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

2024-07-22

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精选六篇)

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 篇1

(1) 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带教能力直接影响到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1]。因此, 在教研室成立之初, 我们就通过个人报名、专家考核、医院把关的程序, 从内、外科筛选出热爱教学工作、临床基本功扎实的医师作为检体诊断学教研室教师, 并聘请1位具有丰富带教经验的老专家担任教研室顾问,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带教队伍, 保持教研室带教活力。

(2) 针对多数临床专科医师操作较为熟练、准确、规范的特点, 在每年开始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之前利用2~3个下午进行集体备课, 让来自不同专科的带教教师相互交流, 统一检体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手法, 努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规范和标准的操作技能;并不定期组织带教教师参加医学院校组织的教学4次大课, 讲授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等内容, 主要针对实习生在病史采集中常见的用词生、冷、硬, 病史采集不全面, 病历书写表达不准确, 用词不当, 逻辑性差等问题。根据实习生病历书写的具体情况, 每次着重讲评不同的内容, 如主诉的提炼、现病史的逻辑关系、体格检查描写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如何书写病历摘要及病程记录等。

(3) 实习中期教研室对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和纠正。每6~8人一组, 由1~2位带教教师抽查。抽查内容包括视、触、叩、听等主要操作, 抽查比例不宜过低, 一般为实习生总人数的50%~60%, 抽查地点安排在检体诊断学示教室。抽查中要特别注意实习生较难掌握的肺部叩诊、心脏叩诊与听诊、腹部触诊及神经系统检查等内容。抽查时要求实习生边说边做, 注意纠正其错误手法。抽查结束后, 带教教师根据抽查中发现的问题, 示教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示教时认真、准确, 并照顾到每位实习生, 让他们看清、看懂。示教过程中可针对检查部位可能出现的阳性体征、阳性体征相应的症状及疾病对实习生进行适当的提问, 以加强检体诊断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 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如示教甲状腺的视诊及触诊时可以询问:甲状腺肿大分几度?如何分度?哪些疾病可以出现甲状腺肿大?出现甲状腺肿大时还需进行哪些辅助检查等。示教后再让实习生进行分组练习, 带教教师巡视, 及时发现错误和回答实习生提出的问题, 大大调动了实习生动手的积极性, 有利于实习生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4) 实习结束时组织考核。考核标准由医院主管部门统一制定。考核一般由3位带教教师担任主考, 每14~16名实习生为一组, 每名实习生随机抽取1组题目进行考核。将常用体格检查项目编成4~5个题组, 每个题组均含有视、触、叩、听诊内容, 要求实习生在15分钟内完成, 根据实习生的手法、熟练程度、有无漏项、检查的准确性等进行评分。考核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标准, 要求实习生边做边说, 并穿插有阳性体征意义及考查要点的提问。

3改进教学方法, 着重培养实习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临床实习是把已学过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 应用于具体患者的过程, 是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必经之路。实习阶段的检体诊断学教学与学校教学不同, 此时学生已完成内、外科及各专科内容的学习, 对疾病及临床工作的特点有所了解, 应改变以讲述和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以床边教学为主, 辅以示教室教学及理论教学。加强启发式教育, 注重联系临床实际, 重视典型病例、典型体征的讲授, 培养实习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独立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实习阶段的检体诊断学教学, 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中患者症状、体征产生的原因, 引导实习生将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疾病相联系, 提高实习生对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手法及临床体征的理解和认识。

(1) 鼓励实习生多动手, 注重细节教学。在检体诊断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实习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对《诊断学》教材中讲述的体格检查项目及方法十分熟悉, 但却做不对, 因此, 应为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考虑到目前的医疗环境不允许实习生在患者身上进行过多的练习, 因此, 我们将实习生每两人问题, 如间接叩诊时板指的放置, 叩击的部位、方向及力度, 腹部脏器触诊时指尖迎触的方向, 听诊时听诊器胸件放置的位置和听诊持续时间等。经过对细节的提醒和纠正, 反复强化, 绝大多数实习生都能熟练掌握规范的体格检查方法, 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2) 增加案例教学, 提高实习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带教教师在示范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的同时, 穿插典型病例讲解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意义往往能激发实习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实习生系统、缜密的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案例教学要求带教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知识的积累, 如各种新闻报道、身边的小事、工作中的典型病例等, 均可以作为素材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课前应有目的地选择教学案例, 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 提高案例的针对性, 减少案例教学的随意性, 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 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实习生敢于提问, 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

(3) 将人文理念及职业道德融入检体诊断学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 带教教师应注意加强与实习生的沟通, 谈话内容不仅仅限于临床知识, 也可涉及医德医风、工作经验及就业前景等, 帮助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增强其职业自豪感, 将好的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实习生。在讲评实习生书写的病历及床边教学时注意维护实习生的自尊心, 不在患者面前提出令他们难堪的问题。帮助实习生建立自信, 鼓励他们多接触患者, 了解患者的思想, 学会与患者、同事沟通的技巧, 树立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理念[3]。

(4) 考核是实习生检体诊断学学习的最后一关, 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考核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实习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重要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实习结束时的考核应包括理论笔试、临床技能操作考试、病历书写及病例分析等内容, 以便对实习生的综合能力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21世纪的新型医师应是交流家, 有判断思维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 卫生小组的管理者, 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实施者, 而这一切都与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和经验紧密相关[4]。牢固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缜密的临床思维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将使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终生受益。

摘要:论述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强化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简称“三基”) 训练的做法和体会。通过强化师资培训,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习生“三基”训练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提升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习,检体诊断学,“三基”训练

参考文献

[1]彭秋风.内科学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 20 (1) :75-76.[1]彭秋风.内科学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 20 (1) :75-76.

[2]牟一坤, 林曲, 赖菁, 等.诊断学实习课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J].2006, 26 (2) :54-55.[2]牟一坤, 林曲, 赖菁, 等.诊断学实习课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J].2006, 26 (2) :54-55.

[3]赵丹枫, 刘国良, 张君邦, 等.我国诊断学教学的发展演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3) :56-58.[3]赵丹枫, 刘国良, 张君邦, 等.我国诊断学教学的发展演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3) :56-58.

提高检体诊断学教学质量 篇2

1 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带教, 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地增加临床病例分析, 加强学生对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理解和认识, 由理论逐渐向临床过渡。教师将专业领域的前沿资讯带入课堂, 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一些最新动态, 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的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充分品尝到了在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也充分体会了具有正确诊断思维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程有兴趣, 思路就会非常活跃, 对学生的一点思路要加氧助燃, 充分鼓励。

2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其他学科教育中应用的日趋普遍和完善, 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条件。检体诊断学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并与全科医学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及症状、体征, 以图片、动画或录像资料剪辑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 既展示教师风采, 也供学生复习使用;教师自拍的实验教学录像帮助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 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势, 也有它的不足。传统的粉笔教学很灵活, 教师能与学生形成很好的互动, 但是单纯的采用粉笔教学, 一堂课信息量就不够;相反, 多媒体教学能呈现很多的信息, 且生动形象, 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 又不可能达到粉笔教学的互动效果。我们不能一味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 也不能只求单纯用粉笔贯穿始终。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 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一堂课下来, 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能集中, 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讲解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专业知识。

3 加强实践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医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对象的特殊性。临床现象要在患者的身上体现, 一些征象不能制造, 教师讲的再多, 如果学生没见过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有些典型体征, 在教学的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不会遇到。检体诊断学实习课中, 增设了模拟人多媒体教学, 通过实例演示的直观性, 对一些难点和重点, 如心、肺听诊及腹部查体, 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触诊、叩诊、听诊, 掌握每一个环节, 增加了授课者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1]。对一些典型病例、少见病例, 通过多媒体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强化记忆, 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 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问诊的能力, 学会正确的查体手段, 树立正确的诊断方法和诊断逻辑。在检体诊断学临床见习课中, 让学生亲临患者床边, 感受作为医生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协调好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4 设置情景考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

设置临床技能考试中心, 结课时应用模拟人和临床问题讨论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包括对实际病例的问诊、规范查体、病例总结、提出诊断以及一些常用临床操作, 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外科换药、消毒等, 检验教学成果并进行总结,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 通过近几年的检体诊断学教学改革, 积极倡导知识与能力并举, 在有限的课时里做到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医学院本科生的检体诊断学成绩总体得到提高, 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检体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 篇3

1 建设校内实训中心

1.1 必要性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新型的医患关系使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学性削弱[2]。患者拥有自主权、隐私权、医疗选择权, 在临床见习中, 只有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示教、观摩和操作, 特别是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医生, 使实习生失去很多实践机会;医院为减少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和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影响, 对实习生不放手, 从而使实习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减少, 实习质量大打折扣。而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竞争力弱, 临床见习时间更少、难度更大。部分带教教师不重视, 学生动手机会少, 难以使学生规范掌握体检操作技能, 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高职生将来服务于乡 (镇) 医疗机构, 受医疗规范化教育机会较少, 因此, 在校期间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自2000年起, 我院建立并逐步完善校内临床诊断实训中心, 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2 实训中心建设

目前, 我院拥有实验室24间, 总面积约2 260m2, 其中诊断实训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2间和诊疗操作室5间, 面积600m2, 可同时容纳150名学生。配备了先进的多功能心肺触听诊技能训练系统、心电图机、腹部触诊电子标准化患者、综合型穿刺与叩诊检查训练仿真标准患者、心肺复苏安妮、超声诊断仪等仪器、设备, 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设备。诊断实训基地现有仪器、设备和设施合300多万元。在现有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基础上, 我院将于5年内继续投入110万元, 逐步使设备更齐全、先进, 建设与临床接轨的实验室, 以保证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实训室定时向学生开放, 实验指导教师进行排班管理、指导。充分发挥实训中心的作用, 为开阔学生视野和锻炼其操作能力创造条件, 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

2 优化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2.1 突出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3], 结合教学设施、学生情况, 制订授课计划、内容与目标。检体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内容是从事医疗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原则进行实践教学设计。

2.1.1 课程目标

(1) 学生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 并按病史书写规范记录。 (2) 独立进行系统检查, 动作规范, 结果真实、准确, 并按病历书写要求规范记录。 (3) 对检查获得的体征进行判断, 并能分析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4) 根据收集到的临床资料作出初步诊断。

2.1.2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1) 增加实训教学学时,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由2∶1调整为3∶4, 实践教学为校内实训44学时 (含考核时间6学时) , 附属医院见习30学时 (课间见习15学时、岗前技能强化15学时) 。 (2)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及职业资格准入标准, 结合后续课程需要和全国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核内容及要求, 重新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安排实训项目, 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参考我院原有体检操作单项考核方法———63项技能操作项目、卫生部《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应试指南》[4]《福建省病历书写评分标准》, 制定出99项单项技能操作项目及分部体检, 以99项单项技能操作为课堂目标, 分部体检为单元、课程目标进行培训和考核, 并制定相关考试大纲、方法和评分标准。 (3) 及时编写适应检体诊断学教学改革需要的实训指导, 提供参考书目,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使学生接受最新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

2.2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主要采用讲授、电教、案例、讨论、演示、角色扮演、练习、自学、见习等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作业、测验、操作考核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实训室, 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通过理论教学、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使用, 理论联系实践, 使学生更好掌握疾病诊断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医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2.1 问诊

(1) 课堂模拟。以某主诉为例, 2位教师模拟问诊, 学生与教师讨论问诊的内容、技巧、注意事项, 并要求学生根据问诊获得的原始资料、病史规范记录。 (2) 问诊作业。在学生中寻找腹泻、发热、咳嗽、咳痰等常见病例, 分组问诊, 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问诊获得的原始资料规范记录。

2.2.2 体格检查

(1) 将电教、多媒体、模型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工具穿插于理论教学中, 在诊断实训中心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将2~4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操作, 学生扮演患者、医师,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检。操作模式如下: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患者实施体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指出不完备或错误之处→师生互动→总结、布置任务。 (2) 心肺听诊模拟人、腹部触诊模拟人应用。要求学习对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有无震颤, 呼吸音、啰音、啰音传导、语音震颤特点, 腹部脏器触诊等检查内容的结果进行判断与分析, 以培养其临床思维方法。

2.2.3 临床见习

集中见习安排于课程下半学期, 学生分组进行问诊与体检, 直接向患者询问病史, 并对其进行体检, 将收集到临床资料依病历书写规范记录。通过接触临床, 了解到异常体征患者的具体表现;掌握问诊要领、体检的基本方法, 熟悉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以及病历书写、医师接诊患者的流程, 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3 改革考核方法, 建立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实践技能考核采取课堂99项单项技能考核达标———实习前技能强化系统体检技能考核达标、毕业前符合国家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要求及综合技能考核达标的三段式技能考核方式。考核以抽签方式进行, 前二段考核于校内实训中心进行;综合技能考核在实习医院进行, 由医院教学办、带教教师负责。

3.1 授课对象

1999~2004级6个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班学生, 共计475人, 其中高考普招生235人, 高职单招生 (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中专毕业生) 240人。

3.2 结果

3.2.1 不同生源不同方法合格情况 (见表1) 99项单项技能操作项目及分部体检, 3次操作累计合格率达100.0%。

3.2.2 2003、2004级不同方法检体诊断学考核成绩分析 (见表2) 2种考核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单项考核较易掌握, 成绩较高。

3.2.3不同生源分部体检不同部位首次考核结果 (见表3) 由表3可知, 各部位考核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腹部检查结果考核最差, 其次是肺与胸膜、心脏检查考核结果。

3.2.4不同生源学生参加福建医科大学高职班检体诊断学理论抽考成绩分析 (见表4) 1999级2种生源抽考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000~2002级3个年级2种生源抽考成绩分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高职单招生参加技能考核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3.2.5 2003、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检体诊断学考核方法学生反馈 (见表5)

3.2.6 2003、2004级检体诊断学考核方法学生实习前后认同情况调查 (见表6) 2003、2004级2种考核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随实践参与程度不同, 对技能培训和考核方法的认同度也不同。

注:以χ2检验及四表格进行统计学分析, χ2=19.92, P<0.01

3.2.7 2003、2004级检体诊断学考核方法学生实习前后调查 (见表7) 各项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学生认为99项单项技能培训较简单、易掌握、易得高分, 而分部体检更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

4 结论

(1) 以99项单项技能操作为课堂培训目标, 分部体检为单元、课程培训目标是合理可行的。操作培训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符合认知规律, 缓解了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畏难情绪, 有利于实践技能培训目标的实现。通过对475人不同生源不同方法考核结果分析发现, 99项单项技能操作项目及分部体检3次操作累计合格率达100.0%, 但生源不同、考核方法不同, 考核结果 (首次考核通过率、技能考试成绩) 、学生认同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99项单项技能操作项目及分部体检考核方法难易度不同, 达标程度与参加临床实践有关, 只要多练、反复强化, 均可达到实践技能培训目标。

(2) 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单列, 成绩不合格者, 不能进入临床实习, 不能准予毕业。通过强化训练达标后再进入临床实习及准予毕业。考核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强迫性手段, 对于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生尤为重要。

(3) 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前提, 学生如不能掌握检体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 就难以进行全面、系统和规范的体检操作, 也难以对检查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分析。技能是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已掌握的技能、技巧, 有助于其把精力转向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检体诊断学教学与考核中, 将有关体检操作分解为99项单项操作, 作为课堂训练目标。全身检查依躯体分部体检操作作为单元训练目标, 并始终强调检查部位—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记录—结果的判断、分析的教学框架、要点, 即规范和扎实的体检基本操作,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使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表7可以看出, 其有助于检测学生对检体诊断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院1999~200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参加福建医科大学的高职班抽考中成绩优良 (见表4) 。2008年5月我院检体诊断学课程教学被福建省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4) 通过技能培训与考核, 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适当调节教学计划与内容, 增强教学互动性。各部位考核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腹部检查结果考核结果最差, 其次是肺与胸膜、心脏检查结果 (见表3) 。我们在教学与考核中发现心肺检查重点、难点为叩诊、听诊, 腹部检查重点为触诊, 难点为脏器界区的叩诊,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叩诊的技巧以及人体正常叩诊音特点及分布, 指出听诊的要点, 使学生通过心肺模拟听诊, 熟悉和辨别各种听诊音, 尤其是正常呼吸音及心音。并适当增加校内实践时间, 现将心肺检查由原来的8学时增至12学时, 腹部检查由3学时增至6学时, 同时定时开放实训室, 增加学生练习机会。总之,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互练和教师指导, 不断强化规范操作, 系统掌握体检内容、要求及正常体征的描述判断, 同时增加了动手机会,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体检操作培训目标、项目、方法和考核同样适用于临床教师的业务培训。让临床教师在检体诊断学教学中有了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标准, 防止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有利于年轻教师、医师掌握检体诊断学的教学技巧, 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以便更正、提高。

(6) 检体诊断学技能培训目标、项目、方法和考核, 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的技能操作考核接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科学、客观、公正、可靠及能够真实反映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体系, 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

摘要:目的通过对检体诊断学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获得有效的技能培训及考核方法, 以达到课程目标。方法建立校内临床实训中心, 以99项单项技能操作为课堂目标, 分部体检为单元、课程目标进行培训和考核。结果由于生源不同、考核方法不同, 考核效果 (首次考核通过率、技能考核成绩) 、学生认同度均存在差异。结论99项单项技能操作作为课堂培训目标, 分部体检为单元、课程培训目标是合理、可行的。

关键词:检体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沈颖.模拟诊疗教学在校内临床医学教育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9:77~86.

[2]聂正怀, 孙泽庭.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8:56~57.

[3]邓长生.诊断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 篇4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 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1]。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 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 不扎实, 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

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 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 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 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 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 它不仅是技术性的, 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 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 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 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2]。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 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 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 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 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 每周1次 (4学时) 技能训练课, 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 胸部检查, 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 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 既要全面检查, 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 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 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 (带教) 。试教后2人一组, 一人扮演“病人”, 一人扮演“医生”, 进行练习, 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 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 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 (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 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 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 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在2006年春季学期2003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 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 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 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 (补考合格方可参加) 。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 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 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 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 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 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 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 近年来, 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建立多媒体实验室, 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 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 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 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 直到掌握。

4 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 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 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模拟医院) , 宽敞明净, 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能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0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10余台心电图机、40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 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 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 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自我教育→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3]。

5 建议

5.1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 做到齐抓共管, 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 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 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 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 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 同时, 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 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式, 做到既注重系统性, 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 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 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 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 更新知识, 提高学术水平。

5.2 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 然后学生边练习, 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 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 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 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 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 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 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 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 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 达到授课人员不同, 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 保证高质量的授课, 提高教学效果。

5.3 依托医院, 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啰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 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 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 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 逐步学会。

目前, 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 必须积极想办法, 开发资源, 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 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 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 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 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 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 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 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 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 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 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 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 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 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 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 保证了质量。

5.4 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 (SP) 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 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 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 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4]。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 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 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 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医诊断学教学人员, 我们有义务, 也有责任让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因为这是我们成为合格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基础。为此,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万亨.诊断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潘长玲.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4) :51~52.

[3]李湘君, 李定梅.构建临床技能实训平台, 探索临床实践教学途径[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 (6) :89~90.

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 篇5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1. 从检体诊断学的教学意义出发, 构筑针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针推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很多学生轻视西医基础课学习, 认为学好针灸便可走遍天下。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动手能力差, 毕业后不能很快进行独立诊断和操作, 为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培养合格的针推人才, 学院诊断教研室多次研究探讨, 构筑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作为针灸医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取得期望的教学效果, 因此, 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尽快掌握检体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成为当务之急。

2. 针对针推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 结合检体诊断学教学特点, 创建“竞赛式”教学方法。中医针推专业培养目标, 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医针推人才, 学生毕业后必须能够适应中医针灸医师的工作岗位。因此, 从学生日后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 诊断教研室针对检体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探讨,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掌握必须、够用的知识和技能, 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及操作技能的训练, 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面对临床工作时能得心应手。“竞赛式”教学方法从中脱颖而出。

二、“竞赛式”教学研究内容

1. 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竞赛式”方法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 用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烘托教学气氛。同时通过竞赛, 来达到教学目的。

2. 目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操作技能。

3. 方法:

把针推专业学生分成四组 (60人以下的班级) , 每一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主讲人。老师提前给出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 该学生选出自己想要参赛的内容, 并由该组同学讨论认定。每人的讲解时间为30分钟,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 完成所选课程的理论讲解及操作演示。其他三组同学各提出一个问题, 由主讲同学回答, 主讲同组同学可补充。主讲同学提出自己所认为的难点及问题, 可以请所有同学进行回答。同学讲解完毕, 老师对同学的讲解进行总结、补充, 对不完善的内容进行纠正和引导。课后由同学打分。

4. 奖励办法:

由同学从教态、板书、语言表达、教学方法、课件制作、同组配合效果等六个方面给分, 评选出获胜的组和同学, 由老师给予奖励。奖品为各类书籍。

5. 效果: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2006级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始的尝试,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该班同学最后考核检体操作全体通过。

三、“竞赛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目前针推专业学生普遍对西医课程不太重视, 认为能够掌握针推相关知识已可独步天下。而诊断学本身学时少, 没有相关实训设备, 不能及时到临床参与实践, 因此理论知识枯燥, 动手能力得不到及时培养, 使理论和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学生学习不主动, 自学能力差, 无法配合老师的快速多内容讲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展, 竞争意识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由此各种比赛应运而生。把竞赛方式引入教学方法里, 创立“竞赛式”教学方法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竞赛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增加本学科的趣味性, 学生、老师间的互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完成学习内容,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 由于诊断知识的丰富, 还提高了对针灸推拿的学习兴趣, 为日后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剑飞, 黄岚.注重教学技巧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局解手术杂志, 2006, (5) .

[2]张莉.提高中医院校西医诊断学基础教学质量的体会[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 (4) :192-193.

[3]王爱武.中医西医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4]耿坚, 张闽光.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医教育, 2005, 9 (5) :64-65.

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考核对象

选取中医、骨伤及临床等医学专业的本科生, 共328人。

1.2 考核方法

(1) 考评人员组成:由带教老师进行考核; (2) 考核方法:按要求设计19个考核题目[血压测量、心脏间接叩诊、肺部间接叩诊、肝脏触诊、瞳孔对光反射、全身浅表淋巴结触诊、甲状腺侧叶触诊、胸 (肺) 部触诊、心脏视诊、心脏触诊、心脏听诊、脾脏触诊、胃泡鼓音区叩诊、移动性浊音叩诊、肾区叩诊、深反射、浅反射、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学生随机抽签, 再对“模拟病人”进行查体, 边查体边陈述, 评分标准均按“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体检考核评分表”打分。 (3) 本研究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2]对影响本科生检体诊断实训考核错误解存在的重要因素进行解析, 同时制定《本科生实训考核情况调查问卷表》,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归因分析, 每位学生需写出自己出错的原因以便研究者进行分析, 同时问卷还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调查, 以便综合分析造成学生实训考核的原因。其次, 为了从侧面了解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 研究者还对被调查学生所在班的班干部进行了沟通了解。

2 考核错误及问卷汇总

学生体格检查常见错误统计情况见表1, 学生自我归因分析的调查情况见表2。另外, 对于以下情况也属于扣分范围: (1) 未同检查者沟通, 未做自我介绍; (2) 检查顺序颠倒, 使被检查者反复坐起、躺下; (3) 查完胸腹部未及时整理好被检查者衣服; (4) 查体时手或听诊器太凉, 未关注患者情况。

注:其他项目中, 同学们提到: (1) 没有读到; (2) 家里有事未复习; (3) 参加上学期课程补考; (4) 学校活动比较多等。

3 讨论

归因问题和成就动机问题研究是现代心理学中两大热门话题。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4]Fritz Hei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 美国心理学家Bernard Weiner成功地将成就动机和归因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辟了心理学崭新的研究前景, 成为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 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 或者在于人们将如何行为。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 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 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Heider 1958) 。换句话说, 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 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与努力程度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

在通过2个学年对于学生检体实训考核过程中的总结, 并运用归因理论, 总结分析检体实训考核中扣分原因, 经整理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考核时太过紧张

一旦考试, 心情就无法放松, 在淋巴结、腹部触诊、移动性浊音等检查过程中明显可见, 同学们手发抖, 进行较难。但总体流程还算顺利。

3.2 实训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 使一些检查在课上未能全部完成。中医专业及骨伤专业学生, 实训课时为15学时, 而临床专业为48学时, 中医专业与骨伤专业明显较薄弱。

3.3 理论知识掌握未到位

检查生命征时, 因温度计选择出错, 将肛温计当成腋温计;肺部检查部分, 左右比较未到位、顺序杂乱。

3.4 课后未及时复习

理论课临床意义较多, 对于检体实训部分常未及时消化吸收。

3.5 学习间隔时间长

有一些班级因为理论课上完后, 过了1个月再进行实训, 漏项较多, 如肺脏背部的触诊、叩诊、听诊及腹部的触诊。

3.6 放松警惕

由于同学们认为血压测量比较简单, 心脏检查较难, 所以考前基本都把心脏检查详尽的复习, 而对于血压感觉容易, 所以关于细节问题, 常记忆不深刻, 再加上紧张, 所以常错误百出。

3.7 轻视检体重要性

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检查技术的发展, 主观认为检体诊断不重要, 不注意体格检查的训练, 所以在老师带教过程中, 常以患者出现, 或者以第三者身份站于旁观看, 所谓“看的容易, 做的难啊”。

检体诊断实训部分为临床技能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对医学生进行检体诊断部分的规范、系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诊断学教研室老师, 根据《诊断学》教材及“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体检考核评分表”, 应用归因理论对考核中发现的错误, 总结分析, 及时反馈给学生, 嘱其适当强化训练, 加深理论与实训的结合。当然目前的考核方式还有一定局限性和不足, 在今后的医学生检体实训教学过程中将做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摘要:检体诊断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归因理论是人们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了解的重要理论, 笔者应用此理论, 通过对学生实训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进行有效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找出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提供更具体的、可行性的修整方案。

关键词:归因理论,检体诊断,实训,错误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张秀.归因理论研究综述[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2, (42) :70-30.

[3]李庆英, 蔡伟, 王火.探讨检体诊断学练习、见习课教学方法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0) :91-92.

上一篇:教学与学习下一篇:中小型私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