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差距

2024-08-10

教育差距(精选十篇)

教育差距 篇1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城乡差距

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些表现

1. 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我国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的筹措、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和较高级别的政府只发挥一定的补助作用。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其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省级财政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地方(市、县)级财政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县乡财政承担着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短缺的重大压力。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

性认识,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理解各种生物概念和原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逼真﹑有趣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能唤起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这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有效手段。

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主要有:标本﹑模型﹑实物﹑挂图﹑图片等。利用教具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机、显微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甚至于Internet网也被运用到了教学。这些教学媒体的应用,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可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投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我国贫困地区,县乡财力有限、赤字严重的情况十分普遍,最贫困的县财政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的行政职能的运转,经费大量用于人员开支,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公用经费的开支少而又少。这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导致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配备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

2.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明显。

2003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制度”,由此足以证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经济地位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以同届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城镇的工资相差3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农村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地区的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待遇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障。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此外,农村教师的工资经常被直接或变相地拖欠。

同是站在三尺讲台,同样从事“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城乡教师两个群体的收入及待遇却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代课教师20年的工资总和只相当于公办教师1年的收入,不及城市教师年收入的一半。一般来说城区教师工资一直以来都是足额发放,而农村教师只能领取应领原额的部分工资,所扣工资没有补偿,并且一般存在延迟发放现象。城区的住房津贴一般都是基本工资的35%,而农村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住房津贴。城乡教师配备严重失调,都是以上原因造成的。在城区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很多教师一星期的工作量平均为6—10节课左右;而很多偏远乡镇的教师工作量大约为15—24节课。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6节课与24节课是个什么概念?同样是一天24小时,农村教师一整天的时间都是在教室度过,根本没有时间批改作业、备课、编写计划,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科学,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生物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物学中确实有许多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领会到生物知识的魅力,其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了。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学好生物,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哪里还有时间来帮助哪些学困生呢?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导致城区教师资源闲置,而农村教师资源紧缺,不得不以合并班级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窘境。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导致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了教育结果的差异。

3. 城乡学生受教育情况存在差距。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均衡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不公平。以城市学生为基准的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划定,降低了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加剧了农村学生辍学的现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就成为农家子弟上学的初衷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接受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首要条件。正因为如此,农村家长才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期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实现做城里人的愿望。但是,农村学生要想进入城市,就要通过严酷的高考升学考试竞争。如前所述,由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基础教育方面享受的资源有很大的差距,在竞争的起跑线上他们就输给了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公平的高考面前更多地成为失败者。我国高校在地域上分布也不均衡,名校基本上集中在像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全国有名的城市,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名牌大学在每年的招生计划中,分配到外省的名额很少,使其他省份的学生被录取的希望很小,如山东、安徽、湖北等省的考生必须比北京、上海的考生多100多分才有被录取的可能。这使农村学生考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工作,给家庭和自己摆脱农村困境的期望变得极其渺茫。由于这些原因,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争取大学入学机会竞争力相对不足。据资料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一般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而城市学生则主要集中在重点院校。由于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教育资源的相对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农村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使得农村毕业生要想争得良好的社会待遇和享受较好的文化生活,就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建议

1.加大力度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农村城市化进程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依托,现阶段国家要适应世贸组织对农业的需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按照市场机制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城镇化进程每推进一步,城乡差距就缩小一步,城乡教育差距也会相应缩小一步。

2.政府应调整教育投资体制,促进教育公平。

政府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公平配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改革财政教育投资体制:实行相对集中的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财政教育投资体制。这是消除目前不规范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对教育投资、对各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化的重要手段。建立规范的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落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实现教育水平均等化;将基础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统编,公平配置资源,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渠道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筹集制度,形成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3.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加强城乡教师交流。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甚至为了鼓励教师向农村流动,农村教师待遇可适当高于城市教师。建议对支付农村教师工资的制度进行改革,由省级财政统一支付基本工资,县级财政支付津贴、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且规定下限上不封顶,省财政和县财政可根据自身财力以及对教师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避免拖欠工资,又能促进师资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县镇之间流动。另外,应鼓励教师到农村,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

4.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首先,继续改革现行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其次,在高校收费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如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状况来确定收取学费的时间和每次收取的数额;按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学生按自己所选学分数交纳学费等。第三,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意义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是要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政府必须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把教育公平理念贯穿于教育决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是提供公平的开发个人潜能的机会,也就是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只要使农村儿童和青年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就等于给了他们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我国农村青少年占全国人口很大的比例,这部分人口健康地成长成才会极大地提高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青少年也有了像城市青年那样的教育条件和成长机会及发展机会,就会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种变化,无形之中就化解了无数的社会矛盾,城乡一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目前,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会达到相当的程度,必然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中国社会的稳定安全运行面临着严重挑战,而社会不公最有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顺利渡过发展的临界点,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就是其中的一环。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机构应当重视城乡教育不公的存在,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着手解决城乡教育不公的问题,从而使教育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2]张乐天.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3).

[3]苏选良.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3,(2).

[4]章毛平.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1997,(5).

教育与贫富差距 篇2

改革开放三十一年过去,中国富起来了,但到底是谁富起来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后富现在进行的怎样?这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了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那么今天中国的教育经费的额财政性投入又是怎样?教育经费4%的国家战略目标,最早始于1993年(详见《教育经费是如何制定的》)。当时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写道: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可是到了2008年最高时也只有3.3%,2009年则更少,降到了3.09%。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甚至相差甚远。从联合国的统计数字看,我国是世界上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7%,我们的近邻日本的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7.7%。这种状况再加上教育领域内部质量伪劣丛生,导致教育的价值、功能变异。从上星期我们看的视频上我们也不难看到改革开放给教育带来的问题,当然,这儿不是说改革开放不如计划经济体制,但至少教育公平问题在现在以及未来都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慢慢被拉大了。城市的学校,就拿珠海市一个乡镇来说,每个班级都装上了多媒体,电灯电扇自是不必说了。学校的校园环境设备也是相当到位。而同样的农村中学,以我读的中学为例,教学楼是十年前盖的,门窗已经是破旧不堪,这个相对比与西部的一些学校已经好了很多。教育关乎的是一个人的一生的大事,教育可以改变命运。教师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高低,贫困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个庞大的集体“代课教师”,我在珠海市的金鼎小学了解到的一个情况则更是让我吃惊。我接触的到的那位老师毕业于陕西师范,一个小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如此之高,这是因为这个小学设在城市的原因。甚至更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深圳市某小学竟然不招收本科生,只招收硕士生。师资差距如此,师资配置的差距如此,必然会影响各地区教育水平的整体质量。即便是在同一城市,很多地方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是极不均匀的,到处设立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集中了大量的优势资源,他们对大多数优质资源的占有必然会减少其他人享受到的资源。

城市地区主要是富人的集中地,富人的孩子接受好的优质的教育,他们享用大量的教育资源(包括好的设备和师资等)。他们很自然的上实验小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上大学对他们来说基本上不成问题,而问题是怎么样上重点或者是重点中的重点。接受了好的教育,在就业时这些人便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好的工作,再不行还可以是父母想办法找一个体面地工作。好的工作,便会有好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循环,导致了城市更富裕农村更贫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教育是畸形的,教育的一个本身的功能应该是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所有的人都接受了同样的教育,教育才可以做到公平,让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但是现行的教育与它的责任完全是不符的,教育的社会功能遭到了根本性破坏。

中英教育:是差异,不是差距 篇3

教学中的文化差异,越细碎越深刻。通观纪录片不难发现,中国教师与英国九年级学生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例如是否可以带烧水壶进教室,是否可以在课堂上随时自由发表意见等,这些细节实际上影射出中英之间深深的文化鸿沟。

回到学生发展上,这个被称为“教育试验”的纪录片在引起中英教育孰优孰劣大讨论的背后,隐藏着几个理论性问题。

首先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对比中英教育制度的可比性问题。从概念上来讲,进行比较的基本前提是两个事物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然而,影片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的处理,仅仅减缩为五位中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明确进行比较的基本参数、背景信息等关键要素,因而很难得出比较的结论。

其次,以考试评价结果来决定比较的胜负过于简单。教育评价是通过科学手段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影片中突出了对中式教育提高考试成绩的作用,却恰恰忽视了五位中国教师在鼓励“后进生”上的努力。在笔者看来,英式教育更注意让学生体验愉悦的教育过程,而中式教育则更强调教育结果,更强调竞争性。中英教师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不同的态度实际上反应了两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正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简单的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第三,无论是可比性问题还是教育评价问题,都将笔者引向最为根本的教育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傲人的成绩?是为了适应未来生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还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不仅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更是家长和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教育风格,这一点实际上贯穿在整个影片之中。英国家长和老师眼里更多地看到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中国教师更多地将教育视为改变生活现状、实现社会流动的手段。抛开对错判断,如果这个问题的提出能引发观者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它便是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不仅有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教学交流中的改变:中英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教师不再单纯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学生也在多次挑战教师权威的过程中,开始慢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教师。

受教育水平、教育回报率与收入差距 篇4

探究收入差距的原因,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必然使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个人得到较高的收入, 低人力资本存量的人得到较低的收入, 所以人力资本及其回报率的不平等是收入差距的重要来源。而人力资本能够得到市场回报决定了人力资本不平等是收入差距的直接来源。同时, 如果人力资本回报在不同的人群中是不同的, 人力资本回报的差异将会加大人力资本的收入分配效应, 加剧收入分配不均等。教育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人力资本变量, 本文主要研究教育程度及其回报率变化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本文主要利用卢卡斯生产函数与明瑟工资模型说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以及收入越高, 投入教育的时间越多, 教育回报率也就越高, 这又促成了更高的收入, 更多的教育和更高的教育回报, 更高的回报形成更加高的收入, 这样便形成了富者更富, 穷者更穷的效应, 收入差距由此拉大。

一、理论模型说明

在考虑人力资本回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时可以将其与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相联系, 因为人力资本的回报就是反应教育年限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假设收入的使用限于食品和接受教育两个方面, 因此, 随着收入的增加, 人们受教育或者培训的年限也会相应增加。张车伟 (2006)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变化不同于国际上的一般趋势, 表现为教育程度越高, 教育边际回报也越高。

所以收入越高, 投入教育的时间越多, 教育回报率也越高, 这又促成了更高的收入, 更多的教育和教育回报, 更高的回报形成更加高的收入, 这样便产生了马太效应, 收入差距由此拉大。

在考虑人力资本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时, 卢卡斯建构了以下生产函数:

A (t) 表示t时期的技术水平;K (t) 表示相应的资本水平;工人的时间分成两个部分, 一为生产时间, 用u (t) 表示, 二为用于自身人力资本的建设时间, 用1-u (t) 表示;h (t) 为人力资本水平;N (t) 为工人数量;h (t) γ为人力资本外溢。

引入明瑟的工资模型:个人收入Yi是一系列人力资本变量的函数, 即Yi=f (Hi) 。

在 (1) 式中, M为人力资本的市场回报。市场不完善时, 人力资本回报可能会随地区、行业、职业等不同而变化。因此工资方程可写成:

与 (1) 式合并变形可得:

收入水平由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回报量决定, 并且与收入呈递增的关系。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回报的差距。衡量人力资本外溢性, 越大, 人力资本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越大。

1-α衡量具有一定人力资本的工人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1-α越大, 此类工人的贡献也就越大;同时人力资本的作用也得到了放大。

由第 (3) 式可以知道人均收入的差距受人力资本差距影响, 人力资本差距越大, 人均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大。同时结合刚才的回报率分析, 如果教育差距体现在高等教育水平上, 则收入差距会拉开更大;若教育差距体现在初级教育水平上, 则收入差距拉开会相对前一种情况要小一些。

二、数据与现状分析

(一) 教育水平与收入差距

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入学率显著较低, 用联合国的人力发展指数来衡量, 中国各地区的差距很大:甘肃、贵州、西藏、青海、云南等农业省份的人力发展指数为0.59~0.67, 而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天津、浙江等东部省份的指数为0.80~0.89。各地区的初中入学率的差异也很大:西藏为49%, 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宁夏、云南、青海为60%~70%,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为99%。各地区高中入学率差异也很大:安徽、河南、内蒙古、云南低于30%, 而北京为96%。贫困地区中学辍学率为35%, 这进一步拉大了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距。到2000年落后省区只有70%的学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 而东部地区为100%。

教育差距引起收入差距是因为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因素, 对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报酬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完全的情况下, 工人收入与其边际生产价值相等, 而边际生产价值会随着知识的增长出现递增的现象,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不同在于其边际报酬不是递减而是递增的。所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享受到递增的边际报酬, 教育差距的拉大势必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另外, 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 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也阻碍了物质资本的流入, 从而进一步扩大收入的差距。最后, 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 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也会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拉大, 再更一步扩大收入差距。

(二) 教育回报率与收入差距

教育差距是引起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而引起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除了教育投入不足, 要素流动受阻等因素外还包括教育回报率的差距。

如前所述, 教育回报率, 教育投入与收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育回报率越高, 教育投入也就越多, 在高等教育水平下, 收入也就越大。反过来, 收入越高, 投入教育的资金就越多, 就越能享受高等的教育和更高的回报。因此教育回报率的差距越大, 就会阻碍教育的投入, 从而扩大收入差距。教育回报率对教育投资起着关键作用, 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 教育回报率可以由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直接衡量, 但是在市场不完全时, 工资不能完全反映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同时劳动市场的不完全也会对其造成扭曲。

陈晓宇、闽维方 (1998) 将教育程度分别处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等不同的虚拟变量后, 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 各级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分别为:初中3.59%、高中4.19%、中专6.76%、大专4.67%、本科6.58%。因此中国的教育回报率呈现出随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者的教育回报率平均来说要比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高5.9%。

另外教育回报率不仅随教育程度变化而变化, 而且还随收入水平而变化, 最低收入5%的人教育回报率只有2.7%, 而最高收入95%的人的教育回报率最高达到6.53%, 收入、教育程度以及教育回报率之间展现出一种让“贫穷者更贫穷、富有者更富有”的“马太效应”。

影响教育回报率的因素有:人力资本存量, 物质资本存量, 经济增长率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人力资本存量越大, 则进一步接受人力培训的收益也就越高, 同时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就越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适应, 两者具有互补性, 物质资本越多, 工人生产率也就越高, 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使人们对经济产生乐观的预期, 对未来教育的回报率也会有上升预期, 进而加大教育的投入。最后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开放, 受户口制度限制劳动力得不到充分流动, 抑制了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另外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部分工作岗位工资远低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 有助于实现劳动要素的流动和价值体现, 提高教育回报率, 促进教育投入。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教育水平与教育回报率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充分反映了要减小收入差距必须:

1.加大教育投入, 调整公共教育投入流向, 把有限的公共教育投入更多地用于基础教育,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在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上, 必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资责任, 加大对高等教育, 科研经费的投入, 同时必须对农村居民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 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改善教育质量;保障农村贫困居民都能够完成义务教育, 通过大众化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 进而改变命运, 摆脱贫困, 从而提高收入。

2.鼓励全民教育与再教育, 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改革教育体制, 将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联系, 将人才培养分为就业与研究两类, 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就业型人才, 注重高精尖行业人才的培养, 建立完善的奖励体制。

3.引入私人资本对教育事业进行投入, 并鼓励学校企业间的联系。加大对技术类职业教育培训的扶持, 扩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人口的受教育口径。

4.提高教育回报率, 解放劳动力市场, 解除移民限制和鼓励城乡人口流动, 改革户籍制度, 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包括失业保险, 健康保险和养老金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温娇秀.中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动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7, (9) .

[2]王筱欣, 刘军跃.教育投资与东西部收入差距[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5) .

[3]蔡眆, 都阳.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 2000, (10)

[5]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3) .

[6]王小鲁, 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 2004, (1) .

[7]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 2006, (12) .

[8]陈晓宇, 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1998, (6) .

感受名校真本 反思教育差距 篇5

王克斌 戴小军 受升虎

2012年4月4日至5月4日,在平凉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受学校委派,我们一行三人赴古都西安学习考察。4月5日上午,在碑林区教育局四楼会议室举行“平凉市校长及骨干教师赴碑林区交流学习”启动仪式。平凉一中副校长朱耀明及平凉七中教师李丽代表培训学校作了表态发言,铁一中党总支书记庆群代表碑林区各学校做了表态发言。会上碑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汤伟华介绍碑林区教育现状,就平凉市学习小组来碑林区考察活动做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平凉市教育局杨维周局长作了重要讲话,并对学习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平凉市10所学校学习小组分赴各自交流学校,我们三人也随后赴对口学校西安市第三中学考察学习。

一、西安市第三中学简介

西安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公办省级标准化高中,位于西安市东门外长乐坊。学校现有教学班62个(含初中),学生3350余人,教师235人,其中省市区骨干教师85人,高级教师56人,研究生38人。其中高中班29个,女教师担任班主任占80%以上。

学校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尊德中学,源自《老子》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道而贵德”是三中百年教育理念的积淀,百年历史形成了“尊德、守纪、笃学、创新”的校训。西安市三中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校园古树掩映,绿草遍地,学校有办公楼、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各一栋。实验仪器齐全,实验室配置档次较高,走在西安市各中学的最前列。学校有球类运动场、田径运动场各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在2011年高考中,600分以上人数96人,一本升学率76.72%,二本升学率92.13%,均在碑林区公办省级标准化高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德育实验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西安市“绿色文明校园”、西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碑林区“先进集体”等各级各类荣誉40余项,连年荣获碑林区“重点高中教育质量优秀奖”,2009年成为“陕西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副理事长学校”。

作为窗口学校,被西安市教育局列为与美国、英国、新加坡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友好合作交流的名校。

二、活动及思考

一月来通过和校领导、教师、学生交流座谈、参观各功能室、深入课堂听课、全程参加各种会议和学校各项活动等,对西安市三中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总体感受是:百年名校,底蕴深厚,名师荟萃,人才辈出;领导示范引领,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好学;处室分工明确,办事及时高效;课堂求真务实,课改强力推动;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具体而言:

1.机制灵活 经费充足

西安市三中在办学机制上采用“双轨制”,即公办与民办相结合(初中部33个班,高中部12各班全为民办),公派教师与招聘教师相结合(初中部全为招聘教师,高中部120多个招聘教师)。这种机制既解决了办学经费困难,保证了高中生源,又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使整个校园沉浸在勃勃生机之中。

2.制度齐全 按章办事

西安市三中用制度来管理,以评价来激励。有各类“岗位工作职责”文件49个,管理规章制度78个。全方位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 各项工作行之有据,评之有规,有序推进。正如邵校长所说:对照制度教职工如不白加黑,5+2工作,就出不了成绩,没有成绩,就没有声誉,也就失去了利益。所以自豪感也是一种福利。

3.教师培训 形式多样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重心之一,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克服困难,强化管理干部与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1)请进来培训。邀请全国课改专家为教职工和班主任作报告,进行专题讲座,并和老师面对面交流。

(2)走出去培训。派中层管理干部到南京一中、北师大附中驻校研修,并将学得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3)积极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

(4)校本培训。以课堂为载体,以教研组为单位,实施“五段式”校本教研模式:“校本教研”基本程序包括:个人备课-主题讨论-个人反思-教师上课-总结提炼等五个环节。每周周一下午第1节为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研讨时间;第2节为语文、数学、英语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周三下午第2节为物理、生化、政史地、音体美、信息教研组研讨时间;第3节为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学期都举办新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邀请省市教科所专家当评委,逐科逐人听课评课,面对面的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组长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等。所有研讨活动要求教研组老师全员参加,老师跨学科推门听课(教导处检查记录),课后随即展开研讨,并反复观摩新模式课例及导学案编制体例。通过各类培训和学习,开阔了全体教职工的眼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锻造了精英队伍。如在中国语文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中,西安市三中石敏、曹阳老师获得全国语文教师教学优秀课例光盘评比一等奖,全国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现场授课二等奖;闫荣老师被授予省级教学能手称号,并入选省教育学会专家库,董康红老师获得陕西省理化生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并被授予碑林区教学能手等。

4.课堂教学

务实高效

西安市三中从实际出发,创新课堂模式,形成年级教学特色。高三年级主推“精讲多练模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教师研究考纲,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提倡“研究性课堂模式”,结合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和校本课程及研究性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生目标关系,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精神。高一年级结合新课改,强力推行“三段六步自主课堂模式”(三段:课前-预习自学,课中-高效课堂,课后-训练拓展;六步: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导学案引领二次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拓展提升--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自我完善训练提升),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大胆的展示、质疑、点评,老师适时地点评、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原动力,课堂充满活力。

5.学生活动 特色鲜明

西安市三中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张扬个性特点,提高综合素质。学校每学期都要精心组织艺术节、合唱节、学科节、跳骚市场,辩论会,课本剧展演和以群众体育为特点的运动会,组织以绘画、摄影、征文比赛为内容的主题 活动,在全省首家举办“中学生模拟法庭”,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学校的社团活动也很有特色,学校在西安市最早开办“中学生业余党校”,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党的知识教育,十余年间已有1500余名同学参加党课学习,每年均有多名优秀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校被授予“碑林区中学生业余党校示范校”光荣称号。

学校还成立了摄影社、动漫社、足球社、心理社、文学社、美术小组、舞蹈小组、合唱队、诗歌朗诵小组,环保创意社、模联社等15个社团;特别是结合八仙庵地域文化特色而组织的三中学生庙会,形式多样,已成为西安市三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亮点。

6.心理教育 凸显特色(在整个碑林区做的是最好的)

西安市三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个亮点。为了缓解师生压力,学校招聘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在单双周的不同时段对学生、老师进行心理调适。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调适室,购买了先进的心理调适设备,(插图,“心巴克”----心理辅导室)。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活动,如高三每次模拟考试后在操场组织减压活动,高

一、高二年级在中考结束后分年级组织学生到乾陵、昭陵等进行春游,使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缓解了师生压力,收效显著。

7.师生共管 检查细致

西安市三中常规管理从学生出勤、跑操、眼保健操、卫生、自习纪律、集会、班会、财产管理、住校生管理、学生仪容仪表十个方面入手,师生共同管理,突出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处室与学生检查交替进行,分工明确,全面细致,工作尽责。

5(1)年级学生检查小组(每班一人),实行年级对调检查。每天检查内容为:班级学生出勤人数;跑操(人数、队列、校服、班主任跟操);眼保健操;班级卫生;集会纪律。汇总后在当日内交校医室和政教干事分块统计。

(2)教导干事每天逐教室、逐节检查早读、教师上课情况,当日汇总公布。

(3)政教干事每天上午7:30(到校时间)、中午2:00逐班检查班主任的到位情况,并通过班主任或执勤学生登记缺课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确保学生安全。

(4)办公室主任对教师参与的各种集会进行考勤。

(5)公寓楼管理员每人管理一个年级,除打扫楼道卫生、负责每个宿舍通风(上下午各一次)、检查学生午休和晚上就寝秩序外,还负责住校生晚自习管理(通校生不上晚自习)及周末节假日住校生集体自习秩序和考勤工作。

(6)食堂管理严格。生、熟食物分类放置,油、面等材料定点采购,零食、饮料不上出饭窗口,定点位置专卖。工作人员服务热情,窗口、餐桌干净,饭菜可口,花样众多,师生称赞。毕业生感言中提及,“我们不能忘记香甜可口的餐厅饭菜”。

(7)学校保安除全天执勤外,还负责学生上下学期间,临街校门口秩序的维持、车辆的疏通,登记上下午迟到学生。

8、值日领导在校园内巡查各处室的工作情况,负责处理突发事件,晚上住宿学校。

各块检查表项目设置具体、明确,每天能及时汇总,并在第二天早上对检查结果在行政楼前的黑板上及时公布,且在下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中对上周 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对一些突发的并且需要及时处理的现象和问题在大课间活动时,召开班主任会或者召集学生大会做具体要求。

8.校际联手 资源互补

西安市三中非常重视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职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评估办法》和《学生思想行为道德要求要点》等制度,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师生德育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如在我们学习期间,以三中为中心组织召开的大学区德育工作研讨会,参会的周边学校有九十中、理工大附中、西安工大附中和尊德中学。研讨会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四月十三日下午召开,聘请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王家同作《加强压力管理,适应职业环境》的报告,会后学校组织全体班主任赴黄帝陵活动减压,为期两天。第二阶段在四月二十五日下午三节课后召开,主题是班主任经验交流,五所学校所有班主任参加,每个学校有两人发言,每个人的发言切口小,都从自己当班主任的点滴感受谈起,发言中穿插日常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等幻灯片,进行细节展现。使人感到班主任谈的就是实实在在做过的事,没有假话、空话和大话,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享德育资源的效果,使与会班主任很受启发和教育。

9.考试严密 奖励及时

西安市三中的期中、期末考试,完全按照高考模式,每考场30人,安装屏蔽仪、金属探测仪。异地出题,高一高二对调监考,对调评卷。整个考试组织严密,监考严格,评卷、复查细致。每次考试后召开三个会议,一个年级教师分析会,一个学生鼓动会,一个学校奖励会。每一次考试结果都依据学校《半期奖励考核方案》进行奖励。以过程考核奖励推动过程教学与管理,真正体现了一年高考三年抓。10.课改务实 保障有力

实施新课改以来,西安市三中加强领导,精心部署,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工作推行力度大,收效明显。

(1)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引领新课改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确保新课改顺利推进的规章制度。

(2)设立新课改专项资金,加大对课改工作的奖励。如对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的奖励、对课题研究的奖励、对各级论文获奖者奖励及对课改中的先进个人、教研组进行奖励等,三年来共投入科研经费40万,极大地促进了老师们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

11.校本研究 成果丰富

西安市三中加强备课组功能,以课题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学校要求各备课组要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等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近两年来,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18个市区级课题获得专项并部分结题。成功组织了三届学校学术论坛,征集研究论文200多篇,编印《教师论文集》《学生作文集》《研究性学习论文集》等,完成23本校本教材的开发。目前正为学校第四届学术论坛做筹备工作。12.加强交流 提升层次

学校先后接待了甘肃天水二中、临潼铁中、长安六中等多所学校的交流、挂职学习;安排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师分别赴南京一中、北师大附中等10多学校学习交流;分期分批组织近百位教师到陕西宜川中学、河南永威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课改先进学校考察、学习、观摩、体验;学校先后接待英国沃 灵顿教育代表团、美国犹他州民间国际交流团的访问、交流;先后和英国沃灵顿中学、韩国光星中学、論峴中学等结为姊妹学校;2011年暑假、寒假组织了师生赴韩国、日本参观交流,出访教师60余人、学生70余人。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师生视野,感受了外地和异国文化的差异,吸收了外地和国外教育的精粹,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启示与建议

一个月的交流学习,让我们受益颇多,深受启发,回想我们以前的教育教学理念,操作环节,我们需要借鉴的还很多,现在就我们的粗浅认识,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增加教学投入 改善办学环境

现代教育,拼的不仅是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更是经济实力。希望各级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用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激励措施,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教育教学上,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真正研究者、实践者。

2.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要让我们的教师具有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尤其让教师更广泛地走出校门,更深入地考察学习教育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我们教师群体的素养。

3.开展心理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心理健康调适的不仅是学生,更应有教师,建议学校招聘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调适室,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缓解师生压力,使师生轻松愉快的工作和学习。4.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推行势在必行,逃避和消极对待只能使我们更加被动,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建议我们教师下狠心调整教学策略,思想上主动向新课改靠拢,行动上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5.加强校际联系 共享德育资源

从西安市三中组织的大学区德育研讨活动来看,各校都有适合自己的成熟教育经验,为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我们建议联合静宁二中等城区学校,适时开展德育研讨活动,让班主任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达到德育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6.开展校本研究 体现学校特色

没有办学特色的学校,是一所不完善的学校,西安市三中在校本研究中,以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许多校本研究成果已经结集成册。我们建议,以后我校的校本研究就去研究课改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回避套用理论讲经验,避免虚化,把校本研究落到实处,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7.重视及时表彰 体现激励效果

西安市三中对于获得各种竞赛奖励的师生,能在第二天大课间活动中集合全校师生,当众颁奖,表彰先进。我们以前的表彰工作,奖品往往积压半学期,甚至一些奖品没有颁发下去。获得荣誉与颁发奖品间隔时间太长,发下去也起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建议今后师生获得的各级各项竞赛奖励,能 10 在最短的时间,利用周一晨会发到师生手中,让荣誉来激励师生,带动更多的师生争取更大的进步。

8.充实管理队伍 调整管理结构

下大决心调整班主任队伍,大胆大量启用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女教师担任班主任,既可以解决我校班主任紧缺现象,同时解决女教师职称晋升条件不足的障碍,也为学校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活力。

9.调整优化资源 提高服务效能

综观西安市三中管理细致全面,无盲区,无漏点。各处室工作人员职责明确,工作具体,都能独当一面,在我们深入接触的一月时间内,无论走到哪个处室都有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详细讲解,全面展示,无需学校提前安排,让我们深受感动。建议学校加强处室建设,整合人力资源,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做事,提高服务效能。

西安市三中以“做细教书育人,以细致成就学生个性,以扎实造就美好未来”为育人准则,以“严、细、实”为教学的准则,坚持不懈,扎实工作,成就了名校特色。通过本次交流学习,我们既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又深深感受到我校与西安市三中在教育观念、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总结,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努力把学到的宝贵经验运用到工作中去。

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以上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仅供领导和各位老师参考。

音乐教育研究的差距在哪里? 篇6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博士生,笔者和来自内地和香港各高校的其他学者、硕博士研究生等四十多名学员一同参加了本次研修班。除了聆听专家讲座,学员们之间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感触和疑惑:为什么国外的音乐教育研究可以做得那么严谨、细致(甚至有些繁琐),而我们平日看到的国内文献似乎总是满纸宏篇大论?目前我国国内的音乐教育研究现状是怎样的,和国外的差距又在哪里呢?本文将从研究班的简要回顾、国内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提出改进建议三部分进行论述。

一、对本次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研修班的简要回顾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国内研究者们的难点。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专门深入细致的探讨研修在国内尚属首次。五天的研修班包括两个内容:专家专题讲座和研究生(硕博士)论文发表。在专家专题讲座方面,除了关于质性、量性和混合性等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讲解,导师们还介绍了美国等国家地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动向,阐述了“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思维”“文献选择”等音乐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论题。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者采用哪些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呢?韦尔奇和冯志强分别为学员们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量性研究方法和混合性研究方法等实证方法。

在讲解质性研究方法时,韦尔奇列举了他亲身参与的四个案例,包括学前幼儿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家等阶段和领域,内容涉及到儿童演唱、音乐教育与多重需求、音乐表演、声乐教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笔者最为感兴趣的一个案例是关于不同阶段人士音乐表演的一个调查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本科生、研究生和音乐家演奏家们如何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这是一个看似容易的话题,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所以然的。因此,韦尔奇的研究便显得非常务实和有说服力。他对18-62岁之间的244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用了案例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教学观察、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27人进行了案例研究,8人进行了小组访谈,并进行了9次听课活动。他还通过每月电子邮件日记的形式记录影像,包括所有关于音乐学习、表演和教学的事件。他的研究观测点包含非常丰富,包括:参与者的个人背景、自我效能、音乐和非音乐活动的态度、自尊、表演焦虑、音乐学习和自我调节等。最后得出结论:参与音乐活动的时间、性别、独奏或团体表演所引起的焦虑等都是影响音乐表演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讲解量性研究方法时,冯志强没有讲解太多的理论,而是在现场直接做起了模拟研究。他给每位学员派发了提前准备好的针对此次研修班的调查问卷,学员们填写后立即回收,然后在课间时间利用spss软件统计出各项数据。在这样一个实战的演练中,他非常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量性研究的基本步骤是: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测量-获得数据-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哪些是测量,哪些是数据;什么是研究的信度,什么是效度。此外,他还强调了研究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如不能故意伤害到被试者、不可泄露其隐私等。

在讲授混合性研究方法时,两位教授谈到了研究的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冯志强用了“太极图”做了导入,以中药铺为例形象地说明了开展研究时“对症下药”的重要性,即每一项研究都应根据其特点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韦尔奇则强调了知识和理论的“暂时性”(provisional),即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应该用更加开放的胸怀来看待任何新知识,而不应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培训课里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在讲解研究者如何选择文献的时候,冯志强用了见解(opinion)和研究(research)两个不同的字眼来界定什么才是更有价值的文献,他认为:研究应该有数据的支持,是一个有系统的研究,一般情况下会有多人参与;而见解则通常是一家之言,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不够系统化。他还找了中国和美国一些期刊论文的摘要分别打印出来,然后请学员们分组讨论,从这些摘要的描述中判断哪些是见解,哪些是研究。而令我们中国学员非常尴尬的是,随机抽取的中国13篇论文摘要中竟然没有一篇能明确判断出是研究的,也就是说国内的论文大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的研究论文,而美国的5篇文献摘要里,除了一篇属于文献综述(review)外,其他4篇都是不折不扣的研究。

在笔者看来,在大洋彼岸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两位教授,他们科学求实、严谨认真的态度是毫无二致的。韦尔奇和冯志强的授课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研究是用实证的数据支撑,而不是用想当然的推测说话。

二、对我国音乐教育论文研究方法现状的抽样调查和分析

了解了国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现状后,笔者在产生浓厚的兴趣之余,有个疑问:目前我国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是否真如冯志强抽样得出的结果那样令人堪忧?为了尊重事实,笔者选取了目前我国惟一一本国家级音乐教育期刊《中国音乐教育》,而且该刊物在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群体里拥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其所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首先,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统计了近三年(即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共35期《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刊登的所有文章,共得到总量为601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291篇,即共抽取样本291篇(表1),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鉴于教育研究方法分类纷繁复杂,为使研究结果更加清晰,笔者这里借用了姚计海等人在《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一文中的归纳,按照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将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分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混合研究四大类,又按照各自的内涵(或特征)将每个大类(I类)的研究方法分为了几类具体的II类方法,如表2所示。

1.研究方法的总体运用情况

依据上文表1中研究方法的主要内涵,按照论文题目、关键词、摘要与原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了研究方法的详细分析选取的291篇文章中,使用最多的仍为思辨研究方法,文章总数达266篇,占91.4%;其次为质性研究方法,有22篇文章,占7.6%;然后是量化研究方法,仅3篇文章,占样本总量的1.0%:而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章则没有。从数据上看,国内音乐教育论文的研究方法仍倾向以思辨为主,质性和量性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较少,但质性研究的数量比量性研究的要高,前者是后者的七倍多。

2.不同年份样本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分布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从研究方法的II级分类来看,在266篇采用思辨研究的论文中以理论思辨的研究论文比例最高,共计148篇,占思辨研究总数的55.6%,其次为经验总结类研究,为90篇,占思辨研究总数的33.8%。质性研究的论文共有22篇,全部为案例研究法,占质性研究总数的100%:定量研究取向的论文共有3篇,全部为统计调查研究,占量性研究总数的100%;这说明我国研究者对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具体方法的运用还比较单一。从时间和年份上看,思辨研究方法的论文在2012-2014的三年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分别为95篇、90篇和81篇;质性研究论文的总数分别为6篇、8篇和8篇,由于总体数量少,数据差别小,因此虽然表面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但并不能很好说明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哲学家们通常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三种方式:传统(或说对权威的依附),个人经验以及系统的研究。从本次研修班的情况来看,国际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越来越趋向于混合化多元化,尤其是其他交叉学科的方法不断渗透到音乐教育研究中,使得音乐教育学科更加丰富和成熟。而在我国,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音乐教师长久以来形成了依赖传统和权威的惯例,在从事教学和研究时,他们所参考的往往是他们过去的经验、习惯,或是某些名家和大师的最新理论,而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却比较欠缺。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仍以思辨研究为主,对于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运用较少,而且比较单一化,这和国外多元化的状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重视音乐学科特点的同时,应加强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等学术素养的学习、训练和运用,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第二,研究者对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认识和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

美国音乐哲学家艾伯利斯指出:“经验和权威固然重要,由于科学研究结果在音乐教育实践的决策和深入了解音乐学习过程的本质中的确能够起到革新或革命的作用,所以,科学研究是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面临决择时可利用的一种知识来源。”何谓科学研究?笔者认为,应包括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这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者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在本次抽样的文章中,便存在个别文章学术规范性不足的情况:例如在标题中出现了“实验”“调查”的字眼,可通篇文章仍是经验总结、工作体会式的文字,没有出现任何与试验、调查相关的过程和数据,属于明显的文题不符。因此,研究者在提高对科学研究和学术规范的认识和重视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研究者之间的团队协作、合作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外的音乐教育研究通常十分看重团队协作精神,许多科学研究由于耗时长、投入大、人员广,难以举一己之力完成,因此必须由团队分工协作才能保障完成最后的成果。在本次研修班中亦体现出此精神:三位导师再三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每个讲座结束后的一个致谢环节对团队里的所有成员表示感谢,这与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研究现状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反差。在笔者前面抽样的3篇运用量性研究、22篇运用质性研究的论文中,除1篇为两人合作完成外④,其余24篇全部为个人独立完成。当然,抛开其他因素(论文发表排名顺序)等不说,我们认为加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十分必要。事实上,不管是演出、教学还是研究,任何有系统有计划的科学活动,都需要不同的人来承担不同的任务,只有通过分工协作、合作交流,才有可能完成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性研究。

第四,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国内已有关于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专著,能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一定意义的参考价值。但是和国外相比,目前我国仍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分类框架受到普遍公认,本次关于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研修班的举办目前在国内也尚属首次。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音乐教育界对于方法论和研究方法不够重视,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长此以往,可预想的后果就是正如某学者所质疑的那样:“没有科学方法支撑的教育研究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就必然受到质疑,其所建构的理论以及提出的种种所谓解决问题的‘建议与‘策略就会成为无意义的‘意见表达。”加快我国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建设,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刻不容缓。

结语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方法论是任何学科都必须掌握的有利工具。时至今日,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对于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只有通过严谨的方法、科学的研究和充分的数据,才能取得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尽管当前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思想上的共识,但付诸于行动上还是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距离。在未来的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们能够自觉地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并不断加以运用和提高。我们也呼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积极搭建平台、组织相关培训,使得一线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者能学习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

专家认为中美教育的差距始于高中 篇7

新浪教育消息,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跟中国相比,其实并不怎样:同一个年级比较,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平均来说,明显比美国学生好很多。美国与中国教育的差距始于高中。学制上有差距:大部分美国高中阶段是9-12年级,有四年的时间学习。中国的高中阶段其实只有两年,第三年要准备高考,基本就没多少机会学新知识了。课程上有差距:美国高中是学分制的,因此可以开出比中国的高中多得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一个美国普通高中,都能开出上百门的课,跟一所小型大学差不多,这点中国大部分高中都无法相比。教师的水平有差距:美国的高中,因为要开大学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美国的高中教师很多都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也不少。美国的教师执照课程跟中国不一样。中国读师范毕业,四年本科,能考到教师证书就能当老师。但是,美国人要当教师,无论拥有何种学位,一律要读两年的教师执照课程。 要考进去读,读完还得考出来。假如是本科生,读完四年师范,还得再读两年执照课程才能当老师,比中国教师多受两年训练。同时,因为美国的大学普遍比中国的大学牛,因此,美国的正规大学出来的博士硕士的水平当然也比中国高,何况在中国,博士会去中学教书的,凤毛麟角。科目的程度有差距:美国的高中可以开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公共课程度的科目,中国的高中基本是不会开大学程度的课的。因为美国的高中可以开出很多高程度的课程,而且很多是得到资金雄厚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或者商业机构支持的,因此,美国高中的配置跟设备, 很可能是连中国的大学都望尘莫及的。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就已经知道,中国跟美国在教育上的差距,始于高中, 到了大学,更加大踏步拉开距离。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篇8

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希望小学校长周标亮, 甘肃省嘉峪关酒钢三中教师闫桂珍四位十八大代表回答了网友提出的问题。

深化细化学生营养健康教育

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 也是广大网友极为关心的问题。谈到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进展, 袁贵仁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一起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两大战略任务, 推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是健全资助体系,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二是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对中西部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同时, 加大对口支援力度, 其中包括扎实推进教育援疆、援藏工作等;三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四是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有网友问,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受欢迎, 下一步如何推动?

袁贵仁说, 为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国家去年启动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 直接受益学生达3000多万。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营养干预计划, 社会反响很好, 国际上高度评价。下一步, 我们将认真总结各地经验, 与相关部门一道, 深化细化食品安全管理, 规范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各个供餐主体的行为;深化细化资金安全管理, 防止虚报、冒领、套取、挤占、挪用营养膳食补助资金;深化细化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使更多农村学生获得更好升学机会

“有人认为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下降, 您怎么看?”有网友问。

李守信说, 农村生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涉及教育公平问题,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但解决好这一问题, 仍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核心是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好, 将教育资源的分配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改善这些地方的办学条件, 使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尽快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目前, 国家已经在努力采取措施缩小区域间生源比例的差别, 如实施“协作计划”和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 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招收政策等, 这些都有力地促进和提高了农村考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多方面协调合作

在回答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时, 周标亮说,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 要解决这个难题, 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 需要学校、家庭和政府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她表示, 学校教育应该是影响留守儿童的主渠道, 要想让他们在学校快乐健康成长, 首先, 教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同时, 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参与进来的机会, 此外, 学校还要想方设法改善寄宿条件, 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感觉。

如何看待“重英语轻汉语”现象

“国内学生‘重英语、轻汉语’的现象普遍存在, 您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网友问。

闫桂珍认为, 这首先是个导向定位问题。现在, 社会上几乎把英语作为升学、升职、晋升职称的一个硬杠杠, 使英语学习几乎成了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 实际上, 中文博大精深, 在中学或大学突出语文教学, 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陶冶情操是很重要的, 同时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人文素养, 她主张, 让大学把语文作为必修学科, 在高考、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增加对语文考核的权重, 自然就会把这个问题解决。

教育差距 篇9

在吉林省, 像这样的教学点就有75所, 这些教学点有的只能上数学课和语文课, 英语、音乐、美术都上不了;靠的是“黑板 + 粉笔 + 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久而久之, 学生的兴趣没了, 教学质量提升得也很慢。而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 别说是学生, 就连教师都没有机会接触。

2013年, 这些教学点迎来了教育春风, 为缓解边远山区教学点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缩小城乡差距, 国家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为教学点的师生们送来了卫星接收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这对于资金短缺、师资水平偏低、教育资源匮乏的山区教学点来说, 是实实在在地给课堂注入了活力。通过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备课的视野宽了, 教学的范围广了, 教学的方法新颖了, 演示的效果形象了, 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有了这些设备和资源, 教师不再光啃书本, 不再为枯燥的课堂教学而苦恼, 学生们在教室中就享受到了城里孩子学习的知识, 使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森林、田野延伸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 感受到了现代文明气息。

在教学点项目数字教学资源的辅助效应下, 教学点的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不再是枯燥地看书写字, 平时经常溜号的学生, 也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蛟河市的漂河川教学点教师在上“娃娃家”这节美术课时, 由于农村孩子对于城市家庭的环境非常陌生, 教师截取了数字教育资源中的图片, 孩子们看后都说“好漂亮呀”。接着, 利用动画课件布置娃娃家,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尝试。几分钟后, 孩子们用画笔画出了自己设计的家。又如在学习克和千克时, 让学生跟着电视中的孩子一起背一背, 感受物体有轻有重, 进而引入质量单位克。这时, 孩子和电视中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 积极性一下子提升了。

这些成效的取得, 得益于教学点项目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 不但切实缩短了城乡差距, 更为教学资源贫瘠的教学点开创了新的教学局面。

在为教学点解决了相关硬件及教学资源问题的同时, “如何维护使用才能让这些设备资源在教学点运用得更加长远, 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现代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非一朝一夕之事, 虽然现在配备了设备, 资源也接收到了, 但这仅仅是一个起步, 如果不会用, 再好的设备和资源也是形同虚设。如何维护、使用才是关键, 只有用好了, 维护好了, 才能使数字教育资源和设备真正实现“面向学生, 走进课堂, 用于教学”。

因此, 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我们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工作。通过多期的培训活动使教师们切实掌握了相关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如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进行基础维护;能够对文字进行录入与修改, 对演示型电子教案中的文字、图片、图形绘制、音视频下载与播放、动画效果设置等进行修改, 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使这些设备真正用于教学当中。另外, 还要做好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和运用工作, 教师们应该不间断地接收教育资源, 及时整理保存, 便于日常教学使用。

我们也建议教学点的教师们积极互动, 加入省装备中心、县装备办及县中心校等部门建立的研讨交流群, 以便于解决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到有问题随时交流, 及时解决。教师们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方便。

教学点能够拥有现在这样的新局面来之不易,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给教学点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虽然他们在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的环境下学习, 但如果能够学到与城里孩子们一样的知识, 应用到同等的教学设备, 也是很幸福的。

教育差距 篇10

关键词:护理教育,护理本科生,临床护理,差距

我国护理教育从无到有,从不医不护、大医小护的培训模式到目前专业系统的专科院校、大学,培养模式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历程。1983年天津医学院首先建立了护理系。1985年,首批8所医学院校招收护理本科生[1]。截止到2010年,我国本科专业医学类护理学专业开设院校有196所。护理本科教育为临床输送了大批护理人才,为护理专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力基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护理本科生与临床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1月-2010年12月对我院347名已毕业的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其中2009年198名,2008年85名,2007年64名;男76名,女271名;年龄22岁~26岁;工作时间为1年~3年,工作单位为河南省18个地市21家三级甲等医院。对医院各级带教人员调查:107名带教老师,其中医院带教护师27名,主管护师67名,副主任护师13名;21名护理管理人员,其中护理部主任17名,分管副院长4名,均为女性,工作时间6年~22年。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及内容

问卷调查、座谈与访谈法。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或实习时间、所在医院级别等。选择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4项,打钩回答(包括心理感受、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前景)。座谈内容主要是在问卷收集后,针对问题探讨原因,归纳总结;对107名带教老师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时间等。选择项目:好、一般、差3项,打钩回答(包括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稳定性、特殊贡献)。座谈时到科室集体探讨,归纳总结。对21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17名、分管副院长4名进行访谈:内容就本科学生的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稳定性、特殊贡献等进行了解。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生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

2.2 医院带教老师及护理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见表2)

2.3 座谈结果

2.3.1 与学生座谈的结果

72%的2009年毕业生,61%的2008年毕业生,47%的2007年毕业生反映实际情况和自己期望值相差很大。主要问题有:在大学校园里对工作情况的憧憬与现实反差大,奔波于病房间,忙碌在一线护理和机械的操作中,劳累、机械的工作,加上社会及管理层对护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使护理本科生对在校4年的学习产生怀疑,认为所学的知识没用武之地;虽然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早已经替代了师徒式的培训模式而使护理专业更加专业化,但在临床上带教比前者直接而且实用;临床上实际操作过程和书本上教授程序的不一致性和课本知识的滞后性,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初期茫然不知所措,挫败感很强,对护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2.3.2 与107名临床带教老师座谈的结果

到临床初期,本科护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带教老师对本科生的反应与预期差距较大:62%的带教老师认为护理本科生刚到一线时准备不充分,动手能力差,顺从性差,无创造能力;半年后情况会好转,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价值信息、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显著增强。但又开始不安心临床工作、转行、考研等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2.3.3 与护理管理人员访谈的结果

72%的护理管理人员认为,护理本科生提高了护理队伍的专业水平,给护理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是护理本科生较之大中专毕业生相比要求多,问题多,待遇差别不大而贡献相对较小,专业性不强,与院领导沟通较少,不安心工作,不好管理;对新兴专科及医疗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知道的少,直接服务于重点部门或科室的能力欠缺,对护理事业的推动及革新能力有限。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分层管理不到位

本科生与大中专毕业生处在相同的环境,工作及生活待遇大体相同,导致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认为社会和医院没有给自己机会,不受重视;没有相应的科研环境,造成人才浪费;认为在临床没有机会实现自我,看不到希望,纷纷转行、出国;或放弃理想,满足于临床忙碌机械的工作。大中专毕业生能适应护理工作,较受欢迎。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护理本科生不满意指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2 护理本科生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缺失或教授不足

目前我国护理本科生教育基本沿用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人文课的模式,专业性不强,以医学知识为主,同时辅以护理问题及对策。护理知识掌握的不够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医半护,没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没有专科护理能力,在特定领域如心血管病的护理中没能表现出护理比医疗更有效的作用,没能发挥专科护理技术的优点。人文课、护理历史课、政治及政策法律课、语言课程等设置的不足或缺失使得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不足,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获得帮助的机会减少,沟通能力有限,争取病人、同事、领导以及社会支持的机会少。而国外这些课程设置有利于增加职业认同感,稳定护理队伍。

3.3 课时安排的不科学

有研究表明,我国护理本科生的理论及实践课程的设置课时均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的课程时间长,课程有增无减甚至出现课程膨胀,然而美国及其他国家却以比我国少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培养出了满足其专业及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2],其中的科学性在于,他们注重联系实际及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讲的少,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占时间比例高[3]。

3.4 阻碍我国护理学发展的原因

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结构的变化及人们健康需求的改变,护理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发展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导致培养的本科生滞后于社会需求。专业性差,社区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个病专业护理性差。②政府及管理层对护理了解少、重视不够、支持力度小导致护理地位低[4]。临床护理缺乏科研大环境,护理本科生自我实现感缺如,对自身价值及前途产生困惑。③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必要条件,对教学质量举足轻重[5,6],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以基础课教师、临床课教师、外聘教师为主,专业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教师所占比例不大,使授课内容偏颇,医疗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多,而有研究证实,学生专业课的成绩和工作能力呈正相关[7]。

3.5 国外护理教育模式的优点

①国外护理教育人文化、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特征显著,课程设置灵活,根据学生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调整课程[8],培养的护理人才有独立的决策权,在某专科领域造诣颇深,培养大批专科护士 (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和全科护士(nurse practitioner,NP),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依法有诊断、处方及转治权限[9]。一般为实践-学习-实践,带着问题学习的方法。②重视护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使护士更独立、更有力量发展护理事业[10]。美国的医疗模式转变使对NP的培养相当出色,这些NP大都置身于社区,有处方权及转诊权,其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及服务深受居民的信任和爱戴[11]。

3.6 我国护理本科生的课程应借鉴的经验

上一篇:团注测试法下一篇: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