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

2024-08-20

慢性腹泻(精选十篇)

慢性腹泻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1例, 女61例;发病年龄16岁~50岁91例, 60岁以上21例;其中农民50例 (包括女性合并妊娠5例) , 学生10例, 城市居民42例;病史3个月~10年。

1.2 诊断及结果

给予行血、粪常规检查, 大便细菌培养, 血糖、甲功、胃镜、肠镜、全消化道钡透、骨髓穿刺检查。其中慢性细菌性肠炎3例, 肠易激综合征24例, 溃疡性结肠炎13例, 甲状腺髓样癌1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 结肠息肉24例, 结肠癌6例, 糖尿病8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19例, 放射性肠炎1例, 烟酸缺乏症2例, 肠梗阻术后3例, 肠结核1例, 乳糖不耐受症1例, 胰腺胆囊十二指肠三脏器切除术后2例。

1.3 治疗

针对原发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可应用激素及柳氮磺胺吡啶片, 甲状腺髓样癌手术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他巴唑, 结肠息肉肠镜下行息肉射频治疗, 结肠癌手术治疗, 糖尿病降糖及营养神经治疗, 巨幼细胞性贫血给予叶酸、维生素B12, 肠易激综合征给予思密达、金双歧及复方苯乙哌啶片及中药灌肠对症治疗, 胰腺胆囊十二指肠三脏器切除术后给予胰酶治疗。

1.4 结果根据病因治疗基本达到满意效果。

2 讨论

慢性腹泻治疗最佳方法 篇2

1、寒湿泄泻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疼,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主方:平胃散

2、湿热泄泻

证候: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加减:偏湿重者加苡仁、厚朴;挟食滞者加麦芽、山楂、神曲;如有风热表证,上方加银花 、连翘、薄荷;如在夏暑间,暑湿入侵,表里同病,加新加香濡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3、食滞胃肠

证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 纳呆。苔垢浊厚腻,脉滑。

4、肝脾不和

证候: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5、 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肾虚泄泻

证候: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主方: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加减:如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15g,诃子肉9g,赤石脂15g益气升阳及止涩之品,桃花以固涩止泻。

7、水饮留肠

证候:形体消瘦,肠鸣漉漉有声,便泻清水,或大便呈泡沫样,泛吐清水,腹胀尿少,脉象 濡滑,舌质淡,苔白滑。

治法:健脾利湿,前后分消。

主方: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

加减:若兼有腹中攻痛者,加桂枝汤同用,以合营止痛。

8、 瘀阻肠络

证候:泄泻日久,泻后有不尽感,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口干不欲多饮,脉弦小涩。

治法:化瘀通络,合营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慢性腹泻药膳调养 篇3

中医将慢性腹泻归为“久泻”范畴,认为本病的病机是脾胃功能失常,多由外感邪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所以工作压力大、生活起居失常、饮食无规律及久病体弱之人容易患此病。按其临床表现,可辨证分为三型:

一、脾虚湿盛型

45岁的王先生,是某行政单位干部,平时工作应酬较多,饮食油腻辛辣且不规律。6年前开始出现大便不正常,排便时前段正常,后段则呈糊状。饮食油腻、生冷或辛辣时大便就会更加稀薄甚至如水样,且排便次数增多,腹部满闷,无饥饿感。

治法:健脾利湿

药膳:山药粥

原料:山药30克,糯米30克

制作:将山药切碎、炒熟,糯米用水浸1夜后共煮粥,每日服2次,空腹服。

注: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出现脾虚湿盛的表现。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破坏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

二、肝郁脾虚型

25岁的刘女士,从小就是个“林妹妹”,常常无缘无故就落泪,总感觉胸口胀闷,每次和丈夫吵架、生闷气时就会打嗝连连,腹痛腹泻。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好。

治法:疏肝解郁,益气健脾

药膳:玫瑰陈皮茶

原料:玫瑰花10克,陈皮15克,红茶5克

制作:将玫瑰花、陈皮和红茶用沸水冲泡5分钟,可加少量红糖。

注:患者的情绪对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应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平稳乐观的精神状态。

三、脾肾阳虚型

51岁的李先生,苦恼地说自己早上很少能睡到七八点,因为每天早上五六点时他都会因为腹痛而起来上厕所,上过厕所腹痛就会消失。平时比较怕冷,一受凉就会腹泻。

治法:温补脾肾

药膳:莲肉核桃粥

原料:莲子粉15—20克,核桃肉20克,粳米60克

制作:取莲子粉、核桃肉和粳米同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黏稠即可。喜好甜食者,可加适量白糖调味。

注:本型腹泻与年老体虚、阳气不足及房事过度有较大关系,所以年老体虚的患者尤应注意节制房事。

慢性腹泻难以痊愈的原因在于肠胃每天都要接纳饮食,而本病患者的肠胃功能极为脆弱,生活稍不规律即可使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在精神情绪方面,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解除过度忧思恼怒。心情愉悦,肝气自然舒畅,可使胃肠保持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预防腹泻。

在生活起居方面,应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尽量不要熬夜;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气功、慢跑等,以使人体内阴阳调和,正气充沛,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饮食保健方面尤为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

2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煎炸食品和咸肉、熏肉、火腿、罐头肉类等高脂肪食物。这些食物均不易消化,会刺激肠道,加重腹泻。

3宜常食易消化之物,如各种米粥。粥类不但可通利小便,而且有助于腹泻的康复,古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说。

4不宜饮食生冷食物或经常食用性质偏凉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竹笋、海带、鸭肉、黄瓜、茄子、藕、葛根、菠菜、芹菜、黄花菜、冬瓜、苦瓜、柑橘、梨、柿子、香蕉、猕猴桃、螃蟹等,此类食物属性寒凉,有损及脾阳之弊,又易滋生湿邪,困阻脾胃运化功能,可导致腹泻频发。

5有润肠作用的食物不可多食,如芝麻油、牛奶、芝麻、菠菜等。

中药治疗猫慢性腹泻 篇4

1 诊疗

1.1 发病情况

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猫都可能发生慢性腹泻,患猫精神萎靡,消瘦,腹痛腹泻,经抗生素治疗不见好转。便常规检查发现:杆菌、球菌比例失调,未见痢疾杆菌和阿米巴原虫。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水肿、腔内渗液较多,肠黏膜充血和增厚,排除器质性病变的腹泻原因。

1.2 临床症状

患猫腹泻超过1个月,身体瘦弱、毛质枯焦,舌质红黄至淡白。日排便多次,最多时十几次。便软、稀,严重时呈水样,稍带臭味或无特殊气味。食欲减退或者正常,但每日饮水量增加。

1.3 辨证与治疗

根据患猫临床症状,把本病分为脾虚湿热内蕴型和脾虚泄泻型两种证型。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补中益气汤主要有党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甘草8味中药。因患猫饮水量增加,故辅助米汤加食盐治疗。米汤用大米50 g,加500 g水,水开后煮10 min,取米汤加盐5 g,待米汤温后让患猫随时饮用,代替日常饮水。

1.3.1 脾虚湿热内蕴型

患猫舌质红黄,粪便腥臭、软、稀。治疗原则是益气健脾、清热燥湿。药方为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白头翁、黄柏、黄连。方中各药剂量依患猫体重大小而定。

1.3.2 脾虚泄泻型

患猫舌质淡白,粪便无特殊气味,便软、稀或呈水样。治疗原则是益气健脾、利水止泻。采用补中益气汤加泽泻、猪苓、茯苓。

1.4 治疗效果

笔者接诊的5例患猫中,经辨证,脾虚湿热内蕴型3例,脾虚泄泻型2例,通过用上方辅助米汤加食盐补液治疗,经过3~4周治疗后全部治愈。现取其中两例进行报道,供同行参考。

病例1波斯猫,雌性,3岁,腹泻已超过70 d,经抗生素、微生态制剂、补液盐等治疗,疗效不显著。患猫消瘦、舌质红黄,食欲减退、每天腹泻十几次。粪便黏腻、软、稀,有时带有白色泡沫。辨证诊断为脾虚湿热内蕴型腹泻,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白头翁、黄柏、黄连煎汤,待药液温后用注射器通过软管给患猫灌服,每日1剂。服用7剂后,再服用补中益气汤3周后痊愈。

病例2英短猫,雄性,2岁,腹泻已近50 d,先后用各种抗生素、乳酶生、多酶片等治疗无效。患猫体质消瘦、舌质淡白、食欲正常,但每天排粪十几次,便稀如水,顺肛门往下淌。辨证诊断为脾虚泄泻型腹泻。用补中益气汤加泽泻、猪苓、茯苓煎汤,待药液温后用注射器通过软管给患猫灌服,每日1剂。灌服2剂后,粪便由水样变为软稀便,排便次数减少,服用5剂后明显见效,继续服用补中益气汤2周后痊愈。

2 讨论

猫的慢性腹泻属于慢性卡他性肠炎,并非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中兽医认为,慢性腹泻中脾虚湿热内蕴型是因为脾气虚弱,水湿內停,郁而生热所致,因此辨证施治需益气健脾、清热燥湿。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同时用白头翁、黄柏、黄连清热燥湿,茯苓利水止泻。

脾虚泄泻型是因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停聚于胃肠所致。因此辨证施治以益气健脾为本、辅以利水止泻。方中主药为黄芪补气升阳,辅药为白术、党参、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健脾,泽泻、猪苓、茯苓渗湿利水,佐药为柴胡、升麻升举清阳。诸药相合益气升阳、健脾利水止泻[1]。

《本草纲目》记载:大米甘温无毒,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泻。大米煮汤加盐补液,避免了患猫脱水,提高了患猫的抵抗力,增加疗效。

慢性腹泻的两个证型病机、病因不同,辨证施治的原则和处方不同,临床上要注意区别,只有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用胡萝卜治疗慢性腹泻 篇5

胡萝卜,有红、黄两种,它们的营养素大致相同。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还含有糖、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铁、锌、锰,无机盐钙、磷等。

在正常情况下,食物在胃的搅拌作用下,成为糊状食糜。当食糜进入小肠后,小肠昼夜分泌1升以上呈弱碱性的肠液。这些肠液在消化过程进行之后大多被小肠重新吸收回去。如果吸收减少,分泌增加,肠蠕动性增强,可使粪便变稀而产生腹泻。每百克胡萝卜中含糖约8克,高于所有的蔬菜,并超过了西瓜、甜瓜(香瓜),这些糖分在胃肠道受到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对已成糊状的食糜,通过酶的分解作用,成为葡萄糖、果糖,有利于小肠吸收。胡萝卜对腹泻起作用的还有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每百克胡萝卜中含钙27.9毫克,磷33毫克以及铁、锌、锰等,这些元素可在体内合成碱性氧化物,与食物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这就使得小肠肠液的弱碱性与食物中的弱碱性相同,有利于小肠粘膜重新吸收肠道的消化液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此外,胡萝卜中有丰富的果胶和挥发油,果胶能吸附人体肠道里的细菌和毒素,挥发油能促使大肠增进消化和杀菌作用,且能吸收水分,使大便成形。可见,胡萝卜在小儿慢性腹泻中,对消化和吸收过程起积极作用。

中医治疗腹泻时,有一条“利小便,实大便”的法则,认为胡萝卜有健脾化湿、安五脏之功。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胡萝卜中含有甘露醇,它是一种低渗性具有利尿作用的化合物,可使血液中渗透压暂时增高,以便肠道中过多的水份重新吸收到血液中,最后由肾脏排出,这就改变了大便稀、小便少的现象。

胡萝卜服用时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将500克(1市斤)胡萝卜洗净、切碎,加入1000克水煮烂,用纱布挤压、过滤后,加白糖1平匙和约2粒黄豆大的精盐,稍加煮沸,即可食用。由于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等营养素(维生素C例外),经过烹调后保持不变,所以易被人体吸收。

慢性腹泻证治初探 篇6

对慢性腹泻的治疗, 历代医家常用补虚、温阳、固涩等法, 但也有“无湿不成泻”和“利小便而实大便”之说。笔者认为治疗本病必须辨明虚实, 辨虚证应以全身出现的虚象为依据, 不能被局部的现象所牵制;而辨实证则不应轻易放过一个局部症状, 因为局部的虚象往往只能说明某个脏腑的功能障碍, 而邪气作用于任何一个局部均可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因此, 对于慢性腹泻的治疗一般应先治其实, 后治其虚。有邪必先祛邪, 祛邪宜早、宜尽。慢性腹泻邪滞日久, 胶黏肠壁, 用药宜早, 以免恶邪伤正;用药宜猛, 以直达病所, 动摇其根本。祛邪一法, 一般应中病即止, 或衰其大半而止。然而对慢性腹泻的治疗应不留后患, 若余邪未尽, 阻遏气机, 气机失常而易留邪, 故此宿积未尽, 新邪又生。因此不能见大便次数减少、稍实成形就急于健脾补虚, 而应参与调气之品, 寓祛邪于调气之中, 气机畅通则邪无安身之所。然后逐渐转入健脾益肾, 以资巩固。

1宣肺降气法

肺主一身之气, 气疏则脾运得健, 胃气和降。《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此法适用于肺失宣肃、肠道阻滞, 症见腹痛、肠鸣、胸满、腹胀、喉间黏痰或有饮邪者, 此由肺失宣肃, 上焦闭结, 痰湿水气留阻肠道所致。治宜宣发肺气, 通调水道。处方:紫苏梗、藿香梗各10 g, 旋复梗9 g, 木蝴蝶3 g, 桔梗9 g, 枳壳9 g, 乌药10 g, 木香槟榔丸10 g (包煎或另外冲服均可) 。此方以旋复梗、枳壳降气药合桔梗、木蝴蝶宣提肺气, 一升一降, 可使上焦开发, 协助脾胃气机升降复常;木香槟榔丸有化滞、破积攻坚作用, 能深入病之根蒂。方中三棱、莪术、青皮破积攻坚;黑丑、芒硝通利上下, 除三焦壅结;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攻积导滞又能泄热;乌药理气止痛。诸药有升有降, 配合周全。若痰湿阻遏肺气, 胸闷如堵可加前胡下气去痰实, 牛蒡予润肺散气利膈。

2清热利湿法

此法适用于湿热蕴毒者, 症见腹痛泄泻, 泻下急迫, 粪色黄褐而臭或杂有脓血, 或赤白黏冻。处方:紫苏梗、藿香梗各10 g, 黄连3 g, 葛根10 g, 败酱草15 g, 生薏苡仁15 g。慢性腹泻病延日久, 湿热易侵蚀肠壁而化毒成脓。本方以葛根芩连汤为主, 清热解毒, 升清止泻;生薏苡仁、败酱草解毒排脓。

3抑肝扶脾法

此法适用于肝气太过、肝气郁结之慢性腹泻, 患者平时多有胸胁胀闷, 嗳气食少, 或每因恼怒后腹泻或泄泻常在清晨, 大便溏薄或有完谷不化等。处方:紫苏梗12 g, 防风10 g, 白术6 g, 白芍20 g, 陈皮6 g, 六一散 (包煎或冲服均可) 15 g。本方以痛泻要方为主, 方中白术量小取其健脾而不滞气;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六一散透窍利水, 清热和中。

4除湿运脾法

此法用于湿热阻遏脾气。《时病论·食泻》谓“食泻者, 即胃泻也, 缘于脾为湿困, 不能健运, 阳明胃府, 失其消化, 是以食积太仓, 遂成便泄”。其症见神倦嗜睡, 口甜、口腻, 大便溏薄, 纳呆, 舌苔厚腻。湿性黏滞, 易同它邪结合, 伤于外湿, 湿邪困脾, 健运失职则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 水湿不化亦招之外湿的侵袭;湿为寒合则阻遏阳气, 与食结则积滞难化;湿蕴日久化热、化火或煎灼成痰, 也极易造或上寒下热、寒热交错的复杂病情。因此, 湿邪非一法可除。以下诸法可资选择:①芳香化湿法:药用藿香、佩兰、草豆蔻、石菖蒲;②辛苦化湿法:药用黄连、吴茱萸、厚朴、苍术;③苦温燥湿法:药用紫苏梗、藿香梗、龙胆草、吴茱萸、煨草果;④温阳化湿法:药用制附片、炮姜、肉桂、茯苓。

5健脾益胃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腹泻之恢复期或无明显邪气郁滞者, 症见大便溏泄, 水谷不化, 清浊不分, 食少, 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本法宜用散剂, 效果更佳。处方:党参12 g, 茯苓15 g, 白术9 g, 甘草6 g, 桔梗9 g, 山药12 g, 白扁豆15 g, 莲子肉l2 g, 砂仁6 g, 薏苡仁12 g。本方以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茯苓、甘草和中调胃;并加入理气渗湿之品, 以标本兼顾。

总之, 慢往腹泻的主要病机为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 而调整与恢复脾胃这一生理功能是治疗之关键所在。所以, 在治疗时, 应从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为宗旨。凡阻碍气机升降功能的因素均应消除。上述各型慢性腹泻有单一出现者, 有合并出现者, 亦有互相转化者。对于复杂的病情, 应随症灵活选用, 可数法合用, 同时要注意兼症的治疗。如水湿留阻肠道、肠鸣漉漉可选用川楝子、川椒目;有食滞、嗳腐吞酸、大便恶臭者可选用鸡内金、保和丸之类以助消化;肝胃不和、嘈杂口苦者可选用龙胆草、吴茱萸以疏肝利胆以利升降;对于久泄而下焦不固者, 不宜用涩敛之品, 应先解除邪阻气滞, 然后再加入乌梅、石榴皮、赤石脂、罂粟壳之类;对于肠结核引起的慢性腹泻应适当加入养阴生津之品, 并配合西医抗结核药物治疗。此外, 在治疗的同时, 应注意饮食、起居, 情志绪调节, 避免生冷, 禁食荤腥、油腻等物。

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研究 篇7

1 辨证要点

久泻迁延不愈, 倦怠乏力, 稍有饮食不当, 或劳倦过度即复发, 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 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 多为肝郁克脾之症;五更飨泻, 完谷不化, 腰酸肢冷, 多为肾阳不足。

2 分证论治

2.1 脾虚泄泻

大便时溏时泻, 迁延反复, 完谷不化, 饮食减少, 食后脘闷不舒, 稍进油腻食物, 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 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脉细弱。治法以健脾益气为主,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组成:党参15g、炒白术15g、扁豆10g、苏梗10g、橘皮6g、砂仁6g、茯苓10g、神曲10g、煨姜6g、葛根10g。方解:脾喜暖而恶湿, 脾虚积湿, 湿胜则泻, 故以党参、葛根益气升清, 鼓舞脾胃;白术、云苓、扁豆健脾渗湿, 煨姜温中祛寒, 橘皮、木香理气滞, 砂仁、神曲醒脾和胃, 使脾胃健运, 气机流畅, 苏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 补气中气, 渗利湿浊, 行其气滞, 恢复脾胃受纳和健运之职。加减:腹痛、大便有黏液, 加白芍10g, 和阴缓痛;伴有血液, 加槐花6g、地榆炭6g, 凉血止血;兼有脱肛者, 可用补中益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若脾阳虚衰、阴寒內盛, 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

2.2 肾虚泄泻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 肠鸣即泻, 泻下完谷, 泻后则安,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 脉沉细。治法以温补脾胃、固涩止泻为主, 方用四神丸加减, 处方组成为: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五味子5g、白术10g、诃子肉10g。方解:“五更泻”内经称其“肾泻”, 年老体弱及阳虚内寒者多患此证, 多由脾肾虚寒、火不生土导致肠失固摄。历来成方, “四神丸”最为合适。方中补骨脂补肾助阳, 肉豆蔻温胃厚肠, 吴茱萸暖脾散寒, 五味子收敛止泻, 加白术健脾化湿, 诃子肉涩肠固脱, 使阳气来复, 脾运得健、腹泻可止。加减:腹胀后重者可加木香6g、陈皮15g、槟榔5g, 以理气滞, 除湿气;有食滞者加焦山楂15g;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 可合桃花汤 (赤石脂30g, 一半入煎, 一半冲服, 干姜6g, 粳米30g) 固涩止泻。辨证时应注意肾阳虚者可有五更泄泻, 但有五更泄者并不一定都有肾阳虚衰, 故不可滥用四神丸治疗五更泄。

2.3 肝郁泄泻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 每因抑郁恼怒, 或情绪紧张之时, 发生腹痛泄泻, 腹中雷鸣, 功窜作痛, 矢气频作, 舌淡红, 脉弦。治法以抑肝扶脾, 方用痛泻药方加减, 处方组成为白芍10g、白术15g、防风6g、苏梗10g、橘皮15g、木香3g、神曲10g、云苓6g。方解:方中白术健脾补虚, 白芍养血柔肝, 防风升清止泻, 苏梗温中祛寒, 橘皮、木香理气醒脾, 神曲、云苓消食利湿, 使肝不横逆, 脾得健运, 气机条畅, 清浊自分。加减:泄泻甚者重用白术20g;肠鸣明显者重用防风15g;泄水样便者可加升麻以升举脾阳;口苦微干, 苔薄黄者加黄芩6g, 以清肠热之;口淡苔白者加炮姜3g, 温中散寒;气郁化火, 见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口渴烦闷、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者, 可加藿香6g、黄连6g、葛根12g, 以泻肝理脾、清解郁热;若久泻不止, 可加酸收之品, 如乌梅、柯子等。

除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腹泻外, 还可选择或结合针灸、艾灸等治法治疗。针灸时选穴:三阴交、足三里、天枢、大肠俞。其中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 起到健脾化湿、调整脾胃的作用, 其又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 可补肝益肾、健脾化湿而止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所入为合”, “合主逆气而泻”, “五脏六腑之气皆秉于胃”, 可调节中焦, 升清降浊, 与三阴交共同健脾和胃, 益气和中, 恢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正常功能;大肠为“传导之官”, 天枢为大肠之募穴, 主“泄泻, 水利不止”, 与大肠俞一起“俞募配穴”, 共治大肠腑病, 调节大肠气机, 恢复其正常传导功能。配穴:肝气郁滞型配期门、行间、阳陵泉, 脾肾阳虚型配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肾俞。治疗方法:根据不同证型采用补泻手法。肝气郁滞型:泻期门、行间、阳陵泉, 余穴平补平泻, 留针30min;脾肾阳虚型:针刺用补法, 脾俞、肾俞、大肠俞并用温针灸, 关元、气海温和灸, 余穴平补平泻, 留针30min。其中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 将针留在适当深度, 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10次为1个疗程, 每治疗1个疗程休息1周。

艾灸治疗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协调阴阳, 脏腑功能得以恢复, 泄泻得止。艾灸主穴选双侧足三里 (隔姜灸) 、中脘 (隔姜灸) 、神厥 (隔姜灸) , 脾虚加天枢 (隔姜灸) , 肾虚加太溪 (隔附子灸) , 中气下陷加气海、膻中 (隔姜灸) ;肝气乘脾灸足三里 (隔蒜灸) 加针刺阳陵泉、期门 (泻法为主) 。每穴5~8壮, 2周为1个疗程, 可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方案, 但行艾灸治疗时要注意观察皮肤, 预防烫伤。

3 预防与调摄

在对腹泻患者进行治疗时, 药物治疗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 患者的饮食习惯也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慢性腹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 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 ……, 入五脏则瞋满闭塞, 下为飨泄”。《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飨泄”。因此腹泻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不饮生水, 不食生冷瓜果, 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 居处冷暖适宜, 起居有时, 并注意精神调养, 加强身体锻炼。

4 结论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治疗局部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采取适当措施。慢性腹泻病位在肠, 但与多脏器有关, 治疗时应通过辨证分型, 给予相应治法, 以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胃肠道的作用。中医治法多样, 在治疗疾病时不应拘泥于某种治疗方法, 应辨证论治, 给予患者最有效、伤害最小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明·赵献可.《医贯·论泄泻》.

儿童慢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68例儿童慢性腹泻患者, 其中男性患儿45例, 女性患儿23例, 经过确诊腹泻时间为2个月以上, 均为慢性腹泻疾病。慢性腹泻病程最短为2个半月, 最长为6年。最小年龄25d, 最大年龄2岁。其中25d~3个月有18例, 3个月~1岁有23例, 1~2岁为27例。

1.2 方法

(1) 研究方法:对68例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了解造成腹泻的所有可能因素。 (2) 治疗方法:首先, 对原来的饮食进行全面的调整, 针对每一个患儿的病因进行调整饮食, 一些仅是单纯腹泻的患儿仍继续母乳喂养, 属于母乳不耐受的患儿要停止母乳喂养, 改为其他乳品喂养。出现脱水的患儿要根据脱水轻重分别使用口服盐液、口服盐液结合静脉输液、静脉输液等治疗方式治疗。在采用静脉补液时要根据患儿的体质适度改变滴液的量和时间, 时刻注意患儿滴液中身体的反应, 防止出现休克或中毒的情况[2]。同时, 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前提为分清患儿大便细菌特点选择。

2 结果

68例患者中过敏原因、肠道细菌感染原因和母乳不耐受原因各占32例 (47%) 、20例 (27.4%) 、16例 (23.5%) 。其中存在多种病因患儿57例, 占83.8%。单病因中过敏6例 (8.8%) , 母乳不耐受4例 (5.9%) , 肠道感染1例 (1.4%) 。经过对症治疗后, 治愈56例 (82.4%) , 病情好转10例 (14.7%) , 剩下2例为自动转院。

3 讨论

儿童慢性腹泻属于常见且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一类疾病, 医师在进行诊治时诊断的内容要包含腹泻病因、腹泻、合并症诊断以及患儿身体机能如营养方面的诊断等。对来院诊治的患儿首先了解大便的次数和类型, 是否一日数次且大便呈现稀水样, 或大便含有脓血, 腹泻连续时间2周以上者大多可以诊断为腹泻, 如病程超过2个月, 则诊治为慢性腹泻。根据病程诊断腹泻为慢性或急性后了解患儿的一般资料, 居住的场所, 饮食结构以及当地水样等了解腹泻的来源[3]。如, 一般春夏时期由于食物发热快, 病菌容易滋生, 儿童容易吃到不洁的食物造成急性腹泻, 这种腹泻类型则一般为毒素细菌造成的肠道感染。若患儿肠道吸收功能失常, 出现严重写长时间腹泻者, 则一般为慢性腹泻, 在哺乳期的儿童应考虑为母乳不耐受造成, 应及时停止哺乳, 选择其他乳品喂养。如儿童在停止母乳喂养后腹泻仍持续者应该考虑为氯泻, 要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治疗。若儿童大便中还有脓血样, 则应排除母乳不耐受引起, 而是肠道炎症造成的黏液脓血。在这些诊断基础再通过大便常规检验、肠道检验、消化道检验等方式确认病因, 及时对症下药。

本研究中, 68例患儿3个月~2岁有50例, 占73.5%, 这个阶段儿童容易出现腹泻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个阶段是儿童消化系统发育成熟的阶段, 因此相对比较敏感, 若这期间父母没有注意喂养方式或选择喂养的食物不恰当, 则会造成儿童出现腹泻, 如不及时转变喂养方式或入院治疗, 则容易演变成为慢性腹泻, 营养儿童身体正常发育。所以, 父母应该多加注意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喂养方式, 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 出现腹泻现象及时诊治, 避免拖延形成慢性。目前儿童腹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按照大便中是否含有脓血进行区分, 有脓血则为感性性, 无脓血则为非感性性。这两种类型临床共同症状均为大便呈稀水样, 次数增多, 儿童食欲降低[4]。感染腹泻多是受到病毒感染造成肠道炎症出现, 而非感染则大多因为喂养方式不正确或气候变化造成。如喂养次数和时间混乱, 有时喂养过多, 有时长时间无喂养, 造成儿童消化道出现紊乱。又如气温下降没有及时注意造成腹部受凉引起腹泻, 或长时间高温造成儿童消化功能迟缓, 分泌减少等因素造成非感染腹泻。

儿童在出现腹泻时应该要继续进食, 避免出现长时间无进食造成休克, 但是食物类型应该按照医师要求选择。对于仍在哺乳期的儿童若为感染性腹泻应该坚持定期母乳, 停止所有辅食。对母乳不耐受的婴儿应该选择米汤或乳品进行喂养, 补充身体机能生长需要的营养。腹泻造成脱水的儿童要根据症状的轻重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在进行静脉补液时要根据患儿的情况调整药量和滴液时间, 一般定时定量, 且剂量浓度慢慢降低。静脉补液时患儿尿液增多, 泪液增多等则表示补液量充足。如出现补液时尿量减少, 则应该适度补给糖液[5]。

总之, 儿童慢性腹泻病因类型多样, 在诊治过程中出来要分析临床资料外, 还应该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因素和儿童一般资料进行分析, 准确了解病因, 对症下药, 才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本研究中经过对症治疗后, 治愈56例 (82.4%) , 病情好转10例 (14.7%) , 可见对症治疗疗效好。

参考文献

[1]王玉环, 黄瑛.儿童慢性腹泻61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2009, 12 (4) :159-161.

[2]任立红, 仰曙芬, 孙晓晗.小儿腹泻应用乳糖酶的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23 (1) :256-258.

[3]程艳波.小儿慢性腹泻的镜下表现及病因探讨[J].中外医疗, 2010, 13 (27) :225-226.

[4]董梅.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思路[J].中国临床医师, 2009, 10 (2) :95-97.

慢性腹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菏泽学院保健科门诊部秋季腹泻后慢性腹泻患儿5例, 年龄11个月~1岁5个月, 平均年龄1岁2个月。各患儿均在县级以上医院确诊小儿秋季腹泻, 并住院治疗1周左右, 出院2周以来, 每天大便次数为3~5次, 成形, 黏液便, 或者大便略带黏液, 大便常规WBC0~2个/HP, 患儿精神尚可, 无发热, 食欲一般, 面色略黄。采用黄连素温溶液保留灌肠。

1.2 方法

患儿采取侧卧位, 或者胸膝位, 家长陪护并和家长沟通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以及可能不良反应。家长配合治疗并缓解患儿紧张情绪, 用温肥皂水按摩患儿肛门。把黄连素 (国药准字H21022453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 按2~3片/10kg, 研磨, 温生理盐水溶解。保持水温37.5℃左右。然后, 用50mL无针头注射器取20mL黄连素温水溶液, 缓慢注入患儿直肠肛门内, 然后用手按压肛门, 以免药液流出, 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 没有明显不适者, 2min后重复上述操作,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患儿的耐受程度, 注入药液。最大药液容量不超过100mL。黄连素温溶液在体内保留10min后排出。以上治疗1次/天, 连续3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 观察患儿一般情况和大便情况, 根据患儿的状态好转情况和大便的形状以及次数, 再决定是否增加1个疗程。2个疗程没有明显效果者, 放弃治疗。视为无效。

2 结果

5例患儿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 均取得满意效果。随诊2周, 患儿大便为1~2次/天, 黄软便, 或者略暗绿色, 无黏液便, 大便常规未发现白细胞。患儿一般状态良好。

3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为小儿科常见疾病, 是指发生在10~11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 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 引起秋季腹泻的主要祸首是轮状病毒, 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秋季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 即感冒、呕吐、腹泻[1]。其中腹泻是该病的最主要特征, 也是严重后遗症的病因。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小儿患秋季腹泻后合理饮食和适当用药, 可缩短病程, 很快恢复, 则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如果处理不当, 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部分患儿并发细菌感染, 造成病情迁延, 演变成慢性腹泻, 造成患儿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甚至影响患儿的智力成长, 给患儿及家庭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地伤害。黄连素为毛茛科植物黄连根茎含的一种生物碱, 可由黄连、黄柏和三棵针提取, 也可以人工合成。它一般对细菌仅有弱的抑制作用, 但是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有效[2]。其主要药理作用为黄连素可以使细菌表面的菌毛数量减少, 使细菌不能附着在人体细胞上, 从而达到治疗作用。黄连素治疗腹泻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 但因小儿口服困难, 疗效不理想。我门诊采用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所致的慢性腹泻, 取得良好的效果。既往也多位研究人员有报道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急性小儿腹泻[3,4], 和栓剂治疗小儿腹泻[5], 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见黄连素灌肠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基础。但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所致的慢性腹泻, 由于病因基本源于病毒, 其主要处理也是对症处理, 鉴于大部分患儿已经使用一定抗生素作为预防性治疗, 而且患儿年龄小, 胃肠功能更易紊乱, 黄连素保留灌肠基本属于无创性治疗的一种, 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细菌, 有利于清洁肠道, 减少毒素的吸收, 更好地发挥药物在局部的抗菌作用, 且直接作用于肠粘膜, 对肠道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使得疗效大大提高。黄连素保留灌肠避免了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对患儿造成的肝肾损害和肠道菌群失调所致功能紊乱, 同时也减少患儿的其他注射治疗方式带来的不适感和恐惧感。另外, 本治疗方法简单易操作, 操作器械便宜经济实用, 易于操作, 对医生要求难度不高, 门诊和基层医院医生均可操作使用, 目前没有发现不良反应;而且黄连素价格低廉, 也对家庭可节约医药费用。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性慢性腹泻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方法, 可以在广大基层医院和门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97-698.

[2]陈新谦, 金有豫.汤光.新编实用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2.

[3]杨永莲.黄连素保留灌肠佐治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7) :103.

[4]王艳新, 岳红梅.黄连素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3, 27 (3) :211.

婴幼儿慢性腹泻外敷方等 篇10

婴幼儿期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功能也不完善,容易引起腹泻。若患儿免疫功能差,治疗不及时常迁延不愈形成慢性腹泻。迁延不愈的腹泻使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中医中药也是防治慢性腹泻的常用方法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时毓民教授推荐一则适合家庭自疗的外敷中药方:

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细末。每次3克,用米醋调成糊状,置于脐部,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晚1次。可提高免疫力、减少腹泻。

入住空调房 治疗暑热症

有些2岁以下的孩子进入5月后,会莫名其妙发烧,体温38℃~39℃,可持续2周至2个月,吃喝睡玩却无异常。体检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阴性,抗生素治疗也无效,能排除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这些孩子很可能得了暑热症。暑热症的发生机制,是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失去调节代偿功能。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冷志勤医师提醒家长:把患儿放在有空调或阴凉通风的房间,即可治疗本病,因为暑热症的治疗关键是降低环境温度。也可采用温水浴(35℃)或冷水浴物理降温,但不主张采用冰水擦浴或酒精擦浴,因为这会使患儿感到不舒服,甚至引起寒战。

特别提醒

* 让患儿多饮水或西瓜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 暑热症患儿大多有围生期异常病史,头颅CT检查可有良性外部性脑积水或脑发育不全。

耳尖放血降血压

降血压#耳尖放血#放血疗法#高血压病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是“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重点项目,计划在全国基层医院推广。此技术由浙江中医学院陈华德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而总结而来,用采血针点刺耳尖穴放出血液,具有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之功,疗效明显,作用迅速,无副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耳尖放血可以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降低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同时,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

适合对象:年龄在18岁到70岁之间的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证的患者。主要症状为: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或者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w'(, 百拇医药操作:①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耳尖穴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②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③用棉球蘸取碘酊仔细擦拭穴位及其四周,再用酒精棉球擦拭以严格消毒。④医者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毫米深,随即出针。⑤放血: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郭,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出血量一般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而定。每次放血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5毫米直径大小。

疗程:隔日治疗1次,一周治疗3次,12次(即1个月)为1个疗程。初次治疗取双侧耳尖放血,以后两耳隔次交替操作。)w'(, 百拇医药

上一篇:成人英语学习下一篇:简单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