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物理实验

2024-07-13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精选四篇)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 篇1

一、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准备

准备如下供选器材: 弹簧测力计、 玻璃片、吸盘、刻度尺、小桶、大注射器、小注射器、沙子、橡皮筋及铁架台等。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根据公式P=F/S确定待测物理量, 所以可以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分组讨论来设计一种方案来估测大气压的值。

二、教学策略

(一) 分组讨论、引导置疑

让学生分组实验并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实验方案, 部分学生选用了吸盘测气压的方案, 并请学生分析其可行性, 同时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简要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测力计无法拉脱吸盘, 我趁机置疑:怎么办? 学生自行思考得到解决办法: (1) 换用更大量程测力计; (2) 换用更小吸盘。

(二) 拓展思路、注重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 可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用注射器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 在此过程中请学生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发现用力拉弹簧直至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没有拉动注射器的活塞。 此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原因所在有可能是我们所提供的弹簧测力计量程过小也有可能是注射器容积太大所致。于是换用了容积比较小的注射器 (2ml) , 继续演示。

(三) 强化分析实验数据能力, 注意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因为大气压强本身教材已有数据,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学生“为了预期的结果而实验”的现象。可以预见, 实验中测得大气压值与标准值是不一样的。 因此, 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实验数据。

在实验做完后, 收集不同小组用此种方法测得的大气压值,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到空气未排尽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因素影响到测量结果, 学生不难想到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会产生实验误差。甚至还有人提出同学发现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读数由于抖动等原因, 数字很不易读准, 影响实验结果。

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直接将实验的误差原因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思维过程,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的实验改进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后, 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适当引导学生在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

首先给出铁架台、注射器、小筒、沙子及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提出将注射器竖直放置。这样虽然活塞与筒壁的摩擦依然存在, 但由于活塞有向下的重力所以可以抵消掉一部分,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造成的误差。接着可继续提问如何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 并且最好在静止状态下测量。 学生结合所提供的器材认为可将小桶挂在活塞下, 让小桶拉活塞。我就请爱动脑筋的同学演示具体的操作, 发现小桶要想拉动活塞必须得加沙子, 要测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只要测出活塞刚被拉动时桶和沙子的重量就行, 而在静态下进行测量减小了实验误差。 最后,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思维成果, 并收集了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数据, 与上一次实验比较数据是否更加接近大气压强的值。

在完成以上工作后, 必须请学生有效总结。学生总结了改进后的优点:第一,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产生的误差;第二, 在静态过程中测量更易读准数据。 当整个过程结束后, 顺势问学生刚才这个过程是否复杂难懂, 学生都觉得这个过程水到渠成并不难理解;然后继续鼓励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只要多开动脑筋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帮助学生找到一定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同学们主动开动脑筋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做笔记, 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提高了课堂效率, 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更主要的好处是通过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成就感,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树立信心。

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引导学生和学生自主的分析上, 并没有要求学生做很多的笔记。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自信, 并且因为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所以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更加领悟到物理学的严谨。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的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改进了实验装置, 提高了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关键词: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永数, 李海英.纸上得来终觉浅——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教学实践[J].湖北教育, 2013 (5) :48.

以《大气压强》为例谈实验教学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X)-0027-3

设计合适的实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选取,设计合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呢?下面结合《大气压强》教学实例谈谈如何组织实验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设计好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活动的第一导向——兴趣,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引导和诱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学生普遍存在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特点,因此对抽象的概念,规律的形成与理解,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进行补偿。

当然,有时学生获得的直接经验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设计演示实验时,可以有意识的制造一些陷阱,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对此做具体的分析和处理,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案例1 在《大气压强》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出大气压强的存在,通常采用“倒杯实验,玻璃注射器的活塞为什么没有被钩码拉下来”等实验来展开教学。可是,在实际实验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如:在做倒杯实验时,要求玻璃杯不能太大,纸片软硬要适度,玻璃杯中不能进入空气,翻转过来时动作要迅速等,否则成功率较低;而玻璃注射器的活塞为什么没有被钩码拉下来实验,则较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注射器活塞对钩码向上的拉力来自活塞与注射器外壳之间的摩擦力。我设计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

2、演示过程

演示1: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演示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见图1)。

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学生微笑,齐答: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演示3: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见图2)

学生大吃一惊!教师自言自语: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

学生轻笑,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

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

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学生开始相信大气有压强)

演示4:改用胶头,套住玻璃管的一端,再做一遍,同样获得满意效果。

至此,学生对空气有压强已深信不疑。可以十分顺畅地进行后面的教学。

在这个课题的引如过程中,有意识的通过演示1和演示2设置了一个感知陷阱,再通过演示3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一波三折,加深可印象,取得了一个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体现了规律形成过程的曲折性和挑战性。试想,如果这里设计演示实验时,直接演示实验3和实验4,也可以切入课题,但相比之下,效果就要欠缺一些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演示实验来引入课题,是需要仔细切磋和推敲的。

2 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科学概念大多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 仍以《大气压强》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为加深对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演示5: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

演示6: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如图2,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演示7:取一只透明的玻璃瓶,塞子上插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和一根直角弯管,在直管的下端扎一只未充气的彩色小气球.如图3所示.当用抽气机从直角弯管上抽去瓶内空气时,瓶内彩色小气球被逐渐“吹”大.当取下抽气机时,彩色小气球恢复原状.试对以上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生分析后教师小结:当瓶内空气被抽出时,瓶内气体压强逐渐减小,气球通过直玻璃管和大气相通,使小气球内大气压强大于小气球外(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小气球“吹”大。当取下抽气机时,空气进入瓶内,使瓶内、外压强都相等,都等于大气压强.小气球在弹力作用下又恢复原状。“吹”胀气球的实验可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新知识只有在认识系统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并在固定点的基础上,促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才能使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系统而获得意义,固定点是否清晰,是否具有较强的固定力是实现高效建构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是建立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的知识建构,教师在这里首先要把液体压强的特点点明,使“固定点”更清晰,有利于同化新知识。通过以上演示实验,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规律的兴趣,并使得课堂效果更有活力。

3 改验证式实验为探究式实验,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很多是验证式实验,缺少启发性。我们将其中某些和学生已有知识关系密切的演示实验改探究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设想、观察、分析、归纳而得出新概念、反应或原理。

案例3 对《大气压强》中的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流速的关系的教学,我就采用了如下方法:

问:看到的这幅图片(一幅有关火车看台的图片),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老师有一个问题:在火车的站台上,标有一道平行于铁轨的直线。当列车驶过时,不允许旅客站在这条线内,以保证人体与铁轨离开足够的距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探究实验吧!

【实验】研究气流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找一条薄纸带,捏住纸的一端,让纸自然下垂,当你用嘴朝水平方向吹气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若改变吹气的力量和速度,纸带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象:纸向上飘起

(2)找两张相同的薄纸,用手捏住两张纸的一端,让两张纸自然下垂,相距3-5厘米,并使两张纸保持平行。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猜测会出现的现象。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相同吗?

学生猜测:纸条会被气流向两边吹开

现象:当吹气时,两纸条反而向中间合拢

分析:吹气时纸条为什么会向中间合拢呢?

肯定是纸条受到了力的作用,而且力的方向是指向内侧。那么是什么物体施与纸条力的作用呢?我们分析一下:与纸条接触的只有空气。吹气前,两条纸互相平行,保持一定的间距,没有吸引和推斥,表明它们受到外侧和内侧的力互相平衡;吹气时,两条纸相互靠近。纸条外侧的气体压强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是纸条内侧的气体压强变小了。吹气时与不吹气时有什么不同吗?两纸条内侧的气体的流速较大。

可见,气体流速的改变,改变了气体的压强;而且是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问:现在你能解释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人为什么要与行驶的列车保持适当距离了吗?

行驶的火车和人之间的气流速度大,压强变小。人外侧的大气压大于火车和人之间的气压。这种情况下,会使人大气压挤到火车前,这样非常危险。

【实验】把一支玻璃管插入水中,当用另一支玻璃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有什么现象?试一试,怎样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现象:有水从管口吹出。

解释:玻璃管的上端气流速度大,压强小(小于大气压)。所以玻璃管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管口出来。

【实验】纸飞机机翼上升实验

我们发现: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后,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沿机翼的上下表面流过,在机翼后缘又重新汇合向后流去。机翼的上表面凸起,使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机翼的下表面流速小,压强增大。于是在机翼的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强差,就有了压力差,这成为飞机上升的动力。当升力大于飞机重力的时候,飞机就可以升空了。

几次对比,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得出大气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认识的基本规律。由于科学教学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不少疑难问题很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体验的方式很多,如摸一摸、掂一掂、闻一闻、压一压、推一推等,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得到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是听和看所无法替代的,可以弥补听、看的不足。以上案例中先用一张纸、两张纸这样简单的教具吹一吹,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并得出大气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然后通过做纸飞机机翼上升、吹蜡烛、吹不下来的乒乓球、打乒乓球时香蕉球的发法等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实验,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领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做出努力。而科学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的正是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成功完美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运用和发展。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全方面地让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耿瑞艳主编,《中学理科教学与实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蒋金山, 试论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与装备》,2005.4

[4]毛建强,谈谈如何选取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中学物理》,2005.10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 篇3

《大气压强》一节, 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三部分, 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们忽略, 但大气又无处不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教材要求通过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通过托里拆利实验, 具体测出大气压的数值。然后, 介绍大气压的变化并通过介绍抽水机等生活中常见现象, 强化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程标准理念。虽然这一节生活现象普遍, 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课标要求比较低, 属于了解和认识层次。但多年来, 教师在授课时一直采取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大气压存在的事实, 并且只是从图片上知道托里拆利实验, 没有亲身参与, 都停留在表象问题上, 并不深刻了解内涵。基于这种现象, 我在设计本课时就想现在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 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 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于是, 我先从网络上搜集好有关大气压的资料, 利用DreamWeaver技术将其制成网页, 并将实验器材搬到多媒体教室, 和学生共同上了这样一节与众不同的物理课。

课后, 学生反响热烈, 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求知热情, 对物理, 对网络都产生极大的兴趣。有些同学课下还自发地上网查阅了大气压的其他知识给我的网页做以补充。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如何利用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 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 彻底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 不再是口头说说的问题, 如何真正做到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需要教师真正动脑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巨大:

1.拓展时空, 提高教学效果

它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它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可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 进行逼真的模拟, 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 将这些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 使学生认识加强, 理解透彻, 产生更加强烈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增强直观性, 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 有些实验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 而又有些实验在瞬间即逝, 多媒体可以将这些无法观察到的现象, 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 在本节中马德堡半球实验及托里拆利实验在课堂上并不能实际操作, 在过去的课堂上都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凭空想象, 现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将其直观显现, 将声音、图像、同时并举, 刺激多种感官, 鲜艳生动的图像如临其境;物理过程的动态表现, 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思维过程展现得清晰可见, 把事物的本质显露出来并掌握它, 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

3.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增加教学容量, 拓宽知识面

所谓提高教学效率, 对教师来讲, 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 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来讲, 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运用好的教学软件和自制的课件, 利于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 优化教学过程。在本节教学中, 学生通过浏览教师制作的大气压强网页上“了解大气压”及网页上的课外资料补充了很多大气压的其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内化了体验, 扩大了视野。

目前, 很多学校在物理教学中都运用了多媒体技术, 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水平, 促进了物理教学的开展。但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 也应该注意几点:

(1) 课型和课题是否适合, 并不是所有课都适合到多媒体教室去上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 要注意不要忽视实物和动手实验。在课件运用过程中, 如果忽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用课件来完全替代物理实验, 将大大降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 上课之前, 教师必须事先选好内容, 制好课件或锁定网页, 不然学生将无法控制。

(3) 这样的课堂容量很大, 对于时间的调控、重难点的突出, 都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 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工具相比,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对物理教学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 我们不能忘记, 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应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要有度地使用多媒体, 更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 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起来,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篇4

结合今年魔术明星刘谦大红大紫现象引题,让四组学生以四个有关大气压强的简单、神奇、有趣的魔术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课题。

二、实验导航,手脑并用、新课讲授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大气压现象说明

2、实验分析大气压强的方向

3、结合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4、老师把魔术之一做为示例讲解后,引导学生解释其他三个魔术现象

5、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动画,并让学生用吸盘模拟做实验,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小有所认识。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器材如吸盘、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等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理解其中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2、介绍准确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托里拆利实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会进行现象分析和结果讨论,知道大压强的准确数值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并了解为什么不用水来做该实验的原因。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循序善诱,让学生学会了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达到对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通过观看视频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会随着高度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

2、结合初二知识回顾让学生学会联系沸点和气压的关系,知道大气层压强对沸点的影响。

3、简单认识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4、大气压强的测量仪器:金属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

(四)大气压的应用

1、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联系生活中大气压的相关应用

2、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大气压应用的理解

3、通过老师的引导指点能准确解释大气压应用相关知识。

4、课外拓展:抽水机(辅助视频分析讲解)

三、讲练结合,有机拓展、回归生活

课堂练习设计:

1、用自来水钢笔吸墨水时,只要把弹簧片按几下松开,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这是因为( )

A、橡皮管有吸力

B、弹簧片有吸力

C、大气压的作用

D、橡皮管里真空有吸力

3、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液柱的高度取决于 ( )

A、外界大气压强

B、外界大气压强和管的粗细

C、外界大气压强和液体密度

D、外界大气压强和玻璃管的倾斜程度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 )

A、自来水笔吸黑水 B、抽水机抽水

C、用吸盘搬运玻璃 D、高压锅煮饭

5、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

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

6、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托里拆利 D、奥托格里克

7、在大气压等于760mmHg高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结果管内水银柱高度为740mmHg,其原因是 ( )

A 、管子内径太小 B、管子上端有少量空气

C、管子太长 D、管子倾斜了

8、把充满水的啤酒瓶倒立在水中,然后抓住瓶底慢慢向上提,在瓶口离开水面之前,瓶底露出水面的部分将( )

A、充满水

B、瓶内外水面始终保持相平

C、酒瓶中无水

D、有水但不满

四、回顾小结,活动迁移、课后研讨

(一)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二)设定两个课后活动:

1、怎样将底部有小孔的饮料瓶灌满水?“(灌满水,盖上盖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乒乓球比赛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不允许用手接触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运即可)。这个游戏寓教于乐,活跃了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也增进了学生竞争合作关系。

(三)设计两个课后研究问题:

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

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学生可任选其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上一篇:单位下一篇:航管二次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