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应用分析

2024-08-22

抗生素应用分析(精选十篇)

抗生素应用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就诊感染患者共1000例, 其中男582例, 女418例, 年龄为8~6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4.6岁。发病天数为1~13d之间, 平均为7d。

1.2 抗生素应用情况

依据抗生素的作用性质可分为4类: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 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二类为细菌静止期杀菌药, 如氨基甙类及多黏菌素类抗生素等, 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三类为快速抑菌药, 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四类为慢效抑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

1.3 联合使用抗生素

(1) 使用一种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应联合用药。 (2) 使用一种抗菌药物若不能有效地控制严重感染时, 一类与二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快速抑菌药物与慢效抑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产生相加作用。 (3) 减少剂量、减轻毒性及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的需要。 (4) 在治疗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时应联合使用抗生素。

1.4 方法

将我院1000例患者分为4组, 每组为250例, 均应用上诉4类抗生素治疗。调查我院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并分析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

2 结果

2.1 我院1000例感染患者抗生素应用分析 (表1)

2.2 我院1000例感染患者抗生素应用后临床转归分析

治疗后临床治愈916例占91.6%, 84例患者在经过抗生素治疗后效果差, 病情进一步发展, 未愈占0.84%。

2.3 联合抗生素应用122例病例分析 (表2)

总结, 我院在进行感染患者治疗中, 联合抗生素治疗占122例 (1.22%) , 在总感染患者治疗中比例较高。

3 讨论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实践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各种临床感染的治疗指南也纷纷出台, 这将使临床应用抗生素方案更加安全、合理、经济。抗生素合理应用是对所用抗生素所属类型的共同特性, 如抗菌谱、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可能副作用等有充分的了解, 这些都是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功[1]。联合用药的选择:应限于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和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减少各种药物单独使用的剂量, 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而采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长期用药时为防止其耐药性产生而联合用药[2]。抗生素滥用所造成的对患者健康的危害、不良社会影响及公共卫生后果, 正日益受到卫生管理部门、医院临床医生和管理者及社会公众的关注[3]。

上诉调查研究表明, 我院以一类与二类抗菌药物应用较广泛。近年来,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新品种应用较多, 无论是用药金额还是用药次数第三代头孢均处于上升期。我们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 应加强头孢类药物的控制与管理, 在新的头孢类药物应用时结合临床, 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资源浪费。

促进我们国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细菌耐药的不断加剧。加大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力度, 制订干预措施, 其次狠抓临床环节, 加强医务人员对常见感染的正确诊断和处理培训, 选择有效、高效的抗生素, 以促进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顾觉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

[2]文珊, 钟慧.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81~183.

[3]耿旦, 黄祖贵, 翁升.我院2003年至2005年抗感染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6, 17 (17) :1313~1315.

[4]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 等.我国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横断面抗生素使用率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2) :881.

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2

抗生素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1929年英国学者Flemming首先发现了青霉素,1941年应用于临床.抗生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了.抗生素是由某种微生物所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抗生素的作用范围广,对细菌、病毒、真菌甚至肿瘤都可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

作 者:于永洁 作者单位: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31)分类号:关键词:抗生素 治疗 问题

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价值分析 篇3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2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84-01

药物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由于用药所产生的一系列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作用则常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不良影响[1]。为了对儿科住院患者进行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使抗生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更加合理化,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实施合理应用抗生素前后1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在2009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方法治疗的150例儿科住院患者,设为B组。另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未采用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方法治疗的住院患儿150例作为对照组,设为A组。所有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均经过相关检查后确诊。患者中年龄最小者4个月,年龄最大者9岁,平均(3.6±1.2)岁;患者中有135例男性患者,165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根据感染疾病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严密监测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由于用药所引起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 讨论

为了避免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耐药菌株,有些时候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n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

A15054(36.0)59(39.3)37(24.7)113(75.3)

B15098(65.3)44(29.3)8(5.4)142(94.6)

需要应用联合抗生素。然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容易引起甚至加快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不能使药物的效应增强,仅仅会导致药物的毒性增加[2]。抗生素的合理利用原则为在对抗生素药物进行选取时要对有无应用指征给予特别的注意,正确的选取品种以及制定给药的方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病原菌种类予以综合考虑,进行选择性用药[3]。儿科对抗生素进行合理应用的时候应该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给药方案,可以按照病原菌以及药敏的结果对抗生素品种进行选用,按照各种不同抗菌类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进行合理的用药剂量的确定,按照病原菌感染的程度的轻重进行合理选择给药的方式,为了确保药物在体内可以充分发挥药用效果,将感染的灶病原菌予以杀灭,要按照药动学以及药效学彼此相结合的原则对给药次数以及合理确定用药疗程进行确定,避免产生耐药性,可以用单一的药物予以治疗的感染,不必采用联合用药,在进行联合用药的时后做好选用具有协同或者是抗菌作用相加的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合理用药以及减少药源性疾病会成为21世纪提高药学的服务质量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利用合理的用药能够使医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源性危害也会减少,使药学服务可以做到优质、高效、低耗[4]。

总而言之,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对儿科住院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可以使治疗时间进一步缩短,患者不会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陈咏兰,罗超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状与对策[J].新医学,2004,25(14):205-206.

[2] 孙捷文,陈丽平.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4(18):158-159.

[3] 张献怀,触目惊心的抗生素滥用[J].健康时报,2007,15(11):317-319.

[4] 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10(12):127-128.

我院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 篇4

1.1 对象

我附院所有临床科室2009年全部出院病例。

1.2 方法

逐份查阅病例, 统计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入院诊断、使用抗生素名称、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名称。

2 结果

2.1 临床选药

该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的新近调查 (表1) 与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进行比较后, 发现临床选药时、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的依据不够充分。

2.2 根据抗生素使用率

临床有滥用抗感染药物的现象, 据我院院感科调查, 住院病历1904份, 有1436份病历记载使用过抗生素, 全院抗生素使用率75.42%。五官科使用率最高为100.00%, 其次是儿科使用率为98.45%, 妇产科使用率为93.76%, 内科、外科、监护室和传染科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61.03%、87.06%、60.00%和56.04%, 外科明显高于内科, 而表1, 显示五官科、儿科细菌培养阳性率最低, 但使用率最高。

2.3 可减少联合用药的例次和品种数

目前具备广谱抗菌作用的品种较多, 应该是单一用药能解决的感染不应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必须具备以下指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较长时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可能减少某药的用量从而减小毒性反应, 据调查统计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 (表2) 。1681例病例数中单用抗生素数为560例占33.3%;联用占66.7%, 其中二联697例占41.5%, 三联用药402例占23.9%, 四联22例占1.3%。

3 讨论

3.1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应用指征普遍过宽, 而且二联以上较多, 即使预防用药也是如此。药物配伍原则上应选用有协同或累加作用的药物联用, 但泌尿外科习惯术前数日开始预防性使用三联抗生素, 如将阿奇霉素与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甲硝唑中的2种同用。

3.2 围手术期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存在Ⅰ、Ⅱ类切口术后抗生素的应用疗程控制在术后3d以内, 3d以上的应用是无效的, 属于滥用抗生素范畴[1]。为避免扩大预防用药范围, 增强药物预防效果, 减少耐药菌产生及防止二重感染, 应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以加强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最重要手段, 同时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应提倡围手术期给药。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概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 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2]。抗生素的临床选择: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 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 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 抗生素的合理地联合应用。开展最低抑菌浓度监测, 确定最佳给药方案。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探讨其临床用药是否合理, 并提出建议。方法 比较医院各病区抗生素使用率、细菌培养阳性率、联合用药的例次并分析给药途径、次数、剂量及常见的联合用药。结果 细菌培养阳性率远远低于抗生素使用率, 临床选药时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的依据不够充分;联合用药以二联比例为主。结论 抗生素的使用率偏高, 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使用抗生素的依据是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指征, 注意抗生素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关键词:抗生素,应用,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李继光, 译.抗生素及化学药物治疗[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篇5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 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 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

1、表

2、表3。

(2)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各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4。

(3)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快效抑菌剂,不宜与β—内酰胺类等繁殖期杀菌剂联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

(4)林可霉素类 作用机制与大环内酯类相同,品种有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两药抗菌谱相同,细菌对二者间有完全交叉耐药性。临床上可用于金葡菌(包括产酶株)、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以及各种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本类抗生素在骨组织中的浓度很高;不良反应主要有伪膜性肠炎和心脏毒性(心电图变化、血压下降、心跳和呼吸停止)。

(5)四环素类 本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增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属快效抑菌剂。品种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米诺环素。抗菌谱广,但近年来一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限制了本类药物的应用。

(6)氯霉素类 本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快效抑菌剂。品种有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抗菌谱广但耐药性已很严重且毒副反应大(再障、灰婴综合征等),临床仅用细菌性眼科感染和伤寒、副伤寒以及其它沙门菌、脆弱拟杆菌的感染。

(7)其他类(见表6)。

2.临床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机制 临床上预防或经验性治疗感染时,常常需要针对一种或少数几种最可能的致病菌,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或经验性治疗。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现将临床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机制列表如下(表7):

(二)抗生素的合理性预防应用

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约占抗生素应用总量的30%~40%,有的地区或医疗单位甚至达到50%~60%。合理的预防应用通常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不合理预防应用,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反而极有可能招致耐药菌的感染。因此在预防性应用前,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1.预防用药的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标。由此可以看出,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各促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为最终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提供依据。促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

①患者因素,如年龄、免疫状况、伴随疾病等; ②病原体因素,如创伤污染程度和病原体的毒力等;

③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卫生防疫状况等; ④其他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

(2)针对性预防用药 导致某一部位感染的往往是那些少数几种毒力较强的特殊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属等。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用几种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

(3)预防用药的疗程 那些为求“保险”而采用多药、长疗程地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相反极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优势生长和繁殖,产生难治性的严重感染。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适宜的疗程。(4)外科、妇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用药原则如下:

①清洁手术 大致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 张等,原则上不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生素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物的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生素为主,尽量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行介入治疗时可按此类处理。

②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清洁易污染手术,如胃、肠、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以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延长。如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可预防用药2~3天。

③污染的手术 对脓疡切除、化脓性胆管炎、腹部穿刺伤手术继发性腹膜炎等已污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生素原则用药。

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宜短 一般于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如所用药物半衰期短,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于术中加用一次。术后按常规方法用药,疗程一般3天。

2.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

(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用抗生素。

(2)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最好是杀菌剂,同时应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生素,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必须重视无菌手术 手术操作应细致,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及组织损伤。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同时考虑抗生素的预防应用。

(4)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可不用抗生素。

(5)消化道去污染选药条件 口服不吸收、肠道内药物浓度高、肠内容物影响抗菌活性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等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制霉菌素等,也有用庆大霉素口服的。

3.临床预防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合理用药方案

(1)临床常见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方案 详见表8。

(2)外科、妇产科手术前(中)预防感染用药方案 详见表9。

(三)抗生素的合理治疗性应用 1.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所有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生素。虽然近十年来,许多学者报导了大量的大环内酯类非抗菌作用,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胆囊结石等,但由于其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些新用途,原则上不予利用。

(2)尽早确立病原菌诊断 病原菌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染、不同的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及时地控制感染,就应当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针对性经验治疗 在未获得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可进行针对性的经验治疗。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生素;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生素应覆盖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真菌。

(4)结合临床评价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的意义 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参照“培养+药敏”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生素。无感染表现的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5)选用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抗生素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①患者的疾病状况 基础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②药物的有效性 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③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 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④给药途径 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⑤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⑥其它 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6)要注意及时更换抗生素 要根据临床疗效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的抗生素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就可根据临床疗效来判断所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7)要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 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就可终止抗感染治疗;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如结核病等。

(8)要重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内在因素常是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血、血浆、白蛋白或氨基酸,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

(9)要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如果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病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

(10)指征明确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只有那些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2.各类常见感染性疾病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感染种类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就有着不同的致病菌。因此,在进行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时,应当综合考虑上述各种有影响的因素,推断出一种或几种最有可能的致病菌,并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或联用几种敏感抗生素,以达到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的目的。各类感染性疾病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详见表10。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临床上为了尽快、有效地控制严重感染、混合感染以及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常常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方案。合理的联用方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不合理的联用方案或滥用这种用药模式,也必然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增加了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因此,何时采用联合用药、采用哪几种药物进行联合才是合理的联合,向来是广大医务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

1.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原则

(1)联合应用目的 联合使用的药物要能够对致病菌产生“协同”或“累加”的杀灭作用,以达到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2)联合应用适宜的种类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还要加用抗真菌药。通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联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得协同抗菌作用。

(3)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联合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应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其明确的适应证如下:

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④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⑤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其中一种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剂量得以减少,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⑥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2.相对合理的药物联合 根据体外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以及长期的临床应用效果,证实了某些药物联合应用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现将一些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罗列如下:(1)对金葡菌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重症肺炎(或肺脓肿)等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糖苷类;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唑啉;氯唑西林+(去甲)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去甲)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

(2)对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青霉素(大剂量)+氨基糖苷类(AGs单用耐药);(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3)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大剂量)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其中的一种+(去甲)万古霉素;其中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去甲)万古霉素已成为治疗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准经验性方案。要特别注意的是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联合对它无效,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所致,而非产生β—内酰胺酶。

(4)对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应用有 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奈替米星(普通株);(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一般耐药株);达托霉素+氨基糖苷类(VRE株)应注意的是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对肠球菌无协同作用。

(5)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或阿洛西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酶抑制剂;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6)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严重肺炎或败血症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7)对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氧氟沙星;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8)对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氧氟沙星(600~800mg/d)+利福喷丁+异烟肼。

※ 注意(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仅适应于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过敏或造成严重感染的致病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的情况,因这两种药物都能产生耳、肾毒性,联用后耳、肾毒性将有增加。

三、加强抗生素的宏观管理,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为了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必须进一步加大监控和管理的力度。首先,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各医院、各科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常见感染性疾病种类、近期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制定出合理的、适用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并定期修改。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药师的教育和培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抗生素使用原则替代传统的、随意性很强的用药方法。第二,要提倡和坚持在抗感染治疗前做药敏试验,并参照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依据试验结果制定出主要致病菌治疗的首选、次选和暂停使用的抗生素。这不仅是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方法,也是提高医务人员治疗用药水平的有效措施。第三,要加强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对近期疗效不佳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生素要暂时停止使用,同时追查原因,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反面依据。

抗生素应用分析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173-01

普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是切口感染,术后感染的出现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预防并减少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有重要临床意义,而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方法。为分析抗生素在本院普外科术后的临床应用情况。本文选取本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187例患者,对本组患者的抗生素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187例患者,其中男性有112例(占59.89%),女性有66例(占40.11%);年龄最大的是84岁,最小的是10岁,平均年龄是(41.21±1.21)岁;阑尾炎手术是68例(占36.36%),腹股沟疝手术是45例(占24.06%),胆道结石手术是30例(占16.05%),消化道肿瘤手术是15例(占8.02%),腹部外伤手术是29例(占15.51%);手术后切口Ⅰ类是55例(占29.41%),Ⅱ类是101例(占54.01%),Ⅲ类是31例(占16.58%)。

1.2 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本组患者的抗生素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手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使用抗生素种类、联用情况。

2 结 果

2.1 手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 切口Ⅰ类患者手术后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是(2.67±0.34)天,切口Ⅱ类患者手术后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是(4.78±1.23)天,切口Ⅲ类患者手术后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是(6.46±2.12)天。

2.2 住院时间 切口Ⅰ类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是(5.75±2.31)天,切口Ⅱ类手术后住院时间是(8.56±2.56)天,切口Ⅲ类手术后住院时间是(9.21±4.34)天。

2.3 切口感染率 切口Ⅰ类患者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0例,切口感染率为0%,切口Ⅱ类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切口感染率为3.96%,Ⅲ类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切口感染率为3.23%。

2.4 使用抗生素种类 经本次调查,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使用率为100%,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51例(占82.89%),治疗性使用抗生素32例(占17.11%);使用青霉素类76例(占40.64%)、头孢菌素类58例(占31.02%)、喹诺酮类35例(占18.72%)、氨基糖苷类18例(占9.62%)。Ⅱ、Ⅲ类切口手术大都为腹腔中大型手术,手术复杂,持续时间长,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目前大量探究证实,青霉素对产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不断升高,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三代头孢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且具有高度的组织渗透力、抗菌谱广、有效浓度时间长等优点,预防切口感染效果较好。喹诺酮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喹诺酮,亦具有较高的抗菌敏感性。有报道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敏感,而这些正是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常见菌种。

2.5 联用情况 一联治疗52例(占27.81%),二联治疗78例(占41.71%),三联治疗36例(占19.25%),其他21例(占11.23%)。

3 讨 论

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很多,而普外科手术中腹部感染机会较多,术后感染率较高。目前一般以为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超过5%,一旦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应预防应用抗生素。因此,普外科公道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但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同时也可降低其他部位的感染发生。抗生素的滥用容易导致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二次感染的发生,合理应用抗生素越來越得到临床广泛关注。经本次调查分析得知,医务工作者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

3.1 经验性和臆断性用药情况太多,把抗生素当成“安慰剂”使用,只要有与之类似的症状就使用。

3.2 有些医生为了“保险”,无论手术大小和性质,有无指征均于术后持续用药至患者拆线出院,这样不仅会增加耐药菌的产生,而且还会浪费卫生资源,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3.3 联合用药不科学,有时医生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但是如果对联合用药了解不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3.4 预防性用药使用不科学,有的医生为了防止病人某些症状的产生出现,随意扩大预防性用药的范围和量。

3.5 频繁更换使用抗生素,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3.6 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不够,造成某些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间隔时间把握不够,不能正常的发挥药效。

3.7 用药的个性化强度不够,没有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知识,指导合理用药,研究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3.8 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尽早发现问题。

3.9 知识的获取力度不够,未能及时获得一些新药物的信息和某些已用药物的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某些疾病的新的治疗方案。

3.10 医德医风不正,一些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及病人利益和安全,违反原则超常使用抗生素。

儿童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 篇7

1 临床调查

调查1.近几年医药市场与医院统计,用药种类排序前10位50%是抗生素,均为进口及合资企业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一直名列前茅。

调查2.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为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为22%~25%。我国卫生部要求抗生素的使用率<50%,可事实上,近5年在我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82%。医学专家在调查2005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20万病例后,得出结论:40%的患者死于滥用抗生素;住院患者有75%使用抗生素,门诊患者有20%使用抗生素;中国<7岁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疾病的人数多达30万,占总体患病儿童的35%。

调查3.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g左右(美国仅13g)。在整个医药市场,我国抗生素药物费用占全部药物费用的40%。

调查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18期、第19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广大公众警惕阿昔洛韦和头孢拉定不良反应.第47期警惕超剂量使用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可能增加肾损害发生风险报告914份。在血尿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用头孢拉定845份,占92.50%;在年龄分布上,<14岁儿童占半数以上。通报分析说,头孢拉定引起药物性血尿为药物本身的化学特性所致,而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加重了血尿的发生。

调查5.在我国,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渔业、畜牧业中,在猪、牛、鸡、鸭、鱼、虾等饲料中也普遍掺有,这样能给养殖户带来短期经济利益。而后果是,在农场周围的空气和土壤中、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零售的肉和禽类中,甚至是野生动物体内充斥着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可通过各种途径,在人体内蓄积,他不仅会导致器官病变,且能把人体变成一个培养超级细菌的小环境。另一方面,动物、禽类产生的耐药菌也会传播给人类。

2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9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感染,但很多医师和患儿家长迷信抗菌药,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当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时,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均给予抗生素类药物,部分是医师开的,部分则自行购买,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2)无论何种感染,均用广谱抗生素。(3)无论疾病性质,均采用静脉注射,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4)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5)使用一些儿童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6)联合用药: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3 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3.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均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3.2 四环素类抗生素

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儿童禁用。

3.3 氯霉素

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因此药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称为灰婴综合征。此药还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4 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

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3.5 喹诺酮类

<12岁的儿童禁用,<18岁慎用。<12岁的人体骨骼的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增殖、肥大、钙化,使儿童不断长高。而此类药物有可能使儿童骨骺软骨细胞提前骨化,不仅影响儿童长高,还易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

3.6 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

因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儿童血尿、肾组织坏死。

3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儿童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据报道[2]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均很敏感,现在均无效。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片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头孢呋辛酯片、注射用头孢他啶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无药可治。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我国<7岁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多达30万人,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

4 常见病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小儿腹泻和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目前最常见的滥用抗生素疾病。小儿腹泻病因较多尽管感染是主要原因,但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3]。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其实,婴儿腹泻的病因除喂养不当外,主要通过粪便使其感染了一种特殊的病毒—轮状病毒所致。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无济于事。因此,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只需注意对症处理。该病病程短,可自愈。明确用药指征,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选择药物,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加强个体化给药;根据患儿的体质量;年龄制定治疗计划。

总之,临床医师选择抗生素时应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刘慧兰,李丽华,安爱军.我院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解放军医药,2011,23(4):28.

[2] 戴勇.医院儿童患者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173.

抗生素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8-2012年处方11 000张, 包括药物的名称、规格、剂型、销售数量等原始数据。据《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11 000张处方中含抗菌药物处方3725张,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86%。3725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单用抗菌药物处方2050张 (55.03%) ;2联用药1510张 (40.54%) ;3联用药156张 (4.19%) ;4联用药9张 (0.24%) 。

2.2 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及使用频率

所应用的各类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见表1。

2.3 使用频率分布

使用频率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唑林钠注射液、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见表2。

2.4 不合理处方情况

3725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存在不合理应用处方75张, 占处方数的2.01%。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处方主要表现在:药物选择或剂量、用法不当, 联合用药不合理, 重复用药, 溶媒选择不合理等情况。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 应据患者的病情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疗效高、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治疗。另外还应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及经济性等。本文结果显示, 我院所应用的各类抗菌药物中主要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为主。其用药频度较高的有头孢唑林钠注射液、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粉针剂、阿奇霉素等。头孢唑林钠注射液为第1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 是所有头孢类中较常用、价格较低的药物之一。头孢曲松钠抗菌谱广、毒性低, 广泛应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左氧氟沙星属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其作用比环丙沙星强, 此类药物对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抗菌活性, 给药后吸收快、分布广、口服与注射均可使用且不良反应少、化学合成成本低, 价格逐年下降, 临床地位日趋提高。阿莫西林位居第二, 其较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用药频度高, 是因我院使用抗菌药物以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抗菌效果较好为主, 但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加致使此类药物比往年有所下降。

3.2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药物具有两重性,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也对机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危害。抗菌药物合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 减少个别药物的剂量,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延缓耐药性的产生。通过此次处方调查发现我院个别处方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 (1) 药物选择或剂量、用法不当:剂量不当如口服阿莫西林1.5g, 每天3次;用法不当如青霉素800万U静脉滴注, 每天1次。对药物的禁忌证不明确, 如给<18岁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2) 不合理联用:抗菌药物联用不合理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繁殖期杀菌剂和大环内脂类速效抑菌剂联用, 这两类抗菌药物作用相互拮抗, 导致效价降低;头孢唑林钠与丁胺卡那联用:头孢菌素类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排泄, 联用其他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利尿剂, 可影响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1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排泄;抗菌药物与其他类治疗药物联用不合理, 如双歧杆菌与头孢呋辛联用, 两药联用产生药理拮抗。 (3) 重复用药:仅知药物商品名的现象, 如同一处方中出现使用菌必治和头孢曲松钠2个同种药物。 (4) 溶媒选择不合理:青霉素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5%氯化钠中静脉滴注。

3.3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策

近年来, 我院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日益重视, 为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1) 制定并严格执行医院抗菌素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照卫生部2006年11月27日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和2004年10月9日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使用。 (2) 临床医师应注重临床用药知识,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抗感染机制、抗菌谱、药代动力学、药物合理配伍等方面的学习, 严格掌握抗菌药用药指征, 避免盲目用药、凭经验用药等行为, 可从源头上杜绝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2]。 (3) 加强临床药师工作, 药师直接面对患者, 纠正不良用药观念, 指导临床用药。处方医师与药剂师之间应积极沟通, 药剂师发现处方的不合理用药问题, 应及时联系处方医师, 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4) 提高检验室技术水平, 在使用抗菌药之前, 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尽量做到有针对性应用高效、窄谱抗菌药物, 尽早控制感染, 以免造成不良反应[3]。

总之, 抗菌药物是一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 使许多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 临床上应强调综合治疗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证, 要有充分的联合用药指征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4]。

参考文献

[1] 徐芳.我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抗茵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4) :133-134.

[2] 黄俊.460例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4) :115-117.

[3] 顾建兴.社区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7) :136.

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分析 篇9

1 儿童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表现

1.1 儿童应用抗生素误区

绝大多数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并且错误地移位越高级的抗生素效果越好;习惯将抗生素作为一种预防药物进行长期使用;在采用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若是在用药后一两天未见效, 不考虑其他因素, 诸如剂量够不够、药物在体内是否获得了有效浓度、用药途径正确与否, 用药时间是否足够, 孩子的免疫机制是否存在问题等, 便频繁对医院进行更换不断就诊, 从而导致同一疾病采用多种抗生素进行治疗。还有一些家长一旦发现见效就立即停药, 从而导致致病菌死灰复燃, 最终引起病情迁延不愈,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2]。

1.2 儿科临床疾病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不管感染与否, 未经确诊便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不管为何种病菌感染, 将广谱抗生素作为治疗的必需品;无论疾病性质如何均采取静脉注射, 且疗程长, 剂量大;抗生素的联合缺乏科学依据, 对许多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者是已被淘汰的不合格药物予以应用。以上现象在临床中普遍存在。致使临床疗效欠佳, 反复对抗生素进行更换, 引起菌群失调或者是细菌的二重感染等诸多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3]。

2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后果

对于婴幼儿以及儿童而言, 因其身体各个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 对成人不会造成损害的抗生素, 一般对婴幼儿和儿童而言很可能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损害。一些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能够引起儿童的肝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的软骨也存在显著的潜在损害;氯霉素会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 致使血液病以及灰婴综合征的发生。还有一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譬如说庆大霉素、新霉素、链霉素以及卡那霉素等很容易导致孩子发生耳聋以及严重的肾损害。滥用抗生素还会使孩子的过敏机会得以显著增加, 增加儿童哮喘的发病率[4]。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7岁以下的儿童由于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而导致发生耳聋的数量居然在30万左右, 约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之间, 然在一些发达国家仅占0.9%的比例[5]。由此可知,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 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3 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

想要做到合理应用抗生素就应该做到对适应证予以掌握, 同时严格遵循安全、有效以及经济的原则。 (1) 病毒性疾病或者是存在病毒性疾病嫌疑者不宜用抗生素, 譬如说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2) 发热原因不明者最好不要应用抗生素, 应及时进行确诊后再展开对因治疗。 (3) 针对细菌感染患儿, 应对适宜的抗生素进行合理的选择, 并应控制剂量以及疗程, 同时掌握合适用药途径以及合理的间隔时间等。给药途径应依照感染的严重程度并结合药物动力学特点进行选择, 轻症感染最少是应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若是有多种药物可以选择, 应尽量选用窄谱, 且不良反应少以及价廉者应优先选择。并对剂量和间隔时间给予注意;大多数情况下感染用药72h后可依照疗效对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进行决定;对于感染患者一般在等到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得到明显好转或者是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d, 而针对特殊感染患者则按特定疗程予以执行[6]。 (4) 尽最大可能对皮肤黏膜局部用药进行避免, 不得将全身用药制剂予以局部应用。 (5) 针对预防性用药而言应对指征予以严格掌握, 在以下情况下儿科可考虑给予预防给药:风湿病, 采取苄星青霉素进行预防, 儿科剂量一般在60万~120万u;流行性脑膜炎, 针对密切接触者一般采用磺胺嘧啶进行预防;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适合采用异烟肼进行预防;针对烧伤患者术前和术后后应用药2~3d;外科手术在麻醉时可采用一种抗生素给予静脉注入, 能够达到对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进行预防的效果;婴儿室中有细菌感染流行时, 以病原菌为依据展开用药预防[7]。

4 小结

综上所述, 儿科合理应用抗生素为现阶段不管是医院管理者以及临床医务人员均应予以认真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其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更牵扯到人类是否会回到“无抗生素时代”的问题。同时还应对患病儿童的生理状态、感染情况、病理状态进行全面考虑, 合理对药物的品种、用药时间、使用剂量、给药的途径进行控制和选择。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避免发生人体内菌群失调, 降低耐药性。最终实现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君宁, 李贵珍, 香富强.门诊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医院, 2011, 12 (5) :142-143.

[2]刘洪波, 田克友, 邱运东.浅谈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 13 (S1) :32-34.

[3]范芹.泰安市儿童家长对小儿应用抗生素认知情况的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5 (3) :241-243.

[4]杨晓凤, 刘文林, 胡晓红.浅谈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8 (14) :372-373.

[5]孙成林, 赵晓双.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5 (20) :478-479.

[6]李宏, 于华, 李雪连.儿科抗生素合理使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12 (1) :418-419.

我院门诊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由我院药剂科每月于医院门诊处方随机抽取,共计20683张,其中抗生素使用处方15698张。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对抽取处方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所有20683张处方中,抗生素使用率为75.90%,合格率为97.80%。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处方346张,不合理率2.20%,其中抗生素用药不正确78张,占抗生素使用处方的0.49%,占抗生素使用不正确处方的22.54%;抗生素使用时间超过规定使用天数的处方有83张,占抗生素使用处方的0.53%,占抗生素使用不正确处方的23.99%;无指征使用抗生素处方64张,占抗生素使用处方的0.41%,占抗生素使用不正确处方的18.49%。

3 分析

3.1 无指征用药

临床中,未明确检测出细菌及微生物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不必使用抗生素;不能明确诊断或经检测确诊为病毒感染患者,亦无抗生素用药指征。所抽查门诊处方中,因病毒感染引发腮腺炎而使用抗生素占无指征使用抗生素处方绝大部分。另如牙龈出血、早孕及因低钙引起的抽搐等,多都使用了抗生素治疗,但其临床检查中未检出细菌,故均属无指征使用抗生素。

3.2 药物用量不合理

许多药物作用由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来反应药品作用效果,这类药物药效与药物浓度无关,如头孢菌素类,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使用该类药物,为使血药物浓度达到治疗浓度,须每天给药2~4次。但在门诊处方中,部分患者因自身原因(如儿童)不能按照有效浓度给药,仅每天1次给药。故血药浓度低,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进而延长用药时间[1]。而长时间应用同1种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而部分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头孢克洛缓释胶囊,此类药品缓慢释放,使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达到一定平衡水平。患者按照每天2次服用该类药品即可达到治疗量。抽查门诊处方中,按照每天3~4次用量应用者不在少数。

4 讨论

通过对门诊处方的调查分析得知,门诊抗生素使用存在一定问题[2]。医院经讨论研究,制定出相应应对措施。如:根据科室类别及具体情况限定科室抗生素使用频率及用量;对高级抗生素,限定使用权限;定期统计各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一分析研究,对抗生素用量超标科室提出批评,对能严格控制抗生素用量科室进行褒奖。定期对全院医师进行用药规范培训,公布最新抗生素使用指南,指导临床用药,建立、健全抗生素使用规范。

参考文献

[1] 甘净.抗生素应用于小儿门诊的临床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56-57.

上一篇:实战技术下一篇:电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