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课

2024-06-17

初中音乐欣赏课(精选十篇)

初中音乐欣赏课 篇1

初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 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 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满的教育。”音乐新课标中念, 强调而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一的音乐教学理音教学过程中个重要内容。, 教师为此, 应讲究教学技巧在进行音乐欣赏, 乐学生深刻从视唱、领会听、音乐、动等几充分体验音个方面入手, 乐情让欣感, 准确把握音乐形象, 全面提高音赏●高巧:乐素质。我认为, 应采取如下教学技课科名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一、通过引导熟悉音乐主题来锻的由旋律、节奏于音、乐速度的语、力言度要素、音通色常、是音指教区等、。调式而这、调性些音乐、语曲言式要、素复只调、有相和互声学艺结术合具在有音极乐大作的品感之中染, 力与才丰能富使的音表乐技心现, 力。也是而乐音乐曲结主构题与是音发展乐的作基品本的要核巧素之历、。前, 作因品此先, 的简时教要代师地背引概景导括、学作乐生者曲在的所欣生表赏活现作经的品

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思

想感情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把曲谱给学生范唱或用琴奏出来, 要求他们背唱下来。在欣赏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注意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变化, 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加深对音乐主题的印象,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

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 往往受教学内容、教学类型 (单一课、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等) 、教学形式 (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师生的表演等) 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变的, 可采取如下四种常用的方法:

第一种是分组法。就是将学生分为4~6人/组的若干小组,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合作, 进行欣赏、讨论、分析、练习、游戏等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分组法的好处在于: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 积极性容易调动, 对问题的思考较全面。

第二种是电教法;使用电脑多媒体辅助音乐欣赏教学, 图、文、声、像有机结合, 教学环环紧扣, 能最大限度地有效使用上课时间, 而且多媒体幻灯片的呈示, 版面清晰、美观, 富有动感, 教学容量大, 声效佳, 可视性强, 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手段。

第三种是自学法。教师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会录像或音乐故事片, 自行解决问题。此法常常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为解决问题, 会翻阅大量的音乐课外书籍, 由此获得的收益往往更大、更好。

第四种是游戏法。常规课上, 可安排恰当的表演及律动;单元小结时, 可使用“有奖竞猜”, 对各单元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每学期, 可组织1~2次的班级音乐欣赏会, 由学生自己唱主角, 以音乐游戏作点缀。

三、借助于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来创造无权威的学习氛围

在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重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 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 启发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 优美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 独具特色, 许多民族的民间戏曲, 优秀传统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经过这样的介绍之后再听音乐, 学生沉默了。“动人心者, 岂惟在乐”, 沉默表现了学生对情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 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得到升华, 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瑰宝, 努力学习, 为祖国明天更加辉煌添砖加瓦, 这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以视唱为本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怎样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篇2

李雷

摘要: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使人们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提高情绪记忆力和乐曲欣赏能力。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共鸣,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哼唱曲调,体会音乐形象,多学科融合,全面欣赏,理解,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欣赏;创新;兴趣;想象力;多元素融合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也能从中学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是初中音乐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更好地上好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吸收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是我们音乐老师一直很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欣赏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去探寻的。

根据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

一、建立适合的音乐欣赏模式,使学生真正的懂得欣赏,提高审美力

纵观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无非就以下几个程序:组织教学〈导入〉——介绍作品(引入新课内容)——初步整体欣赏〈简听〉——分析结构〈以学生为主,教师补充〉——分段欣赏——进一步讲解作品内涵——深入性完整欣赏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模式,是否能让学生们真正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呢?比如,一次学生们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学生初听开头就窃窃私语了,都说太吵了,不好听。我立刻关掉音响,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由我先讲述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它独特的韵味。当我讲到唢呐运用它高超的演技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多种鸟鸣后,学生们立刻回应要好好的听完。从这首曲子,学生体会到了民族乐器——唢呐独特的魅力,也感受到乐曲表现出的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明显地显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音乐欣赏模式,使学生们真正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

二、设问答疑,调动积极性

让学生对陌生音乐的聆听发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展开联想,才能使学生对音乐听之有情、思之有趣。因此,在欣赏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诱导、提问的方法来进行。比如:在欣赏前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演奏这段音乐的主要乐器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你能根据节奏特点和速度的变化描绘作品的内容吗?能不能给这段音乐命个标题等。带着问题听音乐,学生们都是聚精会神的。在欣赏《春天来了》时,我就采取欣赏前的提问方式,共三个问题,1.要求听出演奏的乐器;2.要求学生谈听后的感受3.要求听出音乐的旋律和特点。在欣赏后是我讨论时间,情绪热烈、踊跃发言。有的说:乐曲欢快喜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向上的感觉。有的说:乐曲是由高胡、古筝、扬琴演奏的,欢快活泼,描写了大地山川春意盎然的景色。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同一作品在聆听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不同。采用这种设问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自主性,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受了音乐,捕捉到了音乐形象。

三、注重兴趣引导,深化体验

兴趣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抽象化引导学生兴趣

中学生不仅对直观的视觉形象接受能力较强,对抽象的声音形象也有一定感受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对所欣赏音乐的兴趣。例如采用的讲述法,讲述时要注意把握讲解的时间和内容,不要用大篇幅的时间去讲解乐曲的背景、时间、作者等主要还是要讲经典的内容。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我只简单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生平和乐曲创作的背景,然后在课件上用醒目的大字打了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启发学生什么样的音乐只有跪着去听呢?为什么?学生自然就认真地去欣赏音乐了。

2.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兴趣

发挥他们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实践,引导他们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欣赏中,可以采用唱(奏)和表演的形式,以此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通感作用。如让学生唱或奏乐曲的主题和片断,就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有利于把握音乐形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即结合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律动和表演(击拍、抓手、舞蹈动作等),使学生在欣赏时能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加深体验作品的内涵,更好地展开联想与想象。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是这样做的,聆听音乐之后,让部分学生用竖笛和打击乐器演奏音乐主题,让部分同学随着音乐的速度,情绪和节奏特点即兴舞蹈,大家情绪高涨,教室一片欢腾,个个面带笑容,吹打的同学在演奏第二主题时也都律动起来,他们尽情尽兴的表演,如同演绎了一场瑶族的节日盛会,课堂变成了学生欢乐的海洋。在谈感受时,把他们感受理解,捕捉到的音乐形象全讲了出来。有的说:“第一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让人听后心情悠闲、舒畅,好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情境非常美。有人说:第二主题速度加快、热情豪放,好像聚在一起的人们共同跳了起来,让人听后快乐,兴奋的忘记了烦恼。也有人还增添了很多的个性化见解,可谓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形象,具体而深刻。

四、融合其它学科,多元素渗入

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也是音乐教学的资源,如文学、美术、历史等。在教学中有机地将这些以外的知识渗入其中,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1.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

2.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专家指出:“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

3.音乐与历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欣赏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音乐这门艺术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其它学科密切相联的,如同红花与绿叶,相互依存,相互映照,才显其美。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科的整合,把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合理地渗入其中,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师生互动交融的氛围更加浓郁了,不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而且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也不感到枯燥无味了。同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代技术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95-01

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离不开音乐,音乐与人们的生活,就是鱼和水。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音乐课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直到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都没有缺少音乐教学的影子。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小学音乐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效果应该重视音乐的欣赏课教学。怎样提高音乐音乐欣赏课的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

一、端正态度重视音乐欣赏

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音乐虽然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教学中,难免说起来重要,中考时不要。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在师生中树立正确的意识,端正音乐学习的态度。音乐不只是唱歌课,音乐有素养、乐理、欣赏、器乐、创作等内容,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不能因为中考不考就舍弃它、忽视它。音乐对人性情的陶冶,给人带来的心灵愉悦,是任何一门别的艺术都不能替代的。上好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欣赏课,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感受和鉴赏,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尽量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在鉴赏的基础上形成创作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就是要与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走进音乐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验音乐带来的对心灵的 撞击。所以应该认真对待音乐的课程学习,端正音乐欣赏的态度,这样才能收到较高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将音乐的魅力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教学中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学生对音乐有了兴趣才可以顺利形成音乐素养,才会有对音乐的审美构建。音乐作为艺术对人的性情和心灵情感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有兴趣的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是赤诚的。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音乐的音、像等呈现给学生,音响的效果对学生的震撼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

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把张若虚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内容呈献给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朗诵中,用这首音乐伴奏,音乐和诗词的交融,声音和画面的融合,将学生带入到一种诗情画意的场面中。月亮半弯挂在天空,夕阳沉入水中,岸边的依依杨柳倒映在水中,若隐若现的渔火在水中荡漾。海上明月一点一点地升起来,潋滟波光在学生的视野中无限放大。情景交融的画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春江、夜色中的花朵、高悬天空的明月以及江边约会的情侣。对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多种方法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种没有语言界限的艺术,但是要欣赏音乐作品的美,应该允许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欣赏毕竟是个性化极强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可以让学生画出音乐作品中反应的内容,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演绎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经历的过程,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必须提倡学生深入作品内容的深处,体会其中深层次的情感。音乐的欣赏对于没有太多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独特的音乐感悟。比如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中,学生未必能想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通过对题目的审视,狂欢一词,学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提醒学生,把自己最开心的时刻回忆一下,然后再体会这首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放飞思绪,任思绪飞扬,让自己的情感在音乐的旋律中肆意游荡。这样才可以充分理解音乐,理解音乐中的美感。

文字和音乐是不分的,在音乐的欣赏中加上文字的诠释,会增加音乐作品的魅力。在《摇篮曲》的欣赏中,我给学生讲述妈妈哄着宝贝睡觉的故事,把学生带回到自己的回忆中,在对婴儿时期的想象和生活中的所见进行综合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摇篮曲的意境。宝贝在妈妈的轻声吟唱中渐渐进入睡梦中。

四、在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在音乐欣赏中,师生应该互动进行。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可以和老师一起进行一首音乐作品的演绎。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沉浸在音乐的美好气氛中。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让班上学过小提琴的学生演奏这首曲子,然后教师利用钢琴进行伴奏,在师生共同演绎的乐曲中,会唱的学生轻声合唱,全员参与、全员融入的音乐再创造实现了。学生对这堂音乐欣赏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是多数人都喜欢的,但是如果上升到艺术高度就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教师正是要带领学生从专业的高度去领悟和欣赏音乐作品。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帮助学生跟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实现对学生性灵的陶冶和灵魂的洗涤。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的《中国音乐美学通论》,1999年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

[2]彭剑飞的《音乐心育艺术》,2005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 篇4

一、教师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作用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等其他能力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时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紧张节奏、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情感价值等素质。所以, 教师不容忽视音乐欣赏课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音乐欣赏既是音乐教学的内容, 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途径。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新时期, 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各行各业都受到重视。音乐欣赏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社会, 热爱生活, 道德涵养, 使学生情感等方面受到熏陶,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促使学生人性发展。

二、改变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成为音乐欣赏课的主体

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对陈旧的教学手段“望而生厌”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成人”意识往往出乎老师的意料。所以, 音乐老师要因势利导, 抓住学生的特点, 教学互动, 引导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我个人认为, 音乐教学过程不外乎“听”、“唱”、“想”及“说”四个方面, 笔者从这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

1.“听”。

在许多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中, 主持人会经常让参与者通过“听”来判断所播放的音乐是谁演唱的 (演奏) ?曲目是什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曾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去仔细听、仔细思考、细心欣赏,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作词者、作曲者的心理世界, 让学生们去心领神受。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能力、感悟音乐的能力等。

2.“唱”。

学生光会听也不行, 唱是培养学生音乐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唱的过程中, 可以加深对音乐作品主题的理解。在唱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词者的思想感情, 身临其境。可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 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例如, 欣赏《故乡的云》, 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 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 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3.“想”。

学生在欣赏完作品之后, 大脑思维应该非常活跃, 一定会对作品产生联想及想象。所以, 老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此教学契机, 让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想”的过程中来, 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 开阔自己是思维空间, 开阔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例如, 在让学生欣赏完作品, 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 该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何种思想感情, 它的语言特色有哪些?体现在哪?此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哪?我在《牧歌》教学中, 就给学生布置了下面“想”的问题:听完此音乐后, 你所听到的节奏、速度、力度、音高及作者感情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4.“说”。

从教学目的来说,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也可以理解为处理事物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也不例外, 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不仅仅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想”能力方面,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前面所讲的“唱”只是动手能力之一。音乐欣赏对音乐等乐曲的欣赏要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 使自己的理解达到更高层次的阶段, 所以, 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感畅所欲言,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 在欣赏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然后再让学生欣赏我国的名曲《梁祝》, 欣赏音乐的风格、形式、节奏等, 从而形成一个感性认识, 把乐曲进行对比, 然后让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来, 把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并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乐曲给我们带来美感和无限的快乐。

三、针对性安排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受到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欣赏品味和教师的欣赏品味有所不同。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尴尬的教学局面。为了使教学顺利地进行, 老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针对性安排教学,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乐曲情感入手, 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乐曲, 以此情来引导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的感情融合进乐曲感情之中, 从而调动学习兴趣。2.从学生熟知的作品入手, 初中生大多喜欢流行音乐, 所以, 在音乐欣赏课时, 可以把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中来, 通过对比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音乐欣赏课说课稿 篇5

《小鸟,小鸟》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音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6/8拍,短小的乐句使歌曲很有生气,它以小鸟为题,抒发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用富有弹性、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创编动作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是:教学生用富有弹性、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歌曲。

难点:第一、三句让学生做到“声断气不断”,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四、说学情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五、说教法

我所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视听结合法等。我使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好的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去演唱、去表现,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在学习指导时围绕学习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形式及感情色彩。让学生尝试讨论、表演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

七、说教具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东西辅助教学,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场景布置,将能代表大自然的各种景观,如树、小草、小花、等贴在教室四周的墙面上、地面上,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这种气氛所吸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设计意图:我创设“大自然”这一情景,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可联想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入歌曲。

(二)教唱

1、用多媒体播放《小鸟,小鸟》的课件,(设计意图: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2、学唱《小鸟,小鸟》,根据大纲要求,五年级学生要求识谱,所以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谱,学会乐谱后,接着代入歌词,要注意的是最后的“啦”字很多、很密,我会先带领学生跟着琴把速度放慢了唱,等唱清楚后,再回到原来的速度。

3、解决难点

在学唱前帮助学生在谱子上标上换气记号,在唱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换气记号来换气,中间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示范)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唱第一、三句的时候将乐句唱的支离破碎,丧失美感了,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九、创作与思考

请同学们几个人一组来创编动作,然后伴着《小鸟,小鸟》的音乐向全班同学展示,再由同学们来说说,哪组编得好,为什么好,也可以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表演能力、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

十、小结

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 审美能力 存在问题 对策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此刻学生缺乏音乐欣赏能力,这将减少他们丰富多彩的青春生活的一束阳光。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很多教师至今还感到困惑。音乐欣赏教学归根到底不是学生?“学到什么”或“了解到什么……”正如新课程理念强调的:音乐欣赏就是要充分地让学生全身心地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想象音乐。为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更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改变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一、音乐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作为情感的艺术,音乐在表达与传授信息的时候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熔铸着审美意蕴的形象,可以在听者心中产生共鸣,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上,教师给学生推荐的曲目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课文,要更多的涉及课外,无论是婉转悠扬的抒情曲,还是雄壮激昂的进行曲,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感受美。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桑吉德玛》的时候,第一段是比较舒缓的旋律,第二段旋律的速度稍微加快,转变成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音乐,通过聆听,学生不由自主的进行比较,在无形中自己锻炼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亚里士多德所说:“音乐能陶冶我们的心灵,并使我们习惯于真正的愉快。”的确,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随着音乐的声色、节奏、和声、旋律,振奋了他们的精神,也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较好的拓展。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学生通过激昂、不屈不挠的旋律,深刻的感受到了贝多芬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为“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而奋斗的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实事求是的讲,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所涉及的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讲,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生对这些的兴趣也不是很大,如果这时教师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听,他们很可能表现出不喜欢,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至于消极对待。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

(一)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一方面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多是古典名曲,而东方音乐却被一些民俗民谣所充满,东方古典乐曲较少。

(二)音乐欣赏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全面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课堂设置却是教师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这样只能导致学生被动的去欣赏,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不出来。

(三)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滞后

虽然初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删减,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没有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曲目,没有与时俱进。

三、进一步优化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对策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给予学生更高水平的专业教育

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在本科阶段大多数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有着熟练的技能技巧,但是也要在工作期间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音乐教师也不应该只局限于音乐专业方面,也要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有所涉猎,只有教师知识量大,才可以更好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在音乐欣赏课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好处在可以边让学生用耳朵欣赏音乐,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他们产生震撼,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有一次的课程安排在下午的第一节,学生上课难免会感到很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我心永恒》,优美的旋律立刻让课堂有了气氛,并且屏幕上帅气的男主角、漂亮的女主角以及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震撼的场面立刻让学生提起精神,最终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三)积极吸收课外优秀乐章,开阔学生的视野

尽管初中音乐欣赏课课本所选取的乐曲都经过精挑细选,多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依然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一篇都充满兴趣,这也许是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选取的乐章不局限于课本,对外也有所涉猎,特别是学生感兴趣、内容又积极向上的歌曲。例如在欣赏《国际歌》的时候,如果教师播放教材配套的光碟演奏,学生必然对那遥远的年代不感兴趣,我选用流行乐队——唐朝乐队来代替,这样富有时代信息又有流行节奏感的声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结束语

一堂轻松愉快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感触良多,并且能够逐渐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为他们将来拥有高雅的情趣奠定了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也要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不断的进行钻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给学生带来高水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子春.??浅谈中学音乐教学兴趣的培养[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篇7

欣赏在音乐课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呢?

一、重视情感体验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 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 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 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 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初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 内容多的情况下, 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 音乐大门的开启, 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 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 是不可造型的艺术, 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 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 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 它所包容的内容十分丰富, 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 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 二者不谋而合, 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体验的方法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 如贝多芬、莫扎特等的作品, 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 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 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 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 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 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 (音乐的要素) 来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 体会音乐的变化。

3.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 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中学生青春期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 有一点就是情绪, 情感的日益丰富, 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 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与时代相结合,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获得情感体验

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 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 如在课堂上禁止, 那就事倍功半了, 课上找一点时间, 机会给学生自己, 5~10分钟, 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 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 建立师生的沟通, 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以自由的发挥, 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多媒体辅助, 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 突破创新, 扩大补充知识容量。电影、电视剧里的插曲及音乐是比较易被人理解的, 因为戏剧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图像、气氛, 本身已全面地帮助听者进入艺术境界, 不用再过多地解释, 就能使人理解并得到较深的印象, 也易于引起听者的共鸣。从心理学上说, 人们对凡可直观的、富有形象的事物印象最深, 凡发生过美感及动过感情的事物印象也会最深, 于是在人的记忆里再度听到或吟唱时, 又会在大脑中浮现影视剧戏曲中的画面、人物、形象……听起来格外亲切有味。

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不过多地先入为主, 而是给学生留有充分感受音乐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音乐并逐渐学会赏析音乐。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 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答案多不是唯一的, 不确定的。因此, 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 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使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出现深浅不同的情况;每个人主、客观因素有别, 从而导致音乐欣赏呈现千差万别的过程和效果。当我们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形态, 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 就与作品所诉说的情感发生共鸣, 于是从领略形式美而逐渐深入内层, 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身投入了欣赏过程中的“创作”, 在物我交融中汲取营养, 在潜移默化中改造自己, 并且向更高的境界超越。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 给他们想象的空间,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 就会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转瞬即逝。因此, 音乐的欣赏需要反复进行, 在反复中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 掌握音乐的主题, 认识主题的对比、发展与变化, 辨认音乐的曲式结构等,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音乐的分析最好利用乐谱和简明的图示。

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欣赏教学, 可使学生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绪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 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 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 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 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相辅相成, 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2]吕欣.培养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J].艺术教育, 2006, (2) .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改革刍议 篇8

关键词:音乐欣赏,素材,情境,主体,评价

一、关注素材的选用, 建立系统的资源库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认真选择, 做到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由有情节到无情节, 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初中阶段, 学生的形象思维异常活跃, 感性积累也逐渐丰厚, 可以有计划地将中外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逐步介绍给学生,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拓展他们的音乐时空。

(1) 有优美旋律、结构简单的, 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音乐作品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素材库的首选。如《北国之春》《在森林和原野》等。

(2) 能培养学生意志力、表现个人英雄气概的作品也深受学生欢迎, 应当成为初中音乐欣赏的重要选择。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西贝柳斯的《芬兰颂》, 以及中国作品《少年壮志不言愁》等。

(3) 充满活力, 主题积极健康的经典作品是素材库的主要内容。如《春天来了》 (喜悦之情) 、《金蛇狂舞》 (欢庆之情) 、《森林狂想曲》 (热爱大自然) 、《梁祝》 (生死不离的爱情贞歌) , 等等。

(4) 构建开放的素材资源库体系, 源源不断地引进鲜活之水。譬如流行歌曲, 不经典但时尚, 也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二、关注情境的创设, 构建师生互动的情感场

音乐欣赏教学中, 巧妙的情境创设能够构建起师生互动的情感场, 提高欣赏课的质量。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例如教学《蒙古人》, 教师可以先通过蒙古族的舞蹈, 把学生直接带进音乐表现的场景中, 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对蒙古族的印象, 接着运用课件帮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歌与舞、音与画的完美结合和师与生的积极互动中, 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师与生同是情境的创设者, 也是同时被情境所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 “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关注主体参与, 搭建投入外化的展示台

“参与”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审美活动的主体。主体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

1. 聆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因而“聆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 初听、有目的地分段听、有分析评论地复听等, 都是“以听为本”。所以教师在欣赏教学中, 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 应引导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 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的内涵。在聆听中, 教师可采用设问法听和对比法听,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 哼唱

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 也是结构乐曲发展的基础,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只有当学生能跟随主题, 学生的音乐思维才能真正调动起来。熟悉主题的方法有很多, 但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学生参与哼唱主题。如在欣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时, 在听唱前先引导学生一起哼唱这个乐曲的两个不同拍子的主题, 到学唱时, 首先对这两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 然后再进行学唱。当大部分学生都会唱时, 再要求学生边唱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有了这种“哼唱”的基础和努力, 学生在欣赏作品时, 不仅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 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会变得轻而易举。可见, 哼唱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在听唱时进一步入情、入境, 而且还能构建更高层次的音乐学习的“场”。

3. 探究

传统的音乐欣赏活动, 学生只是一味地感受教师的体验, 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受到极大伤害。为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 “不拘成法”“不拘一格”, 不“唯经典理解是尊”, 兼容并蓄, 尊重并学会欣赏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文本解读, 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关注评价, 引发持续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 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 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激发进一步的学习动机, 因此, 教师在上课时, 应尽可能地检阅、测试, 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音乐课堂实践表明, 当学生遇到智慧挑战时, 当学生受到表扬或鼓励时, 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 其学习状态是最积极、最佳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评价手段要以鼓励为主, 注意放大学生的优点, 使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成就的欲望得以实现,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而引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篇9

一、巧妙设计,激发欣赏兴趣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精彩示范,激情导入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范唱、演奏的方式导 入新课,这样会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整体感性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教学。如在欣赏《高山流水》之前,笔者用古 筝演奏了该曲的一 个片段,吸引全班 学生。高山部分 奏完,顺势指出:“这一名曲 正是我们 今天要欣 赏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学生顿时兴趣大增,一节课的导入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用充满情感的演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很快 就进入了 笔者创设 的情境中。

2.故事叙述,创设情境

初中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很感兴趣。课前精选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课堂的导入,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作为欣赏作品的过渡。如欣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时,笔者先讲了一个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使学生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为更好地欣赏乐曲作了铺垫。

3.对比欣赏,灵活教学

在欣赏课上,笔者经常进行对比欣 赏教学,如以同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比如以“茉莉花”为中心的 欣赏课,笔者请学生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并让学生思考两首歌曲的异同之处,进而深入思考影响音乐风格的因素。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接着总结他们的观点,地理位置影响歌曲的音乐风格,不同的地域孕育着不同的音乐文化。江苏《茉莉花》委婉细腻,东北《茉莉花》豪爽奔放,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欣赏对比中,集中体会,直接地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二、学科融合,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 融合,能够使课 堂成为开放的体系,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最大限度发挥音乐学科的教育功效。

1.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音乐催生律动与舞蹈,后者使音乐形式化、时空化, 二者能结合在一起的内部原因就是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谐感。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舞 蹈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例如,在教学《走进西藏》一曲时,在学唱后 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舞蹈水平分组,这样歌曲的表现形式一下子丰富起来。歌伴舞、边唱边舞,学生感受了 藏族歌曲与舞蹈结合带给他们的辽阔、悠扬。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与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两个主要途径,两者都是通过教学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两者相结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立体效果。在欣赏器乐曲《海滨音诗》时,笔者给学生先欣赏“海洋画大师”李海涛先生的作品《海疆万里图》。这幅描绘 我国绵延 辽阔的海 疆画幅,将华夏众多沿海景观、名胜古迹、四季气候的风云变幻、风物人情的多彩各异、大海的喜怒容颜等艺术再现出来。之后播放乐曲《海滨音诗》,在微微起伏的海浪式的音型伴奏下,由小提琴轻轻奏出,如歌、如吟、如诉,仿佛身临海天相连的大海边。然后鼓励学生边聆听《海滨音诗》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描绘大海景象的画。这节课学生通过欣赏名画、聆听乐曲,再到创作画作,更直接地理解了器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提高了创新能力。

3.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初中音乐教材中,不乏出现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作品,例如《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学唱之前先给学生介绍了这首乐曲的文学背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从音乐角度来看,它的曲调哀婉、 缠绵、含蓄。学生在学唱之前已经对文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在演唱过程中,伴随着古典韵律的诗句,优美古朴的音乐曲调慢慢呈现,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初中音乐欣赏课 篇10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众所周知,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没有学习兴趣, 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 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 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也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 其审美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音乐欣赏教学。新课标指出,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基本联系的前提, 所以在知识拓展环节中, 教师应当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发挥想象力,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追求, 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所以, 初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 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使初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每一部音乐作品,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催化剂, 音乐教师只有结合音乐课程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引导初中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 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 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 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 好象身临其境一般, 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有着重要作用的, 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 如果我们教法呆板, 一成不变, 索然无味,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在欣赏课中, 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在欣赏过程中, 运用一些直观教学,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变抽象为直观。音乐教师要千方百计激情引趣, 巧设起点, 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在欣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方法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关键

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的方法, 营造一种学生易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 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 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 同时还能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初中音乐欣赏所面对的不是专业学生, 因此欣赏课所学内容要注重代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 而不能太专业化。要特别注意欣赏课氛围的营造, 通过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多媒体等手段在音乐与学生之间架起联想与想象的桥梁, 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品位音乐之美。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 尊重学生, 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音乐是一种艺术, 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 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 以及抽象的概念。那么, 音乐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呢?可以说, 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

总之, 初中音乐欣赏课要激发兴趣, 注重方法。音乐教学确实是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欣赏课中, 去发现、去探索, 让学生从音乐欣赏课中去感知和体验,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审美中学习音乐, 让初中的音乐欣赏课, 真正成为初中学生喜爱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欣赏课。

上一篇:司法效力下一篇:HBV、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