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书翻译

2024-08-26

法律文书翻译(精选十篇)

法律文书翻译 篇1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功能对等”理论中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也就是说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语义、风格上的对等,还包括文体上的对等。并且,奈达还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英语法律文书作为一种专业性极强、用词极其专业精确的文体,在法律文书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以使用符合目的语法律文书的表达形式、精确传达源语文书的法律事实或强制性法律效力为首要目标。因此,译者必须要首先了解英语法律文书的特征并掌握一些相应的翻译技巧。

2 法律文书格式上的特点及其翻译

2.1 固定的文书格式

法律文书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文本,有其固定的格式。不同的诉讼有不同的文书,不同的文书有不同的格式。在撰写法律文书时不能随心所欲,否则会给诉讼实践带来困难。但是,由于法律体系以及民族思维方式不同,我国与英美国家的法律文书在格式上有所不同,翻译时应遵循“客随主便”的原则,即保留英语文书的格式,不必完全改头换面。

2.2 行文各部分之间往往用一些程式化的语言过渡

法律语言必须准确、严谨,法律文书制定者必须措辞谨慎、行文面面俱到,不能允许任何误解或歧义产生。在实践中,英语法律文书也形成了许多相对稳定的语言程式,体现着法律语言的保守性和稳定性。

在翻译这种程式化用语时,译者应尽量照顾目的语的表达特点,选择一些目的语文书中的惯用语。比如,将“Respectfully submitted”译为“此致”;“PRAYER FOR RELIEF”译为“诉讼请求”;“We hereby certify/declare/guarantee…”译为“兹证实/宣布/保证”等等。

3 法律文书句法上的特点及其翻译

3.1 多长句

法律文书英语的主题严肃、义蕴深刻、结构严谨,所述的客体关系相当复杂,需要周密严谨的叙述,使得描述这些客体的语句变得相当复杂冗长、长句多,远远超出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17个单词);复合句多,包含很多的从句和修饰成分,这些修饰成分除形容词及副词外,还使用了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结构上叠床架屋,前后编插;有的句子相当长,往往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有的句子很长,中间插入表示时间或条件的状语,将句子主语、助动词和谓语部分隔开,这些句子从形式上看似乎是松散的、零乱的,但在逻辑上是严谨的。

在翻译这类句子时,可以从以下五个步骤着手:

紧缩主干主句;

区分主从(识别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判断各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捋清层次(推断句子逻辑思维形式及重心);

调整顺序(按汉语习惯调整各层次语序);

润饰词语(根据文体特征炼词、炼句)。

例如:

River Villa also asserted that Landry executed the note for$1,585,000(a)-$35,000 more than the amount(b)authorized in the powers of attorney(c)-and that,contrar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ners,(d)the property obtained in the exchange was subject to additionl,unknownfi nancial obligations.(e)

上面这个例句共有48个单词,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句子的主干是“River Villa also asserted that...and that...”,这是一个并列宾语从句结构,其宾语的主干分别为(a)和(e)两句。宾语从句(a)后出现了一个破折号引导的句子,经分析我们可知(b)是对“$1,585,000”的补充说明,其后又跟了一个过去分词的后置定语修饰“amount”。宾语从句(e)中,出现了一个插于语(d)作补充说明。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调整句子节,炼词造句后可得出下面译文:

译文:小河别墅同时还称兰德里在本票上签了1,585,000元(a),这比授权书所批准的(c)数额多35,000元(b),而且,在产权交易中所得房产还负有额外的不明债务(e),这与合伙人最初了解的情况不符(d)。

3.2 多被动句

法律文书注重客观事实的叙述,强调行为本身而非行为主体。因此广泛使用被动句是英语法律文书的又一大特征。如在句子The appeal was reserved中,强调的只是上诉被驳之事实,不带任何行为人的主观色彩。这样便可以使这句话比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We reserved the appeal显得更加中立。

通常而言,汉语中不常用被动,多用主动。但比较发现,法律汉语中的被动语态也多于一般汉语。因此,在翻译英语法律文书中的被动句式,可保留原语态,可翻译成带有“受、被、让、由”等表被动意义的汉语被动句,也可译为无主句以及“是……的”判断句,或使用名词词组、不定式、从句等作主语等来表示。总之尽量不要添加行为人作主语。

例如:

On May 4,1986,Sun Belt was declared insolvent and the Federal Savings and Loan Insurance Corporation(FSLIC)was appointed as receiver.

这一句话中就连续使用了两个被动语态。按照上面的原则,我们可以译为:

译文:1986年5月4日,阳光地带被宣告破产,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FSLIC)被指定为破产财产接管人。

4 法律文书词汇上的特点及其翻译

4.1 词语的名物化倾向

法律英语作为一种书面语体,常将动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使名词或名词词组获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思并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称之为“名物化”。使用此种方法,能有效地简化叙事层次和结构,使行文更直接、紧凑和简洁,体现出语体的正式与地道,还能使文书更加理性客观。

但是中文与之相反,注重动态,动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名词。在法律文书中同样如此。因此在将英语法律文书翻译为中文时,需尽量采用名词化了的词语或词组的动词形态。例如:

In 1998,parish voters approved a tax plan for renovations of existing schools and re-construction of four schools.

这个例句中使用了两个名物化词语,使整个句子显得凝练简洁且客观。按照上面所述翻译方法,应译为:

1998年,教区投票通过了一项旨在整修现存学校并重建4所学校的税收方案。

4.2 避免使用代词

英语法律文书中很少使用代词,只有在上下文十分清楚不致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才使用代词。法律文书中代词之所以少用,主要是因为避免引起人们对代词所指产生不同的解释,影响法律文书的客观真实性。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文书制作者宁可一再重复名词。

翻译这些重复使用的词语时,有两种方法可采用。一是译者像原文一样重复用词,二是用“其、该、本、此、上述”这样的汉语文言文中的指称词语作适当替换,使译文显得庄重简洁,还能更好地体现英语法律文书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但不可使用“他,它,它们”等代词。请看下例句:

River Villa also submitted a motion for leave to file a counterclaim alleging that River Villa's obligation to Sun Belt should be cancelled because Landry's frau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loan and property exchange transaction was part of a larger fraud committed by Sun Belt's president and attorney.

译文:小河别墅同时还提交了动议请求法院同意其提出反诉,称小河别墅对阳光地带负有的债务应予以取消,因为兰德里在贷款和产权交易业务中的欺诈行为是阳光地带主席和律师更重大的欺诈活动的一部分。

5 结语

法律文书翻译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涉外法律事务工作的开展,值得所有有志于做好法律文书翻译工作的译者下一番苦功。从以上法律文书的特点和翻译的实例可以看出,要做好法律文书的翻译,不仅要有好的语言功底,还要了解法律文书的特点和相关专业的知识。研究英语法律文书的特征对指导翻译实践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翻译技巧,用最贴切而又自然的译语再现英语法律文书的语义和文体信息。

参考文献

[1]Deborah,Cao.Translating Law[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2]Enrique Alcaraz Brian Hughes.Legal Translation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3]季益广.法律英语的问题特点及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1998(5):31-34.

[4]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5]宋雷,张绍全.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84.

[7]熊德米.英汉现行法律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法律语言特点和法律翻译 篇2

1 法律翻译的基本要求

1.1 法律翻译的本质

由于普通翻译的作用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由于法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人们对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似乎不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如果人们从法律翻译的本质进一步探究,就会意识到法律翻译是一种由译员为主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交际过程,是译员进行主动决策的过程,是译员在既定的框架内创新的主动思维过程;就会意识到法律翻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译员将法律文本(或话语)转换成不同的语言,译员也不是被动的中介人。法律翻译这一涉及到作者(或讲话人)、读者(或听话人)、译员本人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译员是其中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是调节者。法律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解决问题(如帮助法官作出判决),因此法律翻译无疑是一种交际过程。在作者(或讲话人)和读者(或听话人)之间,除了语言的因素以外,还有复杂的法律行为的表现,有诸多未知、未定的方面需要译员临时作出决定。译员的决定直接影响到译文使用者(如法官)的决定,因此翻译本身是决策过程。法律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也有可能涉及到两种法律体系、多种文化、不同的法律观念。在这些复杂的条件下,很难寻求完全的统一或对应,需要译员发挥创新能力,在允许的范围内能动地解决问题,因此法律翻译是译员创新的主动思维过程。在确定法律翻译本质的情况下去考察法律语言特点与法律翻译的关系,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1.2 基本原则

法律翻译除了遵守普通翻译的一些原则以外也应该遵守特定的原则,这是由于法律翻译的法律框架所决定的。法律的最重要准则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译也必须体现这一原则。法律翻译涉及到诸多因素,译员被赋予一定的决定权,因此法律翻译又要靠合适性原则制约。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生命,准确性也应是法律翻译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考虑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时,至少应该考虑公正性、准确性和合适性三项原则。

公正性(impartiality)是法律专业人员要遵守的最为基本的原则。法律翻译是法律行业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公正性也应是法律翻译的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法庭翻译来看,译员是在讲话人双方之间传达信息,是双方共同的沟通渠道。表面看来,公正性似乎不成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译员被看成发言人的“语言和心理的避难所”,就是说发言人力求从译员获取支持,或者寻取解脱,译员也难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译员也有可能主动地扮演保护者的角色,偏向一方。这时他们不仅仅是在为讲话人传达信息,而是在自己讲话。不论译员或当事人有多充分的理由支持译员超越权限,从全面的职业要求看,译员仍然从原则上坚持公正性,作到不偏不倚。法庭口译如此,书面翻译亦如此。

准确性常被看作法律语言的灵魂,而语言被认为是法律的支柱、法律的载体。法律翻译处理法律语言材料,也要固守准确性的原则。仅涉及一种语言时,准确性原则要求语言使用者对法律概念、原理、规范以及所涉及的社会行为进行严格的审视和表达。由于法律法规的概括性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准确性的实现往往是一个人们孜孜以求但难以达到的目标。在法律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时,除了仅涉及单语时造成的困难外,又有不同法律文化的影响。更多因素的介入以及语言表达的差异,使准确性及准确性的判断标准更加复杂,因此也对译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合适性反映翻译的度,包括对讲话人双方的了解程度,对语体运用的恰切程度,对讲话(或文本)原意传达的充分程度,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译员权限的控制程度等。以法庭口译为例,译员究竟在什么程度上代表双方讲话人的立场,译员是否应该加入自己对案件的理解?这在讲话者双方对法律的了解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似乎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双方(如法律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对法律的理解悬殊,情况又将如何?显然,假设一方对法律一无所知,译员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讲话人的发言内容再现为接近受话人的水平。不同法律文化水平的人对法律的理解相去甚远,讲话人双方语体的转换也会使译员翻译的灵活性加强。合适性是译员应主动控制使用的权力,同时又是法律翻译质量评定的标准之一。

1.3 法律翻译的要求

法律翻译可分为书面翻译和口译,这两类翻译又可细分为很多子类。如按照文本在法律活动中的地位,书面翻译可分为权威性翻译和非权威性翻译(参看Sarcevic :19)。权威性翻译的译文具有法律约束力,非权威性翻译的译文则无此约束力。非权威性翻译又包括描述性翻译(用于提供信息)、解释性翻译(用于阐释法律问题、原则、案例等)。口译也可分为权威性翻译(如判决书的翻译等)和非权威性翻译。非权威性翻译包括效用性翻译(如证言的翻译)和参考性翻译(如法庭论辩的翻译等)。

对法律翻译基本原则的遵守要依靠对法律翻译类别的了解,只有对翻译类别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选用合适的语符成分、语体及法律概念。权威性的翻译(如同一法律的双语或多语文本)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对翻译的质量提出最高的要求,译本必须和原本保持一致。除了语言成分的选用,译员还需要深入了解原本的意图。以规范性文本的翻译为例,经过语符的转换,译本应能保持法律规范的目的、和效用不变。译员需要对原文本的整体和局部格式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意图,使译本达到同样的法律效力。

非权威性翻译往往有相对明确的读者对象(或听话人),对读者对象的详尽了解是翻译质量的保证条件之一,诸如法律文化水平、接受能力水平、语言水平、身份、所属阶层等。与权威性翻译相比,非权威性翻译要求更为丰富的语体变化,要求较为灵活的描述和解释。

书面翻译,总体看来,一般允许译员较自由地安排时间,译员有充分的考虑余地,但在语体及其他语言特点的表现上,比口译有更高的要求。译员需要首先确定读者对象,根据预定的对象情况选用合适的语言材料,确定两种语言间的水平及表现手法的差异。

法庭口译常被看作法律口译的核心部分,这说明法庭口译有较高的难度。法庭口译的难度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发言人的讲话需要得到立即翻译,译员一般没有准备的时间,需要即刻作出反应,要求理解、组织语言、传达内容等步骤一次完成,要求译员较高的基于法律的分析综合能力。第二,发言人的身份一般比较明朗,语体的选择、语符成分的选用、译员态度的控制等需要根据具体的情景进行及时的调整。第三,法庭口译的现实直接性使译员有较多的辅助信息处理语言材料,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愤怒、委屈情绪的感染等,这对翻译的公正性造成影响,因此译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避免受到干扰。

2 法律语言的显著特点

2.1 语篇结构及功能

法律翻译将译员的工作限于法律语篇的范围内,法律语篇的一系列特点就成了译员必须注意的内容。各种体裁的法律语篇的存在,表面看来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实质上有很大的客观性,如果译员忽略所翻译的内容的语篇特征,就不仅背离了法律翻译的原则,也背离了一般翻译的原则。法律翻译过程中,语篇特征的分析、再现、传达,是翻译过程中给译文定向、定位的重要步骤。

语类理论对于专业文体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能使人“了解专业作者如何一方面能够保持语类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利用语类规约在社会认可的交际目的的制约下达到个人的目的。”Bhatia(1997:205) Bhatia所说的专业文体当然也包括法律文体。译员对法律文体语类整体性及作者意图的认识是翻译成功的基础之一。

Coode(见 Bhatia 1993)将立法条文分析为四个构成成分:案情、条件、主题、行为。Code 的分类方法曾引起较多的讨论(如C 1997)。

Bhatia(1993)将语类分析方法用于立法条文的结构分析,认为用分为条款主体和限定语两个部分的互动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考虑立法条文要比用线性的结构考虑更为合适。Bhatia认为西方国家人们改革法律写作的尝试归于失败就是因为立法条文有其内在的规律。

Bhatia(1993)还强调了法律条文的交际功能和主要特点,认为立法文本不是特指某一人的,是无情景的。法律条文的语用功能与制订者和阅读者相独立(总体功能是指示、规定义务、赋予权力),应付的是无尽的人类行为,既具有确定性、准确性,又有包容一切的概括性。不难想象各种法律语篇均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语篇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应是译员翻译技能训练的重要科目。

2.2 语句功能类型

法律语言的语句必须实现一定的功能。Gunnarsson(1984:84)(见 Bhatia 1993:104)区分了三种立法条文类型:行为条文、规定条文和定义条文。行为条文包括案情的具体描述,主要规定责任、义务、授予权力、禁止某一(些)行为,赋予某人或团体权力等,如下例:

When any person in the presence of a police officer commits or is accused of committing a non-seizable offence and refuses on the demand of a police officer to give his name or residence or gives a name or residence which the officer has reason to believe to be false, he may be arrested by that police officer in order that his name or residence may be ascertained. (Section 32(1) of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Republic of Singapore, 1980) (Bhatia 原例)

(警察在场时,如果任何人犯了或被指控犯了非逮捕罪,拒绝应警察的要求提供姓名或住所或者提供警察有理由认为是虚假的姓名和住所,警察可予以拒捕以便查明他的姓名和住所。

条文中赋予警察拒捕权,同时也规定犯有非逮捕罪的人提供姓名和住所的义务。

规定性条文规定法律规范适用的范围,如某规范适用于何种条件或范围。定义性规范则用于对词语作出解释和定义。

中国学者一般将法律规范按行为模式性质分为三种:义务性、禁止性、授权性,并认为可以包容所有权利与义务关系(见 孙懿华和周广然1997)。以上的看法分别基于英语和汉语,英美法律和中国法律,但就所概括的语言功能特点看,比较接近。

2.3 语句结构类型

在法律英语研究中,Mellinkoff针对词语特点作了系统的分析(见O’Barr 1982:18), Crystal 和 Dave(1969)对法律文本的结构和组织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们认为:1. 法律语言是工具性语言;2. 法律文件具有不同于其它类文本的特征;3. 法律英语具有明确的特点;4. 法律语言使用了日常英语不采用的语义原则。

第一条说明了法律英语的功能,其它各条均是对结构类型特点的描述。法律英语的明确特点则包括:句子偏长,各个句子单位相对独立,文件所包含的句子常可简化为“如果X,Y应该做Z。”以及它的变体。

法律英语的区别性特点包括:少用指代,多用重复;如例中1的officer、name、residence;使用状语限定语;多用名词化结构;少用形容词;不用加强性的副词(如very, rather)等。

语义原则是指类属后置、同类排除、语境定义、常识判断等指导原则。类属后置是在罗列事物时,先举出具体事物最后列出这些事物的类,以免遗漏。同类排除是类属后置的例外情况,即如果类属词语跟随前面罗列的事物,具有排除性即不包括任何未列出的事物。语境定义是词语所出现的语境可以起对词语定义的作用。常识判断是指,只要不会与文本的其它地方发生冲突,词语可按照普通的意义理解。

2.4 词语特点

法律语言的显著特点常常首先表现在词语的运用。Mellinkoff(O’Barr 1982:16)列出9种情况:

1. 含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

2. 来自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的稀有词;

3. 拉丁词和短语;

4. 普通词汇中不包括的法语词;

5. 法律专业术语;

6. 专业行话;

7. 正式词语;

8. 多义词语

9. 极端精确表达词语。

显然有的仅为法律英语中出现的情况,如第2、3、4,但其它多种情况在法律汉语中也可以找到例证。

中国学者对法律汉语词语的特点也作出了一些研究。孙懿华、周广然(1997:58)概括出三类:1 法律专业术语;2 法律工作常用词语;3 民族共同语中的其它基本词与非基本词。潘庆云(1997)对词语的讨论分成几个部分。在立法部分仅分为两类:法律词语和普通词语。但在立法文书部分识别出四类:法律术语、司法惯用语、文言词语和普通词语。

中外学者的分类可以基本标示法律语言的用词情况:1 法律专业术语;2 古词语(如中古英语词语、汉语文言词语等);3 外来语;4 专业惯用语;5 正式词语;6 极限表达语;7 具不确定意义的词语,如下例:

1.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action, 标的物、给付、具结悔过等;

2. aforesaid, witnesseth, 羁押、贪赃、渎职等;

3. nolo contendere,最后通牒等;

4. inferior court, revered and remanded, 行窃、未遂、执迷不悟、流窜作案等;

5. the deceased, Your Honor, 奏效等;

6. all, none, never, 凡、一律、均、无论等;

7. approximately, obscene, satisfy, 情节严重、可能、大量等。

尽管不同语言的法律用语有共同的特点,由于语言和法律体系的差异,完全等同的词语较为少见,(Sarcevic 1997)主张将等同词语分成三类:接近等同的词语,部分等同的词语,和不等同词语,并以两语言间词语意义的交叉(intersection)和包容(inclusion)为划分的根据。对于部分等同词语确定的方法,她提出一系列标准如:法律体系结构、运用、法律效果等。法律词语的运用在法律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词语选用的指导原则因人而异,不同的原则反映人们对法律翻译的不同观点。

3 法律翻译的问题及解决

3.1 法律翻译的复杂性

法律翻译的情况有多种:1 涉及两种语言且同一种法律体系,如中国大陆范围内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间的法律解释;2 涉及两种语言且两种法律体系,如香港地区的英语和汉语间的法律翻译;3 涉及多种语言、多种法律体系间的法律翻译,如缔约国之间的法律翻译。就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翻译来看,涉及的语言和法律体系、法律制度越多,翻译的难度就越大。需要决定原本和译本的权威性差别,需要解决文本体裁的对应问题、法律术语的对应问题、法律效用的实现问题等等。口译时,则需确定讲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水平差别、法律文化差别、法律观念差别等。即使在第1种情况下,两种语言间的绝对对应也难以做到。

3.2语篇结构与翻译

既然语言是法律的载体,法律翻译问题的解决只能从语言下手,包括语言的语篇方面、语句方面、词语方面等。

法律语篇不同于其它类语篇,语篇特点在两种语言中很难有完全的对应,一种语言的法律语篇如何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法律语篇,语篇读者对象是否有变化,语篇的基本特点有无增减,语篇与法律的关系是否相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法律语篇翻译的难度。以中英法律语篇的翻译为例,由于法律体系不同,即使是同类法律语篇,法律概念的表达也相去甚远。法律观念的体现势必影响到语篇结构。如果目的语中不存在同类法律语篇,应该考虑如何确定合适的语篇格式。

不同语言的法律语篇的不对应性迫使译员全面地了解两种语言的语篇结构和功能特点,对语篇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使译员临场工作有较广阔的回旋余地。语篇的研究内容包括:语篇种类、语篇典型篇章结构、语篇结构的基本要素、语篇结构的功能(如:行为性、规定性、定义性等)、两种语言语篇的对应情况、两种语言语篇的转换手法等。

语篇的研究不能仅限于静止的文本,而应充分考虑语篇所涉及的人及其它多种因素以及多种因素的互作用。

3.3 语句与翻译

语言间语句结构及功能的不对应性往往给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汉语的短语可以用作句子表达完整的意义,可以省略主语或动作的执行者。译为英语时,一般要求完整的句子,省略句子的主语或动作执行者往往很难组成句子,这时就要增加汉语中不需要或者无法确定的动作执行者,这只能由译员作出决定。

语句功能的不对应性则可能导致语气传达的较大差异。法律语言语句功能与日常语言有较大的出入,如法律英语中使用情态动词shall的句子就有不同于日常英语的功能。

长句结构是中英法律语言的共同特点之一。就立法语言来说,长句的构成主要是由于使用了一连串的限定语。英语的限定语往往后置,以求得句子的平衡。但在翻译为汉语时,后位限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全改用前位限定,就会使句子累赘、难懂。

语句结构的一系列差异,实际上并不妨碍特定语句功能的实现,语言都有丰富的实现各种功能的表达方式,译员需要了解的是某一功能在一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与相近表现形式的关系,还要了解译为目的语时,这种功能是否有对应的表现形式,如果有,应选用哪一种,如果没有,应如何确定这种语句功能相对于其它功能的关系,从而进行定位以寻找最能体现这一特定功能的表现形式。

3.4 词语与翻译

语言间法律词语的不一致性是法律翻译最大的困难之一。尽管不同的法律语言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语言、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词语的使用就有很大的差异甚至矛盾。使用对等词语进行翻译是最理想的选择,但从法律翻译的特点看,翻译不是寻求语言间词语的一一对应,从法律语言的特点看,人们很难找到完全等同的词语。法律词语意义的确定受特定语言的制约,也受法律文化的影响。法律词语的使用反应人们对事物、事物之间关系、行为、以及行为发生和处理的方法、程序的看法。法律语言间词语使用的一致性,必须由使用法律语言的双方认可,而且不象日常生活或自然科学中词语的使用容易达到相同的理解。

从整体来看法律词语不一致性的解决需要译员以具体的法律体系为参照。从具体操作来看,人们并不需要追求完全等同的词语,应该基于法律体系的框架寻找近似的词语。当然这需要译员作出词语合适性的至关重要的判断。

结 语

综上所述,法律翻译有其基本的特点,法律翻译是法律体系框架内的交际活动,法律翻译有一系列要遵守的原则,而不同类型的翻译对译员又提出不同的要求。成功的翻译应该基于对法律语言特点的深入的了解,包括语言特点的各个层面以及对翻译可能造成的困难。基于对法律语言特点的了解和法律翻译特点和原则的认识,译员可以顺利地解决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文献目录

Bhatia, Vijay K. 1997. Translating legal genres. In Anna Trosborg(de.) 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Bhatia, Vijay K. 1993. 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孙懿华、周广然1997。 法律语言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

O’Barr, William M. 1982. Linguistic Evidence—Language,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Courtroo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Sarcevic, Susan 1997.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 篇3

【关键词】法律翻译 法律术语 翻译方法

一、引言

法律翻译重点在于对其术语的翻译。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法律体制、体系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法律术语不对等,法律概念不同,法律观念迥异等,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术语。如中国的“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 policy”,再比如,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而美国则分为Supreme Court, District Court和Courts of Appeals。针对这些差异,译者应尽其所能做到使其所翻译的法律术语与原语法律术语不仅含义相等,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其形式对应。

二、法律术语的特点

要准确地翻译法律术语,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法律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同的法律术语表达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意义,这些术语常常出现在法律文本中,专指某一意义,区别于其在其他文本中的其他意义。例如: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拘传——summon by force,偷税——tax evasion。这些词汇与文学、新闻、科技等其他文本有着鲜明的差别。

2.时代性。英汉法律术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旧的法律术语可能因为废除而变得使用较少,新的法律术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中国共产党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其中“劳动教养”即“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在制度废除以后便成为了旧的法律术语,不再频繁使用。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二孩”政策即“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这样的法律术语便是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

3.严谨性。法律术语有其特定的意义及概念,这决定了做法律翻译时,选词要做到词义正确,语境确凿。如例句:“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其中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翻译为“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children”,“权益”包含“权利与利益”,翻译时要做到选词严谨,将意义翻译全面,因此译作“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三、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1.使用功能对等词。Sarcevic提出“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比如,中文“警察”含义广泛,作统称,而美国表达警察的单词众多,其中包含“sheriff”,“deputy”,“sergeant”, “state trooper”, “marshal”,这些词在美国所指为不同区域、不同职能的警察职位。若将它们全部译作警察,显得界限模糊,指代不明,所以,相对应地,将“sheriff”译作“治安官”,将“sergeant”译作“警长”,做到功能对等即可。

2.含混对模糊。法律术语虽有其专业性,独特性,再某些情况下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对这类情况应采取以含混对模糊的翻译策略,以《婚姻法》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二点情形为例,其原文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里法律条文原文语言含混,留有余地,并没有具体列举哪些疾病,因此译作“if the man or the woman is suffering from any disease, which is regarded by medical science as rendering a person unfit for marriage.”采用同样的模糊语义来处理,保留了原文当中留有余地的意义。法律解释权属于国家,译者无权作任何解释,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相应的含混表达。

3.增减词。在术语翻译中,迥异的文化差异致使法律翻译中绝对的对等很少存在,为了使翻译更加准确,译者应避免生硬的逐字译,这时可采用增减词来达到平衡。例如对法律术语“不立案决定书”不译作“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而译作“written 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 ”,这里添加了“written”一词强调了其为“书面文件”的含义。又如“撤销立案”不译作“revoke a case”而译作“revoke a case placed on file”,增译了“placed on file”也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婚姻法》中第十条婚姻无效情形中的第二点“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译作“if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relatives by blood up to the third degree of kinship”,在这里,译者根据《婚姻法》中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一点情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做了增译,使译文的意义传达得更加明了。

四、结语

英汉法律术语的差异来源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因此翻译时可能遇到无法轻易找到目标语中与原语绝对对等的术语的问题,这成为了译者做法律翻译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深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差异的法律制度与文化,熟悉掌握法律术语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将原语法律文本的意义更加准确地用目标语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Sarcevic,Susan.New Approaches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278

[2]陈文玲.试论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与翻译[J].法律英语.2002.

法律文书翻译 篇4

关键词:法律文书,法律术语,词汇特征,法律文书翻译

1 引言

法律文书是“参与法律活动的主体——国家机关、法人、公民在处理各项法律事务中, 为其规定的权利或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者法律意义的文书” (刘汉民, 2002:1) 。在英美法律实践中常用的法律文书包括民事起诉状 (complaint) 、大陪审团起诉状 (indictment) 、公诉书 (information) 、传票 (summons) 、答辩状 (answer) 、判决书 (judgment) 、律师意见书 (opinion of counsel) 、授权委托书 (power of attorney) 等。笔者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 以民事起诉状、答辩状、大陪审团起诉状这三种最为常见的法律文书为例, 分析了英美法律文书的词汇特征。

2 英美法律文书的词汇特征

英美法律文书属于法律文本之一, 其用词具有法律语言本文特征的共性, 当然也具有其特殊的方面。在词汇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法律术语的专业性、词语的对义性、古体词的使用、复杂正式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名词化倾向以及双联词三联词的使用。

(1) 法律术语的专业性

法律词汇, 特别是法律专业术语 (word of art) 是构建法律的最基本要素。正如宋雷教授所言, “法律专业术语, 它们代表不同的法律概念, 具有特定法律语境中所规定的归纳或抽象含义, 除去概念对概念的对译之外, 有时难以用其他任何表达方式进行替换” (宋雷, 2010:139) 。如下文摘自民事起诉状1的一段话, 其中出现的“scalping”, 在中文里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术语。

原文:Calandra defrauded investors by engaging in a practice known as“scalping”一buying shares of predominantly thinlytraded, small-cap companies, writing highly favorable newsletter profiles recommending the companies to his subscribers, and then selling the majority of his shares when the increased demand that he generated drove up the stock price.

译文:卡兰德拉的这种欺骗投资者的行为, 被称为“抢购倒卖卖” (即证券投资顾问在向客户推荐某证券之前抢先购买某证券以谋取利益) , 他买入的主要是冷门小盘股, 并在文章中向其用户大肆宣扬推荐, 随后在他故意哄抬股价造成需求增长时, 再抛售其手中大部分股份。

对于这种缺项的术语翻译, 一般多采取生造新词或阐释法。原文中的“scalping”指的是抢先购买证券, 也就是证券投资顾问在向客户推荐某证券之前抢先购买某证券以谋取利益, 造市者哄抬或压市。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 所以在翻译时通过对原意的概括提炼, 将其翻成“抢购倒卖”体现原意中核心的概念, 并在后面用括号对该词意思加以阐释。

(2) 词语的对义性

法律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 这种对义词在法律文书中非常普遍, 以表示各种互相对立的法律关系 (肖云枢, 2011:63) 。如下文摘自答辩状2与民事起诉状3的两句话, 就体现了法律文书词语对义性的特征。

原文:Plaintiff has filed a lawsuit against the Defendant and has served her with papers regarding the case while at work in front of the news media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embarrassing and humiliating the Defendant and her employer.

译文:原告针对被告提起诉讼, 并在被告正在工作期间, 在新闻媒体面前送达诉状, 这些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困扰、羞辱被告及其单位。

原文:Defendant breached that duty when he repeatedly failed to disclose his intent to sell over 100 times in 23 different securities, from March to December 2003.

译文:被告未能公开在2003年3月至12月期间, 出售23种不同股票, 多达100多次股票交易的意图, 因此, 违反了其应负的责任。

原句中的“plaintiff”与“defendant”就为一对对义性词语。第二句中仅出现了“duty”, 是说被告违反了应尽的义务, 则对被告的读者来说, 知晓其行为则为一种“权利”。除了这些, 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词表示对义关系, 如appellant (上诉人) ——respondent (应诉人) 、prosecution (公诉方) ——accused (刑事被告) 等。

(3) 古体词的使用

鉴于法律人的因循守旧和遵循先例的习惯, 致使许多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词语频繁出现在法律文本中。而法律文书属于一种正式的书面文件, 为了表现其严肃、正式的性质, 古体词的使用更是明显。像witness (证人) 、deed (契据) 、deem (认定) 、oath (宣誓) 这些都是常见的古体词。但最常见的则为here、there、where加上其他一些介词构成的复合词, 例如hereinafter、hereby、herein、hereof、thereafter、thereby、therefore、thereinafter、whereby、wherein、whereof等。如下文摘自答辩状4中的两句话中出现的“wherefore”、“herein”与“hereby”等词。

原文:WHEREFORE, Defendant, Alesia Roskov, seeks dismissal of the lawsuit filed against her by the Plaintiff herein.

译文:因此, 被告阿莱西亚·罗斯科请求尊敬的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起诉。

原文:Paragraphs 1 through 26 are hereby incorporated by reference.

译文:各被告对本答辩第1段至第26段的每一承认、否认及主张予以重申并作合并答辩。

第一句中的“wherefore”在各类法律文书中出现频率很高, 表示“因此, 所以”的意思;第一句中的“herein”表示的是“在此, 于此”, 第二句中的“hereby”指的是“借此文件、事项或东西;以此为结果或以此为方式”。一般“here-”指代的是“本诉状中”、“本合同中”, 而“where-”、“there-”则指代前面出现的单词、事物。这些词可能会对理解句意带来困扰, 虽然看似复杂, 只要弄清楚结构与关系, 理解和翻译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4) 复杂正式词语的使用

因为法律文书特有的文体特征, 要求在措辞、表达上正式、庄重严谨, 所以就算能用一个简单词语表达的含义往往在法律文书中也会使用复杂的词组, 比如用“with reference to”代替“about”, 用“by means of”代替“by”, 用“in the event that”代替“if”。

原文: (b) obtained money or property by means of untrue statements of a material fact or omissions to state a material fact necessary in order to make the statements made, in the light of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ey were made, not misleading;and

译文: (2) 同过对实质性事实的虚假陈述, 或省略必须做出的陈述的方式收取现金或财产, 按照这些情况来看, 事实清楚;

上文例句中的“by means of”表示“借助于, 通过, 用某种方式”, 其实用“by”就能表述该含义, 但为了更正式, 所以使用更长更复杂的词。

(5) 词语的名词化倾向

法律文书在词法方面的一大特征就是动词的名词化倾向, 尤其是动词名词化。宋雷教授认为:“使用这种方法能有效的简化叙事的层次和结构, 减少使用句子和从句的频率, 使行文更直接、紧凑和简洁之外, 更重要的是有时可以略去一般陈述句中的行为人,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宋雷, 2010:118) 。如下文例句5.

原文:The Commission seeks, among other relief, a permanent Injunction, disgorgement of Calandra’s illegal trading profits, plus prejudgment interest, and the imposition of a civil money penalty.

译文:根据其行为, 被告已构成证券欺诈罪。除其他救济外, 委员会寻求对被告作出永久性禁令、退回销售股票所获的非法利润外加损害利息、判处民事罚款等处罚。

该句语义复杂, 信息密集, 但是并没有用到从句, 全句只有一个动词, 即“seeks”, 后面并列了“injunction”、“disgorgement”与“imposition”三个名词词组, 除了禁令是名词, 其实退回非法所得财产、对被告做出处罚都是动作行为, 原句英语将这些行为名词化, 简化了句子的结构, 减少了从句与并列句和使用。但在翻译时, 因为中文具有动态化的性质, 频繁使用动词, 所以在翻译成中文时也最好处理成动词。

(6) 双联词三联词的使用

在法律文书中有时会碰见一些由两个或多个同义或近义词所形成的词组或组成的词链, 例如“null and void”、“acknowledge and confess”、“true and correct”以及“rights、title and interests”。在翻译这些双联词时有时可以做适当简化, 原则上都可以合二为一或合三为一来处理 (李克兴, 2011:139) 。只用翻译出其共核的意思, 但并不是所有的双联词和三联词都要简化, 有时这几个词可能存在细微差别, 这时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以下文引自大陪审团起诉状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AYMAN JOUMAA) 的一句话为例:

原文:The defendant and his co-conspirators used the following manners and means, among others, in furtherance of the conspiracy:

译文:被告及其同谋者采取下述方式, 促成共谋行为的实施:

原文中出现了“manners and means”其实就是手段、方式的意思, 但为了严谨, 将两个词并列使用, 且不断重复。在翻译时可以可以简化, 不用翻译成“方式和方法”, 只需翻译成“方式”即可。

3 结论

本文在英美法律文书翻译实践的基础上, 从词汇的角度总结了法律文书的特点, 包括法律术语的专业性、词语的对义性、古体词的使用、复杂正式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名词化倾向以及双联词三联词的使用, 并针对每类特征分析了在翻译时常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 要想准确翻译法律文书, 在翻译专业术语时一般要做到用术语翻译术语, 但是由于法律体制、文化、国情、历史渊源的差异, 英汉法律概念不完全对等, 故我们不能用我国的法律术语硬套外国的法律术语。遇到缺项的情况可以考虑采取生造新词或阐释的方法;在翻译古体词的时候要注意辨别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在翻译正式词语时要注意措辞严谨, 做到法言法语;在翻译名词化倾向的词语时, 可根据中文表述习惯, 将其还原为动词进行表述;在翻译双联词三联词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简化。

参考文献

[1]李克兴.英汉法律翻译案例讲评[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1:139.

[2]刘汉民.现代法律文书写作[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1.

[3]宋雷、张绍全.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18-139.

英汉法律翻译 篇5

这是一组由“here+介词”、“there+介词”和“where+介词”组成的副词。例如,hereafter, hereby, herein, hereof, hereto, hereunder, herewith, thereafter, thereby, thereof, therefrom, therein, thereon, thereto, thereunder, therewith以及whereas, whereby.在这里,here可一般性地理解为“本法律文件”;如果我们正在处理的是一份合同,“hereto”=“to this contract”,“hereunder”=“under this contract”。“there”则指文中刚刚提及的除“本法律文件”外的其他事物。

例1,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is Contract, Party A shall assign, transfer, convey and deliver to the Company the Contributed Assets, in each case, free and clear of any mortgage, deed of trust, lien, pledge, hypothecation, assignment, security interest, or any other encumbrance of any type whatsoever of, on or affecting the Contributed Assets or any portion thereof or any interest therein(Collectively, “Encumbrances”), except for the Encumbrances expressly listed on Schedule A hereto.“any portion thereof”是指“any portion of the Contributed Assets”;“Schedule A hereto”显然是指“Schedule A to this Contract”。

例2,Neither of the parties hereto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delay or failure in the 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s hereunder if such delay or failure is due to or results from any cause or causes beyond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Licensee or Licensor,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war, revolution, riot, insurrection, civil commotion, strike, lockout, fire, flood, storm, tempest, volcanic eruption, earthquake, act of government(whether de facto or de jure),(collectivel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Force Majeure”)and the 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s hereunder shall be suspended during, but no longer than, the existence of such cause or causes.其中,“the parties hereto”显然是指“the parties to this Contract”;“obligations hereunder”显然是指“obligations under this Contract”;“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意指“以下[简]称为”。

2. Shall 与 May

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句法因素 篇6

关键词:法律英语;句法;翻译

法律英语是表述法律的工具。法律英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表达模式和规范,其产生和形成都与语言所处的历史、社会、政治、法律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仅从语言本身的变化来看,它包括着语音、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变化[1]。因此,在法律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法律文本的翻译是人们不可回避的、难度极大的一项工作。法律英语翻译同时涉足三个领域,即法律学界、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在英汉、汉英翻译中,

翻译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之外,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外[2],还要擅长法律英语这一特殊用途英语。法律英语作为专门英语的分支学科之一,具有专门用途英语的一般特点,即法律英语的课程设置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要;学习重点是与该专业相适应的语言、技巧、语篇以及体裁;材料的真实性,即材料来自于立法文件、司法文件以及法学家的论著。

英美法学界所公认的法律英语主要是指律师、法官、法学工作者所使用的习惯语言。它有其独特的词法与句法规则,而这些规则又是准确理解法律英语原文、书写法律英语文书和进行法律英语翻译的关键。法律翻译通常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立法性文件的翻译,合同翻译,诉讼类文书翻译,法庭口译,法学论文翻译,涉外公证文书翻译等等。法律法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至高的权威性、庄严性,其实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因此,法律语言的表达必须反映出法律权威性、庄严性和规范性。与此相对应,法律法规的译文也应当体现出其应当具有的法律风格,这也是法律法规翻译与其它文体翻译的区别之所在。

法律的最重要准则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译也必须体现这一原则。法律英语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因此,在法律英语中不仅有众多的具有法律专门意义的特殊词汇,而且由于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令或契约等法律文书所表述的内容必须准确、严密、客观和规范,不容许丝毫的引伸、推理或抒发和表达感情,因而在法律英语中又形成了许多其特有的句法特点,这些句法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受到充分重视。法律的权威性不仅体现在法律的内容方面,而且体现在法律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也就是无论是在立法活动中,还是在司法活动中,法律英语的使用都应当显示其庄严性、权威性。法律英语在法律事务领域长期履行社会功能的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这个学科领域的种种特点,表现在诸如词语的运用方面和句法的结构等多个方面,词语选用的合法性、词语意义的法定性、规范性、权威性,法律英语中的句子结构就其长度和使用从句的连续性要复杂得多。在翻译过程中,仔细分析影响法律英语翻译效果的多种因素,有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句法特征包括:

1.长句。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是和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密切相联的,长句是法律英语的最大特征。与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相比较而言,法律英语中的句子结构就其长度和使用从句的连续性要复杂得多。正式的法律条规和文本中由于对中心词的限定过多,对某一法律概念成立的条件限定很多,所以法律英语的长句居多,短句相对较少。

长句在法律英语文体中很常见,很多法律文书的制定者都倾向于使用远远超出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的句子,往往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长达数十上百个字的长句比比皆是。长句结构复杂,能负载的含义多,包含的信息量也大,长句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叙事具体,说理严密,层次分明。法律英语中的长句主要指多重复合句,除主谓结构外,还有许多修饰成分,如从句、短语等,其主从关系有各种连接词贯通以表示逻辑关系,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多为复合句,有很多的从句和修饰语,结构上相互重叠,前后编插。长句中插入的从句和修饰成分会造成句子在视觉上支离破碎,但它们却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在理解和翻译这种句子时,可以通过调整句子中心、结构、长度以及必要的词汇增减来实现。特别是在理解法律条文时,应清楚其主要由假设与法律适用两部分组成。组织时长句可以借助于分段和标点符号使其更易理解。另外,组织一个长句比组成一段话相对逻辑性更强,也就减少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法律文本的主题严肃,又意蕴深刻,结构严谨,复杂的客体关系,需要周密严谨的叙述,语句也就相应的变得复杂冗长。

2.被动句。法律英语句子中大量地使用被动句是因为法律文书的客观性所决定的。诉讼法律关系本身的特点是行为的对象更受注意,以及主体一方的恒定性[4]。对于法律文书来说,行为主体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或不能直接地说明行为主体时,采用被动语态则能更好地适应这一点,在法律英语中使用被动句型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法律英语中有大量的被动句型,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其正式性。在法律英语中不仅可以将汉语中带有“被、让、由”等表被动意义的词的句子表述为被动句,而且还可以大量地将汉语中的主动句,无主句以及“是…的”判断句等用被动句来表示,构成了法律英语句型结构的又一大特色。

3.复合句。法律英语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在表达比较复杂的含义时常常大量使用复合句,包含许多修饰成分和专有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5]。为了使法律文本明确清晰,排除一切可能产生的歧义和误解,严格界定各方的义务和权利,法律英语的句式中常常使用大量结构复杂,重叠的状语来修饰条款中的动词。如大量地使用状语,多个状语同时修饰一个动词,或者一个状语包含另一个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与此同时,法律英语中除了一方面在句首使用状语分句,另一方面在句子的内部使用层层限制修饰的关系分句外,还大量地使用由状语分句和关系分句以及其他一些分句构成的综合复杂句,以达到准确、严密和不产生歧义的目的。

很多法律英语的句子中都会使用关系分句,这样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反映了法律英语句子步步为营的特点,从而达到了表述严谨,语意严密的效果。关系分句的使用使得法律英语中的长句的形成不仅来源于冗长而复杂的状语分句,也体现在句子内部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各种关系分句中。状语分句的使用在法律文书中关于义务部分的陈述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享受权利的前提和条件。在法律英语中关于义务的陈述表现在句子结构上,往往使用条件状语分句或让步状语分句,也成为法律英语长句多的主要原因。法律英语的正式条文法规中,一般只采用有条件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能出现或产生真实结果的条件状语从句,而很少使用虚拟语气的句子,但虚拟语气的句子有时候也出现在律师的陈述与辩状及案情的推测中。

4.定语从句。法律英语较之普通英语更准确,限定更严谨所以限定性定语从句运用得比较普遍,而作为补充、说明、解释性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得比较少。在我们日常接触使用的英语中,定语从句常用关系代词that来连接,用来修饰限定前面的词或词组。例如:It was the only cotton mill that there was then.在这个句子中,that所引导的定语从句there was then是用来限定前面的名词cotton mill的。这是在日常英语中常用的规则。但是在法律英语中,由于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要求较高,因此对关系代词的使用就有着较严格的要求,使用更为严密的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修饰限定前面的词语。因此在法律英语中,在使用定语从句时, "that"一般用"such....as...."来代替。例如在The WTO Agreement to which China accedes shall be the WTO Agreement as rectified, amended or otherwise modified by such legal instruments as may have entered into force before the date of accession. This Protocol, which shall include the commitments referred to in paragraph 342 of the Working Party Report, shall b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TO Agreement一句中,legal instruments是被修饰限定的词语,而may have entered into force before the date of accession则是具体说明限定legal instruments的定语从句,而关系代词则是前面的"such...as..."。.所以在法律英语中,为了达到更准确,更严密的语言文字的要求,我们应该使用such...as...来引导定语从句,而不能使用我们平时所常用的that。

参考文献:

[1]魏小璞.语言与法律--兼谈法律英语的历史嬗变[J]宁夏社会科学,2005.(5).134-137.

[2]Robert C. Berring and Edinger, Finding the law, 11th edition, USA: West Group, 1999.

[3]赵宝河.法律语言的语言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5.(2).76-77.

[4]王雅琴.谈法律英语的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22-25.

[5]张瑞嵘.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106-108.

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 篇7

法律翻译重点在于对其术语的翻译。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法律体制、体系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法律术语不对等,法律概念不同,法律观念迥异等,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术语。如中国的“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 policy”,再比如,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而美国则分为Supreme Court, District Court和Courts of Appeals。针对这些差异,译者应尽其所能做到使其所翻译的法律术语与原语法律术语不仅含义相等,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其形式对应。

二、法律术语的特点

要准确地翻译法律术语,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法律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同的法律术语表达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意义,这些术语常常出现在法律文本中,专指某一意义,区别于其在其他文本中的其他意义。例如: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拘传——summon by force,偷税——tax evasion。这些词汇与文学、新闻、科技等其他文本有着鲜明的差别。

2.时代性。英汉法律术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旧的法律术语可能因为废除而变得使用较少,新的法律术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中国共产党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其中“劳动教养”即“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在制度废除以后便成为了旧的法律术语,不再频繁使用。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二孩”政策即“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这样的法律术语便是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

3.严谨性。法律术语有其特定的意义及概念,这决定了做法律翻译时,选词要做到词义正确,语境确凿。如例句:“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其中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翻译为“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children”,“权益”包含“权利与利益”,翻译时要做到选词严谨,将意义翻译全面,因此译作“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三、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1.使用功能对等词。Sarcevic提出“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比如,中文“警察”含义广泛,作统称,而美国表达警察的单词众多,其中包含“sheriff”,“deputy”,“sergeant”,“state trooper”, “marshal”,这些词在美国所指为不同区域、不同职能的警察职位。若将它们全部译作警察,显得界限模糊,指代不明,所以,相对应地,将“sheriff”译作“治安官”,将“sergeant”译作“警长”,做到功能对等即可。

2.含混对模糊。法律术语虽有其专业性,独特性,再某些情况下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对这类情况应采取以含混对模糊的翻译策略,以《婚姻法》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二点情形为例,其原文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里法律条文原文语言含混,留有余地,并没有具体列举哪些疾病,因此译作“if the man or the woman is suffering from any disease,which is regarded by medical science as rendering a person unfit for marriage.”采用同样的模糊语义来处理,保留了原文当中留有余地的意义。法律解释权属于国家,译者无权作任何解释,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相应的含混表达。

3.增减词。在术语翻译中,迥异的文化差异致使法律翻译中绝对的对等很少存在,为了使翻译更加准确,译者应避免生硬的逐字译,这时可采用增减词来达到平衡。例如对法律术语“不立案决定书”不译作“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而译作“written 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 ”,这里添加了“written”一词强调了其为“书面文件”的含义。又如“撤销立案”不译作“revoke a case”而译作“revoke a case placed on file”,增译了“placed on file”也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婚姻法》中第十条婚姻无效情形中的第二点“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译作“if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relatives by blood up to the third degree of kinship”,在这里,译者根据《婚姻法》中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一点情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做了增译,使译文的意义传达得更加明了。

四、结语

英汉法律术语的差异来源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因此翻译时可能遇到无法轻易找到目标语中与原语绝对对等的术语的问题,这成为了译者做法律翻译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深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差异的法律制度与文化,熟悉掌握法律术语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将原语法律文本的意义更加准确地用目标语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Sarcevic,Susan.New Approaches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278

[2]陈文玲.试论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与翻译[J].法律英语.2002.

法律文书翻译 篇8

一、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当今世界有两大法系, 一种是大陆法系, 一种是英美法系。不同的法系所具有的法律语言系统也各自不同。旧中国时期, 我国实行的法律体系隶属大陆法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我国的法律体系在大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特色, 形成社会主义法系。而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则是英美法系。不同的法系存在着差异, 致使中西法律文化存在着差异。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渊源方面的差异。大陆法系不承认判例是构成正式法律的渊源, 而英美法系则承认, 且在整个英美法系中, 判例法还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二是技术方面的差异。大陆体系中的案件审理, 主要参考的是制定法的具体规定, 接着再根据案情分析和其他相关规定进行审理。而英美法系则主要参考过去的判例, 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再概括出符合案件的审理规则;三是程序的差异。在大陆法系中, 法官是诉讼程序的中心, 由法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法庭来进行案件审理。而英美法系, 则以案件的原告、被告、辩护人等为中心, 法官在其中充当调仲裁员角色, 并不实际参与案情争论;由上可知,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所从属的法系不同, 致使二者在法律文化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法律翻译, 尤其是法律术语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挑战。对此, 有必要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 探讨其对法律术语翻译的影响。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法律术语翻译存在问题

以下, 基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视角, 探讨由于中西法律文化上的种种差异所致使法律术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 渊源不同所产生的法律术语翻译问题

我国的法律渊源众多, 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等, 当中所涉及的细分项较多, 诸如“法”、“条例”、“办法”等。而西方法律并没有如此精细的划分。这就导致在对相关法律术语进行翻译时, 找不到或者是较难找到与之完全对等及大部分对等的单词来翻译解释。比如在我国, 通常将“办法”翻译成measures, 将“决定”翻译成decision。然而,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 measures并非是法律专业术语, decision也通常不用于规范表述上, 仅作为法院具体裁决决定的一般性表述。从这些最基本的法律术语的翻译差异上就可以看出, 由于中西法律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术语翻译差异十分明显。

(二) 技术层面的差异所带来的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

前文提到在西方的审判法庭上, 法官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根据过往的相关判例, 在比较判例与当前案件之间的异同点来概括出符合案件的审理规则。因此, 在英美法系中, 以判例为参考所归纳出的法律原则占据着极大的比例。而我国的法律则不适用此技术原则。这就直接衍生出部分西方与我国不对等的法律术语。比如Rule是西方法律中某一指引和确定标准的指代, 但是在我国, Rule则通常被翻译成国务院的各项规章, 且Rule在西方法律所指代的含义, 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类似的概念。

(三) 诉讼程序的差异所导致的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

法律诉讼程序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方法律术语翻译存在不对等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与西方采取对抗式诉讼程序弱化法官职能不同的是, 我国的法律注重对法官审判职能的发挥, 在诉讼程序上所采取的主要程序是法官职权式。另外, 在陪审人员的组成上, 中西方也存在较大不同。我国法庭上的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享有一致的权利和义务, 而西方所实行的陪审团制度则是组织普通民众组成陪审团来用于认定客观事实, 陪审团实际并不参与案件判决。这就导致juror在中西方法律术语体系中所代表的意义不对等, 同时由于我国没有陪审团制度, 因而在我国的法律术语中, 也缺少英美体系中jury所对应的法律术语。

(四) 法律分类的差异所导致的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

大陆法系的主要类别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 公法主要针对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间的权利制约和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界定, 私法则强调以自然人、法人为主的法律主体间的关系。英美法系的分类主要分为普通法与衡平法, 其中衡平法的术语Equity Law的渊源主要是西方法系依据历史传统所产生的, 其在我国并无相应提法, 因此Equity Law这一术语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也没有相应的术语。

三、解决策略探究

(一) 掌握西方法律渊源术语和目的术语

在法律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中, 法律翻译则充当着桥梁的作用。恰如其分地翻译和表现法律术语绝非易事, 其不仅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英语翻译基础和法律知识功底, 而且还要求翻译者深谙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点, 其中就包括对西方法律渊源语和目的语的相关法律术语的掌握。比如在一般性英语用语中, “Action”代表“行动”的意思, 而在法律英语中, “Action”则表示“对价”, “Cost”在普通英语中表示“花费的成本”, 而在法律英语中, 又指代“诉讼费”。了解并掌握这些源语和目的语, 有助于正确理解法律翻译文本中相关术语的具体含义指代, 以帮助最终做出准确翻译。

(二) 寻找功能最贴近的法律术语进行翻译

针对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术语翻译差异问题, 最直接、简单地方式莫过于寻找功能和意义最为贴近的目标语进行翻译, 尽可能地兼顾英语语言功能和法律语言功能。比如“mortgage”在西方法律体系中表示的是债务清偿的一种担保方式, 具体意思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进行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在我国则将“mortgage”翻译为“抵押”和“质押’’。然而, “抵押”和“质押”所针对的对象又不相同, “抵押”主要针对不动产, 而“质押”则针对动产和权利。因此, 在对“mortgage”进行翻译时, 要结合其语言功能和法律功能, 在涉及不动产时翻译为“抵押”, 涉及动产时翻译为“质押”。

(三) 采取直译的方式

除了上述两个策略外, 对于词汇空缺的法律术语, 还可以采取直译方式进行创新翻译。比如“legal person”、“Family Division”译为“法人”和“家庭法庭”就是采用直译方法所创造出的新的法律术语。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为提高法律翻译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增强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就有必要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 通过认识差异、了解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法律文化差异与术语翻译间的联系, 以此来更好、更准确地完成法律术语翻译, 确保法律翻译文本更加高质。

摘要:当今世界有两大法系, 一种是大陆法系, 一种是英美法系。在法律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中, 法律翻译则充当着桥梁的作用。然而, 在沟通中西法律文化过程中, 法律术语的翻译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给法律翻译带来一定的阻碍, 且直接影响着法律文本的整体质量。恰如其分地翻译和表现法律术语绝非易事, 其不仅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英语翻译基础和法律知识功底, 而且还要求翻译者深谙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点。对此, 本文基于中西法律文化差异视角, 在分析中西法律文化差异基础上, 探析法律术语翻译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法律文化,文化差异,法律术语,法律翻译

参考文献

[1]韩宁.术语学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以<合同法>英译为例[J].时代教育, 2015 (3) .

法律英语翻译教学问题探讨 篇9

1 法律英语翻译的特点

法律英语是一门专业英语, 具有专业英语的一般特点: (1) 课程设置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要; (2) 采用所服务专业学科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活动组织方式; (3) 学习重点在于与该专业相适应的语言 (语法、词汇、语域) 、技巧、语篇以及体裁; (4) 材料来源的特定性, 即材料来源于立法、司法文件及法学家的论著。 (程乐、章文君, 2003) 法律英语所具有的与普通英语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方法不同于普通英语翻译的教学。从语言的角度看法律英语翻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法律英语文献中经常会出现在现代英语中很少使用的古体英语词汇。这些古旧词主要以为here和there为词根, 然后与-after, -by-, -in, -before, -to, -under, -with等介词合成的词, 比如:hereunder, herein, thereof, therewith等等。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先将这些古旧词进行拆分并通过逻辑处理使其还原成现代英语, 然后再翻译其中文意思;同时法律英语翻译中还会经常碰到大量的拉丁语和外来语, 如Ex aequo et bono (按公平和良心原则) , Ex post facto (事后的, 溯及既往的) , Mea culpa (本人过失-) , statu quo (现状) , Ratio decidendi (判决理由) , Restitutio in integrum (恢复到引起诉讼之前的原有状态) 等, 上述古英语和拉丁语、外来语词汇是构成法律英语表达深奥而严肃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也为法律英语翻译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在法律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充分熟悉这些词汇的含义, 让他们对含有这些词汇的法律英语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和研读, 充分记忆和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熟练地进行法律英文材料的翻译。 (韩满玲, 2004)

2) 法律英语翻译中还会经常碰到许多法律专业术语。和其它学科使用其特定的专业术语一样, 法律英语也常用专业术语来表达特定的法律概念。如bill of exchange (票据) , chattel (动产) , collateral contract (从合同) , frustration (合同落空) , legal person (法人) , repudiation (预期违约) , consideration (对价) 等。法律英语专业术语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有其对应的中文法律术语, 但是也有一些法律英语术语, 由于它们是出现在英美法的特有法律制度之中的, 比如injunction (禁令) 一词就是英美法中的特有术语, 对这些术语的翻译就应该是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

3) 法律英语中名词用得比动词多, 但汉语正好相反, 因为英语的动词受主——谓结构限制, 名词化能使句子看起来更客观、更直接清晰和意思明确。例如:

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1) 罚金;

(2) 剥夺政治权利;

(3) 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四条)

译文:The types of supplementary punishments are:

(1) Fines;

(2) Deprivation of political rights;and (3) Confiscation of property.

(3) Confiscation of property.

Supplementary punishment may also be applied independently.

上述条款中汉语动词“剥夺”和“没收”分别被译为英语名词Deprivation和Confiscation。英语中这种动词名词化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 比如:to exempt…from…—exemption from criminal sanctions;to compensate….for…—compensation for losses等等。

4) 许多法律英语文件都要明确、具体地确定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而此种权利义务关系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常常是非常复杂的, 因而要求句式结构严谨周密, 不能给人留下任何歧义。再加上英美法律制度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法律英语中经常会出现远远超出普通英语句子平均长度的超长句式, 这是法律英语所具备的一个句法特点。例如:

With respect to customs duties and charges of any kind im-posed on or in connection with importation or exportation or im-po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payments for imports and ex-ports, and with respect to the method of levying such duties andcharges, and with respect to all rules and formalities in connectionwith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and with respect to all matters re-ferred to in paragraph 2 and 4 of Article III, any advantage, favor, privilege or immunity granted by any contracting party to any prod-uct originating in or destined for any other country shall be accord-ed immediately and unconditionally to the like product originatingin or destined for the territories of all other contracting parties.

本句结构非常冗长, 但它并不啰嗦, 这种长句在法律英语特别是在律师起草涉外贸易合同以及相关国际条约中可以说是很普遍的。翻译这样的长句首先要从语法上搞清楚其基本结构和主要成分, 本句中画线部分是句子的主要内容, 即“任何利益、优惠、特权和豁免应给予同类产品”;接下来再看“any advantage, favor, privilege or immunity”是由谁给予的“any contracting party”、给予的对象是谁“any product originating in or destined for any other country”、同类产品的来源是什么“originating in or destined for the territories of all other contracting parties”, 然后再看以上原则适用于哪些方面“With respect to…, and With respect to…, and With respect to…”对于这种常常出现在法律英语文件中的句子, 法律英语翻译教学活动应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 找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和逻辑顺序翻译。 (索必成, 2004) 同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反复训练。

法律英语翻译的上述特点为法律英语翻译教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老师在此过程中应针对这些语言特点, 采用相应的方法让学生熟悉并在翻译过程中自觉地加以应用。

2 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目的

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目的是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制度建设和对外法律交流分不开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的立法和司法领域在借鉴德日等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同时, 开始大规模引进英美法系的法律制度和理念, 相关的译介工作随之开始。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及与英美等国家在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 我国开始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 因此法律文件翻译的作用日趋明显和重要。法律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必须突出和服务于这一需要。我国的企业要走出去, 要应对涉外纠纷, 必须将中文的法律准确地翻译为英文;同时我们要理解英美法系的法律, 必须准确地将其翻译成中文。因此法律英语作为一门有着专门用途的语言, 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该对英美普通法系法律制度有所掌握和理解, 这就需要学生在翻译大量的英美法律英语文献的过程中具备运用法律英语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基本能力。 (曲艳红, 2010) 这种能力主要应该包括翻译涉外法律谈判、各种合同、司法文书等。另一方面, 从目前中国学生的法律英语实际程度来看, 很多大学生在学完两年的大学公共英语后, 英语基础特别是翻译能力仍差强人意, 因此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如果一味追求学生覆盖面广、法律英语翻译材料选用的基础性而不在中外法律法规、法学理论、司法判例、合同条约等实际应用领域的翻译上下功夫, 那么很难说法律英语翻译教学会取得成功。

所以, 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能够翻译实际法律英语文献, 有选择性地针对少数英语基础好、综合能力强、且有志于从事涉外法律事务的学生进行的“精英教育”。 (田晓萍, 2010) 这样才能设定丰富的教学内容,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而使法律英语翻译这门课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3 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内容

1)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涉外性越来越强, 中国正逐渐变成世界上的立法大国之一。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宪法和民事、刑事、行政等重要的全国性、地方性法律法规三千多部, 近年来更是以每周制定一部乃至几部的速度上升。国外很多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人士、很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士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 同时也期待中国的研究者能及时准确地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中国的法律语言和法律翻译现状。对法律法规的翻译需要一批有志于从事这项专业性极强的队伍, 因此法律英语翻译教学应把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英译本进行研读和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2) 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很多国家都是以英美判例法作为他们的基本法律制度的。这些法律制度也体现在许多国际条约和文件中, 因此在法律翻译教学中选取大量的经典案例和判例, 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将其译成中文不仅可以让他们理解法律英语中有关英美法律制度的概念、原理、术语并熟悉法律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式, 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英美法律制度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内地与香港经济贸易和民事、商事往来的增加, 大量法律文件的英译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同时随着各种案例和纠纷解决机制的日趋成熟, 大陆也在不断学习和借鉴香港的法律制度, 香港是以判例法为主的经济区, 法律英语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研读和翻译这些判例既可学习强化法律英语翻译方法, 也可了解和熟悉英美司法制度。

3) 法律翻译教学活动中选取真实的对外贸易合同和与贸易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进行翻译训练也可成为翻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对相关法律知识熟悉的程度选取一份真实的有关货物贸易、投资、技术转让、保险、海运、票据支付等方面的合同进行翻译。同时让学生研读与上述合同有关的国际公约和惯例比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CICG)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INCOTERMS) 》、《海牙规则》、《UCP600》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翻译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诸多贸易法律制度也逐渐被我国的企业、相关政府部门所熟悉并应用。WTO法律文本与其争端解决中心裁决的相关案例所用的英语语言非常精练、严谨, 用它们作为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很好范本;通过对WTO相关文本的中英文文本进行研读并翻译可以起到很好的实训效果。

5) 中外法学理论和法学著作始终是法律英语学习和法律英语翻译的重要材料, 在教学活动中选取适当的英美法领域、大陆法领域和我国著名法学家的著作、文章让学生进行中英文互译训练也是提高法律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 上述材料因此就成为法律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4 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方法

法律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既然是法律法规、司法判例、法学著作和文章, 那么对这些材料的透彻理解和掌握就构成了法律英语翻译教学的基础。这也是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应遵守的基本规律;法律英语翻译的精神包含了学习和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理念的成分, 法律英语语言只是法律翻译的载体和工具, 法律制度、法律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才是基础。既然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熟练的英语来准确、透彻地表达法律概念、原理, 理解并传达英文法律案例、合同、判决、仲裁等法律文书, 那么教学中首先应该打好语言基本功和法学基本知识。此阶段应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 如可以在学生的英文学习中加上适当的英文法律案例的事实部分让他们阅读和理解。因为所有的案件都含有事实因素, 学生对此部分的学习可以加强他们对法律问题的感性认识, 这就好像在英美法庭审判案件时让非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的陪审团来判定案件的事实部分一样。等到了高年级学生具备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以后, 老师就要注意让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来探讨法律问题了。这些法律问题的来源最好是以前学生所读的案例, 这样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具有连贯性。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 可以把学生翻译的和一些权威部门的翻译进行对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杜朝明2010) 法律翻译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限于一两本教材, 要综合利用各种法律英语材料, 从中挑选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翻译材料。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加以指导, 比如学生对保险法感兴趣, 就可考虑选取有关保险法和保险合同的英文教材和材料让学生反复研读和翻译训练, 以此来提高其法律翻译能力。

5 结束语

法律英语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 熟悉这些特点并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法律英语翻译水平和能力的途径。高等学校法律英语翻译教学应在夯实法律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对英美法律制度和理念的熟悉和研习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案例、法律法规、相关国际条约和惯例, 待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后再用讨论、辩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识记法律英语词汇、分析句子和篇章结构并进行翻译训练。在此过程中, 明确的教学目的、偏重实务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法律英语翻译的教学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的有机结合对准确翻译法律文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摘要:该文从分析法律英语的翻译特点入手, 认为法律英语的翻译要注重其句式结构的长且复杂性、意思的准确无误性、大量法律专业术语的运用性和大量拉丁词汇及古旧词汇的使用性上。在此基础上要改革和完善法律英语的教学内容, 加强对法律专业知识理解和法律专业术语甄别的教学。同时结合英语语言学习的特点, 通过对不同法律文体和司法文书的反复翻译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法律英语,翻译特点,教学

参考文献

[1]程乐, 章文君.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课程设计[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3 (3) :94-97.

[2]韩满玲.法律英语教学亟待走入正轨[N].法制日报, 2004-03-04.

[3]满颖, 侯正良.法律英语教学与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 :31-36.

[4]海云.法律英语课程全英教学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05 (5) :36-39.

[5]田晓萍.法律英语教学改革研究[C]//首届“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6]索必成.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的中文[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7]李克兴, 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俄语法律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 篇10

1 俄语法律术语

1.1 法律术语的概念和特点。

法律术语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用语, 要求表达准确明了、形式简洁、构词严谨。法律术语虽然是语言符号, 但它不同于一般语言符号之处是概念优于名称, 其概念具有局限性、系统性和语义单义性。法律术语的具体特点如下:1.1.1表义完整性。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全社会成员的法律关系, 完整表达该词汇蕴涵的全部义素, 法律条文是强制性的行为准则, 对法律客体的行为具有规范约束力。因此作为表达法律意志的主要语言形式的法律术语的语义必须准确, 不容许模棱两可的意味出现。1.1.2语义单义性。每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理论上都应只有一个名称。名称 (能指) 与概念 (所指) 之间的关系是单义的, 对这种单义性的理解不仅指一个词只有一个意义, 而是指对这一术语概念只有一种理解和唯一的解释。但实际应用中法律术语的同义现象还是存在的。1.1.3词语对应性。在我们普通的标准语中, 有很多成对出现的反义词, 例如“历时-共时”、“买方-卖方”等。在俄语法律术语中这种现象也很普遍, 我们称之为对义词, 来表达各种相对应的法律概念。1.1.4无感情色彩和情态色彩。法律术语从修辞学角度来说是公文事务语体中法律分语体的特殊词汇部分。它应体现公文性语言的基本特点, 即程式化, 非个人化等。这是由法律语言的特殊交际目的所要求的, 也是法律语言严谨, 有逻辑性的体现。

1.2 法律术语的来源。

法律术语作为法律语言的组成部分, 是民族共同语在法律领域里的特殊表现形式, 它的基础仍植根于民族共同语的词汇系统中, 除少量自始至终就被用于法律领域的原始法律术语外, 大部分均来自其他领域。从术语的词汇构成来看, 俄语法律术语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1.2.1外来语。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 国际间法律语言的相互借鉴和援引也随着增多, 尤其是在国家交往中通用的法律语言。比如我国法律语言中的“仲裁”、“破产”、“专利”、“商标法”、“公民”等。俄语法律文本同所有的法律文本一样, 外来语的使用也较为频繁, 基于历史原因其主要来源自拉丁语和法语词汇。1.2.2日常生活用语。俄语法律术语中很多词汇是从普通日常用语发展而来, 取得法律概念方面的内涵并服务于法律体系。但由于法律体系的作用, 这些词汇的原始语义并不与作为法律术语时的意义完全相符, 而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来的语义内涵范围受到限制, 例如долг一词在法律术语中指“职责”和“义务”, 即被法律赋予一种使命感 (гражданскийдолг-公民的义务;выполнятьдолг-尽职) ;二是日常用语进入法律术语后意义范围扩大。1.2.3其他行业术语。进入法律术语的科技或经贸术语原则上并不能归入典型的法律术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许多其他领域的行为需要法律来规范, 如有价证券市场法 (Законорынкеценныхбумаг) 、外汇管理和监督法 (Законовалютном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иивалютномконтроле) 、著作权法 (авторскоеправо) 、水法典 (водныйкодекс) 等等。

2 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法律翻译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法律翻译与其他文体的翻译有一定的差别, 各种文体的翻译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但所有文体的翻译都始终不能脱离“忠实”和“通顺”的标准。而法律术语的翻译要求概念词所蕴涵的法律功能对等, 而这种功能对等就是要求源语和目的语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唯有如此, 才能使目的语精确地表达原语的真正涵义。鉴于以上认知, 我们来探讨具体的翻译方法。

2.1 功能对等词法。

俄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意义与效果, 不可随便改变其形式。为了达到法律上的功能对等, 译者应尽量在本国法律中寻求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术语词 (如условноедосрочноеосвобождение-假释;общаяамнистия-大赦;освобождениенапорукидлялечения-保外就医;домашнийарест-软禁) , 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 从而误导读者, 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除此之外, 译者在翻译时尽量不要简单直译或者望文生义, 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将该词的真正含义完整地表达出来, 切忌孤立对待语言现象。如исковоезаявление出现在民事诉讼或者国家仲裁程序中时, 应译为“起诉状”;而出现在商务仲裁时, 应译为“仲裁申请书”。

2.2 释义法。

释义法是解决完全对等词的有效方法。它指的是用目的语中的非专业语言把源语的意图涵义表达出来, 可以让目的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术语的意思, 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从而提高可读性。

2.3 音译法。

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交往的增多必然促进中国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这个过程也是中国法律术语不断丰富的过程, 而音译法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俄语词和汉语词在发音、书写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俄语借词进入汉语法律语体后, 一般都经过了“归化”处理, 也就是根据原词的发音以及表达的涵义, 选择合适的汉语词进行音译, 使它跟汉语的本土词相似。如КГБ和цезаризм, 在中国的法律制度里没有确切对等词, 所以通过音译法相应地译成了“克格勃”和“恺撒主义”, 成功地转变成汉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法律术语。

2.4 创造新词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术语的不等性, 创造新词成为法律术语翻译的方法之一。考虑到法律翻译的严肃性, 在理解和翻译俄语法律术语时, 有时不能使用“形同神不同”的中国法律术语简单地加以替换, 必要时还得自创新的术语。

3 结论

法律术语具有特定的内涵、适用对象和范围, 是最正式和规范的法律语言。法律术语的特点和来源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在俄语法律术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考虑术语的这些特性,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从而满足俄语法律术语翻译的严格要求, 保证翻译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阿茹罕.俄语法律术语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2]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法律文书翻译】相关文章:

法律文书查询04-26

法律文书练习04-28

各类法律文书05-20

法律文书概念08-14

法律文书写作体会05-23

电大法学法律文书05-25

城管执法法律文书05-25

法律文书论文范文05-10

法律文书样本范文05-25

法律文书试题范文05-25

上一篇:词汇学习方法下一篇:舞蹈教育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