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熏陶

2024-06-28

活动熏陶(精选十篇)

活动熏陶 篇1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艺术类学生张扬、新潮, 在人群中往往是瞩目的焦点, 但在创新思维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缺乏创新的欲望, 即使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但却不知从何入手, 也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设计学院作为艺术专业教育的殿堂, 对艺术生艺术特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专业理论学习是单调而枯燥的, 他们需要课堂外更为广阔的平台去实践, 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灵感。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自创办以来, 遵循我校教育创新的原则, 秉承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不断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调整教学。设计学院开展学生工作也与专业紧密结合, 以艺术熏陶的方式,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开展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学生活动。

一、创意集市独领风骚

当你忍受着人流的拥挤来到有打折活动大商场, 却发现竟没有一件T恤有你想象中新奇的图案, 昂贵价格背后的东西竟不是那么新奇多样, 你会不会倍感失望?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这就是我们为设计学院学生提供的舞台——创意集市, 一个让别人认同自己的方式。

创意和自由, 是这个集市的灵感来源。艺术改变生活, 在这里, 艺术和商业巧妙结合, 同学们的创造力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手工皮件饰品、手工玩具、手印出版物、照片、衣服、家居设计, 不同风格服饰、卡通娃娃和创意图画、灯具设计, 还有手工回收刀叉饰品等林林总总, 在这里, 一定会有一件吸引住你的眼球。都说艺术的外延就是生活, 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走出课堂, 参与实践。创意集市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为学生展示自我以及相互交流搭建平台。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 通过参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动态, 审美取向, 为以后的学习创作, 或者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迷彩服设计大赛”精彩纷呈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富有创意和青春气息的群体。对于潮流的反映之快, 使大学生走在了时尚的最前沿。为了更好地贯彻军训中学到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设计学院举办“迷彩服设计大赛”。通过“迷彩服设计大赛”可以给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提高同学的审美观, 价值观, 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活跃北师大生活气氛, 展现北师大青春一代的风采。

大赛的作品均是同学们利用军训时发的迷彩服设计出来的, 每年会根据最新的理念制定主题, 先后创办了以“中国风”、“绿色环保”为主题等丰富内涵的主题活动, 同学们以组为单位, 以迷彩服为素材自由发挥, 设计不同风格的服装, 军训服装中的T恤衫运用涂料、布料、装饰品等重新进行设计, 以涂鸦、拼贴、剪裁、染色等表现形式使其具有流行、夸张、另类等风格, 并从中体现出作者对美的理解, 对潮流趋势的预测, 以及对服饰剪裁搭配的技巧。比赛过程中, 通过走台、唱歌、跳舞等方式展现了迷彩服的内涵和灵性, 展现出大学生的自信、个性、创意思维。设计学院的“迷彩服大赛”已经成为北师大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设计学院通过一年一度的“迷彩服大赛”, 不断挖掘迷彩服的丰富内涵, 展现迷彩服的独特魅力, 让所有参与服装设计的同学有一个充分展现自我, 表现自我的舞台。

三、音乐殿堂美轮美奂

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 传统古代“六艺”就包括“乐”, 可见中国人从很早就注重发挥音乐对人各方面的熏陶, 好的音乐作品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道德情操, 精神品质, 同样也有利于艺术生的设计灵感、创新思维的产生。艺术是相通的, 文化艺术知识的贫瘠会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我们学院每年都会组织一二·九合唱比赛, 旨在通过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弘扬了民族精神, 又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价值观, 将热爱祖国、追求理想、励志成才的浓浓情怀都融入到一首首澎湃激昂的歌曲中, 一二·九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一座丰碑伫立在心间, 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勇向前。

不得不提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歌手大赛, 它将设计与音乐以另一种方式巧妙结合。暂时远离专业训练的主题, 在艺术的另一个角落默默成长。站在灯光闪耀的舞台, 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 配上舞台背景, 用麦克风宣泄内心的种种情感, 或豪情万丈, 抑或愤世嫉俗, 去感受音乐独特的旋律美、节奏美, 展现自己的风采。艺术是一个充满刺激、变化和高度开放的领域, 不断探寻新的可能性, 新的视野才能让创作的源泉永不干涸。

四、体育竞技舍我其谁

“生命在于运动”, 健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 良好的心理状态, 收获更多的是热血沸腾的运动精神, 因此, 设计学院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观念, 养成健身习惯, 这种影响是长久深远的, 学生将受益终身。

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 除了追求独特的个性, 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 拥有强壮体魄同样不可小觑。艺术设计是一项需要长时间专注的脑力活动, 强健的体魄是高效创作的有力保障。学院根据艺术专业的学生特点, 将运动与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通过足球、篮球赛等运动竞技, 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丰富了校园生活, 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更铸造了永不言弃的创作精神。

运动, 永不止步;创作, 永不停息。同学们身着自己设计的服装, 举着自己设计的本班级班牌, 在绿荫场上挥洒汗水, 在运动中汲取养分, 让创作的源泉奔流不息, 这是人格的完善, 更是艺术的升华。

五、创新创业竞赛争奇斗艳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 有鉴于此, 设计学院针对不同专业举办了各有侧重点的创新创业大赛。有面向全院学生的学开淘宝店活动, 面向多媒体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媒体动画制作, 针对环艺的创新模型展览等等, 旨在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去, 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创作潜能, 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发展的平台。

学院严把创新创业关口, 严格审核项目创业理由, 通过让同学们对国内外相关技术研发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 来了解技术研发现状;对本项目技术成熟度深入分析, 评估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创业团队, 特别是申请人综合能力的高低也是创新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院认真分析申请人角色方案, 对其自身具备的知识条件、特长、兴趣、已有的创新创业成果考察。最后还要对商业计划及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 就市场、竞争力、商业模式、项目经济效益、风险进行深入探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院在各类专业大赛中成绩斐然。在2012年“金钥匙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作品大赛”中, 我院学生王宏兴同学获得国家级银奖, 罗程、严文军等四名同学获得国家级铜奖, 另外还有杜瑶等四名同学分别获得国家级“十佳”和“优秀奖”, 除此之外, 在“全国数字艺术大赛”中曹美玲等四名同学获得国家级优秀奖, 陈粤娉同学在2013年“广东省大学生数字图像图形创作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在2013年“广东省‘岭南杯’室内装饰设计职业技能大赛”中陈晓璇、王珏等三名同学分别取得了省级学生组三等奖和学生组优秀奖的好成绩, 其他创新类奖项也是不胜枚举, 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我院“创新创业大赛”的未雨绸缪。成绩的取得, 同样也是对我院追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检验。

艺术专业的学生重视个性独立, 热爱自由, 敢于冲破常规, 厌恶一切束缚。从创意集市到创新创业大赛, 无论是音乐、美术、体育或其他的一些艺术形式, 我们竭尽全力挖掘一切对艺术生心灵成长有益的元素。我们设计学院愿为艺术生的精神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为艺术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为创作提供平台, 引导他们融入主流社会, 激发创作灵感, 帮助他们获得认同, 建立创作的自信心。我们致力于培养视野开阔, 理念开放, 掌握新兴科技的一流设计师, 把培养艺术生回归到发展艺术的本质上,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真正兴趣, 让大学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 而是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 让每个学生自由地去选择, 让他们创作的翅膀自由飞翔!

摘要:设计类专业学生开展的学生活动与专业紧密结合, 以艺术熏陶的方式,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开展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学生活动。

关键词:艺术,创意,学生活动

参考文献

[1]黄丽娜, 张建中.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27)

[2]李艳红, 许晖.谈高校艺术生的素质教育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 (32)

国庆节日熏陶作文 篇2

今天是国庆节,我早早起床准备来一天的节日熏陶!

我和妈妈一起去平原商场看升国旗,路上真是热闹非凡,有的在给孩子们发气球,有的发宣传单,还有的.载歌载舞……大家都为了祖国第71个生日的庆祝,在路边、商场、公园的门口写着“庆祝国庆”四个大字。

我和妈妈到了平原商场,那里人山人海,看上去就连一个小飞虫都过不去,更别说我了。就这样我也很高兴,因为我可以跟国旗谈话了,我感到万分激动!还有衣着整齐的升旗队员,看上去庄严威武。

听新闻说晚上为了庆祝国庆,公园里有音乐喷泉,和我老爸一溜烟儿地跑过去。到了公园,远远地就看到了一起一伏的泉水,好像在舞池里跳舞似的,一会大一会小,一会高一会低。走过去看到小朋友们在喷泉里嬉耍,还有的用毛笔沾着水在地上练字,我也加入了他们的学习队伍中。因为毛笔字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我在那学习了“永”的写法,听说要是写好了这个字,别的字就好写多了,我一写就写到了十一点多,可是我一点也不觉得累。以后我要写好每一个字,好好的记录下祖国的每一个生日。

活动熏陶 篇3

不可否认,在少数语文课堂上,我们确实看到:学生根据活动单,按部就班机械性地进行着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读得没有情感,议论也缺少激情。课堂表现出了重活动、轻情感,重智商、轻情商,重理性分析、轻情感体验的局面。这种课堂显然是与课改精神相悖的。语言是有色彩、有温度、有精神、有情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缺少了情感,那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冰冷的、缺少温度的、没有美感的。所以“活动单导学”中语文课堂的情感熏陶不能弱化,我们要用好文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品味语言后,能披文入境,畅想于语文教学所营造的强大情感磁场中;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走入课文情境时,情感就会升华。语文教师就应该让课堂的读书声响起来,让学生的情感喷发出来,让课堂的语文味浓起来,让语文学科的特色凸显出来,这才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且看《春联》一课教学片段:

活动一:朗读春联,感知春联内容美。

1.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春联的意思。

2. 组内活动:

①互相说说春联的意思。

②交流春联所描绘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3. 小组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这些春联的意思?读了这些春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副春联中仿佛看到桃红柳绿的美好春光,真美!

生:我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这一副仿佛看到祖国山河壮丽、国家兴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我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一副仿佛看到了勤劳的人家那种一家团圆,欢欢乐乐过节日,有说有笑的温馨场景。

师:同学们理解了这些春联的意思,感受到了春联所描写的画面,那春联描绘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呢?

生:春联所描绘的景象非常美好。

生:春联所表达的祝愿也非常美好。

生:春联的内容一般是充满喜庆的,表现美好生活的场景和美好祝福……

赏析:语言有色彩,语言有温度,语言有精神,学生自主触摸文本,积极体验,让学生静下心来,轻声读读这些春联,品一品它们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思考、感悟,在亲历阅读、尽情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的深处,感受到春联所描绘的内容,体验到春联所呈现的意境美。

活动二:品读春联,感受春联结构、声律美。

1. 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春联在结构上以及诵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2. 组内活动:

① 结合一副春联交流春联结构上的特点。

② 探究:春联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有什么规律?这种规律让春联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3. 展示:诵读春联。

师:春联不光内容美,如果我们细细地研究、品读,你还会发现春联的其他特点。

……

师:哪一组来汇报:读着这些春联,你们还发现了春联的哪些特点?

生:春联在结构上讲究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

生:正因为春联讲究对仗,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师:哪一组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些春联?

生:我们组……

赏析:感受到了春联的内容美、结构美、声律美后,让学生从理性的思考中走出来,美美地诵读春联,让美不仅留在心中,更能通过美妙的童声将这种美展示出来。

活动三:交流春联,感受春联文化美。

1. 将自己认为最值得交流的内容整理好。

2. 组内活动:

交流:春联的发展、最早的春联、与春联有关的古诗、春联的贴法、春联的种类等。

3. 全班交流有关春联的知识。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春联的相关资料,哪一组来交流?

生:我们组来交流春联的发展史……

我们组了解了中国最早的春联是……

我们组还搜集了不少和春联有关的古诗……

我们组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可以贴不同的春联,例如……

我们组还了解了春联的贴法,大家看,这是我们组写的春联,我们给大家贴一贴……

师: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无与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同学们,你们喜欢春联吗?

生:喜欢,因为春联是咱们国家特有的一种文化,我为咱们祖国有这样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生:贴春联代表着喜庆,我喜欢喜庆的节日。

生:春联上的书法很漂亮,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让我感受到汉字独特的美感。

生: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快乐的语文学习,让我了解了很多知识……

赏析:从课前的音乐让学生谈美好的回忆,到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交流,学生在了解了春联的发展、最早的春联、与春联有关的古诗、春联的贴法、春联的种类后,觉得春联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增强了熟悉感,凸显 了生活语文,营造出春联文化。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学生的情感在“理解春联、诵读春联、交流春联、展示春联”的过程中得以熏陶和升华。

活动熏陶 篇4

一、实际语言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重数量, 轻质量。

有些老师片面强调词汇量的多少, 忽视了幼儿对词汇的感知、理解, 更谈不上对所学词汇的日常使用。最终使语言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2.重结果, 轻过程。

把语言教学简单的变为背诵课, 教师教的枯燥, 幼儿学的乏味, 逐渐使幼儿对语言课失去了兴趣, 导致语言教学的停滞。

语言内容要从感知入手, 发展幼儿的语言接受能力。如学习儿歌《雪花》, 幼儿本身对雪花很感兴趣, 特别想知道有关雪花的话题, 然而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就教儿歌《雪花》一句一句的教诵。再要求幼儿在一定时间内背会。结果, 教师的教学枯燥, 使幼儿对学习儿歌失去兴趣。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教学活动, 就这样变为了一节枯燥的背诵课。

二、语言教学活动须以情感为主

1.幼儿文学作品是启蒙文学, 其目的是让幼儿从文学作品中受到教育并起到认知世界和娱乐生活的作用, 因此, 作品创新本身就必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有针对性的通过文学形式, 激发幼儿认识世界的兴趣, 增长其知识, 帮助他们分清善恶美丑, 培养快乐的情感, 以达到启迪童心的作用。

2.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 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容, 包括对语言的倾听、理解、表达。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幼儿是在成人正确的发音、语序中, 领会词语的含义, 掌握交谈的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语言感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幼儿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 发展幼儿听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的品质。

三、语言教学活动中, 具体实施方案浅析

1.以新奇引起注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开头能唤起幼儿听的兴趣,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幼儿的注意力受情绪、兴趣的影响较大, 幼儿的情绪越积极, 兴趣越大, 注意力就越集中。因此, 要提高幼儿听的兴趣, 发展他们听的注意力, 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在温暖、安全、宽松的环境中, 幼儿才能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而集中注意, 同时以新颖别致的情境来导入语言教学活动。例如, 故事《小马过河》中, 首先设置一个场景, 一片绿色的森林, 有河, 有小动物们在游戏。这时, 老师说, 有一匹小马要过河, 但小马胆小, 不敢过河。现在请幼儿为小马设计一下如何使小马过河。这种形式生动、新奇一下子就把幼儿带到森林的情境去了。他们个个把自己当成一个愿意帮助小马的勇敢人, 很快进入角色, 互相讨论, 这种快乐、愉快、妙趣横生的氛围, 很容易激发幼儿学习新课的兴趣, 为下面的新教学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2.以情感为主线

同注意力相同, 幼儿的情感也不稳定, 极易受外部情感的感染, 因此, 语言也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 也可以成为幼儿的心灵独白。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跟情而走, 体会情节中的内容。在学习中知道了真诚的可贵, 诚实的可贵。例如, 故事《去年的树》, 首先让幼儿学习倾听, 从中感受故事中语言的美和故事中情节的乐趣。把自己当是大树的朋友——小鸟。当故事中冬天来了, 小鸟要飞到南方时, 大树说:“来年时, 再请小鸟为它唱歌。“小鸟答应了。当来年回来时, 大树不见了, 只剩下树桩, 小鸟很伤心, 一直努力的在寻找大树, 最后, 他终于找到大树了。可是, 大树已经变成了木柴, 并且点燃了蜡烛。小鸟对着蜡烛唱起了那首去年的歌。幼儿听得很认真, 仿佛自己正在给大树唱歌, 他们思考、议论、痛恨伐木工人, 佩服小鸟对朋友的守信。觉得大树是多么可怜, 一种同情心的感染被引发了。幼儿知道了朋友的可贵, 要保护树木, 不能随便砍伐树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老师语言的启发下, 幼儿的情绪由愉快到低落, 再到佩服时, 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幼儿的讲述声情并茂, 并且结尾讲得非常富有情趣, 真正达到声情并茂、富有寓意的效果。

3.以精彩留体验

语言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 成功的关键是要看他是不是有闪光点。也就是是否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 令他们留下深刻的高潮印象。因此, 语言教学活动中, 要精心设计, 寻找高潮, 在高潮的处理上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幼儿的脑海里留下难忘的一刻。例如, 故事《大白鹅》中, 寻找关键句时, “大白鹅变成大黑鹅”进行情绪启发, 这通过大白鹅骄傲, 没有礼貌, 走起路来眼睛长在头顶上, 让幼儿体会到骄傲的人孤单, 没有人会理他, 所以大白鹅就变成了大黑鹅。因此, 使幼儿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幼儿的兴趣很高, 发生了这样的事, 幼儿为大白鹅找原因, 为它纠正其行为习惯。气氛之热烈, 思维之活跃, 发言之踊跃, 把本次语言教学活动推到了留有深刻体验的高潮。

4.以意蕴促回味

语言教学活动是一门广泛的艺术, 在整个过程中往往是以说为主, 思维比较发散。结束教学前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让幼儿的思维有一个创造性想象的空间。从而让幼儿喜欢参与语言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他们想象的翅膀。例如, 主题活动“书——人类的朋友, ”我们让幼儿知道了书的发展史, 即萌发好奇和探索创造的欲望之后, 老师说:”小朋友, 平时爱看什么样的书, 你能为爱看书的人设计一本什么样的书?”幼儿的思维发散开了,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幻想起来“我要设计一本太阳能的书, 白天吸收阳光, 晚上翻开书就可以发光, 不用开灯就可以看书”, “我为爱看书的人设计一本空调书:在夏天看这种书翻开会吹来一股冷气, 使人阴凉。冬天看这种书, 翻开会有股暖气, 让我们感到温暖”。想象力丰富的幼儿对未来的书有大胆的想象, 美好的愿望。趣味十足的语言教学活动结束了, 但留下了轻松的心情, 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同时又使幼儿对未来有了无限的遐想, 这不是很有意义的结尾吗?

熏陶感染塑心灵 篇5

——国培学习心得

紧张而愉快的国培学习结束了,十几位国内语文教育专家、知名教授、教学名师为我们奉献了数十场精彩的报告,老师们高屋建瓴、旁证侧引的讲述,让我的心情汹涌澎湃。

国培计划首席专家、语文教育专家、魏本亚教授,腹有才华气自横,文化积淀深厚旷达,古诗文、现当代散文名篇、中小学教材内容张口就来、随嘴吟诵,他以卓越的人格魅力,站在教育理论的制高点,令我们敬佩万分;华东师大郑桂华副教授的讲座,深邃而有见地、她丰富的知识领域,学者型的印象十几天总也挥之不去;江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吴格明教授《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讲座,观点鲜明新颖,她口若悬河、起伏自如,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娓娓动听,从教材文本内容、古代现当代文学作品,都烂熟于心,凡相关教学的各类知识,均可类比、例证,信口拈来、畅快无比,他的学者风范至今记忆犹新。

10月22、23日两天,我用心聆听余映潮、黄玉峰、马骉、程翔等四位大师的精彩课堂和报告,心灵和大师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和碰撞,一下子感觉自己收获颇丰,感觉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有了前进的动力。

大师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同学们一起解读了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散文。虽然他们的教学方法不尽一致,课堂环节不尽相同,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有所区别,但他们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了想要交给学生的东西。

余映潮老师教学注重热身环节,开始就让学生自选角度欣赏课文,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进而设计出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文,并共同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有收获,能力有提高的目标。

语文“叛徒”黄玉峰老师更是别具匠心、另辟蹊径,对文章中人物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可谓透彻极致,极有见地。其敢说敢讲的性格让人佩服,其高深的知识水平让人赞叹,体现了自己的人生原则和标准:做人要做苏东坡。

程翔老师的《老王》,采取了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形式。课前让学生分别成立了学习小组,选举了小组长,由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讨论。然后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为自己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然后针对某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共性问题进行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课文,由于授课者不同、学生不同,授课者和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不同,就会产生别样的效果。几节课下来,我感觉到作为一名语文人身上所肩负担子的沉重。语文做为母语和最基础的学科,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其基础作用不言自明。如何教好语文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所要思考、所要做的。

两天的洋思考察给我注入了新的精神营养。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我的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这块热土上孕育出的特有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让洋思中学成为江苏省的一块金字招牌。从而吸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取经者。面对这个现象,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我考虑到的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工具性,大家都明白,我不需多说。而我认为,正是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精彩纷呈的。每个语文教师立足文本,自选角度,上出的课型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不应该受课型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我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语文教学只要本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是次要的。我认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因地域差异﹑学情差异﹑或者其它差异,它都制约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授课模式。所以,我认为每个教师授课有法,但无定法。

因此,我想说,站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但不是照搬,更不能东张西望,丧失自我。我们学洋思,不是照搬洋思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学习其精神或是对我们更有益的东西。语文教学是美的,语文课堂绝不是单一的形式,因此我想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才是我心中的语文教学。

我对教师成长的几点思考

十几天以来的国培班学习,我思想的感情的潮水再也不能平静.。每一位老师独到的见解,高超的教学水平,勤勤恳恳育人,踏踏实实做事,高尚师德,无不成为我仰慕的理由。

那么,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怎样缩小差距,向他们看齐呢? 当然途径很多,但我觉得这些是主要的:一是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才有追求;有了追求,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我们才能踏实前行。只有前行,才能反思;有了反思,才能提高。

二是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养,只有有了丰富的学养,我们才能建起学术的高楼大厦。当然,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识还太浅薄,站在名师大家面前,我们真可谓是后生小子,这是件好事,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能迎头直追,自觉地学习,我们也可以走出去,请进来„„

引入情境 熏陶语感 篇6

一、营造美读氛围,感悟语言情味

美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训练语感就落到实处。教师融情的范读,境随声出,可以唤起文中形象美、语言美。如《瀑布》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诗人对瀑布由衷的赞美。教师可先用轻声、缓慢、赞美的语气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风中瀑布飘渺、朦胧、纤细的美姿,如轻烟袅娜上升,似迷雾朦胧一片,像细尘纷乱飘洒,感受形象美。诗歌的第一节,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也能唤起美的形象。“还没/看见/瀑布/,(停顿稍短)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先“听见”后停顿稍长);好像/叠叠的浪/涌上暗滩,(“叠叠”要读得重、慢,重读“涌”,读出浪涛的气势)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阵阵的风“要读得轻柔些)让学生通过节奏的变换,掀起感情的波澜,感受到祖国山川的优美,身心的愉悦之感便油然而生。学生在想象中读,语感也随之产生了。

二、巧设激情导语,加深心理体验

教师创设富有激情的、紧扣儿童心理特点的课堂导语,渲染情感气氛,引起学生情绪,加深心理体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首都人民群众冒着寒风伫立于街头头送别灵车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哀悼总理的深情。教师以低沉、凄切的语言缓慢地诉说着敬爱的总理的逝世,涓涓语流,如一曲挽歌,把学生带入了肃穆、庄严、催人泪下的气氛之中。教师的激情不仅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阅读期待,而且确立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好了铺垫。

三、优化课堂提问,培养直觉思维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这种敏锐的感觉,在思维形式上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学生整体直觉能力和速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展开创造想象,把抽象的语句还原为鲜明的直觉形象,使整堂课成网结体,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如《在艰苦的岁月里》结束句:“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语句抽象难以理解,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行想象:他看到的“未来”、“希望”是怎样的情景?通过创新想象,激发情感,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内化了书中的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整体直觉性。

四、引发想象创造,丰富语言表象

感受语言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语言是文字的载体,好的文章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在写“山、水”两段,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把桂林山水的句式并容,写了青山衬“白银”,微风吹动,水花飞溅纷扬的迷人景象。在教学这些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品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韵味。通过这些想象,学生就会切身感受到课文的形象美,把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和迅速感悟的能力。

五、推敲品析词语,增强应变能力

教师要巧妙结合教材中语感训练的特点进行比较揣摩,迁移运用,可以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学生有了应变能力,语感水平就会产生飞跃,就能灵活使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在学生对句子理解的模糊处,在作者表达感情的细微处,可能通过比较读,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如教《林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模着的,顺着的……”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停留在说岭多,岭的式样多。让学生比较读读“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学生马上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不一样。有的说:“有了‘点儿’说明了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有了‘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有的说:“有了‘点儿’还能表达出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读,读出味道,比出惊喜,起到良好的效果。课文这样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使用的语句很多,我们灵活运用换、补、调等方式,组织学生比较、读读、想想,促进学生语感的提高。

总之,语感训练要以激情引趣,激发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不断教授给学生的语感图式,达到抓好学生语感训练的目的。

音律熏陶情景教学 篇7

一、文本自身的音律美

文本自身的音律美在这里强调的是文本中地方特色语言的内涵美。例如《窦娥冤》这一课主要表达了对元朝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沉痛批判。窦娥的每一句话都似岩浆迸射、山洪暴发, 感情如火, 激荡如潮, 慷慨激昂。这种语言用普通话来读就不如用徐州、淮安一带的方言来读, 感情抒发更为强烈。因为文中所写这一惨案发生在楚州, 距离徐州宿迁比较近, 用这一带的方言来读, 可以让学生真正投入课本中去, 就把自己当成窦娥, 将心比心, 消除心理厌烦感, 引起学习兴趣;又可以克服此时普通话感情并不很强烈的弱势, 引燃学生的激情。在这一课中地方语言的魅力要超过了普通话, 特别是在窦娥被押赴刑场发出三桩誓愿那一部分可称得上语文课本中方言美教学的经典。我们学校地处徐州, 在上公开课时我就让学生用徐州方言进行分角色对话朗读, 学习气氛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 为下面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不管是学生还是听课教师反映都很好。地方语言美可以说是文本自身音律美的一个方面, 利用好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这是一篇戏曲, 我国戏曲分为40多种, 都带有地方特色, 用地方特色语言更能营造情感氛围, 更鲜明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否则的话, 地方戏曲就失去了地方传统特色的意义。我们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才会有好的收效。

用这种方法进行地方特色语言美教学的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茶馆》。我在教学中让一部分学生模仿北京口音进行对话, 让另两部分学生分别用普通话和徐州话进行对话, 又让学生观看了一小段电影片段, 结果都认为北京话说起来有特色。进而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这样的语言品析课要比教师的泛泛而谈好得多。

二、与乐曲文本相吻合的音律美

有些文本所抒发的情感和一些歌曲的内容是相吻合的, 或者文本的意境和一些背景音乐的意境是相通的。对于学生来说, 课本是枯燥乏味的, 但乐曲是他们所喜好的。我们就可以用歌曲或背景音乐熏陶学生。《泪珠与珍珠》这一课中写到了慈母的怜爱之心和慈悲的感恩之心, 这一点和歌曲《爱的奉献》《天亮了》的内容很相似。我在教学中选择了《天亮了》, 不仅因为情感相合, 更因为在这首歌曲的背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 它蕴涵着父母对子女至高无上的爱以及韩红那真挚的慈悲之心。这一点正好暗合了课本。我在分析这一部分时放了音乐并对其进行了介绍:1999年10月3日, 在贵州麻岭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 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 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得救了, 这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在生与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 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这就是伟大的父母之爱。韩红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讲:我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 然后母亲又不在身边, 所以父母的这种爱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但是哪个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呢?最后韩红收养了潘子灏, 把爱撒向了他。介绍完之后我又放了一遍, 有学生就哭了。我想我的教学取得了一点成绩, 因为我感到在文本和歌曲的作用下,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情感得到了升华, 品质得到了提升。这也正是新《课标》的要求:陶冶性情, 培养美好品质。

又如《庄暴见孟子》一课讲的是音乐和治国的关系。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都感到乏味, 想让学生喜欢上比较难。课前我就和学生一起欣赏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曲中引导学生想象巍峨的群山之间潺潺流水的优美境界。它可以将我们带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心中有一种澄澈的感觉。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坐在教室里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有这种感觉, 然而如果整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即使听到如此美妙的旋律能高兴起来吗?顺势拉出了课文的主题:音乐和治国的关系。这样学生既得到放松、消释了疲劳, 又能乐于学习进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属于悼词而且是翻译过来的, 对学生来说索然无味。我们就可以放一些背景哀乐让学生配合音乐演讲, 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翻译作品的抵触情绪, 把学生拉到课文的路上来, 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师自身的音律美

网上有许多课文的范读, 我们教师可以拿过来就用, 以听读或跟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我比较赞同教师自己的范读, 这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高一些, 比如音质要好些, 把握节奏的感觉要强些等等。用教师自身的魅力熏陶学生,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感染了学生, 学生自然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在这方面有些教师缺乏的是勇气和激情。没有勇气不敢去尝试, 没有激情无法投入文本中, 怎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给自己一点信心和激情, 让自己在语文课堂中闪耀光芒。

艺术的熏陶 篇8

我喜欢独自漫步在德国的小镇上, 这样便感受到了欧洲那沁入骨髓的优雅和浪漫。经过上百年风雨浸淫的青石街道, 高低不平, 铺着密密麻麻的石头, 每一块都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光滑圆润而有光泽。两旁的木屋仍然保留着木结构的主架, 只有一扇扇玻璃窗让人感受到一点现代气息。街上一间间小小的商店, 自豪地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商品, 抑或是主人炫耀着自己得意的收藏品。顺着街道, 常常可以看到坐在路边咖啡店悠闲惬意的人们, 或有幸福的夫妇抓着调皮而四处张望、嘴里还舔着冰淇淋的小孩的手, 上百年的时光仿佛缩影在了此刻的画面里, 优雅和浪漫便如同随处可闻的花香, 在这片清新而自由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似乎这里的人们没有文艺、小清新, 也没有非主流, 没有煤老板也没有什么二代;只有咖啡豆磨成的卡布奇诺, 在华丽而富于装饰的花园小屋里冒着香气, 缤纷而极其诱人的甜点似乎是唯一能沾上一点点所谓的小资情调的事物了。欧洲的骨子里, 更多的是绚丽繁华的优雅, 而不是清新简单的朴实。文艺复兴的文艺也与中国意义上的文艺有所差别。有时这种极其华丽的精神体现在复杂上, 比如品目繁多的餐具:切披萨的圆刀、特别的西柚小刀、切土豆的小刀、削胡萝卜的专用刀、牛排专用餐刀、切奶酪的小铲刀、鸡尾酒的吸管勺、专用于蜂蜜的长勺, 还有摇匀咖啡的小勺……艺术的缤纷和华丽, 点缀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在德国的一年, 对我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文化艺术的熏陶。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欧洲艺术, 给了我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年的时光, 我仿佛处在一个文化和艺术的世界里, 不仅是有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艺术汇聚的景点, 就是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镇、每一座城市都流淌着古老而优美的文化艺术气息。在这样的环境里, 优雅和艺术就像血脉一样, 流动在身体里。

其中最令我欣赏和赞叹的, 也是最体现欧洲精神的, 是欧洲的古建筑艺术。古老宏伟而精致的教堂, 端庄肃穆却又华丽的议会大厦, 雄伟气派且典雅的宫殿, 沧桑沉重、历史悠久的古堡, 这些建筑所展现出的异国情调, 完美地重新塑造了我心中欧洲的形象。上千年来, 王子和公主的浪漫, 国王和贵族的荣耀, 教皇和教廷的权威, 平民和百姓的闲适, 全部在这建筑的文化中体现了出来。

最令我赞叹的建筑是科隆大教堂。它占地8000多平方米, 高达157米的塔尖位居世界第三, 为欧洲北部规模最大的教堂。然而看惯了祖国的大江大河、名山名川, 其规模还不足以令人震惊。真正让人感到震撼的, 是教堂中精妙绝伦的雕刻和绘画。从外部到内部, 从底部到塔尖, 整个教堂完全被精美华丽的雕刻所覆盖, 可以说, 整个教堂就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无论是门还是墙, 柱还是棱, 窗还是顶, 都饰以庄严古朴、精美无比的雕饰。每一扇玻璃上都绘有不同宗教故事的图案。走进教堂, 仿佛瞬间穿越几百年时光, 回到了16世纪, 整个大厅回荡着神秘而庄严的圣歌, 阳光透过彩绘的玻璃, 洒进大堂, 有一种难以形容而令人敬畏的光泽。顺着506级的螺旋回廊爬上百米高的塔顶, 环顾整个古城的风貌, 塔顶的钟声回荡在整个城市之中。毫不夸张地说, 科隆大教堂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奇迹。

单从艺术的角度, 科隆大教堂已经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 然而建筑方面更是令我感慨不已, 给了我巨大的启迪, 它同样也是建筑的奇迹。教堂从13世纪开始动工, 直到19世纪末才由德皇威廉宣布完工, 历时600多年。而据了解, 大多数欧洲大教堂的建造都历时400年以上。得知这个消息, 确实让我无法想象。过去读中国历史, 万里长城的工期长达几十年, 王侯将相的陵墓耗时20年、30年, 已经足够使人震惊了。而如今, 一栋摩天大楼的建成仅需2到3年时间, 几百年的工期确实令人难以理解。也许一个人一生坚持做一件事还可以完成, 那么几十代人坚持做同一件事情就真的是无法言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者都始终保持着同一个信仰, 且绝对忠于最初的设计。我想, 这个民族的坚持不懈、专一恒定, 或者说是耐性和毅力, 正是这座由几十万吨石材雕刻而成的建筑奇迹在几百年的岁月里仍然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语文课堂的情感熏陶 篇9

[案例一]丰碑晶莹:深情恸天地

浙江特级教师贺诚在课堂上素以“执其投入, 极其动情”而著称, 他的这一特点在执教《丰碑》一课时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师:你看到了这些情景, 很好。请同学们接着往下面看, 你们还能够看到什么呢?

生:书上用“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 来描写这位军需处长的衣服极其单薄。

师:是的, 极其单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生:“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 说明衣服不但单薄, 而且破旧。

师:你很会想象, 确实是这样的。

生:我看到这位老战士坐着一动也不动, 是被“冻僵”了。

师:给“冻僵”画上着重号。除了冻僵的样子, 还有……

生:还有他镇定自若的神情。

师:如果把“冻僵”和“单薄破旧”这两个词联系起来, 你会想到什么?

生:正是因为他的衣服“单薄破旧”, 所以他才会被“冻僵”。

……

师:同学们, 通过阅读课文,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具普通的、僵硬的遗体, 而是一个高尚的、英雄的灵魂!他现在已与冰天雪地的云佟山连在一起, 融合成一个不朽的灵魂, 它雄伟峻峭, 直插云天。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称颂他是一座———

生 (齐) :丰碑!

解析:《丰碑》一文, 写的是红军长征过雪山时的动人故事。文中的军需处长为了保证在严寒条件下部队物资供给的正常, 最终与冰天雪地的云佟山融为了一体。贺老师引导学生把出现在课文不同地方的关键词语连接起来, 在对比映照中感悟人物精神, 步步进入情感高潮。而后, 他用深情款款、声韵铿锵的语言点化出“丰碑”的含义, 让我们怆然感到“昨日的万里长城, 今日的一缕英魂”!

[案例二]望断关山:柔情真似水

在全国首届诗文诵读观摩会上, 王崧舟老师的一堂《长相思》示范课震撼了全场。请看片段。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我先问我的老父:“老父, 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 我从“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 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你离别家乡, 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 保卫祖国。所以我不怪你。

师: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 我何曾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我重任在肩, 我责任如山, 我不得不离, 不得不别啊!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为了壮志和理想, 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 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课件出示“长相思”三个字, 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 水一程, 程程都是———

生 (齐) :长相思!

师:风一更, 雪一更, 更更唤醒———

生 (齐) :长相思!

师:爱故园, 爱祖国, 字字化作———

生 (齐) :长———相———思! (掌声)

解析:《长相思》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扛鼎之作, 写的是作者亲情至爱与戍边卫疆之间的矛盾冲突。这里, 王老师让学生以词人的父亲、妻子等身份, 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在一唱三叹的回转反复中, 学生知道了作者“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静心回味课堂场景, 我们无法淡忘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那直面心灵的融入、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其实, 对词人而言, “那秦时的明月、那汉时的风, 是梦, 不是梦, 望断了关山万千重”!

[案例三]温暖四季:真情存永久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美文时, 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切关爱。

师:阅读同一篇文章, 同学们可能各有各的体会, 这是很正常的。现在, 孙老师愿意再一次聆听你们的声音。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 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 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 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 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 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生: (十分羞愧地) 我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 我们家的这棵大树倒了, 他们都不肯要我, 我感到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有时, 我想到了死。 (全场无声)

师:孩子, 你是无辜的!你是坦诚的!你是坚强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关心你, 班级就是你的家, 学校就是你的家, 朋友就是你的家。你的经历和体验就是你的宝贵财富。从中, 你会体悟很多, 你会学会更加珍惜自己, 珍惜生活!

生: (激动得热泪盈眶) 老师, 我真想喊你一声:“爸爸”! (会场上掌声雷动)

解析: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现实中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幸福快乐的。孙老师交出的答卷岂止令我们信服, 简直令我们感动, 他不但“从心里抱起了孩子”, 而且小心翼翼地用爱去温暖孩子柔嫩的心田, 让孩子不再孤单、不再彷徨、不再忧伤。从这一令人刻骨铭心的育人经典中,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了教师这份爱, 无论暴风雨多么猛烈, 我们的孩子也一定能勇敢地“走过春天, 走过四季”!

情感熏陶自由感悟培养能力 篇10

一、创设情境, 注重熏陶感染

新课改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 可促使学生把作品中的文字还原成画面, 从而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感染的同时, 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情趣的理解。

1. 直观形象, 体验美感。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有个显著特点, 直观形象的东西易于吸引儿童注意。因此,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 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展现具体的形象美,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愉快地理解语言文字, 感受到事物的美。如教学《草原》一课, 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草原那“一碧千里”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可先给学生看一段描绘大草原的录像。广袤的草地配上蓝天、白云和羊群, 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所需要的情感位置上, 此时让学生读课文, 喜爱之情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2. 激发情感, 增强感染力。

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 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 才能“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时的相关图片、影视资料, 了解当时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和我抗日军民的顽强抗争意志;搜集现在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 篡改历史教科书的相关新闻报道, 了解现在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丑恶行径。课堂上再配以教师饱含激情的讲述, 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日军民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 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必将更为深刻。

二、指导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注意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除此基本要求外, 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1. 读思结合, 边读边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做到读思结合。如教学《麻雀》一课, 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猎狗看到老麻雀站在地上, 为什么愣住了, 而且慢慢向后退?”由此引发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思考, 进而领会课文蕴含的思想内容, 体会到文中伟大的母爱。

2. 指导技巧, 声情并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个学段阅读能力的一个要求。要读得有感情, 就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一篇文章对于重点语句进行重音、停顿、语气的指导, 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 理解文章的感情, 做到声情并茂。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 亲人》等很多课文都适宜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角色效应, 深化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 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引导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去思考、去体验, 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还可以促使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如教学《狼和小羊》《晏子使楚》《西门豹》等课文时, 可指导学生揣摩课文角色, 以文中角色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 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的表演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提高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鼓励质疑, 提倡探究创造

学生要“探究”“创造”, 首先得会思考, 能大胆质疑, 提出有个性的见解, 从而引发思维的碰撞, 磨砺阅读品质。

1. 个性化阅读是质疑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的“个性化”主要是指: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阅读方法、阅读水平上存在差异,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课堂上, 要让学生充分运用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个性化阅读。值得注意的是, 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吸收、自由思考探索留出充足的时间和余地, 才能为质疑提供条件。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质疑需要突破原有知识, 通过独立思考, 提出个人见解。也许, 这种见解并不成熟, 但这是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的结果, 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都应予以珍视和尊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有学生提出:小女孩生活那么悲惨, 最后却面带微笑死去, 应将“微笑”改为“苦笑”。虽然这个学生未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但他能大胆提出个人见解, 教师应先予以肯定和鼓励, 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微笑”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3.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启发思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引导他们交流阅读体会, 展开讨论, 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草船借箭》, 有学生提出, 既然诸葛亮每一步行动都有用意, 那么诸葛亮请鲁肃在船上不是下棋或睡觉偏偏是喝酒, 有没有其他用意呢?此题一出, 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纷纷发表看法, 最后统一认识到:诸葛亮是用酒杯里酒面倾斜度来判断船受箭后的倾斜程度, 以便及时指挥调转船头。这样, 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中“神机妙算”一词的认识, 而且思维也得以发展, 阅读效果得以深化。

四、精读细品, 体会文中精妙

咬文嚼字、体会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所以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写人记事、抒情状物的。

1. 抓住重点词句, 精读细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 抓住重点词句来领会其深刻含义的课文是比较多的。如《温暖》一课, “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又”字来深入体会;《挑山工》一课, 则应引导学生抓住挑山工说的话, 以及课文最后那句,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 因为我需要它”等重点句子来着重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2. 抓住重点段落, 精读细品。

抓课文的重点段落, 就是选取课文中着重体现作者写人、记事、抒情、状物用词的准确精妙, 对学生有强烈的情感熏陶作用的段落与学生共同赏析。如《草原》中描写草原景色的段落;《匆匆》中介绍时光易逝的段落;《飞夺泸定桥》中英勇战斗, 抢攻桥头的段落等。这些重点段落感染力强, 用词精妙。通过精读感悟, 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上一篇:电视系列广告下一篇:开放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