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2024-07-03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精选十篇)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1

下面, 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艺术成果是在什么状态下成为理论与实践载体过程的。

一、具备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主要来源于学员本身的学习态度及超乎寻常的联想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 作为设计者更应具备关怀自己与社会的密度性。

对于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 学员在短暂的三四年学习时间内, 想真正掌握好设计知识, 仅凭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量来恒定自己有多么高深的设计水平, 是值得估量的。更不用说学员跨出校门后就能立即成为社会中设计人士公认的优秀的设计工作者, 这更是一件值得思量的问题。

作为设计学员要想在高等院校里学到更多, 懂得更多, 就必须做到:“学会自我管理”。只有严格的自我管理, 才能获得较为理性化的学习方法, 而严格的自我管理也是建立在有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建立在盲目地学习基础上来为学习而学习。

一位想持久地从事设计行业的学员, 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就会主动去博阅大量的文化书籍, 来服务于自己的设计创作。在学习的历程中, 学员就会博阅到来自不同国度的书籍, 如果长期地、有目的地博阅会得到不同文化精髓的熏陶, 在不同文化这种元素的熏陶中就会不经意地产生新的灵感源泉。作为学员, 还得时常保持着像学员一样的真正心态, 为设计者方向而不懈努力。把课堂知识、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相结合地融汇于设计创作之中, 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在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性。为了学到更多与设计相关的知识, 学员还得相信自己所付出的, 它有一天会植根于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 并以这种自信的学习信念, 是成为设计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二、设计思想的取舍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工作者, 有了广博的设计理念之后, 还得学会取舍这些理念。只有经过精心锤炼与设计主题相符合的设计思想, 最终设计出来的设计作品, 才是最耐人寻味的佳作。

在设计之路上, 如果把设计者的思想比喻成大海, 那么在设计者心中真正成型的设计思想, 是千锤百炼后凝结成的一种混合元素。这种混合元素需要像棒棒糖一样具有足够的诱惑力, 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否则也是玩物中的无稽之谈而已。一切设计成果都需要对某一部分人产生诱惑力才能算成功, 如果一个作品能让世界人民都喜欢, 那么, 这件作品无疑就是最成功的佳作之一。

设计思想是一个设计者的命脉, 中枢神经, 它不允许短路, 但会疲惫。所以, 从事设计的工作者在某些时候需要静心, 静心能修复疲惫, 有时候还能使设计者的灵感如洪水一样滔滔不绝, 而真正所需的东西就也会在其中呈现, 而这时就需要设计者捕捉与提炼, 这也是设计感性与理性后果决的关键环节。作为一个丈量度的持杆者, 他必须有着与设计主题相关的大量信息, 才会作出果决的答案。反之, 就难以下定论。当然, 每位设计者首先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 及其对该项设计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也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属于正果。所以, 我们不但要学会设计, 更应该学会在像大海一样的思潮中果决答案, 这就是设计者及决策者融为一身的思想展现。

三、展现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 他所有的设计思想元素都会通过一种形式或多种方式体现出来, 那就是设计作品, 无论作品的好与坏, 都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涵养。

正如在学校, 一个班级有上十号学员, 当这些学员集中在统一的设计公司, 使用着同样的工具及材料, 他们最终完成的作品都会千奇百怪。出现这样的结果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 这也正是思想涵养不同的最终展现, 而这些思想得以体现都是通过实践后所得的结果。所以, 设计者思想最终得以展现的机会绝大多数流露于设计作品之中。

作为设计者, 一生有着无穷的创新灵感,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科研飞速发展的时代里, 属于自己所有创新的成果都是无法一一得以展现。因为, 实现远远大于展现的机会。所以, 作为设计者为了有更多展现自己设计作品的机会, 就需要长期保持着具有积极挑战性的活跃思维灵感。也许, 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去展现属于自己所实现的设计作品。展现作品是为了更多地展现自己的价值及地位, 少数者处于自我娱乐状态, 这种状态潜在地说, 是一种专一奉献精神, 也是自我引领设计的最佳方式之一。多数设计者是处于生计在无限奉献, 为此来达到某一种目的。

四、设计思想的价值体现

对于设计者来说, 设计者的思想价值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经过介质进行转换后产生的价值。这大概就是市场经济, 思想化价值体现的载体, 这也显然是商品价值包容着思想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把最具有灵感性的设计思想赋予给商品, 这就在于设计者在实践中对该项产品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创意手法。

当思想需要进行比较乃至展销的时候, 设计者设计思想就要作为主导性思想来进行指导, 把它付诸某一种可观、可用的物体, 这个时候, 此类物体便成了一种思想的载体, 更是通过实践后所产生的结果, 所以, 理论与实践相互辩证, 最终呈现的就是结果。结果便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 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五、设计思想的传播

很多时候, 设计思想的传播不单靠简单的语言交流就能得以完成, 更多的是靠实物来证明给观众, 实物论证是设计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当我们需要传播某种思想的时候, 就会把思想转换成实物后在进行传播, 实物的传播方式在如今有很多种形式可以起到较好的传播效应。如新闻发布、网络信息、展览展销等其他形式。

一个时代里, 一个时期内, 能让某一部分人士的精神及理念源远流长, 最后的印证一定是依附于某种产品之上。为此, 设计成果便是承载思想与实践永不会褪色的证物。同时也是评判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

摘要:艺术成果是思想与实践交融时呈现出的一种结晶, 这个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为了丰富结晶的含金量, 作为设计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设计思想及扎实的实践能后才能完善其成果。

关键词:思想,设计载体,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产品设计原理/谢质彬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3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2

熊澄宇2011年05月09日15:2

2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04&ZD013),成果有多篇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

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世界战略格局向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中起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民族文化、市场经济、科技发展、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业有初步的进展,但总体落后于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的需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明显的距离。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并存的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传媒、管理、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因此,在我国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国家社科基金设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大课题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与校内外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试点单位广泛合作,在为中央和地方决策提供咨询、文化产业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

1、依托课题建立的跨院系研究机构已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平台。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根据总书记关于“要利用清华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就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作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的指示精神,决定依托国家重大项目成立跨院系校级科研机构,推动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相关学科的建设。2004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目开题论证会和清华大学文化产业中心成立大会同时进行,首席专家熊澄宇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时任中宣部副秘书长邬书林到会揭牌并发表讲话,文化部、教育部、国新办、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参会并发表意见。中心成立三年来,多次组织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国际学术论坛,通过走访和合作研究,与美、英、法、澳、日、韩、新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近二十册,完成各类研究和调查报告十余部。研究中心2004年底被教育部评为本学科唯一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6年底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2、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建立“研学产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在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方面,整合学校内外和国内外相关资源,建立了“研学产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学术队伍以清华大学为主,邀请全国其他高校和重点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兼职、合作或承担子课题等不同方式加入,使学术研究始终以一种开门、开放和动态的方式进行,便于研究人员打破体制约束,为国家项目服务。研究工作以学术队伍为主,邀请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文化部等国家行业有关主管人员和主要试点地区和相关文化产业试点单位人员参加,使得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和部门决策服务,也能为试点工作服务,并及时总结试点成果进入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三年来,持续为新华社《动态清样》提供观点和内容,发布《传媒产业年度报告》三期和二十多期的《文化产业研究》双月内刊,并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瞭望》周刊等重要媒体发表专题文章,使得研究成果来自实践,用之实践,并为实践所检验,所完善;这种“主管部门-研究教学机构-产业单位”紧密联系的运作链条的建立,不仅是高校科研体制的创新,也是国家科研体制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

3、为中央决策服务,为地方实践服务。

从2004年到2007年,课题组多次接受和参与中央及有关部委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咨询、规划论证和政策研讨,直接参与了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起草和论证。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上,向刘云山同志汇报关于概念的辨析和构成文化产业四个核心要素的思考。在广东,就

文化经济和文化生产力等相关理论问题,根据张德江同志的指示,向广东省委中心组作了汇报和解读。在北京,根据刘淇同志的指示,在北京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就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三年来,根据领导指示和有关部门安排,与13个省市党委中心组就区域文化产业和社会发展问题作了讲座和交流。

课题组调研了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河南、山西、山东、吉林、黑龙江、四川等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思路。以北京市、广东省、云南省三个中央试点地区为对象,直接参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研究;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发展的差异。在为地方实践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和案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一方面能发现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使决策建议更切合实际。

4、理论创新

(1)文化产业基本概念与理论观点

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概念进行理论阐释和辨析,对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基本概念混淆而产生的困惑进行了解答。提出“概念就是话语权,概念就是议程设置,概念的提出要慎重,概念提出后要保持相对稳定,概念背后体现的是国家战略”等思路,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提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将产生新的变化,并论证了文化是生产力,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还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观点。在经济建设中心时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社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时,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就凸现,将逐步发展成为了第一生产力。提出文化产业由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四个核心要素构成,其中内容决定社会需求,科技决定产业形态,资本决定市场规模,服务决定事业成败。

(2)文化产业的资本形态与其发展的五个阶段

通过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概念的梳理与辨析,提出文化产业的资本形态区别于文化资本概念,应分为科技资本、人力资本、虚拟资本、产业资本和战略资本;第一种资本形态,科技资本,是作为知识符号的文化资本;第二种资本形态,人力资本,是作为身体符号的文化资本;第三种资本形态,象征资本,是作为规则符号的文化资本;第四种资本形态,产业资本,是作为产业符号的文化资本;第五种资本形态,战略资本,是作为信息符号的文化资本。由此在资本形态深入文化产业的进程中,文化与资本的矛盾得以解决,而且资本赋予文化以新的信息资源与产业实力,文化借助资本得以增值、交易与扩张。同时,与这五种资本对应提出了文化产业资本发展的五个阶段。

(3)媒介集团竞争力方面的理论贡献

提出了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根植于传媒本身综合能力;是传媒机构拥有的累积性的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机整合,三种知识资本的整合让媒体能比其他媒体更有效地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组织资本包括治理机制、管理结构、战略模式等重要要素。社会资本包含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两类,前者的集中化、商业化表现就是传媒品牌;后者主要是指社会网络。

(4)广告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贡献

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广告产业结构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界定了影响广告产业发展变化的六类因素,指出中国广告产业具有支持宏观经济-社会结构动态均衡运行的作用,同时发现广告产业结构中的基本构成因素之间存有结构性关系紧张,并进一步提出了这些因素在广告产业结构未来变化中可能发生的作用。指出新的因素的出现可能从结构外部,或结构内部的某一部分开始,继而影响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造成结构间关系或结构组成部分间关系的调整,乃至发生重要变化。通过综合审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了这些作用与广告产业现状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产业结构与外部经济-社会结构关系的影响,从而对广告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与路径做出评价。其评价标准具有双重特点,既考虑到保持广告产业的持续性发展,也充分关注广告产业与宏观经济-社会结构之间的健康互动关系。

(5)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方面的理论贡献

指出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以“文化贴现”博弈为轴心,以获取“外部利益”为隐含诉求,并对中国文化产业的三大国际竞争战略进行了理论探讨。

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侵略”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指出“文化侵略”是一种有目的地将本土文化投放于非本土文化的国家与区域,使他国的文化削弱,甚至消亡。而文化消费是生产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与文化侵略是有差别的。

对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全球市场的“瓶颈”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汉语语言特点、传播者与受众的文化价值差异、文化产品中的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5、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议主席单位,中心于2006年5月、2007 年5月召开了两次全国会议,召集全国40余所设有文化产业专业的相关高等学校,研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提出了学科建设建议书,争取文化产业成为高等学校学科体系中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带动相关学科综合交叉发展。经过努力,目前在清华大学校内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增设了文化产业与传媒经济博士研究方向,并已开始招生。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培养了五名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人员,有三人出站被评为优秀,相关媒体还

发了专题报道。韩国文化振兴院、澳大利亚昆士南理工大学国家创意产业中心、英国伦敦大学艺术学院均向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项目课题组提出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国际高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建议。

6、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兴研究领域,同时是一门与实践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本课题在“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下,对理论研究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的迫切需求。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3

实践研究期间,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一大批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参与了试验,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群众性实践研究活动。他们执著务实的精神与探索创新的勇气,使这一成果无论在理论性、应用性,还是在广泛性、深远性上都让人心生感佩。它表明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已经从原来的认识、介绍阶段发展到今天的试验、探究、应用阶段,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应用的跨越。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并且好好读,好好用。这本书值得我们这么去做!

陶西平同志在序言中说道:“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的总结整理发表,我想这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伟大进程中的一项可喜的成果。”

这确实是一项可喜的成果!

可喜之一,它实现了对教育改革的系统梳理与把握。教育改革虽然已进行多年,但很多教师对它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无数个“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的层面,缺乏系统认识与深刻把握。但多元智能理论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点,让我们将零碎的教改认识梳理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鲜明的系统。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不是一个个零碎的个体,而是新智能观引发的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

可喜之二,它解决了西方理论与中国语境的对接问题。课题研究的定位之一是“借鉴”,即要以“借鉴”的态度来对待西方理论,不是移植,也不是本土化。因此,研究中的绝大多数成果都是“借鉴”之后再创造的产物,如利用多元智能开发的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主题综合实践课虽然与西方的核心知识主题课,存在很大差别,但相对于核心知识主题课却更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语境。

可喜之三,它注重了理论的实践应用功能。全书正文共6章,除了第一章就理论本身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之外,其它5章全部是理论的实践运用。第二章,“少就是多”的课程设置原则,是理论在课程设置领域的应用;第三章,以德启智,塑造健全人格,是理论在德育领域的应用;第四章,多元互动情境化教学模式,以及第五章,“多元智能问题连续体”教学模式,是理论在教学领域的运用;第六章,借鉴多元智能评价理论的实践探索,是理论在评价领域的运用。另外,全书还从试验区、试验学校选取了大量个案,每一个个案都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行动。□

其他推荐:

《加德纳论多元智能》(齐建芳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可以作为《多元与和谐》的补充材料来使用。如果你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仍心存困惑,渴望获得更多的原著支持,这本书就是不错的选择。

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辑录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粹,使你能够以简便的形式直面原著核心,在轻松愉悦中享受思想的精华。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郭瞻予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教师的职业生涯,让你觉得倦怠;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让你觉得繁重;如果教师的职业价值,让你觉得黯淡,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4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研究内容

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 阐明大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思路与方法等, 为正确进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 选择适当的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 弄清我国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建构和改革我国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支持系统奠定事实基础。第三, 梳理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实践教学的历史沿革, 分析当代西方大学实践教学的几种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从中发现对当代中国进行大学实践教学改革有益的启示。第四,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第五,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第六, 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

(二) 研究方法

该研究在充分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对有关实践教学的研究文献、教学活动进行检索, 整理和收集了大量资料, 并通过剖析搜集到的资料和情报, 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 找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个案法

选取国内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 深入分析其实践教学过程, 总结他们的经验与不足。

3. 比较法

将国外著名大学实践教学模式与我国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比较, 从中探寻我国大学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4. 调查法

该研究设计了《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调查问卷》,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选取了12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国内本科高校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主要结论

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中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它以问题探讨、深度体验和批判反思为基本特征。从中世纪到现在, 大学实践教学经历了萌芽、形成、完善与丰富四个阶段。当前, 立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 需要重新审视已有实践教学形态,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功用、空间与方式, 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由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构成的体系, 不同的教学形态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 目前大学实践教学运行中政府、社会、高校之间职能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 需要形成实践教学主体共识, 优化体制机制, 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有序运行。

(二) 主要对策

1. 大力推广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在我国, 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一直未被充分挖掘。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 很多高校存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教师的讲授, 轻学生的探索等积习, 对实践教学价值和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 致使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弱化。然而, 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应承担的职责, 要求大学必须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发展。大学要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就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必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 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转变观念, 重视实践教学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方面, 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而言, 高校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我们必须对实践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实践教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掌握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整个教育过程, 同时也表现在学生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的发展过程上。而且要认识到, 加强实践教学不能就是简单地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多设置几个实践教学环节, 而应体现在科学地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上。这种关系既不能从属也不能平行并置, 而应着力研究它们之间的结合, 用系统的观点寻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的新体系, 藉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

2. 强化高校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目前, 我国大学实践教学制度建设还很落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高等学校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 实践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比如, 很多高校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也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国家更没有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立法。这使得实践教学在很多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更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此外, 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核人才的主要方法, 缺乏专门、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为了保障大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 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基础, 并严格按照制度运行, 使实践教学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另外,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之后能够正常开展并确保教学质量, 必须建立操作性较强的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系统的教学管理体系, 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位。

3. 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素养

教师素养是影响大学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先进的大学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

提高我国大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 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 既有专职教师, 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 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 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 从教师个体来讲, 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资格, 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 (高级工) 等复合方向发展。

其次, 要优化大学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结构一般包括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四个方面。其中, 在专业结构方面, 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面向各专业领域的教育, 突出本专业人才培养, 并要兼顾相关学科的教学, 合理配备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在学历结构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学活动也对实践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成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最后, 在师资培训方面, 要为教师创造条件, 使他们能够定期到有关部门、企业、公司挂职锻炼, 提升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科研、产品开发或者企业的科研培训。同时, 应聘请相关院校中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 定期对本校教师开设讲座, 以提高本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 完善大学实践教学设施

完善的实践教学机构及设施建设是大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大学实践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最为重要。

(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 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兴办大学科技园, 把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既是国家提出的重要任务, 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其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机构也要依据教学目标具体化、实训环境职业化、结构布局合理化、实验设备现代化以及注重实验、实训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来统筹规划、加强建设。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应该考虑以实验、实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某些课程的全部 (或基本全部) 教学环节在实验、实训室进行, 做到校内实训与社会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除应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以外, 还应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有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设立学生活动室, 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影响着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和质量。由于大部分校外基地属于企业, 因而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在双赢的基础上将企业发展成为高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为企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而企业可以藉此选拔综合素质较强的实习生作为后备人员。这样, 校企双方就能建立全方位、深层次、联系紧的合作关系, 形成互惠和双赢的局面, 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优秀的企业以先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管理为特征,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高校在选择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时, 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以便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氛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高校要密切关注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企业的发展动态, 不失时机地与优秀企业进行联系和合作, 共同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5. 国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世界各国政府愈来愈把高等教育改革和多样化发展的权力转移到大学的同时, 普遍保留了制定各种政策, 特别是预算政策的特权。政府拥有若干政策手段在高等教育内部驾驭和进行改革, 最重要的手段是提供资金、规划、评估和调节。其中, 提供资金是政府为驾驭和改革高等教育系统和院校最强有力的手段。借鉴国外大学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来改革我国的实践教学, 需要学习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大学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做法。只有这样, 才能多管齐下, 合力促进我国大学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不断提高大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改进与完善

该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以待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重视, 也为其他研究者以后研究提供借鉴。

(一) 调查的对象的选择问题

在该研究过程中选取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共12所不同的院校进行调查研究。这12所院校是较好的调查样本, 因为其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宿州学院和宝鸡文理学院是普通的教学型大学, 而且12所大学分布在中国的各个不同区域,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这12所大学中包含或偏师范性质的学校明显多于纯粹的非师范院校, 虽然目前尚不能准确回答这对样本的代表性究竟有何影响, 但毫无疑问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须要注意这一点。

(二) 国外研究的资料问题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5

成果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由上南学校独立承担研究的宝安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

一、研究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都无不与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理解能力低下有关,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于预习: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二)预习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不好。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三)预习效果: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成果

我们运用行动、文献、总结、实验等研究方法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㈠理论成果

1、界定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的基本含义”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2、探明了“有效性指导小学生预习中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⑴.全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实验对象,追求实验的整体效果。

⑵.主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评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及时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帮助、指导学生,使其逐步具备自主预习所必备的素质和掌握

预习需要的方法、技能。

⑶.科学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现代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既要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研究理论指导的程序科学操作,又要坚持从实验研究的班级实际出发,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的设定目标和建立引导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实验研究的内容,为实验研究的理论增添新的实践成果和科学依据。

⑷.民主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在“课前有效预习”的养成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尊、自信和预习的成功体验,从而迸发出更大的自主预习积极性和前进动力。

⑸.差异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原有预习习惯的基础,制定针对性措施。对学生分层次、分阶段设定目标和提出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促使良好预习习惯的尽快养成。

⑹.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始终坚持谋求学生终身发展,一是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原有预习习惯中值得发扬的优点和长处,二是诚恳地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预习的方法,激励学生着眼于未来,努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探索“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导的”学习习惯与模式 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题遵循这一发展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如下的学习习惯及模式:

⑴.培养常规预习习惯

常规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感知教材的内容,学会使用利用工具书辅助学习,找出问题或初步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

⑵.培养质疑预习习惯

质疑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了解教材的内容,学会发现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和思考,养成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

⑶.培养探究预习习惯

探究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理解教材的内容,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学会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探究和发散思考,养成对问题追根求源的习惯。

⑷.培养创新预习习惯

创新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掌握教材的内容,学会主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对问题深入探究和发散思考,经过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养成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习惯。

4、总结出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预习有效性指导的途径”

5、摸索出了“思维形式与表现手法”的关系

6、课堂内外的结合的三个目的 ⑴、带着积累词句的目的去预习⑵、带着搜集间接材料的目的去预习⑶、带着学习语文知识和技巧的目的去预习㈡操作成果

★ 经过实验研究和不断探索,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课前有效预习的研究”策略。

★ 经过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实验对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人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坚实基础。

㈢实验的效果

(1)对于教师:通过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培养研究,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我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能力。

(2)对于学生:通过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过80%学生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学习自觉性显著提高。现在本课题研究虽然已结束,但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如:

1、如何有效地将课前预习渗透到每一位学生;

2、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将多种学法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

3、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学、合作、讨论”将如何更具有新鲜的活力。

六、研究的收获

㈠教师方面:三年半以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㈡学生方面:三年半以来,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有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设计的作业到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这种学习实质的变革,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他们大胆自信,主动沟通,成为学习的成功体验者。

1.形成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策略。(1)激发需求策略。

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激发教师与学生内在的需求,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共同创造出和谐、有效的课前预习新天地。

(2)目标明示策略。

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教师备课理念的显得更新尤为重要。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与价值的准确把握与定位。教师真正从学生的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师生共振”的理想境界。

一堂课的目标聚焦于1到2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课前明确告之学生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中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双向提问策略。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既体现在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它能促进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利用预习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难点,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学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也有希望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形成指导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练习策略。(1)童趣化策略。

设计预习练习时,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开放题,并起了童趣化的名字,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描一描,写一写叫“小小书法家”;照样子,写出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词语叫“变魔术”;划去下列带点字不正确的读音叫“火眼金睛”;按要求归类叫“紧急集合”;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更具体生动叫“锦上添花”„„

(2)综合化策略。

高年级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但是知识的提取性却相对稀少,导致学生“学习今年忘了去年”这种低效的学习现状。因此,看拼音练习中可以加强同音字的练习;阅读中增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学会仿写。

3.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和修

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阶段性检测监控教学能力,两学期阶段检测名列同年级之首。

在课题理论学习中,每月对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摘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疑问;撰写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撰写的教学设计在深圳市及宝安区教师综合素质大赛的评比中获奖。

七、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作为一个规划性课题,实施一年半来,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回顾课题研究走过的历程,一方面,我为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不尽如人意之处深感遗憾,也更激发我增加勇气、创新思路,从而不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启示一:培训与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缺乏理论与专业的培训与引领,我常感觉到有些迷茫。感谢参加太仓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与太仓市语文生本学科组,让我的迷茫逐渐拨开,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提高了本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示二:科学合理、趣味十足的预习练习设计至关重要

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中预习练习设计缺一不可,从教师设计的“表格式练习”到“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个性化作业本,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学习的成果向多样性发展,学习能力螺旋上升。今后,我应对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更高处。

九、努力方向

我相信:只要满怀激情,积极创设条件,勇于探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向下面两个方向努力:

㈠、解放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㈡、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自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预习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让预习为学生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让预习帮助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预习增强学生求知欲,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措施,对课堂学习必有极大的支持作用。只有对课前预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最终为有效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十、课题组成人员: 主持人:叶宾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与探索 篇6

为了攻克管线防腐补口这一难题,中油管道防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廖宇平带领的课题组全面分析了国外管道补口适用技术,对液体涂料补口技术进行涂装试验,测试涂料以及涂层性能,比较各种涂料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性;对现有液体补口机械作业装备技术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每种装备的特点和适用性,编写液体补口作业装备技术报告。课题组通过工艺评价试验和工业化涂装试验,完成了这项防腐补口技术的评价报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同时从几个方向着手开展技术国产化的研究攻关:(1)联合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究液体聚氨酯补口涂料配方;(2)自行开展液体聚氨酯补口施工装备研制,成套装备主要由喷涂机、供料循环系统及旋转枪架三部分组成;(3)编制液体聚氨酯补口涂料标准及工程规范。此外,课题组还在西气东输一线补口大修进行工业应用试验及验证。经过团体共同努力,液体聚氨酯自动喷涂补口技术取得突破,获得多项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奖项。

研究成果已成功完成工业化推广应用和产业转化。2011年液体聚氨酯机械化补口技术在西二线轮-土1016口径支干线首次成功应用,这是国内管线工程第一次采用这项先进技术,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获得管线建设方、运营方、工程监理及业内的广泛好评,也获得集团科技口的高度评价;2012-13年,这项技术在西气东输三线西段1219口径管道工程进行了规模化工业应用,再次赢得专家和工程各方好评,补口防腐层质量满足工程规范要求,性能达到ISO 21809-3《石油天然气工业-埋地、海洋管线外防腐》和DIN 30671《热固性埋地钢制管道防腐层》等国际标准要求。目前,已经形成机械化液体聚氨酯喷涂补口装备制造能力、涂料生产能力、补口工程作业能力。

机械化液体聚氨酯补口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1、无溶剂液体聚氨酯补口涂料产品研制填补国内液体聚氨酯补口涂料空白,性能领先国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抗阴极剥离、耐热水浸泡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于多数国外同类产品;2、课题组研制的自动补口喷涂机填补国内空白,可替代进口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一种钢质管道补口自动喷涂装置,专利授权号:ZL201220109601.2),成套作业装备在装备配套、水平和适用性达到外国公司同等水平,破除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封锁;3、工程规范和标准的编制对于国内工程材料、施工工艺、安全等提供相关标准:中石油企业标准《埋地钢质管道液体聚氨酯补口防腐层技术标准》、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CDP文件《埋地钢质管道液体聚氨酯补口防腐层技术规定》及管道局企业标准《液体聚氨酯补口施工作业规范》,全面规范了埋地钢质管道液体聚氨酯补口防腐层的原材料性能、防腐层设计、涂敷作业机具、施工工艺、作业安全以及质量检验等方面要求;4、液体聚氨酯在役管线补口修复的应用报告和新建管线的工程总结报告将为今后液体聚氨酯补口工程提供参考。这项技术解决了管道补口防腐问题,为管道工程建设提供了一种高效、高质量的防腐补口技术,包括施工装备、涂料产品及涂敷工艺技术。

机械化液体涂料喷涂补口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已取得极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西二线轮南-吐鲁番支干线60km补口工程共计完成5081道口创效900余万元,西三线西段工程400km补口工程共计31500道口,产值总计5463.59万元;替代外国设备和技术人员,节约费用866.25万元。液体聚氨酯涂料自动喷涂补口技术摆脱了补口材料对机械化施工的限制,拥有质量好、施工效率高等独特优势,并可防范补口失效导致的腐蚀风险,技术应用涂料费用比进口产品节约大约40%;该技术大幅提升了补口工程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管线补口质量水平,对提高国家油气管道补口防腐质量、保证国家油气管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工作并未止步,课题组已经研制成功第二代喷涂补口机,正在进行特殊地形及小型化的补口作业设备研制等系列化技术开发,液体聚氨酯补口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7

根据我校家庭亲子共读现状, 结合“‘七彩童年’书香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指导家长有效地进行亲子阅读。

一、在亲子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首先开召开家长研讨会议, 使家长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 在自主构建中重新认识亲子共读。

(1) 请家长每天都抽出时间进行亲子阅读, 而且每天最好保证15~30分钟不等的时间用于亲子阅读, 有的可以更长。通过家长持之以恒的坚持, 现在孩子会主动要求父母进行亲子阅读, 而且非常乐意将自己学会的读本讲给父母听, 看来他们已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长亲子共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家长在阅读认识上的误区,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2. 亲子阅读时间的安排。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及时间安排, 会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安排阅读时间, 分别保证高年级至少为25~30分钟, 中年级为20~25分钟, 低年级为10~15分钟, 一切以孩子的兴趣点出发, 当然也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延长阅读时间。

通过亲子阅读,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有阅读讲述的能力, 在亲子阅读中经常采用孩子主讲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表现力。

3. 对于书籍的选择方面,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书籍。

(1) 根据孩子年龄特点, 选择孩子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贴近孩子兴趣的书籍。

(2) 选择孩子爱看的图书, 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 以点带面, 逐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3) 教师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荐适合孩子的图书, 供家长参考。

二、亲子阅读的具体指导方法

1. 在玩中阅读。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要切忌“急功近利”, 把阅读变成“识字教育”, 这样会过早地让孩子丧失自主阅读的热情。因此, 家长要用游戏的心态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2. 以追问的方式读。

家长尽量以追问的方式, 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拓展孩子思维, 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

3. 声情并茂地读。

小学生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 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有趣的声音所吸引。因此, 家长在讲述故事时, 应运用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形象的手势来吸引孩子的注意。

4. 将图书分类:认知类、语言类、鉴赏体验类、经验整合类读本, 准确地根据图书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1) 可用观察理解法来阅读认知类读本。家长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的色彩、形状、文字, 再配合适当的讲解来帮助孩子理解, 主要是帮助孩子获得观察的技巧和阅读的方法。

(2) 采取角色扮演法来阅读语言、故事类读本。家长和孩子以作品中提供的人物、情景和场景为基础, 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故事内容。家长在读的时候可以不同的嗓音和语调读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

(3) 通过朗读感受、欣赏鉴赏体验类读本。家长借助图书听画面及有关的文字材料, 让孩子在指指、认认、讲讲、说说过程中学习阅读, 是一种融识字与阅读为一体的阅读方式。

(4) 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品读经验整合类读本。家长与孩子就阅读内容展开讨论, 交流想法, 以此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想象空间, 从而促进孩子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学校开展的亲子阅读沙龙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三、学会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孩子读书, 不如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了解读书的方法, 应让孩子观察图书的结构, 知道每一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 从目录、简介、内容等方面逐步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2. 取长补短, 开展家长研讨会议展示家长的亲子共读的经验, 使家长相互借鉴。

家长利用机会进行交流, 分享有关阅读方面的经验, 达到资源共享。在有效亲子阅读的氛围中, 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而且可以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培养孩子倾听的好习惯。

四、亲子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

1. 个别家长没有坚持进行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的积极性不够。

2. 个别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方法单一, 不能充分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3. 有的家长善于反思, 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和教育能力提高很快;

而个别家长则不善于反思, 导致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

4. 在指导家长有效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有些家长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 只是被动地接受, 应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参与性。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8

在制定CISC 2010的过程中, 课题组提出要制定一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性规范。因此, 组成工作组研究了国内外多所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并依据工作组成员多年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所获得的经验, 形成了一个以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境为主轴的实践教学规范与指导。本文即为这项工作的成果之一。

1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 能力来自于实践, 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因此,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成为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根据CISC 2010课题组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现在用人单位都非常注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毕业生能够经过尽量少的培训就能直接承担具体的工作, 而实践环节就是培养这种能力不可或缺的过程。因此, 各高校应根据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 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实践教学内容

总体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可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外实践5个环节。

2.1 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设计的实验,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 通常和理论课的内容紧密结合来进行设计。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对其进行验证, 能够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 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效果。

通常在课程的总教学学时中划出一部分实验学时或者是另行配备一部分学时, 例如, 在CISC 2010中,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建议理论学时为48学时, 根据需要, 课外可以另行配备24~32学时的上机实习时间。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和课程相关的某项实践环节, 可以是以一门课程为主的, 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综合的, 统称为综合课程设计, 简称课程设计或者综合设计。相对于课程实验, 课程设计更强调综合性、设计性。从规模上讲, 课程设计的复杂度也高于课程实验, 且以3~5人为小组完成不同的设计题目。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初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参照CISC 2010的课程体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设置下面的课程设计:

(1) 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综合考虑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等相关课程, 对一个以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为核心的课题进行设计与实现, 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问题建模、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等各环节的方法和能力。

(2) 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综合考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概论、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Web技术等相关课程, 通过掌握网络工程中的网络设备的安装、网络协议的配置、网络应用系统的使用以及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以及编写网络应用程序的能力。

(3)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设计:综合考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库系统等相关课程, 通过掌握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检索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

(4) 数据库与商务智能课程设计:综合考虑数据库系统原理、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等相关课程, 通过商业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商务智能过程的构建、商务智能的应用, 培养学生设计大型商业数据库的能力和基于商务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能力。

(5) 系统开发与管理课程设计:综合考虑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 通过一个信息系统项目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程实现、系统测试和项目管理, 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能力。

(6) 企业信息系统综合应用课程设计:综合考虑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以及企业信息系统与应用等相关课程, 通过模拟操作一个以ERP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 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战演练, 培养学生的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管理能力和应用信息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 课程设计可以集中安排在1~2周内完成,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1~2周的时间分布到一个学期内完成, 较大规模的课程设计可以安排更长的时间。由于各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有所侧重, 再加上实践学时和条件的限制, 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情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

2.3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验证、应用, 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的实习活动, 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感受未来将要从事的实际工作, 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专业实习一般应该安排在实习基地、IT企业、信息系统应用企业、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等相关单位进行, 部分内容也可以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专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进度和实习基地的情况适当安排, 最好能够直接结合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程等实践工作进行, 具体内容及组织形式建议如下:

(1) 系统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软件产业园区、IT企业、信息中心或信息化应用程度较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考察, 了解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 激发学生从事信息系统专业的积极性和热情。认知实习可以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环节安排在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初进行, 时间一般为1~3天。

(2) 信息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实践:可以配合“系统开发与管理课程设计”展开,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某个信息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开发工作, 使学生熟悉相关信息系统开发平台以及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 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技术、方法与工具, 培养团队精神。实践地点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 可让学生参与老师承担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到软件企业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联合培养、实训, 时间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的寒假或暑假进行, 为期3~6周。

(3)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实践: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实习地点最好安排在信息化应用水平比较好的企业进行;也可以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 利用模拟数据, 由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时间一般安排在三、四年级的假期进行, 为期2~3周。

(4)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主要目的是配合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和应用的过程及关键技术, 实践地点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或实验室,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情报检索机构、企业或公益性机构 (如图书馆、档案馆等) , 为期1~2周。

这些环节都是希望通过专业实习, 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 由于各个学校各有特点,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各具特色。

2.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的一个实践环节, 可以对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情况, 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参与实际工作, 从而可以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有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业务活动, 并培养和强化其社会沟通能力;配合毕业设计, 开展调查研究, 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正确态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实习可以视为学生从学校环境到社会大环境的一个过渡和缓冲, 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毕业设计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无法替代的环节,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它的综合性最强。作为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项任务, 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团队协作、问题表达等能力的任务。

总体上, 毕业实习可以和毕业设计合并在一起安排, 毕业实习的地点一般应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以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 时间一般安排在四年级课程结束之后。

2.5 课外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社团公益活动、IT俱乐部、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三下乡”、勤工助学等第二课堂活动参与课外实践, 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热情。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而言,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

3 实践教学环境

3.1 实验室环境

根据教学规模, 各高等学校应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环境。一般来说, 为了适应CISC 2010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 各学校可以配备如下相关的实验室环境:

(1) 企业信息系统实验环境:用于演示、学习信息系统 (如ERP、CRM、SCM等) 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可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实践;可以选用国内外的商业化软件为基础来建立实验环境, 如SAP、Oracle、用友、金蝶、浪潮、神州数码等公司的产品。

(2) 电子商务实验环境:用于演示、操作电子商务的一般性过程, 通过对不同电子商务模式 (B2B、B2C、C2C等) 的模拟, 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概念、操作方法和商务流程。

(3) 计算机软硬件与程序设计实验环境:用于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以及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本知识, 包括对硬件的认知与性能学习、系统软件的原理学习以及编程基础等支持工作。

(4) 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用于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 使学生能了解网络管理与应用的一般知识。

(5) 信息资源管理实验环境:用于进行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课程的相关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

(6)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实验环境:用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 可以配置相关建模工具、CASE工具、项目管理软件以及开发环境 (J2EE或VS.NET) 。

(7) 数据库与商务智能实验环境:用于数据库系统原理、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 可以配置Oracle、SQL Server或Kingbase等数据库系统以及SAP Business Objects、Hyperion、Micro Strategy等商业智能软件。

以上实验室环境建设, 可以进行不同的集成和组合, 提高软硬件等资源的应用效率。

3.2 实习基地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应该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确保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按计划进行, 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到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 它们应该各有侧重, 相互补充, 共同承担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

4 结束语

各高校可参照本实践教学规范和CISC 2010, 并根据自己的培养特色和侧重, 合理设计适合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 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可以侧重于系统的分析、编程能力和信息系统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对于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可以侧重于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总之, 通过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具有各高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是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课题组.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 (2005)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114.

[2]何永刚, 黄丽华, 戴伟辉.CISC 2005的学科贡献[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5) :11-16.

[3]王志英, 蒋宗礼, 杨波, 胡学钢, 岳丽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2) :42-44.

[4]钱进, 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 2009 (8) :199-202.

[5]龙朝阳, 靳晓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6 (9) :2-5.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9

一、课题研究目标

1.重点落实文化管理, 将读书与课程结合, 研究探索故事情景课堂教学, 构建学生的“七彩童年”生活, 营造“唯有书香能致远”的校园氛围。

2.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 (低、中、高) 适合小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以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 重点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 对各年级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 及时调整, 促使活动有效开展, 推动课题深入研究。

4.探索阅读指导课、亲子阅读等项目的具体策略、模式。

二、课题研究过程

1.以行动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为主, 子课题都要紧紧围绕总课题开展工作。重点研究四方面内容:一是课内教学与阅读思想的结合;二是校内活动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三是阅读评价方式的初步构建;四是促进亲子共读。

2.太原市教科研中心课题组的领导来校指导了学校开题工作, 使我校课题的开展更加顺畅、细致。他们肯定了学校总课题以及子课题的构想以及工作方式, 同时对子课题的明确性提出了进一步的指导。

数学组的课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专家建议该组教师将子课题细化为“小学生数学日记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经过再三研究, 数学组的教师认为教学中只进行数学日记研究这部分很难操作, 希望能将数学阅读渗透在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中, 特别是理解阅读数学要求、寻找数学重要的关系量, 于是继续在原定的课题上入手。

(1) 强化默读, 学会咬文嚼字。读, 就是认真读题, 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 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作为数学教师, 一定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 一定要训练学生自觉通过默读来理解题意。因为通过不漏字、不添字的默读, 可以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能够敏锐捕捉到题目中故意设置的一些细小障碍并顺利化解, 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2) 进行推敲, 学会勾点圈画。数学是由一些术语、一些数量、一些文字及数量关系组成的, 它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特殊关系。在小学阶段, 文字题与应用题是典型的数学应用, 因此, 学生在解答文字题及应用题时一定要仔细推敲一些关键词语,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感悟找出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 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如可规定:条件用“——”标, 问题用“~~”标, 重要概念或关键句用“﹏﹏”加注, 重点词用“▲▲▲”点, 公式用“□”圈起来等。长期坚持训练, 逐步要求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圈点勾画的习惯。学生通过读题、画关键词、画关键句, 思考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 这种重述体现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当然, 重述既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 也可以通过用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再述。当学生能把题意表述清楚了, 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自然而然清楚了。

(3) 加强比较, 理解数学术语。数学术语是反映数学关系的专业用语, 具有很强的学科性, 比较枯燥, 学生既难理解, 又容易混淆。因此, 在数学教学进行到某一阶段后,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采取分组的方式集中展示一些意义相近或相反的数学术语, 让学生通过比较反思, 达到对比分化、沟通辨析的目的, 从而较好地理解这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术语, 为今后的顺利解题做好准备。

由于在数学课上加强了数学阅读, 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 在2012年全区期末调研中取得全区第一的优异成绩。

英语组教师将课题进一步具体化, 将研究方向缩小为中高段语篇创作的实践研究, 更改为“小学英语中高段语篇创作之实践研究”, 主要研究小学生中高段语段、语篇自创的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探求创作方法、活动的效果等。在细化目标之后, 课题研究的操作更具有可行性。中高年级学生能在阅读中借助绘画表现语言, 也可以在阅读后把自己心中的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样可以使抽象的英语语言转变为学生喜欢的漫画、连环画和小儿书等。

学校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了探索的意识, 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中都能有效将阅读与教学结合起来。美术课上, 老师不仅引导学生阅读著名画家的作品介绍, 还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感受;音乐课上, 学生也一样可以阅读音乐家的故事, 阅读曲谱, 感受旋律。老师们逐步探索哪一类课适合进行阅读渗透, 在不断地整理经典课例。

3.在制定的阶段性目标中, 第二点是“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 (低、中、高) 适合小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

关于学生的阅读, 学校开创出两条途径, 即校内阅读与校外阅读两条路。校内阅读又分为两种形式, 即阅读活动与阅读指导, 阅读活动指的是“晨诵—午读—路队吟诵—读书沙龙—读书节”, 阅读指导指的是校本课程课与阅读课。校外阅读指的是自读与亲子共读这两种。

关于方式方法, 我们正在探索这样的一种流程:

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确定了学校阅读书目, 每月至少一本书, 阅读后有监测评价。

在校内活动方面, 学校坚持了一贯的做法——读书节、读书心得竞赛、晨诵午读、路队吟诵;还整编了校本课程《甜蜜橙园》, 这套教材力求将积累、阅读、实践、展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评价方式上, 我们研究出三套评价表, 先在语文教师中进行使用, 后逐步推行到其他学科教师中。

4.各个家庭采取家庭共读一本书的方式, 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阅读至少一本书籍。围绕书籍中的内容展开若干次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可以通过对话、日记、小报、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家长和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阅读, 并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思考和研究中去。学校为家长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 开展了一次“家长俱乐部”活动, 旨在统一思想, 提升素质。我们要求班内有条件的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 共同写出读后感, 在学期中将进行一次评选活动。

具体方法指导是:1.倾听、感受家长的阅读;2.帮助孩子观察、理解故事内容;3.启发思考, 假设想象;4.阅读后的交流。

由于读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 自主取舍阅读内容, 自主选择阅读方式, 少了以往的那种强制, 诱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真正确立了学生阅读的主人地位。学生爱读书了, 班级的图书角深受学生喜爱。以往课间, 学生或聊天, 或做一些自己加量的习题;现在, 学生一旦完成作业, 能主动去借书来读, 甚至有些学生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三、阶段研究成果

1.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现在每天中午来校, 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坐在位置上读书, 完成摘抄笔记, 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2.在研究阅读课基本模式方面, 我们探索出这样的道路:

“阅读推荐课”基本流程是:谈话导入, 提示课题—互荐书籍, 学生交流—赏析激趣, 教师推荐 (播放电影片段、品读精彩章节、欣赏图片) —提示途径, 拓展延伸。

“阅读指导课”基本流程是:安排读书时间—掌握读书程序—领悟读书要求—学习读书方法。

“阅读欣赏课”基本流程是:激发兴趣, 导入主题—课内指导, 例子引路—学法迁移, 自主赏读—畅谈心得, 拓展延伸。

3.共同整理并编写了校本课程《甜蜜橙园》, 整理出适合我校学生的阅读书目。

4.各学科中均体现阅读思想, 学生能借助阅读加深理解, 提升学习能力。

5.教师撰写课题实践心得、经典课例。如学校汇编了一本书《放飞心灵》, 数学教师赵丽君的文章在《学习报》和《太原教育》上发表等。

四、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1.阅读评价模式仍不能全面覆盖。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内隐性很强, 学生个体的反应和表现有时差异很大, 评价者仅凭肉眼观察和经验推断未必准确;况且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变化情境中, 和教师的活动交织在一起, 很难分出彼此。教师教学精力有限, 不能将评价运用自如。

2.在各学科渗透阅读的理念受到教师的支持, 但是研究过程中缺少细致的指导, 缺少一定的教学模式, 不少科任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随意性强的现象。

3.家长素质不一, 对亲子阅读重要性的理解也不相同。有的家长只要孩子要钱买书就给, 只要孩子在看书就放心, 缺少必要的监督。

五、下阶段课题计划

1.紧扣新课标的精神, 更好地体现课题研究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宗旨, 在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中凸显阅读思想的渗透, 使阅读的培养真正成为全校每位教师的共同责任。

2.加强家校联系, 开展多样的家长培训活动, 提升家长阅读素养, 促进亲子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3.加强模式的构建:尽快研究出各学科渗透阅读的流程与模式, 使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丰富评价模式, 建立一套评价工具。

4.在研究探索中, 推出课题品牌教师, 引领全体教师深入研究课题, 使课题与课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希望, 在课题的研究中, 孩子能拥有遨游世界的翅膀, 孩子能获得健康成长的力量;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篇10

根据中国水利学会的安排,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以下简称水利信息化专委会)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征稿活动, 最终收到有效稿件50余篇。受水利信息化专委会秘书处的委托, 对收到的稿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分析, 将论文分为前沿探索、应用研究和实践经验等3个类型, 进行了分类整理。

1 前沿探索

3 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信息的采集方式和维度, 便于对多源、高维、异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 传输, 存贮, 及动态、精细的分析处理, 以满意度最大化为尺度, 满足决策支持的需要, “智慧水利 (务) ”也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此次来稿反映出, 近期国内多个科研院校和水利部门对新兴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水利领域, 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清华大学魏加华等人以水动力学模型为例, 提出云计算模式下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集成方法和调度模式, 并以南水北调水力响应分析为例, 应用开发的云计算水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多方案、多层次的模拟计算, 在计算精度、计算时间、兼容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中山大学陈洋波等人基于云服务的概念, 以流域洪水预报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流溪河模型为依托, 设计开发了流溪河模型云服务平台, 为多个流域提供了洪水预报流溪河模型参数优选和实时洪水预报云服务。北京师范大学吴礼福对云计算服务平台及水利云计算服务中的几种平台进行了分析, 认为云计算应用于水利领域, 便于最基础的数据采集、传输和监测, 有利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等工程案例研究和实现, 有利于智能水利的研究和探索。北京市水务信息管理中心唐锚和张小娟在物联网、云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智慧水务建设构想”, 明确了智慧水务的基本内涵与核心特征, 研究建立了智慧水务的总体架构, 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建设任务, 并为智慧水务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上海市水务局胡传廉提出以水务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 由行政层级统筹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云服务, 由成熟业务引领平台云服务, 由个性化需求引导软件云服务的“智慧水网”总体框架顶层设计理念。中国水科院陈煜等人提出采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 针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质量监控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研究开发并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云计算平台的关键技术和实践方法。江苏省水利厅刘仲刚等人以江苏省水利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阐述了云GIS平台的总体设计与架构, 介绍了江苏省水利云GIS平台的建成, 以及该平台为江苏省各级水利部门提供全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航片、水利地理信息数据等数据服务, 高效能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等基础设施服务。北京市水务信息管理中心刘海林提出了面向水务行业的云计算定义, 并以此为出发点, 对云计算在水务业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北京市水务信息管理中心刘梅通过对城市水环境设施监控预警现状的分析, 构建了城市水环境设施监控预警决策支持信息平台, 形成了以“多源监控—预警判别—风险识别—应急处置—后评估”为主线的业务逻辑关系清晰、应急处置快捷的信息平台, 为水环境业务管理提供可视化管理手段。珠江水利委员会肖尧轩等人结合Agent技术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提出了面向水利应用的水利服务代理WR-Agent, 以解决水利信息资源分散, 整合共享困难和业务协同应用欠缺等问题。中国水科院和北京中水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耿庆斋等人提出基于Flex和Arc GIS Server构建城市干旱预警及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系统, 完成地图服务的发布与管理、信息查询、干旱预警、抗旱应急响应等功能开发。

尽管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要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水利信息化建设,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 应用研究

在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一大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 充分展现了水利信息化的巨大作用。此次来稿中, 应用研究方面的内容最为丰富,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水科院和北京中水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叶茂, 缪纶提出以太仓市水利基础水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 采用SOA架构, 并运用云计算的新理念, Web GIS, Web Services技术, 构建县级基础水信息平台理念, 从而提高水利业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党晓军根据台风的特点, 介绍了无人机的总体设计和在台风测量中的应用。松辽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张静波等人针对目前松辽流域水质监测中心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基于完全B/S架构的.Net技术, 构建松辽流域水质监测信息平台STARLIMS V10实现了监测数据统一管理, 增强和修改系统便捷功能, 及时准确地提供监测数据, 能够有效提高松辽流域水质监测信息综合管理水平。中国水科院白美健等人以构建的末级渠系—畦田—土壤连续系统水流运动耦合模型为核心, 利用RS和GPS技术构建灌区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 并基于Web GIS平台研发了灌区末级渠系及田间布局模式优化设计系统, 实现了区域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实时查询、性能评价、模式优化等功能。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雷四华等人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对数据库标准规范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分别给出了支撑“三条红线”管理考核制度的数据库表构成, 并以结构图分层次给出其支撑能力。安徽省水文局胡余忠根据水文数据源、信息流程及共享集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规整数据源、改进报汛基础环境、强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构想。北京市水务信息管理中心梁磊以国家推行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基础, 阐述了信息安全架构的搭建、区域的分割和安全手段的配备, 为信息安全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山东省信息中心刘汉刚和李光提出采用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宽网络等新技术, 建设山东省水利数据中心的设想, 实现各类水利数据信息的汇集存储与交换共享。北京市水务信息管理中心王昊通过对北京水务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为北京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 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实现水务改革跨越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赵院提出了建立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全国一张图”式的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库, 并对其进行集中存储, 按全国一张图形式统一、分类、分层管理的设计。松辽委水文局 (信息中心) 任祖春, 曹东提出了松辽委水利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理念和模式, 该平台是集数据、模型、服务和业务流程于一体的水利GIS应用平台, 为松辽委重要水利信息系统提供空间数据服务和应用快速接入, 使各部门地理时空数据的结构标准和操作标准得到最大程度统一, 并获得数据及空间服务软件的现势性。宁夏固海扬水管理处许军, 冯立荣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水利优化调度模型算法, 同时针对传统遗传算法的不足, 设计了基于浮点数的编码的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 并将其应用于扬水泵站优化调度方面, 有效地处理了各种约束条件使收敛速度加快。河南省水利信息中心宋博等人提出了建立水利普查成果应用平台, 讨论了系统平台的总体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等。上海市水务 (海洋) 信息中心许维明对上海水务、海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实现了前置化管理、系统性监测、实时化预警、前台化管理——IT风险管理平台等功能, 为管理和决策层感知风险, 事前管控提供重要的信息化支持。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张飞提出了构建资源目录体系, 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统一, 并就元数据分类、资源目录设计、分布式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最终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目录的共享。广东省防汛抢险技术保障中心蔡旭东和李观义利用信息化技术, 开发建设了全省水利系统各级用户使用的资金监管平台, 实现了项目从可研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资金使用情况的全程监控, 便于对资金的使用和拨付进行有效监督, 有效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效果良好。

从来稿反映的成果看, 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高。

3 实践经验

此次来稿中, 还有一部分是全国各级水利部门在水利信息化发展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 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为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

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冯鐕钊介绍了广东省东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建设方案和关键技术, 展示业务制度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与共享在新建信息化项目中的重要性, 分享实践经验和所遭遇的待探索问题。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许维明等人通过上海防汛会商 (指挥) 中心的改造案例, 阐述设计、改建过程中确立的总体设计思想, 就如何为会商指挥构建新型的、能充分体现信息化建设在业务支撑中的价值和作用的办公模式, 提出较为独到的思想和观点, 并对具体设计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为本行业同类型项目提供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刘宪春等人提出建立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全国一张图”式的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库, 实现了以基础地理、土壤侵蚀因子、野外调查单元、侵蚀沟道、土壤侵蚀强度数据的检查与入库。上海市水务信息中心许维明等人提出推行网络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为应用系统辨识效能、消除瓶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辽宁省水利信息中心张闻波, 贾凯东讨论了水利信息化安全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石家庄市冶河灌区管理局张韶辉等人以冶河灌区高线现场实测操作为案例, 阐述、分析和对比了灌区信息化应用效果, 指出了灌区量测水是发展信息化的核心, 明确了灌区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与方向。新疆水利厅头屯河流域管理处蒋新会对头屯河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合流域信息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上海市水务 (海洋) 信息中心许维明, 宗志锋提出了核心机房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介绍了研究和探索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中国水科院和水利学会李琳, 李建国等人介绍了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设计开发的信息化系统, 讨论了信息化系统的优点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局淮河工程有限公司吴正松根据沂沭泗局开展的课题调研情况, 对水闸自动化控制设施维修养护工作进行了探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信息中心) 徐静保通过应用智能双线路由和智能DNS解析技术, 解决淮河水利委员会内部用户因特网访问和门户网站及业务系统外部访问速度瓶颈等问题, 实现了“电信走电信, 联通走联通”的网络优化目标。苏州市水利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郭岳玲将双绞线视频传输技术应用到闸站视频监控, 分析双绞线传输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设计实施方案并进行施工实现, 通过监控画面对比, 得出双绞线视频传输技术在视频监控中是可行的, 具有推广的价值。内蒙古自治区防汛抗旱调度 (信息) 中心陈二军提出在水利部新一代卫星通信平台基础上搭建内蒙古水利应急移动指挥平台, 该平台对提高水利业务部门获取洪涝灾害、水污染事件等突发性事件现场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管理局胡静宁等人提出采用PMC-1380多功能通信管理装置的泵站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 有效解决了泵站自动化系统内复杂的通信规约转换难题, 降低了LCU工作负荷, 便于系统集成, 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开放性。长江设计院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周启从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对病险水库安全监测更新改造有关问题进行了探析, 希望能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后期管理提供帮助, 使工程在安全、高效状态下运行, 以便更好地为除险加固工程服务。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杨明化等人对花凉亭水库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为实现自动化监测遇到的关键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 以期对其他水库安全监测自动化建设有所启示和借鉴。安徽省水利信息中心凌红霞提出利用对讲可视化调度平台取代传统管理手段, 实现对水库管理人员的可视化考勤、调度, 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信息化保障。北京市水务信息管理中心梁磊从整合技术、策略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方面介绍了网络整合的方法。南京水科院崔信民等人研究开发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建立白蚁检查、治理、复查验收数据在线上报、数据统计汇总、报表编制、专题电子地图, 以及信息服务和管理的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平台, 提高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信息化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信息办公室李宁生, 何桦提出基于Web GIS平台, 将一图式可视化图层化应用理念应用于系统设计研发全过程, 实现了在Web GIS地图上图层组合和叠加业务应用, 使汛旱工情信息发布系统能够一图多应用, 用户同页自由选择, 变化出不同的专题, 使信息查询、要素对比、演示更加清晰明了简单方便, 以适用于不同的防汛抗旱应用场合。上海市海洋信息中心许维明介绍了信息化进程中的涉海保密管理新任务, 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经验对于水利信息化的发展, 是十分宝贵的重要财富, 但如何归纳总结, 还需要认真研究。

4 结语

上一篇:高职院校系部下一篇:国家审计服务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