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2024-08-04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精选九篇)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篇1

1 临床资料

患者81例, 男70例, 女11例, 年龄19~52岁, 平均年龄28岁。致伤原因:砸伤40例, 车祸伤18例, 摔伤16例, 其他伤7例, 开放性骨折50例, 闭合性31例, 均给予行T形外固定架固定, 外固定架松动10例, 针道感染10例, 神经损伤4例, 创伤后骨髓炎1例, 无1例断钉及骨不连, 均给予局部处理及治疗后痊愈, 平均愈合时间为32周 (16~40周) 。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诊疗方案确定后, 尽快完善术前准备,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向患者讲述手术目的及术后注意事项, 最大限度争取患者对该手术配合, 术前使他们看一些此类骨折使用T形外固定架比较成功的病例及使用此新方法的很多优点:如无须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消除患者对T形外固定架治疗骨折这种新方法的顾虑, 使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防止继发损伤

避免患者在搬运过程中骨折移位损伤邻近血管神经, 须用夹板或石膏做临时固定。

2.1.3 防止休克

骨折患者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因此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液, 必要时输血;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以适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等。

2.1.4 严格备皮包扎

因小腿皮肤毛发生长旺盛, 其中藏有很多分泌物及细菌。如不严格备皮及清洁皮肤包扎, 势必大大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的机会。

2.2 术后护理

2.2.1 神经血管损伤

二者损伤均与手术实施时进针部位不当有关, 因此, 熟悉解剖关系, 细心的术后护理可降低其发生率, 护理上应密切注意患者术后情况;如疼痛加重及感觉异常, 应通知医师考虑是否重新进针, 必须认真交接班, 以防造成不良后果。本组病例中术后有4例出现腓总神经损伤, 摄片示胫骨上段穿针过深, 给予适当退针, 并辅以神经营养, 针灸理疗治愈。

2.2.2 T形外固定架术后针眼护理

采用T形外固定架固定骨折, 无论开放性或闭合性者, 针眼处皮肤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术后第2天须清洁换药, 以后3次/d, 用75%酒精滴针眼, 并及时更换敷料。保持针道干燥是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 同时注意观察针眼处分泌物颜色及针眼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 如分泌物为脓性并伴有红、肿、热、痛则考虑针道感染, 须及时调整抗生素并加强换药, 以防感染扩散致骨髓炎, 若针眼周围皮肤干燥结痂且无不适, 换药时不必去除痂壳, 以免造成针道与外界接触, 增加感染机会。本组病例发生感染10例, 但无1例骨髓炎发生。

2.2.3 注意观察T形架的松动情况

由于患者术后必须适时进行功能锻炼, 不可避免造成T形架或固定针的松动, 因此必须注意观察, 并及时调整至正常, 必要时摄X线片证实, 尽量避免骨折移位影响骨折愈合或留有后遗症等。

2.2.4 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T形外用固定架由于设计合理, 具有通用性好, 固定可靠, 装卸灵活, 有利于进行早期关节活动等优点, 成为目前治疗骨折特别是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感染性骨折、多发性骨折及骨不连的良好方法[1]。因此在护理上要鼓励及协助患者作肢体肌肉及关节的主动及被动锻炼, 具体形式及步骤如下: (1) 自主运动:自主运动是最好的锻炼形式。自主活动时, 伤病员用力保持肌肉紧张, 由于肌肉的拮抗作用, 使骨折端稳定, 以健肢带动患肢, 使动作协调, 对称平衡[2]。外伤性炎症期 (伤后1~2周) , 主要行踝背伸锻炼, 且将肢体放在枕垫及支架上进行, 切不可在床上作抬高动作。骨痴形成期 (伤后3~4周) , 除以上功能锻炼外, 可拄双拐下床逐渐负重锻炼, 要将用拐要领及步行注意事项教会伤病员, 且第一次下床时, 须有医护人员在旁指导, 以便纠正姿势及防止意外。临床愈合期 (固定5周后) , 增加锻炼次数, 加大步幅。总之主动锻炼要贯彻于骨折治疗的始终, 可用老病员带动新病员, 并指导新病员的方法, 保证了主动功能活动的实施, 提高疗效。 (2) 被动活动:在患者肌肉无力尚不能自主活动时, 在护理人员帮助下所进行的辅助性活动, 如多发骨折及合并有内脏损伤等, 可用按摩来消肿, 去瘀, 促进循环, 防止关节囊挛缩、肌腱粘连等。

摘要: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种类型胫腓骨折, 疗效满意, 它不但免除了二次手术给患者所带来的身心痛苦, 而且大大节省了住院医疗费, 并且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近几年来, 腾冲县人民医院外三科通过对这类患者的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特别是术前心理护理, 防止继发损伤, 防治休克及严格备皮包扎以及术后神经血管损伤观察护理, 针眼护理, T形外固定松动护理, 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护理, 术前术后护理, 是手术成功及疾病早日康复的关键, 因此, 必须熟练正确掌握。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护理

参考文献

[1]郭元章, 梁进.骨外固器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娇形外科杂志, 1997, 3 (3) :211.

骨科外固定架患者护理床边查房 篇2

患者十个月前因车祸致右大腿受伤、出血、就诊外院,诊断为右股骨干骨折,股动脉破裂、失血性休克,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股动脉修补术,后因右下肢肿胀转入我院,先后行右下肢血管探查、右下肢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右大腿清创左大腿取皮植皮术,于一个月前取下右大腿外固定架,摄片提示“右股骨骨折不连伴骨缺损”经过检查拟“右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伴骨缺损、左大腿创面不愈合”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术前专科检查:右下肢肿胀明显,皮肤粗糙,右大腿中下段压痛,右侧膝关节强直屈曲障碍,右侧髋关节外展,内收受限明显,右下肢血运一般。辅助检查:右侧股骨正侧位片:右股骨中下段骨缺损。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给予术前指导于3月1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股骨复位Ilizarov架固定植骨,左大腿植皮术”,术毕安返病房,右下肢Ilizarov架固定在位,左侧髂骨取骨处左大腿植皮区敷料包扎好,左下肢切口引流管一根接负压引流通畅,右下肢切口引流管2根接负压引流通畅,给予抬高右下肢,右下肢末梢血运正常,术后留置尿管,并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遵医嘱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并给予抗炎、消肿等对症治疗。指导患者及家属术后6小时内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家属用干棉球湿润患者口唇,按摩受压部位,术后当日晚患者体温39℃,遵医嘱给予消炎痛栓100mg纳肛,并嘱给予温水擦浴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6小时后给予饮食指导,协助翻身,术后第一日患者精神状态好,右大腿Ilizarov架固定在位,定眼酒精纱布包扎,右下肢血运好,左侧大腿敷料包扎完整,无渗血,左下肢末梢血运好,继续遵医嘱给予抬高右下肢,以利于消肿,心电监测生命体征较正常,遵医嘱停吸氧停心电监测。术后第二日遵医嘱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8g/L,患者面色较苍白,术后第三日遵医嘱给予输红细胞600nl,输血过程无不良反应发生,同时左下肢引流管拔除,右下肢已经拔除一根引流管,镇痛泵已拔除。双下肢末梢血运正常,继续抬高右下肢。患者术后3日未解大便,给予饮食指导。

所存在的护理问题有:

1、疼痛 与骨折不愈合手术有关(已解决)

2、体温过高与发热有关

(已解决)

3、知识缺乏 与缺乏术前术后相关知识、Ilizarov架的相关护理知识、肢体功能锻炼知识有关(正在解决)

4、有继发感染的危险 与留置各种管道及使用外固定架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手术创伤失血,及缺乏营养知识有关

6、便秘——与三日未解大便有关

7、自理缺陷——与骨折术后有关

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腓骨下端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支架,分析外固定架的优点。结果:经临床行外固定支架处理后,临床愈合期明显缩短,能提早下地,关节功能优良,骨折愈合好,平均住院10~20天后回家休养,此后随访患者基本满意。 结论:,胫骨骨折内、外固定方法的疗效对比分析,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新鲜胫腓骨骨折具有愈合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33-02

胫腓骨下段粉碎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并发皮肤挫裂伤、剥脱伤甚至肌肉、神经、血管损伤等,传统方法在处理皮肤并发症的同时需先固定骨折,造成人为的再次加重局部创伤,同时还需石膏外固定,病人不能进行早期关节功能练习,一般外固定时间为4~5周,不应超过6周。否则将影响其功能,出现关节粘连、僵直、活动受限[2],且不利于局部伤口换药及神经、血管损伤的观察。我科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对收治的16例下肢开放骨折患者实施了外固定支架疗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例,女1例,男15例,年龄17~61岁。均为外伤所致胫腓骨骨折。经临床行外固定支架处理后,临床愈合期明显缩短,能提早下地,关节功能优良,骨折愈合好,平均住院10~20天后回家休养,此后随访患者基本满意。

2 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支架

2.1 [1]下肢开放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波及范围大,如果采用石膏外固定或骨牵引治疗除难以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外,还不能早期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也不利于伤口和软组织的处理。如果采用常规的内固定方法,需要大范围的剥离骨膜,破坏了骨折端血供。创伤局部内植物多,不利于伤口和骨折愈合,增加了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同时亦难以达到坚强固定,术后一般仍需石膏等外固定辅助,也妨碍了临近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不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2.2 外固定架的优点[2] ①外固定架安装过程中造成较少的软组织损伤,不需剥离骨膜。对骨折端血供影响小,从而减少了感染发生的机会,使骨折愈合加快;②对于大多数患者,由于稳定可以早期活动,有利于关节和肌肉的康复,特别是对于多发骨折的患者,由于可以早期下床,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③一旦术后X线片示骨折对位欠佳,外固定架可以随时进行调整。④无需石膏固定,而且使创面显露容易,便于创面观察,换药及局部护理。

3 讨论

3.1骨折治疗方法的好与坏,主要是以骨折愈合质量和愈合速度来验证的。并发症则会影响骨折愈合的速度及质量。骨外固定(ESF)是治疗骨折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骨折的远近新骨段经皮穿放高强度钢针,再用体外稳定系统与裸露于皮外的针端连接起来,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用于骨外固定技术的机械装置称为外固定器(EF),或外固定架。外固定支架是一门近年来应用较广的新手术疗法,有皮肤严重损伤的骨折,外固定支架可使骨折得到確实固定,并便于观察和处理软组织损伤,另一优点是膝、踝关节运动不受影响,甚至可带支架起床行走。因此,近年来在骨折中应用较多。

3.2其优点在于:(1)不损伤对侧软组织,对骨膜损伤小;(2)通过调节可以使骨折端获得静止的坚强固定及动态外固定而有利于骨折修复;(3)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固定牢靠,操作方便;(4)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创口小,对骨折端软组织,特别是骨膜剥离少,血供破坏小,对本身就缺乏肌肉附着和血运不佳的骨折部位来说,无疑是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软组织修复;(5)它可超关节固定,有利于远端骨折的治疗。因此,外固定架是众多治疗方法中值得推广的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3.3随着应用例数的增加,若操作不妥也可发生螺纹钉松动,钉道感染,骨不连等问题。我们在应用中也已体会到。为了避免发生这些问题,我们认为:(1)合理选择有限内固定(螺钉、克氏针、钢丝)及植骨有利于增强固定架的稳定性及有利于骨折愈合;(2)穿钉部位要求坚质骨用密螺纹钉,松质骨用粗螺纹钉,钻头必须配套,穿钉时钉道要经过骨横断面中心以保证螺纹钉对骨折端的作用力能经过轴心线,螺纹钉穿入正确,切勿反复穿入或穿入过深又退回;(3)术后定期拍X线摄片复查,根据骨折线调整支架,当骨折线模糊或有骨痂时,则放松延长锁钮,使支架动力化,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4)钻孔时保护好软组织,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酒精纱保护钉孔,做好出院指导,定期复查及科学的功能锻炼,可以避免钉道感染、螺纹钉松动、骨不连等问题发生。

总之,胫骨骨折内、外固定方法的疗效对比分析,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新鲜胫腓骨骨折具有愈合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705.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 男28例, 女8例, 年龄16岁~50岁, 平均年龄27岁。其中稳定型骨折4例, 不稳定型骨折32例, 闭合性骨折16例, 开放性骨折20例 (其中Ⅲ度开放骨折5例) , 所有病例均为新鲜骨折。

1.2 手术方法

闭合性骨折行手法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 Ⅰ、Ⅱ度开放性骨折均Ⅰ期清创闭合伤口 (伤后6 h~8 h内) , Ⅲ度开放性骨折清创后不闭合伤口, 4 d~5 d后视伤口情况延期缝合。骨折均直视下复位, 选择胫骨前内侧面进钉, 于远近骨折端分别各打入外固定螺钉2枚, 安装连接杆及固定件, 拧紧螺母固定可靠, 剪去过长的固定钉尾端 (见图1、图2) 。外固定钉孔每周换药2~3次, 保持清洁干燥, 防止钉道感染, 每天检查固定螺母, 视骨折固定情况指导功能锻炼, 定期摄片检查。

2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治疗方法不尽相同, 多数学者对稳定型骨折主张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及小夹板固定[2], 均存在肢体肿胀及消肿后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问题, 并且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均受到一定损失。不稳定骨折无论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 再采用内固定治疗, 分歧意见大。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 具有损伤小, 固定可靠, 具有可调性, 并且可在不稳定骨折出现移位时及时进行调整, 满足骨折早期坚强固定和中后期弹性固定的要求[2], 并可在骨愈合中或愈合前恢复肢体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交通事故伤逐年增加, 大多为高能量损伤, 所致的胫腓骨骨折多为开放性损伤, 尤其Ⅱ、Ⅲ度开放性骨折, 软组织损伤严重, 伤口感染严重, 常出现骨折处骨缺损。以往内固定材料往往无法放置, 软组织覆盖无法解决, 骨缺损无法处理, 某些复杂病例只能行清创后简单石膏外固定, Ⅱ期处理骨折复位及固定问题, 病程长, 费用大, 患者所受痛苦较多。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 可以在清创后及时恢复肢体长度、力线, 并且固定骨折, 待创面创伤反应消退, Ⅱ期修复创面或骨缺损, 减小损伤, 便于护理, 甚至可以保留某些濒于截肢的肢体。

任何一种固定器材均不是完美的, 外固定支架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点, 如钉孔感染、钢钉折断等问题。手术中严格操作技术, 术后细心护理,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之, 比较外固定支架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优点, 我们仍认为外固定支架是良好的固定器材。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36例骨折, 均采用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 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本组骨折36例均全部愈合。随访4个月~12个月, 骨折无移位, 无断钉及外固定支架松动, 6例钉孔感染, 局部换药或拆除固定钉后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损伤小, 固定可靠, 无二次手术, 是胫腓骨骨折良好的固定器材。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胫腓骨骨折,骨折固定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731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上述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47例, 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均完整。男36例, 女11例;平均35岁;高处坠落伤及工地事故伤26例 (55.3%) , 交通伤21例 (44.7%) ;合并高血压病9例 (19.1%) , 糖尿病6例 (12.8%) 。按照Gustilo分类:ⅢA型31例 (66.0%) , ⅢB型15例 (31.9%) , ⅢC型1例 (2.1%) 。均于伤后6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 将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的29例, 设为外架组;锁定接骨板皮外固定的18例, 设为锁定钢板组。

1.2 外固定方法

常规麻醉起效后, 彻底清创创口, 清除创口内污物及失活组织。更换手术器械, 复位骨折基本达解剖位, 克氏针临时固定;除原创伤创口外, 不另外做切口, 但复位困难时, 仍需辅助小切口帮助复位。外支架组采用单臂外固定架, 根据外固定架长度及骨折断端位置, 使用4~6枚Schanz针, 骨折断端近、远端分别2~3枚, 再通过夹头与连接板连接固定。锁定钢板组根据骨干长度选择锁定接骨板, 将接骨板安置于距离皮肤表面2cm处,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根据“长钢板、长节段、少螺钉”的原则选择锁定板近端及远端合适的螺钉孔, 安置导向器, 经皮钻孔并植入螺钉、锁死;一般近远端各植入3~4枚锁定螺钉。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消肿, 常规应用抗生素, 每日针眼护理、保持清洁, 针对性预防使用抗凝药物。早期康复介入, 在疼痛允许时尽早开始被动、主动练习。肿胀消退后逐步扶柺不负重活动, 术后每1~2个月门诊复查随诊。

2 结果

随访8~18个月, 两组骨折均愈合, 未出现针道感染、骨髓炎。外支架组有11例 (37.9%) 共19枚Schanz螺钉松动, 伴有少许渗液, 加强换药后渗出改善, 不影响外固定支架整体效果。锁定钢板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或断钉断板等情况。手术时间:外支架组 (110.7±12.0) 分钟, 锁定钢板组 (110.6±8.0) 分钟。按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对骨折术后功能进行评估:外支架组优10例 (34.5%) , 良18例 (62.1%) , 可1例 (3.4%) ;锁定钢板组优8例 (8/18) , 良9例 (9/18) , 可1例 (1/18) 。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人体常见的长管状骨骨折, 胫骨具有独特的三棱柱形态, 其前内侧紧贴皮肤, 软组织覆盖少, 因其部位的特殊性, 易遭受直接暴力出现开放性骨折[1]。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 断端移位大, 以往为求完全解剖复位牺牲对软组织血运的保护。外固定可避免过度骚扰软组织, 保留大部分血运, 但传统外固定架具有笨重、体积庞大、外观臃肿等特点, 很多外支架采用碳棒连接, 但仍旧改变不了其庞大的体积, 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极不舒适。

锁定钢板内固定是基于保护骨折端的生物学环境、保护血运, 功能上更像是内固定支架, 将内固定支架挪到皮肤外[2], 钢板与皮肤间存在2cm左右的间隙, 钢板本身重量较轻, 几乎不影响患者平常穿着, 完全没有外固定支架的不适感。锁定钢板使用全螺纹螺钉, 钉尾的螺纹与螺钉孔之间产生咬合 (上锁) , 达到稳定效果[3];与其在内固定应用中力学效果一致, 生物力学未产生特殊变化[4], 既达到了锁定钢板应用的效果, 又减少对软组织的骚扰。锁定钢板使用螺钉较外固定支架的Schanz针螺纹细密, 对骨质把持力更强, 钉板间的结构使得锁定钢板的螺钉不易松动, 本组外固定支架病例易出现螺钉松动[5]。同时锁定钢板无须像外支架那样定期紧固夹头, 处理相对简单。

外支架或锁定钢板一般都安置在胫骨前内侧, 但外伤时在小腿前内侧往往出现皮肤缺损或软组织严重挫伤。若在此处操作、安置螺钉, 无疑是雪上加霜, 同时还要为二期皮瓣转移预留手术空间。前外侧的固定必将影响胫前肌肉的活动, 直径相对较小的锁定钢板螺钉就显示出一定优势。在螺钉的刺激下, 针道周围组织增生并与螺钉螺纹紧密结合, 避免外界污物及细菌进入针道。锁定钢板的稳定结构, 使螺钉以不同的角度置入, 形成多平面固定, 并增加抗拔出力。

本文结果显示, 外支架及锁定钢板外固定处理胫骨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及预后评估接近, 但单臂外固定架患者容易发生术后螺钉松动, 而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患者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率相对较低, 且患者感觉相对舒适, 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780.

[2]张国博, 朱姝君.锁定接骨板皮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7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3, 21 (4) :46.

[3]张长青, 曾炳芳.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3.

[4]肖义陂, 胡敦祥, 唐清美, 等.手法整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J].中国骨伤, 2011, 24 (5) :431.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 男14例, 女3例;年龄16~82岁, 平均年龄43.2岁。车祸伤8例, 坠落伤6例, 其他3例。

1.2 手术方法

对低能量损伤, 如果软组织肿胀较轻, 可急诊手术。大多数的高能量Pilon骨折, 手术择期至1周后。切口:腓骨侧的切口要偏向后方, 使胫前切口和腓骨切口之间的皮桥足够的宽。胫骨侧切口要照顾到后内侧和前外侧骨折块。腓骨采用1/3管型钢板固定, 胫骨远端采取单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采用小腿外侧腓骨处切口, 用1/3管型钢板固定腓骨。胫骨骨折用跨踝外支架固定;采用有限切开整复关节面。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 存在骨缺损者, 取自体髂骨植骨。用单臂有关节的外固定支架通过距骨或跟骨与胫骨干相连, 固定4~6周拆除超关节部分, 并逐渐加强踝关节功能锻炼。

1.3 术后处理

术后1周内抬高患肢并行预防感染及血栓等治疗。每天用75%酒精滴钉眼处2次, 1周后开始膝踝关节功能锻炼, 4~6周后可扶拐下床活动。定时摄片观察, 一般3个月左右去除外固定架。

1.4 疗效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20个月。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骨折愈合率达100%, 无骨折再移位和畸形愈合、延迟愈合。钉道感染1例, 有1例开放伤一期缝合后皮瓣边缘坏死, 经二期修复愈合。

2 讨论

2.1 治疗方式的选择

Pilon骨折在临床上手术治疗方式很多, 有学者[1]比较了外固定支架、髓内针、加压钢板这三种固定方式, 各有优缺点。外固定支架[2]既能提供相对稳定的骨折固定, 又不扰乱创伤的范围。开放性创伤且污染严重时, 是首选的器械。另一优点是膝踝关节运动不受影响。缺点是耐受性差, 且有钉道感染的危险。外固定支架在胫骨特别有用, 而对那些四周被肌肉包裹的骨骼, 如股骨, 其价值就比较小。笔者在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时发现, 其固定生物力学性能不理想, 无法抵抗骨折面之间的剪切力, 术后在外力作用下骨折断端易移位。近年来我科对Pilon骨折采用小切口, 微创复位, 克氏针或螺钉有限内固定, 联合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 无术后骨折再移位, 骨折愈合率100%, 无邻近关节僵硬发生。虽有1例发生钉道感染, 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治愈。笔者认为预防钉道感染的有效方法为, 不要使钉外露, 在去架之前维持包扎, 定期更换敷料, 每天滴75%酒精2次。

2.2 单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优点

(1) 小切口微创直视复位有限内固定, 有利于骨折愈合。 (2) 不剥离骨膜和过多的软组织, 不加重骨折断端血运破坏, 且简单的螺钉、克氏针固定占用空间极小, 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3) 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使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同时进行, 缩短了疗程。 (4) 本法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 不需要特殊设备。

2.3 Pilon骨折的治疗原则[3]

2.3.1 腓骨长度的恢复和解剖复位, 胫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干骺端骨缺损用松质骨植骨, 胫骨支撑钢板坚强内固定, 踝关节早期活动。但对于高能量损伤的严重粉碎Pilon骨折,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上述目标。

2.3.2 提倡单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治疗手段, 并由此形成了Pilon骨折治疗的“生物学原则”。强调细致的软组织暴露、骨折块的有限剥离、间接复位技术、固定后的早活动、晚负重等。

2.3.3 在切开复位之前, 利用外固定支架独特的牵开作用, 加大踝关节间隙对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下肢的长度有益。本组病例采用小切口, 尽量少剥离骨折块, 有利于骨折愈合。固定可靠, 术后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及扶拐下床活动。超关节功能位固定也有利于受伤关节韧带的功能修复。

总之, 本组病例的初步治疗结果表明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是治疗Pilo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来喜, 林本丹, 钟志刚, 等.胫骨骨折三种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比较和临床研究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6) :428-430.

[2]T.P鲁迪, W.M墨菲, 主编.骨折治疗的AO原则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篇7

白城中心医院骨科使用单臂生物学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50例, 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实践表明, 具有骨折愈合快、无骨不连、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为总结手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中, 男31例, 女19例。年龄16~68岁, 平均45岁;车祸伤23例, 坠落伤13例, 压砸伤9例, 其他伤5例。骨折AO分类:A型l3例, B型28例, C型9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6例, GuStilo分型:Ⅰ型10例, Ⅱ型12例, III型4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将不稳定骨折转变成稳定性骨折:对闭合型骨折患者, 以骨折端为中心做长为4~6cm的小切口, 骨折端的骨膜和软组织一般不剥离或剥离少许, 并保留粉碎性骨折块与骨膜和软组织原始连接。A型骨折采用撬拨法复位后, 骨折端用1~2枚螺钉或克氏针连接固定;B型骨折按照AO内固定原则用螺钉固定骨折块与骨折主端, 或将条状骨块钻孔并用可吸收线或钢丝缝扎固定, 不宜环扎, 之后用1~2枚螺钉或克氏针连接固定骨折端。在外固定支架安装完毕后, 可用手指或骨膜剥离器推压小的碎骨块复位, 也可利用筋膜肌肉等软组织的原始连接的夹板作用达到满意复位后再进行固定处理;C型骨折中有长段管形骨块的双段骨折, 做小切口于两骨折端, 复位后有限内固定并连接两骨折端。按照上述方法, 一般都能达到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 将不稳定骨折人工转变为稳定骨折。

外支架固定形成生物接骨术的操作方法:将外固定支架调节成直线型, 这有利于轴向加压。以骨折端为中心, 在骨折的两端分别确定在一条直线的2个进钉点, 钻孔垂直于胫骨内侧面并穿入螺纹钉, 其远端穿透对侧骨皮质约0.5cm左右, 在外固定支架纵轴距皮肤1.0cm处将各关节锁钮锁定, 稳定型骨折可适当加压, 从而固定骨折端。腔骨干远端骨折, 超踝关节于跟骨上穿钉, 固定选用“T”型外固定支架。其他C型骨折在X线下闭合复位穿钉外固定即可;对于极不稳定型胫腓骨骨折或腓骨中下1/3骨折患者, 先行腓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 将腓骨解剖生理结构恢复, 避免踝穴增宽, 胫骨长度及增强胫骨复位后的稳定性最好保持原状态。彻底清创后, 利用开放骨折的创口或闭合骨折的切口或适当延长处理骨折, 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缝合, 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者, 创面Ⅱ期处理。至此, 手术结束。

2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6~18个月, 平均12个月。

2.1 解剖复位情况

经观察, 32例患者为骨折解剖复位, 12例患者接近解剖复位, 6例患者为功能对位。

2.2 骨折愈合平均时间及其比较

X线摄片检查显示, 未见骨不连接, 骨折愈合时间在2~10个月之间。平均愈合时间, 按AO分类看, A型13周, B型16.4周, C型21.5周。

2.3 术后并发症观察

术后8例11钉出现钉道炎性变, 无螺纹钉松动和折断。26例开放骨折患者中, 5例出现浅表感染, 未见深部感染, 经换药而愈。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外固定支架固定属生物学固定技术[1]

从生物力学转变为生物学接骨术是骨折治疗的发展趋势和新观念, 如何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平衡是骨折治疗的核心所在, 严重粉碎的骨干骨折尤应做到上述要求。所以, 维持骨折端机械稳定性, 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血运, 保留骨、骨膜组织, 是目前较为合理的骨折治疗方法, 即为生物学固定的要求[2]。采用手术方法中所述小切口, 骨折端骨膜和软组织不予剥离, 带血运的骨折块予以保留, 同时必须保留影响骨折稳定性的骨块, 缩小骨膜外操作范围, 用撬拨方法将骨折端复位, 同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法, 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的目的, 从而将不稳定骨折人工转变为稳定骨折, 这是手术的基础。再用外支架固定技术完成手术, 符合BO的基本要求。闭合复位外支架固定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 既有骨和软组织血运没有受到加重破坏, 避免了以往广泛剥离显露骨折端周边骨膜和软组织使骨折复位, 骨折的稳定性也没有被破坏。当骨折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时, 伸缩杆的调压作用使骨折界面接触更为紧密, 有利于骨折内外骨痂生长连接, 骨折愈合加速, 达到康复目的。

3.2 腓骨与胫骨应同样切开复位内固定[3], 有利于患者及时康复

腓骨内固定是外支架治疗包括中下1/3粉碎性在内的胫腓骨骨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时, 要求恢复胫骨的长度, 骨折端、块之间有良好的接触界面, 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实践中, 当胫骨出现不稳定骨折时, 将腓骨骨折复位内固定后, 有时胫骨骨折端已靠拢, 撬拨法易复位且较为稳定, 即将不稳定骨折转变成稳定骨折, 在钻孔穿钉操作过程中再移位的发生机会很少见, 有利于胫骨穿钉外固定。因此可借助腓骨可靠的内固定, 保持胫骨骨折端的稳定性。由于腓骨与外踝相连, 有的重症患者可能合并外踝骨折或下胫腓联合韧带出现撕裂伤, 此时踝关节的稳定性被破坏, 选用4~6孔接骨板螺钉固定腓骨可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解剖结构, 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可以达到保持腓骨的长度及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性和避免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目的[4]。

在胫腓骨骨折治疗过程中, 往往只重视胫骨复位固定, 忽视腓骨的复位固定, 这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样可使腓骨重叠移位愈合, 外踝上移踝穴增宽距骨外旋, 不利于功能恢复。文献报道, 距骨外移1mm, 接触面积平均减少42%[5]。所以, 外移后在减少胫距接触面积的同时, 胫骨远端关节面局部压应力相应提高, 可导致创伤性踝关节炎的发生。为预防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必须设法恢复腓骨长度, 保持踝穴正常解剖结构。

3.3 生物学固定技术能有效预防骨萎缩, 早日恢复下肢功能

对于A、B型胫腓骨骨折患者来说,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能较好地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 进而通过骨折端传递轴向应力, 有效预防应力遮挡。复位后紧密接触的骨折端传递97%的轴向压应力, 否则几乎由外固定支架承担[6], 可见骨折端紧密接触的重要性。术后4~6周骨折端基本稳定后, 应将伸缩旋钮放松并将伸缩杆拨除, 这样骨折由静力型坚强固定改为动力型弹性固定, 此时适当负重行走, 骨折端产生的纵向应力可促进骨痂生长, 塑型和模造得以生理性修复, 骨折愈合良好;在纵向应力的作用下, 废用性骨萎缩和骨疏松得以减少, 骨强度一般不发生改变, 去除外固定支架后不易再次出现骨折。骨折能在功能活动中愈合, 肢体功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康复, 是现代骨折治疗的目的。采用本文介绍的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 早期的功能活动能促进静脉回流, 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陈剑飞, 王斌, 张光强, 等.生物固定技术治疗胫腓骨下段严重开放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9) :592-594.

[2]王亦璁.如何理解合理的骨科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2, 4 (1) :7-10.

[3]王四清, 张成阳, 李相花, 等.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胫骨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固定术治疗复杂粉碎性胫腓骨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2) :124-125.

[4]谷贵山, 徐莘香, 严永吉, 等.骨折后腓骨长度的恢复与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关系[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4) :288-289.

[5]毛宾尧.足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29.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篇8

关键词:骨盆骨折,耻骨联合分离,闭合复位,外固定器

随着建筑业、高速交通的飞速发展, 严重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快速提高, 骨盆骨折的愈后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于其他部位骨折。保守治疗为骨盆骨折传统治疗方法, 如股骨髁上牵引、骨盆兜悬吊牵引、髋部石膏固定等, 有高达50%~70%的致残率。严重骨盆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 患肢短缩、负重疼痛、步态异常、行走困难等后遗症较常见。本科2003-2010年C臂X线机透视下行髂前下棘进钉结合单臂式外固定器通过骨折复位, 调整耻骨联合间隙治疗骨盆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48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中, 男31例, 女17例。年龄29~67岁, 平均年龄45.8岁。致伤原因:车祸致伤28例, 高空坠落伤12例, 挤压伤8例。骨折类型:Tile B型骨折35例, Tile C型骨折13例。收入院后, 给予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所有患者均在1~9h内急入手术室, 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髂前下棘进钉结合单臂式外固定器通过骨折复位, 调整耻骨联合间隙治疗骨盆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复合损伤患者同时急诊手术治疗。其中有3例复合损伤严重患者经单臂平衡器外固定术后休克很快得到了纠正。

1.2 术前评估

创伤失血性休克为骨盆骨折患者主要并发症, 患者全部采用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取代常规拍摄骨盆正位片、入口位片和出口位片, 更好了解骨折的情况, 减少患者痛苦及休克危险[1]。

1.3 手术方法

单纯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局部麻醉, 复合伤患者采用腰麻或全麻, 患者平卧于手术台, 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 铺巾。以髂前下棘为中心, 作纵形切口长约1.5cm, 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显露髂前下棘突起。安装套筒, 采用钻头3.5mm外倾30°进钉, 钻穿皮质, 根据术前螺旋CT显示骨折情况, 调整钻孔角度。双侧各拧入1枚8mm×160mm螺纹钉。全部患者均采用单枚螺钉固定, 安装单臂平衡器, C形臂透视下骨折复位, 根据耻骨联合中间的距离变化, 调整单臂平衡器, 骨折复位满意后锁紧螺母。

1.4 术后处理

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2~24h, 碘伏消毒针孔处2次/d。根据X光片骨折愈合情况, 患者术后10~14周拆除单臂平衡器, 轻微负重。

1.5 疗效评价

优:拆除单臂平衡器后, 耻骨联合间隙无改变。良:拆除单臂平衡器后, 耻骨联合间隙部分改变, 间隙<15mm, 工作及生活无明显影响。可:拆除单臂平衡器后, 耻骨联合间隙较大改变, 间隙>15mm, 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差:拆除单臂平衡器后, 患者耻骨联合间隙严重改变, 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4年 (平均23.5个月) , 骨折愈合良好耻骨联合间隙基本恢复正常;褥疮发生率0%;无死亡病例;患侧肢体均无明显短缩, 步态正常;有10例发生轻度针孔感染, 拆钉后换药2~3次, 针孔愈合。外固定螺钉稳定, 1例拆除单臂平衡器后, 耻骨联合间隙部分改变, 间隙<15mm。2例诉长时间行走后腰骶部酸胀、疼痛。

3 讨论

骨盆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病率为38%~65%, 死亡率为46%~64%[2]。骨盆各骨主要为松质骨, 盆腔内分布大量动脉丛和静脉丛, 血液丰富。耻骨联合间隙分离>30mm, 盆腔与后腹膜的间隙容积可成倍增加, 盆腔内压力下降, 出血量增加。单臂平衡器固定骨盆后可以稳定骨盆结构, 耻骨联合间隙复位可减少骨盆腔容积, 降低出血, 降低死亡率, 同时有利于患者快速纠正休克, 为其他复合伤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

对于骨盆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 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是一种创伤大、费用高、手术风险大的治疗方法, 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患者早期手术常见并发症。但是过迟手术难以达到理想的骨折复位。采取单臂平衡器外固定, 创伤小、费用低、操作简便, 无需特殊器械[4]。患者术后因软组织、骨膜未遭破坏, 有利于成骨细胞的生长, 骨折愈合快。

参考文献

[1]方先来, 贝抗胜, 盂志华, 等.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J].解剖与临床, 2009, 14 (2) :103-108.

[2]Lindahl J, Hirvensalo E, Bostman O.Failure of reduction with an external fixator in the management of injuries of the pelvic ring:long term evaluation of 110patients[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British Volume, 1999, 81 (6) :955-962.

[3]张文捷, 张新武, 任先军.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确定性处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4) :1164-1166.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性37岁, 女性31例;年龄最大89岁, 最小65岁, 平均70岁;车祸伤32例, 跌伤25例, 坠落伤6例, 砸伤5例;上1/3骨折14例, 中1/3骨折 35 例, 下1/3骨折19例;骨折类型:斜型20例, 横型16例, 碟型13例, 螺旋型10例, 粉碎型9例;伴有较重软组织损伤的13例, 伴有血管损伤的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长14h, 最短2h, 平均5.8h。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 优先处理休克及大血管破裂等危及生命的损伤,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 在硬膜外麻醉下, 用碘伏常规消毒, 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闭合伤口前用甲硝唑稀释液浸泡 5min。将所有挫伤严重、失活或形成血肿的肌肉及其它污染严重的组织彻底清除, 但要尽可能保留折端血循。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 再用碘伏浸泡创面。清创后将折端复位, 断端如不稳定, 可用1~2枚拉力螺钉将大骨块或断端固定。不剥离骨膜, 尽量将小骨块复位。调直外固定架, 案架在小腿前内侧标记两端进针点, 在进针点做0.8cm的纵行切口, 深达骨皮质。将定位套管插入切口顶住骨皮质, 用钻钻透骨干两侧皮质, 拧人4枚5 mm直径的螺纹针, 安装并调整外固定架, 使骨折对位对线更满意, 对于较复杂型粉碎性骨折抗力杆加压要适度, 对于多段骨折, 可增加2~4枚螺纹钉, 使骨一钉一架系统更稳固。如有动脉损伤, 先修复动脉, 再修复损伤之软组织创面, 如断端有骨膜缺损, 骨外露可转移肌瓣覆盖;对撕脱皮肤, 除保留近蒂部无挫伤血运良好的皮下组织外, 其它均制成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切除失活皮肤, 回植覆盖创面。创口要在无张力下缝合, 必要时需做减张缝合。术后伤口内常规放置引流条, 48h内拔除, 对症应用抗生素等治疗1周后停药。

1.3疗效标准

治愈:对线对位满意, 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局部无压痛、叩痛, 伤肢无明显缩短, 骨折成角<5°, 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在15°内, 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5°以内;好转:对线对位尚可, 骨折线模糊, 伤肢短缩<2cm, 成角<15°, 膝关节活动受限在30°~45°以内, 踝关节屈伸受限在10°~15°以内;未愈:骨折对位对线差或不愈合, 患肢短缩3cm以上, 膝关节活动受限在 45°以上, 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在15°以上, 伤肢不能负重者。

2结果

本组68例均获随访, 最长4年, 最短6个月, 平均24个月。68例中达到解剖复位及接近解剖复位者64例, 占94.1%;不愈合4例皆因粉碎性骨折并严重软组织损伤, 在治疗10个月后行植骨最终达到骨性愈合, 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其它临床愈合时间2.5~5.5个月。外固定架拆除时间为5~10个月, 平均6.8个月。浅表感染1例, 钉孔感染2例, 共4个钉孔。踝关节功能稍差者1例, 其余膝踝关节屈伸功能均恢复正常。

3讨论

彻底的清创是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关键。从前面的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 彻底的清创为伤口一期缝合创造了条件, 减少了创伤的感染机会。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的病例, 清创时, 冲洗应彻底, 对污染的组织彻底清除, 但筋膜、神经则尽可能地保留。原则上是缝合部分的组织, 可缩小暴露面, 防止骨折端、骨膜、肌腱等重要组织完全外露而引起的并发症, 又同样可起到伤口引流的作用, 但必须强调无张力缝合, 必要时可行皮瓣转移, 覆盖因组织缺失而裸露于外的骨骼、肌腱及神经, 减少并发症。此外, 尽早彻底清创是防止感染的最根本方法。清创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尽早清创, 应在12h内, 如超过12h后, 感染率将明显增高, 创口也将不能一期愈合。正确判断受伤皮肤及软组织的活力, 这是彻底清创的必要条件, 对那些肯定或可能演变为坏死的软组织应毫不留情的清除。彻底清创后, 伤口张力大、闭合困难者, 应用现代成形技术如皮瓣移植、肌皮瓣移植及游离植皮等。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具备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无需对骨折端的软组织及骨膜进行剥离的优点,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折端的血运。胫骨干内层2/3血供来自髓内滋养血管, 外层1/3血供来自骨膜, 钢板对外层血供破坏大, 髓内针对内层血供破坏大。外固定器加少量内固定对获得骨折的良好早期复位有益, 如斜型、螺旋型、碟型骨块可用1~2枚拉力螺钉将大骨块及断端固定, 并能给予足够的稳固性。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稳定可靠, 可控制纵轴旋转, 在固定期可保持肢体的功能锻炼, 有在骨折端施行加压或牵开延长的装置, 对骨折断端加压能减少应力遮挡。应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 早期由于其较低的应力遮挡作用, 又有坚强稳定的固定作用, 很少破坏骨组织的血液循环, 减少感染机会;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能远离病灶固定, 方便换药及护理[1], 因此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在固定2个月后, 虽然所产生的应力遮挡作用明显少于接骨板内固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应力遮挡作用更趋明显, 这也是不利于骨折恢复的因素。但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有侧方支撑杆, 2个月后可将侧方支撑杆去除, 松开调整中间连接杆锁扣, 这时可对断端施压, 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小腿前内侧进针是因此处无肌肉 (胫前进针点处软组织条件差时除外) 。在活动关节时, 因进针处无肌肉收缩, 针道周围组织不随之运针对周围组织不产生摩擦, 对周围组织影响少, 不出观疼痛, 很少产生针道口物理性炎症。因此, 早期进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者更为有力, 本组患者膝踝关节功能均良好。

针道感染与固定针松动是运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主要的并发症。一次性成功穿针和消除针—骨界面动态性应力是防止固定针松动的重要措施。骨断端紧密接触时, 97%的应力由骨断端传递, 针—骨界面基本为静态不导致皮质吸收。切开进针口, 避免针孔周围皮肤压迫坏死。针皮界面不稳定, 针皮之间的摩擦及钢针对皮肤、肌肉、筋膜的压迫是引起针道无菌性炎症的主要原因。轻度的压迫可在肢体活动时产生摩擦或加重压迫, 这是临床功能锻炼中针道红肿疼痛的重要原因。因此, 选择最佳的外固定穿针位置可减少炎症的发生, 这要求穿针后针尾在软组织中不能有较大的摆动, 若在穿针后再做大幅度的复位, 必然会使针尾压迫软组织。因机械性压迫或摩擦引起针孔周围的无菌性炎症使皮肤的防御能力大为减弱, 此时如受污染则细菌易生长繁殖, 引起局部感染。因此, 保持针道周围皮肤及外固定器的清洁, 可有效地防止细菌污染针道口, 这是外固定治疗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2]。

随着高能伤的增多, 骨折也越来越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种固定方法能适合所有骨折的治疗, 外固定法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较快[3], 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临床医生要掌握好外固定架的最佳适应证。笔者观察了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对老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效果, 治愈率达94.1%,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68例老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结果:随访的68例患者中:64例达到解剖复位及接近解剖复位, 治愈率为94.1%;不愈合4例皆因粉碎性骨折并严重软组织损伤, 在治疗10个月后行植骨最终达到骨性愈合, 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其他临床愈合时间2.5~5.5个月。结论:运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单臂外固定支架,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忠群, 刘满仓, 王恩峰, 等.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Ⅲ型开放性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1, 9 (6) :43.44.

[2]徐华梓, 王振文, 池永龙.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的有关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 2001, 17 (6) :55.56.

上一篇:商品房预售法律问题下一篇:水利水电施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