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观念

2024-08-15

思想道德观念(精选十篇)

思想道德观念 篇1

重视更新观念而不重视思想方法, 不重视思想方法是否正确与科学, 恐怕是诸多原因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想方法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观察、研究事物和现象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即科学的思想方法, 是保证人们确定的方针措施符合客观实际,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科学、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实现观念更新的“桥”和““船船””, , 确确立立科科学学、、正正确确的的思思想想方方法法是是实实现观念更新的前提。

然而, 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座通往观念更新彼岸的桥梁, 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比如, 重视改革意义的描述和宏观改革目标的确定, 忽视改革具体目标和方法步骤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师观念更新, 却把希望简单地寄于培训等。结果, 观念更新事倍功半, 教育改革收效甚微。学习培训可以给教师送来新风, 引发教师思考, 但并不能根本改变教师思想观念。要根本改变教师思想观念, 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是决定力量。

考虑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更新观念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应坚持五项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原则。当前, 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一是学校和教师担心改革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学校和教师, 但学校和教师现在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 教育教学质量是如此重要, 它既关系到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 又关系到学校和教师的前途、荣誉。另一方面,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人才强国, 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必须。面对这种局面, 学校和教师既不能盲目改革, 拿学生的前途做赌注;也不能因噎废食, 因害怕改革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而放弃改革。学校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基本不降低为底线, 统筹考虑推进改革和保证质量两项任务, 大范围保持稳定以掌控全局, 小面积大胆突破以取得经验。否则, 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足以把学校拖入泥潭。

二是试验示范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二是怀疑素质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事实是消除怀疑的唯一良药。在学校层面上, 最适宜的方式是根据统筹兼顾的原则选取少数自然班进行改革试验。试验的主要任务是检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一定要认真研究, 精心组织, 解放思想, 敢闯敢试, 但决不可对教师、学生过分筛选。

三是勇于借鉴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三是思维惯性。本来, 先进的理论方法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首先发现、发明, 这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但是, 一些学校和教师大概看多了假冒伪劣的东西而形成了思维惯性, 以为世事皆假。看到先进的理论方法, 不是认定“作秀”, 就是归结于客观因素或个人因素, 认为自己学不会、做不来。正确的思想方法应该是实事求是, 既不追风, 也不固执己见,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 善于发现先行者的先进性和必然性, 并勇于实行“拿来主义”, 大胆尝试。

四是敢于否定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四是迷信。许多人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几千年的教育经典、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其实, “好”是比较的结果, 老祖宗留下的经典, 从或长或短的教育经历中获取的教育经验, 都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但是,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教育也不例外。“更好”从来都蕴含着对过去的“好”的全部或部分否定。要敢于否定经典和权威, 更要勇于否定自己。学校特别是教师都应把追求“更好”作为工作信条, 把哲学意义的否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否则, 就难有创新和发展, 更容易陷入抱残守缺。

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城镇化;城中村;思想道德观念“城中村

”是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由于其位于城乡结合部,有时也称城乡(郊)结合部社区”、“过渡型社区”。“城中村”中的农民作为失地农民,与传统农民相较而言,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收入相对较高,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同时,作为周围城市社区存在明显的差异的村落中的居民,同真正的市民相较而言,“城中村”农民仍保留着明显的农村特征,由于长期处于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带,其思想道德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黔灵镇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中心城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处于贵州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业信息、交通中心。下辖11个村,其中9个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均与城市相融,成为贵州省内典型的“城中村”。本文以黔灵镇下辖的沙河村、茶店村、东山村、西瓜村、云岩村、三桥村、改茶村、黔灵村、宅吉村9个“城中村”作为个案研究的分析对象,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对农民思想道德出现的许多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并作出一个导向性的对策研究,以促进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

1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现状

由于地处特殊的过渡地带,黔灵镇中许多村民就是靠出租自己搭建的房屋,成为食利者。许多本地“村里人”以及出租屋里的“外来人”居住在同一社区,传统的农业文化、移民文化及现代都市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的碰撞能让村内居民产生出多种思想状态。其思想道德观念方面有不少积极面。1.1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积极转变1.1.1村民的民主意识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表现在“村民对法律、法制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趋于理解、认同、遵循和接受”。作为正在融入现代化的城市公民的一部分,“城中村”农民的对现代社会的主要规范——现代法律的关注增多。调查中,我们发现,面临“当发生纠纷时,您采取哪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选项时,受访村民中有41%会首先采用法律手段,有30%倾向于首先找村干部评理解决,有26%选择直接找对方理论,仅有3%的受访者表示会找机会威胁、打击和报复对方”。这一数据表明他们对法律已不再陌生,而把法律作为解决纠纷和问题的手段有所增加。对于物权方面,由于村民都获得了房屋的产权,过渡型社区内居民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住房是其各项财产中所占比例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居民的财产受到侵犯时,60%村民就会积极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1.1.2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村民中形成传统的农村社会,农民的人际关系以亲缘关系为圆心,比较紧密,而城市社区,人际关系表现为冷漠疏远,以业缘为轴心。而城中村作为一个过渡社区,人际关系表现为明显的过渡性,即不完全松散。因黔灵镇地处城市,村民们居住方式相对封闭,居民之间直接见面的机会减少;而新媒体时代,电话,移动电话,网络等传媒日新月异,村民花费在与媒体上的时间有所增多,而花费在邻里交往上的时间有所减少。而“城中村”这样的过渡社区与城市社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大多由血缘关系、姻缘关系,以及世代居住在同一村落的传统地缘关系的居民构成,因此邻里关系还是比较热络、协调。但“由于他们原来的村落变为成片高楼,许多不同“村里人”以及出租屋里的“外来人”居住在同一个楼里,相互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出现城市社区居民间客套生疏的关系状况。”1.1.3农民的生活方式开始向文明、现代化方向迈进由于长期居住城市,现代城市文明影响农民的吃穿住行和精神生活,使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的方向迈进,很多农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出现“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需求,休闲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调查中,30%村民表示会有除麻将以外的各种休闲风方式,其中35%选择电视、上网等媒体方式,看书、学习有11%的村民选择,旅游、购物也有8%的村民选择。黔灵镇所辖城中村作为城市中比较难治理的过渡地带,一直存在违章搭建多,社会治安难以监控,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居住在此的村民们在思想道德观念上也存在诸多问题。1.2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存在问题1.2.1崇尚金钱,热衷消费,素养不高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往往诱使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价值目标指向金钱。通过调查发现,“黔灵镇”村民一旦通过拆迁,获得大量拆迁款和多套甚至多栋出租房暴富之后,往往失去奋斗目标,开始追求物质享乐,热衷消费。这种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在当今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已成为普遍现象。政治素养方面,黔灵镇村民普遍对政治反应平淡,90%的村民无党派,共产党员的比例仅为10%,还有少部分信仰宗教。这种情况导致其村民与城市居民相对而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比较缺乏精神追求。调查中,被问及村民的业余爱好的问题时,尽管也有少数居民会选择其他的休闲娱乐方式,但仍然有超过35%的村民回答是打麻将。而关于村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由于地处西南地区,调查显示,约80%以上村民是高中、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有41%的人至今没有进行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学习。这种状况使村民很难融入所在的城市社区,严重制约过渡社区的发展。村民们不仅文化低,观念转变慢,还缺少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对市场经济相关知识和规律不甚了解,对如何参与更表现出无所适从。更会对村民带来发展、就业等多重挑战。甚至有村民出现“拆二代,富二代”没有就业技能,结果好逸恶劳、坐吃山空,沉迷赌博,几年后败光家产的事例。1.2.2伦理道德观念迷失社会道德失范改革与社会转型,使部分村民特别是青年人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局部社会道德失范,村民的道德水准下降,法制观念淡薄,社会治安状况堪忧。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在“区域上属于城市,在管理上又属于农村社区,并且一些区域与城市居委会管理范围重叠,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失地村民搭建的出租屋价格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居住。因而,辖区内大部分均是流动人口,复杂多样的人口构成,五花八门的职业构成,监管难度很大。加之“城中村”社会管理相对薄弱,而村民自我监管的力度也不够的情况下,这些过渡社区极易成为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地和治安事件的高发区,不利于社会稳定。在这次调查中,有25%的村民表示对社会治安状况不够满意,有50%的村民表示社会治安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中村”村民的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其融入城市化的进程。1.2.3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融入城市有一定难度黔灵镇下辖的9个村,作为贵阳市内典型的“城中村”,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就了一批批失地农民,他们怀揣着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拆迁补偿金和多套可以出租的房屋,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他们成为了所谓的“农民收租阶级”,即从不参与劳动过程与就业,依靠房租收人就能维持基本生活的食利阶层。本地农民产生出多种心理状态,其消极的表现仍然保留封闭的小农思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成为食利者。这些失去了土地却一夜暴富的农民们有的沉沦、有的迷茫,不愿工作,或者工作没有热情,也没有把职业看成是需要长期性,持续性学习进步的事业。据调查,目前在业人数占70.1%。无业或下岗的人还是占了29.8%左右。对“您为了就业,最希望获得的帮助”的提问时,有55%的人回答是“各种技术培训”,有38%的人回答是“多渠道推荐就业”,其余的有7%是希望得到融资和借贷。

2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互渗透、冲突“城中村”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多重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调查显示,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农村户口占到85%以上,虽然其身居城市,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城中村村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已带有一部分城市文化的特征,农村文化仍然是其主流文化。但是因为其城市化的速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处于文化融合与冲突交汇之中,这种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相互冲突和渗透,表现在道德状况上,社区内村民的总体道德状况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隐忧。“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了振荡,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有所错位,造成其道德发展的趋向呈现出两增两减的特点。两增,即道德选择的趋利动机明显增强,道德是非的辨析难度和评价难度比以前增大;两减,即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和督力减弱,道德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减弱。”2.2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思想道德素质难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当中最基础的一项,调查显示,黔灵镇9个“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程度82%以上为初中以及以下或高中毕业。总体说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所受的教育有限,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阻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市民在许多方面都难以产生认同感,造成沟通上的障碍。由于文化素质低,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弱,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慢,制约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利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促进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良性转变的途径

3.1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加强其适应城市的能力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充分发挥政府自上而下的影响力是促进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要帮助村民实现村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积极稳妥处理好改制后的居民与原村财产的关系,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完成向市民转变。这需要政府和媒体进行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特别是改制后的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来加快这种转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全面提高村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原村民的危机竞争意识,增强其就业能力。城中村改制后的社区,可通过开展定期的、长期性的文化学习班、技能培训班,增强村民们的就业能力,使其走上富裕之路,为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其适应城市的能力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根据黔灵镇农民怀揣大量补偿款却没有理财观念的情况,早在2008年,黔灵镇就积极为农民开设专门的“理财培训”,邀请理财专家、教授进村授课,为村民现场讲解理财知识,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黔灵镇还聘请电脑、保安、烹饪、水电管理等专业人员,为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黔灵镇共开展各类培训60余期。其中,拆迁村民中已有350余人通过参与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未来方舟清扫保洁等实现就业。仅2015年,黔灵镇工会、妇联、共青团、科技宣教服务中心等组织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寓各种有益的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青少年开展“英语沙龙”、“禁毒小卫士”等假期主题活动10余次;春节期间,在各村组织开展“2015年春节文艺活动联欢会”3次;参加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共享工程与图书业务、公共文化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摄影、写作基础知识等培训5次;联合区妇联及教育局在雅关村学校开展了以“争做文明小贴士美化乡村我参与”为主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倡议活动等。3.2创建制度环境,使村民在市场竞争中有可靠的保证城中村改制对农民来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使村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享有发展资源和参与机会的公平合理。这是城中村村民赢得发展机遇的重要的制度性前提。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公共政策(如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媒体传播政策等)时,应自始至终体现社会平等意识,并使之主流化。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城中村改制,农民没有了长期耕种的土地,可以说这是农民为城市化进程作出的最大贡献。由于城市改造进程加快,土地和其它资源流转的权益受到影响,当就业不足或失去劳动能力后,一切就难以维持。本次调查也显示,68%的村民认为将来最想依靠的是“社会保障”,希望社会保障水平与市场改革相适应。3.3突出针对性、增强时效性,灵活多样地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润物细无声”式潜移默化的方式,突出针对性、增强时效性,加大灵活性。需要以政府主导,从城中村的实际出发,通过家庭学校、基层单位多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比如,通过开设科技、烹饪、文艺、健身摄影等培训班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素质,学到相应技能,还可以把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法律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相结合,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思想道德上受到提升。仅2015年,黔灵镇积极组织各村(居)开展“道德讲堂”相关活动200余次,邀请德师到辖区进行宣讲2场,同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二是积极参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悬挂醒目的公益广告、宣传条幅、标语300余条,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结合“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组织绿丝带志愿者1000余人次广泛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交通”主题活动,携手多家医院开展爱心义诊活动,进一步发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乡村”主题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映红.城乡结合部和谐社区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新时期道德观念嬗变 篇3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种对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取向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些需要反省、深思甚至去其糟粕的地方。研究伦理学和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的变化对于指导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道德评价

一、对伦理学和道德建设重视程度的根本转变

十一届三中会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后,我国的文化工作迎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伦理学也抓住这个好时机成功地于1980年成立了中国伦理学学会。从我国开始建立完整的伦理学研究的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伦理学的博士,尤其是在新老伦理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构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科学体系,科学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历史、主体地位、主要内容、基本的原则规范以及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等等。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加强了对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很多学科都和伦理学建立了交叉学科,应用伦理学也成为新时期最具有时代意义的伦理学研究方向。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开始系统化、规范化,并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中央也在同时期十分重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贺词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出部署。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突出强调了道德建设问题: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更全面地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道德建设呈现出四大战略创新。

1.提出“以德治国”方略。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2.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发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

4.把道德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多样化

1.坚持集体主义的核心原则及其内容的多样性

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突出社会主义国家道德原则的核心议题: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提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社会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属于国家、从属于社会。在制定一系列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同时,一味地强调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性甚至集体主义的至上性。事实上这种至上性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人都是社会的人,集体利益先于并高于个人利益,但绝不是不考虑合理的个人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总是参差不齐。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假公济私的现象时隐时现,过分地扼杀个人的正当利益,极大地束缚了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导致个性的泯灭和社会整体文化的贫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关系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集体主义不再是片面地强调国家第一,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道德水平和境界的人分成了不同层次的集体主义要求: (1)追求与实现个人利益时,不能侵犯、妨碍群众或社会的公共利益。(2)追求与实现个人利益时,兼顾群众或社会公共利益。(3)把群众的利益或是社会公共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集体主义在现今是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是:(1)公私分明,不因私犯公。(2)公私兼顾。(3)先公后私或是因公弃私或是大公无私。主张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一致性的同时,强调集体主义利益的优先性,要正视正当的个人行为,在不违背道德原则和集体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要肯定、保护个人的正当合法的权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时,个人要自觉服从集体,集体同时也尽可能照顾到个人,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做出牺牲的行为则视崇高的道德行为。

2.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主义的三种形态

个人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敏感话题,几乎没有对个人主义有什么过多的界定,所有不同于集体主义的行为就都被冠以个人主义之名,个人主义甚至带上了政治性色彩,以至于个人主义就是资本主义,这被认为是与社会主义本质格格不入。在全面封杀中也抹掉了个人价值观中激人奋进的一些合理的触动因素。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思想涌现出诸种不同的形态:

(1)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对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而出现的一种资本主义的赤裸裸的物欲道德观。个人主义的一切出发点都是金钱与利益,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之外,没有任何别的联系。金钱不仅可以购买商品还能购买良心和荣誉,甚至可以使罪恶变成“美德”。这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完全相违悖的,也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安定的罪魁祸首,应该坚决反对。

(2)中立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稳定性,不太关注社会和他人,只考虑自己的生活,对社会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中立的个人主义是一种消极主义,本着我不干涉别人,别人也不允许侵犯自身利益的立场和态度来对待一切,实际上是一种当社会有利于自身利益就和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当社会有可能需要牺牲自身利益就会隐藏起来的虚伪做法。

(3)合理的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原则有某种程度的认可,以不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为前提来追求个人利益。合理的个人主义,追求的是正当的个人利益,在生活和工作中以正当的途径和方式取得用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合理的个人主义的第一出发点还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和需要,无论其做法是多么符合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但他的出发动机还是为我的,合理的个人主义如果不作适当的节制,就可能转向消极中立的个人主义或是极端个人主义。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要确保人们的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就要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使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一致地全面发展。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前提下,吸取个人主义中的奋斗精神和开创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改革开放后兴起的社会主义人道观

改革开放后伦理学和道德建设的研究和发展把人与国家紧密地联系起来,人道主义成为我国社会道德的主要原则之一。“尊重和保护人权”已经写进宪法,进一步明确肯定了人道主义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新时期认识到,探究人道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个我党治国纲领的真正理解,是对人类优秀价值传统的认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已经作为核心价值的确立成为新的伦理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有四大内容和特点:

1.尊重人和人的价值。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强调,在一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之后,社会应根据他的贡献大小,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使他获得一定的回报和荣誉,使他具有社会所承认的价值。充分肯定所有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的崇高价值,就是尊重人的最具体的表现。

2. 关心人和平等的对待人。和谐的国家是个为保障人民最大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关心每个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中在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的同时,尤其关注那些遭受不幸和生活困难的群体。

3.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已经成为伟大的历史实践。

4.关心人、爱护人,同损害人的尊严和利益、同危害社会利益的反人道主义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四、道德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的新变化

道德评价指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一个主体的行为是善还是恶的,主要依靠道德评价的评判,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基本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道德水平和风气都有显著的提高,改革开放前的道德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公正的评判,甚至很多善的道德行为被窃国者说成是极恶的行为,道德的扭曲十分严重,在根本上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改革开放后更加肯定并发展了了建国后一段时间的正确道德标准,确立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评价观点:(1)道德评价的标准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道德评价的标准应符合社会或阶级的整体利益。与此同时,道德评价的主体不再是部分个人,道德评价开始转向社会整体,人民群众成了道德评价的主体。道德评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因为评判主体的改变而改变,道德评价经得起历史和后人的检验。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的道德评价也出现了新的评判视角,现阶段的评价标准呈现出多样性,对同一种道德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判结果。其中因为个人主义被一部分人所接受,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评价标准。主要表现是:道德评价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只注重利益结果,不看利益的动机和利益过程。道德评价的标准是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在现实中的反映,同一行为就会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就会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

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这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各种道德观念可能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时刻牢记集体主义原则这一基本前提,在争取个人的合理利益的同时更要兼顾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对各种行为主体的行为的道德评价要多从集体主义的角度去做评价,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加强道德素养的提高,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道德公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谈《论语》中“仁”的思想观念 篇4

一、孔子“仁”思想观念的产生

从社会时代背景的角度而言, 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时代, 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而对当时的大转变, 或许身处其中的孔子, 未曾意识到社会意识形态的逐步变化, 但他充分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天下无道”。《论语·季氏》言:“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 则庶人不议。”他以为, 社会政治良好时, 则礼乐征伐是由天子以定夺, 而反之, 则是由诸侯决定了。为什么会由诸侯决定呢?孔子没有讲, 或许“天下无道”之时, 天子就没有权力以维护礼乐征伐之事了, 而是由乱臣贼子掌握实权了吧, 而事实也即为如此。《论语·季氏》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这些掌握政权的大夫就是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三家, 由于这三家都是桓公之后, 故称“三桓”, 并且,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孔子曰‘相维辟去, 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这些事例, 都说明了当时社会都衰落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面对“天下无道”, 不得不使孔子进行反思。而孔子思考的最多的, 便是从“人”的角度进行的思考。当然, 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为从历史观的角度而言, 无论什么时期, 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 归根到底, 是人的力量的推动, 即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表演者, 因此, 在对于人的反思中, 孔子认为, 对于人的评价标准, 或者说是, 对于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素质, 便是仁。因为孔子认为, 只有人做到仁, 社会的礼乐征伐才能“民德归厚矣”。

以上是从宏观的社会时代角度, 阐释了孔子“仁”思想观念的产生。接下来, 从微观个体角度, 来阐释孔子仁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就个体而言, 孔子在《论语》中, 谈到了道德上各种类型的人, 而其中谈及最多的便是“君子”。“君子”可谓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君子类似, 还有圣人、贤人等等。这些都是指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只是这些人格道德的程度上, 有“量”的差异罢了。孔子认为, “圣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君子”是可望且可及的。“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 (《论语·述而》) 而君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论语·宪问》记:“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首当其冲的便是仁, 此外, 在《论语·里仁》记:“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可见, 仁是成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核心品质。孔子是推崇君子这种理想人格的, 因而势必会推行其核心的品质, 即“仁”。

综上, 由于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孔子理想的人格构建, 这样, 孔子将“仁”的思想观念提出了。

而孔子“仁”的思想观念是什么呢?

二、孔子仁思想观念的内容

孔子讲“仁”, 从《论语》中看, 前提和基础应该是强调人的真实性情的表达, 即“仁”的必要条件是真实的, 而非虚伪的, 正如其所言, “巧言令色, 鲜以仁”。而这一点, 冯友兰先生也提到, 他认为, 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 这是“仁”的主要基础。此言得之。且《论语·子路》有言, “刚毅木讷近仁”, 也能够说明情感的真实性, 是仁的表现的基础和前提。而凭借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这一点, 孔子将其阐述的很到位, 即“直”。孔子认为,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认为, 这是人之所以生存在社会上之根本, 并且孔子将其也作为处世为人的方法之一, 即“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如果国军选拔人才, 能够参看“直”, 那么也是一种智慧, 即“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从而能够达到“不仁者远矣”的效果。因此, 在孔子看来, 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不“罔”不“巧”, 便是“直”。但是, 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就一定是“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所谓“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 因此, 孔子要用礼乐与文献加以约束与训化, 使真实的感情虽得以自然流露, 但不至趋于“邪”, 而是归于“正”, 最终表现于“直”。而这一点, 也表现在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与观点。或许, 这也就是孔子提倡礼乐文献的原因之所在, 换句话说, 礼乐文献是为“仁”服务的。有了“仁”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仁”的表现内容又是怎样的呢?在《论语·颜回》中, 有集中的论述———颜回问仁。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因此, 一言以蔽之, 孔子所谓仁, 其内容为, 在礼的前提下, 用自己出于内心的真实情感, 对大众的一种博爱。那么, 问题又来了, 是对所有的各色人等都要归于“仁”吗?因此, 孔子又对此提出了“知人”的看法。所谓“知人”, 实质上在阐释施“仁”的对象, 即在了解人的前提下来进行施“仁”、为“仁”。而在了解别人, 知晓别人之前, 首先是要了解自我, 因此, 孔子提出了“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其弟子曾参也同样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当了解了自己, 使自己符合了君子的标准, 然后再推己及人、施“仁”, 而这就要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 所以, 孔子认为,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 等等。显然, 这里孔子将孝悌也归于“仁”的范畴之中了。在向自己亲人为“仁”之后, 便要向别人施“仁”了, 这就需要“知人”了。而如何“知人”呢?孔子认为,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所以, 孔子对于阿谀奉承, 当面恭维, 夸夸其谈者, 是批判的, 这也与之前, 他对于“仁”的前提, 即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相呼应的。在知晓了自己, 了解了别人之后, 便可以为“仁”了。那么如何为仁呢?孔子认为,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任人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此外, 他还从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这一角度, 来阐述“为仁”之道,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矣。”即把别人与自己都完全看作同一体, 而平等对待, 这就是“仁之方”, 这也正是孟子所继承并提出的“推己及人”之思想。

总而言之, 孔子的“仁”是将“情感”与“理性”合二为一的, 是符合逻辑的“仁”, 这或许也是孔子在提“仁”时, 总喜与“知”并论的原因了。

以上, 便是有关孔子“仁”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接下来, 我们再来看看, 为人为“仁”之后, 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与影响呢?

三、孔子“仁”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宏观的社会时代的角度而言, 孔子之所以要用“仁”以待人、待事, 附加之礼乐文献, 实质上, 孔子思想追求一个“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理想社会现实。可是, 那样的日子是一去不返的, 因为或许孔子不知晓当时的“礼崩乐坏”所蕴含的重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也不可能明白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不可阻挡的生产关系和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但孔子的愿望是美好的, 他渴望着“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的井然的社会秩序;渴望着“兴灭国, 继绝世, 举逸民, 天下之民归心焉”的稳定的社会现实;渴望着“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的无私平和的君主;渴望着“天下有道则见”的良臣贤子;渴望着......, 可是太多的渴望, 是不能单单依以“仁”, 附之以礼乐文献所能够至及的。所以, 我们只能够说, 孔子的愿望是美好的, 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因此, 孔子“仁”的推行, 是没有实现他所期望的那样的理想社会, 但在一定程度上, 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而这影响则是体现在后世统治者及历代各朝文人臣士对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即使对于统治者而言, 是为其统治本身的需要, 但这于上于下, 或许也是双赢吧。

从微观的个体角度而言, 孔子的“仁”的推行, 使个人更多地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 使人变邪归正, 使人弃罔从直, 使人远恶近仁, 终成为一君子;孔子“仁”的推行, 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自己, 反思自己之所以为人, 进而近赤, 进而爱人, 终建立起“言忠信, 行笃敬”的道德操守;孔子“仁”的推行, 使人更为明白“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刚毅骨鲠的重要与独立人格的必要;孔子“仁”的推行, 使人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的天下重任。因此, 孔子“仁”的推行, 就个体而言, 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 并伴着忠恕的温存, 为历代文人贤士所继承、发展, 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所必不可少的品质。

以上, 是孔子“仁”的思想观念的简要评析。

或许, 孔子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你我也不曾记得他的音容笑貌;或许, 孔子也有他的局限缺失, 历史长河也使他几浮几沉;或许, 孔子也有他不曾实现理想的慨叹, 后世仁人也随之面面相觑;或许......可是, 孔子没有走远;相反, 他伴随着你我的出世与入世, 伴随着你我的而立与不惑, 伴随着你我的现实与理想, 穿过时光的隧道, 我们感受到了他温存的教诲, 看到了他平和无私的传道, 亲闻了他有教无类的授业......是的, 孔子就在你我的身边, 与我们朝夕相伴。

重温经典, 重温孔子, 重温《论语》, 或许, 你我会收获含泪的微笑与温脉的感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009.

[2]汤勤福.论语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3]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中华书局, 201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1982.

创新思想观念 篇5

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做好本职工作。全市开展“十破十立”“八弃八扬”集中大讨论活动,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全体职工集中讨论,个人自学,感触颇深。

通过对“十破十立”“八弃八扬”的认真解读,认识理解,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实存在不足,在现实的工作生活当中,由于易于满足的心态,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工作节奏缓慢,贪图享受,效率低下,根本谈不上压力感,危机感,紧迫感,更谈不上实现从容赶超发展。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首先要破除自我满足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需进一步坚定,思想观念进一步创新,即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当然在工作中会有困难有矛盾在所难免,要抑扬顿挫波峰波谷,有压力有畏惧也是常情,这就需要我们激情打破暮气,振奋精神。决不“小富即安”决不“小进即满”,要彻底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之风,要始终坚持斗志昂扬敢想敢干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争先创优之风,做到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树立新标准,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工作中,一要创新思想观念,要始终树立理想信念,理

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会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才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意志和献身精神,才会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二要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就必须始终用创新进取的精神,摒弃‘‘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小快即骄 ’的思想,要始终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彻底摆脱过时思想,观念和陈旧思维方式的束缚,力提高残疾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三要树立创新学习,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慢进则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树立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工作中要提高工作标准,要牢固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要爱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多读书读好书,以便培养自己宽阔的胸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品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涵养。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有爱心,对待残疾人要有大爱之心,让人道主义光芒照耀残疾人身上,其次是热心,一定要有火热的心肠,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出行不便,表述不清,我们都应该热情接待,洗耳恭听,要服务全方位,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要养成带着感情去服务的意识要视每位来康复的残疾朋友是上帝的理念,带着感情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们,走进社区,走进残疾人家庭,要亲身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要树立周到服务的意识。对来中心康复的残疾人朋友要热情接待,耐心指导。要让他带着期望而来,微笑离开。要

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和观念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54-03

【作者简介】陈柏良,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绍兴,312000)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2014年10月,笔者应邀参加了江苏省第26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苏派与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此期间开设了一节“函数的最值问题——以二次函数为例”的示范课。该课既是初中二次函数知识的拓展课,也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课。由于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因此在课堂上避免使用“单调性”和“闭区间”等术语。本文将授课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以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

1.内在逻辑线索。

2.教学过程设计。

简短的导语后,让学生说一说下列函数的最值情况。

【设计意图】给出学生熟知的三个函数解析式和图象,让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各自的最值情况。师生共同提炼如何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对函数的最值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例如,对函数(3),既要能从解析式的特征上进行分析,得出y=(x-3)2-4≥-4,即当x=3时,函数有最小值-4;又要能从图象特征上进行分析,得出:当x≤3时,函数值y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x>3时,函数值y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故当x=3时,函数有最小值-4。

教师指出,“形”是“数”的几何反映,“数”是“形”的代数刻画,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在分析问题中常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本节课将以二次函数y=x2-6x+5为例,进一步探讨函数的最值问题。课上重点关注求最小值,最大值的求解留给学生课后探究。

问题1:当1≤x≤2时,求函数y=x2-6x+5的最小值。

该问题解答后,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变更为“1≤x≤4”和“4≤x≤6”,让学生继续思考与分析。

【设计意图】给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让学生求最值,其间通过变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分辨函数值是如何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列出几种不同情况,从中领悟出求二次函数最值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本问重在对知识的操作性理解,即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识记性与操作性步骤比较强的简单的问题。这里可先画图,然后截取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段图象,观察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反思与感悟。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如何求它在某一给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值?

在学生表达、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以下两点:(1)求解的本源在于“探明”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函数值的变化规律;(2)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对称轴的相对位置。

问题2:已知a为实数,当a≤x≤a+4时,求函数y=x2-6x+5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给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从“确定”变更为“不确定”,让学生从“问题1”概括出的思想和方法中受到启发,进行画图(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求解。本问重在对知识的关系性理解,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够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能够运用(上一题)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综合性问题。

接着,引导学生归纳: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如何求它在某一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值?

教师仍引导学生从求解的“思想”和“方法”两个视角加以概括,概括出以下两点:(1)求解的本源在于“探明”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函数值的变化规律;(2)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对称轴的相对位置。

为检测学生是否领悟了以上的思想和方法,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思考:已知a为实数,当a≤x≤a+4时,如何求下列函数的最小值?(仅要求谈思路)

【设计意图】置换函数背景,给学生创设应用知识的新情境,让学生面对陌生的函数图象,继续思考如何求函数在某一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小值。本问重在对知识的迁移性理解,即学生是否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能否将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所学数学知识迁移到别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如何求它在某一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值?

教师仍引导学生从求解的“思想”和“方法”两个视角加以概括,概括出以下两点:(1)求解的本源在于“探明”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函数值的变化规律;(2)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关键点”的相对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在“问题1”与“问题2”中,对称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二次函数的一个“顶点”,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顶点”的相对位置。“顶点”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还是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外?而对于一般函数,则关键是寻找使函数值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关键点”,自然引出分类。

问题3:当1≤x≤4时,求函数y=x2-6x+m的最小值。

学生回答后,将函数解析式变更为y=x2-mx+5和y=mx2-6x+5(m≠0)。

【设计意图】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由“确定”变更为“不确定”,让学生继续研究如何求函数在某一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小值,以检测学生是否“内化”了领悟的思想和方法。解析式中的参数从常数项置换到一次项处,再到二次项处,不同的位置影响着函数的“顶点”的变化与否?思维含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实数m作为二次项系数时,分类讨论更为复杂,出现了二级分类(两次讨论),使问题的探究更为深入,更有意义。

求解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不确定,如何求它在某一确定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值?

教师仍引导学生从求解的“思想”和“方法”两个视角加以概括,概括出以下两点:(1)求解的本源在于“探明”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函数值的变化规律;(2)关键在于弄清楚开口方向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顶点”的相对位置。

在完成以上3个问题的求解和概括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研究的思路、所学的知识和领悟的思想、方法。特别地,通过对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研究,让学生领悟求一般函数最值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即求解的本源在于“探明”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关键点”的相对位置,即寻找“单调性改变的点”在哪里?在闭区间内,还是在闭区间外,自然引出分类。同时深刻地体会“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

二、关于设计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立意上,旨在让学生领悟“大”的东西。

中国画论有“意在笔先”一说,意指完成一幅作品,事先有立意:想表达什么意象?借什么具象来表达?怎样构图?怎样使用画语等等。有了这些主观的构思,将之烂熟于胸,再提笔追写,方能得其形神。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上课前,我们得深入思考:本节课该设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哪些数学思维能力?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上能做点什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和体验知识发现的乐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与教获得发展?有了这些认识和思考后,再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和方法,方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本节课,笔者的立意是以二次函数为载体,研究函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值问题。教学不拘泥于二次函数的“羁绊”,而是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最值问题的剖析,让学生领悟到求一般函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最值问题,这是更为一般意义上的“大”的东西。数学教学要有模型思想,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能一般性地思考问题,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一个原理可运用于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并能运用它们使能力有效提高时,这些原理和知识才能算真正掌握并有实用价值,数学课堂教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2.在教学内容上,善于将“米”酿成“酒”。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徒弟去问他师傅,一碗米值多少钱?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看在谁的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就是一碗饭的价值。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酿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钱,因人而异。但可以说明的是:加工的时间越短,费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就越低。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亦如此。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我们要有将其“酿”成酒的意识。这实际上也是解决好一个“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始终比“怎么教”重要。从“教什么”的角度看本节课,教师先通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问题1),给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分析求解的原理和方法;然后用提炼出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后续问题2;接着拓展到对一般函数的最值的探究和对含参二次函数最值的探究。教学时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揭示问题求解的本源和方法。

3.在教学目标上,着意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和观念。

作为数学教师,要经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教好数学?学生该以怎样的方式学好数学?我教的课是数学课吗?要教好数学就要充分关注数学的思想和观念,在教学目标上就要突出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和观念。教师通过知识这一载体,传达给学生学科的观点,学科的思想,让学生能够通过我们的教学,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更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逻辑。本节课在如何达成这一教学目标上构思简单,逻辑清晰。本节课整个教学设计有一条主线贯穿,让人一下子能识别和读懂求函数最值问题的“核心”和“精华”。整个设计从教学起点,到教学过程,再到教学结果,各个环节清清楚楚,自然流畅。学生逐步建构起一般函数求最值问题的思想观念。

4.在教学实施上,始终做到“近人情”。

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迎接新课改 篇7

一、理论是支撑课程改革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也曾经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数学学科教育学,但十几年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今天已经过时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曾接触、学习过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不够系统,对这些知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脉络。经过一定的理论学习,以前头脑中有些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晰起来。

二、揭示数学教和学的本质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做数学 (doing mathematics) ”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明确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了哪个民族和国家重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哪个国家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哪个民族和国家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善创新,哪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

从教育本身看,教育的振兴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年轻人才的涌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我们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育是创新知识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所以学校教育在提高人的智力时,所追求的目标不应仅仅是传授前人的思维成果和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实施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永不满足现状、对旧事物勇于变革与否定、敢于推陈出新的人。但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创新能力只是一种潜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能力的开发是具有关键时期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创造力开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努力地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在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课程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其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每个学生身上沉睡的潜能唤醒,激活。这一切为教师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同时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发展;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其劳动不再是机械地重复。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已不再为学生所接受,取而代之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应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未来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的发展方向。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的力量。

超越善恶——浅谈庄子的道德观念 篇8

庄子及其学派揭示了世俗伦理、善恶价值的相对性与有限性。他们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创生万物并运作万物, 既是宇宙终极的实在, 又是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老子的“道”重在揭示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 庄子的“道”却从人类思维境界升华上去, 成为一种宇宙精神。庄子具体描述了修道者“体道”以后的心身状态, 那是人类在万劫不复的追求中所能沁至的最高境界。

只有“道”才是整全的、永恒的、完满的、绝对的、终极的, 除此以外, 人们执着信守的目的, 自足自满的成就, 善恶是非的区别, 君臣、父子的大义, 夫妇、兄弟的伦理, 尊卑贵贱的秩序, 儒墨两家的争辩, 如此等等, 都是各执一端, 割裂大道, 自作多情, 自以为是。在庄子学派看来, 其实这都是“道”的亏损。

人们观察问题有不同的视域或参照系, 站在“物”的角度去看, 一个小小的山包与湖泊, 更不用说喜马拉雅山与青海湖, 差别是多么大。人世间的是非、矛盾也是如此。可是如果站在“道”的视域去看, 犹如人们坐上飞机或太空飞船, 俯视地球、地面, 星际大小、山川高下的差异, 竟变得微不足道起来。人们在此时此地斤斤计较, 彼此争胜所谓的大小、精粗、终始、盈虚、生死、苦乐、善恶、美丑、是非、长短、荣辱、得失、利害、贵贱、输赢等, 换一角度, 或到彼时彼地去看, 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别。《庄子·秋水》借助河神与海神的对话, 以海神之口说:“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以物观之, 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 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 因其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 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 知毫末之为丘山也, 则差数睹矣。”以下还有“以功观之”、“以趣观之”等观照方式, 意思是说, 从大道的视域出发, 万物都分不出贵贱、大小等差别;由个别事物本身的立场出发, 万物都以自己为贵, 以别物为贱;从世俗的观点看问题, 贵贱大小都听凭外在的安排, 不由自己作主。从数量的差别去看, 从它大的方面而大它, 则万物没有不大的;从它小的方面而小它, 则万物没有不小的。从人的价值取向、节操品行方面去评价, 依据它正确的方面而加以肯定, 则万物没有不正确、不伟大的;依据它错误的方面而加以否定, 则万物没有不错误、不渺小的。这里并没有永恒不变的道理, 只要看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而定。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 是非 (善恶) 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 只是出于主观成见而已。高下、善恶、美丑、贤与不肖、可与不可的区别, 都是相比较、相对的, 都是执着于道之大全的一边。换一个参考角度来看, 原所执定的差别却是有问题的。以日常经验的眼光看, 泰山大而毫末小。但如果放在宇观的范围内, 与地球、行星相比, 泰山不过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放在微观的范围内, 在电子显微镜下, 与微生物、病毒相比, 毫末也是庞然大物。仁义是非,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因而错杂混乱。所谓美丑香臭, 评价标准, 究竟在哪里呢?草茎与屋柱, 东施与西施, 从道的视域看, 并无差别。

《齐物论》说, 大道原本是整全浑然、无所不在、没有差别和界限的。然而人们的言说各有各的偏袒, 所以是非就没有定准。圣人的境界, 既不追求又不辩论这些差别和对立。“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 大廉不廉, 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 言辩而不及, 仁常而不成, 廉清而不信, 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这里强调的是超越世俗的、主观的善恶界限, 追求一种更高的、圆融的道德境界。

庄子希望人们在世俗生活中不要沉溺于争胜、计较, 不仅是物质利益上的, 而且包括荣誉等精神上的。即使是社会的道德生活, 固然有道德的是非可言, 但如果人们的精神整天纠缠、计较于此, 则不利于心灵的空旷放达, 人格的健康发展与精神的超脱解放。所以, 他尽量表现出对于儒墨两家道德规范及其争辩的冷漠与不屑一顾。他希望人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反思道德, 跳出道德是非争执的场景, 追求无差别的圆融境界。《齐物论》说:“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 而非其所是。”也就是说, 人们以一察之明、一偏之见去剖判大道, 大道反而隐而不彰, 为成见所遮蔽了。人们以浮华词藻、恣意辩说去解释道, 真言反而被隐蔽了。

庄子认为, 人们都有真、善、美的追求, 各自都有一套何以为真、为善、为美的标准, 这都只是一些相对的价值系统。人们总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 彼此指责。实际上, 只有超越了这些价值判断, 才能提升到“道”的意境。

庄子认为, 大道正是统一这些矛盾的枢纽, 把握了它, 才可以得其环中, 应对是非各方面的无穷变化。圣人超越这些矛盾, 将彼此调和起来, 使它们自然均衡发展, 并行不悖, 各得其所。这才是“道”的境界。庄子认为, 我们不能自私用智, 以小智浅见去认识道;我们不能自足于感官刺激, 以欲望的满足去获取道;我们不能沉溺于言说, 以言辞辩论去表达道。智尚分别, 欲有偏爱, 言辩不足, 这都会肢解“道”, 而达不到“天钧”之境。总之, 庄子对世俗伦理、价值善恶的解构, 意在追求更高的道德。

当然, 我们还应当看到, 一定时空条件下的道德是非, 不全是人为主观的, 仍然是有客观标准的。庄子过于强调道德标准的相对性, 忽视其绝对性, 这在一定时代一定社群中是不可行的。在具体社会环境中, 是非、善恶、美丑都有大家公认的尺度或标准, 是不能漠视的界限。我们做人, 总是要在一定社会场合中做人, 绝不能违反成文或不成文的社会规范、秩序。同样的, 一定社会的公私、义利的界限也是分明的, 不容混淆的。在这一方面, 儒家伦理较之道家伦理更有合理性。我们在解读庄子时, 千万不要误读其道德的相对性思想, 而应当予以全面的理解。总之,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相统一的, 社会道德是有客观尺度的, 必须尊重并自觉自愿地实行。

摘要:庄子及庄子学派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 特别是在善恶标准的超越和人生意境的把握方面, 有着深刻的智慧。本文浅谈了庄子的道德观念, 意在教导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

搞好养猪工作应具有的思想观念 篇9

1 质量观念

1.1 饲养优良品种

以良种猪和肉质优良的地方品种为主体, 生产优质瘦肉型品种商品猪或肉质优良的地方品种商品猪供应市场;有的养猪户搞起了特种养殖, 饲养野猪供应市场, 也获得不错的经济回报。

1.2 喂优质的饲料

应用正规厂商生产的商品饲料, 采购优质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喂猪, 达到良种优饲, 不喂伪劣饲料, 更不喂含有非法添加物的饲料, 确保人民群众肉食安全, 不喂劣质、霉变的饲料, 避免母猪流产、影响公猪精液质量、生长育肥猪生长发育乃至发生疾病。

1.3 给猪创造一个安静、卫生的良好环境

让猪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发育, 按时、定期的清洁卫生和消毒, 是阻断疾病传播途径, 确保猪群健康的有效方法, 是需要养殖者天长日久, 持之以恒的辛勤劳动才能做到的, 这也是养殖者基础性的工作。

2 数字观念

适时的收集掌握养猪生产中的数据, 能给养殖者作出决策提供相应可靠的依据。

产仔数可以让养猪者判定母猪的选留或淘汰, 这是母猪生产性能的具体指标;初生重可以推论出母猪妊娠的饲养水平, 饲料的营养合理与饲喂量合理与否;日增重既能反映所饲养品种的优劣, 也能检验饲料组成的质量和饲喂量的恰当与否;饲料报酬的高低能全面反映生长育肥猪饲养管理的优与劣;存栏量的多少, 一方面应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决定, 另一方面也决定着饲料的采购、资金的投入量、人员的匹配;现行市场行情数据是指导生猪生产补栏、出栏的依据;收支状况, 能全面反映养殖经营的优劣或成败;一些对养猪生产有用的数据, 我们要经常、细致的收集、分析,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以指导养猪生产,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 市场观念

养猪生产和其它产品生产一样, 也应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 市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生产方向, 现在有条件的人们已经有了健康消费, 绿色消费的观念, 所以, 相应的有了绿色、无公害猪产品的出现, 只有紧紧抓住市场, 并随着市场的需求改变而改变, 养殖者生产的猪产品才会有市场、有销路, 才能在市场立足,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肉食品需要的同时, 获得比较稳定的经济收益。

4 时间观念

养殖者对时间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适时补栏, 适时出栏是养猪者对市场信息、季节、需求时段的把握;配种时间, 关系到出栏的时间, 猪群数量的保证, 以及仔猪在不同季节饲养管理的难易程度;针对季节, 结合当地疾病流行的规律, 制定免疫计划, 是保障猪群健康少病的有效方法;新粮集中上市的时候, 及时采购饲料原料, 可以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养猪利润的比例;定时定量饲喂, 有利猪的生长发育……, 都是时间观念, 恰当把握每一个时间环节, 是养猪成功的重要因素。

5 未病先防观念

养殖户应该根据当地所发生的疾病, 制定详细周密的免疫计划 (或免疫程序) 。特别是对那些急性、烈性、死亡率较高的传染病:如猪瘟、五号病、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 应做到应免尽免, 对那些影响受胎率、胚胎发育、产仔数以及生长发育的传染病, 也应尽量做好免疫工作, 如细小病毒病, 喘气病等。大家要有一个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思想观念, 因为很多传染病一旦发生, 死亡率都比较高, 即使经过治疗, 能降低死亡率, 但从经济上、时间上、猪的生长发育、饲料报酬都不合算, 一方面造成经济的损失, 另一方面也会打击养猪人的养殖信心, 甚至因为较高的死亡率, 造成严重的经济亏损, 退出养猪行业。

总之, 兽医为养殖保驾护航, 防疫是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保证。

6 发展观念

略论企业更新思想观念依法治档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档案事业从此走上法治轨道,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档案法》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凡是符合《档案法》的规定, 就是合法的; 凡是不合《档案法》的规定, 就是违法的, 对于违法行为严重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企业单位的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单位的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维护企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因此, 企业单位能否搞好档案管理, 依法治档是关键性问题。实际经验告诉我们, 企业不依法治档, 生产就不会前进, 经济效益就不会好。企业要依法治档、管档, 就必须转变“三重三轻”的思想观念。

1转变重生产经营、轻档案管理的观念, 树立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并重的思想

随着企业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发展, 企业已由过去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抓经济效益, 抓降低成本的思想在各级领导头脑中占据首要地位, 因而对一时不能立即见效的管理工作, 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不被人们重视, 出现“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状况。通过《档案法》的学习, 各级领导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 原认为《档案法》讲的是空的, 实际上各项规定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础。企业要搞好, 管理要上等级, 就处处时时离不开档案管理。提高了依法治档的认识后, 我公司档案管理有了新的发展, 在领导重视下, 成立了综合档案室, 配备了得力的专 ( 兼) 职档案人员。

建厂初期, 我公司一直处于边生产边基建状态, 建设工期长达10余年, 一度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 资料不完整, 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实践中的教训和随着《档案法》的实施, 使全公司各级人员对档案工作及档案资源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1987年, 我们将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纳入了《厂长任期目标》和企业升级达标规划之中, 建立档案机构, 充实管理人员, 健全管理制度, 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1991年档案升级活动停止后, 公司领导明确指出“档案升级停止了, 但档案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档案工作正常开展。一是领导重视。公司领导一直重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 始终把档案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整体目标, 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工作落实到创一流规划中, 亲自过问并切实帮助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次安排档案人员到兄弟单位收资、学习、调研。二是充实档案管理队伍, 完善档案管理体系。在我公司多次体制改革中, 在管理机构和人员大幅度精简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档案管理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的原则, 不但强化了档案工作的领导, 而且调整充实了档案人员, 同时还健全了全公司档案管理网络, 明确了各单位档案工作分管领导和兼职档案员, 使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档案管理硬件建设。我公司每年列有档案资料专项费用, 用于档案资料的收集和补充。1990年以来, 又先后投资统一了档案装具, 配备了微机、除湿机、吸尘器、 灭虫杀菌机等专用设备。综合档案室每位档案人员配备IBM液晶显示屏幕微机1台, 激光打印机6台, 光盘存储器1台, 文件扫描仪3台。

在实际工作中, 档案有效地提供利用, 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例子很多。2000年10月, 山西省某煤矿二位同志来我公司要求查阅1995年和1996年两笔煤款未收到, 要求徐州发电厂支付此款。我公司财务部同志来到综合档案室查1995年度 ( 431—1、8、9、17) 、1996年度 ( 431—6、7) 燃料明细帐及1995年度 ( 433—199、200) 、1996年度 ( 433—3、4、5、6、37、99、149) 会计凭证档案, 我公司分别于1995、1996年度向对方已付过款, 使对方承认了此款已汇出这一事实, 为我公司挽回了经济损失。如果这些原始材料记录不清或归档不齐全完整, 或保存的不好, 那么这两笔煤款就说不清楚, 公司在经济上要遭受损失。诸如此例, 使公司领导认识到依法治档的重要性, 从而转变了过去重生产经营、轻档案管理的片面看法, 初步树立了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包括档案管理, 要一起抓, 要同步搞好的思想。

2转变重工程技术人员轻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 树立一视同仁的思想

在企业中, 领导一般重视工程技术人员, 而默默无闻的档案人员往往被忽视。他们认为档案人员无非是收集、整理、保管一些文件材料, 对这项工作也就不太重视。学习《档案法》以后, 从思想上转变了这种看法, 认识到档案人员不仅仅是管理一些文件材料, 而是通过这种管理为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并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 领导扭转过去轻视档案工作的思想, 把档案人员同技术人员一样对待, 认为这两类人员只是分工的不同, 在企业生产建设中一样重要, 都是不可缺少的。

3转变重保管轻利用的观念, 树立为生产建设、经济建设、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思想

过去, 由于档案人员对提供档案利用认识不够, 只认为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就行了。因此, 外界人员也就认为档案人员只是管管文件材料, 对企业作用不大, 档案工作没有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 对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重视不够, 认为只要有点文化就行了, 看不到档案工作的技术性和科学性。《档案法》公布后, 档案人员思想有了很大提高。从自己实际工作领会到, 档案工作搞不好不能只埋怨领导, 应从自己本身找原因, 过去重管理轻利用的思想是不全面的, 档案人员只有端正服务方向, 走出档案室为基层服务, 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不仅会扭转各级领导不重视档案人员的看法, 而且也能相应提高档案人员的地位。

企业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企业要壮大竞争实力, 振兴发展, 就要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从企业档案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我公司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主动为企业、为生产、为一线服务,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发挥档案的依据凭证作用, 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徐电公司) 为了贯彻国家 “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政策,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华电力发展规划, 决定关停拆除徐州电厂1 ~ 6号老机组, 并利用1 ~ 4号机组场地建设2台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目前, 关停1 ~ 6号机组的申请已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机组拆除出售工作也已于2008年3月开始。在1 ~ 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过程中, 档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徐电公司“上大压小”项目筹建处拆迁部门在机组拆除前和参与机组拆除出售工作的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王军、闻陈军、吴永利、张开东、张鑫、李光忠等同志一同到公司档案室查阅了1 ~ 6号机组基建期的竣工档案和主机的设备档案, 并以档案为重要依据, 编制机组拆除方案, 使机组拆除工作顺利进行。在1 ~ 6号机组设备拆除后的出售工作中, 作为购买方的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把档案视作机组出售的一个基础条件。当他们在徐电公司档案室看到保存完整、齐全、系统的档案, 表示满意。正是由于1 ~ 6号机组设备档案保存的完整齐全, 并可以与1 ~ 6号机组整体发电设备出售同时移交, 能为购买企业今后设备的安装、运行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使山东金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愿意出2亿元买下1 ~ 6号机组设备。由此可见, 完整齐全并管理良好的档案, 在徐电公司1 ~ 6号机组拆除与出售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否则, 1 ~ 6号机组设备只能作为废铁或报废设备处理。档案价值的发挥, 使机组设备变废为宝, 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如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徐电公司) 为了贯彻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政策,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华电力发展规划, 决定关停拆除徐州电厂1 ~ 6号老机组, 并利用1 ~ 4号机组场地建设2台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2 × 1000 MW机组 ( 上大压小) 建设工程2台机组已于2012年12月4日高水平通过达标投产和工程质量评价工作。为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金奖, 我公司邀请中电建协专家组对我公司百万机组进行两次创优咨询检查, 专家们分为锅炉、土建、电热、汽机、综合指标、档案六个专业组分别进行检查。按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评选办法 ( 2013版) 最新标准, 对现场实际和档案资料进行抽查和现场检查, 相关参建单位给予密切配合。2013年7月27 - 28日, 中国施工协会专家组来我公司进行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国优现场复查按“两会三查”方式对工程实体、重要部位、关键工序、主要试验、检验项目文件及工程档案进行核查。通过检查, 专家们高度肯定了我公司2 × 1 000 MW机组 ( 上大压小) 建设工程创优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一致认为我公司2 × 1 000 MW机组 ( 上大压小) 建设工程符合国家优质工程审定办法2013年版及现场复查重点部位的要求, 通过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在两次创优咨询检查及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中, 我公司筹建处、生技部等各部门及江苏省电力建设三公司、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等参建单位在档案室借阅了大量基建期的竣工档案和主机的设备档案, 档案在为我公司顺利通过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现场复查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 提供档案为企业经营决策、查处经济案件、惯标认定、编史修志等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如2002年12月我厂朱厂长借阅徐州发电厂征地实况及红线图以及#1、#2灰场等处征地问题的批准通知书及协议书等 ( 0300 - 8030 - 1、8、9) , 为领导关于我公司机组扩建提供了参考等。

3)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做好资料汇编。我公司档案管理人员自己编研或与有关部门合作完成了《历年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汇编》、《科研成果汇编》、《徐州发电厂大事记》、《徐州发电厂志》等22种165万字的编研材料, 其中, 通用性编研资料17种, 深层次编研资料5种, 同时还编制了检索工具28种161册, 对生产经营等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近年来, 我公司累计利用档案材料7 000多卷次, 创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 而且还以翔实的资料性和权威的原始凭证性, 解决了多起经济纠纷,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公司领导对档案人员积极发挥档案作用, 提供档案信息, 参与经营决策, 给以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档案人员搞好企业档案的信心。

4结语

上一篇:企业公关的战略管理下一篇:工程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