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法

2024-07-22

普通语法(精选五篇)

普通语法 篇1

关键词:词项语法,普通语法,比较研究

一、引言

我国语言学家陈嘉映将语法分为三种:“哲学语法”、“形式语法”和“普通语法”。[1]其中普通语法是中国学习者和研究者了解的最多的语法。而对于词项语法这一新兴语法而言,了解的人相对比较少。

二、基本理论与概念

1. 普通语法

“普通语法”指通常意义上的传统语法或实质性语法。它主要是对语言表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并描述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规则。实际上它是由语言事实抽象出来的语言现象的规则,是同感性经验直接对应的由已有的传统概念组成的体系。[2]普通语法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研究普通语法是为了找出语言的结构规律,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普通语法是规则性的、外显的。其规则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观察出来。一个规则可以理解,也可以不理解,不理解也可以照样执行。也就是说,普通语法规则可能不具备普遍性道理。此外,普通语法是任意的,而各种语言的普通语法也不尽相同。

2. 词项语法

词项语法(Word Grammar)由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德·哈德森(Richard A·Hudson)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其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科学。认知科学认为知识是以相互关联的网络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之中的,即通过词的子网络建立知识的母网络,这也是词项语法的理论逻辑。[3]

词项语法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句法学、语义学、形态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及言语加工等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理论目标是整合语言各方面以建立有关语言结构的普遍理论,理论假设是可以像对其它知识和行为进行分析一样来分析和解释语言。词项语法认为语言是概念的网络,包括词、音素、关系,意义等语言要素,其实际表征为语言网络和话语网络。语言网络区别于其它网络之处在于前者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是词,与词无关的概念不能被当作语言网络概念。在语言网络之中,词与词之间,词与其它概念之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连结,以界定不同的语言层次,比如通过“词根”和“形态”连结与形态结构相连,通过“意义”和“所指”连结与语义学相连,通过依赖关系和词类与句法相连。[4]

三、区别与联系

1. 研究目标不同

普通语法和词项语法都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但是两者的研究目标却明显不同。普通语法偏重描写语言规则,而词项语法注重解释规则。词项语法重点研究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是如何通过“是(is-a)”结构建立语言标签,如何利用语言标签建立词与词之间的“依赖关系”,如何通过“依赖关系”建立句法结构,通过句法结构反映语义并建立语境,从而构建人类语言认知网络,使得语言与外部世界融合一体,搭建语言认知网络和普通认知网络共通的桥梁。[5]

词项语法学和普通语法学在研究目标上的根本区别是,词项语法学家认为词项语法学可以解释语言的认知过程,就像解释人类知识体系的认知过程一样,并且可以以形象的网络的形式来解释。而普通语法则没有这种词项语法解释的科学性,其说明、假设常常无法检验,概念往往用含糊的词句定义。再深入地说,普通语法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学语言,而词项语法则可以告诉我们怎么学一切知识。[6]

2. 关注的对象不同

普通语法只关注语言的形式规律,不大关注意义。通常离开词语或句子意义来谈论语法,不太关注语言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往往把语言看做与人的生活分离的东西。而词项语法却把语言与意义,与人的活动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促使我们注意语言是深植于实际生活中,语言现象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只有观察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的情况下才能显现出来。普通语法的特征是使语言脱离语言使用的具体场景,让语言成了死的东西。而词项语法则让语言又恢复了其鲜活的本来面目。[6]

从本质上看,普通语法关注语言表面的形式规律,是显性的表层语法;词项语法关注语言使用的深层机制,是隐性的深层语法。维特根斯坦认为表层语法就是指语言学中的语法规则,而与日常语言相异的深层语法被相似的表层语法掩盖。深层语法是处于语言之外的生活形式的惯例和习俗,日常语言的表层语法的相似性或齐一性往往掩盖深层语法的多样性。词项语法符合维特根斯坦对语法的这种理解,因此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哲学语法。

3. 研究的方式不同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在语言使用中不可割裂。语法是意义和形式、功能和结构的中介。普通语法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线性的语法分析,后来在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中发展为“树状图”形式的以短语结构为基本单位的句法分析方式。词项语法理论与传统语法区别最大之处在于其句法分析单位是词而非短语。词是是唯一的句法单位,是句法和语义的唯一交会点,是语境分析的基本单位和出发点与终点。每一个词都是一个正式的语义关系节点。词项语法认为短语结构是不必要的,因为词的依赖关系能更好地解释和分析句法。笔者认为这种句法分析方式要优于传统的树状图,并可以应用于实践教学。图1对下面这句话“Syntactic dependencie make phrase structure redundant”,通过词的依赖关系进行了句法分析。如图1所示:[6]

可见,句中每一个词都位于通过与其它的词联系所建立的网络的中心,这些子网络为整个句子组成一个大的母网络。这种网络通过语法的承接生成依赖关系,形成一种限制型的语法关系。具体地分析,“make”是核心词,作为实义动词,它要求前面必须有主语“dependencies”,后面必须有宾语“structure”。而“syntactic”,“phrase”这些属于修饰语“adjunct”,是可以省略或替换而不影响语法结构的。“redundant”作为“make”的分享词“sharer”,一起作用于宾语,并使语义完整。这样的话,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词是必须的,哪些词是可以替换或者省略的,就可以对语法结构有更深刻和更具体的理解。

可以说,词项语法在句法分析方面的优势是最应该被应用于语法教学的,因为这种曲线箭头的分析方式使句子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有利于研究者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法。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黄和斌.《英语语法新论》前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HUDSON,R.Sociolinguistics[M].Oxford:Blackwell,1996.

[4]杨炳钧.词项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2001(1).

[5]HUDSON R.An Introduction to Word Gramma[r M].Oxford:Blackwell,2010.

衡水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的差异 篇2

衡水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的差异

衡水方言中表达可能内容的补语,有两种形式分别对应普通话的表达.衡水方言中正反问的句子,有两点与普通话的表达不同.衡水方言中“们”的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大得多,不管足有生命的`事物还是没生命的事物,后面都可以加上“们”表示复数.不论某些词语是否具有专用量词,衡水方言都可以用“个”去指称.衡水市的东部、东北部流行着“知不道”和“才刚”的说法.

作 者:刘如正 LIU Ru-zheng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河北,衡水,053000刊 名:衡水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年,卷(期):10(2)分类号:H172.1关键词:衡水 方言 普通话 语法

普通语法 篇3

关键词:普测 说话 词汇语法规范 语文基础 口语能力 心理素质

在社会日益高度发展变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越来越频繁,有语言运用的地方就应该有规范。虽然口语表达较之书面语灵活多变,但也不能随意变化。林焘先生说过:“所谓规范化就是要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语言能够按照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更迅速地向前发展,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千万不可以把‘主观能动性’了解为‘主观随意性’”。[1]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是语言规范要求的体现,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目标。随着推广普通话的深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普测”)出台,促进了语言规范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普测中的“命题说话”综合考查了表达者的说话能力和水平,虽然只有几分钟的说话,但折射出了应试人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及所受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笔者从多年的普测实践中积累了应试者“说话”不规范的实例,发现不仅仅是词语运用的问题,还有表达逻辑事理和修辞运用方面的问题。普测前应重视对词汇语法规范的培训,普测中应重视对不规范语句的评价。学习者不仅要注重语音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词汇语法学习。应该从小学语文教育开始,重视“说”的环节,培养不同语境中说话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重视说话的语法、逻辑规范。

一、例证病误的多样性

语言的规范并不否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是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的。如果因说话太随意而出现无法理解的表达,就难以交际了。下面“说话”中的不规范表现在选词造句上的任意,同时也有因思维混乱而缺乏条理的表现。

(一)随意“活”用,前后语义搭配不恰当

例(1)中,“集体”是一个名词性概念,不能主动发出动作。例(2)中,“娱乐”变成及物动词是不对的,不能带宾语,“从中得到文化”语义玄虚。例(3)中,“操”不能与“头发”搭配。

有时主语成分与谓语中心不搭配。如:

例(4)中,主语“知识面”不能用“增长”说明。例(5)中,主语“社会秩序”不能用“安分”来形容。例(6)中,动词“刮起”的宾语应该是“风”,而不是“热潮”,可用“掀起”与宾语“热潮”搭配。

(二)重复累赘

例(7)和例(8)都是一句话中前后两个词语意义接近,重复表达。例(9)是乱用“把”字句,“有点补回去”是方言的一种说法。例(10)中,“里面游泳”意思不明,实际说的是下水游泳。

有时表现为修饰成分多余。如:

例(11)中,“比较畅通”与“畅通无阻”二者只能选其一。例(12)中,“走路”与“回寝室”不能同时进行,不能用“边……边”组合在一起。例(13)中,“非常”与“极了”意思重复,选择其一即可。

(三)由省略造成表意不完整

以上谓语对主语的陈述中由于缺少某些相关词语,使前后表意不完整。例(14)中,“戴眼镜”指的是“对清洁度的要求很高”;例(15)中,与体育有关的是“我的业余生活”;例(16)中,“物质”和“精神”不能“提高”,应该指“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

有时因缺少交代而产生歧义。如:

例(17)中,说话者想表达从小有当教师愿望,但缺少必要说明,听者不明白是对老师本人还是对老师这个职业感兴趣。例(18)中,应试者想说的是用铁链把狗吊起来,但表达时没有说清楚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例(19)是想表达我们家人非常喜欢体育频道的节目,但没有交代清楚,听者误认为没有体育频道电视就坏了。

(四)思维混乱造成句式杂糅

以上把不同的句子重叠在一起,造成了表达上的混乱。例(20)由于“没有”和“有”同时使用,使句义表述不清。例(21)描述家庭中的家境和成员情况时,把家庭成员与家境用一个词语说明,从而造成了混乱。例(22)“希望”与“想当”都表示还没实现,但立足点不同,应该分开表达。

(五)语序排列混乱

以上例句中,表达词语的前后顺序颠倒,语义上虽然能猜出说的是什么,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六)逻辑不合事理

类型1中前言不搭后语,语义含混不清。例(26)想说明自己的学习生活,但表达得语无伦次。例(27)中“傻子”与“小孩子”所指含义不清,听者难以理解。

类型2中,例(28)“妇女”包括“奶奶”,属种不当并列。例(29)中,“水果”是类概念,包括苹果、香蕉、梨,种属不当并列。

类型3中,修饰成分多余,前文已有分析。

类型4中,表达引起歧义,前文已有分析。

二、“说话”不规范的原因

说话者在特定情境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一方面反映出选词造句的语用习惯受语言环境和所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应试者的心理素质与场景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一)言语转换时的错位

存在语法、逻辑问题的应试者多是普通话水平在二乙以下的应试者,从他们的语音可以判断出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方言音的影响。从小受方言母语的熏陶,特别是语音方面的印象很深刻,久而久之习惯了一种较固定的言语表达方式。当方言向普通话转换时,来不及筛选或者转换成规范顺序,就脱口而出,如“重复累赘”等。有时则因过多考虑语音是否准确而出现思维混乱,语义表达不清。来自乡村的许多应试者,方言音根深蒂固,“说话”几乎是在背诵,一旦忘记了原稿,就显得慌乱而语无伦次。

(二)普通话口语基础不扎实

普通话口语基础一方面来自校园的语言环境,一方面来自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说”的环节的训练。近几年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很多中小学在课堂上逐步实行了普通话教学,但仅限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而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仍然使用地方方言。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还需一个过程。

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尚显薄弱。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呼吁要重“说”的教学,而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还是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加上教师发音不标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说话”规范的达标措施,到了大学开始学习普通话时,才强调说话中的语法、逻辑规范。

(三)语言规范意识淡薄

普测对语音标准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从普测评分标准中可以看出,对语音准确的重视要高于对语法规范和语言逻辑性的重视。“说话”中,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占5%,最多扣2分。有些应试者认为与其它分值相比,扣去2分不影响普测等级的评定,于是他们也就不在乎了。教师在普通话教学和培训中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语音的规范程度上,忽略词汇、语法规范训练,甚至直接在教学中略去这方面的内容,从而误导学生忽视词汇、语法规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现词语组织随意,词汇、语法失误便是不可避免的。

(四)心理素质不稳定

普测中有的“说话”在考查综合语文水平的同时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考量。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特定对象,完成特定题目的命题说话,难免让应试者紧张。有的应试者可能没有见过这种考试方式,缺乏临场经验。日常的双向交流中,互动环节很多,而普测“说话”却没有这些条件,反而比平时多了很多限制和约束。说话过程只能由应试者独立完成,所以心情紧张,造成思维不连贯,以至于发挥失常。

(五)受制于场景氛围等非语言测试因素

“说话”限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考生和考官双方的特殊交流。要给应试者提供正常发挥的空间,需要测评双方共同营造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场景。事实上,这种理想的考试只存在于理论中。测试中可能出现天气太热或太冷,外面的考生等得很急,考官今天心情不好等非语言测试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说话者的情绪和思维的清晰度,使之增加心理负担。测评者的态度直接呈现在面部表情上,如居高临下的表情,不是以真正的倾听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审视对方、注目对方;有时测评者因坐的时间较长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频繁看表,结果使紧张的应试者更加不知所措。“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2]等,主要是由这些非测试因素造成的。

三、避免语言不规范现象的对策

要避免说话中表现出的不规范现象,需从根本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认真面对普测,发挥出真正水平。

(一)重视口语能力

语言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基础知识是否深厚,会通过某种方式显现出来。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形成语言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儿童期,所以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真正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仲哲明先生认为,说话中的语言能力是“指从方言转到标准语的口语运用能力,即应试人按照普通话语音、语汇、语法规范说话的能力。”[3]注重提高普通话口语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应变能力,让学生从小养成运用普通话口语的习惯,并注重规范化表达。

(二)重视口语训练

普通话教学不仅要教书面语,而且要教口语。倪海曙先生说过:“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就是普通话教学。要建立正式的学制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小学作为正课列入教学大纲,其他学校作为主修课。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就是普通话课。”[4](P230)林焘先生说过:“口语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口语能力的培养容易被忽视,就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必须学会普通话,这是提高口语能力的基础”。[5](P176)普通话口语学习不能满足于记住几个词语或几个常用句式,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训练,从课内教学语言到课下的言语交流都要求运用普通话。把重“说”落实在教学中,同时也落实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中。加强“说”的训练,并对“说”的成果给以评价,建立达标项目。

(三)重视词汇规范评价

2005年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在“说话”要求中明确指出:“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6](P4)有别于1994年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命题说话”的词汇、语法规范程度的分值由5分调整为10分。“……相对于语音和词汇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6](P290)普测中一级水平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词汇、语法正确无误,如果测试中屡次出现词汇语法错误,应试人就没有进入一级的条件了。在测评中直接显现词汇、语法的重要评价,已引起应试者的重视。随着测试的深入,测试对象不断扩大,测试必然由目前的技能测试发展为能力测试。测试外延将进一步拓宽,开放的语言系统将更受到关注,影响交际的口语语法规范问题也将更显突出。由于普测不只注重语音的标准与否,所以教师不能只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生如何发准每一个音,而是要让学生具备词汇语法和逻辑规范意识,让测评者对此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落实“说话”测评的目的。

(四)培养心理承受力

应试者自身也应注意心理素质的提高。紧张心理人人都有,如何克服紧张,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更重要。平时可主动设置这样的场景,主动与他人交流,从而逐步克服胆怯和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应该做好有关测试内容的准备工作,如经过一定的培训,了解测试内容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了解测试程序及测试要求等。如果事先做好准备,结合语文基础知识储备加上应试心理准备,就能自如地发挥,从容应对。

(五)营造情感氛围

营造良好的试场氛围需要监考者与应考者双方共同努力。测试组织者需要提供安静的场地,测评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发挥表情的传递功能,和颜悦色,以礼相待,做一个认真倾听的人。情感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表达,情感通过表情、形体动作的外显来传递,即使没用有声语言与应试者交流,也应该注意用无声的态势语言与说话者交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要知道,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会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会儿又好像在怀疑所做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7](P158)。人的面部表情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不同情绪的信息传递,成为社会无词通讯和人间相互通晓、理解的重要窗口。如测评者的一个善目、一个点头,让应试者感到有人在听他说话,愿意与他交流,这样可减轻应试者的心理压力。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应试者在心情愉悦和轻松的状态下才能使水平得以最大发挥。

注 释:

[1]林焘.关于汉语规范化问题[J].中国语文,1955,(8).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4]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倪海曙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林焘.语音探索集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普通语法 篇4

关键词:华坪方言,普通话,词语,语法

许多研究汉语方言的学者认为,方言之间的差异“语音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一般来说,语文工作者也往往对于方言的语音系统和词汇予以较多的注意。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方言间语法差异较小这是事实,但即使是同属一种方言的次方言甚至地方小方言之间,其语法仍存在若干细微差异。本文以云南华坪汉语方言为例,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华坪县位于滇西与川西南结合部,全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9乡2镇,总人口17.08万人,有汉、傈僳、彝、傣、回、苗等民族。华坪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大体而言,它的基本词汇与语言规则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不过同中有异,华坪汉语方言中常用到的词语和句式,与普通话之间有较大差异。这些往往成为当地华坪人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难点。

一、华坪方言词汇

华坪方言与普通话词类一样,都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音词十一类。但部分与普通话的用法和说法有所区别,下面就将这些不同点举例说明。

(一)疑问代词

华坪方言中常用“哪个”、“哪哈”、“哪个时候”、“啷个”、“咋个”。

“哪个”即“谁”的意思,常放于动词前或动词后。例如:哪个给你的这些东西?(谁给你的这些东西?)“哪哈”、“哪个时候”即“什么时候”的意思,常放于动词前。

例如:哪哈回家的? (什么时候回家的?)

你哪个时候回家的? (你什么时候回家的?)

“啷个”、“咋个”即“怎么”的意思,常用于动词前。

例如:去昆明的路啷个走? (去昆明的路怎么走?)

你想咋个说? (你想怎么说?)

(二)副词

华坪方言中常用时间副词“刚刚”、“将将”、“将才”,程度副词“怪”、“溜”;语气副词“怕”;频率副词“紧”。具体用法如下:

1.时间副词:“刚刚”、“将将”、“将才”,即“刚才”的意思。

如:这衣服你穿将将合适。 (这衣服你穿刚好合适。)

将才你不是说了吗? (刚才你不是说了吗?)

刚刚你不是去学校了吗? (刚才你不是去学校了吗?)

2.程度副词:“怪”、“溜”,常放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事物的性质或行为程度。

“怪”字放在形容词前面,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程度。即“很”“非常”的意思。

如:这东西吃起怪香! (这东西吃起来很香!)

这人说话怪好笑! (这人说话非常好笑!)

“溜”字在华坪方言中也是使用频率较高一个程度副词,常用于形容词前,表示“很”、“十分”的意思。

如:这苹果溜酸。 (这苹果很酸。)

3.语气副词:“怕”在华坪方言中有“也许”“大概”“恐怕”的意思。

如:今天怕是回不去了! (今天也许回不去了!)

他怕还是个未成年人哦!(他大概还是个未成年人哦!)

4.频率副词:“紧”字放在动词前,表示行为多次重复。

如:认得了,不要紧到说! (知道了,不要再说了!)

水太小了,紧到接不满。 (水太小了,半天都装不满。)

(三)量词

华坪方言量词大多数与普通话是一样的,但是部分说法就与普通话有所区别。

(四)介词

华坪方言中常用的介词有“着”、“搭”、“问”,具体用法是:

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

如:碗着他打烂了。 (碗被他打碎了!)

他家着偷了。 (他家被盗了。)

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同”。

如:我搭他是一个学校毕业的。 (我同他是一个学校毕业的。)

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向”。

如:你去问公司借嘛! (你去向公司借嘛!)

(五)语气助词

华坪方言中常用的语气助词有“嘎”、“馓”等,是云南方言中普遍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使用频率极高,不论是一般的疑问句还是反问句中,都可以使用“嘎、馓”表示有所询问。

1.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如:

你吃饭了嘎? (你吃饭了吗?)

走了馓? (走了吗?)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普通话的“啊、嘛”一类语气助词。例如:

这会嘎,该轮到我们大显身手了馓!

3.用作独语句,表示对对方所说的话怀疑、惊讶、肯定等态度,或者表示漫不经心,随意应付的情态、语气。例如:听

说你结婚了,嘎?(真的)

二、句子结构

(一)特殊语序

华坪方言的句子结构,其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部分语句存在一些特殊的语序现象。

1.状语前置

有时可将作为补语的偏正短语中的状语部分移到谓语中心词前面。如:

王老师相当教得好! (王老师教得相当好!)

2.宾语前置

一些在普通话中运用述宾式结构表达的疑问句,在华坪方言中部分可以用主谓式结构表达,这时主语受事,从结构关系看,原宾语被置于谓语之前。例如:

饭给有吃了? (你吃过饭了吗?)

3.定语后置

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这一语法现象多出现于华坪少数民族说汉语时。例如:

菜买一把 (买一把菜)

水喝一口 (喝一口水)

另外,华坪方言中还存在把担任宾语的某些定中短语的定语成分换用作句中状语的现象,如将这样的状语还原作宾语的定语,句子基本含义不变,但表意重点、感情色彩和语气等会有细微的差别。例如:

浓浓的泡一杯茶! (泡一杯浓茶)

少少的放一点盐! (少放一点盐)

(二)动词的体

华坪方言中动词的体主要通过动态助词及动词重叠的形式表示。下面结合华坪方言实际特点,从进行体、完成体、将行体、短暂体、尝试体、可能体来分别讨论动词的体。

1.进行体

表示动作状体正在进行或持续,华坪方言中进行体的构成方式是在动词后加动体助词“呢”、“起”。例如:

你冒走啦!我妈煮起饭了! (你不要走了,我妈在做饭了!)

跑呢跑不动,还跟到追! (跑不快)

2.完成体

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华坪方言在动词后加“掉”、“着”表示。例如:

我想吃掉饭就去看电影。(我想吃了饭就去看电影。)

买手机花着2000块钱。 (买手机用了2000元钱。)

3.将行体

表示动作行为即将进行或发生。普通话用“将”、“将要”、“快”等时间副词表示,而华坪方言多在动词前加“要”来表示。例如:

他要结婚了,你给认得? (你知道他将要结婚了吗?)

4.短暂体

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性,华坪方言用“V下”、“V一下”表示,两者可以互换。例如:

先坐一下,我一下就来。(先坐会儿,我一会儿就来。)

5.尝试体

尝试做某种动作、行为,华坪方言用动词重叠表示。例如:

试试嘛,不买不怕得! (试试吧,不买也没事!)

6.可能体

表示某种动作有可能进行,华坪方言在动词后加“得”表示。例如:

这东西吃得的,不怕! (不要紧,这东西能吃的。)

(三)特殊句子成分

华坪方言中普遍存在着“动+不A”的述补结构格式,其特点是:

1.这种结构绝大多数出现在否定句中,只有极少数不表示否定,故可称作“否定式补语”;

2.“不A”前面的动词多限于单音动词;

3.“不 A”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通常是“不得”、“不来”,只有少数方言可用“不成”;

4.“动不 A”结构中“不 A”大多作可能补语,亦有少数作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或情态补语。

“不得”

这谷子晒不得了。 (这谷子不能晒了。)

我认不得他。 (我不认识他。)

“不来”

这车我整不来。 (这车我不会开。)

这作业我做不来。 (这作业我不会做。)

“不成”

你这人,整不成! (你不好相处。)

这味道,整不成! (这味道不好吃。)

与“不得”对立的肯定性补语形式是“得”,如“晒得、洗得、打得”等,但只能与可能补语对应,而不能与程度补语和情态补语对应。如:“闹不得”的反面是“清静、安静”,而不是“闹得”;“难过不得”的反面是“喜欢、高兴”而不是“难过得”;与“不来、不成”对应的肯定性补语形式是“得来”、“得成”,如:讲得来、写得来、说得来、做得来。另外还可以用“不起”这一通用的补语形式表示某些特殊的含义。例如:“吃不起”,除表示“太贵,无力去吃”这一含义外,还可以表示“已经吃饱了,吃不下去了”的意思;“跑不起”表示“跑不动”的意思;“耍不起”表示“不好玩”的意思。

(四)由“很”充当状语

“很”充当状语,除修饰形容词外,还可以修饰动词的否定形式,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很”修饰以“不”作状语的动词短语,构成“很不A”的形式,如“很不会”、“很不听话”;二是“很”修饰以“不得、不成、不来”作补语的动作性述补短语,构成“很A不得”的格式,如:“很苦不得”、“很唱不成”、“很吃不来”。无论哪种情况,“很”所表示的不是动作行为激烈或加强否定的语气,而是委婉的语气,含有“不太、不大”的意思:

如:他很不听话。 (他不大听话。)

他很唱不成这首歌。 (他不太会唱这首歌。)

我很吃不成鱼。 (我不怎么会吃鱼。)

(五)动词谓语句

华坪方言有的动词谓语句可以连用两个动词,这有两种情况:

1.使用同一动词,重复的动词各带一个宾语,或者前一个带宾语,后一个带状语或补语。这一类句子普通话通常用双宾句或把字句来表述,例如:

我喊他喊叔叔。 (我叫他叔叔。)

2.在第一个动词后连用动词“给”构成“A给”的格式,后面带双宾语或一宾一补,且与普通话中介宾短语作状语的格式相对应。

我说给你一个方法。 (我告诉你一个方法。)

(六)处置句

华坪方言中处置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字句,另一种是带介词“拿”的句式。为了称说方便,姑且将这种带介词“拿”的句式称为“拿字句”。把字句的使用情况和普通话差不多,这里主要分析“拿字句”。

拿字句是通过“拿”介引受事,句子的动词对受事进行处置,使之处于某种状态的一种句式。例如:

领导一来就拿他开骂。 (领导一来就骂了他一顿。)

我拿他开玩笑。 (我跟他开玩笑的。)

“拿”字句的动词,通常是具有处置意义的及物动词,拿字句和把字句一样,动词一般不能是一个单一动词,动词的前或后总要有别的成分对其进行修饰或者补充。拿字句中的“拿”字和所有介词一样,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这个虚化过程,还没有彻底完成,反映在拿字句中,就有带介词的拿字句和带动词的拿字句两种,我们上面举的都是带介词的拿字句,再看看带动词的拿字句。例如:拿手机打给我,别用座机。拿手帮忙,别用脚。

两种类型的差异是,带介词的拿字句中“拿”字的词汇意义比较虚灵,在句中只有语法意义,带动词的拿字句中“拿”字的词汇意义较为实在。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表示处置作用的拿字句的使用范围正逐渐缩小,颇有被把字句逐渐取代的趋势。

(七)被动句

普通话的被字句是表示被动的句子,口语中“被”字常换为“叫、让、给”等介词;华坪方言的被动句口语中不使用普通话常用的这几个介词,而是使用“着、给”等介词。例如:

碗着他打烂了! (碗被他打烂了。)

钱给他造完了。 (钱被他花光了。)

(八)“得”字句

华坪方言的“得”字句有几点较为突出的语法现象。

1.“得+V”结构

“得+V”结构是华坪方言得字句结构较有特点的一种,其中“得”是动词,有“获得”、“得到”的意义。整个结构的语义是主语获得V表示的意义,V表示的词义对于主语来说,具有受主语欢迎或者为主语需要的属性。例如:得到、得看、得耍、得吃、得喝。

V的前面如果表达需要,可以加上与V的语义能够搭配的词法。例如:

得衣服穿得麻将耍得电影看得啤酒喝 得饭吃

2.“形/动+得”结构

“形/动+得”结构也是华坪方言得字句结构中较有特点的一种,这种结构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其中的形容词或动词描摹或者状写的形状已到相当地程度或者显现了一定的结果。“得”是助词,它的后面虽无词语,但说话人表意的重点却在它后面的部分,因此,“得”字的后面往往可以加上表示程度或者结果的补语。例如:

红得、白得、黑得、多得、说得、穿得、喊得、高兴得、红得像猴子屁股、黑得像锅底、叫得好惨、说得一钱不值、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在语流中,有时不加补语,有时加上补语。一般说来,说话比较急迫,来不及措辞的时候往往不加,而说话比较舒缓,或者带有调侃意味时,往往加上补语。

3.“V+得+得+很”结构

这种结构的语法意义在于对一种状况进行描述。句子中虽然有动词,但此时的动词已经不表示或者不主要表示动作,而是转类为形容词描述状况了,其所描述的状况或者表示程度或者表示结果。例如:

那人话多,摆得得很! (那人话多,非常能说!)

普通语法 篇5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2之二

>

C. You should try your best to attend your dream school.

D. Your choice of schools should be based on their fame.

C

It seems that some people go out of their way to get into trouble. That’s more or less what happened the night that Nashville Police Officer Floyd Hyde was on duty.

“I was on the way to a personal-injury accident in West Nashville. As I got onto Highway 40, blue lights and sirens(警笛)going, I fell in behind a gold Pontiac Firebird that suddenly seemed to take off quickly down the highway. The driver somehow panicked at the sight of me. He was going more than a hundred miles an hour and began passing cars on the shoulder. ”

But Hyde couldn’t go after him. Taking care of injured people is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worrying about speeders, so the officer had to stay on his way to the accident. But he did try to keep the Firebird in sight as he drove, hoping another nearby unit would be able to step in and stop the speeding car. As it turned out, keeping the Firebird in sight was not that difficult. Every turn the Pontiac made was the very turn the officer needed to get to the accident scene.

Hyde followed the Pontiac all the way to his destination (目的地). At that point he found another unit had already arrived at the accident scene. His help wasn’t needed. Now he was free to try to stop the driver of the Firebird, who by this time had developed something new to panic about.

“Just about that time, ”Hyde says, “I saw fire coming out from under that car, with blue smoke and oil going everywhere. He’d blown his engine. Now he had to stop. ”

“After I arrested him, I asked him why he was running. He told me he didn’t have a driver’s license(执照). ”

That accident cost the driver of the Firebird plenty-a thousand dollars for the new engine-not to mention the charges for driving without a license, attempting to run away, and dangerous driving.

63. The meaning of “panicked”in Paragraph 2 is related to _____.

A. shame B. hate C. anger D. fear

64. Why did the driver of the Firebird suddenly speed down the highway?

A. Because he was racing with another driver on the road.

B. Because he realized he had to hurry to the accident scene.

C. Because he thought the police officer wanted to stop him.

D. Because he wanted to overtake other cars on the shoulder.

6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Someone else was taking care of the injured person.

B. The Pontiac reached its destination at the accident scene.

C. Hyde knew where he was going by following the right car.

D. The policeman was running after a speeder on Highway 40.

66. The driver of the Firebird ______.

A. took a wrong turn on the way

B. had some trouble with his car

C. was stopped by the police officer

D. paid for the expenses of the accident

67. What is probably the best title for the article?

A. Losing His Way?

上一篇:特色课程在英豪下一篇:能源计量与企业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