流畅性。即指当你展开思路的时候, 能够举一反三, 沿着同一方向发散出去, 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使报道起来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自然比“吊在一棵树上”好得多。

第二, 横串纵联, 进行“相关联想”。

从甲想到乙, 从东想到西, 横串纵联, 这样易于开阔思路。一年夏天, 一位记者去陕西报道夏收形势, 他走了一个又一个村庄, 收集了很多材料, 可是不知道从哪落笔。他苦苦思索了一夜, 凌晨, 突然听到布谷鸟悦耳的叫声, 就此联想到民间关于布谷鸟催促收割的传说, 联想到整个八百里秦川夏收夏种搞得又好又快, 布谷鸟还叫什么呢?《布谷鸟, 你不要再叫了!》这个通讯题目一下子涌了出来。这篇报道被评为新华社好新闻。

第三, 要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使思维触角四处延伸。

观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和思考其他问题也是一样。同样的新闻事件, 不同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千差万别。因此, 如何学会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从中选出最能表现主题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借鉴这种发散思维方法, 就可以突破陈旧思维的约束, 使报道更加生动, 更得人心。

三、一览无余的统摄思维。

统摄思维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 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就意味着要对采访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整理,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闻价值观作出正确的概括和新的发现。

统摄思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统”和“摄”。

“统”, 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 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使原先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材料。有一些零碎的信息, 分散来看, 没有多大新闻价值, 一经综合分析, 往往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着大新闻。换句话说, 统就是把“乌合之众”变成队伍整齐的“战斗大军”, 从而为“摄取”创造条件。

“摄”字, 就是摄取、撷取相关信息的意思, 摄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异中观同”, 一种叫“同中观异”。

数学消极思维定式的应对策略 篇5

关键词:思维定式;消极思维定式;应对策略

思维定式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某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数学解题思维定式主要是指解题者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定向预备状态,在解决问题时以比较固定的方式进行认知或做出反应。这种思维定式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形成一种呆板、机械的解题习惯,导致思维上的“偏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寻找合适的方法,设计可能突破思维阻碍的实践策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常见的思维定式和应对策略。

一、数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几类消极思维定式

1.思维主观臆断,缺乏准确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等也是如此。但不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见其“表”不知其“里”,思维过于肤浅,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产生消极思维定式。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部分学生由于受小学“未知数”表示“正数”的影响,在学习“正、负数”后,又受具体数字,如-1,-3,-0.5等表示负数的影响,往往把a看作正数,把-a看作负数。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思维定式造成了解题的错误。

2.思维机械单一,缺乏全面性

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常表现出思维的单一性,常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新问题,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式,抑制了合理的有效思维而导致解题失误。如,在学习了用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大小小无处找,大小小大中间找”求不等式组解集后,教师设计了如下题目:已知不等式组x-a>02-x<1的解集为x>a,则a的取值范围是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受口訣“同大取大”的思维定式影响,认为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应在数1的右边,错解为a>1,而题目并没有说明a≠1。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a≥1。还有,在学习了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后,学生碰到分式化简的题目就习惯性去分母,这种不假思索、生搬硬套的解题习惯,常常造成解题的错误。

二、突破消极定式的策略

1.强化变式训练,让问题“左右逢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呈现事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式。

例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后,我用了这样一道变式题:

如右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

猜想点D到两腰距离DE和DF相等吗?

变式1.如果将点D沿DA方向运动到D′,那么D′到两腰距离DE和DF相等吗?

变式2.如果DE和DF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那么线段DE和DF相等吗?

变式3.如果DE和DF分别是∠ADB、∠ADC的角平分线,那么线段DE和DF相等吗?

学生证明后发现变式题和原题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变式训练,打破思维的呆板,使学生思维变得更灵活。

2.引导求异思维,让思路“豁然开朗”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逆向、转换与发散等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寻求解法,突破消极思维定式。

例如,针对学生的错误运算(a+b)2=a2+b2,我曾经采用讲解运算原理,举反例给学生看等多种方法,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我突发奇想,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举例说明式子(a+b)2=a2+b2是正确的,学生开始说当a=0,b=0时,当a=1,b=0时,当a=0,b=2时……逐渐学生就发现,只要a,b中有一个是零,式子就成立,如果a,b都不为零,式子就一定不会成立。通过这样的实践,减少了学生因为消极的定式思维导致的错误,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3.培养反思习惯,让思维“一叶知秋”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学生的学习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内容后,我举例“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此例讲解后,让学生完成下面问题并证明:(1)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2)顺次连接矩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3)顺次连接菱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4)顺次连接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这时,学生只要反思例题的探索过程,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

4.激发数学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进一步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式。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可以问“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为什么摄影师帮你拍照时不把主体形象放在正中?等;讲圆第一课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问:“同学们玩过或见过套游戏吗?如果有个小玩具放在一个平面上,同学们沿着一条线站成一横排进行投圈套这个玩具,你认为这个游戏对大家是否公平呢?”又如,学习了相似形的知识后,我们可以不用过河就测出河对岸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只用一根标杆就可以测出某建筑物的高度,等等。设计这些新颖别致的问题,能很快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让他们“乐在其中”。同时,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从小小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总之,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式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思维定式的实质与规律,掌握突破各种思维定式的方法,就能有效地避免思维定式的负效应,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让数学的花朵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刘海涛.平面几何解题思维障碍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03).

数学教学中的定式思维与发散思维 篇6

一、定式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

学生积累新知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各种思维定式的构建过程。在正常情况下, 学生解题时, 大多都能迅速联想和使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 把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纳入到曾经解决的旧问题范畴, 依据旧知识的方法产生新的联想, 从而寻找出新问题的解决途径。没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 要想灵活多变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是不可能的。

例如:已知m、n是方程x2+ (a-2) 、x+1=0的两根, 求 (1+am+rn2) (1+an+n2) 的值。

这道问题中, 将所求的代数式展开, 然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值, 这是学生解题中的一种思维定式, 这种计算比较复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另一种思维活动, 考虑到m、n是方程的两根, 由根的定义可知, 有m2+ (a-2) m+1=0和n2+ (a-2) n+l=0, 从而求得rn2+arn+l=2m, n2+an+l=2n, 那么, 有 (rn2+am+1) (n2+an+1) =2m·2n=4mn=4。显然, 后一种计算较简便。而这种思考问题的过程, 是建立在根的定义及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基础上, 由此而产生一种新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限于已有的定式思维范围。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 教给学生一些数学解题的思维方法。要让这些思维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积极的思维定式, 从而拓宽思维联想的渠道, 提高思维联想的速度, 以充分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

二、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定式思维对问题的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容易使人产生思维上的惰性, 造成在解题中照搬已有的经验, 照套已有的方法, 只注意问题的相似性, 而忽略其差异性。当新的问题形似质异时, 定式思维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克服定式思维的消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1) 在数学公式、法则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 是突破习惯性正向思维束缚的一个有效方法。数学公式总是双向的, 可是不少学生只会顺用, 对于逆用、特别是利用变形的公式, 学生就很不习惯。例如:化简 (a+1) 2 (a2-a+1) 2 (a-1) 2 (a2+a+a+1) 2, 如果受顺用公式的定式影响, 将式子按完全平方公式展开, 显然是很复杂的, 倘若逆用 (ab) n=an·bn, 再利用平方差或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则化简过程就比较简单。因此, 为了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公式、法则, 形成熟练的技能, 我们在学了某一公式、法则及其应用后, 紧接着举一些逆用公式、法则的例子是十分必要的。这样, 有助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2) 加强知识系统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从知识之间的横向相似联系出发, 即从数学的不同分支———代数、几何、三角等角度去考察问题、分析问题, 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本领域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 不仅可以沟通各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不同侧面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式造成的思维狭隘性、片面性,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提高综合运用各系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正方形ABCD中, 以顶点A为圆心, AB为半径作BD交AC于E, ⊙O为扇形的内切圆, 求证EC=OE。此题如果根据几何知识, 利用推理论证EC=OE显然是较复杂的。如果设AB=a, 圆O的半径为r, 则解题相对简便。

(3) 加强一题多解教学, 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多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典型形式, 它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察同一问题, 使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模式或一个方面。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有助于开阔解题思路, 活跃思维, 克服思维定式的呆板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解题教学中, 采用一题多解, 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拓展思维的深广度, 引发学生多向思维。

例如:已知:2AB切⊙O于点B, BC⊥AO于点C, 求证

分析:要证∠ABD=∠DBC, 方法 (1) :联想到AB是⊙O的切线, B为切点, 则联结OB, 易证∠ABD+∠OBD=90°, ∠CBD+∠ODB=90°, 从而问题得证。方法 (2) :联想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则延长DO交⊙O于E, 联结BE, 易证∠ABD=∠E, ∠DBC=∠E, 从而有∠ABD=∠DBC。方法 (3) :联想到BC⊥OD及垂径定理, 则延长BC交⊙O于F, 联结DF, 易证, ∠DBA=∠F, ∠DBC=∠F, 从而有∠ABD=∠DBC。方法 (4) :联想到平行线性质, 则作DG∥BC, 交AB于G, 易证, DG也是⊙O的切线, 故∠DBG=∠BDG, 而∠DBC=∠BDG, 从而问题得证。

三、定式思维与发散思维可以相互转化

定式思维与发散思维虽然是对立的, 但又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可以互相依赖, 相互促进,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每一次转化都使两者共同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如此继续下去, 使我们的思维得以提高, 发展, 再提高, 再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如下所示:

定式→ (转化) 发散 (新的定式) → (转化) 再发散 (更新的定式) →……

由此可见, 定式思维与发散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 就是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多向性和灵活性的过程。在教学中, 既要注重定式思维的积极性, 又要注意克服定式思维的消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思维定式 篇7

曾经有过这样的趣闻。有位作家, 每天早上要在同一条道上散步。一天又一天, 老是不变地走着同一条路。有一回碰到道路施工, 走不通了, 只好由原路折回, 转弯的地方有一道矮树篱, 盛开着美丽的蔷薇。“嘿!多美的花!这是谁的家呢?”一面想一面走, 不一会又在路角发现一家纸烟店, 无意中看见, 店里有位美丽的姑娘。

“附近竟有家这样的纸烟店, 有位这么美的姑娘!今后我要到这儿来买香烟。”边走边想, 忽然回头一望, 怎么?还是一向见惯了的那家店子, 坐在里面的也是那位常见的半老徐娘。真奇怪!从这条路上往回走, 刚才觉得那么美丽的蔷薇树篱, 竟是毫不足奇的东西。

打破定式须突破。事实正是这样, 人们有时偶然打破惯常的行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采取一种反常态的方式去行动去思考, 常常能得到意外新颖的主意和办法。

二、怎样打破思维定式

1. 再细想一想

南极生活需用的能源是石油, 为了预防发生火灾, 石油分装在许多鼓形圆桶里, 分散保存。负责供电的队员, 每天要滚来一桶石油供柴油发电机使用。可是气候越来越冷, 石油桶全都冻住了没法滚动, 只好每天早上全体动员来拉, 事情十分难办。

正当大家吃力地拉着油桶时, 有人无意地说:“每天早上要来拉油桶。仔细一想, 我们要的并不是桶而是石油, 单把石油运去不就行了吗?”

于是大家动脑筋, 拿冰制成管道, 用虹吸法运送石油。

广播台播送的节目, 是用电脑预先安排好, 自动进行的。如果出现了当地或别地的重大复杂情况需要转换节目时, 就靠预先准备的中继器临时发出各种信号, 把它送入电脑回路中进行处理。可是以前中继器常出故障, 放出不对头的节目, 成了技术部门一个最头痛的问题。

于是, 大家都来动脑筋想办法排除中继器的故障。磨光接点啦, 反复试验啦, 力求使它作用准确。可是, 故障仍然时时发生。

这时, 有人试着用耳机收听中继器放出的信号究竟是什么。一听, 这不正是耳朵可以听出的声音吗?这一下子省悟地说:“对电脑回路起作用的不是中继器, 而是中继器发出的声音, 我们主要是把这声音送出去就行了。”大家按这主意把信号录下来, 送入电脑, 果然电脑工作得很正常。从此, 就利用录音磁带进行控制, 把故障完全排除了。

2. 反过来试试, 变换顺序试试

“逆行思维”或“逆转的创造性思维”这类术语已变成了流行语。其实, 把事物反过来看, 把原顺序变换一下来看, 由此解决了问题, 产生了新的创造发明。这样的事情,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

俗话中也有“推着不行就拉着”“大家常走的地方, 背后也有路可走”。如果在思考问题时, 思路卡了壳, 就应改变想法, “有什么反着可走没有?”“把原来的顺序变换一下如何?”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 可以成为创造的有力武器。

即使思路并没有卡壳, 也要经常把事物反过来想想。这样做, 常常能搞出别人意想不到的好发明。例如, 吸烟常用的打火机, 当大家都在争着制造高档货, 尽量往打火机上添加新花样新价值的时候, 有人却朝相反的方向考虑, 尽量把打火机上可以去掉的东西都去掉, 拼命往廉价方面打主意。结果, 制出了一种用完就丢的塑料壳廉价打火机。

3. 冲突中受益

两种相反的想法激烈冲突, 从中产生出新的思想方案和新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事情很多。

一个文字编辑, 一个美术工作者, 两人对事物看法、思考方式等各方面都是颇不相同的。如果再碰上两个人的性格也不合, 那谈话就会相当别扭, 有时会出现一方尽说、一方全不开口的场面。

这么过了一个小时, 当天就算完了。到第二天再来会谈一小时。就这样, 让这一对伙伴每天一个小时继续讨论下去。

这一来,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比方说;第一天讨论时有一方全没开口, 另一方想了一晚就会说:“好的, 明天得让那家伙开开口啦。”于是, 想好了许多刺激材料准备挑动对方开口。可是第二天一碰面, 对方仍然表示没兴趣。于是, 这一方又想:“好吧, 明天再来。”就这样一天天拖下去。

终于健谈者从对方的沉默, 沉默者从对方的健谈中相互受到刺激和启发, 双方的内蕴潜力次第增高, 最后总有一方会突然迸出思想火花, 产生出好的新方案来。

思维定式 篇8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牢记许多模式.这样,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符合这些模式的数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然而, 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模式的过程中, 往往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 养成一种机械、呆板地解决问题的习惯, 成为束缚其解决问题的绊脚石.在数学教学课堂中, 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 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 如何突破思维定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依据个人的实际教学情况, 我觉得应从以下四方面去努力.

一、重视双基教学,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正确的思维定式有助于探究新知识.在任何条件下, 已有的认知结构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其实, 理解概念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 学生参与这个过程, 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才能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定式”, 形成适合的思维定式.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概念教学, 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揭示概念本质.

如在二次根式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思考表示什么意义?学生依据a≥0回答: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 然后再问:中x取值范围如何?学生便可顺利得出正确答案是x≤3.

二、激励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自己首先要形成共识, 要着重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的思维.教育者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 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 进而优化成自己的真知.教学中, 观察问题的角度,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 以免造成学生思路单一、思维僵化.而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

例如, 一条抛物线y=ax2+bx+c经过 (2, 0) 与 (12, 0) , 最高点纵坐标是3,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本题按常规解法, 先把 (2, 0) (12, 0) 两点坐标代入y=ax2+bx+c, 再根据顶点坐标公式, 得到方程组, 求出a, b, c的值, 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也可用抛物线的顶点式,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 (x-h) 2+3, 再把 (2, 0) , (12, 0) 两点坐标代入, 转化为解方程组求出a、h的值, 但解方程组的难度较大。这时可以根据题目特点, 鼓励学生另寻途径来间接地达到目的.

考虑抛物线的对称性, (2, 0) 与 (12, 0) 恰好是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 则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x=7, 抛物线顶点是 (7, 3) , 设抛物线为y=a (x-7) 2+3, 将点 (2, 0) 坐标代入很容易求出, 进而求出抛物线解析式.

又如, 要画一个面积为13cm2的正方形, 怎么画呢?画正方形要知道边长, 但这里求出的边长是无理数, 按一般做法, 只能取近似值, 不但麻烦, 而且不够准确。是否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间接地达到目的呢?

先画一个长为3cm、宽为2 cm的长方形ABCD, 再以对角线AC为边长画正方形, 即得到13cm2的正方形.

三、引导学生类比联想,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是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运用联想不但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同时也有效地减少某些片面的思维定式的形成。数学知识之间很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部分知识, 都要安排并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例如, 如右图, 已知点A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 点B是弧AN的中点, 点P是半径ON上的一动点, 若⊙O的半径为1, 则求AP+BP的最小值.

根据问题求AP+BP的最小值, 联想到尺规作图:作出点A关于ON成轴对称的对称点A′, 连结BA′交ON于P点, 从而AP+BP=P A′+BP=BA′,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使问题得到解决.

由勾股定理得BA′=, 所以AP+BP的最小值为.

四、引导学生分类讨论, 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思维依据定义、定理、公式和已知条件, 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 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要不断训练, 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 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 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 通过分类讨论, 可以修正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思维定式的消极因素.

例如:在学习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后, 我们知道一个多边形减少一条边, 内角和就减少180°, 则一个n边形 (n>3) 剪去一个角, 那么它的内角和有什么变化呢?

在这个问题中, 一开始, 许多学生由图 (1) 得出结论:剪去一个角边数减少1, 因此内角和减少180°, 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个结论不够全面, 于是我动员学生拿出剪刀以五边形进行剪拼, 经过反复操作, 分类讨论发现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 (1) 沿相邻两边端点的对角线剪下, 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减少1, 内角和减少180°;

第二种情况:如图 (2) 沿一个顶点和邻边上的一点 (不是顶点) 剪下, 这时多边形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边数不变, 内角和不变;

第三种情况:如图 (3) 沿相邻两边上的两点 (不是顶点) 剪下, 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 内角和增加了180°.

因此, 对于任意n边形, 当n>3时, 因为剪去一个内角有3种不同的方式, 所以其内角和有3种不同的结果.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牢记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既要遵循常规, 但又不能被常规束缚住手脚,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才.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社.1991

[2]陈爱青.数学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成因及防治对策.中学版数学月刊.2008年第9期

[3]周洪林.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初中数学教与学.1999年第8期

在数学教学中冲破思维定式的对策 篇9

经常有一些学生为解答这类问题而绞尽脑汁.他们困于认识的固定倾向,而不能识破题目布下的圈套.由认识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式,是禁锢人的思维的枷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思维定式.

一、建构

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构才有利于“同化”、“顺应”,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小学数学教材是遵循儿童学习的认识规律,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编排的,其知识的传授是分阶段进行的,起始知识大都是单一或不全面的.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在不断地总结知识经验,但由于其思维仍带有具体性、片断性等特点,因此这些经验往往是不全面的,由此而产生的思维定式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常造成干扰影响.如初学小数除法时,常出现10÷5=2、5÷10=2,这是学生在学整数除法时,片面地归纳出一条经验———“做除法都是较大数除以较小数”所引起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应有所交代,即“较小数除以较大数的除法今后还要学习.”简单的一句话,及时地帮助了学生扩充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既能防止学生产生错觉,又为今后学知识“埋下伏笔”.

二、淡化

(一)淡化数学题中某些词语与运算符号的关系

例如,求“一共”用“加法”计算;求“剩下”用“减法”计算;“的”相当于“乘号”;“比、是”相当于“等于”等.有的教师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顺向思维问题时,由于强调题中的某些词语与运算符号的关系,使学生产生求“多”用加法计算,求“少”用减法计算的定势思维.当学生做“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逆向思维题时,尽管教师采取不少补救措施,但错误率仍然很高.

(二)淡化解决问题的归类教学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果我们采用归类教学,把解决问题分类,运用“模式化”的方法解题,学生对解答一般类似的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弊端.其一,由于归类采用“模式化”的方法解答,又因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只注重问题的表面现象,而忽视问题的实质.所以分析时不是去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是往往看表面现象,因而常常判断失误.另外,要正确地把解决问题归类,对于小学生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其二,由于学生从归类着手用“模式化”方法解答,学生的思维总是受“框框”的束缚,形成思维滞塞,因而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得不到发展.其三,小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基础知识,是为今后学习新知识服务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思维总束缚在某一“框框”之中,怎能不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淡化解决问题的归类教学,不搞“模式化”,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强化

强化易被忽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某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或某种解题思路适用的范围.例如,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学生所关注的是数据的特点及其位置和顺序的改变,所以比较容易形成“凑整”的运算定势.于是遇到“15.7-3.2+6.8,25×4÷25×4”这样的题目时,也盲目地做出“凑整”的定势反应.教学时可以强调适用范围,使弱刺激得以强化.

四、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五、变式

通过变更事物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或者变换问题情境,以突出事物本质属性.例如,学习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学生容易形成“几个数相加除以几”的定势.通过解答变式题,以提高学生注意总数与份数的相应意义,有助于克服片面的定势.可出示这样的变式题:“化肥厂去年上半年生产化肥350万吨,下半年生产430万吨.化肥厂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万吨?”

六、求异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冲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去寻求变异,培养学生人人善思敢说的良好的风气和学习习惯是克服思维定式的有效措施.

如有一数学智力题:“树上有4只鸟用枪打死了1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此题的“创造”者们公认是树上1只鸟也没有.本人认为该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从打死的鸟掉落不同的地点去考虑:假如打死的鸟落在地上,其他鸟听到枪声飞走则树上没有鸟;假如打死的鸟落在树杈上则树上还有1只鸟.如果从使用的枪是否有声的角度去考虑:假如用的是无声枪,则树上有3只鸟或4只鸟.如果从树上的鸟是否会飞或有几只不会飞,又可以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

总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积极思维,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进而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

摘要:思维定式是一个人对同类问题,多次用相同的思维方法而获得成功的解决,以后对于相似的问题就不作新的探讨而倾向于做出习惯反应.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就成为数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建构”、“淡化”、“强化”、“比较”、“变式”、“求异”六方面的对策来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冲破思维定式.

数学思维定式的突破需多方支撑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定式 突破 支撑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71

学生思维不够成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固化思维的特点和呈现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思维切换、创新、升级形成多元支撑。教师如何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作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学生思维定式突破,这是数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启动思维,需要介入经验支撑

思维定式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而且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动学生的旧知,利用丰富的经验帮助学生逐渐走出思维定式。

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可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

师:我昨天看了34页书,今天看了23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生1:这个问题太简单了:34+23=57(页)。

师:我两天共看书57页,昨天看了34页,今天看了多少页呢?

生2:用减法就是:57-34=23(页)。

师:如果要求用加法来计算,这道题该怎么做呢?

生2:用减法就能解决问题,为何要用加法呢?

师:这是特别要求,如果将今天看了多少页用x来表示,大家看看能不能将减法变成加法呢?

生3:34+x=57。

从该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思维定式特征明显,能用加法的不用减法,能用减法的就不会考虑加法。教师将字母介入题目中,学生根据旧知启动思维,很快就找到了思路。表面上,简单的问题用了复杂的方法来解决,这不是画蛇添足?其实不然,这是多重思维的实践应用,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突破思维定式。

二、切换思维,需要现实体验支撑

学生的思维有比较固化的启动方式,在思维切换时,很容易产生阻碍,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在小数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读一读、画一画、算一算等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探寻思维切换的支撑点,从而尽快完成思维切换。

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时,教师给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学生观察后,多数人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教师让每个学生都用绳子实际操作一下,摆成正方形和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测量边长并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其面积。学生积极展开实践操作,很快形成统一结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更大。

教师让学生观察判断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大小,大多数学生陷入思维定式中,认为长方形的面积会更大。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出共性结论。因为有实践操作作为支撑,学生惯性思维被打破,这是学生实践体验的结果。

三、创新思维,需要外因诱导支撑

学生思维定式有比较固定的存在形态,当学生碰到新问题时,往往找不到思维切入点,这说明旧知识没有形成支撑。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介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存在思维定式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做好针对性的引导,它不仅能给学生思维带来强力冲击,还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突破需要抓住支撑点,给学生思维以创新的动力。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时,教师设计问题:“几个数相乘,什么情况下积是奇数?什么情况下积是偶数?其中有没有固定的规律呢?”学生积极探究讨论,依然找不出什么规律。教师引导:无论有几个乘数,决定积的奇偶性的是个位数字,如果个位上数字为奇数,这个数就是奇数,反之就是偶数。学生顿时醒悟,迅速行动起来,很快就找到规律:乘数都是奇数,积为奇数;乘数都是偶数,积为偶数;几个乘数中,如果有一个数是偶数,积一定是偶数。

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转换思维切入方向,顺利抵达问题核心,思维定式自然被打破。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打破思维定式,不断建立崭新思维认知的过程,引导学生思维运动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和外化表现形式。

数学思维定式有较强的思维惯性,如果不能及时突破,必然会给认知带来束缚。教师在学生思维启动、思维切换、思维创新环节展开优化设计,能给学生的思维成长带来重要支撑力量。学生实现思维定式的突破,标志着学生学习认知实现了升级,其价值度是极高的,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上一篇:《琐事》下一篇:开架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