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2024-08-28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

首先, 教师对历史的看法是带有一定个人色彩的。历史是客观的, 是反映民族发展的真实写照, 其真实性是不会随个人看法而改变的。但是每个人的思想不同, 有的历史老师会对历史有独特的看法, 进而美化自己所爱, 丑化自己所恶, 但是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如果将带有个人看法的历史观点传达给学生, 学生接受了这种思想, 这就造成了对历史的扭曲, 一旦形成对某事物的看法, 就要花大量精力去纠正, 这样的模式会导致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其次, 过去的讲授方式过于老套, 无法激起学生兴趣。一些初中的老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多年, 长期的教学工作让这些资历老的教师积累了大量经验, 但是往往这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很难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周围的新异刺激应接不暇, 如果教学模式不改变, 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去接受这些历史性的知识。历史就像一幅画, 如果老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 可以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历史知识内容繁杂, 记忆量大, 造成学生课业任务很重。初中历史有很多零碎的知识点, 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好总结, 单纯的靠学生死记硬背, 会使得学生的任务量很大, 而且久而久之, 学生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学生不愿意学, 老师再怎么教也是枉然, 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下降。最后, 部分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课下交流。教学信息反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一环是检验老师有没有将教学做到位的最好方式。老师在课堂上教学, 整体过程非常流畅, 所以学生在课上很难主动开口打断老师跟老师表达自己的疑惑, 学生不说出自己的困惑, 老师就会以为学生听懂了自己所讲的, 在这样的模式进行下去中, 老师无法将最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大大降低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有帮助。

第一, 教师要端正自己的看法, 不要将个人情感带入课堂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这是不可剥夺的权利, 但是作为老师, 课前一定要仔细备课, 多从几个角度看待历史, 让自己有一个较为客观的看法, 尽量将历史反映出的最真实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对历史的首次感知是正确, 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浪费时间去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而且历史是传承下来的, 如果每个人在传承过程中都扭曲一点, 那百年之后, 历史就完全失去真实性了。第二, 改善教学方法, 让课堂生动有趣。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如果教师能以故事画面的形式将历史呈现出来, 不仅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会增强学生的记忆。在课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呈现自己搜集到的历史信息, 让学生观看反映历史的影片, 并将一些历史事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 这样肯定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三, 老师要做好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点很多, 使学生的记忆压力很大, 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归纳总结, 尽量减轻学生的负担, 老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历史内容, 并对历史有整体的认识, 这样的记忆方式将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从而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第四, 老师应充分重视课后反馈。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不可能充分表达自己, 尤其是学生很难在课上将所有疑问提出, 正是因为这样, 老师才要在课后与学生交流, 运用QQ群、微信群这样的社交平台, 聆听学生的心声, 只有了解了学生真正的困惑, 才能将最有用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样的方式既体现了现代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 又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改善不足、更需要教师用心设计、主动探索。认识到历史课的重要性, 并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才能让初中历史课堂永葆青春, 大大提高有效性。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是学生系统了解历史的第一站, 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然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关键在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了解历史, 是初中历史老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具体分析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对策

参考文献

[1]黄静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章 (教学探索) , 2006 (03) .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篇2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在我校省“十五”课题《课堂教学情感优化策略研究》结题鉴定之际,我校经江苏省教育学会立项的《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也正式开题了,这是我校教研工作的又一件大喜事,在此让我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代表学校全体师生,衷心感谢各级教育学会的领导、专家们对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热忱关怀与极大支持。下面,我受课题组的委托,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作开题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制约了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奉献力量。

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校本教研方面:因过分强调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忽视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教研活动。显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的课堂徘徊于传统课堂的“囹圄”之中也视为正常,教学中难免会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据此,我们提出了“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一是课堂教改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一线教师搞教育科研要降低重心,要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堂上,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素质也就能提高。二是针对本校实际并富有实用性。脱离学校的发展,脱离学校的实际而搞的课题是没有生命力的,选题必须仔细分析学校的内外部条件。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个:即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才能被真正确立和调动起来?这是主要矛盾。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实用性。三是课题研究要有新的创意和突破。纵观以往的课题研究,总发觉有一种零碎之感,因此,确立事关学校发展的总课题并分解成学科子课题,以总课题统帅子课题,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之功效,便于形成科研合力。一个科研群体中,他人已具备的理论、已掌握的方法,对你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你硬着头皮去学、去赶;大家在一起讨论、研究,能使各自的长处更长,又能互补短处,使短处变长;群体是个体成长的摇篮,群体水平提高了,个体才能从群体中吸收更多的长处,发展更快。以总课题统帅子课题,便于发挥群体中各人的特长,集中优势,攻克难关,一旦出成果,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又都会主动将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为这成果凝聚了每位成员的心血,科研成果的效值因此而扩大,收到的是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四是课题研究要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课题作为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站在一定高度,对我校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一次较深入、透彻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并能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期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差异性,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教学中易出现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其判断依据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更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获得高分的“书呆子”。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目前,对当前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了解、分析。当前,作为一线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积极探索和改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有效地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现象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三、研究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作为教育者,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来就是每个教师不喊口号,不唱高调的普遍希望,在教学实际中,所有的教师都在同样地为培养后一代默默无闻的为党和人民辛勤的工作。但为什么仍然存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呢?除了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知识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存在着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因此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改变古老的教育方法,寻找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初衷与指导思想。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二)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三)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价值

(一)有效教学的界定

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

2、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

3、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

2、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内涵界定:

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从“有效”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果--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

有效益--教学目标是否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

有效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通过对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使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作全面的分析,根据教材、学科特点及学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为实施有效教学作好前期准备。

2、“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改善教师的管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结、提炼出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

(1)改善学习方式。①自主探究要有成效。要抓好定向探究,也就是在关键处探究,要使自主探究与有意义接受形成互助互补,相辅相成。②合作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合作过程要有组织有分工,还要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③动手实践落到实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应优势互补,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感悟。

(2)改善管理行为。创设互动的交往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参与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应尽量达到深层次的参与,即思维的认知参与。如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动脑思考,有思维碰撞的火花等。

(3)改善教学行为。有效实施事先作好准备的目标和内容,机智处理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理解,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要注意价值引领,加以必要的点拨、引导。

3、“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通过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使教师的课堂评价体现激励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呼唤真诚、个性化的评价,而不是过多是非不分的含混之语或是廉价的表扬,从而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境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步骤:

先分各学科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过程设计及预期研究成果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扭转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状,使教师的教学在“有效教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走出误区,踏上坦途,真正实现“为学而教”。

2、通过研究,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使教学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追求有效、高效、优质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树立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观。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切机会和条件,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而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4、通过研究,让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促变,在变化中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教学案例集)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初中教学的因素及其变化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课堂教改相关成果信息;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4、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项研究,分层次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5、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三)研究过程

1、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会同市教育学会进行课题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举行开题论证会。

2、前期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成立课题组,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阶段研究总结。

3、中期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对各子课题组进行检查验收,进行回顾总结,完成中期报告。及时调整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后期总结鉴定阶段(2010年8月—2011年6月):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专集,出台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级教学论文评比,将教师获奖论文和发表论文编印论文集。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4.资料汇编:《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七、课题的可行性和保障措施

(一)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活动。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二)保障措施

1、措施到位:

(1)师资保证: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兴趣的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绝大多数参与“十五”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数人都有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组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够兼顾学校各个层面。建立校长室指导、教科室具体负责、年级组、教研组为主线的课题研究体系,能够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2)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2、制度保证: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定期开展说课、听课、评课、优质课评比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深入理论提升,认真撰写论文。

3、组织保证:(一)课题组成员

本课题组成员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主任、各教研组组长及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的成员。

课题组组长:卞俊伟 副 组 长:王国旗 薛文伟

成 员:蒋小马 顾艳秋 刘彦江 蒋丽萍 张东平孙海英

於 明 王 俊 唐正春 朱建新 蒋建军

指导组专家:无锡市、宜兴市教育学会;宜兴市教研室教研员。

(二)主要课题研究小组人员: 姓 名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分 工

薛文伟 中学一级 语文 本科 组织学习研究及资料汇编 孙海英 中学一级 英语 本科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孙 娟 中学一级 英语 本科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张东平中学高级 数学 本科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蒋建军 中学一级 数学 本科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蒋丽萍 中学一级 语文 本科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顾艳秋 中学高级 语文 本科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王 俊 中学一级 化学 本科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於 明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杨小飞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唐正春 中学高级 历史 本科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邹丽秋 中学一级 生物 本科 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蒋国南 中学一级 地理 本科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刘彦江 中学高级 政治 本科 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吴伟萍 中学高级 音乐 本科 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刘俊伟 中学一级 体育 本科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教育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挑战,是对常规的挑战,显然往往是逆水行舟的,也一定是要历经险滩的。因此在科学道路上我们不仅要能生存,而且还要有克敌制胜与化险为夷的思想,等船过河不如造船架桥过河。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不妥之处还请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初中历史的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历史承载和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初中历史的教育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培養正确的历史意识,以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为基础,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己人生的启发。而初中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给予历史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大多数历史老师对于历史教学的理解是让学生记住历史中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却忽略了历史教育本就承载着学生爱国主义、社会责任、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人格、情感、智慧的不断发展和升华,然而在现实中历史老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还有一些教师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比如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教学目标太高等等,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目标,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加重教材的地位,对教材“惟命是从”、照本宣科,不能多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还有部分教师忽略学生的程度不一,而是完全遵照教学计划,不懂得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变通。

3、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内容。新课改以后,教师们不断寻找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自学法、情景法、讨论法等,然而每一种教学方法是用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是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就是最有效的。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因为课堂教育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使学生得到启发。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质量不仅是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也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点,历史教育在各个学科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因此给予历史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提高讲授法的有效性。讲授法是历史教育上曾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改革虽然鼓励教师变化不同的教学方式,但并不是说要完全摒弃讲授法,而是改变过去讲授法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訓练的理念。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们更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运用讲授法要合理选择并有效组织讲授内容,理性选择讲授内容,把握重点环节,抓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合适时机。此外,教师应该注重语言艺术,对学生亲和友善、尊重并赞赏学生,讲授要严谨规范、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提高表达效力。

2、以学生为本,找好切入点。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辅助学生学习,因此在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首先要了解学生,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一无所知,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是不能够利用教学资源很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其次,在备课过程中要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特点出发,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适合学生,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3、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历史是生动的,情境教学法运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应注意科学性、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和价值性的原则。历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构建情境教学:运用语言的艺术创设情境,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直观道具创设情境。例如:图片、实物等,可通过感官刺激,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运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色的不同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另外情境教学中切忌教师大包大揽,情景教学应贯穿课堂始终,切忌虎头蛇尾。

4、合理制作课件。现在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并不陌生,好的课件制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目前由于部分老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不重视,制作出的课件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教学重点不突出,华丽的背景和动画喧宾夺主;不明确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过分追求现代手段,轻视传统教学方式。

四、结语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然的。提高课堂教育有效性,教师们应该转变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我觉得你应该像一朵沼泽边冬日里彻底枯竭的野栀花。宁愿你在铺满小巷的温柔的白色里死亡。你可以跟随着某个背包客廉价的球鞋一起去远方流浪。跟野猫梅花的脚踝去另外的世界漂泊和梦想。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4

一、创设有效情境, 放飞心灵翅膀

1.质疑导入, 唤起欲望。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 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课堂导入是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也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 架起了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质疑导入是根据学生好奇心理, 教师在新课伊始就给学生创设质疑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 对问题产生刨根问底、不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决不罢休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唤起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顺利进入新课教学。例如, 在教学“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课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不朽贡献,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你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是什么吗?纸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在发明纸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的?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西汉时期发明了纸, 东汉蔡伦为什么又要改进造纸术呢?”在问题引领下, 迅速导入了新课, 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空间, 让疑问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线, 让学生怦然心动, 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为新课学习做了恰当的铺垫。

2.联系生活, 妙趣横生。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能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打开学生历史思维的闸门, 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求知境界。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幻想、好奇, 有强烈的猎奇兴趣。教师授课时要加强历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参与对历史新知的探索、发现和运用过程, 有先声夺人之效。例如, 在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 以此来警示学生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商鞅变法得到众多人的支持, 因为它符合时代的发展, 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古今同理,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今天,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 代表了广大公民的利益, 为人民谋福祉。所以, 改革开放顺应民意, 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贴近社会,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了解国家的方针和改革策略, 让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问题, 放飞自己的想象, 为学生的探究广开思路, 让历史课堂生机勃勃。

二、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充满阳光

1.运用媒体, 精彩无限。

多媒体融形、声、光、色于一体, 打破时空限制, 调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历史资源, 丰富历史意象, 体现历史教育的本色性。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理念, 吸引学生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不断展现历史课堂的活力, 感受历史魅力。例如, 教学《美国南北战争》时, 运用影像资料播放《南北乱世情》片段, 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的主要大事件, 让学生观看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黑人奴隶生活情况, 激发学生对黑人奴隶的无比同情, 更加憎恨奴隶制度, 认识到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进一步得出结论:南北战争必然要爆发。多媒体再现了战争史, 把静止、抽象、枯燥的文本资料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形象画面, 感染了学生, 使学生和文本产生了共鸣。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水平, 使学生乐学不倦, 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利用插图, 放飞思维。

初中历史课插图是静态的, 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教师必须有效地利用插图,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 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放飞学生的思维, 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一幅幅插图, 一段段美文, 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一片天空, 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学生们那神奇的梦就会飞翔得更高、更远。

总之,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 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凸显创新理念, 发掘有利因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让历史课堂充满阳光。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是通过教师的精彩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创设愉悦的历史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历史新知, 快速掌握历史知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 感悟历史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胜利.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3 (35) .87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5

蔡照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钟作慈: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2)教学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可测量)。(3)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4)有深刻的实践体验。(5)有适合的学校方式。(6)学生能完成知识有意义的构建。(7)有一种清晰的反馈。(8)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而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与现实距离太遥远,里面的内容又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地名,都让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难以把握,有时甚至会产生厌恶的现象。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精彩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苦心经营、期望能够延续万世的秦王朝,却在十几年后就迅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秦朝,当时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又是为什么呢?”设置这样的悬念,使得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情景教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教师告别了只靠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扩大了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笔者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看到了当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军的较量,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和分析,很快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教学

效果明显提高。

3、情感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这种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历史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从中感知历史。

4、引入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又能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体实施办法是:

辩论:在上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后,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辩论。整个过程按照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方式进行,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⑴.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⑵.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⑶.辩论的规则

①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②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③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⑷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

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进行小规模的知识竞赛、小游戏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 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 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 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 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 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 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 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 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

活动。

6、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例如在教《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后,利用顺口溜来记忆远古居民的特征:

人类来源不是神,森林古猿是祖根。我国最早古人类,史称云南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他们用石把食寻。石片今日称石器,还有两颗牙齿存。

北京西南周口店,有种古人被发现。距今二十万年前,六个头骨价无限。人称他们北京人,模样今日可还原。基本具备人特征,有些地方还像猿。

手脚已经有分工,两腿站立手劳动。上肢与人极相似,下肢微微有点躬。嘴巴前伸牙齿大,眉骨突出额低平。个子比人有点矮,骨骼粗壮力无穷。

北京人会造工具,石块打制成石器。旧石器名须记牢,砍削木棒也容易。工具用来猎动物,也可用来搞采集。最好学会使用火,烧烤猎物吃熟食。

发现他们山顶洞,山顶洞人因得名。距今一万八千年,猿类特征已无踪。使用石器经磨制,磨光还要钻上孔。人工取火也已会,还会缝衣抗寒冷。

山顶洞人会打扮,石块钻孔穿成串。再穿几个野兽牙,挂上脖子当项链。爱美原是人本性,一点灵光初闪现。人类从此与兽别,进化发展路漫漫。

这样能在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7、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08-01

初中新课标中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谓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较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堂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注重课堂师生互动,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历史教师营造更好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理解和信任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会更高。为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应该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确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地位。此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九一八事迹”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营造一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融入教师的课堂教课中,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合作性学习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合作性教学,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互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讲授“五四运动”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五四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并以小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五四运动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学习压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还必须注意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都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往往因此而将历史作为必学的科目应付性地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然而,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在课堂上结合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掌方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大都需要记忆大量的历史时间、人物和事件,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对比分析教学、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法,缓和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安排各种课堂活动。比如游戏、竞赛、唱歌、猜谜语、画画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历史教师应该注意将活动的形式与教掌目标相结合,通过趣味性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学习。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课堂内容重点,就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活动上,对于教学内容毫无理解,历史学习的质量也会因此而降低。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7

一、把握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 目的性原则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 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每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 要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来设置, 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某一学习目标和要求。而且问题的设置应放在教学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 而盲目地、随意地给学生提出问题, 则会造成“问多无趣、问多无效”的结果, 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也影响了的教学效率。

(二) 激励性原则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要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课堂提问的主体是学生, 要充分发挥提问的效果, 更需要尊重、信任、鼓励、表扬学生。其实,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都想被别人肯定和表扬,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并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 让他们树立信心。即便是学生对问题的解读和回答不准确, 教师也不要批评他们, 而是引导学生表明自己的想法, 并寻找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当然, 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表扬学生, 对于他们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回答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二、巧设问题情境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进而使他们产生认知需要和学习欲望, 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在初中历史教材中, 很多内容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出, 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选取哪一种, 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比如,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影视作品来设置疑问, 在教授《对外友好交往》一课时, 笔者就利用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创设问题情境:唐僧师徒的通关文牒有什么作用?文牒犹似现代人去国外时所持的合法护照, 唐僧师徒每到一国, 总要进朝谒王验牒, 倒换关文, 由该国在文牒上盖宝印, 签花押, 然后再行。他们需要获得通关文牒, 然后才能顺利通过一个国家, 学生由此明白每个国家都需要与各国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设问题情境, 能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知识并非离我们很遥远, 历史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教师不能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随意地创设问题情境, 那种只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的教学设计, 虽然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很热闹, 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 而且提问要恰当。

三、把握好提问的“度”

这里所说的“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数量, 一是问题的难度。虽然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但是我们不能无限制地提问, 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合理科学地设置疑问, 既不能一直向学生提问, 也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讲解知识。此外, 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难度, 避免问题过难或过易两个极端。如果教师的提问太简单, 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既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也会使学生懒得思考, 而且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如果教师的提问太难, 即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也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思路, 这就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而且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面对太难的问题, 学生还会产生恐惧心理, 因为他们考虑的不是问题的答案, 而是担心自己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因此,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 设计有效的问题, 还需要教师把握好提问的“度”。

四、师生共同参与提问

单一的教师提问, 有时难免会陷入某种模式, 因此,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共同提问, 适当激发并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多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历史的机会, 而且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参与探讨的机会。这种参与不仅是表现, 而且是学习, 更是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清代桐城学者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学生提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比如, 在布置了学生自学之后, 不是由教师以提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而是要求他们分别就教材内容每人提一个问题, 问题可大可小, 并对自己提的问题在课本上找出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反馈和回答的质量评价学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上所述,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 而且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过渡性, 要能串联起教学内容。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提问的新要求, 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提问技巧, 并通过有效的提问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促进他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运用能力的提高。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帮助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在学习中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这一要求,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我们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有效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引导他们的学习, 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韦文敏.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教创新, 2011 (1) .

[2]马守彩.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策略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3) .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篇8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是这么认为的,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历史的教学中是最活跃、最不可缺少的主干”。正是因为这样,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他们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所学的知识, 不断地转化生成新知识, 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的精神。

注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能力的培养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首先, 要注重培养、鼓励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自主阅读的习惯, 便于学生在阅读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思维;其次, 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导火线、原因、作用、影响等有质疑的良好习惯,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最后, 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要重视,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从而满足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需求。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的“对彩陶之谜的破解”的时候, 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自学能力, 使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第一, 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并有效地利用其成为学习的资源, 翻阅有关彩陶的发展历史, 并且对学生要求只能对其中某一种类型的彩陶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第二, 翻阅相关的资料清楚地知道彩陶的制作过程, 在课堂上要将其制作的步骤完整地复述出来;第三, 给学生制订一些问题, 在课本中的尖底瓶的功能、性质是什么呢?要求学生对自己探究出的答案要提出必须的论据进行论证, 等等。如此一连串的设问教学方法,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课程的影响,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了历史思考的思维。

二、为了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交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历史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进行掌握。因此交给学生科学性的记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记忆法的教育:不再是以往的死记硬背, 而是在活学、巧学中提升记忆技能及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进行创新型的学习。下面介绍几种记忆的方法:

1. 联想的串联记忆法

主要是对历史教材中出现的较为枯燥的年代数字或者是朝代的时间、历史中部分较为重大的事件等进行“加工”, 将它们串联起来成为学生理解的“历史故事”, 从而将被动的记忆变成在快乐中去创造记忆历史时间、事件。例如唐代所发明的火药是无人不晓用于战争的, 因为毕的巧手, 历史中的女神将活字印刷术北 (白) 送给他, 还比欧洲早几千年呢等等。这样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编造自己喜欢的记忆法,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还使记忆变得生动形象。

2. 趣味性的浓缩法

在近代史上, 国外列强强迫我们国家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例如《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 由于这些条约中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因此使用趣味性的浓缩法进行记忆, 效果会很好。例如《辛丑条约》中的内容可以视作为“民兵禁赌”。其中的“兵”主要是指的条约中的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在我国北京至山海关的重要铁路沿线;“民”主要是指将东交民巷分为使馆界;“禁”主要是指清政府在条约中要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出现反帝的斗争;“赌”明显是与钱相关的, 主要是指清政府要赔款给列强4.5亿两白银。通过如此形象的比喻与浓缩, 使记忆显得格外有趣与轻松。

三、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提升有效性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送速度快、形象直观、音画兼备等特点。初中历史教学中, 借用多媒体去创设相关的情境与学习的氛围, 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又加深学生对历史中重大事件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讲述中,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以及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两部分是学生重点关注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首相铃木已经是声嘶力竭的叫嚣“本土决战”的呻吟;苏联红军进入我国东北的壮举以及毛泽东同志向我国人民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站”的号召等。这些惊心动魄的画面,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这一画面刻骨铭心。

总之, 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会教, 学生要会学;立足教材, 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坚.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探析[J].教育评论, 2001 (1) .

试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正确引导, 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历史课枯燥无味, 且不“实用”。因此, 有的学校领导很不重视历史课, 对历史课由其他学科老师代上的现象听之任之。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历史课应尽可能地少开, 好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主课”的学习上。我们中学教学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功利”的目标驱动下, 一切为了分数, 一切为了升学, 对历史的学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累赘”, 从而也就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至学生完全失去兴趣。其实, 中学历史不只表现为中考、高考的需要, 其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 应该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是“以分促学”, 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 而要“以德育人”、“以史育人”, 从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汲取历史的精华, 在“历史”宽阔的海洋里徜徉, 不断开阔视野、磨砺意志、培养情操, 从而健全人格。

二、创设丰富的情境氛围,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尤重倡导情境的创设, 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 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 能够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 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融洽学习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教, 乐其学。”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 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 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试想:一个成天板着脸, 面对学生学习中的一点“小错误”便采用非打即骂方式的教师, 肯定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 甚至学生对于其所教的学科也会敬而远之, 如此则会大大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因此, 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创建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教者应放下尊严和架子, 走进学生心灵, 与学生做朋友, 关爱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思维受阻时,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尊重理解, 而不是“漠不关心”, 甚至讽刺挖苦。尤其是对于少数后进生, 教师切忌疾言厉色, 而应关心其微小的进步, 帮助其重树学习的信心;还应利用课余时间, 适时地与学生交流、沟通, 进行学科辅导, 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期望, 在兴趣的激发中促其努力学习。

四、教学方式应多样化

我们知道, 初中学生是喜欢活动的, 开展一些活动, 无疑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但是, 并非什么活动都能开展, 活动必须富有创意, 要注意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首先是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在历史课堂上, 常用的活动形式有阅读、讨论、探究、编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表达 (书面的和口头的) 等, 要尽可能多样, 切忌只采用一种活动形式、没有层次、不考虑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其次, 活动的设计要富有创意, 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 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最后是与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与爱好结合起来。一个班里, 有的学生擅长表演, 有的学生擅长表述, 应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 提出不同要求, 设计一些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活动, 这样活动效果也会非常明显的。

1.

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 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 增强他们对历史的真实感知,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官刺激, 提高兴趣, 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 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

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 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 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 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 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很有帮助的。

4. 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

在讲课过程中, 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 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 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

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 利用这种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 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 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同时, 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 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初中历史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探究 篇10

一、充分挖掘提问功能的有效性

1.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精妙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 丰富情感体验,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实践表明,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历史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历史学习上, 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 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 在刺激与反应中, 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使双方不断完善教与学的行为, 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 有效地组织教学, 实现学习目标。

通过科学的设问, 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导入提问, 在检查旧知识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变换学习主题时, 通过过渡提问, 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历史发展脉络。在突破难点重点时, 提问可以增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 能使学生的能力提升, 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5.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首先, 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 加深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 能有效学生学习这些学科思维能力, 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再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 如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思想。

二、尊重见解, 问评结合

当学生经过一番思考, 对老师的提问作出自己的一番见解后, 他们迫切想得到老师的评价。事实上, 历史老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是:答对了, 坐下, 讲下一节内容;答错了或不够准确, 再叫下一位同学, 接二连三, 直到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或者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较好的做法是, 在学生同答时, 老师认真倾听, 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答完后, 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 作出适当合理的评价, 以表示对学生思考结果的尊重和重视。首先肯定其正确之处,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 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 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理由, 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 也不要给以严厉的训斥, 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回答时, 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培养他们开放、发散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补充, 相互评价, 在师生、生生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三、重视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 是教师就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设置问题, 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的提问, 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除认真备好课外, 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四、师生共同参与提问

单一的教师提问, 有时难免会陷入某种模式。因此, 在这个时候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共同提问,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适当激发并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历史的机会。当代初中生多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 必须满足他们表现自我的愿望,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参与探讨的机会。这种参与不仅是表现, 而且是学习, 更是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清代桐城学者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学生提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比如在布置了学生自学之后, 不是由教师以提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而是要求他们分别就教材内容每人提一个问题, 问题可大可小, 并对自己提的问题在课本上找出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质馈和回答的质量评价学生,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查学生的听课情况;通过提问, 查漏补缺, 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效果。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 每一个问题都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提问能使学生思考什么、学到什么、达到何种要求, 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 如“一问齐答”这种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 往往会导致“问多无趣”,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2. 激励性原则

在进行提问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回答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教师要学会倾听, 让学生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都想被别人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对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 尽可能地寻找其答案中的闪光点, 予以赞扬。当然对回答中的错误, 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表扬, 不讲原则的虚情假意式的表扬是无法让学生接受的。

3. 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动力。所设计的历史问题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 感到有用、有趣。

上一篇:新托福考试下一篇:芳香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