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泄泻

2024-07-31

慢性泄泻(精选八篇)

慢性泄泻 篇1

中药组40例, 痊愈14例, 显效20例, 好转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西药组20例, 痊愈5例, 显效6例, 好转4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7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4讨论

小儿慢性泄泻属于功能性腹泻, 指的是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包括结肠过敏、情绪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1,2]。症状表现有腹痛胀气, 排气排便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稀便与硬便交替出现, 常伴有腹部发冷、四肢不热、不耐寒冷刺激、胃纳差、消化不良、腹胀、四肢沉重无力等症。病程迁延日久, 可达数月或数年,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中医将本病归属于“下利”、“泄泻”、“肠风”等范畴, 小儿脾胃薄弱, 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为本病。故自拟六味止泻汤, 方中党参补气健脾止泻, 白术健脾燥湿, 仙鹤草收敛止泻, 干姜守温中焦, 扶阳抑阴, 木香理气健脾止泻, 甘草益气健脾, 调和诸药。

参考文献

[1]畅晓燕.辩证治疗慢性腹泻161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2, 28 (5) :46-47.[1]畅晓燕.辩证治疗慢性腹泻161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2, 28 (5) :46-47.

推拿加灸术治疗慢性泄泻30例总结 篇2

关键词慢性泄泻推拿加灸术治疗

慢性泄泻是以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病程较长,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且易复发。笔者自2004年3月~2006年12月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根据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的病人,采用推拿加艾灸的方法治疗慢性泄泻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两组60例患者均为我校本部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推拿加术组(简称治疗组),单纯的西药组(简称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分布情况,分别进行X2检验和F检验,得出P>0.05,说明两组病例间性别、年龄、病程的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参照《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拟定,(1)曾有暴泻史,或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超过2个月以上),病势较缓,持续发作或持续不止,常因饮食不慎、寒温失调、情绪波动、劳累等而诱发或加重。(2)以长期腹泻为主症,大便稀溏或水样便,次数增多,每日在3次以上,伴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肠鸣矢气等症。(3)大便检查见有未消化食物残渣,一般无脓血粘液,镜检或可见霉菌丝、孢子,或见成堆的葡萄球菌和假膜等。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口服次碳酸铋,每次1.5g,每日3次,复方樟脑酊,每次4mg,每日3次。

2.2治疗组采用推拿加灸术,操作方法为:(1)腹部操作:穴用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中腹部,患者仰卧位,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由中脘穴开始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往返操作5—6遍;用掌摩法逆时针摩腹部神阙,时间大约8分钟;(2)背部操作:穴用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腰部、骶部,患者俯卧位,用(扌衮)法沿脊柱两旁从脾俞至大肠俞治疗,往返3~5遍;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每穴约1~2分钟;再在两侧背部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3)点燃清艾条一端,对准神阙穴,距离2~3cm加以温和灸,约30分钟,以局部发红,患者感觉温热为度。以上三个步骤每天1次。其中脾胃虚弱者在气海、关元、足三里用轻柔的按揉法治疗,每穴约2分钟,在气海穴治疗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摩腹重点在肚脐部,摩法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往下至腹部时,则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脾肾阳虚者用轻柔的按揉法在神阙、气海、关元治疗,每穴约3分钟,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其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注意:(1胎疗期间忌食辛辣、煎炸、油腻之物以及生冷饮食:(2)每日搓双脚心至发热发红;(3)患者每日在睡前自行摩腹部左右各50遍或直至腹部有温热感为度亦可。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2)

4典型病例

案例1:李某,男,45岁,2004年6月18日初诊。自述腹泻5年,脘腹胀满,大便日行2~3次,大便不成形,时有腹胀痛。每食油腻、寒凉食物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濡缓无力。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胃虚弱。采用上述脾胃虚弱型的推拿加灸术手法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痊愈。半年随访无复发。

案例2:黄某,男,32岁,2002年5月18日初诊。主诉:腹泻4年余。经多方服药时好时坏,大便每日两次,不成形,近1月内出现每日清晨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腰酸腿软,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为泄泻,辨证为脾肾阳虚。采用上述脾肾阳虚型的推拿加灸术手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痊愈。1年后随访元复发。

5讨论

慢性泄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把来我院就诊的慢性泄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98例, 男56例, 女42例, 年龄30~59岁, 平均44.5岁, 病程为6个月~3年。对照组98例, 男53例, 女45例, 年龄28~57岁, 平均42.5岁, 病程为6个月~4年。两组病例的年龄、病情及病程差别不大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慢性泄泻主要的症状是发病缓慢, 病程较长, 一般是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 慢性泄泻兼有大便稀薄、腹胀肠鸣、神疲肢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 脉细弱者, 为脾虚;伴有胸胁胀闷, 舌淡红, 脉弦者, 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 肠鸣即泻, 泻后痛减,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 脉沉细者, 为肾虚。

1.3 治疗方法

1.3.1 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 (治疗组)

(1) 四君子汤的药方组成: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功用:益气健脾。水煎服。 (2) 四神丸的药方组成:肉豆蔻5g、补骨脂8g、五味子3g、吴茱萸4g、炙甘草4g。功用:温补暖脾, 涩肠止泻。

若患者腹胀明显时则应加陈皮6g、广木香4g用以行气宽胸;若患者伴有大便完古不化、四肢不温时则应加肉桂2g (冲服) 用以温中驱寒;若患者出现大便稀薄、带有泡沫则应加藿香15g;若患者出现不思饮食症状则应加焦三仙8g用以调理饮食。

用法与用量:每日一剂, 10剂为一个疗程, 一般都要观察3~4个疗程。

1.3.2 西药治疗 (对照组)

西药治疗慢性泄泻多采用口服诺氟沙星胶囊和复方地芬诺酯药物, 诺氟沙星胶囊2粒, 复方地芬诺酯药物1片, 口服一日3次, 10d为一个疗程, 一般也都要观察3~4个疗程。

两组治疗方法在服药期间都要禁食用生冷瓜果及肥甘厚味食物, 防止加剧病情, 影响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卡方检验, 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4]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大便每日恢复正常, 每日1~2次, 停药3个月以上没有复发症状。有效:全部症状或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成行, 停药3个月内有复发症状。无效:症状没有消失, 和治疗前期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 大便也未有改善。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注:两组数据比较, 从治疗结果上可以看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泄泻亦称“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 或泻出像水一样。古人将大便稀薄者称为“泄”, 大便如水柱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泄泻, 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目前以本病持续半年以上者称慢性泄泻, 祖国医学称之为“久泄”。

3.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观点认为慢性泄泻其致病原因为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 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两者互相影响, 互为因果。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慢性泄泻, 由脾胃素虚, 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 脾胃受纳、运化失职, 水湿内停, 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 肝失疏泄, 横逆乘脾, 运化失常, 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 命门火衰, 不能温煦脾土, 腐熟水谷, 而致下泄。

3.2 方药运用

中医学观点认为, 治疗慢性泄泻应以健脾、补肾、化湿为主要治疗原则, 而西药多采用的是抗生素类的药品治疗, 而抗生素类的药品多苦寒, 所以治疗慢性泄泻效果不明显, 不良反应较大, 病情易反复, 笔者采用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泄泻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 健脾养胃, 能够益气补中;白术能够健脾燥湿, 加强益气助运之力, 与人参合用更能益气健脾;茯苓为渗湿健脾, 苓术相配, 则健脾祛湿的功用显著;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 益气和中。四味皆为平和之品, 温而不燥, 补而不峻, 四药配伍, 共奏益气健脾之功。补骨脂为辛苦大温, 能补相火以通君火, 火旺乃能生土, 温肾暖脾;肉豆蔻为辛温能行气消食, 暖胃固肠;吴茱萸为辛热除湿燥脾, 能入少引厥阴气分而补火, 温中散寒。肉豆蔻与吴茱萸相配, 脾肾兼治, 使命门火足则脾阳得以健运, 温阳涩肠之力相得益彰;五味子为酸敛固涩, 五味咸能补肾, 酸能涩精, 温脾暖胃, 涩肠止泻, 盖久泻皆由于肾命火衰, 不能专责脾胃, 故大补下焦元阳, 使火旺土强, 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慢性泄泻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不暴饮暴食, 不吃腐败变质食物, 不喝生水等[5]。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泄泻患者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 应忌食。慢性泄泻患者, 应加强锻炼身体, 以增强体质, 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6]。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 如果出现轻微的腹泻, 不要大量地喝白开水或进食, 而应该先喝杯糖盐水, 补充电解质, 避免发生脱水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综上所述, 中药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具有治标治本的特点, 可以从根本上去除病因而达到西药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 特别是长期不正确输液或滥用抗生素, 往往造成低渗性失水, 水肿, 体内积液, 肠道菌种紊乱等, 使用四君子汤合四神丸, 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总之, 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泄泻疗效显著, 方中各药和而为方, 切中病机, 滋阴补肾、健脾化湿、固本止泻则病症可尽除,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很好的疗效, 乃治疗慢性泄的首选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将治疗组98例采用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与对照组98例采用西药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治疗组, 总有效率90.82%;对照组, 总有效率69.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P<0.05,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四君子汤合四神丸治疗慢性泄泻有显著疗效, 方中各药和而为方, 滋阴补肾、健脾化湿、固本止泻病症可尽除, 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四君子汤,四神丸,慢性泄泻,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马纯清.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泄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09, 24 (11) :34.

[2]高西绪, 甘兴明.痛泻要方和四君子汤治疗肝气乘脾型泄泻9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 (8) :80.

[3]付国春, 苏海雷, 黄震, 等.加味四神丸治疗糖尿病泄泻5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4, 20 (12) :15.

[4]陈广慧, 智日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泄泻40例[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15) :42.

[5]刘彦.固脾化湿法治疗慢性泄泻56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0 (1) :6.

家畜泄泻治疗九法 篇4

1 求于古训, 解读病机病症

中兽医以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和脏腑之间生理和病理之联系, 解读阐明风、湿、寒、热致泻的机理。如:“春伤于风”, “众生食滞,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泻”。肝应于春, 属木生火, 春伤于风, 肝受邪也。木旺则贼土, 夏令助其湿, 则生内食泄, 食泄者, 下利清谷也。邪气久而不去, 脾土大虚, 水来侮之, 则食禀不藏即为洞泻。洞泻者, 下利清谷也。

2 补而不逮, 为主泄之根本

家畜泄泻的根本为“湿”也, 就是说:湿是泄泻的主要原因, 古人曰:“有湿、有气虚、有水、有积、泄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泄。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 而病得者, 必辨他证, 为祸不少, 殊不知多因于湿”, 景岳全书曰:“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地对运化, 使脾健胃和, 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 若饮食失节, 劳役失时, 以致脾胃受损则水反谓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以致合活不降而泻作矣。”但未从理论上具体阐述湿作为泄泻的机理, 笔者将湿作为泄泻的主要病因, 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深化和完善, 分析泄泻、湿、脾土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泄泻之病机病理为:湿胜则濡泄, 土强制水, 湿邪不干, 肠胃自固, 土虚湿胜, 濡泄到今。即湿胜困竭脾归, 脾失健运, 而致清浊不分, 水谷相夹杂并走大肠而泄泻。《医案必读》曰:“无湿则不泄”, 故曰“湿多多成五泄”。脾土强者, 自能胜湿, 若土虚不能胜湿, 则风寒与热, 得于之而为病。《笔花医镜》:“泄泻者, 土不能胜也”。《医学心语》云:“湿多成五泄 (泻) , 泻之属湿也, 明矣”。《医学从众录》:“泄者之症有五, 而总不离于湿”。也就是泻皆成于土湿, 湿皆本于脾虚, 这也是泻、湿、脾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概括。

3 博采群技, 治泄九法, 疗效甚佳

3.1 在下者, 引而竭之, 渗利之法

根据泄泻之根本原因, 将“渗利”之法列为治泄为一, 即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对于湿邪为主的泄泻, 以“六一散”、“五苓散”、“五皮散”等渗利小便, 而使湿从小便而去, 以实大便。并将其比喻为:如农民治涝, 导其大流, 虽处卑监, 不扰巨浸。朱丹溪这所谓“殊不知, 泻多因湿, 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

3.2 下者举之, 升提之法

家畜泄泻之病, 多由脾虚湿胜, 中气下陷, 运化失常所致。要升提中气, 以使泻止, 用升麻、羌活、葛根之类。临床多采用风药每获良效, 喻为:地上淖泽, 风之即干。对于湿邪偏胜者, 多用升阳除湿汤;中气下陷为主者, 多用补中益气升阳汤。李东垣曰:“胃中湿盛而成泄泻, 宜助于胆, 以风胜之, 人但知脾病恶湿, 利湿则泻止, 不知久泻转虚, 脾胃之精气下陷者, 反用升举清阳之气, 鼓舞脾胃之水火也。”

3.3 热者清之, 清凉之法

由于饲养不当, 脾胃受损, 功能失司, 水谷积于中, 胃腑熟腐日久, 不能及时运转积湿成热, 积热湿热之邪或夏令湿伤及脾胃, 转化失常而发生泄泻, 暴注下迫, 属于湿从热化而致, 若用苦寒之治, 更伤其阳, 故用清凉之剂。方用黄芪芍药汤、葛根芩连汤, 薷参汤。溽暑伊郁之时, 而风飚飒然倏动, 则为炎坑如失矣。

3.4 实者泻之, 通因通用, 疏利之法

在临床上见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肚腹溏溏有节或雷鸣, 气滞食积、水停, 损伤脾胃, 运化失常。治宜行气导滞逐水, 方施二陈汤加:苍术、木香或枳术散和香砂枳术散, 效果理想。

3.5 急者缓之, 甘缓补法

家畜泄利急迫, 泄泻不止或反复发作, 耗伤正气, 急实甘味药缓之, 甘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 甘为土味, 所谓急者缓之是也。方施大断下散和浆水散, 每投之效果满意。

3.6 散才收之, 酸收之法

家畜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 正气耗伤, 用酸收法, 酸味之品, 乃止泄泻。方施固肠汤。《医案必读》:“泻下有日, 则气散而不收, 无能统摄, 注泄何时而已?”酸之一味, 能助收肃之权, 经云:“散者收之”是也。

3.7 虚者补之, 燥脾之法

家畜脾胃虚弱, 运化无权, 水谷不化, 浊清不分。方选施燥湿健脾之品。如补中益气汤, 参苓白术散等。土德天渐, 水邪不滥, 故泻皆成于土湿, 湿皆本于脾虚, 仓禀得积, 水谷善分, 虚而不培, 湿淫转甚, 经云:“虚者补之”是也。

3.8 寒者温之, 温肾之法

家畜泄泻日久, 肾阳虚衰, 不能温养脾胃, 运化失常而泄, 当用温肾之品, 如四神汤、八味汤等。肾主二便, 封藏之本, 次虽属水, 真阳寓焉;少火生气, 火为土母, 此火衰败, 何以运行三焦, 腐熟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 脾虚者必补肾, 经云:“寒者温之”是也。

3.9 滑者涩之, 固涩之法

家畜日久泄泻, 肠道滑脱, 治当固涩, 方施赤石脂粮汤, 注泄日久, 谷道不收而滑, 虽投温补, 未克奏功, 须行收涩之剂, 则变不衍, 揆庶合节, 所谓“滑者涩之”是也。

山羊泄泻的中医治疗 篇5

泄泻一般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多急发, 患羊肠鸣、腹痛, 暴注下迫, 暴泻包括热泻、暑泻、食泻;久泻多因脾胃肾虚, 寒邪入侵引起, 包括寒泻、脾泻、肾泻。

1 病因

1.1 外邪引发

湿热季节山羊易发泄泻。

1.2 内伤饮食

喂养不当, 精料饲喂过多或喂给腐败发霉、冰冻的草料可致泄泻。

1.3 脾胃虚弱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 则胃不能腐熟消磨水谷, 脾不能运化水液, 水湿内聚则致泄泻。

2 治疗

2.1 外感型

临床上有偏热、偏寒之分。

2.1.1 偏热。

多因管理不当, 积食生热或外感暑热而致泄泻。症见患羊粪稀、粪黄、味臭, 腹痛, 体热, 口渴喜饮, 烦躁不安, 小便少而赤, 舌色红, 脉数急。多数羊发病急剧, 腹泻频繁, 此病最易引起脱水死亡。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黄芩13 g, 黄连13 g, 泽泻15 g, 葛根18 g, 茯苓15 g, 广木香9 g, 甘草10 g。该方能解表清里, 兼有利湿作用。方中葛根、黄连、黄芩能清热燥湿, 加泽泻、茯苓助清热利湿之效。

2.1.2 偏寒。

由于外感风寒, 加之饲喂无规律, 以致脾胃运化失职而泻。症见患羊粪便清稀如水样, 粪中含有饲料残渣, 其色淡、不臭, 患羊腹中绵绵作痛, 肠鸣暴下, 鼻流清涕, 轻度咳嗽, 水草不进, 伴有发热, 口舌青白, 脉浮。

治疗以祛寒化湿为主, 主要应用芳香化湿药物, 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5 g, 紫苏12 g, 半夏13 g, 茯苓15 g, 炒白术18 g, 陈皮15 g, 甘草18 g。该方能疏风散寒兼有利湿作用, 方中藿香化浊, 理气和中, 紫苏散寒解表, 半夏、白术、陈皮、甘草和中健脾, 化湿理气。

2.2 伤食型

饲喂不当, 羊羔离奶过早、成年母山羊泌乳期喂给精料过多, 可致脾胃损伤而泻。症见患羊有明显的伤食现象, 其大便酸臭, 腹痛、腹胀, 泻前不安, 泻后站立不动, 不吃草料, 舌色淡红、无光泽, 脉滑。

治疗以去积消食为主, 主要应用消导之品, 以助消化, 同时结合西药输液, 以防自体中毒。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鸡内金15 g, 茯苓15 g, 厚朴13 g, 甘草15 g, 海螵蛸20 g。该方能去积消食化滞, 兼能和胃利湿。

2.3 正虚型

2.3.1 脾阳虚型。

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可致脾胃虚弱。本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羊羔。症见患羊粪稀, 粪中混有未消化的草料或奶瓣。病羊瘦弱、无精神、厌食、四肢发凉, 口唇、舌色均淡白, 脉缓而弱。

治疗以健脾止泻为主, 主要采用健脾理气化湿药物。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8 g, 白术18 g, 茯苓18 g, 山药15 g, 扁豆12 g, 草蔻12 g, 泽泻15 g, 炮姜12 g, 甘草10 g。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甘草能补气健脾利湿, 草蔻、炮姜、泽泻能温中燥湿利尿止泻。

2.3.2 脾阴虚型。

暴泻或久泻可引起津液亏损。症见患羊头低无神或急躁不安, 眼球下陷, 毛乱、干燥、无泽, 口渴喜饮, 废食, 尿少、色黄, 排水样粪便, 舌色红, 脉细数。

治疗以养脾育阴为主。常用方为五阴煎加减:熟地15 g, 山药15 g, 茯苓18 g, 白术15 g, 杭芍13 g, 白扁豆13g, 党参15g, 莲子10g, 乌梅12 g, 甘草12 g。该方能养阴健脾利湿, 方中山药、茯苓健脾利湿, 白扁豆、莲子扶脾固肠, 杭芍养阴, 甘草健脾和中, 党参益气补脾。

2.3.3 脾肾双虚。

患羊久泻不止, 脾虚及肾, 肾阳亏损。症见患羊脉细弱, 舌色淡白、稍黄, 耳、鼻、四肢俱凉, 久泻不止, 粪便中混有草料残渣。

小儿泄泻从脾胃论治 篇6

关键词:小儿泄泻,健脾和胃

泄泻病位在脾胃, 临证多从脾胃论治, 小儿泄泻常从健脾和胃法治疗, 每多收效, 而临床上用抗生素治疗, 疗效不显, 现将小儿泄泻的治疗体会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 以感受外邪、乳食不节喂养不当和脾胃虚弱多见, 其主要的病变在于脾胃, 因胃主腐熟水谷, 脾主运化精微, 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气虚则津液不化, 水湿内生, 清气上逆而为吐, 浊气下注而为泻。如脾胃受病, 则饮食入胃, 水谷不化, 精微不布, 合污而下, 致成泄泻, 正如《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 元不由于脾胃益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 使脾健胃和, 则水谷腐熟, 而化气化血, 以行营卫, 若饮食失节, 起居不时。以效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 不能输化, 乃致合污下降, 而泻利作气[1,2]。”

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 而小儿泄泻又易于损伤气液。由于夏秋季节, 暑气当令, 气候炎热, 雨水较多, 湿热交蒸, 小儿更易感触而发病, 暑热之邪, 伤人最速, 易耗津气, 湿胜则濡泻, 故小儿泄泻又以秋季腹泄多见[3,4]。

2 临床表现

小儿泄泻为儿科常见病, 一般起病急, 轻者便次不多, 便溏如糊状, 或如蛋花, 身热泪盈眶不甚或不发热, 无呕吐, 能进食, 精神尚好, 重则便次较频, 可达日十多次或数十次以上, 或伴呕吐, 多伴身热, 精神萎靡, 或烦躁不安, 口渴不止, 甚或目眶凹陷, 尿量减少, 四肢不温, 腹胀疼厥等候。

感受寒邪者, 大便清稀, 腹痛肠鸣, 鼻塞流涕, 微热少汗, 舌苔薄白, 脉浮, 指纹淡红。感受湿热者, 腹痛肠鸣, 泻下如注, 色黄气臭, 身热口渴, 烦躁不安,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数。

乳食所伤:由于乳食不节, 喂养不当, 肠胃宿食停滞, 损伤脾胃而致者, 腹痛胀满, 大便泻下, 酸臭如败卵, 泻前哭闹, 泻后痛减, 厌食, 苔浊, 脉滑数, 指纹紫滞。

脾胃虚弱:泻久不愈或时泻时止, 导致脾胃虚弱, 或大病后脾胃虚弱作泻, 年幼体弱婴儿最为常见, 多食后即泄。泄物不化, 面黄消瘦, 神疲倦怠, 身弱肢凉, 腹胀厌食, 舌淡苔白, 脉缓而弱。

3 治疗方药

对小儿泄泻的治疗,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谓:“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 是湿, 宜燥渗之, 饮食入胃不住, 或完谷不化者, 易气虚, 宜温补之, 腹痛肠鸣, 泻水, 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 宜清利之, 时泻时止, 或多或少是痰积, 宜豁之, 腹痛甚而泻, 泻后痛减者, 为食积, 宜消之, 体实者下之, 如脾泄已久, 大肠不禁者, 宜涩之, 元气下陷者, 宜升提之。”笔者对此类患儿, 多以健脾和胃为本, 理气化湿为标的治法。基本方:淮山、白术、扁豆、陈皮、厚朴、木香、云苓、山楂、乌梅、甘草。感受寒邪者加解表散寒药。乳食所伤加消食导滞药每日一剂, 湿热泻加清热利湿药。脾胃虚弱泻久不愈或时泻时止, 加温补脾肾药。水煎, 分多次服, 疗程以3d为宜, 临证多收显效。服药期间, 嘱患儿注意饮食, 忌生冷油腻, 以利其脾胃功能的恢复。

4 病案举例

郭某, 女, 1岁, 2010年7月10日初诊, 患儿发病二日, 泄泻, 泻蛋花样物, 日十余次, 量中, 伴呕吐, 精神烦躁, 小便短少, 在乡村医师处输液治疗, 病情改善不明显, 遂来求中药治疗, 因其寒邪、湿热邪症状不明显, 用基本方治疗。处方:淮山6g、白术6g、扁豆6g、陈皮6g、厚朴3g、木香6g、云苓6g、山楂6g、乌梅6g、甘草6g, 每日一剂, 水煎, 分多次服。服药第2天, 患儿大便一日3次质稀, 量中, 精神明显好转, 嘱患儿注意饮食服药3剂而愈。

5 体会

小儿泄泻属脾胃二位病, 应用抗生素效果欠佳, 临证当注重调理脾胃, 按照有湿热则清, 有食积则消导, 有寒则温, 有虚则补, 久必开提, 滑须固涩的法则进行治疗。且以健脾和胃为本, 理气化湿为标, 常收佳效, 并嘱患儿要注意饮食, 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少食多餐以利其体质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沈明辉.名老中医钱育寿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5 (1) :7.

[2]李思佳.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迁延性婴儿腹泻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2, 8 (11) :869.

[3]池绳业.参苓白术散在临床上的运用[J].福建中医药, 1965 (5) :39.

泄泻的中医辨证施护 篇7

1 临床分型

1.1 湿热证

泄泻腹痛, 泻下急迫, 肛门灼热, 泻下不爽, 粪色黄褐而恶臭甚至带黏液, 脓血, 烦热口渴,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或滑数

1.2 寒湿证

大便稀清如水样, 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 或兼见恶寒发热, 鼻塞身痛, 舌质淡苔白, 脉沉细。

1.3 脾胃虚弱证

大便时溏时泻, 迁延反复, 完谷不化, 饮食减少, 食后脘闷不舒, 稍进油腻食物便次明显增多, 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 舌淡红, 脉细弱。

1.4 伤食证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伴有不消化物, 腹痛, 泻后痛或脘腹痞满, 嗳腐酸臭, 不思饮食, 舌苔厚腻, 脉滑。

2 护 理

(1) 嘱患者卧床安静休息, 避免紧张, 以减少肠蠕动。 (2)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环境清洁, 及时倾到排泻物。寒湿和脾肾虚泄泻室宜向阳;湿热泄泻室内宜凉爽干燥。 (3) 注意保持臀部及肛周皮肤干燥。每天用清水冲洗并擦干, 以防皮肤感染。 (4) 严密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 有无里急后重。及时准确留取大便标本。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如见下列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①泄泻严重, 眼窝凹陷, 口干舌燥, 皮肤干燥无弹性, 腹胀无力等;②呼吸深长, 烦躁不安, 精神恍惚, 四肢厥冷, 尿少或无尿, 脉微弱等。

3 施护要点

湿热证肛门灼热疼痛者, 可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 擦干后可涂黄莲膏;湿热呕吐时, 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内关等穴;发热加曲池, 有疏泄邪热之作用;寒湿腹痛者, 可局部热敷。腹痛明显可艾灸中脘、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 每次选2~3个穴灸10min。肾阳虚弱泄泻不能自控者, 可针刺关元、气海等穴, 达到温补肾阳的作用, 黎明前泄泻是其特点, 应注意保暖。食滞胃脘脘腹胀满者, 针刺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合谷等刺激, 呕吐加内关, 如针刺3次后, 效果不佳, 在此穴用艾灸重灸, 有健运和胃、消积止吐之功效;脾肾虚弱腹痛纳呆者, 作腹部热敷, 可艾灸或隔疚足三里、中脘等穴。

泄泻期间宜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 恢复期按病情逐渐给予易消化软食, 鼓励多饮水或淡盐水或绿茶[1]。寒湿者宜给予热饮清淡流质或半流质, 病情稳定后少进粗纤维及油腻硬固之物, 可食洋葱、生姜。泄泻次数多时进红糖生姜水;湿热者以清淡流质或无渣, 少渣半流质为宜, 病情稳定后, 忌甜腻煎炸之品及生冷瓜果, 少食多餐, 鼓励饮多喝水;食滞肠胃者, 以禁食为宜, 待好转后再给软食;肝气犯胃者, 进食以健脾益气为目的, 可食党参粥、苡米粥、忌红薯、芋头、土豆等易产气胀之物;脾胃虚弱者, 宜进温热柔饮, 清淡少渣, 少食油脂而易于消化之物, 如莲子、苋实、扁豆、红枣等煮粥;肾阳虚弱者, 宜进食清淡、细软、温阳之品如高梁粉、山药粉, 病情稳定后可多食洋葱、大蒜, 适量添加鸡、鸭、鱼、蛋等。中药汤剂宜热服。湿热型宜温服, 服后覆被静卧, 腹痛泄泻剧烈, 可给黄莲分、木香各1.5g调成糊状, 用温开水送服;寒湿型, 腹痛泄泻轻症可服藿香正气丸或液, 中药宜热服。食滞胃肠, 腹胀痛, 可给予山楂炭研粉、鸡内金各1.5g, 温水调服。大便泄下不畅, 可用大黄粉1.5g, 通腑导滞;肾阳虚弱者, 中药睡前热服, 腹痛甚者可用肉桂、川椒粉各0.5g, 纳入脐中, 并胶布外贴;脾胃虚弱者应健脾益气。

关键词:泄泻,中医,辨证施护

参考文献

中西结合治疗牛暑热泄泻 篇8

1 临床症状

本病患畜行走不稳, 精神萎顿, 呼吸迫促、口流涎沫, 饮食欲废绝, 反刍停止, 荡泻如水, 气味恶臭。角、口、耳、鼻俱热, 鼻镜发干, 眼红体热, 口涎粘少, 小便短少, 色黄质浓, 唇色赤黄, 舌色赤紫, 脉象洪数, 有的有腹痛症状, 起卧不安、或卧地翻滚, 或回头顾腹;重症患畜全身虚弱, 卧地不起, 甚至虚脱。严重者肌肉发抖, 肛门失禁, 频频荡泻, 粪水污染尾根及两后肢, 体温38.5~39℃, 心跳60~80次/MIN, 瘤胃煽动减弱, 口色红, 经休息1~2h, 呼吸减缓, 流涎吐沫停止, 但泄泻腹痛依旧。

2 病因及病理

本病发生的内因是夏天气候炎热之时, 在使役前饲喂过多, 或常常吃发热发霉草料, 或饮污浊之水, 使湿热郁结胃肠, 料毒积聚腑内, 致脾胃失调, 传导失职, 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外因是气温较高, 太阳暴晒, 地气蒸腾, 加之劳役太过, 气窍开张, 从而感受暑热之邪。家畜在内伤外感夹击之下, 热积肺经, 故见呼吸迫促, 流涎吐沫, 邪毒下移, 流注肠道, 小肠泌别清浊, 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热邪停滞、大肠机能絮乱、气血受阻, 肠络拘急则腹痛, 痛甚则肌肉发抖。

3 治疗

以祛暑清热、解毒止泻为治则。

3.1 中药

用通肠勺药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组方:黄连60克、黄芩60克、白芍60克、栀子50克、诃子50克、黄柏50克、苦参50克、地榆50克、仙鹤草50克、翻白叶100克、青叶胆草50克、腹痛者加木香50克以行气止痛。用法:将上述药物共碾细沫, 用温水冲调, 候温后一次灌服。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前中后三焦郁火兼化湿热为主药, 诃子、白芍、地榆敛阴涩肠而止泻痢。苦参青叶胆草味苦性寒, 有清热除湿, 解毒止泻之功为辅药, 仙鹤草消炎止泻, 翻白叶健胃通便,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 共奏祛暑清热解毒止泻之功。

3.2 西药

腹痛严重, 有脱水现象者需强心补液消炎止痛, 磺胺嘧啶钠100ml,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50ml, 维生素C50ml, 氨那加20ml, 分组静注, 2次/d, 连用2~3次。

4 疗效

用上述方法治愈患牛14头, 轻者用药1次, 重者用药3次, 即可治愈。

5 病例

5.1 例一

固白村刘某一头10岁使役牛, 2011年5月26日就诊, 主诉:今日使役不久, 即出现呼吸迫促, 口流涎沫, 约3h后腹泻如水, 行走无力。见症患牛体温39.2℃, 全身皮肤灼热, 粪便稀溏, 诊为暑热泄泻。治用磺胺嘧啶钠100ml,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50ml, 维生素C50ml, 安那加20ml, 分组静注, 中药一剂, 翌日复查, 诸症悉退, 食欲复常。

5.2 例二

中枢镇逸圃村赵某一头6岁使役水牛, 2011年7月20日就诊, 主诉:前十多天阴雨连绵, 7月18日天晴, 7月20日犁地时太阳暴晒, 地气蒸腾, 犁至下午, 发生喷射状腹泻。见症:体温38.6℃, 眼结膜潮红, 有眼眵, 瘤胃蠕动音弱, 饮食欲废绝, 诊为暑热泄泻。治用磺胺嘧啶钠100ml, 5%葡萄糖氯化钠150ml, 维生素C50ml, 安那加20ml, 分组静脉注射, 中药一剂, 7月21日食欲恢复, 粪便转稀粥状, 续进中药一剂, 7月23日痊愈。

6 体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慢性泄泻】相关文章:

泄泻的辨证护理09-10

小儿泄泻中医药论文04-18

渗利湿法治泄泻研究论文04-15

慢性贫血05-04

慢性喉炎05-15

慢性疾病05-19

慢性毒性06-04

哮喘慢性07-10

慢性创伤08-17

慢性腹泻08-20

上一篇:土地整理研究进展综述下一篇:EMBA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