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

2024-09-02

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精选八篇)

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年龄42岁~68岁, 其中男28例, 女12例。

1.2 治疗方法

在局麻下常规消毒皮肤, 经皮肤穿刺股动脉后, 通过插入的导丝将一根特制的导管插入股动脉后, 在电视监护下选择性地插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 注射造影剂后摄片, 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性质。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心理护理

因患者对新技术缺乏认识, 故多有精神紧张、烦躁、恐惧等心理反应, 术前护士应安慰患者稳定其情绪, 利用图片、电脑投影等形式, 简单地讲述手术过程及术中配合要点, 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也可以用现身说法, 让做过这种手术成功的患者与之交流, 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 取得患者的最佳配合,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前准备

2.2.1 3 d~5 d常规给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 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 如尿常规、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皮试、心电图检查等。

2.2.2 术前穿刺部位常规备皮。女性、老年人及不习惯床上排便患者术前常规保留导尿。术前禁食6 h, 防止术中出现呕吐现象。术前在穿刺部位对侧下肢常规静脉留置针, 防止搬动患者时静脉输液阻塞。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鲁米那钠200 mg。

2.3 术中护理

2.3.1

给予心电监测, 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变化, 当心率、血压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汇报医生, 给予处理。

2.3.2

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肢体及意识状态,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语言活动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时, 常提示可能由于导管造影剂等对血管刺激而引起血管痉挛所致。遵医嘱给予罂粟碱对症处理。

2.3.3

确保静脉通道的畅通, 以便术中随时用药。

2.4 术后护理

2.4.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特别是血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做好详细记录。

2.4.2

穿刺部位观察:股动脉穿刺术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24 h, 500 g沙袋压迫穿刺点6 h。注意观察局部敷料是否干燥, 穿刺部位有无皮下血肿, 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做好记录。

2.4.3

术后对患者的要求:绝对卧床休息,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的排出。穿刺侧肢体制动6 h, 并嘱咐患者勿屈曲穿刺侧肢体, 每1 h~2 h按摩受压肢体,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同时使患者感觉舒适, 24 h后方可下床。

3 讨论

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 篇2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围术期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是口面部骤发、骤停、闪电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1],为神经疼痛中最常见的疾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方法。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1-80岁,平均58.2岁。病程10个月-37年,平均6.7年。经药物、针灸、神经封闭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1.2手术方法全麻,患侧向上侧卧位,取耳后横切口或发际内0.5cm与发际平行的竖切口,长约3cm,开骨窗直径1.5cm。上缘至横窦水平,前缘接近乙状窦,下缘至横窦下1.5cm。切开硬膜后,手术显微镜下释放脑脊液。探查三叉神经根进脑干区,识别压迫责任血管,采用锐性剥离方法将责任血管充分游离后,选择大小适中的Teflon棉垫置于责任血管与神经之间,严格止血后关颅。

2结果

术后疼痛消失21例,症状缓解10例,无效1例。住院天数8-22d。随访3-10个月,按Annetta对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提出的3级评估法评估,治疗效果:优25例,良6例,无效1例。

3围术期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疼痛的护理①评估病人疼痛发作频率、时间和强度;②嘱患者别触摸疼痛部位,通过谈话、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③病房温度适宜,避免面部受寒冷刺激。

3.1.2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方法、效果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对手术的信心。

3.1.3术前准备①高血压、糖尿病者监测血压、血糖;②手术野备皮;③指导患者如何有效咳嗽、翻身、床上使用便器;④做好交叉配血和抗生素过敏试验,禁饮食12h,佩戴腕带;⑤取下义齿、手表、首饰等物品。

3.2术后护理

3.2.1病情观察术后48h内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注意疼痛情况并与术前对比。

3.2.2一般护理全麻未醒时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术后清醒6h后,先少量饮水,无误咽、恶心、呕吐时,再给予流质饮食。定时翻身叩背,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3.2.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颅内血肿:发生率低,但最为凶险。术后24h健侧卧位,48h绝对卧床,避免头部剧烈活动。早期发现颅内出血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患者表现为麻醉未醒或醒后又出现意识障碍、血压升高、瞳孔不等大等症状,应密切观察呼吸、意识、瞳孔变化,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本组未发生该并发症。②低颅压综合征: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老年人易发生暂时性颅内低压征[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眩晕、呕吐等,抬高头部变动体位时症状加剧,放低头位后症状可缓解。因此,术后前3天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勿抬高床头。血压偏低时,适当加快补液速度,能进食者,鼓励多饮淡盐水。随着症状的减轻,可逐渐抬高床头,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以适应体位改变所致的颅内压变化。本组有4例患者发生上述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④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同侧面部麻木、咀嚼食物无力、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良,言语含糊等。应加强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面瘫是暂时的,并指导患者按摩患侧面部,做张口示齿、鼓腮、吹气等训练动作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理疗、针灸等方法帮助面神经功能恢复。本组7例患者,经出院随访2例患者面瘫症状较出院时减轻,5例在出院1-3个月症状缓解。③脑脊液漏:脑脊液从切口处或鼻腔中流出。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填塞或冲洗鼻腔,防止逆行感染。避免用力擤鼻、打喷嚏、咳嗽,防止便秘。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行腰大池持续引流2周后治愈出院。⑤口唇疱疹:目前认为与手术时激活了潜伏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的单纯疱疹病毒有关[3]。疱疹多于术后2-3d出现,发生在术侧上、下唇及口角,疱疹多自愈,不留后遗症,嘱患者不要抓挠,患处涂金霉素眼膏,同时应用抗病毒药物。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口唇疱疹,经上述处理后7-10d均治愈出院。⑥听力障碍:主要表现为同侧听力减退或耳聋。本组有1例,经过积极处理,于出院3个月随访症状缓解。⑦发热:排除感染因素后,其原因多为术后应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常在24-48h发生。本组有3例发热患者术后体温高达38.5℃以上,血常规和腰穿脑脊液检查阴性。经过物理降温、解热镇痛等药物对症处理后1周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3.2.4预防复发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术后早期尽量少说话、不能大笑;尽量避免风吹面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改变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剔牙等;饮食合理,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二便通畅,多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定期复查,发现病情异常及时就诊。

4小结

加强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疼痛,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的征象,并给予系统、完善的对症治疗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冯殿恩,王骐,苏贵华.三叉神经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7–238.

[2]陈登奎,庄进学,龚莉,等.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后近、远期复发原因及再手术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10):435-436.

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 其中男30例, 女18例;年龄31岁~72岁, 平均58.6岁。术前均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出血倾向、弥漫性脑血管硬化。所有病人均采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插管手术。3例糖尿病病人因术前禁食出现低血糖反应, 6例术中出现头晕、恶心, 2例术中出现烦躁, 1例病人术中呕吐, 术后4例穿刺部位疼痛, 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 1例出现心动过缓, 经处理后全部好转。术前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 经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平稳。48例病人造影均获成功,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1.2 手术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 在右侧腹股沟区用1%利多卡因针局部麻醉, 采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置入6F穿刺导管鞘, 按50 U/kg在鞘内注入肝素使全身肝素化, 采用标准Judkins法用欧乃派克造影剂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造影。术毕拔除导管鞘, 穿刺点压迫30 min后局部加压包扎, 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h, 术后右下肢制动24h, 并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情况。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术前认真评估病情, 完善术前检查, 右侧腹股沟区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了解女性病人的月经情况;准备手术器械及必要的急救药品。术前6h禁食、禁饮;对糖尿病病人应使血糖≤11.2 mmol/L, 且避免低血糖反应发生;对于高血压病病人术前应口服降压药, 使病人血压≤160/100mmHg (1mmHg=0.133kPa) 。对于高颅压病人术前给予20%甘露醇静脉输注以降低颅内压。术前详细记录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双瞳孔大小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以便于术后对比。

2.1.2 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术前有紧张心理, 担心是否有生命危险及手术能否成功等。责任护士应对病人有目的地讲解手术目的、手术过程及病人术中需要配合的事项, 并向其列举病房内成功病例, 使病人对该手术有所了解, 以赢得病人的配合, 消除紧张情绪, 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 体位训练

本组病人多为高龄, 耐受性差, 责任护士应告知病人术中、术后平卧的重要性, 并掌握伸髋平卧翻身法;术前让病人在床上进行大小便训练, 邝景云等[1]研究表明, 术前卧床排尿训练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 利于术后恢复排尿功能。

2.2 术中护理

2.2.1 心理护理

病人对导管室的环境感到陌生、恐惧, 护士应主动向病人介绍并安慰病人不要紧张, 协助病人头部垫一软枕, 告知病人注射造影剂可能出现头部灼烧感, 是正常药物反应, 要保持头部不动以获取最佳影像。

2.2.2 病情观察

术中密切观察病人表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变化情况;询问病人有无心悸、头痛等症状, 密切观察有无造影剂变态反应及四肢活动情况。常规心电监护, 每5 min测1次血压。对血压高于180/120mmHg者使用硝酸甘油泵入, 使血压维持在140/90mmHg。对高度紧张病人给予适度镇静剂。术中与病人交谈可分散其注意力, 并缓解其紧张情绪, 通过病人的应答情况可及时发现其异常情况。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1) 加强基础护理:常规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瞳孔、意识, 每隔30 min测1次生命体征, 持续6h;给予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6h后可采取伸髋平卧轴线翻身法向健侧翻身, 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压疮。术后血压需控制在110/70mmHg~140/90mmHg, 血压过低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 引起血压下降。高血压可诱发脑出血等并发症, 需口服降压药或尼莫地平针泵入控制血压。轻度叩背可以预防坠积性肺炎, 指导病人咳嗽时要压紧穿刺伤口。 (2) 饮食护理:术后4h后可以进食流质食物, 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术后嘱病人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2.3.2 穿刺点护理

术后拔除导管鞘后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30 min, 再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24h, 术后要求穿刺侧肢体伸直6h, 以避免活动后穿刺点出血。术后病人不耐受平卧位可引起术后穿刺点出血, 所以术后应积极采取舒适的措施[2]。身体长轴与穿刺侧下肢成一轴线, 翻身时穿刺点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术后6h进行床上活动, 可增加病人的舒适度[3]。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淤斑、渗血、皮下血肿形成, 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 每小时观察1次双下肢皮肤温度、颜色、活动情况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防止穿刺动脉出血形成血肿, 引起下肢循环障碍。穿刺部位血肿是血管穿刺最常见并发症, 如发现穿刺点周围肿胀范围不断扩大、皮肤张力增加、穿刺点疼痛, 说明局部有活动性出血, 可能是按压位置错误或力度不足。对形成的血肿可以局部湿热敷, 6h后血肿不消失需要行血肿清除术。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皮肤发绀、皮温降低、肢体发麻, 可能是包扎过紧或动脉栓塞所致, 松解压迫包扎的敷料后症状无改善, 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以防造成肢体坏死。股动脉穿刺点过高导致术后压迫止血困难, 可引起腹膜后血肿, 出血量少时可以保守治疗, 血肿增大可压迫膀胱、髂静脉, 甚至危及生命, 需要急诊手术处理。

2.3.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 脑血管痉挛:脑血管受到导管的机械刺激易发生痉挛, 多于术后24h内出现头痛、头晕、失语、恶心、呕吐、肌力下降。本组出现1例经用尼莫地平4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 15gtt/min, 4h后症状缓解。 (2) 血管迷走反射:拔除动脉导管时易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肌肉及内脏内大量小血管扩张, 导致心动过缓、冠状动脉痉挛, 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拔管30min内要密切观察心电图及血压, 并备好急救用品及药品, 如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3) 脑出血:病人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用力排便等因素引起颅内压突然升高, 或者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破裂均可引起脑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术后应给予心理护理、限制探视、保持病房安静, 便秘病人给予开塞露塞肛导泻, 避免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增高。密切观察病人血压、瞳孔、意识、肢体活动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讨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麻醉方式虽然是局部麻醉, 仍发现有部分病人术中出现呕吐现象, 建议术前4h禁食, 防止呕吐后误吸。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神经、呼吸、循环系统意外, 甚至心搏骤停, 所以, 要求护理人员熟悉造影的过程及了解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总之, 脑血管造影作为神经内科一种常用的诊疗方式, 虽然具有相对安全性, 但其作为一种有创操作, 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造影剂的副反应, 因此做好围术期的各项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股动脉穿刺,护理

参考文献

[1]邝景云, 潘瑞明, 唐丽玲.术前卧床排尿训练对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病人术后排尿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0) :57-58.

[2]毛文玉, 陈敏, 陈海霞, 等.改良体位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3 (12) :112-113.

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篇4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对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适应证和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要有充分了解, 并与患者多交谈, 向其介绍冠状动脉造影的手术过程及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提出的问题及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开导和安慰, 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 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心理需要。此外, 还要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使患者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1.2 饮食护理

为减轻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消化道症状, 术前4~6h嘱患者禁饮食, 禁食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及低血糖反应, 尤其是老年患者, 要尽可能缩短术前禁食时间, 以减少并发症。对手术危险性极大或极有可能误吸的患者, 可适当延长禁食时间, 但也要采用静脉补液的办法来弥补禁食引起的血容量不足[1]。

1.3 术前适应性训练

由于术后需平卧24h及患者因手术引起紧张、焦虑而容易出现床上排尿困难, 发生尿潴留而导致血压升高, 故术前1~2d要训练患者床上排尿。还要训练患者平卧位做猛烈咳嗽动作, 以便术中必要时做咳嗽动作, 促进造影剂迅速从冠状动脉排出。术前晚适当应用安眠镇静剂, 使其充分休息, 以保持体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前做好手术备皮, 嘱患者排尿排便, 并根据皮试结果选择造影剂。

2 术后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血肿, 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及时听取患者主诉, 一般情况下术后每30 min测血压1次, 连续4h。对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术后3h内血压相对较低, 应每15min测血压1次, 连续2~4h, 以便及时发现因血压下降引起心肌灌注不良甚至再梗死。

2.2 心理护理

尽管手术已结束, 但多数患者对手术操作本身带来的不适以及对明确自身病变的严重性担心, 心情往往不能很快平静下来。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谈, 及时了解引起患者不安的各种因素,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使患者保持心情平静,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进一步配合下一步的治疗。

2.3 活动

术后患者一定要卧床, 穿刺一侧下肢应绝对制动4~6h, 患者不能自己抬头, 不能弯曲穿刺一侧的下肢, 也不能侧卧;如要大、小便也应在床上进行, 但为了有利于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绝对制动期过后, 可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适当活动, 方法如下: (1) 术侧肢体制动时, 非术侧肢体可以自由活动; (2) 术侧下肢可以稍微外展弯曲, 不可大幅度弯曲; (3) 术侧下肢在去除沙袋压迫后可以进行膝关节以下的弯曲与伸展运动, 以防止血栓形成。但对于有下肢静脉曲张或静脉炎的患者, 一定不要用力按压、挤捏下肢。术后24h患者才可下地活动。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心律失常

发生原因与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所致的机械刺激、导管嵌顿或造影剂刺激冠状动脉有关。在造影的全过程中, 要连续心电监护, 开放静脉通道, 常规准备除颤器、临时起搏器及各种急救药品, 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变化, 一旦发生心律失常, 应立即给予吸氧、静脉对症用药、及时电击除颤等处理。

2.4.2 出血

因术中应用肝素, 术后更换体位不当或局部加压的沙袋移位等可引起穿刺部位血肿。因此术后需绝对卧床24 h, 以500~1000g沙袋压迫穿刺点8h, 嘱患者咳嗽、大小便时用手压迫穿刺点, 以防穿刺点大出血。

2.4.3 低血压

因造影剂扩张外周血管, 减慢心率加之术前禁食, 体内水分及盐分均有减少, 血液浓缩, 细胞外液减少导致血容量偏低或不足可导致低血压。因此, 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4h内每30 min测血压脉搏1次, 如发现患者血压偏低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 同时加快输液速度及给予升压药。

2.4.4 伤口感染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 如出现感染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5 饮水和进食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1h应鼓励患者进流质饮食及饮水, 以防止发生低血糖和液体量不足。一般在最初的6~8h内饮水1000~2000ml, 以便使注入体内的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 减缓造影剂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 篇5

1 一般资料

87 例患者接受ERCP, 男52 例, 女35 例, 年龄32 ~ 73 岁, 平均49 岁, 其中胆总管结石66 例, 胆源性胰腺炎11 例, 胆道末端狭窄6 例, 胆道肿瘤4 例。

87 例患者中, 诊断性ERCP 12 例 ( 13. 8% ) , 治疗性ERCP 75 例 ( 86. 2%)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ERCP操作。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15 例 ( 17. 2%) , 其中9例 ( 10. 3%) 为血淀粉酶升高伴腹痛发作, 5 例 ( 5. 7%) 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 例 ( 1. 1%) 为急性重症胰腺炎; 术后消化道出血1 例 ( 1. 1%) 。全部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

2 护理措施及讨论

2. 1 术前护理

ERCP前患者的主要问题是对该项检查不了解, 产生焦虑或担忧, 或对做十二指肠镜恐惧。针对这些情况, 可以从ERCP的检查原理上对患者作出解释, 消除患者疑虑, 减轻其检查前的焦虑心理; 同时告知患者十二指肠镜检查过程中如何配合术者操作、如何通过调整呼吸等方法放松精神, 提高患者依从性, 顺利完成检查。由于术后有留置ENBD管可能, 因此术前向患者介绍ENBD管留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强调虽然ENBD管与胃管走行位置相同, 均为经鼻引出, 但由于ENBD管直径要远小于胃管直径, 因此术后出现咽部异物感及刺激性恶心等症状的几率较小, 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具体护理措施及分析如下。

2.1.1术前教育

详细了解病史, 尤其注意患者有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ERCP检查的禁忌证。向患者家属介绍检查医生的技术经验水平及成功患者的病例, 鼓励患者与其他完成该项检查的患者进行沟通, 全方面了解该检查的全过程。告知患者在该项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可能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咽部不适感等情况, 但只要患者能够在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呼吸动作, 就可以顺利完成检查, 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1.2术前检查

辅助医生完成相关的术前检查, 如心电图、肝炎病毒、凝血等项目, 术前需检测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情况。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必要时做造影剂试敏。

2.1.3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水4 ~ 6 h ( 一般手术安排在上午为宜) 。指导患者穿戴舒适, 同时要符合X线检查要求, 避免佩戴金属饰品。

2. 2 术后护理

ERCP属于有创手术, 术后可能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根据ERCP后的常见并发症, 作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 注意着重于术后并发症相关症状的观察及对ENBD管的观察。

2.2.1术后观察

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测及吸氧,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可能出现心脏意外及低氧血症。根据患者腹部体征改善情况、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术前是否已合并胰腺炎等情况, 决定术后使用心电监测及吸氧的时间。术后注意观察患者腹痛的轻重程度, 如患者疼痛明显, 及时协同医生完成腹部查体, 明确有无腹膜炎体征。注意辨别腹痛的部位和性质, 进而区分腹痛的发生是内镜检查所致, 还是胰腺炎引起, 亦或是ERCP术后穿孔所致。同时观察ENBD管引流情况, 对于腹痛明显但ENBD管引流很少的病人, 首先考虑是否有ENBD管堵塞或打褶的情况, 用少量生理盐水通管, 如阻力很大, 则提示管道打褶可能, 一般这种打褶的原因多是ENBD管经鼻腔引出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而打褶处也多在鼻腔内, 因此予适当拔出ENBD管少许, 即可发现打褶处并妥善处理。预防ENBD打褶弯曲的最佳措施是结束ERCP检查前沿ENBD管走行进行全程透视, 确保ENBD管走行顺畅。术后还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有无呕血和黑便情况, 并结合患者心电监护结果和ENBD引流情况, 如出血量较大, 及时通知医生, 必要时再次安排十二指肠镜检查。同时指导患者观察排便情况, 并告知便中可能有结石排出, 如有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护士。ERCP是对十二指肠乳头部的逆行插管, 无论是否同时施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 ( EST) , 均可以引起十二指肠乳头部的水肿, 导致术后胰液流出不畅, 出现一过性的淀粉酶升高及胰腺炎可能。因此, 除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外, 还得注意患者呼吸、尿量、神志等变化, 注意有无重症胰腺炎诱发的多器官功能不全前兆症状出现。

2.2.2术后化验检查

术后常规复查血常规, 血、尿淀粉酶, 血清脂肪酶等检查。注意根据患者情况动态复查上述检查项目, 其中术后首次血淀粉酶检查距离ERCP检查时间应大于3 h, 否则可能无法真实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可以考虑动态检查血气分析, 注意有无多器官功能损伤。

2.2.3饮食指导

患者腹痛症状基本消失, 胃肠道功能恢复, 无明显出血、穿孔症状及胰腺炎表现时, 指导患者从流质开始, 逐步恢复至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由于患者大多会同时行EST, 导致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被破坏, 术后会出现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胆总管反流, 因此, 向患者强调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等注意事项是必要的。

2. 3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ERCP是一项有创的检查, 因此术前有必要向患者及家属告知该项检查的风险性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ERCP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和心脏意外、胰腺炎、出血、穿孔、胆道感染等, 因此上述并发症症状是ERCP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的重点观察内容。

2.3.1低氧血症和心脏意外

心脏意外是消化道内镜检查最严重的并发症[5]。术中连续的心电血氧监测可以发现大约有35% 的受检者可以合并房早、室早、房颤等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改变, 且易合并低氧血症[6]。ERCP中, 有36% ~47%的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 ( SaO2< 90% , PaO2< 60 mmHg) [5]。低氧血症除与操作者的经验、内镜外径、检查时间等因素有关外, 还和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是否合并心肺基础疾病、高龄 ( 年龄≥65 岁) 、肥胖 ( 体重指数> 28) 、贫血 ( Hb <100 g·L- 1) 以及紧张性呼吸方式等有关[7]。完成ERCP检查后, 常规的心电监护是必要的。一旦患者出现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 或者心电监护提示患者氧分压下降, 及时通知医生, 并协助医生完成如床旁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气分析等相关检查。

2.3.2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

ERCP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的产生主要与ERCP逆行插管于Oddi括约肌部位导致术后Oddi括约肌痉挛水肿、胰液排出不畅有关[7]。ERCP后2~24 h内测得血淀粉酶高于正常4~5倍即为高淀粉酶血症, 若伴有典型的胰腺疼痛, 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8]。ERCP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可高达75%, 是ERCP最常见的并发症[9]。高淀粉酶血症患者中, 20%~25%可以发展成急性胰腺炎, 而急性胰腺炎病人中又有20%~22%可出现急性重症胰腺炎[7], 是ERCP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本组病例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7. 2% ( 15例) , 其中9 例为血淀粉酶升高伴腹痛发作, 5 例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 例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持续痉挛、水肿等原因导致胰液引流不畅, 或术中插管时反复插入胰管导致胰管开口部水肿, 术后可能引起较严重的胰腺炎, 甚至合并胰腺周围渗出感染, 预后不佳[2]。术后在动态复查血、尿淀粉酶等相关胰腺炎检查指标的同时, 还要密切注意患者腹部体征变化, 及有无胰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表现, 监测患者体温, 记录好体温动态变化。如患者持续发热不退, 则考虑进行血细菌培养, 但注意避免在抗生素输入时或输入后早期抽血, 而应在药物代谢一定时间后抽血检查。胰腺炎的治疗与其它原因导致的胰腺炎治疗方案基本相似, 但如患者胰腺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则考虑再次行ERCP并留置胰管导管, 辅助胰液引流。

2.3.3出血

常发生于EST后。临床上常见的原因是EST后切口的迟发性出血, 而极少是贲门黏膜撕裂所致。出血的发生率为2% ~5%, 大量出血约1. 9%, 死亡率约0. 1%[9]。出血分为即刻出血和迟发性出血。即刻出血内镜下可立即止血, 预后良好。迟发性出血大多见于ERCP后2 ~ 24 h内, 患者可表现为失血性休克的征象。如留置ENBD管, 可经ENBD管引出鲜血。本组中有1 例出现术后大量出血, 表现为ERCP后2 h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发现上述症状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测、吸氧, 同时完善血常规等相关检查, 并与术前血常规检查进行对比; 留置胃管, 观察引流液情况; 给予补液、止血、应用血管活性药等保守治疗措施。患者经ENBD管滴入止血药, 止血效果良好。如患者出血量较大, 速度较快, 经上述保守治疗后止血效果不理想, 可考虑再次于十二指肠镜下止血; 但如考虑胆道出血, 则应手术治疗。

2.3.4穿孔

常见于EST后, 发生率为0.35%~1.8%[10]。与乳头旁病变包括憩室、溃疡等, 乳头小、切开过大、切开方向偏离等因素有关, 偶尔可发生于插镜过程中出现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胆道扩张术和导丝插入损伤胰管分别引起的胆漏和胰漏以及取石导致的胆总管穿孔等[7]。大多数穿孔在ERCP中即刻发现, 表现为患者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痛, X线透视下可见膈下游离气体。部分穿孔或小穿孔则表现为ERCP后持续性腹痛, 容易误诊为胰腺炎, 腹部CT检查可发现少量的腹腔游离气体。如患者考虑消化道穿孔, 应急诊手术。本组病例中无穿孔发生。

2.3.5胆道感染

ERCP后胆管炎的发生率为0. 9% ~1. 7%[8], 多为造影导管将肠道细菌带入胆管内, 同时又存在梗阻因素所致。有胆囊结石的患者, ERCP术后急性胆囊炎的发生率可高达37%, 有的甚至发生肝脓肿[11]。ERCP后留置ENBD管主要是为了治疗或预防术后胆道感染可能, 如患者术后有持续发热, 甚至合并寒战、高热, 体温超过38. 5 ℃, 应当考虑胆道感染可能。除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外, 可考虑血细菌培养和ENBD管引流胆汁细菌培养。同时应当注意ENBD管引流是否通畅、有无堵塞或管道打褶现象。注意观察ENBD管引流液性状, 如为墨绿色黏稠液体, 则考虑管道已脱出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可能。如需经ENBD管向胆道内注入抗生素治疗, 应当注意在注入药物前先回抽ENBD管内胆汁, 同时将注射器倒置 ( 前端向下尾端向上) 后缓慢匀速注入冲洗药物, 切忌加大注射压力, 避免出现胆汁反流入血, 形成二次感染。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 综合治疗胆道感染。本组病例中无胆道感染发生。

2.3.6其他

如取石网篮嵌顿、取石网篮于碎石时断裂, 这多见于结石大、质地硬。若内镜尝试解决失败应紧急施行手术。也有报道[10]ERCP前应用解痉灵患者发生暂时失语、精神失常, 表现为先失语后欣快、兴奋, 即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 观察24 h后完全恢复正常, 其机制不明。

针对上述ERCP后常见并发症, 检查前需要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 使患者及家属理解该项检查的必要性及风险, 以便术中和术后配合医护工作。

2. 4 出院指导

本组病例中行ERCP检查的患者多为胆管结石, 患者出院后指导其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3 个月, 术后每3 个月复查肝脏超声, 注意有无结石复发。如患者同时行EST, 则指导患者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一次进食量过多, 建议少食多餐, 防止一次性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腔内, 导致十二指肠腔压力骤然升高, 引起反流性胆管炎。EST术后远期患者可能会间断出现上腹部及右肩背部疼痛, 间断出现发热及胆管炎表现, 这主要与术后胆管反流发生相关, 在出院时指导患者注意观察, 如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且不缓解, 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总之, ERCP是一种微创介入性检查,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若操作、护理不慎, 也可发生各类并发症,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围术期护理工作中通过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密切配合,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准确提供病情动态信息, 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并发症, 均能使患者顺利完成ERCP。

参考文献

[1]钟冬梅, 顾方乐.鼻胆管引流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5) :44-45.

[2]范红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4, 19 (8) :21-22.

[3]邹晓平, 于成功.消化内镜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95-96.

[4]YANG X M, HU B.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plus large-balloon dilation vs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choledocholithiasis:a meta-analysis[J].World J Gastroentero, 2013, 48:9453-9460.

[5]刘梅桂, 方艳, 双金权, 等.双导丝法在困难ERCP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6) :69-70.

[6]王磊, 朱晓艳.困难ERCP中几种插管方法的比较研究[J].现代医学, 2013 (12) :933-935.

[7]赵小婷.鼻胆管引流术预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2) :1609-1610.

[8]曾燕, 刘艳芳.预见性护理在老年ERCP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 12:25-27.

[9]孙四平, 陈娣, 鲁帮巧, 等.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行ERCP的配合与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 12:28-29.

[10]樊忠美.胆总管结石在ERCP下行EST加取石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3, 36:7733-7734.

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 男29例, 女4例, 年龄16岁~47岁, 平均年龄33.8岁。开放性损伤16例, 闭合性损伤17例。致伤原因:交通伤25例, 坠落伤4例, 绞轧伤2例, 火器伤1例, 刀砍伤1例。致伤部位:肱动脉损伤2例, 尺桡动脉损伤3例, 股动脉损伤3例, 股深动脉损伤3例, 腘动脉损伤14例, 胫前、后动脉损伤8例。动脉损伤类型:动脉完全断裂5例, 不完全断裂20例, 动脉血栓形成7例, 假性动脉瘤1例。本组病例均合并骨折, 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7例, 伴行静脉损伤15例, 神经损伤6例, 其他脏器损伤5例。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血管吻合4例, 血管修补20例, 切开取栓7例, 结扎1例, 静脉移植1例。根据骨折类型, 分别用钢板、交锁髓内针、外固定器固定。

2 结果

手术成功修复32例, 小腿中段截肢1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 切开减压治愈。股动脉吻合口血栓1例, 切除血栓部位后静脉移植再吻合成功。无死亡病例。

3 术前护理

3.1 迅速止血, 控制损伤部位的血管出血

四肢血管因管径不同, 损伤后发生出血的程度和休克的比例也不同。大血管如:股动脉、腘动脉损伤后出血迅速, 休克发生率高。对活动性出血部位, 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力量的大小以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为宜, 压力均匀, 避免对局部血管神经的继发性损伤。也可用止血带法, 尽量靠近伤口, 以能阻断动脉出血为宜。两种方法联合应用, 则止血效果更佳。切忌用止血钳盲目钳夹血管, 以免损伤邻近的血管神经给手术修复带来困难。对骨折的肢体予以简单有效的外固定, 防止骨折分离移位进一步损伤血管和神经, 加重局部出血和疼痛。

3.2 迅速补充血容量, 积极抗休克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 尽快恢复有效的循环血容量是救治成功的基础。接诊后立即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通常使用16~18号静脉留置针, 其有操作简单、迅速、管径粗、补液速度快等优点。对穿刺困难者, 果断行头静脉或大隐静脉切开插管, 禁止在损伤肢体远端建立静脉通道, 紧急情况下, 在配血的同时, 10 min内快速输入7.5%的氯化钠注射液200~400 mL, 多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扩充血容量, 一般均能使血压回升。随后可输入平衡液2000 mL, 此时如配血完成, 即可输入适量全血, 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3.3 加强伤肢观察, 警惕血管损伤的可能

四肢动脉损伤的局部临床表现有硬指标和软指标两大类征象[1], 前者临床表现典型, 包括肢体受伤部位趾 (指) 端脉搏减弱或消失;伤口活动性出血;快速增大的血肿或搏动性血肿;肢体远端有缺血征象;扪及震颤或闻及杂音。后者表现不典型, 包括小而稳定的非搏动性血肿;与血管解剖有关的神经损伤;不能解释的低血压;受伤当时曾有活动性出血;接近大的血管部位的穿透性损伤。由骨折导致的血管损伤, 尤其是闭合性损伤主要动脉完全断裂者较少, 多为不全断裂或血栓形成, 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 因此常重视骨折表现, 而忽视了血管损伤的症状。我们将上述硬指标和软指标作为常规观察指标, 24 h内连续密切观察,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报告医生, 必要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3.4 积极进行术前准备

一般认为,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在6 h~8 h内得到修复比较安全, 因此接诊后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抽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 以便及时输血, 同时急查血常规、生化、肾功能。对休克患者行留置导尿, 观察并记录尿量及尿的性质。及时做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TA T) 、奴夫卡因皮试, 根据结果, 尽快使用抗生素, 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4 术后护理

4.1 监测生命体征, 重视全身情况的观察和处理

术后早期常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对伤情重者进行中心静脉压 (CVP) 、24 h出入量、尿量监测, 若CVP<5 cm H2O, 尿量<30 mL/h, 则提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应快速补液;若CVP15~20 cm H2O, 提示血容量过多或心排出量下降, 应减慢输液速度, 酌情予以强心、利尿治疗。每天监测血生化、肾功能的动态变化, 早期发现肾功能不全, 早期处理, 直到患者一般情况稳定。

4.2 防止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2]

术后室内应保持温暖、安静, 室温维持在22~25℃, 温度过低时可用烤灯局部照射。室内禁止吸烟, 防止尼古丁引起血管痉挛, 疼痛患者及时给予止痛镇静药物。术后1周内每小时观察1次患肢血液循环情况, 注意与健侧对比, 若患肢出现皮肤苍白或浅灰色, 皮温下降,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多为动脉栓塞;若出现肢体肿胀, 皮肤颜色变为紫红色或暗红色,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 多为静脉栓塞, 应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血管探查手术。本组1例术后发现股动脉血栓形成, 及时手术获得成功。要密切注意患肢是否出现严重肿胀、感觉运动是否出现异常, 特别是牵拉痛明显时, 应警惕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本组2例术后小腿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 及时发现切开减压。

4.3 保持肢体适当体位, 正确指导功能锻炼

本组患者均同时进行骨折固定和血管手术, 制动和功能锻炼是一对矛盾。术后抬高伤肢, 使之略高于心脏并维持在功能位, 过高动脉供血不足, 过低静脉回流不畅。在2周内, 伤肢严格制动, 绝对卧床休息, 因此时手术的血管张力高、脆性大, 吻合口易发生痉挛或栓塞。此期间可进行远端肢体的被动伸屈活动, 以利于血液回流和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周后方可进行主动功能锻炼。

4.4 重视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意外受到伤害, 伤情重, 病程长, 易产生抑郁甚至绝望心理, 多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拒绝治疗。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加强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交谈, 关心安抚和鼓励患者, 同时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 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可请恢复期患者进行现身说法或让患者观看救治成功的图片, 使患者情绪稳定, 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时德.努力提高急性血管损伤的诊治水平[J].中华创伤杂志, 2001, 17 (10) :581-582.

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 篇7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心血管外科,围术期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倡导旨在护理工作中, 加强基础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密切护患关系, 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患者满意度[1]。优质护理服务拓宽了手术室护理范围和深度, 包括手术相关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等过程。对于手术治疗患者, 其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对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有一定的影响[2]。因此手术室需要改进护理模式, 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

由于心脏手术风险大, 操作程序复杂, 需要手术团队 (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 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3]。为了保证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笔者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组织手术团队共同外出学习, 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手术室的护士参加病房及监护室的各种培训, 了解病房监护室的工作内容, 流程及性质;病房及监护室护士到手术室参观学习, 了解手术步骤, 手术配合及术中观察要点;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培训团队 (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 , 对各个专业进行培训。现将本院手术部在心血管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712例, 其中男439例, 女273例, 年龄0~78岁, 平均 (38.34±6.21) 岁。

1.2 术前准备

1.2.1 手术室护士准备

术前1 d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掌握情况, 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教计划。采取向患者发放心脏外科知识宣传手册, 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 讲解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 发生原因, 形成机制, 常见症状以及危害, 提高患者对心脏疾病的认识, 了解预防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性, 并提高术后对心脏疾病的警惕。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 并且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教育, 从而使患者以较为良好的状态进行手术治疗[4]。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在术前应备好术中所需一切物品, 将患者安置于合适的体位, 注意保暖, 开放静脉通路, 协助麻醉医生诱导插管及做好颈内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操作。给患者做留置导尿, 放置直肠和鼻咽温度探头, 安置患者于手术体位, 充分暴露术野, 同时要注意手术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 均应加衬垫。

1.2.2 病房护士准备

术前备皮, 准备患者用物 (手术衣、病历、影像学资料、术中用药) 。

1.2.3 麻醉医生准备

做好术前谈话, 签好麻醉协议书, 按照手术物品准备清单, 认真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1.2.4 手术医生准备

完善各种检查项目, 手术所需特殊物品, 标注于手术通知单, 做好术前标示, 如有特殊情况, 提前于手术部护士长联系。

1.2.5 体外循环医生准备

根据手术医生习惯、特殊要求及患者情况备齐手术所需物品。

1.2.6 确保患者安全从病房至手术间

心外科巡回护士不参加晨会, 确保手术患者接到手术室后可以直接进入手术间, 确保患者安全。危重患者, 有主管医生提前通知麻醉师及手术室, 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由病房护士或者监护室护士及主管医生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

1.2.7 细心的护理配合, 提高团队的服务意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对其所准备配合的术式及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作一个详细明确的了解, 在术前做到心中有数, 在手术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5]。只有团队配合默契, 医生心理放松、愉快, 手术才能顺利完成[6]。提供无缝护理, 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优质的全程化手术室护理服务。仅仅靠护士把工作做好还不够, 需要多部门的团结协作, 让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手术过程[7]。

1.3 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术中护理要点

1.3.1褥疮的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是一项艰巨而细腻的工作, 手术创伤大, 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需进行体温的升降控制, 使患者全身抵抗力受到明显影响, 因此极易产生褥疮[8,9]。制定压疮风险评估表, 对于高危手术患者采取防护措施。 (1) 防护措施:平卧位时, 骶尾部、足跟是人体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 用弹性较好的体位垫衬垫。在摆放体位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 体位移动时, 避免因拖拉等动作引起皮肤表皮擦伤。如果皮肤组织耐受性下降, 使用褥疮贴或贴上透明水凝胶敷材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 (2) 持续护理: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 继续采取防褥疮措施, 对于臀部有压红的密切观察其变化, 并采取有效措施。

1.3.2 体温护理

:近年来, 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体温的监测和调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温可引起寒战、心肌缺血、低氧血症、使麻醉药效能延长、切口感染、延迟恢复等。体温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低温, 尽快对症处理, 避免引起不良后果。 (1) 防护措施: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 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 (现代化层流净化百级手术室环境温控可调设备、变温毯、热气加温仪、输液输血加温仪、输入的液体和使用的冲洗液均经过设定温度为37度的恒温箱恒温) , 努力维持患者体温[10,11]。特别在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期, 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患者低温而造成不良影响, 以保证手术结束时, 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2) 持续护理:继续采取保温措施, 及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并采取有效措施, 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

1.3.3 出血的护理

体外循环可造成血小板聚集、黏附、变性并激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 同时激活纤溶系统, 引起凝血机制紊乱, 以及手术后早起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不足, 都易引起出血[12]。 (1) 防护措施:查ACT及时中和肝素, 防止出血;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 减少血液的浪费;准备婴幼儿及成人开胸止血箱在紧急情况下可在监护室进行抢救, 事先备齐用物赢得抢救时机。 (2) 持续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无低血容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及性质及时挤压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堵塞心包填塞。

1.3.4 血钾的护理

CPB过程中由于血液的稀释, 低温等往往会导致钾浓度降低;术后血糖应激性升高时, 尿量急剧增加, 血钾浓度也相应降低。应用胰岛素后, 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内, 血钾浓度降得更低, 易诱发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均应密切观察血钾变化。

1.3.5 血糖的护理

CPB周期间, 由于血液的稀释、麻醉、降温和复温过程以及大剂量肝素和皮质激素的应用, 共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多导致高血糖。

1.3.6 管道的护理

正确标明, 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1.3.7 患者隐私的护理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必须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时, 应主动给予遮挡或保护, 应从时间和程度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特别是部分患者在异性面前过多的暴露肌肤会自觉有损自尊和形象。患者进入手术室和送回病室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3.8 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

确保患者从手术室转至ICU, 事先准备并检查好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 并确保其正常使用。提前通知ICU做好一切准备,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 术后交接

完善交接制度, 确保患者安全建立手术室与病房。ICU患者交接制度和流程, 确保手术患者交接安全。

1.4.1术后交接内容

交清麻醉情况及注意事项;交清患者手术情况、部位、病情等;交清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液体的名称、浓度、液量、开始输入的时间, 必须有输液条。

1.4.2术后监护内容

心电监护、呼吸机、颈内静脉、气管插管、桡动脉、引流管、尿管。

1.4.3 术后随访

术后第2天前往病区进行回访, 让患者更感重视和温暖。先查看患者术后的病历资料, 了解病情, 询问术后恢复情况, 例如切口情况、大小便、饮食、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等。观察体位固定处皮肤有无压伤、是否有引起神经循环障碍, 就患者不适的现状给予解释、安慰及恰当处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 询问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度及意见, 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使患者在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 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5%增长为98%。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了护士的自身能力, 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09年12月对2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 , 女4例, 男16例;病程3年~20年;下肢血管CTA示下肢动脉硬化、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等多处血管腔不显影, 髂内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等血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为:下肢冷凉、麻木、疼痛、针刺感、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其中3例足部溃疡, 1例女病人诉夜间疼痛难忍, 想自杀, 心理负担十分严重。

1.2 方法

先给予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等治疗后, 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一侧或两侧行股动脉顺行穿刺, 插入导丝、导管至患侧肢体动脉, 分别对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等造影, 均发现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血管阶段性狭窄或闭塞, 分别采用不同型号的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毕拔出鞘管, 穿刺部位压迫止血。术后积极控制血糖、抗感染、抗凝、局部换药、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疗法。

2 结果

1例病人因下肢血管闭塞严重, 导管插入困难, 手术失败。19例成功, 其中5例经皮行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后植入支架, 14例单行球囊扩张。术后通过控制血糖、抗凝、抗感染, 下肢疼痛明显减轻, 皮肤温度升高, 足背动脉搏动增强, 下肢冷凉、麻木症状改善, 溃疡处伤口愈合快。缩短了住院天数, 减轻病痛, 减轻经济负担, 提高了生活质量。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糖尿病病人病程时间长, 合并症多, 深受痛苦折磨, 经济负担重, 不少病人悲观失望, 情绪低落。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解释手术的目的、意义, 该手术创伤小、风险小、效果好、术后血管血流通畅, 效果立竿见影。用成功的病例鼓励病人, 增强其信心及心理承受能力, 积极配合治疗。

3.1.2 术前准备

①护士在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基础上, 掌握其心理状况, 充分了解病情, 观察病人下肢皮肤颜色、温度, 足背动脉搏动及ABI等情况, 以备术后观察比较。②监测生命体征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③做碘过敏试验。④术前检查:做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⑤术前备皮:病人术前1 d洗澡更衣, 护士对手术部位皮肤 (一侧或两侧腹股沟区域) 清洁备皮。⑥术前晚保证病人良好睡眠, 对入睡困难者, 给予镇静剂, 如安定。术晨禁食, 防止手术中呕吐, 可进少量水[3]。⑦病人于术前2 d行床上排尿训练, 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尿而引起尿潴留。若不能床上排尿的, 术前实行导尿术且保留尿管, 定时开放, 24 h后拔除。1例男病人, 术前不同意插尿管, 又不习惯床上排尿, 术后形成了尿潴留, 增加了痛苦。

3.1.3 控制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 合理使用胰岛素, 使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或正常, 而无低血糖反应[2]。

3.1.4 控制感染

局部换药,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积极为破溃伤口清创换药。

3.1.5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制定饮食计划, 主副食合理搭配, 均衡营养。

3.2 术中护理

①护士协助病人仰卧于导管床上, 语言和蔼, 动作轻柔, 进一步做好思想解释工作, 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②建立静脉通路, 便于术中用药。③监测生命体征: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病人意识变化, 并记录, 发现异常, 及时给予对症治疗或精神安慰。④术中抗凝剂的合理使用:插入血管腔内的导丝或导管可使血小板集聚形成血凝块, 如脱落有阻塞远处血管的危险。应用肝素盐水使其肝素化 (半支肝素加入生理盐水500 mL) , 病人也进行肝素化, 肝素盐水 (浓度为100 U/mL) 静脉注射或动脉鞘管内注射。如手术时间长, 1 h后再次给予肝素盐水。

3.3 术后护理

3.3.1 压鞘

术后拔出动脉鞘管, 压迫动脉15 min~30 min, 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 绷带加压包扎24 h, 砂袋压迫6 h~8 h, 绝对卧床, 且保持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12 h[3]。拔鞘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防止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一旦发生, 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抢救。

3.3.2 体位

术后术侧肢体抬高30°, 平伸制动12 h后, 可向对侧翻身, 保证术肢平伸不弯曲[3]。

3.3.3 监测生命体征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术后6 h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3.4 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术侧肢体穿刺处有无渗血、皮下血肿或感染。观察术侧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温度、颜色变化。病人如突感剧烈疼痛、麻木、皮肤苍白、皮温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应警惕有无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的可能, 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3.3.5 饮食

清淡饮食, 忌辛辣、油腻食物, 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饮水适量, 加速对比剂的排泄, 防止血液浓缩。

3.3.6 控制血糖, 预防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 积极控制血糖在<10 mmol/L为佳。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明显, 为病人减轻痛苦, 减轻经济负担。护理人员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使新的医疗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病人服务, 减轻痛苦, 延长生命, 降低致残率, 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特点。[方法]对于已明确诊断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病人运用seldinger技术, 经一侧或两侧股动脉穿刺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在围术期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患肢的观察等。[结果]通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病人足部皮肤温度升高, 末梢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足部动脉搏动增强, 近期疗效明显,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创伤小, 安全有效,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通过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 提高手术成功率, 预防手术并发症, 缩短了病人住院天数, 减轻痛苦, 提高了其生活生命质量, 降低了致残率。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Martin A, Komada MR, Sane DC, et al.Abnormal angiogenesis in diabetes mellitus[J].Med Res Rev, 2003, 23:117.

[2]闫静, 刘萍.糖尿病双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护理循证[J].医学影像杂志, 2008, 18 (10) :1181.

上一篇: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下一篇:激发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