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信息化

2024-06-19

三位一体信息化(精选十篇)

三位一体信息化 篇1

一、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制定工作评价标准

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将“十二五”目标及各项保障措施量化、数字化。具体做法:将“十二五”时期的工作, 分解为主要管理目标和保证措施两个部分, 并且分别将他们量化, 对应的换算成相应的分值, 以便考核评价。一是主要管理目标分值标准。依据“十二五”目标, 按年度量化分解成散装水泥供应量、水泥散装率;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数、产能、实际生产量;农村散装水泥网点数量。每个目标量对应一定的分值标准, 超过部分按比例加分。重点考察衡量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实际成果, 使各地散办和基层单位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二是保障措施分值标准。按政策制度建设、宣传工作、专项基金征收、行政执法、科技创新等五个方面量化。政策制度建设量化为各地方政府或主营部门是否出台推进“三位一体”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宣传工作量化为散装水泥报刊杂志的订阅数量, 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站上发表或播出的稿件数, 组织宣传周和大型推广宣传活动的次数、规模;专项基金征收量化为实际征收额、征收率、上缴率;行政执法量化为市场跟踪检查频率、检查率、查处率;科技创新量化为科研课题的数量,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标准的数量, 组织新技术新标准的学习培训次数、规模等。使各地散办明确工作内容以及方式和方法。

二、利用管理信息化手段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利用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信息平台, 建立覆盖全省所有水泥生产企业、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农村散装水泥销售和使用网点的数据统计和监控平台, 随时掌握推广应用情况。同时, 对数字化的目标完成情况、保障措施落实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根据信息管理平台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到各地及基层巡查、检查指导工作。通过听取基层情况汇报、查阅文件资料、巡视水泥、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农村散装水泥供应使用网点、在建工程项目等方式, 核实信息系统预警反映的问题, 从城市“禁现”及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农村推散及建设农村散装水泥供应使用网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等方面, 分析成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就发现的问题与当地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主体交换意见, 对进一步做好散装水泥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

三、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行业科学监管及评价长效机制

随着水泥散装率的逐年提高, 散装水泥工作的重心正由推广应用、专项基金征收逐步转向行业的监管, 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 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行业的监督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都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原材料, 它们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 如预拌混凝土是涉及工程立体结构安全的重要材料, 生产、使用不合格预拌混凝土, 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通过对所有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建立ERP信息管理系统达到对企业从原材料进场直到产品出厂以及物流运输过程的全程监管。加强与质量监管部门的联系, 充分利用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 对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过程进行监管。监督预拌混凝土和砂浆生产企业健全生产管理制度、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跟踪制度,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通过量化管理目标, 以及工作措施和管理手段, 便于考核各地的工作绩效。每年都要对全省各地散装水泥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分, 最后根据考评结果, 排定名次, 对考核优秀和排名靠前的, 按237号省长令有关奖励的条款, 进行奖励;对散装水泥生产供应量占比较大, 提高散装率贡献大的重点水泥企业、散装水泥销量增长较大的农村网点, 也要在考评结束后, 进行奖励。

三位一体信息化 篇2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舆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网络舆情监管模式,为及时疏导社情民意,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作出了有益尝试。全区共监测各类网络舆情354件,办结350件,涉肃网络舆情处置回复率达到了98.9%。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成立了由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宣传、政法、公安、工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解决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重大涉肃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各乡镇、社区、部门也成立了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14年,区上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依托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起了舆情监测平台,实现了网络舆情由人工监测向自动监测的转变,保证了所有网络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监测发现。并与各乡镇社区部门签订了《网络舆情目标管理责任书》,从机制建立、舆情监测、舆情处置与回复、舆情引导和网络宣传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到了舆情监管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

二、壮大队伍,提高素质。区上专门核拨编制,在区委宣传

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 篇3

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具体表现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长期制约着我国城乡的平衡发展,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基本公共服务上,政府财政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不均等,导致城乡在收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城乡收入差距却逐渐拉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年均实际增长8.1%。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23∶1,2011年该收入之比为3.13∶1[2]。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悬殊

伴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不断扩大。从全国居民消费比例来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比重达到76.2%,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只有 23.8%,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3]。同时,我国城乡消费结构也呈现明显差异:城镇居民对衣着、精神、文化等高质量生活消费的需求更加重视,农村居民仍处于温饱阶段,侧重于满足基本的吃、住等生存条件的消费。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在城乡分割的结构下,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虽然经济整体保持快速发展,但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长期存在,造成了城乡居民所享受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措施。

1. 城乡就业非均等化

城乡就业差距,不仅意味着城乡劳动力就业不平等,而且意味着城乡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居民就业方向偏向于务农及外出打工,而城市居民就业渠道多,就业前景比较好。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21万人,全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而农村失业率大大超过了50%。

2. 城乡教育非均等化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当今时代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教育,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直接导致城乡教育非均等化。农村教育比城市教育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的师资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培训不足;教师的福利待遇无法保障,教学设备落后。2008年,全国有8500万文盲和半文盲,其中75%分布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其基础教育经费仅占全国的55%[4]。

3. 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非均等化

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和城市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别,2004年城市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32.3%;小城镇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59.9%;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79.4%[5]。形成我国城乡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表现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二是,城乡医疗机构人才投入、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归根结底还是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都集中在城市,直接导致了农村居民有病无处医的局面,甚至出现“小病扛、大病靠”的现象,不利于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也使农村居民的医疗得不到有效地保证。

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向农村地区的延伸,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相反,如果忽视信息化进程中的城乡均衡发展,势必扩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一)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可以向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的功能,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副产品的供求动态,掌握农产品的行情,便于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信息化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便于农民及时、准确地获取就业的信息,改善农业就业的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例如,农民可以在网上投简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就会越来越快。

(二)把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1. 加快发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农村特别是在老少边穷的地区,信息通信基础建设的覆盖率仍然比较低。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须提高信息支持与保障系统水平。着力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调整和优化城乡信息化建设的要素投入结构,周密部署和加快实施农村信息化的民生服务工程。

2. 建立城乡统一的信息网络化户籍管理制度

1958年,中国制定了第一部户口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造成了城乡之间的隔阂,妨碍了城乡统筹发展,造成了人为的不平等和社会矛盾,如不同的户籍享有不同的待遇,城乡户籍的人在享受住房、就业、消费、退休养老保险等优越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

nlc202309010511

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对城乡户籍进行统一的信息网络化管理,保障城乡居民在区域乃至全国的个人身份信息凭证,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6]。突破城乡所有制界限,实施城乡一体化配置资源,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与繁荣。

3. 把加强农村基层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法宝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须要加强城乡文化的融合。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特色,正确的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碰撞,不仅要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还要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要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公平享受均等化的服务,达到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为了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的利用电视、电话、录音、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手段,传播先进的文化,促使农民改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会操作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器。

4. 把加快小城镇和社区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的途径

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城镇相比城市而言,经济发展潜力大、距离农村近、就业和定居压力比较小、能够发挥聚集效应,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小城镇和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领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社区信息化就是社区台帐管理系统,也是建设社区信息平台,实现空间地服务定位系统。一方面通过邀请技术人员指导,走出去借鉴学习,举办业务人员培训班,加大督导检查等形式,全面完成各街道居民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存储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软件技术开发单位的业务联系,全力推进居民数据与管理平台的技术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5. 把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作为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由于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城市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对相邻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是一种动态平衡,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某一生态系统发生危机,会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只有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这种后果的发生。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对城乡地域整体发展实施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还可以对城乡环境实施污染处理、噪音测试、废弃物回收等方面,从而维持城乡生态平衡,将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结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但城乡差距逐步扩大,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等,有利于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融合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三位一体信息化 篇4

“三位一体物流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依托世界大学城社会公共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基于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物流业运营的信息化资源和基于学院自主开发的物流仿真为主的教学资源,建设三位一体,课堂教学、仿真教学、 现场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机融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及支撑该体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三位一体物流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将围绕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校学习至就业和就业后的继续教育。该体系建设设计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校园环境、产学研结合等各方面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如下图1:

该体系建设将依托世界大学城和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面向物流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服务的多维一体、有机融合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系统使世界大学城和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的用户都能够同时使用两个平台上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者能够自由的选择和切换使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如PPT等、 仿真教学资源以及现场教学资源之间自由的选择和切换使用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

“三位一体物流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1教学与生产实训无缝对接,实时互动。大学城作为学习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理论学习的内容,而物流信息平台作为正在运营的物流系统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生产实训的内容,物流信息平台上运营的多种业务系统使学生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和学习平台上的知识放到这个实训平台上来运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真正实现大学城的数字化的知识教学与物流信息平台的实践教学实时互动,并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大学城与信息平台随机切换将通过单点登录来实现,如下图2:

2采用面向服务架构(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1]的异构系统的集成与数据交换方案很好的解决了大学城与物流信息平台各个业务系统对接的问题,该方案将借助于SOA的系统集成架构来实现,在不对原有系统进行修改的前提下实现异构信息系统的对接。

3采用基于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的数据交换的标准化方案很好的解决了异构业务系统采用不同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等问题,这也为后续制定大学城数据接入标准、拓展更多的业务系统、拓展更多的运行环境、配套硬件设备研发和移动APP研发奠定了基础。例如大学城还将对接物流信息平台的短信平台,以便将为大学城教师和学生及教学管理服务。

4实现了大学城、物流信息平台、学院实训室、物流仿真系统等多位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的搭建是本项目最大的亮点,学生在该实训环境中既可以学习理论知识,又可以通过物流信息平台、仿真软件和实训室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此同时本项目利用大学城、物流信息平台等功能模块所搭建的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生产实训的机会,学生不但能在学校学习,在工作后仍能继续不断的学习。实训环境与真实生产运营环境对接,如下图3:

5物流信息平台与大学城对接的物流人才招聘与求职系统,使在校期间树立起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 对今后自身职业发展方向不断地加深认识,逐渐弄清楚“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在就业选择时,就可以根据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设定人生目标( 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 并进行择业。此外物流信息平台实时更新的人才招聘信息,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技能需求等,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6物流信息平台与大学城所搭建的学生与企业专家面对面教学答疑论坛的对接方案为学生提供一个面对企业专家、 企业管理者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见解、看法和创意,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来解决问题、讨论问题。 学生能通过这个论坛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此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为自己后续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企业也能从中获得学生创新的想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三位一体物流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将充分利用和优化使用两个平台的信息资源,打造一个教学与实训、培训实施时互动和物流职业教育与培训基础环境,支撑物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架构下,“世界大学城”将作为学生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学习平台使学生能掌握物流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业务理论知识等,同时还提供电子商务、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方面的学习素材。

省物流信息平台将作为学生的实训( 培训) 平台,使学生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和学习平台上的知识放到这个实训平台上来运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真正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平台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汇报材料 篇5

按照省厅部署,我县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于今年4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全县所有财政性资金、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实施概况

为推进平台一体化系统建设,我局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的平台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业务组和技术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切实搞好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二是加强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协调部门配合,和谐推进系统实施。三是排查更新硬件,规范完善网络,确保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正常运行。四是规范财务扎账,及时完成新老系统数据切换。从而保障平台一体化系统在4月份全面上线运行。

我县平台一体化系统上线单位XXX个,涵盖目前所有预算拨款单位(包括乡镇学校和乡镇卫生院),资金包括预算内、预算外、政府性基金、义务教育专项、卫生院事业收费、单位往来资金等,实现了财政资金全覆盖和财政拨款单位全覆盖。随后又探索把“乡财县管”资金纳入平台进行实拨方式管理,在5月份财政总预算账务核算软件正式启用。截止到七月底,通过一体化平台下达指标1735笔,资金10.38亿;直接支付4291笔,资金9.21亿;乡财县管业务81笔,资金0.13亿。

(二)非税系统接入并实现对乡镇的延伸管理

为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提高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县于7月份实施非税收入系统接入一体化平台和向乡镇延伸的工程。局党组高度 重视,认真组织局直机关和乡镇财政所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要求在全县范围实现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严格规定各乡镇非税收入从8月1日起,一律就地缴入当地邮储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全部实现乡镇非税收入通过非税信息系统自动汇缴县级非税收入专户,实现非税收入全过程监督。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7月20日财政局召开乡镇财政所长和财政结算员、征收单位会计培训会,相关业务股室和软件工程师对参会业务人员进行了业务讲解和上机培训,确保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听得懂、会操作。截至8月12日,乡镇财政通过平台汇缴非税收入23笔,资金81.6万元。至此,彻底改变了以前乡镇财政非税收入由征收单位缴入乡财“结算专户”,再由财政所划转到县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方式,减少了缴库中间环节和资金在途时间,我县平台一体化实现了财政性资金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机地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为财政业务提供科学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我县财政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工资统发

三位一体信息化 篇6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例,探讨职业院校校园信息中心的建设思路、方法,提出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特点,把校园信息中心用透、用活,打造“五位一体”校园信息中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字化校园 信息中心 五位一体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各职业院校紧跟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脚步,开始迈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大军。

但是以往由于职业教育的校园数字化起步明显比高校晚,并且被重视的程度一直不够高,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职业院校、特别是技工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相对落后。当很多高校开始讨论智慧校园建设的时候,一些职业院校还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托着沉重的步子前行。

随着我国把“互联网+”提上一个战略高度,很多职业院校意识到了校园信息化的重要性,开始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快步向前,希望迎头赶上。但是,传统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路子真的适合职业院校吗?

下面就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例,以其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中心的建设成果进行总结,供其他职业院校参考借鉴。

一、前期:起步晚,标准低

作为职业院校,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同样较晚。在完成互联网接入后,校园内部的网络管理处于粗放状态,数字化校园的任务就是保证校园办公网络和教学网络的通畅。

二、中期:炉灶多,功能单一,管理难度大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不断推进,学院各管理部门意识到利用信息系统可以比较好地提高办公效率,于是开始考虑引入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也没有专门负责信息化的部门,导致沟通不到位、各部门基本是各自为政。教务科找专业类教师开发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科购买用友软件的各个模块,招生科建立招生系统,学生科建立学籍管理系统。这样一来,问题也就出现了。

1.数据重复录入,且不统一

由于各系统都是独立开发或者购买的,没有做好充分沟通,更没有统一的数据对接平台,导致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数据,但当涉及公共数据,如学生数据时,就会出现如下情况:一个学生来学校,招生科需要填一张学生信息表,学生科需要填一张学籍信息表,教务科需要填写一张学生班级信息表,财务科需要学生填写学费收费信息表(以确定学生的专业并收取学费)。有时候一个学生退学了,教务科那边还显示学生期末考试缺考。有时连校长都不知道学校究竟有多少个学生。

2.功能单一,管理难度大

由于“炉灶”多,规划不到位,导致有些“炉灶”的位置还不在一个地方,出现一个信息在多个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的情况,造成重复建设,并且给网络和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带来了很大困难。网络和系统维护人员时常奔波在校园的各个部门,去处理各个系统和各个网络节点的问题。

三、后期:高标准、高要求建设

问题在持续,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只能拆东补西,保证网络和系统的正常稳定。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成为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广东省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项目学校。在得到领导支持和相对资金保证的情况下,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立足职业教育特色

是否沿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老路走?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一是职业院校对信息化的要求与高等院校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时间长,用户习惯和制度沉淀多,就算是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也难以一步到位,达到很多高校现在的成熟度;三是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和维护成本高,很多职业院校难以维系。

既然不能走他人的老路,那就要职业院校规划一条新路。在考察了多个中高职院和同类院校后,我们提出了建设要求:循序渐进,立足职业教育特色,打造“五位一体”信息中心。

2.打造“五位一体”校园信息中心

数字化校园建设好与不好,重点看网络中心和数据中心。网络中心看设备和安全管理制度,数据中心看应用系统和资源建设。

为此,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重点对网络和数据中心进行规划,并按照B级机房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打造“五位一体”的信息中心。规范规划建设的功能分区如图1所示。

(1)立足应用本位,网络中心和数据中心一体。在整合了所有学校信息系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后,为便于管理和维护,我们将网络中心和数据中心集中在一起,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这样一是降低了管理和维护难度,二是提高了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三是相对恒温恒湿的无尘环境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立足网络安全稳定本位,运行维护校企一体。信息中心与广东网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派驻工程师在信息中心办公区办公,与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共同维护网络设备和系统,保证网络的稳定与安全。

(3)拓展职业培训特色位,技师培训和教师研修一体。利用信息中心的日常维护工作,培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网络预备技师学生,同时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教师研修和对外技师培训。这样,一是可以提高我校技师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让技师的学习真正变成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三是利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培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教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四是让网络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4)拓展职业鉴定特色位,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技能竞赛一体。技能大赛为学校来了的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新知识、新技术,而技能竞赛也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此,我们在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常规工作的同时,邀请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和竞赛学生与技能大师经常性沟通和交流,以期保证教师和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企业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二是为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提供重要平台。

(5)拓展技能实训特色位,设备实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培训区的U形桌设计,在U的凹位加入网络设备,形成小组教学的物理条件,为设备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企业工程师和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针对学院预备技师专业的网络安全课程实训也在此开展,充分挖掘信息中心的潜能。这样,一是可以提高网络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是打造了一个网络安全的实训环境,四是完成了技能实训到技能鉴定的闭环。

四、小结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任重道远。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人员,智慧教育、智慧校园的实用价值还在向我们招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是我们的存在基础和服务宗旨。作为职业教育院校,要利用信息技术场地来培养高技能实战型人才,提高场地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把校园信息化的工作与网络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值得大家去推行和加强的。

三位一体信息化 篇7

关键词:供电企业,五位一体,管理

电力能源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国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审视,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协同管理机制,成为优化供电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

1“五位一体”思想概述

供电企业自身工作的顺畅和有效程度,已成为社会生产生活得以有序展开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影响因素。也正因为如此,电力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框架下,一直都处于较强的国家控制环境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在延续既有对社会实现电力能源有效供应这一职责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内审视自身作为经济主体的生存能力,通过构建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对整个供电过程的优化。

从我国供电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看,规模庞大已经成为最突出的表现特征,这一特征进一步影响到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庞大的规模,一方面意味着供电体系必须面对更为广阔的环境展开服务,更为庞大的技术环境和更多的设备以及线路,因此,对应的维护和故障排除等相关工作也会随之增加。于此同时,规模庞大还直接导致供电企业组织内部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增加,如何在组织内部实现有效协调,使其形成方向一致的进步力量,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除此以外,既有的计划经济遗留,也成为影响供电企业当前工作状态的重要因素,随之而来的被动工作模式,已经随供电企业内部的改革深化而逐步淘汰,但仍然存在部分影响,不容忽视。

在这样的环境下,“五位一体”思想的提出,无疑对供电企业管理工作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五位一体,是从职责、流程、制度、标准以及考核几个方面,来实现对供电企业整个工作流程的协同。从本质上看,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内涵,在于以流程梳理、优化为基础,将业务展现为流程,将制度标准匹配至流程,从流程中提取绩效指标,将流程环节匹配至岗位,形成岗位职责,以考核促进责任落实,推动供电企业各管理体系协同运转、持续优化。在这样的体系中,流程成为整个工作环境中的核心,而职责则是最终的服务目标。职责与供电系统中的工作人员直接相关,而考核指标则来源于流程,服务于职责。

2 信息环境下深入落实“五位一体”协同思想

从对“五位一体”协同思想的说明和剖析角度看,可以发现这是一种以供电企业当前发展状态为依据,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引的管理体系,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统一集约、协同开放、资源共享且具有良好信息交互特征的协同管理体系。而不得不承认,“五位一体”思想,尤其是当前信息化高度日趋发达的环境下,能发挥其积极价值。

首先,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必然会落实到人这一要素上,即企业的发展本质可以视为是人的发展。尤其是在电力组织中,庞大的组织机构中,繁杂的人员和岗位,只有实现有序的安排和分布,展开有效激励,才能确保每个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价值,推动供电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五位一体”中,职责作为其他4个要素最终的服务对象,由流程和考核两个方面直接决定。这从侧面上进一步明确了人在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并且为人这一主体相关行为的确定和激励驱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基础。而在信息环境下,才能对组织环境中众多种类的岗位进行有效区分,才能落实不同职责的区别并展开有效的考核。这不仅是工作量的问题,更关系到网络环境中的数据安全及整个供电体系的安全。如面向不同岗位实现授权,区分不同岗位职责并且加强信息反馈等,都需要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紧密结合。

其次,深入分析流程在“五位一体”思想体系中的价值,可以发现,虽然它并不是最终的服务对象,但是在“五位一体”思想体系中充当了重要的枢纽作用,可以算得上是核心地位。从本质上看,流程更加类似于一般企业环境中常见的供应链,是确保工作体系中各个环节职能得以正常展开,并且相邻上下游环节能够密切配合的保障。从流程的角度,必然能实现对不同岗位价值和工作内容的确定,从而形成完善的职责,既保证不同工作环节权责明确,又保证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基于供应链,即流程概念来确定整个考核体系,能够实现从系统角度来确定激励的内容和方向,从而确保多个工作环节不同部门围绕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展开工作。在这一方面,信息相关技术的参与,直接有利于发现和明确供电企业环境中,庞杂工作环节串联起来的流程,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职责。

最后,还应注意到制度和标准是供电企业的立足之本,不能动摇。制度是确保供电企业之所以成为企业的关键所在,而标准则是用以从行业的角度来对工作过程实现规范的重要依据。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供电企业,其存在和工作才有价值,才能切实服务于社会,才能为社会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能源,也才能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3 结语

“五位一体”的价值在当前信息时代尤其突出。实际工作中应一方面注意对“五位一体”思想的深入解读,同时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配合“五位一体”的实践工作展开。只有不断深入分析“五位一体”协同指导思想,结合供电企业当前技术特征和发展状态,并进一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推动我国电力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三位一体信息化 篇8

为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城镇教师农村支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广东省教育厅于2011年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旨在通过城镇教师的支教或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置换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并组织其参加教师培训,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意识与能力,促进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肇庆学院承担了肇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计算机学院承担了信息学科的农村小学教师置换培训任务。在学员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对肇庆地区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学生素质以及总体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引发了对肇庆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1 肇庆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

近年来,肇庆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市教育局的组织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山区农村学校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1)硬件设备。城区、城镇的学校普遍建有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大部分学校小学四年级以上的班级都开设信息技术课,所有中心校以上的学校都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但农村学校的情况较差,有个别学校甚至一台电脑也没有。

(2)网络建设。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大,城区、城镇学校的通网情况良好,但农村学校的通网情况较差,有部分“校校通”工程的学校,由于缺乏维护,设备、网络形同虚设。

(3)师资力量。城区、城镇的学校,近几年来每年都安排一定的编制充实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安排近百名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信息技术教师转岗培训。城区、城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保障。但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基本没有。

2 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信息学科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班的学员全部来自肇庆地区的农村小学,他们所在的有些学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困难重重。各学校的设备、师资、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如何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地方农村学校特点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是能否在农村中小学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按目前肇庆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从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技术设备、师资培养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出发,按“三位一体”的整体思路,多层次、多角度构建肇庆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能较全面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

2.1 组织实施的“三位一体”

对农村学校来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设备,使得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同。目前,有部分农村学校较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但更多的学校只是维持现状,甚至信息技术课只是成为课程表上的摆设,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是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专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被边缘化。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推进山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坚持以地方教育局、学校校长、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组织实施管理形式,切实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落到实处,要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将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2.2 课程目标的“三位一体”

信息技术学科的三维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做的基本规定。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位一体”。

(1)知识与技能。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即是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则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它是人对亲身经历过的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能性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应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2.3 教学过程的“三位一体”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学得怎样;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得怎样,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对知识的传授,中国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现代的教学则更适合“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让学生在“渔场”中寻“渔”而获“鱼”。教学过程就如同鱼、渔和渔场的关系。

“鱼”,鱼即知识。对于刚刚涉足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生来说,塑起“鱼”的概念很重要,老师授给学生现成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学生才会因“鱼”而对“渔”产生兴趣,如果心中无“鱼”,则无从谈“渔”。

“渔”,渔是素质。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渔”即是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渔场”,渔场是锻炼素质的环境,即是给学生一个以自我适应为核心的学习场所。有“鱼”才会习得“渔”,信息技术课中如果有了“渔场”,不但能让学生在“渔场”里学习“渔”,还能快速地捕捉到传统的“鱼”。

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鱼、渔、渔场”三位一体,正确处理好“鱼、渔、渔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2.4 技术设备的“三位一体”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技术是密切相关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的选择又与设备密不可分。针对农村学校教育的特点,通过在教育技术手段选择上的高、中、低“三位一体”的思路,结合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技术选择,对具备条件的少数学校,可按高标准硬件装备配套一流软件和一流技术来配置,其它大部分的学校可按常规的手段和常规的技术进行配备,若学校现有师资水平、学生水平及经济状况条件不允许的,可按低技术标准配备,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2.5 师资培养的“三位一体”

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最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培养,素质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是实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决定性力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和发展快等特点,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尤为必要。在目前的条件下,构建培训、教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可帮助农村中小学进行师资培训,不断充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共同支撑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推广。

2.6 评价体系(指标)的“三位一体”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至少涉及对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三个层面。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没有纳入中考、高考,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态度是可上可不上,考核可有可无,从地方教育局到农村中小学乃至教师,这门课程都得不到重视。因此,要在农村中小学正常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必须实施执行情况、教学情况、学习情况“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并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作用,上级主管部门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从评价措施上让学校、教师、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资金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迫在眉睫。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路子,如何正确定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摘要:随着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按目前的实际情况,从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技术设备、师资培养及评价体系等要素出发,多层次、多角度构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能较全面反映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三位一体,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

[2]周克江,张子石.信息技术教育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

三位一体信息化 篇9

●“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分析

“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高中信息技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高中信息技术实践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形成“主导—主体—主线”三位一体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技术”和“用技术”无形中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学习在实践和探索中得以深化。

教师主导作用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让思维在学生的脑海里发生,而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演示教学分解设计过程,引导学生定向质疑。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能够把信息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作为演示、交流、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2.形成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有关的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信息技术知识上,而是还需放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促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多种构建方式,如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完全探究式学习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等。下面仅以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分析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可由“创设情境—信息资源提供—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六个环节组成。其中,情境创设、资源提供、探究的组织和实施教师起主导作用;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始终发挥着认知主体的作用;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则为学生探究的工作主线。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联想思维,激发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的兴趣与好奇心,并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信息资源提供

信息技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原有知识提供与教学任务相关的资源,并把该资源放在教学平台中,以便学生使用。通过平台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使学生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资源,以克服以往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资源搜索中的弊端。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因此,在上述创造的情境中,教师可以选择抛锚式、支架式等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深化、完善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位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的途径。

5.学习效果评价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设计好任务单,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单的填写情况,通过自评、他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6.强化练习设计

通过协作学习和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再通过强化练习加深记忆,提高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技术”与“用技术”相结合。

●应用案例——《班级网站设计》实例

1.课题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用Front Page建立网站,在实际操作中全面认识制作网站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通过动手实践,把理论知识消化吸收,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课题学习内容

班级网站的主题、名称;班级网站的整体风格、色彩的搭配;班级网站的结构内容;班级网站的版面布局;班级网站的首页设计。

3.课题实施

(1)前期准备工作:信息资源提供。教师在校园网的资料中心上传大量的网页素材、图片等,尽量满足网页设计的需要,节省学生在收集素材方面的时间;提供以往本校学生的优秀作品,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设计一些资源链接,如界面色彩色系、网页设计及其及网页制作常见问题、网站设计的思考等,解决学生在网站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这些资源来进一步完善并制作自己的网站。

(2)教学设计阶段。

1情境导入:网站鉴赏。通过对优秀网站的欣赏,感受网站设计的魅力;对本校学生的网站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小组讨论,评定网站的优秀或不足,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做网站、展现作品的兴趣与激情。

2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教师指导,安排任务,协助学生讨论学习,完成作品制作。教师首先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注意事项,然后讲解Front Page中的技术要点,再通过极域网络教室教学平台下发任务单,并将学生3~4人分为一个协助学习小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班级QQ群对网站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讨论情况,在讨论话题偏离教学内容时及时提醒,以保证学生讨论交流的有效性。小组讨论形成初步的设计蓝图,明确小组分工,个人对负责项目设计完成。

3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作品自评量化表,在教师观看每组作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包括设计的全面性和独特性,作品风格的和谐统一,版面布局的整洁合理等。评价时,采用师评、自评和学生互评的结合。

4强化练习设计:在高质量完成自己担任的分工任务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整个小组任务发起挑战,完成整个网站的建设工作,系统地掌握各个组成部分的制作学习。

● 结语

三位一体信息化 篇10

1 理念的更新

过去, 企业各部门分割管理, 就造成单据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业务和财务部门之间流通不畅, 就会导致所反映的数据也不够及时的现象是因为时间上存在差异, 无法真正实现过程上的控制, 容易导致决策的延迟或者处理不当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运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业务领域广泛运用。会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融合,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将供应商、经销商、生产商等联合在一起, 缩短了价值链,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第二,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 不仅使会计、业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 通过该平台, 将促使业务数据自动传向财务系统, 增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 系统规范了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流程, 使得管理过程透明化, 为了突破“信息孤岛”的现象就要减少人为干预, 实现数据共享, 这就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大大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第三, 加速了数据处理的速度, 为了提高监管的实时性和效率性, 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需要业务和财务对观点上的不同进行改革, 财务不能及时与业务同步, 这样就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财务仍沿用事后核算, 必然会降低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成果的速度, 从而削弱对业务的及时监管;第四, 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系统, 将曾经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以“会计凭证”为数据出发点转换成以业务处理环节的原始凭证录入为出发点自动生成凭证, 使得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而且可行, 为整个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有机联合, 大大提升了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数据处理的一致性, 避免了数据反映不及时、不一致, 能有效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进行信息化实时管理。

财务业务电算一体化越来越被各个单位所重视, 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构建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势在必行。

通过对财务与业务工作的一体化, 财务人员可直接参与业务系统的核算操作, 使财务对业务的监督由原来的事后检查向事中控制转变, 提高了财务监管的效率。同时, 通过前后台无缝链接, 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了实时、准确的参考信息。企业的财务链、业务链等各个环节都是紧密连通的, 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 可以使上述各个环节实现相互关联, 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 实现数据共享, 实时监控, 最终达到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财务业务一体化 (ERP) 处理技术是目前会计领域较为前沿的先进技术, 这一技能将使学生在未来的会计岗位能够胜任系统管理员的角色, 承担起从传统手工会计过渡到会计电算化进而迈进到信息化处理阶段的任务。因此, 对学生来说, 学习财务业务一体化, 是他们求职成功的敲门砖。如何让学生能在会计教学中更好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 并且游刃有余的运用财务软件为会计、管理工作服务, 已成会计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课程的建设, 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2 教育目标的更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包括会计软件在内的管理软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单机版到网络版, 从核算型到管理型, 社会各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他们强调会计信息化人才除了能使用软件对会计业务进行正确处理外, 更要会借助软件及其管理知识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控制及决策。

企业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当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我们的学生们如何能够适应?无疑, 只有将在校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生, 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人既要有“知识”, 又要有“能力”, 更要具备使知识和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素质”, 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 能够教给学生的知识更是有限的, 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落后, 因此, 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才应当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传统的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固化、静态化, 学生通过不断地反复来加深印象, 知识是被动的接受, 上机实验也仅仅是跟随老师亦步亦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发挥, 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教育的初衷。这种观念要改变,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而不是把今后要用的知识都教给学生, 事实上这也是做不到的。例如财务软件教学中, 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辅助文件, 如果教会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 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

3 课程设置的更新

目前, 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大部分会计信息化教学仅仅专注于培养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学校采用了“双轨运行”的模式。一条线是会计专业课程, 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 如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双轨运行”的模式下, 知识好似两张皮, 学生无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效果不突出, 培养出来的学生片面追求的是会计核算能力, 忽视了企业业务核算、统计核算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会计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将基础课和专业课合二为一, 比如:将会计和计算机合并为计算机会计, 财务管理、审计也如此合并, 这种变革是基于会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信息系统的立场, 所以它符合会计信息化的环境, 也体现了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坚持会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信息系统的思路。另外, 过度强调以考证为主线也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4 教学方法的更新

4.1 现状

我国目前理论讲授和操作演示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但是容易导致教和学的分离。从现有的教学来看, 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课教学只要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为辅, 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学习的角色, 所以在上课时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感失去学习的兴趣, 从而不参与谈论, 只有教师自己在那讲授。而为了学生能进行实践, 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进行操作演示, 这样学生就会跟着进行操作, 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更快掌握操作应用, 但仅仅是限于既定场景既定角色的静态应用, 一旦规则改变, 操作环境发生变化, 学生就会不适应, 难以达到融会贯通。

4.2 思路

4.2.1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计算机是会计信息化的工具, 学生没有电脑, 学生学习仅限于课堂, 这限制了会计信息化教学。建议学校能鼓励学生自备电脑, 完善校园网络环境。这样学生课上学, 课下练, 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另外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应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网络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紧密联系起来, 即“教师-网络-学生”。学生可以课堂模仿, 课后练习, 这样就把教、学、做融为一体,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不会受限于时空, 可随时交流。这打破了“满堂灌”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建立“互动式”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解决实践与社会实际工作相脱离的矛盾,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4.2.2 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以某一企业某个月的整套经济业务为例, 按照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所经历的系统管理员岗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主管岗位、工资岗位、固定资产岗位和购销存岗位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 针对每个学习情境配备了相应的岗位工作案例, 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2.3 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 以企业真实的岗位案例资料为引导, 按照完成岗位工作所需步骤, 分解为若干个工作项目, 以具体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操作。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引入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种知识是学生最渴求的、最能满足需要的知识,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分段进行实践操作, 课上没有完成的可以拷贝数据课后继续做, 甚至可以反复做, 以最后提交的操作数据计分, 照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引入另一个情景的时候, 老师提供了上一阶段的正确数据导入给学生, 学生可以继续操作, 学生不会因为上一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而影响到整体的进度。这种既照顾个体差异, 又考虑全局的做法让学生的挫败感极大地减少,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2.4 体验式教学方法

尝试让学生在ERP沙盘对抗中担任不同的企业岗位角色, 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 并体验到财务与生产、采购、供应、管理的关系。在经营公司过程中, 学生可以不同的观点分析决策, 加强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静态变为动态, 被动变为主动, 接受变为探索, 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能够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 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并在不圆满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独立的决策。通过让学生对不同的角色进行评价, 引发他们反思和对知识技能的不断渴求, 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模拟环境下, 让学生体验整个企业的各方面工作, 使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企业财务状况, 而且清楚会计工作从基本核算到会计信息的提供, 从财务管理到正确处理企业财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近实际企业, 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很有意义。

4.2.5 加强与财务软件公司及企业的合作

请软件公司中的资深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来给学生做报告, 讲一些他们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讲一些对目前会计信息化的看法, 通过剖析这些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容易深入理解财务管理软件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激发学生对《会计业务一体信息化》课程的兴趣, 有利于熟练地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去重庆环保建设集团参观学习, 企业财务总监带领我们参观了财务中心, 为我们介绍了集团财务中心在只有几个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网络监督控制7个子公司的财务状况, 材料采购、房屋销售等情况, 让我们直观的认识到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管理状况。

5 完善实践内容, 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加强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实践教学,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ERP纳入会计电算化实验后, 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数据账务处理, 而是将企业的账务处理系统作为企业资源计划的一个子系统, 与企业产、供、销的业务子系统同时为企业管理服务, 因此全面应用ERP系统, 构建跨专业、多层次、体验式的综合性实训实习模式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既包括融资、投资管理, 也包括经营管理活动;既包括生产要素采购管理活动, 也包括产品销售管理活动;既包括生产管理活动, 也包括财务管理活动;既包括物资管理活动, 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它是多种管理活动的综合。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仅仅掌握经济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知识, 是无法胜任其职责的。即便是那些只承担经济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功能职责的管理人员, 若仅具备所承担职责直接所需的知识, 却很少具备或不具备其他相关知识的话, 也无法满足其工作角色的要求。目前, ERP在企业中逐渐普及, 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企业ERP系统中的一个业务模块, 单纯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将学生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贯通起来, 建立跨专业、多层次、体验式的综合性实训实习模式, 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6 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更新

考核要兼顾知识、技能、素质, 不仅要关注到结果, 更要重视过程。因此将平时表现、实验报告、操作备份数据和期末考试按照2:2:2:4的比例进行考核, 并把期末考试与认证考试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操作情况、所生成的操作数据、从操作中获得的体会以及独立完成软件功能的应用水平等等, 都反映在综合评定的成绩中, 评价学生已从单纯的分数论英雄转向以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本位全面评价学生的价值。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的教学要跟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具有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文栋.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特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 , 2007 (10) .

[2]张有峰.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 , 2007 (04) .

上一篇:戏曲念白的重要性下一篇:胆囊切除后如何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