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特征

2024-09-02

种质特征(精选四篇)

种质特征 篇1

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胡先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多次来山西做过桑树分类的调查研究。在1981—1984年及21世纪初,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对山西境内的中条山、太岳山、太行山、五台山、恒山、吕梁山、管涔山共7大山系进行了野生果树资源的专题调查,其中包括野生类桑属资源的调查。据山西省农牧厅蚕桑果树工作站1981—1986年对全省桑树品种资源调查统计,山西有6个桑种和1个变种,同时首次发现漆叶桑、多果桑等珍稀品种[1]。根据近年来相关文献记载,我国桑属植物有15个种4个变种,中条山东段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有5个桑种和1个变种[2,3]。资料证实,山西省除人工栽培的桑树品种分布较少外,其余野生种各山区均有分布,以腹地太岳山中段分布数量较多。

1 桑属分种检索表(Morus L.)

1.叶背面光滑或有微毛……………………2

1.叶背面有柔毛,表面粗糙,通常大而不裂,叶基部截形或稍心脏形……………1.华桑M.cathayana Hemsl.

2.柱头无柄或近无柄;叶表面光滑,背面脉腋有簇毛;多为栽培………2.桑树M.alba L.

2.花柱明显;叶不裂或具深裂,表面粗糙,背面光滑或近光滑,叶缘粗锯齿具刺毛尖……3

3.叶表面光滑,背面无毛,卵形或长圆状卵形,果红色或黑色………3.蒙桑M.mongolica (Bur.) Schneid.

3.叶表面粗糙,背面具柔毛,叶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常深裂,先端尾状渐尖;果红或黑色…………4.山桑M.mongolica (Bur.) Schnied. var. diabolica Koidz

2 形态特征及集中地域分布

2.1 华桑

学名:M.cathayana Hemsl.

小乔木或为灌木状。树皮灰白色,平滑。小枝幼时被细毛,成长后脱落,皮孔椭圆,大而少。叶厚纸质,广卵形或近圆形,长8~20 cm、宽6~13 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心形或截形,略偏斜,边缘具疏浅锯齿或钝锯齿,有时分裂,表面粗糙,疏生短伏毛,基部沿叶脉被柔毛,背面密生柔毛。叶柄长2~4 cm,粗壮,被柔毛。花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长3~5 cm,雄花花被片4枚,黄绿色,长卵形,外面被毛,雄蕊4枚,退化雌蕊小。雌花序长1~3 cm,雌花花被片倒卵形,先端被毛,花柱短,柱头2裂,内面被毛。聚花果圆筒形,长2~3 cm,成熟后黑色或紫红色,白色。

物候期: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古县。生于向阳坡或沟谷,耐干旱。

用途:果实可食,但叶不宜养蚕。

2.2 桑

学名:M.alba L.

乔木或为灌木,高3~10 m或更高,胸径可达50 cm,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冬芽红褐色,卵圆形,芽鳞覆瓦状排列,灰褐色,有细毛,小枝有细毛。叶卵形或广卵形,长5~15 cm、宽5~12 cm,先端极尖、渐尖或圆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无毛,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长1.5~5.5 mm,具柔毛。外面密被细硬毛,花单性,腋生或生于芽鳞腋内,与叶同时生出。雄花序下垂,长2~3.5 cm,密被白色柔毛,花被片宽椭圆形,淡绿色。花丝在芽时内折,花药2室,球形至肾形,纵裂。雌花序长1~2 cm,被毛,总花梗长5~10 mm,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外面和边缘被毛,两侧紧抱子房,无花柱,柱头2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 cm,鲁桑种成熟后紫黑色,白桑种成熟后紫红色、白色或贻红色。

物候期: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古县、霍州、沁源、五台、左权、吉县。生于坡地灌木丛中,海拔1080—1730 m。

用途:桑椹,富含葡萄糖、果糖、苹果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元素等。且味道甜美,是鲜食的佳品。此外,据研究,桑椹汁可防止人体动脉硬化,并可治疗风湿和关节硬化。桑叶是养蚕的主要饲料。桑树药用价值很高,其中叶、根、根皮、嫩枝、桑皮汁、桑椹均可入药。

桑树栽培甚广,品种很多,是野生桑树中开发利用较大的一种。果用桑品种基本上都是白桑种,北方蚕区栽培桑品种以白桑种和鲁桑种两大类型为主。据《山西蚕业志》载录:山西主要品种格鲁桑类型归属于白桑种,其它地方优良品种共20个,有15个是白桑种,5个是鲁桑种。

2.3 蒙桑

学名:M.mongolica (Bur.) Schneid.

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暗红色,老枝灰黑色。冬芽卵圆形,灰褐色。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通常不裂,长8~15 cm、宽5~8 cm,叶表面光滑,两面无毛。叶先端尾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三角形单锯齿,稀为重锯齿,齿尖有长刺芒,叶柄长2.5~3.5 cm。雄花序长3~4 cm,宽7 mm,花疏生。雄花花被暗黄色,外面及边缘被长柔毛,花药2室,纵裂。雌花序短圆柱状,长1.5 cm,总花梗纤细,长1~1.5 cm。雌花花被片外面上部疏被柔毛,或近无毛;花柱长,柱头2裂,内面密生乳头状突起。聚花果长1.5 cm,成熟时红色至紫黑色。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垣曲、霍州、古县、繁峙、左权、宁武。生于山坡、沟底的灌木丛中。海拔1030~1730 m。

用途:韧皮纤维是高级造纸原料,脱胶后可作纺织原料,根皮入药。

2.4 山桑

学名:M.mongolica (Bur.) Schneid.var.diabolica Koidz.

该种为蒙桑变种(原分类的观点),乔木或灌木,耐寒性强。枝条皮层多皱纹,较粗糙,皮黄褐色或紫褐色。冬芽卵圆形,尖头。叶广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密被白色绒毛,多为裂叶,也有裂与全缘叶混生的。叶面稍粗糙,叶尖尾状,叶缘锐锯齿或钝锯齿,叶基心形或截形,叶色浓绿,叶柄无毛或生柔毛。花雌雄异株或同株,雄花序长约1.5 cm,花疏生,呈黑紫色。雌花序椭圆形,花柱长1~2.5 mm,柱头长1.5~2 mm,内侧密生小突起。聚花果球状椭圆形,长约2~3 cm,成熟紫黑色。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灵石、古县、沁源。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海拔1080—1700 m。

用途:我国一些山桑种是栽培品种,但栽培比重较少。能够利用的品种驯化工作已告完成,适宜当地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摘要:野生类桑树,山西省共有华桑、桑、蒙桑、山桑4个品种。将品种类型定位于桑属分类检索表中,并且介绍了这些桑树的形态特征及集中地理区域分布。

关键词:野生桑树,种质资源,特征,地域分布

参考文献

[1]田建保,戴桂林.山西野生果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7-60.

[2]石和平.山西历山野生动植物[M].北京: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217-221.

种质特征 篇2

1 品种的形成

据《新晃县志》记载,贡溪鸡分布在新晃县贡溪、凳寨、中寨、凉伞等地。贡溪鸡体大结实、羽毛紧束。公鸡姿态雄壮、好斗、头高昂、尾羽上翘; 母鸡性情温和、活泼好动、觅食力强、产蛋期长、后躯椭圆,为乌骨,营养价值高,可入药,为席上佳品。《新晃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志》也有记载,1979年新晃县畜牧水产局组织专人实地调查,发现贡溪鸡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率高等优点。

新晃县介于东经108°47'13″ ~ 109°26'45″,北纬27°4'16″ ~ 27°29'58″之间,这里与祖国大西南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历史上是夜郎古国的疆域,这里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物、秀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贡溪鸡为神秘的夜郎饮食之一,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贡溪鸡主产地是贡溪乡的四路、铜鼓、高寨、田家、绍溪等村以及凳寨、中寨、凉伞等其他乡镇,已有养殖 户100多户,原生态放 养面积近133. 34 hm2,饲养量近30万羽。贡溪鸡生产地风景秀丽、山涧空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饲料资源丰富,有较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封闭的山区自然条件,是自然天成的无公害、无污染、有机绿色生产基地,同时也使贡溪鸡的血统得以保存。贡溪鸡乌骨乌皮乌血、味道鲜美、滋补性强,当地人们素有以贡溪鸡滋补身体之习惯,头昏头痛、体弱多病及产妇必以其作为进补之良材。

2 贡溪鸡的外貌特征

贡溪鸡体躯较短,体型较大,结构紧凑,背部多呈“U”字型,胸部发达,单冠,冠直立,冠齿7个,冠、肉髥及耳叶均为红色,耳部羽毛呈淡黄色,喙、胫、皮肤呈黑色,乌骨、乌血。公鸡梳羽金黄色为主或夹杂少量黑色,蓑羽为金黄色,背羽为红色,腹部为金黄或淡黄色,翼羽黑色,尾羽上翘呈墨绿色有光泽; 母鸡羽毛以淡黄、黑麻或黄麻色为主,翼羽、尾羽呈黑色,尾羽上翘; 雏鸡绒毛呈麻黄色。见218页彩图1、图2。

3 生产性能

3. 1 产肉性能

在贡溪乡收集650羽( 公母比为1∶13) 无外来血统的贡溪鸡进行纯繁至5 000羽并采取放牧饲养后进行产肉性能测定。随机抽取300日龄贡溪鸡100羽( 公母各50羽) 进行体重和体尺测定,结果见表1。随机抽取91日龄及300日龄贡溪鸡各100羽( 公母各50羽) 进行屠宰性能测定[1],结果见表2。

3. 2 产蛋性能

贡溪鸡产蛋量较高,年产蛋量平均120枚,蛋壳为白色,少量为绿色,300日龄平均蛋重为48 g,蛋形指数为1. 31,蛋壳厚度为0. 41 mm,蛋壳强度为3. 882 kg / cm2。

3. 3 繁殖性能

贡溪鸡繁殖性能较强,公鸡3 ~ 4月龄开鸣,开鸣后有性行为表现,母鸡平均开产日龄为180 d,开产体重为1. 3 kg,自然交配受精率为83% ,受精蛋孵化率为89% 。

4 贡溪鸡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

贡溪鸡体大肉嫩、生长速度快、风味鲜美,并具滋补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与养殖户的青睐,是备受欢迎的地方优质品种鸡。目前,新晃县的饲养量较大,但对贡溪鸡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当地政府已开始关注该品种的保种与开发利用,但进展较慢。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贡溪鸡的研究力度,尽快组织进行品种的认证鉴定,并建立该品种的保护区和保种场,采用保护区与保种场相结合的方式[2]将贡溪、凳寨、中寨、凉伞等乡镇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在保护区建立保种场,要求保种场存栏纯种贡溪鸡在5 000羽左右,其中公母比例保持在1∶10左右。在核心保种区严禁引进外来鸡种,在适当进行规模养殖的同时注意保持贡溪鸡的传统饲养方式,以保持贡溪鸡的特殊风味及肉药兼用的品质。

目前,贡溪鸡仍为自然遗传和保留下来的一些品种特性,其毛色体形和主要生产性能差异还不是很大,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充分利用贡溪鸡优良的品种资源,在做好保种工作的前提下对该品种进行选育尤为必要。建议进一步对贡溪鸡的毛色、体型、体尺、体重及品种特征进行观察、测定,淘劣选优,建立基础群,从而进一步进行选优提纯复壮,并保存好贡溪鸡的优良基因库,保护好优良的种质资源。

5 贡溪鸡应用效果及推广前景

贡溪鸡生长快、瘦肉率高、脂肪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具滋补性、抗病力强、耐粗饲等特点,是一种肉药兼用的大型地方优质鸡种。通过对贡溪鸡亲本的选择和培育可实现贡溪鸡的提纯复壮,采取人工繁育的方式大力推动原生态鸡繁殖及养殖技术的应用,扩大生产,建设优质品种鸡的品牌,使地方名品更加有名,产品更加畅销,效益更加显著,并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绿色食品的需要[3]。

摘要:为了了解贡溪鸡的特征特性及种质资源情况,笔者联合当地畜牧局对该鸡种进行了调查及生产性能测定,并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贡溪鸡骨乌体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滋补性强,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率高等优点,深受消费者与养殖户的青睐,是优良的地方鸡种。

关键词:贡溪鸡,特征特性,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郭秀丽,李祥龙,李英,等.河北柴鸡第二世代成年体尺、屠宰性能及蛋品质测定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1上):30-31.

[2]吴常信.关于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中几个学术问题的讨论[J].中国畜牧杂志,2005,441(10):3-5.

乌蒙马种质特性研究 篇3

关键词:乌蒙马,种质特性,地方马,生长发育,生理指标

乌蒙马主产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镇雄、昭通和鲁甸等市、县, 在曲靖地区的会泽、宣威等县也有分布。产区马匹多集中在海拔1 200~3 000 m的山区和半山区, 草场属亚高山草原草场、森林草场和灌丛草场;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 其次是豆科、菊科、蔷薇科、蓼科及莎草科等牧草。马匹的饲养管理是舍饲与放牧相结合, 适当补给玉米、蚕豆、麸皮、豆糠及稻草等。

乌蒙马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善走崎岖山路、吃苦耐劳、持久力强及抗旱耐湿等优点。用途主要以驮载为主, 也用于挽车和乘骑。其外貌特征为:头中等大、直头, 眼稍小而眸明, 耳大小适中、直立;颈长短适中, 颈间结合良好;鬐甲高度适中, 背腰平直, 肋骨拱圆;腹围大小适中, 尻斜;四肢端正, 关节发育良好, 筋腱明显, 后肢微呈外刀状, 蹄质坚实;皮薄毛细, 鬃、尾毛浓密, 毛色以骝、粟色为多, 其次为黑、青和银河色等[1]。

目前, 我国对地方马的种质特性研究较少, 为了给兽医临床工作者在马的疾病诊断中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生理生化参考数据源, 本试验对乌蒙马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环境及动物

本次研究在室内或室外进行, 室内温度17~21 ℃, 室外温度7~18 ℃;测定地点的海拔高度平均为1 950 m。选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30匹健康乌蒙马进行测定, 其中公马9匹、母马21匹, 试验马年龄在3~13岁之间。试验所用器具均为清洁或消毒后的物品。

1.2 生产性能测定

测定指标包括公、母乌蒙马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及驮载性能等。

1.3 生理指标测定

1) 体温。

在安静情况下, 保定好乌蒙马, 测量者右手将体温计插入其肛门, 3~5 min后取出, 观察读数。为了保证给每匹试验马测体温时体温计插入深度一致, 试验中人为地在体温计水银球上部7.5 cm处套一橡皮筋绕成环作为标记。

2) 呼吸频率。

待乌蒙马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 肉眼观察其腹部的起伏动作, 并记录其呼吸的次数, 一般要求记录1 min的呼吸次数。

3) 脉搏频率。

脉搏测定部位为乌蒙马的颌外动脉, 用心电图机测定, 然后计1 min内脉搏跳动次数。连续测3 d, 取平均值。

以上所述的体温、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3项生理指标的测定, 均在上午8时至10时30分进行。

1.4 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血样采于乌蒙马的颈静脉。测定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速度、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嗜酸性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以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沉降速度用魏氏法测定;血红蛋白量用沙利氏法测定;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嗜酸性白细胞数及血小板数用显微镜记数法测定;白细胞分类计数用瑞氏染色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与体尺指标

乌蒙马的体重与体尺指标的测定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成年乌蒙马母马体重与体尺指标都高于公马, 且差异显著 (P<0.05) 。

2.2 驮载性能

乌蒙马驮载性能的测定结果,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乌蒙马驮载负重量大, 耐力持久, 适应性强, 可作驮、乘等用途。

2.3 生理指标

乌蒙马的体温、呼吸及脉搏测定结果, 见表3。

2.4 血液生理指标

乌蒙马的血液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见表4。

从表3、4可以看出, 乌蒙马公马的体温、呼吸频率、脉搏频率、血红蛋白量、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嗜酸性白细胞数及红细胞沉降速度均高于母马, 但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 ;母马的红细胞数、血小板数、以及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嗜酸性白细胞数、嗜碱性白细胞数、嗜中性杆状核白细胞数、嗜中性分叶核白细胞数均略高于公马, 但各项指标差异也不显著 (P>0.05) 。

3 讨 论

1) 本试验结果中, 乌蒙马公、母马的呼吸频率分别为 (22.22±2.33) 和 (22.05±2.22) 次/min;《中国马驴品种志》和《兽医临床诊断学》中所标注的马的呼吸频率是8~16次/min[2,3];马森等[4]测定的玉树马公、母马的呼吸频率分别为 (27.10±5.17) 和 (24.20±4.42) 次/min。说明不同地区的马的呼吸频率并不相同, 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显著 (P<0.05) 。其原因可能与生长环境、营养水平及种属差异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

2) 据报道, 玉树马的体高是123.25 cm, 体长是123.00 cm, 胸围是142.00 cm, 体重为276.32 kg, 驮载性能为负重75~80 kg, 行驶50 km所需时间为6 h[4,5]。与乌蒙马相比, 玉树马的体重和体尺都明显高于乌蒙马, 且其驮载能力也优于乌蒙马;除此而外, 乌蒙马的生理及血液生理指标与玉树马相比, 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可能与其品种特性及当地海拔等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

3) 乌蒙马的血液生理指标可因马的性别、年龄、生理状态、营养水平、生长环境所处海拔高度等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常的生理指标, 反映了动物内在实质与外表性能之间的关系, 也反映了品种、性别、年龄、地区、不同的外界环境以及不同的生理状况的特征。这些指标有着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 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 在马的疫病监测、疾病诊断、预防措施的制定等方面, 都有重要意义;另外, 乌蒙马的体重、体尺及驮载性能的测定和分析结果, 能为我国地方马的保种、选育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畜牧局.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7.

[2]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编委会.中国马驴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89.

[3]东北农学院.兽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0.

[4]马森, 张才俊, 王荣鑫, 等.青海马、骡8项生理指标的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1 (2) :13-15.

苎麻抗旱种质资源筛选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苎麻研究所原始材料圃95份种质资源。

1.2 试验方法

采用大田试验, 通过直接观测法观测苎麻抗旱性, 二麻生长中后期连续10 d以上未雨的情况下进行田间观测, 于14:00测定苎麻叶片萎蔫程度, 连续测定3 d, 小区面积6m2。分级标准如下:保持常态者为1级;叶片略显卷缩者为2级;叶片略卷, 中、下部叶片下垂为3级;叶片卷缩厉害, 全部叶片下垂为4级;叶片卷成筒状, 全部叶片下垂, 并且生长点 (顶梢) 萎蔫下垂者为5级。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参试的95份苎麻资源中抗旱性为1级的有8份, 占8.42%, 这8份材料分别为芷江青壳麻、广西绿白麻、沅江稀节巴、浏阳鸡骨白、邻水青顶家麻、青园5号、黄壮蔸、新宁柴麻,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叶柄短、叶片小、根系入土较深;2级的有20份, 占21.05%, 代表品种有沅江芦竹青、沅江黄壳早、广西阳朔黑皮蔸、加禾白脚麻、湘苎三号等;3级的有22份, 占23.16%, 代表品种有汉寿肉麻、长沙园麻、江西铜皮青、鲁班蔸等;4级的有30份, 占31.58%, 代表品种有大庸黄壳麻、凤凰青麻、沅江白里子青、长沙青叶麻、江西黄壳铜、湖北细叶绿等;5级的有15份, 占15.79%, 代表品种有宜章雅麻、长沙鸡骨白、新宁箭杆麻、独山园麻等。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观测的95份苎麻资源中抗旱性为1级的有8份, 占8.42%;2级的有20份, 占21.05%;3级的有22份, 占23.16%;4级的有30份, 占31.58%;5级的有15份, 占15.79%。

苎麻的抗旱性是指品种或种质对土壤干旱和大气干燥的忍耐能力和抵抗能力, 即干旱对品种产量的影响程度。苎麻年收3次, 二、三麻生长在夏、秋季节, 经常遇到干旱, 尤其是在丘陵山区, 对二、三麻产量影响极大。根系和叶片是土壤、植物和大气三者之间水分移动过程中的2个较为关键的因素。苎麻按根型可分为深根型、中根型和浅根型, 一般来说, 深根型品种的主根入土深, 根系发达, 遇干旱时能充分吸收利用深层的水分, 缓解干旱胁迫, 其抗旱性比中根型强, 中根型品种比浅根型强。叶片小而厚、叶背白色茸毛多的品种因其能降低蒸腾作用比叶片大的品种抗旱性强。

摘要:苎麻基因资源丰富多样, 为了选育抗旱能力强的苎麻品种, 以进一步适应山区及丘陵山区苎麻生产的需要, 进行了苎麻抗旱种质资源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95份苎麻资源中抗旱性为1级的有8份、2级的有20份、3级的有22份、4级的有30份、5级的有15份。

关键词:苎麻,种质资源,抗旱

参考文献

[1]杨瑞芳, 郭清泉.高蛋白苎麻种质资源的筛选[J].湖南农业科学, 2004 (5) :10-11.

[2]刘飞虎, 郭清泉, 郑思乡, 等.苎麻种质资源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牟琼, 陈瑞祥, 吴佳海.贵州苎麻种质资源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01, 29 (5) :21-22.

[4]揭雨成, 冷鹃.中国苎麻种质资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麻作, 2000, 22 (3) :13-15.

[5]揭雨成.苎麻抗旱性基因型差异的农艺性状及形态解剖特征[J].中国麻作, 2000, 22 (4) :14-21.

上一篇:建构学习中心课堂下一篇:农村防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