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2024-07-13

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精选十篇)

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篇1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与否是以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完善程度为标志,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以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出发, 通过加强认知品质教育培养、个性品质教育培养与适应能力教育培养这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发展水平。

1.2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而且能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困难、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从而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1.3 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普遍认为, 心理素质训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心理素质训练一般是针对个体或群体存在的心理弱点, 通过一定的场景设计特定的心理游戏、专题讨论或情感体验活动, 让受训者得到心理锻炼或产生特殊的心理体验。

2 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当前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一般状况

研究生是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推崇的高层次人群, 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 以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他们的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 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因而其往往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根据国内学者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我们发现:我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之态。目前, 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发生率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因心理疾病而导致恶性事件发生。近年来, 我们从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看到一些研究生因心理疾病而导致自杀和杀人事件的发生, 这些悲剧让人感到无比痛心。

第二, 因心理障碍导致休学事件的发生。当前, 一些研究生存在强迫、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有序进行。相关的调查表明, 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或解决, 将会发展成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 而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已经成为研究生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

2.2 研究生心理危机发生的特点

(1) 突发性

危机常由某一事件为诱因而突然发生。研究生的思想意识日趋成熟, 基本具备了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 但仍表现出未定型的特点。因此, 在本来心理压力较大的基础上如果再遇到重大事件的刺激往往会诱发心理危机的发生。

(2) 时代性

研究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发展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危机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与影响。体现了个人成长成功的理想追求与时代、社会需求的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竞争、贫富差距、经济困难等对当代研究生产生了极大压力, 一旦应对不好, 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3) 剧变性

研究生心理危机存在着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变化, 产生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心理危机期间个体心理处于应激状态, 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恶性反应, 爆发悲剧性事件。

2.3 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从必要性上看, 近年来, 国内不少高校发生了因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而导致恶性伤人或自杀事件, 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产生了严重危害。从表明看, 这些急性危机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在发生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爆发性, 似乎无法预料和控制, 但事后仔细分析可发现, 所有的恶性危机事件在发生前或多或少都有些蛛丝马迹, 有的甚至有比较明显的迹象, 只是没有引起周围人的警觉。可见问题的关键是缺乏对危机的预警, 以致危机突然发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 构建危机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预防和减少研究生心理危机爆发的有效方法。

(2) 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可行性

从可行性上看, 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仅必要, 而且也是可行的。研究生心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突发性、突发性、偶然性的特点, 要准确地预测它何时爆发、危害程度多大等, 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有时难得就像人们无法准确预测何时何地发生何种级别的地震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危机的发生不可预测, 人们只能束手无策, 被动地应对。一般来说, 个体在心理危机发生前, 其情绪、言语、行为和躯体等方面总会有蛛丝马迹的变化, 甚至会发生明显的信号, 这就为我们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提供了可能性。

3 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措施

3.1 确立和运用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

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否体现有效性, 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就是确立科学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这是准确预警的基础。确立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一个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心理危机预警对象筛选的依据, 运用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对观察监控系统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估筛选, 可以及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帮助、预防的对象, 切实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因此,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对实现心理危机的预警非常重要, 如果高校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 再结合本校的特点建立一个根据问题潜在的严重性来分级别的预警指标体系, 就能更加有效地开启不同的预警方案。

3.2 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组织的预警作用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组织可以由学生辅导员、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组成。他们在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中起到全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组织向全体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心理档案, 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对普及中发现的机油心理疾病和危机倾向的个体, 建立“心理疾病和危机预警名单库”。对普查中心理困扰较重的学生进行逐一访谈, 进行筛查, 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 实行动态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团体咨询、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全体研究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 帮助研究生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3 重视朋辈心理互助对预警机制构建的作用

朋辈群体在年龄、思想、心理、个性、行为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 这种共同性, 使得他们便于发现同学细微的心理困扰、心理变化, 有利于针对问题及时引导同学进行心理调适, 有效消除心理困惑, 及时调节负面情绪, 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 朋辈群体也可以提供及时周到的心理支持, 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 朋辈群体中也可以通过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所以朋辈心理互助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特殊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3.4 开设相关课程, 加强“三生教育”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它的最高价值是使人真正成为社会人, 使人全面发展, 这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 高校要结合实际, 建立“三生教育”引导机制, 积极推动“三生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 开发出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生动的生存教育教学资源, 并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和谐、尊重人间的真、善、美, 为自己人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生存空间。

3.5 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等媒体

充分利用电话、广播、网络等媒体有利于扩大心理素质教育的覆盖面, 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得教育与帮助。可以通过电话设立“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由专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 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化解心理危机, 使之从中受益。也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发挥网络便利、快捷、隐秘及便于互动的优势, 有利于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自己信赖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网上咨询, 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 以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4 总结

研究生是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心的群体, 他们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 在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 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他们的心理不健康不仅会影响其本人及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会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应该更多地去关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构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防患于未然。

摘要:当前, 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 面对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家庭、自然灾害等多种压力和挑战, 很多研究生的意志变得迷茫而不坚定, 思想变得多疑而善变, 心理变得压抑而脆弱, 行为变得怪异而过激, 于是校园内精神抑郁、自杀、自残等危机事件不断发生, 给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 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危机预警机制, 消解研究生面临的生存压力, 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警

参考文献

[1]高跃.大学生危机预警及干预问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0) .

[2]李文霞.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3) .

[3]王晓妍.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 (4) .

[4]李东霞.将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到底[J].心理健康, 2011 (2) .

[5]白秀丽, 陈爱梅, 孙凌晨.新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学报, 2009 (2) .

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篇2

第一章 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指通过保后检查,发现担保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早识别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问题担保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以及时防范、控制和化解担保风险。第二章 风险预警信号

1、财务状况预警信号 ⑴ 资产负债率较年初有大幅上升; ⑵ 连续三个月流动比率较年初大幅下降; ⑶ 库存连续两个月比担保前较大幅度减少; ⑷ 流动负债增加额大于流动资产增加额; ⑸ 连续三个月应收账款增幅超过销售收入增幅; ⑹ 其他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过高; ⑺ 注册资本变更减少; ⑻ 或有负债大幅度增加。

2、经营效益状况预警信号 ⑴ 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 ⑵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大幅度减少; ⑶ 货款回笼连续两个月大幅度下降;

3、内部核算情况预警信号 ⑴ 账龄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比过高或有较大幅度上升; ⑵ 存货账实不符; ⑶ 存在负债未入账现象; ⑷ 注册资本未按规定到位; ⑸ 对外投资有较大损失。

4、贷款状况预警信号 ⑴ 贷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恶化; ⑵ 抵(质)押物被有关机关法查封、冻结、扣押; ⑶ 抵(质)押物市场价值与评估价值差距拉大; ⑷ 抵(质)押物变现价值与评估价值差距拉大; ⑸ 抵(质)押物所有权发生争议; ⑹ 抵(质)押物变现能力降低; ⑺ 抵(质)押物实际占管人管理不善; ⑻ 贷款人的经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5、非财务因素预警信号 ⑴ 股东之间或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矛盾较大; ⑵ 主要经营者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出现赌博、吸毒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行为; ⑶ 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内部案件较多; ⑷ 财务制度管理混乱,报表严重失实。⑸ 经常性拖欠职工工资,职工情绪对立; ⑹ 存在违法经营问题; ⑺ 业务伙伴关系恶化,出现较大经济纠纷; ⑻ 受到税务、工商或质检等部门处罚; ⑼ 未按期办理年检手续; ⑽ 公司业务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⑾ 主要股东发生重大变化; ⑿ 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 ⒀ 政府政策对该行业发展作出严格限制; ⒁ 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财产损失;

6、与金融部门及担保企业关系预警信号 ⑴ 被金融机构及其他担保企业宣布为信用不良客户; ⑵ 拖欠银行贷款本息; ⑶ 逃废银行债务; ⑷ 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被债权人起诉; ⑸ 对银行和本公司的态度发生变化,缺乏坦诚的合作态度,领导人约见困难,住所经常无人或失去通讯联系; ⑹ 拒绝提供财务报表和其他报表资料; ⑺ 提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或其他资料; ⑻ 多种还款来源没有落实; ⑼ 企业签发空头友票。

第三章 发现预警信号后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贷款人出现预警信号时,应立即通过有关途径加以核实,并择机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措施,防止损失发生或扩大:

1、对于发现某些有较大潜在或现实风险的贷款人的情况,信贷部、风控部经理要及时报告总经理,并立即参与贷后检查,提出处理意见,采取果断措施。

2、对于已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贷款人,应立即核查其在银行全部本外币债权(如在银行的存款),必要时协助银行从其在银行存款户中抵扣已欠银行贷款本息或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3、对于拖欠本金或利息,造成本公司被迫垫款而在规定期限内仍不改正的,要立即取消对贷款人的信用担保,提前处置反担保物。

4、对于在保后检查中发现《贷款合同》或《抵押合同》条款不利于保护本公司权益或者存在漏洞的,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者与当事人协商变更合同条款或重签合同。

5、对于发现贷款人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担保资金的,要及时采取措施限期要求其纠正,对于不能限期纠正的,视情节轻重可同银行协商收回全部贷款和信贷承诺,并根据有关法规予以追究。

6、贷款逾期后,应立即核查担保人的代偿能力或抵(质)押品变现清偿价值,对于担保人代偿能力不足或抵(质)押品不足额等实际担保能力下降的贷款业务,应按照合同约定或在与贷款人协商的基础上,采取追加担保、调整担保结构(质押、抵押、第三方保证)、立即执行反担保偿债等措施,以减少本公司的代偿损失。

7、对于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已经或有可能出现风险的贷款人,应与贷款人就挽救其公司经营困难或危机进行磋商,通过谈判确定是坚持要求贷款人偿还全部欠款,还是要求贷款人根本改变经营规模或经营方向,以便增加本公司收回剩余欠款的机会,或者向贷款人提出或要求其提出债务重整方案,包括重估项目现金流量,重新确定贷款人偿还银行贷款(或本公司代偿款)本息的时间表,并要求其董事会通过债务重整方案,以保证及时还款。

8、对于原材料供应或产品销售出现困难而影响银行贷款按期归还的贷款人,可根据需要通报银行,在他们的批准和协调下,安排与贷款人主要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商,对于贷款人的主要上下游关联企业施加影响,如提高对其原材料赊销比例、延缓应付款解付,以缓解贷款人的生产经营或资金运转困难。

9、对于资本金不足或筹资成本过高的并发生逾期贷款的贷款人,可协助其寻求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或增加资本性负债,如协助其争取发行信托企业债券,或协助其与其他贷款人合资、合伙经营或联营等形式吸收外部资金还款。

10、对于已经或预计出现贷款逾期的贷款人,要设法密切追踪其在银行资金账户的资金流转,查证其货款回笼情况及大额资金进出及其汇款银行账号等信息,为伺机通过法律程序冻结其大额资金账户做好准备。

11、对于法人代表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的,其拥有的企业在国外有分支机构的,其家庭主要成员在国外定居或者在国外开办公司的民营或外商合资、独资企业贷款担保,要特别关注法人代表出国及企业的资金往来的情况,防止其将资金转移到国外或资金用途不明的转账行为,防上携款潜逃。一旦发现这些迹象,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层次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上社会竞争的激烈度加大,大学生普遍心理问题突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他问题便能迎韧而解。基于此,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并深入剖析了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因素,提出了分层次建立预警系统组织及其运行监督机制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有效性。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

大学生特殊群体就是指生存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那一部分学生,即在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心理承受力的脆弱性、综合素质及竞争实力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存在一方面或几方面问题的非正式群体。他们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为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研究者制定了调查问卷来进行样本分析。样本取自湖南工程学院的13个院系,共88人参加调查,大学生特殊群体按类别分为家庭贫困人群20人,学习困难生20人,网络困扰20人,其他心理疾患24人,数据由各院系心理辅导员采集并集中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L·Derogatis,1973),调查分项有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大类,参加调查的学生分值从0到4,0-完全没有,1-偶尔有;2-有时有,3-比较常有;4-频繁出现,分值越高说明问题越严重。统计计算工具为SPSS13.0软件包,统计方法有T检验及X2检验。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面表格可以得出, 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家庭贫困人群在躯体化, 人际敏感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学习困难生则体现在抑郁焦虑2项, 网络困扰者心理问题为躯体化, 强迫 ,抑郁。大学生特殊群体中其他心理疾患人群除了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外 ,其他项目和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P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

二、分层次建立预警系统组织及其运行监督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瞽机制就是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预先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及时的保护,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发生,达到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的目的。危机预瞽机制可以按以下层次来划分和执行监督。

1.建立心理危机预瞽指标体系

具体而言,可以从(1)个体生理状况;如身体舒适度(2) 个体心理一般状况,如以上提到到9个项目(3)人际关系指标,包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和满意度;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4)不良心理指标。如报复心理。从这4个方面来掌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危机预瞽指数。

2.分层次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站

除了常规的学校-院系-班级模式外,还可以在寝室建立心理辅导责任制。 此外,成立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领导、学工、保卫、校医院及各学院有关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校要从上至下,形成合力,改变观点,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好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部署和协调工作。

3.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联动

分层次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预警系统组织及其运行监督机制不仅仅是学生工作处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任务,应该是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联动和组合。它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包括保卫处,学生办,医院等。学校各职能部门除了日常监督外,还可以举行一些心理活动来促进心理危机预瞽体系的建立。如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举行的“和谐心理 健康成长”有奖征文,电气信息学院“青春纪念册之美好心灵”ppt展示大赛:以相册勾起回忆,用回忆引发共鸣,因共鳴思考青春,让青春感动生命,展示赛的过程仿佛是一道心灵鸡汤,让现场的同学收获了温馨与感动。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分层次建立预警系统组织及其运行监督机制的措施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有效性。1月8日,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2年年会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隆重召开。湖南工程学院被评为“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这个成就与学校实施分层次建立心理预警系统组织及其运行监督机制是离不开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工程学院校级思想政治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

[1]蒋志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 成人教育,2006(3).

[2]赫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才立琴.“大一新生”意义世界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青年研究 ,2005(6).

[4]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概念与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2(3).

[5]周海咏.完善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5(7).

[6]Foldman S Lazarus RS ,Appraisal ,coping,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Journal l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50 571-579

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篇4

在中职学校中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其功能主要有3个方面: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 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 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 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

1 中职学校构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原因

1.1 中职学生人数激增, 心理因素复杂

近年来, 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职学生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加, 到目前为止, 中职招生人数已经接近普高人数, 甚至有赶超的势头。据了解, 2009年, 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377.9万人, 中职学校在校生185.5万人, 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为51∶49。而大多数学生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条件较差、遵从父母的安排才到中职学校就读的, 读中职并非他们的本意。因此, 他们在学校往往无心向学、得过且过, 思想动荡不安, 喜欢寻求刺激, 行为嚣张怪异等。中职学生人数激增, 而其心理因素又错综复杂, 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2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转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 由于自我认知能力较低、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 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笔者所教的4个教学班, 运用SCL-90、SDS及SAS自评量表对他们进行检测, 发现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3.6%, 有抑郁倾向的占19.0%, 有焦虑倾向的占21.0%。因此, 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已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加以重视和防范, 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则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1.3 中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少有学校领导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可以从学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投入上看出来;二是各学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课程, 但只是考查或选修科目, 学生根本就不重视;三是师资力量短缺, 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的心理教师很少, 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四是很多学校虽设有心理咨询室, 但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真正到心理咨询室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 在中职学校, 几乎没有形成一种浓厚的积极氛围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 中职学校构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具体实施办法

2.1 形成共识, 优化管理,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中职学生群体, 我们十分有必要把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领导, 强化其重要地位。学校应成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 成员由学生科、团委、教务科、保卫科、学校门诊部等部门主要领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教师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辅导和咨询工作。在学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对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 注意借鉴有效经验, 积极推广有效的工作模式, 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2.2 形成合力, 加强培训, 提升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预警机制的实施需要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热情、有素质、懂技术的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 把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 丰富专业知识, 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及相关人员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 逐步建立培训制度, 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2.3 形成规模, 落实责任, 及时制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

为确保预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班级、系 (院) 、学校三级预警系统以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 以便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 最终达到预防、预警和干预的目的。一级预警以班级为单位, 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 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其与学生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与沟通,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二级预警以系 (院) 为单位, 各系 (院) 要任命专人做专、兼职心理辅导员, 密切关注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 辅导员、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对紧急情况, 要立即向有关领导、部门报告, 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及时进行干预。各系 (院) 要负责对一些表现特别的学生, 如成绩多门不及格的、经济特别困难的、失恋的、违纪受处分的或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的学生进行心理排查, 把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存档并交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三级预警是学校, 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 每年对全校新生、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 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 并建立心理档案, 将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信息纳入数据库, 实行动态管理, 配合各系 (院) 辅导员或班主任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牢牢树立心理危机干预意识, 在心理辅导或咨询过程中, 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立即干预的学生, 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4 形成氛围, 加强宣传,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良好的氛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因此, 学校不仅要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 面向广大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和诊疗工作。还要不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 由心理专家现场指导。要力图改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 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途径与形式, 提升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学生主体出发,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以及正确应对危机的方法等, 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善待人生, 悦纳自我与他人, 自爱自信, 自立自强。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安全工作预警机制 篇5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创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为此,制定本安全工作预警和检查制度。

一、安全工作预警

1、健全学校安全组织,完善安全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各类安全管理员职责,督促其认真履行;

2、做好学生的安全常规教育。如不喝生水、不购买“三无”食品、不乘无安全保障的车辆、课间活动注意安全等,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安全制度。

3、、饮水和饮食卫生安全:认真落实《学校内食堂和副食品店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水池(储水器具)、水井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水源周边环境进行检查,确保水质安全;饮用水和非饮用水要分开供应;要为师生提供充足卫生的饮用水,教育学生不共用饮水茶具,开水桶要及时加锁;对学校食堂卫生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实行食品准入制度,进货索票、索证率达100%;严把进货关、操作关、存放关、销售关,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及食品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管理;逐一落实责任,严格细化管理。检查校内商店是否存在霉变、超保质期、无产址、产名、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

4、学习和生活场地的安全:对学生教室、食堂、图书馆、厕所、会议室等人群集中等场所做好清洁、通风,进行必要的消毒。对安全通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通道无阻,通道照明正常,通道出口处要安装应急灯。

5、消防安全:对消防设备、消防器材进行全面排查,按照消防法规的要求,配齐配足消防器材,过期失效的要及时更新,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和消防通道畅通,确保消防设施能用、够用、会用;检查线路、开关、用电设施是否安全,禁止学生携带易燃物品、引火器材进入校园。

6、交通安全:禁止未满12周岁学生骑车,禁止学生驾驶机动车。

7、安全防范:做好有关安全预警、隐患排查、目击报告,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雷击、台风、暴风雨等)及地质灾害的防范;禁止学生携带凶器、有毒物品;建立安全危险源跟踪制度,落实安全监控管理措施,建立特殊学生的档案,落实安全结对教育措施。

二、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特制定本制度: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广泛进行安全工作法律法规的教育,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氛围。

2、班级和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所辖区的安全进行有组织地经常性地全面检查,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3、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检查清理。对发生交通安全隐患可能性大的路口,报请交警部门协助管理,确保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

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检查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定期检查安全教育落实情况。

5、凡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要及时组织进行整改,并做好安全记录,该上报的要及时上报。

6、检查中发现重大隐患的,负责检查的人应详实记录在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高职专业预警机制探讨 篇6

一、对高职专业进行预警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专业的设置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主要表现如下:

1.与本科专业存在重复,专业定位不强。高职的专业设置从名称、专业教材和任课的教师等方面和本科院校存在着雷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的名称虽然进行了改变,但是实际学生采纳的教材和本科之间的差异性较小,有的高职教材虽然名称变化了,而编制的内容没有体现出与本科教材的差异,某种程度上还不如本科教材完整、严谨。任课的教师在企业的实践上不足,在专业教授的方式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双师型人才难以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学校的需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难以和本科生进行竞争,只能够从事较简单的工作。职位的迁移性不强。在毕业时难以对专业的需求变化作出较灵活的适应。另外一方面,高职类院校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和其他院校存在着雷同,没有特色。在大专业存在人员需求饱和的状态下,对特色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依旧难以得到满足。

2.过度注重特色专业建设,应对需求变化灵活度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为了突出自己的学校特色,吸引生源,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花在就业和专业发展调研上的精力却不足,因此,导致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培养后,走进社会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学习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还有的是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有的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而业率不高。

我国部分高职专业设置上,有一些成功的做法,比如上海等地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人才的可迁移性的变化能力。存在过度地关注具体的企业需求,而对行业的整体变化不做具体分析的问题,因此,某种程度上存在未来行业变化。职业的迁移能力和其他企业的适应性。

3.专业走向、学生选择及就业存在时滞问题。部分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的选择缺乏匹配。将录取新生报到率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专业测评内容的同时,通常难以全面考虑到时间的滞后性,在三年的培养期内,产业的变化,行业的发展、经济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就业的情况变化。在对专业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的需求进行的预测往往难以在毕业时保持相应的匹配。

以上问题直接制约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因此,需要在分析制约高职专业的发展因素基础上,进行构建高职专业预警指标。

二、高职专业预警指标分析

影响高职专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业的发展状况、职业发展的趋势、岗位的就业状态是对高职专业设置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指标。

1.行业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的兴衰变化,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专业的设置和行业的需求具有直接的联系。行业发展的产业链条的长短变化,以及产业的升级换代的速度,都会左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职业发展变化趋势。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趋向性,在职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都会影响到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职业的行业的迁移能力都有很大的关联。

3.岗位的就业状态。岗位的就业状态是对专业市场的需求的直接预警,需要高估关注就业的形势同时,来对影响就业的动态进行深入分析。现在高职学校在紧跟就业的形式,但是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不足。

三、高职专业预警机制的建立

1.根据行业发展来确定专业走向。行业发展的情况,决定了未来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要求。在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的需求变化是直接制约行业发展的要素。因此,在确定专业的走向时,除了兼顾目前的市场需求状态,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上深度研究未来的行业发展动向,来确定未来的大专业走向,同时结合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调节短期的专业设置规模,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未来的专业不因短期的需求变化出现调整的失误。

2.关注热门专业的同时更要多关注冷门专业的供求走向。目前市场的人才需求在鼓吹人才需求的热门专业,让很多学校跟风进行热门专业设置。反而对短期内处于冷门状态的专业大家竞相限制,而导致在三年后,学生毕业时出现热门专业供应过剩,出现难就业状态;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因为供应不足,出现容易就业的反差。因此,学校要在关注热门专业的时候,要严格控制热门专业的人数和方向,要做到少而精,避开和其他院校专业设置雷同之处。对冷门专业的需求量关注的同时,需要关注企业对冷门专业的新需求,使得冷门专业的设置在延续学校的专业优势和产业成熟性的同时有所创新。比如现在江苏省对冷门的电焊工的需求处于较旺的状态。那么学校就需要结合自己的原有专业设置情况,并结合江苏的产业发展,来设定自己的电焊类专业。

3.招生的预警系统启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校的预期有关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和考生的选择有关。许多需求过剩的专业,比如会计,学校预期限制招收数量的同时,考生在专业选择的时候依旧选择。所以出现了专业人才供应过剩的情况难以控制。因此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需要将行业的需求状况信息作为主要的宣传点。引导考生正确对待专业选择。同时学校也要尽可能地将专业选择在入学一年后启动,提前进行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让学生从实际企业需求的状况中来了解专业的发展。此外鼓励多专业的修学机制,为以后的社会需求拓展自己的能力,规避单一专业需求不佳带给学生的就业损失。

注:本文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按照行业生产特点进行规划高职专业研究》相关研究内容

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篇7

一、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 相关重要概念解析

心理安全, 为心理上的一种主观体验, 描述为主体感觉舒适, 不受威胁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 为心理安全受到威胁而引发的心理应激, 个体通过自身应对方式无法合理处理, 可能造成严重心理以至行为问题的状态。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指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评价, 根据严重程度分级, 统合校内的相关资源, 按级按流程对心理危机进行调控以及处置的系统。国内外均对此有研究, 国外对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比较完善, 国内如胡艳玲等学者也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但目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国外相比, 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 技工院校学生影响心理安全的有关心理特点

技工院校学生年龄构成绝大多数在15岁至22岁, 正处于青春期至青年前期,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 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至重组的关键发展期。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共性是易于冲动, 并且在冲动之下, 不计后果, 容易造成安全事件;学生在这一阶段生理上第二性征发展迅速, 但心理上不够成熟, 无法正确处理与恋爱有关的问题, 易于造成应激心理反应, 导致心理伤害。同时大多数学生因中考失利或经济状况不佳等原因来到技工院校, 心理上充满了挫败感, 自我评价过低, 但同时又敏感自尊, 追求个性, 因此心理健康水平亦受影响。90后的学生, 一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困扰, 不少为家庭的独生子女, 适应困难挫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另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单亲离异家庭的增多, 学生的心理危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近年来, 逐渐增大的社会压力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安全的一个重要负面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很多被电子通迅产品替代, “手机党”、“低头族”的出现, 导致传统的缓解压力的缓冲带———社会支持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低年级学生因适应问题, 高年级学生因就业问题, 与年龄相对应的异性交往问题等等, 均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安全,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 心理危机事件频发, 亟待建立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 评估预见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及时准确发出报警信号, 启动应急处置流程, 能够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减少因学生、学校因心理危机事件而受到的负面影响, 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制度化

随着我国的法制化进程, 人们的法制意识, 维权意识逐渐提高, 因此, 在这一背景下, 建立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有关制度, 十分必要。做到在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相关人员能有据可查, 有制可依。制度能够以文字依据划分责任, 责任到岗, 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 无法推诿, 同时有关人员在对制度进行深入学习后, 能够在非专业的背景下, 以较为专业的方式对心理安全事件进行准确评价, 及时发出警报, 之后引发学校有关部门联动防控处置, 整合各方资源, 合理调动, 快速反应, 将心理危机事件化解或将心理危机事件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制度化过程中, 需注意以下问题: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跨度大, 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 正处于青春期或青年前期, 易于冲动, 在冲动之下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可能性较大, 建立制度时, 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将预警机制的快速反应性提升至最为重要的位置; (2) 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 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因学校实际情况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但学生在校期间, 尤其是住宿生, 全天24小时均可能出现心理安全危机事件, 学校需根据本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 在制订制度时, 需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包括学生管理部门、学校保卫部门等全校有关部门在内的人员, 做到全天24小时覆盖, 无论何时, 一遇心理危机事件, 即启动预警机制; (3) 制度的可操作性, 因涉及到学生心理安全, 责任重大, 需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具有可操作性, 要求需准确、易行、明了, 权责利清晰, 并且需要在清晰与灵活性中取得平衡, 因为现实情况复杂多变, 如果规定缺乏一定灵活性, 可能会失去处理心理危机的最恰当的时机; (4) 制度的专业化程度, 因为心理安全具有不外显的特点, 如果不具专业背景, 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隐患。目前一般学校心理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约为1:3000, 心理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发现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概率较低, 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安全事件。因此在制订制度时要考虑到落实并执行制度的可能为非专业人士, 制度需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 同时需对接触学生的一线教职员工进行有关培训。

(二)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内容

根据心理安全、心理危机事件的特点, 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在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 将学生的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心理危机应对教育等作为重点, 将以上内容渗透入日常学生管理及教育。新生入学时, 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 将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反馈至学生管理的一线教师如班主任或辅导员, 以上学生管理人员对测评结果了解后, 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 筛选出高危个体, 报告至心理老师, 由心理老师跟进, 进行进一步的心理辅导工作及转介工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生心理咨询,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老师日常值班, 通过多种心理辅导形式, 面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2) 心理危机的评价机制, 按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 由低至高,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三级为最高级, 指可能涉及到学生生命安全的心理危机, 学生的心理状况被评价为严重心理问题, 学校要对其进行特别防护;二级指可能涉及到学生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危机, 再发展可能引发学生的人身伤害, 需学校进行重点关注;三级指可能涉及到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危机, 学校需对其进行关注。 (3) 心理危机的报告机制, 贯彻执行全员育人的观念, 全校所有教职员工及学生均有义务报告情况, 当心理危机事件出现征兆时, 第一发现人在能力所及情况下, 首先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 同时立即向学校有关领导报告, 夜间向当晚值班行政领导报告。 (4) 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 因心理危机级别不同, 采取的干预方法有所区别;三级状况下, 学校领导、学校保卫负责人、校系学生管理负责人、心理教师需第一时间赴现场处理;二级状况下, 学校保卫负责人、校系学生管理负责人、心理教师需介入处理;一级状况下, 由学校心理教师负责处理。 (5) 心理危机的干预系统, 发生心理危机时, 要建立支持系统、治疗系统、阻控系统、监护系统, 全方位对涉危学生进行保护与支持, 并且在干预时, 要进行文字记录, 记录分析学生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 (6) 心理危机后备案汇报机制, 心理危机事件后, 需将心理危机事件的起因、发展、干预过程、干预后结果、后续跟踪情况等整理成文, 备案备查。

(三)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人员配备

心理危机的工作人员可以由学校原教职员工兼任, 因心理危机事件属临时事件, 只需在心理安全警报后, 相关人员介入组成心理危机处置机构, 可以成立心理危机处置小组, 设置不同级别的心理危机所需调动的人员机动组成, 一旦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完毕, 人员可回归原岗位正常工作。心理教师在心理安全预警机制中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分析评价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 提供给心理危机处置小组领导作为参考。各系部学生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 充分组织学生干部团体,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在心理危机出现时, 承担相应的的工作任务。

(四)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执行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执行, 那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 一个制度是否具有效率, 是否需要完善, 均需通过执行过程来进行验证。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日常心理安全知识的储备, 心理危机事件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此, 学校需重视学生心理安全, 平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让学生学习心理安全知识, 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况, 在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 可以及时鉴别并报告, 由专业人士及时介入, 对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减缓、阻止、化解。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的同时, 也需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安全方面的培训, 不少一线员工, 如宿舍生活老师, 物业管理人员等, 他们虽然与学生密切接触, 但由于缺乏心理危机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在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 意识不到或处置不当, 会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恶性发展。 (2) 学校与家长有关情况的沟通, 学生虽然身在学校, 但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 学校对他们只是负有管理、教育职责, 家长作为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 承担主要监护职责, 另因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 学生在他们家长的心中承担着家庭和家族的希望, 所以学校有关工作人员, 应该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 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 是否在家时表现出异常等, 发生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 一定要及时通知家长, 由家长及时介入处理, 符合法理, 亦符合人情。 (3) 保密原则, 心理问题属敏感问题, 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 处置不当, 会引发严重后果, 心理咨询工作中, 守密原则亦属重要的伦理责任, 相关人员要对学生的情况,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密, 保护学生的权益。 (3) 心理危机事件过后的跟进与总结, 危机解除后, 必须将事件的全过程记录清楚, 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心理危机事件后, 作为对有关人员的奖惩依据,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经验总结, 现实情况千变万化, 心理危机时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中, 如何在将来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 主要在于不断总结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理论。心理危机事件后, 学校心理教师要对涉危学生进行跟进, 了解其心理状况, 防止第二轮心理危机, 安抚心理危机后心理创伤, 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毛利忠.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危机的防控[M].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7.

[2]余劲松, 章镜.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功能实现和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 2013.4.

[3]邓良军.浅谈高职生心理安全教育[J].当代职业教育, 2010.6.

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篇8

骨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所谓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致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最大的危害是导致骨折。目前,我国至少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有2.1亿人低骨量,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报道,我国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超过70-80%,并有每年增高的趋势,其中每年新发椎体骨折约有181万人,髋部骨折病例为23万。骨折导致高昂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种药物的治疗或运动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等方面。

骨骼健康是保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的先决条件。运动作为促进骨健康的积极因素,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的作用。2011年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的提出:“关爱你的骨骼,早期预防三步走:运动,维生素D及钙剂”。Dalsky等对17名55-70岁女性进行行走、慢跑和爬楼梯训练,每周3次。9个月后,腰椎骨矿物质含量增加5.2%,22个月后增加6.1%,而对照腰椎BMD下降1.4%。Pruitt等对17名绝经后妇女以1RM的60-80%进行了9个月的负重力量锻炼,发现椎骨、肱骨和股骨的骨密度提高了1.6%,而对照者则下降了3.6%,桡骨远端和股骨颈则无变化。为了防止骨折的发生,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应该建立骨健康预警机制,对各类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骨折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老年人维持骨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1、建立骨健康评价系统

通过对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测试和骨健康问卷调查,根据检测结果,并进行骨健康分组。

1.1、骨密度测试和骨矿含量测试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指矿物质在某一特定纯骨体积内的含量,如单一骨小梁内或皮质骨本身的矿物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及评价骨折危险性的重要指标。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和预测骨质疏松骨折的重要手段。进行骨密度测定也可间接了解全身性疾病在骨骼系统的表现,同时也是监测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骨密度的测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技术,目前,有多种仪器可以准确的检测骨密度,常见的有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定量CT(QCT)、超声诊断技术(USD)、双能X线吸收法(DEXA)等检测方法。

1.2、骨健康调查

在对老年人骨密度测试的基础上,进行骨健康的调查。根据骨密度的影响因子设计调查问卷的维度。例如,运动因素、营养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药物因素等。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可控因素而降低甚至消除。

(1)运动因素。

体育锻炼对保持骨健康至关重要,选择各种适宜的方式、方法加强锻炼,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机体钙平衡,如增加户外活动,合理接受阳光照射,科学健身,进行适应不同程度的承重运动。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广泛开展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2)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主要包括钙、磷、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镁、锌、氟、铜、锰等。其中钙与骨质疏松的关系非常的密切。骨组织与细胞外液也是不断的进行着钙的当饮食中钙的含量不足时,骨骼中的钙会释放以维持血钙水平,从而使各组织细胞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3)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饮酒和吸烟过度两种不良嗜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4)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者,也应定期检查骨密度。因为药物中,有的对破骨细胞有激活作用、有的对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有的能减低钙的吸收。这些药物有:①铝;②锂;③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④细胞毒类药物;⑤长期使用肝素;⑥长效黄体酮(静脉用);⑦糖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⑧甲状腺紊过量;⑨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激素激动剂;⑩他莫昔芬等(绝经前使用)。

2、建立骨的健康档案

采用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老年人群骨密度进行测试,结合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建立骨健康档案和预警机制。根据测试结果,把老年人的骨健康分为:骨健康状态、骨亚健康状态和骨质疏松状态。

3、骨健康预警机制和反馈系统

3.1、骨健康人群

对于骨健康的老年人群,应该加强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加强营养物质的补充。老年人钙的丢失增多,应该加强钙的补充。钙等矿物质摄入不足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现有膳食结构的营养调查表明,居民通过日常膳食摄入的钙量普遍偏低。

3.2、骨量丢失亚健康人群

人从40岁以后,骨骼就开始出现衰退,表现为骨量逐渐的缓慢的丢失。

对骨量丢失人群进行骨健康预警;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止骨折的发生。对于绝经后的妇女以及有不利于骨健康生活习惯的人要及早进行骨密度的筛查。通过调查和骨密度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对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的监护和健康指导,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手段,缓解骨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所有绝经后妇女均需要进行骨密度测试。人到中年,尤其是女性,由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分泌的减少,骨量开始缓慢丢失。进入更年期后更为明显,一旦绝经,妇女的卵巢停止产生雌激素,骨量流失加快,平均每年要流失2%-3%,高者可达7%,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达1 0%。因此,一些妇女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可迅速发生明显的骨质疏松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坚持。有利于储备更多的骨矿物。20岁之前,是骨量迅速增长阶段,此期争取获得更多的骨量,使30-35岁达到尽可能高的峰值骨量;之后,骨量呈缓慢下降,50岁以后女性骨量迅速下降,应力争最大可能减少骨矿物的丢失,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对处于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应进行早期干预,以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及早采取措施,使骨质疏松不再向负面发展,或得到一些改善。在欧美,对于女性患者,较多使用的是雌激素朴充治疗(HRT)加长期预防性补钙,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治疗方案。特别要指出的是,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也还要积极治疗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炎、甲状旁腺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慢性肝病等前面提到过的疾病。

3.3、骨质疏松症人群

根据骨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立追踪反馈系统;在采用多种手段和药物来促进骨形成、抑制骨的吸收的同时,要加强患者本身防摔、防碰、防颠等基本生活常识的教育;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应争取及早手术,并加强固定;有条件的要早期活动,还可采用理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等,以减少并发症,提高康复水平;应用一些有利于骨质疏松恢复的综合治疗,促使其更快地恢复;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补钙,应用一些止痛药物,以提高免疫功能,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4、骨健康应对策略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费用和低生活质量的特点。从运动、营养和药物等角度,提高骨健康水平,减少骨折的风险。

5、结论

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篇9

目前, 企业的安全生产绩效考评普遍是根据结果指标情况评定, 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被动态势。笔者认为, 企业应通过建立“三位一体” (监督检查预警、数据分析预警和人员行为预警) 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强化“过程”考核。

首先, 变事后分析为超前预防。企业应紧紧抓住作业现场、生产设备和人员行为3个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 通过建立监督检查预警、数据分析预警和人员行为预警“三位一体”的预警体系,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管理机制、开展对关键安全生产数据实时监控和定期分析, 以完善“过程”考核机制。例如, 通过对标、对表、对照检查, 人工与管理性、技术与自动型的报警等手段, 及时发现工作场所存在的隐患, 使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处于被监测、识别、诊断的状态, 以便于企业对“过程”进行考核。

其次, 变静态监控为动态监控。一是监督检查预警。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手册》, 按人员、设备、环境、安全管理4个单元, 确定评价要素, 并对每个要素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 将安全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长效机制相结合, 建立安全评估常态对标机制, 对于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可采用下发整改通知书的方式进行即时告警, 然后根据每月或定期的综合统计得分, 对安全生产“过程”进行考核, 并以此得出企业风险度, 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二是数据分析预警。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管理平台, 实时汇总、查询相关数据, 并通过定期召开各种安全生产分析会, 对各类安全生产指标、参数进行分析, 实时掌握安全生产状况, 为“过程”考核提供依据。三是人员行为预警。企业可建立违章连带考核机制, 通过现场作业人员违章连带考核工作负责人的方法, 强化现场作业小组人员的相互监督提醒意识, 当违章次数达到一定数值后, 还要对相应的班组、车间和部门进行考核, 从而实现作业行为的全员、全过程管控。

失业风险预警机制浅析 篇10

文章通过参考著名预警专家朱庆芳和阎耀军等人的学术著作, 设计了失业预警指标框架体系并提出建立一个失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构想。

一、失业预警指标的口径

由于受资料的限制, 通常仅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行研究, 所以文章研究的失业人口指标口径, 是指城镇中非农业户口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 (16岁以上, 男50岁以下, 女45岁以下) , 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 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据此, 我们可以划定三个主要的失业指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登记长期失业者比例。

二、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

我们把失业预警指标大致划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三类。其中, 先行指标包括劳动力供给先行指标、劳动力需求先行指标、经济周期先行指标、产业结构先行指标等;同步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长期失业者比例等;滞后指标包括居民生活费支出增长率、商品库存增减率等。

在建立了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再建立失业预警预控管理系统。

概括来说, 这一系统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获取各个监测点的信息, 通过计算机模型进行分析, 及时发布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信息的大型网络系统。

该系统会根据在信息网上获取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 结合其他宏观经济信息, 输入模型进行运算, 然后由专家委员会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失业形势, 依据失业判断指标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 发布失业警情, 确定失业警限, 以便政府部门进行有效调控。当失业规模和失业水平临近或超过失业警戒线时, 政府应采取紧急对策, 实行干预, 控制失业规模, 缓和因失业造成的社会动荡, 提高社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失业预警预控管理系统, 应由以下3个子系统构成。

第一, 指标信息管理系统的策划。指标体系需要适时对指标的数量及其权重进行修正或更换。

第二, 数据管理与警情演示系统的实施。因为数据量庞大要建立依靠计算机辅助的数据管理系统, 完成数据的录入存储、汇总分类和更新;数据计算模块主要任务是代替人脑完成各种复杂的数据计算工作。

警情演示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建立的人——机智能互动的警报信号输出系统。其具体形式是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灯的标识作为预警信号, 将数据管理系统的计算结果和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 直观地在电脑屏幕上反映出来。例如, “绿色”表示无警, “黄色”表示轻警, “橙色”表示中警, “红色”表示重警等等。

第三, 专家分析与预控对策系统的操作。通过建立专家库, 利用互联网定期用德尔斐法向专家们征求意见, 达到人——机智能化互动, 使预测意见更加接近实际情况。预控对策系统则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储存积累于电脑中的应对各种冲突的常规案例库, 它可以根据警情的性质和类别自动调出若干个相应对策;第二部分是应对特例警情的专家咨询系统, 它与上述专家分析系统形成接口, 通过互联网即时咨询来完成。完成后的咨询意见, 将自动存储于电脑中的预警预控对策案例库, 以备日后调用。

此外, 确定我国失业警情警限时可以适当参考西方国家的失业警情预警标准。

根据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情况看, 如果失业率超过两位数字, 则可以判断为严重失业;失业率在7.5%~10%之间, 判断为高失业;失业率在4%~75%之间, 判断为中等失业;失业率在4%以下, 则判断为低失业。

从具体国情出发, 我国的失业警情警限在地区上应有所区别, 全国、大中城市应分设不同的警情警限。综合各方面专家的看法, 参考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我国转型期的失业率警限可以划分为:轻警4%, 中警5%, 重警6%;大中城市的失业警限划分为, 轻警2%~3%, 中警3%~4%, 重警4%~5%。

正所谓“未雨绸缪”, 在建立了失业预警指标体系后, 还可以考虑在有财力的前提下, 附带建立失业警兆指标系统。它的作用很多, 一是对失业率警情警限做必要的分析修正。在国家不同的物价指数和保障水平下, 相同的失业率不应该处于相同的警区内, 那么就应当区别对待。二是可以为监测失业风险提供相对系统、科学的监测指标, 以全面系统地描述失业风险。

三、建立失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应用实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 以此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应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创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建立劳动力统一使用、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坚持就业的市场化取向。

第二, 完善各级各类失业预警系统, 发挥政府调控就业的作用。可以考虑在全国重点行业、地区都建立失业预警系统, 并制定紧急预案和措施;实行分类指导的就业政策, 或利用教育培训调节劳动力供给, 化解结构性、长期性失业矛盾。

第三,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和失业保险统筹的层次, 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完全覆盖失业人群;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过渡。

第四, 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不断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经济杠杆, 刺激第三产业多元发展, 尤其是社区居民服务业。增加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岗位, 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 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 开发劳动力市场中的新的需求点, 加快城市化步伐并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综上所述, 失业问题是众多国家都长期面临的复杂问题。失业本身, 是一个关于劳动力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失衡的问题, 而劳动力供给总量取决于人口总量, 我国人口总量失调造成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大, 相当多的行业供过于求。这种状况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扭转过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人口总数的50%左右, 劳动年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左右, 其中每年从业人数大约为900万人, 城镇不足100万人。

第二, 失业也受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据分析, 随着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 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从业人员还会减少, 如果不考虑企业冗员分流的情况, 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从业人数对劳动参与率影响不大。另据调查, 我国90年代中期的大农业资源 (非劳动力资源) 可容纳劳动力约1.5——2亿人, 因此, 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大约1亿人左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劳动以及在城市就业, 使农村不充分就业率年均下现的一些情况, 建议对现有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项目进行延伸, 对直接受影响的特别困难对象, 做延长一段援助待遇期限或追加特别困难补贴等安排。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关部门需要确保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 对原已实现再就业, 而因各种原因福利待遇受到冲击较大的人员, 可适当延续原来享受的税费减免等政策。而对于再次失业人员, 要纳入再就业工程的统筹规划, 给予再就业援助。

第三是积极为恢复原有岗位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做好准备。政府应当指导和帮助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制定重振计划, 为突发事件过后迅速恢复原有就业岗位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做好准备工作。如根据旅游业、餐饮业、商业、社会服务业的重振规划, 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工作;研究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市场需求较旺盛的行业、职业, 向社会及时公报等。

以上这些也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纪韶.“十一五”期间完善我国城镇失业率统计和失业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4, (4)

[2]唐旭, 黄本笑.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经济学动态, 2002, (6)

[3]阎耀军.社会稳定的计量及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构建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4, (3)

[4]王斌会.加速建立我国失业预警检测系统[J].统计方略, 2003 (2) :17.

[5]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6]沈凯禹, 俞倩兰.失业预警系统指标浅析[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0 (2) :19、17、20.

上一篇:巴彦乌拉下一篇:集体合同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