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伙伴关系

2024-07-09

区域旅游伙伴关系(精选五篇)

区域旅游伙伴关系 篇1

2012年11月20日, 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 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领导人, 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谈判的联合声明》, 正式启动这一覆盖16个国家的自贸区建设进程。这标志着东亚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充分展现了东亚各国加速整合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坚定决心。各国领导人承诺将在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 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 达成一个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区域自贸协定, 从而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 拓宽和深化经济一体化,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将于2013年初开始, 2015年底结束。协定的内容将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广泛领域, 协定还将设立开放准入条款。在谈判结束之后, 其他经济伙伴可申请加入协定。

区域旅游伙伴关系 篇2

在新冠大流行冲击全球经济、逆全球化抬头的时代背景下,RCEP 的签署被视为改变世界经贸版图的大事件。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部部长阿兹敏·阿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找到全球经济新方向,拒绝贸易保护主义和地方主义才是正确发展方向。”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梶山弘志说:“RCEP 将有利于扩大日本对亚洲圈的出口,包括工业产品、水产与农产品等。” 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对 RCEP 信心十足,他表示:“RCEP 一定能在地区乃至全世界,为恢复多边主义起到重要作用。”

不仅成员国政要们对 RCEP 寄予厚望,不少外媒也十分看好RCEP 的发展前景。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美国布兰迪斯大学金融学教授彼得·佩特里意见称,RCEP 可能塑造亚洲贸易的未来;《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认为,在亚洲主导下,世界贸易战略或将为之一变;美联社报道指出,该协议具有极大象征意义,表明在“美国优先”政策启动 4 年之后,亚洲仍致力于自由贸易与多边合作,这被视为是通往“繁荣未来”的公式。

RCEP 也让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达到了新的里程碑。在 RCEP框架下,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并向中日韩自贸协定迈进了重要一步。

RCEP 的签署也给那些在亚太挑拨离间、鼓吹“小北约”的人上了一堂课:无论是地缘政治的阴霾,还是逆全球化的零和逻辑,都将被多边合作的时代东风所驱散。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 15 日通过视频方式举行。在 15 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各国贸易部长签署了RCEP 协定。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商贾者,所以通物也”,流通创造价值。不同经济体之间,往往存在“铜墙铁壁”,让“通物”不易,价值实现受阻。因此,聪明的人类想到了“拆墙”——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充分博弈签署协定,不同经济体之间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保障共同发展。

历时 8 年“长跑”,“靴子”终于落地,即将成为“高频词”……被商务部定位为“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和互惠的自贸协定”的 RCEP 涵盖 20 个章节,既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市场准入,也包括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

策、政府采购等大量规则内容,涵盖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而深入,意义重大而深远,成效丰硕而可期。

“己欲达而达人”,贸易协定从来就是互惠的,而不是单边的。可以说,签署 RCEP 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无论对签署国,还是对全球经济而言,都是重大利好。通过削减成员国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市场,RCEP 将结束东亚长期处于“成熟的生产网络、紧密的区域内贸易”与“缺失整体性经济性合作制度安排”的不平衡状态。这不但将为区域带来巨大商机,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将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优质、实惠的商品和服务,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服装行业为例,中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羊毛,因为签订了自贸协定,所以未来可能会免税进口羊毛,进口之后在中国织成布料,布料可能又出口到越南,越南用布料制成服装之后再出口到韩国、日本、中国等其他国家,这些都可能免税,因而会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对于 RCEP 促进区域产业链发展,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令人心动的前景。

对中国而言,RCEP 可谓利国利民。于国家,其政治意义在于,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势下,RCEP的签署再次申明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态度和决心。其经济意义在于,RCEP 生效之后,进口成本将显著

降低,进口产品将大幅增加,有利于我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区域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RCEP 涉及的市场准入和相关贸易投资规则,倒逼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于百姓,RCEP 也不总是宏大叙事。作为终端消费者,生效之后,进口产品关税下降,将能享受更高的折价权,买到更廉价的进口产品,“买买买”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幸福感。

合作中有竞争,机遇里有挑战。与以往的自由贸易协议相比,RCEP 这样一个涵盖更多领域的经贸安排,对于签署国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众所周知,我国的产业链非常长,高中低端的产品都有,与区域内其他国家之间有互补性,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因此,我们必须强弱项、补短板、激活力。要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对外贸易质量。

区域旅游伙伴关系 篇3

【关键词】旅游发展;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Granger因果检验;涪陵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3.010

旅游业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被诸多学者论述,其在许多国家已成为经济收入、就业、企业增长和基础设施开发的主要来源[1]。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且取得了诸多成果。诸如:Balaguer,Cantavella-Jorda[2]通过建立有关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旅游收入和实际有效利率等三个变量,构建时序模型探讨了1975-1997年西班牙的旅游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旅游业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学上协整关系,研究结果也表明了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假设。然而学者Oh[3]根据韩国1975-2001 年时序分析指出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关系,研究发现旅游导致经济增长的假设不成立,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国内学者闫敏[4]等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旅游业的产业化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杨勇[5],刘长生[6]等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和双向因果关系,然而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于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但是柳思维、吴忠才[7]等学者研究表明,只存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国内旅游收入单向的因果关系;刘长生、简玉峰[8]等学者研究也表明,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出较强的地理差异性。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硕丰,但是并未取得一致意见。国外的研究比较深入充分,主要涉及研究中考虑样本量、长短期经济波动及不同国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同类研究几乎没有。国内研究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或省级层面进行研究,尚缺乏对西部典型旅游城市的城市层面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中也缺乏对第三产业变量的引入,相关研究表明,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显著性。鉴于此,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市涪陵区2004-2014年的相关指标数据来检验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研究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关行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调整优化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成为库区产业转型问题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实现现阶段“三区一城,幸福涪陵”的必然要求,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相似背景区域提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涪陵区是重庆市下辖区,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涪陵是重庆旅游“一心两带”的战略支点,处于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为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其有发展旅游的独特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尤以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见长,也是全国闻名的“中国榨菜之乡”。 2014年,涪陵接待游客757.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92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14%。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文章选用 ADF 检验和E-G 两步法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对涪陵区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研究。首先,对涪陵旅游业发展、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等3个序列数据应用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序列的平稳性,具体模型见参考文献[9];其次,构建Engle-Granger协整模型对变量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以确定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具体模型参见参考文献[10];最后,构建格兰杰因果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验证。

(二)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文章选取2004-2014年涪陵区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时间段;选取变量:实际旅游总收入(LY)、实际区域生产总值(GDP)和实际第三产业增加值(GF)作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的代理变量。

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代表性,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实际旅游业总收入(LY)作为评价旅游业发展的指标,并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其换算为以1995年不变价格进行计算;经济增长用实际区域生产总值(GDP)来表示,并根据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将GDP转化为1995年不变价格进行计算;第三产业产值也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将其转化为1995年不变价格进行计算(见表1)。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对3个代理变量统一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对数转换后的变量的回归分析可用来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弹性。最终获得Ln LY、Ln GDP 和Ln GF为变量符号的3组新序列,以作为计量研究的基础数据。

数据来源:《涪陵统计年鉴(2005-2015)》、《2015年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相关公开数据,3个变量的数据均通过以1995年为基期,计算的可比价而整理得出。

三、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检验Ln LY、Ln GDP和LnGF等3个变量的协整关系前,需要先用单位根ADF检验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C表示含截距,T表示含趋势项;滞后阶数根据AIC信息准则确定。D2表示变量序列的二阶差分。根据表2显示,Ln LY、Ln GDP 和Ln GF等3个时间序列的水平检验在10%的水平上均为非平稳性序列,经过二阶差分后,3个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为平稳序列。由此表明,LnLY、LnGDP 和LnGF等3个变量均存在单位根,可以进行变量数据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检验,同时他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稳定的关系。

(二) 协整检验结果分析

为探求LnLY与LnGDP、LnGF之间的协整关系,计量经济学中检验方法有两种:E-G(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和Johansen迹检验法。本文为了考察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故选用E-G(Engle-Granger)法。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三个变量时间序列均为二阶平稳,因此,选用E-G协整检验两分法:

第一步,协整回归,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Ln LY分别与Ln GDP和Ln GF之间的方程,借用Eviews 6.0计量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测算,其中括号内的数值为t检验值,***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结果如下:

第二步,对两个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ADF检验,主要考察残差是否为平稳序列,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结果显示:在1%的统计水平上,回归方程的构建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分别存在协整关系,即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与国际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整体解释力较强。回归方程表明了LnLY与LnGDP和LnGF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数量关系。回归系数表明了旅游业产值与区域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弹性情况。从长期来看,区域生产总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总收入会提高0.1297个百分点,进一步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某种长期而稳定的联系或均衡关系,必然在某一方向上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第三产业产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总收入提高0.1413个百分点,从而反映出第三产业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比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显著。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显示: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然而,这种关系是否符合时间上的因果作用关系,还有待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关键是要先确定滞后期,本文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通过Eviews 6. 0计量软件中双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确定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以及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增长两个变量之间的最佳滞后期都为4,检验的结果见表4。对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解决X变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Y变量解释,添加Y变量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成立,则说“Y是X的格兰杰因”或者“Y格兰杰引起X”。需要注意,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意味着X是Y的效果或结果。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LnGDP到LnLY单项因果关系,表明了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同时还存在LnLY到LnGF单项因果关系,表明了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就业,这一研究结论与学者苏建军[11]等研究指出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结论相一致。

另外,研究指出不存在LnLY到LnGDP和LnGF到LnLY的单项因果关系,也即表明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第三产业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有限,这与Balaguer[12]研究结论不同,与国内学者柳思维、吴忠才[13]等研究结论相一致。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可知,九十年代以来,涪陵确定“工业强区”战略,工业产值现已占据经济的半壁江山,即经济主要依靠工业支撑,经济发展结构尚处于转型之中,虽然在1999年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了《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发展纲要(1998—2010年)》,但是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还是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很小,如2014年涪陵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92亿元,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14%。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和刺激效果还较有限。从比较来看,第三产业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比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和分析国内以往研究不足的基础上,通过添加第三产业产值,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统计方法,构建E-G协整模型和Granger因果模型对特色旅游胜地涪陵区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和因果反馈作用关系进行了相关检验,得出相关结果与几点意见。

(一) 结论

1.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涪陵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回归系数表明,区域生产总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总收入会提高0.1297个百分点,进一步表明了区域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某种长期而稳定的联系或均衡关系,必然在某一方向上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第三产业增长每提高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总收入提高0.14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伴随涪陵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加上涪陵作为古巴国古都、北岩点易园和独特的榨菜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总体环境,有力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伴随渝利高铁、沿江高速、长江水运等综合交通事业的已逐步发展完善,为涪陵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经济增长到旅游业发展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和旅游业发展到第三产业增长的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不存在旅游业发展到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到旅游业发展的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第三产业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有限,这与国外Balaguer研究结论不同,与国内学者柳思维、吴忠才等研究结论相一致。另外,涪陵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尚处于较弱阶段,其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建议

1. 建议政府部门在制定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政策时需要考虑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增强发展规划的长远性、政策的前瞻性。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动关系,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措施。另外,需要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高能耗、高环境污染经济成分,促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休闲宜居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大力推动旅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 通过项目融资扶持,即由区政府出资成立国有旅游公司,投资经营旅游大项目;区政府的国有投融资公司优先为旅游大项目企业提供担保;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允许享受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项目建设暂遇资金困难时区内金融机构应予以信贷支持。

3. 实施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即涪陵区加强与周边省市区联系,把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大区域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区域共建“武陵山旅游发展集团”,消除区域内各省市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壁垒,在旅游文化科技创新及项目开发、市场推介、主题形象宣传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通过加强区域内外旅游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协作配合与统筹联系,实现资源互惠、信息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

当前,关于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问题,在国际、国内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各国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添加一个第三产业变量来开展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分析,探讨了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实证关系,也是本文亮点之处。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与区域人文景观、传统文化、季节性、交通等因素紧密相关,应该加以考虑进去,然而如何有效衡量并加以量化分析之间的关系则应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Gee C Y.International Tourism:A Global Perspective [M].Madrid: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9:20.

[2]Balaguer L,Cantavella-Jorda M.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J],Applied Economics,2002(7):34-36.

[3]Oh CO.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 [J].Tourism Management,2005(4):26.

[4]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J].旅游学刊, 1999( 5) :10-15.

[5]杨勇.旅游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J] .旅游科学, 2006(2):41-45.

[6]刘长生,简玉峰.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不同省份的个体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 J].旅游科学, 2008( 10):20-26.

[7]柳思维,吴忠才.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J] .系统工程,2007( 9) :60-66.

[8]刘长生,简玉峰.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不同省份的个体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 J].旅游科学, 2008( 10):20-26.

[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4-140.

[10]Engle R F,Granger C W 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1987(4):55.

[11]苏建军,孙根年,王丽芳. 1982 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8):1047-1055.

[12]Balaguer L,Cantavella-Jorda M.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The Spanish case[J],Applied Economics,2002(7):54-58.

区域旅游伙伴关系 篇4

后危机时代,亚太区域合作保持活力,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订和推行最令人关注。它是第一个跨越太平洋东西岸两岸、由多个成员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安排。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讨论。第一部分回顾和评析了TPP的由来和发展进程,按照TPP协定的目标和参与成员国,将其发展划分两个阶段;第二部分对亚太区域主要大国/地区的立场和态度进行了剖析,特别针对美国加入并推动TPP发展,分析其背后的经济、战略意图;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TPP构建后对亚太区域格局和一体化进程的潜在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第四部分对TPP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简要判断。

一、TPP的由来与发展进程

TPP最初起源于亚太地区小国之间的贸易协定,并未引起众人关注;2008年,美国主导推动并参与TPP谈判,使TPP“高调”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通过TPP最初构建的动因和缘由,以及达成的阶段性成果——TPP协定具体内容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美国为何会借助TPP的平台推行“重返亚洲”的战略,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现实基础,深入探讨TPP的历史沿袭和发展进程是本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TPP的第一阶段:酝酿与启动阶段

TPP起源于最初新加坡-新西兰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的新西兰-新加坡双边FTA谈判,其战略意图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为两个开放的小国搭建战略性桥梁,为地区性一体化安排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为新西兰、新加坡、智利、澳大利亚和美国(以下简称“P5”)五个国家在亚太区域内扩大贸易和投资提供桥梁作用。P5的产生源于美国希望在多边框架下加强与新西兰、新加坡、智利、澳大利亚的联系。经过十年的发展,新西兰促成两个具有地缘优势的FTA (新加坡-新西兰FTA和新西兰-澳大利亚FTA)的合并统一,建立了“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CEP),2010年1月《东盟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第一个战略意图已经实现。①

为P5搭建平台的意图促使了TPP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美国的精力一度转向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FTA),澳大利亚和智利因种种原因也没有加入,P5协定最终没有签署。新加坡和新西兰建成的“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CEP)在亚太国家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果、P5推行的困难②促使智利与新西兰在2001年APEC领导人上海峰会中提出新加坡、新西兰、智利(以下简称“P3”)三方合作的想法。

2002年在墨西哥召开的APEC经济领袖高峰会上,新西兰、新加坡与智利宣布启动“太平洋三国更紧密经济伙伴”(Pacific 3-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谈判,文莱在2004年的第二轮谈判中成为观察员,2005年文莱正式成为谈判方。2005年7月四国签订“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该协定于2006年12月正式生效。TPP成员承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等领域相互给予优惠并加强合作。

TPP的四个成员国(以下简称“P4”)相隔甚远,文莱、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智利位于南美洲、新西兰位于大洋洲,但这四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人口规模相似、经济规模不大、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并且四国同处于APEC合作框架下。TPP框架协定成为亚太地区内首个跨太平洋两岸的多边经济贸易一体化协定,是涵盖领域广泛的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与APEC的运行机制不同,TPP协定具有约束性;TPP旨在2015年之前消除成员国之间90%的关税,并在2017年前消除全部进口关税。

(二)阶段性成果:TPP协定的内容

TPP协定的内容以新西兰-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蓝本,共包含20章,分别为最初条款、一般定义、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贸易救济措施、动植物卫生检疫、贸易技术壁垒、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服务贸易、短期人员流动、透明性、争端解决、战略合作、管理和制度条款、一般条款、特殊例外、最终条款。

货物贸易部分表明TPP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内成员国间产品关税削减至零,针对不同国家允许有过渡期,最迟实现零关税的时间为2017年。新西兰与新加坡之间的双边贸易,由于之前实行的“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EP),已经实现了货物贸易零关税。2006年,TPP实施后,文莱对新西兰的进口关税削减92%;将在2015年1月1日全面削减至零。由于道德、安全和健康因素,例外清单中的产品包括:酒、烟草和枪支。智利对新西兰进口关税削减90%,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类产品(机械、疫苗化学药品、防腐剂),还有种子、煤炭和一些奶产品;关税将在2017年全面削减至零。

服务贸易自由化主要涉及旅游、教育、通信、陆路和水路运输、航空、会计、工程、法律等领域。协定采用的是“否定列表”形式,对不同部门服务贸易开放进行时间安排。针对商务人员的短期流动,成员国皆遵循GATS协议,并且在TPP实行两年后进行再次评估。金融部门开放和投资自由化约定在协定实行两年之内完成谈判。

政府采购方面,协定内容涉及了35个新西兰核心公共服务部门,20个新加坡服务部门和20个智利公共服务部门;按照协议规定,文莱在两年过渡期后开始执行政府采购协议。政府采购设置了门槛,标准金额是物品和服务为5万特别提款权(SDR)。战略合作方面,协议特别强调了成员国在经济、科学、科技、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创新、研究、发展与合作。TPP还包含有两个补充协定,即《环境合作协议》和《劳工合作备忘录》。如果成员国不执行这两个协定,就等于自动退出TPP协定。这两个补充协定是TPP与其他区域一体化协定的重要区别,也成为后来的TPP谈判中较难达成协定的环节。

(三)TPP的第二阶段:新发展和推进

TPP第二阶段的发展始于2008年3月,作为P5发起人的美国加入了TPP投资和金融服务保护谈判。2008年9月,美国国会决定与P4国家启动谈判,并商讨于12月底与另外潜在的TPP成员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进行谈判;2008年11月,澳大利亚宣布加入TPP谈判,同时主张TPP协定应涵盖广泛的政治、安全、经济和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等问题。③2009年,TPP成员国的扩大取得了新进展。2009年3月TPP在新加坡进行了第一轮协商,TPP四个成员国开始接受越南以“联结成员”身份加入TPP谈判。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东京讲话中宣布美国将与其他成员国一同将TPP建设成为“具有广泛成员国基础、高标准、适应21世纪的贸易协定,使之成为地区一体化协定的模板”,奥巴马同时明确表示“美国希望在涉及亚太地区未来发展规划和探讨时参与其中,并且充分加入适合的地区一体化组织”。④2009年1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柯克正式通知国会,美国将加入谈判。报告认为参与TPP可以提高美国的出口竞争力,刺激美国出口,为这一地区和美国本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⑤

2010年3月新西兰、新加坡、智利、文莱、美国、澳大利亚、秘鲁和越南进行了TPP八个成员国(P8)之间的首轮谈判,这标志着TPP从“P4协定”向“P8协定”的转变。谈判内容涉及了原产地规则、农业、技术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的问题。随后的6月和10月,9个成员国分别在美国旧金山和文莱进行了第二轮和第三轮谈判,马来西亚也参加了会议。谈判主要的议题包括:工业品、农业和纺织品标准、服务投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劳工和环境。此外,会议还对如何促进地区性统一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010年11月,TPP九国领导人峰会中,越南正式成为TPP成员国;日本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会议中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智利等P8成员表示了欢迎马拉西亚正式参加谈判的意愿。⑥目前,加拿大、菲律宾、韩国、台湾也表达了对加入TPP谈判的兴趣。

201 1年,美国担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东道国,TPP谈判确定了更广泛的目标,其中包括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减少监管壁垒、扩大中小企业的贸易机会,内容上包含了更多的横向问题(Horizontal Issues)⑦,如透明度、中小企业、发展、监管一致性和竞争力等。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开放全球供应链,向中小企业开放新的贸易机会,较高的劳工保护和环保标准被纳入了考虑议题。2011年6月P9成员国在河内完成了TPP第七轮谈判,主要议题包括:通信、海关合作、环境、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P9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成员国经济发展能力、缩小成员国发展差距等方面达成共识。2011年9月芝加哥结束的TPP谈判,在海关通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管理等内容上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美国代表还提出了制药业相关的专利问题白皮书;澳大利亚提供了地区内更高的市场准入许可,承诺关税递减和简单可行的原产地规则标准。在利马举行的谈判中,环境、知识产权和透明度成为重点讨论议题。

二、TPP发展的决定因素:各国的态度与博弈

当前,TPP谈判进入了实质推动期,未来TPP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完全由现阶段谈判的结果决定。TPP谈判由美国高调启动并主导着谈判议题、进程和主要内容;但另一方面,TPP的实施推广,并不是完全由美国单独决定的,而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美国、日本、东盟,以及包括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内的外围大国,都对TPP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美国:TPP发展的推动者和未来走势的主导者

美国加入TPP谈判是出于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推动美国出口增长的需要。为了实现美国政府提出的“国家出口计划”(NEI),达到2014年美国出口增长一倍,并为美国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等目标,美国对具有市场潜力和处于快速发展进程的亚太国家愈加重视,以便为美国企业的投资和出口创造机会。TPP协议为美国企业和出口商重新进入亚太国家市场搭建了平台,起到了桥梁作用,加入TPP可减少因亚太区域内部贸易协定而造成对美国的贸易转移和对美国出口商的歧视。

美国大力倡导和推动TPP也是对近年来亚洲国家之间快速发展的经济联系做出的反应。2009年1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柯克递交给美国参众两院和国会的报告中指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美国制造业、农产品和服务业重要的出口市场。2008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货物贸易出口额达到747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760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70亿美元;中小型企业对亚太出口额为1730亿美元。然而,亚太地区的贸易协定中美国没有参与的协定数量正在增多,其中已经实施的贸易协定有175个,等待实施的有20个,正在谈判中的有50个,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削弱。⑧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0年的报告指出,2000以来亚太地区内部的一体化进程加速。地区内重要的地区/国家(包括中国、东盟、日本、韩国)的一体化进程远远优先于WTO或APEC框架的一体化协定。这些国家正在建立对美国的“亚洲区障碍”(Asian Bloc),将美国排除在重要的地区经济论坛,对美国的出口商品和投资存在歧视。⑨为了融入亚洲区域内贸易协定,避免被亚洲边缘化的危险,美国决定加入TPP谈判。

现阶段TPP“P8”框架下,美国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美国重返亚洲、参与亚太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平台,拉动美国出口;第二,加强美国与三个小国(文莱、新西兰、越南)的贸易联系,将美国的“白金”标准(包括劳工标准、环境、知识产权等)嵌入了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秘鲁和智利的双边自贸区协定;第三,协调现有美国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秘鲁和智利之间多个双边FTAs的条款规定,减少了交易成本。

现阶段TPP的P8/P9框架,绝不是美国推行TPP的最终目标。美国推行TPP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比“ASEAN+3”或“ASEAN+6”“更高标准的协定”、“更符合美国意愿的协定”;通过TPP协定成员国范围的扩大来提升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地位。美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标准、透明度和劳工权益以及环境等问题十分重视,并希望借助TPP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为美国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寻求广阔的亚洲市场,通过构建“TPP模板”,以新成员加入TPP框架的方式减少双边FTA谈判成本,主导地区内的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现阶段的TPP成员国尚没有包括本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规模足够大的国家/经济体,因此将地区内的大国,如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等纳入多边框架,是下一阶段TPP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日本:TPP深度推广的重要参与者

目前,日本国内对于是否加入TPP谈判意见仍不统一,这源于不同政治集团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利益分歧。反对加入TPP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日本因其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力成本高,长期依靠财政补贴和贸易保护。日本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为21.0%,其中魔芋为990%、花生为500%、大米为490%、杂豆为460%、黄油为330%、淀粉为290%、砂糖为270%、小麦为210%、脱脂奶粉为200%。USDA(2008)数据显示,日本每单位农户产出值中有4781%源自于政府补贴,而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分别为24.89%、6.85%、5.85%,可见日本农业生产受到政府补贴力度之大。一旦加入TPP,对农业部门进行关税和补贴削减,会直接对其造成冲击。农林水产省研究报告指出,加入TPP废除关税(含进口附加税)将对日本农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农业生产额8.5万亿日元将减少4.1万亿日元(其中大米2万亿日元)。粮食自给率从目前的40%左右下降到14%,农业相关雇佣则减少340万人,农业所发挥的防洪、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也将减少3.7万亿日元。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加入TPP的决策被搁置,延后参与TPP的谈判;2011年9月,日本政府重启了关于加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大地震之后,日本社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关心发生了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政治环境双重因素促成了TPP谈判的重启。

从经济因素上来看,加入TPP旨在提升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国内农业改革,重振日本经济;加入TPP会在协定成员国范畴之内为日本企业提供优先待遇,扩大日本制造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出口机会。日本作为制造业人均产出最高的国家,占据出口市场的先机对日本整体的经济拉动作用将会十分显著。地震后,日本面临着经济层面产业转移和海外拓展的需要。灾后重建的要求十分迫切,产业转移和海外拓展的行业具备较强出口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汽车、电子、化工、冶金等产业的海外生产和投资会对于日本本土的经济重建起到“反哺”作用,“走出去”成为日本加入TPP的重要动因。加入TPP会提高日本经济的效率和增长持续性,长期看有利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实现技术水平的升级和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根据RIETI(2011)测算,日本如果加入TPP,GDP可以增加0.8%(4万亿日元)左右。在价格方面,汇率变化对GDP和失业率的影响更显著。同时,报告也指出,与实体方面的出口和生产相比,加入TPP带来的“打开国门”信号对国际资本吸引的影响会更大。另外,根据日本内阁府测算,加入TPP也会为日本每年带来2万亿~3万亿日元的经济收益;经济产业省测算,如果不加入,到2020年,日本的GDP将可能减少10万亿日元。从实业家企业层面来看,根据日本调查公司帝国数据库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实施的企业意识调查结果,在1万900余家日本主要公司中,有65%的企业认为日本有必要加入TPP,其中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批发业等7个行业认为“有必要”的超6成。⑩

日本加入TPP,在亚太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有助于实现“平成开国”11的目标。加入TPP使得日本在亚太地区制定相关贸易、投资、竞争等经济规则和标准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本政府将包括日本-欧盟FTA、日本-中国FTA以及TPP在内的三者视为“日本对外的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协定”,认为加入TPP的谈判有助于增加美日双方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外关系的牵制和平衡,在对欧盟、中国的双边谈判中增加谈判筹码和商讨余地。

TPP谈判进程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美日双方高层接触中美国的不断示意和敦促,日本经产省表达了希望能够在2011年11月份宣布加入TPP谈判的意愿。加入TPP协定,占据除美国之外的主导权,潜在经济、政治、战略收益足以抵消日本农业部门所付出的进入成本。日本加入TPP的谈判关键在于,农业部门以何种形式开放,是否会采取过渡条款。从日本国内政策上看,2010年11月开始制定农业改革的基本方针,相关的农业改革已经开始推进,为加入TPP创造条件。

(三)东盟:被TPP战略性分化

在加入TPP协定的态度方面,东盟成员之间出现了分化。与东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同,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对是否加入TPP做出回应。目前,东盟十国按照加入TPP的进程和态度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已经成为TPP成员国/部分成员国的国家,包括新加坡、文莱、越南、马来西亚;第二类,对TPP协定表示兴趣和加入愿望的国家,包括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第三类,没有对TPP协定做出任何回应的国家,包括老挝、柬埔寨、缅甸。

第一类国家中,越南的加入具有一定典型性。在P8成员国中,越南与其他7个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越南在2007年才加入WTO,其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水平与TPP宣称的“面向21世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标准相距甚远;越南最初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并最终成为TPP正式成员国,主要体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在双边FTA战略中,美国选择的伙伴国首要条件是对方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在政治安全领域和经济领域可以实现全方位、更紧密的合作。TPP成员国的选择方面,美国也坚持了这一原则。

第二类国家,是典型的“跟随者”。新加坡等国绕开东盟(ASEAN)整体,以单独身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双边FTA合作,损害了东盟内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利益,对东盟内部的团结产生了消极的作用。TPP的构建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和催化效应,菲律宾准备进行改革调整政策以便加入TPP13,泰国对外贸易谈判官员也表示了应当尽快加入TPP谈判。非TPP成员担忧不能分享区域协定的成果和收益,被新兴的地区一体化协定边缘化,因此产生了加入的意愿。泰国、印尼、菲律宾能否同越南、马来西亚一样加入TPP谈判,成为正式成员,取决于P9成员国的意愿和TPP协定关于新成员准入的规定。

东盟在亚太地区的格局中,十国被TPP协议战略性分化,在多边合作机制中被弱化,失去了目前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在“10+3”和东亚峰会框架下,东盟国家都是以“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表达政治经济的诉求,依托集团力量,从而实现与地区内大国的博弈和平衡,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起到核心作用;一旦十国被分化,各国就不得不“以小博大”,跟踪观察、灵活机动成为了参与地区一体化合作的策略。这决定了东盟国家在TPP进程中影响力有限,不具备决定TPP走势的决定作用,属于外围跟随者地位。

(四)俄罗斯和加拿大:重要的外围大国

在2010年9月TPP第三轮谈判之前,加拿大就表明了愿意参与的意愿。加拿大贸易部长彼得·凡·洛安(Peter Van Loan)表示如果加拿大加入了TPP,将会对谈判作出正面且积极的贡献。14在与P9成员国的双边非正式讨论中,加拿大也进一步表示了愿意参与讨论的态度。但是美国却以“部分成员”认为其在一些领域的开放程度达不到TPP要求的水平,拒绝了加拿大加入TPP的申请。

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程度以及贸易规模上看,TPP吸收加拿大为成员国,可以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范围,符合TPP长远的目标。但美国对加拿大一些敏感部门(如家禽和奶制品)的开放仍持怀疑态度;更为重要的是,现阶段美国作为单独大国,在TPP框架下拥有主导权,新的大国加入可能会干扰其对谈判进程的掌控和TPP规则的设置。在TPP协定按照美国意愿形成地区一体化的“高标准模板”之后,吸收加拿大的进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对于TPP协定,俄罗斯并没有直接表示愿意加入的态度;但作为APEC成员国和亚太区域内的大国,俄罗斯从未放弃过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合作。俄罗斯也正在积极进行与东盟的能源开发与农产品的合作;2011年东亚峰会的扩容,俄罗斯成为正式成员;2012年,俄罗斯将担任APEC主席国,加强与APEC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一系列的举动表明,俄罗斯对亚太地区合作的参与已经从“名义上的成员”发展到实质参与15。TPP协议的构建影响了俄罗斯在亚太地区格局的地位。尽管俄罗斯的贸易开放程度和一体化水平不如本地区其他主要国家,但随着近年来的重新崛起和复兴,俄罗斯在亚太地区政治、环境、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TPP构建的潜在影响及我国的应对

目前,我国尚未参与到TPP的谈判过程中,属于“外围”国家;但另一方面,TPP主要涉及亚太国家,TPP很有可能改变亚太区域合作的格局和趋势,从而对我国在区域合作领域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TPP的研究和认识,提出有利于我国应对的策略是本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对亚太区域合作格局和趋势的影响

在亚太区域合作中,TPP协定为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构建提供了途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最初由2004年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提出,旨在改变APEC的非约束性“单边主义”机制,形成在亚太区域内具有约束力和机制性的合作框架。布什政府在2007年表示了对FTAAP的支持,但此方案的推行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奥巴马政府推行的TPP协定可以成为FTAAP过渡阶段,起到“垫脚石”的作用16,也体现了美国政府在亚太地区策略上的统一性。由一部分亚太国家和地区先达成TPP协定,再通过成员国扩大吸引更多APEC经济体进入,最终实现FTAAP的合作机制。

TPP协定对现有东亚一体化模式带来了冲击,美国因素使得东亚一体化格局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东亚一体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东盟内部一体化进程加快,东盟-韩国自贸区谈判已经完成,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都签订了自贸区协定,基本上形成了“10+1”、“10+3”、“10+6”的区域合作模式。美国主导下的TPP框架对以东盟为核心的现有一体化模式带来了威胁。东盟一方面希望能够借助美国来平衡亚洲力量;但另一方面,在多边区域合作框架下,东盟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丧失了一体化进程中的枢纽作用。

(二)对我国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

TPP的规则使得最初成员国具有“先发优势”,只有全部成员国完全同意和通过的情况下,才允许新成员的加入。成为TPP的成员国,则对新成员国的进入具有决策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TPP成员在本地区左右经济与战略格局发展的影响力和主导权。

从多边框架角度来看,TPP协定实行后,根据协议中的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等“高标准自贸区协定标准”,我国将面临“TPP绊脚石(TPP Blocs)”的威胁,使得我国在亚太区域内的贸易、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陷入被动的局面。如果TPP成为亚太自贸区的过渡和发展途径,中国有可能面临被区域一体化进程排除在外的危险。从双边角度来看,今后在中美两国的双边经济贸易往来中,美国多了一项谈判筹码,而中国则多了一项障碍。

即使想通过加入TPP协议改变现状,接受美国已经制定的标准和准则,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否定列表、保护主义的劳工条款、知识产权等主要条款,都对中国极其不利,进入成本极高。因此,对正在制定和谈判中的TPP协定,中国需要保持高度的关注和紧密的追踪,不能置身事外。

另一方面,对TPP问题也不必过分担忧。首先,TPP自身发展前途未明,能否实现最初构想,还要看美国和其他成员之间的推动力量与协商。其次,与本地区主要的大国存在战略合作的机会,“10+1”、中日韩的区域合作进程的深化具有可行性。经济上的合作互利是我国“10+1”、“10+3”的基础,促进区域内一体化的深入是我国突破TPP的途径之一。最后,充分利用双边合作机制和自贸区框架,营造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和谐关系和环境,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减少TPP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前景展望

由于2008年美国的高调介入和参与,TPP协定的发展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所代表的多边合作框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年四次TPP谈判以及APEC会议的协商促成了谈判进程的加快。但TPP谈判的推进也面临着关键性问题: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差距甚大,如何将成员国之间较强的差异性统一在TPP标准下,并且实现预期的“高标准”;双边自贸区谈判中难以推进和达成一致的条款,TPP框架下如何过渡实现,是亟需解决的谈判中技术性难题。

区域旅游伙伴关系 篇5

关键词:旅游,文化,经济,区域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经济洪流中, 文化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史无前例的占据着一片领空, 展现了各个民族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 在经济领域, 以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经济与文化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但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步达到较为普遍的共识。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问世之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这份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 掀起了人们理性思考的狂澜, 把一切与经济、文化、民族等领域有关的问题都戴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皇冠。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文化也只有扣上这顶帽子, 才能在保护中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就是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丰厚文化遗产的贵州, 在工业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中, 已响起“红色警报”。

所以, 对旅游文化和区域旅游经济的探讨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而且在实践中, 只要让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明白了旅游区域经济的重要以及可以用文化来催生这种经济的延伸品, 就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

1 旅游文化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意义

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和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旅游形式, 旅游文化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海南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 在旅游文化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的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 促进区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1.1 科学发展观要求旅游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

旅游作为对文化的传播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它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是相互促进的, 想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里面实质就是和谐发展, 强调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相互支撑和共同驱动。为了推动海南旅游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协调好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关系, 要用和谐发展的理念来谋划指导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来推动旅游经济与旅游文化的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推进旅游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提出及推进, 海南的旅游面临着一次大的战略发展机遇, 对于旅游文化和区域旅游经济而言, 就需要这两者相互的促进, 把推进旅游景区转型升级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 通过不断地提高旅游供给水平及服务质量, 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这些都是需要旅游文化的不断提高来塑造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 利用好海南地区独有的一些文化资源, 这就需要海南的旅游文化不仅要从内涵上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还要从外延上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提高旅游文化的附加价值, 以海南积淀深厚的文化魅力来对旅游消费者形成一个吸引力。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旅游文化及旅游经济的发展,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旅游文化的发展正是符合这两者的基本要求, 旅游可以调节人的内心, 可以起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在旅游中倡导和谐的理念, 这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更是旅游产业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在旅游文化中让人们通过旅游意识到文化的价值, 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 在美的愉悦中, 不断完善自身修养, 保持身心健康, 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2 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 很多人被淹没在经济大潮中而不知所措,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 要实现旅游文化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1 主题鲜明与内容多样性

海南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底蕴丰厚的文化, 在发展当地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过程中, 必然面临着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选择,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发展。要学会利用主题来尽心宣传, 比如《非诚勿扰》一出, 得到了媒体以及所有人的广泛关注, 于是海南的旅游经济就迅速发展, 在电影镜头出现频率较高的酒店也成为了一房难求, 酒店的身价倍增, 实际上经过这个电影以后, 海南很多的行业都呈现了较大的发展, 比如酒店业、饮食业、房地产业, 多年来海南的旅游发展较快, 已经成为了海南的支柱性产业, 所以其区域经济中很大的一块收入也来自于旅游业。这是不可分割的两者, 所以对于旅游的宣传和主题化是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2.2 海南旅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纵观世界旅游的发展, 很多旅游胜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就需要海南地区自己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没有文化的创新, 海南的旅游文化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用现代文化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创造出海南独具特色的文化来。文化继承是基础, 文化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生命。通过文化继承、开放和融通, 启发人的思维, 更新文化观念, 促进海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旅游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骑楼老街文化、书院文化等, 这些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海南文化底蕴。因此, 在旅游城市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有历史的眼光和开放的思想意识, 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区域旅游文化。

2.3 文化保护与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基础, 它有着自己的特性, 一个是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只有对其有效的保护, 合理的开发, 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让旅游得到快速的发展。文化具有非可见性, 对于文化的开发必须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分析, 把海南的文化进行区域整合, 形成一定的产业, 为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海南旅游文化的发掘, 可以激发海南的旅游动机, 形成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路径。通过对海南旅游的实际调研, 旅游文化保持比较好的区域正是旅游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区域。在开发的过程中尊重文化规律, 合理地挖掘、整理和加工文化资源, 并通过旅游经济的运作, 为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3 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方略

科学发展观是对海南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升级转型, 让海南旅游走出生态文明的旅游, 从而实现旅游的综合功能, 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

3.1 走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旅游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的旅游发展基本没有摆脱政府主导, 无论是在理顺管理机制, 还是在进行引导和规范、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方面, 政府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政府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 例如海南岛建设成国家化旅游岛的发展旅游, 对海南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3.2 旅游文化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对文化进行改造, 它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研究文化, 提出发展思路。旅游作为文化创意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 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资本转化为市场直接效益的重要载体。旅游企业应成为旅游文化的创新主体, 主动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在海南的“旅游立省”的政策中, 在各方面的创新中, 旅游文化的创新是最主要的。现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要着重为旅游企业提供专业性的策划、营销、管理咨询服务, 引导企业开展旅游文化内容创新、开发制作手段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文化的创新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弘扬, 同时对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以文化为主题, 策划区域旅游经济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追求也在发生着改变, 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发展主题文化旅游的新阶段。仅仅具有景观、建筑构建的旅游项目, 是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需求的, 游客观赏的是景色, 而真正吸引他们的是文化, 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海南省一定要围绕文化主题, 结合海南的需要, 把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为旅游项目。在策划区域经济项目时一定要把旅游开发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与文化主题相协调, 以有形的自然生态为基因, 以无形的文化内涵为灵魂。

3.4 打造独有的旅游文化, 发展经济

海南作为国际化的一个旅游胜地, 必须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否则就是失败的旅游文化, 就会严重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特色文化建设也不是说特色越多越好, 总有一个度的问题, 太多了也就没有什么特色了, 海南一个区域有一个特色, 才能称其为独一无二的特色。如果在海南的一个区域有五个特色和十个特色, 那就不能称为特色了, 那就称其为特色大全了。海南必须通过主题文化发展战略理念, 构建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夏威夷、巴厘岛这样的世界著名旅游度假岛屿, 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才能够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品牌, 才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才能为海南国际化旅游胜地的建设做出贡献。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海南一定要协调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文化和环境, 探索一条开发旅游又不至于使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断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赢得经济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吕璐颖.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D].山东大学, 2010.

[2]王晓琳.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体系探讨[D].兰州大学, 2008.

[3]刘亭立, 赵小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外部性理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4)

[4]季玉群.休闲导向的城市花卉公园及其旅游开发研究[C].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5]魏中俊, 周鸣争, 刘涛.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可拓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07) .

[6]尔实.力争商务和旅游经济争先进位[N].安徽日报, 2010.

[7]胡秋菊.借资源整合与区域协作壮大旅游经济[N].常德日报, 2009.

上一篇:作品的情节背景下一篇:专业化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