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设计的未来

2024-09-06

寻找中国设计的未来(精选九篇)

寻找中国设计的未来 篇1

2004年初, 一款全面升级的红旗明仕04版轿车闪亮登场。这款秉承国车红旗45年成熟技术、17项全面升级的新款轿车是由中国一气集团推出的新品, 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红旗”的国车风采。有人说我们的技术进步了。但当我们打开眼睛放眼世界时, 你肯定不会再这么说了。与此同时, 美国福特集团也推出了他们的新品——福特FABI六轮跑车。不用任何人评论, 只要通过你的眼睛, 一切都了然了。是的, 我们的确技不如人。但只要回顾一下我们的设计史就会发现, 当西方在进行风风火火的工业革命、工业和技术都在蓬勃发展时, 我们对“设计”这个名词的认识才到怎样的程度?中国没有经历西方那样的工业革命, 自然也就没有经历那样的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运动, 所以技不如人是必然的。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 怎样在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同时, 来解决设计落后的问题呢?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找出问题。

一、职业设计师罕见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 中国有5万多家企业, 500多万名从业人员, 并且从事设计领域的人员每年都在增加。但真正的职业设计师却十分稀缺, 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工业设计大师几乎没有, 真正的专业设计机构更少。中国的工业设计要追求世界先进水平, 就一定要有中国的职业设计师, 确立原创设计在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先导地位, 创建一批现代的专业设计机构, 才能真正创造出独立于世界工业设计领域的设计风格。

二、没有形成制造商与设计师的合作机制

“著名的设计师+著名的制造商=著名的设计品牌”。欧美的著名品牌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 驻厂设计师、专业设计室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灵活合作机制, 在研发设计上有充分的资金投入和保障, 同时也形成了市场调查、产品设计、模型试制、工艺技术设计、市场检测评估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设计开发流程。中国的当代工业也急需建立并形成制造商与设计师的有效合作机制和双赢策略, 真正地将知识和技术结合, 创造真正的品牌。

三、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滞后

西方现代工业设计崛起与腾飞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创办和兴起。欧美现代工业设计师几乎都是建筑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 既能设计工业产品, 又能设计纪念碑式的高楼大厦, 又能创造与空间相吻合的家具精品。格雷夫斯就是个全才, 除了建筑, 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 涉足用品、首饰、钟表及餐具设计, 范围十分广泛。所以, 要真正解决中国工业设计的根本问题, 还要从改革中国工业的高等教育抓起。

打开我们的历史宝库, 我们的工艺美术也是我们曾经引以自豪的艺术。文明是用来传承的, 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足可以为我们提供数不尽的理念。而我们的文明都到哪里去了?抬头看看, 我们的宝贝正是别人看好的东西, 中国有句古话:近水楼台先得月。然而我们的设计师却忘了。

2003年日本好产品评比中, 一款获奖的电磁锅设计便是这样。我们现代使用的电磁锅几乎都是圆滚滚的圆柱体, 然而这款获奖的电磁锅在形态上有趣地模仿中国传统砂锅的造型, 在外部的材质及色彩上也是如此, 这样的造型语意传达是非常贴切的。

不可否认, 我们的许多设计师也大量地运用了我们的传统元素, 但是, 他们展示的传统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形象, 仅仅是在设计作品身上加一件传统唐装的外衣罢了。在平面招贴中大多以敞开的红漆铜钉大门、门外是高耸的摩天大厦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 大凡与中国现状有关的主题都模拟这样的设计。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宫灯的电冰箱, 洗衣机, 电视机。但我们要的结合不是这样的拼合, 有时我们过多地用传统的东西加载于设计之上,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累赘。

但我们的设计师更看重的是一种时尚, 在他们看来, 时髦的才是最好的, 流行的才是最美的。虽然他们随着时尚的变化而不断变换花样, 但是他们嚼食着的始终是时尚丢弃在路边的口香糖。而与此同时, 一段定格的时尚也总会被时间碾磨得支离破碎。如果时尚是个生命体, 那么它的自我毁灭的速度往往要比我们精心刻意创造它雕饰它的时间快得多。

对设计师而言, 不同的时期, 传统所给予我们的感悟是不同的。所以, 没有崭新的现代, 更没有不变的传统。别人尚可以用我们的东西设计出好的作品来, 我们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面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企业大国, 要使我们的设计也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我们的设计师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深刻的思考。

首先, 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 满足我们地域本土化设计的需求。地域本土化所指的就是设计师在本土所处环境通过思考, 而逐渐形成的设计理念。由于地域、思维、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设计风格, 设计师所处的地域决定了它对设计的认知观。对于生活于某一地域的本土设计师来说, 守一方水土研究自成体系的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 设计师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是首要的, 只有满足了本土, 才能走向世界。

其次, 要具备个性化设计需求。这不仅适合工业设计, 同时也适合建筑设计和平面设计领域。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 还必须赶上科技的步伐。随着周围标识语的不断增多, 设计者要重新去适应不熟悉的新领域, 在设计和制作中都占主导地位是很重要的。施展个人非凡的干劲和创造精神, 设计在个性表达的道路上才更有生命力。在这方面, 西方的设计大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只要翻看一下西方著名设计大师的设计史料你就会发现, 每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大师都是因他最具个性的设计而出名。索特萨斯的经典设计就是他所设计的最具个性的书架 (其中一款书架的构成要素, 就是中国传统花窗的镂空图案。让我觉得遗憾的是设计这款书架的不是中国人) , 还有格雷夫斯带小鸟的水壶、阿尔瓦阿图的“甘蓝叶”花瓶、雅各布森的“蛋形椅”和“天鹅椅”, 甚至还有科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他们都是设计界的顶级大师, 他们个性化的成功设计值得我们学习。

再次, 提高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现代设计界, 特别是工业设计领域, 我们都讲一个词——“观念设计”。这是一种主动的设计, 新锐的设计师们处在其所处时代的前沿, 可以说他们许多设计的审美是不完全符合当时主流审美趋势的。“观念设计”具有某种探索性, 存在于有关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它实际上是受到了五、六十年代概念艺术的影响, 而当今一些艺术家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而创作出主观、自我、个性化的作品。它与纯艺术十分相似, 它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背叛, 符合新时代、新人类的价值取向。

这种“观念”的东西也很常见, 例如观念手机、观念车, 甚至观念鼠标, 也许它永远不能成为一种产品, 只是我们脑海中的一种观念。但是, 要使我们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 培养这种思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我们成功设计的雏形。

最后, 不得不提到我们对人性化设计和绿色设计的需求。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是21世纪设计的主题思想, 它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的重任。

年轻人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者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者则怀着一股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以人为本, 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 工业设计更是这样。今天, 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人, 而绿色设计的确给工业设计师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强调以人为本, 与环境为善是工业设计的必然。在中国, 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 它将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长期需求。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有良知的人。

“奥林匹克青年村”的设计者为“2008北京奥运”所作的设计更是以绿色、环保、节约和资源的再利用为主题。他们在住宿空间、卫浴空间和餐饮空间的设计中运用了定位标准空间的集装箱, 考虑到了设施的拆装以及二次利用, 可见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中国有丰富的文化资产, 为我们的设计师创造出自我的设计风格提供了充分的素材。适合中国市场品味的设计将随着国际竞争力的延伸而扩散, 我相信属于中华特色的美将会是中国设计与竞争力最大的内涵。

摘要:职业设计师的稀缺、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滞后等, 使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蕴含了无尽的艺术元素, 能够为我们的设计师创造出自我的设计风格提供充分的素材。设计师们应该合理利用传统元素, 结合本土文化和个性自我的理念, 设计出符合人性化设计和绿色设计需求的作品, 增强中国工业设计的内涵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剑.情趣的设计世界:张剑产品设计作品选[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7

寻找中国未来的增长动力 篇2

衰退与繁荣,生来一对,就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谷期的时刻,中国也未能幸免。

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持续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终于也要慢下来进行一番休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为7.5%。这是GDP增速预期八年来首次低于8%。

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走的却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低劳动力成本的不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付出的代价却十分巨大。

长期以来,“保增长”与“抗通胀”、快速发展与保证质量、注重效率与保持公平的矛盾一直“纠缠”着中国经济,单纯追求GDP与盲目跃进的发展模式遭到普遍诟病,政府层面调低目标显示了“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将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虽然预期向好,但现阶段的形势却并不乐观。“三匹马”均不“给力”,投资方面,量化的刺激计划将不会再出台,“四万亿”所发挥的效应正逐渐消散;外需方面,更是持续萎缩,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还在为债务危机苦苦挣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中东地区政局动荡,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的外贸增长预期定为10%,而2011年的外贸增长为22.5%,下滑巨大。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外贸出现了315亿美元的巨额逆差,为近10年来单月贸易逆差最大值。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有学者甚至预计今年外需对GDP增长的动力很可能为负。

消费方面,内生动力依然不足,细观当下的中国经济,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严峻,偌大的农村市场仍然未能开发,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依然没有实现同步,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完善,提振内需的工作艰巨而又迫切。

“繁荣的背后即是隐忧”,长期的高速运转忽略了结构调整,和提振内需。“四万亿”的投资计划正逐渐收尾,在外需持续萎缩而内需依然不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而习惯了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又如何平衡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不过,换而言之,增速放缓也是一次机遇,同时也为调整与改革提供了空间。增速放缓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转型升级?未来中国经济的动力在哪里?《英才》杂志诚邀经济学界知名学者探讨以上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谋划未来。

民间金融“阳光化”

采访对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

G D P增速目标连续八年都是8%,今年中央将增速目标调到7.5%,传递出的信号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中心将重点转向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之前大量耗费资源能源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适度降低速度,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空间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对于外来的增长预期,我认为今年肯定是放缓的,但是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如果结构调整得好,适当调低速度,还是会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平稳快速发展。

从全球来看,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例如巴西的增长速度大概在2%左右,印度则下降至5%—6%,中国还将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而且暂时的下滑只是短期的波动,未来几年仍然会高速发展。

调结构虽然意义重大,但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将不可避免的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将非常艰难。首先,中国长期以来依赖的是高投入的增长模式,巨额的货币投入和资源耗费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其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与9.2%的GDP增速没有实现同步,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因此今后,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未来的增长动力,我认为第一要发展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调结构的突破口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达与否的标识,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0%—80%,中国在40%左右,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第二要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将提振内需,促进消费,过去中国经济偏重于工业化进程,今后要加强城镇化率的提升。同时,要提高居民消费总水平,并且努力解决国民收入不公平的问题。

至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服务当地的中小金融机构,有关部门要更多地采用疏导和帮扶的政策和心态解决此类问题,要合理规范民间借贷,使民间金融“阳光化”、“合法化”、“正规化”。资本市场上,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谢泽锋

仍是投资拉动

采访对象|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经济部主任冯幽兰

7.5%的增速目标位还是很合理的。根据“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年均GDP增速应为7%,所以尽管今年的目标是7.5%,低于去年的8%,但其仍高于7%的预计平均值,所以这个目标还是可以接受的。

我不认为这一调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一目标只是一个下限,7.5%的增长速度足以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并保障就业。此外,历年来中国GDP的实际增长率往往会高于设定的标准,而今年也没有例外的迹象。

作为一个过去多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的经济体,中国正在走向一个更成熟、更发达、更高级的阶段,所以现在稍稍放下步伐、回过头来检视一下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很正常的,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货币政策方面,鉴于先前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且防控通货膨胀仍然是其核心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与2011年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转型期。为实现平稳过渡,我认为有三点是中国政府需要去做的。

第一,大力发展服务行业。中国人口庞大,每年有数百万的人口涌入劳动市场,所以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创造工作岗位,否则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极低,但其人口占比却是最大的。因此,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投入,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使服务行业为GDP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第二,鼓励创新,投资科技领域。当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时,政府或许可以只关注生产,但现在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那就需要政府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

第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促使人们开始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他们不担心未来。当人们可以享受到足够的保障、看病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拿出存款来消费,那时中国经济就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就2012年而言,投资仍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现阶段人民的消费能力还有待提升,且中国人口庞大,政府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让社会保障关照到每一个人。投资是一个开始,政府需要时间,我们需要等待。

采访整理|胡伟凡

结构性减税增税

采访对象|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适度调低目标是要传递一种导向信号,是要将经济运行的主基调定为“好字当头”,0.5%的回调是要强调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要把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上来,这是在考虑到国际大环境的基础上做的主动调整。

nlc202309040224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有两方面,从物的角度讲,是城镇化和工业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生产力。结构上更看重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调结构的突破口,因此要从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如果结构调整的好,改革释放出强有力的动力,我预计今后中国经济将维持在7%左右的速度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对于改革,中国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要让经济手段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与市场的界定要更加清晰,政府部门的作用要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优胜劣汰实现良性结合;国有企业要定位更加合理化,同时继续深化改革,消除过度的垄断体制,特别在竞争性行业要有所改造,推行股份制。

财政对经济转型的助推力,体现在政策上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优化结构方面,财政手段必须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主线来发挥自己的政策功能。

如何做?我认为首先,要运用公共财政的可用资金,促进新农村建设,支持“三农”工作,做好一系列政策要点的贯彻和落实。

其次,在改进民生方面,必须呼应发展中间矛盾凸显的社会诉求,更加关注民众关切的保障房建设,新医改和教育问题,努力实现本届政府承诺的任期内教育投入达到GDP4%的目标。

再次,在创新方面别无选择,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增长方式。财政方面要有区别对待的,重点支持企业层面的研发活动和国家重大的创新事项。

同时,创新财税体制,优化财税改革,给企业注入更多活力。

对于结构性减税,进口环节的关税,有关部门已经排列了600多个产品品目的一览表,2012年要实施降低关税的措施。另外2011年已经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层面给予了结构性减税的优惠和实施细则,同时一如既往的以税收优惠支持企业研发活动。今年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实事做实,提供更为宽松的经济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带有结构性增税色彩的“私人税”改革和房产税改革试点的任务,要更好的倾听社会各个方面的诉求,尽可能形成可行的方案。必须提高透明度,引入公共资源配置的绩效导向,财政资金,政府财力,政府公共管理要坚定不移的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谢泽锋

调结构更迫切

采访对象|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

未来的5—10年,中国经济可能会下一个台阶,这与全球经济的大周期有关。从全球来讲,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对过去30年黄金发展期的一个终结。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依托前期的科技和信息进步,网络信息革命带动了全球化进程,特别在“30年周期”的最后十年,基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订单需求,跨国公司凭借高超的资本手段迅速在全球进行搜索,寻找最优的要素价格地区,在当地进行生产,然后进行全球分配,跨国公司进行了全球供给链的重构。

这期间,作为低要素价格的经济体,中国一下子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对经济要素强大的指导能力,通过对土地、税收、环保政策、市场准入的调整,中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优势,经济增长迅速。

这期间,中国占据了全球传统工业体系中40%的经济活动,不论中国生产的消费产品还是原材料的消耗都是非常庞大的,比如汽车、石油、铜等,汽车产量增速过快,2000—2010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增量占全球的40%—50%,铜则达到了80%。

机制改革红利方面,改革所积累的制度化红利,在经济急剧的扩张和体制的回潮中逐渐消散。同时,政府经济活动的扩张导致的挤出效应,以及高税收造成的企业和个人负担,物价上涨和负利率时代的到来,导致的通胀效应逐年增加。

我认为,改革一定是存在倒逼机制的,全球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没有一定的外在压力是难以进行的。

以往中国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包括迅猛扩张、重复建设、大量资源浪费、收入不均等,总会被外部有利的因素所抵消掉。以分配结构为例,虽然中国的分配不均在深化,但经济的总量是越来越大,并且成长速度非常快,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其所得到的回报相比过去的收入增长是非常快的。因此,中国一些原有的矛盾没有凸显出来,这造成内部的改革动力趋弱或是改革的迫切性不强。

现在,内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自身的过度扩张和资源配置所引发的政府债务累计、分配结构不均、产能过剩、通胀压力等负面效应逐步暴露出来,这些负向因素不可避免倒逼政府部门进行改革。

综上,多方面导致中国经济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如果不做结构调整,不去消除体制和机制对内需提振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中国潜在的增长率就会存在下移的风险。对于未来的结构调整,虽然千头万绪,但核心有三点,分别是:财政体制改革、企业改革,特别是垄断企业改革,以及生产要素领域的改革。

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抉择,就是今后要以就业为先还是以增长为先?中央做了GDP增速目标的调整,意味着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天平出现了倾斜,今后调结构将放到比以前更加重要和迫切的位置。我认为,结构调整后才可能释放空间,来解决现有的机制对产业升级和内需提振的制约,单靠外部投入很难解决。如果调整的好,经历两到三年的冷却期,中国经济就会重新回到一个上升的通道。

采访整理| 本刊记者 谢泽锋

减少产业政策替代宏观调控

采访对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

决策层公布的GDP增长目标是一个对增长下限的估计。实际上GDP增速最好不要低于7.5%。原来许多年目标都是8%,但过去八九年实际增速平均都超过10%。因此这次调低可以理解为对增长预期的下限下调。

从经济学上讲,这一调整或与学术界对经济“潜在增速”的前景争论有关系。经济学概念中“潜在增长速度”与“实际增长速度”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从长期来看每年实际增长速度是由潜在增长速度决定的,但是短期内,有可能会受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但实际增长速度不会长期偏离“潜在增长速度”。比如说,今年实际增长速度也有可能取决于其它的因素比如欧债危机等不稳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潜在增长速度”。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超过了10%。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依然有保持高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景,短期看潜在经济增速不会下降很多。

从经济周期看,经济增长速度好比一个人身高增长速度,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不可能永远那么快,有理由相信在某个年龄段以后就会开始放慢。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潜在增速”下降是迟早的事。但现在不确定的是中国到底是处于18岁,20岁还是22岁哪个阶段。现在的宏观数据一些表现让从事研究的人认为经济增速可能正在放缓,但是放缓即便发生,也应当是一个逐步走低的很缓慢的过程。

在经济发展过程,应该重视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干预,减少“产业政策替代宏观调控”的做法,同时加强汇率和利率的市场调节功能。

“十二五”期间我们还应该加强汇率制度的灵活性。简单的说,在中国贸易部门生产率快速上升的背景下,汇率管制过多,灵活性不够,政府很难管好货币,就难免有通胀和资产泡沫化的压力。

采访整理|樊融杰

nlc202309040224

真正提高城市化率

采访对象|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

中央调低GDP增速目标,从内部看,速度降低了,可以留足空间进行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另外,这样的调整更加接近事实,决策更加合理,一直以来遭到反对的“单纯追求GDP”的模式被抛弃了。

从外部看,目前的经济形势确实存在下行的趋势,外部经济形势的快速低迷加重了“二次探底”的风险。因此,这样的调整是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制订的。

我认为,今明两年的GDP增速可能是8%、7%,也不排除7%、5%的可能性。增速下滑首先会导致企业收入下滑,引起居民收入下降,同时财政收入中企业利润占比会出现萎缩。就业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高端人才就业压力会继续加大。

对于未来的经济形势,首先,外部需求不会出现大的好转,美国危机和欧债危机仍然在继续加深,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很可能为负。中央预计今年的外贸增长为10%,但假设今年的人民币升值3%,加上欧美印发货币造成的通胀压力,以人民币计算的实际外贸增长率很可能为负。如今,全球国际贸易萎缩了将近60%,中国实际出口的增长率大幅度低于经济增长,进出口的比重是大大下降的。

其次,内需改革力度不足。内需疲软,外需下滑,导致GDP增速下降。

改革和调整全社会是有明确的一致共识,如果通过结构调整,通过体制改革,能够把内需释放出来,中国还有继续高增长的长期前景。

三大动力上,投资和出口是主变量,收入是GDP增长的因变量,收入和消费是增长的函数,消费从来都不是独立变量,因此没有收入就没有增长,如果现行的收入分配关系不变,收入差距仍然会继续拉大,老百姓有消费倾向,但没有消费购买力,如果不刺激内需,经济增速会持续下滑。

因此我认为,调整与改革要特别提振内需,开启内需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通过再分配体制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调整再分配的关系,解决个人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

另一个是进行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方面,以往偏重工业化导致城市化严重滞后,因此要更加重视城市化,工业化提供供给,城市化提供需求,现在的问题是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因此要继续大力调整城乡关系,调整城市化滞后与工业化超前的矛盾。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0%,但那是“假城市化”,是“伪城市化”,6.3亿城市人口中有2.9亿是农民工,真正的城市化要切实解决中国9亿农民的问题,如果城市化率提升,自然会提振需求。如果真正能通过结构调整和改革释放出来增长空间,中国经济的增长依然前景广阔。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谢泽锋

GDP与收入增长同步

采访对象|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30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的问题,所以适度调低增速目标,把主要的精力放到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来,这是科学的做法。

2005年以来,中央的目标都是8%,但每年实际完成的是9%以上,2007年甚至达到14%,2008和2009年遇到金融危机,在那么严峻的情况下还是完成了9%以上。

今年调整到7.5%,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给全社会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一定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到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来,中国经济不要再去一味追求速度。

第二,也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经济周期性,做的科学调整,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还面临着需求缓慢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外部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而中国自身的宏观经济也具有周期性,从去年开始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把增长速度适度下调是一种科学态度。

第三,国内局面复杂,物价仍处于高位,虽然预计今年CPI增速会有所回落,但还是不能乐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下调,有利于稳定物价。

第四,这也显示了政府部门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更趋于科学,“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7%的目标,今年调到7.5%也是与“十二五”规划的一个衔接。

对于调结构,我认为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从生产角度,要大力夯实农业基础,虽然农业八年大丰收,但基础还是不牢固,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要解决工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就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只有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才能促进就业,才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从需求的角度讲,一方面要稳定外需,但更重要的是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消费,而收入是消费的函数,因此首先要提高居民收入。“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到要做到两个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和GDP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011年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GDP增长9.2%,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8.4%,还没做到同步。并且,8.4%是一个平均数,收入的差距仍然在拉大,因此还是要解决收入不平均的问题,特别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收入不公平的问题。

今年C P I定在4%,2011年也确定在4%,但是全年5.4%,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总体上略低于去年,但不能盲目乐观,现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非常多,输入性通胀压力对中国时刻存在。另外,我们自身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的问题包括,农业基础薄弱,流通成本过高,市场秩序紊乱,还有垄断等非市场因素。

从宏观经济学来讲,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四个方面:投入的增加,生产要素资源的改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资源配置的改善、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产业投入的增加。在中国经济进入新时期的临界点,前两个方面还是要坚持,但是后两个因素越来越重要,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更多的转向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谢泽锋速

反思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设计的未来 篇3

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美学通则有:简洁与夸张、对比与形式、抽象与象征。传统民族服饰纹样常出现在领口、袖口、摆围、胸口、背部等能较好展示人体美的重要部位, 服装造型所强调的节奏感、韵律感即被创造。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注重形式美, 讲究条理、次序、节奏、异色相间、线面结合、松紧有度的形式。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中的象征符号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归纳与总结;另一个是它的想象和象征性。象征是传统民族服饰图案的重要特征, 如石榴象征多子多孙, 桃子象征长寿, 牡丹象征富贵等。[1]

民族图案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是附于物质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 是古代社会审美纹样的表现。传统植物图案有梅花、菊花、兰花、竹子、牡丹、荷花、松树等, 创作上讲究神似。传统动物图案飞禽走兽有鱼、鸭、鸡、蝴蝶、狮子、龙凤等, 动物的四肢角、头、麟、爪的图案组合富有丰富的内涵, 具有威武、庄严、尊贵的象征, 帝王权威的象征, 是古代皇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传统人物与其他形态结合的图案, 人物、动物、花卉的组合。人物源于神话故事、传说、戏曲等。图案的造型有社会功利性与审美愉悦性, 传统图案的审美特性是内涵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民族图案是一门手工绘画艺术, 图案源于生活, 在创作中以生活作为图案的素材, 体现对单纯美好生活的向往。[2]

2 民族服饰图案的认同感

服饰首先要起到遮羞保暧的作用, 和生活实用性。苗族服饰或者一般的服饰都具备这样的功能, 但是为什么没有能广为运用到现代生活的不同民族中?因文化的不同导致审美不同, 不能普及, 但是为什么苗族服饰能保存在当今的社会且还在使用当中, 而别的很多服装却消失不见了?

3 对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反思

怎么让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图案的结合, 应用出现在当今的设计中, 且不落俗套又有新时代的感觉, 又可以做到易识别易理解图案的寓意?中国的传统服饰图案元素会开发完吗?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也在影响服装文化, 说明时代在变图案设计也应该改变。中国有国服吗?单独的研究某个民族传统服饰来做设计是否有长久性?每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都不同, 单独研究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或者服装图案是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样式, 也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服。当研究完不同民族服饰或者图案后, 未来的中国传统服饰图案设计师该何去何从?如果一直盲目的把民族传统图案应用到服饰上, 会不会没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反而因传统民族服饰泛滥而引起受众的反感。当民族传统图案不再流行后, 怎么在应用中做到更好想宣传与保护?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 生活节奏快, 人的审美更新快就如同喜新厌旧的心里。传统民族服饰图案设计要结合当今消费者审美与需要来设计, 不做花哨的设计, 可以多考虑结合功能性方面来做设计, 比如在关键领子或者袖口做刺绣民族服饰图案, 以局部精致点缀达到雅致的效果, 而不是一味的像拿来主义那样直接用原有的图案或者寓意来做文章做服装设计。

4 思考传统民族服装图案的未来

未来中国传统图案设计应用到服饰上, 能不能做到引导消费者去关注设计背后的文化。是否能让服装图案就像音乐的音符一样, 让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看懂其中的意义。图案设计师是不是考虑多与音乐、舞蹈、考古学、生物植物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多接触与多交流学习?当别的领域找到更好的突破, 比如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就很好看, 能不能想办法用来做与传统服饰图案结合的图案设计?或者很有韧性的植物的分子结构会不会设计制造出不会破的布料或衣服?当然设计师的手绘能力很重要, 裁缝的手艺与刺绣也重要, 面料和印染技术也不言而喻。但最重要的还是了解民族文化, 服装图案文化, 还要了解设计的语言与消费者的社会心里。当图案设计好, 应用到服装上的款式与形式很关键, 图案应用的布局好看与否直接影响到成品的效果呈现。中国传统服装图案的设计与再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的市场大值得研究。多了解中西结合文化, 可以多往做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中西结合设计探讨与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上, 才能做到传承保护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文化。

5 总结

学会反思图案设计。民族图案源于生活, 学会细微的观察生活, 用内心的眼睛看世界, 用心感悟生活。要做出有内涵的图案设计就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了解世界艺术史、世界设计史等, 那样才能更好的展示本民族的图案与欣赏不同文化领域的艺术图案作品, 从而才能更加准确的看懂设计, 才能更好的把中国民族图案应用到设计上, 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与图案设计。从而继承与发扬的使得民族图案与现代生活环境相同步。

对民族图案反思将有利于民族传统图案设计的更好结合现代服装设计来发展, 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弘扬传统民族图案文化。民族图案有象征性, 做有内涵的有思想的图案设计, 要了解不同材料不同媒介上图案应用后的效果, 学会控制颜色的应用,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做不同的新的民族图案应用设计, 在满足视觉盛宴的同时达到具有新时代新意义的目的。作为设计师要有设计师的责任感与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而不是像有计划的废止制那样不断用服装更新来刺激消费挣钱, 要考虑一下旧衣新穿或者环保回收, 做到正确引导消费者的心里, 改变消费者过度消费与盲目从众的心里, 提倡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段卫红.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装设计[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31, 1.

寻找中国最好的设计 篇4

最文艺的中式复兴

欧美现代,北欧简约,日本有说不出的东方禅意——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的现代风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谈到建筑,我们就不得不把老祖宗的东西搬出来唬人,却未曾发现当代有理想的设计师正在进行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也就是运用古老而独特的中国审美,设计能够满足当代需要的作品。而事实上,这一风格已具雏形,蔚然成风。

“为中国设计”是科宝·博洛尼家居装饰集团的一个活动。他们希望能够借助国际顶级设计图团队,以国际化艺术视角诠释中国文化艺术,量身打造属于中国的设计理念,挖掘中国潜力设计师,唤醒并推动沉睡的中国设计力量。与此同时,当中国文化开始自信,其集团掌门人蔡明也跃跃欲试,重金打造旗下的九朝会的建立,能购为中国历史上最美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找到当代表现,特别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士大夫的审美。

九朝会建筑面积6000平当米,整体采用徽式建筑特色,以“中国文艺复兴”为主题,用现代工艺重塑古代经典盛世文化艺术。在设计理念上秉承了古人“门过九重,方能造极”的九重至极的境界,各功能区域各有背景典故,表达形式古韵而承创,各具特色。既有情调浓郁的私人空间,又有敞亮闲聚的园林散座,更不乏大气排场的宴请专区,新中式氛围随处可享,情景相生气韵生动的艺术氛围油然而至。

最帝王的自然民趣

北湖九号会所好像是古代有钱人家的大宅院:一栋栋仿古的建筑却以当代的建筑手法完成;类似后现代风格的简约线条,透露出刻意营造的低调奢华。“形取帝王阙之宏制,意得江南民居之趣”,北湖九号意图在建筑体量、形体上呈现帝宫殿的恢弘气势和大度胸怀,而在颜色和材质上则借鉴了南方民居的青砖瓦和粉墙白壁,于大气中更得精致,于恢弘中兼有隽永文质,从而达到对传统的创新继承,是一种延续的生命力。

北湖九号的设计高度突出自然景观对建筑的影响,并通过设计使景观不仅仅是被远眺的,也是参与的对象。建筑或面湖或面对绿草茵茵的球场或直接分散于自然景色之中,水天一色,内外的景观相连。对视野、对光线的强调,是设计师有意识的设计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景观在此已不仅仅存在于生活的表层,同时也是精神的内容,与思想有关,是人的生活的高层次体现。

最原始的中外时尚

江南会的设计师是大名鼎鼎的艾未未,因此其古老的痕迹里藏着许多时尚的元素。白墙黑瓦,檀木门窗,江南会里的七幢建筑都是由旧式的祠堂和江南民居改建而来,按北斗七星顺序排列。整个改造过程力求保持对历史的尊重,保留了屋子里的所有柱子,屋顶的黑瓦也只是简单修复。

房子内里极富空间感,沙发旁的柜子上随处可见各年代的古董器物,沙发背后一架古筝静静地放着,艾未未做了一个类似鸟巢结构的尝试;给每个建筑增加了一面大小不一的木格墙。他将这种设计称为菠萝格,为了尽可能配合菠萝格的设计,很多窗体都被改造成落地窗。天气好的时候,阳光照射下的投影如同被裁剪过。

最和谐的中日混搭

上海的九间堂会馆打的是“中国时尚人文会苑”的招牌,设计灵感变来自宋代文人雅上所崇尚的质朴面自然的生活方式,并融入了达观平和的怡情雅兴,然而如此中式的理念下,主持设计的却是日本建筑矶矶崎新,以中式感想结合日式简约,以现代元素打造仿若山水的清幽洞天,渴望为寻求自然和谐境界的人们,呈现与物质相生融和。自由安详的精神体验。

是的,在这些新兴的高端会所中,不但能够看到中国顶尖设计师的理想尝试,亦能感受国际大师的设计佳作。让日本设计师来打造宋代风格雅士会所,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奢华的田园风

茂德公草堂重习“魏晋风度”,发扬陶渊明“猛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的志趣,效仿瓦尔登湖上的美国人梭罗玩躲起来的生活游戏,在近200亩的草堂里设计了棠堂、三围、德居、耕读斋、康庐、躬耕园六人主题区域,各个没计主题突出,均可“望文生义”,并让来宾真正“躲起来·偷着乐”。谈经论道、玩琴棋恬画、品美洒香茗、赏艺术珍藏、临渊垂钓、下田耕种……总之,一切皆为私家田园风。

茅草覆盖,土角砖砌墙,近乎野蛮生长的花草树木在这里有高度自由的生长权。看似田园,奢华设计感却是深减不露:草堂绿化用的樟树、大树菠萝、剑麻、竹子都是从堂主近千里外的家乡雷州半岛运来;筑墙用的土砖都是来自几百公里外的粤北山区,稻草和茅草也是从上千公里外的湖南运来盖屋顶……水中央的舞台,更是在自然景色之上,搭配完美人工设计。正如总经理郑旭纯女士所言:“草堂所有的设计汇成一个共同理念,那就是让有归隐之心的客人,在这里真正实现几天‘回归原始’的梦想,哪怕一时半刻也好。”

最华美的繁简主义

走进兰club,始终有种梦幻的感觉。昏暗的灯光映射出灰色的水泥地、水泥墙柱,以及暴露出管道和钢筋结构的天花板。没有多余的装饰和色彩,所有的精华和灵魂都凝聚在家具和摆设上,几乎每一件摆设、每一把座椅的款式都不一样,都是将华贵的气质隐藏在深沉的色调中,就连本该灿烂的施华洛世奇水晶灯也是低调而内敛的,灯光幽暗光华暗吐,静静地绽放暧昧。

运输人,未来何处寻找? 篇5

大巴车司机荒, 公交司机荒, 高校很多停开道路客运课, 一流人才不愿意来, 而且连运管队伍人员编制都越收越紧, 很多“领导”不得不改投他途。……未来的运输人, 你在哪里?

高校停开客运专业课

目前在“985”和“211”高校中, 继续开设“汽运工程专业”的寥寥无几, 而且通过改革已经把“汽运工程专业”从国家一级学科降为二级学科, 并且把原专业改为了“交通运输工程运载工艺”中的一个子专业。

这样优质生源就不在道路客运专业领域集中了, 仅有的几家开设这一子专业二级学科的高校, 也面临招不到生源的尴尬。比如国家重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这一仅有的子专业, 开班招生时都是按照32-35人的标准班招生的, 结果2009年只有16个人, 2010年只有19个人, 很多报了这个专业的, 发现前途暗淡, 就转学其它专业。

以致交通运输部领导到华中科技大学认证的时候, 竟然发现很难认证, 因为只有这么几个学生, 选择对比的比例非常有限, 一些企业及用人单位和专家们就提出质疑了, 有没有说是哪个部长哪个司长有特殊照顾所以说要认证这里的质量高, 就只这点学生怎么办?

那么学生在到学校读书前半年有一个专业系统总论和认知学习,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个名校来说学生的生源是很高的, 交通专业录取的学生比武汉市的重点本科线高出三十多分。但是学生入学之后有权进行二次选择专业, 当初招来的学生后来都流失了。

现在在高校中开设的专业与道路运输有关的, 基本都是五花八门的“物流”专业, 或者是“交通管理”专业, 与道路客运需要的“汽运工程专业”相去甚远。

就连道路运输行业的“黄埔军校”—长安大学, 如今也只是把“交通运输工程运载工艺”作为一个二级子学科。而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 也同样是开设的二级子学科。另外很多高校, 特别是重点大学, 根本就没有开设“汽运工程专业”这门专业。

如今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道路客运行业, 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没有一流的人才作为后备, 前途就更为堪忧。

高端人才不愿意来

与高校不开设“汽运工程专业”这门课对应的是, 如今无论是“海归”还是国内高校、企业及其它专业的一流人才, 也都对道路客运行业避之不及。

很多道路客运企业通过猎头公司招聘首席运营官, 来通过现代公司管理、金融资本管理等理念经营公司, 遗憾的是虽然开出了年薪20-30万的高薪, 但是应者寥寥, 道路客运行业的吸引力不得不说是每况愈下。

因为这个行业相对稳定, 缺乏创新, 相对技术含量低, 很多高端人才不愿意来, 觉得很容易被取代, 而且这个行业还是出奇的不好管理, 假如出现一起交通事故, 所有的管理功夫都是白搭, 只好引咎辞职。

这样的局面在各种体制的道路客运企业里边, 都同时存在, 相对国有企业的境况要好一些, 但是国有企业同样不容乐观, 一个是国有企业对高端经理级人才的外聘需求比较低, 一般都是内部产生, 或者政府指派, 极少有对外招聘的, 所以吸收到的高端人才很少。

在民营企业里边, 却一般朝着家族企业的方向发展, 虽然招聘一流人才的愿望强一些, 但是一流人才很多不愿意来, 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资源”的行业, 没有资源或者资源少的话, 很难在这一行业混得好, 所以吸收高端人才也比较困难。

股份制合作企业里边, 外资的份额这几年在逐渐减少, 外资现在根本不愿涉足道路客运行业, 独资更是几乎没有, 也就只有国企和民企的股份制合作, 无论谁占控股权, 也只好延续上述的道路。

子女接不了班

在国有企业内, 企业一把手和二把手要想实现子女接班, 存在很多困难, 自己还是国家指派, 哪里有权实现自己权利相传, 如果相传也是在企业内任一般的职位, 这也是他们认为很“窝囊”的事, 情愿让子女去做别的工作。

记者认识的很多道路客运企业家的子女, 如果是国企, 大部分都做了其它行业, 有做金融的, 有做教师的, 有在国外创业的, 基本都与道路客运行业不搭边了。

而民营企业, 按理来说本应该顺理成章地交接工作, 却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要看到电视剧的争产桥段层出不穷, 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 会为争权夺利而头破血流。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希望当“创二代”, 宁愿自由生活也不肯继承家业!

我们先来看一个极端的案例。2009年, 苏州一家家族企业的第三代传人, 为拒绝接班, “特立独行”, 砍掉了自己的四指以向家族抗议。这名“富三代”一直以来钟爱漫画, 对家族的传统制造业根本不感兴趣。而他的爷爷为了保证家业的传承, 曾一再劝说其放弃漫画爱好, 回家族企业接班, 最终激怒了这名23岁的“富三代”。

这虽是极端的案例, 但是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余明阳教授带领的团队做的最新一次调研结果表明, 这些具有反判精神的“富后代”并不是少数。他说, 他们做了182个样本, 全部是中国最好的民营企业家。其中核心样本是54个, 这54个样本全部是中国同行业当中排在前三位的企业。那么调查结果一个非常令人意外的数据, 就是有82%的第二代企业家, 不愿意接班或者是非主动接班, 就是说没办法去接班。

这些“富二代”普遍认为, 父辈在企业里太霸道, 自己没有发挥的空间。他们其实愿意创业, 愿意接钱, 但是就是不愿意去接原来的企业。

与子女不愿接班的民营企业相对应的是, 很多企业家父亲也不愿意让子女接手, 因为道路客运行业的安全事故的易发性, 不但微利而且还很危险, 更是缺乏技术含量的行业, 是很多人眼中的“落后产业”, 所以也不愿意让子女接班, 这同样也不是少数。

一线员工荒

在记者采访中, 如今反映最多的问题即是招不到驾驶员, 范围涉及公交企业, 班线运输企业, 出租车企业和汽车租赁企业等。

原因不外乎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和工作没有新意, 很多企业不得不把待遇提高, 提到超过当地平均工资水平, 但还是招不到人, 招到满意的人凤毛麟角, 能招到能用的人就不错了。

以贵阳公共交通运输集团为例, 如今贵阳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新建商务区、新的小区和新开发的景点等, 政府都会要求开通公交线路, 公交线路越开越多, 公交车辆势必越来越多, 每辆公交车两个驾驶员, 所需要的司机就会更多。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该公司开出了每月3000多元的起薪, 并包驾驶员的吃住四险一金, 平时还有各种奖励, 这已经超出了当地2200元/月的平均工资, 而且也高于该集团公司工作的除了驾驶员以外的其它员工。比如该公司财务和行政人员的起薪都是2200元/月。但亦然面临驾驶员荒。

而该集团公司每年政府补贴只有2000万元, 2011年成本有3.5亿元, 营收只有2.3亿元, 亏空有1.2亿元, 靠三产填补以后, 仍有巨大亏空, 在这种情况下, 开出如此高的福利待遇, 实属已经捆紧裤腰带, 却仍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实在让人纠结。

公交企业如此, 班线运输企业和出租车企业也同样为这一问题焦头烂额。国家制定的标准里边, 对班线驾驶员的从业要求很高, 包括年龄、安全公里和证件等各方面要求, 就大大缩小了应征者队伍, 再加上各种原因, 几乎每家企业都在为驾驶员而发愁。

其它场站管理人员、财务和行政等人员, 也因为待遇低, 工作辛苦, 面临招工难, 往往不是企业想招什么样的人, 而是有谁愿意来。

一线员工是公司的根本, 什么事情离开人, 都是无稽之谈, 一线员工的难求, 将直接威胁整个行业的存在, 这也势必引起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

中层出现断层

正因为一线员工一人难求, 也直接影响了道路客运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断档”, 而且中层人员也和一线员工一样流动性特别大, 很多是刚开始找不到工作, 不得已从事道路客运行业, 一旦有其它好机会, 即行开溜。

据昆明一家班线客运企业统计, 该公司每年一线员工的流失率为五分之二, 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为三分之一, 企业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管理者, 往往转投其它行业, 让高层管理者颇为心痛, 而又别无他法。

人才向薪酬福利好的行业企业流动, 本是正常现象, 道路客运行业因为燃油价格的飙升, 运输价格的定死等各种原因, 陷入微利, 不可能提供高薪高福利待遇, 那么看起来这种流失就难以避免。

而且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往往从一线员工中晋升, 因为他们懂行业, 对企业有感情, 对自己企业很了解, 提到管理岗位上, 他们会更加珍惜机遇, 感谢知遇之恩, 对企业会更加起劲工作。所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大多数从一线员工晋升, 这在国企、股份制和民企同样如此。

可是由于一线员工荒, 能长期留下来并且素质高的员工数量较少, 这给企业选择中层管理者造成极大困难。

运管队伍被收编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费改税”, 一下砸了几十万运政队伍从业者的饭碗, 后来被分流到公路收费站等地方。

有运政队员就向当地厅领导写信:我们是山区县, 运管费2007年收入50多万元, 除上交后实际收入不到30万, 我县交管总站40多人, 靠运管费养活是万万不可能的。那么, 只有同其他山区县一样靠罚款。我省发达地区的交管站一年运管费就上千万元, 他们就是不罚一分钱, 除了工资费用也剩下几百万。

现在费改税了, 省厅能否从燃油税返还运管费中统筹安排, 按各地在编人数下拨工资, 这样既稳定队伍又减少了重罚款轻教育的现象。不然的话费改税后同样改变不了以罚养人的现象。

这也是当时很多运政队员的心声, 虽然运政队员编制一下被压缩去五分之四, 很多运管处仅留下1-2个人, 但还是面临没有经费的困境, 造成了进一步的流失, 而且因为这样的局面存在, 运政队伍想再招到满意或者合适的员工, 也成了天方夜谭。

而整个运管队伍何去何从, 也在大部制改革以后, 特别是费改税以后, 出现极大争议, 很多人认为不需要运管队伍, 整个取消, 原有职能分散到公安、第三方机构等。但是因为运管庞大的工作量, 及现实管理的需要, 最终留下了运管队伍。

行业又出现了很多运管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呼声, 就面临着压缩编制, 社会招聘等, “参公”的运管是运气最好的运管了, 招聘倒是不用发愁了, 可是这样的公务员运管几年下来, 只在浙江、江苏等经济条件较好的省份的部分地区部分实现了, 就这样也基本没有直接划入公务员序列, 即使“参公”的地方, 编制也被压缩的可怜, 工作量大得惊人。

有了这个纠结的身份, 国家的补贴又几乎没有, 收入成为大问题, 所以很多地方人不愿意进入运管队伍, 网上往往看到很多地方在招收运管人员, 但是报名远远不如报考公务员热情。

道路客运行业缺人, 不是缺一个层次的人, 也不是缺一个技术工种的人, 更不是缺某些人, 而是整个行业都会面临到缺人的困境, 缺乏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 预计会越发严重。

寻找中国设计的未来 篇6

内容简介: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中华文明的性格是否命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地理环境, 分久必合的大一统历史, 刻骨铭心的向心力传统……当你思考中国未来民主之路的时候, 这些文明性格的内在规定性, 你考虑过了吗?

推荐理由:本书通过观察中西文明数千年来相互分开与相互融和的历史, 探寻两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交替领先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特质, 并力图在这个认识的前提基础上, 勾勒出中国法治之路的未来方向。书中没有很多的大道理, 通俗易懂, 耐人寻味。

联想:寻找未来商用PC新模式 篇7

近日,联想中国区在上海举办了 “2015联想大客户PC业务研讨会暨客户顾问委员会(简称CAC)”,CAC是联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客户需求反馈机制,希望通过与客户的探讨,为联想产品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源泉。联想中国区从2011年1月第一次举办CAC至今,已在包括北京、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连续举办了4年。

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PC营销总经理王立平表示,通过及时有效的客户意见反馈机制,联想的客户可以真正参与从产品的原型设计到后期改进的各个环节,而联想也可以通过深入洞察客户的需求和变化趋势,来引领自己的创新和设计,从而不断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以入口优势开创新业态

在PC销量持续萎靡的背景下,作为PC市场的老大,联想在2014年的PC销售业绩依然领先。2014财年,联想在全球销售了6000万台电脑,同比增长8.4%,连续9个季度获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连续22个季度获得中国市场份额第一,成为全球PC市场唯一保持增长的厂商。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营销总经理刘征表示,尽管目前商用PC市场已经非常稳定,未来的销售趋势并不会有大幅度增长,但商业客户对终端的需求仍然在。联想会把握住商业客户对终端的需求变化,抓紧布局商用PC市场。

目前,云计算等技术带来了IT行业的新趋势。Daa S(Device as a Service)化就是其中之一。刘征表示,Daa S也许是联想的一个机会。因为联想占据了商用入口的市场地位,很多软件和从事云服务的公司希望和联想合作。发挥软件后台和联想端到端的覆盖优势。并借助联想每年上千万台PC出货量,获得接触客户的机会。

对于联想来说,未来的营销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从单次硬件采购变成单次硬件采购加持续的服务分成的模式。 这种新的尝试也许会成为联想未来业务升级和发展的新方向,构建出完全不一样的生态系统和业务模式。

刘征透露,联想目前正在筹备的B2B网站引入了电商的模式服务,联想计划通过这种模式帮助客户进行采购和资产管理。它既是一个采购的平台,也是帮助客户进行采购管理的平台。

资产回收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一直以来,废弃PC回收一直是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如果任由废弃PC进入电子垃圾地下作坊被野蛮分解,不仅会产生有害物质,对当地的水源、空气等自然资源也会产生极大危害。对此,联想近来推出了资产回收服务, 对废旧PC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没有残值的PC设备由联想上门收取并进行数据安全擦除后,由联想上海环保拆解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将PC分解成塑料、金属等可以利用的原材料,并对客户提供环保报告和证明。对于有残值的PC,则由联想估值后对客户进行残值返还。这样不仅为客户合理的解决了旧机器堆积的问题,也能从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做到放心。

寻找我国未来油气资源突破口 篇8

我国未来资源突破口有可能出现在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两个层面。具体表现在我国东部老油田挖潜稳产、中西部油气田勘探增储、海域勘探开发加速以及页岩气等勘探开发实现突破等多个方面。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 各类沉积盆地逾500个, 沉积岩面积达670万平方千米。其中, 中、新生界沉积岩厚度大于1000米的沉积盆地超过400个, 总面积530万平方千米。如果将古生界一并考虑, 其沉积岩厚度、分布面积更为乐观。

放眼世界, 主要含油气盆地经过大规模勘探开发后, 其储量、产量均可达到理论上的峰值。此后, 即使勘探持续进行, 储量也多呈现增长放缓乃至下降的态势。但我国地质特征 (条件) 特殊, 决定了未来仍有很大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从宏观层面分析, 我国受控于太平洋、印度、欧亚诸板块之复合影响, 经历了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等阶段的构造演化, 沉积盆地与造山带镶嵌、拼接。具体而言, 我国盆地构造运动多次叠加, 构造形迹复杂, 构造层改造程度高, 烃源岩、储集层等发育层系多、散, 烃运聚期次多、途径复杂等, 进而导致圈闭十分复杂, 开发难度大。这在实践层面决定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将是一个复杂、曲折、漫长、累积的过程, 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储量产量的增加将长期以阶段式递进, 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仍可以获得突破。

因此, 我国东部油田的挖潜稳产、西部油田的勘探增储是大有希望的。我国未来相关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古生界、地块内部、前陆盆地、山前冲断带的勘探等。与原油相比, 我国天然气将获更快发展, 其储量、产量将会大幅度增长。

我国的页岩在南方多以海相沉积为主, 在北方多以陆相为主, 成因复杂, 但资源潜力诱人。在推进我国页岩气实现跨越式开发投入之前, 还需要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未来几年, 我国页岩气 (致密岩气) 开发有可能在上扬子等某些地区获得真正商业意义上的持续突破, 但商业开发离不开管网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建设。

我国海域油气将得到较快发展, 工作重点是海上地球物理勘探和油气田开发。这得益于我国与海域勘探相关的丛式井、海上平台设备制造、环境监测等技术的成熟与突破。

我国未来油气藏可能主要赋存于深层系等区域, 以圈闭复杂的致密岩气、页岩油、稠油等非常规资源为主。未来投资重点之一将是钻采工艺水准的提高与相关设备的制造。除上述海域勘探工程技术和设备外, 我国还将在陆上隐蔽油气藏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及数据处理、随钻测井以及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等领域有重大突破。

寻找中国设计的未来 篇9

从计划经济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整套电脑设备机械化生产;从单一的三接头款式,到每季成百上千的新品推向市场;再从单一的硬面革、磨面革,到如今仅牛面皮就有上百种风格可供消费者选择。我国制革企业近20年的快速蓬勃发展,为中国制鞋业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内大家都深谙一个道理,一双成品鞋品质的好坏,除了设计的款式、楦头的舒适度、中底的强度等基本指标外,面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

例如:一双四季单鞋,假定面料用量1.4~1.6尺/双,价格24~26元/尺,用25~30尺开张以下的全粒面小牛皮制作,面料成本几乎占到材料总成本的50%,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如果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供应商,用合适的面料,即使是设计的款式再靓丽、辅助材料用的再豪华、饰扣用的再闪亮,也是无用功。那么如何寻找到和我们配套且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呢?

1 找准定位

成品鞋分为很多种类,面料也就分为不同的风格类型。例如包子鞋:如果还用24~26元/尺的小牛皮来生产,不仅成本高,而且外观效果并不一定好,穿着也偏硬。需要用较柔软的纳帕牛,开张(半片)在20~25尺以上,厚度在1.1~1.3mm的大牛皮或进口牛皮。做出的成品鞋不仅舒适、合穿而且产品的丰满度较好。但如果制作适合办公室穿着的正装鞋,则面料的选择刚好相反,如果用上述的同类型材质,不仅外观效果差,而且整个成品无任何价值感。可见不同类型的产品,需配套不同风格的成品革。

制鞋厂一般将成品革大致分为以下几中类型:

黄牛皮粒面细致、手感丰满、毛孔细密,适合单价较高的正装鞋。

水牛皮粒面较粗、手感偏硬、毛孔大,适合男装鞋。

山羊皮粒面较细、针毛5~6根成瓦楞状排列,适合做四季鞋。

绵羊皮粒面较细、手感较软、强度低、延伸性大,适合做服装。

另按材料风格还可分为全粒面、修面;按其他分类方法还可分纳帕、水染、打蜡、摔纹等等。根据自身产品的风格选择适合的供应商,此点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生产小牛皮以黄华德富、徐州南海、江苏金泉为代表。其中黄华德富、徐州南海是我们配合近15年的合作伙伴。就徐州南海来说,我们从1996年合作至今,双方一直在产品的风格、品质上不断磨合改进、不断提升。当初我们和南海有一个约定:即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双方有一个闭门会议,针对上周生产交货的产品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加以改进、双方干部深入交换意见,从产品入库到开料-针车-成鞋一直到市场、到消费者手中,根据反馈情况,不断地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产品面市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订单量也持续攀升,在较长一段时间我们工厂的员工,一听说是南海的皮料,都争先抢着生产,因为他们深知皮料的特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 制革企业近年的发展

虽然制革企业这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皮厂仅是生产一些基本通用的面料,后劲不足。尤其在材料的研发、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我们每季在开发前明确一些新工艺的样品、色卡,大家都感觉很不错,但是作出的成革样品虽然感觉类似,可还是总觉得差着一把劲。例如:2005年国外又开始新一轮的亮漆皮流行(1995年已开始),但是和1995年前的材质已有本质的区别。

当时我们从意大利Bologna的展览会带回样品后,我们和国内几大供应商共同研究,打样反复多次,始终不令人满意,不是偏硬,就是露痕迹,此产品从国外流行至国内,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我认为和国内对此面料研发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无核心技术。

直到2006年底,华联皮厂经过多次研究试产,反复调整,才生产出手感风格都类似皱漆产品,反复改进,最后风格几乎和进口产品不相上下。国内市场很快风行起来。我们如何缩短与国际流行之间的“时差”,值得大家去思考!

二是环保问题,这一点我想是大多数制革企业长期发展,必须尽快补上的一门功课。

3 强强联合合作共赢

(1)找对合作伙伴;(2)双方从产品的规划入手;(3)共同研究市场;(4)订单支持;(5)注重环保确保后劲。

4“立”在当下

古人云十五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的制鞋及配套行业目前正经历向学、到而“立”的阶段。如何尽快能立起来,不被市场上的一些短期利益而诱惑,需要我们苦练内功、坚持不懈,从而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当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立”在当下,从现在做起,持续改进,相互学习、彼此互补、共同前进,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制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

摘要:介绍了制鞋企业寻找高品质皮革供应商的方法,即找准定位,根据自身需求寻找适合的皮革企业,此外,还介绍了制革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最后指出制鞋企业应该与制革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壮大。

上一篇:矫直机的应用及改进下一篇:标点符号专题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