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模式

2024-06-12

技术与模式(精选十篇)

技术与模式 篇1

1 生态养猪的模式

所谓生态养猪技术主要被称之为“自然养猪法”。当前, 生态养猪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生态养猪模式的应用, 首先应该选择成长性较好的优良品种, 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肉质口感风味较好的猪作为父母本, 进行相互杂交培育遗传基因;其次, 研究人员要重视生猪成长的过程, 采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监控;再次, 采用先进的喂养技术, 合理配置养猪饲料, 适度采用放养技术;最后, 还需要综合利用沼气技术, 将猪粪和猪尿通过专用管道排放到沼气池中, 并通过发酵之后产生大量的沼气来进行做饭。同时, 还需要将沼气渣和沼液作为灌溉果树和蔬菜的重要肥料, 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 生态养猪中的关键技术

(1) 猪舍的设置。由于场地是生态养猪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而猪舍在生态养猪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过去, 猪舍地面多为水泥地, 而现在则是以垫料为主。垫料主要为锯末、谷皮与采集或培养的土著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 此类垫料厚度在80cm左右, 发酵时间不超过1周。垫料可使猪舍的环境保持干净卫生且没有臭味, 并将猪舍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1]。秋冬季节, 23℃的猪舍温度有助于仔猪的健康生长。

(2) 发酵管理。沼气发酵是生态养猪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还能使大部分资源得到节约。目前, 地下式与常温发酵是猪场里较为常用的两种发酵方式。一般来说, 沼气发酵分为温度划分和工艺划分两种。第一种又被细化为3种形式, 即高温发酵、中温发酵和正常温度发酵。第二种又被细化为两种形式, 即地上式与地下式。在生态养猪模式中, 沼气发酵的关键技术是不能被忽略的, 在建造整个沼气式, 一定要慎重选择材料与沼液输送管道, 使沼气池的保温和性能得到保证, 促进整个沼气池发酵效率的提高, 降低沼液里污染物的浓度。

(3) 干清粪工艺技术。当前, 我国一些规模化养猪场里主要采取水冲粪、水泡粪以及干清粪这3种清粪技术。这3种技术各有优势。水冲粪的优势在于清除粪便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投入劳动力;水泡粪的优势在于可使水资源得到节约, 但极易发出气味。现阶段, 通过地方政府大力宣传, 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重视环保问题, 进而将干清粪工艺技术应用到养殖过程中。如果规模化的养猪场采用这一技术, 把干粪当做肥料, 通常可使粪便污染减少60%以上, 也就意味着猪场的粪便池中大约可容积60%的能源[2]。这样做以后, 可使后续治理污染的压力大大减轻。

3 严格科学的饲养管理

(1) 严格批次进出, 实行分栏、分群饲养。在购买仔猪时应该尽量选择重量相近的,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最好做到全进全出, 避免仔猪的体重差异变大, 进而对猪群的均衡生长造成破坏。同时, 出售时最好避免多次出售, 以一次性出售完为最佳。

(2) 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在猪的饲养过程中, 应该根据猪成长的不同阶段, 设置不同的饲料配方。同时, 在饲喂仔猪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定时定量, 尽量先饲喂精料, 再饲喂青料, 为猪提供的水源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秋冬季节要将猪场的保暖措施做好, 夏天则需要注意猪场的防晒和降温工作, 切忌饲养密度过大。因此, 在猪栏建设过程中, 其比例应该根据饲养猪的数量而定, 为猪创造一个更好的活动空间。

(3) 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应做好猪舍内部的环境卫生工作, 及时清除粪便, 让猪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生长。同时加强对猪舍的消毒, 定期杀灭老鼠、蟑螂和苍蝇。

4 疾病防治

(1) 建立消毒机制。不管养猪场的条件怎样, 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 如设置消毒池、紫外线灯和洗手液等, 构建良好的消毒机制。

(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春季疫苗接种工作, 提高猪体免疫力, 确保仔猪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赵先萍, 曹果清.生态养猪模式的关键技术浅析[J].湖北畜牧兽医, 2014, 12:56-57.

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篇2

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比较分析了三种创新模式的异同,并指出了三种创新模式的.主要适用范围,同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我国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议.

作 者:余可发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年,卷(期):“”(1)分类号:F062.3关键词: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 合作创新

翘嘴红 成鱼养殖模式与技术 篇3

一、养殖模式与效益分析

1. 池塘主养。池塘面积2~10亩、水深1.2~2.5米为宜,要求池底平坦,进排水方便。鱼种放养前,清除过多的淤泥,消毒、晒塘并改善底质,然后注水、施肥培水。每个池塘配备1.5~3千瓦增氧机1~3台,池内四周用竹帘等材料搭建2~4个饲料台。亩放翘嘴红 鱼种800~1200尾,要求大小均匀、体质健壮、活动力强、无伤无病,另放尾重100克的鲢鱼100尾和尾重50克的鳙鱼20尾左右。此模式一般亩产商品 鱼500千克,亩纯效益5000元左右。

2. 蟹池套养。这是翘嘴红 养殖的较佳模式,是根据河蟹和翘嘴红 之间栖息习性不同而设计的,可提高水体利用率、清除蟹池中的野杂鱼,适合于以养蟹为主且养殖规模大的水面。蟹池要求建围栏设施,有条件的可配置微孔增氧设备,每亩放养100~160只/千克的蟹种500~800只,套放15厘米以上的翘嘴红 鱼种30~50尾。此模式一般河蟹亩产量40千克,翘嘴红 成鱼30~50千克,亩纯效益2000元以上。

3. 亲鱼塘搭养。在充分利用有效水体和不影响亲鱼生长的情况下,适当搭养翘嘴红 ,既可消灭池中小杂鱼,又可增加经济收入。翘嘴红 的搭养时间一般在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后,每亩搭养翘嘴红 鱼种40~50尾,亩产商品鱼20~30千克,如以鲢鱼或鳙鱼为主的亲鱼池,每亩搭养数量还可增加。以后备亲鱼为主的池塘,可在6月底7月初每亩投放青鱼夏花鱼种1000尾,不但为翘嘴红 提供鲜活饵料,少量存活下来的会成为较大规格的青鱼鱼种。此模式每亩亲鱼池可增效500~1000元。

二、饲养管理措施

1. 饵料投喂。翘嘴红 宜投喂活饵料鱼,冰鲜鱼或粗蛋白含量达35%~40%的人工配合饲料。饵料鱼体长应为翘嘴红 体长的1/5~1/3,一般5~7天投放1次;冰鲜鱼或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在池 鱼总重量的2%~5%,注意冰鲜鱼与配合饲料不可同时使用。饲料要定点投喂,每次投饵一般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

2. 水质调控。翘嘴红 不耐低氧,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水体透明度掌握在30厘米左右,pH值7~8之间。平时可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适时开机增氧,改善水质环境。8~9月份的高温季节,特别是主养池塘,需每周注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量的20%左右。

3. 巡塘管理。坚持每天观察鱼体活动、水质变化及天气情况,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特别是阴雨、闷热等容易出现浮头的天气,要勤巡塘,多观察,发现有浮头预兆时及时采取增氧等措施。平时要清除残饵、死鱼、污物等。

4. 鱼病防治。鱼种选择在晴天投放,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鱼种10~15分钟。春季若发生车轮虫或指环虫等寄生虫病,可用0.5毫克/升硫酸铜防治。细菌性鱼病可从4月开始进行预防,每隔半个月用二溴海因0.1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2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1次,治疗用二溴海因0.3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45毫克/升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

三、注意事项

1. 搭建饲料台。翘嘴红 在水体的中、上层摄取食物,一般不吃沉底的饲料。因此,可在池内离水面60~70厘米水层处,设置一个3米×3米的食台,以防饲料沉底造成浪费,败坏水质。

2. 谨慎用药。翘嘴红 对某些药物(如敌百虫、三氯异氰尿酸、生石灰等)非常敏感,尤其是混养塘口,用药时须慎之又慎。

3. 捕捞与运输。翘嘴红 性急躁,善于跳跃,在捕捞时要用竹竿把拉网举起来,使网高出水面1.4米以上,否则鱼会跳到网外。苗种运输时,要带水操作,且水中不能混有水生生物,尤其是水生动物。运输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较强震动、颠簸,并要防止水温变化过大过快。

配网调度模式与技术要点分析 篇4

1 配网调度模式简述

1.1 配网调度管理的内容

配网系统的敷设线路很复杂, 散布范围广泛, 若要采取集中管理方式很困难, 因此, 工作人员需严格检测配网线路的具体情况, 保证配网调度的准确性。明确调度的主要内容, 基于其内容分配具体工作。明确自身岗位职能, 如果出现配网故障, 需及时检测其故障状态, 并应用合理手段进行消除。供电公司需基于自身状况选取合理的调度模式, 进而提升调度成效和调度水平, 对配网运行状态进行追踪与监测, 并及时处理用电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2 配网调度模式的范围

进行配网调度阶段能够应用合理的技术来辅助, 以提供优质服务。如果配网发生故障, 就会对供电公司造成严重的损失, 则需定期对配网线路与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检查, 找到问题第一时间应用对措施将其消除。并强化配网线路检修工作, 应用先进技术寻找找到配网线路发生故障的部位, 减少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多数供电企业极易混淆调度工作与管理工作, 直接导致工作人员进行调度与管理过程中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1.3 配网管理模式

(1) 区分主配网工作范畴避免管理阶段发生疏漏。供电公司的电网系统相对繁杂, 对相关技术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因此, 供电公司需提升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许多供电公司自认为能够采取集中管理方式, 仅注重主网管理部分, 相信配网对供电不会产生影响, 进而将主配网分开进行管理, 最后导致了配网故障。因此, 需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 要求工作人员各司其职, 以强化配网系统的监管工作。

(2) 进行主配网的综合管理。此类管理方式在结构相对复杂的配网中并不适用, 配网故障较少的小型供电公司能够选用。其能够降低劳动力投入, 减少运营成本, 如果电网系统发生故障, 对正常供电产生影响, 工作人员就能够快速找到故障发生的部位, 并且快速消除。

(3) 集约化管理模式能够基于地区范围的差异应用对应的管理模式, 以确保各地的正常供电。各地区也能基于供电公司的实际状况应用适合自身的模式, 那些分布范围小的公司, 进行配网调度阶段不易发生故障, 运营成本低, 则需供电公司与各地区进行更多沟通, 保证配网系统运行安全性。

2 配网调度技术要点分析

2.1 合理评估当前配电网情况

配网调度过程中各部分的操作均会对总体配网调度成效形成影响, 因此, 需首先针对配网实行合理的评估。配网的评估工作通常为:针对配网系统运行状态实行安全性、优质性、和经济性的评估工作。此类评估工作彼此作用与彼此协调, 因此, 需针对配网系统中运行参数的改变趋势实行具体检测与评估方法。通过合理评估, 寻求合理的配网调度模式, 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2.2 配电网智能化调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配电网调度方面, 协调模式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自动化与智能化。配电网自动化调度的应用发展已经趋于成熟, 当前很多配电网运行过程中都可见自动化协调调度的参与。如配电网二次回路的自动化控制, 通过各种继电器原件与单片机控制原件, 实现配电网二次回路的自动控制,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配电网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 配电网数据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趋势中, 配电网运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智能控制成为当前配电网协调调度的关键, 通过现代采集传感技术, 将配电网运行的有效数据传输给处理中心, 通过分析数据, 结合有效数据资料, 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的分析, 找出运行中的不足与故障, 做出有针对性的智能协调调节, 保证配电网稳定运行。

2.3 推动配网的网络、电源和负荷彼此协调

重建配网系统, 并改善无功电压, 之后借助电气通路进行优化, 进而满足配网的网络、电源和负荷彼此的协调运作。各类用电模式的相继研发和投入使用, 配网系统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且持续向着多功能协调的电力供应模式发展。另外, 当前配电系统中, 加装部分不可控间歇电源和存储设备, 能够使用配网能量平衡发生转变。原有的配网调度模式, 主要借助能效电厂提升终端能效的方式来满足要求, 并实现对微电网的监控, 此举能够明显降低能耗, 减少废物排放。如果要促进配网系统中的网络、电源和负荷彼此的有效协调, 则需严格认真的分析配电系统中的负荷特征, 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 促进配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2.4 关系到多阶段的一体化调度技术要点

因为配网调度工作的实际跨度较长, 在年初实行年度规划阶段, 为确保进行配网调度的时候负荷能够符合地区根本的用电需求, 就要针对配网系统中的变压设备和配网容量进行优化。通常情况下, 配网系统的负荷性质与负荷改变与电能需求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若现实中的供电负荷量与规划方案彼此的误差相对更大的时候, 就会造成配网系统中电能的严重浪费。另外, 若针对配网系统实行检修和调度工作, 极易受到配电网络接线方式的影响, 而造成配网检修模式和调度模式无法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因此, 需基于配网系统中的负荷和电源彼此能量平衡的要求, 实行配网一体化调度。若要保证配网系统多阶段一体化调度工作的正常进行, 需针对总体配网系统的网络结构和装置的工作状态和负荷电源彼此的限制关系以及配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实行分析, 进而明确各彼此作用部分的运行状态与运行原理, 最终保证配网系统的一体化调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 配网调度模式能够保证整体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需持续提升对配网调度工作的重视程度。配网调度模式需针对配网系统、各类电源以及运行负荷实行优化, 以符合各周期对配网运行的标准规定。并且在配网调度中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 以提升配网调度水平和调度成效, 降低发生配网调度故障的可能性, 保证配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与配网调度工作的现实状况相结合, 选用合理的管理模式, 最终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助力。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 配网调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在电网运行中必不可少。配网调度能够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基于配网调度的现实状况, 应用科学、合理的配网调度模式可以提升配网调度的水平和成效, 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此外, 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调度工作, 能够充分发挥先进技术手段的优势, 从根本上促进配网调度工作的进行, 实现高效的配网调度。文章简要分析了配网调度模式与技术要点, 力求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可靠参照。

关键词:配电网,调度模式,技术要点,集约化

参考文献

[1]陈霞.析配网调度模式与其技术系统[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3 (10) :908-909.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篇5

陕西省山阳中学

刘小菊

[摘要] 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在大部分学校的学科教学中还沿用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思考实践,不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的意识,自然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教学

模式

方法

探索

新课改的推广和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这种学习模式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较高的信息素养,当前这种学习模式带来的问题便是学生的个体学习所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且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由于学科特点,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启示引导”等教学方式,避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探究方向,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一、以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新知识茫然失措,上过

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进行科学合进的引导,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二、明确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讲授一大堆命令、术语,而是根据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目标需要,设计出一些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主动观察、探究和实践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 2 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引导协助的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完成这样的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三、科学合理地引导探究

一切先进技术对于人类都是“双刃剑”,信息技术也是“让我喜欢让我忧”。面对互联网上完全开放的多元文化碰撞和鱼龙混杂、扑朔迷离的大量信息,自主学习的信息引导是一个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问题。如果没有“信息引导”,学生可能会产生“信息迷航”。引导学生以理智情感控制“网络漫游”的心态,提高自控能力;以健康态度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强免疫力;以正确观念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价值判断,培养甄别能力。在学习中,教师虽然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但是凭借其教育责任、教学经验、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教师又必然是“平等中的首席”,一 束目光、一个手势都往往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学习中应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协调(而不是调度)、参谋(而不是指挥)、教练(而不是裁判)、支持(而不是扶持)、帮助(而不是包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学生探究的外部支持,如果引导不适度,可能会消除学生思维的广度、强度和深度。而对引导“度”的把握策略,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人智慧的结晶,来源于对教学的探索、反思和领悟。

四、小组协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指出“学会共同生活”是应付未来生活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适时做一些小组协作式的学习。“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效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五、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与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小组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更容易操作,而鼓励合作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小组内,甚至可以不必局限于一个班内。如果说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话,合作学习更像一种理念──一种各展所长、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用信息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时各小组可以安排相同的学习任务,而合作学习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这样更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合作学习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索。现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绝不比老师差,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去探讨研究适合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作为从事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师,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初探《问题·分层·活动》法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 田永庆

教育是有规律可寻的,规律是需要人苦思苦索的。现在学校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呢?

我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总结出:创新教育=问题+分层+活动。其宗旨是以问题解决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在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学习;以分层达标为目的,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以组织活动为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方向,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和逐步建立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活动,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三次概括。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应用就这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使其迫切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诧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而集中注意,积极思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除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提问题;更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如果提问总是千篇一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因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我在讲PowerPoint的初步知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进入新课之前先用该软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动画的主体为《白雪公主》的故事,并和同学们共同观看,观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观看课件后适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

二、提出合理设想

所谓合理设想即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序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把握问题的难度、密度、梯度外,还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设置问题。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问题要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计算机的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分明,难易适度: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教师在备课中,设计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和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3.问题的设置要有必然联系:问题与问题之间不能是孤立的,这样很难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前一个问题的设置要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后一个问题要对前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只有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内在规律。

从以前的教育方法中观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作业只停留于模仿,独立思考能力差,只注重具体的运算和推导,事先没有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2.知识的遗忘率高;

3.语言表达能力差,支离破碎,没有逻辑;

4.知识的迁移能力差,表现在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义、公式之后,但却不会应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5.学生对作业批改不感兴趣,表现在作业发下来之后不认真检查,更谈不上改正了;

6.知识的缺漏现象非常严重,表现在学了今天忘昨天,学了今年忘去年,学了这本忘那本。

7.自信心不足,总认为自己不行;

8.意志力不强,学习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9.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之前不预习,下课之后不复习,学习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不能深入进去思考。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没有学会思考,即思维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实质。正因为学生得到的知识不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概括得到的,没有经历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因此才造成了知识的遗忘,即使记住了规则、定义,但也不会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思维才会求异,才会创新。要想思考,那就必须有问题,问题是思考的导火线,是思维的出发点,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实践操作

这一步是信息学的关键,只有给学生充分操作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应用,对于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当学生通过组内研究,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并通过投影把本组的答案公布给其他同学,由其他组成员提出置疑和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使知识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巩固创新

学生自我创作是最能体现交互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基础上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创作作品,并给予展示,使学生找到成功、自信、创新点。这一环节更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总结性评比,对突出作品给予展示,对不理想的作品给予鼓励,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功。

在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是丰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教师还应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如今的教育中,教师的 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进展,我校的《问题·分层·活动》更贴近于现在的教育体质改革,在一段时间的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我将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里继续学习和应用该方法,并把它作为一个新理念形成的起点。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一中 王延法

摘要:在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课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经过几年的运行,其结果并不容乐观。不但教学模式不定,而且学生的层次差别很大,这就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我个人的几年教学经历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上机课 任务驱动 评价

一、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现在多数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应用软件已经有所掌握,对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进入高中后,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不变的教学形式来教授差不多的内容,学生势必感觉上课没意思。所以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目前多数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于信息技术课课时少,且信息技术属于应用课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并掌握知识,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背一些难懂的概念。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 12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对于通过学生自学能懂的问题,教师不必讲授,只需设计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小结、评价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同时我们要利用自己手头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教师必须注意向学生介绍新技术,并培养学生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志向。

(二)上机课

首先应保证上机课占教学总课时数的70%。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实践应用才能熟练运用。因此对于有关操作性的知识,必须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

其次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涉及知识面广,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照本宣科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事先给学生给定适宜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分析、评价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在我省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实践也证明,“任务驱动”这一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下面就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基础差异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层次差异性很大。比如我所带的高一学生中,有的已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有的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量身定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明确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前后联系等方面的因素。在我讲授多媒体章节课堂实例中,让学习打开存在服务器上的“音乐欣赏”文件夹,找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怎么播放音乐啊?”我请同学们思考之后,先简单回顾文件的复制、粘贴,然后讲解媒体播放软件的选择和播放等新内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3.“任务”设计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可以避免信息技术以单纯的技术教学,通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美术、科技社会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

4.“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课外实践课

课外实践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外实践课必不可少。但在设计时应注意:

1.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不管是程序设计还是应用软件的操作,实践课设计时必须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2.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能力相接近。在设计实践题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题目要接近学生的能力,不能太高或太低。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明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知识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内容来说,评价的办法是随堂提问。对于需要学生理解 17 的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必要时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但需要注意不要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在活动中计划是否合理,收集、整理信息是否全面准确,与同学交流、合作、交往的能力怎样等。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和轶事记录,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任务,如典型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中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评价重点,应该抓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进行。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全面合理的对学生作出评价建立在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倡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6

第一环节:利用“在线课堂”引导自主学习

“在线课堂”是基于机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网站。教师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地做成网页,把学生要了解的知识、需掌握的操作,以及当课学习的要求和基本任务全部罗列清楚,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白该课要掌握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对于操作难点或重点还可用录屏软件制成帮助视频,放置在教学网页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和内容。备好“在线课堂”,教师功夫在课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做好“在线课堂”学案,课堂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对于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基本上不用教师讲解就能够掌握要学的内容,并完成课堂练习。对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在线课堂”的网页上放置部分精选的系列教学材料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如:《Photoshop入门到精通》《数码相片的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页三剑客》《Pascal语言》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学习,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效率。大部分中间层面学生通过在线课堂的帮助自主学习后,或多或少有一些知识点需要讲解和指导,才能达到完成掌握的程度,这就自然过渡到课堂的下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环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知识教学中的自学、讨论活动,还是上机操练都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每组4--6人是最恰当的,此项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分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在起始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半学期后,在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之间也已经熟悉的情况下再来确定分组,尽量保证学生基础和学力水平强、中、弱搭配均匀,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动态调整。课堂中,教师督促、引导、鼓励各组小组已掌握的同学争当“学长”,赋予他们“使命”,负责辅导、指点同学掌握课堂内容或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人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能培养相互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有些学生为了能成为同学的课堂学长,常常背地里暗自用功。

第三环节:教师释疑、点评、归纳、小结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能闲着,而是要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观察倾听、鼓励督促、维持秩序、把握时间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指挥。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点评和归纳小结。此步骤虽用时不多,但教师提纲挈领的归纳常常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对小组或学长们的表现应给予适当的点评,这也是学生们的情感需要。

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發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课程中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在课堂上,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值得探究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协作学习,把课堂时间尽量释放给学生。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多了,才能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高效学习。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练——学生交课堂作业——教师点评”的模式,而且很多时候因担心学生学不懂、问题解决不到位,不自觉地讲得过多、过细,留给学生操作时大多是只需“依葫芦画瓢”,让学生学而无味,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太饱”的尴尬局面。本文提出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疑小结”课堂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学习效率也很高,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学习了。

食用菌与蔬菜间作技术模式 篇7

根据不同季节, 将食用菌与不同种类的矮秧蔬菜间套。

1. 耐寒性较强的越冬蔬菜与低温性平菇间作

如大棚中栽培越冬的白菜、芹菜时, 冬前施肥、整地, 按高畦80厘米宽、地畦60厘米宽, 高低畦间的埂宽20厘米, 挖出土筑畦埂和高畦。1月中旬将地畦内填入配制好的培养料, 并接菌种, 选低温性菌种。2月下旬出菇, 4月上旬收完。高畦上的越冬蔬菜要多层覆盖保温, 争取2月底倒茬。栽培早春喜温性蔬菜。

2. 喜温性蔬菜间作蘑菇

这种方式多在大棚春、秋季节栽培时进行。间作方式基本与越冬菜一样, 隔畦或隔行间作种植。不同的是此期间棚温较高, 要选用中温型平菇。

3. 夏豆角间作草菇

夏豆角在5月下旬直播, 株距在20厘米, 宽窄行分布, 窄行40厘米, 宽行60厘米, 棚架方式同上。6月中旬在夏豆角宽行间挖宽30厘米、深10厘米沟。撒毒饵诱杀害虫, 用200倍尿素水淋撒畦面, 同时将栽培料预发酵3~4天后填入沟中, 压实呈龟背形, 分2层接种。用种量15%左右, 料面用种2/3, 中间用种1/3。覆盖地膜, 在地膜上每隔15厘米打1个孔, 呈梅花状排列, 以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供菌丝生长, 7~10天即可出菇。草菇的出菇位置多分布于培养料两侧土壤中, 土壤始终保持湿润状态, 可以在窄行预留1个小的灌水沟, 通过灌水达到这一目的。2潮菇后约20d, 将沟内废料铲出撒豆角行间, 并将够整理好, 进行第2次草菇栽培。

4. 番茄间作平菇

番茄8月中旬育苗, 10月初定植, 株距40厘米, 行距70厘米, 同时装平菇栽培袋, 进行菌丝培养。11月初扣棚, 此时番茄已长至50厘米左右, 行间已有较好的遮阳度, 将已长满菌丝的栽培带瓶摆在番茄行间。, 每袋在菌蕾饱满的位置开3个出菇口, 3潮菇后进入覆土管理。在番茄行间挖深20厘米、宽40厘米浅沟, 将栽培搭脱袋后移入沟内, 将挖出的土覆在菌棒上, 洒水使覆土随水充满菌棒之间的间隙。出菇过程中不喷水, 以防溅起的土粒落在平菇上, 这样的土粒落在菇体上后, 会很快被菌丝固定, 难以用水洗掉。当土壤干燥时, 可灌潮菇收获后, 先撒施尿素, 并接着灌水。

5. 夏豆角间作木耳

夏豆角5月下旬直播, 株距20厘米, 宽窄行分布, 窄行40厘米, 宽行80厘米。5月上旬制木耳栽培袋, 6月中旬菌丝长满袋后, 减去袋一端塑料膜2厘米, 竖向埋入豆角宽行间, 将去塑料膜的一端埋入地下, 埋深8厘米, 埋土之前在露出地面上的部位用刀片划“十字”口, 每袋6个, 每行埋3排, 木耳菌棒间距25厘米, 15天后可收第1潮木耳。

在豆角窄行用小竹子搭人字架, 高2米, 并用竹子将左右人字架横向连接, 45天后, 在木耳袋埋入之前宽行中已形成遮阳环境, 创造出一个阴凉的小环境, 有利于菌丝的恢复和耳片的形成。菌棒埋入后, 灌水1次以使土壤和菌袋结合紧密, 有利于菌丝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耳牙形成后每天喷两次水, 连喷2天, 间隔3天不再喷水, 水分过大容易造成流耳和绿霉感染。豆角喷药时, 木耳袋暂时用地膜覆盖, 喷药后立即揭膜。木耳与夏豆角共生期, 豆角追肥时可将肥料撒入行间, 灌水即可。

二、高秧蔬菜间套食用菌

利用髙秧蔬菜为食用菌遮光、降温, 满足食用菌需要弱光的环境要求。食用菌生长发育释放出CO2, 增加蔬菜的光合效率;同时, 栽培食用菌的基质还可为蔬菜生长补充营养, 改善根基条件, 形成良性循环。

1. 黄瓜间作香菇

局部放电信号采集与模式辨识技术 篇8

局部放电水平是评估高压电器绝缘状态的重要技术参数, 它不仅反映绝缘状态, 而且可以估算出电器设备绝缘的剩余寿命。高压电器 (气) 设备局部放电研究结果表明, 在各种各样的局部放电条件下, 均具有快速上升前沿的局部放电脉冲激励的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 微小的火花和电晕放电伴有离子化通道的扩展, 随即产生声波, 同时, 也伴随着被激励的分子的发光及其化学反应产物。原理上讲, 任何一种现象都可以用来作为揭示和描述局部放电的本质。但是, 由于高压电器结构特点和制造工艺的复杂性, 使得其结构缺陷和绝缘介质杂质存在具有不确定性, 而导致绝缘系统中发生电场畸变的不确定性, 亦即发生局部放电故障的随机性, 即使相同的电场畸变 (缺陷) 在高压电器中的不同位置引起的局部放电特征也不相同, 给局部放电故障的诊断、监测、定位和辨识造成很大的困难[1,2]。

由于高速数字化信号采集技术及其检测设备的发展, 可实时监测、记录和存储高压电气设备运行参数[3], 提高局部放电信号在线可测性, 运用相应理论方法对局部放电信号分析处理, 可以有效地推断高压电器设备绝缘缺陷属性、故障位置和介质劣化程度, 为综合评价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和绝缘性能提供了可能[4]。在详细阐明局部放电信号采集方法的同时, 对人工智能方法和理论在局部放电故障诊断、定位、辨识和预报技术及实践进行了论述。

1 局部放电信号采集技术

根据局部放电产生的物理化学本质, 局部放电信号采集技术或方法也就出现了非电气方法和电气检测方法。

(1) 局部放电信号的非电气采集方法

局部放电非电检测法包括光学、化学和机械的方法。

光学检测方法是基于对气体放电时, 由各种各样的电离、激发、复合过程产生的光子的检测。发射光子的数量与光的波长一样依赖于气体介质、气体压力和电场强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局部放电时产生的光子数量通常与被激发的原子或分子的数目有关。检测局部放电的光输出测量方法是所有诊断技术中最敏感的。因为一个光电倍增管可以测到甚至一个光子的发射。但是由于射线会被气体、绝缘支撑件等强烈地吸收, 而且会有“死角”出现, 并且由壳体内壁光滑而引起的反射所带来的影响, 故灵敏度还不高。声测法即是利用局部放电而引起的外壳震动, 这种震动加速度是很微小的, 必须用灵敏的检测仪器进行检测, 如采用加速度传感器、超声波探头等。传感器与设备的电器回路无任何联系, 因此, 环境电磁干扰不影响声测法的灵敏度。

自由导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跳动并撞击外壁而产生的声信号较电极尖突局部放电产生的声信号强, 所以声测法更有利于检测自由导电粒子的存在。局部放电会引起气体的分解, 其分解物随着局部放电量的不同而不同。故可以通过测量局部放电引起的气体分解物的含量, 进一步分析局部放电的特性。但是由于气室中的吸附剂和干燥剂可能会影响化学方法的测量[5]。另外断路器动作时产生的电弧亦会影响测量结果, 同时短放电脉冲不一定产生足够的分解物。因此化学方法的灵敏度不高, 但是化学方法对很小的气室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2) 局部放电信号的电气采集方法

外被电极法就是用贴在气室外壳上的电容电极耦合来探测气体绝缘电器内部局部放电在导电芯上引起的电压变化, 如GIS。优点是结构简单, 容易实现, 但是最小检测量受到地线影响。在绝缘子或绝缘支撑件上预埋电极作为检测探头进行局部放电的测量。因预埋电极处于气室内, 所以抗干扰能力强, 灵敏度高。但是传感器探头必须事先埋设在支撑绝缘子里, 必须在制造时预先埋设电极, 同时必须保证预埋电极对绝缘子的绝缘性能无任何影响和不改变其原来电场分部为前提。

(3) 超高频法 (UHF)

常规测量法用于局部放电在线检测时, 要么是干扰信号缺乏辨识依据, 要么是影响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或兼而有之。超高频法属于电气测量法, 但是与常规的电测法不同。常规的脉冲电流的测量频率为40kHz~1MHz, 而超高频法的测试频率为300MHz~3GHz。脉冲电流法将试品 (GIS) 看作一个集中参数的对地电容, 每发生一次局部放电时, 试品电容两端产生一个瞬时的电容变化, 通过耦合电容在检测阻抗上产生一个脉冲电流。而超高频法将试品 (GIS) 看作同轴传输线, 局部放电产生的短脉冲在同轴线中传播。在超高频法中, 传感器并非起电容耦合作用, 而是作为接受超高频信号的天线, 所以超高频法的检测法与脉冲电流法的原理截然不同[6]。

2 气体局部放电信号模式辨识

局部放电过程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具有不同的时空表现形式, 每一种形式都可以表述局部放电现象, 以揭示局部放电现象与电场畸变之间的内在联系[7]。不同类型的高压电器, 不同种类的测试技术, 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 应该选择不同的局部放电表现形式作为基本量, 以便对局部放电发生、发展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用于描述局部放电故障模式辨识系统的一组与分类有关的参数就是该辨识系统的特征量。特征量提取的基本任务是如何从系统的诸多特征中找出那些最有效的特征量及研究如何把高维特征空间压缩到低维特征空间以便有效地设计分类器。

上世纪90年代, 模式辨识方法开始应用于局部放电类型的辨识, 以代替放电谱图的目测判断。显著提高了辨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模式辨识理论正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即增强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容错能力等[8,9]。

模式辨识的目的就是在于面对某一具体事物时, 将其正确地归入某一类。对具体的个别事物进行观测得到的具体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即模式。基于统计方法的局部放电模式辨识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

(1) 局部放电信号采集

为了实现计算机对不同种类的局部放电进行分类辨识, 要用计算机可以运算的符号来表征所研究的对象, 通常输入对象的信息有3种:

①图像信息, 如局部放电信号的“指纹”和灰度等。

②波形信息, 局部放电信号波形的时频信息等。

③物理参量和逻辑值。

通过测量、采样和量化, 用矩阵或向量描述局部放电信号基本特征。

(2) 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噪声, 加强有用的信号, 并对输入测量仪器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退化现象进行复原。

(3) 特征提取和选择

为了有效地实现分类辨识, 需要对原始局部放电数据 (信号) 进行某种变换, 将在维数较高的测量空间中表示的模式变为在维数较低的特征空间中表示的模式。

(4) 分类决策

分类决策就是在特征空间中用统计方法把被辨识对象归为一类。基本做法是在样本训练集基础上确定某个判别规则, 使按这种判别规则对被辨识对象进行分类所造成的错误辨识率最小或引起的损失最小。

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大量连接的并行分布处理器, 它具有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知识是分布存储在连接权 (对应于生物神经元的突触) 中, 而不是象常规计算机那样按地址存在特定的存储单元中。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实例进行训练、联想记忆、模式匹配的功能, 以实现特征输入到模式输出的映射, 其映射体现高度的非线性, 适宜于解决复杂的非线性模式辨识问题。局部放电信号是一种快速暂态随机过程, 应用计算机记录并存储局部放电信号, 然后对一个或多个实验周期的局部放电信号进行统计, 可以得到各种局部放电信号的特征谱图, 该谱图可以比较全面地描述局部放电的一般特性。不同的绝缘缺陷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局部放电, 其特征谱图也不相同, 故可以实现局部放电故障的诊断、监测、定位和辨识。

分形几何是研究自然界中常见的、不规则的、支离破碎的形体表现及其内在规律的非线性科学[10]。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一类具有“自相似性”、“自仿射性”的分形体, 其分形度量为维数。分形理论在局部放电分类辨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分形原理从背景噪声中高性能地检测出被测信号 ;二是利用分形压缩技术, 对局部放电放电信号进行压缩和特征提取, 实现对局部放电源的分类。

判断电器设备是否发生局部放电, 常用“指纹”诊断法, 即根据局部放电的放电量q、局部放电发生的工频电压相位φ及每秒内的放电次数n, 绘制出φ-q-n谱图, 得到局部放电“指纹”, 将其与样本“指纹”对比进行判断。用人工神经网络辨识局部放电可以提高辨识的可靠性, 但对于φ-q-n谱图提取的特征量少则十几个, 多则几百个, 使得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较多, 神经元较多。分形压缩 技术可 以把局部放电模式压缩和特征提取结合在一起, 利用这一特点, 能够储存局部放电信号的立体坐标信息, 附加一个定义域值, 很容易提取φ-q-n模式中局部放电脉冲固有的特征信息。分形压缩技术能提供可比较的压缩比率、高保真度, 相对于其他的压缩方案, 很容易解码,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 分形压缩技术可以用于局部放电模式分类。

3 结束语

局部放电信号采集与模式辨识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技术, 它将人工智能、信号处理、模式辨识、神经网络以及小波技术用于高压电器绝缘的局部放电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和模式辨识,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水平的提高, 会给高压电器的局部放电故障诊断、定位、辨识和预报技术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史志侠.基于相位解法的局部放电模式辨识[J].高压电器, 1998, 4:42-47.

[2]边肇祺, 等.模式辨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1.

[3]Hong T, et al.PD Classification by a Modular Neural Networksbased on Task Decomposition[J].IEEE Trans.D.I., Appril 1996, 3 (2) .

[4]李新, 等.辨识局部放电的新特征量——分维数的研究[J].高电压技术, 2000, 2:27-28.

[5]杨永明, 等.一种抑制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中周期性干扰的新方法[J].高电压技术, 1998, 6:41-43.

[6]郑重, 等.局部放电脉冲波形特性分析[J].高电压技术, 1999, 12:15-17.

[7]徐淑珍, 等.局部放电在线监测中周期性干扰的抑制[J].高电压技术, 2001, 2:32-34.

[8]Georghiou G E, Papadak A P, MorrowR, et al.Numerical model-ing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gas discharges leading to plasma produc-tion[J].phys.D:Appl phys, 2005, 38:303-328.

[9]Rocco A, Ebert U, W.Hundsdorfer.Branching of negative stream-ers in free flight.Phys.Rev.E, 66:035102 (1-4) , 2002.

关于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 篇9

(1) 渠道防渗技术模式。利用渠道输送水对农田进行灌溉是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灌溉模式。但根据以往对农田灌溉的实践经验可以得知, 这种灌溉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即水在渠道的输送过程渗漏现象比较突出, 严重地浪费了水资源, 灌溉效率不高。目前, 针对渠道水渗漏问题已将防渗技术得以应用, 其防渗工艺主要是利用混凝土、砖等材料对渠道衬砌以及在渠道内铺设沥青、塑料薄膜等方法进行防渗, 有效地减少了水在渠道输送过程中的损失, 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增强了渠道的输水功能。

(2) 喷灌技术模式。喷灌技术模式指的就是喷洒灌溉,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泵对灌溉水进行加压, 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需要灌溉的地段, 通过灌溉地段的喷头将加压后的水以水珠的形式均匀地喷射到农田需灌溉区域。喷灌技术模式在众多的灌溉模式中占据着明显优势,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占地范围小、人力投入少、灌溉均匀, 适用范围宽广, 目前此项灌溉技术模式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应用。从喷灌系统分类来讲, 可分为固定管道式喷灌、半固定管道式喷灌及全移动管道式喷灌;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指的是只有喷头可以拆卸, 系统的其它组成部分都不动;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指的是除了喷头和喷头相连接的支管道可以移动外, 系统的其它部分都不动;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指的是除了供水水源不动外, 系统的其它组成部分都可以移动, 如喷头、管道、水泵等。

(3)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模式。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也叫做管灌, 也就是输送水的工具是管道, 取代了以水渠形式向田间输送水。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通常由水源、水泵、水管的连接装置、给排水装置以及其他的附属设备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模式同渠道输水灌溉模式相比较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过多蒸发的问题,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并且操作起来方便, 输送水的速度快、管道造价相对较低、管道可移动性能强, 适合不同地形的农田灌溉。

2 综合节水灌溉的技术措施

(1) 工程节水措施。工程节水措施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加强防渗渠的修复完善工作, 比如, 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 在渠道内部铺设防渗材料, 如塑料薄膜、沥青或者是在渠道内细抹上一层混凝土等;对于灌溉设备上没有安装各种配套装置的要及时增添、如各种阀、闸、水压表等。 (2) 加强灌溉技术模式的改进, 如采用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 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方法, 改进传统的沟灌、畦灌、淹灌等田间灌溉技术。 (3) 建大力度宣传指导建设蓄水工程, 比如可以在地下水资源不是很充足的地方且地表没有蓄水库的要加大力度建设蓄水工程, 比如可以建设水池、水窖、小型水库等。

(2) 农业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主要有:免耕少耕、土地平整、深耕松土、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及增施有机肥, 调整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大力推广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 引进抗旱品种和推广适用抗旱保水剂, 优化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 比如在田间可以将花生和玉米混搭种植, 花生比较耐干旱, 同时根系蓄水能力强, 能有效地保持土壤的墒情, 不仅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还能减了对农田灌溉所投入的费用。

(3) 耕作保墒技术措施。在农田耕过的地表面铺设塑料薄膜、秸秆或者是其它的材料, 以保证土壤水分的蒸发, 减少地表径流, 涵养水分起到保墒的作用。还能提高地表温度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 提高农作物对水的吸收率, 起到农作物增产丰收的效果。秸秆覆盖地面通常可节水20~30%, 增产15%~25%, 塑料薄膜覆盖地面通常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2%~5%, 节水25%~35%, 增产35%~45%。

(4) 农田管理节水措施。加强农田管理节水是保证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前提条件, 因此加强农田节水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农田节水管理方面通常有以下管理措施: (1) 土壤墒情监测和灌溉预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应用现今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或者仪器对农田的墒情进行监测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农田土壤的墒情, 同时结合天气预报对农田进行适时的灌溉; (2) 灌区优化配水技术。根据需要灌溉农田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水渠的输配水技术参数, 按照水源的储水量及农作物生育阶段所需水量, 以输配水过程中水量损失最少、增产值最大为目标, 通过较为系统的工程方案、制定最优化的调度方案, 对农田调配合理的灌溉用水量。

(5) 合理调配农业种植结构。在现有的灌溉模式中, 除了滴灌和管道灌溉能有效地减少农作物棵间蒸发外, 其它的节水灌溉形式都无法达到避免棵间蒸发的效果, 尤其是在农作物的生长前期, 农作物叶片比较小且少, 不能很好地对阳光进行遮蔽, 使得棵间蒸发情况严重。据调查资料显示, 河南省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间水分蒸发约2500m, 夏玉米2800m, 通过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发, 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水分生产率大幅提高。目前, 在我国农田推广应用的节水技术还有:耕作保墒技术, 秸秆、地膜覆盖技术:水肥耦合技术;喷洒抗旱剂;;筛选技术;采用抗旱新品种等等。

3 结束语

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分析 篇10

关键词:双元,行为,导向,理实,融合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各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本文把职业教育模式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培养模式, 二是课程开发模式, 三是教学模式。

一、对比德国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培养模式, 即企业 (通常是私营的) 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 (通常是公立的) 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受培训者以徒工身份在企业中接受实践培训, 以学生的身份在非全日制职业学校中接受与职业相关的文化理论教育。

对比我国, 由于我国东西部、沿海和内陆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企业密集度差异较大, 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是比较困难的。由于西部内陆的高职院校在合作企业方面资源不足, 培养模式方面依然以学校为主体, 即使有企业联合培养, 也只是停留于短期用工、办学利益分配方面,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配合得不够紧密, 并且缺乏企业生产的实际场景, 难以推广德国二元制模式。

另外德国二元制模式中, 学生入学即要和企业签订用工合同, 也就是说学校招生人数和企业用工人数是匹配的, 而我国目前招生计划人数由高职院校的培养条件和申报、审批的招生计划人数决定, 与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并不匹配, 诸多因素必然造成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学生人数大于企业需求人数, 因此很多专业的培养模式不能采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前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各大高校为代表的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 另一类是以各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实战课程开发体系。

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是对普通教育教学模式的移植, 教学内容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纵向排列, 理论课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实习通常安排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教学知识系统、全面, 教学内容讲究严谨、科学。

企业实战课程开发体系主要是面向教学知识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与工作联系紧密, 目前较流行的是行动导向课程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从岗位分析到编写教材, 有的放矢, 体现了职教特色。特别是由于大中专培养学制的存在, 要求课程开发针对的岗位要超前于学制年限。如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和中兴联合开发的通信专业“4G调测维护”和“4G网络运行”等均具有超前性。

目前在西部内陆地区由于企业行业分布密度较低, 整体实力较弱, 使得行动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部分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多为借鉴他校的方案, 即使有所修改也是在没有经过去用人单位调研、组织相关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排序方面有一定随意性, 既无学院式课程的严谨科学性, 又缺乏实战课程的岗位针对性。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程序。当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 先进行理论教学, 再进行集中实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情境单调、刻板, 没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远离学生的未来职业情境。现在提倡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由课堂教学中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在实践中主动钻研, 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其过程为教师根据培养方案设定目标, 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学生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5个步骤完成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但是却不具备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 并有如下缺点:1.由于教师不统一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 就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这与目前职教学生普遍自学能力差, 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2.学生基础不同, 领悟能力不同, 所以要求教师对学生做个别辅导, 这样会导致教师忙不过来。 3.对实验实训场地和设施要求很高, 一般学校难以达到要求, 也不是所有专业都能达到。4.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学成本的控制还是采用了总课时限制, 每个学生或每组学生完成项目的时间不一致, 有的可能要超出规定的课时, 这对教学工作的统一安排有一定障碍。

(一) 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提出项目总的技能教学目标;2.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对技能操作过程进行步骤分解, 对学生实践提出阶段性操作目标及要求;3.整理每一实践阶段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指南, 以教学班为单位、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 对第一个阶段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统一讲解, 对关键性实践操作环节进行操作或仿真演示;4.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并要求学生能用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发生的能预见和不能预见的现象, 根据实践结果进行归纳验证或提炼出理论知识;5.对第二阶段技能目标重复上述步骤……6.检查项目总目标是否实现, 反馈到前面各步骤。

(二) 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人们获得知识或运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这时候我们所认识到的已经不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特性, 而是事物的联系与关系了。理论知识是若干代人的积累, 是系统化的经过提炼的知觉, 而实践则是感觉的来源, 是理论知识的终端并需要理论知识作指导, 所以我们的认知过程需要理论和实践交叉融合, 而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性, 更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分割。理论课没有实践验证不行, 实践课没有理论指导也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化。

四、结语

由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理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研究职业教育, 必须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地稳步推进职教改革。理实融合的教学模式正是在当前大班授课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提出的应对策略, 若能得到完善和正确运用, 必然能够改善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误区[J].中国教育报, 2004 (4) .

上一篇:肠道菌群失衡下一篇:困境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