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景区

2024-08-31

杭州西湖景区(精选九篇)

杭州西湖景区 篇1

更为特别的是, 苏杭之地, 特别是西湖周边, 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 也是文人墨客聚集之所, 在这俊秀柔美的自然风光之中, 发生过无数让人传诵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都成为了西湖独特的魅力, 让人回味让人沉醉。“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诗句是对苏杭独特氛围最好的写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今天, 各种问题随之出现。今天的西湖景区经历了重新的规划设计, 改造之后的西湖滨水景区既保持自己的特点, 又紧跟了时代的步伐, 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这是本文希望思考的问题。

1 景观的现代改造

作为城市中心重要的滨水景观区域, 与各种城市周边的景点相比, 西湖景区的区位优势非常有利于利用自身特点, 改善市民感受。

在杭州西湖景区的东侧, 是著名的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 作为湖滨商业街具有连接城市与西湖风光的独特地理位置, 笔者认为, 景区的这个独特优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市民的感受。

(1) 相对于同类型的以亲近自然为特点的休闲场所, 特别是那些远离城市生活区, 需要开车几小时才能到达的景点, 西湖景区的地理位置非常具有优势, 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中的常态休闲方式。

(2) 在爆炸式发展的城市中, 这里是城市中极为难得的现代生活与自然风光交融的区域, 市民在西湖景区游玩的过程中, 还能享受到其它周边地区不能享受到的吃、住等方面的便利。

1.1 景区可达性改造

现代城市在不断的发展, 杭州作为全国较发达的城市, 城市交通的压力日益增加, 钢筋水泥不断的侵蚀着自然绿地, 享受绿色景观、与自然交流的空间机会越来越难得。西湖作为市民能够较快到达的常态自然休闲景区, 周边的交通也变得越来越拥堵, 如何使城市各个地区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西湖景区, 提升其可达性, 这是提升市民感受的一个紧迫要求。

面对城市发展与保护自然之间的矛盾, 杭州市做了很多的工作。西湖景区想要提升其可达性, 形成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 需要面对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相对于其它发展较晚的现代城市 (如深圳) , 西湖景区具有如下特点:首先, 西湖景区周边与内部的交通系统道路尺度都较小, 同时还有很多的历史古建, 由于这个原因, 道路很难扩宽。当车流较少时, 西湖的自然风光与城市交相辉映, 这是相当舒适的游玩环境, 游玩其中的市民感受也身心舒适。但是面对越来越拥堵的交通, 特别是旅游旺季和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 改善市民的感受的要求开始变得迫切起来, 根据《杭州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区城市设计》 (以下简称设计) 西湖景区交通改造做了以下的改变。

(1) 对现状进行调整, 修改步行系统。把现有部分车行修改为人行通道, 人车分流, 购物与送货分离, 希望能够使车行到达每一家店铺的后门送货;同时还要保证周边车行的便捷性, 市民能够通过地铁、公车、步行等多种方式快捷的到达商业步行街。

(2) 使滨水景区与步行街相互交融, 充分发挥城市中心自然景观的优势, 希望把滨水区的文脉历史与商业区的现代发展充分的结合, 把西湖的文脉融进现代的商业, 保护同时大力的发展滨水区商业区特色。

(3) 最后是增加人行通道的趣味与品质。发挥老牌特色商业街区延安路的特点, 建设成西湖游玩的中转站, 改善市民和旅游者的感受。对商业街品牌进行统一管理及提升, 减少重复建设, 同时把吃、穿、住、用互相交织, 混合、互补, 提高地区整体的质量。

1.2 复合的空间改造

西湖景区内老牌的商业街区延安路, 单一的人车混行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 降低了滨水区的市民感受, 立体交通的需求已经相当迫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要把连接商业街的延安路改造为新型的道路系统, 同时必须保证沿街的古建筑的观赏性, 而且这些改造与保护必须与现有的城市规划相结合, 与周边其它街区的人、车行系统及滨水景区统一融合, 西湖景区的《杭州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区城市设计》做了如下规划。

(1) 把商业和部分人行改入地下, 形成地下商业街, 使延安路车行道路更加高效。

(2) 湖滨路成为了地下道路, 新建了隧道, 连通城市与西湖景区的步行系统。

(3) 商业区只用两条高效车行道, 其它成为步行系统, 商业的购与供分离, 这样步行系统更加快捷。

2 自然景观与地方文脉的结合

2.1 空间的意境

在西湖景区考察的3天中, 虽然不能仔细考察所有的节点, 可还是对西湖景区的意境有了非常强烈的感受。

西湖景区可以结合老杭州城市独有的空间特点, 虽然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 调整了部分的布局, 仍然具有极大地吸引力。特别是景区内自然景观与城市山、水、建筑等相结合的格局, 更是在数百年的改造与建设中, 变得越来越具有灵气。

(1) 西湖之美在于山。三面环山是隽秀的西湖景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北面有仙姑山、灵隐山、宝石山、栖霞岭、北高峰等, 一起称北山;西南有理安山、龙井山、南高峰、大慈山、烟霞岭, 临石山、凤凰山、吴山、南屏山等, 一起称南山;每当到了傍晚时分、或者节日假日与家人好友一同登高望远, 有益身心同时也能增进感情。

(2) 西湖之美在于山, 更在于水, 以水为中心, 水的灵气融入了整个城市的灵魂。不管是在城市中远观一湖碧水, 心中格局豁然开朗。还是徜徉于水边, 放松自己的心情。如同一缕缕清泉, 西湖景区从各个角度渗透到了市民的心中。

(3) 行走于西湖俊秀蜿蜒的河边小路, 看着三五成群林星散布的人们, 在湖岸与绿树之间穿梭, 如同梦幻一般, 觉得自己一直在游离在林间小道、古典花园、滨水小路之间, 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感受, 如同触及到了心中的仙境, 心和身体同时感受到了愉悦。

(4) 而更提升这种景观意境的, 在于西湖之上新罗棋布的形态各异的桥梁, 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景观构筑物为湖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 登上小桥, 手扶栏杆, 景色与在湖边截然不同, 这是一种凌风而立的味道, 湖风拂面, 目光在桥柱上形态各异的浮雕石刻与湖面泛起的泠泠波光之间游移, 愉悦的心情似乎也在飘荡着。

西湖景区在成名多年之后, 游人市民在景区之内游玩, 依然能够感觉自己心情愉悦, 如同来到了仙境。除了其广为人知的隽秀山水之外, 更是因为各种景观交织的意境升华, 这是西湖的灵魂, 也是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醇香。

笔者需要思考的是西湖景区意境与市民感受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首先于西湖拥有面积非常的巨大的水面, 视野广阔, 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 天光和云影、雨雪和风雷, 还有四季更迭和朝暮晨昏等各种的光影及天象气候, 会使西湖有各种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 这是静与动变化、虚与实相继的特别氛围, 这是影响市民感受的最佳媒介, 这是西湖在不同的时间各异景观的根源, 也是西湖的魅力来源。“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是黄文中对西湖意境最为准确的描写。

无数文人骚客在这意境之中迷倒, 流连其中, 而后诗兴大发, 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绝对是这种意境的千古写照。

2.2 文脉与景观的交织

在西湖滨水区, 留下过太多的文人墨客的墨宝, 还有那数不尽的民间传说, 这些与变幻的景色交织, 能够使市民深刻的体会到历史的香醇与厚重。西湖十景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 游历这些景点, 市民得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 更能了解城市的历史, 激发市民感受, 融入到景区文脉与景观交融的氛围中, 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向心力, 身处其中, 必然感受骄傲和自信, 市民的感受也将得到提高。以下将介绍西湖十景中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

断桥残雪, 这里有西湖最为凄美爱情的开端, 数百年来在市民之中流传甚广, 传说“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 缘起于此桥—“断桥”。而雪后的断桥, 更有其残山剩水的中式意境, “断桥残雪”之名当然也就应景而生了。

而景点双峰插云, 两奇峰直入云霄, 蔚为壮观, 更被诗人陈璨描叙为:“南北高峰高持天, 两峰相似不相连。晚来新雨未雨时, 四山云雾锁二尖”。

景点雷峰夕照也是与传说“白蛇传”中的一个著名景点, 夕阳西下, 高塔、湖面、倒影相互辉映, 交织着凄美的白娘子传说, 不管是远观雷峰塔, 还是在古塔之上远眺, 都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意境, 元尹廷高的“湖上画船归欲尽, 孤峰犹带夕阳红”则是最好写照。

曲苑风荷, “曲苑”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工坊, 修建在当时的西湖边, 在湖面岸边养殖荷花, 笔者游玩至此, 虽游人如云, 但是倚廊而坐, 放眼看去, 绿海之中点点红花, 湖与岸之间清香弥漫, 大有“接天碧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感。在炎炎夏日, 临湖观荷, 夏日静坐曲院的长廊之中, 细细倾听风吹荷叶, 远观红莲碧叶的水景, 能带来怎样的市民感受, 已经不言而喻了。

3 结论

杭州西湖景区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城市滨水景区改造模式, 不仅仅利用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方面的优势, 还充分的考虑了杭州市发展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新问题, 重点改善市民在滨水区的感受, 笔者认为, 滨水景区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 因地制宜, 立足于景区的自然景色特点, 改善市民的感受。

(2) 利用景区的历史文脉, 使其与景色水乳交融, 更能加强市民感受。

(3) 面对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的新问题, 通过立体交通和改进人行车行系统保持了城市中心滨水区在可达性与空间上的优势, 提升市民感受。

摘要:在对杭州西湖景区的实地考察后, 发现西湖景区把独特自然景观、地方文脉典故和现代化的城市的改造整合的极具特点, 其整体景观设计手法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且在人口密集的现代大城市的景观设计过程中, 寻求了一条提升市民感受与保证城市建设的平衡之路。对其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和措施进行总结。

关键词:杭州西湖景区,市民感受,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居易.唐宋词鉴赏辞典[M].第三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26.

[2]毛翊天, 邢晓明, 华星星.杭州西湖湖滨景区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 2009, 25 (8) :54-55.

[3]黄文中.黄文中西湖楹贴集联语[M].第三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23.

[4]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35.

[5]陈璨.双峰插云[EB/OL].htt p://www.cityup.org, 2007-11-10.

[6]尹廷高.雷峰夕照[EB/OL].htt p://www.chinanews.com.2008-9-27.

浙江杭州西湖孤山景区导游词 篇2

西湖,环湖一周的景点有一山和二堤。一山指的孤山,孤山景区的名胜古迹多达30多处,沿湖们所能欣赏到的有西泠桥、秋瑾墓、西泠印社、楼外楼、中山公园等。孤山之后是白堤,起自平湖秋月,终于断桥残雪,桥后还有著名的宝石流霞等景观。欣赏完沿湖景色,我们再去湖中三岛,游船最后将在苏堤靠岸。

船是自西向东行驶,首先到的是孤山一带的景色。孤山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孤山景色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照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或许有的朋友要问: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为孤山。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鸟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被称为西湖三绝。船是自西向东行驶,首先到的是孤山一带的景色。孤山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海拔35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孤山景色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照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或许有的朋友要问:孤山既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为什么要取名“孤山”呢?这是因为历史上此山风景特别优美,一直被称为孤家寡人皇帝所占有,所以被为孤山。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鸟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被称为西湖三绝。

杭州西湖景区 篇3

对此问题, 世界各国纷纷寻找解决途径。在美国, 环境保护署从环境立法角度确保园林废弃物土地利用, 如成立专门的堆肥协会引导园林等有机废弃物的堆肥, 规定收集园林废弃物要征收费用以补贴厂家的运行费等。日本政府大力推广多种方式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方式[1,2]。在国内, 北京目前已经出台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发展规划》, 西城、朝阳、丰台等区县对相关产业进行了支持。上海在2009年发布了《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技术规范》[3]。2011年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标准化处组织的国家林业行业标准“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与应用技术规范”审查会顺利召开, 并通过审查。

由此可见, 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化是节约型园林绿化发展的新途径, 是解决该类垃圾处理的最好途径。如通过堆肥、有机覆盖物加工等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将能量物质重新返还所在绿地, 从而保证绿地系统的健康发展, 还可利用其中的部分材料制作产品, 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 作为资源化利用的前期基础, 2013~2014年期间, 笔者以西湖景区为案例, 进行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的调查统计。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样地及统计时间

本次调查涵盖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 面积为59.04 km2, 其中水域面积6.5 km2, 公园绿地4.9 km2, 风景林地38km2, 包括西湖景区的各大景区、公园、道路等。此部分园林绿地景观已基本成型, 景观效果要求高, 日常养护具有规范标准, 园林废弃物的产生具有稳定性及可参考性。调查时间跨度为一个自然年, 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手段, 对西湖风景区产生的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综合调研, 统计相关数据。

1.2 数据统计

在具体调研时, 主要采用普遍调查的调研方式, 得出较为科学、完整的数据。普遍调研指对调查对象的每个部分进行毫无遗漏的逐个调查, 在本课题中主要通过统一统计标准、一线操作统计、综合数据分析等步骤进行。

在西湖景区, 园林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园林养护, 包括枯枝、落叶、草屑、花败及其它绿化修剪物, 根据绿地构成, 大致可分为木质、草本2种材质。木质废弃物包括砍伐树木、乔灌木修剪枝2类, 这一类废弃物如通过自然降解需要较长时间;草本废弃物包括枯叶、草坪修剪物、水生植物修剪物、花败、杂草等, 这一类废弃物通过较短时间的处理即可分解应用。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标准统一的调查表格, 发放给景区各公园景点的一线班组, 以1年为周期, 进行详细地记录。

1.3 计算方法

在一线进行产量统计的同时, 从样地中采集各类园林废弃物, 用容器带到实验室, 先称取鲜样重量为W湿重, 然后粉碎后放入烘箱105℃烘干约12小时, 称取W干重, 相对含水量= (W湿重-W干重) /W湿重, 再以此为参数通过计算得出不同种类园林废弃物的干重。

本研究根据所得园林废弃物体积及废弃物密度估算园林废弃物的产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d为园林废弃物的干重, 单位为t;RWC为植物的相对含水率, 其数值与植物类型、产生季节及植物部位有直接相关;Vi是为园林废弃物的体积, 单位为m3;ρi为园林废弃物的密度, 不同类型的园林废弃物密度不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园林废弃物产量

经实践调研及数据收集,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 西湖风景名胜区共产生园林废弃物4637.08t (此处为干重, 以下皆同) , 其中木质废弃物2192.13t, 占总量的52.73%;草本废弃物2444.95t, 占总量的47.27%。这主要与景区内绿化覆盖率高, 植物群落成熟, 乔木、灌木较多有关。

2.2 园林废弃物的种类

为向后期资源化利用提供有效数据, 此次调研统计针对不同的废弃物种类进行了细化分类统计, 分为树枝枝条、杂草、草坪修剪物、水生植物、花败及树叶5大类。由最后数据可得, 在西湖景区一年产生的废弃物中, 树枝枝条2192.13t, 树叶2071.16t, 杂草141.41t, 草坪修剪物82.92t, 水生植物77.38t, 花败72.08t。可见, 西湖景区园林废弃物主要为树枝枝条、落叶, 分别占总量的47.27%、44.67%, 其中根据不同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树枝枝条分为Φ≥10cm、Φ<10cm两大类统计, 年产量分别为1024.72t和1167.41t。

2.3 园林废弃物产生的规律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 在西湖景区, 不同类型的园林废弃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从调研数据来看, 在冬季及早春, 树枝枝条的产量大大增加, 这是由于景区的树木特别是行道树等大乔木的修剪工作一般在头年12月至次年1月期间进行。而树木落叶的产生集中在秋冬季, 头年11月至次年2月期间景区的乔灌木大量落叶, 可产生约740t的园林废弃物, 此外, 4月由于香樟等常绿树换叶, 也会带来一个落叶产生的高峰期, 产生近350t的园林废弃物。草坪修剪物和杂草的产量与植物的生长习性相关, 夏秋季的产量高于秋冬季。在西湖景区, 园林废弃物中水生植物部分的产生主要在冬季, 此时段西湖水域进行水生植物清理等养护内容, 光西湖水面可清理出园林废弃物33t左右, 占全年景区水生植物清理量的43%。景区花败的产生则与法定节假日的花卉布置有关, 五一、十一黄金周的花卉布置带来较多的花败产物。

3 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对策探讨

根据调研得出, 2013年西湖景区垃圾运输和处置的费用分别为175元/t和73.03元/t (鲜重) , 按年产生园林废弃物计算, 景区每年为园林废弃物运输、处置支付的费用近200万元, 其中还未包括整个过程中的人工、设备、场地、能源等费用, 并且长期的园林废弃物外运还带来绿地系统能量流失、土壤肥料贫瘠等一系列不利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问题。

为此, 以调研数据为基础, 结合本地园林养护工作, 探讨出适用的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方法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 如将园林废弃物转变为绿化肥料、绿地覆盖物等, 节约养护成本, 实现能源循环利用。根据园林废弃物的不同分类, 寻找适宜的操作模式。

4 展望

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备受重视的当下,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 同时由于杭州垃圾处理形势日渐严峻, 尤其在天子岭垃圾场不接收园林废弃物后, 园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必须提上日程。而资源化利用不失为一条带来环境、能源“双赢”的道路, 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循环经济理论实践, 树立再生资源产业化一体化示范建设, 还将进一步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和管理模式创新转变, 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向阳, 徐佳, 杜建军.北京市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现状及思考[J].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 2010.

[2]吕子文, 方海兰, 黄彩娣.美国园林废弃物的处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园林, 2007 (8) :90-94.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考察心得体会 篇4

我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参观过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玩赏(建议改为:攀登。长城毕竟是民族的象征,用“玩赏”不好。)攀登过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却从没见过杭州西湖那样宁静怡人的水。(对比,过渡,引出下文。)

西湖的水真静呀,静的似乎一切都停止了。西湖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湖底的鱼儿在嬉戏。(加入小鱼的形态描写。抓住:整体、局部、典型特征。把“花港观鱼”的神韵写出来。可参考百度图片!)

(紧接后面的“花港观鱼”,再完善一下就精彩了!)

远看雷峰塔,感觉只有一个手指长。(整体特征。)来到塔脚下,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雷峰塔好似擎天柱高耸入云。(局部特征。)塔尖好似在云端和游 人们玩捉迷藏时隐时现,近望气势非同一般!(典型特征。最好把夕阳也写进去,夕阳、晚霞、湖水,那种水中画,画中诗的感觉——突出“雷峰夕照”的神韵来。 注意:一景一物一词一修辞的运用。本段优点:观察有层次。)

来到花港观鱼,真是陶冶人的情操。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湖与小西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湖里的鱼自由自在的嬉戏,有的在湖底漫游,有的 在湖里游上游下,还有成群聚在一起,好像在开紧急会议,(删去,不美。)在窃窃私语。(把本段提到前面去,内容就充实了!这属于表达次序欠佳!)

杭州西湖景区 篇5

游客管理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活动, 通过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 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同时实现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管理是保障旅游景区正常运转的基础, 游客管理可以减少游客因不文明行为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倡导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保护旅游资源、优化游览环境、保证游客心情畅快, 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促进景区管理目标的实现。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 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 很多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大量涌入的游客, 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难点, 特别是自然资源极易遭到破坏的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类景区, 游客游览所带来的资源破坏所带来的局面制约了景区开发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 对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 这对我国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对我国旅游业及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重现实意义。

二、旅游管理概念、内容

1. 游客管理定义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 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 提高游客体验质量, 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旅游管理内容

游客管理包括对游客旅行目的地管理、游客容量管理、游客满意度管理、游客行为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游客影响管理、游客安全管理等。

三、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游客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合理的管理对旅游景区的维护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环境内涵, 实现旅游景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最大化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及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 导致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出现了资源损毁、游客满意度下降, 旅游需求减退等使多方利益蒙受损失的局面。游客管理在我国景区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得不到重视, 只有在旺季时才将游客管理作为景区工作的重点。究其原因,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管理。

过度重视旅游经济效益, 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目标重点在于如何吸引大批量的游客, 缺少对大批量游客对景区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考虑,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部分地方为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 促使游客消费, 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充耳不闻;即使部分大的景点实行游客管理, 通常也是在旅游旺季将旅游工作的重心倾向于游客管理, 但一旦回归到淡季, 便忽视了游客管理。

2. 管理内容仅局限于游客行为管理, 管理手段偏重硬性措施

景区通常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 游客管理的内容大部门偏重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 实行减少游客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方面地管理, 忽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缺乏对游客的安全管理;对游客的满意度及投诉行为缺乏合理的处置和规划。

由于在管理内容上倾向于游客行为管理, 使得管理方法和手段过于硬性化, 如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实行巡视、处罚或限制活动等。无法让游客意识到文明化环境氛围, 甚至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对抗性行为, 硬性管理还存在着被动性、高技术性、高成本, 因此旅游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3. 缺乏对旅游景区综合规划及管理

这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业, 但对区域旅游景区的规划甚少, 甚至对目的地旅游景区也缺少综合规划利用, 对区域内的旅游景点缺乏合理的组织,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景区的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不合理感到不满意, 如在同一个旅游景点的不同处, 一些地方过多的人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而部分地区则出现无人状态。服务设施不合理, 有些景区很大一个地方也找不到一个厕所。旅游景区缺乏有效管理, 如景区内对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 商贩只管卖, 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使得景区内的卫生环境脏乱, 促使游客环保意识减弱, 继续破坏环境。

4. 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 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同时很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 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要求, 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国内的很多景区, 游人会随意触摸文物古迹, 在文物古迹边嬉戏, 并和文物拍照, 而从业人员对其视而不见, 使得文物资源在不经意见被逐步破坏。

四、杭州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1. 游客容量管理

杭州景区在处理季游客容量问题有着独特的方式, 免费门票和营造四季特色文化旅游是对游客容量很好的处理, 减少了在旅游旺季因游客数量激增而引起游客排队时间长、可玩项目减少、满意度下降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也增加了旅游淡季的游客量, 由于西湖周边的景点免费较多, 因此游客体验及排队的时间减少, 从而增加了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

杭州实行低碳旅游, 公共自行车、电瓶车、在方便环保及低费用的同时。对游客进行了分流, 同时也成为了杭州景区内一道特色的风景线。还有水上巴士的、游船的运用, 减少了部分陆地游客量, 水上巴士同时还是连接了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西湖, 形成“五水”相通的水上旅游线路, 增加旅游收入。

2. 游客满意度管理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设施、规范景区服务, 杭州景区每年都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 对景区区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根据调查内容将数据统计并编写出年度游客满意度分析报告, 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公司领导。并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善环境, 同时更新旅游热点, 如对西湖、西溪等老景区通过不断升级改造。2009年第二季度调查结果显示, 国内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为78.90, 在40个样本城市中, 杭州、无锡、广州、珠海、沈阳、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满意度指数较高, 均超过80。其中, 杭州排名第一。

2010年国庆黄金周新推出江洋畈西湖湿地、新中东河、中山南路中华美食夜市、城北半山游步道等新景点, 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并推出游船体验。都是对游客满意度管理进行地调整。

3. 游客行为管理

杭州景区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 在景区内对游客进行规定:景区通过宣传对游客入景区须知规定:公园提倡尊重、理解、和谐的文明行为, 禁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毁坏财物、等不文明行为, 如经发现后不听劝阻者, 景区有权要求游客无条件离开公园;景区内严禁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景区内安保部门及工作人员有权现场制止, 并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在夏季的时候, 西湖禁止游客跳入湖中游泳、洗澡, 对于此不文明行为一旦被安保人员发现, 先通过安保人员温馨提示及时制止, 如经劝导后依然继续不文明行为者, 景区通过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4. 游客体验管理

随着杭州旅游方式向休闲旅游, 体验成为杭州景区的新兴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体验旅游对杭州旅游有重要作用。杭州景区为游客提供新、奇、特的游乐体验和安全优质的游乐服务, 打造中国休闲城市。杭州西湖景区的游船体验, 让游客在游船上享受从水中看西湖, 在水中看杭州, 并结合西溪湿地等处开通水上通道, 使游客们体验不一样的旅游方式, 体验水中杭州。杭州部门景区将游客观赏、体验纳入了游客旅行的一部分, 如西溪湿地的采柿子节, 西溪采菱, 游客们可以在秋季的时候采摘柿子, 在水上采摘菱角, 让游客们感受西溪特色的民俗活动, 加上西溪越剧、说大书、皮影戏、龙凤舟体验, 让游客更亲近西溪, 体验节庆的热闹。

5. 游客投诉管理

游客对杭州景区的满意度为我国前茅, 杭州西湖名胜区以争创“投诉率最低、满意度最高”为目标, 从规范市场秩序入手, 从提升服务品质着眼, 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实现低投诉率;相比而言景区的投诉较少, 以前, 西湖边的景区集中在野导游、堵车、停车上投诉, 为此杭州景区管理在处理黑车、野导方面进行了专门跟进调查, 在停车场专门有负责人员管理, 并进行停车电子扣费;对于无证导游, 有一套野导黑名单, 在投诉时可以快速查询目标, 进行跟进。

现已推行异地投诉, 游客可通过来电、来信、网络等各种形式的投诉。游客服务中心首先填写《游客投诉登记表》, 初步判断责任归属, 并做出答复。运营管理中心督导室负责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并拟定回复意见, 答复投诉人。对网上投诉, 市场部网络管理员负责将督导室的处理意见回复给投诉人, 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领导反馈情况。

6. 游客安全管理

杭州景区始终将把安全 (包括设备安全、餐饮安全、游客在景区的游玩安全以及财物安全) 放在第一位。杭州景区设置的基础设施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一些大型进口设施同时拥有国际、国内双重安全标准保证, 通过了国家级、市级相关检测管理机构的认证。管理对景区内设备进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定期跟新一些设备, 始终以游客安全为己任, 对景区内的餐饮进行检查

对景区内湖边、河流边、溪边等活动特别注重游客安全管理, 通知游客安全须知、漂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警示标志、准备应急处置预案等, 加强船只、游艇、皮筏的日常检查、救生设施配备、沿线安全岗哨设置、督促游客穿好着救生衣、上下筏码头的安全措施等, 景区内管理人员根据管理部门的建议要求完善和改进相关设施和制度。加强景区内管理、严格执法, 加强山林保护和文物保护, 防止山林火灾, 杜绝一切安全隐患, 确保游客安全、财产安全。

五、杭州景区游客管理不足方面

1. 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培训、管理不到位

就对景区实际情况而言, 杭州做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的水平和素质都还未到国际级旅游城市水平, 从业人员及导游对游客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在游客管理方面考虑不周全, 同时很多导游都属于兼职, 导致导游水平参差不齐。杭州部分农家乐景区, 由于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不是很高, 对其管理不是很到位, 因此存在投诉现象, 如误导游客进入旅游景区高价产品。

2. 人性化管理不够全面

在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时候, 会采用硬性化手段处理, 缺乏通过教育、引导游客改善不文明行为, 缺乏人性化处理手段;一旦进入西湖景区内很少有停车场地, 在寻找车位存在着很大困难;杭州实行公共自行车无疑对减少了车子进入西湖景区, 即保护了西湖资源环境、减少污染, 同时也增加了游客旅行方式, 但一旦到旅游高峰期, 很多景区边的停车位置不是缺自行车就是无法归还自行车。

3. 夜游景区欠安全性

杭州部分景区推出夜游景区, 夜游也成了很多游客喜欢的方式之一, 但在夜游景区内通常夜游指示牌不明显, 缺少适当的照明指示, 导致夜游西湖景区或是其他景区找不到着厕所、出口等现象, 迷失了方向;在夜间需要帮助时, 不太容易找到服务人员, 只在出口处见到几位管理人员, 夜间管理人员巡逻少, 一旦在湖边、溪边、河边发生不安全事故不容易找到人救助。

六、景区游客管理措施

面对以上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应该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 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一环, 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通过对杭州景区的游客管理分析, 提出对景区游客管理相应建议, 实施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和谐最大化的发展景区旅游。以下为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

1. 重视游客管理意识

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 很多旅游目的地都重建设、轻管理, 使得旅游目的地管理严重滞后。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想要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游客管理并最终提升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游客管理, 将其纳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管理范畴, 并针对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找寻相应对策, 合理科学规划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人性化管理等。

2. 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

结合杭州景区规划, 对我国旅游景区进行城市游客管理地规划, 寻求可持续、合理实现旅游目的地环境、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计划明确规定具体的管理主体、客体、方法和程序等内容, 同时对景区旅游游客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控, 及时反馈、改进, 实行动态管理。在景区游客管理总体计划的指导下, 要求各部门、各景区制定具体的游客管理分计划。建议在今后的景区旅游规划中单列一章专门制定游客管理计划。景区游客管理计划的制定不仅使实际游客管理中有章可循, 更重要的是使旅游主管部、经营管理者们在观念上重视游客管理, 最终将其纳入城市旅游日常管理范畴。

3. 进行人性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 构建合理布局、统一管理、服务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实现提前安排游玩线路。

通过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宣传其他景点/区、开发新的景区、排节事活动等对游客进行分流, 吸引淡季人流, 分散旺季部门景区人满为患的人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游客旅游体验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高水平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更是保证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得到良好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游客投诉体系, 保障游客安全、利益, 更是指明该旅游目的地存在的问题, 及时更正管理方式和内容, 更好的实现景区的管理。巩固游客安全管理, 游客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中, 是吸引其他游客来旅游目的地的基础, 也是保障游客安全、利益的基石, 因此要巩固游客安全管理。

七、总结

针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对杭州景区游客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 提出景区游客管理措施, 从重视游客管理意识、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进行人性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 实现对景区游客管理, 最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 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前途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最大化发展。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提供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管理措施依据。

参考文献

[1]何贵香:杭州旅游对南宁旅游发展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 2009/17

[2]周玲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陶犁等译:城市旅游游客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何方永:城市游客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杭州市西湖景区花境植物景观分析 篇6

1 花境的概念

随着花境在国内外运用越来越广泛, 学者们对花境的定义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何为花境, 花境一词最开始源于西方, 英文为Flower border。花, 可供观赏的植物; 境, 地方, 处所。是指由花组成的境界, 由可供观赏的植物组成的一处地方[1]。在《中国百科大词典》中认为, 花境是在园林中由规则式的构图向自然式构图过渡的中间形式, 其平面轮廓与带状花坛相似, 种植床的两边是平行的直线或是由几何轨迹可循的曲线, 主要表现植物的自然美和群体美[2]。随着花境的发展, 学者们普遍把花境解释为花卉的一种特殊应用形式, 通常以球根花卉、宿根花卉以及一、二年生花卉为主要材料, 通过艺术抽象, 提炼设计出宽窄不一, 多以曲线为主的自然式花带; 其平面外部轮廓多为带状, 内部的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种植, 其目的在于模仿现有自然界树林边缘地段各种野花自然的生长状态, 表现植物搭配的群体美。

2 花境的特点

2. 1 植物种类繁多, 来源广泛

花境最主要的特点是种类繁多, 一般选材以低维护、易管理的露地宿根花卉为主, 并搭配常绿灌木、球根花卉、一、二年生花卉等植物。最好选择花期较长的多年生花卉, 其适宜性强, 养护管理较为粗放, 故无需经常更换植物材料, 一次种植后通常能保持三至五年, 并可多年使用, 而植物的多样性使花境能满足三季有花可看, 四季有景可赏的丰富季相景观。

2. 2 层次丰富, 景观多样

花境与常见的植物配置不同, 花境追求自然植物的原生态美, 而不是人工刻意“雕琢”的几何美。花境通常配置有多种花卉, 其花期, 花色, 质地, 株型等各不相同。植物搭配间注重高低错落, 层次多样; 设计形式上是呈带状构图, 可供一面或多面观赏, 既表现出植物个体美, 又能展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花境在公共环境设计的运用上不仅满足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回归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的向往, 也符合当今生态城市规划提出的植物多样性要求, 这对于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提高城市经济效益, 推广乡土植物运用, 节约资源起到显著的作用。

3 西湖风景区花境的配置模式

杭州位于长三角地区, 自古经济发达、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园林花卉培植产业的发展上, 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几年, 园林花境的应用规模会大幅度增加, 而且园林花境的种植设计与造景手法研究也已有了进一步加强[3]。通过对杭州西湖景区花境配置的典型案例研究, 对于了解国内花境发展动态及花境未来发展潜力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1 林缘花境

林缘花境多为风景林、树丛与草坪的中间过渡, 仅为单面观赏, 主要起增加层次, 丰富群落的作用[3]。比如西湖风景区的俞楼西侧花境、西冷花境、镜湖厅花境等, 皆采用木本组合的林缘花境, 配置手法自由活泼, 管理粗放。林缘花境的观赏宽度一般根据其观赏距离及地形的坡地而定, 观赏宽度一般是最高植物高度的1 倍~ 3 倍。其长轴主要沿着林缘线横向延伸, 遵循前低后高的植物配置原则, 满足花境的观赏特性。

3. 2 路缘花境

路缘花境多布置于景区游步道转角处, 起对景或点景作用;或布置于游步道两侧起引导和渲染作用[4]。路缘花境其长轴沿着道路的线型延展开, 并根据道路的长度做适当隔断处理, 方便养护管理, 避免花境过长造成景观环境闭塞。花境的宽度根据当地环境植被状况而定, 一般控制在1 m ~ 4 m内, 适合以株、丛为基本单位, 按前低后高组合搭配, 比如太子湾公园樱花道路两侧花境, 采用一、二年生花卉, 观赏性强, 色彩丰富, 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欣赏。但需长期更换花卉, 单一的路缘花境配置经济成本过高, 故可在花境配置中结合其他花境形式灵活搭配。又如西湖景区宝石山部分游步道两侧的路缘花境, 在原有植物的搭配上通过种植多种乡土植物和播种野生花卉, 既丰富了道路植物景观, 又可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生态危害。

3. 3 滨水花境

滨水花境一般设置在水岸边或湿地中[3]。在近几年, 滨水花境成为多个城市滨水景观植物配置的主要手法, 杭州西湖风景区也不例外, 曲院风荷, 圣塘景区等沿湖一带的花境根据周边环境地势特点, 选择不同的水生植物群落营造景观绿带, 或设置在水岸边, 或延伸到水中, 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驳岸形成坡道与水面的自然过渡。理想的滨水花境既能丰富水岸景观视线, 又能增加水面层次, 营造自然野趣的生态环境。

3. 4 草坪花境

草坪花境具有分割空间, 引导景观视线的作用, 一般设置在视觉通透的草坪焦点处, 或作为草坪边缘的点缀装饰, 起到边界强调功能。如杭州太子湾公园入口大草坪中, 纯白的樱花巧借于花境中, 既扩大了空间感, 又丰富了花境景观。油绿的鹤望兰和棕竹为花境提供了厚实的背景, 填补了层次上的空白。安祖花、白鹤芋、马蹄莲等株型较高、蓬型较大的植物丛植在花境的前缘, 增加了花境的立体感, 也打破了规整的格局[4]。太子湾公园的草坪花境使原本单一的空间变得层次丰富, 利用植物特有的色彩营造了景观意境, 烘托了环境氛围, 是国内草坪花境的优秀典范。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如今花境的运用已成为城市绿化的着重点和亮点, 巧妙的花境配置不仅能展现花卉本身的个体美, 还能体现出不同植物花卉组合的群体美。目前, 花境建设在我国仍处于初步阶段, 技术和经验较为缺乏。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 对花境的重视不足, 养护管理跟不上。花境虽然作为新颖的花卉应用形式, 但花境设计者未能普遍认识花境自然、生态的配置理念, 在施工过程中对植物搭配较为粗糙, 一味追求速度, 而花境景观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 难以短期实现景观效果, 因此容易导致养护管理技术跟不上, 最终难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花境的良好推广; 第二, 本土植物运用缺乏, 景观意境缺失。多数景区对本土植物的选择和应用较为缺乏, 容易造成景区花境植物配置雷同, 只注重表象景观的营造, 缺乏对本土植物景观文化内涵的挖掘, 应该重视本土花境植物材料的应用和技术培养上的引导, 发挥本土植物的优势, 根据不同景区的地域特色, 赋予不同的花境主题, 营造不同的花境景观。

参考文献

[1]赵灿.花境在园林植物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词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3]时建设.浅谈花境在上海城市绿化中的应用[J].上海建设科技, 2004 (1) :35-36.

杭州公共自行车景区游客体验研究 篇7

近年来,旅游交通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但问题在于,多数研究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旅游交通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也不平衡,对旅游交通的一般理论和规划研究较多,而对景区旅游交通设计评价、旅游交通管理等的研究明显不足。同时,国内对旅游交通采用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较单一,大多是先对现象进行描述,然后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而在定量分析、模型预测等方面却很少作为,不能适应旅游交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旅游交通研究中,须将交通与旅游紧密结合,加强量化研究,尤其是实证方面的量化研究。

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在杭州引入前,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2007年春天,杭州市组织官员赴欧洲考察取经,回国后在设计自行车租赁系统时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杭州的特点以及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作了特别的制度安排,使服务点设置、租赁方式、收费规则、车辆选择等符合了地方的实际情况。杭州目前推出的公共自行车为在60分钟内可免费使用,在各固定租车点租用的自行车可通租通还的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发展至今,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共设立2 177个租赁点,拥有五万余辆公共自行车。运营至今,该系统的游客满意程度、存在的问题等因素,值得学界深入研究。笔者试图通过研究杭州西湖景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以游客体验为出发点,分析该系统的游客满意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实例介绍

西湖景区目前共设立曲院风荷北、岳庙、平湖秋月、少年宫、柳浪闻莺、长桥公园、苏堤南口、花港西门、杭州花圃等九个租赁点。为保证本文问卷调查中数据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特选取岳庙、柳浪闻莺、苏堤南口、少年宫等五处作为样本收集点,并分黄金周时期、旅游旺季周末时期和旅游旺季非周末时期三个时段对公共自行车景区游客体验做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30份,有效率为95.5%。笔者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游客体征、游客满意度、游客体验等进行分析,选择西湖景区作为研究对象,不仅能对西湖景区慢行系统的重要分支———自行车慢行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而且也为其他景区管理慢行系统提供了指导借鉴。

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人间天堂。其中西湖风景名胜区,即广义的西湖景区,包括环湖景区、北山景区、植物园景区、龙井虎跑景区、灵竺景区、五云景区、钱江景区、凤凰山景区及吴山景区,景区总面积达49.04平方公里。环湖景区即为狭义的西湖景区,其面积为6.5平方公里。本文所探讨的为狭义范围的西湖景区,即环湖景区。环湖景区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绕湖一周近15公里。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 429万立方米。景区以西湖为中心,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个水面,其中以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由此形成了“一山、三堤、三岛、五湖”的基本格局。

目前,按照苏堤、南山路、湖滨路、北山路的顺序,环外西湖总长度为10.48公里。若按苏堤、南山路、湖滨、北山路、断桥、浙江博物馆、西泠桥的顺序,环外西湖总长度为10.82公里。而按南山路、杨公堤、北山路、湖滨路的顺序,环西湖总长度为14.96公里。上述路段中,仅南山路、湖滨路、北山路以及杨公堤允许机动车通行,其他路段均为禁止机动车通行的环湖游步道。

三、西湖景区公共自行车游客体验效果分析

(一)游客基本信息分析

在性别比例上,三次调查总共回收的430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游客比例略高于女性,占52.1%,女性游客占47.9%,这符合我国大部分景区旅游客流性别比例结构。在年龄分布上,19—40岁的游客占了54.7%,即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年龄阶段。其中18岁及以下的游客占13.0%,19—30岁的游客占29.1%,31—40岁的游客占25.6%,41—50岁的游客占18.8%,51—60岁的游客占9.1%,61岁及以上的游客占4.4%。在职业特征方面,企事业人员、其他行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分别占到了26.7%、20.2%、16.3%及11.9%,其他职业比例相对较低。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西湖景区游客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中大专程度占32.1%,本科程度占28.1%,高中或中专占20.5%,研究生及以上程度占12.3%,初中及以下程度的占7.0%。本次调查显示,西湖景区游客的月收入水平较高。其中1 000—2 000元、2 000—3 000元和3 000—4 000元月收入水平的分别占到了23.3%、26.3%和20.7%,其他游客收入水平的比例较低。在结伴方式上,同家人亲戚、朋友以及旅游团是游玩西湖主要的结伴方式,分别为27.2%、24.9%、26.7%。

根据对游客到西湖景区的旅游动机统计分析,西湖景区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集中在欣赏美景、获得知识、放松精神和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等方面,被选择的次数分别为35.1%、18.9%、13.3%和12.8%,品尝当地美食、享受自由时光和结识朋友也成为了部分游客前往西湖景区的目的之一。从上可知,游客到西湖景区游玩并非出于单一目的,而是多目的结合的结果,说明游客希望通过西湖景区游玩获得多种旅游体验,在景区管理上尤其须关注提升游客对景区景致、知识教育、放松逃逸和风土人情等的体验。

以上游客的基本信息来自三个不同的调查时期,没有显示较明显的差异。在调查中涉及到游客客源地问题,即游客来自什么地区,三个调查时期的此项信息,存在较大差异。黄金周时期(2010年5月2日),来自杭州本地的游客比例仅占15.9%,来自江浙沪地区的游客占到当天有效问卷(145份)的35.2%,而来自其他省份的游客为48.9%,占了调查游客量的一半左右;旅游旺季周末时期(2010年5月16日),来自杭州本地的游客为18.9%,来自江浙沪地区的游客比黄金周时期比例上升了近13个百分点,占了当天调查有效问卷(143份)的47.6%,而来自其他省份的游客比例自然相应下降,为33.5%;旅游旺季非周末时期(2010年5月26日),来自杭州本地的游客比例明显上升,为41.5%,来自江浙沪地区的游客比例为34.6%,而来自其他省份的游客量占当天有效问卷总量(142份)的23.9%。

黄金周时期及旺季周末时期杭州本地游客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为让到西湖景区游玩的外地游客玩得更惬意,大多数杭州市民在这些时间段选择游湖以外的其他休闲方式。而江浙沪地区的游客在旅游旺季周末时期数量的激增,则主要得益于长三角地区发达的交通体系及自驾游的兴起。

(二)游客体验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涉及对公共自行车的标识系统、使用等待时长、道路畅通、沿途景观、费用合理性、使用便捷程度等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本文使用SPSS17软件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表现满意程度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是参数假设检验的一种,用于同一研究对象的两个具有配对关系的样本数据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性。在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前,假设游客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均值和实际表现满意程度均值无显著的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5。如果概率P值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各项指标重要性均值和实际表现满意程度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概率P值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各项指标重要性均值和实际表现满意程度均值无显著差异。经分析,公共自行车等待时长、道路畅通两指标的T检验显著性概率Sig=0.000<0.05,表明这两项指标在游客心目中的重要性和实际表现的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即需加强公共自行车租借的效率管理及改善景区交通整体道路状况,以提升游客满意度;同时,公共自行车的标识系统、沿途景观、费用合理性和使用便捷程度各指标的T检验显著性概率分别为Sig=0.067,Sig=0.128,Sig=0.094,Sig=0.251,均大于0.05,表明这4项指标在游客心目中的重要性和实际表现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游客对西湖景区的总体评价由两个测量指标来表示,分别是“在您此次游玩西湖的过程中,影响到您对西湖的总体评价的因素是什么”和“您对此次西湖景区的游览实际感受与期望相比如何”,游客可从“景区拥挤问题”、“景区环境问题”、“景区服务问题”、“景区设施设备问题”、“费用问题”及“非常失望”、“有点失望”、“与期望相符”、“比期望稍好”、“大大超出期望”选项中进行选择。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得知,有28.7%的游客认为景区拥挤因素影响到其对西湖的总体评价,11.4%的游客认为景区环境因素影响到其对西湖的总体评价,9.3%的游客认为景区服务因素影响到其对西湖的总体评价,23.2%的游客认为景区设施设备因素影响到其对西湖的总体评价,27.4%的游客认为费用因素影响到其对西湖的总体评价。可以看出,景区的拥挤问题、环境问题及费用问题是影响游客对西湖总体评价的主要因素。有5.6%的游客认为西湖景区游览的实际感受与期望相比是非常失望,19.2%的游客认为西湖景区游览的实际感受与期望相比是有点失望,34.7%的游客认为西湖景区游览的实际感受与期望相比是与期望相符,29.3%的游客认为西湖景区游览的实际感受与期望相比是比期望稍好,11.2%的游客认为西湖景区游览的实际感受与期望相比是大大超出期望,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关于游客后续行为的调查涉及两个问题,分别是“您是否再来杭州西湖”及“你是否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西湖”,选择“是”赋分为1,选择“否”赋分为0。

经统计,有62.1%的游客愿意再次来到西湖游玩,有73.9%的游客会将西湖推荐给亲朋好友,说明游客自身重游意向较高,西湖获得回头客的几率也相应较高,同时游客的推荐意愿强烈。

结语

杭州西湖景区 篇8

1. 杭州农家茶楼的形成与发展

杭州农家茶楼源起于20世纪90年代, 西湖风景区是农家茶楼的发源地, 也是杭州市最早开展农家旅游休闲活动的区域。每年龙井茶开采之时, 杭州市民和各地游客从四面八方会聚到茶村购茶、品茶, 也常常体验农家休闲观光的乐趣。近五年来, 西湖风景区农家茶楼已陆续开出近500户, 成为发展茶区特色经济, 实现茶农增收致富的一个新亮点。杭州农家茶楼因其经营模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荣誉称写号。

2. 农家茶楼经营状况

第一, 农家茶楼的分布情况。西湖风景区农家茶楼主要分布在梅家坞茶村、龙井茶村等八个自然村, 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茶楼有435家, 从业人员8000人, 实际上茶楼的数目已经超出500家, 从业人员在1万人以上。这些区域茶楼由原先的农居房改造, 两三层楼, 一般总面积在200~500平方米, 个别特大的茶楼不会超出800平方米。第二, 农家茶楼的经营构成。农家茶楼属于农户自营性质, 喝茶、餐饮为主营, 兼营茶叶等当地土特产。一般双休日生意好于平时, 春秋二季及黄金周生意火爆。从经营角度看, 现在的茶楼生意已逐步从以茶为主转向餐饮经营 (占70%) , 卖茶收入仅占30%的比例。第三农家茶楼客源分析。2000年至2003年农家茶楼经营初期, 客人基本上还是以杭州本地人居多, 随着杭州风景区农家茶楼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单一本地客源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到周末、节假日坐在梅家坞、三台山一带的农家茶楼里喝茶、聊天的不再只是杭州人, 在景区茶楼到处可以看到上海、江苏、广东甚至北京的小车牌照, 通过对八个村32家农家茶楼营业情况的调查, 杭州客源要占50%, 上海客源20%, 其它客源占30%。

3. 农家茶楼经营现状

茶楼经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面是农家茶楼响亮的声誉和旺盛的市场需求, 另一面则是经营者艰难的维持现状。在梅家坞的调查中发现, 梅家坞村170多家农家茶楼中, 有30%左右的茶楼生意蒸蒸日上, 40%的茶楼经营持平, 其余茶楼中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二农家茶楼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经营内容雷同, 经营方式单一

当前, 杭州农家茶楼经营中最大的问题是定位雷同。500多家有证经营的茶楼, 经营方式基本上是喝茶、吃饭, 顾客以玩牌、聊天为主的休闲。在农家茶楼这个特定的旅游产品内, 选择的品种很少, 内容单一而缺乏新意。如果在一个区域的几十家茶楼经营内容和方式都一样, 同类竞争过于饱和, 势必会严重制约着茶楼的发展。

2. 营销手段单一, 拉客现象屡禁不止, 严重损害了景区“农家茶楼”的整体形象

为了拉拢路过的散客生意, 有的农户派专人在路边拉客, 其直接后果是造成无序竞争。这不仅在游客中产生不良影响, 损害西湖风景区及农家茶楼的整体声誉, 对农家茶楼的发展也是致命的。

3. 频繁转租导致经营初期时的原生态特色逐渐褪色, 农家菜肴饭店化严重

第一, 茶楼频繁转租和受人青睐接手的原因分析。“十家茶楼六家转租”, 农家茶楼特别是梅家坞的茶楼为何频频转让?一是门槛低, 租金便宜;二是有接手的经营者认为经营茶楼比较容易。事实上, 旅游者对在“农家”这个特定地理环境和氛围的期望值与市区餐馆不同, 许多接手者在经营中发现很难把握, 生意没有想象中好做, 结果更多的是以平手或亏损出局, 被迫转让。第二, 茶楼频繁转租的负面影响分析。转租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特色退化, 信誉下降, 服务打折。”60%的农家茶楼转租后由外来者经营, 在带来先进经营方式和理念的同时, 也在慢慢蚕食着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农家菜不能充分体现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茶村风味, 出现城市化、同质化、陈式化的倾向。其直接的后果是黄金周一过, 生意直线下降, 有的茶楼门可罗雀, 服务员在门口揽客闲聊。

4. 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重视、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农家茶楼地处西湖风景区, 由于茶农生活习惯、卫生意识和各种设施等方面的原因, 一些茶楼厨房狭小, 缺乏基本的消毒设施, 厨房设备简陋, 排污水、排油烟渠道不畅, 搞违章搭建, 占地经营, 损坏绿化。反映出整个“农家茶楼”的卫生状况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5. 经营者职业素质较低, 基础设施薄弱, 严重制约农家茶楼的提升与发展

农家茶楼的经营人员, 大都没有经过正式训练, 职业意识薄弱。在服务中, 细节不够规范, 有的游客想了解有关景点的内容, 服务员知之甚少。停车难问题突出。茶楼经营者和游客普遍反映停车困难, 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期间尤为明显, 成为农家茶楼发展的瓶颈。

三杭州风景区农家茶楼特色经济的地位及作用

1. 构成杭州景区新经济, 是杭州休闲旅游、休闲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

茶楼是杭州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产业, “杭为茶都”的称号获得公认。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旅游产业在杭州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据统计, 杭州市民每年三个黄金周期间外出旅游休闲基本不到西湖核心区块, 而去景区农家茶楼休闲一日游的占到70%左右。到农家茶楼消费花钱不多即可享受茶乡宜人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 或品茗休闲, 或踏青采茶, 或自娱自乐, 适应了城市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农家茶楼的发展, 不仅开发了新的休闲旅游产品, 还拓展了旅游空间, 扩大了西湖风景区的游客容量, 大大缓减了假日旅游对西湖核心景区环境的压力。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西湖风景名胜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人均茶地不足一亩, 产量、产值都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农家茶楼的出现, 把种茶、采茶、炒茶、卖茶的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有机组合起来, 延伸了西湖龙井茶的产业链, 大大增加了龙井茶的附加值。同时, 农家茶楼的发展, 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就地消化转移, 扩大了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梅家坞村2010年为例, 该村170户茶楼经营户, 户均茶叶年收入4.82万元, 而经营茶楼年收入为9.45万元。最大的茶楼经营户年纯收入超过50万元, 其中90%以上为茶楼经营收入。

3. 大大提高了景区农民素质,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家茶楼以来, 茶农学习知识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茶农走出去学习考察农业旅游休闲项目, 增强自身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旅游服务意识, 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 增强了求知求富的欲望。茶农在与游客接触中, 受到都市文化、现代文明的熏陶, 他们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农家茶楼旅游休闲的发展, 也促进了农户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的改变。

4. 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西湖风景区的农家茶楼凭借地缘优势和便捷的交通, 满足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需要, 成为双休日旅游的首选。通过对杭州市干部、工人、教师、医生、退休职工等的500份问卷调查, 有70%以上的人去过农家茶楼, 其中, 因“休闲放松”的占35%, 因“空气新鲜”的占26%, 因“崇拜龙井茶”的占22%。足见城里人大都希望能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茶乡享受到一种放松的充满田野情趣的休闲生活。

四农家茶楼经营升级发展策略

引导农家茶楼健康有序的发展, 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符合杭州市委、市政府把杭州打造成为“旅游胜地”“休闲之都”的发展方向, 农家茶楼发展前景看好。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好重点工作。

1. 合理布局、准确定位, 把农家茶楼打造成最具杭州特色的农村旅游休闲知名品牌

把分散在景区500多家茶楼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和定位, 是引导茶农经营的工作重点。“不一样”才是吸引游客的动因。政府要整体规划, 在不同的区块上进行不同的定位。另外, 同一区块上的农家茶楼也要有不同的主题。满觉陇以“满陇桂雨”闻名遐迩, 这一带茶楼以赏桂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 做足主题;梅家坞历来都是产茶的胜地, 如果动态展示采茶、炒茶、品茶等环节, 就非常有看头。借鉴“西湖船娘”的整体包装与媒体宣传, 景区茶楼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 对茶楼服务人员 (或者西湖茶嫂、茶娘) 进行语言、服饰等设计和包装, 对于茶楼的茶杯、桌布、桌椅等与周围环境协调进行标识, 整体推出营销, 对于茶楼在全国的品牌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政府设台, 协会规划, 提升农家茶楼整体档次, 加强茶楼品牌建设与维护

如何提升西湖景区茶楼的整体水准, 更好地满足旅游的需要, 是茶楼发展要解决的最迫切难题。作为杭州政府应继续深化“景中村”整治工程, 加大对农家茶楼的政策扶持, 加强对外宣传促销, 对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资源、龙井茶文化资源、民俗风情资源进行必要的挖掘开发和包装, 注重整体宣传促销, 对外统一打出品牌, 系统宣传和推销农家茶楼。

茶楼协会的功能是以行业协会的身份, 将各家茶楼组织起来, 共同研究探讨茶楼经营发展中的重大事情。目前农家茶楼在茶文化环境与氛围的布置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茶餐饮、茶技艺方面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农家茶楼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升级, 依靠的还是茶文化, 茶楼协会的规划就显得更为需要和迫切。

3. 以喝龙井茶、吃农家菜为主线, 拓展服务内容, 丰富茶楼休闲品种

喝茶、聊天、吃农家菜, 是杭州市民相对比较喜欢的静态休闲活动。城市里的人对西湖农家的喜欢和新鲜感, 不仅停留在静态的享受上, 他们也非常热衷于参与到农家乐活动中, 拓展服务项目, 成了各茶楼的与众不同的新卖点。西湖景区漫山遍野都是茶园, 茶楼业主要充分利用茶园资源, 增加服务项目。如组织客人采茶、炒茶休闲, 让客人倍感新鲜和兴奋。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旅游者在茶楼这个特定的区域内, 由于旅游者年龄及兴趣的不同, 需要有以“茶楼”为中心的配套的附属旅游产品, 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者。

4. 珍惜“西湖龙井”茶品牌, 打造土生农家菜、保护原生态经营

西湖龙井茶是农家茶楼的灵魂, 而原生态经营是茶楼的法宝。对于如何经营好茶楼, 专家的建议一针见血:“需保护原生态, 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西湖龙井茶是办好农家茶楼的金字招牌。要引导茶农增强保护西湖龙井茶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形成政府、民间组织、茶农和销售企业共同保护西湖龙井茶品牌的“大合唱”。特别要把西湖龙井茶品牌落实到给客人冲泡的每一杯茶上, 做到区分档次, 优质优价, 坚决不搞假冒伪劣, 不给游客留下一次遗憾。

打造原汁原味的农家菜风格:喝龙井茶, 吃农家菜, 是城里人向往和津津乐道的事, 农家菜在茶楼经营的比重也呈越来越大之势。但是当前西湖茶楼农家菜态势正在走弱, 这种走弱的态势主要体现在原料市场化、工艺宾馆化、口味城市化, 西湖农家浓郁的乡土气息下正在褪色。

为了保持正宗西湖农家菜, 必须要为农家菜建立原则性标准, 做到取料要本地化:烹饪方法农家化, 体现农家特色:口味地方化, 能体现本地饮食风俗。形成了与杭州城内的餐饮完全不同的菜品和风味。因此, 制定杭州农家茶楼农家菜的规范标准, 是维护农家菜的基本保证。

5. 加强培训教育, 提高茶楼业主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扎实推进500名农家茶楼业主素质培训工程。开展星级茶楼、“农家菜制作”、“优秀茶楼服务员”等竞赛评比活动, 鼓励所有从业人员参与服务品牌创塑, 在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上下功夫, 真正建立起农家茶楼的良好信誉, 以提升信用度增强竞争力。

针对农家茶楼的拉客现象, 风景名胜区要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评比奖惩体系, 普遍开展茶文化休闲旅游“星级经营户”和经营户单项最佳评比活动, 如最佳环境保护户、最佳食品卫生户、最佳规范服务户等, 并将评比结果上墙。

6. 利用网络媒体, 拓展国内外市场

茶楼的经营模式中, 散客最重要, 是营业额最坚实的主体, 团队则是有效的补充。“1×25”的概念就是基于散客的作用提出的。因此, 诚实经营, 诚朴待客, 始终是茶楼经营的法宝。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整体推出景区茶楼品牌和旅游线路, 深入扩大品牌知名度。积极向旅行社推介, 纳入杭州一日游的线路和杭州旅游线路, 扩大农家茶楼的客源。

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环境的保护

加强景区停车、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地下停车场和排污系统, 还景区一片闲静和青山绿水, 是景区急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杭州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06~2020年) [S], 2005.5.25

[2]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杭州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杭政[2006]10号, 2007

[3]裘建平.加快景区特色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杭州农村通讯, 2005 (4)

杭州西湖景区 篇9

自2002年国庆节起,杭州市开始逐步对环西湖景区的部分景点实施免收门票措施,在国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业发展的杭州现象。据统计,2004年,杭州市的游客增长率高达8.25%,2014年杭州接待国内游客更是达到10606万人次,是2002年免门票前的3.99倍,纷至沓来的游客使假日的西湖及周边景区人气很旺,甚至局部超载,有专家担心,超载会破坏西湖风景名胜资源。

在2011年西湖申遗期间,提交世遗大会的《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西湖景区虽生机勃勃但也脆弱不堪。它能容纳的游客的数量相对来说较为可观,但如若超过平衡点,游客的需求及其对景观的影响可能会对景观遗产的真实性、参观质量和景区吸引力等产生负面影响。在西湖作为世界遗产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对景区的承载量管理尤为重要。那么,免费西湖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量以及黄金周期间游客爆满的局面,应该如何对西湖景区的客流量进行控制?

二、免费西湖模式与效益分析

(一)“免费为主、收费为辅”模式

杭州西湖是我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但西湖景区并非完全把所有景点免费开放。而是以“免费为主、收费为辅”的方式把“免费”与“收费”景点进行合理搭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辖范围内的103处公园景点中,免费开放的有84处,收费的有19处,基本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例如灵隐飞来峰、岳王庙、六和塔、三潭映月、郭庄等。此法为西湖景区日常管理经费支持提供重要的经济来源。

(二)“吸引人气,带动产业链消费”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免费西湖模式是一种超越传统门票经济旅游模式的创新,该模式“跳出门票窠臼吸引游客的大旅游概念,是舍小钱挣大钱之举”。自2002年杭州市政府提出“还湖于民”,西湖对游客免费开放十几年,以免费开放前杭州西湖每年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来计算,保守估计十年来少收取的西湖门票已接近三亿元。但实际上,旅游产业链效益,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与经济财富远远高过门票价值。

以2006年为例,西湖景区内的商业铺面、各类游览车船等旅游服务设施设备的年租金高达5500多万元。免费旅游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并延长游客在该区域逗留的时间。游客给当地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翻倍增长。西湖景区湖滨国际名品街吸引了几十家国际顶级品牌专卖店;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中心与特色商业街项目相继被带动起来。带动了景区周边以及杭州市酒店、餐饮、交通、零售、会展、通讯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形成良好的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同时也带动了杭州市淡季的旅游,优化了产业的结构,促进了杭州旅游向“观光、休闲、会展”三轮驱动的理想结构快速转变。

免费西湖模式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体验的同时,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0606万人次,是2002年2652万人次的3.99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43.9亿元,是2002年254.8亿元的6.8倍;入境游客人数达到326万人次,是2002年105.62万人次的3倍;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3.18亿美元,是2002年4.7亿美元的4.8倍;旅游总收入高达1886.33亿元,是2002年294.4亿元的6.4倍。

(三)自然生态环境效益

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旅游基础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至2012年,杭州市政府总共拆除了影响西湖景观的60万平方米建筑,搬迁了景区265家单位,2791户居民;恢复了西湖“一湖双塔三岛三堤”的历史格局;恢复了0.9平方公里西湖湖面;恢复建设了10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完成了西湖疏浚工程和引配水工程,西湖平均水深增加到2.5米,西湖水质得到极大的改善。西湖优美的生态环境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文化保护效益

在文物保护方面,经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共恢复、重建、修缮了180多处人文景点,不但完善了西湖景区的景点格局和分布,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了这些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游客游览的体验感。此外,通过实施免费游西湖的模式,促使了游客的分流,对重点文物景点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灵隐寺、岳庙两家全国重点文保景点年流量高达474和182万人次,2011年游客量分别下降到了413万人和128万人。国际遗产专家在对西湖申遗实地评估验收期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赞叹西湖的景色和保护管理工作比文本描述的还要好。

(五)社会效益

杭州西湖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经过十多年细致的开发与管理,西湖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工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04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获得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2005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西湖荣获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2007年,西湖成为首批5A级国家旅游景区称号;2008年,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2010年,在游客满意度调查中,游客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高达98.29%。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十大最具有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连续蝉联“中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的殊荣。

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的成功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赏,国内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旅游业界学者与官员也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评估,许多地区也逐步采取类似的模式将公共景区对公众进行免费开放。例如,2004年起,浙江省在全省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2008年,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博物馆免费开放;浙江诸暨打造的免费“西施故里”;2009年,山东济南大明湖景区开始实施免费开放;2010年,南京中山陵陵寝景区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

三、保护措施创新

(一)纳入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杭州市政府对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的一个关键战略性举措就是申请将西湖纳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此举在制度创新、资源分配、公众意识、社会重视程度等方面把对西湖的保护工作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在活一个2000年。为此,杭州市政府承诺,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将坚持做到“六个不”:一是“还湖与民”目标不改变,坚持“免费开放西湖”不改变,使西湖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公园;二是“门票不涨价”。对因文物保护需要限制客流量的灵隐飞来峰、岳庙、六和塔、虎跑泉等景点的门票不涨价;三是“博物馆不收费”;四是土地不出让。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土地,杭州政府将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保护好土地资源,绝对不搞经营性出让,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禁止设立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五是“文物不破坏”。杭州将始终本着“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严格保护,不断完善保护体系,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积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碎片,出尽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六是“公共资源不侵占”。西湖是人民的西湖。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分湖面、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个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杭州将建立健全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01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宣布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二)经济杠杆的有效性

西湖申遗成功后,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逢年过节、游客蜂拥而至,最高峰日流量可高达200多万人次,西湖不堪重负。2014年西湖游客年客流量高达1.06亿人次,远远高于一些专家保守估计的3000万人次的承载量。

关于控制客流量的方法,其中常用就是通过经济杠杆。关于世界遗产风景区通过门票价格杠杆来控制客流量的方法在学术界和业界都存在较多讨论。徐嵩龄等(2013)认为,在免费模式下,原来营利性经营模式下的“一日游”转变成为多日游或多次游。这样,游客就可以根据景区的景点布局、客流拥挤情况以及自身体能和旅游偏好,选择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将缓解景点的旅游负荷过载的情况,对景点的压力会减轻。李飞等(2013)研究显示类似于杭州西湖这样的市区景区门票价格与景区平均负荷强度的确存在U型曲线关系,但目前这种边际效应为负;而且世界遗产景区不存在U型曲线关系,所以“调节客流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管理机构利用景区强大的市场优势实行垄断定价的借口。原因是世界遗产地拥有稀缺性和独特性资源,具有较高的垄断性,其价格需求弹性小,涨价以控制客流量收效甚微。当游客慕名前往西湖游玩,是不会放弃像灵隐飞来峰和六和塔这些精华景点或标志性景点的。

(三)“限”、“疏”、“导”措施

在旅游旺季价格杠杆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西湖管委会可以把“限客”和“疏客”有机结合起来。当灵隐寺、六和塔等主要景点游客人数超过极限时,控制入园人数;同时,“倡导”鼓励本地居民在节假日,尤其是“黄金周”期间“上山下乡”,将西湖让给外地游客,缓解热门景点的压力。

不得不提的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杭州机动车每年以20万辆的速度迅猛增长。由机动车导致的空气污染也在威胁着西湖脆弱的生态环境。据统计,自2006年起,杭州西湖景区的PM2.5年均值从未达标,其中25%-35%的PM2.5来自机动车尾气。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杭州市紧急执行机动车“限购”措施对机动车总量进行控制。为降低机动车辆对西湖环境的影响,2015年1月1日起,杭州市对西湖及周边地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单双号“限行”、高排放车“限行”。二是打造低碳示范区,通过升级环西湖公交车车型,优化环湖公交班次、线路及换乘站点,提升公交调度水平,“分层、分对象”开辟水上交通线路,加密环湖道路公共自行车布点,优化拓展景区内电瓶车服务范围,实施出租车环湖定点上下客等多种形式,形成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交通、电瓶车“五位一体”的低碳交通方式,有效“疏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打造低碳环保示范区。三是“倡导”“停车3分钟以上熄火”的行车方式,以及低碳环保的健康出行方式。

随着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日益成熟,西湖景区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设备端以及云端系统整合,对西湖景区的客流量、车流量、停车位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即时掌握各个景点的排队长度、对比历史流量比较分析,进行流量预测,然后通过与游客智能设备端对接沟通,进而实现实时安全预警、拥挤报警,对游客出行进行有效的“限”、“疏”、“导”。此举可避免景区超负荷接待,提高游客游玩西湖的满意度,对西湖的名胜古迹也将起到保护作用。

五、总结

杭州西湖作为市区的景区,承担了让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功能,西湖景区管理委员创新性的选择了“舍小钱挣大钱”的免费西湖模式,通过将大多数西湖景点免费开放的模式,扩大游客量,从而带动景区及周边的配套休闲旅游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与文化保护效益。杭州免费西湖模式为其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未来综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客流量超负荷的状况,由于作为世界遗产的西湖景区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垄断性。如果单一以门票价格作为客流量调节杠杆,将收效甚微。因此,西湖景区管委会可以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通过高智能化手段的“限”、“疏”、“导”措施,对西湖景区的承载量进行系统化管理,以达到优化游客旅游体验以及保护西湖的名胜古迹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淑娟.我国旅游景区免门票经营所需条件初探[J].法制经济,2008(4):85-86

[2]李飞,何建民,李玲.公共资源景区负荷强度对其门票价格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3(4):94-103

[3]刘思敏,刘民英.杭州西湖景区免费模式的实质及可复制性分析[J].旅游学刊,2011(10):50-57

[4]刘涛.杭州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究[J].杭州研究,2008(1):131-139

[5]宋子千.景区应该免费开放吗?[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27-31

上一篇:四联活菌肠溶胶囊下一篇:儿童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