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

2024-09-03

《沉思录》(精选十篇)

《沉思录》 篇1

2.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吗?给出时间来学习新的和好的东西而停止兜圈子吧。但你也必须避免被带到另一条道路。因为那些在生活中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筋疲力尽的人也是放浪者,他们没有目标来引导每一个行为,总之,他们的所有思想都是无目的的。

3.在任何进行磨炼和净化的一个人的心灵中,你不会发现任何腐朽,任何不法和任何愈合的伤口。当命运就像人们所说的使演员在剧终前离开舞台一样夺走他时,他的生命并非就因此是不完全的。此外,在他心中没有任何奴性,没有任何矫饰,他不是太紧地束缚于其他事物,同时又不是同它们分离,他无所指责,亦无所逃避。

4.哲学家说,如果你愿意宁静,那就请从事很少的事情。但是想一想是否这样说更好:做必要的事情,以及本性合群的动物的理性所要求的一切事情,并且像所要求的那样做。因为这不仅带来由于做事适当而产生的宁静,而且带来由于做很少的事而产生的宁静。因为我们所说和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必要的,一个人如果取消它们,他将有更多的闲暇和较少的不适。因而一个人每做一件事时都应当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一个人不仅应该取消不必要的行为,而且应该丢弃不必要的思想,这样,无聊的行为就不会跟着来了。

5.当我们面前摆着肉类这样的食物,我们得到这样一些印象:这是一条鱼死去的身体,这是一只鸟和一头猪死去的身体,以及,这种饮料只是一点葡萄汁,这件紫红袍是一些以贝为血染红的羊毛,这些印象就是如此,它们达到了事物本身,贯穿其底蕴,所以我们看到了它们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恰恰应以同样的方式做一切事,对于那些看来最值得我们嘉许的事物,我们应当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因为外表是理智的一个奇妙的曲解者,当你最相信你是在从事值得你努力的事情时,也就是它最欺骗你的时候。

6.每一件发生的事情都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样亲切并且为人熟知,因为疾病、死亡、诽谤、背叛以及任何别的使愚蠢的人喜欢或烦恼的事情就是这样。

7.我现在要把我自己的灵魂用于什么事情上呢?在任何场合我都必须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在我的这一被称为支配原则的部分中拥有什么呢?我现在拥有谁的灵魂呢?是一个孩子的灵魂?抑或一个年轻人、一个软弱的妇人、一个暴君、一个家畜、一个野兽的灵魂?

8.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这两件事对于神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对于理性存在的灵魂都是共同的,不要受别的事情打扰。好好地坚持正义的气质并实行正义,这样你就能消除你的欲望。

9.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

10.有人害怕变化吗?但没有变化什么东西能发生呢?又怎么能使宇宙本性更愉悦或对它更合适呢?木柴不经历一种变化你能洗澡吗?食物不经历一种变化你能得到营养吗?没有变化其他任何有用的东西能够形成吗?你没有看到对于你来说,就像对于宇宙本性来说一样是需要变化的吗?

在沉思中前行—读《沉思录》有感 篇2

——《沉思录》读后

胡新民

这是1800多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下的被称为“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是“身体”与“灵魂”对白的记录。面对浮躁、奢侈、贪婪、痛苦、急功近利等等人生的羁绊,你将如何前行?“我是由一个小小的身体和灵魂构成的”,“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学会沉思,学会让“身体”与“灵魂”对话,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用以“观察自身,分析自身”、战胜自身、超越自身的“幸福的秘诀”。

学会沉思,可以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点”。作者认为,“你匍匐在上面的是整个大地多么小的一块土壤!”“你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宇宙”,“你的存在只是其中一段流逝的宇宙的管理”;“不管宇宙是原子的集合,或者说自然是一体系,首先要确信我是本性所支配的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我在某种程度上和与我自己同类的其他部分密切联系着。” “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我的本性是理性的和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人,你是社会的一分子,是“整体的一部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因此,我们必须明白,我的存在以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与别的事物相互关联,“因果的织机在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同时,我们还要“以友爱的精神对待所有事物”,高度重视维护整体利益。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也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倡导的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会沉思,可以在世俗的尘嚣中保持自己应有的“本性”。作者积极推崇美好的德性:“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并提醒自己“注意不要改变它们;如果你失去了它们,迅速地回到它们。”作者所说的这些美好的德性来自哪里呢?来自作者受祖父、父亲、母亲、老师言行的耳濡目染,更来自自己对生活的沉思。世界是纷繁复杂的,“要每时每刻塑造你自己,达到与满足、朴素 1

和谦虚结为一体的自由。”如果不注意“每时每刻塑造你自己”,就不可能达到“自身品质的提升”,“一泓清澈纯净的泉”就会遭到“泥土或垃圾”的污染。沉思,“退入自己的心灵”,是“塑造你自己”、“更新你自己”的重要途径:沉思,“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沉思,“不顾别人的道德堕落,只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利用荆棘,让德性之花开得更绚烂”;沉思,使你明白“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流出”。面对世俗的尘嚣,假如我们能学会沉思,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名利所迷惑,就不会那么容易被诱惑所俘虏,就会少些“后悔”“和“忧伤”,多些“镇定”和“豁达”。

学会沉思,可以在“珍惜现在”的努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认为,应当经常沉思的问题是“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是追求“以最善的方式生活”,“把我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共利益”,“无论是我做的事还是我能和另一个人做的事,都应当仅仅指向那对社会有用和适合于社会的事。”而不是常常抱怨“我到底得到了什么”。不仅要行动高贵,而且要动机纯正,“只做好手头的事,不要考虑条件或回报”,“好好地坚持正义的气质并实行正义”。作者告诫自己:“消除你的欲望”,不要追求虚有的名声。“每个人生存的时间都是短暂的,他在地上居住的那个角落是狭小的,最长久的死后名声也是短暂的,甚至这名声也只是被可怜的一代代后人所持续,这些人也将很快死去,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人了。”“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逝。”“要考虑是否你从此要以这样一种方式表现于所有人,使人可以这样说你:他从未对人们做事不义、说话不公正。” “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同时,他强调要珍惜现在:“你的生命是短促的。你必须借助理智和正义而专注于利用现在”,“你所拥有的一切就是现在”,“每个人都生存在现在这个时间里,现在是一个不可分的点,而他生命的其他部分不是已经过去就是尚未确定。”一个1800多年前的帝王、一个在战乱、洪水、地震、瘟疫等等灾难频繁的国度鞍马劳顿的统治者尚能如此,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更应“珍惜现在”,从现在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利益、为公共利益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朝辉沉思录】 篇3

人真正的定力是在宇宙层面的对真理的追求,人要有所作为,不要甘于平庸,一定要为社会做点什么。一定要发自由衷的想给世界做贡献,推动社会前进,这时候你就有一颗大爱之心,你的层次就上去了,境界就起来了。如果没这些,你就不可能有未来。

真理不用拿钱买,真理是无私的,真理是拿灵魂对待的,拥有真理就拥有一切。谁能无限接近真理谁就能无限接近幸福。

我们要做真理的代言人,是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以最好的方式,做最好的事情,达到最好的结果。我们的外形是时代的体现,内核是真理的仆人。这时候我们的未来才有无限展望的空间。你内在没有一个真理的轨道,没有对人类宇宙的敬畏,没有从宇宙深处每个环节达到这种真理的力量,未来是寸步难行,根本就没有未来。

关于使命

我们的使命是打造O2O商业王国,让消费者当国王。团队的强大,共同理念是一切的根本前提,因业务扩张或新伙伴进入而牵扯扰乱到团队固有信念是第一位的挑战。

我们的历史地位是,用O2O解放互联网,颠覆互联网,然后用颠覆了的互联网去解放消费者,让消费者做国王,这就叫重整产业链。

有的事你做成了,也未必优秀,但有的事你做不成,也必须写在人类史册上,我们做的就是后者——打造O2O商业王国,让消费者当国王。这件事做不成人类也要记住我们,做成了,世世代代要为我们而荣耀,我们就是要创建这样的商业王国。

我们的使命就是在商业时代创造文明符号,照亮世界一点点,我经常说,我们都是平凡人,不要做太阳,那样成本太高,我们也做不了,就做一道光,仅仅一寸而已,至少他自己是亮的,而且还照亮了一点点——在它存在的时候。我们要做人类文明的伟大太阳的一道光,我们要做人类文明的心脏上的一个毛细血管,在这个大家庭里,把我们的智慧无限地奉献出来,平凡而又不平凡。

大处着眼,网住大局;细处着手,点亮世界。犹犹豫豫,小鸡吃米,零敲碎打,必死无疑。

单点发力,一点突破,全面繁荣,既要有甘于平凡的躬身劳作、宁静祥和、持久努力、水滴石穿,又要有吞吐寰宇的雄心壮志,担当大任,打下万世基业。

起心动念是为世界美好而努力的企业,世界就需要它,它就有做大的前提。大家怎样理解所做的公司,就会做出怎样的公司,能爆发怎样的动力,取决于公司里面每个人生命内在的力量是否被公司的意义和使命点燃。

关于团队

公司最大的意义是培养一群强大的人。人是公司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是公司的基础细胞,人推动公司前进,公司推动社会进步,公司必须要有这样的担当和责任。

一个人的角度永远没有英雄不英雄,只有打破自我,完全无我,上升宇宙大同,自度度人,自觉觉他,在真理的轨道上带着兄弟们,过上寻得真理灵魂解放的幸福快乐的好日子才最重要。

公司走的一条路,就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就是一条制定了目标、制定了信念、制定了理想,就像人都不想平庸,都想要创造出梦想来,那就放开手脚去实现它,任何的阻碍,任何的杂音,任何的自私自利的、没有未来的、碌碌无为的这种个体,都不可能在公司存在,不管是谁。

决定团队生死命运的只有来自内部的一条,即团队内部的每个人究竟有没有热爱,付出百分百努力,以及决定热爱的更根本的,对共同梦想狂热追求的绝对统一的信念,对共同价值捍卫的极度重视的格局。

组织永远是不可能纵容我们自己成为垃圾站,成为创造垃圾的地方,永远不可能纵容我们存在垃圾,我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行动者。

公司里,一个人魂不正肯定被干掉,一个人不热爱公司肯定被干掉,一个对公司没有感情,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一定被干掉,不管是谁。做大事的人就要打造一个家园,使人人都有归宿感。

对公司而言,一个人努力没有意义,同心同德,大家一起使劲才有希望。对岁月而言,一时的激情没有意义,持久的热血沸腾才能出结果。

一个团队要有共同的价值认识,不然就是乌合之众。如果一个团队都是自我意愿,就跟拉车一样,向不同方向用力,最终四分五裂。

要想团队强大,必是文化强大。

团队的意志为何如此坚定?团队的脚步为何一直向前?因为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战胜的困难,来吧,困难,帮我们剔除杂草、认清真理的好伙伴。

相信团队的力量!执着结果、认真负责、彻底努力,目标就一定能达成。困难只是弱者的借口,强者字典里没有这个字眼,困难需要被征服,强者去征服它们。

伟大的体系他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叱咤风云,外面的人看到的永远是表象,看到的是我们的财务曲线,我们真正伟大的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在于我们的思想,思想理念是与众不同的,而且绝对与众不同。

人类历史上只有思想是无坚不摧的,别的都靠边站。人的灵魂进步,思想进步,观念进步,大脑进步才是进步,别的都不是进步。

有价值才能一起征服世界,如果这个人没有价值,那他在我眼里就是一道黑暗的光而已,我一眼刺过去看不到他。

要沉淀下来,学会沉淀,尤其是年轻人,要学会总结,光实践不总结,永远提高不了。

多学习,多总结,大脑的运行才能在轨道上,才能有磁场,总结的东西都是自己的,鹦鹉学舌,没用。

当一群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创造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无论是什么,它的价值都是巨大的。

李岚清退休“沉思录” 篇4

“汽车工业面临大革命”

站在“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前,李岚清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对科教界人士说,“我知道你们有许多困难,我当你们的后勤部长,帮助你们解决。”于是邓小平有了“科教后勤部部长”的称号。小平同志这个头衔虽然中央并未“授印”任命,是自封的,但意义特别重要,因此他怀着缅怀和崇敬的心情,为小平同志刻了这方“官印”。

邓小平是李岚清最为崇敬的领导人之一。尽管两人年龄相差一代人,但却有着颇多交集。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在中南海。1958年5月14日。年仅26岁的李岚清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大会代表饶斌,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期间,把中国第一辆国产东风牌轿车开进了中南海。在怀仁堂的后花园里,李岚清身着一身藏青色中山装,留着短发,站在锃亮的轿车前,旁边正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那时,这个从前苏联汽车厂实习回来的小伙子已是厂里的业务和技术骨干,还兼任了东北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邓小平提的几个汽车方面的专业性问题令他印象深刻。他事后方知,邓小平旅法勤工俭学期间曾在雷诺公司工作过。

1952年,20岁的李岚清大学毕业,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到冶金等部门工作,只有他被分配到仍在筹建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但他在学校里学的工商管理、机械原理和汽车构造等知识,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1953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一五”时期重点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这一年奠基兴建。李岚清成为了那段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30多年后,李岚清对国外汽车巨头的态度早已渐渐转变。现在中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一;2013年的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2000万辆,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在面对我国汽车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李岚清也产生了新的忧虑。

退休11年,他还保持着对汽车市场的敏感,他告诉记者:“面临大气环境恶化和石油资源短缺,世界各主要汽车公司都在加紧研发新能源汽车,汽车工业正面临一场大的革命。现在我国传统能源汽车产能已严重过剩。我更担心的是,国外汽车厂商仍在把他们传统汽车的产能贴上‘先进技术’的标签,不断往中国转移,我们还抢着接受,到处布点,而他们却在腾笼换鸟,在新能源汽车上发力,先在他们国内上市抢占市场,然后再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特斯拉’风暴就是预警啊!”

李岚清说:“现在人家特斯拉已经来了,我们有的人还自我安慰说,那不过是‘贵族的玩具’,不用担心。我给你们讲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大飞机厂造的是螺旋桨飞机,后来出来一个发明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小厂,名叫‘波音’,当时那些大厂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认为那不过是‘玩具’。结果正是这玩意儿把这些庞然大物统统消灭,变成波音的天下!”

“用文艺解决了大问题”

5月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棱区终南音乐厅里,李岚清作了一场《大众篆刻与保卫汉字》的讲座。

尽管这次讲座的主题是篆刻和汉字,但仍然离不开教育。1993年,国务院领导分工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找李岚清谈分工,希望他在分管经贸工作之外,分管教育。回顾与教育结缘,李岚清极为坦诚,“当时不想管教育,一是由于我从未管过教育,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是因为教育面临的困难太多;三是那时群众对教育的意见很多,七嘴八舌,好像人人都是教育家。”

令李岚清头疼的是,他一上任,摆在桌上的就是全国中小学教师被拖欠14个多亿的工资账单。“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大问题是,教师工资、教师住房和教育投入。”李岚清说。除此之外,还有大批民办教师待遇严重偏低的问题亟待解决。1994年,李岚清到基层考察时,曾在江西吉安遇到一位工作17年、50多岁的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只有56元。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民办教师还有200万人。

凑巧的是,那时天津拍了一部反映民办教师现状的电影《凤凰琴》,他看了很受触动。“哎,这次机会来了。”李岚清告诉记者,他把电影拷贝后分别送给国务院的每一位领导,大家看后都很感动,连时任总理的李鹏都是“边看边流泪”。最终,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办法,取得各方共识,民办教师考试合格后便可以转正。李岚清笑称“这是用文化艺术的力量解决了大问题”。

当副总理成为退休老人

退休10年,李岚清依然关注教育热点话题。2013年,曾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这意味着我们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改进,毕业生就业观念也需要转变。

李岚清回忆起自己当年求学和就业时的状况。1949年后,李岚清考入复旦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我们那时跟现在不一样,虽然主课是财经和管理,但课程是又学工又学商,在系里的实习车间,我们从拿锉刀学做老虎钳开始,掌握了各种机床的操作。到纺织厂实习调研,不仅是实习管理业务,还要研究工人最佳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学汽车构造,教授讲汽车拐弯用的后桥差速器,所有人都听得一知半解,直到实习课把汽车一拆,转向差速原理就一目了然。现在教学好像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比较空洞。学理工的动手能力差,学文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这也给就业增加了难度。”

李岚清已经作过的百余场高校讲座,几乎全部与音乐、篆刻、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有关。他力推高雅艺术进校园,也主张重视汉字的学习应用。如果以退休为节点,他退休后的主题演讲更像是当年他教育观念的某种延伸,特别是美育这个中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李岚清对音乐最初的兴趣完全来自家庭熏陶。他从小一直住在外祖父家,舅父爱好音乐,弹钢琴和拉小提琴都不错,这也成为李岚清最早的音乐启蒙,从此他开始“乱弹琴”。

自从李岚清分管教育后,他就发现,中国的音乐教育十分薄弱,他把长期收集的资料和笔记加以整理,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音乐普及读物,这本名为《李岚清音乐笔谈》的著作出版时,李岚清已退休了。

多年以来,他一直推动高雅音乐进校园。李岚清说,他并不反对年轻人热衷现在流行的通俗音乐,但“娱乐不等于文化,作为大学生应当对更高雅的东西有所追求,它不仅陶冶情操,对智力的开发也很有帮助”。

读沉思录有感 篇5

我需要一整个春天来还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个冬天来修复我的品性。按照书中说的:拥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

从这里我已经丧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时候是我对它的期待而过于想念而变得软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确定我的处事行为再次训练我的潜移默化的幻想。“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无论弘德,谦虚,果敢,解除恶年,不夸夸其谈,不诡辩,不伪善,不口是心非,爱真理,爱追求。一切都是在我们身边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却。

在这里我只有尽量为什么而忙碌,为什么而付出一切代价。面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说不能容忍的时候。就像金融危机的证券市场时而破产时而繁荣,控制不住生命难保。父亲说:为人要仁慈,做事要负责,对人要真诚。这我没有忘记更不会流逝。

夏明宪门外沉思录 篇6

除开了他没有给这个世界造就同一片树叶同一张面孔,

更神奇的是。

这个世界也没有同—种的性格。

童年不同、经历不同、时代不同,

种种的不同造就各自迥异的人生。

夏明宪是一个标鲜明的人,

桀骜、危机感、急躁、天马行空、社交恐惧,

正是因为他身上看似明显的标签太多,

才让他更加难以解读。

很多年前,他选择了一门生计,

后来却不幸成为了—位企业家,

更不幸的是他又将企业使命定义为了

“要让—万多名员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尽管现在远未做到”。——他是门业教父,

也是一个内心敏感丰富乃至纠结的孩子。一种街 唐僧说英语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媒体开始用“门王”一词来称呼夏明宪了。

25年前,焊枪、钢管、五金店,当了8年知青2年水手的夏明宪告别了码头,他和一帮弟兄光着膀子在重庆储奇门一个荒废的防空洞里敲敲打打,在尝过了比同行更多的酸甜苦辣后,美心最终成为了世界门业的龙头。

25年改天换地。于是,别人眼中的夏明宪和夏明宪眼中的自己,开始出现了巨大的鸿沟,看客们认为夏明宪收获了财富和名声,但夏明宪却认为“脸面算个球”。美心做的是一门“苦生意”,夏明宪和自己较劲,规模越大越停不下来,他拒绝落后。

放眼中国的制造型企业,今天的美心总部基地绝对算是带有明显“性征”的基地,那里写满了夏明宪风格。J,AA水线到洗手间,从看得见的地方到不太容易看见的地方,充满了记忆点。比如那满世界的标语。集团最大的一幅标语就挂在厂区门口,粗犷而坚固的花岗岩外墙上一辆汽车头撞墙而出,旁边是赫然几个大字,“美心落后了!”

赫然出现的标语随处可见。甚至夏明宪办公室的墙壁匕都挂有一幅,“请不要生气,因为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总之,这是一个个性十足但又让人捉摸不透的企业家。即便你多次见他,感觉他万事谦卑,总是眼睛直直地倾听你说话,但他偶尔闪现的言谈思辨又总会让你大吃一惊。

他身上有着很明显的江湖气,一如他身处的这座城市。长江从这里流过,历史上也曾风云际会,但风云终究只是插曲,这座城市离世界级的企业精神似乎还很远。与之同时,在这座熔炉中长成的夏明宪又保持着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产生于他的年龄、阅历乃至脑子里千奇百怪的想法以及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

总之,有形无形的因素交汇冲突,最终冲刷出今天的夏明宪以及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作品:美心门以及与美心门一样让他备感骄傲的商业地产项目——洋人街。

了解美心门的人不一定了解洋人街,甚至那条街最初也并不叫作洋人街。大概2003年,由于长江流经的重庆某段备受汛期困扰,而修建护堤工程投入甚巨,市政府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工程中来,作为连带承诺,企业可以获得沿岸土地的开发权。

最终,夏明宪的美心集团接下了南滨路四期工程,也获得了长江沿岸3000多亩土地的开发权。消息一出业界哗然,哗然的原因更多是担心门王的跨界玩大了。

此时,夏明宪在国内有“门业教父”之称。但房地产的玩法毕竟和防盗门不一样,加上正值房地产宏观调控,夏明宪所获得的地块位置偏僻道路不便。据说,该地块的上一次大兴土木,还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在这里刻下了一些摩崖石刻——难怪有媒体形容这一地块时,竟然用了一个词叫做“沉睡千年”。

按照夏明宪当时的决定,美心集团将在南滨路四期r@上投资50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修筑滨江略和护堤工程,其余款项投资兴建1500栋国际一流的别墅以及亚洲最大的网球基地。洋气与土气

显然,一开始便要在这放眼3000亩的土地上开发商业楼盘并不现实,夏明宪的整体思路是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江岸上修建一个“美心长江风景区”,也即是先把地皮“煨热”,再谋求商业价值。2005年5月,全长2.8千米的防洪护岸挡墙工程全线贯通,而在此修建一座主题公园的动议也酝酿成熟。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便开始出现主题公园;进入九十年代后,深圳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相继成功,随后各种主题公园蜂拥而出。只可惜好景不长。时间最终证明,大部分劳神费力喧嚣一时的主题公园,终究都只是昙花一现。

如果要复盘当初的选择,夏明宪第一可以在这里搞一堆文化复古建筑,也就是今天在国内遍地开花的“假古镇”;第二则是像迪斯尼一样在真正意义上把主题公园玩到极致。但显然,两条路都不适合彼时的美心。

于是,夏明宪请来一拨一拨朋友实地“把脉”,并试图从他们脑袋里挖出点建议、嘴巴里挖出点鼓励,他听到的更多是一句,“老夏,是朋友我才说实话,你是不是疯了?”

压力很大。虽说美心门已经成了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但制造业挣的是“分分钱”,搞旅游地产又是乌龟吃大米一头一回,万一真把身家性命给牺牲掉,怎么办?

总之,没有共鸣、没有呐喊、没有掌声,但夏明宪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干。“这个世界总要有人试错,不然正确的道路不就人满为患了?”

2005年9月初,美心长江风景区一段长200米的标高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也即是风情酒吧街的雏形。三个月后,建设工地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来自英、法、俄、日等国的外国朋友,他们来到即将竣工的风情酒吧街实地参观,谁都没想到,这几十名外国人当即表示,要在这里开设酒吧、商店。

几十名“老外”将开的店各有特色,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名叫凯茜的澳大利亚美女,她选择在这里开一家重庆老火锅馆。

外国人越来越多,洋人聚集开店的街,渐渐就被叫成了洋人街。至于“美心长江风景区”这一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彼时。洋人街的具体运作模式尽管并未定下清晰的方向,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绝不会是一个依靠门票创造营收的豪华主题公园。

nlc202309031626

李嘉诚说,决定商业物业价值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地段”;而夏明宪的本土商业感觉却告诉他,这个标准应该修正为“人气”。

当时的洋人街地处偏僻,尚够不上“地段”,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地块”;而“人气”却是可以通过人来实现的。洋人街的建筑剑走偏锋,“雷人”的建筑、倾斜的楼房、塌陷的楼房、占地30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同时使用的全世界最大厕所,各种打破传统审美观的新奇事物层出不穷;与此同时,重庆第一支骑警队,世界上第一辆横着走的自行车也在这里相继出现。

总之,洋人街迅速成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乐园。乐园里的各种硬件形态说好听点叫中西合璧,说不好听一点叫土洋结合。但无论怎样,单从吸引眼球的角度,它确实做到了很高的分数。

另一边,尽管没花一分钱广告费,但夏明宪有意无意制造的噱头还是引来了媒体关注。2007年8月,国内第一辆身长9.5米的悍马礼宾车现身南滨路,这标志着洋人街四大项目之一的“美心婚庆园”启动。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当年夏明宪首次登

美心总部基地一角。

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好事的媒体开始大肆炒作“夏明宪买加长悍马”,将其描述为追求奢侈的新晋土豪。

夏明宪不予理会,默默地将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导向了洋人街,后者的知名度也趁势提升。

江湖与童话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江湖和不同的童话。

美心门是夏明宪打出来的江湖,而美心长江风景区(后来被人们主动改成了洋人街),却是夏明宪潜意识里的童话。

对男人而言,童话是指没有被现实干扰的最初想法,就像斑斓的积木悬在心中;而对于一个在商海与人事中历练多年的男人而言,他能够在知天命之年不顾现实地把脑子里千奇百怪的想法实现——这真是很难的一件事。

洋人街初创期,夏明宪也请来世界各地的优秀设计公司,试图通过他们造就全新的世界,但他很快发现,外来者们表达不了那种“呐喊”。

索性全部推掉,美心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事实上,这里面很多人并没有光鲜的履历,但如果从想象力乃至对这片土地风土人情的解构程度上看,他们都是大师。

很快,美心企业里的标语文化被“空投”到了洋人街。比如“女人正派,只因受到的诱惑不充分”;比如“爱护公共卫生长命百岁,随地乱丢垃圾断子绝孙”;比如“以不爱看女人的屁股蛋子为荣”;比如“给情敌的肥臀上来上一脚”等等等等。

这些语录有的悬挂在空中、有的潜伏在草地,就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各处,很多游客甚至拿出本子边走边记,有的回家还不忘晒到网上。

当然,也有争议。

比如肥臀,那么大的字号以及那么写实的图片被悬挂在那么醒目的天空——这似乎超出了世俗的标准。一位姓熊的七旬老人进来逛了一圈后,越走越气愤,越想越伤心,回家后竟然写出一篇《洋人街四大恶俗》,扬言要状告洋人街。

这确实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画面。最后,美心企划部部长卢小庆专门找到熊老,一番解释后,两人竟然跑到当地一家网站围绕肥臀公开辩论了几天……这件事在当年影响很大。但无疑又给洋人街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总之美心没有为洋人街付出一分钱营销费用,园区的施工也一直没有停止,但洋人街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火起来了。前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各种投资考察团也来到此地探头探脑。

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洋人街核心区域大致建成的时候,迎来了第一个游客高峰。那时,到洋人街依旧交通不便,加上天有小雨,但人潮依旧汹涌,人们扶老携幼,很多孩子被父母扛在肩上——这场面把夏明宪都吓了一跳。

此时交警、公安尚未入驻,美心紧急抽调了门业的保安、党员、志愿者前往维护秩序,谁知人越来越多,最后大家不得不排起人墙高喊,“不要进来了,不要进来了!”

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画面。一个新开业的旅游项目不患人少而患人多。在企业界,很多老板对夏明宪的评价是思维奇特。奇特的思维造就捉摸不透的行为,局外人确实很难去做出品评。

比如,洋人街不收门票,也有很多“无人售卖项目”。在中国,无人售卖往往容易变成无人付费。美心无人售卖矿泉水刚推出的时候,投币箱确实一度有如虚设。但夏明宪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改造的。

一次,一位小男孩,看到前面的人拿了水便走也跟着学起来。这时,孩子的妈妈拉住了他,从皮包里拿出了一元钱,指着指示牌上面的字说,这些字你认识吗?小男孩说认识一个“请”字,于是妈妈挨个教他,“请、自、觉、投、币”,懂意思吗?

听到这话,已经拿了水但同样没有付钱的一位农妇也倒转身来,在投币箱里放入了一块钱。

亮与灵魂

从硬件上看,洋人街是一条街;从软体上看,洋人街是一种街。

一种街区别于另一种街的地方,在于游荡在其中的思想。

诺贝尔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提出了“平民经济学”一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困的人,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夏明宪认同这一理念,在洋人街众多特色标语中,他专门立了一条:“立志做穷人经济学的践行者。”

对于任何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拆迁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怨曲。但美心在拆迁过程中遭遇的矛盾却相对较少。

一方面,夏明宪自己是白手起家干起来的,他能够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语言;另一方面,夏明宪明白人性都有贪念,不要用好恶去简单评价,此外“希望”则是对冲贪念的好办法。

洋人街拆迁之初,80%的农民可以从两个渠道解决占地问题:一个渠道是,洋人街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另一个渠道则是去美心公司上班。如今,很多拆迁户已经在美心当上了部长,一个月拿着七八千块钱的工资,即便当初拆迁时他们抱有抵触情绪,但现在,要是谁说对美心不利的话,他们是要跟对方拼命的。

除此之外,仍旧不愿意搬走的农民。夏明宪承诺洋人街拿出门面供他们经营。经营门面万一挣不到钱咋办?美心干脆进一步做出决策:洋人街内所有门面,三年内不收租金,此外物管费、清洁费等各种费用全免。

nlc202309031626

甚至对于极个别有金点子的农民,夏明宪还自己掏钱供他们做生意。这些人在当地往往都是有话语权的人,他们踏实了,负面的杂音也就跟着平息了。

三年内租金全免,对经营户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免费午餐”,洋人街管委会也由此拥有了控制园区内整体物价的理由。在这里,1元钱除了可以买到超值的“美心面包”、“美心馒头”,还能乘坐小火车、游船、马车、参观湿地公园等。

恪守平民经济学信条的洋人街.找到了开启民众热情的钥匙。进入2007年后,洋人街的游客接待记录一次次被刷新,五一节期间接待游客接近100万人次,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2012年全年洋人街接街游客1800多万人次;2013年达到1900多万,而整个洋人街开街以来共接待近亿人次。

洋人街被当地人视做了一件接地气的产品。高雅的人觉得它不高雅但是比较可爱,庸俗的人觉得它够庸俗而且很对胃口。

总之,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在这里都没有距离感,你尽管在这里边玩边骂,就像周星驰的电影,无论你认为它有厘头还是无厘头,但总是有嚼头的。

而另一边,夏明宪认为洋人街区别于其他旅游地产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有灵魂的产品。比如现在长江流域很多新建的“古镇”,一建好就休克,实际上是没有人去旅游的。因为它只有形式的美。而缺少思想和情感。

“就像男男女女谈恋爱,为什么会再苦再累心也甜?因为不但躯壳要在一起,灵魂之间也是要有交流的。”

创业多年,夏明宪奉行“吃亏是福”。事实上,把这句话挂在嘴上的人有很多,夏明宪不同于他们的地方在于,他把这句话天天挂在嘴上,久而久之,这句话真的构成了他的潜意识。

很多人不理解,美心的面包馒头一块钱一个,五六十岁的太婆们天天排着长队买,这不是摆明了吃亏的生意吗?

而另一边,“规模出效益”:2013年美心专门成立的馒头公司营业额竟然达到了三千万元,即便一块钱一个的面包夏明宪仍然有百来万元的利润,更重要的是,美心馒头不知道让夏明宪省了多少广告费,这笔账又怎么算?

吃亏,就是解放思想;让利,就是扩大开放。

披挂与上阵

目前,洋人街开发的核心区域近千亩,但其所在的区域板块却人气飙升。

2007年的一则新闻令人唏嘘不已:毗邻洋人街的一块约合847亩的建设用地,最后经过数十轮角逐,被一家企业以75亿元竟得。从偏僻农村到寸土寸金,作为推动该区域地产增值的主要因素之———洋人街无疑居功至伟。

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美心在南滨路四期工程中总共投入了13亿元。

花13亿元的代价,撬动—个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区域板块整体升值;用最少的代价把人气聚合,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同时又避免了空心化——美心洋人街模式由此声动全国。在各界舆论关注中,洋人街模式又成为了今天城乡统筹大背景下的一个价值命题。

来自山东、河北等众多省市的邀请函,雪片般寄到了美心总部。为了邀请美心前往,对方甚至把《接待次序册》都先寄了过来:第一天区委书记陪同;第二天是区长陪同;第三天走的时候,人大主任陪同。

“有次我们到了秦皇岛,政府四大班子全部出动。因为他们来重庆看了洋人街,觉得太感兴趣了,他们就需要这个!秦皇岛是个海边城市,风景迷人但就差这样一个洋人街。”

“还有一次,埃塞俄比亚一个部长来重庆看了洋人街,通过本地的商会邀请我们过去。我们到埃塞俄比亚之后,他们从总统到总理、部长,依次接见我们,要我们到他们那里去开个洋人街。而且他们指定的地方,也是农村。”

在今天的中国国情下,究竟应该怎么评判商业地产的价值?一个参照体是万达广场。重庆某区县,万达广场和洋人街先后进入,夏明宪到那里一看吓坏了,万达在该区县卖的还是香奈儿五号香水以及几万块的钱包,这有人买吗?另一边,在当地的洋人街,人头攒动,单单从老百姓脸上放松的表情上看,夏明宪说。我们靠谱了。

尊严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枚风向标,任何商业模式无论它设计得再精巧,回归到它最本质的地方,至少是要让消费者产生放松的感受吧。而放松的表情,就是尊严感,那是一种写在脸上的东西。

夏明宪说,他从生下来就觉得低端是有很大机会的,因为这个社会金字塔的底部还是由大众构成的。而洋人街模式最核心的软体思想,就是把人轻松地聚起来,人气是皮,地段是毛,有人的地方就是风水宝地,就是明天的好地段。

“明天的好地段”——在今天的城镇化大背景下意义深远。“如果迪斯尼代表的是休闲娱乐的高端,欢乐谷代表的是中端,那么洋人街模式一定会是一个像永辉超市、麦德龙一类的实在的、与百姓生活不可离的一个项目。”

2014年,夏明宪决定将他锻造了近十年的洋人街,输出到国内更多的城市。就像他当年把美心门卖到世界各地一样,洋人街甚至已经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完成了初步接洽。“洋人街要在众多主题公园中,为非主题公园赢得一席之地。这是美心的第二次创业。”

一种门

开门

如果说洋人街是夏明宪潜意识里的童话,美心门则是夏明宪的江湖。

从1989年美心创办防盗门厂,在国内第一个将防盗门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开始,这个行业走过了风起云涌的25年。

25年来,成千上万家同类企业在竞争中出现,又在竞争中消失——美心凭什么得以存活,并且牢牢稳坐世界门王的交椅?

我们截取美心历史上的几个关键事件,即可看出这家偏居西南的制造型企业其所呈现的不同基因。

2000年,世纪之交,夏明宪几乎同时得到了他追求多年的三样东西。这一年,美心门的市场销售总额翻过十亿元门槛,一举坐稳门业大军的头椅。同年,美心公司一次性通过了美国安全门UL国际认证的全部测试,登上了世界门业技术的紫禁之巅。年底,伴随着美心门在纽约时代广场——这一全球黄金商业区专用门业超市的剪彩,昔日的“榔头工业”正式迈入世界顶级市场……

nlc202309031626

把建材类产品拉到时代广场开一个不低于800平方米的展厅,这无疑是一个“神奇”的创举。当年,纳斯达克交易所在时代广场挂个标志,一年的租金就得200万美元,美心800平方米的展厅注定是难以收回成本的。

但夏明宪一意孤行。

豪赌的结果可想而知,投入肯定没能收回,但其所产生的其他价值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那时,北美人认为中国是比较贫穷的,还未真正意义上走入国际市场,美心此举,震撼强烈。”美国很多著名报纸开始高密度报道,它们用了一个与当年国际政治气候相搭界的标题,《狼来了》。

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后续事件是,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的市长竟然找上门来。几番接触,这个名叫巴特利的人,最后竟然做起了美心门在北美市场的代理商。事实上,当年巴特利的市长任期将满,而他与美心的结缘,又为后来美心一举攻破北美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就在巴特利离开中国不久,夏明宪又接待了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非洲客人。

起初,夏明宪觉得对方就是一个酋长,而酋长,用他特有的夏氏幽默来表述“我觉得大概也就是个体户的头”。

殊不知,等这扇特殊尺寸的门即将做好的时候.夏明宪才了解到,这扇门安装的地点是尼日利亚皇宫。

——这些不可思议的段子听上去很像天方夜谭,但是在美心发展的25年中却的的确确存在。其间隐含着夏明宪鲜明的性格特点,一是敢闯敢想、二是胆大心细。多年前,他是一名水手,后来他的梦想是做一个赛车手。他对速度有着天然的偏好,同样对新事物又保持充分的嗅觉。

一年多前,美心制造基地的废旧厂房面临改造。年过五十的夏明宪竟然提出要在这里开辟几亩农田,然后把网络上曾经流行的“偷菜游戏”落地为现实。

对于前沿技术,夏明宪百般重视。2011年,他组织技术人员到意大利考察学习,最终发现了一个先进的钣金生产线,其主要是针对金属薄板的一种综合冷加工工艺,说白了就是一种汽车修复技术。

“这条生产线和美心防盗门生产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经过近半年的反复调试,为美心门量身定做的意大利萨瓦尼尼生产线应运而生,美心防盗门安全系数又提高了。”

“我以前的观点是让设备来适应门的生产,现存我想用造飞机门、装甲车门的设备来造门,其实只要模具稍加改动,世界高端门的梦想就容易实现。”

事实上,今天除了生产家用防盗门,美心早已跨入汽车门的生产研发领域。

开门的人(一)

掌管一家上万人的制造型企业,25年来,夏明宪从没有真正轻松过。

据说多年前一次兴之所至,他曾经亲自开着大货车去郊区送货。返程路上,夏明宪发现平常送货都说需要4个小时,可为什么自己只用了2个小时?是自己车速快了,还是员工中存在怠工现象?怠工现象是只出现在送货环节,还是企业内部各个环节都有出现?

夏明宪是一个危机感很重的人,为了一个他认为紧急的事件,可以半夜一两点召集20几位相关乃至不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回总部开会。2012年,他又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为口号,掀起了“再造美心”的改革浪潮。

在当时的夏明宪看来,产值30多个亿的企业,利润率却非常低。这是一种恐惧。

恐惧并非没有道理。比如作为传统制造业,一扇门的零件众多,每年在美心库房内进出的各种零件数量可想而知。然而,这么大一个物流数量,在进出流程上往往是先由搬运工用叉车把零件从厂外运进仓库,然后车间前去领用时,同样的人力耗费又再来一遍。

仅此一项,美心集团的仓库每年就需要几百个搬运工人和叉车。其浪费可见一斑。

——事实上,25年来,各种管理制度、前沿的管理思想、乃至顶级的第三方咨询公司等,都曾经在不同时期的美心相继登场,但夏明宪说,有一个问题他一直没有想透。

“比如有些‘棒棒’,为了抢5块钱的业务,冲过马路,结果被汽车撞死了;再比如擦皮鞋的人,为了1块钱,哪怕晚上9点要收摊了,看到有客人来了,还是会回来把鞋擦了再走。但这些事要是放在我们员工身上,是不可能的。”

“到底哪种激励方式在调动员工作积极洼上最有效?下指标?搞激励?建制度?树标杆?建文化?可是刚刚提到的擦皮鞋做搬运工的,他们有这些东西吗?”

合理的指标和激励之外,夏明宪越来越意识到,真正能够起到激发作用的,唯有员工内心的驱动力。

由此,便不难理解今天美心所体现出的那种气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心有着与当下被热炒的海底捞以及胖东来相似的企业文化,只是其一直运行在企业内部,而未有向外人道来罢了。

开门的人(二)

同样是改造人的行为。美心把“让一万多名员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作为企业使命,后来,夏明宪还在后面加了一句,“尽管今天还远未做到”。

在美心,1元钱可以将全家的衣服拿到工厂专门的洗衣部门清洗;洋人街卖的“一元馒头”。负责做馒头的员工可以从中分享30%的利润,一年下来,公司再从整体盈利中拿出一半作为员工福利基金。

美心把员工的“自尊心”看作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比如员工合同年限这个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很微妙的问题。时间签长了,员工容易产生惰性,所以有许多企业给员工的合同只签到一年,以压力来激发积极性。

夏明宪认为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实际上人是需要安全感的,饭碗随时不保的紧迫气氛,在企业中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

美心创造了“有限终生制”的人力资源政策。“有限终生制”即“终生合同制”与“末位淘汰”相结合,保证那些在企业干得好的人能够享受一份安全稳定,而对那些处于末位的消极员工则实行“岗位层级递退”的淘汰政策,科长变组长、组长变员工……当然,只要干得好,仍有“岗位层级递进”的机会。

又如,在洋人街地价倍增之后,夏明宪修建了1000多套商品房,最终他决定不对外出售,而是全部低价卖给员工。

走进美心集团,如果不是公司到处都有着醒目的LOGO,不少人很可能会怀疑这是一个旅游景点。而到处张贴的标语。“不许骗人”、“做人要厚道”等则传递了企业的另一种气质。

夏明宪从来不以“老板姿态”示人。有时他到车间看一看时,甚至还会顺手就给员工倒杯水。

夏明宪说:“就在你们来的前一天,我刚刚奖励了我们卖豆花的一个部门1000块钱,因为以前清洁不干净我罚了它的款。虽然它现在的清洁还是没有做干净,但是比原来好多了。你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但是比以前更好了,说明他们还是在认真地做。奖励1000块钱的效果,要比罚款的效果好得多……”

是的,奖比惩好,给予比不给予好,吃亏要比吃大亏好……25年来夏明宪把脑袋里想过的东西都做了,他说,他没有遗憾。

《沉思录》 篇7

一、文风简洁古朴

梁实秋的翻译活动文风简洁古朴,这多少是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他非常欣赏和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翻译时尤其注重并运用汉语行文的特点。“诗学取向”和“白话散文”并行,使译文的文风有简约、典雅的艺术特征。

And the example that he gave of utilizing without pride,and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any apology,all the lavish gifts of Fortune that contribute towards the comfort of life,so as to enjoy them when present as a matter of course,and,when absent,not to miss them;and no one could charge him with sophistry,flippancy,or pedantry;but he was a man mature,complete,deaf to flattery,able to preside over his own affairs and those of others.

命运之神赐给他的生活上的享受,他一概接受,既不得意洋洋,亦不觉受之有愧,有的享受的时候尽量享受,视为当然,没的享受的时候亦不觉得遗憾;没有人能訾评他犯有诡辩、戏谑或卖弄学问的毛病,他之为人是成熟的、完善的、不受阿谀的,能自治亦能治人。

译文使用了古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虚词:“之”与“亦”,一个“亦”字贴切地传达出“at the same time”之意,而将“able to preside over his own affairs and those of others”译成“能自治亦能治人”既简洁又有古文风采。

But to have the strength to persist in the one case and be abstemious in the other is characteristic of a man who has a perfect and indomitable soul...

享受而不逾度,禁绝而不以为苦,正是完美的坚强的意志之表现……

此处更加体现了梁实秋厚实的古文功底,“度”与“苦”字面押韵,但又不拘泥于古诗字数的局限,为了译文的准确,梁在此还借鉴了白话散文随意、上口的特色。

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凭借着对原文透彻的理解和自身深厚的中文功底将译文呈现得简洁、古朴,充分体现了梁实秋所推崇的“文贵在简约”的文风。

二、措辞准确达意

用词准确是译文准确的第一要素。准确用词需要把握原文中原词的确切语义及引申含义,还要有坚实的汉语用词功底。同时兼顾上下文及全篇的核心思想。

Do those things draw thee at all away,which befall thee from without?Make then leisure for thyself for the learning of some good thing more,and cease being carried aside hither and thither.

身外的事烦扰你吗?忙里偷闲去再学习一些好的事物吧,不要再被外物牵惹得团团转。

这段话主要是告诫世人不要为无谓的琐事烦扰。事虽多,却也要静心地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了解一些好的做人道理。所以将“make then leisure”译成“忙里偷闲”就再贴切不过了,而将“hither and thither”译成“团团转”既生动又达意。

三、考据严谨充分

通常情况下,译者只需将原文译出即可。但是作为翻译大家的梁实秋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读者答疑解惑,决不任意将难以理解的哲学思想、难以查找的古代哲人留给读者自己去考究、探询。为此梁实秋专门为《沉思录》添加了便于读者理解文意的批注,通篇达47处之多。

A second,that all this visible world changes in a moment,and will be no more;and continually bethink thee to the changes of how many things thou hast already been a witness.The Universe-mutation:Life-opinion.

第二,眼见的世界瞬息万变,然后趋于消灭;要不断地想念你自己亲见的有多少事物在变。“宇宙即变化,人生即主观。”

梁实秋批注:“人生即主观”一句是毕达哥拉斯派哲学家Democrates的格言。出现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二幕二景二五六行。原文是:“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四、贴近原文,保持原作风格

《沉思录》当初如何流传下来,已不可考,可以确知其作者为古罗马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现译本甚多,梁实秋所选用的是Haines的有希腊原文对照的英文译本。因为梁实秋认为这一译本比较而言最忠于原文,最能保持原文的面貌。梁实秋翻译《沉思录》时不仅选用了最忠实原文的Haines译本,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凡遇到无法理解、无法通达真意的文字时也决不胡乱猜测和杜撰,而是以他“慎行”的治学风范将原句直译,不通不明的地方则是以注解的形式诚实告之读者。下面仅举两例以展现《沉思录》之久远和奥勒留文笔之朴拙。

They know not how full of meaning are-to thieve,to sow,to buy,to be at peace,to see what needs doing,and this is not a matter for the eye but for another sort of sight.

他们不知道这些词句包含着多少意义———偷窃、播种、购买、沉默,发现有什么事情该做,这不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另外一种视觉。

注解:这第一节意义不甚通畅,疑原文有脱落成舛错。

读梁实秋的《沉思录》译本,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怀旧情绪。虽不一定是字字珠玑,读之却时时发人深省,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亦有所领悟。梁实秋简洁、古雅、严谨、诚信的翻译风格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他的翻译技巧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当今的翻译实践中,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摘要:译者的风格既体现了译者的学识与修养,也展现了译者的翻译理念、翻译态度和个性特征。《沉思录》是1800年前的一位古罗马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为世人留下的一部旷世杰作。梁实秋以他慎行、诚信的翻译态度为我们奉献了《沉思录》最好的译本,充分体现了他的翻译风格,同时也保留了奥勒留原稿质拙朴实的行文特色。

关键词:翻译风格,《沉思录》,文风

参考文献

[1](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沉思录[M].梁实秋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王慧莉.简析梁实秋的翻译理论[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3).

[3]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沉思录》 篇8

一、理性

马可·奥勒留屡次提到“理性”,似乎将其奉为人生的根本原则:“在每一活动中都好好地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沉思录》(下同)卷八32篇)反观自身,似乎总是在浑浑噩噩中疲于应付着各种琐事,提起“生活”这个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团乱麻的纵横纠葛,从未曾想过竟然还可以用“井然有序”来形容。或许,要想达到“理性”的境界,就要先从“使生活井然有序”开始。

就生活经验而言,我们时常要面临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做什么事情的权衡取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行动呢?还是理性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呢?马可·奥勒留给了我们这样的指导:“如

果你愿意宁静,那就请从事很少的事情。但是想一想是否这样说更好:做必要的事情,以及本性合群的动物的理性所要求的一切事情,并且像所要求的那样做。……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应当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一个人不仅应该取消不必要的行为,而且应该丢弃不必要的思想,这样,无聊的行为就不会跟着来了。”(卷四24篇)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理性”的人呢?马可·奥勒留强调要“退回自身”,关注自己的行为而不受外界所干扰:“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吗?给出时间来学习新的和好的东西而停止兜圈子吧。”(卷二7篇)我想,如果我们能专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上,就能用“理性”的观点面对世界和人生,就能按照“理性”原则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享受“井然有序”的愉悦。

二、本性

对于社会中差异巨大的不同个体来说,要想做到如上述这般“理性”地面对人生可能会存在着许多困难。因此,马可·奥勒留在反复强调“理性”原则的同时,又鲜明地指出“本性”的重要性:“热爱那仅仅发生于你的事情,仅仅为你纺的命运之线,因为,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于你呢?”(卷七57篇)

“张扬个性”,是我们这一代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号,一直被我们看作时尚的标志。但生活在近2000年前的马可·奥勒留却早已将“遵从本性”的原则视为重要的人生准则,并认为“本性”对人的行动有着内在的巨大的驱动力:“通过常常这样对自己说而清除你的幻觉:不让任何恶、任何欲望或纷扰进入我的灵魂,现在这是在我的力量范围之内,而通过观察所有事情我看见了它们的本性是什么,我运用每一事物都是根据其价值。——牢记这一来自你的本性的力量。”(卷八29篇)

可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是否“正确”,怎么敢贸然地放任自己的行动完全由“本性”来支配呢?对于这个问题,《沉思录》中隐藏着这样的答案:“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卷七11篇)所以,如果一个人既坚持“理性”的人生观,又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遵从本性”地生活,他就拥有了某种独立的力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卷六58篇)而这种“力量”,或许就是能引领我们正确地在人生之路上前行的钥匙。

三、德性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理性”是基础,“本性”是对“理性”的发展,而“德性”是二者的根本前提。有“德”在先,“理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本性”若无“德”,那么在“伪理性”上肆意发展的“恶本性”就没有任何价值。

在我国的民族性格中,自古就有“尚德”的传统,而马可·奥勒留同样也将“德性”作为人生的根本原则:“要每时每刻地塑造你自己,达到与满足、朴素和谦虚结为一体的自由。”(卷八51篇)

马可·奥勒留所言的“德性”是玄妙的:“上上下下、前后左右都是元素的运动。而德性的运动却不如此:它是一种更神圣的东西,被一种几乎不可见的东西推动,在它自己的道路上愉快地行进。”(卷六17篇)但同时又是由具体的品质所体现的:“展示那些完全在你力量范围内的品质吧:真诚,严肃,忍受劳作,厌恶快乐,满足于你的份额和很少的事物,仁慈,坦白,不爱多余之物,免除轻率的慷慨。”(卷五5篇)

由于“德性”仅存在于意识,空谈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作者强调“德性”的关键是将它融入自己的“本性”之中,让意识作用于物质,发挥其指导人生的功用:“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要成为这样的人。”(卷十16篇)

《沉思录》 篇9

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让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于近2000年前的《沉思录》一纸风行,成了2008年度畅销书第一名。《沉思录》走红,使得各种译本竞出。据统计,国内出版的《沉思录》现已有26个译本,其中18个译本是在2008年一年里集中推出的,涉及14家出版社、20名译者。去年从年头到年尾,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新译本的《沉思录》面市,有时候一月两本,如此多的复译本让读者眼花缭乱。与此同时也让复译这个话题再次成为了热点,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复译现象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鲁迅先生就曾著有《非复译不可》这篇文章。因此,在当今“快餐文化”的社会,文学名著复译本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正确地公正的态度看待复译现象。

1复译的定义

著名的翻译家林一安先生曾说过:“只有不朽的创作,没有不朽的译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复译的必要性。但是到底什么是复译,这是必须先搞明白的问题。复译在英语中叫做new translation或multiple translation,可以指译者对自己以往的旧译的修正润色,也可以指先前已有他人的译本,但译者觉得自己可以译得更好,于是就重译一遍。简而言之,复译指的是“已有译本之后,又出新译本”。

2复译重在超越与创新

许钧先生认为复译是一种文化的积累过程,他提出“文学翻译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变异,而是原作生命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是原作的再生。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翻译不可能有定本,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文学接受环境大大改变的今天,推出一个新的译本,会有其价值”。郑诗鼎先生也说过“好的复译其实是成功一种近于完全定本的途径和手段”。鲁迅先生更是明确指出“即使已有好的译本,复译也是还是必要的……取旧译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新心得,这才会成功一种近乎完全的定本。但因语言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从以上这些大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复译都是译者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它也是一种必然的翻译行为。

复译必须有所超越与创新。如何正确地评价复译质量的好坏,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是把不同的译作拿来相比较。

译作之间相比可以分为细微调整,小幅度调整和大幅度调整。为便于操作现仅以《沉思录》的两个译本为例说明,一个是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的译本(以下称何译),另一个是由文学博士李娟和杨志合译的译本(以下称李译)。

一是细微调整,指的是复译中使用了同义词或相似的表达方式,但译文的意义和句型结构基本没变。《沉思录》卷二开头有这样一句话Begin the morning by saying to thyself,I shall meet with the busy-body,the ungrate-ful,arrogant,deceitful,unsocial……

何怀宏译为: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

李娟、杨志译为:每天开始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我将会遇见某个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粗野的人、奸诈阴险的人、善嫉的人……

比较上面两个译本,可以看出李译只是对何译本中的部分用词作了改动,句子结构和基本意思并没有改变,这就是细微调整。

二是小幅度调整,指的是指复译对旧译仅作了小调整,在句子结构尤其是意义上没有对旧译作大改动。但由于这些小的调整,译文的意思和效果出现了少许的差异。

《沉思录》卷三开头有这样一句话:We ought to consider not only that our life is daily wasting away and a smaller part of it is left,……and retain the power of contemplation which strive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ofthe divine and the human.

何怀宏译为:我们不仅应当考虑到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且应当考虑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个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还能保持那种努力获得有关神和人的知识的思考能力。

李娟、杨志译为:我们应当考虑的,不仅仅是生命正在消耗,时日无多,还应当想到,即使能够活得长久些,怎见得我们就有把握保持领悟事物的能力,仍然能够不断思考有关神和人的事情。

两个译文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也毕竟存在着差异。相比之下,李译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何译文中“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这句话有些拗口,而刘译成“怎见得我们就有把握保持领悟事物的能力”,虽然意思上没变,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小幅度调整是有必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调整。

三是大幅度调整,指的是指对旧译作了大的改动,导致意义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沉思录》卷四的第一段:That which rules within,when it is according to nature,is so affected with respect to the events which happen,that it always easily adapts itself to that which is and is presented to it.……as fire lays hold of what falls into it,……andrises higher by means of this very material.

何怀宏译为:那种我们心中的支配部分,当它合乎本性时是如此爱好那发生的事情,以致它总是容易地使自己适应于那可能发生和呈现于它的东西。……就像火抓往落进火焰中的东西一样。……借助于这些东西越烧越旺。

李娟、杨志译为:当主宰我们内心的力量顺应自然时,就能运用天生的能力轻松自如地应付那些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就像火焰吞没落进它里面的东西一样。……借助这些别的物质让火势更旺。

把何译和李译作比较,就会发现这段话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区别,首先是句子结构上,第一句何译“那种我们心中的支配部分,当它合乎本性时是如此爱好那发生的事情”,有些不知所云,但李译用简单的“当…就…”句型清楚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最后一句何译成“就像火抓往落进火焰中的东西一样”,这样的译文难免有逐字逐句字面翻译的嫌疑,也给读者的阅读和审美造成一定的难度。但李译用了一个明喻“像火焰吞没落进它里面的东西一样”,不仅语言优美,而且一目了然,不会造成歧义。其次从意义上分析,对比两个译文,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句“That which rules within,…is presented to it.”李译文存在着误译现象,因为这一句有一个固定的搭配“so…that…”,一般翻译成“如此…以至于…”,而李译文没有体现出这句话内在的逻辑关系。

总的来说,这两个译本都是目前市场上质量较高的译本,虽然何译本倾向于采用直译的手法,使译文在可读性方面有些不足,但从宏观上看,抓住了原文的精髓,是不错的译文。与何译本相比,李译本倾向于意译,语言的可读性较强,而且语言简洁明了,意思表达得浅显易懂,也不失为受大众欢迎的译本。

结语

“《沉思录》现象”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复译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关键是要把复译与现在普遍存在的滥译、乱译区别开来。复译是在借鉴融汇旧译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译出自己的水平,译出自己的风格,在这方面何怀宏先生和李娟杨志两位博士都为我们作了表率,他们都以自己的劳动为翻译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要:探讨了翻译领域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复译现象,提出复译重在超越和创新,而非简单地重复机械翻译。现以市场上两个较权威的《沉思录》译本为例,从微观层面提出译本比较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复译,文学翻译,《沉思录》

参考文献

[1]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许钧.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3]郑诗鼎.论复译的研究[J].中国翻译,1992(2):21-23.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马可.奥勒留.沉思录(Meditation)[M].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马可.奥勒留.沉思录(Meditation)[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沉思录》 篇10

关键词: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黑格尔,历史哲学

黑格尔和布克哈特都是西方文明史极具智慧的思想者。黑格尔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起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的顶峰”;[1]布克哈特则被后世称为“史学家的圣哲”。两位智者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却不尽相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影响深远,后世的史学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现代著名史学家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的史学理想的源头就是黑格尔的哲学理念。尤为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很多史学观点源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是唯物主义考察方式的直接前提;马克思主义者虽然在运用上与它并一致,但在原则上却与它一致。”[2]而布克哈特有别与历史哲学的史观同样深刻影响了后世对历史的认识。布克哈特的历史研究被认为是“在所有的现代历史研究中,布克哈特的历史研究是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本性的。”[2]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可能不会为人人所接受,但广为人知是毋庸置疑。黑格尔无疑是为伟大的哲学家。不管他的哲学观点在现在看来是否得当,他都是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作为哲学家的黑格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会很自然地把他的哲学理论应用他对历史的解释上。在关于哲学与历史之间,黑格尔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用哲学分析历史的时候,他归结为一句话:“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唯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4]对此,布克哈特的批评是,“这一切都需要用事实来证明,而不能空口无凭地声称。”[5]与黑格尔不同,布克哈特是位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当然他们的各自主要身份不是用来判断他们史观孰高孰低的依据。但,显然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对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不认同的。在他的《世界历史沉思录》中,他直接写道“........,我们在这里不谈历史哲学。”[5]对于历史哲学,布克哈特的态度是不含糊的:“历史哲学说起来有点像半人半马的怪物,是一种明显的自相矛盾,因为,历史的本质在于以协调的方式进行整理,因此它有别于哲学,而哲学的根本在于以归纳的方式进行概括,所以它也不同于历史。”[5]

在具体分析布克哈特对历史哲学的批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做一番梳理了解。刚才讲到了黑格尔的历史观是基于他的哲学思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很艰涩是出了名的。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就直截了当地指出“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1]但他的历史哲学却很明确直白。他在《历史哲学》中直接告诉世人:“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从世界历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种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这个‘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而且它在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中,显示了它这种单一和同一的”。[4]按黑格尔的意思,世界历史实际上是按理性的方式运行的,而且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将会有一个理性的结果,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的理性和必然的进程。也可以说,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有章可循,世界历史的结局是早已注定,只是早晚问题。对此,卡尔.洛维特对黑格尔的历史观做的概括很到位:“历史指向一个终极目的,并由一种神明意志的天意所指导,在黑格尔的概念中,是由作为‘绝对强而有力的本质’的精神或者‘理性’所指导。”[2]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历史的认识很乐观,这种观念试图“确认关于世界发展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程序。”

同时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4]他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历史看成是人类不断赢得自由的历史过程:在东方世界(中国、巴比伦和埃及的文明),准则乃是专制和奴役,自由只限于一个人(君主)的身上;希腊—罗马世界,尽管保留着奴隶制,却扩大了自由的领域,声称自由乃是公民的权利;到了近代,日耳曼各民族实现了所有人的自由。黑格尔的历史逻辑有章有法,理性十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如此“理性”,在布克哈特看来却显得武断和草率。布克哈特指出:“黑格尔并没有告诉我们永恒的智慧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具体内容。这种预想的世界计划只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它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5]布克哈特在《世界历史沉思录》中一开始就表明,他不想谈历史哲学。他的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用一些比较随意的思路对历史观察和历史研究方面的一系列现象和观点进行审视。”他也拒绝去找寻历史的最终目标,而对历史的最终目的的探寻恰是历史哲学的目标所在。布克哈特对历史有个最终的归宿表示怀疑。他“既不以哲学的方式构造‘世界历史’,也不想推进专业的博学”。[2]对于历史,他在书中写道:“‘历史是生活的领路人’这句话我们熟悉的话就具有了更高和更朴素的意义。借助过去的经历,我们不希望变得精明(免得下一次犯类似的错误),而是希望变得更有智慧(一辈子享用)。”[5]历史的知识在布克哈特这里转化为智慧。因为在布克哈特看来“历史中包含一种永恒和不朽的因素,所以它能够对现今的文化危机起到一种平衡作用”。[5]研究历史不是为对历史进行追根溯源,而是去确定这些永恒和不朽的因素,获取智慧来给现世的危机提供一些有益有用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布克哈特治史的特色所在。他所开创的文化史,也是基于这种认识。“文化史”具体讲就是人类精神活动史。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精神有别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的思想里人只是实现“绝对精神”的工具。“各民族和各个个人一样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追求的是什么,无论它们是顺从还是违背上帝的意志和目的,它们都是上帝手中的工具。”[2]人类的意识和行动都体现了绝对精神。而布克哈特所讲的“精神活动”的主体是人,人不是工具,人是精神的直接创造者和承载者。世间的各种艺术作品,包括建筑,绘画,诗歌,音乐等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这些艺术品沉淀着人类精神的精华,这些精华就是“历史中包含的永恒和不朽的因素”。“在时间的不断流逝下面,在人类生活的千变万化后面,历史学家总是希望发现经久不变的人性特征。”[17]布克哈特就是其中伟大的一位。布克哈特通过对文化的研究,具体讲就是对一些艺术作品的研究去找寻这些永恒不朽的因素。所以布克哈特的历史研究旨在追求一种有利于我们人类的智慧,从而使我们受到启发而受用终身。他无意于通过历史的探索来告诉世人历史会如何发展,历史最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显然,在对历史的认识上,布克哈特很谨慎,不随意对历史下结论,黑格尔的那种认为历史会有一个最终的归宿在布克哈特看来是对历史的一种轻率的看法。

布克哈特对历史哲学的“可臻完善性”的进步历史观也有自己的认识。布克哈特在《沉思录》中写道:“没有证据表明,人的灵魂或者脑量在这么长的历史长河中变好或者变多,而人的能力却早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5]在此我们可以理解布克哈特是想要告诉人们:人的精神境界不一定会随着历史的延续推进而不断提升完善。对这一点,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好像显得有点悲观和难以理解。我们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物质生活如此丰富,难道这不是进步吗?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进步。但倘若说历史进步就仅仅局限于此,那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因为历史的主体———人的精神没有进步,这样的历史进步不管是逻辑上,还是常识上都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历史进步应该意味着人的进步,这包括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都进步了。布克哈特在书中写道:“被人们称之为进步和道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无非就是通过多样和丰富的文化,并且借助国家权力归个性加以束缚;这种束缚有时甚至可以发展到令个性完全退出社会领域的程度。此外,赚钱成了压倒一切的活动,所有的动机都可以归结到那里去。”“生活在今天的人有一个心虚的地方,那就是,现在挣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和有保障,不过,一旦生财之道受到威胁,那么与钱财密切相关的良好感觉也将烟消云散。”[5]听完布克哈特的话后,再好好审视我们时代的人和事,我们会自信地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精神没有被赚钱所束缚住吗?当一个时代为金钱疯狂,眼中只闪烁着金钱的光,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时代即使黄金遍地也不能说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布克哈特对历史的忧虑在今天看来也是没有过时的,或许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布克哈特对进步史观的怀疑是略显悲观,因为毕竟进步总是让人鼓舞,让人有不断前进的动力。但这样也容易导致一种盲目和冒进,历史上的很多悲剧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布克哈特的怀疑和悲观,与其说是一种消极情绪,不如说是一种对历史发展审慎的洞见。人类在面对并思考自身的历史时,黑格尔的进步史观会给我们一种前进的动力,布克哈特的忧郁和悲观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却带来了同样不可或缺的警觉和启示。

总之,历史是什么?如何认识历史?认识历史的意义何在?只要有人类存在的一天,人类的历史就将延续,这些问题将萦绕着人们,将不断有人用各自或相同或相异的方式方法去思考去探索去考察。黑格尔在思考,布克哈特也再沉思。黑格尔对历史的思考意在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设计出一个蓝图,企图把整个人类历史纳入这个蓝图让人一目了然,知根知底,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带有乐观情绪的理论。而布克哈特显得低调沉稳些,布克哈特虽然对历史的热爱和痴迷是不容置疑的,但他那淡淡的忧郁和悲观还是从在他书写历史的笔端流露出来。在我看来,布克哈特的这种治史态度,他的这种忧郁和悲观是对历史敬畏的一种自然真诚的表现。

参考文献

[1][8][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 (下卷) .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年, 第275页, 第276页。

[2][3][10][13][16][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微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 第77页, 第54页, 第81页, 第48页, 第83页。

[4][9][1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 第8页, 第8~9页, 第17页。

[5][6][7][12][14][15][18][19][瑞士]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M].金寿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2页, 第2页, 第2页, 第3页, 第8页, 第VII页, 第59页, 第59~60页。

上一篇:粉煤灰的性能下一篇:联合沙丁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