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缺失

2024-08-25

文本缺失(精选三篇)

文本缺失 篇1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 生活中随处可见, 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小至一条普通的短信, 大至国家的建设规划。而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关系社会文明进步的文本, 一直被语文教学“晾”在一边。原因何在?一是认为只要把新闻报道、散文、小说、故事、评论及书信等“连续性文本”学好了, “非连续性文本”就能无师自通;二是认为“连续性文本”重点解决学生的精神认识问题, 义务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生活中的问题暂且可以搁置。三是认为“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专业性比较强, 专业知识非义务教育的重点, 以后上了高一级学校, 自然也就解决了。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对“连续性文本”本身认识的缺失。

(一) 概念的缺失

“非连续性文本”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进步的表现。“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相对概念。“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 不仅确立了自身地位, 也对“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更为清晰, 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时才让我们认识到现行教材是有缺陷的, “非连续性文本”需要补缺。

(二) 类型的缺失

有了概念意识, 不一定就能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全貌准确把握。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人类探索自然与社会奥秘的不断发现, “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多元化,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 与时俱进地跟进。目前“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单一的图与表等文本, 如公交站牌、车票、时刻表、导游图、旅游报价单、产品配方表等;二是内含图表的综合性文本, 如产品说明书, 有图表的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等;三是与信息相关、包含图表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文本集群;四是以某一指向为目的的多种内容资料的阅读, 如地图、时刻表及风土人情等相关的资料。另外, 如短信、插入图表的连续性文本、绘本、连环画和阅读碎片等, 只要利用得好也属“非连续性文本”范畴。

(三) 教学内容的缺失

因概念和类型认识的缺失, 导致了教学内容的不全面不典型。主要表现在, 一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意识空白。没有有意识地把“非连续性文本”纳入教学内容范畴;二是“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利用不足。“非连续性文本”在现有教材中还是有相应的内容, 只不过量不足。但由于意识不强, 还是用“连续性文本”思维方式教学, 就等于浪费了现有资源。像《妈妈的账单》由于插入了一张账单, 也属“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再如, 教学中要进行同类文本的比较, 或结构, 或内容, 或语言风格, 或审美观点也属多种文本的整合;同时, 还有对课文文本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背景材料和延伸材料之间也是不同的整合, 都属“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只要“非连续性文本”的意识强, 通过对现有教材的改造使用和教师有意识地引进相关内容还是能够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从某种程度上说, 童话、小说、诗歌、散文滋养儿童精神, 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则直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因此, 两种不同文本的阅读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目前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已经引起重视, 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尚未进入语文教师的视野。因此,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首先从认识阅读能力出发, 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要求

一是图文并茂的信息互补。“非连续性文本”之所以图文并茂, 主要原因是文字说不清楚用图表来补充, 文字表达太啰嗦用图表来代替, 而且一目了然。因此, 图表信息要与文字信息相互联系,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从图文中提取重要信息。这类文本, 文字内容是必要的, 如背景说明, 场景交代是不可少的, 图表也同样要求规范性、完整性。但因人、因事、因时不同,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重要, 读者想提取的是关键、实质、可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三是解释与推论。言语文本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出来, 往往留有空白, 让读者去推断、想象和遐想, 这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主要诱因之一,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四是比较与归纳。“非连续性文本”往往是几个独立文本的组合, 甚至在阅读中自发去寻找相似内容阅读, 如学了《鲸》, 就想寻找介绍《海豚》的文本。这类阅读就需要比较, 并通过比较归类。五是反思与评价。适应“非连续性文本”反思与评价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不同文本介绍相同内容, 你觉得哪种更有趣, 更喜欢, 各有什么长处;第二种是多元文本, 即把多篇独立的文本放在一起, 他们可能在内容上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 可能相互补充, 也可能完全相悖。如关于怎样的人体适宜进西藏:一种说法“瘦的人更适应, 胖的人不行”;另一种说法“太瘦的人不行, 胖的人更适宜”;还有一种认为“只要服用一个星期的抗高原反应的藏药, 谁都行”;还有人认为“坐火车没事, 坐飞机容易出问题”。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文本, 谁都想搞清“什么人最适应”, 这是阅读中经常碰到的。

(二)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思考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只有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好, 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诱导”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学策略的决定因素在教师,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推行中, 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决定成败的第一要素。

1. 认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 充实教学内容。

国际上把小学的阅读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耀3年级是“学习阅读”, 4年级以后是“通过阅读学习”。小学各科中, 除语文外, 多数学科教材内容, 属于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 而日常生活经常遇到和广泛使用的看广告、看地图、看汽车火车时刻表等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说, 现行的语文教材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 如故事、小说、散文、诗歌等连续性文本, 注重的是学生的精神滋养, 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直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连续性文本”早已引起重视, 而“非连续性文本”还未真正进入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针对这种情况, 一是用好现有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 变换形式在“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渗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因素。二是在现有教材没有修订的前提下, 依据学生的实际, 充实“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三是实现跨学科整合, 与其他学科配合教学, 如数学中的统计表等。四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如说明书, 产品介绍, 广告等, 解决身边的困难与问题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如果语文教学忽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 不仅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还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2. 教给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获取有效信息, 获取重要信息是一个人快速发展与良好生存的必要条件。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商, 这显然没有错, 社会进步证明“搜商”更有必要性。所谓搜商, 简单说就是获取关键有效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 谁首先获取有效信息, 谁就占领了发展与成功的高地。信息是生活、工作、发明创造的必要前提。“搜商”素养的提升主要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培养, 如快速阅读, 提取有用信息, 辨别信息真伪和信息整合等能力。缺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素养会出现一系列负面现象, 如网络谣言容易蔓延, 反动、色情网络信息有人相信, 互联网、手机等消费多数用在娱乐上, 而非用于学习和工作中。

3.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和自主建构意义的能力。

对于有多个材料组成的文本, 要善于比较, 分辨他们的异同, 形成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自主建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的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 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学段提出“阅读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也好, “领会文本的意思”也罢, 皆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补充目的是为了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 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多种材料和文本中获取信息, 并建构意义, 离不开需要与动机, 更离不开教学的有意识培养, 多种材料的比较、归纳、综合和自主构建是培养的重点。

4. 强化教学中的练习训练、实际运用和文本写作意识。

阅读需要掌握知识, 阅读需要掌握技能, 知识的巩固离不开练习, 技能的形成离不开训练。所以拟订好练习题, 开展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训练, 是搞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关键之关键。如教师针对《美林药品说明书》 (原文本略) 设计了下列练习。

练习1.【美林注意事项】第七条“对美林过敏者禁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改为“对美林过敏者慎用, 过敏体质禁用”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2.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夜, 张小明体温39益, 妈妈慢慢倒出清澈如水的美林, 喂小明。

B.陈琳感冒发热, 吃了999复方感冒颗粒, 又吃了美林。

C.王方身体发烧, 早上7:30他喝了美林去上学, 12:00回家喝了一次, 下午5:00到家又喝了一次, 10:00睡觉前又喝了一次。

D.李伟伟是个壮小子, 才8个月大, 就有21斤了。有天发烧了, 妈妈心疼, 喂了他4毫升的美林。

练习3.【美林注意事项】第9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请阅读整篇说明书, 说出其中的原因。

通过练习, 学生针对问题回答, 对说明书内容会进一步深入研读, 有效提升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深化和熟悉“非连续性文本”, 熟悉“非连续性文本”的内部要素, 如内容组合, 结构安排, 语言风格, 图文表组合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练习“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如第一学段写一则广告词, 第二学段写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第三学段推销一种地方特产, 组织一次社会调查, 并图文表并茂写好一次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了解熟悉, 运用中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

文本缺失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缺失

对策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在阅读技能目标中提出了“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和语篇语义的要求”。高中英语阅读课不仅要帮助学生对语言和信息进行表层的理解,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关注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写作意图,把握文本的脉络层次和结构特点等方面的技巧,进而进行语言文化鉴赏。然而目前的大多数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处于浅层次阅读的状态,传统的“梳理文本信息一语言知识讲解”的阅读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对文本的信息解读不到位,文本处理简单肤浅,学生的阅读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浅层次的状态。这种阅读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也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文本解读缺失的案例分析

曾推门听过一节随堂课,内容是《牛津高中英语》M8U3Reading Visiting the master,此文主要讲介绍了莫奈特、达芬奇等世界一流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文章专有名词多,内容较生涩,整体较为难懂。授课教师将整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热身导入(5分钟),第二部分:阅读理解(8.5分钟),第三部分:语言点处理(31.5分钟)。在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只是简单地利用几个问题匆匆处理课文,然后脱离课文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了琐碎的语言知识点。尤其是读的环节时间太少,匆匆带过,缺乏对教材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对阅读方法的引导和文本解读被忽视了。按这样的流程处理完这篇课文,那么读后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就仅仅停留在支离破碎的浅层知识层面,所获得的只是零碎的、孤立的语言点知识。任何一门语言的掌握,阅读是关键,语言词汇如果脱离了内容那就毫无意义。脱离文本讲解语言知识点的课堂往往无法体现教材所拥有的各种真正内涵,这样的阅读课教学无疑是低效的。

三、文本解读的有效对策

文本是用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文章或段落,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需要对所教的文本进行“分析、理解”这就是“文本解读”。经过多视角解读了的文本才能使阅读教学更有效。对不同文本的解读就是教师从不同层面去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常态课中教师大多从语言知识角度出发解读文本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本文则从教师们常常忽略的另外几个方面:即从体裁分析、阅读技能、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视角去解读文本,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侧重体裁分析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关于课文体裁结构的知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要素,从文章的体裁出发,课文可分为:记述文、说明文、小说、新闻报道、游记等,内容涉及经济、文化、科技、文学、生活等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设定相应文体的阅读要求,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牛津高中英语》M2 ul Reading部分的文章为: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该文章是关于一个名叫Justin的美国男孩在某个夜里神秘失踪,警察也束手无策的一篇新闻报道,因此我们可以从新闻报道的体裁出发对文本进行解读,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提炼出写新闻报道的五要点;(1、标题2、导语3、主体4、背景5、结语)和六要素:(1、时间2、人物3、地点4、起因5、经过6、结果);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写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比如标题要简洁,夺人眼球;报道一定要有真实性和时效性等。再结合新闻报道的“五要点”和“六要素”分析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搜索文中的细节,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指导,从而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的体裁分析模式,能增强学生理解文本的信心。

(2)侧重阅读技能

西方有位语言学家曾说过,高效的阅读首先应抓住文章的大意,从整体角度理解文章,并遵循以下步骤:浏览文章的编排设计,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插图、段落结构等,让学生在浏览后预测文章可能将讲什么内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略读,即迅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题句,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寻读,即快速寻找某一相关信息,读时可以一目十行,不相关的内容可一带而过;精读,即认认真真地阅读文本,弄懂每个句子的意义,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深刻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例如,《牛津高中英语》M2U2 Reading部分的文章为: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游记,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标题与看插图预测文本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略读寻找段落主题句或段落关键词,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分辨主题句的能力。根据该文本游记体裁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寻读技巧,例如对主人公Toby在旅游过程中所到之处: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尼罗河,肯尼亚等地点进行搜索,让学生了解文本所涉及的专有名词,以及主人公所在的地理位置;最后让学生细读文本,画出Toby的旅游路线。从体裁分析的角度解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体裁特点出发,体味阅读材料所具有的范文功效。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阅读技能于阅读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高学生获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3)侧重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讲的是只要用心体味世界,细微之处也别有洞天,阅读也是同样道理,只要用心挖掘文本,就能体会到文本的精彩之处,达到启发思维、丰富情感体验的目的,促成阅读教学的深化。在教学实践中,对以文化、艺术、生活等为主题的文本,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指导学生解读、处理教材,构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渗透的课堂,例如:《牛津高中英语》M8U1Reading部分的文章为:Appreciating literature(欣赏经典文学),如果从语言点着眼,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生词多,难教,枯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而事实上,如果对其进行充分解读,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亮点”。本文可以从欣赏和审美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构成语篇思想内容上的词语、句子在阅读中进行了品味、赏析,追求对文本的最高层次理解,欣赏细腻的心理描写、场景描写、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本文旨在让学生懂得“何为经典文学”以及如何写好文学评论,我们不妨从拓宽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补充文本中所谈及的世界文学巨人“Charles Dickens”的生平和文学作品,通过对其经典文学的鉴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文中提到的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领略文本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推理、评价等策略,来开拓、提升学生的思维。语言文本的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因为语言赏析注重了语篇中的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这样的阅读能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向上的品格,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文本缺失 篇3

但电影相比于小说有一定的缺陷:其一是人物的缺失, 人物的缺陷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物存在的缺失, 二是人物个性的缺失。人物存在的缺失顾名思义, 就是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与小说相比, 寥寥无几。小说中的人物众多, 从而交织出了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关系网, 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作为内容的叙事者, 人物的多少决定了情节发展的清晰度和理解度。小说中, 主要人物除了两大顶梁柱白嘉轩和鹿子霖以外, 白家有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家有鹿兆鹏, 鹿兆海。同时还有一些次主要角色与他们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白家长工鹿三及其儿子黑娃又名鹿兆谦, 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 给白鹿两家看了两代病的中医堂冷先生, 还有白鹿仓总乡约田福贤和滋水县县委书记岳维山, 还有唯一一个女主人公田小娥。《白鹿原》好比一场话剧, 正是这些人不断地穿插在陕北平原的大背景下, 才有了有血有肉, 扣人心弦的文学作品。而影像中的《白鹿原》, 主要人物变成了田小娥, 鹿子霖, 白嘉轩, 黑娃, 鹿三, 白孝文和鹿兆鹏。而在这些人物中, 重中之重却是在小说中分量不多的田小娥, 这种主人公设定移位的现象使得整个电影的叙事走向与小说截然不同。而这种安排大多还是反映了文学给商业让了路, 电影的发行注重是收益, 是票房。这本身就是现代电影拍摄与80年代文学创作的本质, 目的不同的真实写照, 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在个别人物上稍作删节, 比如白秉德和鹿泰恒这样对情节影响微乎其微的人物, 但是抛弃一些作者用大篇幅描写细节, 反映精彩叙述内容的主要人物居然也统统消失, 这是对于原著的重要缺失。

其二就是人物个性上的缺失,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 性格饱满, 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 如白嘉轩, 鹿子霖, 黑娃, 田小娥, 白孝文等, 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复杂性, 不但写出了他们在不同时期中的理性﹑感性的行为, 而且探寻了他们包括性﹑死亡﹑暴力在内的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小说着意从文化视角刻画, 在文化人格的塑造上尤显功利。这样的一批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 到了电影中就集体缺失了丰满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性格特征, 由于人物存在的缺失, 导致了在小说中与之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的消失, 人物个性无从展现, 最终使得电影中人物形象死气, 空洞, 可塑性不强。比如田小娥, 小说中的田小娥是一个厚颜无耻, 浑身散发出淫荡气息的风流女子, 她可以很容易地与任何一个男人发生不正当关系, 而且毫无忏悔之意, 到最后更变本加厉。她还是一个不懂得满足的女人, 与黑娃是白鹿原上第一对没有通过拜祠堂而冲破封建枷锁自由恋爱的人, 他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返回来说田小娥, 她已经成为自由恋爱的受益者但她并没有珍惜这段感情而且还不改本性, 小说中田小娥的下场很凄惨, 正好反映出了佛家所阐明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说。而后田小娥做鬼仍继续搅扰得白鹿村不得安宁, 更进一步使得这个人物的性格透明化, 个人色彩进一步加强, 她不认为自己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还厚颜无耻地要求村上给她修庙, 遭到了族长白嘉轩的强烈反对。而在电影中, 田小娥无论从肢体形态上还是从言语动作上都很难让人信服这个就是小说中一身骚气的小妾。其最后的死亡倒令人产生了怜惜之情。

小说《白鹿原》叙事脉络清晰, 情节曲折跌宕, 每一件事情娓娓道来, 有条不紊。小说以白嘉轩娶了七个老婆到吴仙草才转了厄运为开端, 然后写他开始生娃, 与鹿子霖一起修祠堂。电影则直接以白嘉轩立《乡约》开始, 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进程和速度飞快得令人瞠目结舌。从简要地概述了鹿子霖当上了镇保障所乡约和鹿兆鹏违抗婚约出去闹革命之后, 整个电影用了大篇幅叙述与田小娥有关的故事, 叙事节奏拖沓, 完全偏离了小说文本的基本走向。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拍电影, 人物内心的潜意识活动都需要表现而且还要说明这种活动的源头, 比如鹿兆鹏为什么会与白鹿村的人格格不入, 当时年轻人都是父母做主包办婚姻而唯独他偏偏崇尚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电影中只字未提, 比如黑娃最后为何会落草为寇?鹿子霖在影片结尾处为何会出现疯癫的状态?这些内容电影中都未做交代, 使得整部电影的骨架七零八落, 不足以撑起一部影片的分量。故事情节的重要缺失不仅仅表现在影片中对人物的塑造, 人物存在的缺失也是导致故事情节缺失的重要原因。小说中, 白嘉轩所代表是农耕文化中中国普普通通的﹑带有浓重封建主观意识的农民形象, 而鹿兆鹏的出现恰好给封闭自守的白鹿原注入了一剂与传统村民意识形态有所不同但绝对值得借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良药。鹿兆鹏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回来, 给白鹿村修了第一所学校, 成了校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把充满先进文化思想的春风吹到了白鹿原上, 而最后也正是这个人物成为白鹿原上发生政治改革﹑阶级斗争和经济纠纷的导火索。鹿兆鹏的出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特别是他与白灵和弟弟鹿兆海三人的关系随着党派之争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鹿兆海和白灵本是一对出生入死的恋人, 起初俩人属于各自的党派, 后来白灵为了和鹿兆海在观念上保持一致加入了共产党, 但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鹿兆海居然也换了党派加盟了国民党, 最后在内战中不幸阵亡。而白灵加入共产党以后, 与鹿兆鹏假扮夫妻, 最终假戏真做, 人性在这战火纷飞, 白色恐怖的事情暴露出了其最阴暗, 最彻底的一面。鹿兆鹏明知道弟弟与白灵的关系, 最后横刀夺爱, 而白灵这个角色是一个很没有主见, 内心思想复杂多变, 跳跃性极强的顽固, 柔弱甚至于可悲的女性形象, 她为了和鹿兆海在一起不惜从白嘉轩给她用锁锁住的房间中跳出, 在与鹿兆鹏见面不久俩人就因阶级意识的不同产生了矛盾, 嘴上说着狠话, 但内心还是希望再一次见到鹿兆鹏。这些在小说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到了电影中居然成了十足的绿叶, 甚至只字未提。电影中鹿兆鹏让黑娃砸了祠堂, 田福贤来抓他, 表明国共合作破裂, 他在麦田中与黑娃分手后就再难寻踪影。而电影都热衷于讲述田小娥与三个男人特别是黑娃的肉欲故事, 讲述上拖泥带水, 让人费解。在电影中, 有几个人物的结局与小说的差别也过于悬殊, 比如说黑娃, 当土匪知道鹿三杀了田小娥之后, 这个人物就消失了。小说中最后黑娃改邪归正, 成为了朱先生的闭门弟子, 认祖归宗, 成了好人———一个为道德传统的新护卫。而这种对于人性的编改与小说大相径庭, 实属不该。

参考文献

[1].陈忠实著.白鹿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2].张健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本缺失】相关文章:

缺失一角04-27

信仰缺失04-28

微笑缺失05-19

缺失现状06-12

缺失06-26

媒体缺失07-03

缺失补偿07-10

价值缺失07-12

缺失成因08-06

诚信缺失08-19

上一篇:货币历史下一篇: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