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组织的损伤

2024-07-11

脑组织的损伤(精选十篇)

脑组织的损伤 篇1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共6例患者, 其中女性1例, 男性5例。年龄3~48岁。

1.2 病因

1例女性患者3岁, 系车祸致右侧头皮及颌面部大面积撕脱伤导致腮腺损伤, 暴露。其余5例男性患者系刀刺伤3例, 车祸外伤2例。这6例患者腮腺导管均未断。

2 治疗方法和结果

局麻下彻底清创, 缝扎腮腺腺体, 严密缝合腮腺嚼肌筋膜, 分层缝合肌层, 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后腮腺区行加压包扎。术后禁食酸辣食物, 口服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 如654-2, 10mg, 3次/d, 饭前半小时。

6例患者中, 除1例3岁女性患者7d拆线后出现涎瘘, 后行局部加压包扎2周后涎瘘完全愈合, 其余5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和涎瘘, 疗效满意。

3 讨论

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很容易合并腮腺损伤, 处理这些创口时要仔细、认真, 详细检查是否存在腮腺及其导管的损伤。缝合时一定要严密缝合腮腺嚼肌筋膜, 必要时以“Z”形筋膜瓣覆盖腺体损伤处。缝扎腺体断面时不要过深、过多, 要避免缝扎了面神经分支而导致面瘫。术中若发现腮腺导管断离时, 要立即行导管吻合术, 先经口内导管插入直径1mm的塑料导管达手术区, 找到导管远心端;依据塑料管所在位置, 挤压腺体寻找导管近心端;去除导管断端的纤维疤痕组织, 使塑料导管贯穿腮腺导管的近、远心端, 以9-0无损伤缝线行导管吻合术。只要处理得当, 完全可以避免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护士指导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护理七 篇2

2.分离排出 较大坏死灶不易完全吸收,其周围发生炎性反应,其中的白细胞释放溶蛋白酶,加速坏死边缘坏死组织的溶解吸收,使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离。坏死灶如位于皮肤的或粘膜,则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溃疡;肾、肺等内脏器官坏死组织液化后可经相应管道(输尿管、气管)排出,留下空腔,称为空洞。溃疡和空洞以后仍可修复。

3.机化(organization) 坏死组织如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周围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等组成肉芽组织,长入坏死,逐渐加以溶解、吸收和取代,最后成为瘢痕组织。这种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烧烤烟雾对小鼠肾组织损伤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烧烤烟雾;小鼠;肾组织;损伤

烧烤烟雾一词由烟雾一词扩展而来,是指由烧烤油烟和雾凝结后形成的雾状物。随着烧烤烟雾浓度过高造成危害人类的事件越来越多,关于烧烤烟雾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有必要提出来。在国内有研究表明烧烤烟雾对大鼠肺组织有影响,可能与烟雾中包含的细小可吸入颗粒,CO,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苯并芘等有关。但目前尚无报道烧烤烟雾对肾组织的影响变化。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来观察不同浓度的烧烤烟雾溶液对小鼠肾组织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由长沙医学院机能实验室提供的健康雄性成年SD小鼠30只,体重20~22g。在12h节律下喂养,室温和湿度分别维持在20。C和50%左右。

1.2溶液配制用1L容积的玻璃瓶收集烧烤烟雾,每升烟雾用40ml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为2.5g/L的溶液,再用生理盐水分别稀释成浓度为1.75g/L,1g/L,0.25g/L的溶液。

1.3实验设计将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n=6),其中4组为实验组,分别编号为Ⅰ-1,Ⅰ-2,Ⅰ-3,Ⅰ-4,剩余的一组为对照组,编号为Ⅱ,用浓度2.5g/L,1.75g/L,1g/L,0.25g/L的烧烤烟雾溶液分别灌胃实验组的小鼠;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每12h灌胃一次,每次0.5ml.连续灌胃45天后,一位实验员用颈椎脱臼的方法将小鼠处死,另两位实验员对小鼠进行解剖取出其两侧的肾,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固定,隔天肉眼观察,再制作肾组织切片,记录观察到的肾组织的变化。

2结果

所有小鼠均顺利通过实验。本研究实验中小鼠的肾组织在肉眼观察下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充血,水肿,出血,萎缩等异常变化。光镜下显示,Ⅰ-1组有肾小管损伤,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Ⅰ-2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少量出血;Ⅰ-3组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大量出血;Ⅰ-4组少量出血,没有很大的变化。

3讨论

烧烤烟雾溶液对小鼠的肾组织有损伤的作用。随着烧烤烟雾溶液浓度的降低肾组织的损伤程度逐渐减轻。从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结果说明烧烤烟雾能损伤小鼠的肾组织,这可能与烧烤烟雾中含有丙烯酰胺这种成分有关,丙烯酰胺是一种二类致癌物,具有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2]丙烯酰胺能够抑制正常大鼠的抗氧化能力,使机体无法清除自由基而产生氧化损伤。[3]当丙烯酰胺这种物质到达肾组织后,肾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弱,影响肾组织的正常功能,它会损伤肾组织,使肾组织产生炎症反应。从而我们可从切片中看到有炎症细胞浸润,故丙烯酰胺浓度越高即烧烤烟雾浓度越高,肾组织的损伤程度越严重,可从炎症细胞的数量上看出来。所以可以简单的认为烧烤烟雾浓度与肾组织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由此我们联想到烧烤烟雾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烧烤烟雾可能对我们的肾组织有着类似的损伤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引起重视,尽量减少与烧烤烟雾接触的机会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常艳萍,徐占森.露天烧烤的环境污染与卫生问题探析.[R].中国科技信息.2007(20)

[2]王皓.丙烯酰胺对雄性动物生成及成体干细胞的毒理学研究.[S].南京农业大学.2010

[3]赵红,江城梅,赵文红,申林,陈丽丽.丙烯酰胺致大鼠氧化损伤.[R]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11)

脑组织的损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74例, 男39例, 女35例;年龄10~64 (37.68±4.22)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 坠落伤21例, 锐器伤6例, 炸伤6例;其中急性损伤51例, 陈旧性损伤23例。

1.2 方法

急性损伤患者:较小损伤患者断端结扎缝合, 术后给予患者口服阿托品、加压包扎治疗。大损伤患者:摘除腮腺浅叶, 同时给予患者神经解剖术治疗, 术后口服阿托品及加压包扎治疗。腮腺主导管全部或部分断裂患者:由断裂处、腮腺导管入口将塑料管插入, 在腺体段1.0cm处停止, 断裂腮腺导管进行无创缝线, 吻合断端, 将断裂腮腺腺体挤压出, 观察吻合处无液体流出后停止, 术后14d左右将塑料管拔出。陈旧性损伤患者:对于术后未出现面神经损伤患者, 可造瘘治疗。伤后30d左右腮腺腺体瘘患者:外瘘者将瘘口周围皮肤切除, 并对瘘道搔刮, 缝合后加压包扎;内瘘患者行穿刺抽液治疗, 进行局部加压, 伴随面神经损伤患者, 常规全麻术下进行二次清创缝合治疗。

2 结果

40例急性损伤患者均痊愈, 患者住院时间为 (11.25±3.14) d, 伤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标准, 术后未出现腮腺导管瘘、腮瘘, 神经吻合患者均在术后9~12个月内恢复正常;34例陈旧性损伤患者中, 导管瘘及腮腺腺体瘘患者均痊愈, 其中神经移植及面神经吻合患者3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患者面部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颌面部较为特殊, 因此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同时伴随腮腺导管、腮腺及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腮腺损伤是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常见并发症, 在进行清创治疗时, 医者经验不足或操作不规范等均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2], 在对裂开皮肤进行处理时, 仅进行清创而未有效缝合, 同时受损腮腺导管、腮腺及面神经治疗及处理不及时, 患者术后常出现腮腺导管瘘、腮腺瘘及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面部美观受到影响, 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及时给予患者治疗, 规范操作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尽早发现腮腺损伤并给予有效的治疗, 能够减少涎瘘发生, 有效保留腺体功能, 实现伤口的一期愈合[3]。在对涎瘘进行处理时, 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法:采取加压包扎联合抑制腺体分泌治疗是腮腺腺体瘘的有效方法, 然而患者恢复时间较长[4];对于未出现明显缺损导管患者, 采用显微外科方法将瘘口进行吻合, 多可有效愈合, 然而治疗后部分患者导管断裂口可形成瘢痕、肿胀及粘连等, 手术难度加大;上述手术治疗仍未痊愈患者, 可通过电X射线对腮腺区进行照射, 效果均良好, 然而患者腺体功能可能丧失, 同时致畸风险显著增大[5];对于出现感染的涎瘘患者, 可通过摘除腺体的方法进行治疗。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治疗前, 需要对其面神经分支、腮腺及面横动脉等进行检查, 观察是否出现损伤, 可由口内腮腺导管开口处将细导管或泪道探针插入, 从而帮助导管断端定位。近断端较易发现, 可对腺体挤压, 观察涎液流出, 从而对导管断端进行判断。近年来唾腺造影术及逆行性美蓝染色均在腮腺区损伤的临床诊断中使用。

陈旧性腮腺损伤治疗时, 需要对其受损时间及类型进行观察, 并选择针对性治疗。早期损伤外瘘患者可给予加压包扎治疗, 在对内瘘穿刺抽液后进行加压包扎治疗。对于受损时间较长且有瘘道形成患者, 可通过腺体摘除术或瘘道封闭术治疗, 总之在对陈旧性腮腺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时, 需要对其面神经损伤及腮腺损伤情况进行观察, 对损伤类型进行科学划分, 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保留其腮腺功能。总之, 对于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合并腮腺损伤患者尽早给予其针对性治疗, 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志坚.颌面部软组织损伤216例诊治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1) :82.

[2] 赵运流, 黄伟光, 乐祖蒙.邻近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34例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39 (6) :697-698.

[3] 赵运流, 高志, 牙祖蒙, 等.个体化前臂皮瓣Ⅰ期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J].肿瘤防治研究, 2008, 35 (5) :347-349.

[4] 李雅冬, 杨凯, 张劲松, 等.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4 (13) :1014-1015.

护士指导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护理一 篇5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表现形式和轻重程度不一,轻者当招致损伤的原因消除后仍可恢复,重者则可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兹分述如下:

一、变性和物质沉积

所谓变性(degeneration)乃指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而数量显著增多。但使用这一定义时必须慎重,因为有时细胞内某种物质的增多恰属生理现象而并非病理性改变。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当原因消除后,变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仍可恢复。但严重的变性则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变性可概括分为二大类;细胞含水量异常;细胞内物质的异常沉积。

(一)细胞水肿

人体约一半由水构成,其中约2/3存在于细胞内,约1/3存在于细胞外。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水分互相交流,协调一致,保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但当因缺氧、缺血、电离辐射以及冷、热、微生物毒素等的影响,而致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损,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或细胞膜直接受损时,则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形成细胞水肿,严重时称为细胞的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形态学:水肿的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基质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较为透明、淡染,胞核也常常被波及而增大、染色变淡、从而使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变之称(图1-17)。电镜下,除可见胞浆基质疏松变淡外,尚可见线粒体肿胀及嵴变短、变少甚至消失;内质网则广泛解体、离断和发生空泡变。严重的水变性有时与渐进性坏死和坏死难以区分。

在电镜技术问世之前,有混浊肿胀之称,用以形容细胞肿胀和胞浆出现颗粒而变混浊,相应的器官(如心、肝、肾等实质性器官)在肉眼观上肿胀、边缘变钝、透明度降低(混浊)。电镜检查表明,胞浆内的颗粒实乃水肿时肿大的线粒体和扩张断裂的内质网,但有时也可为小泡状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的沉积。故为避免误解,现已放弃混浊肿胀这一名称。

脑组织的损伤 篇6

龙血竭是百合科植物剑叶龙血树的含脂木材经提取得到的树脂精制而成,主产于我国广西、云南和海南。其性温、平,味甘、咸,无毒,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软坚散结、生肌敛疮、补血益气等功效,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内含多种成分,药用价值极高,近年来其临床应用已引起国内外学着的重视。2008年6月~2011年5月收治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263例,使用龙血竭胶囊(或肠溶片)治疗,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63例中,176例,女87例,年龄3~75岁。其中扭伤69例(26.2%);挫擦伤128例(48.7%);碾压伤66例(25.1%)。车祸伤96例,殴打伤77例;开放伤83例,闭合伤180例,复合伤33例。对合并有骨折、明显脏器损伤者除外。

治疗方法:首先对有开放性损伤者行彻底清创缝合术,并结合抗感染治疗;对所有伤者予内服龙血竭胶囊(或肠溶片)治疗,其中51例并给以龙血竭粉末加栀子粉,以凡士林或95%乙醇调敷患处,外加纱布或塑料薄膜轻松包扎。

结 果

伤处3~7天完全消肿止痛者112例(42.5%);明显减轻者147例(54.8%);效果不明显者4例,占1.52%;总有效率达98.48%。其中出现皮肤过敏(药疹)3例。

讨 论

龙血竭药效独特,是“活血之圣药”(《本草纲目》),“跌打损伤”之要药,其化学成分以酚类化合物为主,还分离检测出了挥发油、多糖、甾体及甾体皂苷类、萜类、烷烃类、酸类、酯类及植物防卫素等化合物130多种。酚类成分是其主要的生理活性成份,其中又以其黄酮类化合物为主,具有抗心律、软化血管、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消除体内自由基、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活性[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龙血竭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作用,它能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延长LDL氧化修饰延迟时间、降低正常小鼠血中丙二醛水平、抗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龙血竭的主要成分总黄酮可明显降低血黏度和血细胞比容,缩短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时间,提高血浆中环磷腺甘酸水平,降低环磷鸟甘酸的含量,并能使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提高,缩短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显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2],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它又能促使血小板在血管破口处聚集,从而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起到收敛止血的作用,故龙血竭在血症治疗方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龙血竭中的酚类和甾体皂苷等成份,具有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心脏冠状动脉流量、调整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脂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龙血竭含有的植物防卫素,具有抗真菌、祛腐生肌作用,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其含有的龙血竭皂苷则具有强大的抗炎镇痛作用,并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另外还有一定的抗衰老、抗肿瘤作用。临床上对外伤、炎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皮肤病、骨科疾患等均有治疗作用,临床报道较多的是治疗冠心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外伤、宫颈糜烂、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痔疮、褥疮、高脂血症、糖尿病足、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结肠炎等疾病。

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一般软组织损伤要在2~3周时间才能恢复。受伤后1~2天,局部组织缺血,急性无菌性反应强烈,大量组织渗出水肿,治疗应以制动、冷敷、止血消肿、镇痛和缓解炎症反应为主。之后1~2周内则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为主。机体创伤是体内氧自由基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氧自由基除加重创伤的直接损伤,还可引起多系统功能损害[3],因此,创伤后机体内拮抗氧自由基的主要体系-总抗氧化能力(TAO)的大小,对病情的发展和转归起重要作用,而用龙血竭后TAO有显著提高,故治疗效果明显。机体受损伤后血糖会升高,而应用龙血竭治疗后血糖逐渐下降[4]。血竭中含有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和免疫细胞增殖的成分,故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而抗炎及促进表皮修复作用,与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和降低血液黏度等药理机制有关[5]。本组急性软组织损伤263例均口服龙血竭治疗,有的患者结合龙血竭粉末加栀子粉以95%乙醇或凡士林调敷外用,总有效率达98.48%,而且大大缩短了损伤修复愈合的时间。本组病例服药后多未诉特殊不适,仅4例出现过敏反应,以药疹为主,血常规、血小板及尿液检测结果也未见异常改变。笔者认为急性软组织损伤可以尽早使用龙血竭治疗,除非合并内脏破裂出血、明显血管断裂、骨折等较严重情况。栀子具有解热、消肿功效,可加速软组织愈合,已经临床研究证实。它和龙血竭一起外敷,利用酒精的挥发性能,使药物成分经皮肤毛孔快速渗透吸收参与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愈合。

参考文献

1 刘芳,戴荣继,邓玉林,等.龙血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0,21(15):1437-1438.

2 文东旭.龙血竭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1,32(11):1053.

3 陈瑗,周汶.自由基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8.

4 王贵红,李江琳,郑兰东,等.龙血竭胶囊治疗软组织挫伤230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9):1770.

5 王锦亮,李兴从,江东福,等.云南血竭的化学成分及抗真菌活性[J].云南植物研究院,1995,17(3):336.

脑组织的损伤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健康3周龄wistar大鼠:雌鼠40只, 体重60~80 g;雄鼠20只, 体重70~90 g。动物购于内蒙古实验动物中心, 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合格证号8806R011。自由饮水及进食。

1.1.2 主要试剂

97%毒死蜱农药;MDA、SOD、GSH-PX试剂盒。

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选择3周龄Wistar大鼠, 40只雌鼠与20只雄鼠, 自由饮水及进食, 养至成年。成年后雌雄以2∶1的比例合笼交配, 确认雌鼠妊娠后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 (玉米油溶剂组) 和CPF浓度分别为1/50LD50、1/100LD50、1/180LD50 (LD50为135 mg) 的3个暴露组, 于GD6 (gestation days, GD, 妊娠后6d) ~PND21 (postnatal days, PND, 出生后21 d) 经灌胃给予雌鼠染毒。子鼠出生后21 d断乳, 并继续自由饲养至8周龄处死。

因经口暴露染毒能更好的控制剂量, 故采用灌胃染毒。而胎鼠和新生鼠则通过母鼠间接染毒即CPF通过胎盘和乳汁对仔鼠染毒。同时, GD6到PND21是子鼠大脑器官形成到神经发育成熟时期。本实验选择通过母鼠染毒子鼠神经发育敏感阶段间接暴露毒死蜱的。以评价受试物毒死蜱在整个神经发育阶段染毒对子代出生后发育影响的毒性作用。

1.2.2 10%大脑组织匀浆的制备

子鼠饲养8周龄末乙醚麻醉, 心脏采血处死;即刻分离摘取大脑, 并将其纵向分成两半, 左侧大脑称重后甲醛固定待检;右侧大脑称重后放入离心管中, 加入其重量9倍体积的预冷0.9%的生理盐水, 用组织匀浆机充分研磨制备10%大脑组织匀浆, 继而3 000 r/min、10 min离心, 上清备用。1.2.3脑组织神经毒性及其氧化损伤指标的检测利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检测8周龄子鼠10%大脑组织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丙二醛 (MDA) , 具体操作按照说明书实施。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统计分析。体重、脑重、脏器系数、MDA含量、SOD活力、GSH—PX活力等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各组差异;非正态资料和方差不齐的资料用秩和检验分析。

2结果

2.1 毒死蜱对子代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脏器系数的计算公式:脏器系数 (%) = (脏器重量/体重) ×100%

经SPSS软件的方差分析, 各剂量组间8周龄大鼠体重和大脑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3, P=0.88>0.05;F=0.67, P=0.58>0.05) , 但伴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大鼠体重和大脑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各剂量组间大脑脏器系数随染毒剂量的增加也有下降的趋势 (F=0.67, P=0.58>0.05) , 见表1。

2.2 妊娠期毒死蜱暴露对8周龄子鼠大脑SOD活力的影响

GD6~PND21毒死蜱暴露后, 各暴露染毒剂量组8周龄子鼠的SOD活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4.77, P<0.05) , 经SNK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各染毒剂量组的SOD活力均低于玉米油溶剂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1/100LD50组与1/50LD50组间SOD活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0.05) , 但仍然能看出随着CPF剂量下降, 脑中SOD活力有下降的趋势,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各剂量组之间比较, P<0.05。

2.3 妊娠期暴露CPF对8周龄子鼠成年后GSH-PX活力的影响

上述各剂量组的数据资料基本服从正太分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方差不齐, 后经自然对数转换发差齐且P>0.1, 各暴露染毒剂量组间GSH-PX活力的差异经SPSS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45, P<0.05) 。进一步SNK法比较显示:1/180LD50剂量组与玉米油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0.05) ;而1/100 LD50与1/50LD50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44>0.05) 。但是1/100LD50组、1/50LD50组中分别与1/180LD50组、玉米油对照组比较, GSH-PX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各剂量组之间比较, P<0.05。

2.4 妊娠期暴露毒死蜱对8周龄子鼠大脑中MDA含量的影响

经过方差分析可见, 各暴露染毒剂量组8周龄子鼠大脑中MDA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3.49, P<0.05) 。经SNK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 任意两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剂量组MDA的含量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各剂量组之间比较, P<0.05。

3 讨论

脏器系数又称脏体比, 是实验动物某脏器的重量与其体重之比值。通常各脏器与体重的比值比较恒定。动物染毒后, 受损脏器重量可以发生改变, 故脏器系数也随之而改变。该次实验根据设计选择大鼠大脑组织, 结果显示各剂量组体重、大脑重及脏器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些指标却伴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均有下降趋势, 该下降趋势提示大脑可能是毒死蜱毒作用的潜在靶器官。

SOD是一种广泛存在生物体内, 能够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维持机体中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动态平衡的一种金属酶, 具有保护生物体, 防止衰老和治疗疾病等作用[4]。是细胞内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的酶的保护系统的重要成分[5]。该研究实验显示:毒死蜱各染毒暴露剂量组的子鼠脑SOD活力均低于溶剂对照组 (玉米油组) 。提示毒死蜱可能造成大脑的氧化损伤。且损伤程度 (SOD活力的下降) 可能与毒死蜱染毒剂量呈负相关。而结果中1/100LD50组与1/50LD50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源于已近成熟的8周子鼠身体是代偿机制的补偿作用所致。

GSH-PX是生物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 它可以消除机体内的过氧化氢及脂质过氧化物, 阻断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 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6]。该实验检测结果显示:1/180LD50剂量组和玉米油组GSH-PX活力高于1/50LD50、1/100LD50剂量组, 说明低剂量暴露组子鼠大脑中可致大脑损伤的自由基较少, 从而GSH-PX消耗相应就少;但是中剂量暴露组与高剂量暴露组之间、低剂量暴露组和玉米油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原因可能是子代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母体暴露毒死蜱的剂量往往不利控制, 加之子鼠个体的差异和生理的代偿机制的差异的影响。

MDA是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的终产物, 是反映氧自由基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7]。组织中MDA含量的多少表示脂质过氧化的强度。该实验结果显示:MDA的含量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且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说明各染毒暴露剂量组的子鼠大脑受到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 而染毒的剂量越高, 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的终产物越多。

生物体内的氧化代谢会产生少量的自由基, 但是在一些损伤因素作用下可以诱导体内大量自由基的堆积, 细胞中抗氧化保护机制不足时, 使活性氧产生堆积并对细胞产生毒性, 从而产生氧化和抗氧化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状态称为氧化应激。所以大脑在受到损伤后, 抗氧化应激的酶类SOD和GSH-PX就会产生消耗。该实验的数据也显示出来随着剂量的增加这两个酶活力的变化趋势, 表明抗氧化系统启动, 脑组织受到氧化损伤。而氧化损伤的终产物MDA更是由剂量反应关系反应了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实验提示大家在1/50LD50、1/100LD50、1/180LD50剂量的毒死蜱还是会通过母体造成孩子成年后的脑组织的氧化损伤, 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妊娠早期暴露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对子代鼠成年后大脑氧化损伤与机制。方法 在母鼠妊娠后第6天至子鼠出生后第21天给予灌胃染毒, 染毒剂量1/50LD50、1/100LD50、1/180LD50浓度的CPF和玉米油组。待子鼠长到第8周后处死, 处死取脑做匀浆测大脑匀浆中丙二醛 (MDA) 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D) 活力。结果 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 SOD的活力、GSH-PX的活力下降;而MDA的含量增加, 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各暴露染毒剂量组的上述指标还与玉米油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妊娠期毒死蜱暴露对8周龄子鼠大脑组织具有神经毒性, 其机制可能与毒死蜱暴露至大脑氧化损伤有关。

关键词:毒死蜱,脂质过氧化,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参考文献

[1]李亚楠, 刘晶晶, 陈少华, 等.毒死蜱的应用现状及降解研究进展[J].广州农业科学, 2011 (6) :92-97.

[2]罗鹏飞, 张永青, 苏健, 等.毒死蜱的毒性及其对人类的危害[J].江苏预防医学, 2013 (7) :36-38.

[3]Parran DK.Magnin G, Li W, et al.Chlorpyrifosaltersfunctiongalintegrityandstru ctureofaninvitroBBBmodel:co-culturesofbpvineendothelialcellsandneonatalr atastrocytes[J].Neurotoxicology, 2005, 26 (1) :77-78.

[4]李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化工材料工程研究, 2007, 12, 24 (6) :9-11.

[5]雷小英, 李素平.毒死蜱对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0, 36 (5) :258-260.

[6]邹剑锋, 吕绍武.具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含硒四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2, (5) :983-987.

脑组织的损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治疗的上肢组织损伤患者66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各33例患者。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1~69岁, 平均年龄 (40±6) 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1例, 年龄34~66岁, 平均年龄 (41±6)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输液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 采用常规处理对创伤进行清创, 坏死组织清除后对骨折部位实施固定, 将血管与神经缝合, 尽可能满足缺损的部位在无张力下实施神经外膜的缝合, 吻合肱动脉和相关静脉, 尽量多吻合浅静脉, 对于缝合血管仍有缺损者采取下肢浅静脉的桥接手术, 用肌肉组织对神经和血管进行覆盖[2]。选择患者自身的游离组织皮瓣进行移植, 对于皮肤大面积剥离者实施修整, 进行全厚皮片的原位缝合, 进行远端的加压包扎, 术后采用石膏进行固定, 常规行抗凝、消炎、消除水肿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外科护理。指导患者保正确体位, 伤肢和心脏同一水平, 减轻肿胀与疼痛, 保证引流管通畅;手术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观察血压、脉搏、尿量等情况变化,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护士要了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 通过交流等形式向患者讲解成功手术的病例, 鼓励患者配合临床治疗;其次, 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护士应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的不舒适感;第三, 采用分散注意力、轻抚患侧肢体、保持舒适的体位、调整呼吸方式、谈心等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方法记录患者的疼痛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使用±s进行表示, 组间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使用百分比进行表示, 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比较

由表1可知, 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563、12.1467, P=0.0000<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00<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00<0.05

2.2 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知,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254, P=0.0000<0.05) 。

3 讨论

临床实施显微外科修复主要是以修复或者重建为目的, 手术复杂,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3]。患者对手术过程存在恐惧、担忧, 对术后康复状况存在疑虑, 不但加重了患者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 而且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了解其心理诉求, 鼓励患者, 消除其不良情绪,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对患者进行鼓励, 并指导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 根据患者的反应轻抚患侧肢体以缓解疼痛,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缩短术后交接时间。本研究对进行显微外科治疗上肢组织损伤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明显较短, 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疼痛, 而且能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拉近护患关系, 缩短术前准备和术后交接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显微外科修复上肢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显微外科修复上肢组织损伤的患者66例, 按照随机分组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组间资料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组间资料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进行显微外科治疗上肢组织损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和术后交接时间, 改善患者VAS评分。

关键词:显微外科,上肢组织损伤,护理

参考文献

[1]许亚军, 寿奎水, 芮永军, 等.急诊组织瓣移植 (位) 修复伴有严重血管损伤的上肢复杂性组织缺损[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26 (1) :7-10.

[2]吴容, 陈亚琴, 孟美珠, 等.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14-516.

常见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篇9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病理,症状,创伤修复,处理方法

软组织损伤的急救处理非常重要, 处理不当, 轻则导致感染, 加重损伤, 增加病人痛苦, 影响伤病康复, 重则使人致残或危及生命。因此, 及时、准确、合理而有效的急救, 可减轻伤者痛苦, 防止再伤, 感染和并发症发生, 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常见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部位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滑液曩及关节曩。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可分为以下几类:

挫伤。挫伤是由于打击、挤压、碰撞、摔跌等钝力作用于人体使局部软组织受伤而造成。如器械的撞击, 运动中的碰撞、摔倒、被对方顶踢都容易发生挫伤, 挫伤部位多在大腿、小腿前面或面部, 其次是胸腹部及睾丸等部位。

拉伤。拉伤是由于突然或不协调的动作使肌肉、肌腱、韧带或筋膜受到过度牵拉所致, 如短跑、跳远、跨栏时, 因突然用力过猛, 大腿后群肌肉受牵拉过度, 使部分肌纤维撕裂, 大腿后群肌肉被拉伤。

扭伤。因为运作不慎, 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 引起韧带及关节曩等组受伤。如蹩扭、捻转、拼挺。跑跳失足时, 踝关节发生扭转而损伤。体操下法和球类运动的腾空落地不稳, 引起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受伤。投标枪时, 肘关节受标枪反作用力作用, 使前臂强制性外展, 引起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1 症状

主要有疼痛、受伤部位肿胀、瘢斑、活动受限等症状。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都有疼痛, 其轻重程度与损伤程度、神经分布, 及身体耐受性有关。急性损伤时疼痛部位明显, 慢性损伤时疼痛部位多不固定, 可以放射到临近部位, 时重时轻, 多为酸胀痛。损伤部位肿胀是由于出血或渗出, 使受伤部位肿胀所致, 并有局部隆起。功能活动受限, 软组织损伤后功能一般不会完全丧失, 其活动范围部分受限。此外, 急性损伤常可见瘢斑, 局部有灼热感, 肌肉会有僵硬、痉挛和紧张。

2 病理变化

人软组织受到较大强度力的作用时, 细胞受到破坏, 发生组织撕裂或断裂, 小血管破裂出血。当出血停止后, 即出现反应性炎症, 这时由于坏死组织分解, 分解产物使局部小血管扩张, 充血, 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 于是血液中的液体、蛋白质、白细胞透出血管, 产生渗出液。同时由于淋巴管损伤阻塞、渗出液不能由淋巴管运走, 结果除了局部血肿外又有水肿。肿胀产生压迫和牵拉、刺激使疼痛进一步加剧。因疼痛刺激和保护性反应, 局部出现功能障碍。

伤后4-6小时, 血肿和渗出液开始形成血凝块, 一般24小时左右, 血管周围长出肉芽组织 (主要为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伸入血块, 逐渐将血块吸收, 同时白细胞将坏死组织和渗出物清除, 邻进健康细胞分裂生产新生细胞来修复破坏的组织, 这个修复过程称为再生。如果再生的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原来的组织相同称为完全再生, 若损伤组织由肉芽组织来代替, 最后形成瘢痕称为不完全再生或瘢痕修复。

3 处理方法

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过程中, 如处理得当, 可提高组织再生能力, 有利于损伤组织的完全再生, 减少瘢痕修复。相反, 如伤后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血液及渗出液不能及早完全吸收, 则可被肉芽组织代替, 形成过多瘢痕, 不仅不具有原组织的功能, 而且可产生瘢痕收缩, 发生粘连, 引起功能障碍, 甚至使关节僵直。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3.1 减少或停止局部活动。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发生后, 受伤肢体活动及功能受限, 如继续活动必然会使损伤加重, 增加疼痛和损伤组织出血, 使血肿更为严重。所以,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后, 应视损伤的不同程度, 减少或停止伤处的局部活动, 使受肢体得到休息以利于组织修复。

3.2 止血防血肿。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后, 24-48小时内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发生, 局部出现红、肿、热、痛, 功能障碍的急性炎症症状, 止血防血肿是当务之急。因为出血越多, 血肿越严重, 受伤组织的修复过程越缓慢, 预后的功能恢复越差。急性损伤发生后, 应尽快止血, 减小血肿形成, 其方法可采用冷敷, 抬高肢体, 加压包扎行等方法。

(1) 抬高肢体。抬高受伤肢体应高于心脏位置, 这样有助于静脉血液回流, 减少肿胀与渗出, 是减轻肿胀有效手段。 (2) 冷敷。冷敷时可用毛巾浸于冷水或冰水中, 然后敷于受伤部位, 或用冰袋放于受伤部位, 降低伤处温度, 使局部毛细胞收缩, 减小血流量, 达到止血目的。也可将肢体置于冷水中浸泡。冷敷具有消炎、止痛、保护细胞的作用, 也可用氯乙烷或冷镇痛气雾剂等药物喷在受伤部位。注意不可用自来水直接冲淋, 以免血管扩张加重出血。 (3) 加压包扎。冷敷后应加压包扎, 才能有效防止血肿。瑞典马尔摩医院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测定股四头肌冷敷后的血流量, 冷敷20分钟, 在冷敷结束后10分钟, 血流减少66-69%。因此, 冷敷结束后10分钟开始是不奏效的, 实际上冷敷半小时后才能达到最大效果, 因此, 运动医学专家建议, 为迅速达到止血目的, 减小血肿, 应在伤处施以冷敷并用绷带加压包扎以达到止血效果。

3.3 活血祛瘀, 消肿止痛。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当24-48小时出血停止后, 可作推拿、按摩、理疗处理, 以促进局部血循环, 解除肌肉痉挛, 加速血肿和渗液吸收, 减轻肿胀疼痛, 达到活血祛瘢, 消肿止痛的目的。按摩对消除肿胀疼痛, 缓解粘连, 恢复功能有显著作用。但损伤初期按摩过多, 手法太重, 有可能导致骨化性肌炎。热敷可温经散寒, 促进血循环, 加速组织修复。

3.4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作为伤后康复重要手段, 能加速血循环, 防止组织粘连, 肌肉萎缩, 恢复关节功能。但其活动强度、幅度, 次数应循序渐进进行, 以不加重疼痛、引起再伤、恢复功能为原则。

参考文献

[1]张希彬《运动创伤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3;

[2]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

脑组织的损伤 篇10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皮肤软组织损伤,护理

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急性损伤之一, 控制严重创伤所致的大面积软组织撕脱或缺损后感染、加快创面愈合、减少全身并发症, 促进功能恢复是骨科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1]。封闭负压吸引技术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 是用插入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 再用生物半透膜加以封闭, 成为一个密闭空间, 把所插引流管与负压源接通。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减少渗出从而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我科将VSD应用于污染较重且复合组织缺损, 无法Ⅰ期行皮瓣和植皮修复的病例, 为Ⅱ期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将我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8月36 例应用VSD治疗四肢皮肤缺损创面, 临床护理观察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 例, 男29 例, 女7 例;年龄18~56 岁, 平均34 岁。上肢5 例, 下肢31 例。受伤原因:车祸伤28 例, 机械绞伤3 例, 重物砸伤5 例。创面10 cm×10 cm~30 cm×30 cm大小不等, 并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感染。单纯皮肤缺损7 例, 复合软组织缺损29 例。

1.2 材料

选用武汉某公司生产的VSD材料, 由3部分组成。a) 一次性VSD负压引流敷料是由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制成的医用泡沫敷料, 为创面封闭主体, 厚度0.8 mm, 微孔直径0.1~0.2 mm, 泡沫内置2根多孔硬性硅胶引流管, 管径0.5 cm。b) 生物半透性薄膜:生物相容好, 对皮肤无刺激性, 具有良好的透气性。c) 负压引流瓶或中心管道吸引。

1.3 治疗方法

a) 检查伤口:探查受损组织, 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脓液、异物等, 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肌腱等。b) 设计VSD敷料:根据创面大小裁剪或拼接VSD敷料, 覆盖填充创面, 必要时缝合VSD敷料。c) 贴膜:在VSD敷料外覆盖生物半透薄膜。覆盖范围应超过创缘3 cm以上, 保持创面的封闭性。d) 连接负压源:将引流管连接负压装置, 调整负压值到0.017~0.060 MPa。e) 持续负压引流7~10 d[2]。

2 结 果

接受VSD疗法的36 例患者中, 5 例未经植皮创面直接愈合, 22 例患者经7~10 d封闭引流, 创面肉芽组织平坦、新鲜, 毛细血管丰富, 创面无明显水肿, 行植皮或缝合后愈合;2 例患者有少量黄绿色分泌物, 未经特殊处理, 患者无感染发生, 患者于7~14 d后行植皮术;7 例创面较大, 经再次置入VSD材料后, 创面缩小, 行植皮术后痊愈。无局部并发症发生。与既往病例比较, 总住院费用平均降低30%, 换药次数平均减少15次, 植皮时间缩短7~10 d, 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4 d (平均住院32 d) 。

3 讨论

3.1引流管的选择

引流管质地软硬适中、透明, 太软在术后持续负压吸引中管腔塌陷很容易堵塞;太硬加剧病人的疼痛。引流管的长度以90~120 cm为宜, 太短沉积在引流管内的液体有时会反流污染创面, 太长则增大引流死腔, 影响引流效果。保持有效引流的关键在于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 保持负压值在有效范围内。

3.2 引流管的观察

各引流管接头连接良好, 引流管无受压、扭曲, 引流管内有液柱流动。若无液柱流动, 且负压存在, 引流管的管形存在, 则可能堵管;若引流管无液柱流动, 且负压不存在, 无管形, 则可能存在漏气。VSD敷料内有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 会散发出臭味或在敷料上和引流管中出现黄绿色、绿色等颜色, 说明坏死组织和污物在被引流中, 无需特殊处理, 可给患者做出解释。引流管在肢体的屈侧, 应该用垫枕使创面处于悬空位, 避免受压, 有利于引流管通畅。

3.3 局部敷料的观察

敷料应为封闭, 富有韧性且显现管形。本组有1 例术后出现覆盖薄膜下大量渗血, 后经局部清创处理, 重新覆盖薄膜后好转。本组3 例出现引流管堵塞, 敷料鼓起、引流管管形消失, 给生理盐水逆行缓慢注入, 浸泡10~15 min, 经多次冲洗或疏通引流管才得以通畅。

3.4 病情观察

a) 四肢手术后的创面护理, 患肢抬高20°~30°, 高于心脏水平利于患肢血液和淋巴回流, 改善循环减轻患肢肿胀。同时确保引流管出口处于低位。b)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皮肤颜色、温度、肿胀、动脉搏动及肢体的感觉和运动情况。c) 观察体温的变化, 若体温持续升高, 提示创面引流无效或有感染加重的可能;观察患者疼痛的情况, VSD术后若疼痛不减反有加重之势, 提示有感染的可能或负压值过大, 应给予综合分析判断, 并给予处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变化, 无味、呈淡红或暗红均属正常[3]。

3.5 常规护理

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妥善固定管道, 保证引流管持续通畅, 使负压维持在-450~-125 mm Hg;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 加强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和功能锻炼。应经常更换患者体位。选用透明的吸引瓶, 并及时更换。在更换吸引瓶时, 为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 先夹住引流管, 关闭负压源, 然后更换吸引瓶。提醒患者或陪护人员尽量不要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 维护负压引流设备, 可备生物半透膜、三通接头等小部件, 必要时随机更换。

3.6 疼痛的管理

术后视情况应用止痛泵, 缓解患者疼痛。由于负压泵的噪音及疼痛的刺激对患者的睡眠影响较大, 可短时间应用镇静药物, 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发现, 经上述处理多数患者可耐受疼痛, 个别感到剧烈疼痛的患者, 可适当降低负压值, 待患者能耐受时, 逐渐增加负压值, 直至维持正常恒定值为止[4]。

3.7 故障处理

3.7.1 VSD敷料干结变硬

由于密封不严, VSD敷料可脱醇变硬, 也可能是创面渗液被引流干净。若变硬, 可以从引流管中缓慢逆行注入生理盐水, 浸泡VSD敷料使其重新变软, 再次接通负压, 仔细检查密封不确实处, 有时可通过贴近敷料听漏气声来查找漏气的位置。最常见的漏气部位为引流管或外支具固定钉与皮肤交界处以及三通接头连接处, 边缘有液体渗出处、皮肤皱折处, 甚至是无序贴膜导致膜与膜之间有“漏贴空白”处。这时需用生物半透膜重新密封漏气处。VSD敷料变干的特性, 提示我们要检查漏气和负压等情况。

3.7.2 VSD敷料堵塞、鼓起

常见原因为引流管堵塞, 有时可见引流管中有一段变干的引流物堵塞管腔, 从而截断了VSD敷料的负压源, 甚至使敷料鼓起, 不见管形。此时, 可逆行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浸泡, 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 重新接通负压源, 如有必要可反复操作, 甚至更换VSD敷料。除了引流管堵塞外, 还应考虑负压源异常, 如吸引机损坏所致负压压力不够、中心负压装置损坏、引流通道接头处漏气、停电、电源断路、中心负压停止、引流管被患者压迫、折叠等, 此时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具体处理。

3.7.3 其他

若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 立即停止负压吸引, 马上通知值班医生, 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必要时压迫敷料止血处理。

3.8 健康宣教

三个方面的健康宣教对患者尤为重要:a) 饮食方面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利于创面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补充机体丢失的血浆蛋白和营养物质。b) 患者肢体的功能锻炼, 以主动活动、按摩和理疗为主。防止患肢长时间制动造成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c) 加强对患者活动时保护引流管措施的指导, 勿牵拉、受压并始终保持低位, 必要时通知护士协助钳夹后再活动。

3.9 心理护理

因遭受突然的创伤和疼痛的刺激, 患者和家属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 情绪往往比较激动, 责任护士应给予鼓励和安慰,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说明该手术具有感染率低、并发症减少、住院日缩短等优点, 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争取对治疗的积极配合[5]。

4 结 论

4.1 VSD技术优点

在治疗严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时, 传统的治疗方案是彻底清创和换药控制感染, 病程长, 患者经济负担重。VSD技术代替了反复的清创、换药, 持续负压吸引刺激局部正常肉芽组织的生长, 加速创面愈合。在吸引创面坏死组织和渗液同时, 保持创面的恰当湿润, 加速组织肿胀消退。同时创面与外界隔离, 大大减少污染的机会, 控制了细菌感染;吸引期间无需换药, 减轻了患者痛苦和对创面的刺激。缩短病程, 避免以往由于经久不愈、合并感染, 长期不能进行功能锻炼, 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4.2 VSD技术的关键环节

a) 保持持续有效的引流, 维持恒定的负压, 充分引流可以防止皮下积血积液, 防止皮瓣张力过大, 控制感染,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如负压过大, 大量组织液、淋巴液被吸出, 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等情况, 负压过小又不能起到引流作用。保持适当的体位使VSD敷料及引流管无受压折叠, 引流管通畅, 负压源机器运转良好。b) 密切观察受伤肢体的血液循环变化及引流液的变化, 手术后24 h以内引流液相对较多, 以后逐渐减少。c) 注意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了解疼痛的性质, 如疼痛未减轻反而加重, 应考虑有感染加重的可能或负压值过大, 应及时给予处理。

4.3 VSD应用中的体会

a) 早期合理应用:对有明显适应证的患者早期使用可事半功倍, 而对创面小、无明显感染或无严重感染威胁的损伤, 则要权衡利弊, 不应盲目滥用, 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b) 配合抗感染治疗:VSD使创面处于负压、相对隔离状态, 抗厌氧菌治疗不应忽视。c) 防止发生负氮平衡: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大量蛋白, 应注意监测、计算并及时补充营养所需。d) 对于应用VSD的患者应在术前及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凝血时间, 避免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由于负压吸引导致失血过多[6]。

参考文献

[1]Fleischmann W, Becker U, Bischoff M, et al.Vacuum sealing:indication, technique, and results[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1995, 5 (1) :37-40.

[2]徐琰, 姚文章, 黄显凯.负压封闭引流 (VSD) 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临床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 2001, 3 (4) :311-312.

[3]邓波, 何义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植皮术中应用的护理观察[J].护理研究, 2004, 18 (11) :2021-2022.

[4]曲家富, 赵国志, 曹立海, 等.封闭式恒定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严重撕脱性损伤[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9) :573-574.

[5]刘宏亮, 李玲, 李泽兵, 等.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86-188.

上一篇:水暖管理下一篇:张力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