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2024-08-28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精选八篇)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我院于2004年8月至2 0 1 0年8月共收治乳腺癌患者2 5 4 8例, 其中乳腺癌Ⅰ期患者9 2 2例 (36.19%) , Ⅱ期患者1425例 (55.93%) , Ⅲ期患者201例 (7.9%) 。这些患者经治疗后出现复发620例 (24.33%) , 其中随访过程中癌细胞转移并且成存期在6年以上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有94例 (15.16%) 。这94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范围为29~68岁, 平均年龄为 (43.50±8.64) 岁。癌症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71例 (75.53%) , 浸润性小叶癌患者11例 (11.70%) , 其他类型癌症患者12例 (12.77%) ;癌症分期为:Ⅰ期15例 (15.96%) , Ⅱ期58例 (61.70%) , Ⅲ期18例 (19.15%) , 分期不明者3例 (3.19%) ;原发肿瘤大小为:≤5 cm者75例 (79.79%) , >5 cm者12例 (12.77%) , 肿瘤大小不明者7例 (7.45%) ;激素受体 (ER/PR) 呈阳性者68例 (72.34%) , 阴性者24例 (25.53%) , 不明者2例 (2.13%) ;淋巴结转移情况:无转移36例 (38.30%) , 转移1~3个32例 (34.04%) , 转移4~5个21例 (22.34%) , 转移6个或以上5例 (5.32%) 。

1.2 一般方法

患者初诊治疗方法为:改良根治术87例 (92.55%) , 肿瘤切除术4例 (4.26%) , 保乳术2例 (2.13%) , 单纯切除术1例 (1.06%) ;手术后未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共1 5例。接受化疗的患者共7 0例 (88.61%) , 未行辅助化疗的患者9例 (11.39%) 。术后行放疗的患者共29例 (36.71%) , 未行放疗的患者共50例 (63.29%) 。在68例激素受体呈阳性的患者中, 有39例 (57.35%) 患者实行内分泌治疗。

1.3 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随访时间为6年, 治疗结果评定参考WHO关于肿瘤治疗的相关标准, 共分为四个级别, 及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4]。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有以下几种病理学特征:第一种是软组织复发转移, 患者的皮肤、淋巴、乳腺等部位发生肿瘤复发转移, 没有任何形式的内脏转移或者骨转移;第二类是骨复发转移;第三类是内脏转移。患者生存期的定义为从确诊时间至死亡时间或者末次随访时间;复发转移后生存期指患者治疗后首次出现复发转移到死亡的时间或者末次随访时间;无病生存期指确诊时间至首次出现复发转移的时间;无进展生存期指患者首次治疗时间至病情发展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预后因素运用COX模型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复发转移情况

94例患者中有67例患者首次出现软组织复发转移, 在治疗过程中无继发性转移患者21例, 继发出现骨或内脏复发转移患者46例。14例患者首次复发转移为骨转移, 11例患者出现内脏复发转移, 2例患者出现骨转移并发内脏转移。软组织复发转移患者复发转移生存期为 (25.45±7.50) 个月, 骨转移为主的患者复发转移生存期为 (45.61±9.10) 个月, 内脏转移为主的患者复发转移时间为 (29.75±6.34) 个月。

2.2 预后因素分析

运用分析软件对患者就诊年龄、疾病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大小、激素受体情况、复发时间、复发转移部位以及累及器官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结果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大小、疾病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对复发转移后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疾病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复发转移部位;其中淋巴结转移数目是患者生存期和疾病复发转移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3 讨论

影响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长期生存期的因素较为复杂, 与患者基本情况、初诊肿瘤特征以及复发转移情况具有密切联系。为了改善预后, 增强患者的恢复能力, 延长生存期, 应该在一线治疗过程中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病情改善措施。肿瘤复发转移的三种主要类型中, 以软组织为主的复发转移类型存在初期治疗不规范现象, 因此在指定复发治疗方案时要加强对局部组织的治疗, 最大程度消除病灶;骨转移或者内脏转移通常情况较为严重, 并且累及器官较多, 因此应进行全身性的综合治疗, 对于单个病灶应采取联合手术治疗的方式予以消除。初次之外由于其对于患者生存期以及复发转移生存期均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因此要严密观察初次治疗后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参考文献

[1]李瑞霞.转移性乳腺癌出现脑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1.

[2]李赛男.PAX2、AI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1.

[3]胥刘秀, 沈珊珊, 何静静, 等.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幸福感指数及社会支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 (6) :473-478.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篇2

【摘要】目的:对艾迪注射液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转移乳腺癌的探讨和分析。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替吉奥胶囊口服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观察组21例患者,采用艾迪注射液联合替吉奥口服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对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和治疗中发生的毒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对照组骨髓抑制程度高于治疗组( P < 0. 05)。结论:使用艾迪注射液联合替吉奥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并未提高近期疗效,但能减轻化疗的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迪注射液;替吉奥胶囊 ;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化疗毒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32-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确诊时已有5% ~ 15%出现远处转移,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约占50%。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原则是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1]。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较长,许多患者经历了手术、放疗及多次化疗,生活质量差。本次研究通过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方法进行探讨,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1.3±3.2)岁,采用替吉奥口服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观察组2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为(42.1± 3.6)岁,采用艾迪注射液联合替吉奥口服治疗晚期乳腺癌。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替吉奥胶囊口服化疗。其中体表面积<1.25m2,给予40mg;体表面积1.25~1.5m2,给予50mg;体表面积>1.5m2,给予60mg,每日两次早晚餐后口服,连续给药28天,休息14天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组患者在口服替吉奥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50ml配入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进行一次静脉滴注。

1.3观察指标

治疗两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治疗效果根据RECIST1.0标准:完全缓解(CR)为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1个月;部分缓解(PR),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为50%,且其他病变没有明显的增大,持续的时间>1个月;病变稳定(SD),为患者病变两径的乘积缩小<50%,且增大<25%,时间持续>1个月;病变进展(PD),为病变两径乘积的增大>25%。

不良反应使用WHO抗癌药急性、亚急性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包括0~Ⅳ度。不良反应包括:血液系统、胃肠道、肝肾功能、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腔炎、发热和感染。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 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近期疗效治疗两周期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且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化疗毒副反应

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Ⅲ -Ⅳ 度抑制发生率为9.5% ( 2 /21); 血小板II -Ⅳ 度抑制发生率为9.5% ( 2/21)。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Ⅲ -Ⅳ 度抑制发生率为28.6% ( 6 /21) ,对照组血小板II -Ⅳ 度抑制发生率为23.8% ( 5 /21)。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纳差、口腔炎、腹泻、色素沉着毒副反应两组情况无明显差异,见表2。

3讨论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或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都造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20年发病率明显上升。乳腺癌目前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是乳腺癌的发病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的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很多,主要有乳腺癌前病变史、情绪抑郁、初潮早绝经晚、过度肥胖、长期大量使用外源性雌激素、有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人工流产次数过多、有乳腺癌家族史等[3]。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加之早期的诊断和综合临床治疗的进步,使乳腺癌的死亡率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控制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4]。替吉奥为抗肿瘤替加氟的改进型制剂, 活性成份为替加氟,为氟尿嘧啶的口服前体药物,药物口服后,通过肝微粒细胞细胞色素P450酶系作用,转化为氟尿嘧啶,因此,其抗肿瘤作用与氟尿嘧啶一样[5]。艾迪注射液是由中药黄芪、刺五加、人参及班蟊经现代科学工艺提取精制成的新型双相抗癌注射液,可与放、化疗配合使用,既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又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6]。人参、黄芪和刺五加能促进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 升高白细胞和血小板 [7]。

本研究结果显示替吉奥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两组近期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为艾迪注射液起效较慢,中成药短期内难以体现与化疗药物的协同治疗效果。在化疗毒副反应方面,观察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艾迪注射液能较好的保护患者造血功能,减轻了化疗的毒副作用,从而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改善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O'Shaughnessy JA,Kaufmann M,Siedentopf F,et al,Capecitabine monotherapy: review of studies in first-line HER-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apecitabine monotherapy: review of studies in first-line HER-2- 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J]. Oncologist,2012,17( 4) : 476 - 484.

[2] 吴洁,龙国贤. 中药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22例的临床观察[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3, 19(2): 100-101, 115.

[3] 叶岭. 艾迪注射液配合CEF方案化疗对乳腺癌的疗效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11): 31-32.

[4] 余宗艳,齐宇红,梁军,等.拉帕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3):697~701

[5] 林萍,李明春.替吉奥在我国癌症患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13;16(10):1586~1588

[6] 肖亚嫔. 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06,3:23-25.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 年5 月我院就诊的乳腺癌晚期患者28例, 年龄35~72 岁, 平均 45岁。纳入标准要求均有乳腺癌病理学或影像学诊断支持;既往经过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正规化疗, 但治疗作用不理想或个体不良反应过大无法坚持者;近4周未进行放、化学治疗;患者预计生存期至少为3个月, 一般精神状况状况良好, 肝肾功能、全血细胞检查在参考范围, 能够做短期化疗药物疗效评价。

1.2 治疗方法

28例患者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加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 第1、8天;顺铂25mg/m2静脉滴注, 第1~3天;每21d重复1个疗程。每2个周期经行一次评价。用药前静脉提前给予常规激素治疗, 及止吐药品或者抗组胺药预防消化道症状。

1.3 疗效标准

近期疗效:根据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分为4层, 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平稳 (SD) 、进展 (PD) , CR和PR之和为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分度标准评价, 分0~Ⅳ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分类资料用百分率进行记录, 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

28例患者中CR 3例, PR 11例, SD9例, PD6例, 总有效率为50%。绝经前、绝经后, 曾用过、未曾用过内分泌治疗, 转移个数1个、≥2个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内脏转移、软组织转移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见表2) 。

注:与软组织转移相比较, *P<0.05

3 讨论

晚期乳腺癌发病率和恶性率在逐年增高, 有效的抗癌药物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上的重点课题。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是治疗该病的一线药物, 疗效可靠, 但是部分患者效果不好, 足量使用该类药物时会产生损伤过重的不良反应, 常因此停药。针对这部分复发的耐药的患者,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效果满意。吉西他滨是核苷酸的还原酶抑制剂, 能够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抑制细胞DNA合成, 从而引起癌细胞的凋亡。顺铂为治疗实体瘤的一线药物, 临床试验表明, 与吉西他滨在体外合用有协同作用, 能有叠加共效, 增强抗肿瘤细胞作用[2]。

本组临床观察与尹向前等[3]报道结论相似, 两药联合用对于复发耐药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期总有效率达50%, 其中在内脏转移与软组织转移疗效相比较有差异。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化疗所致的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发生率在70%以上, 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在35%左右;乏力、周身酸痛的发生率在20%以上。总体看,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 且这些症状经过恰当的对症处理均可消失。

综上所述,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在治疗复发性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明显, 不良反应小,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性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就诊的乳腺癌晚期患者28例, 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加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 第1、8天;顺铂25mg/m2静脉滴注, 第1~3天;每21d重复1个疗程, 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 (CR) 3例, 部分缓解 (PR) 11例, 平稳 (SD) 9例, 进展 (PD) 6例, 总有效率为50%。绝经前、绝经后, 曾用过、未曾用过内分泌治疗, 转移个数1个、≥2个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内脏转移、软组织转移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性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明显, 不良反应小, 是目前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优先选择方案。

关键词:乳腺肿瘤,吉西他滨,顺铂,复发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吉西他滨在乳腺癌化疗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3, 4 (2) :132-135.

[2]李慧慧, 徐兵河.我国吉西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1, 12 (2) :57-60.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篇4

关键词:西他滨,顺铂,奈达铂,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乳腺癌在我国女性肿瘤疾病中占首位, 目前公认的治疗方式为蒽环类联合紫杉醇进行治疗, 但由于耐药情况的发生, 约有50%的患者存在转移以及复发的可能, 而且对这部分患者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1]。有报道称, 西他滨联合顺铂对该病疗效确切[2]。本研究主要对西他滨联合顺铂和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 并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情况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35例患者中, 年龄35~66岁, 平均 (45.73±3.56) 岁;绝经前患者17例, 绝经后患者18例;骨转移21例, 内脏转移14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 年龄34~65岁, 平均 (44.92±3.76) 岁;绝经前患者18例, 绝经后患者17例;骨转移22例, 内脏转移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以及转移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西他滨联合顺铂进行治疗, 第1、8天将1000 mg/m2西他滨溶于100 ml 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第1~3天将30 mg/m2顺铂溶于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每个疗程重复一次, 21 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进行治疗, 第1天将奈达铂100 mg/m2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西他滨用法同试验组, 21 d为一疗程。于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WTO1981年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 分为四个等级: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其中总有效率= (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4个疗程后,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8.57%,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5.71%,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4个疗程后, 试验组的Ⅱ度肾损害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其他不良反应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蒽环类联合紫杉醇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 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用的治疗手段, 但在耐药率发生的情况下需更换药物[3]。西他滨作用于细胞分裂的G1期晚期以及DNA合成, 阻止细胞从G1期向S期过渡, 有效阻止细胞转录复制使其凋亡[4]。顺铂是经典的抗肿瘤药物, 能够与增殖细胞的DNA碱基结合, 使DNA发生链间以及链内结合, 干扰DNA正常复制转录, 从而终止细胞活动[5,6,7]。奈达铂的作用机制与顺铂相同, 主要通过与核苷酸结合生成络合物抑制DNA复制, 达到用药目的[8,9,10]。有相关文献[11-13]报道, 奈达铂的抗肿瘤活性比顺铂更好, 并且试验证实了奈达铂的联合用药和顺铂的联合用药有相同的临床疗效。在本试验中发现, 奈达铂联合用药的肾损害以及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顺铂联合用药。

经4个疗程后,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8.57%,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5.71%,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发生Ⅲ级白细胞下降2例, Ⅲ级血小板减少1例, Ⅰ度肾损害1例, Ⅱ度肾损害6例, 胃肠道反应19例;对照组发生Ⅲ级白细胞下降1例, Ⅰ度肾损害1例, Ⅱ度肾损害0例, 胃肠道反应2例;试验组的Ⅱ度肾损害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血液性问题经过输注红细胞以及白介素-11均得到缓解, 且虽然试验组相对对照组而言胃肠道反应较高, 但由于消化道反应轻, 对症处理后可恢复, 对后续治疗不影响, 患者耐受性好。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6~67 (45.8±7.0) 岁;绝经前、绝经后分别为29例, 23例。肿瘤类型:浸润性导管癌、腺癌、单纯癌、髓样癌分别为42例, 6例, 3例, 1例;转移部位:胸部皮下、颈部淋巴结、肺脏、胸膜及骨转移依次为18例, 10例, 8例, 7例, 9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经临床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者; (2) 均为紫杉类、蒽环类联合化疗后出现复发者; (3)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者; (4) KPS评分>60分。排除标准: (1) 预计临床生存时间<3个月者; (2) 转移病灶无可测量肿瘤影像学证据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吉西他滨 (gemzar, 连云港豪森制药公司生产) 1000mg/m2, 第1、8d静脉滴注 (溶于100ml无菌生理盐水中, 30min内滴注完毕) ;顺铂 (DDP, 连云港豪森制药公司生产) 30mg/m2, 第1~3d静脉滴注 (溶于100ml无菌生理盐水中) ;每3w为一疗程, 至少治疗2个疗程。此外, 均在化疗前1w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化疗开始后嘱患者多饮水, 适当应用利尿剂。若患者出现明显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则于化疗前后静脉输注地塞米松 (5mg) ;给予托烷司琼 (6mg) 处理;同时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情况, 若出现白细胞减少, 则给予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血小板明显减少者给予静脉输注血小板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临床疗效: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依据WTO临床实体瘤客观指标评定标准[2]进行评价,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及进展 (PD) 4级, 其中治疗有效率= (每组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 /每组总例数×100%。 (2) 毒副反应发生情况:依据WTO急性、亚急性毒性标准分为0~IV级。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分析

52例患者中, 10例完成4个疗程, 33例完成6个疗程, 9例完成8个疗程, 均可纳入结果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完全缓解患者3例, 部分缓解患者20例, 治疗有效率为44.2%。见表1。

2.3 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等骨髓抑制,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均给予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脉输注血小板、地塞米松、托烷司琼等对症处理后缓解。其中以白细胞减少 (90.4%) 、恶心呕吐 (94.2%) 发生率最高;但两者III~IV级发生率仅为21.6%, 21.2%。见表2。

3 讨论

蒽环紫杉类耐药的复发转移型乳腺癌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问题, 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据文献报道, 有20%~30%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蒽环紫杉类药物化疗时可出现耐药现象, 其中50%左右患者可出现复发转移, 故积极探讨蒽环类、紫衫类药物以外的合理有效化疗方案, 对于提高患者临床预后, 改善其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吉西他滨为新型双氟核苷类化疗药物, 研究报道其可使核糖核苷还原酶形成岩壁链过程受到抑制, 同时终止DNA合成并使其断裂, 最终使肿瘤细胞凋亡;此外, 吉西他滨与蒽环类、紫衫类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现象, 因此可作为蒽环紫杉类耐药的复发转移型乳腺癌基本治疗药物。顺铂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抗肿瘤药物, 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重金属络合物, 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DNA的嘌呤和嘧啶碱基, 达到破坏DNA结构及功能目的;多年临床应用结果显示, 顺铂与蒽环类、紫衫类药物亦无交叉耐药, 对于蒽环紫杉类耐药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本研究对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紫杉类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52例患者均至少完成2个疗程, 完全缓解患者3例, 部分缓解患者20例, 治疗有效率为44.2%, 表明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化疗方案临床疗效较佳, 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均给予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静脉输注血小板、地塞米松、托烷司琼等对症处理后缓解, 与其它研究结果相一致[4]。研究认为,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临床治疗原则主要为控制症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不增加治疗不良反应, 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化疗方案是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可选用的解救方案[5]。李志斌等的研究指出, 吉西他滨、顺铂联合用药可产生较佳的协同效果, 吉西他滨可有效克服细胞上调DNA修复基因导致的顺铂耐药现象, 顺铂则可诱导细胞凋亡, 可作为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方案[6]。

综上所述,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紫杉类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疗效较理想, 患者耐受性良好, 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收治的病例52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均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 10例完成4个疗程, 33例完成6个疗程, 9例完成8个疗程;完全缓解患者3例, 部分缓解患者20例, 治疗有效率为44.2%;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均给予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对症处理后缓解;其中以白细胞减少 (90.4%) 、恶心呕吐 (94.2%) 发生率最高;但两者IIIIV级发生率仅为21.6%、21.2%。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紫杉类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疗效较理想, 患者耐受性良好, 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应用。

关键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吉西他滨,顺铂,耐药

参考文献

[1]张少华, 江泽飞, 谢晓东, 等.不同用法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26) :1813-1815.

[2]王远鹤.吉西他滨加顺铂与吉西他滨加紫杉醇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21 (3) :296-298.

[3]王俊斌, 郑荣生, 王子安, 等.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紫杉类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12) :1223-1225.

[4]童文伟, 刘玉军, 徐守森, 等.长春瑞滨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3) :90-91.

[5]刘凌丽, 刘剑仑, 杨华伟, 等.长春瑞滨联合洛铂或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对比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2, 19 (23) :1810-1812.

复发转移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策略 篇6

1 治疗机制和作用途径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历史悠久, 经历了100多年的演变, 现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手段, 特别是激素受体被发现以后, 使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药物, 并可预测疗效。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机制和作用途径有: (1) 阻断雌激素合成, 降低雌激素水平, 绝经前可用卵巢切除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a) 的药物去势, 绝经后可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失活剂; (2) 部分阻断雌激素受体活性, 主要是以三苯氧胺 (TAM) 为代表的抗雌激素药物; (3) 全部阻断ER活性, 药物有氟维司群; (4) 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 如孕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

2 适应证

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是否选择内分泌治疗, 要考虑患者肿瘤组织的激素受体水平、年龄、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是否缓慢。对于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患者, 原则上应首选化疗, 而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1) 绝经后; (2) 原发肿痛或转移灶ER阳性; (3) 术后无病间期2年以上才复发转移; (4) 转移部位局限在软组织和 (或) 骨转移, 或无明显症状的内脏转移, 如非弥散性肺转移和肝转移, 肿瘤负荷不大, 不危及生命的其他内脏转移的患者适于内分泌治疗。与此相反, ER阳性、发展快、无病间期短的炎性乳腺癌、肺癌性淋巴结管炎以及肝弥满转移者, 原则上不适合内分泌治疗[1]。

3 注意事项

在具体实施治疗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复发转移乳腺癌很难达到根治目的。因此, 在治疗上尽量争取病变退缩, 但不必过分追求肿瘤的明显缩小或消失。如果能同样控制肿瘤, 延长生存期, 则更倾向于内分泌治疗, 而尽量少用痛苦较大、费用极高的化疗。 (2) 在治疗阶段, 严格疗效评价标准, 本着“效不更方, 无效必改”的原则, 先后序贯合用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疾病发展缓慢阶段可以序贯合用不同类型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是独立、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应与化疗同时使用, 因为内分泌治疗起效时间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缓慢。在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治疗中, 化疗1~2个周期或内分泌治疗后1~2个月, 都能看到肿瘤病灶变化的证据, 至少能看到其发展趋势。 (3) 原则上需要以肿瘤组织的受体水平指导内分泌治疗, ER和 (或) PR阳性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进展缓慢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绝经后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绝经前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性卵巢去势联合内分泌治疗, ER和 (或) PR不明患者也可以选用内分泌治疗, 而受体阴性患者, 如果不能耐受长期化疗, 也可试用1~2个月内分泌治疗, 争取5%以下的治疗效果, 但只要病变进展, 不论受体阳性还是阴性, 都必须停止治疗。因此, 更确切地说, 乳腺癌解救治疗应根据近期效果逐步进行。 (4) 首选化疗的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在化疗无效, 肿瘤未控制的治疗间隙, 或患者因任何原因不能耐受继续化疗时, 应及时给予内分泌治疗。 (5) 全身解救治疗后病情稳定半年以上的患者, 应视为临床获益, 其生存期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相同[2]。因此, 临床上应持续使用有效或稳定的治疗手段, 直到病变恶化为止。基于内分泌治疗更适合长期用药的特点, 应该尽量延长治疗用药时间, 尽可能用至疾病进展, 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6) 尽量将内分泌治疗用于有适应证患者的一线治疗, 以争取最好的疗效, 虽然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的有效率比初治者明显降低, 但也不要放弃, 因为其并不增加痛苦, 或许还有获得有效或稳定的机会。 (7) 在反复出现复发转移病灶的过程中, 要选择既往未使用过的内分泌治疗或化疗药物进行解救治疗。因为内分泌药物之间交叉耐药性少, 既往内分泌治疗有效或获益的患者, 再用另一种内分泌治疗药物还有可能奏效。 (8) 在乳腺癌解救治疗过程中, 不要过早地切除或照射复发转移病灶, 因为局部治疗解决不了全身播散的倾向, 全身治疗更需要留有可测量或可评估病灶, 以监测及评价药物疗效, 对目标病灶的基线检查要全面, 检查的手段要前后统一, 才能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 (9) 不要忽视骨转移的内分泌治疗, 因为骨转移患者中ER阳性几率较高, 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的有效率与化疗相似, 都可以看到溶骨性病灶的明显骨化, 但内分泌治疗的病变进展时间明显延长。

4 药物选择

对于绝经后复发转移乳腺癌, 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首选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 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在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一线内分泌治疗中, 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明显优于他莫昔芬 (TAM) , 在TAM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二线治疗中, 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比甲地孕酮更有效。绝经前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应首选化疗, 适合或需要内分泌治疗时, 可以采取药物性卵巢去势联合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

一般认为, 绝经的判定需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年龄≥60岁; (2) 年龄在45~60岁之间, 自然停经1年以上; (3) 双侧卵巢切除术后; (4) 双侧卵巢放疗去势后。以下情况需要根据血雌激素 (E2) 、卵泡刺激素 (FSH) 、促黄体生成素 (LH) 的水平, 判断患者是否达到了绝经后水平: (1) 年龄在45~60岁之间, 自然停经不足1年; (2) 45岁以下, 因化疗等其他原因停经; (3) 曾接受单纯子宫切除术而保留卵巢。但应注意, 有时患者的血激素水平会因化疗发生暂时的改变, 所以判定这部分患者是否绝经应慎重, 需要动态检测激素水平。

复发转移乳腺癌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后, 可以考虑化疗。适合继续采用内分泌治疗时, 可以选择孕激素或选择性ER调节剂氟维司群。目前, 鉴于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 (失活) 剂之间不存在交叉耐药的证据不足, 当某种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效后, 选择另一种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时应慎重。

除对绝经前患者, 目前大多数专家不主张不同类别内分泌药物之间联合应用, 因为尚无临床试验的证据表明联合用药比单药治疗效果更好[3]。

内分泌治疗药物和化疗药物合用是否提高疗效尚无定论。尽管有TAM联合化疗耐药的试验和小样本临床研究报告, 以及孕激素联合化疗增加疗效、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报告, 但目前并不主张内分泌药物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 尤其是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 还没有其与化疗药物合用的成功经验。孕激素可以改善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般状况, 与化疗药物合用可以增强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5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方向

内分泌治疗对早、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已经得了普遍肯定, 合理使用内分泌治疗, 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今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利用高效、低毒的新药, 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和特异性芳香化酶调节剂 (抑制剂/激动剂) 。

参考文献

[1]江泽飞, 徐兵河, 宋三泰, 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共识[J].中华肿瘤杂志, 2006, 28 (3) : 238-239.

[2]陆艳姣.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及时机选择策略[J].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1) : 187-190.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0年10月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235例,均行保乳手术,发生乳腺癌转移复发28例,平均年龄为(46.9±11.5)岁,随访为7~59个月,平均随访(26.4±7.8)个月。肿物位于外上象限15例、外下象限13例。

1.2 方法

对235例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数量、肿瘤大小及CA135等资料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均数均以形式表示,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各单因素(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CA135)采用组间的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28例患者转移复发(11.9%),其中4例死亡(14.3%)。该组28例乳腺癌患者均以病理切片方式确诊,对其年龄、淋巴结转移数量、CA135、肿瘤大小等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分析其对乳腺癌转移复发影响。其中,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个数等指标均以CT、MRI、超声及病理检查为准。235例患者中,40岁以下共86例,其中17例出现了转移复发(60.7%),40及40岁以上11例出现了转移复发(39.3%),年轻患者(40岁以下)的转移复发率要更高(x2=9.5,P<0.01);肿瘤长度<2 cm的67例患者中,6例出现了转移复发(21.4%),介于2~5 cm之间的116例,7例出现了转移复发(25.0%),>5 cm的675例中,15例出现转移复发(66.7%),肿瘤>5 cm的虽略高于<2 cm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数量为0的105例患者,3例出现了转移复发(10.7%),远远低于淋巴结转移数量为1~3及>3的乳腺癌转移复发率(χ2=16.7,P<0.01);癌抗原135均为阳性的76例患者,20出现乳腺癌转移复发(71.4%),显著高于CA135检测呈阴性的28.6%(χ2=12.5,P<0.01)。其中,淋巴结转移数量以及肿瘤大小等因素与乳腺癌的转移复发呈正相关,而年龄、CA135与乳腺癌转移复发呈负相关。

3 讨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转移及复发因素众多[2]。本组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因素:(1)年龄:年轻患者行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转移复发率较高,其可能的原因为,年轻患者代谢较快,组织生长旺盛,恶性肿瘤也因此会较早出现转移,导致转移复发率较高[3]。本组中,年龄≤40岁乳腺癌患者转移复发率占60.7%,显著高于老年患者;(2)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数量也对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淋巴结涉及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其转移对预后的影响也比较明显;(3)癌抗原135基因编码细胞膜磷酸糖蛋白,本调查发现,较癌抗原135阴性患者,阳性患者乳腺癌转移复发倾向更为严重。本组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淋巴结转移、CA135及肿瘤体积所对应的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是保乳术后乳腺癌转移复发高危因素。因此,对于年龄较小、淋巴结转移数量多、肿瘤较大及癌抗原135阳性患者。在进行术后化疗的同时,可采取一定的辅助治疗措施,并且应该加强定期复查,警惕乳腺癌的复发与转移。

摘要:目的 评价影响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转移复发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0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乳腺癌保乳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乳腺癌转移复发的28例进行相关的因素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年龄、癌抗原135(CA135)表达等均与乳腺癌的转移复发关系密切(P<0.01),但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与保乳术后肿瘤细胞的转移复发无显著相关性(P=0.054)。结论 影响保乳术后乳腺癌的转移复发的因素众多,对于高危人群,术后应定期复查,警惕乳腺癌复发及转移。

关键词:乳腺癌,复发和转移,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正有,李致文,覃军.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的临床分析.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9(1):531-532.

[2]张晟,刘鹏,张敏,李春艳,等.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复发相关危险因子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24):864—867.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本院进行保乳手术治疗的2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 同时期的24名体检显示健康的同龄妇女为对照组。对照组的24名健康妇女中, 年龄35~55岁, 平均年龄 (43.9±7.0) 岁。观察组的2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 年龄34~55岁, 平均年龄 (44.0±6.8) 岁, 疾病分期:Ⅰ期患者18例, Ⅱ期患者6例。两组妇女的年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均采用保乳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切口以乳头为中心, 进行放射状切开后, 对病灶进行有效探查及切除。然后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2、4、12周采集观察组的外周静脉血和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送检, 将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为血清复发转移相关指标, 包括血清VEGF、MMP-2、MMP-9及TIMP-1, 上述血清指标的检测方法均为酶联免疫法, 分别采用对应指标的试剂盒进行检测, 然后将上述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及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及检验处理方法包括t检验和χ2检验, 统计学软件选用SAS5.0, 检验水准α=0.05,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对照组的血清VEGF、MMP-2、MMP-9及TIMP-1水平分别为 (78.58±6.10) pg/m L、 (5.34±0.57) ng/m L、 (21.31±2.56) μg/L及 (29.87±3.54) ng/m L。术前1 d观察组的血清VEGF、MMP-2、MMP-9及TIMP-1水平分别为 (160.37±12.83) pg/m L、 (11.59±1.63) ng/m L、 (85.95±10.56) μg/L及 (75.65±8.10) ng/m L;术后1周观察组的血清VEGF、MMP-2、MMP-9及TIMP-1水平分别为 (130.18±10.59) pg/m L、 (8.62±1.49) ng/m L、 (65.36±9.10) μg/L及 (60.34±7.27) ng/m L;术后2周观察组的血清VEGF、MMP-2、MMP-9及TIMP-1水平分别为 (113.28±9.48) pg/m L、 (7.55±1.40) ng/m L、 (62.78±9.13) μg/L及 (48.89±5.93) ng/m L;术后4周观察组的血清VEGF、MMP-2、MMP-9及TIMP-1水平分别为 (100.95±8.99) pg/m L、 (6.83±1.27) ng/m L、 (45.35±6.46) μg/L及 (40.57±5.27) ng/m L;术后12周观察组的血清VEGF、MMP-2、MMP-9及TIMP-1水平分别为 (91.37±7.48) pg/m L、 (6.31±1.01) ng/m L、 (30.73±4.20) μg/L及 (36.85±4.57) ng/m L。

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2、4、12周的血清复发转移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而观察组术前的血清表达水平高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受重视程度较高, 与本类乳腺癌的特殊性有关, 对于本类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应用研究较多, 争议也较多, 因此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探讨价值较高。而对于此类患者进行保乳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对其复发转移相关指标的研究观察。VEGF、MMP及其组织抑制因子是临床中认为为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密切相关的指标, 其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同样的监测价值[2,3,4,5,6]。故本文中我们就三阴性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复发转移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显示,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前后的血清VEGF、MMP-2、MMP-9及TIMP-1等指标呈现较大的波动, 主要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 但是至术后12周其仍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提示我们应长期加强对此类手术患者进行上述血液指标的监测。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三阴性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复发转移指标的变化波动较大, 应加强对其的监测, 以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及观察三阴性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复发转移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本院进行保乳手术治疗的2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 同时期的24例体检显示健康的同龄妇女为对照组, 然后将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2、4、12周和对照组的血清复发转移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2、4、12周的血清复发转移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而观察组术前的血清表达水平高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复发转移指标的变化波动较大, 应加强对其的监测, 以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保乳手术,血清复发转移指标

参考文献

[1]洪雷, 魏素菊, 马静, 等.501例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生存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5, 32 (1) :66-67.

[2]王春艳.EGFR和VEGF联合检测对评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 (3) :440-442.

[3]王雷, 郭宝良.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三阴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 (27) :71-73.

[4]张铁英, 康丽花, 刘远航, 等.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21) :3594-3595.

[5]张强, 蔡军波, 陈鑫, 等.保乳术在Ⅰ、Ⅱ期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 (3) :38-40.

上一篇:运行方式选择下一篇:平行四边形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