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

2024-08-12

大气热力(精选四篇)

大气热力 篇1

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 不论所用农药是何种用途、何种作用方式、何种来源, 它总会以特有的剂型存在。农药最为常用的使用方法是喷粉或喷雾防治。喷雾防治在林木过高、郁闭度大、规划设计不规范、林间道路不畅, 车辆难以通行的的平地片林或取水困难的山地片林极易受到限制, 影响施药效果, 防效较差。2012年引进了2%噻虫啉微胶囊 (天保) , 使用普通型喷粉机正确选择施药时间运用大气热力传递产生的强烈、旺盛、规模的上升气流喷粉防治食叶害虫, 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寄主植物和防治对象

寄主植物以杨属植物为主、有少量柳、沙枣的阔叶混交林。树高在8~12m之间。防治对象包括:春尺蠖 (Anochemia einerarius Erschoff) ;天幕毛虫 (Malacosom neustriatestacea Motsehulsky) ;杨二尾舟蛾 (Cerura menciana Moore) 。

地形地貌为平地, 自然落差为6%~8‰。使用器械为WFB-18ⅢB喷雾喷粉机。应用农药为2%噻虫啉微胶囊 (天保) 。

3 气候特点和天然植被

肃北县气候特点为日照充足, 温差较大, 降水量小, 蒸发强烈, 空气干燥, 风沙严重, 严寒期长, 炎热期短,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天然植被呈典型内陆高寒植被和荒漠植被, 但因受东南季风和北部祁连山西部高山区的影响, 大部分地域形成以合头草、珍珠、红砂、木本猪毛菜、优若藤、灌木亚菊、膜果麻黄、刺叶荆棘兰、沙生针茅、细叶亚菊、细枝盐爪爪、灌木铁线莲等为主要种类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河谷、阴坡形成以紫花针茅、矮生蒿草、冰草、细叶马兰为主, 伴有杂草类的草原化草甸类型。旁水地和泉水较多的湖盆有零星的沼泽植被。其它天然乔木、小乔木层等在境内极少。

4 方法与分析

在林区选择地形、地貌、树种、密度、树龄等相关因素极为接近的点若干, 于不同的天气、不同的风力和不同的时段采用WFB-18ⅢB喷雾喷粉机喷粉施药, 每个施药点均按顺风5m、15m、50m、80m和侧风10m、35m、60m处布量单位面积的观测点, 施药30min后分别统计死虫数。假定顺风5m处点的虫口减退率为100%, 依次可分别计算其他各点的死虫数和3次平均虫口减退率, 以测定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风力和不同的时段施药的杀虫范围和防治效果。

从防治实践来看, 施药应在晴天或少云天气、微风、风向稳定, 日出后2h或午后16~20时进行为宜。此时杀虫范围最大, 每布药点可达2500~3000m2的防治范围, 分布呈现为折扇型。防治效果也最好, 平均虫口减退率为88.3%。

应用粉剂农药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效果取决于药粉雾团上升的高度、分布的范围、飘移的速度和弥漫的时间以及附着能力等因素。而药粉上升、飘散的动力除喷粉机给予的机械力以外, 主要依靠低空大气大规模的、旺盛的、有规律性的空气对流所产生的上升气流和平流所产生的空气水平运动, 即风的作用。可以说, 药粉的扩散实质上取决于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结构、水域面积等因素导致的地表热量的吸收和近地面热力的传递而形成的大气对流和运动。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热是很微弱的, 大气的主要热源是下垫层 (包括地面、水面、草面即土壤、水域和植被等) , 当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 除向土壤下层传递热量外, 还通过反射将大部分热量传递于大气, 使空气直接受地面热量传递而增温, 因而产生强有力的大规模的上升气流。因不同的下垫层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不同, 导致大气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即“热量差额”, 最终导致地面上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即水平气压梯度的存在而形成大气平流, 表现为风向和风速两种基本特性。

在有害生物防治时, 采用喷粉防治和喷雾防治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常采用的方法。但喷雾防治不同于喷粉防治, 喷粉防治主要是依靠喷粉机给予药粉的机械上升力和热力上升气流的相互作用上升, 在微风的作用下漂浮、扩散在预定的林区范围之内。因此, 受光照、气压、温度、大气运动等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较大。喷雾防治是直接依靠器械给予的机械力, 除少数雾化的药液凭借大气运动飘移以外, 而绝大多数药液是在机械高压下完全雾化或形成强有力的水柱均匀到达标靶部位。

在平地林区施药和山坡森林施药完全不同, 山林因山脊、山腰、山谷、阳坡、阴坡等各处的森林垂直结构、树种结构、水平分布、地形地貌是不同的, 但这种变化又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循序渐进的, 这种变化最终导致地面增温的不均衡, 继而形成来自谷底到山脊的强有力的较为稳定的上升气流即谷风。大面积的平地森林中的树种结构、水平分布、地形地貌以及森林的垂直结构 (乔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被) 和空间结构基本一致, 但这种相对一致却因人为 (规划设计) 和自然 (地形地貌、土壤条件) 因素造成森林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却是独立的、偶然的, 容易造成低压槽, 形成乱流和“回旋风”或越过林区的“盖头风”, 对施药影响极大。

在森林与田野上施药还是有着极大的不同, 田野土壤质地、耕种作物一致、水平分布均匀, 属于单层植被, 地表温度差异极小, 有着极其稳定而流畅的大气环境, 对流作用旺盛而有规律。而林地地形地貌复杂、植被又是以复杂的多层次的形态存在, 地表热量分布不均, 大气循环受制于自然条件, 对施药操作不利。

在林带中施药与大面积片林也有不同, 林带结构简单、树种构成单一、生长状况一致、水平分布均匀、设计布局规范。最主要的是林带傍一般为路、渠、农田等较为空旷, 地表附着物基本一致, 温差较小、气流通畅, 喷粉施药只需注意风向即可。

5 结语

使用粉剂、微胶囊等剂型农药防治森林有害生物时, 喷粉机给予的动力有限, 药粉的扩散主要依靠低空大气对流和平流相互作用下的漂浮力和运动速度, 决定于大气热力传递运动, 最终决定着施药范围和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林业学校.气象学[M].北京:农林出版社, 1979.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2

大 气 热 力 环 流

单位:迁安二中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刘兴华

电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解大气受热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另外,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三、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探究、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通过实验、绘图、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六、教学难点: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判读等压线图)

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用具:玻璃缸,塑料薄膜,热水,冰块,玻璃管,香,打火机,黑布,香皂。【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形区是哪个?而为什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⑵乞力马扎罗山雪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一:热力环流: 教师举例如下:

(1)夏季空调的位置在屋子的上方,冬天暖气的位置为什么在下方?(2)在初中物理为什么在山顶鸡蛋煮不熟? 带着疑问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 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解释前面两个问题,师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2、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

3、总结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等压面与气压、气温的关系相关问题: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

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

区。在近地面,一般情况下等压面上凸,说明气温

气压

;等压面下凸,说明气温

气压

。在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气温比上空

。规律:地区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4、图解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目标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分析城市和郊区之间温度差异,然后画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接着展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同时间风向不同。

推理分析:海洋和陆地,山谷和山顶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获得引起空气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的经验。由于下垫面的不同,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空气从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板书设计】:

一、热力环流大气的热力状况→地面的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山风:

谷风:

海风:

陆风: 城市风: 【目标检测】:

1、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B、上空的气压与近地面相反 C、近地面的气压总比高空要高 D、气流无论在什么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2.读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4点气压: 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3、(事例分析)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教学反思】:

大气热力 篇3

锅炉给水与空气接触水中会溶解一部分氧气, 在进入锅炉之前若不除掉这部分溶解氧, 溶解氧与锅炉受热面接触在吸热过程将会快速发生氧化反应使受热面因氧腐蚀而出现漏水、爆管等, 严重影响了锅炉的使用安全和寿命, 为了防止受热面氧腐蚀, 在给水进入锅炉之前需采用一种专业设备除氧器把水中的溶解氧除掉。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两台锅炉所配备的大气式热力除氧器投运以来水中溶解一直氧超标, 致使锅炉给水溶解氧长期维持在50μg/L远远高于中温中压锅炉给水水质标准所要求的溶解氧小于等于15μg/L, 锅炉在如此高的溶解氧环境中运行受热面会迅速氧腐蚀而损坏, 因此解决该问题, 刻不容缓。

二、运行现状、原理分析及解决措施

1.运行现状分析

根据除氧设计规定:正常运行时要求水位80%、压力25k Pa、温度104℃;从2014年5月份投运以来除氧器的运行参数一直偏离设计要求, 锅炉给水溶解氧运行检测数据显示经常超标, 通过分析除氧器参数在DCS系统内生成的报表发现锅炉给水含氧量变化最大、上升最快都是发生在除氧器内温度和压力波动情况下。除氧器内部参数 (压力、温度) 常会在水位高于设定值时和水位低于设定值时出现异常波动。下表数据是除氧器运行参数在DCS中控系统内生成的报表 (表1) 。

2.除氧原理

空气中氧气占五分之一左右, 当水裸露于空气中时部分氧气就会融于其中进入锅炉后对受热面进行腐蚀。除氧器就是除掉水中溶解有害汽体的一种专业设备, 大气式热力除氧器的就是依据分压定律和亨利定律而设计出来的一种专业除氧装置。

(1) 分压定律

容器内压力P等于各组成气体压力之和, 即除氧器内水面上混合气体的压力P应等于空间中充满各气体 (水蒸气、O2、CO2, N2、等) 分压力 (Po2、Pco2、PN2、P水) 之和:P0=Po2+Pco2+PN2+P水=∑Pj+P水

除氧器内设定压下加热水至沸腾并使水蒸汽分压力P水无限趋近于给定压力, 则除氧器内所有其它气体的分压力∑Pj即趋近于无限小。

(2) 亨利定律

气体与水表面接触时水中所溶解气体的多少与该气体在水面上的分压力有关, 分压力越大溶解气体的能力也大, 分压力越小则溶解气体的的能力也小, 即单位体积水中溶解氧气的多少与水面上该气体的分压力P1成比例关系, 其表达式为:q=A1mg/L

式中:P0为混合气体的全压, MPa;A1为该气体的重量溶解度系数, 单位mg/L。从以上两个定律分析可以看出容器中溶解于水中的气体量与水面上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要想除掉水中所溶的气体就必须保证除氧器运行时压力稳定在设计的某一个值, 温度要稳定在所处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只有水温稳定在对应压力的饱和温度才能使分压力PH2O趋近于全压, 使趋近于零, 带入b=A1mg/L可得水中溶解氧气量b趋近于零, 以此达到除氧的目的。大气式热力除氧器内的水通常采用蒸汽来加热, 使水达到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而沸腾, 沸腾液面连续不断的溢出水蒸汽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水蒸汽充满整个容器空间后压力因连续逸出蒸汽而不断增加, 其余溶解气体压力则相对降低, 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因分压力的降低不断逸出通过排空管与部分水汽一起排入到大气中, 当水蒸汽的压力增大到设定压力时, 其余溶解气体的对应的压力就无限的趋于零, 此时的水就不再具有溶解气体的能力, 除氧器内溶解于水中的所有气体均被除去, 确保锅炉给水中含氧量符合相关水质标准要求。

3.除氧效果不佳的原因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锅炉给水溶解氧高的主要原因就是运行中除氧器内压力和温度两个参数波动所引起内部的平衡破坏, 导致容器内水蒸气对应压力变化, 而使有害气体溶解于水中不能有效排除所致。压力和温度的波动又是因为:第一, 除氧器水位高于设定值时, 进水调节阀调小甚至关闭, 此过程中进水量减小还有可能没有水进入除氧器, 加热蒸汽调节阀有滞后现象存在, 这时加热蒸汽还在继续进入, 结果就会导致内部压力升高, 破坏水封蒸汽冲出去, 除氧器内部的相对稳定的压力和温度因水封被破坏而引起波动;第二, 锅炉用水突然量增大时进水调节未跟上引起除氧器水位低于设定值, 此时进水调节阀会迅速调大甚至全开, 加热蒸汽调节阀的滞后现象使加热蒸汽的量与进水不匹配, 此过程中会出现加热蒸汽量不足导致压力低和温度低于设计值。

4.解决办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要想解决除氧效果不佳的问题就得控制好温度、压力这两个参数的稳定运行。经过反复试验和讨论, 最后决定把除氧器工艺系统 (图1) 作如下改造, 取消除氧器进水调节阀, 新增加除氧器进水泵变频控制系统, 改造后系统见 (图2) 。

改造后除氧器水位不在由调节阀调节进水的大小来实现, 而是用新增加的变频控制系统来调节进水泵转速实现的, 变频控制系统的信号用除氧器水位信号经转换后来调节进水泵电机频率改变转速而达到调节泵出口流量目的, 从而控制除氧器水位, 在本控制系统中应注意的关键细节是根据锅炉的用水量平均值来设置泵流量下限和流量上限, 这样才能保证水位变化过程中变频调节流量不会太大或太小而引起大范围波动, 维持在锅炉用水平均流量上下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波动, 解决了用调节阀调节进水时所出现的大幅波动现象, 因此避免了进水大幅波动下加热蒸汽调节滞后所引起的压力和温度波动, 达到了稳定除氧器内压力、温度目的。

三、改造后的效果

改造后除氧器压力能稳定在0.025左右、温度稳定在104℃运行, 经检测水中的含氧量维持在10μg/L到15μg/L之间, 符合国家相关锅炉给水水质标准。下面是改造前后DCS系统参数报表 (表2) 和控制电脑屏幕随机截图的压力和温度运行趋势曲线图 (图3) , 从图中看出改造后各参数运行稳定平缓, 经过这次改造解决了除氧器运行中参数频繁波动而引起的除氧效果不佳的问题。

摘要:通过对热力除氧器的原理和运行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热力除氧器运行中除氧效果不佳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方法, 保证除氧效果。

关键词:热力除氧器,溶解氧,压力,温度

参考文献

大气热力 篇4

1.(•湛江一模)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答案:B

2.(2014•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物质增多,过多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强。

答案:B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昼夜温差的大小和地面的性质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有关,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降温都缓慢,昼夜温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白天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和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要强,也会使昼夜温差减小,所以有云的海平面的昼夜温差是最小的。

答案:3.D 4.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答案:C

6.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4)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地面、大气的相互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推出①~④的含义。结合图示相互关系可得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③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沙漠白天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一、选择题

1.大气透明度是指太阳辐射透过大气的程度。读我国大气透明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地势

C.土壤 D.植被

解析:根据我国大气透明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分布特点,我国大气透明度大的地区主要在青藏高原上,大气透明度低的地区主要在东部平原地区,因而影响其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势。

答案:B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解析:根据提示“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和图示,可知晴天热岛强度大部分高于阴天但不是一直高于阴天,阴天也存在热岛效应,晴天时,热岛强度在8时左右最大,在16时也会有一个较大值,即可知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

答案:D

3.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

B.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

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

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解析: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弱,地势低洼的地区,空气不易扩散,热岛强度较强,上午8时的峰值是人流、车流高峰期,使城市气温偏高,加强了城市热岛强度,所以热岛强度不是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答案:B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5.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解析:第4题,塑料大棚使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第5题,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空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答案:4.C 5.C

6.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C

7.低层大气(对流层),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其原因是离地面愈高( )

A.获得的地面辐射愈少

B.空气愈稀薄

C.获得的太阳辐射愈少

D.气压愈低

答案:A

8.火山灰云团可能使当地夜晚气温升高,其原理反映在下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上空大气运动和海陆气温变化情况。据此完成9~10题。

9.由图乙可推知图甲出现的时间约为(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10.图甲1、2、3、4四处中气压最低的是(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解析:第9题,图甲的气流方向显示,此时,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据此在乙图中找出符合要求的时段为16时至次日8时。第10题,由于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故3处气压最低。

答案:9.A 10.C

11.下列热力环流图示,画法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二、综合题

12.读图(a、b表示等压线),完成(1)~(4)题。

(1)由图可知,图中B处温度比C处________(填“高”或“低”)。

(2)A、B、C、D四处气压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

(4)如果该图表示海陆间白天的热力环流,则B、C中昼夜温差小的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低 (2)B>C>D>A

(3)图略(大气流动方向为A→B→C→D→A) (4)B

13.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________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

(2)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4)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组借助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将之迁移到海陆风中去,以当前较为流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考查,代表了新课标的命题思想。解题时要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分析出海、陆之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判断出气压差异,再得出近地面的风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气热力】相关文章:

地理教案-大气的热力状况06-10

2018-热力燃气(热力工程)题库及答案06-07

华通热力04-11

热力08-08

热力循环05-21

热力管网06-23

热力模拟09-05

热力公司节能04-12

热力供用合同06-08

蒸汽热力管网05-17

上一篇:膳食治疗下一篇:创业板&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