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2024-06-22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精选八篇)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篇1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性能,应用价值,优缺点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是通过计算机把血管造影片上的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消除, 仅在影像片上突出血管的一种摄影技术[1]。在临床上又称为数字血管成像技术, 是计算机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相互融合的一种新兴的临床检查技术。为临产医师的诊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病患的病情提供了最科学、精准的资料。

1 发展历史

自1895年11月8日, 威廉·康拉德·伦琴通过研究成功发现并命名X线, X线就开始带领人类的医疗影像技术逐渐走向光明。在伦琴发现X线的几个星期后, 出生在奥地利的两位杰出医学专家针对X线的特性, 开始了动脉的血管造影试验。据报道, 1923年一名德国医师成功给患者血管中注入造影剂, 而后通过X线获得了人体动静脉的血管造影。直到20世纪70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影像强化扫描技术的发展, 美国学者通过一个模拟存储装置采用时间和钾离子减影, 在加强造影图像上有了重要突破。此后, DSA技术在设备的性能、成像质量、图像的获取等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

2 工作原理

DSA技术主要可以概括为将X线探测设备获得的X线信息传送到计算机, 将图像接收器所获得的人体详细数据的X线图像, 在数据采集器中完成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 然后通过各种减影和增强过程, 最终显示出血管的具体状况。首先针对所要进行造影的血管获得的第一次图像, 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存储在计算机中。再将该血管注入造影剂成功造影后, 将数字信号与之前的数据进行相减, 获得所需的血管图像。

3 性能探究

DSA技术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和长久的实践检验, 其工作性能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能动性大, 有着较大的可调整性;动态范围广;分辨力高;安装简单;辐射剂量小;结构光滑、整洁;操作更加简单、容易, 远远优于传统复杂的操作流程[2];可以达到全方面摄影, 临床价值更高;空间需求小;图像清晰度高;图像完整;效率明显的提高;性价比高。

4 应用价值

目前DSA技术成为临床上通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对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头颈部血管

DSA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以及颅脑的肿瘤等方面有着极大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肿瘤染色方面有着特异的作用, 比其他的造影技术都有优势。可将其广泛应用于如下检查部位:颈动脉起始部, 动脉起始部, 颈内, 颈外, 椎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系统。其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科学性方面都很高。

4.2 胸部血管系统

DSA技术在心脏以及周围大血管的成像上价值很高, 其主动脉弓以及主动脉显示上更加的清晰。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对大动脉炎可以很好的显示病变范围, 能清楚显示肺动脉[3]。其在临床医师进一步诊断主动脉狭窄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及对主动脉瘤形态的把握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3 腹部血管系统

DSA技术能显示如下部位:腹主动脉, 肾动脉, 腹腔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上静脉, 腹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肝肾等重要动脉造影。

4.4 四肢血管系统

DSA技术在诊断躯干各动脉以及分支的阻塞和狭窄上有着积极作用, 可以精准地诊断患者的动脉瘤以及各种动脉的畸形。但是对于动脉的分支, 由于其细小的生理结构往往在DSA中不能显现出来。

4.5 介入放射学应用

通过DSA技术的引导管方法, 能够实时具体显示导管和导丝在患者动脉血管中的走向状况, 为介入科医师准确牵引导丝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诸多介入手术的具体操作。包括出血病灶, 畸形血管堵塞, 肿瘤血管, 局部药物注射, 腔内成形术。

5 DSA优缺点

DSA技术在临床上除了可以更加清楚地呈现小动脉分支, 还有着诸多的优点。 (1) DSA技术相比传统的胶片, 明显减少了造影剂的使用, 节约剂量, 减少医院的运营成本, 使血管造影过程更加安全。 (2) 可以避免各种插管的危害, DSA技术对碘离子的亲和性较高。比如对患者进行椎动脉检查, 可以从患者的锁骨下动脉注入造影剂。经过髂动脉注入造影剂在成像肾动脉上有着很好的优势。 (3) 避免连续胶片拍摄。DSA技术只挑选诊断所需要的图像, 减少了胶片的浪费。 (4) 储存数值化。对数字化转化所拍摄的图像进行计算机存储。可以随时确定导丝、导管、胶囊等位置, 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和造影剂用量及检查间[4]。 (5) 在股重叠的血管上有着良好的显示, DSA也可以准确显示人体各种与外界相连结构。

6 讨论

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DSA技术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随着造影方法的不断改进, 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机器性能的不断改善, 功能的不断增强, 特别是与介入放射学的结合, DSA的优越性愈来愈明显[5]。目前DSA技术在软件方面主要有递归滤过和混合能量减影, 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了大视野影像增强器, 较高的光栅电视系统和高速大容量数字磁盘[6]。DSA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扩大的图像存储容量, 实时处理快, 图像质量更高, 操作更加的简单, 减少X线剂量, 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DSA技术在日常病患的工作性能中价值更高, 在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强的优势。使患者各系统血管的病灶检查更加科学、精准, 最大程度上为临床医师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王颖颖, 张伟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4, 10 (6) :1-3.

[2]王明时, 诸强, 韩建新, 等.数字血管减影系统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2002, 35 (1) :120-122.

[3]胡益斌, 扈尚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性能检测和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9) :53-56.

[4]丁力, 黄成伟, 张中伟, 等.一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检测方法[J].计量技术, 2008, 5 (6) :26-28.

[5]Malyszko J.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Clin Chim Acta, 2015, 411 (20) :1412-1420.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篇2

赣购2013B2191002

一、设备功能及用途

1、设备用途:可以完全满足脑、周围血管、神经、胸部的造影和介入治疗需要的各种要求*2投标设备必须是本公司DSA产品的新机型,新软件版本,GE为IGS530,Philips为Allura Clarity FD20 “clarity IQ”平台,Siemens为Artis ZeeⅢ.二、机架系统

#1 全自动悬吊式C臂 2 RAO≥180°,LAO≥150° *3 CRA≥100°,CAU≥100° 4 主轴旋转方式:手动+电动 5 最大旋转速度(非旋转采集)≥25度/秒 6 自动定位存储≥55组 7 有解剖角跟踪 8 C臂旋转角度:血管检查时无死角 9 C型臂弧深≥94cm 10 可以自动返回停机位 C臂运动角度,SID等显示 探测器、球管、床碰撞保护模式及功能 13 可变SID范围90cm-120cm 14 焦点至等中心距离≥78.5cm

三、导管检查床

1.床板材料:碳素纤维

2.床面X线吸收率≤1.0 mm Al 3.床长度≥280cm

4.纵向运动范围≥125cm、横向运动范围≥35cm 5.床面旋转范围≥±120° 6.床面升降78-110cm 7.可承受最大病人体重≥250Kg、另加复苏承重≥100Kg 8.具备手动及电机驱动两种方式 9.具有非接触式防碰撞功能

10.具备床垫、轨道夹、输液架、头托、双侧手臂托架 11.双向对讲系统

12.具备床旁液晶触摸控制屏一套

13.控制屏可置于导管床3边,或者控制室内,便于医生操作 14.可进行图像采集条件控制

15.可进行机架位置预置和自动位置控制 16.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及量化分析控制

17.床旁液晶触摸屏旁配备立体三键鼠标手柄,便于医生操作 18.提供X线脚闸

四、X线发生器 1 最大输出功率≥100KW

#2 高频逆变频率≥100KHz 3 KV可调范围:40-125KV 4 最大管电流≥1000MA #5 最短曝光时间≤0.5ms 6 曝光条件自动SID跟踪 7 透视影像自动亮度控制(ABC)8 透视方式:连续透视和脉冲透视 9 全自动曝光控制,无需测试曝光 10 防烧亮技术 11 末帧透视图象保存 12 储存量≥1020幅,透视图像可用于测量,归档和打印

五、X线球管

1.液态金属轴承球管 2.球管外壳为金属外壳

*3.X线球管阳极热容量≥3.375MHu 4.焦点数≥3个,小焦点≤0.3mm,大焦点≤1.0mm 5.为提升连续透视功率,要求中焦点采用平板灯丝技术,非传统钨丝技术 6.为提升透视图像质量,要求中焦点可实现标准正方形 7.最小焦点功率≥19KW 8.中焦点≤0.6x0.6mm 9.中焦点功率:≥42KW 10.最大焦点功率≥90KW 11.最大连续透视功率≥4000 kW 12.最大透视管电流≥250mA 13.阳极最大散热功率≥6.5kW 14.阳极转速≥9000转/Min 15.球管采用油冷加水冷的冷却方式 16.有射线硬化装置

六、准直器 1.矩形

2.有半透遮光板

3.有根据视野的变化自动调整照射野 4.有无射线摆放遮光板和滤波器 5.探测器与准置器伺服同步旋转

七、射线剂量防护技术 1.各公司采用最新的射线防护技术,西门子提供全套care软件,飞利浦提供全套clarity IQ技术

2.采用铜滤片自动插入技术消除球管软射线,无需人工干预 3.自动插入铜滤片数≥5片,最厚≥0.9mm 4.透视图像存储功能:最大透视图像连续存储时间≥1020s, 透视序列可以同屏多幅图像形式显示于参考屏上

5.具有射线剂量监测功能,透视时,表面剂量率显示;透视间期,显示积累剂量,区域剂量和剂量限值

6.具有床下防护铅帘,悬吊式防护铅屏(进口原装)7.透视末帧图像上可实现无射线调节遮光板、滤线器位置 8.透视末帧图像上可实现无射线病人投照视野的改变

9.无需透视,根据末桢图像通过移动C臂或检查床调节视野中心 10.可以提供低剂量的透视协议

11.除提供正常采集脚闸,需配置第二个低剂量采集脚闸 12.可以提供DICOM格式的剂量报告 13.滤线栅可一键式取出移除

八、数字图像采集系统

1.探测器材料:含碘化铯的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2.探测器尺寸≥30cm×38cm 3.矩形平板可90度旋转,正方形平板不作要求

4.矩形平板可在0-90度任意角度工作,图像不变形,不减少分辨率 5.影像输入野调节模式≥6种 6.DQE≥74%

7.图像矩阵≥2048×1920,14bit 8.像素大小≤154μm 9.空间分辨率≥3.25 Lp/mm 10.平板带有感应式防碰撞保护装置及防碰撞自动控制 11.平板上具备控制机架和检查床运动的开关

九、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

1.主机配备双工作站处理系统,分别完成图象采集和后处理操作

2.标准DR模式,速率:≥0.5-7.5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 3.标准DSA模式,速率:≥0.5-7.5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并具有实时DSA功能 4.动态心脏模式,速率:≥30 幅/秒, 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 5.高速DSA模式,速率:≥30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并具有实时DSA功能

6.数字脉冲透视0.5-30幅/秒,≥9档 7.外周采集模式有高压注射器的联动

8.图像处理包括窗宽/窗位可调节,噪声滤过及图像边缘增强的功能 9.具有实时动态范围管理功能

十、智能二维路径导航功能 1.可实现传统Roadmap功能 2.可使用DSA采集序列中任意一副减影图像作为路径图 3.可使用DR采集序列中任意一副图像或任意一副透视图像作为路径图 4.路径导航功能可用于大血管和心脏介入 5.实时透视图像与路径图像叠加,可淡进淡出,循环显像

十一、图像显示系统

1.采用医用高分辨率TFT显视器

2.检查室两台(19英吋)TFT显视器,分别用于实时图像和参考图像显示:控制室两台(19英吋)TFT显示器,用于主机操作以及实时图像显示,一台为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另一台为高分辨黑白显示器

3.(19英吋)TFT显视器亮度≥1000 cd/m2 4.可视角度(水平及垂直可视角度)≥170° 5.显视器分辨率≥1280X1024 6.配有四架位监视器悬吊架,监视器吊架可置于床左右二侧及床尾 7.监视器悬吊架可纵向及旋转运动

十二、图像存储及图像分析系统

1.主机硬盘图像存储:1024x1024矩阵,12bit,容量≥25000幅

2.主机硬盘图像可存储在CD/DVD光盘上,同时CD/DVD光盘上的图像可回传至主机硬盘

3.自动回放采集序列

4.回放序列的速度及方向可调 5.可进行减影及非减影切换

6.在主控制台边行病人检查时,可同时进行图像观察及拍片

十三、光盘刻录系统

1.具备 CD-R,DVD DICOM格式刻录光盘,并附带离线DICOM文件浏览器 2.刻录光盘导入功能, 提供将刻录光盘回传主机功能 3.提供标准视频信号输出

4.提供减影图像保存导出刻录及传输,将图像输入PACS网

十四、血管跟踪DSA 1.步进或连续血管实时DSA采集,无需后台减影 2.机架步进功能,即无需移动检查床,有效降低运动伪影 3 速率可变,全自动曝光控制

十五、图像后处理系统 1.提供血管狭窄分析软件

三维重建功能MPVR,MPR,MIP,SSD,VRT,血管内镜技术,提供重建测量存档功能,2.支持彩色图像保存打印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十六、实时旋转DSA 1.为方便神经及外周血管介入,要求机架可在头位及侧位进行旋转采集 2.头位机架旋转采集最快速度≥60度/秒 3.侧位机架旋转采集最快速度≥60度/秒 4.侧位机架旋转采集范围≥200度 5.最快采集速率≥30帧/秒 6.真正意义的动态血管实时旋转DSA,包括蒙片及充盈片两次采集过程,实时显示,无需后台减影

7.血管重建速度:自旋转采集起至重建结束的时间 30秒

8.旋转采集数据能够自动传输至工作站并自动重建,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参与

具有体积/表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虚拟内窥镜、模拟机架位、钙化斑成像、透明9.血管成像功能

10.具有局部放大重建 11.具有钙化斑块重建

12.具有距离测量、体积测量功能

13.具有三维自动血管分析功能,具有动脉瘤自动分析功能

14.仅造影序列便可重建出三维图像;无需蒙片序列;减少曝光,加快手术进程 15.可在床旁进行图像浏览和控制

16.当选定最佳三维图像观察角度,机架可自动跟踪定位到此投照角度

十七、高级三维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三维图像机架角度显示,并可随三维图像旋转而相应改变。同时可按需要通过单键操作将机架回放至任意位置。

由身高、体重等参数,自动测算患者不同解剖部位体厚

由被投造部位的解剖厚度及密度信息自动计算该部位的X线穿透性 由C型臂的角度自动计算X线穿越人体的路径 动态图像优化降噪 适应性边缘增强

轮廓跟踪自动亮度、对比度实时调节 具备路标导引 具备自动路径图 具备图像放大 具备动态透视放大 具备象素移动和再蒙片

具备自动窗宽调整,黑/白支持 具备并行处理功能 具备散射线校正

后处理功能包括:改变回放速度、选择路标图像、电子遮光器、边缘增强、图像反转、附加注解、选择图像、移动放大、可变速度循环放映、造影图像自动窗宽、窗位调节、重定蒙片、积分蒙片、手动自动像素移位、最大路径和骨标记 减影电影回放,重处理,噪声消减

血管定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率及距离测量等功能

以上分析软件均能够在主机上实现,并能在机房内的床边测量 1.2.3.4.5.6.7.8.9.10.11.12.13.十八、三维血管路图导航功能

1.三维血管路图导航功能,可将三维血管路图与实时的二维透视图像叠加,在检查室床旁实时显示导管、导丝、弹簧圈在三维图像中的走行

2.三维路图能够自动追踪C臂角度、检查床面即解剖投照位置、投照野大小、SID位置变化,提高治疗准确性,安全性及工作流程

3.三维血管图像可随机架角度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图像观察角度

4.可在实时的三维透视影像中进行如插入导丝、导管及弹簧圈等复杂介入操作

十九、血管机类CT成像功能

功能模块原装进口,能提供类似CT的软组织图像,能够进行机架正位和侧位的类CT1.采集,以满足头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四肢部分的采集和重建

2.机架最快旋转速度≥60度/秒,旋转角度≥200度 3.常规类CT扫描协议:最快扫描速率:≥30帧/秒 4.高级类CT扫描协议:最快扫描速率:≥60帧/秒 5.重建矩阵256x256,512x512可选 6.最短传输及重建时间:≤60秒 7.密度分辨率:≤5Hu

8.可实现CT图像与三维血管的双容积显示,便于观察血管与软组织关系 9.床旁可实现对血管机类CT图像采集、重建及后处理等操作

二十、配套设备

1.原装进口高压注射器(Mark V Arterion,USA)一套 2.原装进口激光照相机一台 原厂进口高级专业影像后处理工作站,GE为AW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西门子为X-Workstation影像后处理工作站,飞利浦为ViewForm影像后处理工作站 Intel® Xeon, 2.8 GHz以上CPU,双核 RAM:≥ 4GB

图像硬盘容量:≥ 300GB

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图像全幅和局部放大,多幅图像显示,图像边缘增强、边缘平滑,图像正负像切换

配备全兼容性的CD/DVD刻录系统,可制作标准DICOM3.0血管造影光盘,输出及叠加单幅图象,可用AVI文件输出完整图象

光盘刻录数据可随时回传至主机,并进行后处理、分析

操作室:≥19英吋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一台,控制室:≥19英吋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一台

可完成全身各部位(包括神经,胸腹,四肢)三维图像的重建、后处理、显示和归档

最短重建时间: ≤ 30秒

具有快速二维和多平面显示、回放,三维处理:3D血管表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3D容积重建(VRT)具备三维内支架、弹簧圈双容积重建功能

床旁可实现对三维图像采集、重建及后处理等操作 二

十一、其它附件

1.高压注射器接口、激光相机接口 2.具有标准视频转换接口并开通

3.DICOM Send/ Print /Query / Retrieve/Workist/MPPS功能 4.原装进口的悬吊式手术灯(一个)及悬吊式射线防护屏(一个)5.控制室防静电控制台(一套)

6.提供中、英文用户操作及维护手册和线路图 7.具备整个系统的升级能力(软件版本免费升级)8.配备不间断电源(UPS)一台(后处理工作站用)

二十二、技术服务 1.整机设备全保修6年,包括X线球管及平板探测器 2.提供对机房及电源的要求 3.开机率≥95%,每少1天,质保期则相应顺延2天,以此类推 4.现场免费培训操作人员,免费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 5.如设备出现故障, 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工程人员应到达现场 6.国内具有大规模零配件库存,以保证及时的零配件供应 7.质保期内因不能排除的故障而影响工作的情况每发生一次,其质保期相应延长60天,质保期内因设备本身缺陷造成各种故障应由卖方免费技术服务和维修

8.安装完成时间:接到用户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安装和调试,如在规定时间内由于卖方的原因不能完成安装和调试,应承担由此给用户造成的损失

9.使用一个月内,所售设备若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整机免费更换

10.投标人应在投标文件中提供设备的验收标准和检测办法,并在验收中提供买方认可的相应检测手段,验收标准应符合国内有关的国家、地方、行业的标准,如若中标,经买方确认后作为验收的依据

11.验收费用由设备供应商承担

12.安装验收设备时,须提供设备技术资料、使用手册、安装与维护手册、备品备件和专用工具清单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在经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确诊的肝癌患者50例,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16例, 年龄在23~78岁之间, 平均年龄54.3岁, 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肝癌, 且所有患者均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和不同角度的DSA, 且排除碘过敏者、极度衰弱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以及局部感染者。

1.2 操作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 包括消毒、铺巾、麻醉和股动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在超滑导丝的引导下将5F的RH导管置入肝总动脉, 将X线管置于正位, 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根据患者情况注入对比剂碘佛醇15~20 m L, 320 mg/m L, 流率为5~7 m L/s, 并使导管在同一位置保持不变、对比剂注射流率相同。选用脉冲方式, 2~4帧/s。比较二者在供血动脉和肿瘤显示的结果, 然后选择最佳显示角度, 在最佳显示角度的透视下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 行化疗栓塞术。栓塞术后复查造影, 此时对比剂的用量相应减少, 比较正位和不同角度的显示结果。

2 结果

2.1 显示病灶数的比较

正位和不同角度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获得优质图像, 可清楚的显示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本组50例患者中, 共66个病灶, 其中正位DSA (正位组) 显示病灶59个;不同角度DSA (不同角度组) 显示病灶64个, 其中48例患者清楚的显示了肝段或亚段动脉结构, 2例不满意, 两组显示病灶个数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肿瘤血管显影满意数的比较

正位组肿瘤血管显影满意例数12例 (24.0%) , 不同角度组肿瘤血管显影满意例数48例 (96.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用量的比较

正位组X线曝光时间 (687.28±195.50) m Gy, 平均造影剂用量 (63.04±17.87) m L;不同角度组曝光时间 (680.17±321.24) m Gy, 平均造影剂用量 (64.12±15.89) m L,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图像的比较

同一病例在栓塞术前正位DSA和不同角度DSA的图像显示效果见图1、图2。

3 讨论

血管造影, 因血管和骨骼以及软组织影重叠, 血管显影不清, 而DSA是基于顺序图像的数字减影, 经影像增强器分别增强未造影的图像和造影后的图像, 摄像机扫描而矩阵化, 经模转换成数字化, 两者相减而得到数字化图像, 最后再经转换为剪影图像, 即DSA技术。DSA是新一代的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 是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发展而来的边缘科学技术[1]。DSA对动脉显示已经达到或已超过了常规性动脉造影水平, 应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 对直径<200μm的小血管和小的病变, 均有良好的显示。DSA可行数字化信息存储, 且DSA经周围静脉注入造影剂, 即可获得动脉造影, 操作方便。常规DSA的空间分辨力很高, 可使用各种后处理功能提高图像的治疗, 并将细小血管的结构充分显示, 利于观察肿瘤染色和肿瘤学挂[2]。但是单向投照导致的血管重叠容易导致混淆肿瘤供血动脉使常规DSA的不足, 多数患者不能在一次造影中明确的区分出来肿瘤供血动脉。

而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可消除血管影像重叠给诊断造成的影像。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相对于正位数字减影血管技术来讲的, 它是指将正位投照球管旋转不同角度, 且角度通常﹤60°, 在斜位血管上使肝动脉重叠得以避开, 从而使造影靶血管的最佳观察角度得以获得[3]。而不同角度DSA并不等同于旋转DSA技术, 旋转DSA是常用于头颅和肾动脉血管造影, 其指应用C臂机围绕感兴趣区做2次往复旋转运动, 通过旋转和减影获得动态的血管成像技术[4]。在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 准确的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依赖于血管造影的显示效果, 常规的DSA只能在一个方向成像, 容易导致错误的插管方式, 而不同角度DSA能够使供血支动脉的重叠得以避开, 不仅能将肿瘤血管形态、肿瘤的大小得以清楚的显示, 而且可获得多个角度的血管造影图像, 观察的角度增加了, 病变血管的显示率提高了, 进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也提高了[5]。

在该组的资料中, 对50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DSA和不同角度DSA, 两种方式均可获得优质图像, 并可将肿瘤染色和肿瘤血管清楚的显示出, 但是对病灶的显示个数, 肿瘤血管显影满意例数方面的比较, 不同角度DSA在均大于常规DSA,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两组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用量的比较,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应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是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探究。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经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确诊的肝癌患者50例, 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肝癌, 且所有患者均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和不同角度的DSA, 对两种不同的血管造影术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DSA显示病灶59个 (89.4%) , 17有例患者不能独立区别肝段和亚段动脉, 15例患者不能确认肿瘤的供血来源;不同角度的DSA显示病灶64个 (97.0%) , 其中48例患者清楚的显示了肝段或亚段动脉结构, 不满意2例, 对常规DSA和不同角度的DSA显示病灶个数、肿瘤血管显影满意以及不满意的比较, 两组差异明显,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的中的应用可使病变暴露更加清晰, 同时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 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肝癌介入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家平, 谭国胜, 黄勇慧, 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 2010, 12 (3) :252-256.

[2]CarotidArter yStenosis Measurement:Compairson of3D Computed Rotational Angiographyand Conven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Stroke, 2009, 35 (12) :2776-2781.

[3]范国宗, 李力元, 唐正峰, 等.不同角度DSA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19 (12) :915-917.

[4]姜建威, 吴清华, 李新胜, 等.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循环杂志, 2011, 12 (1) :40-42.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篇4

关键词:下肢静脉,步进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编者按:下肢血管性疾病包括动脉和静脉两方面。近年来我国下肢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尤以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性疾病和静脉反流性疾病最高发。DSA血管造影是诊断这一类疾病的金标准,不但能够准确诊断,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因此,提供清晰的、信息完整的造影图像是满足血管腔内诊断和治疗的最基本要求。本专栏集中对如何提高下肢血管性疾病造影图像的清晰度、如何针对不同疾病尽可能地使造影图像能够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提高血管造影质量。

DSA血管造影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步进DSA技术是目前血管造影中,观察大范围下肢静脉血管解剖和病理改变较先进的检查技术,较传统分段进行DSA血管造影有许多优越性[1,2]。我院自2010年6月~2011年8月分别采用常规分段DSA和步进DSA对98例患肢行下肢静脉检查,并分别从造影影像质量、对比剂用量、平均辐射剂量和造影检查耗时四方面对两种采集方式进行评价,从而探讨下肢静脉步进DSA较常规分段DSA的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临床资料

对98例患肢行下肢静脉造影,并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49例行步进DSA,男31例,女18例,年龄33~81岁,平均58.2岁,其中,41例为急或慢性单侧下肢肿胀,彩超检查拟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需观察深静脉情况为外科或介入治疗术前检查;对照组49例行常规分段DSA,男28例,女21例,年龄30~79岁,平均56.4岁,其中,39例为急或慢性单侧下肢肿胀,彩超检查拟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需观察深静脉情况为外科或介入治疗术前检查;两组资料在性别构成、年龄和临床诊断上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1.2 应用设备器械与对比剂

西门子Artis zee ceiling数字化平板探测器心血管造影系统(平板探测器尺寸为30 cm×38 cm),软件版本VC14h;西门子X-leonardo工作站,版本VB15d;LF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2G BD Intima-Ⅱ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9号静脉头皮针;止血带。

1.2 方法

1.2.1 造影方法

两组患者均仰卧位于导管床,导管床面均升高至统一高度(距离地面90 cm),探测器采用竖板采集,并贴近被检肢体,减小靶片距,增大被照射视野,控制放大失真;造影前向患者交待检查过程,告知机器的运动轨迹和可能发出的声响,消除紧张心理,以取得患者配合;足内旋10°,使患肢呈解剖学体位,并使用固定器稳定下肢,防止患肢移动;踝部近心端5~10 cm处扎止血带,22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足背浅静脉(足部高度肿胀不易注射者可改用静脉头皮针注射);对比剂与生理盐水比例为2:1。

1.2.1.1 对照组

采集部位从踝关节开始向上至下腔平肾静脉开口位置上方结束,共需5次注入对比剂,分5节段曝光采集。第1节段踝关节至膝下,注射速率1 mL/s,总量10 mL,注射延迟1 s;第2节段膝下至股骨中下段,速率1 mL/s,总量10 mL,注射延迟0 s;第3节段股骨中下段至小转子处,注射速率1 mL/s,总量15 mL,X线延迟2 s;第4节段小转子处至两侧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松开止血带)速率2 mL/s,总量25 mL,X线延迟3.5 s;第5节段两侧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至下腔静脉平肾静脉开口位置上方(松开止血带),注射速率2 mL/s,总量30 mL,X线延迟5 s。所有节段采集帧频均为1帧/s,压力限值150 psi(实际32~56psi);对比剂排空较慢滞留静脉内者,每两节段采集之间需间隔10 s~4 min,或推注生理盐水加快对比剂排空后,透视观察对比剂基本排空,再进行下一节段的曝光采集,防止下一节段造影影像出现伪影。

1.2.1.2 研究组

采集部位从踝关节开始向上至下腔平肾静脉开口位置上方结束,一次性注入对比剂的同时,机器自动自下向上顺序完成采集;曝光采集前,将X线左右中心线对准膝关节内侧皮肤缘,并在透视下移动C臂观察踝关节至下腔肾静脉开口位置上方,确定下肢静脉至下腔静脉走行均位于投照视野内,并且体位合适,兴趣区无遗漏,C臂机架重新返回踝关节处,作为起始位,选择足侧至头侧(F-H)步进式DSA程序,移动C臂机架预设曝光部位,连接高压注射器,并设置与DSA曝光联动,对比剂注射速率为2 mL/s(穿刺血管较细、管壁较薄、脆性较大者可使用1 mL/s),注射延迟0.5 s,总量60 mL,压力限值200 psi(实际47~59psi);按下曝光手闸C臂机架按照预设部位从起始位开始自动连续分段曝光摄取蒙片,蒙片摄取结束后,造影机将从起始位(踝关节)开始采集DSA影像,同时观察监视器上的血流状态,并通过C臂机架移动控制按钮来控制步进至下一采集节段,观察连续的动态静脉血流图像,并控制好C臂机架移动时机,使之与对比剂的回心流动速度同步,使对比剂在深静脉显示清楚或周围侧枝静脉被显示清楚再启动C臂机架移动控制按钮,来步进至下一节段血管进行曝光采集,直至下腔静脉或周围侧枝显示即可停止采集,采集完成可以通过工作站进行拼接。

1.2.2 采集影像分析

至少2名副主任医师和1名主管技师以上对血管造影过程进行记录并对图像进行盲法阅片分析:①对两组造影者平均检查时间(自静脉穿刺成功开始计时)、平均辐射剂量和平均对比剂用量进行比较;②对两组造影的影像质量,各节段静脉是否充盈饱满,图像显示程度及满意度,髂静脉和下腔静脉(或侧枝血管显示情况)显示清楚率进行比较评价,当医师一致同意静脉造影图像达到诊断要求时,即认为其显示清晰。2组比较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下肢静脉造影对比,见表2;两组下肢静脉造影诊断结果对比,见表3;两组下肢静脉造影影像对照,见图1。

3 讨论

临床工作中,行下肢静脉造影最常见的适应症为:①急、慢性下肢肿胀,造影目的是明确有无深静脉血栓及血栓部位,有无合并髂静脉受压,血栓有无累积下腔静脉及观察侧枝血管建立情况;②下肢静脉曲张,需观察深静脉通畅情况和瓣膜功能,是外科或介入治疗的术前检查。这些就要求DSA能够清楚准确地提供全下肢深静脉乃至下腔静脉的影像,及侧枝血管的影像和血流动态过程[3]。

常规分段造影检查因受到平板探测器投照视野的限制[4],完成全下肢静脉检查,必需分别注入5次对比剂,分5段曝光摄影,造成对比剂多次重复通过远端血管,使对比剂使用总量过大;同时常规分段造影在完成踝关节至小转子处,已经注入了35 mL对比剂,倘若需要使髂静脉段和下腔静脉段显示出较佳效果还须分别注入30 mL和50mL的对比剂,短时间内对比剂总量达到115 mL,为防止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和不必要的损伤[5],尤其是老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比剂总量必然受到限制,只能降低髂静脉段和下腔静脉段造影的对比剂使用量,这使部分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充盈不足,影像浅淡,密度分辨率较低[6];在每节段造影完成后,行下一节段造影前,多需要等待数十秒,最短10 s,最长达4 min,有时甚至还需要推注生理盐水加快对比剂的排空,防止前一次造影滞留在血管内或瓣膜处的对比剂,引起下一次造影的伪影,给诊断带来困难,这样又增加了患者检查时间和受感染机率;不同患者血流速度不一,尤其是主干有血栓或狭窄闭塞的患者,常常对比剂几乎无法上行或上行缓慢,X线延迟不易把握准确,球管经常处于无价值的曝光状态,需一直等到通过分支和侧枝血管缓慢充盈,才能捕捉有价值的影像,增加了球管负荷,而且患者接受的辐射量也大幅增加。

步进技术又称BLous Chase技术(遥控对比剂跟踪血管摄影技术)是一种动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主要用于观察大范围血管形态结构及病变情况,适用于四肢的血管检查[7,8,9]。步进DSA行下肢静脉造影的优势在于①完成全下肢静脉检查,对比剂是一次性注入,连续曝光就能实时观察人体较大范围的血管情况,注入总量为能清楚显示下腔静脉的总量(60 mL)即可,对比剂自下而上顺序通过各节段位置(小腿静脉至髂静脉)血管,C臂机架也同步于血流速度自下而上移动,设备连续分步摄影,小腿静脉至髂静脉显影所需的对比剂都是利用通过远端到达下腔静脉,使下腔静脉可以清楚显影所需要的对比剂,而且一次下腔造影所需的对比剂总量足以使下肢各段静脉显示更清楚,侧枝血管能更快充盈,同时一次性使用60 mL对比剂总量较大,能使髂静脉和下腔静脉显示清楚率更高,充盈饱满,侧枝血管显示清楚,边缘锐利,密度分辨率高,甚至可以观察到肾静脉开口,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行性提供初步依据[10],对比剂利用率高,完成全下肢静脉造影所使用的对比剂总量较少[11,12],尤其是老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避免对机体的损伤,降低患者检查成本;文中研究组全下肢静脉造影对比剂平均使用总量较对照组下降33.33%,而且髂静脉和下腔静脉显示率分别提高了22.44%和67.34%;研究组有7例髂静脉和下腔静脉显示不佳,其中3例因为严重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对比剂经交通静脉大量滞留于扩张的血管床内,到达髂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对比剂总量不足引起;2例经导管造影证实为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存在大量广泛的新鲜血栓,侧枝血管代偿较少,血流回心受阻引起;1例因为足背穿刺静脉管腔较细,管壁较薄,脆性较大,在对比剂注入过程中血管破裂,提前终止对比剂的注入;1例因设备未定期进行稳定性的调整,C臂机架在步进运动过程中振动较大,形成设备性运动伪影;②步进造影是在对比剂未注入血管前,先摄取各节段兴趣区的蒙片,每节段的蒙片都不会受到对比剂未排空和滞留影响,所以每两节段造影之间无须等待对比剂排空时间,更不需要推注生理盐水促进排空,减少了检查时间,而且避免了近端血管显示因远端血管造影时对比剂残留引起的伪影;文中研究组全下肢静脉造影平均检查时间较对照组下降了65.45%,未出现对比剂残留引起的伪影;③辐射剂量由曝光次数、单位剂量和曝光时间累积而决定的[13,14]。下肢步进DSA对比剂是顺序从踝部到下腔,平板探测器是跟随血流顺序采集的,一次性获得连续的图像,与常规DSA多次分段造影须等待充盈到部分充盈再到完全充盈,且X线延迟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在相同节段的单位曝光次数明显增加,存在无效采集曝光现象等因素相比,减少了等待对比剂到达兴趣区的时间和延迟环节,避免了不必要的曝光,使曝光的次数与单位时间减少,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量和X线管的负荷[15];文中研究组下肢静脉造影平均辐射剂量较对照组下降54.91%。

两种采集方式相比:①步进DSA对设备要求较高,需具备实时步进DSA功能模块,设备成本投入较大;②对未定期进行设备稳定性调试的造影机,在C臂机架步进运行过程中,机架常会出现明显的震动,引起设备性移动伪影,而分段DSA机架不需机架连续运动,可稍等待机架平稳后再行曝光减影,不会引起设备性移动伪影,因此对设备机架不稳定者易采用常规分段DSA;③部分患者足部严重肿胀,被穿刺静脉管腔小,管壁薄,脆性大,为防止血管破裂,或破裂后形成较大血肿,需降低对比剂注入的速率和总量,因此不宜行步进DSA,宜选用常规分段DSA;④对部分下肢处于强迫体位的患者,如骨折、骨骼严重畸形等,步进DSA时,小腿静脉至下腔静脉路径不能全程都处于投照视野内,因此不能采用步进DSA,需选用常规分段DSA,分段调整投照位置进行造影采集。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篇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是数字X线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 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的减影技术。DSA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 经过近30 a的发展, 其技术、性能不断改进, 功能不断增加, 已经成为了临床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重要影像设备之一。但是通过检索、查询发现DSA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相对较晚。依据国家、军队和行业标准, 结合临床检测工作实际, 我们编写了DSA设备详细的检测方法, 方便检测人员更好地使用和检测设备, 保证设备的良好性能。

1 检测依据文件、检测设备和检测项目

1.1 检测依据文件

1.1.1 国家标准

GB/T 19042.3—2005/IEC 61223-3-3:1996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第3-3部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X线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JJG 1067—201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系统X线辐射源[1]。

1.1.2 行业标准

YY/T 0740—2009医用血管造影X线机专用技术条件[2]。

1.1.3 军队标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设备检测技术规范[3]。

1.2 检测设备

1.2.1 Barracude多功能X线分析仪 (如图1所示)

Barracude采用半导体探测器探测X线, 包含的主要部件有: (1) 主机; (2) 多功能X线探头; (3) 装有QABrower软件的计算机或掌上计算机; (4) 长杆电离室; (5) 非介入式管电流测量探头。Barracude可以测量的参数有管电流、管电压、曝光时间、剂量、剂量率、总滤过、半价层等 (见表1) 。

1.2.2 DSA可视空间分辨力测试卡

DSA可视空间分辨力测试卡如图2所示。

1.2.3 诊断水平剂量计

采用半导体型剂量计, 该剂量计积分挡年稳定性不大于2%, 在射线质1.5~6.0 mm Al半价层 (X线管电压50~150 k V) 变化范围内, 能量响应变化不超过5%。

1.2.4 DSA-8Plus型DSA测试体模 (如图3所示)

该体模由体模基座、血管细节模块、低对比度分辨力模块、骨骼模块、动态阶梯模块、影像失真度检测模块、空白模块7个部分构成, 主要用于检测DSA系统低对比度分辨力、减影性能等指标。

体模通过独特的行走机构可实现半自动的模块减影功能, 操作人员可在安全距离内通过挤压气囊来推动插件模块在照射场移动行走遥控操作实现减影, 从而有效减少操作人员暴露在射线下的机会。不同项目的检测可通过更换不同的模块来实现。

1.3 术语和定义

1.3.1 比释动能 (kerma)

不带电电离粒子在质量为dm的某一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的总和d Etr, 除以该物质的质量dm所得的商 (K) , 即K=d Etr/dm[4]。单位为J/kg, 符号为Gy。

1.3.2 比释动能率 (kerma rate)

在dt时间内比释动能的增量, 即d K/dt。

1.3.3 低对比度分辨力

从背景中分离并显示低对比度血管影像的能力。

1.3.4 空间分辨力

在影像中高对比条件下所能分辨相邻2个物体的能力。

1.3.5 感兴趣区 (ROI)

影像中特别感兴趣的局部区域。

1.3.6 减影伪影

图像中明显可见的, 既不体现物体内部结构, 也不能用噪声或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来说明的纹理。

2 检测的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和检定规程, 结合临床实际制定了DSA检测方法, 本方法主要针对影响DSA质量性能和患者吸收剂量等主要9个技术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细致地阐述[5]。

检测项目: (1) 管电压的准确性; (2) 空气比释动能率; (3) 辐射输出的质; (4) 模拟血管最小分辨尺寸; (5) 空间分辨力; (6) 低对比度分辨力; (7) 减影性能影响; (8) 动态范围; (9) 影像失真度。

2.1 管电压的准确性

2.1.1 检测方法

将非介入电压表的探测器置于X线照射野中心, 射线束轴与探测器截面垂直。选择常用的3挡管电压作为测量点, 每个测量点至少重复测量3次, 取其平均值, 用相对偏差Ev表示管电压的误差。

2.1.2 技术要求

在系统工作范围内, 其X线管的电压值的误差不超过±10.0%。

2.2 空气比释动能率

2.2.1 检测方法

将诊断水平剂量仪探测器置于X线照射野的中心, 探测器的中心轴与射线束垂直。设置X线焦点距离 (SID) 最小, 用自动透视模式, 在最大视野 (FOV) 和最大帧数脉冲透视或连续透视条件下, 不附加别的衰减层, 用足够厚的铅板遮挡住影像探测器, 自动透视3 s以上 (或手动调整管电压和管电流至最大) , 在下列距离处测量空气比释动能率:

(1) 对下球管, 沿X线中心轴线的床面上方1 cm处。

(2) 对C形臂, 沿X线中心轴线的床面上方30 cm处。

在上述规定条件下, 重复测量3次以上, 取其平均值, 按下式计算空气比释动能率K (m Gy/min) :

(3) 用于非介入治疗的医用诊断X线机的探测器位置应按表2中的要求放置。

(4) 用于介入治疗的医用诊断X线机的探测器位置应距影像增强器前30 cm。

(5) 将以连续方式工作的诊断X线机的管电压调至:便携式为60 k V;其他为70 k V。

(6) 将以连续方式工作的诊断X线机的管电流调至:非介入治疗无影像增强器的为3 m A;有影像增强器的为1 m A;介入治疗的为20 m A。

在上述条件下, 连续曝光3次以上, 取其平均值, 即为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2.2.2 技术要求

在自动控制方式下, 选FOV和最大帧数脉冲透视或连续透视的条件, 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88 m Gy/min。

2.2.3 注意事项

DSA多为大C臂, 且球管通常位于下方, 数字成像探测器板位于上方, 根据不同机器的设置, C臂的转动角度也不同, 当球管位于下方, 我们放置多功能X线探头 (MPD) 时, 应注意使其反面朝上, 这样才能正常得到曝光结果。

DSA是全封闭机头, 没有照射野灯, 所以不能通过照射野灯来对DSA测试体模进行定位。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目测将DSA测试体模置于DSA的数字板中央, 然后踩住脚闸进行透视, 如果没有位于照射野中央, 则需按下检查床移动手柄, 通过移动检查床位置将DSA测试体模移至照射野中央。移动的过程中应一直踩住脚闸进行透视, 直至定位完毕[6]。

2.3 辐射输出的质 (HVL)

2.3.1 检测方法

(1) 将诊断水平剂量计的探测器放置在射束野的中心, 在标准过滤条件下选择最大照射野, 并使探测器的中心轴与射线束垂直。将X线管电压调至70 k V, 并选择合适的曝光量。

(2) X线管焦点距离吸收片为40~60 cm, 吸收片距离探测器为40~60 cm, 如图4所示。

1.X线辐射源;2.X线束;3.吸收片;4.半导体探测器

(3) 测量未加吸收片和通过不同厚度吸收片时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4) 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空气比释动能率降到初始值 (无吸收片) 一半时的吸收片厚度, 即为半价层。

2.3.2 技术要求

X线管电压为70 k V时, 半价层应不小于2.1 mm Al。

2.4 模拟血管最小分辨尺寸

2.4.1 检测方法

(1) 将影像探测器输入面与X线焦点距离调至100 cm, 将测量体模水平置于导管床面上, 体模表面与影像探测器输入面垂直距离为30 cm, 先在透视状态下进行定位观察, 使体模位于视野中心。

(2) 用模拟人体动脉血管模块在常规减影曝光条件下, 设置影像探测器视野略小于体模外形尺寸, 在自动控制减影状态下先对空白模块进行曝光采集蒙片, 延迟3~5 s后挤压气囊推动模块在照射场行走实现减影, 在此状态下对含有2种不同造影剂浓度 (150、300 mg/cm3) 的模拟动脉血管和含有畸变尺寸为 (1/4、1/2、3/4) 血管宽度的模拟血管进行减影;减影后调窗宽 (W) 和窗位 (L) 使减影后影像显示最佳, 所看到的最清晰的血管及畸变即为本系统的血管最小分辨尺寸。

2.4.2 技术要求

减影后应至少能分辨体模中直径为1.0 mm的模拟血管, 同时应能分辨造影剂浓度为300 mg/cm3、直径为2.0 mm的模拟血管上1/2血管宽度的畸变, 而且不应有明显的伪影。

2.4.3 注意事项

定位的过程中需要透视, 检测人员进入定位时应穿好铅衣, 才可进行透视定位。

2.5 空间分辨力

2.5.1 检测方法

选择不同的视野, 对0.1 mm铅当量的分辨力测试卡在透视条件下进行影像采集。对于影像增强器, 将分辨力测试卡贴在影像探测器输入面, 使分辨力测试卡栅条与显示器水平方向成45°夹角。对于平板探测器, 使分辨力测试卡栅条与行扫描线水平垂直, 调整窗宽和窗位使影像显示最佳, 在透视条件下进行影像采集, 直接读出可分辨的线对数。

2.5.2 技术要求

在透视条件下, 空间分辨力应满足出厂技术指标, 并应不低于表3的要求。

2.6 低对比度分辨力

2.6.1 检测方法

在常规减影条件下, 将影像增强器输入面与X线焦点距离调至最小, 用低对比度分辨力模块, 减影后调整窗宽和窗位使影像显示最佳。

2.6.2 技术要求

能均匀分辨造影剂浓度为5 mg/cm3、直径为2.0 mm的模拟血管。

2.7 减影性能影响

2.7.1 检测方法

在常规减影条件下, 将影像增强器输入面与X线焦点距离调至最小, 对模拟人体血管插件加上厚度分别为0.5、1.0、1.5 cm的模拟骨骼体模实施减影操作。

2.7.2 技术要求

在减影过程中, 加载骨骼模块后应能分辨浓度为150 mg/cm3、直径为2.0 mm的模拟血管。

2.8 动态范围

2.8.1 检测方法

用动态阶梯模块在自动曝光条件下采集影像, 调窗宽和窗位, 使减影后影像显示最佳。

2.8.2 技术要求

应至少能够分辨动态阶梯模块的5级阶梯。

2.9 影像失真度

2.9.1 检测方法

将影像失真度检测模块置于照射野内, 使其中心与照射野中心保持一致, 选适当的影像放大倍数进行曝光, 测量影像中心圆和边界圆的最大直径, 按下式计算失真度:

式中, D1为边界圆的最大直径, mm;D0为中心圆的直径, mm。

2.9.2 技术要求

在图像的有效范围内失真度≤5.0%。

3 结语

DSA已在各大中型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 建立健全的DSA质量控制体系, 提供有效的检测方法, 改进检测手段对于充分发挥DSA的临床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机构应当自觉地执行各项质量管理规定, 按标准配备临床工程人员和检测设备, 规范开展DSA检测工作, 提升DSA质量管理水平, 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 降低医生对于病变的漏诊和误诊率, 有效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G 1067—2011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系统X射线辐射源[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YY/T 0740—2009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专用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1755.2—1989医用诊断X射线机管电压和管电流测试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0.

[4]军事医学计量术语选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5]严勇, 韩宁, 应俊, 等.医疗设备通用电气安全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0) :22-24.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篇6

1故障现象

由于设备整体老化,在故障出现前,曝光参数较以前增大约1/5。透视时,系统提示:“420B FILAMENT CONTROL LIMIT”“600E RECOMMEND X-RAY TUBE PREVENTIVE MAINTANCE”。此时,图象尚正常。使用1周后,突然不能曝光。系统提示:“42DA OVERCURRENT SENSED”“42D9 OVERCURRENT SENSED”“42BA POWER UNIT KV RANGE ERROR。”查看系统日志文件,系统提示“KV NOT BALANCED”。

2故障分析

综合系统提示信息、设备使用年限和故障前的一般状况可以判断,高压部分发生故障或者自动诊断系统检测到高压部分出现异常,问题的范围应该在高压油箱、高压电缆或X线管中。

3分析与排除

为了找到故障的具体部位,我们使用分段排除实验的方法[1]——高压油箱空载实验。从高压油箱端拔出正负极高压电缆,在油箱的2个高压插座内分别注入30mL高压绝缘油,防止“爬弧”发生。将系统转入维修模式,选择空载实验程序,按下手闸,给油箱加高压。此时听到高压油箱内“砰”的一声,即为高压放电,同时系统中断高压。自此证实故障发生在高压油箱内。

咨询GE公司售后服务部,建议首先更换高压油箱,然后再做进一步诊断。考虑到前面提到的因素,我们决定尝试对高压油箱进行维修。

将高压油箱从机柜中取出,卸掉油箱四周的密封螺栓,用手动“导链”装置将油箱上盖连同内部组件吊出,结合电路图进行视觉检查[2]。观察发现,串联于高压负极端的限流电阻R2断裂成四段,致使高压负极断路,因而出现高压不平衡等现象,进而出现一系列错误提示。电阻R2上的标示为:“SILOHM RS6 470Ω±10%”。MPPH4高压油箱电路示意图,见图1。

上网搜索发现,“SILOHM RS6”为荷兰生产的一种碳质无感电阻(NON-INDUCTIVE CARBON RESISTOR),其在国内没有销售商。要想修复,只能用替代品。于是,还是通过网上搜索,定做2只R1-5型釉膜无感电阻。将R1、R2同时更换(因为考虑到R1也存在老化的可能)。电阻更换后,将高压油箱各部分归位,静置48h,使高压油箱内部件间的气体充分逸出。通电实验,故障现象消失,故障排除。对X线管做参数校正后,系统正常使用。整个维修过程用时10d。

在大型医疗设备中,有许多贵重部件,价格在几十万元。这些部件出现故障时,厂商一般只做整体更换,不对部件进行维修。这些部件,如X线设备的高压油箱、高清晰监视器、多路输出电源、影像增强器,MRI设备的射频放大器、剃度电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修复性。临床工程师经过努力,往往可以较快的排除故障,为医院节约大量经费,也可使自己的才智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陈战功,吕文生,闫超,等.ELSCINT双层螺旋CT常见重大维修及技术理论探讨[J].医疗装备,2004,10:41-42.

[2]桂朝伟.高频高压发生器维修案例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6):103-104.

[3]于洪生,李严,李振宇.GE HISPEED CTi型CT机高压部分故障维修[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7):150.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及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的患者150例,男89例,女61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53岁。观察该150例患者300侧眼动脉起源及变异情况。

1.2造影方法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铺巾、局麻,采用改良Seldinger’s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沿动脉鞘导入4F导管先后置于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别做造影,造影剂选择威视派克,动脉造影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注入,颈总动脉造影造影剂总量10ml,注射速度5ml/s,颈内动脉造影造影剂总量8ml,注射速度4ml/s,颈外动脉造影造影剂总量6ml,注射速度3ml/s。观察眼动脉起源及变异。术后下肢制动6h,平卧24h。

1.3眼动脉起源的确定正常情况下,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进入颅内的第1个分支,经过视神经管或其他途径进入眼眶内,造影静脉期可见眼球轮廓。如眼动脉或者眼动脉起源动脉发育细小或者缺如,相关吻合支动脉增粗成为眼眶主要供血动脉确定为异位起源眼动脉[4]。

1.4颈内动脉分段采用1996年Bouthillier等[5]提出新的分段法,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志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周围解剖。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7段:C1颈段(Cervical seg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rnous segment)、C5床段(Clinoid segment)、C6眼段(Ophthalmic seg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2结果

150例患者300侧眼动脉中,286侧(95.33%)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分别发至C4海绵窦段、C5床段、C6眼段和C7交通段,其中发至C4段3侧(1.05%),C5段15侧(5.24%),C6段(图1)224侧(78.32%),C7段44侧(15.38%)。11侧(3.67%)眼动脉异常来源,均发自上颌动脉的分支脑膜中动脉(图2),其中合并存在烟雾病的有1侧,合并有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有2侧。有3侧(1.00%)眼动脉造影未显影(图3),考虑存在微吻合支,其中合并有颈动脉狭窄的有1侧。

3讨论

眼动脉正常起源于颈内动脉,国内外报道[6,7]发现眼动脉主要起源于颈内动脉C6段的前上壁。本组眼动脉95.33%起源于颈内动脉,以起源于C6段(78.32%)、C7段(15.38%)者为主,而起源于颈内动脉C4段(1.05%)、C5段(5.24%)者较少,这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符。眼动脉多异常起源于脑膜中动脉,YiZ等[8,9]均有报道异常眼动脉起源于脑膜中动脉。少见起源见于大脑中动脉,而大脑前动脉[10]、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11]亦有报道。本组11侧异常起源眼动脉均为起于脑膜中动脉,未见其他起源的眼动脉。根据本组结果,同时合并颈内动脉本身病变(烟雾病、颈动脉重度狭窄)者3侧,占27.27%,考虑眼动脉变异可能与本身基础疾病有一定相关性。

近年来,随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需行头颈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逐年上升。而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病症,采用选择性动脉上颌动脉造影和栓塞方法诊治鼻出血,可直接或间接显示出血部位,明确出血动脉,直接栓塞,止血效果可靠、迅速、安全,患者痛苦小。鼻腔的血供主要来自上颌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和眼动脉分支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前者属于颈外动脉系统,后者属于颈内动脉系统,二者相对独立,而鼻出血的责任动脉基本来源于上颌动脉,栓塞上颌动脉基本不会影响眼部血供。但当眼动脉起始于脑膜中动脉时,栓塞材料就可通过上颌动脉直接进入眼动脉栓塞视网膜中动脉;如果脑膜中动脉和眼动脉有吻合支,栓塞材料可通过此吻合支栓塞视网膜中动脉,引起即刻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张萍等[12]曾报告19侧难治性鼻出血栓塞上颌动脉介入手术,其中1例栓塞上颌动脉2min后出现右眼失明,考虑是上颌动脉栓塞快结束时发生了上颌动脉-眼动脉交通支开放而造成眼动脉误栓。本院2014年也碰到在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时用Embosphere微球(300~500μm)结束后行造影复查时突发右眼失明,考虑造影时造影剂及Embosphere微球返流,栓塞脑膜中动脉的异常眼动脉分支。故难治性鼻出血行上颌动脉栓塞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栓塞前分别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造影,明确眼动脉起源,如明确眼动脉起源于脑膜中动脉或存在眼动脉-脑膜中动脉吻合支,则尽量避免栓塞;(2)使用微导管,微导管需避开脑膜中动脉进入上颌动脉远端再进行栓塞;(3)注射栓塞材料时要遵循缓慢、匀速、小量、多次的原则;(4)栓塞材料宜选用300~700μm颗粒[13],既可以到达病变血管床,也可以避免进入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潜在的交通支而致颅内异位栓塞;(5)栓塞结束后行造影复查时,需回退微导管至颈外动脉,以免高压造影时造影剂及栓塞材料一起返流支脑膜中动脉甚至颈内动脉。另外,脑膜中动脉与颈内动脉相比血管直径小,血流量少,如眼动脉变异来源于该动脉,灌注压不足,一旦痉挛或栓塞,会导致视神经供血不足,导致视力障碍,刘学钧等[14]认为,这可能是老年视力障碍的原因之一。

摘要:目的:研究眼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情况,探讨其在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及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的患者150例,对眼动脉起源及变异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50例患者300侧眼动脉中,286侧(95.33%)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11侧(3.67%)发自上颌动脉的分支脑膜中动脉,3侧(1.00%)眼动脉未显影。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眼动脉的起源和变异,有利于避免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并发症。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50例对象中共有男29例与女21例, 其中年龄最大为75岁, 年龄最小为25岁, 平均年龄为 (46.88±6.23) 岁;通过常规MRI检查以及CT扫描, 50例患者均确定为慢性脑血肿/亚急性脑血肿的病患, 且要求采取MRA检查。根据综合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发现, 50例患者的基础病变分别为:15例动脉粥样硬化, 10例动脉瘤, 21例脑动静脉畸形, 4例原因未明。

1.2 方法

在检查中应用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患者的头部正交发射与接收线圈。

首先, 采取常规的3D-TOF MRA序列 (A) , 在3D层块头端处置入饱和带, 使静脉血流呈饱和状态, 从而清晰显示出动脉血流。应用FISP-3DMOTSA序列, TE为712 ms, TR为35 ms, 一次信号平均, 矩阵为512×200, FOV为15 cm×20 cm, 3D层块×3。一方面, 每个3D层块均划分为24个相同的等份, 每一份的厚度设置为0.15 cm, 并通过内插重建使每一个等份可生成2个层面, 每一个的厚度设置为0.075 cm[2]。采集中通过TONE技术 (坡型射频无饱和激发技术) 与MT技术 (磁化传递技术) 提高其成像质量。

接着, 采取另一个3D-TOF MRA序列 (B) , 成像参数相同, 但将饱和带的方向改变, 在3D层块尾端处置入饱和带, 使动脉血流呈饱和状态。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

1.3 图像的处理

对Evaluate-Dynamic软件中的后处理功能充分利用, 通过对A序列与B序列的源图像采取图像对图像减影处理, 从而使源图像实现数字减影的效果。并且, 在MIP上重建源图像的头轴、尾轴、左轴、右轴。

1.4 测定图像的信号强度与评价影像

该研究中50例患者的检查图像由副教授 (2名) 以及主管技师 (1名) 来共同阅片, 主要对多个方面的信号强度进行测量:①A序列图像在减影前的信号强度;②源图像中上血肿区在减影后的信号强度 (A1、A2) ;③与血肿对侧对称区的脑血管的信号强度 (B1、B2) ;④相位编码方向空气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 (N1、N2) ;⑤血管以及血肿的感兴趣区域 (ROI) , 取出2 mm2的圆形面积;接着计算血管以及血肿在减影前后的对比度 (C) 、对比度和噪声比的比值 (C/Ns) 。而C= (B1-A1) / (B1+A1) , C/Ns=B1-A1) /N1, (B2-A2) /N2。其中, A为血肿区的信号强度, B为与血肿对称区的脑血管的信号强度。

最后, 根据脑动脉血管壁在边缘处的显示情况进行分级评价:①血管的边缘清晰, 不存在高信号处血肿遮盖的情况, 为Ⅰ级;②血管的边缘大致清楚, 而高信号处的血肿有轻微的掩盖情况, 为Ⅱ级;③血管的边缘模糊, 高信号处的血肿有严重的遮盖情况, 为Ⅲ级。

1.5 统计方法

使用 (±s) 表示通过测定得到的C值、C/Ns值、背景噪声强度值以及信号强度值, 并采用t进行检验, 对比血管以及血肿的C值、C/Ns值在减影前后的变化, 以Wilcoxon秩和检验等级分组资料。

2 结果

50例患者的3D-TOF MRA成像中, 有48例患者在3D-TOF MRA中均有高信号的背景组织干扰影响, 其余2例患者受运动因素影响, 未取得清晰的图像。而此类情况在DS-TOF MRA中均未发生。

根据统计学结果得出, 减影前与减影后的C/Ns值、C值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3D-TOF MRA属于脑血管疾病目前最为常用的检查方法, 其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多数情况下均是通过MRA进行检查。然而, 对于患有慢性/亚急性脑血肿的患者而言, 在3D-TOF MRA检查中, 图像中高信号处的血肿影像和血管影像之间存在遮盖与重叠的情况, 患者常常需要待血肿充分吸收后才可采取3D-TOF MRA检查, 这一情况对于诊断与治疗患者的疾病十分不利。3D-PC MRA (三维相位对比) 虽然不存在高信号血肿方面的影响, 然而其在成像上所消耗的时间过长, 将近TOF MRA的4倍, 使患者难以接受, 另外其在空间分辨率上也远远跟不上TOF MRA, 所以在现阶段的临床检查中, 应用 (3D-PC) MRA检查的情况已十分少见[3]。3D-CE MRA (三维对比增强) 通过增强对比剂以显示出脑动脉血管, 并在此基础上联合数字减影的方法, 这一做法虽然可有效解决血管在显示方面所受到的不良影响, 然而由于该方法需要采用对比剂, 而一些患者并不能应用对比剂, 因而使该方法受到一定的制约。另外, DS-TOF MRA打破了TOF MRA受到的制约, 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形成一种具备双重优势 (TOF-MRA、PC-MRA等本身具备的优势) 的新型方法, 十分适合在脑血肿的临床检查中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DS-TOF MRA可有效弥补3D-TOF MRA的不足之处, 对于脑动脉病变的评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值得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刚, 王青云, 刘晓.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眼动脉解剖及变异[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2) :2321-2322.

[2]宋建勋, 鲁虹霞, 毛俊杰, 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6 (3) :67-69.

上一篇:学科建设发展下一篇:信息技术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