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对等

2024-07-29

语言对等(精选十篇)

语言对等 篇1

商务英语是商务活动中的一个社交手段, 其被划分为功能性语言中的一种, 并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 国际合同、国际金融场合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其对翻译信息的对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在此背景下, 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信息翻译过程中必须严格遵从商务英语语言特点, 实现信息对等翻译目标。以下就是对商务英语语言特点与翻译信息对等的详细阐述, 望其能为当代商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商务英语语言特点

(一) 词汇、句式及语篇特征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商务英语词汇特点首先表现在严谨性方面, 即商务合同及商务金融均对翻译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在此基础上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信息翻译过程中必须力求词汇使用的准确性, 避免翻译信息失误行为影响到整体翻译质量。此外, 在商务英语语言中还强调了词汇的专业性, 即由于商务英语涉及到了多个学科领域, 因而在商务理论实践中必须强化对专业词汇的应用, 以此来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水平。如, stock holding (库存) 、underwriters (保险商) 、anti-dumping measures (反倾销措施) 等等均为商务英语专业词汇。

而商务英语句式及语篇中更为强调语句的简洁性、连贯性。例如, 在翻译报盘信函开头语:Referring to your letter of June18th we are pleased to make a quotation on the Dolby Tablecloth as the following specified时即可简单的翻译为:有关贵方6月18日的来函, 我们高兴地就多比台布报盘如下。此种翻译方式凸显出了商务英语句式及语篇翻译的准确性, 因而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必须严格遵从相应的翻译原则[1]。

(二) 文化特征

商务英语语言还具备一定的文化特征, 即人们在利用商务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 且将本国民族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及风俗文化融入到商务英语中, 并通过商务活动的形式将其传递出去。但是由于不同民族间的信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因而其所呈现出的商务信息必然会对商务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 中国电池品牌“白象”在英语中则被翻译为无用之物, 从而在此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导致产品销售出现滞销的问题, 继而影响到整体销售量。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民族文化特征将影响到中外翻译的一致性, 因而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对商务信息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文化特征来开展翻译行为, 由此避免不规范翻译现象影响到整体翻译质量。

二、翻译信息对等分析

(一) 译文与原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商务合同中对翻译信息的对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翻译人员在信息翻译过程中首先应确保表层语义信息的对等性, 继而由此避免深层语义信息的延伸影响到人们对商务合同中法律文本内容的理解。如, 在翻译All disputes arising out of the performance of or relating to this contract shall be settled amicably through negotiation.商务句式时及应遵循表层语义信息对等的原则, 将其翻译为:凡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 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此种直白的翻译方式更为便于人们理解, 并致使人们更为全面的掌握到相关的法律条例。此外, 译文与原文语义信息的对等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在信息进行信息翻译过程中遇到深层次问题时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掌握到原文中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信息, 继而确保对深层次信息翻译的准确性[2]。

(二) 译文与原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译文与原文风格信息的对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第一,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在对原文信息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对原文信息进行通读, 并掌握到原文的风格及特色, 继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原文风格的因素, 且将其贯穿于翻译始末, 最终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第二, 为了达到译文与原文风格信息对等的目标, 要求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应确保语言使用的简洁性, 由此来凸显出商务英语的实用文化;第三, 由于英语语言中比较注重对礼貌用语的使用, 因而翻译者在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亦应在保证文体正式性的基础上秉承其礼貌用语的使用特色, 最终传达对等的礼貌信息, 并由此推动商务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 译文与原文文化信息的对等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秉承着译文与原文文化信息对等的翻译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而其文化对等翻译目标的实现要求翻译人员应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其文化背景, 继而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将语言间的差异性控制到最小, 且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并满足译文与原文文化信息对等的信息传递需求。例如, 闹钟“金鸡”品牌在进行海外销售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文化间的差异性差异性影响到产品的销售量, 其将品牌商标译名为“Golden Rooster”后销往海外[3]。

结论

综上可知, 商务英语翻译信息的对等性决定了整体翻译质量, 因而在商务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民族文化间差异性因素的影响, 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应强化自身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特色的理解, 继而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保持译文与原文文化、语义及风格的对等性, 继而由此促进商务活动的有序开展, 并提高译文翻译的准确性, 且避免语言使用错误行为的发生影响到商务信息整体翻译水平。

摘要:近年来, 商务英语被广泛应用于商务活动中, 而其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且由于商务英语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 因而对其语言特点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有助于翻译信息准确性的提升。本文从商务英语语言特点分析入手, 并详细阐述了翻译信息对等的条件, 旨在其能推动翻译工作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能深化自身对信息对等问题的认知, 继而展开规范化的翻译行为。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翻译信息

参考文献

[1]沈阳.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信息对等之我见[J].英语画刊 (高级版) , 2015, 12 (08) :90-91.

[2]姜腾晖.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宣传手册英译[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4.

语言对等 篇2

内容摘要:商务交流中离不开语言,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因此对商务英语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了解其特征,就有可能会引发歧义,最终导致商业活动中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证信息功能上的对等,发挥商务英语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了商务英语翻译中信息对等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中如何保证信息对等。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特征翻译信息对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越来越多,而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可以说商务英语的出现是国际贸易合作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务活动中所有的语言交流(包括面对面交流、书面合同等)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没有任何一场交流可以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为了使语言更好的为商务活动服务,人们对商务英语特征及其翻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保证信息对等,是所有译者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商务英语语言特点

1.专业性特征

专业性是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最大区别,其涉及到国际贸易、涉外保险、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其中所使用的一些专业术语基本上在国际上通用,意义相对精准,仅仅从专业术语的角度来说,基本上不会出现歧义,而且其中不包含个人感情成分,只要了解专业知识,不借助上下文也能够理解。其中单据、合同以及协议等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将原文准确的表达出来,做到清楚透明。专业术语的释义具有单一性的特征,基本上不存在一词多意的情况,如果翻译成其他,就违背了商务英语翻译原则[1]。

对于非专业性词汇而言,商务英语中所使用的词义一般为该词语的非常用性含义。例如,borrow常用释义为“借”,而在商务英语中一般被译为“引进”,如引进技术、引进投资等;corner常用释义为“角落”,而在商务英语中一般被译为“垄断”,作为动词使用,“corner the market”就可以译为“垄断市场”。同时,商务英语中会涉及到时间问题,如合同签订时间、有效时间等,这是商务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因此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普通英语在时间表达上有含糊性的特征,很多时候指向不太明确。例如,在翻译“一个月内”这个时间概念时,普通英语会直接说“in a month”,虽然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是这个意思,但是商务英语在翻译同样一句话时往往更加严谨、专业,会译为“in one month or less”。如果在日期时间上翻译错误、有遗漏或者是表述的不够专业,可能会带来很大不便,甚至会导致合作失败,造成经济损失。如果发现汉语原文中存在这方面缺陷,译文中一定要加以补充,将原文想要传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保证二者信息的一致性,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商务英语用词非常准确,这也是专业性的表现,对于一些固定文书,只要按照行规直接翻译过来即可,将内容表述完整,将含义准确表达出来,例如,CIF直接翻译为到岸价,不必再去研究其他译法,这已经是最准确、最专业的翻译。

2.正式性与严密性特征

商务合作中会涉及到一些合同、单据等,因此所使用的语言一般都非常正式,与一般英语口语表现出很大差别,基本上接近于书面用语,非常庄重。与日常口语中的常用词相比,其会更多使用生僻词,同时会用复杂短语来代替口语化介词,例如,使用“购买”一词时会用“purchase”而不是“buy”,使用“开始”一词时会用“commence”而不是“start”。古词语在商务英语中也经常被使用,由于贸易合作方来源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上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容易产生歧义,引发误解,因此使用古语言时一定要注意严谨性。虽然古词语不能满足通用要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合作中的严肃意味,其与正式商务英语在功能的严密性要求上是对等的[2]。

3.文化性特征

商务活动中所有的语言交流都是将文化作为背景的,没有任何一场交流可以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表达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进行,就很有可能会引发歧义,最终导致商业活动中止。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如一些事物的象征意义,对于数字、颜色等的不同理解以及表达习惯上的差异等。例如,商务谈判中,我国一般都讲究先大后小、求同存异,达成原则和利益的一致。西方国家则不同,其在商务谈判中一般都表现的比较自信,他们会直接进入话题,说到问题的本质。可见商务英语都是将各国的文化背景作为基础,如果不能了解双方文化差异,谈判中很有可能会引起误解,或者是将自己置身于被动位置[3]。

4.简洁性特征

缩略语是在语言经济学基础上产生的,商务英语中也经常会用到,具有简洁性的特征。尤其是在跨国合作中,经常会使用“商务电报”,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将字数作为计费单位,为了节约成本,经常会使用一些缩略语,语言简练,简单的几个词语中可能包含很多信息,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要求译者熟练掌握专业术语的缩略形式,将其中的内涵准确表达出来[4]。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信息对等的理论依据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信息对等源于功能对等理论,也就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提出的“最贴切自然的对等”,就是说翻译前后的语言必须具备功能上的相似性,而不是片面追求表达形式上的一致。商务英语翻译中,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要做到信息的对等性,要将使用者作为中心,使用者的反馈要与译者对原文的反馈保持一致,这一点在商务活动中显然尤为重要。从理论角度来说,功能对等这一翻译要求比较客观,但是它也是非常高的一个标准,实际翻译中很难完全实现。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相反,这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努力方向,要求译者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准确传达合作双方的意图,促进合作,将商务英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5]。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如何保证信息对等

1.直译法中的信息对等

直译法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在符合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将原文的意思直观表达出来,但是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保证原文信息完整、不引发歧义的基础上,将原文修辞特点表达出来。目前很多职务或者机构的名称都是通过直译法翻译过来的,例如,“market share”就可以直接翻译为“市场份额”,有时候为了提高翻译的灵活性,英译汉时可以采用四字成语,例如“group wings”就可以翻译成“不翼而飞”,这属于部分直译法,是直译法中的一种形式。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译法基本上实现了翻译中的信息对等[6]。

2.意译法中的信息对等

所谓的意译法,就是将英文和译文中的文化对接起来,根据二者之间联想意义的相似性进行翻译,实现信息对等。商务英语中采用直译法虽然能够将原文意思直观表达出来,但是忽视了文化因素,有可能会引发歧义。各个国家的语言语法结构、表达形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别,有些时候根本无法使用直译法,有些时候使用直译法无法做到信息上的对等,此时就需要使用意译法。要求译者掌握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征,充分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接受习惯,对目标译文进行准确理解以后结合上下文将其含义准确表达出来。例如,如果将“a black sheep”直译为“一只黑羊”显然不妥,分析中英语言表达习惯,可以通过意译法将其翻译为“害群之马”,这样就做到了信息对等[7]。

3.缩略语中的信息对等

前面已经分析过,商务英语在表达过程中遵循经济原则,讲求简短达意,这就要求译者对缩略形式进行研究,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漏掉一些关键信息,具体如下:首先,缩略词一般都是实词的首字母组合,并且采用大写形式,虚词可以直接忽略,前面提到的“CIF”实际上就是“Cost Insurance Freight”;其次,对于一些惯用语,一般都是实词与虚此的首字母组合,采用小写形式。例如,“for your file”是供备案的意思,可以直接将其缩写为“fyf”,译者看到这种缩写形式时要马上可以将其译出来;第三,商务合作中的合同、票据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人名,如双方负责人名字、事件经办人员等,在对人名进行缩略时,一般都是姓不缩略名缩略,缩略部分采用大写;最后,国家名和地名在进行缩略时,也是取实词的首字母,同样采取大写形式。在对缩略词语进行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将构成方法进行研究;二是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包括其处于什么位置,使用什么样的搭配方法;三是一些缩略词可能在词典中找不到,译者要根据自身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完成翻译,尽量做到信息对等;三是对于公共比较熟悉的品牌或者是企业等则不用翻译,如IBM,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8]。

4.借用法中的信息对等

借用法与意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文化背景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尤其是对于一些俗语、习语来说,翻译时很难在目标语言上找到对应的词,或者是即使有,也不符合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习惯,感到别扭或者无法理解。例如,英国人在阐述价钱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时,会说一便士的钱,一便士的货,这句俗语就充满了浓重的民族特色,译为汉语时可以这样表达:一分钱一分货,这就是借用法中的信息对等[9]。

由于应用场合的特殊性,商务英语中表现出专业性、正式性与严密性、文化性以及简洁性特征。商务英语翻译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语言使用者服务,因此必须遵循信息对等原则,将原文含义表达清楚,发挥商务英语翻译的价值。

参考文献

语言对等 篇3

关键词:体育语言 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体育成为不同国家间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如世界奥林匹克体育会。因此,研究中国体育语言翻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体育时,必须讲究翻译技巧。否则就会出现理解偏颇进而导致文化交流的不顺畅。出色的翻译技巧不仅能够实现信息交流的充分性,同时能够同译入语与译语读者相适应。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简要回顾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鉴于翻译是什么的问题,奈达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马会娟,2003)。奈达的翻译模式如下图所示:

注意:A和B分别代表源语和译入语,X 和Y分别代表源语和译入语的核心层级。

二、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体育语言翻译研究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有三点值得译者特别注意:语义对等,社会文化对等,以及对于翻译交流功能的强调。因此,在体育语言翻译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社会文化对等这一原则要求译者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社会文化状况,历史背景,对两国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实现我们上文所提到的体育语言文化在译语国家重建的过程。

这里,考虑到体育语言的交际功能,语义对等以及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不同,体育语言翻译研究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适于通常情况下的策略,另一种是特殊场合下必须考虑的、必要的翻译技巧。

(一)对应翻译

对应翻译策略是指在译入语中采用与源语表达方式相似的表达方式,不仅要实现语义相似,同时实现情感上呼应效果的相似(林建冰,2003)。这种翻译策略广泛存在于中国体育语言文化翻译中,因为它克服了文化上的障碍。同时,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社会文化对等”原则,对应翻译策略实在不失为体育语言文化翻译中的优秀的翻译技巧。

例如,当人们谈到一场足球比赛的时候,有人可能会提到:“要是我去踢前锋,肯定不会是这个结果”,另一个人随后就会笑到:“你是事后诸葛亮啊”(张海琳,2009)。这里,“事后诸葛亮”可以被翻译为“Monday-morning quarterback”,这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公民在谈到上周的美式足球比赛时通常会使用这一用法来表达这一效果。四分卫是一支美国足球队的核心。因此,“Monday-morning quarterback”与中国的“事后诸葛亮”表达如出一辙,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能实现相似的结果。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中国体育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应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例如,“大圣驾临洛城”使用的就是双关技巧(简丽华,2006)。因此,可以将其译为“Sun, rise in Los Angeles”。这里,孙不仅指孙悦的姓,同时表明他的前途像阳光一样光明。这句话着实翻译得很出色,恰恰符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

(三)特定场合下的灵活翻译处理技巧

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我们对中国体育语言翻译作出灵活处理,从而在译语环境中实现与源语环境下同样的效果。

例如,人们在看足球比赛的时候会喊道:“球进了,进了,进了,进了……”(柯发春,2009),他们想要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将其译为“goooooooooal!”而不是“goal!”尽管此处语言的翻译并不足够正式,但却足够符合场景。

尽管在翻译领域有很多翻译技巧,但要真正寻找到适合中国体育文化翻译的翻译技巧并不容易。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对体育语言影响很大,出色的中国体育文化翻译需要译者广博的知识以及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

基于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寻找到合适的中国体育文化翻译策略变得相对简单起来,同时,翻译批评者和读者也可以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对译者的翻译作出批评。

然而,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译者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当下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译者才能翻译好体育语言,促进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顺畅,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简丽华,徐华玲.双关翻译中的功能等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6(7).

[3]柯发春.从北京奥运会体育术语的翻译看中色英语的发展[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李秀(1992—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的多面对等 篇4

自从索绪尔明确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 并呼吁分开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以来, 尽管语言的语言学的研究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但是以后的学者一直没有放弃对言语的语言学的探讨。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 因而是稳固的, 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 是自由结合的, 具有运动状态。语言, 是人类信息的载体, 是人们交流的手段, 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则构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是人类所特有的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进行言语交流时都力求准确达意。然而, 言语一般仅指说出的有声的话, 是对语言的运用, 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说和写的过程, 是人的一种行为, 叫言语活动, 也叫言语行为;二是指人说出来的话, 写出来的东西, 也叫言语作品。翻译, 是信息传递的方式之一, 是每个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不可避免要进行的活动, 无论是进行正式的书面翻译以及口头翻译或是为转化理解而进行的隐性翻译, 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有关从各种的角度如何处理翻译的多相面对等的问题, 只有处理并运用好这类问题,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那些学习或翻译材料, 并进一步把原材料传达表现出来。本文力图从言语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的多相面对等以此做到更贴切合理的翻译。

一、翻译的语义对等

语义指的是语言形式和言语形式表现出来的意义。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 并在大脑中留下各种印迹, 然后, 大脑再对这些印迹进行加工、改造, 这个过程不断的反复进行, 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断深化, 从而形成明确的语义。根据《语言学概论》, 语义, 顾名思义, 就是语言的意义。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把意义可分为七种类型, 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连带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想要做到绝对的语义对等, 即以上方面的绝对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可见, 实现汉英词语等效对等更多的是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扫除词语表面假象, 挖掘语义内涵, 实现动态对等, 在的语中重构对应词语 (谢旭升, 2007) 。

1、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 颇似奇迹, 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 舍己为公, 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方志敏《清贫》

This may sound like a miracle or an exaggeration to Kuomintang VIPS.However, self-discipline and self-sacrifice are the virtues characteristics of a Communist.

这里的“伟人们”不能够想当然翻译成“great people”或“somebody”之类的, 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人和人都一样, 国家总统和普通职员一样需要受到别人的尊重, 说他们之间有差距, 也只能是他们的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每个人在不同位置扮演着不同的, 重要的角色。所以说, 任何人都可以是“great people”, 而“VIP”则指的是一些重要人士或者贵宾, 这样, 西方人更能直观的接受此意。

2、二十岁那年, 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萧红《永久的憧憬和憧憬和追求》

At age of twenty, I fled from home.Even today I am still wandering like a hobo.“流浪的生活”就是流浪汉的生活, 如果将“流浪汉的生活”直接翻译成“lead a life of wanderer”就不够贴切;况且他现在过得也并不是真正的流浪汉的生活, 而是过着像流浪汉的生活一样的生活, 而“hobo”在美国俚语中指的就是流浪汉, 因此, “wandering like a hobo”正达此意。

在翻译时, 如果在目的语文化中能找到对等词语那是最尽如人意不过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 不是所有的东西在目的语的文化中都能够找到的, 如果没有对等词, 只能做到最大近似的对等。

3、这是你自己的祖母。拜拜吧, 保佑你生龙活虎似的大得快。

鲁迅:《彷徨》中的《孤独者》

This is your own grandmother.Bow to her so that she will protect you and make you grown strong and healthy.

中国人之所以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是因为“龙”和“虎”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强大, 强壮;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 此类的词还有“龙飞凤舞”, “虎背熊腰”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不存在此类说法, 在他们看来, “龙”是邪恶的象征, 代表凶狠的人。而直译只能让人产生误会。“生龙活虎”在汉语中最终是有健康, 强壮之意, 因此, 译为“strong and healthy”最为恰当不过。

二、翻译的词汇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 一般都能在译文中找到同原文中某个单词、词组或成语意义上的对等表达。但如果没有直接的词对词、词组对词组或成语对成语对等, 我们同样可以用找到不同词性的对等或词对句子、句子对词的对等, 等等。汉英两种语言中单词的对等效率最高, 而词组、成语、谚语的对等率就要相对低一些。

汉英两种语言中单词的对等程度高一些, 一方面是单词的文化背景比较简单, 另一方面是单词本身的语义结构比较简单。当然, 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差异的“对等”单词也不少。从语义上来讲, “杯子”并不完全对等于“cup”, 而是对等于“cup, mug, glass, …”, “桌子”的对等表达是“table, desk”, 从感情色彩来讲, “宣传”并不完全对等于“propaganda”, “农民”也并不完全对等于“peasant”等等。因此, 在翻译的过程中, 能够直接找到对等词是最好不过, 但如果没有直接的对等词, 我们依然可以用有着近似意义的词组或句子来代替, 实现其对等意义。

1、You say he works hard;so he does.

你说他很努力, 对, 他确实很努力。

2、我永远支持你。

Remember that I am always with you.

3、高高兴兴上班, 平平安安回家。

Have a nice day.

从以上的例文, 我们不难看出, 要做到词汇意义的对等, 并不一定必须要词对词的对等, 换句话说, 不一定非要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等, 而是可以是名词对动词, 也可以是动词对名词等等。例如:英美国家的人们比较喜欢用名词和介词, 而汉语里动词用得比较多一些。

三、翻译的语境对等

语境即语言环境, 是指人们在言语过程中与理解某一特定的交际环境有关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语境这一概念的提出, 距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做出了不同的解释。1923年,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通过对土著民族语言的观察,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话语讲述和情境是难解难分的, 情境的上下文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对于词语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后来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 增加了文化语境 (the context of culture) 的概念。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都属于非语言语境, 他忽略了语言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性。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弗斯 (Firth) 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他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一句和下一句, 一段话的上一段和下一段是语境, 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语境。这样, 他就把语境分为两种: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 由单词、短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叫语言语境;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部, 是语言与社会关系所构成的, 即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

通过国内外的学者对语境理论的广泛研究和论述, 不难看出:人类若想进行正常的言语交际, 语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作为言语交际的一个重组成部分的翻译, 更是摆脱不了语境制约。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虽然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做到语境对等则是有些难处, 但如果仔细揣摩其句子最终要表达含义, 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译文的词汇表达必须以原文上下文中该词的特定意义为准, 而不是字面上的对等 (谢旭升, 2007) , 即语境对等。根据语下面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1、Tension is building up.

2、血压在增高。 (在医院)

3、气压在加强。 (在实验室)

4、情绪越来越紧张。 (在某一特定的场合)

5、紧张局势在加剧。 (国际时事) 等等

这句话, 乍一看很简单, 但是如果不清楚其所处的语境, 很难做到翻译语境对等。

(1) He’s like a fish.

这个句子, 根据其语境, 有三层含义:首先如果是在酒会上说这句话, 那就是说这个人是个豪饮者;其次如果这句话是对游泳者而言, 那就是说他是个游泳能手, 向水中的鱼儿一样;再次如果说是用来比喻一个人的性格, 那他就是一个冷若冰霜的人。正确的了解了语境之后, 我们就能够根据语境翻译出与其对等的句子来。

(2)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还处在初级阶段。

We have practiced socialism for several decades, it is ju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age.

(3) 我在上学时, 跟她搞的对象。

I fell in love with her during my stay in school.

根据谢旭升老师的翻译例句:搞字原本的意思是:做;干;办;弄等。但是根据上下文, 即根据语境来看, 不能使用原本意思, 只能通过其语境挖掘更深一层的意思才能达意。在3) 中的搞不能想当然的翻译成“make”或“do”之类的词, 这样更是让外国人感到费解, 所以, 只能用“practice”一次更能生动的表达这一层意思。在4) 中更是不能取原意。那样只能造成更大的误会, 其荒谬程度是无法估量的。

语境在言语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制约着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一方面的翻译, 同样受其影响, 即语境对翻译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任何交际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语言环境, 翻译过程更是如此。在翻译中, 语境是正确理解语言内容的凭借和依据, 语境对理会语言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利用语境, 把握语者的真正用意, 避免误会, 揣摩其真正的意义, 做到语境对等。合理利用语境, 可以有效的提高话语表达效果, 是话语传递真实信息。巧妙的发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做到话语表达简洁、含蓄, 得体。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翻译的语境对等, 在语境中强化翻译能力。

结语

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翻译并不是直接将每一个单词按照其意思生搬硬套地扣在译文中。在翻译过程中, 首先要做到文化对等, 同一样东西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是有差异的, 甚至是不同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译者不但要对英汉双语有深厚的功底, 还要对这两种语言的文化了如指掌;其次, 有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 为了达到完美的翻译, 做到语义、词汇和语境方面的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汉语词语, 在英语中找不到其对等词, 只有用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来实现语义和词汇的对等;而同一个词、词组或句子, 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含义是不定的。要根据其上下文来敲定应取何意, 应去何意等。

摘要:翻译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译者不但要寻求译文中最重要的文化对等之外, 还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对等。本文探讨了文化对等之外的其他对等, 即语义、词汇和语境对等问题;并通过实例来证明从言语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的多相面对等。

关键词:言语,翻译,对等

参考文献

[1]Fawcett.Peter:Translation and Language:Linguistic Theories Explain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英国]贝尔主编, 秦洪武译:《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

[3]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奇联巧对等 篇5

对联要求上下联对仗工整,内容相关,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而上面故事中的趣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而二者内容不管,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而趣联正是如此,才显出对联的奇巧构思和幽默逗人。

有不少巧对采用别解的方法对。解缙是明朝有名的才子。此人机灵,才思敏捷,深得皇上欣赏,一次皇上说“朕有一联‘色难’,不得下联,不知爱卿可有对?”解缙随口应出“容易”,皇上就催问何对,解缙答:“臣已对”。皇上这才恍然大悟。这里就是采用别解的技法。“色难”原为佛语,按字面又可解为“面有难色”。而下对的“容易”字面解为“面色改变”,就是“面有难色”与原来平静的“脸色改变”了。不仅上下对意义相近,而且“容”——面容,“色”——脸色,“难”对“易”字对也很工整。

还有一种巧联为“回转联”,可倒读。如有一联“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下联却可对“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像这样的回转联不多且极难。

这些奇联巧对很能显示对句人过人的才思和广博的知识,这些联虽然量不多,但很能给人回味,细细咀嚼,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猜诗征婚

谢虎

某市婚姻介绍所的墙上贴了一张“猜诗征婚广告”。许多年青小伙子争相观看。其诗是这样的:

事奇事奇事是奇,家有淑女欲择婿。

要取联系问老师,看你脑筋灵不灵。

三天后,一位聪明的小伙子终于猜出谜底,并与淑女交上了朋友,爱情也在发展之中。

谜底:首句“事奇事奇事是奇”谐音电话号码:4747447。第三句“师”与“施”偕音。只要按号码拨通电话找老施就联系上了。

有趣的“半”体字谜

孙日泰

1.半推半就2.半耕半读3.半真半假4.半雅半俗5.半仁半义6.半阴半阳7.半粗半细8.半枯半烂

9.半甜半辣10.半因半果 11.半针半线12.半杯清茶13.半只香蕉14.半铺银钗15.半价出售

答案:

1.扰2.讲3.值4.伢5.仪6.明7.组8.栏9.辞10.困11.钱12.淋13.菌14.鑫15.催

灯谜会猜

一、二牛斗架(打一数学名词)

江西:廖忠亿作

二、统一汇款(打一杂志名)

四川:叶良清作

三、船的一半还是船(打字一,6笔)

湖北:徐金洲作

四、冰河解冻(打广西一县名)

广西:余献才作

五、湖中倒影(打字一,15笔)

山东:王丽琨作

六、有财无才巧亏一半(打字一,7笔)

四川:袁朝领作

七、没有一点主心骨(打字一,2笔)

重庆:胡念川作

八、力量之所在(打江西一杂志名)

湖北:胡北仿作

九、“三八”节的来历(打古书系列一)

安徽:邱中尧作

十、廉洁的楷模(打二字出版名词)

山西:解培堂作

1997年第1期灯谜会猜标准答案

一、无限风光在险峰

谜底:庐山、壮丽

二、上海无雨

谜底:户

三、大河截流

谜底;奇

四、百人同居千人行

谜底:宿迁

五、宝阁留客客竟去

谜底:玉门

六、北京一片繁荣

谜底:都昌

七、游了北岳去陕西

谜底:峡

八、扑克老尖作用大

谜底:吃得开(K)

九、岂可虚度年华

谜底:安徒生

十、去后且放心

谜底:悬

1997年第1期灯谜会猜获奖名单

韩彦荣昊惠民邱应春杨冰高永华刘惠民王大为张虎牛

胡硕华傅克伟高嵩万建明戴伯根孙长华黄晓光翁成忠

张清明严宗达孙峰阎超连少荣李进蔡邦琴王英汉

李华张汝山陈雪芳胡光荣张绍武郝思年郑海鑫甘伟福

董国昌关玉田刘孟樽马传懦倪斐吴风胜赵卫东王培慧

姚舜寿林绍棋方平裴景德葛治祥李书勤杨华王加宁

肖庆麟江振瀛毕可朝金宝财李清木邓当文龚瑞生武殿录

张龙游薛良卢仁惠黄惠明赵轲胡鹿伍沈鹤中单鑫华

徐佑民余金城孙庆奎张红卫张松材王茂林陆天伦赵龙

周朝仪文志良林建业曹菊影陈洋贺景连蔡芳庄园

曾宪绵杨铁臣付国伟刘雄关曾志文赵可东吴德俊刘功福

李汝荣何新芳王兆信周宪华贾彦宾赵锦荣李钟勋文健

屈承府

灯谜会猜得奖办法

1.将您猜射的答案另用纸按题序填写,贴足邮票和猜射标志投寄本刊灯谜组。(无标志不予录取)。

2.以邮戳日期为准,取录优胜的前100名,奖给小礼品一份。

3.猜中有奖活动是启迪智慧、锻炼思维的高尚娱乐,提倡独立思考的作风。如发现集体讨论,分别投寄者,只取其中一名,或取消评奖资格。

语言对等 篇6

关键词:译诗,功能对等,形式对等,鉴赏

1《江雪》的原文及五种译本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山水诗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大约写于他谪居永州期间,由于受贬,作者精神上受到刺激,心情很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和歌咏雪中钓鱼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受贬后由于仕途落魄带来的苦闷,也强烈地表达出他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以下是这首诗歌的五个英译版本:

1)Fishing in Snow

By许渊冲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in lonely boat.

2)River Snow

By Gary Snyder

These thousand peaks cut off flight or birds

On all the trails,human tracks are gone.

A single boat---coat---hat---an old man!

Alone fishing chill river snow.

3)River Snow

By Witter Bynner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4)The Snow-bound River

By吴钧陶

O’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

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

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an old man,

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drops his angle string.

5)Snow-bound River

By张梦井

The last bird has gone from distant hill tops,

The last human has vanished from winding trails

Veiled in silent snow,an old man in bamboo hat

Is fishing alone in the center of frigid river waters.

2 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泽理论与实践》书中提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入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后来的研究中,为了避免有些人对“动态”误解,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但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内涵是相同的。功能对等论是种比较客观的翻译理论,它追求译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读者对泽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点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

奈达提倡“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但奈达也明确提出不能只顾内容而不顾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也应尽量能在形式上对等,当形式不能对等时应优先考虑内容对等(1969:33)。这理论后来发展成形式对等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相区别。形式对应,是指在目的语中保留原语的形式结构,不管这种形式结构符和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形式规范。

根据佘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诗歌最主要应译出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使原文的接受者和译文的接受者能获得相同的信息和感受,这就相当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译诗“三美”标准中的“意美”,那对于“音美”和“形美”,对于诗歌这种内容和形式并重的文体,怎样在翻译中实现对等呢?

诗歌中特定的结构和音律反映了原语的文化,也蕴含了作者所提供的大量信息。所以,在诗歌翻译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因为形式往往是诗人表达自我的方式之一,也是诗歌的“中心元素”之一。当形式在一首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时,如果放弃形式对等,将让读者无法全面了解这首诗,甚至无法全而了解这位诗人。所以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该尽可能保留形式对等;若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发生冲突时,译者应全面了解诗歌,并判断诗歌中的形式是否属于“中心元素”之一,再对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作出适当的取舍。

3《江雪》的不同译本赏析

首先,我们从功能对等的第一个方面,也就是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来看,对于题目“江雪”的翻译,许译为“Fishing in Snow”,只把意象中的雪译出,而漏译“江”这个字,但正是许渊冲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把握,让他放弃了形式上的对等,取其译名。两位外国译者Snyder和Bynner则不约而同地译为“River Snow”,属于直译,符合形式上的对等,还有吴钧陶和张梦井译的“Snow-bound River”也译出了两个意象“江”和“雪”,内容意义都做到了信实。其次,我们看诗中出现的意象“千山”,“万径”,“人踪”“孤舟”“蓑笠”“翁”的翻译,许译没有译出数词“千”和“万”,但是“from hill to hill”“from path to path”一如原诗般含蓄幽远,不言多而使读者自觉其多,并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没有译出的还有张译,对于吴译和Snyder都只出现了一个“thousand”。Bynner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和“A thousand paths”虽然可以,但给人以算得太清的感觉,英语中只有“千”是单位,无“万”作为单位,汉语中用“千”和“万”表示“多”,Bynner这样翻译可能受英美人重个体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本人认为这两个数词在中国指的就是虚数,只是为了表达“多”这一概念,所以认为许译最好。“人踪”在这里其实指的是人,所以翻译中的许译“man”更好一些。对于“孤舟”的翻译,出现“lonely”和“lone”两个形容词,根据字典中的意思,虽然有时两者可以替换,但“lonely”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其实这里“孤舟”除了说明是“仅此一条船”以外,还赋予了人孤独的感情,所以许译最好。最后,对于“翁”的翻译后四个翻译的都是“an old man”,只有许译成了“fisherman”,这个翻译不是很好,不能体现出“翁”的真正含义。诗中还有关键的两个字“绝”和“灭”,许译为“no…in flight”“no…in sight”两个介词短语很好的对仗结构,张译和Snyder把它们动词化了,译为“gone,vanish”,“cut off,gone”吴译和Bynner译为“no,without”。所以在用词的信实方面不同的译本都各有千秋,难以定夺好坏。

读诗不仅仅读它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所以说“诗在言外”。唐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2)第二方面,我们从神韵方面来看,原诗中出现的主要四个意象“鸟,人,舟,翁”,主要地点是“江上”,整首诗把这些意象连贯链接的很到位,可谓是一气呵成,还要注意把握这首诗表现出的幽静,孤独寂寞之感。首先看诗歌标题“江雪”是一个联合词组,仅仅两个字,却体现了中国古诗含蓄、委婉的审美特点。Snyder和Bynner的译文很好保留了这一结构特征,而其它三种都采用了意译,没有留给读者多少想象的余地。而且Snyder和Bynner在形式上也保留了诗歌首尾照应的重要的审美特征,从而很好地再现了原诗深层意蕴。许先生在前两句诗的翻译上,不仅用介词短语取代名词词组,而且用两个“no”译出了原诗的静态意义,替换了原诗中表动作意义的词,既没有违背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又表达出了原诗空旷孤寂的意境。吴译的缺陷就是过于注重细节的描写,所以他的翻译是这五个译文中最长的,这样就会对原诗的神韵略有破坏。张译中的“alone”强调的只是“独自的,单独的”,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寂寞孤独的情感。所以就意境神韵来看,许先生和Bynner译的较好一些。

其次,我们从形式对等,也就是语言形式来看。

中国古诗之美,无论五言或七言,全在其每句整齐悦目之特点,其“整齐美”的形式是各国诗文所没有的。

就语言风格来看,原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总共四句,20个字,形式非常简约。对于这一简约风格保持较好的有许译,他仅用了25个单词和Bynner的译文,也只有26个单词。许先生的翻译保持了原诗的简约风格,每行用词不多,音节数都控制在九个以内,做到了将原诗形式合理移植。Bynner的诗译颇具特色,四句话全部以相同的一个冠词开头,是想用“a”和“an”来表达“孤”和“独”,但从头到尾都采用单一的句法结构,在整体上也没有体现原诗形式的对仗与变化,所以,该译诗的形式就略显呆板。Snyder的译文还算简约,字数不超过30个单词,张译和吴译就把诗歌的原本风格破坏掉了,采用了长句翻译,感觉有些累赘,繁琐。所以许译和Bynner的译文更符合原诗的风格。

英译的形式对等除了要照应原诗语言质朴的风格特征,此外还要保持原诗韵律整齐的形式特征,许译很好地照应了原诗对仗严格的特点,不但词性相对,连词数和音节数也完全相同,很好地模仿了原诗的句法特征。许的译文押的是aabb,第一行和第二行的“flight”和“sight”,第三行和第四行的“afloat”和“boat”压偶韵,节奏感强。Bynner的译文既没有追寻原诗的三音步,也没有追寻英诗的音步类型,只是前两行中用了“bird”和“footprint”。Snyder完全是自由诗派的风格,他的译文不押韵。张译和Snyder译文也完全放弃了诗中的押韵这一特点,吴译第一行的“wing”和最后一行的“string”押韵。所以在韵律方面,许译是最好的,这正好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对等”。

综合来看,许的译文翻译的是最好的,但是由于要很好的保持原诗的形式对等,就要受到诗行的字数所限,所以有些形象有时须略去,像“蓑衣”还有“江”这些事物就没有被译出,这样就无法很好的实现功能对等。Bynner的译文虽然形式上有些古板,但是总体形式上和原诗还是很贴近的,功能对等中的用词也有缺失和不准确,但是神韵把握的比较到位。至于Snyder自由风格的翻译,完全颠覆了原诗的形式,他放弃形式对等,致力于追求语言所传达意思的功能对等。吴钧和张梦井的翻译在形式上还是比较对等的,但为了实现功能上的对等,有时形式是不得不妥协的。所以想做到形式和功能同时对等是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译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抉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缺失。

4 总结

通过上述对诗译中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标准的分析,我们对五个译本进行了赏析,并可以看出译诗要想真正做到功能和形式完全对等是很难的。这种难处是诗作本身的特性造成的:它要求情,韵,意,理各个方面全得兼顾。单纯一两个方面不能构成诗,而全面兼顾实际上又不太可能,这就是诗特有的矛盾。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诗歌具体分析,尽量做到不忽视任何一方,趋近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的统一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宇峰,曹圣萍.谈诗歌翻译的功能标准——以唐诗《江雪》三译本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林超,高爽.论诗歌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翻译研究,2009(6).

[3]郭国旗.从《江雪》的英译看古诗英译之“形式对等”[J].南华大学学报,2006(1).

[4]周文革,叶少珍.从诗歌意象选词和格律看《静夜思夜思》的英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常青.从《江雪》的英译诗谈诗歌翻译的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

对称、平衡、对等、均衡 篇7

近年来, 国内一些公共关系学者开始从借鉴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某些观点, 有的还以强调理论应先于实践, 摆出了欲冲击、挑战甚至超越管理学派之势, 但仔细推敲可发现其理论准备尚不充分, 至少是对管理学派成果的把握、理解还有相当的缺漏。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有所作为, 但有所作为的前提是要真正站在前人成果的肩膀基础上。

其实管理学派的格氏理论中最受争议的就是the two-way symmetrical model。格鲁尼格教授在《卓越公共关系与有效的组织:三个国家的传播管理研究》一书的“公共关系模式”一章中用了相当的篇幅从四个方面来回应批评者的质疑, 这在全书各章中是极为少见的。

这四个方面分别为:该模式仅是一个规范性模式 (normative, 即“应该怎样”) ?该模式对公共关系实践是一种规范性的理想?该模式过于理想?公共关系仅有助于强势者 (指强势的组织难以与公众平衡) ?这里难以用三言两语来描述格氏的回应, 总结其辩护的基点, 就是该模式既是规范性的又是实证性的 (positive, 即“是怎样”) , 但同时他也留下了空间, 承认该模式还依旧显得 (still appears) 规范性的理想。

有意思的是, 即使格鲁尼格这样的理论权威, 都一再论证其理论的可操作性、可实践性, 他指出, “如果一种规范性理论事实上在实践中无法被操作, 那么, 它就不是一种好的理论”, 这大概也是公共关系学归属社会应用科学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该模式最初在国内曾被译为双向对称模式。按格鲁尼格教授的阐述, 管理学派的贡献不在双向传播上, 而在于其对双向传播的细分, 即symmetrical与否, 所以该模式的关键词为symmetrical。后国内有学者提出“对称”为自然科学术语, 应将其改用社会科学术语“平衡”或“对等”, 之后该模式多被译为双向平衡或双向对等模式。

关于双向平衡模式, 格鲁尼格教授从理论与实践以及历史、现实、未来多角度论证其运用为卓越公共关系的一大标志, 他引用前辈实践者如艾维·李、爱德华·伯内斯、约翰·希尔 (John Hill) 等人的观点, 即“告知真相”、“在客户与公众间互为释解对方之观点”等, 指出该模式有别于双向非对等模式, 运用调研通过讯息设置以驱动劝服公众, 重在运用调研促进双方的理解沟通。他特别强调, 在该模式中, 公共关系最主要目的是理解而非劝服。

但若要解决问题 (如冲突) , 仅有理解似乎是不够的, 理解不保证接受, 理解更不等于接受。在当今利益分化、文化多元、竞争非合作矛盾重重、充满博弈的现实世界中, 解决问题的途径恐非理解后的平衡。双向传播的对等交流固有益于促进理解, 但问题的解决, 也许更多的是有限的解决, 可能更需要我们引入均衡 (equilibrium) 的理念。

现代博弈理论的一大成果就是发现了非合作博弈存在均衡点的“纳什均衡”。这均衡点也被称为“不动点” (fix point) 。虽然关于均衡点存在之解, 很多情况下不足以解决问题, 但人们之后进一步寻求达成均衡点条件的努力, 以及它在现实中给予我们创造和谐环境, 以均衡之势稳定利益关系、减少矛盾冲突的启示, 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有趣的英文对等词汇 篇8

关键词:词汇

在英语中, 有许许多多的词汇,二十万左右。可是一些对等词汇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按照前缀,后缀,词根的分法,列举以下词汇和您一起切磋学习。

From Prefix

hemi(half), hector(hundred), forth(towards), fore(before), locu(tospeak), tome(cut), dem(people), re(again), re(again), tract(draw), gest(carry), hemer(day), cline(bend), dia(through), a b l e ( c a p a b i l i t y ) , n u l ( n o t h i n g ) , d i ( d o u b l e ) , g o n ( a n g l e ) , logue(speech), hydro(water), ton(thunder), vour(eat), vene(come), feit(make), coun (together), sip (throw), lute (wash), bark (ship), meter (measure), fuse(pour), dont(tooth), for(away;frow;utterly), lorn(lose)put(think), homo(think), gene(kind, kin), hetero(other), dox(opinion), cycl(circle), pod(foot), trude(to thrust), bul(to boil), dit(to give), ducate(to lead), gress(to go; to walk), ject(to throw), labor(to work), lapse(to glide), lect(to choose), plain(to flatten), plicit(folded), pose(to place), pound(to put), quisite(sought), termin(boundary), stinguish(to prick), trip(strip;root), tol(to raise), tort(to twist), tradite(to surrender), tric(obstacle), stall(place), sake(to strive), .extra(beyond), judic (judge), mur(wall), sens(to feel), vagant(to wander), ex(fully;out, away), vince(to conquer), voke(to call), lipse(to leave), stasy(standing), lide(to strike), limin(threshold), elite(elect; to choose out), maci(lean), man(to f l o w ) , m a n u s ( h a n d ; m a n ) , c i p a t e ( t a k e ) , r u d e ( c r u d e ) , ruption(breaking), vent(come), vid(see), vince(conquer), voke(call), fete(production), fort(force), curri(run), velop(to w r a p ) , e n v e l o p ( t o w r a p i n ) , v i r o n ( c i r c u i t ) , b a r k ( s h i p ) , bel(beautiful), blem(tothrow), brace(twoarms), engage(pledge), grave(cut), hance(high), shroud(garment), strange(foreign), vapor(steam), amour(love), com(wholly), counter(contra), croach(hook), cumber(obstacle), deavour(duty), erg(work), ble(double), scorta(guide), mini(small), verge(toincline), ficult(easy), fid(trust), pend(weigh), tain(dye), deca(ten), zen(ten), rupt(to break; to burst), solve(to loosen), tribute(to give), patch(to hasten), sert(to serve), lapid(stone), lute(to wash), mension(to measure), guise(manner, fashion), gust(to taste), tegr(to touch), haust(to draw), hibit(to have) hilar(glad), hume(ground), it(to go), oner(burden), orc(oath), pand(to spread), spect(to look), pel(to drive), spire(to breathe), asper(rough), ceed(to go), cel (to rise), cept(to take), crept(to pick), clued(to shut), cruci(cross), secute(to follow), empt(to take), hale(to breathe), ep(upon), och(to hold), logy(to speak), peps(to digest), phem(to speak), thanas(to die), gram(to write), gerate(to carry), ample(to take), cus(narrative), graph(to write), sode(coming in), stle(to send), thet(put),in(towards), de(down), base(low), vert(to turn), vene(to come), dict(to speak), front(forehand), dia(between), fer( to carry), fic(to do), flate(to blow), form(beauty), linqu(to leave), luge(wash), marc(mark), monstrate(to show), pict(to paint), prave(crooked), relict(to relinquish), rive(stream), bate(beat), cadence(falling), capit(head), cay(fall), cease(to go), ceive(to take), cide(cut), claim(to cry out), clare(clear), crepit(to crack), duce(lead), fect(to do, to make), camp(field), vast(waste), tain(hold), de(fully), tail(to cut), spoil(to strip), spise(to look), deci(tenth), meron(day), trim(rub), des(dis, apart, opposite), tach(to stake), tour(to turn), cant(to sing), nude(uncovered), fr(to trust), lect(to choose), g n o s i s ( k n o w l e d g e ) , c r i t a ( t o s e p a r a t e ) , p l o m a ( f o l d e d ) , phthong(sound), di(double), lemma(assumption), decima(tithe), cern(to separate), tribe(rub), card(paper) flatten), plicit(folded), pose (to place), pound (to put), quisite (sought), exter(out), termin (boundary), extern (out), tinguish (to prick), strip (root), tol(to raise), tort(to twist), tradite (to surrender), tric(obstacle), extrinsic (outward), uber (fruitful), ude (sweat), bul (to boil), dit (to give), ducate (to lead), gress(to go, to walk), ject (to throw), lapse (to glide), lide(to strike), limin(threshhold), elect(to choose out), locu (to speak), lope(to run), cipate (to take), vid (to see), vince (to conquer), voke (to call), ruption (breaking), centr (center), lipse (to leave), stasy (standing), fete (productive), fort (to force), fuse ( t o p o u r ) e s c a p e ( o u t o f o n e ’ s c a p e ) , a m p l e ( t o t a k e ) , extra(beyonf what is necessary), extra (beyond), curri(to run), judic (to judge), mur (wall), extraordinary(beyond ordinary), vagant(to wander), forbid (to bid away from), forget(to get away from), forgive (to give away), forfo(to pass over), sake(srive) foeswear(to deny an oath) forebear(ancestor) stall(place), homophile(homosexual), hyperopia(farsight), op(eyesight) hyper(beyond), son(sound), troph (to nourish)gastr(stomach), stasis(placing, standing), thec (case), therm(heat), ia(condition), thesis(placed), carcer(cell), incense(to cause to burn), cent(to sing), cept(to take), incipient(inceptive), cise (to cut), cid (to fall), cipi(to take), crease (to grow), crimin (crime), cub (to lie), cur (to run), duce (to lead), in(towards), dulge(to be kind) fatu(foolish), fect(to make, to put), fatu(foolish), flate (to blow), infringe(to break in), furi (fury), junc(join) nate(to be born) novate(to make new)quire (to search) inrush (rushing in) sect (to cut) insight(the power of seeing into) spect(to look) inspirit(to give spirit to), toxic(poison) tric(obstacle) tui(to watch) und(wave) vade(to go) veigle(blind) vest(to clothe) vestigate(to trace)volve(to roll), lat (to bring), illuminate(to enlighten;to light up) lumin(light) lus(to play, to jest), illustrate(to throw light upon) lustr(light) bibe(to drink), und(wave) man(to remain) merge(to sink) migrate(to wander) pair()worse pale()pole part(to share) pedi()footpenetrate(to pierce)pringe (to srtike) implant(to plant in)ple(fill) plicate (to fold) ply(to fold) port(to carry) pose(to place), pound(place) pover(poor), prec(to pray), pregn(to be before a birth), imprint (to print on ), imprison(to put in prison)irradiate(to t h r o w r a y s o f l i g h t u p o n ) r i g a t e ( t o w e t ) r u p t ( t o b u r s t ) infamous(notorious) emy (friend), gnoble (noble), gnominy (something by which one is known) immaculate(spotless)maculate(to be spotted) pecun(money) inter(between, among)cept(to catch), jac(to lie) lude(to play) mit(to send)pol(polish) p o s e ( t o p u t ) r u p t ( t o b r e a k ) s p e r s e ( t o s c a t t e r ) s t e l l a r ( s t a r ) , stice(stand), prise(to take in hand), tain (to.hold), ven(vein), macro(large, long), cosm(universe), bio(life), tics(study), scop(to look), mal(badly), aise(comfort), ady(kept, held), factor(doer), vol(to wish), fic(to do), feas(to do), gn(produce), inger(thin), mega(large, million), mania(insanity), eor(anything suspended), microbe(a small living thing), phone(sound), milli(thousandth), b a r ( p r e s s u r e ) , e n n ( y e a r ) , p o r e ( o p e n i n g ) , g y n ( w o m a n ) , mono(single, sole, alone), gamy (marriage), glot(language), poly(to sell), val (worth), oti(leisure), neo(new), lign(line), bat (beat), prise (to take in hand), ligence(to choose), scop (to look), factor(doer), vol(to wish), polit(city), bol (to throw), bar (pressure), poly (to sell), arch (ruler), fari (to speak), lingu (language), par (to bear), ply (to fold), pur (before), voc (voice), science (knowing), uter (whether of the two), ught (thing), ull (any), oti(leisure), neo (new), lith (stone), nat (born), phyte (plant), non(not), gress (to walk), tent (stretch) tract(draw), g e s t ( c a r r y ) , h e m e r ( d a y ) , c l i n e ( b e n d ) , d i a ( t h r o u g h ) , a b l e ( c a p a b i l i t y ) , n u l ( n o t h i n g ) , d i ( d o u b l e ) , g o n ( a n g l e ) , logue(speech), hydro(water), ton(thunder), vour(eat), vene(come), feit(make), coun (together), sip (throw), lute(wash), bark(ship), meter(measure), fuse(pour), dont(tooth), for(away;frow;utterly), lorn(lose)put(think), homo(think), gene(kind, kin), hetero(other), dox(opinion), cycl(circle), pod(foot), trude(tothrust), bul(toboil), dit(to give), ducate(to lead), gress(to go; to walk), ject(to throw), labor(to work), lapse(to glide), lect(to choose), plain(to flatten), plicit(folded), pose(to place), pound(to put), quisite(sought), termin(boundary), stinguish(toprick), trip(strip;root), tol(to raise), tort(to twist), tradite(to surrender), tric(obstacle), stall(place), sake(tostrive), .extra(beyond), judic (judge), mur(wall), sens(to feel), vagant(to wander), ex(fully;out, away), vince(to conquer), voke(to call), lipse(to leave), stasy(standing), lide(to strike), l i m i n ( t h r e s h o l d ) , e l i t e ( e l e c t ; t o c h o o s e o u t ) , m a c i ( l e a n ) , man(toflow), manus(hand;man), cipate(take), rude(crude), ruption(breaking), vent(come), vid(see), vince(conquer), voke(call), fete(production), fort(force), curri(run), velop(to w r a p ) , e n v e l o p ( t o w r a p i n ) , v i r o n ( c i r c u i t ) , b a r k ( s h i p ) , bel(beautiful), blem(tothrow), brace(twoarms), engage(pledge), grave(cut), hance(high), shroud(garment), strange(foreign), vapor(steam), amour(love), com(wholly), counter(contra), croach(hook), cumber(obstacle), deavour(duty), erg(work),ble(double), scorta(guide), mini(small), verge(toincline), ficult(easy), fid(trust), pend(weigh), tain(dye), deca(ten), zen(ten), rupt(to break; to burst), solve(to loosen), tribute(to give), patch(to hasten), sert(to serve), lapid(stone), lute(to wash), mension(to measure), guise(manner, fashion), gust(to taste), tegr(to touch), haust(to draw), hibit(to have) hilar(glad), hume(ground), it(to go), oner(burden), orc(oath), pand(to spread), spect(to look), pel(to drive), spire(to breathe), asper(rough), ceed(to go), cel (to rise), cept(to take), crept(to pick), clued(to shut), cruci(cross), secute(to follow), empt(to take), hale(to breathe), ep(upon), och(to hold),

From Suffix

m a n i f o l d - f u l d r e a d f u l - i a c c a r d i a c - i c a c a d e m i crustic -ical radical -id languid -ile ductile -ine divine -ingagonizing -ior inferior -ique antique -ish bookish -iteexquisite -ive exclusive -less aimless -like businesslike- l y b o d i l y - m o s t a l m o s t u t m o s t - o r y c o m p u l s o r y - o u scovetous -proof airproof -some burdensome wholesome-ward homeward y bloody -ence hence

-ling darkling -long sidelong -ly absolutely -s besides-ward(s)-way(s)always -wise sidewise -ate fascinate -endarken -er batter -esce acquiesce -fy classify ish admonish-ize cauterize -le chuckle

From Root

acid=sour, sharp acidify acr=sour, sharp acrimoniousact=to act activate agogue=leader demagogue al=to nourishaliment ol=to nourish proliferous ul=to nourish adult alt=highaltar alter=other alter ali=other alias am=to love amateuranim=breath animal avi=bird avian band= to bind bat=to beatbas=to go abasia bell=war antebellum bio=life biochemistry生物化学brev=short breviate cad=fall cadence cid=to fall

功能对等与商标翻译 篇9

一、谐音法

谐音法是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条件下, 用目的语写出或读出源语的词或词组的发音, 一般适用于翻译以人名、地名、名胜命名的商品或新奇型、专用型的商品, 是源语商标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而不得不采取的翻译方法, 如Philips (飞利浦) 、Nokia (诺基亚) 、Fanciulla (梵诗蒂娜) 、Arch (雅倩) 等都采用的是谐音法。世界驰名的Intel, 若译为“智慧、才智”, 则显平庸, 而音译为“英特尔”, 则洋味十足, 简短好记, 帮助产品打开了很好的销路。

采用谐音翻译法应注意迎合目的语消费者的心理。外文商标翻译成中文就要避免一些中国人忌讳的字, 如“死、输、折”等, 而尽量用“福、禄、喜、宝、利、发、顺、祥”等吉利的字眼, 如Ford汽车汉译为“福特”, 会使国人听起来就会感到吉利、吉祥;同样, 中文商标译成英文也应照顾西方消费者的心理, 如国内知名商标“芳芳”若直接音译为Fangfang便会使消费者联想到毒蛇的尖牙, 对商品望而却步, 从而失去了目标语与源语在市场功能上的对等。

二、取义法

取义法就是在充分考虑目标语文化, 揣摩其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 通过“主观臆想”将源语商标翻译成独具新意的目的语译名, 此法不拘泥于源语商标的音、义、形的契合, 而是另辟蹊径, 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功能或效果的对等。取义法虽然不是商标翻译中的常用之法, 但是由于其往往构思独具匠心, 用词新颖, 因此很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为商品赢得很好的市场地位。

洗发水品牌“Head and Shoulders”的中文翻译“海飞丝”也不失为取意翻译的成功译例, 其给人的意境是:辽阔的大海上, 青丝飞扬, 动感飘逸, 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强烈的美感, 与商品本身的功用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美国宝洁公司的婴儿尿布Pampers译为“帮宝适”是取意翻译的另一成功典型。“pamper”在字典里是“宠爱、溺爱、娇惯、纵容”的意思, 但作为商标词, 它非但不是贬义, 反而更加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很富有感情。在译成中文时, 译者将其巧妙地译为“帮宝适”即帮助您的宝宝过得舒适, 极好地迎合了父母的心理, 实现了其与“Pampers”的功能对等。

三、谐音取义法

谐音取义法即谐音法与取意法相结合, 综合考虑商标的语音和语义的翻译方法。它以音韵为引子, 让人一听就赏心悦目, 再选用内涵赞誉的相关词语暗示商品的形状、用途、功能等信息, 投消费者之所好, 从而激起其购买欲。一个成功利用谐音取义法翻译的商标, 不仅可以保留原商标的音韵之美, 还可以兼顾语义, 而语义又非原文词义的本意, 需加创造, 但又不能脱离一定的范畴。

“可口可乐 (Coca-cola) ”和“百事可乐 (Pepsi Cola) ”在中国尽人皆知。两者的中文译名出奇制胜, 不仅与原商标在语音上极为相似, 而且在语义上可谓胜出原商标一筹。前者把饮料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名称之中:这种饮料喝起来可口, 喝着可乐, 使人开心;后者亦是紧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理, 暗示喝“百事可乐”可以使人事事顺畅, 吉祥如意, 这样的饮料谁不想喝呢?这就实现了其与原商标的功能对等, 成为谐音取义翻译法成功的典型译例。

雅戈尔服饰在销往欧洲市场时将商标译为“Youngor”源于“young” (年轻) , 暗示穿这种服装能够使人更年轻, 迎合了人们想永葆青春的心理, 极好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有利于帮助商品打开国际市场。

四、直译法

直译法是直接从商标词的意思出发来翻译, 此类翻译立足于本国文化, 侧重一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一般用于翻译在目标语言中意思与源语言相近, 并能被目标语言环境中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商标的翻译。适当采用取译法翻译商标名, 同样可以方便消费者记忆, 如海鸥 (Seagull) 、熊猫 (Panda) 、双星 (Double Star) 、三枪 (Three Gun) 、白猫 (White Cat) 、英雄 (Hero) 、花花公子 (Playboy) 、鳄鱼 (Crocodile) 等。

应该注意的是, 很多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 因此取意翻译法一般仅适用于翻译在两种语言中不仅意思相同或相近, 而且能够引起消费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的商标, 否则就很难达到功能的对等。如“白象”牌电池翻译为White Elephant致使商品在西方市场上受到了冷遇, 原因就是大象在西方人眼里代表的是大而笨重无用的东西, 试问这样的商品谁会买呢?“凤凰”牌单车在中国很有名气, 因为凤凰象征着吉祥和永生, 但若在销往欧洲时译成“Phoenix”, 则达不到与原商标对等的功能, 因为在英美文化中, 凤凰是再生的象征, 让人联想到“死而复生”、“死里逃生”, 这样的单车谁还敢骑呢?这样的商标又怎么会留住顾客的脚步呢?

五、半译法

半译法即只翻译商标的一部分意思, 而将其余部分按照发音照搬过来。此法的典型译例就是著名领带品牌“Goldlion”的翻译。“Goldlion”最先进入中国市场时被按照原意译为“金狮”, 结果很少有人问津。究其原因有二:其一, 狮子在汉语中虽然有勇猛的含义, 与男性的强健的体魄相符合, 但粗犷有余, 温婉不足, 与此领带所要求体现的体面、气派、优雅之义相去甚远;其二, “狮”与“失”谐音, 与粤语中的“输”相似, 犯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大忌。后来将该商标的前半部分“gold”直译为“金”, 后半部分按其音取为“利来”, “金子般的利润滚滚而来”, 朗朗上口, 大吉大利, 结果该领带在中国大行其道, 受到了消费者的大力追捧, 因此就有了今天的“金利来”这一著名品牌。

六、转换法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商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担负着特殊的使命, 即帮助商品在不同文化环境的市场上打开销路。然而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商标的这一使命困难重重。如何使富含文化特质的商标在不同文化之间转化, 顺利地被译语文化的消费者接受?这就用到了转换翻译法, 即直接用译语的文化因素替换商标里的源语文化因素, 使其消费者在看到商标时产生与原与文化消费者同样的联想和反应, 从而达到译文商标与原商标在功能上的对等。

中国的杜康酒被译成Bacchus或Dionysus就是运用转换法的成功典型。“杜康”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白酒品牌, 其商标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而曹操的《短歌行》中“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更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杜康”一度成为所有美酒的代名词。而在西方文化中, Bacchus和Dionysus分别是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提起他们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美酒, 这与中华文明中“杜康”的文化内涵极为相似, Bacchus和Dionysus使西方消费者产生的文化联想与“杜康”带给炎黄子孙的联想可谓等值, 因此, “杜康”译为Bacchus或Dionysus便实现了功能对等。

商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其功能不仅是标识产品、提供产品信息, 而且在于提升产品知名度, 帮助产品打开销路。从语音、语义、音义结合等角度对商标翻译进行分析, 充分贯彻和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加上译者的生花妙笔, 众多的优秀商标译名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产生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 商标翻译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商标是商品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商标翻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合理运用谐音法、取义法、谐音取义法、直译法、半译法、转换法, 使译文商标与原商标达到功能对等, 才能使商标翻译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商标,翻译,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NIDA, EUGENE A.&CHARLES R, Taber.The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ill, 1969.

[3]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对等的友谊 篇10

杜灿是我上初中后认识的第一个同学,那天见面的情形真可谓“狭路相逢”:当他炮弹一样向我“飞”过来时,我来不及躲闪,被他严严实实地撞倒在地。

带我来报名的爸爸见状,忙跑过来扶起我,嘴里不满地质问他:“干什么呀?你这孩子,怎么不长眼呢?你没注意到他的脚不方便吗?还撞他!”爸爸拍着我身上的尘土,一脸怜惜。“对不起!叔叔,我不是故意的。”他爬起来后,诚惶诚恐地望着我,两手紧张地绞在一起。我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的手也出血了。

才一会功夫,周围就站满了许多围观的同学和家长。我难为情地低下头,不敢说话。从小我就害怕别人关注我,脚疾让我与常人不一样的走路姿势,令我难堪。见人越围越多,我轻轻扯了扯爸爸的手,示意他让那个男孩先走。

爸爸掏遍口袋也没找到一张干净的纸巾,我只好用手捂着渗出丝丝鲜血的额头。“我带你去医疗室处理伤口吧!”不知何故,已经离开的他又回来了。他說他刚才注意到前面的楼上有个医疗室,里面有人在。

年纪相仿的孩子总是容易相处,只是去医疗室处理伤口的十几分钟,我们就熟识了。其实这一路上,都是他一个人在说话,他介绍说他叫杜灿,是初一的新生。后来上课时我才发现,我们还是同班同学。

杜灿是个与我一样瘦弱的男孩,有一双马驹般的大眼睛,温润而明亮。他喜欢说话,语速快,滔滔不绝地说话时像是在打机关枪。

第一天老班安排位置,他举手提出要和我同桌。我心底有小小的欢喜,表面却一如往常的平静。因为脚疾,我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身边朋友很少。不爱言语的人往往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也是这样。我感觉得到,杜灿对我的好是真诚的,并非同情。一直以来,我都很反感别人怜悯的目光,那会让我浑身不自在。

刚上初中,一切都是新奇的。教室在五楼,站在走廊上向下俯视,偌大的校园展现在眼前,绿阴掩映,像铺陈开的一幅绿色画卷。爬五楼,对于腿脚好的同学不算什么,但对于我却是艰难的,每上几个台阶都要歇一阵,走到教室时,往往满头大汗。平时,我都是等人少时才上下楼,生怕不小心被同学挤倒。

有一次,隔壁班一个人高马大的男生心急火燎地从台阶上冲下来,我刚好要上楼,冷不防被他撞了一下,一脚踩空,身体失去平衡,整个人摔在地上,手掌磕出了血。那男生瞥了我一眼,皱着眉站在台阶上,冷漠地望着还倒在地上的我说:“看见我下来,你不会躲呀!”我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耷拉着头没说话,艰难地爬了起来。这一幕刚好被杜灿看见了,他跑过来,二话不说,抡起拳头就朝那个男生脸上砸去。

莫名地挨了一拳,那男生愤怒地反击,嘴里叫嚣着:“有没有搞错?你竟敢打我!”“打的就是你,撞了人不知道道歉,还骂人。”杜灿一脸愤怒。那男生手也没停下来。两个人你一拳我一脚地打了起来。杜灿瘦弱,渐渐落于挨打的状态,过了一会儿终于被同学劝开了。隔着几米的距离,我望着已经被同学拉开的杜灿,心里无限感激。大家一致指责撞我的男生,他终于在大家轻蔑的目光中灰溜溜地跑了。

回到教室,我对杜灿说:“以后不要再和别人打架了,不值得的。”“陈星,我怎么能让别人欺负你?我们是朋友。他撞了你,连句道歉的话都不会说吗?没关系的,以后就由我保护你。”杜灿一脸正气。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一阵温暖。

杜灿说到做到,那天后,他就天天跟我在一起。以前,常有同学背后取笑我的脚,后来就没有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是杜灿单独找过那些同学,软硬兼施,他们才改口的。杜灿对他们说:“陈星腿脚不好已经够难受了,你们还欺负他,这太不道德了吧?”

天天有杜灿陪着,我快乐了很多。他很会说笑话,有时连说带演,夸张而又滑稽的表情让我忍俊不禁。“你呀,真该多笑一笑才好。天天闷着,怎么能开心呢?”他说。我明白他的用心,他希望我能快乐地生活。

放学后,有时他会邀我去街心广场看他玩滑板。街心广场是许多滑板爱好者的聚集地,一到傍晚就会有很多人。夕阳下,广场上人头攒动。杜灿是个滑板高手,他的身边总聚着很多人,他们围着他说笑,讨教,欢快的笑声恣意飞扬。金色的夕阳在杜灿脸上镀了一层古铜色,他快乐的身影在广场上来来去去。看着那群和我年纪差不多、身手矫健的男孩子轻松自如地在滑板上翻腾、跳跃,我的心有那么一瞬间倏地沉到了谷底,疼痛蔓延周身。我抚摸着自己的腿脚,悻悻地离开了,没有和杜灿打招呼,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游走在人潮汹涌的街道。在一个灯火明亮的橱窗前,我望着玻璃里映出的另一个自己,才惊觉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第二天回学校,杜灿什么都没问,省去了我为难地为自己解释。或许他是明白我悄然离开的原因吧,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邀我去看他玩滑板了。其实我知道,表面大大咧咧的杜灿也有一颗细腻的心,他知道如何维护我脆弱的自尊。

杜灿学习成绩一般,虽然脑子好用,但散漫惯了,静不下心来听课。每次考完,看着我高出他一大截的分数,他会一脸羡慕地凑过来说:“陈星,我太崇拜你了!”

我一直也想为杜灿做点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友谊才是对等的,才是我想要的。当我提出来要为他补课时,他没有思考就拒绝了:“我不想学,太累了。”我愣住了,他怎么可以这样不经考虑就直接拒绝我呢?

杜灿对我的好,我懂,但这份不对等的友谊让我有压力,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疏远他。杜灿依旧喜欢和我说笑,但我反应冷淡。“你是怎么了?怪怪的。”一天下课时,他拉着我问。“没什么,以后你不用天天陪我玩。”我说。“为什么呢?”他一脸疑惑。我没再吭声,转过身落寞地望着窗外。天空阴霾,一大朵乌云遮住了太阳,一如我现在的心境。我只是想为他做一点点事,但他居然拒绝了,而他却事事都尽心尽力地帮我,这样的落差让我备受折磨。

放学后,我独自背上书包走出教室。杜灿追了上来,说:“把书包给我吧!”我假装没听见,径直往前走。下楼梯时,因为想躲开他,走得急,一个趔趄,我差点摔倒,脚崴了,疼我得直呲牙。“陈星,你怎么了?”杜灿疾步过来,搀扶着我,关切地问。我忍着痛,甩开他的手,不吭声。“你为什么突然拒我于千里之外呢?”他问。“你不愿意接受我的帮助,我为什么要接受你的同情?”我忿忿地说。

杜灿扑哧笑了起来,聪明的他一点即通。“可是我真的不喜欢学习。”他无奈地说。“由不得你喜欢或不喜欢,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可以为你做的事。”我执拗地说。“好啦,我怕了你,听你的还不行么?先把书包给我吧!”他一脸笑容。

一路上,他搀扶着我回家。那天,他还唱歌给我听,是周杰伦的《千里之外》。他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唱得很激昂,很投入,路人纷纷侧目,他却不管不顾,让我感觉很温暖。

其实我并非不珍惜这份友情,但我希望自己能够为他做点什么,朋友间不就该这样么?一直以来,我都是被人同情、关照的对象,但我心里并不舒服,我渴望一份对等的友谊。

杜灿以前上课爱开小差,不是偷偷和前后桌说话,就是看课外书或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我原来提醒过他,但他屡教不改,无奈我才出此下策,“利用”他对这份友情的珍惜,逼迫他。虽然一说到学习他就头疼,但还是接受了。

有我这个“督察”在身边,杜灿上课再也不敢睡觉了,他刚想趴下,我就捅捅他的手臂,瞪他一眼。他想和前后桌说话,我就用脚踩他。想看课外书就更不可能了,那些他爱看的玄幻故事书早被我收缴起来,只允许他周末写完作业后才看。放学后,我不急着回家,拉着他帮他补课,直到他弄懂了,才放他去街心广场玩滑板。杜灿曾苦笑着对我说:“你比警察管犯人还严呀!”

其实杜灿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也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所以愿意接受。那是一段无比快乐的日子,看着他稳步上升的成绩,我心里乐滋滋的,比自己得了第一名还高兴。

可是几个月后的一天,杜灿上课时又开始打瞌睡,听着听着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虽然我把他推醒,可他只是转过头看了看我,又埋头睡去。我气坏了,狠狠地掐了他一下,把他弄醒。才多久呀,又故態复萌,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

“你怎么了?通宵上网?“我低声问他。以前他上课爱睡觉就是因为熬夜上网玩游戏。他看了我一眼,没吭声,眼睛红红的,布满血丝。“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们绝交。”我放出狠话。杜灿依旧看着我,眼中满是疑惑,良久才说:“我们之间的友情就这么脆弱?”“是。”我回答得斩钉截铁。再过半个月就要期末考了,我不希望他在这个时候又开始任性地熬夜上网。“随便你!”看我态度坚决,他也赌气地说,然后索性又趴着睡。

我气得直喘粗气,心里难过极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呢?那些约定都成空话了吗?他不是一直都明白我只是在用激将法?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他怎么可以这样?!

见他如此,我的心凉了,也就不再管他的事,任他去睡。

第二天上课,他居然没来。我心里有很深的失落感,但我忍着没向同学打听他的情况。第三天,他还是没来,我开始坐立不安了。以前,他再贪玩,也不曾请过假。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担忧,总觉得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碍于面子,我不想去向老师打听,决定放学后,亲自去问他。

杜灿的家在嘉和小区,我常去,和他父母很熟。

到他家时,按了半天门铃,居然没人开门。正想找人打听,他家对门的邻居出来了,告诉我前几天夜里,杜灿的妈妈得了急病送去医院了,而他爸爸又还在外地出差,一时半会赶不回来,只有杜灿一个人在照顾……

了解事情真相后,我挺内疚的。我一直认为自己了解杜灿,看他上课打瞌睡,就认定他是熬夜上网玩游戏。我冤枉了他,还对他说了那么决绝的话,在那样的情形下,他肯定伤心死了,我为自己的鲁莽和刻薄汗颜。怪不得他都懒得替自己解释了,我的话让他寒心。在他最需要帮助时,我居然把他推得远远的,虽是无心之过,但我还是深感歉意,于是决定努力挽回这份友谊。

我到医院时,杜灿正在喂他妈妈吃药。见到我走进病房,他一脸不自在,倒是他妈妈招呼我过去坐。我把水果和鲜花放在床头柜后就坐在杜灿旁边,我要让他明白,我会一直陪着他。喂完药,安顿好他妈妈后,杜灿把我叫到了走廊上。一开口,他就红着脸说对不起。我没让他继续说,其实该说对不起的人,是我。

我拽紧他的双手,说:“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有困难一定要告诉我,互相帮助的友情才会长久,而且这是我渴望的对等的友谊。”

杜灿明白的,他一直都明白。我在他的眼睛里看见了亮晶晶的蠕动的液体。

年轻的自尊脆弱而又坚强,我那颗曾因为脚疾而深深自卑的心,在这温润而平和的友谊中日渐自信起来。

上一篇:课外阅读的作用下一篇:师德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