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及幸福教育

2024-08-23

幸福及幸福教育(精选十篇)

幸福及幸福教育 篇1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 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教育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有效途径,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幸福, 以人的幸福为切入点[1]。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 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幸福”,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从教育的目的来看, 培育幸福学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然而,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 幸福指数有多高?根据调查显示, 只有3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的态度。从总体上说,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不够认同, 幸福指数不容乐观。每个大学生都在追求幸福, 可为什么找不到?是什么妨碍了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观?高校应该如何开展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呢?这一连串的问号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凸现出来的、亟待相关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深入思考与探索的典型性问题。

一、理性审思: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本质、目标、动机、手段、标准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的反映。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不同感受、不同诠释和对获得幸福的不同设想和途径, 是他们的幸福观在现实社会的反映。调查结果表明,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理性健康的, 他们追求和向往幸福, 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于幸福内涵的理解模糊化, 幸福感淡化, 幸福观偏颇, 在幸福观价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缺乏对幸福内涵的正确理解, 幸福观有失偏颇。

幸福是在不断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而得到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它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 但是, 幸福不等于物质和金钱, 更不能把追求金钱、名利看做是幸福的终点。然而相当一部分“80后”、“90后”大学生没有真正把握幸福的内涵, 没有树立幸福的正确观念。例如, 他们错误地认为金钱是影响幸福的关键因素, 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要, 把金钱、财富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 认为只有物质上的富足、享受才是幸福, 对于未来生活, 他们没有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 以及时行乐为幸福。由于缺乏对于幸福涵义的正确认知, 有些大学生存在各种病态的幸福观,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幸福观盛行, 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滋长。

2. 缺乏对幸福的感受性, 更缺乏增强幸福的创造力。

这种对幸福取向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的直接追求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真正的幸福感, 他们除了追求感官刺激与快乐以外, 没有培养足够的追求精神幸福的意识, 也缺乏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一代青年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 物质生活充裕、文化生活丰富, 可是他们感受不到幸福, 很多大学生幸福感淡化, “郁闷”、“杯具”等词汇成为他们对生活评价的主流, 典型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更有甚者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意志薄弱, 心理失衡, 放弃理想、放弃责任、甚至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 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幸福的感受性, 他们不能发现身边的幸福, 也不能珍惜眼下的幸福, 从而在根本上削弱了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引发大学生幸福观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一危机既是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环境复杂化的表现, 也是高校德育中幸福观培养边缘化的反映, 同时还与大学生自身家庭关怀淡漠化以及个人感知弱化密切相关。从高校德育的现实来看, 事实上大学在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上远没尽到职责, 高校德育往往以“主知”为目标, 偏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 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观边缘化, 忽略学生的情感与行为, 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面对大学生中病态幸福观的种种表现, 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警觉。我们对此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当代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其思想观念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三位一体: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目标指向

幸福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能否幸福, 不在于他人为你提供了多少幸福的可能, 而在于自身是否有能力认知、体验和创造幸福。当代大学生拥有极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 但是为什么在大学中还是经常听到有人在说生活很无聊, 部分大学生生活上消沉、学习上无斗志, 甚至产生了抑郁、自杀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天之骄子缘何感觉不到本应属于他们的幸福呢?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缺乏对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磨砺和培养, 现代生活中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非理性的价值观又遮掩了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察觉和感知。幸福是离不开路标的, 大学的幸福观教育应当以“知、情、行”的三位一体作为基本的目标指向。“知”:提升大学生认知幸福的能力;“情”:提升大学生体验幸福的能力;“行”:提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1.“知”:

提升大学生认知幸福的能力。“知”是指发现感受幸福。幸福感的产生必须依赖于个体的认知, 依赖于正确幸福观的形成。提升大学生认知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大学生不断充实正确的关于幸福内涵的能力, 指导大学生按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要求, 树立正确、科学、理性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 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生活享受和劳动创造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因此, 要通过教育引导, 帮助大学生识破幸福的“假象”, 摒弃“虚假”幸福, 去除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那种“虚幻的、市侩般的幸福理想”, 注重和突出精神幸福观、过程幸福观和集体主义幸福观教育。“知”是“情”和“行”的基础, 只有不断提升大学生认知幸福的能力, 才能进一步激发起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和满足感, 更好地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

2.“情”:

提升大学生体验幸福的能力。“情”是指体验幸福。生活中并不缺乏幸福, 而是缺乏体验幸福的心。提升大学生体验幸福的能力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幸福敏锐的触角和精细的感官, 能够感觉到幸福之所在、感知到幸福的性质与程度、识别幸福层次的高低等等。首先, 教育大学生体验过程之中的幸福, 将幸福看成是一种永恒追求和不断实现的奋斗过程, 并在每一次小的目标实现后去不断体验幸福意境;其次, 引导大学生体验平凡之中的幸福, 幸福体验来至于有意义的可能生活, 关注现实的生活状态, 学会体验其中的点点滴滴, 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体验幸福、感悟人生;再次, 帮助大学生体验痛苦之中的幸福, 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 只有在对不幸的体验和克服困难险阻的过程中更能充分体味到它对于幸福的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大学生对顺境与逆境的认知, 提升大学生应对不幸的能力。

3.“行”:

提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行”是指创造幸福, 是一种对幸福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幸福往往通过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获得, 通过在逆境中奋起, 在不幸中磨砺, 最后收获人生的幸福和圆满。提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是倡导大学生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 鼓励大学生拿出实际行动并实现“我”的幸福我做主。“幸福是生活的目标”, “幸福在追求的路上”,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 应当制定高层次的幸福目标, 并且克服惰性, 努力践行目标。只有在创造幸福的过程中, 大学生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在感知到真正的幸福时, 才能体会到创造幸福的价值所在。当大学生具备了创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便会越享受越丰富。

三、核心建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面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 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都要积极应对, 以期破解大学生幸福感淡化、幸福观偏颇的难题, 帮助大学生创造幸福和收获幸福。因此, 我们必须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体系, 开辟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1.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 深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最根本的还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 以课程为载体, 将幸福元素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主阵地, 应该更新教育理念, 确立“以大学生的幸福能力为本”, 使教育回归学生的需要, 回归人性和生活, 关注大学生科学理性幸福观的树立, 幸福能力的提高, 幸福目标的实现;应该优化教学内容, 摄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把幸福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享受与劳动的统一、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结合起来, 将个人与社会之间密切的关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 不能忽视社会的幸福, 个人幸福的获得不能遗忘他人幸福的追寻, 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合理的幸福标准、善恶标准、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道德观念;应该创新教学方法, 从灌输走向对话, 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幸福的获得。

2. 以社会实践为手段, 强化大学生感受幸福的实践体验。

一个人的幸福及幸福观不是被赋予的, 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 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 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 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2]因此,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就业实习、公益性和专题调研等多种渠道深入社会, 了解人生, 强化大学生感受幸福的实际体验, 并且促进大学生学会采用正当的途径和方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和发展幸福。通过社会实践, 大学生亲身经历了什么是具体的幸福和不幸福的心理体验, 增强了幸福感知力, 并且在实践中把幸福的体验内化, 形成对幸福体验价值的肯定性认识和确定性认识, 实现个体对幸福体系的完整把握。

3. 建立“德福一致”的社会机制, 优化大学生追寻幸福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个合力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育人”的环境, 为大学生健康幸福观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个理想的社会, 应当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德福约束机制, 实现“德福一致”。个人幸福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 才有实现的可能。但当前德行与幸福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 社会不公正、道德标准扭曲、君子受苦、小人得利等现象使“道德”成为获取幸福的障碍, 道德丧失了应有的感召力, 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因此, 在社会转型时期, 应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并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 创建和谐、高尚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大学生幸福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

4. 发展家庭幸福文化, 提供大学生幸福观发展的情感支撑。

家庭是大学生思想启蒙之所和情感依托之地, 家庭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合理健康的幸福观、良好的教养和品行、家庭成员的情感温暖等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培养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为大学生幸福观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撑。因此,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发展家庭幸福文化, 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幸福观, 赋予其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豁达乐观的心理素质, 高尚而丰富多样的追求, 从而使孩子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另外, 大学生的家庭幸福观教育还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避免功利化, 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反而导致大学生背负的压力过重, 再加上残酷的社会竞争, 容易使他们的价值观念扭曲, 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二是避免过度溺爱, 过分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在体验幸福等方面发生偏差, 不利于他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从而形成负面的影响, 父母应该多给予孩子一些精神、情感幸福的体验, 少一些物质需要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 2010, (2) .

幸福及幸福教育 篇2

将教学工作做实做强,将德育工作做精做细

泰安英雄山中学初中部

(2015年1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新学期开学以来,在区教研室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校认真贯彻区教育局关于“课堂效益提升工程”会议精神,以“将教学工作做实做强,将德育工作做精做细”为工作准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整体素质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学习小组的建立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打造为亮点,努力建设特色班级。

现将近期我校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大力实施民主化管理,固定每周日晚7点至9点的领导干部例会,用列表的形式明确周工作计划安排,强化工作的督促与落实。

二、实施级部负责制

打造“副校长——包级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级部学生会 ——班团委——学习小组”八大管理梯队。

三、加强领导、提高意识,不断学习,为高效课堂研讨奠定基础。1.充实“课堂效益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为切实开展好此项工作,使工作不走形式取得实效,专门成立了由校长和中层干部组成的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修订完善各类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我校《英雄山中学初中部“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努力打造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课堂。

四、将教学工作做实做强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全校上下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这一重点,认真落实市区教学工作会精神,强化教学管理,坚定不移抓教育教学质量。

(1)抓教学质量。

①组织老师继续学习《泰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推进实施方案》《区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区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突出质量效益这一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

②分解了教学管理目标,制定了学校《关于实施各级部目标管理的规定》,要求各级部深入研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强化教研,多措并举,整体推进,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管理目标;

(2)抓教学管理。

强化常规检查与落实。继续实行教学常规检查周检查、月总结制度。

(3)抓评价与激励。制定了新学年的各层面管理目标,制定了新学年评价与奖励方案。与各年级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4)抓考试规范。开学后各级部及时召开了期末质量分析会。新学期各级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综合检测,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5)抓好尖子生、临界生、待优生培养。实施教师包包责任制,将学生承包到人,由相应教师全面负责其生活学习;

(6)加强了学生在校周六周天的自习辅导。严格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增强了学习效果。

2.以“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主阵地,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全区初中幸福教育推进暨学校文化现场会发言材料

(1)继续加强学习,强化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编印了学习材料,并组织教师学习,强化新的教学理念。(2)“备课研讨合一”,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确定了各学科组每周公开课安排和集体备课安排。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任务要求明确,专人检查。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审核主备教师提交的学案供平行班使用、每周公开课的商定、教学经验的交流、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等。经过集体备课讨论的学案,再经过主备老师修改学科组审核后印刷,供年级平行班任课教师统一使用。不同班级教师在使用学案时可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以老带新,齐头并进,全面提高年级教学水平。

(3)开展好“两课一评”研讨活动。

“两课一评”研讨活动的开展分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组每周组织一次,同学科组内教师进行听评课;二是学校分阶段选定部分学科进行展示,分文科、理科组教师进行大研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发言、交流、思想碰撞,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提高教学能力,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层面的“两课一评”研讨活动,共有位教师56位老师上了公开课,全体教师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4)举行了新老师教师结队子活动。

制定了《英雄山中学初中部青年教师结队子实施方案》,10月27日下午,共有20对新老教师在阶梯教室结成了对子。

3.积极探索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让学生学习更有效。

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老师们将原先单纯的教案、学案变为内容更充实的“导学案”,让学生学习更有效。“导学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及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内容。“导学案”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上课时老师按照“导学案”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

4.继续强化小组合作学习,造就精彩课堂

初中部明确提出:只有启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破解可持续优质发展的难题,并要求各班必须建立完善学习小组。

学校强力推动学习小组建设与运用。学校印发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材料,同时配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校将原先老师们熟悉的六环节教学简化三个大环节,即:目标导学环节,小组合作学习解疑环节,练习达标环节。明确提出第一环节是“因”,第三环节是“果”,中间的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节课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让老师们学习、领会和具体实施;二是要求各班划分学习小组;三是让骨干教师上“两课一评”课带头示范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老师们基本习惯了上述课堂的教学流程和方法,从中受益最多的是学生!事实证明:只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肯定是一言堂气氛沉默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发言,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课堂肯定是活跃的、精彩的和高效的。

五、把学生管理工作做精做细。

随着“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活动的不断开展,学校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活动基本道路,即“三点一线共振”。“三点”:一点为“每年确定的二大主题节日”,一点为“每年确定的八大主题活动月”,一点为“寒暑假的主题实践活动”;

“一线”:以德育系列主题班会为主线。将三点与主题班会相结合,由点到线,以线联点,形成共振,共同打造德育教育的活动化、常规化、系列化,切实做到“活动育人”、“文化育人”。

二大主题节日:即指每年十一月的校园文化艺术体育节、每年四月的科技节。

八大主题活动月:即“爱心三月”“科技四月”“激情五月”“成长六月”“感恩九月” 全区初中幸福教育推进暨学校文化现场会发言材料

“红色十月”“艺体十一月”“欢乐十二月”。

二大主题实践活动:即暑假的中学生暑假“多彩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寒假的““四个一””主题实践活动。

本学期,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了暑期对1065名学生的家访工作 七、八年级组织全体班主任于2014年8月11号—8月19号进行了为期9天的家访,行程3500余公里,分赴人数比较集中的八个乡镇,开展了为期9天的暑期家访工作,共入户家访1065名学生。

徐秀娟、侯劲松、李英伟、李荣灿、张公敬、屈克芹、李宗勇、李霞、宗德山、关祥勇、任晓庆、赵庆、老师的家访日志被评为一等奖。

本次家访受到了社会及学生家长一致好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泰山晚报出专版给与了报道。

2.认真组织了700名新生的军训。

9月2日—6日,初中部700余名新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72691部队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新生军训,印发了校本教材《入校课程》,评出了100名优秀军训学员和5个军训一等奖班级。

3.突出主题教育。将主题教育贯穿到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班级板报等系列活动中去。

九月份开展了“感恩九月”系列活动:利用“教师节”开展了感恩老师从现在做起主题活动,利用“仲秋节”开展了“向父母说一句知心的话,做一件感动的事”活动,同时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感恩校园从爱护每一滴水做起”“感恩同学从相互合作做起”等系列活动。

9月2日晚上,全体同学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进行了观后感比赛。

9月10日,召开新学期开学典礼暨第3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奖励先进,鼓舞士气,吹响了新学期向更高目标进军的号角。

十月份开展了红色十月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了“向国旗敬礼”黑板报比赛“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国旗下的演讲,开展了我为国旗增光彩活动。

邀请了中国知名作家丁立梅作了“用文字温暖人生”主题报告会。丁立梅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向同学们介绍了文学创作的经过。此次报告会极大提升了同学们创作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创作的信心。

十月三十日下午,初中部全体师生在操场成功举行了“点亮青春”文艺汇演。本次文艺汇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组编成30个节目。

十一月份,结合学校的艺术体育节,11月13-14日举行初中部首届趣味运动会,共有599名运动员参加了118项体育赛事,共评出12个团体总分一等奖,16个团体总分二等奖,19个体育道德风尚奖,20个跑操比赛特等奖班级,18个跑操比赛一等奖班级。计划下旬开展级部拔河,跳绳比赛等体育赛事。

十二月份开展欢乐十二月,各班组织了元旦联欢会,庆祝新年的到来;以照合影照纪念自己又长大了一岁;以开展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竞赛深厚快乐的学习风气。

4.推进班级制度建设,实施更为科学的班级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班级五星考核办法,制定《英雄山中学五星级班级评比细则》,把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综合为五大方面:即安全管理、常规管理、班级文化、班级活动、班级成绩。五大块均由相应处室和部门负责考核,平时注重检查记载,重事实,重依据,实行月评制。五个方面的工作均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评分,每个板块100分,每一项90分以上方可获得五星班级,四项达到90分以上为四星班级,三项达到90分为三星班级。两项达到90分为二星班级。

从班级管理工作有创新,班级活动有特色角度评出学校“十佳创新班主任”,从班主 全区初中幸福教育推进暨学校文化现场会发言材料

任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角度评出“十佳魅力班主任 ”,从综合能力与业绩方面评出“十佳优秀班主任”努力为班主任搭平台,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的优秀班主任队伍。

5.实施住宿申请制度。

继续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暑假手册》及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了《英雄山中学初中部住宿申请制度》,需要住宿的学生提出了申请,并于开学第一天与家长一起和学校签订了《英雄山中学初中部住宿承诺书》;新生报到缴费时住宿生及家长也按学校要求提出申请并签订了承诺书。

6.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小组在管理中的作用,培育学生的自治力。

认真开展落实了学生自我量化管理制度和“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班务承包制度。各班结合学校总体的德育要求,把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具体赋分量化,并将量化成绩一天一公示,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汇总,每个学生的最终量化成绩将作为学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学习标兵”、“守纪标兵”、“文明标兵”、“文明之星”以及填写学生发展报告评语的主要依据。

充分发挥小组在管理中的作用,每一小组均有小组名,设学习组长、作业收交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统计组长、发言人。小组管理实施捆帮式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天评选出最佳小组及最佳成员,每周汇总一次,每月奖励一次。

7.全面借鉴落实新校“泰山第一操”标准,打造老校区的“泰山第一操”,培育集体的凝聚力

在11月14日举行的跑操比赛上,各班以胸贴背式跑操初步打造了老校区的“泰山第一操”。

六、编印校本教材,丰厚学校文化底蕴。继去年编印了《教学反思录》《赢在起跑线》《美丽的纸版画》《桐花》第一期的基础上,政教处编印了新版军训校本教材《入校课程》,内容涵盖“学校文化篇”“规章制度篇”“军训篇”“礼仪篇”“爱护公物篇”“安全篇”“小学初中衔接篇”“学习篇”,对新生入校生活学习给与指导。

小记者站编印了校刊《桐花》第四期,刊发了100多篇学生优秀习作。编印了小记者专刊《花开有声》第二期,对小记者自暑假以来发表在《泰山晚报》上的作品进行了收集整理,给初中部其他学生提供了写作范文。

七、做好毕业班工作

1.加强领导,科学决策。根据区教学工作会精神,学校成立了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2014年中考目标,叫响“1360”口号。“1”是指我校学生中考总分取得全区第一名,指我校各学科一分两率全区第一名,指升入我校高中统招生突破100人,指全区各初中学校总评努力争取第一名;“3” 是指中考指标生、统招生、调节生升入我校高中总人数达到300人;“6” 是指力争2015年中考600人升入我市高中;“0” 是指710名学生全部升入高中或中专,实现零剩余,圆满实现我校“人人成才”的办学目标。

2.召开了毕业班教师座谈会,强调要研究好中考说明、中考题型、中考题答案;要关注好教学进度;要切实抓好每次考试后的四层面分析:班级、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四个层面;切实抓好四个层面的学生(优秀生、尖子生、临界生、待优生)培养;正确处理新授课与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专题复习的关系;强化各学科组集体备课;要处理好教师精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认真研究“纸张阅卷”到“网上阅卷”的差别;引导学生全面做好“十二个度”(听课的精度、作业的反馈度、练习的巩固度、周周清的清度、审题的细心度、试卷的满分度、考试的反思度、记忆的重复度、写的规范度、阅读的宽度、日常学习的问题意识度、每天的进步度)和“四个进行到底”(将审题进行到底、将动笔进行到底、将运算进行到底、将规范进行到底);喊出两个口号(在惜时上,向每天要半小时;在答题上,向规范要二十分)。

3.不放过任何一名学生,力争全面开花。一是分别召开了全体教师会、统考质量分析会、班级协调会、备课组分析会、尖子生座谈会等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吹响了 全区初中幸福教育推进暨学校文化现场会发言材料

进军中考的号角,力争在2015年的中考中各类学生上线人数和质量再上新的台阶。二是落实临界生工程。临界生是冲击统招生、指标生的主要力量,做好这部分学生工作,将会提高中考上线率,首先我们分解了希望生,其次,实施了全员性谈话制度。

4.课程推进班已于9月8日正式开课,现开设数学、英语、物理三大学科。

八、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班级“精神内涵”,全力建设团结、奋进,活泼、具有浓厚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的优秀班集体,打造学生最温馨的精神家园。

班级文化建设思想支撑:

文化是一种能渗透到一个民族血液里面的东西,是形成一个民族最具特点的关键所在。同样,我们所确立的班级文化也应该是能溶入学生血液、渗透进学生血液和灵魂。我想,我们打造英雄山中学初中部的班级文化,必须传承英中精神、英雄文化、山文化。

英雄山中学的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英中精神“人讲称职、事争一流,艰苦奋斗、不息追求”,近年来学校多次提到“人争优秀、事争一流”的英中精神,再到今年英中重点打造 “英雄形象”。

“人讲称职、事争一流,艰苦奋斗、不息追求”的英中精神铸就了当年英中的辉煌,成就了英中的神话。一直到现在,“英中精神”仍然是我们英雄山中学全体教职工的工作准则和法宝,是铭刻在英中历史上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已经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英中人,并形成了英中人的性格与品质。

就学校而言,英雄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防线,英雄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长城。它是学校对所产生的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激发英雄主义、向上精神、凝聚正义与力量的历史文化土壤。没有英雄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一个学校英雄文化的强弱兴衰,对学生精神面貌乃至前途命运都有重要影响。英雄文化、英雄效能、英雄价值与教育力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对英雄文化,应当而且必须上升到学校战略的高度,从打造国家级示范名校的角度去深化认识、加强谋划和精心运营,使其渗透和融化到学生的生活方式中去。

“英中精神”就是英雄山中学英雄文化的核心部分,30多年来在英中工作的慢慢培养快速成长的教师队伍是英雄文化的中坚力量,从英中走出去的学之骄子则是滋养英雄文化的肥沃土壤。我们学校有大批的优秀教师,他们是英中的希望所在,是英雄山中学的英雄;我们有大批的考上清华、北大、浙大、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学子,他们是英雄山中学的光辉所在,是英雄山中学的英雄学子。我们理应传颂他们的形象价值、精神价值,让他们的形象价值与精神价值成为我们的形象、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以期达成全民族的共识与道义担当。

“人优我英雄,山高我为峰。”作为校名英雄山中学,学校文化沐浴着山文化并细细滋润之。“山高我为峰”说明了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山高我为峰”是一种志登山顶的气魄,是一种登临山顶的豪气。这种气魄与豪气滋养着大气!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有这种大气,人生必定会辉煌。

因此,结合英中精神、英雄文化、山文化,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在“英中精神”的沐浴下,在英中这块铸就英雄的肥沃的土壤上不断铸就英雄品质的学生。他们要有特别能坚强的意志、特别能顽强的毅力、特别能吃苦的品质、特别能进步的干劲、特别能拼搏的气势、特别能磨练的气质、特别能守纪的观念,他们有远大的梦想,并会为梦想的实现做到每时每刻地全力以赴并且心无旁骛。

我们所打打造的英雄文化:

英雄精神:人争优秀 事争一流 英雄气质:人优我英雄 山高我为峰 英雄信念:

一步二步三步步步高升,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英雄理念:

灵感+惜时+苦干+勤奋+韧劲=成功。全区初中幸福教育推进暨学校文化现场会发言材料

理想+信念+反思+意志+效率=大学。英雄法则:

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英雄魅力:大度 大气 大方 大爱 英雄意识:

比状态,比干劲,比落实,比毅力,比成绩 英雄品质:

特别有礼貌 特别有气质 特别有志气

特别有作为 特别守纪律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坚强 特别能拼搏 特别能磨练

特别能进步

班级文化设计理念:

以“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为立足点,建立完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内涵的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建立完善以“班级公约制度、学生自我量化管理制度、主题日管理制度、值日班长制度、一日常规制度、评优树先制度、班干部监督制度、班级事务承包制度”为内涵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完善以“班名、班徽、班训、班级誓词、班歌、班旗”为内涵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完善以“目标激励区、理想规划区、风采展示区、学习交流区、荣誉展览区、温馨提示区、班务警示区、活动风采区、特长大舞台”为内涵的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短期目标:

班级管理走上内涵发展之路,通过文化教育人、熏陶人、影响人、凝聚人、感染人,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集散地、品德的提升地、人格的熏陶地、心灵的归宿地、学习的温馨地”。班级文化建设长期目标:

使班级成为学生真正的“温馨家园”“幸福乐园”。班级文化建设具体作法:

1、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构建班级环境文化。

学生在校生活的时空主要是在教室里,班级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高品位的班级环境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全校各班都全面加强了班级的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干净整洁的卫生、井然有序的物品摆放、温馨雅静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养成了高雅的言行举止;教室里摆上了各色花花草草和盆景,绿色象征着青春与活力,代表者希望,充满绿色、花香的教室会给人信心和力量,学生置身其中,更容易静心学习,颐养性情、陶冶情操,课间学生都会赏赏花、浇浇水、喂喂鱼,而不会再去追逐打闹,教室里多了一份安静,少了一份喧嚣;各班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的班级我装饰”、“我的地盘我做主”,整个教室都精心设计,巧妙布置,班主任确定布置的主题在班里征集具体的方案,从设计采购到制作张贴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团队意识得以加强,在无形中也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用色彩斑斓 全区初中幸福教育推进暨学校文化现场会发言材料 的画纸、相片、书法、绘画、佳作去装点教室的每一寸空间,让整个教室都亮丽起来,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寸空间都能育人,美化后的教室令人耳目一新:彰显了班级特色。墙上张贴的名言、警句、哲理深刻,催人奋进;新出的墙报、黑板报,形式新颖、活泼、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精彩纷呈,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氛围和时代主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图书角里书香似海,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一缕诗香”“艺术画廊”,都是同学们自己的业余之作,既锻炼了自己又愉悦了别人。书架上、讲台上摆放着盛开的鲜花、绿色的植物„„每一间教室都布置得生机盎然,富有创意和特色,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创意和亮点,细微之处都渗透着师生们的智慧和创作力,体现着师生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学生在创意中展示自我,在优美的环境文化中实现了人格的自我提升。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的过程中,各班主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认识到制定各种规范的目的不是管住他们,而是保证班级所有成员的利益。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一是让班级管理、评价机制更加健全、透明。所有制度都张贴在装饰一新的“班务栏”、“公开栏”内,班级管理更加透明与规范;二是体现民主。在制定班规前,先组织学习学校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并引导学生分析本班实际,找出该班的特点、长处、不足,让学生尽情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讨论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个性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全班学生提供符合班级群体利益,自觉约束自己而又互相督促他人的言行指南。例如班规30条、班级议会制度、评优树先制度、班干部监督弹劾制度、全员管理制度、量化自我积分制度、班务承包制度、做人要则40条等,每一项班级制度的建立首先由班委会起草,然后由班级议会全员参与讨论、制定,然后由班委会进行修改,让后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举手表决,通过后,由班主任签字生效,制度来源于学生,学生会更加自觉遵守,对他的处罚,他也会更加心甘情愿的接受。以人为本,着眼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班级事事有制度,班务处处显公正”,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3、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各班级都结合本班实际,本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欲望,发掘学生潜能的原则,组织全体学生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打造,进行宣传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取得共识,首先制定了方向明确、概括力强、富有震撼力、号召力的班级奋斗目标。围绕班级目标,每个小组都要制定小组目标,每个成员都要制定出个人奋斗目标。通过民主讨论,各班都确立了独具特色的班名、班训、班徽、班旗、班歌、班花、班级誓词、班级公约等,从中阐明班级的精神文化,让学生明白班级的建设目标,班级的精神,明白班级发展的方向,从而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和努力的方向。各班还利用教室的墙面,开设了各种专栏,如“目标激励区”、“理想规划区”、“风采展示区”、“学习交流区”、“荣誉展览区”、“温馨提示区”、”班务警示区”、“活动风采区”、“特 全区初中幸福教育推进暨学校文化现场会发言材料

长大舞台” “好人好事榜”“小组擂台赛”等等,通过这些专栏,进一步倡导一种文化,引领学生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充实,这些精神文化要在班级成立之初就有意识地培养,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培育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诠释出班级成员对未来的理想和期望,展示出师生们对班级文化的独特理解。

4、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构建班级活动文化。

塑造班级精神,打造班级特色,需要通过活动来培养。我校各班都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各式舞台,创设张扬个性的天地,让每个学生置身于适合自身发展的氛围之中,尽显风采,通过活动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有的班主任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行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价,如有的班在团支书的主持下开展生动有趣的辩论大赛,就“上网的利与弊”、“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等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自主活动,明辨了是非,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强化了纪律;有的班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查找身边不文明行为,并讨论其危害,通过这项活动,宣传文明礼仪,引导学生举止文明、做文明学生;还有的班开展特色主题班会,同学们就“感恩、立志、安全、文明礼仪、法制、守纪、人际关系”等主题,自己主持,自己编排节目,进行自我教育;各班还广泛开展了趣味联欢会、运动会,经典诵读,班际拔河比赛、篮球赛,“我对班级很重要”、“我才我秀大赛”、“夸夸咱们班”、“夸夸我们身边的同学”、“夸夸我们的老师”等一系列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展示了学生的风采,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和信心,进一步促进了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

如今,走进英中的每间教室,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优雅及个性化的班级环境增强了学生对班级生活的热爱,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中的学生,人人都是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者,人人都是班级文化氛围熏染后的受益者。学校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生的教育由“他律”为主内化为“自律”为主;由“管理约束”为主转为“文化熏染”为主;从文化引领、文化凝聚中,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教育。目前,我们的班主任都已经确立了这样一种理念:班级虽小,舞台却很大,我们要在上面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全力构建好班级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优秀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变得高尚、文明、进取,全面提升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的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集散地、人格的熏陶地、心灵的归宿地”,使班级成为学生真正的“幸福家园”。

幸福及幸福教育 篇3

关键词:特色社区教育 幸福广东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96-01

作为将“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为目标的“幸福广东”建设,是新时期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手段。正如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讲的那样,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社区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必然产物,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全民族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广东省而言,如何在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的同时促进幸福广东建设,无论对党委政府,还是对普通百姓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重要意义

1.1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经济价值

广东省具有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其对于自身劳动技能提高有着迫切的要求,因此,社区教育可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社区民众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并直接进人生产领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1.2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政治价值

社区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是对社区成员相关知识、劳动技能的培训,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平台。社区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这一平台的积极作用对全体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将党的政策、政府的政策进行传播宣扬,提高社区成员的参政、议政兴趣和能力,真正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确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这一重要方式的落实。

1.3 特色社区教育对幸福广东的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社区教育作为最为贴近群众生活的教育形式,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在这里,社区群众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学习,社区也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广开门里,不拘形式地将群众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2 特色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

社区教育的特色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广东省而言,就是要针对社区人员结构特点,经济发展基础,教育资源分布等情况,合理布局,优化组合,适应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2.1 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

针对社区人口组成结构相对复杂的特点,特色社区教育必须要能够充分认清这一形势,在教育内容选择、教育组织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如针对外来人口多的特点,要将技能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内容,提高其就业素质,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分散灵活的方式,适应其日常生活工作的特点。而对于中老年人,则可以将健康培训、运动技巧等内容作为对象,提高中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

2.2 注重社会力量的介入

在管理方式、资金投入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按城乡居住人口拨付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制度,给予社区教育以资金基础。同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探索、鼓励、倡导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对社区教育的资助与参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同时在管理方式上,采取政府引导、社区控制、群众自管的新路子,实现社区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2.3 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构建幸福广东是全体广东人民的愿望。在广东省不仅仅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着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因此特色社区教育必须要将协调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好,落实好。在下步的发展中要能够体现出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建立城乡社区教育联合体系,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3 提高特色社区教育发展之路的策略探讨

针对未来特色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应当在管理机制、教育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以实现特色社区教育的健康高效发展。

3.1 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金投入

在管理方式上要突出广东省经济的特点,建立以政府主抓、社会参与、群众自管的新型管理模式。政府主抓,就是要求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在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社会参与就是要求在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要逐步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无论是资金保障、人力资源、物质供应等方面加大社会力量的比重,通过积极宣讲社区教育的作用,使企业、社会组织发现社区教育的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到社区教育之中。群众自管,就是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不仅仅要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更要主动加入到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中,积极出谋划策,发挥社区教育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3.2 体现教育特色,拓展教育资源

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广东省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积极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挖掘高校教育资源,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广东省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如何利用这一优势使下步社区教育的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如何为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员,提供专业、及时的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发挥企业专业优势。广东省巨大的企业数量、高精尖的专业人才也是其重要的特点,政府、企业、社区要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新办法,发挥企业在市场管理、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特长,促进广东省就业人员的就业,实现共同发展。三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立城乡互助发展机制,发挥城市教育的特点,突出乡村教育的优势,实现两者共同发展进步。

3.3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基础

一要抓好专兼职人员队伍建设。要按照辖区总人口的适当比例,设置社区教育专职人员编制,保证社区教育的日常教育工作能正常运转。二要抓好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要认真动员社区内具有热心教育工作的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教师、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三要抓好社区教育人员的横向交流工作。各个社区教育应加强沟通交流,特别是教育优秀人才的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为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锐鸿.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社区教育的发展与探索[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4):70-74,90.

[2]谢颖.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就业的实践路径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33-36.

幸福及幸福教育 篇4

1. 幸福的内涵

幸福一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幸福不是某种外在的状态, 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所谓幸福观就是基于这种主观体验之上的基本看法、认识和观点;换言之, 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 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以及面临人生挫折和不幸时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和观点。

2.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 他们的幸福观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 也关系到社会发展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1]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 有利于启迪他们科学地规划人生, 踏实、理性地在人生之路上追求理想和目标, 以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诸多挫折、痛苦和快乐, 使之能更好地把握人生幸福、充实有意义地走好人生之路。

二、图书馆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1.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图书馆是学校知识信息集散地、是进行文化传播、文化影响、文化继承和文化创造的重要基地, 是开发大学生智力资源和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被喻为“第二课堂”教育主阵地。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高修养、陶冶情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能。图书馆要通过阅读指导、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创新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等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不断调适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 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促进其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的完美结合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迎接各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2. 图书馆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学业、健康、兴趣、友谊、真诚的爱情等都是幸福的重要内容, 而学业和事业的成功才是最大的幸福。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必然都要经历许多逆境, 但要勇于磨砺自己, 要通过学习与锻炼, 勇敢地面对机遇与挑战, 善于调整自己, 战胜挫折, 争取成功。大学生幸福观的建立, 需要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做支撑, 如“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全力以赴、开拓进取、拒绝浮躁、踏实做事、克服自卑、乐观自信、理性对待挫折、善于拼搏坚持到底、付出自己快乐别人”等等。[2]83所以, 图书馆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知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开阔他们视野、提高他们思想认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为大学生建立幸福观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为他们在各种实践中锻炼自我、感知幸福、重塑自我, 提供最有力的现实指导和帮助。

三、图书馆培养大学生树立幸福观的实现路径

1. 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

“幸福问题其实是一个人生哲理问题, 它是人生科学的集中, 几乎囊括了人生问题的一切。所以大学生幸福观的构建不是了解一、二门学科知识就可以达到, 而是需要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综合发挥作用如:哲学、历史、生理、心理、伦理以及社会学等等”, [3]所以, 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领域经典著作的阅读, 帮助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同时, 图书馆在阅读指导过程中, 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些有益于指导他们学习、生活的优秀书目, 切实将阅读指导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密切结合起来, 提高他们感知成长、获取知识的幸福与快乐;注意以优秀书刊为载体, 充分发挥诸多风云人物的导向、教育、凝聚和激励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 通过风云人物的榜样、培养他们自信乐观、勤奋学习、珍惜感恩、理解包容、学会付出、踏实做事、懂得选择等优秀心理品质;通过优秀人物的成长事迹, 启迪他们认识幸福、把握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 树立永不放弃、拼搏到底、追求幸福的勇气和信心。

2. 定期举办各种教育主题活动

图书馆要定期举办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建立幸福观的教育主题活动, 如讲座、论坛、沙龙、展览、书评、演讲、征文等, 让学生从众多智慧之美、交流之乐中深深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把握幸福。通过系列活动的参与, 锻炼他们既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承认别人的价值, 又能充分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 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克服自卑, 增强自信, 敞开胸怀积极地学习与超越自我, 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图书馆举办的学术讲座, 要偏向于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 引导学生能理性地认识和面对社会压力, 学会心理调适, 能正确认识自己、懂得如何选择, 学会知足常乐。

3.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由调查与访谈发现, 大学生普遍心理焦虑、有压力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他们自身知识与技能的较高要求。因此, 图书馆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要正视这种压力, 懂得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也是正常的, 无须困惑与迷茫, 要积极调整心态, 勇敢地面对现实, 努力提高自身知识与技能, 才能从容地应对这些压力与挑战, 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追求成功、体味幸福;另一方面, 图书馆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提高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技能, 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艺多不压人”, 面对挑战与压力时“准备好了”才会得心应手、理性从容。

4. 加强资源建设, 促进服务创新

人生丰富多彩, 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大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期, 应趁年轻、精力旺盛时积聚起广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好专业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任务, 如果将来一无所长, 工作没有着落, 自然毫无幸福可言。大学阶段的幸福, 应主要体现在为学习、科研和实践而奋斗的苦乐中, 因为幸福本来就不是一种静态的享受而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和创造过程, 它的本质在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

当前, 我国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致力推出“产学研”一体化改革, 在这一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图书馆应紧紧围绕学科建设, 加强高端知识信息资源整合, 构建学科知识导航体系, 建设特色数据库、加强图书馆联盟、打造开放的校校、校企互动平台, 开通移动信息服务, 不断促进服务创新, 为学生提供多区域、多样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使学生在学习、科研、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很快能通过图书馆的帮助得到攻克和解决, 助推他们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帮助他们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感受学习与进取的快乐与幸福。

5.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 是将大学生幸福观落实到感知与体验上来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 高校图书馆在完成学校教育职能的基础上, 走出“象牙塔”, 拓展、延伸自身职能开始为社区服务。图书馆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渠道, 挖掘系院特色,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 通过讲座、培训或其他实践方式给予社区居民以实际帮助, 如通过养生讲座帮助居民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技能培训帮助部分职工实现再就业、通过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中的各种纠纷和困难, 通过志愿者服务给予外来打工人员子女以学业上的辅导和帮助等等。通过这些社会服务, 培养教育学生“幸福的秘诀就是付出自己, 快乐别人”。[2]69付出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也是一种崇高的幸福修养, 当给别人带来帮助或替别人解决了困难时, 内心自然会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这种幸福与快乐既来自别人, 也来自自己。

参考文献

[1]刘梅, 季万苗.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和培养[J].科教导刊, 2011 (1) :2, 44.

[2]沐沐.幸福人生要上的10堂心态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享受教育幸福,建立幸福课堂 篇5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学习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只能来源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舍此别无他径。

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到幸福,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时常在想“这堂课我幸福吗?”、“这堂课我的学生幸福吗?”。这样想的结果却使我很尴尬:幸福,这点滴的感受,就能荡漾无尽的美好,可似乎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幸福的彼岸。因为我们的课堂广泛的存在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一句话:我们的课堂不幸福!

我们的课堂如果不改变,我们的新课改离失败也就不远了。那怎样才能做到“幸福课堂”呢?各式各样的论述层出不群,归根到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水乳交融应是幸福课堂的源流,师生共同创造幸福的语文课堂,才能在心灵沟通中实现生命意义的共同探寻。

(一)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课堂

特级教师王君曾指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职业幸福感”。红烛情怀,桃李芳香,当教师感受到这一切时,才感受了生活的愉悦,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愫,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的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房;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才会自然的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先有快乐的教师才有快乐的学生。也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高分学生,而是他在工作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淡、琐屑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有新意的无限乐趣,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任凭浮躁与喧嚣之风侵袭,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完美着自己的人格。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一种美妙而又无与伦比的幸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热爱,使自己的生命与教书育人的使命紧密相连。她说“老师教课,不仅仅是为了教在课堂,课要教在学生的身上,教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三尺讲台,要撒播做人的良种,让学生记在心里,这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幸福的老师会厌教吗?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交融,使语文课堂绽放幸福之花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唱主角。少部分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互动,自然学生在课堂有不幸福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新教育理念使教师角色由原来的主演变为导演,他要求我们教师的身份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的主宰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特级教师刘志春在执教《将相和》时互动环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接下来刘老师没有报报答案了事,而是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这一问题的解答。

新课堂展现的应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绽放老师的精彩。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他们的满足感、成就感就得以强化。刘老师用他的课堂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学生是轻松的、愉快的,学生的学习是开放的,老师解除了对他们的一些封锁,限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而又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师生之间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鼓励者。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组织和鼓励中,一步步地获取知识,一步步地向前发展。课堂上学生是主人翁体现得非常突出。

因此,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上课不仅仅是报答案,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走近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学生就能真正脱离束缚,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畅所欲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生命中一段心旷神怡的幸福之旅。

幸福之旅能不愉快吗?

(三)幸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清纯浪漫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幸福的语文课堂是清纯浪漫的课堂,清纯的课堂必然是洋溢着情感的课堂。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我们的学生生活,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台上台下死水一潭,课堂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学生曾对笔者说::“通过您的声情并茂的引导,我再读《我的母亲》的时候,从胡适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感动的心里一直想哭

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种子一旦得以播种,便能以最浪漫的心情破除隔膜、摒弃功利,引导学生真诚地走入语文深处,感受文字背后散发出来的生命的芬芳: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是诗歌中的风景,一次难舍的回眸,一个浅浅的微笑诉说着散文的温情,忧伤的《涛声依旧》、素雅的《青花瓷》是在回味唐诗宋词的浅吟低唱,语文是一朵花,它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悄悄的绽放。当我们老师释放我们的激情,叩响了学生的心扉,用一颗真诚的心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思维的火花。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真诚的传给学生。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清纯浪漫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课堂幸福。

哪一个学生不追求浪漫呢?

(四)建设品质课堂。是语文幸福课堂永恒的追求

语文课堂必须立足于语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读、品、悟,教出语文味,学出语文质。我们的有些语文课上,让人感到是知识的杂烩,把音乐、美术、影视一股脑儿地搬入课堂,堆砌在一起,语文课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文味的淡化和失落。我们的老师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以为课堂师生的幸福就是让学生多说、课堂热闹就行,殊不知其实这是对幸福课堂的一种过于肤浅的认识。是“口香糖式语文”的课堂。闻到香,感觉甜,没有营养。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是伪幸福,学生没有获得他们想得到的知识。因而不是真正的幸福课堂。

我们所说的幸福课堂应该是有品质的课堂。有品质的课堂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学习,掌握技能和方法,内化提升情感,在轻松快乐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品质的课堂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而不是“以教定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笔者在执教《斑羚飞渡》时问道:“同学们,下面请读斑羚怎样飞渡的几段,并请你在书上做上适当的标记和必要的记录,读完后请谈谈你最深的感受。”学生读完后,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们能说不喜欢吗?”这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竟然有人不喜欢?因此我说“不喜欢当然也可以,只要你们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学生说:“我不喜欢。我想,斑羚群在有组织的逃亡过程中。表现出了难得的‘舍已救人’的崇高觉悟,表现了难得的‘以老救少’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可能吗?”另一学生马上说:“我也不喜欢,我想,小斑羚太自私了,老斑羚死了换来它们的生,它们跳过后还兴奋的咩叫,好像很高兴,这也太没良心了吧?”坦白地说,在备课时笔者并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到不喜欢本文,但笔者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说:“这两位同学不简单,能分析得如此深刻。这种怀疑精神,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具有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不断涌现新的生成,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有品质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学中会得到极大的自我满意。学生满意是对老师最好的评价,满意就是满足,满足自然就有幸福感。而课堂必然是幸福的。

幸福的课堂学生可能厌学吗?

结束语

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这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在学生的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彰显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门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打造出让人幸福的语文课堂。

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那么,让幸福来敲门吧!

【参考书目与资料】

1、潘文新《做幸福的教师 幸福地做教师》,《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第4版

2、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福建教育出版社07版

3、杨杰《让课堂幸福感回归》,杨杰《人民教育》12期

4、聂水兰《用“情”打造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9期。

5、《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6、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

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陈书强

办幸福教育 享幸福人生 篇6

关键词:幸福教育;多彩校园;实践与研究

“走进幸福校园,体验幸福教育,创造幸福未来。”作为二七区幸福路小学校长,近年来我带领全体师生紧紧围绕“办幸福教育 享幸福人生”这个中心,以创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幸福校园、多彩校园”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幸福教育品牌,突出质量、品牌、服务三大主题,强推六项工程,在幸福教育实践与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一、我儒雅,我幸福(精心打造文明校园)

1.开设幸福礼仪校本课程。低、中、高三本,每周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礼仪,规范一日常规。

2.将文明习惯纳入大队部的常规检查。

3.组建国旗护卫队、礼仪迎宾队。以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

4.扎实开展每周主题班会及校内外德育活动。

5.学校在显著位置成立失物招领台,拾金不昧及诚信招领在我校已蔚然成风。

2012年1月,幸福举行了“红领巾润童心,幸福娃绘新年”新队员入队仪式。2012年1月9日,《青年导报》报道了幸福“红领巾润童心,幸福娃绘新年”新队员入队仪式。

2012年3月,幸福开展了“120天使‘急救小处方’擦亮幸福孩子的眼睛”讲座。

2012年4月,幸福在全校师生中启动了“爱地球、爱节约”活动,号召师生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012年9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我自信,我能行”新一届大队委竞选活动。

2012年11月,我校三年级师生把义卖活动8000余元现金及实物全部捐献给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公交车上让座、社区尊老爱幼、见人主动问候等儒雅文明举止已成为幸福娃的日常习惯。

二、我读书,我幸福(倾力构建书香校园)

一个人的成功和他儿时的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校园不仅课堂内书声琅琅,课堂外、校园内也应该到处传递着书声,充满着书香。

1.制定书香校园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校书香建设的目标、步骤及具体要求。

2.悬挂条幅,利用校讯通、电子屏等,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建设宣传氛围。

3.开设“校园班级开放书吧”。学校在北楼、西楼每个教室前建了28个“校园班级开放书吧”,该书吧采用班级负责、学生管理、完全开放模式供学生读书,学生足不出楼,就可以看到自己喜爱看的图书,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诚信习惯。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如,每月的读书小明星评比、每学期的读书小状元评比、每年的好读书家庭评比等。

三、我学习,我幸福(全力打造幸福校园)

1.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幸福

(1)人人参与,探索“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探索多彩“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点。经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专家论证,幸福课堂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幸福课堂的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为推进幸福课堂的研究,我校在春秋季节举办了两次幸福杯课堂大赛。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多彩课堂文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学区(共同体)携手,加强“多彩课堂文化”建设

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同享,携手共赢,我们第二学区(幸福路教育发展共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继学区大教研之后,我们又组织了“幸福合作,构建多彩课堂”大研讨活动。我校的张华、王铁瑞、张艳勇、李媛老师、永安街小学的吕丽雅老师和实验小学的郑瑾老师分别上了研讨课,共同探讨如何构建“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多彩课堂。

(3)加强培训,重视教师课堂专业化成长

我们多次邀请郑州市市级以上名师到校作课及讲学,让教师们时时不忘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学校坚信,培训就是最好的福利。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就是在成就教师。一年来,学校选派40多名骨干教师到北京、南京、杭州、台州参加学习培训,选派青年教师观摩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组织外出听课学习达60多人次。

2.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幸福

校园环境也是一门课程,为争创郑州市现代化学校,一年来学校投资先后建成了“幸福三风一训墙”“幸福荣誉墙”“幸福导航墙”“幸福良好习惯墙”“幸福花开”“幸福艺术长廊”“郑州文化系列介绍”“阳光操场”等景点,高标准配置了录课室、微机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教室、图书室等功能室,让学生在好的环境、好的文化中时时体会到幸福。

四、我多彩,我幸福(用力打造多彩校园)

幸福校园也是多彩的校园,精铸第一课堂,开足开齐国家、地方课程,盘活第二课堂,一年来我校先后成立了幸福阳光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红樱桃”艺术团、“幸福雨”文学社、幸福外交家俱乐部、数学智力拓展营、幸福电脑工作室、书法、铜管乐队、舞蹈等10多种团体,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促使每位学生做到最好的自己。

据统计,过去的一学年教师有100人次在国家、省市区获奖;学生有260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因真诚而温暖,因品质而芳香。而今的幸福校园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用心体会,幸福就在身旁!以上是我对幸福教育的一些认识与做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

幸福教育塑造幸福人生 篇7

我是清丰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 同时也兼任清丰县幸福路小学校长。这两个学校, 一个是培训教师的, 一个是教育学生的。我们本着幸福教育的理念, 实施积极教育, 实现让每一个生命幸福成长的目标。通过这几年担任小学校长教育学生的经历以及这几天的学习, 我有很大的收获。从这次学习培训班里面, 我学到了“四三、五个一”。“四”是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教授讲的四个角色教育:教师、班主任、家长和校长。“三”是三种教育比较:中加教育比较、古今教育比较和全国优秀校长的教育比较。“五个一”: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工程, 一种学校文化, 一种悟学理念, 一种法律意识, 一种现代教育技术。

我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年的校长经历, 担任过五年初中校长、五年中心校校长、十年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和三年的兼职小学校长。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 我认为校长应该做到以下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校长要走进课堂。我们的课堂不单单是国家规定的课程的课堂, 还要设置一些兴趣课堂, 贯彻立德树人, 培养优秀的学生、幸福的学生, 打造幸福的课堂。所以我提出了要实施“六生教育”。一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要排在第一位, 就是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 要让每一个生命幸福, 让孩子珍爱生命, 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二是生长教育。生长教育是让孩子懂得你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怎样从一个受精卵长大, 慢慢长大, 成人, 成才。三是生活教育。让孩子懂得生活, 生活即教育, 让孩子去热爱生活。四生存教育。让孩子知道如何生存。我们2015年新版《中小学生守则》里面第八条就是说要“珍惜生命保安全”。五是生涯教育。让孩子从小立大志, 成大器。六是生态教育。新版《中小学生守则》里面第九条是“勤俭节约护家园”, 教育学生“爱惜花草树木, 节粮节水节电, 低碳环保生活”, 让孩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保护我们的人文环境。

第二个方面是校长要走进每一位教师。作为校长, 走进教师, 我觉得应该做到两大方面:一要与教师共同做七项修炼, 二要实施九个和谐。这七项修炼:一是微笑。校长要常常把微笑挂在脸上, 让每一个教师微笑, 让每一个学生微笑, 因为微笑是积极情绪的体现。二是练习科学发声。我们教师的职业病就是咽炎, 怎样治好这个疾病呢?只有练习科学发声。大家听, 我站在这里其实用的是腹式呼气, 气沉丹田, 用气来发声很轻松, 而且声音也很有磁性, 很有穿透力, 吸引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在看着我, 我也在看着你, 我们在进行心灵的互动、心灵的沟通。三是要有言语基本功。我不说语言, 语言是文字的, 会说。教师不单单会说、会讲、会肢体语言, 而且还要会倾听, 去倾听学生心声, 学会察言观色, 看每一个孩子, 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动向、动作和眼神, 来深入到孩子的心目当中, 这就是言语基本功。四是写字的修炼。相由心生, 同时字也是由心生, 一幅字也能彰显一个人的风貌。毛泽东的字是气势磅礴, 所以他就是奇人、伟人。所以要让教师认真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五是学会养生。比如说喝水, 让教师每个人准备一个杯子, 在不渴的时候就喝, 慢慢地喝, 喝上一小口, 含在嘴里, 三五秒钟之后, 慢慢地咽下去, 琼浆玉液啊!包括饮食这是这样。六是健身。教师可能没有时间锻炼身体, 我就让教师把锻炼身体融入到生活当中, 融入于工作当中, 与学生共同做课间操。我们平时上课站如山, 坐如盘。站, 是山式站姿, 两脚侧并拢, 膝盖微微上顶, 尺骨上提, 尾骨内收, 展肩挺胸, 山式站姿。再看坐姿, 我坐在这里听课, 基本上就是这样坐的——竖直脊柱, 如果累的时候可以慢慢地向靠背躺下来, 休息一下。还有, 我们平时走路用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体式呼吸……这样教师就在工作当中、生活当中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七是静心基本功。要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如何静心?让教师学会放松, 学会心静。所以我们平时举办一些心理沙龙, 让教师学会放松, 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 从而实现九个和谐。一是实现教师与自己的和谐。我们学校每次教师过生日, 大家围成一个圈, 教师站在中间, 大家都伸出大拇指, 一起喊:“×××我爱你!”“×××我爱你!”大家都喊得很激动, 比蛋糕还要香, 还要激情万丈。所以在这个特殊的环境, 让每个教师都有激动, 都有激动的时刻。二是让教师与自己的家人和谐。与父母和谐, 与丈夫和谐, 与妻子和谐, 与孩子和谐。三是让教师与领导和谐, 如何与领导相处。四是让教师与同事和谐。五是让教师与家长和谐。六是让教师与学生和谐。七是让教师与社会和谐。八是让教师与自然界和谐。九是让教师与自己的职业和谐。特别是职业和谐, 就是如何让教师有一种职业幸福感。我每年都让教师全员参加培训,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教师, 班主任培训全体参加, 语文培训全体参加, 数学培训全体参加, 音体美培训全员参加,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员参加, 家庭教育全员参加。因为教师不仅仅是德育教科书, 而且还是百科全书。

第三方面是校长要走进学生。校长不是官, 不能用当官的心理来当校长。所以校长不单单要走进教师, 而且还要走进学生, 积极引导孩子, 积极教育学生, 实现学生的积极人生。所以我每天有“五个坚持”:第一, 每天早上起来迎接第一个学生和第一个教师, 用微笑迎接他们, 然后迎接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到学校。第二, 与学生同在蓝天下, 迎着太阳升国旗, 这就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 我们《中小学生守则》中的第一条。第三, 每天走在学生中间, 要叫得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叫出他的正能量, 解读他的名字正确的方面、积极的方面, 叫出这个孩子的未来和前途。校长是能量, 不单是人, 是能量场的互动者。第四, 每天与学生一起做课间操。我认为, 课间操是校长的公开课。在课间操上, 校长要走动做操, 用大拇指激励每一个学生, 激励每一个班级。当我点大拇指的时候, 点在二 (1) 班, 我们的主持人就说:“二 (1) 班的同学跳得非常好!跳得非常整齐!校长在表扬你们!”然后二 (2) 班也是这样, 也很整齐。这样下去, 一节大课间让每个班的学生都积极向上。第五, 每天放学, 用微笑、摆手势送每一个班级的同学。我常年坚持, 有时候用左手, 有时候用右手。为什么用左手?我站在左边, 孩子举起左手, 因为用左手可以活动活动他的右脑。为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西方的比较多呢?因为西方人吃西餐, 刀叉并用, 我们的老祖宗只用一只手, 长此以往, 我们忽视了左手的利用, 所以开发左手是要开发右脑, 从而全脑开发, 让每一位孩子全脑智力提升。

第四个方面是校长要走进每一个家庭。作为校长, 不单单要走进每一位教师的家庭, 而且还要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 开展家庭教育, 推进教育改革, 构建幸福家庭。我们幸福路小学有两个好的做法:一是教育沙龙, 二是教育实践周。学校每天下午都有家庭教育沙龙, 一个小班, 四五十个学生的家长, 都在班级里进行一种体验式的家庭教育, 不是像今天这样的报告式, 让他们都在体验中学习, 体验表扬、鼓励、赞扬、欣赏有什么感觉, 批评又有什么感觉。感受了之后, 他们就会慢慢地知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怎样表扬自己的孩子, 怎样鼓励自己的孩子。每个学期还有一个教育实践周, 这是借鉴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的经验。李晓琦校长推行的是教育实践周, 我拿回来让我的学生就有个“幸福教育实践周”, 还让家长也来。这一周, 不但是学生的, 也是给家长一个家庭教育亲子活动周, 让家长也来上课, 学一些家庭教育、心理教育和教育方法, 亲子互动, 这样既拉近了家长和学生的关系, 也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关系。

幸福及幸福教育 篇8

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

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张毅

幸福,是人们挂在嘴边常常谈论的话题。但从学理上来说,幸福并不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幸福”完全是一回事。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幸福指的是一种“主体的主观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吗?那么幸福感又是什么呢?也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环境与人的内在尺度相符合的状态”[1],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通融区。幸福,说到底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追问,但其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于一定的客观现实状态。那么,以对人的关怀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学理应要关注人的幸福和幸福生活,又能为人之幸福做点什么?我们又怎样进行幸福教育?

人之心理的感受能力。幸福感趋向于主观性、个体性、具体性,是具体生活中的单个人对其生活现实状态的感受能力。但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感受到幸福,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体价值观念的偏离,另

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对幸福感受能力的缺失。

所以,幸福感除了要具有客观的满足人的需求的状态以外,还需要根据主体的价值观以及主体的自觉意识能力。这样,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环境时会具有不同的幸福感,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面对相同的环境也会具有不同的幸福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幸福与幸福感就如同本质与现象一样,本质需要通过现象来表达,但表达本

一、幸福与幸福感

对幸福的认识,首先要搞清楚幸福与幸福感的区别与联系,如将之混淆,就无法谈论幸福与幸福教育。

幸福,是一个既需要扎根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又需要进

行抽象的价值范畴。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社会阶层中,幸福具质的现象并不被人们普遍发现。有自身的客观普适性,是受社会大众群体所认同的一种生活

由此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言其生活是否“幸福”或日子过的怎么样时,既可能指的是一种客观的幸福状态,也可能指的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幸福感。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经历和对幸福的感知水平不一样,致使幸福感具有很大的相对性,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样。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心理条件下,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个体对来自环境或自身的心理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状态与境遇。它趋向于客观性、社会性,属于一种根植于生活实践中的真实性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最高的善”,“至善”就是真正的幸福。

“最高的善”、“至善”是人的理想追求,是人的一种坚持不懈、无限的追求,此追求的永无终点才使人之为人,使人活在路途之中。但是,并不因此而使幸福的概念缥缈无踪。从现实性上来说,幸福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获得满足的现实状态。人的生存是区别于动物本能适应环境的存在,是积极向上的、诗意的存在;人之发展是指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人在对理想追求的路途中,有符合这样的一种现实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生活。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所以,幸福是一种客观存在。

幸福感是主体对具体客观实在的心理感受,具有一定的主体客观性。客观实在要能切实地引起主体愉悦的情绪体验,即主体要能真正感知到幸福,需要具备两个条

显然,幸福感就是对客观实在之幸福的感知,强调的是件:其一,如前所述,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确实生活在特定社会阶层所认同的客观幸福之中,得到对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即社会能提供满足个体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条件,使其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其二,还需要个体在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具有对这种幸福生活的感知能力,个体达到一定的对幸福感受水平。

二、“幸福教育”界说

只有清楚了幸福和幸福感,才能很好地理解“幸福教育”。由上述可知,幸福具有相对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但幸福又不是恒定不变的,幸福的变化状态决定于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就是说,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幸福感其实是一种主体的意识能力,前提是在“幸福”的环境下让主体的生命向自然敞开,无压抑地自由生长,提供一种“过程”的幸福,才能让幸福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接受幸福熏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这样看来,我们在教育学上常说的“幸福与教育”或“幸福教育”中的“幸福”,其实包含了上文所说的“幸福”和“幸福感”两层含义。一方面强调教育过程的幸福,另一方面也指出要为明天的幸福生活而教育,具有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教育理想。由此,“幸福教育”的本真内涵我们就可以揭示为:第一,是指“幸福的教育”和“教育的幸福”,即教育首先要是幸福的(这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一方面,学校要从校舍“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软件”配备两方面来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还要在使人感到愉悦、幸福的场景下展开为前提,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和学生都能沐浴着幸福,并使学生在此情景下自觉地提高自己感受幸福的水平。这样的“幸福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是让学生向“善”,具有“善”的情感,并培养其感受“善”的能力,同时还熏陶学生具有主动传递“善”的自觉意识;第二,是指“为幸福而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幸福教育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当下的“幸福的教育”,更是师生一起在幸福的教育过程之中展望明天的幸福生活,携起手来共同为之创造。这样的“幸福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是使学生求“真”,开发学生的心智,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为明天更好地改造世界、创造幸福,为成人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感知幸福的诗性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一方面源于自然,属于自然;另一方面,人又要超出自然。所以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工具性存在,是一种经验存在,也是一种“趋乐避苦”的利己性存在;同时人的存在又是一种目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一种诗意审美的存在,因为人又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2]。教育的存在理应要满足于人这两方面“存在”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首先是要具有诗意性的教育过程。这样的教育过程,是使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发掘其生命中的“最高的善”。也就是说,幸福的教育过程首先要保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学校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教育环境,其中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的素养等;另一方面,在教学理念上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改变传统“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异化成盛放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起生命活力”,把课堂幸福和快乐真正还给学生。

诗意性的教育是富有浪漫色彩的教育情怀,强调人的激情、生命感,肯定潜意识的智慧。所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要“归于自然”,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3],这样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才是幸福的教育,使儿童善良的天性得到保护,并使之得到自由的发展。因为从儿童的存在和天性来看,儿童是诗意的存在,同时也是探索性的存在,是充满着梦想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成人不是要利用外界的力量有意、无意地扼杀儿童天性中智慧的火花,而是充分利用外界的环境使其心灵的智慧得到充盈,帮助儿童智慧之树自由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幸福的心灵是儿童幸福感的源泉。

四、创造幸福的知性教育

具有诗性的幸福教育是不是就是幸福教育的全部呢?显然不是。幸福教育同时还需要施以知性教育,使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是最高的善”里面的“善”,也是融道德与智慧于一体的人性之完成。完整的人性应该是融德性与理性于一体的人之为人的品质,幸福教育应该是在培养儿童德性的同时,要自觉发展儿童的理性。如果说诗性教育是侧重于提升儿童的德性的话,那么,知性教育则主要在于培养儿童的理性。

从某种层面上说,人是生物世界的一分子,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来源于生物界,但借助思维和劳动,又超越于生物界,创造着人类自己的幸福,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人之为人首先是个“生物人”,也是个“经济人”。英国经济学家边沁(J.Bentham)认为:“人类就像一部活生生的‘损益计算器’一样,每个人皆忙碌地安排着自己的行动,以使他的加减计算器从这种行为中获得最大的幸福。趋乐避苦是人的普遍规律,只有体现在苦乐之中的个人利益是具体的、实在的。个人能唯一信赖的,也就是他自己的利益。因而,任何个人行为以及所有社会现象都服从这条规律。”当然我们不能把边沁所说的误解为是在强调个人利己主义,而应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评判功利原则———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标准。显而易见,作为“经济人”,一定需要具有高度理性的人,在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他人创造着幸福,为他人服务。

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脱离了社会的人就会降位到生物层面上的“人”。只有共建出群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才能具有真实的前提,并且,群体的幸福才真正是个体所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群体的幸福为个体的幸福提供了保证和理想追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是生物人、经济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幸福是以群体幸福为基础并与之和谐统一,而群体的幸福需要每个个体通过对自然和自身的理性认识,进行合理的创造,这一切都必然要求对人的理性精神的培养。其中实用理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性形态,人类最基本的、最早的教育形态也是实用理性教育,也就是为人类更好生存的教育。因为理性的产生、形成,是人类千百年来积淀、博弈、选择的结果。以理性为根本的知性教育,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要密切地与当前及未来生活的实际联系,普遍提倡对个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作为价值形态与价值创造的统一,幸福不仅仅意味着感性需要或诗意理性的满足,而且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形式。

五、畅想理想的幸福教育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而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幸福同样离不开群体的幸福。如果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群体的幸福,来谈论个人的幸福,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幸福,是一种奢望。再者,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与为人谋求幸福的教育二者之间不仅是不相矛盾的,而且是内在一致的。所以,理想的幸福教育理应是教育目的的应有之意。

理想的幸福教育应该是诗性教育与知性教育的内在统一体,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教育实践中必须要处理好诗性教育与知性教育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既要保证教育过程的幸福,更要使教育结果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其实,理想的幸福教育的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之间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因为幸福的教育过程为学生心智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人生目标的树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在未来对幸福生活的创造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技能储备;幸福的教育结果反之又为幸福的教育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和理论支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即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必然地,以发现、创造幸福、享用幸福为核心的幸福能力的培养在幸福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何况,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更需要具有幸福能力的人去创造幸福。幸福教育是联系教育与生活的纽带,幸福教育不是对生活本身的简单回归,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又要超越于现实生活。再者,就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而言,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现阶段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解决要依靠科技的发展、人的创造幸福能力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更好地拥有幸福教育。我国当前教育必须在重视以“科学知识”教育为核心的知性教育下,通过诗性教育对精神的灌溉才能使幸福教育更加丰满。

界境遇的超越[J].教育科学,2007(2).

[2]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3

[3]卢梭.爱弥尔(上卷)李平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4,216.

!责任编辑:白文军

参考文献

[1]张忠仁.幸福教育的目标:内在尺度对外界境遇的超越[J].教育科学,2007(2).

[2]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3

幸福教育与教师的职业幸福 篇9

在职业文化认同中享受幸福。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 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地位, 改善教师待遇, 关心教师健康, 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学生家长和家庭要打破功利主义成才观的桎梏, 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创造。只有这样, 才能使广大教师享受教书育人的神圣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在职业品位提升中体验幸福。要让教师成为学校和教学的“主人”, 激发其主体意识和工作潜能。要确立发展性评价, 倡导行动研究, 加强参与式管理, 形成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谐融洽、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 让广大教师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尊严, 这样, 教师的职业劳动才会从负担转为快乐、从压力转为动力、从职业倦怠转为职业幸福。

要构建幸福的心理调节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要更多地关心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 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疏导工作, 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抗压力, 塑造其洋溢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散发春天活力的心灵。要支持教师参加文化娱乐、健身锻炼等有益身心的活动, 让教师在学校这个情感依赖的“精神家园”中, 找到高效工作的“润滑剂”和“减压阀”。

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铺路搭桥, 让教师与学生一同快乐成长。要通过创优争先、树立典型, 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人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要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自我, 搞好职业规划, 与实施素质教育、倡导“教育家办学”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升华教育艺术, 展示职业素养。

在职业理想实现中创造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应该在实现职业理想的实践中收获。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手段的人, 会更多体验到来自职业的压力;而热爱并将其作为生命信仰的人, 则会更多体验到快乐。只有坚定了终身从教的信念, 才能形成理性和自觉, 把个人价值、本职工作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淡泊名利、坚守杏坛, 敬业尽职, 用情用心。

要增强职业技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 更要有“长流水”。只有与时俱进, 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 让“知识内存”不断更新、升级, 才能因时、因情、因材施教, 在保护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意义和人生意义建构的幸福旅程。

要勇于职业创新。要适应时代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 坚持教育的人文本性, 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方式, 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任务和内容切实内化为学生的兴趣、习惯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这样, 才能在幸福中传递教育、传承文明。

幸福及幸福教育 篇10

读着王君的 《 教育与幸福生活》 , 心中纷繁的情感在澎湃, 在交错。 读罢全书, 蓦然回首, 惊喜之感化作了上面这句话。 这本书给我送来了什么呢?

沉淀着思考, 深深的回眸:读一部专著, 阅三年教育人生, 带给我的启示如此铭刻———

深刻而痛苦的感悟:

( 一) 教师与名师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有人认为从普通教师到名师是一段遥不可及的距离, 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实现。 掩卷沉思———

1. 教师与名师的路程只在一线之间

教育实在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 教育的本质或者说生活的本质就是细节, 而任何一个细节的流失都会导致教育成为空中楼阁。 琐碎的不能再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小事,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尽皆知的育人道理,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司空见惯的情感体验, 竟被王老师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 谢谢你交作业》《 我给孩子们的一次期末评语》 ……试问哪一名班主任教师不是每天辛勤的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但却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把它演绎得如此美轮美奂, 让这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一部著作。 如果你把教育中的每一项工作都用心去演绎、去思考、去记录、去坚持“, 名师”称号一定会属于你。

2. 教师与名师的距离只在一念之间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吗? 我的教育生活的灵感与做法能登大雅之堂吗? 能被专家认可吗? 能成为我成为名师的资本吗? 之所以没成为名师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意念中从没有过这样的期盼, 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许多研究就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 我之所以有底气完成这一本书的整理, 是因为我可以自豪地说, 这三年, 实在是我和这些孩子一道发现、创造、享受了幸福的教育生活的三年。 我渴望在这本书中展示的, 就是这样一种幸福生活得以产生的令我回味不已的温馨过程。”“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句朴素的话让我们看到一念之间你可能就成为了名师。

( 二) 文章与专著之间的路程有多长

也许有人历经一生也无法成就一本专著, 然而读过这本书后, 我的答案却是:随时随地你都在完成你的专著。 王君老师3 年来为孩子们留下了100万字, 平均每天千字。 对三年班级生活的记述, 是无功利的, 每一个字都不是靠行政命令憋出来的压出来的, 而仅仅是因为这三年的生机盎然的班级生活不断地温暖着她, 震撼着她。 我们许多教师每天也在靠着兴趣和热情做着平凡的工作, 为何不去记录它, 为何不去成就自己的专著?

( 三) 唯美而敬慕的感叹:教育生活与激情文字的舞蹈有多美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常常在想:什么是语文老师的美?我最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并为之努力追求这样的写作风格:既有真实厚重的内容又有激扬唯美的文字。 读着这部书中的文字我时刻被这样的美熏陶着、感染着、 激动着……教育的情怀当是诗, 教育的文章当是诗, 这就是语文老师的美吧!

1.深邃的思考是美之魂

纯粹的摆弄文字游戏的文章是肤浅的。 深邃的思考是文章的灵魂, 是它创造了教育的灵感, 生发了俊丽的文字, 让读者享受了阅读的幸福。 有这样一节课, 王老师在去教室之前, 在衣橱前静默了好一会儿, 拿出了挤在衣橱最里边, 已经3年没有穿过的典雅而庄重的一条长裙。 因为那天是“ 9·18”国耻纪念日。 她先让一个孩子朗诵了《 重庆时报》 上的标题新闻《 全国百城今夜“ 警钟长鸣” 祭国耻》。 然后谈了暑假中一个人在深夜重看《 苦菜花》的感受, 又读了文章 《 9·18, 历史在此沉思》。 她说“: 孩子们, 你们认真听, 老师不需要你们起来谈任何感想, 你们只需要记住文章中的史实。 是的, 只要能够记住这些史实, 今天王老师就没有白穿这条长裙。”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解读, 对教育行为的深刻思考是王老师执着于执笔著文的行动源泉。

2.深厚的功底是美之蕴

我们与名师的差距还在哪? 读过著作, 我的深深感受是:差在文化积淀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不断汲取营养, 用文化积淀支撑起自己的灵性,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才能使一个人走得更远。 作为一个多年高年级班主任教师, 我曾经送走一批批的孩子们, 心中的情愫不知如何说清。 读完《 孩子, 我是你青春的倒影》 , 立刻激起我的共鸣, 感怀老师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 孩子, 我是你们的倒影。这3 年, 我和你们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我活蹦乱跳地跟在你们的身后。阴霾密布的日子里, 我默默地跟在你的身后, 我匿了容颜, 隐了身形。 你看不见我, 但其实我依旧时刻追随你的脚步, 一分钟也未曾远离你的视野……”

这样深情款款的文字, 这样深蕴唯美的抒发。 我被震撼了。 这样的文字出自何人笔下?我们可以读一读王老师的这段文字:“ 我早就被母亲的美震撼了, 我扑倒在母亲的裙前, 泪流了一脸一身……孩子, 仅仅有‘ 尊重’是不够的啊! 没有对中华文化、 没有对唐诗宋词狂热的爱, 炽痛的爱, 中华民族也将永远找不回孕育了唐诗宋词那样的伟大的时代。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挚爱才能积淀出如此深厚的功底啊。

3.深刻的情怀是美之灵

一个孩子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注定将面对无数次考试, 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看待“ 月考”“ 期中考”“ 期末考”? 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雷霆万钧地痛斥一番, 亦或是漠然视之? 一次月考下来王老师在想:我该如何把这个“ 噩耗”告诉孩子们。 于是王老师在心头搜索并把毛毛虫的故事讲给了孩子们, 并告诉他们认认真真地去作一条可爱的毛毛虫。 不异想天开, 不投机取巧, 不依附别人, 聪明又勤奋, 无惧秋雨冬雪、寒风酷热, 在四季交替中克服一个个困难, 带着自信安然成长并不断自我完善, 直到变成美丽的蝴蝶, 然后翩翩飞过大河, 到达幸福的彼岸。 这样灵动巧妙的比喻是教育方法与文字完美的融合, 这是“ 载歌载舞”的教育。 我们知道了:载歌载舞的教育是弯下腰来和孩子对话; 载歌载舞的教育是走进孩子的心灵; 载歌载舞的教育是和童心一起突围。

4.深挚的激情是美之韵

王老师激情舞动文字, 表达情感, 让她的文章具有美的韵律、情致。 普普通通的日子在她的笔下也是那样别致精美:我破译不了许菁这个小丫头。这个小矮子姑娘满脑子的奇思妙想。 她要哭就哭要闹就闹, 她挖苦鲁迅不满冰心, 她嘲笑应试讥讽现实。 她振振有辞离经叛道, 她指点江山不畏不惧。 因为她, 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教材反思; 因为她, 我的厚厚的《 青春之语文》 一书才有了独立的思想和灵魂。 一个12 岁的小丫头给了我批判的勇气和论辨的决心。 哦, 原来思想和年龄无关, 身高和崇高无关。 生命的活力来自于挑战一切。

上一篇:成人肾病综合征下一篇:治理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