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个性

2024-07-14

突出个性(精选十篇)

突出个性 篇1

第一, 电视评论类节目形态上有了相对的固定性。多年的实践探索, 我国的电视评论类节目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相对固定的几种特有的节目形态, 即电视述评性节目,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央台的《焦点访谈》;主持人评论节目, 如中央台的《面对面》;深度报道性节目, 如中央台的《新闻调查》;谈话类评论性节目, 如贵州台的《论道》、中央台的《对话》等。目前电视评论类节目不仅节目形态上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节目体系上具有了相对完整性。更重要的是, 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不仅扩展了新闻评论的外延, 也对新闻评论内在特质与表现手法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冲击与影响。

第二, 电视评论使新闻评论的群众性特征得以扩展。首先, 电视评论节目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评论类节目意见性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的范围。无论文字识读能力的高低, 都可以面对镜头直述心声或面对荧屏收看收听节目。广大受众也可通过热线电话等方式直接参与评论选题采访过程。其次, 电视评论类节目丰富了评论群众性的表现方式。即变媒体“代民立言”为媒介“借口说话”;变被动地等待群众来访为主动地采访来自群众的意见性信息。通过对直接出自群众之口的意见性信息的选择、加工辅之以主持人或记者的评点, 从而体现媒体的态度和立场。

第三, 电视评论使新闻评论对各类信息的采集与表达方式发生变化。新闻评论一般包含三类信息:一是事实性信息 (常作为证据) ;二是意见性信息 (常作为论点) ;三是情感信息 (常作为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黏合剂) 。电视评论节目必须经历一个展现或再现事实发展、意见传达、感情经历的过程, 即事实过程的展现或再现, 意见性信息发出者的议论, 采访对象情感变化的展示等。而这一全过程恰是电视评论节目的难点, 更是其魅力所在。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过程, 我们在确定选题后, 还要完成好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主要是搜集事实性信息, 采集意见性信息, 捕捉情感信息。通过这个步骤, 理清思路、确立论据、形成论点。第二个步骤将经过选择的三类信息按前后顺序进行还原, 让观众在收看电视评论时经历由事入理、情理交融的全过程。

第四, 电视评论传播者的个性化更具亲和力。个性化评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评论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电视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地位与作用的确立, 以往以抽象形式存在的评论, 目前却可以借助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性格、有语言有表情的生动的“人”发出, 使得电视评论类节目在个性化之余, 又增添了一种人格化的魅力。

第五, 电视评论的交互性和双向性进一步延伸了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单向传播为主, 但电视评论中的许多节目样式, 却可以将人际双向交流特征引入大众传播过程, 使现场观众直接参与这种双向互动式传播。这样就给广大的电视机前的观众营造了一种拟态的双向交流的氛围。这些栏目之所以能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名牌栏目, 除话题的贴近性、角度的平视、主持人的平民化、个性化风格外, 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沟通搬上屏幕应是其成功的关键之处。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电视评论的优势, 提升其影响力,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电视评论的个性。

理性与直观相结合,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与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相比, 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 电视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声形一体的独特优势, 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 再现事物原貌。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 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评论和采访同步, 在动态中展开报道和评论。电视新闻评论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 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接展示事实的真相, 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 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 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评论过程中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相结合。评论是一种意见性的信息, 这种意见性信息和受众接受的途径, 可以通过情感诉求, 也可以通过理性诉求。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图像、音响这些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手段, 则更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 打动观众的心灵, 并由情感因素去带动认识和行为因素, 使观众接受评论信息。而电视新闻评论中这种情感诉求所带来的感染力来自于评论对象的可信性、画面形象的感染力、现实题材的亲近性、记者的职业水准、当事人的复杂心态等。

吸纳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论证过程, 使传播者的论点和受众认识高度融合。在记者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调查采访的过程中, 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阶层人士从提供事实依据、证实事实, 到发表见解, 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各自正反观点参与评论。在这种论证过程中, 各阶层人士相互交流、对话, 相互支持或补充, 甚至出现了不同见解的冲突。由此可见, 这种论证过程的广泛参与性, 不仅有利于形成受众与传播者 (记者、主持人、评论员) 和谐的传播关系, 从而使受众较易被传播者的论证所劝服, 而且它还有助于受众全面了解新闻事实的原貌和各阶层人士的不同见解, 听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心声, 从而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从而在较高的层面上达到传播者与受众认识上的统一和融合。这种论证的群体性和广泛参与性, 加上传播的主客体双方形成平等、沟通的心理机制, 使受众更自然、愉快地接受传者的论点。

突出个性的自我介绍 篇2

我名字来历:“x”是第一的意思,在百家姓中是第八姓;“x”是年龄比较小的意思;“x”是有文化内涵的意思。总的来说,是爸爸妈妈要让我像王子一样有权利,而且是小时候成才,做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

我还有许多爱好:跳街舞,打乒乓球,打篮球。我最喜欢街舞,我为此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比如:那一次,我们要在郑州表演春节晚会,面对万人,在舞台上表演。想想就有点害怕,为了表演好,我们排练了一次又一次,大冬天里也是挥汗如雨。一次参加夏令营,举行篝火晚会,我为了准备跳舞,练习倒立的时候,脸上不小心被撞掉了一层皮,老师细心的为我擦药,问我还要不要表演?我毫不犹豫的说“表演”。

当老师叫我上台表演时,台下爆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有小缺点,我的缺点是爱偷吃零食。在夏令营,老师说不能偷吃零食,当时我饿了,我就把房间门反锁上,偷吃零食。听到门吱吱响,就知道老师来了,赶快把零食袋放进书包里。

我还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因为科学家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恰好和我的“涵”字一样,所以我才萌生出这样的理想。

写出个性,突出自我 篇3

一、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个性化的文章要想创作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文章更能够吸引批卷人的注意力,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很多思维方式都没有健全,而正是在这种比较单纯的思想中,更容易培养出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在创新的思维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清晰的描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且通过天马行空的想想和具有诗意的文字进行描述,让教师看到之后能够眼前一亮,从而对于整篇文章的印象分都能够提升一大截。而且,成熟的文章需要创新的思维,而只有文章不再幼稚和粗俗,学生才能够更快地向更高层次的文章去进发,让学生为今后的文章写作奠定结实的基础。而且,创新的思维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有助于很多科目的整体提升。而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从小就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后,更好地与其他人进行竞争,成为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有一些硬性规定,可以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2-3种写作手法,通过写作手法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在平日的作业布置中,可以一周布置一篇具有很强创新思维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研读,并且研读之后再进行读后感和标注,让学生对于一些优美的文章和段落进行背诵,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方式的共同帮助之下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充满高度,并且能够在这些练习中培养学生整体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获得较大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成绩。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想要将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真正提升上去,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个性化的前提就是需要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着充足的兴趣,只有兴趣培养出来了,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中,真正进行思维上的提升,用心去钻研,将作文中注入更多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让语文作文的整体水平获得提高。而且,现在的小学教学对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越来越重要,教师开始扮演一个引导者,而学习真正的主人是小学生,学生只有充分发乎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用心去学习和思考。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来,在兴趣的引导之下,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的去进行作文的思考,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作文,只有把握住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创新,让自己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例如:学生不喜欢作文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作文文字较多,写一篇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列框架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一篇作文的训练中,教师将作文的题目告诉同学,并不让他们将整个文章都写出来,而是将文章大体的框架整理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由于只需要列出框架,学生不需要太多时间,就不会从内心开始排斥,而且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发表自己的想法去展示,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的想法,这会让学生的自尊心获得极大的满足,在自尊心的满足之下就会对作文产生充分的兴趣。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之下,学生更容易在学习之中将更多地时间用在作文学习中,充分提升作文的个性化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

作文写完之后,在教师地讲解之下会发现很多的漏洞,学生要想真正将这篇文章吃透,就需要进行课后的作文修改。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文章再次在脑海中过一遍,并且,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的思路也会更加的明朗,在明朗的思维之下,学生的作文也会更加的完善,并且修改的过程中,学生要想将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就需要改变过去的内容。而改变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创造中,学生就必须写出更多个性化的内容,这也就下意识的让学生的作文更具个性化,让学生在课后训练中也能够落实作文的个性化教学,从而提升作文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让自己的语文成绩获得更大的提升。

例如:在一次考试之后,教师按照讲卷子的顺序进行讲解,并且在讲解之后给学生两天的时间去思考这篇作文如何能够写的更加完美,然后在两天后的课堂上进行即时写作,让学生将这两天的思考内容落实的作文里。在这种作文修改的过程中,在修改文章之后,教师将学生写完的内容收起来,进行二次批改,再在下一节课进行展示,将一些写的有新意的同学进行表扬和课堂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

突出语文个性 重视“言语形式” 篇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了明确阐释:“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所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该是指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言语形式)的,以及这样运用语言的效果(言语内容)是什么。“言语内容”是所有学科都关注的东西,“言语形式”才是语文学科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既关注“言语内容”,又关注“言语形式”,更重视特定的“言语形式”表达怎样的“言语内容”。

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带领学生在作品“写了什么”这个初级层面打转;或者直接从“写了什么”跳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层面,而忽略了理解作品的必经之路———作品的言语形式,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语文课也就因此而变成了政治课。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许多老师就是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云的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如此隔靴搔痒,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长此以往,学生对作品言语的敏感度就会麻木,对作品的起承转合就不会有感触,对作品的深度就不会有思考,学生的语文品质就难以提高,即使读再多的作品也只能做一个两脚书橱而已。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言语内容)时,去发现、欣赏课文的写作手法(言语形式)呢?

一、比较差异中感受

“永远束缚在整体人的一个孤零的片段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片段。”人对自身的认知如此,对作品的探究亦是如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差异阅读来更好地把握作家作品的精神风貌。

如《虽有佳肴》中,文章开篇从“佳肴”写起,难道仅仅是用类比手法吗?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是为了以“佳肴”与“至道”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可类比的事物很多,为何要以“佳肴”作比。如为何不写成“虽有佳景,弗观,不知其美也”,“观佳景”与“食佳肴”的差异在哪里呢?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观佳肴之旨是一个由粗至细、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强调的是慢慢咂摸、慢慢品味,只有咀嚼回味才能知其甘美。而观佳景则缺乏这一慢慢悟出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强调品佳肴者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会,才能品尝到其滋味。在两者差异比较中我们感受到文章的精彩之处。

二、体会详略中欣赏

详略得当是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在体会详略中欣赏言语形式。如《木兰诗》首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详写声音。在如此夜深人静本该安然入眠的时候,一个名唤木兰的女子却独自静坐于机杼前发出声声“叹息”,是什么让这个女子如此的愁肠百结?如此,一个满腔愁绪的木兰就跃然于纸上。可见写纷繁的“唧唧”声与“不闻”的机杼声,全是为写“女叹息”服务。如果诗歌仅写“木兰当户织,唯闻女叹息”,缺少“唧唧复唧唧”的烘托与“不闻机杼声”的对比,则少了一点情境与氛围,缺少了诗歌的含蓄之美,“叹息”之声也显得突兀。同时,诗作者在文字的音韵上也选用了“唧、织、声、息”等韵尾开口度小,发音柔和低沉的“一七辙”来体现木兰惆怅、伤心、哀痛、叹息之情,从而使得诗歌的言语形式与内容意义达到高度统一。

可见,诗作者选用密集的声音词汇组合而成的言语形式,其背后彰显的是战争给人带来的凝重愁情和人们对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

而征战的过程却写得非常简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诗作者以一晃而过的精练之笔,仅以三十字就让木兰之脚步从踏上征途飞跃到得胜回朝。这里有着作者极为隐秘的情怀。

中国历史上,以善战而名垂青史之女子并不多,作为屈指可数的女子人物长廊中的英雄,理应对其征战表现大写特写,唯有如此,方能彰显女子不让须眉的英雄本色。但是,作者似乎并无此意。他们用“万里”写征途之遥远,“若飞”写奔赴之英姿,“朔气”“寒光”言战地之苦寒,“百战死”写战争之惨烈,“十年归”写征战之持久。这些壮怀激烈、杀气腾腾的词语在表现木兰英勇善战的同时,也以极为匆匆的笔墨翻过了这最能展现女子英勇的篇章。

他们之所以惜墨如金地勾勒残酷的战争,与他们渴望和平的那份情怀是难以分开的。战争带给他们的永远是痛:国破家亡、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离乡背井……这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不希望战争,他们只渴望一种安宁的生活。他们无意于塑造一个英雄的木兰,他们只想刻画一个渴望生活的安宁平和,渴望拥有天伦之乐,渴望拥有一个家的女子木兰。于是在木兰凯旋之后,当可汗问她“何所欲”的时候,“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诗作者没有用“骑”却用了“驰”,这“驰”里有着木兰对故乡的期盼,对亲人的思慕,对一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这一份情怀是木兰的,也是包括诗作者在内的所有人的。

这惜墨如金速写征战的言语形式里,流淌着一颗颗不愿战争,渴望和平的心。

三、研究反常中感悟

在研读课文中,我们还可以从反常的词句中去把握言语形式。如《老王》第一节中写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一段,说明了什么?有人说是表明“我”和老王关系很好。“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这是在照顾他的生意,“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表明二人毫不拘束。单纯来看,这样理解也是对的。但联系文章最后一节作者是带着愧怍之情写作的。解开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这一段的“症候”——作者的反常用语。“他蹬,我坐。”试想,“我”坐老王的三轮车,不是“他蹬我坐”,难道是“我蹬他坐”?很明显,这话是反常的,违反了语言运用的简洁原则。是杨绛不懂得语言运用的简洁原则,还是有意而为之?众所周知,杨绛行文惜墨如金,那她这样写用意何在?其实是在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老王是蹬车之人,“我”是坐车的人。那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有着比较专业的说法——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拿钱可以解决的关系。这样看来,其实是说明老王常为“我”付出劳动,“我”也常付给老王钱,两人互不相欠。还有他给“我们家”送冰,“我”给钱,他送鸡蛋、香油给“我”,“我”也给钱。作者回想起来,感到非常愧怍。在看似反常的词句中我们感悟到作者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记住语文学科的“言语形式”这一重要特性。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顺着某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去思索,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言语形式”背后要表现的特殊的“言语内容”。如此方能突出语文学科个性,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在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对“言语形式”的感受力,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品位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广告口号写作要求要突出个性 篇5

突出个性有很多作法,其中之一就自然地嵌入公司、品牌、劳务等名称。如果能将公司或产品名称配合销售特点,不断出现,将具有一般广告口号所没有的宣传力量,它宣传了产品的特点,又扩大企业、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如下几例:

中国道路,红岩汽车。

——红岩汽车广告口号

货真不怕比——法国东钢盘500型不输其它轮胎。

——法国东钢盘500型轮胎广告口号

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正大集团广告口号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广告口号

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

写人,就要突出个性品质 篇6

题目:家有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有关“家”的作文话题,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而写好“家有______”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巧妙补充完整题目。有关家庭生活,可以写人,可以记叙事件,在不限制文体范围的情况下,也可以发表看法,进行议论。比如写人,一般也要在称呼前加上适当的修饰语进行补充题目,像“家有辣妈”、“家有‘猫爸狼妈”、“家有‘任性姥姥”等题目,既显示作文内容是写人的,也初步透露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要写成记事的文章,也要用最简练、生动的文字大致概括事件的内容,像“家有趣闻”、“家有喜事”等题目,“趣闻”、“喜事”等词语就是对事件的简要概括。再比如写议论文,像“家有难念的经”、“家有平安才有福”、“家有忧患促发展”等题目往往就表达了某种观点,比较适于写成议论文。总之,“家有________”这个题目的补题范围比较广泛,要力争使补充完整的题目新颖、有意义,有利于写作。

2.在熟悉的范围内选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写作就如無源之水。而“家有________”这个题目就是要我们坚持在熟悉的生活范围选取写作的素材,只有自己熟悉的人物和生活写起来才得心应手,才能真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来看一下“家有‘战争何时了?”的片段:

我无奈地在窗前坐下,呆望着乌云聚集着的天空。

“砰!——啪!”爸爸拿起暖水瓶摔在了地上。

“咚!——”妈妈把做饭的锅扔出了厨房。

雨滴开始无情地滴落下来。我躲进了角落里任由他们吵、砸、摔,泪水悄悄地从我的眼角滑落下来。终于,妈妈要收拾东西出走,我再也忍不住,扑上去紧紧抱住了妈妈。雨下得更大了,我也哭得更伤心了。雨声伴着我的哭声,雨水混合着我的泪水……此时,谁能理解我的心情呢?

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很难想象出这样的情节和细节。当然,写作也不是一成不变地把生活素材搬进作文里,有时候在选取典型材料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比如写“家有絮叨妈”这个题目,妈妈的絮叨并不会单单表现在一件事上,可以把她在多件事情上絮叨的话语综合到一件事上,这样更能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

3.运用合适的表现形式。“家有____________”这个题目适用的文体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小小说等,也可以编写短剧,运用日记体写作。在自己能驾驭的文体范围内,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新,让写出来的作文有内容、有思想,形式上活泼生动,增强可读性。如一篇题为“家有新闻”的习作基本框架是这样的: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家有新闻”栏目,下面我将为大家播报两条happy新闻。敬请收听:

妈妈有了网瘾

…………

爸爸戒了烟瘾

…………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happy新闻,谢谢收听,再见!

适当的变换形式,彰显了小作者的创意,也使表达更顺畅,不同寻常的形式为习作大大增添了色彩。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避免表达的单调。

在写人物的时候,我们总强调要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品质,也就是说要显示出所写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来。那么,怎样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品质呢?

一、准确定位,突出品质。一个人的个性或品质也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在短短的一篇作文中很难全面地表现出来,那就不妨选择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表现。比如在有些同学的眼中,妈妈很会关心人,她对“我”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 ;妈妈乐善好施,经常热心地帮助别人;妈妈生活俭朴,并不宽裕的家庭生活因为她的打理而显得丰富多彩……在这众多品质之中,需要我们挑最有话可说的来写,这就便于选取相应的写作材料了。如我们用“家有暖妈”这个题目来表现妈妈对家人的体贴、关心,“暖”字就是对妈妈品质的定位,接下来的就要围绕“暖”字做文章。

二、紧扣品质,精当选材。确定了所写人物的品质之后,接下来就要紧扣品质,选取写作材料了。选材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所选材料能够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美好品质。用“家有仗义老爸”写作,为了表现爸爸的“慷慨仗义”,我们可以用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没问题,这事交给我吧”为主线,通过两件具体事情的叙述来表现爸爸“慷慨仗义”这一品质。两件事情都要突出表现爸爸的“慷慨仗义”的品质,这才是选材准确。

(二)所选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新颖性。所表现的人物个性鲜明不鲜明,关键在于写作材料的典型性和新颖性等方面。“雨中送伞”、“深夜背着去看病”等这类事情,即便是生活中真的发生过,叙述出来也不会具有感染力,也没法突出地表现人物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选取那些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或者对常见素材进行适当地“加工”,或变换叙述的角度,使它典型、新颖起来。下面佳作“家有‘开心果”一连写了有关弟弟的四件事,几乎都是生活中会发生的小事,但把这些小事组合起来,对于表现人物就具有了典型性和新颖性。

(三)应该从不同角度选取相应的写作材料。有时候要表现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需要以多件事来表现,这就需要从不同角度来选材。要表现爸爸的“善变”,可以拿爸爸对“我”的严厉、苛刻与对患脑中风的奶奶百依百顺来表现;还可以拿爸爸自己常年不愿给自己买一身新衣服与总是舍得花钱给“我”买学习用品来表现。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人物特征,写出的人物性格是丰满立体的。

三、让多种描写手法完美结合起来。我们主张表现人物性格要放在具体事件的背景下,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表白的层面上。来看下面佳作“家有‘开心果”一文,文中除了叙述之外,还有人物语言、动作描写;除了正面写弟弟之外,还从家人的角度来衬托弟弟这个人物,这样就把人物写得更灵动了。叙述事件除了把基本情节交代清楚之外,更重要的是会运用细节描写,既能够进行正面描写,还要适时地运用侧面描写,让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所写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完美。

家有“开心果”

河南省淮阳县一中七(24)班 时文轩

你问我家的“开心果”是谁?请慢慢往下看。

记录1:弟弟是2012年12月29日出生的,他刚生下来时很瘦,没过几天他就胖了起来。因此他有了一个称号“胖胖”。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出去玩,在宾馆的楼下爸爸妈妈忙着整理行李,一抬头发现小弟弟不见了。当时那个焦急的情况可想而知,就差没有拨打110了。正在这时,弟弟竟然从宾馆的楼上自己下来了。我们非常惊讶,弟弟用“婴语”告诉我们说,他刚刚上楼了,因为没有找到我们,自己又下来了。爸爸妈妈一听,是既生气又好笑。

记录2:又有一次,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弟弟在超市里跑来跑去,管也管不住。一转眼,他拿着一大包零食过来了,又过了一会儿,购物车里的零食多得都快掉下来了。妈妈只说了一句话,弟弟便乖乖地把零食都放回去了。你知道妈妈说的是什么话吗?哦,就是“你再拿东西钱就不够用了,人家会把你留在这儿!”

记录3:那天,我放晚自习后回家,上床睡觉时发现床上有一片像“地图”的印迹,我闻了闻,恍然大悟,原来弟弟在我床上玩耍時“坏事”了。我立即怒火中烧,大叫一声“小屁蛋,你过来!”只见弟弟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还没等我开始批评他,他竟然来了一句“对不起,哥哥”。你说,我再大的火气怎能不被浇灭呢?

记录4:弟弟也有可爱的一面。每天我放学回家,弟弟都会给我及时开门。记得有一次,我刚进门,弟弟就仰着小脸问我:“哥哥,你想吃蛋糕吗?”我一想,对呀,今天是我的生日啊,我竟然给忘了!接下来,弟弟忙着给我递蛋糕,还用稚嫩的声音给我唱起了生日歌。一时间,感动得我狠狠地掉下了几滴眼泪。

这就是我调皮又可爱的弟弟,他是我家的“开心果”。

1.片段组合,彰显个性。文章用镜头记录式写了有关弟弟的四个生活片段,这几个片段组合在一起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交代弟弟顽皮机灵、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有效避免了内容的单薄。

2.语言活泼,结构合理。本文没有板起面孔介绍人物,而是用生动活泼的文笔写弟弟,用语准确,不乏幽默。“婴语”、“地图”、“坏事”这些词语的运用,以及“就差没有拨打110了”、“一时间,感动得我狠狠地掉下了几滴眼泪”这些语句的出现,扮靓了本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

的生动性。另外,文章

首尾照应,结构

突出个性才能塑造节目主持人形象 篇7

对于一个主持人, 并不是只需要专业的素质就可以的, 它还需要高尚的品质。要讲究人品与素质相结合的形式。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志从2002年开始筹办面对面栏目, 每当采访时, 他总要绞尽脑计让采访对象防松, 并在他的引导下滔滔不绝的讲故事, 这个过程非常磨练人, 有种很刺激的感觉, 对此, 王志说“这种刺激过后, 你会听到一些反响, 特别是听到观众、领导对节目认可的时候, 你会有一种快感”所以“我觉得做新闻是个很不错的职业, 至今我还没发现什么事比新闻更吸引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 才使得王志在优秀主持人的台阶上越走越好, 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二、主持人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在节目中, 主持人要扮演双重角色, 一方面, 他们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在主持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听众 (观众) 的社会心理, 是一种心理调试能力。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宋英杰主持的气象节目与众不同, 他在节目主持中适时的穿插一些气象知识和专业术语, 恰当的把知识与节气或气候融合进来, 使节目通俗易懂, 枯燥无味的数字和专业术语在他的嘴里就如同有了生命里一般, 产生了新的信息和极强的吸引力, 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天气预报吸引过来, 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到这个情境当中, 对天气变化引起注意。作为一名主持人, 要树立正确的态度, 培养良好的习惯, 进而拥有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 多播报一些有信息量的作品, 加上真诚的服务, 必然会受到观众喜爱。要成为优秀的主持人, 就要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发展, 掌握心理卫生知识,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只有排除各种不良心理, 才能完善个性, 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 运用自己的心理优势, 为观众 (听众) 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 主持人也是一个社会人,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心理感染和冲击, 随着他们主持节目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个人影响力的日益增大, 作为公众人物, 所承受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有的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要在几亿观众的注视下进行工作, 各种紧张、焦虑、担心、忧愁等情绪随时都在影响着他们, 而且随着个人知名度的提高, 观众对他们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这些都有可能会对节目主持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不利, 甚至产生亚健康的状态,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调试, 就会在突发事件到来时无所适从, 影响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正确判断, 导致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三、进行专业锻炼, 加强个人修养和完善

主持人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经验型的知识结构, 一种是专业型的知识结构。经验型的主持人强调的是常识, 他们不一定要经过专业的训练, 但是无一例外, 他们都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积累, 而后者则是通过有意识的专门训练形成的, 比如经过高考进入正规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以及在职参加各类的进修班、自考班或者各类专业培训等等, 这些都是专业型知识结构主持人的特点。主持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要能立足, 必须博览群书, 不断尝试。为了工作需要, 往往要主持不同类型的节目, 而节目往往又要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有的是天文、地理, 有的则是政治、经济, 穿插着文化内容, 仅仅靠已有的一些经验和学到的专业知识很难驾驭。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也要与时俱进, 除了原有要求外, 还要求主持人应具备出色的外语能力、敏锐的世界眼光和娴熟的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主持人培养正朝着“专业化”发展, 电视节目主持人应不断“充电”,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把握好现实机遇, 及时搭上这班车, 将荧屏前最灿烂的风采锁在受众的记忆里。就是要“推出主持新人, 提升传播品位”。由此可见, “专家型”主持人的培养, 将是未来主持人的发展方向。“传统意义上的‘俊男靓女’、‘漂亮面孔’逐渐被‘智慧大脑’所取代。

四、主持人需要原创

主持人不是看书学习写字, 不是看不必电视剧的呢么简单, 每天都要有自己的特点, 有自己的独特的魅力, 每天都在原创中。很多的主持人的节目都有着自己节目的原创, 这些原创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 从开始的立意谋划到其中的结构进行创作, 这些都是围绕着主持人展开的, 所以主持人本身也需要有原创的感觉。不可以满足现状, 停留在二度创作的氛围之中。新闻节目的主播和文学节目的主持人, 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播报别人的稿件, 从艺术创作上来说, 都是在进行二度创作, 但是作为一个主持人来讲, 应该按照需要将原创的整体意识始终贯穿整个作品的各个环节, 从开头到结尾要要保持统一性。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环节的遗漏, 就可能造成作品的不完整, 是整个节目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 我们才把艺术原创的概念加入到主持人的气质中来, 目的就是让主持明白,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度创作, 而是要让观众知道, 主持人的不但有背后的班底, 更重要的是主持人自身也有不可替代的创作和自己的意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节目的精彩性。

现在的节目有一个很普遍的存在, 那就是我们的很多的节目都是在不断的抄袭别人的节目, 有的节目互相抄袭, 有的抄袭外国的, 因而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因为有太多的雷同的元素在里面。这就破坏了节目的吸引性, 同时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制作节目的时候要不断的优秀的节目哪里借鉴经验, 切忌不可生搬硬套, 我们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 完成有自己独特性质的节目。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不断融合别人的特点和优势, 在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摘要:面对现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 主持人行业也需要综合能力和个性化的培养, 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 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才有可能塑造完美的节目主持人形象。

关键词:个性,主持人,塑造,形象

参考文献

[1]吴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训练路径》,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

[2]王蕾、代小琳:《媒体服饰话语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

[3]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 新华出版社, 2005年。

课堂上应突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篇8

所谓教学个性是指在达到相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 所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个性是教师的知识、经验、能力、思维方式和个性在教学上的反映。它对学生具有导向、凝聚、亲师等众多功能。教学个性一般有创见性、独特性、稳定性这样三个特点。教学个性的形成一般受教师的喜爱与追求、教师的学习与积累、教师的实践与创新、教师的总结与提高等因素的制约。

研究教师的教学个性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能开发教师的创造力, 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因此培养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该怎样来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呢?

转变观念, 增强发展教师个性意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能不能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 首先取决于执教教师有无发展个性的意识。要增强发展教师教学的个性意识, 执教者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大多数教师都有发展教学个性的巨大潜能, 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地发展。

减轻负担, 给教师创造发展教学个性的条件

当前, 在发展教师教学个性上还存在许多障碍。这些障碍不消除, 教师的个性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 教师的负担还是很重的。

首先, 是批改作业的负担比较重。一般来说, 学校在作业的批改方面对教师有一定的量化规定。包括批改次数、题数及批改质量。除此之外, 学校还额外增加了练习册, 增加了教师的批改量。如《同步练习》《单元测试题》《模拟题》等, 有时让老师忙得焦头烂额。

其次, 备课、上课的负担重。有些学校的老师身兼数职, 既要教语文, 又要教音体美, 还要进行自习辅导、班会少先队活动、班级管理、转变差生等工作。

显而易见, 教师有这样重的负担就很难拿出时间去开展教研活动, 也就失去了发展自己教学个性的机会。因此, 要想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 就要设法减轻教师的负担, 给教师创造发展教学个性的时间和机会。

要想解放教师, 给以教师更多的研究教材教法的时间, 就应让教师从沉重的作业批改和辅导中解放出来。首先, 作业设计要有典型性、代表性, 要少而精。其次, 作业批改的方式方法也要改革。教师抽批、学生之间互批等方法的广泛采用, 也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备课和编写教案也会占用教师的大量时间, 为了减轻教师负担, 还要改进教师的备课方法。首先, 要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 集思广益, 优势互补, 减少一部分教师的低效率劳动。其次, 放权, 给教师一定的独立处理教材选择教法的权利。尤其是编写教案, 不提倡整齐划一、越详越好的“标准式”教案。应从实际出发, 教案要因人而异, 注重实效。功在课前, 效在课上。只有把教师的功夫下在课前, 在研究教材教法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这就能减轻教师的一些负担, 而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教学个性。

影响教师发展教学个性的第二个障碍是来自于现成的《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种练习册的束缚。要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就必须消除那些束缚教师手脚的条条框框, 给教师松绑。教育行政部门应严禁乱编、乱发各种教学资料, 还教师以自主权, 让教师有独立选择、独立创造的机会。

针对教师的实际, 逐步形成教学个性

由于师承、教养、知识经验、个性特色、审美情趣、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差异也会各有千秋, 而不是千人一面。为了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 一方面可按照教学常规, 使教师的教学进入规范轨道;另一方面就是要紧扣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和风格, 使两者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充实和发展。而在具体过程中, 应做好这样几件事:

找特点

寻找和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 并给以帮助和指导, 扶植和完善就能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生活阅历、体质状况、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等等的不同, 会在教学中表现出个体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处理的不同,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的不同, 对施教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的不同, 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而不同的教学风格是由教师的个性特点所决定的。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 语文教学活动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教育活动。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教师身上, 无不闪耀着动人的个性光彩。于漪老师被称为语文教育“审美派”或“情感派”代表人, 属于情感型教师, 不仅文学作品能讲得流光溢彩, 情趣盎然, 就是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 她也能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内蕴, 讲得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从而形成她情真意切、情深意长、以情感人的教学风格。钱梦龙老师导引有方, 启发激励, 灵活自如, 课堂常常如开渠引水, 而最后总是水到渠成, 启人心智。李镇西老师才情迸涌、灵动机智、旁征博引、挥洒自如, 总能以“心灵对话”催生课堂共鸣。韩军老师雄浑深沉, 酣畅淋漓, 情到深处, 不能自已, 课上朗读《大堰河, 我的保姆》, 师生声泪俱下, 使听者收获终身难忘的震撼。黄玉峰老师坚持做学生的“辅导员”, 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到大江大河中尽情游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书籍的无穷魅力, 品尝到摸索人类精神家园的乐趣。张玉新老师酷爱京戏, 古文学功底深厚, 课堂豪放恣肆, 常常把一曲一曲京戏的台词咏诵、大段大段《水浒》人物精彩描写的背诵, 留给学生无尽的激发感染……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优点和长处, 从而珍视、提高和完善这些优点和长处。另外, 在教学模式上, 有的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强, 这就可能在教法组织的严谨、知识传授的严密上别具一格。有的教师在个人特长上有自己的“绝活”, 如有的擅讲擅说, 有的擅写擅画, 有的擅于表演等。如果把这些“绝活”运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就可能暴出“冷门”, 演出“拿手戏”。这就需要执教者努力去发现和挖掘。哪怕是这些特点还很稚嫩、不成熟, 也要珍视和培植。

但是, 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 教师先进的教学特点和教师画地为牢形成的陈旧的教学思想, 僵化的教学方法不是一回事。所以, 寻找和发现教学特点, 不能把陈旧僵化的教学方法作为先进的教学特点去加以肯定。

学理论

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个教师要想在教学个性上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 必须要学习理论, 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所以, 要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就要在学习理论上下功夫, 把教学特点和长处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 从而使孤立的局部教学特点系统化、科学化、典型化。

形成特色

通过寻找特点, 我们发现了教师的教学闪光点和优势。通过学习理论, 使教师又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认识、改造和充实教学。又回到课堂上反复修改, 反复实践, 教师的教学个性就能日趋成熟和明朗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上。

所谓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 充分发挥教学个性, 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教学过程, 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用教师的创造性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化的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 是指对具体的教材内容的处理要因教师而异, 这个“异”就是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体现。在具体教学操作中, 所谓“异”也决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 恰恰相反, 教材处理应在遵循教学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性。也就是说, 在教材处理中, 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既要坚持教材处理的一般性原则, 又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所设定的教学思想去剪辑教材,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就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 既不能离开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结构, 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又要在具体组织材料时有各自的个性化创造。所以, 教师在教材处理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要理顺教材的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每堂课要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思想教育, 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 没有对教材所阐述的知识的系统掌握, 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就会失去依托。而要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材处理时, 必须致力于揭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同化新知, 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至于如何形成知识的这种内在联系, 怎样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就要靠教师自己去创造。

要挖掘教材的教育资源, 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 如德育素材、美育素材、环境教育素材, 等等。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教育素材, 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创新教育, 这更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挖掘和处理。

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个别化, 二是多样化。所谓个别化, 是指教学方法要重视照顾差异, 趋向个别适应、因材施教, 特别要注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 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学方法个别化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从而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个别化要求教师应根据主客观条件, 选择多种以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 如“问题教学法”“引导探究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发现法”, 这些方法的共同点在于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究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所谓多样化, 是指教学方法要实现多样性的统一, 即在设计教学方法时, 要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 在一定的教学策略指导下, 以一种方法为主, 融合多种方法, 形成一种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案。由于不同的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因而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组合方式。总之, 只有使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个别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使课堂教学真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个性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个性化的教学情境, 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个性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让教师的教学个性充分地展示, 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示与发展的条件。个性化的教学情境是集情、趣、智于一体的。有情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才能融洽师生的关系, 才能营造和谐、民主、合作且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有智才能激起“愤悱”的学习情境, 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趣才能使学生乐学,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个性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没有统一的程式, 它是教师的匠心独运, 是教师创造个性的自然流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或引用蕴含哲理的诗词歌赋、名人名言, 或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 或进行出神入化的表演, 或进行奥妙无穷的实验演示, 都能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 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必须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语言。首先, 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应是科学性的语言, 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其次, 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应是充满趣味性的语言, 要生动、形象, 富有理智、情趣;再次, 个性化的语言应是充满情感性的语言。唯其如此, 才能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种子的力量》时, 设计了如下导言:“种子虽然小, 作用真奇妙、小小的种子, 有的能长成参天大树, 有的能长成嫩绿的草坪。正是有了这小小的种子, 才有了‘风吹稻花香两岸’的丰收景色;正是有了这小小的种子, 人类才有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才得以生存繁衍。”这样一段富有激情的开场白, 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当然, 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还要求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 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和艺术风格。如果你喜欢抒情, 就发挥自己的以情感强烈为特征的情感型教学语言风格;如果你擅长推理, 就发挥以严密逻辑推理为特色的理智型教学语言风格;如果你二者兼而有之, 就展示以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为特色的综合型教学语言风格。

突出个性 篇9

一、突显人物形象

民间故事时代久远,大多以口头形式传播,除了情节夸张、富于想象之外,人物形象鲜明也是民间故事能一直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民间故事类文本,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让故事中的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伴随学生一同成长,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彰显的教学价值。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这个故事都是围绕沉香的一举一动展开的。在教学时,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让学生分别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沉香。在对文本的读品中,沉香孝顺、勇敢、赤诚、无畏的形象一点点在学生的内心建立,最后再对照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沉香的哪一方面;如果你是沉香的母亲,你会对沉香说些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教学中,注意突显人物形象,帮助学生鲜明地形成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是民间故事类文本教学的个性价值之一。

二、强化情感体验

民间故事从生活中产生,往往寄托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每一则故事中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感。在学习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沉浸于故事的情感之中,唤醒学生与故事情感的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进一步亲近民间故事,喜爱民间故事。当然,这样的情感体验最好的方式是借助于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并从中使情感得以激活和唤醒。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文中对嫦娥奔月之时的景色描写清冷凄美,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悲剧色彩。这其中正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学时,针对这段话,可首先抓住重点词语如“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一轮明月”想象情境进行朗读,感受当时的氛围;接着联系上下文,体会奔月时嫦娥内心的感受,再带着对人物内心的理解来读课文语段;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后羿看到奔月的嫦娥要说的话,进一步思考:嫦娥奔月意味着美满的家庭破裂,意味着她和丈夫从此再也不能一起生活,还意味着乡亲们再也得不到嫦娥的关心照顾,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奔月的景色描写,层层推进,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之弦被丝丝拨动的过程。

三、注重语言积累

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文学体裁,民间故事既具有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趣味,还有活泼的语言,积累故事内容对于学生的语文储备、学习兴趣以及迁移表达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民间故事教学时,积累故事内容,应有别于一般美文的背诵记忆,应该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累,将主动的记忆和积极的表达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语言模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在写到大尖哥和水社姐拿到金剪刀后,“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在指导学生通过词语理解句意后,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虽然作者这里没有详尽地描述大尖哥和水社姐如何与恶龙激战,但我们从字里行间完全能够想象大致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将那个场景描述出来吗?请用上这些词语“张开血盆大口、伸出利爪、猛扑、一闪、躲过、纵身、趁势、举起”。很显然,让学生在生动描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进行形象化的叙述,这样的策略渗透在教学的始终,或是具体描述,或是转述,或是概述,形式多样,都指向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现民间故事教学的个性化价值。

四、感悟表现手法

民间故事可以称为民间散文叙事作品,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上也多种多样,并且具有自身与其他文体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懂内容、理解含义的同时,发现民间故事在表现手法上即形式表达上的特点,这也是民间故事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所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时,采用聊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共与学生聊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②课文是怎么写这个故事的;③为什么要写这则故事。可以发现,窦老师将“怎么写”,也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表现手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这一板块教学时,学生在品读之中发现民间故事常用“设置悬念”“情节一波三折”等表现手法,明白了这样表达的好处,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下,揭示了民间故事这一文体在表达上的特点,为学生今后阅读民间故事、学习民间故事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

五、贯穿文化主题

民间故事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故事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民间故事所反映的一些民族习俗、信仰或社会情况,都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在教学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故事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贯穿文化这一主题。

我们看待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时,更多的不是把它们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样式,而是看成“文化的活化石”,学会由一带多,由这一篇走向这一类,这样就能有意识地将民间故事教学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进行,帮助学生真正通“一斑”得以窥见民族文化的基因。比如教学《牛郞织女》时,适时呈现这一民间故事的不同的三个版本,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流变,并出示古诗文里与这一故事有关的诗句典故,从而更加立体地了解这一故事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再补充另外三则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也来发现这些故事的主题,人物的特点,表达的情感,从而突出文化传承的味道,体现出民间故事这一文本教学的个性价值。

总之,将民间故事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民间故事的学习中获得别有滋味的学习过程,进行民间故事教学应努力彰显的文体个性价值,这值得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飞.民间故事“怎么教”——《牛郎织女》一课教学对比评析[J].教学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3).

突出个性 反璞归真 篇10

一、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写文章要有灵感,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灵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是在信息丰富的贮存的条件下思想非常集中、情绪高涨所突发出来的一种创造能力。也就是说,读和听的输入信息量越大,感性认识积累越多,便越易产生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越,使说和写的输出越有条件,写作就会更有灵感。

鉴于此,考生在日常学习中除了时时处处留心从生活中吸取有用信息,丰富直接经验外,更需从书本中获得信息,充实间接经验。

我在努力搞好课本教学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1、每周“六个一”活动。

即要求学生每周摘抄一组格言、一首诗歌、一个片段或一组材料、一篇佳作并自己写一篇周记,按时上交;同时每周背一篇范文。摘抄内容有三个要求:注重求实,即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具有实用性;注重求新,即从报刊新闻及时文中选择新鲜材料,具有新颖性;注重求精,即选择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具有精华性。背诵的文章也必须具有典范性。这样,每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坚持不懈,能积累500多句格言,100多首诗歌,100多个精采的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片断,200多则论据材料,100多篇佳作,100多则周记,财富相当可观。

2、每日“两看”活动。

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每日必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了解中外时事,洞悉社会变革,掌握鲜活材料,学会分析因果,提高政治素养,开发学生思维。

3、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兴开放创新之学风。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引导学生走向更的学习领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汲取知识,在课外读物中充实自己,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二、切合实际,崇真求实

作文是个性充分流露的语言产品,考生是心理成长有别、知识见闻不同,修养素质迥异的活生生的群体,故只有给他们提供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他们才可能也才容易写出具有独特自我感受的文章。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作文,要有新意,即思想内容要“有创新”。

“有创新”包含以下三点:1、构思精巧,材料新鲜,见解新颖;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3、有个性特征。

要做到这三点,其实并不难,“真实”足矣。即将自己的观点、经历见闻认识真实地表露出来,而不是说假话套话,是自己的而非别人的,也就是说在作文中戒动辄圣贤者曰,全无一点自己的见解。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的交响乐团到维也纳表演,受到冷落;而中国的民乐团却在这里大受欢迎。原因便是民乐团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对作文教学不无启示。

在实际作文训练中,宜做到两点:

1、题目避免老生常谈,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学生有话说而又有意义。

2、内容尽量时代,应考虑学生兴趣,力求让学生作文生气勃勃。

三、明确标准,获得自信

1、作文训练之始,就应让学生了解考试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使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四类标准在学生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尽力向高的等级靠拢。

2、基础等级的这几方面(诸如审题要求、文体要求、内容要求、结构要求、语言要求、书写要求)学生并不陌生,而对于发展等级的四方面(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新)则有高不可攀、玄妙莫测甚至难以企及之感。语文教师应消除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从学生的作文中找出符合发展等级一点或两点要求的范文,现身说法,并指导学生模仿,再给予肯定,从而让学生相邻自己也能做到发展等级的要求,增强自信心。

3、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实际,出训练题目,加以指导,让学生有一次成功的尝试,即让学生努力一下就能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进而增加兴趣。

上一篇: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下一篇:电子政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