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课

2024-07-30

初中生物实验课(精选十篇)

初中生物实验课 篇1

一、观察能力贯穿生物实验过程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 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

1. 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实验演示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 学生只有认真观察, 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 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当然, 为使学生观察准确, 我们的演示实验要充分准备, 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准确, 实验现象清楚;演示前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方法, 如先分析后观察, 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

2. 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 能学会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如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 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 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 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重复观察, 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 揭示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科学思维在生物实验中形成

科学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就要能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思维。

1. 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

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的研究, 只有将其分解, 才能一部分一部分认识, 深入其内部, 发现其本质。

2. 对要研究的事物各部分进行综合。

科学思维要求我们能把实验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 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 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 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3. 学会比较。

比较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 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

4.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 功能与构造之间, 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 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 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三、课外实验是生物实验的拓展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巩固、深化课内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 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课外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课外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 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与课堂实验相比, 课外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 课外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堂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 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 而课外实验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 或者场地较为广阔, 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 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 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 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 课外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课外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 亲自观察、记录, 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 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逐步养成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4. 课外实验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课 篇2

一、教学目标: 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探究法

三、教学难点: 探究过程中的创新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探究实验所需的动物和其他物品。(鼠妇,纸盒。纸板,湿土,手电,表,玻璃板)

课前了解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准备情况。了解学生对探究法的了解及运用,知道恒量和变量。

六、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课前同学们已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种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课题及探究方案,包括将要探究的动物、适当的条件、实验的场所和障碍的设置等。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

教师活动:

对学生探究方案适时给予评价,对于设计中的不足及时引导学生及时完善。

对本节课无法完成的设计,在鼓励和肯定他们符合科学性的自主探究方案的同时,建议他们将活动放在以后完成,并能够提交探究结果和结论,与大家共享。然后将这些小组分散到其他小组中,集中完成“光对鼠妇活动的影响”这一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二:

各小组依据完善后的探究方案分组进行实施,认真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对鼠妇的活动需要经过的实验的次数进行统计。

教师活动: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学生活动三: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交流、分析。各小组统计好其他小组所探究的鼠妇数量、探究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并与本组探究的鼠妇的数量、探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比较分析。

教师活动:

组织好小组间的交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针对探究结论的分析比较,提出问题: 不同的环境条件的次数一样吗?说明什么?

这次探究活动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此问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探究活动,谈自身的感受,不应过多的限制学生。)

3、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使大家掌握了研究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方法,了解了光对鼠妇活动的影响。同学们在本节课的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和精神,努力适应社会环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点滴 篇3

关键词 生物实验课 实验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课程标准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课程标准、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生物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经过8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教师除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教师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 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 cm);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1 cm,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

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然后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当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例如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年级一班50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县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笔者在初二年级4~6班,初一年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参照了初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1/3的学生在5 min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 min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教师及时发现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 篇4

一、明确实验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放开学生的手、脚, 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 让学生去模仿, 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 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 直至实验成功。但在放手实验时, 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 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 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 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 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 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 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安放距桌边一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 光强用平面镜, 光弱用凹面镜;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 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 微调粗旋镜升降, 细旋校像清晰, 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 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视, 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 如用左眼观察时, 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 转动转换器时, 纠正物镜的错误操作。转动转换器, 把物镜偏两旁, 放回镜箱原处。然后强调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兴奋不已, 终生难忘。

三、运用简易方法, 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

四、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 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 回家捉两只蝗虫, 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 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 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 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 而且也记得牢, 印象深刻。

初中生物实验总结 篇5

本学期生物实验室的各各方面工作都能顺利开展,现将这学期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1、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发展建议

2、购置仪器、药品要先行申请,由主管领导审阅后报校长室审批后再购置,入库要验收,同时填写入库清单。仪器原则不外借,若借出要由主管教导或校长同意后才能,并要及时追回。

3、认真记录仪器使用.损毁.丢失情况并报学校有关部门核对备案。

4、及时做好实验仪器的验收.核对.入库工作。如实填写库存仪器登记表。

5、加强安全制度。药品、仪器橱要上锁,沙桶要定期检查、补充。实验室经常通风换气,设备保持经常运转。

6、仪器、药品存放制度。做到分类存放,定橱定位。分组实验所用仪器药品一律应实验员发放,实验结束,及时清洗、整理、归放。

7、科学管理.规范摆放.井井有条。

8、保持仪器整洁.完好。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

9、搞好室内外卫生。

二.实验教学工作:

1、按照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及时开足开好试验课程。

2、积极和任课老师沟通交流,认真研究,确保实验教学的场地.器材和实验过程中学生人身安全.仪器安全。

3、根据实验通知单提前.充足准备仪器,确保教学需要。

4、协助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指导学生分组试验。

5、及时补充实验材料,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禁止浪费。

6、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效果。

7、编排学生实验座次表,教育学生爱护仪器,损坏仪器要赔偿。

8、及时回收.清洗.摆放教学仪器。

9、积极和任课教师做好实验课的分析总结,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本人在开学初就制订出生物实验计划,推动了本期实验教学有序、有计划的进行。

1、严格实验准备制度,演示实验三天前,分组实验一周前交实验通知单到实验室,准备好实验后,老师先预做实验,以此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实验中损坏的仪器严格依照教学仪器赔偿制度实施处罚。

2、做到购物有登记,帐目清楚,帐物卡三对应工作。教学仪器的借用严格按照教学仪器借用制度实行登记,如期归还,追还等。

3、对显微镜等教学精密仪器,做到了定期检修、除尘、防锈、保养等工作。对标本类实施了定期检查、防蛀等加以妥善管理。有害、有毒的药品实行了专柜存放。

4、对新的实验仪器的性能、使用、操作方法做了充分了解,能熟炼地操作使用。而且积极参与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工作,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了实验老师的教学工作。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篇6

【关键字】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G633.91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一、“度”的把握

1、基础知识的铺垫应具有“高效度”: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是每次实验之前的铺垫,为顺利进行实验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应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求。如初中《生物学》中“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相应的功能情况,让学生对所要研究、观察的对象(植物细胞)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是主导、学是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初中《生物学》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实验教学安排上,从叶片的暗处理到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或协作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实验完成后,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步骤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分析及设问应具有“多角度”: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探索,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多元化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分析、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

4、课后小结应具有“高浓度”: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如“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样。

二、“导”的把握

古曰:“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而“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因此,实验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导”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诱导”。大多数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适时诱导。如初中《生物》中“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由于煅烧骨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同时在浸泡骨的操作过程中需用到稀盐酸,而稀盐酸也会挥发出难闻且刺激性的气味和具有腐蚀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和恐惧感。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明确引导学生操作要点,同时帮助排除其恐惧心理,使其大胆的、专心的去探索实验。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满足感,从而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难学”----“疏导”。在做实验时,许多学生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玻片制作”中氣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学会”----“指导”。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了一些有关操作技能后,应指导学生不要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探索,搞小发明、小创造。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教师还可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的乐园中步向“会学”的王国中去。

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使自己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这些实践课程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和动手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初中学生没有丰富的生物知识,且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等能力还欠缺。因此,必须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生物教学和生物课实验操作教学。

浅议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篇7

一、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

林汉达在《向传统教育挑战——学习心理学讲话》中指出:“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 而是环境的产物。因此, 教育者当用环境 (教育亦是环境之一) 来培养、发展、并指学生, 使低级或肤浅的兴趣, 凭努力而提高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兴趣。”在生物实验课中, 该怎样培养学生兴趣, 让学生带着兴趣自然而然地学习呢?

1. 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课前准备, 精心备课, 创设情境,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多动手, 满足好奇心, 求知欲。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2. 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亲自感受实验的魅力, 感受到探索奥秘的乐趣。

生物实验器材的准备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进行, 若实验室的仪器不全, 则需要教师想办法解决, 亦或发动学生课前自带一些器材, 尤其是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准备上, 将学生积极组织起来参与到野外, 收寻和捕捉实验中所需的材料也是一种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

3. 化分组实验,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精心的组织是有序的完成实验的保障, 在实验课前要根据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结构分配好实验小组, 并推出小组长, 小组长在试验中起的调配、引导和督促作用, 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相互配合的团队意识, 又能够在小组间相互评比中培养竟争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提高生物实验的效率。

二、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中仔细观察、积极操作、认真总结、书写实验报告

每一个实验, 如果学生自己动手做, 从中找出实验结论, 都会带给学生很大的乐趣, 并且伴有成功的喜悦,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但是, 学生在实验上的经验不够、不足, 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那么就会出现观察不够仔细、操作失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等现象, 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实验课中教师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 规范操作。

对于每一个实验, 一定让学生看清楚实验步骤, 做到规范操作, 有时一点差错, 会导致整个实验失败。针对农村中学, 学生多、实验器材少, 不能一人一个实验台的操作等因素, 可以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 其中一人为主实验者, 另外3名同学辅助, 也可以轮流为主实验者, 避免学生同时动手会弄错步骤, 也可以增进学生实验中的相互交流,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做实验时, 教师边巡视, 边指导, 既不能代替学生做, 也不能不管不问, 做好指导员的角色。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将“观察, 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 是探索实验现象, 达到实验目的的关键。而有些学生往往操作很规范、认真, 最后没有观察到现象, 就草草收场。针对这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把实验做得完整。比如在做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实验中, 往往有些学生没有看清楚口腔上皮细胞, 就不了了之。这时,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 对自己制作的装片, 仔细认真的观察。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晰的细胞, 按要求画出细胞结构简图。绘图时, 一定要尊重事实, 把自己看到的图像画上去,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而更好的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以及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认真总结。

在生物实验课中, 成功的实验会给学生带来喜悦, 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但是实验操作不可能每次都万无一失, 而且失败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在观察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中, 要求学生自己培养豆苗, 结果有的同学培养得很好, 有的学生做得不理想, 除了通过同学之间的实验交流, 相互分析实验中的经验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弄清楚是种子本身的原因, 还是外界条件不适宜, 再结合农民播种的季节, 播种时的种子的处理以及土壤的精耕细作, 帮助学生进行分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学生会明白自己的实验为什么失败, 总结教训, 为以后实际操作积累经验。

4. 重视整理以及书写实验报告。

当完成所有的试验后, 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探究的问题也有了结论, 此时就容易产生松懈、急于下课的混乱局面。作为教师应先控制学生平静下来, 对实验过程的表现加以简单的评价、总结, 然后指令学生整理仪器及材料, 把实验桌面归置整齐、干净, 教师逐一检查后才允许学生离开, 并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这样做虽麻烦, 但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整体意识, 同时也突出了科学实验的严肃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摘要:如何就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实验的兴趣, 利用山区生态优势, 以及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中仔细观察。积极操作, 认真总结做好记录等方面入手, 对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一些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兴趣,生态优势

参考文献

[1]崔丽莹、黄忆春《心理素质教育论》2002.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篇8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实验

好奇与探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 中学生更是如此, 总想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和因果联系, 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有效保护, 很可能就会慢慢地枯萎。如在学习鸟卵的结构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 让学生打开鸡蛋, 观察其内部结构, 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果, 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白点”——胚盘, 然而, 有一部分学生却怎么也找不到“白点”。老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 准备好一些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 随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查阅, 就会激励孩子永远带着那种好奇心、进取心, 去探求未知世界。

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洋葱头鳞片叶的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中, 有些学生制作的标本在显微镜下竟然看不见, 而同样的标本在一些同学的操作下却能观察得到, 经过多次操作, 学生实验成功,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更加提高了实验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后, 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我在讲课中主要是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中学生可自己动手做的简易实验, 引导他们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规律。如讲完“叶的蒸腾”作用后, 让学生做了一个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叶干上的实验, 启发他们想一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这是什么作用?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做的, 因此实验时就格外认真, 甚至做不成功不罢休。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实验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我运用“主体参与, 分层优化, 及时反馈, 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 其中核心是主体——学生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 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如“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 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才能做, 须将其暗处理两天后的蔬菜其中的两片叶子遮住再光照,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 对独立实验不成功的学生, 我注意引导他们开展合作试验, 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优势。

三激发争论, 使学生主动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实验出现多种结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 有的出现蓝色, 有的没有, 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样通过正面交锋、争论、辩论和讨论, 最终能获得实验的正确方法。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做实验。新教材除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探究学习的要求外, 还独立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因此结合我校学生人数和生物实验室易于开展探究实验的实际, 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将能开的实验全都开齐、开全。

四试验课要注意的问题

1. 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 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 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 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 对实验感到陌生, 有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好玩, 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 学习目的不明确, 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了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 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及实验步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 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 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贯穿于实验步骤之中, 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反之则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 忽视学习目标的现象。

2. 允许学生打破常规的做法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 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骤做吗?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 有少数学生直接将碘液滴在洋葱表皮上, 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教学中, 教师没有制止他们的这种做法, 而是让他们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这样的染色方法比常规的做法速度快、效果好。我先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的探索精神, 然后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规的做法。应该用什么方法, 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常规, 可能就会使学生缩手缩脚, 成为只会照搬课本的“书呆子”。

3. 鼓励学生探究与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口讲话,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更应鼓励学生与同伴和教师交流讨论。个人的思考虽然有独到之处, 但也存在着不足和偏见, 虚心吸取别人思考的优势, 也就是自己进步的开始。在平时做作业时, 要学会问同学和给同学讲题目, 在问和讲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独立思考中萌发, 在交流碰撞中闪现。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 篇9

一、制订并开设初中生物实验课程

提起初中生物实验, 恐怕绝大多数人认为初中生会做什么实验?与其在实验室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呆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基于这种传统生物教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大多重理论知识、轻实验, 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 而不是自己动手做实验, 这种传统的生物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大多数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1]。随着生物教学的新一轮改革, 生物教学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新教材内容在实验设计中, 以各种形式突出更多与实验相关的内容, 从而, 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知识设计一些简单实验, 并动手操作实验。每一学期至少安排5次实验操作课程,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去体验生物实验带来的喜悦, 并让学生大胆去探索生物学实验的奥妙。比如学生最早接触显微镜的应用, 首先让学生学会观察显微镜, 让他们学习了显微镜的应用理论知识后, 自己亲手观察样本载玻片, 分别调节从4×、10×、20×低倍镜调节粗准焦螺旋逐渐到40×、100× (油镜) 高倍镜细准焦螺旋, 更清楚地观察样本载玻片中细胞微观结构。如何调适光学显微镜, 在课本上讲解起来非常抽象并且内容繁琐, 学生往往听得含糊不清, 也记不住, 但是通过实体观察, 自己很快便能掌握光学显微镜观察技术, 并能培养学生对植物或者动物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微观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大师达尔文就针对实验的观察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在生物实验中, 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思维敏锐, 认真观察, 勤于思考才能善于抓住生物学现象的变化,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2,3]。在实验中, 我们要发挥“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的古训, 实验观察时一定要做到用眼认真看、用手认真干、用脑认真记, 如实、及时并精确地记录整个实验结果, 实验后仔细回忆实验过程, 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推测分析, 对得到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或者实验中出现的偏差问题都加以讨论,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例如,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 从就近市场买回洋葱, 用作实验材料, 教学生用尖镊子撕取洋葱表皮,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设计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表皮细胞的观察, 让学生认识一个植物细胞中的大液泡、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等细胞结构。在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中细胞器之前, 先给学生复习相关实验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知道细胞膜、细胞壁以及细胞核等的大致形状与位置, 然后引导学生用镊子小心撕取洋葱表皮薄层, 放在事先滴有一滴蒸馏水的载玻片上, 展开洋葱表皮, 再用盖玻片压片, 制片后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表皮细胞形态以及细胞器结构。调好光圈, 合理控制光线强弱, 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细胞结构并绘制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细胞器结构, 边观察边画下细胞结构。观察的结果好坏, 可由教师检查实验结果, 根据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 解答学生在制片中或者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目的。

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整合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 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多媒体课件, 通过制作模拟图像、Flash动画或者制作实验视频等方法, 就初中学生没有条件亲手操作的实验,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看真人操作实验的视频或者一些模型, 掌握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比如DNA超螺旋模型、动植物DNA、RNA和蛋白质的提取、有丝分裂过程观察 (可以观察到每一个时期的分裂状态) 、减数分裂过程、动物解剖示意图知识等, 通过视觉冲击, 给学生以启迪思维, 增强想象力, 突破难点,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4]。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感觉陌生的生物实验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有关视频或者图片做成链接课件, 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提出的实验问题观看视频,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实验知识, 观看视频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回答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并设计开放性实验问题, 有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大胆去自己设计实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通过有效地应用多媒体资源, 促进教师实验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使多媒体资源更好地成为解决学生抽象与疑难问题的工具, 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实验过程的理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掌握。

参考文献

[1]刘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J].科技世界, 2013 (28) .

[2]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黄庆华.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J].宜宾学院学报, 2005 (6)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 篇10

一、联系生活, 为实验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与本节实验教学有关的生物知识, 为顺利进行实验教学做好铺垫。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 开门见山地引入与本实验教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及实验操作步骤。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章《生物与环境》一课中, 开始上课时, 我让学生回忆一下, 在自然界里, 生物和环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同时生物与环境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物脱离环境将无法生存。通过本章的学习, 你们将重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为后面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做好铺垫。在这组对照实验中, “不浇水”与“适量浇水”进行对照, 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通风的环境条件下, 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生长状况, 并做好记录, 连续观察、记录几天。然后进行比较,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让学生懂得, 要让一棵植物的幼苗茁壮生长, 需要给它浇水、施肥, 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同时还要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条件就是植物生存需要的, 如果缺少某种条件, 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二、导语新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设计要精心, 新课导入语言要充满激情, 导语中的事例要新颖,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营造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 我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 显微镜为什么能观察到我们肉眼无法观察的物体? (2) 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 (3) 显微镜有哪些应用? 这几个问题一提出,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每个学生都想亲自使用显微镜, 此时, 我因势利导, 给学生讲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听使用要领, 教师再对后面正确使用显微镜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就特别小心、认真、仔细。

三、关注主体, 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教师不可替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也可示范引领, 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 并积极思考, 主动记下实验过程和现象。我在设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前, 取一盆天竺葵, 放在黑暗处24小时。目的是使叶片中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 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用黑纸片将几片叶片正反两面都夹紧, 其他的叶片不夹黑纸片, 然后将这盆天竺葵放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让学生剪下遮光处理的叶片, 去掉叶片,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隔水加热, 使叶片的绿色完全褪去。取出叶片, 用清水漂洗干净, 放入培养皿中, 滴加碘酒。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特别注意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针对这一实验的现象和操作步骤, 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深入问题, 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实验, 学生获得较多技能

实验以后, 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在实验教学中, 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一些科学的结论,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 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 归纳实验结论。在指导过程中, 要立足实验教学的步骤和现象,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理清实验的步骤和目的, 对实验现象展开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达到解决问题最优化。

五、教师引导, 排除学生恐惧心理

有的实验过程比较繁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往往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从正面引导, 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克服困难, 有针对性地适时引导。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 教师提前准备一些骨头, 由于煅烧骨时会产生刺鼻的怪味, 把骨浸泡在稀盐酸里, 稀盐酸会挥发出刺激性很强的气味。学生很畏惧, 因为稀盐酸具有腐蚀性, 学生会担心自己碰到、伤到自己, 由此产生恐惧心理。所以, 教师应关注学生实验步骤的规范, 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排除恐惧心理, 专心实验, 提高实验操作的实效。

六、相机点拨, 促进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平时在做生物实验时, 部分学生会出现想不通的情况, 思维发展受到阻碍。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引导点化, 相机点拨, 不是告诉, 而是“留白”, 让学生自己思考, 让学生自己顿悟, 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并从中释疑。比如在教学“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时, 调焦距就是难点, 必须仔细一边调焦一边观察才行。教师要示范引领, 指导学生调焦, 把握调焦的要领, 从而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抓住要点化难为易, 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努力构建行知校园文化下一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