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2024-07-14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精选十篇)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篇1

1. 语文互动课堂模式的诞生。

互动教学的理念是:充分重视和发挥师生的相互作用, 肯定教与学的关系, 在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立以个性健康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为目的、重在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语文互动课堂就是在这一理念和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教学课堂模式。

2. 语文互动课堂模式的特点。

语文互动课堂最大的特点是真正以人为本, 特别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 把教书和育人、学生拥有基本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统一起来。在教学上优选教法, 注重实践, 渗透德育, 追求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

3. 语文互动课堂模式中的互动形式。

常见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互动三种互动形式, 除此之外, 生媒互动, 特指学生与多媒体信息资源 (如文本、图形、动画、影象、声音) 进行的互动也是语文互动课堂模式互动形式中的一种。

4. 互动课例。

以《黄鹤楼》 (唐·阎伯理) 为互动课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 把握文章,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位文章写景优美、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上课后, 首先打开电脑, 播放“天下绝境——黄鹤楼”的专题片。 (学生从画面中获得感性的认识, 激发阅读兴趣,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了准备, 营造了学习气氛。)

师:我们今天来了解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 请大家把自己搜集的诗文交流一下。

生1:关于腾王阁, 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腾王阁序》, 里面最著名的句子是:“落霞与孤鹭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满天下。文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对。还有补充吗?

生3:杜甫的《登岳阳楼》, 其中的“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应该是吧。

生4:杜甫的《登岳阳楼》还描写了洞庭湖风光。诗中的“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益浮”是描写洞庭湖的绝句。

……

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看来上网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我们要利用好网上资源。

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节奏和气势。 (点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现在, 分四人学习小组, 根据注释, 利用工具书, 合作翻译课文。划出不懂之处, 向老师、同学请教。

(教室内气氛马上活跃起来。遇到有分歧时, 能查阅工具书, 结合语境得出合理的答案;教师巡视, 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难进行启发式的引导。)

师:我来检查同学们学习的情况。看投影幕。说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观其耸构巍峨;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乃可观赏时物, 会集灵仙者哉。

每组请一位代表发言。 (同学们依靠自身掌握的知识和他人的帮助, 顺利完成练习。分小组讨论。)

组1:我们认为要了解本文的结构。因为这是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握的。

组2:我组的意见是:黄鹤楼不仅具有古迹的价值, 它还是古建筑的代表, 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文中不乏对其特点介绍的句子。应该了解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组3:课文引用古籍来介绍, 有什么作用?

师:问题提得非常好, 该怎样解决呢?学习小组议一议。

(生自互动、生生互动, 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

生5:我认为高大雄伟高耸入云是黄鹤楼的主要特征, 文中有“耸构巍峨”一句。

师:作者如何介绍这一特征的?

生6:“耸构巍峨”一句概括了黄鹤楼高大雄伟高耸入云的主要特征。“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 作者首先运用了近似夸张的写法来突出黄鹤楼的高大, 上与银河相接, 这是极言“巍峨”之句;“下临江河”, 这是真实之景。

师:这是什么写法?

生7:虚与实相结合。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8:黄鹤楼位于今天长江大桥蛇山顶上, “重檐翼馆, 四闼霞敞”也是对黄鹤楼的建筑特点的介绍, 雄伟、宽敞, 好像建于仙境中。

生9:“坐窥井邑, 俯拍云烟”, 一“坐”一“拍”, 说了黄鹤楼的高。在楼上眺望, 城乡原野尽收眼底, 可“一览众山小”呀。人在云上游, 意境十分广阔。

师:难怪作者最后不禁发出感叹:“此则黄鹤楼之大观也”, 赞黄鹤楼“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生10:我想说说课文的结构。全文只有一段, 共5句, 可以具体划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 (1句) 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位于鄂洲城的西南边;第二层 (2、3句) 引用古籍来介绍黄鹤楼的命名由来;第三层 (4句) 具体介绍黄鹤楼的景观, 认为它是“荆吴形胜之最”;第四层 (5句) 高度评价黄鹤楼, 认为它是“会集灵仙者”。

师: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来小结一下:这篇短文, 短小精悍, 描写细致, 叙述了黄鹤楼名字的由来, 抒写了登楼的所见所感。语言十分简练。

今天我们欣赏了黄鹤楼的美景, 了解了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并且懂得了抒写自己所见所感的方法。课后, 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还请同学们做一个探究性练习:我校的心理辅导室将要重新装修, 如果让你来设计, 你将怎样布置?

5. 总结。

教学实践证明, 语文互动课堂模式能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提高了效率,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 培养了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效。

摘要:语文互动课堂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自主学习、讨论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本文以一课例为例, 说明互动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现代教学课堂模式。

关键词:互动,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2

在新的课标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了僵化思维模式,让他们一下子接受这种观念,一味地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精神,这对教师来讲是不敢直面的现实。因此,我往日常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和新课改精神,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现提出供同仁批评指正。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把学生的思维收拢,是课堂收获高效教学质量的保证。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的创设分导入情境和授课情境。导入情境的内容可以和授课相关,也可以相对独立,但无处不渗透着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前一则生动的材料,学生感知印象深刻,对学生来讲,这种教益是非强制下的一种新体验,心情如何不兴奋?精力如何不专注?如果再搞“挤牙膏式”的教学,学生不搞“暴动”算是给老师面子了:因为他们的思维让你给弄凝固了。我们如果将这些教师也不愿直面的东西,能通过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走入情境,到时恐怕你会不得不担心将如何重新分配这40分钟时间了。学生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违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情境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实现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二、赏识教育,体验共享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遗毒的积淀,至今仍在我们现代教育理念中占据一席之地。“棍棒教育”,在教育科学不甚发达、只追求某种单纯的动机时,或许曾经有过它特有的功效。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的今天,“冷漠式”教育理论没有了市场。因为惩罚和指责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抑制学生创新的萌芽。一棵树苗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自然发展,它可能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而人为“修剪”后成为盆景,尽管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毕竟是迎合部分人的审美需要,而不能成为它根本意义上的栋梁之材。合理适当利用激励性评价策略,支持学生求新、求异、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收获新体验、新感知。只要可能,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创新,都应设法表扬、肯定、颂扬。用赏识的眼光去感受他们的成功体验。在经验共享的氛围中,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老师也得到心理上的愉悦。对学生发出的质疑,即使是大逆不道的问难,也要用赏识的心愿和目光接受它,不要“一棍子打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语文的教与学,应是一种对艺术的欣赏和体验。什么叫艺术?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保护学生对艺术那种独特体验的权利。

三、放弃权威,合理讨论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开展认识活动。放弃权威思想是建立民主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过去的语文教育,我们的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剥夺学生的精神自由。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老师受僵化教育模式的左右,往往是不知不觉的,甚至是“好心”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答案只有唯一的,教材上是这么规定的,考试就是这样考的……更令人不安的是学生对此已是从容不迫,理所当然,这种惟命是从的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只是模式下的没有生命力的模具。只是知识的再现与遗传。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唯一一标准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打破师生不平等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放弃权威思想,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鼓励与众不同的质疑,在课堂上教师要引进讨论机制,鼓励学生合理讨论,允许“百花齐放”,这样,推迟了判断,学生有了讨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合理的讨论中,使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起到的是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疑难的作用。坚决废止“一言堂”的作风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牛动、活泼、民主的学习环境。

四、布置作业,力求创新

必须创造性布置作业,尤其是对阅读和写作类的语文作业更应如此。如何做到创造性地布置语文作业呢?前提是克服过去那种布置作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应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布置适时适量的自主型作业,不布置那种超时超量的机械重复型作业;布置那种分层次型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布置养成性作业,不布置随意性作业;布置实践型作业,不布置节日型作业。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新型人才。这些新世纪的主力军能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关键是他们处在受教育年龄段时,在学校、课堂、家庭中受到怎样的教育导向和教育观念,以及体验了何种具体的教育措施。我们相信,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并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一定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新人。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开放品质 篇3

目前有一些不合理现象,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开放”,将课堂经营得热闹纷呈,将知识点设计得千头万绪。一堂语文课,说唱逗学演,一拥而上;以致于有些学校出现学生成绩整体下降,新课标举步维艰的困境。

“开放课堂”理论,重视个别教学和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理念与新课标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要求一致。体现了课堂“开放”的基本要素。

语文课堂如何真正遵守教育之道实现新课标的“开放”原则呢?

1.“以人为本”是首要的前提。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语言建构起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学,其关注人生,作用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小觑。仅就一部《论语》,二千五百多年来,浸润、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素质、人生观念、心理结构、风俗习惯。

2.确立课堂开放的原则与评价尺度标准。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开放尺度、不同的开放内容及不同的评价规范。同一体裁的文章,甚至同一篇课文,也应考虑文章的个性特点,不可盲目求同。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一定每节课都讲开放。需要试卷讲评,就踏踏实实讲评,不东拉西扯;是落实基础,就夯实基础,不胡乱引申。新课程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3.开放应有适当的尺度。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动辄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探究。但语文课毕竟不同于精确、逻辑的自然科学,求证于客观不如求证于主观,观照自然不如反观内心。因此,对于语文课,实际探究应适可而止。

4.开放应是一种尺度,一种观念。开放应是思维上的纵横驰骋,情思上的脉脉交流,而非行为上的程式化操作。因此,语文课的开放应讲究不拘一格:“一枝红杏”亦可,“花满蹊”亦可;“小桥流小人家”亦可。况且,“模式”的有无,并不是决定教育成果的唯一因素,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刻意地生产模式,反而会贻患无穷。模式又有其相对的凝固性和相对的灵活性。形成一课一模式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模式的推广和引进的过程中,不宜带上盲目求同的意味。“模式”尽管是一种标准,也许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成功的标准,但教育毕竟是一塘“活水”,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而非经过同一流程锻造的机械思维,因而不可抹煞教育时间、空间、对象、目标等具体因素的差异而盲目仿效。又因为教学模式是同时较多地综合了教师个性化因素的特殊的“模式”种类,更不宜生搬硬套他人的既有模式。

5.对开放课堂的教学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三个维度的评价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寻求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自我诊断,自我评价,自我总结。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除此而外,对语文课堂实现唯美“开放”产生影响的还有如下一些因素:

1.新课标的某些概念还不甚明确。如“语文素养”应怎样界定;怎样才算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三个维度的辨证关系缺乏明确的阐述,导致了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读书,片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空洞发议论,强调学科整合,单纯追求方法,导致语文课的异化等。

2.教育阶段对学生品性后续性的影响。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3.课堂组织。要有效地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就必须认真地对开放课堂本身加以准备,材料和空间组织必须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立得学习。对此,开放课堂倡导者普遍认为在课堂组织方面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开放课堂中学习材料的配置要丰富、有序、醒目,便于学生使用;教师应给每种活动明确规定适当的指令;教师应适当控制课堂秩序,以便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等学习活动。

4.课程资源开发难度大。新课程非常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图书馆、网络配套资源的匮乏,很难真正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育事业应包含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我们所倡导的“语文开放”,则应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大气磅礴的“开放”——厚重并灵动,它离不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密的课堂教学设计,并非教师花样百出,学生放任自流。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中国,畸形的教育竞争观念带来更多功利。当教育功利成为科举的奴仆,封建王朝因此走向式微;当教育被迫停止于文革十年,人类的理性因此走向空洞。今天,看到沉湎于“工具”太久的语文课堂终于将以“开放”而扬眉展颜,我们盛情以待:大语文课堂教学,以超越于当代喧哗与骚动之外的品质,引领我们走出困境,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改革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变者, 古今之通理也。 ”当传统教育走向“精英”和“败劣”的两极, 当家长们发出孩子厌学的无奈叹息, 当我们安身立命的学校因升学率低而陷入撤并的窘地, 我们不得不想到一个词———改革。确实, 我们的课堂需要改革。

思想决定行为。 坚定的课改思想, 使我们南下江苏, 北上承德。 青苑张登中学留下过我们学习的脚步, 唐县迷城中学见证过我们请教的身影。 一路走来, 一路收获, 关于课改, 我感觉自己已从“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羞答答, 到了“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潇潇洒洒。 下面, 我来谈谈自己在课改中的尝试。

一、划分小组明目的

我把全班学生按能力高低分成ABC三等, 编排学习小组, 达到A帮B, B帮C, 生帮生“一对红”继而“全班红”的目的。

王明伟是七年级一班第五组的一名学生。 他成绩差, 懒于动手, 每天都不写作业。 更让人头疼不已的是他“金口难开”, 任凭教师怎么提问, 他一律不开口说话。 当然绝大部分情况是他根本不会。 但对于简单问题, 他也拒绝回答。 有一次, 我在提问到他第五遍之后, 他仍一声不吭地站着。 我压住火气问班里其他学生:“王明伟课间跟你们说话吗? ”学生大声回答:“说。 有时还骂人呢! ”了解情况后, 我把王明伟叫到办公室, 没有半句怨言、批评、责备, 而是鼓励他上课勤动手, 敢开口, 勇抬头, 和同学多交往, 还把班里有名的“快嘴”李韦调到他对面做邻桌帮助他, 并叮嘱对李韦利用课间、自习课多提问他, 让他背一首诗, 读几个词语, 念几段课文, 给他创造开口说话的机会。 经过两天观察, 我发现王明伟有了起色, 赶紧趁热打铁, 让他事先准备好, 翻译《口技》中一句话。 上课我提问他时, 果然, 王明伟翻译的很准确, 只是声音还“细若蚊足”。 我对李韦和王明伟分别进行了表扬,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加油。

就这样李韦帮王明伟, 董锐萌帮彭文, 王艺霖帮刘云峰……这些学生都在互帮互助中快乐了自己, 提高了自己。 说实话, 对于王明伟、彭文、刘云峰等学困生, 若是由我来帮助他们, 那将是一个多么费时费神、费劲的大难题啊, 但是李韦、董锐萌、王艺霖这些优秀的小组长们把这些难题圆满解决了。

二、培养“师傅”激兴趣

依据学生争强好胜、好为人师的特点, 我明确小组中成绩好、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师傅”的地位, 激发该生帮助学困生的兴趣和信心。 同时, 鼓励被帮助的学生:如果努力, 自己也能当上“师傅”, 并倡导“师傅”走上讲台, 充当老师。

杜双双是一位聪明、漂亮、热情、活泼的小姑娘, 我让她做了第三组的“师傅”, 这位“师傅”果然名不虚传。

在一次公开课上, 我把学习内容编成导学案, 提前发给学生, 内容是《记叙文文的阅读技巧》。 在导学案上, 我设计了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 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环境描写的作用, 语言的赏析等几个问题, 并明确指出,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人手一册的《渔夫阅读》中找到, 难点是我要学生自己给出每个问题的实例, 且不能是《渔夫阅读》这本书上的。根据学情, 我感觉在举“环境描写的作用”的例子时, 学生会有困难, 因为这是个最难的“难点”。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公开课上学习内容进展到这一步时, 杜双双表现非常好。 只见她拿着写有答案的小黑板信步走上讲台, 同时上讲台的还有她的助手安天凤。 到了讲台, 天凤扶稳小黑板, 双双从容讲解。 讲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之一, “点明时间, 推动下文情节发展”时, 双双举了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的一句话:“暮色苍茫, 天上出现了星星, 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讲到了作用之二“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时, 双双举了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 记叙文《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阅读中的一句话:“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米处, 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 周围异常安静, 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 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她讲得清楚异常, 准确无误, 比我这个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课后, 听课教师们纷纷赞叹:“你的学生真棒!”“还能联系到上册学过的知识, 还能想到考卷上的考题, 挺厉害! ”这就是课改中走出的学生。

三、当堂检测出效果

所有课改的策略, 都是为了打造高效率课堂, 划分小组, 培养“师傅”, 当然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而当堂检测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环节。所以, 一节课当堂检测必不可少。只有有了教师的检测和恰到好处的评价, 学生学起来才有劲头, 才有奔头, 而我们才明知道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带有我们教师红笔批注的作文, 学生会很珍惜, 会仔细看批语, 会真的在下次写作中引起注意。 而我们只写一个简单的“阅”字, 或只打一个对勾的作文, 学生会哀叹着、无奈着快速地收进书包里。 同样做过学生的我们又何尝没有过这种心境啊! 偶然翻出自己学生时代的日记本, 看着上面老师的红色笔迹, 看着上面恍如昨天的遥远日期, 我们怎么可能不心有所动?

学生渴求教师的认可, 盼望同学的肯定, 一个满意的分数, 几句夸赞的话语, 几十双羡慕的眼神, 会让一个学生受用好几天。可见, 当堂检测多么重要, 这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课前课上辛苦工作的有效检测, 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需要, 我们改革着, 因为改革, 我们收获着。 风雨无悔课改路, 喜看桃李满天涯!

参考文献

[1]管建刚.不做教书匠[M], 福建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篇5

摘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教师在积极探索实践中创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摆脱传统教育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有效性;问题;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的文件的出台给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面对着新的要求、新的教材,有些教师还无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不能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导致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效果低下。结合自己近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将通过本文来探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造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三维目标的确立缺乏统一

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提高学生语文技能、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有些教师还是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只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讲解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片面的教学不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流于形式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起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学活动还是存在着盲目跟风和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合作而盲目地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被动地呈现出热闹异常的课堂气氛,但是却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学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发,合作与探究成为了过场。

(三)教学效率不升反降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有些教师的改革却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升反降。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还是让学生在自己圈定的框里兜兜转转,学生的思维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只是围绕着教师设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一)精心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在课前下足工夫。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备课理念。第一,教师要确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备课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在认真研读完教材之后,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全面,并制定出恰当的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获。第三,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还是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虽然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风趣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地探寻语文知识,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凭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这就需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倾听、讨论和感悟进行情感的交流;其次,教师和学生要学会与文本交流,当双方都能够参与讨论,才能真正实现三者之间的思想对话;再者,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有探究下去的欲望,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构建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热情,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要树立时间观和效率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要不断探究,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实际、教学特色,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开放的,教师走下讲台,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不拘泥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过分强调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语文学习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应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不用现成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个体价值。总而言之,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培养适应全球化的高素质人才担当重任。在实际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灵活有效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将趣味与效果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香.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18):186.

[2]龙鹏程.敢问语文路何在众人直指新课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探讨[J].读写算:教育导刊,(1):196.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6

一、新课标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做到以下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并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的教学经验,改进并完善教学方法;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遵循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贴近生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和谐平等的交往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

通,将学生优化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前提。

二、新课标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1.确保教学目标的高效性。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效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确立高效的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具有高效性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深入了解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确定高效的教学目标。

2.确保教学引导的高效性。高效的教学引导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采用新鲜有趣的不同引导方式,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确保教学提问的高效性。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手段之一,高效的教学提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把握教学课程的知识点,针对知识点进行重点提问,通过这些问题贯穿整篇课文,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第二,在进行难度较高的提问时,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将问题难度层层降低,引发学生思考达成提问目的;此外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也是保证提问的高效性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氛围,消除提问的紧张感;第三,教师要注重提问技巧的应用,创新提问的方式方法,以丰富有趣的提问方式保证提问的高效性。

4.确保知识讲授的高效性。知识讲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需要在知识讲授中,进行正确的指引和讲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主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教学知识的讲授要有层次、有深度,切实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5.确保学生参与的高效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优化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高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篇7

一、新课标的要求

要使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它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新课程标准同时还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

二、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

1. 提问简单化,缺乏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使提问缺乏思维力度。

2. 提问模式化,缺乏创新价值。

如“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等,使提问变得机械呆板,一成不变。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分析模式生厌。

3. 提问零散化,脱离教学目标。

致使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而陷入学习的误区;或把文本肢解为一个个问答题,学生无法在宏观上理解文本,更无从赏析文本。

三、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1. 悬念式提问

电视节目预告往往仅仅给观众几个精彩的镜头和片段,就一下子能将观众的胃口吊足,使人欲知不能,欲罢不忍。这种唤起人们高度关注、产生穷根究底心理的艺术手段,就叫做悬念。事实证明,悬念往往会紧紧抓住受众的接受心理,引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文的导入环节,巧妙设置一些悬念式提问,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的热情,是很好的方法。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于是,她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问题。

2. 对比式提问

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提出问题,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荷花淀》“探夫遇敌”一节中,有两处写到划水声。一处为“哗,哗,哗”,一处为“哗,哗哗,哗哗哗”。我们可以两相对比,设置研讨问题,引起讨论。引导学生揣摩相似的语句中寄予的精微区别,就达到了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的目标。

3. 矛盾式提问

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有意地制造矛盾,给学生设置“障碍”,使他们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如《荷塘月色》一课,一位教师这样设问:“第四段是全文描写最精彩的一段,可第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有人说它有语病,大家想一想可有道理?”“名人名著有语病”,这使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争论结果是:没有语病,“曲曲折折”是说荷塘的岸,这里含有一个意思,作者是漫步在曲曲折折的荷塘岸边。可见,善于挖掘矛盾,是能否巧问的关键。

4. 开放式提问

问题的开放性即“一题多答”,就是说所提的问题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中,有一个问题: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有人说是“妇人之仁”,苏轼说是“君人之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开放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在解决具有开放性结果的问题过程中学生能摆脱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减轻答题的压力,提高答题的积极性,也能使辩证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5. 于空白处提问

于漪老师曾指出:“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教学中必须注意想像力的培养。一个想像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或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唤起学生想像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比如利用文章的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飞跃神思;还可以从课外精选构思奇巧的时文佳作,让学生在扩展阅读中浮想联翩。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高潮。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然而,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却存在种种误区, 令人堪忧。本文就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8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创新自己的教学思维

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创新教学思维异常重要。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当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培养自己独特的、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为此, 教师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多实践总结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活跃教学气氛, 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在阅读、揣摩和思考当中,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创新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先入为主, 而应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条条框框。例如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创新性的认识。学生认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山中的空穴范围很大, 在崖壁上敲打就像敲钟一样, 所以发出“函胡”“清越”的声音, 但是并非所有地方的敲打都会产生这种声音, 所以认为李渤的说法不够全面。虽然学生的认识并非完全正确, 但这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体现, 教师对此应该积极地回应与鼓励。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1) 由知识的灌溉者转向教育的对话者。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师应该以“对话人”的身份充分尊重同样是课堂教学“对话人”的学生, 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来提升学生的人本意识, 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要素和智力要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2) 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向教学的合作者。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合作参与性, 教师要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出现, 与学生形成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学习的过程, 要积极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力, 帮助学生总结其自身的思维特点、思考特点,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才能向一个合作者转变。

三、课堂教学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激励

(1)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正面评价为主, 在语言使用上要更加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 用诚恳的态度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学习建议。而对于课堂学习中学生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 尤其重视其中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 要多一些赞美的语言, 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独特性和创新性对自己的价值。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过分”的积极性, 或者一些不符合课堂学习要求的表现, 教师应该以恰当的语言进行纠正, 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 使学生转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2) 语言的学习具有内隐性特征, 语感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长期的学习积淀, 即便是细微的进步都需要教师去发掘、认识、赞美、鼓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关注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并以饱满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语言的力量是伟大的, 正确地使用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成长, 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 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 教师只有在反思自己的失误与不足中才能创新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才能跟得上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适应现代语文教育的要求, 自觉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教学方法, 在转变当中寻求语文教学的突破和提高, 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阵地。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详细论述了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希望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新课标下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和探索 篇9

一、放开不等于放任:教师的缺位

案例一:以下案例选自《安塞腰鼓》 (人教版)。

老师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后 ,用“好一个 安塞腰鼓 , 它好在(用一个偏 正词组完 成横线上 的内容)。”随后,教师示范:“好一个安塞腰鼓,它好在忘情奔放,狂野的倾泻。”

学生读书后,老师让学生模仿着示例说自己寻找的信息。有的学生说:“背景宏大,气势雄壮”、“风姿强健,节奏急促”、“无拘无束,无所羁绊 ”、“元气 淋漓 , 惊心动魄”;有的学生说:“舞姿有力,动作和谐”、“动静结合,瞬息万变”……

在大部分课堂上,学生从文中找了很多相关词语,说了很多,整个课堂精彩纷呈热闹万分,而老师呢,面呈微笑 , 惜字如金 , 多以“不 错”“很好”相送,甚至有的学生所用的词语根本与文章情感和基调不符,老师都没有指出。学生呢,为了给本小组加分,就把成语字典上的词语罗列上就算,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效果和效率?

课堂表面上的活跃与繁荣,掩盖下的只能是潜在的低效和搞笑。在这里姑且不论问题的价值大小,只看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我们会发现,老师只是一个记分员,只懂得放不懂得收;老师是一个看客,只是抛出题目,只懂得迎合学生,没有正确评价和引导。长此以往,教师的缺位会造成课堂模式僵化,学生回答利益化(为本小组挣分),思维训练空化。

二、拓展不等于脱缰:文本的缺失

案例二:一位老师在让学生读完《安塞腰鼓》后,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反复看图片,看视频,看VCD,然后让学生结合所看到图片和视频,谈一下对安塞腰鼓的理解,并说说安塞腰鼓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觉。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结合视频谈了很多,一些学生也是妙语连珠,对安塞腰鼓挖掘得很有深度。可是,在本节课中,学生除了刚开始的读课文感知文意之外,好像没有再用到课本了。

学生是通过文本来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进而理解了语言的魅力。而脱离了文本的学习那还是语文的学习吗?我想那绝不是语文教学要走的路,那是本末倒置之举。语文课堂不是音乐欣赏,也非美术课。语文课堂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说到底,我们语文课堂的本质不就是感受这种语言文字的美吗,感受文字组织后所涌现的情吗,无论是简明流畅还是生动有趣,无论是理智条理还是动人心魄。进而我们也学着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表现事物,展现情感,达到交流与沟通,想象与再现。在阅读和写作中去发现智慧和真理,在鉴赏和批评中去发现诗意和完美。

三、高效不等于高速:学习时间的缺乏

案例三:在《安塞腰鼓》的学习中,有的老师出示目标之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相关思考题;结果在部分学生没有读完时,就开始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一个说不清,找另一个,有一个学生说出大意后,立刻进入到精彩的语段或字句的赏析当中;学生体会深入,就又要求小组交流,接着合作探究,然后全班交流……呈现出一派忙碌之象,学生学的忙,教师教的忙,课堂上的忙,怎一个“忙”字了得。

《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在教学中我们把“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作为了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不是不需要交流合作,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有感情的去读,去体会,去咀嚼,去品味,去揣摩。语文教学不是快餐店请客,也不是体育竞赛。学生怎么能被教师赶着急匆匆地做着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事?没有学生充分思考的问题是流于形式的问题,学习时间的缺乏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乏,教师仅仅是为了上完课而上课,有什么高效可言,顶多只能算是滑稽表演。

论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10

一、语文课堂让学生唱主角,还给学生话语权

我们语文老师习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激情四溢固然好,但是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反应,那么有可能成为“孤独的舞蹈者”。尤其是授教理科班的学生,他们的理性思维较强,而感性思维较弱,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这节课收获多少,学到什么。如果他觉得你讲的都与考试无关,那么就很有可能“暗渡陈仓”,做他的数学题去了,看他的武侠小说去了。新课标提倡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手、嘴、心、耳都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赛过教师苦口婆心讲半天。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角色意识,搞好角色转换,根据不同课型和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丰富起来,多样起来,生动起来。

二、语文课堂应有琅琅书声

如今的语文课堂很少听见读书声,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练”、“满堂论”进而到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忽视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一来是高考不考朗读,二来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怕“读”占用了讲解分析的时间。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尚未读准,断句尚未搞清就是文章大意的理解;一首诗歌象征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赏析……这样做的结果呢,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准字音,读不准节奏,读起来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读得声情并茂了。

语文课堂不能没有琅琅书声。其实,诵读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非常强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何况高考名句默写的比例在不断加大。听说读应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语文课堂如果只是条分缕析的讲解而缺少琅琅书声,那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味。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爱读的习惯,会读的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读,力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出美感,从而领悟到读的乐趣。力求在诵读涵泳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愉悦。

三、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感悟与思考的空间

我们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常常没有给学生足够感悟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是一个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未认真思考或没有思考清楚,教师就急不可耐地把答案强行灌给学生。因为我们的教师担心学生思考浪费了时间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学生思考成了一种过程中的形式而已,似乎我们的课是为了急速地完成任务而非发展学生的思维,似乎我们的课是为了讲明一个答案、传授一点知识,而并非让学生去学会探求、学会去思考、去发现。

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求活求闹?因为我们的老师认为一旦给了学生感悟、思考的时间,那么课堂就“冷场”了。气氛热闹的课就是好课,安静的课堂就一定不好吗?事实上,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热闹反而是一份宁静,让学生静心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感悟作品的形象、意境,思考文句的意蕴、作品的思想。譬如说,学习杜甫的诗,可以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人生,体味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去体味诗人愤世嫉俗的人生,体会诗人清新飘逸的诗风。其他如王维、李商隐、杜牧、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都需要我们在平时课堂上让学生静心去品读,用心去领悟。可以说,缺少学生感悟、思考的课是没有深度的课。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人。爱因斯坦说:“要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就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四、语文课堂应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种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不再仅仅从知识、能力角度进行界定,而是将语文目标定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相应的语文能力,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而且还应注重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熏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视野应更加开阔,应着眼于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应用能力,而且应从学生一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探究、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去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从而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静脉输液外渗原因下一篇: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