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2024-07-12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精选十篇)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篇1

1 农村卫生人才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农村卫生人才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乡、镇、村等级别卫生机构从事健康服务的卫生人员, 包括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及乡村医生与计生服务人员等, 他们是支撑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点, 是建构我国卫生服务网底的基石。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农村卫生人才输送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保证。

笔者认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一个网络式的超级开放系统, 同三个子系统或次系统组成:“造血系统”——面向农村的医学生培养及相关政策体系, 如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面向农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相关实践, 以及农村医学生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等政策性工程实施;“固血系统”——现有农村卫生人才稳定如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关保障等长效机制, 如农村卫生人才相关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制度、相关教育培训需求与意愿、继续教育量与质等;“输血系统”——城乡对口帮扶与对口支援等短时或长期有效机制, 包括制度、政策实施状况及其效益与效果的评价。这个超级开放系统的整体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发展与建设对保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有效、长效建设和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2 我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状况

在国外发达国家, 主要以全科医学教育网络支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 不同国家各具特色, 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发展都较为完善。各国普遍采用毕业后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全科医生, 教育培训体系包括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美国为3+3学制, 即医学本科三年毕业后全科医师培训3年;英国医学基础教育阶段为6年 (在校5年, 实习1年) , 毕业后3年规范化全科医学培训;澳大利亚医学毕业生在有资格参加为期3年全科医生培训前须经过7年以上医院各级培训。总体来说, 国外全科医生准入制度、学制和资格认证严格, 继续教育延续终生, 教育、培训内容覆盖广, 能较好地满足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要。

在我国, 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 农村卫生人才整体素质较低,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这种量与质双瘸腿的现状受到政府与各界高度关注, 并制定了系列政策支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如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等“输血”式政策, 相关资料充分肯定了其实施效果, 但这种影响的持续性受到质疑, “输血”毕竟不可能替代“造血”, 所以“昙花效应”也不足为奇。《中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与稳定机制研究报告》 (卫生部2001) 中指出农村综合医院无学历者占14.91%;2006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也显示农村医院无专业学历者占21.16%;而沈志坤 (2009) 报道湖州市农村乡镇医院卫生人员高中及无学历者高达32.5%[1]。这种逆向发展与国家医学教育发展规划“乡卫生院以大专学历人员为主, 村卫生室以中专或相当中专学历人员为主”差距甚远, 而经济待遇、个人专业成长以及对农村医院就业偏见与片面认知等[2]成为绝大部分医学生不愿到农村医院就业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这种发展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大中城市和大医院,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学价值取向与相关继续教育重心鲜有体现农村卫生人才的需求, 这些都成为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对现有卫生人才与医学毕业生难有吸引力的主要推动因素, 致使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极度匮乏, 卫生人才队伍呈现低学历、低职称、低水平、低保障的总体趋势。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硬件建设易就, 医疗用房可建, 医疗设备可买, 在经费筹措到位情况下短时立解;但软件建设中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队伍难成, 缺少这一软件, 其他硬件顿失意义, 可成闲置、浪费之物, 可以说农村卫生人才已成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 国内研究者开始思索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根本要义所在, 提出医学教育应改变相关体制真正向农村卫生人才倾斜[3,4];国家五部门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5]及新医改中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精神等从政策上促发了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使农村卫生人才“造血” 功能弱化之势开始逆转并逐渐加强, 绍兴文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系列教学改革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6]。首都医科大学实践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建设, 包括主基地与辐射基地, 这是一种很有益的创新教育方式。此外, 在相关政策倾斜与支持下, 农村卫生人才定向招生与免费培养试点工程等相继启动。在农村卫生人才“固血”方面, 一批在职教育培训项目先后开展, 并开始对建立农村卫生人力培训网络及相关继续教育对策进行探讨, 但效果一时难以跟踪与评价。

3 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建设

3.1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大中城市和大医院, 医学生就业意识和流向也随之迁移, 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现象较为严重, 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极度匮乏, “老少边穷”地区更甚。2009年4月6日, 我国新医改政策出台并实施,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与基点,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服务体系改革倍受关注, 基层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但相关医学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培养方案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与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需求相适应, 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过得硬”医学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教学体系还不完善, 远未挖掘到医学类专业潜在的社会服务价值。

3.1.1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村社区医疗机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

一是对为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相关专业设置少, 专业口径窄, 如全科医生、预防类卫生人才培养少。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缺乏针对农村社区医疗机构人才需求而设置的相应内容。三是课程体系缺乏全科医学、农村社区实用医学技能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的内容。四是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相对独特的技能训练不足。

3.1.2 医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识不足

尽管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但是绝大多数医学毕业生还是把自己的就业底线定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表面以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前途等原因为主, 究里却存在隐性的价值观问题、对医学发展大背景与基层健康服务大环境的认知不足等问题。

3.2 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在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建设中的作用

3.2.1 开展基线调研, 了解农村卫生人才需求

开展本校社会服务辐射区域农村社区卫生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 了解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现有人力资源结构, 包括年龄、学历、职称、继续教育等, 以及对卫生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多方面的需求、期望与要求, 掌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人才需要的最新一线资讯。

开展高校高职高专类相关专业医学生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意愿的调研, 以及相关支撑政策分析, 了解医学生对农村基层医院就业的认知、信念、态度及相关行动的可能性。

3.2.2 以社会需要为依据, 结合相关政策, 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地区、部门、行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发展以及自身教育资源按照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与可行性来设置或调整专业, 医学专科教育在专业设置可在全科医学、预防医学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大、服务口径宽的专业有所突破, 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也可以争取定向培养、定向培训的政策支持。针对性培训师资队伍, 编写符合农村基层医院实际需要的教材, 完善现有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增设相关类医学生全科医学、基层实用医学、人际沟通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 符合“必需、够用”,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相关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获得到基层医院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此外还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与农村卫生发展的系列讲座, 相关基层医院实践, 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 激发医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热情。真正做到 “下得去、留得住、过得硬”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标准, 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打造高效、有序的“造血系统”。

3.2.3 大力开展现有农村卫生人才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工作

高职高专类医学教育除打造好本质上的“造血系统”, 还可在现有农村卫生人才的“固血系统”方面有所成就, 利用现有优势资源联合卫生行政部门长期、固定为农村卫生服务工作者举办各种针对性强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训班, 既盘活资源、服务了社会, 也锻炼了师资, 真正搭建起与农村卫生发展共赢的机制。此外, 假期开展专业师资下乡支医活动进行有限度的“输血”举措也是可行的, 从教学某种程度上, 这也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学研结合来考虑。

参考文献

[1]沈志坤, 钱金方, 蒋培余, 等.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5) :603.

[2]孙英梅, 岩磊.医学毕业生就业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7) :116-119.

[3]黄河浪, 吴磊, 鲁琴宝.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25.

[4]王建华, 任光圆, 潘传德.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及社区实习培养新型卫技人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12) :22-24.

[5]陈云风, 郭化山, 章晓红, 等.面向农村社区开展大专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可行性[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1) :1912-1914.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篇2

万载县卫生监督所在今年全县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会上提出,夯实基础,健全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目标,县卫生局与各卫生院签订了卫生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从机构、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新模式,促进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水平

1.1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随着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卫生改草的深入,卫生监督已从“五大卫生”延伸到目前的“九个大项”,几乎每个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是卫生监督的服务对象。各乡镇卫生院要成立以院长为每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并设立法监组,固定人员;在县卫生局的领导和县卫生监督所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建立健全协调组织;以政府名义发文,争取政府牵头解决卫生监督工作的难题。

通过业务培训、自学等方式提高理论水平和派员到县卫生监督所跟班实践作业相结合提高农村卫生监督队伍整体素质。

1.2强化医防协作组织

医防协作是农村卫生机构共同面对的课题。要通过:(1)形成医防协作网络。医防双方协商成立医防协作领导小组。(2)协作组织的职能划分,及时分解卫生监督等任务指标,责任到人,并组织检查验收。(3)保证卫生监督工作经费,做到利益共享,协商分配。形成医

防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医防协作关系。

1.3加强网底组织建设

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保健网的网底,卫生执法监督是以“人人健康”为最终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承担大量卫生监督任务的村卫生室。(1)加强对村卫生所的监督管理;(2)强化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训;(3)考评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调动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责任制,保证指标落实

2.1落实卫生监督责任

(1)要求卫生院将9项卫生监督工作分工到人。(2)根据项目基础工作状况确定位次目标。(3)实行“三挂钩”,即:①将卫生监督工作社会满意度与评先、评优挂钩;②将指标完成情况与科主任津贴挂钩;③单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按系数法与奖金挂钩。

2.2落实村级医生的责任

(1)将传染病防治、消毒工作、医疗市场管理等卫生监督指标下达到村卫生所。(2)明确所长、乡村医生等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各个岗位均承担一定的卫生监督工作指标,落实到人。以农村居民家庭聚餐卫生指导为例,落实双重信息报告责任制,乡村医生包干到组,既负责信息报告,又负责上门卫生指导。(3)按岗位职责切块划分,考核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从而保证传染病报告、医疗废弃物处理、医疗市场管理等卫生监督指标落到实处。

2.3落实卫生监督相对人的责任

卫生监督相对人指的是监督对象。(1)抓安全供水责任的落实。要与各水厂主管人签订水厂供水安全管理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

(2)抓餐饮服务单位和公共场所经营者责任的落实。在公安、工商的配合支持下,所有餐饮服务单位签订责任书和承诺书,促使经营者切实履行安全职责。(3)抓公民接受监督指导责任的落实。为保障农村居民家庭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防范食物中毒及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明确家庭聚餐举办者及民间厨师应承担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确保无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其它安全事件。

3、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卫生监督工作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在强化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出台考评细则,坚持定期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系统内考核和干群评议相结合,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率,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树立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形象。

3.1预防性卫生监督

对新建、改建集体食堂进行“三同时”审查。实现全县餐饮服务单位、公共场所单位和放射诊疗单位从业人健康检查合格持证率达100%;卫生许可证发证合格率达100%;对学生、工人等人群开展健康监测。

3.2经常性卫生监督

加强对餐饮服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医疗卫生用品、保教用品等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达100%;净化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有效地遏制行业不正之风和不规范诊疗行为。

3.3试点农村家庭聚餐食品卫生指导项目

农村中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卫生健体 习惯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7(C)-0000-00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广,农村中小学教育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的培养依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并且有逐步減弱的发展趋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影响不深。

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当前在农村,绝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均系农民,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学生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学生的一切教育都应该由学校负责。因此,对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平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膜逐渐加大。此外,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家长要么是忙于农活,要么是长期出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或疏于监督;甚至有些家长在学生面前说脏话;抽烟;喝酒等等。

(2)学校教育重“智”轻“德”,讲求短期效益,片面追求升学率。

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当前,尽管全社会在大力呼吁,要积极倡导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实际情况并不尽人意,应试之风并未能完全销声匿迹,且有不断蔓延之势,在其影响下,学校教育依然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重视学生智育发展,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另外,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觉得抓学生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付出多,回报少,不合算,因此,对一些在学习上较为突出的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采取回避或默许的态度,实质上是从容、迁就,滋长了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蔓延。

(3) 社会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缺乏自律意识。

现在,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各种富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的社会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新思潮也在直接冲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过去一直被人们继承和发扬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正在被人们一点一点地丢弃。现在,一些不法商贩在学校周边地区开设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学习意识大大淡化,享乐意识明显增强,或沉缅于网络游戏,或抽烟喝酒,或聚众赌博,或滋生是非。

当前,农村学生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那么,怎样才能重新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把他们从危险的边缘拉过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从长远着手,重视对学生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卫生健体行为习惯可以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者,就必须改变过去不合时宜的观念,认识到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会在以后的教育管理中,改变以往片面追求成学率、轻视卫生健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讲求短期效益、忽视学生健康成长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和中心,还教育以其本源。

(2)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更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因此,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至关重要。通过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清楚地明白学习的目的和作用。惟其如此,才会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并能时刻检查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的进步和出现的问题,学会扬弃、学会思考,使自己不断的得以完善。此外,要帮助学生并根据其爱好、特长、潜能,确立一个坚定的人生目标,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团结他人,共同协作,克服困难,将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用辛勤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制定详细而适度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发展。

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卫生健体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克服不良卫生健体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卫生健体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

农村卫生人才十分匮乏 篇4

近日, 笔者深入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县区通过调研发现, 乡镇卫生院专业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人才缺, 层次低, 结构不合理。

人才总量不足, 执业医师缺口大, 有人在岗但“没法用”是困扰基层卫生院的一大难题。笔者在一些县区了解到, 乡村执业医师数比例不到医师总数的一半。

目前, 不少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数量少, 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更少。由于缺编严重, 专业技术队伍呈现老化、断层现象。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大多是以中专学历、初级职称为主,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很少, 还有不少是无职称的非专业人员。有的乡镇卫生院由于多年来很少选派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知识得不到更新, 医疗技术落后, 临床医技人员缺乏, 致使很多医疗器械闲置,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在壶关县调研发现, 该县辖13个乡镇, 290多个行政村, 其中有30多个为村医“空白村”, 目前只能采取乡镇卫生院代管、邻村靠挂的形式来填补“空白”。卫生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或水平有限, 导致有的卫生院配发的医疗仪器至今闲置一旁, 从未使用。还有的卫生院仅仅院长等少数人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 院长既是医生, 也是管理者, 忙得团团转。

辅助科室更是人才奇缺。乡镇卫生院影像、麻醉、放射、检验、药剂等专业人才在基层都很匮乏, 病人拍个片子、做个血液分析都要往县里跑, 壶关县20个乡镇卫生院能做得了影像的只有四五个, 基本还都是半路出家。有些边远乡镇的卫生院几年都招不到妇产科医生, 造成妇产科歇业停办, 群众无法就近享受到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据了解, 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利用中央资金, 面向基层卫生人员建立了年度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尽管培训的力度不小, 但却没有针对影像、心电图、B超等专业的培训项目。而医学院校本科生一毕业就被市、县级医院抢走了, 专科人才也很紧俏, 去私立医院月薪都达五六千元, 乡镇卫生院显然缺乏吸引力, 怎能招到人才?

据一些乡镇卫生院长反映说, 农村工作、生活环境艰苦, 很多通过考试招聘的人, 来后看了看就走了;派出去进修的人员, 甚至还没学完就走了。医务人员本身的学历不高, 日常工作量大, 很难抽出时间学习, 这也是业务素质偏低的一大原因。

为什么乡镇卫生院留不住人才呢?据了解原因有三: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一些医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农村基层卫生院医疗条件差, 没有奔头, 不愿意去。乡镇卫生院大多地处偏僻, 工资待遇低, 养老缺保障, 社会声誉不高, 从业者的业务能力提升慢……诸多原因归结成一句话, 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幸福指数不高, 引发的自然是专业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的“四不”结果。二是社会对乡镇卫生院关注少、指责多, 工作繁重、待遇偏低, 年轻医生普遍感到“低人一等”。三是乡镇卫生院属差额拔款单位, 一年的经费仅够行政人员工资、防疫、妇幼保健人员的支出, 一般行政支出捉襟见肘, 房屋修缮、设备更新更难排上号。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本应成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枢纽”如今却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大量的农村居民只得踏上进城求医的漫漫长途, 从而加剧了城里大医院人满为患现象, 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结果。

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问题, 亟待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笔者认为:一、理顺招聘程序。每年在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双向选择招聘会期间, 用人单位和人事部门通过“报名、资格复审、面试”等招聘程序, 对被选拔的毕业生直接给予编制和转正工资, 让更多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充实基层卫生院专业技术队伍, 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水平。

二、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不断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力度, 尽量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实行乡镇卫生院全额预算编制管理, 回归乡镇卫生院的公立性, 更好地发挥乡镇卫生院的功能, 是当前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工作。

三、强化定向培养面向农村的医疗卫生人才。每年高校招生时, 与志愿服务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考生签订合同, 毕业后按合同要求在乡镇卫生院工作10年以上。对这些考生, 可采取适当降低分数线、免除学杂费、给予高校学习期间补贴、优先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形式, 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服务。

四、建立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将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扎实推进医疗人事制度改革, 打破僵化的用人机制, 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制定鼓励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就业的优惠政策, 吸纳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轮流到上级二、三甲医院进修, 保证乡镇卫生院每个医技术人员每1—2年有1次培训进修的机会, 培养造就一批“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

五、切实改善生活条件, 特别是住房条件。国家在住房改革制度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乡镇卫生院推行廉租房建设, 实行先安居再就业, 让招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技人员安下心来, 做到“用环境、待遇、事业留人”, 以“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乡镇卫生院先行”的方式来全面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篇5

叶杏迟新杰

【摘要】当前,农村卫生诊治水平低下、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尤其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加强农村卫生卫生人才队伍建议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考核与扶持“双管齐下”、构建新型医联体、运用“导师制”提升农村卫生人力素质、强化基层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等。

【关键词】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机制;策略

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决定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改目标的实现效果。当前,农村卫生诊治水平低下、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尤其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既加剧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形”,推动城市综合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又严重阻碍了医改目标实现。

2014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工作,要求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强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关键就是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基层卫生服务改革的突破口中。因此,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当前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从当前医改方向和可操作层面探讨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建设长效机制的发展策略。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财力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同时也为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卫生院、城市医生任职交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享受特殊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卫生人员匮乏的状况,但一些体制机制仍制约着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农村卫生人力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匮乏等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人才引进难。新毕业生不想到乡镇医院工作,近4-5年能来个全日制本科生简直是个“宝”,来的几乎是3+2的 1

大专生,基础差,有的来了3-4年值不了班。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医院都位于乡镇区域,无论是地域还是待遇均无法对人才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上晋升要求高、难度大,常常出现现人才跳槽、调动等人才流失现象。三是小专科专业人才不足。如眼科、耳鼻咽喉、皮肤科、口腔等,对于这些专科,基层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明显不够。四是医务人员数量不足。现在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承担着大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常常由于工作过于繁重而无法按规定正常休息,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职工怨言很大,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安心工作想法颇多。

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农村卫生人员306.1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7.55万人,注册护士93.98万人,每千农村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人员数和注册护士人数分别为3.18人、1.32人和0.98人。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学历普遍偏低,中专学历占52.2%,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5.6%;职称构成方面,中级及以上仅占15.3%,初级占76.5%;医生平均每个工作日接诊不到10个病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仅为37%。

2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2.1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考核与扶持“双管齐下”。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把基层卫生事业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将农村卫生工作和卫生队伍建设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并组织“第三方”社会评价组织,制定包涵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诊治服务项目指标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动态客观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挂钩,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时,各级政府应制定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加快卫生人才资源开发,使卫生人才总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改善人才结构,提高医疗质量。对基层医院定向培养专业人员,在政策上及经济上向基层医院倾向,尤其在职务晋升中予以照顾,便于基层医院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2.2鼓励城市医院与农村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

目前,城市大型三级综合医院人满为患,都在寻求扩张与发展,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又渴望提升医疗技术,如根据地理位置、学科发展、合作意愿等条件,城市三级综合医院与县级医院或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医疗联盟,一方面三级综合医院可利用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同时医疗联盟的建立可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提供能进修深造和“双向流动”的机会,可稳定和吸引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2.3运用“导师制”提升农村卫生人力素质。

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各医疗卫生机构中都有一批德高望重、医技精湛的管理专家和医疗专家,他们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巨大财富,建议建“中国医疗卫生专家导师库”,让基层医疗机构的院长、科主任、中青年医生与专家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并将医生个人的成长、所在科室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与导师“绩效”挂钩,并给予导师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激励政策,促进“导师制”长效良性运转,实现通过一个人的成长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带动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提升,从而造福一方百姓。

2.4强化基层医务人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为解决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受所在医疗机构水平的限制问题,吸引并留住高学历医学生走进基层,建议由政府出资,凡在基层工作的本科以上医务人员,享有到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全国重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3年系统培训的权利,培训期间依法享有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享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以及合同约定的相关福利待遇,并与所在医院签定聘用合同,培训后在所在医院工作6—8年以上,逐渐培育一支高水平的基层医疗人才梯队。

2.5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

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运行机制,把乡镇管理方式转为县管为主的体制,改革现行体制下的进人和用人机制,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使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能够真正参与到人才引进工作中去。同时,重视基层卫生机构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机制,改“任命式”为公开选拔机制,面向全市、全省、全国,向社会公开选拔,使具有领导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的人才到领导岗位上来,带领卫生院科学发展。

作者:

[1]叶杏,264008,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烟台市芝罘区解放路91号。

[2]迟新杰,264003,烟台市卫生局,烟台市莱山区海韵路10号。

通信作者:

叶杏,女,1976年6月出生,公共卫生硕士,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宣传科副科长,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中级)。

工作单位: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烟台市芝罘区解放路91号,邮编264008。

Email:820386483@qq.com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篇6

一、不同的教育类型适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而要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必须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在贯彻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围绕“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等构成要素。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内外,都研究和探讨出了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环境。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还很少,尤其是专门研究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还未见发表。

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可见,中央在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农村的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把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四大工程”之一,即“新网工程”。“新网工程”建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首先建设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指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根据农村“小城镇、大市场”的特点,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和形成的以县域为重点、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多种经营业态并存的网络化连锁经营服务体系。该体系点多、面广,它延伸到我国东南西北的各个角落,遍布全国各地的乡镇和村落,是直接、全方位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网络体系。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需要有一大批“亲近农业、服务农村、贴近农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强高校为农村输送人才的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这是推动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缺乏热爱并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商贸流通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制约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职业教育理应紧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担负起“新网工程”建设的人才培养任务,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

服务于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人才,由于工作性质和服务区域的特殊性,要求具有相对于其他类型人才不同的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这种因人才需求的行业性带来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异性。因此,开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适应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加大该类人才培养力度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它切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紧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运用到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人才培养上,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将本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中,能够解决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人才不对口、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能够培养出“亲近农业、服务农村、贴近农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丰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体系,填补职业教育中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口。

三、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以国家赋予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为前提,以培养服务于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构建起适用于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是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任务。

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首先是开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职位)对人才的要求的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需求的现状,研究该类人才的专业设置问题;根据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中,各个岗位(职位)对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要求,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研究符合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方案;以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行业特征为背景,研究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的培养途径;以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中教学(指导)的实际需要为前提,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上述过程的研究,构建起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设置

按照“面向行业设专业”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目前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中人才供求的缺口为依据,研究培养这种人才的专业设置问题;探讨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以及应该设置的专业种类及其具体的培养方向。包括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同一专业不同的方向区分,不同专业之间的关联度及区分度等内容。

2.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对准岗位设课程”的原则,以解剖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中,各个岗位(职位)及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要求为依据,研究培养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依据、原则、方法和衡量标准;探讨这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普遍规律和要求,或者具体研究某一具有代表性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包括知识的纵横布局,素质的因素组合,能力的结构体系,技能的具体要求以及课程的模块构造等内容。

3.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中的教学设计

按照“根据课程定方案”的原则,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研究符合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该类人才培养中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基本依据、原则、方法和衡量标准,或者具体研究某一具有代表性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问题。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实习实训的形式,考核评价的方法以及质量效果的检测等内容。

4.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的培养途径

按照“依托企业育人才”的原则,以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行业特征为背景,研究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途径的影响因素、选择依据、筛选原则、确定方法,以及培养该类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等问题;探讨该类人才最为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即实行“工学结合、产教合一”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包括“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弹性学制”等灵活机动、切实可行的途径。

5.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依据教学定师资”的原则,以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中教学(指导)的实际需要为前提,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基本条件、有效途径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问题;探讨符合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双导师制”,“双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篇7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与农村卫生人才现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于2007年全面展开。目前, 湖南省在102个市、县 (区)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覆盖全省农业人口4 891.9万, 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9.84%, 参合农民达4 346.5万人, 参合率达到88.85%, 还有20个农业人口低于50%的市辖区将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启动运行[1]。据报道, 2007年全省共投资5 979.8万元, 建设和改造了5 926所村卫生室,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在全省普及, 因此, 培养和建设一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适应的卫生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在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较大发展。但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人员素质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据统计, 2005年底, 我国市、县 (区)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分别为4.96人/千人口和2.16人/千人口。全国1 633个县, 3.55万个乡 (镇) 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7.1万人。在全国61.5万个行政村设立的村卫生室中, 执业 (助理) 医师10.4万人、乡村医生86.4万人、卫生员5.3万人, 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为1.05人/千人口[2]。从学历水平上看, 2003年底, 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 大专学历的占17.1%, 中专学历的占59.5%, 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1.8%。这就意味着在整体数量、人员素质以及城乡分布上,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再加上农村基层的乡 (镇) 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差, 工作、生活环境艰苦, 待遇偏低等问题, 使得卫生技术人才较易流失。据报道, 2005年, 我国高、中等院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已达53.4万人, 但同年卫生技术人员只比过去增加了6.73万人, 县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反而减少了1 509人。由此可见, 大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并未选择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到农村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农村卫生院10年未引进一个卫生技术人员, 卫生人才出现断层。整体来看, 农村卫生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 难以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要求。

2 农村卫生人才的定位与稳定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也是稳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石。笔者认为应制定乡 (镇) 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引进、稳定人才的措施。 (1) 明确卫生人才的定位与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层次定位现阶段应以医学高职高专生为主体, 并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政策体系, 在招生、学费、就业、待遇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配套政策与管理办法, 如采取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困难家庭学生部分学费等, 以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加大财政投入。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乡 (镇) 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 更新设备, 改善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 (3) 确保或增加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可在其工资基础上上调一个档次, 对工作在边远、贫穷、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给予生活补贴;对长期在乡 (镇) 及以下卫生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上给予适当倾斜, 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湖南省卫生厅表示, 凡按要求到基层、社区工作的中专以上毕业生, 可提前转正定级, 工资可高定1~2级;到社区工作的医师和护师, 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职称资格考试, 在职称晋升政策上也将予以倾斜[3]。 (4) 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 (复训、讲座、补训、进修等) 帮助农村卫生人才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其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士和执业医士过渡, 以提升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专业技术层次结构。

3 以农村基层需求为导向, 加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健全, 需要大批临床技能较全面的卫生技术人才, 这给高职医学院校的卫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思考:培养何种人才更能适应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呢?就目前高职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来看应做如下改革或调整。

3.1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在卫生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先导作用, 不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 都要从传统医学教育的专业划分向职业岗位划分转变, 从传统教育质量观向以满足服务对象能力需求的教育质量观转变, 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并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以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办学重点, 采用适应农村基层实情的卫生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2 建立有利于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在深化课程改革中, 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 必须、够用为度, 立足于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适用技术 (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常见病救治等方面) , 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 调整并确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教学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 构建科学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3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现象。应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确立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特色教育, 予以加强。应增加实验、实训、见习课时, 理论与实践课比例, 基础课可按1.5~2∶1, 临床课可按1∶1比例进行分配。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象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 多让学生见习, 多给学生操练机会等;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尽量做到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制定学生实践技能考核标准, 改革考核方法, 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与能否毕业挂钩, 以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4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改善实验、实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应在校内建立标准化实验室和模拟病房, 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并熟练掌握;在校外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确定各实习医疗机构能为学生提供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机会, 还可安排学生到乡 (镇)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实习, 以适应工作、生活环境, 提前了解工作职责。

满足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需要是现阶段高职医学教育的第一要务, 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优化知识和技能, 并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施教学, 坚持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督导, 为农村基层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

关键词:医学教育,高职卫生人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考文献

[1]刘少龙.参合农民住院最高可报销3万[N].潇湘晨报, 2008-04-03 (6) .

[2]阎洪臣.开发卫生人力资源,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EB/OL].中国政府网, 2007-03-11.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篇8

我校是三峡库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医药院校。办学60年来, 学校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 立足库区, 辐射两翼, 为广大农村培养了大量“用得上, 下得去, 留得住”的实用型农村中医人才, 为改善三峡库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状况, 提高库区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 巩固农村中医药阵地, 促进广大群众健康作出了一定贡献。

1 针对人才需求, 构建三峡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1.1 建立调研机制, 准确把握三峡库区中医实用人才需求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按需培养人才,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等途径, 扎实开展三峡库区农村中医实用人才需求调研工作。

一是建立人才需求调研机制, 开展常规调研工作。由学校、县 (区)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基层医疗单位共同组成调研体系, 建立“三峡库区中医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网”。通过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毕业生双选会、库区医药卫生发展论坛、中医药学会学术交流会等途径, 摸清库区农村基层对中医人才数量、质量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开展专题调研。主要围绕人才需求的专业、数量、质量、知识能力结构等开展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 学校深入开展“重庆市两翼地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人才现状”、“城乡统筹背景下医药高职高专专业体系构建”等专题调研, 基本掌握了库区中医实用人才需求状况。其中由校长牵头开展的“重庆两翼地区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人才现状及需求”调研形成的报告, 作为重庆市高校仅有的4篇优秀调研报告之一, 收录入全市《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集》。

1.2 科学规划, 构建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农村基层中医人才现状, 学校按“三类别三层次”构建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1) 针对农村中医人才的引进需求, 合理构建专业体系。按医学、护理、药学、医学相关等四大类构建中医专业体系。医学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中医医疗人才, 开设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专业;针对农村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的需要, 在护理专业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向;药学类专业针对农村基层中草药种植和中药产业的需要, 开设中药、中药制药、中药种植与加工、药品经营管理等专业。医学相关类专业主要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保健需求, 开设中医骨伤专业运动保健方向, 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治疗方向, 中医专业开设中医美容方向。

(2) 针对在职中医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开展成人学历教育、乡村医生中医学历教育、各种适宜技术培训。我校从1985年起开展中医成人专科教育, 25年来共培养了2 000多名专科层次的中医人才。我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早确定的“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试点单位之一, 从1999年至今, 累计为农村基层培养了3 000多名中专层次的乡村医生。学校还承担了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师资培训等, 总计培训人员5 200余人次。

(3) 针对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 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培训, 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三峡库区产业空虚, 劳动力过剩和劳动者劳动技能缺乏等问题较突出。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开展中医按摩师、中医美容师、中药材种植等培训项目, 受益者达5 000人以上, 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为库区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 加强教学改革, 创新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对中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 努力提高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2.1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网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网络。学校积极探索组建由学校、部分县 (区) 卫生局、基层医疗单位组成的“三位一体”农村中医人才培养网络。学校负责全面组织, 部分县 (区) 卫生局参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协调, 基层医疗单位进行专业建设研讨, 承担部分临床教学任务,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2)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先生产后销售”向“先订货后生产”转变, 积极与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办学, 开展“订单式”培养, 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和就业问题。如在2008年重庆市启动的“重庆市艰苦边远乡镇定向培养大学生”计划中, 我校学生签约率位居前列, 其中2009年我校签约学生约占全市医药卫生类招聘人数的73.0%。

(3)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学中做, 做中学, 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等新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打破传统“理论+实习”的“2+1”分段式教学模式,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该项目成果获得重庆市第三届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学年强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加大校内实训力度, 适时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参观, 巩固专业思想。第二学年强调基本诊疗能力训练, 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见习, 开展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学年强调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实践, 安排学生到医院实习, 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诊疗实践。此种模式对学生熟悉农村卫生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有较大的帮助。

2.2 改革课程体系, 满足农村卫生服务需求

(1) 调整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农村基层对中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整中医药类12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优化、整合中医药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课程, 增加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综合诊疗, 农村预防保健常识, 农村常见危急重症处理等教学内容。

(2) 强化中医药特色, 提高中医诊疗能力。强化中医辨证、中医适宜技术、三峡库区常见中草药识别与应用、三峡库区老中医学术经验、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

(3) 开展中医课程建设。分一般、重点、精品三级进行课程建设, 现我校在建的中医药类校级精品课程有6门, 中药鉴定技术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按照“选优、编缺、创特色”的原则开展教材建设, 选用了30多种中医药高职高专优秀教材, 有14名教师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工作, 并担任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10门教材的主编、副主编, 其中4门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紧跟职业岗位新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保健推拿》《中医常用护理技术》《中药种植技术》等9门校本教材。编写的《中医类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等6门教辅资料, 现已投入使用。

3 优化办学条件, 为农村中医实用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高水平中医师资队伍

为满足农村实用中医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采取多项措施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提升教师素质。

(1) 开展“名师工程”, 通过遴选各级学术学科带头人, 树立优秀典型, 带动教学团队建设。中医、针灸推拿、中药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教学团队, 其中中药专业是市级教学团队。

(2) 突出实践能力, 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要求学校专业教师通过短期进修和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每3年至少到基层医院轮岗或外出进修学习半年。

(3) 大力实施在职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 支持2名中医药类教师参加博士研究生学习, 资助20余名中医药类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大力推进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最大限度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实践能力, 培养一批名师名医和学科带头人。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学校教学改革和农村中医人才实践教学的需要, 完善了由校内实训中心、附属医院、见习或实习医院组成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 投入资金1 000多万, 打造集约化、开放式、共享型的校内中医实训中心。该中心建有中医实训区、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其中医药特色突出, 集教学、科普、科研等功能为一体, 能够最大程度对农村基层中医实用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2) 建立由三级医院、县 (区) 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组成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了乡镇卫生院见习和短期实习工作, 以加强学生对农村基层医疗情况的了解, 使其坚定扎根农村基层的决心。蒉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篇9

1.1 调查对象

参加2012年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工作阶段总结会的各省、市、县级使用过农村饮用水监测网络的工作人员。

1.2 调查内容

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系统用户的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基本情况、个人基本情况、相关工作经验、账号使用情况、接受监测系统有关培训等11个因素。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在2012年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工作阶段总结会上向各省参会代表进行调查。

1.4 质量控制

采用Epi Data双录入, 剔除回答从未使用过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系统, 对其余记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直报系统使用情况

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119份, 回收率99.17%。在119名应答者中, 101人报告登录过直报系统, 占总应答人数的84.88%, 见表1。

系统用户101人中, 有27人 (26.73%) 按业务管理规定使用本人专用账号登录;使用公用账号登录的情况最多, 有45人 (44.55%) , 使用同事的专用账号登陆有23人 (22.77%) 。

2.2 基本情况

系统用户中, 有45.54%为中级职称, 50.50%为本科学历, 年龄主要在31~50岁。在学历分布上, 省级用户集中在本科和硕士学历, 县级用户集中在大专及以下和本科学历。超过半数的省级用户为40岁及以下, 而县级用户中超过半数高于40岁。但县级用户中仅10人 (21.74%) 具有副高级职称, 无人具有正高级职称, 提示县级用户在晋升职称时可能存在困难。见表2。

2.3 业务承担部门

大部分的省级、县级机构由环境卫生或公共卫生综合部门人员负责报告, 3家省级机构、2家市级机构和2家县级机构由实验室检测部门报告, 还有2家县级机构由其他部门报告。见表3。

省级系统用户中, 从事环境卫生的人员中有17.07%为高级职称, 副高级以上职称共占29.27%, 见表4, 低于2007年时全国省级疾控机构中从事公共卫生 (即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职业和放射卫生) 人员的总体水平;有4.88%拥有博士学位, 36.59%拥有硕士学位, 见表5, 高于2007年时全国省级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的总体水平[1]。

2.4 参加培训情况

为使该信息系统能够按时在线运行, 中国疾控中心于2007年正式运行网络直报时, 举行了省级系统用户培训, 随后各地对监测县用户开展了培训工作。2011年10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用户分配和权限管理做出了新规定, 每级增设业务管理员, 负责维护本级农村水专业报告用户和辖区内下一行政级别业务管理员的系统使用权限, 并于2011年12月对省级业务管理员进行了新管理办法及权限分配方法的培训。

各级人员接受系统操作培训的情况均好于接受权限管理培训的情况。原因可能是调查时间距新用户分配和权限管理管理办法颁布时间较近, 尚需要时间对更多系统用户开展培训。市级用户接受培训的情况最差, 可能是由于按报告流程, 一般情况下县级用户直接报告给省级用户, 大部分市级机构不需使用系统。见表6。

2.5 账号使用情况

根据2011年中国疾控信息系统用户分配与权限管理规定, 所有用户均应实名使用登录账号。调查中, 各级用户中使用本人专用账号的共占26.73%, 且各级间的使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1) 调查了解到的省级环境卫生或公共卫生科室的系统用户中, 高级、副高级职称构成低于2007年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工作人员, 但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构成较高。提示省级机构从事农村饮用水监测系统管理员工作的比较年轻化。 (2) 调查距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省级系统用户操作培训的时间相隔5年, 省级用户仅62.5%接受过该培训, 低于县级用户的73.91%。考虑到有36.17%的省级用户从事水质监测时间在3年以内, 提示国家级用户需要加强对省级用户的复训工作。 (3) 在中国疾控中心培训省级用户管理与权限分配相关知识的1年后, 全部调查对象中仅43.56%接受过培训, 市、县级用户接受过培训的构成低于省级用户, 这可能预示新内容自上而下的培训和用户熟悉需要较长周期。 (4) 发现仅26.73%的用户使用自己的账号, 尽管用户管理规定, 系统用户应使用实名账号, 避免共用账号的现象。调查结果还显示, 用户的这一行为与是否接受过用户管理与权限分配的培训无关。对账号的实名管理有助于数据库审核工作, 但各级用户均倾向于不实名, 可能有对开展工作方便性的考虑, 可进一步研究影响系统用户落实账号实名制的因素, 以制定可行的管理方法。 (5) 调查显示有接近80%的县级用户水质监测工作经验在3年以上, 比例高于省级用户。这可能是在县级机构中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更容易获得参加全国性会议的机会, 但从调查结果看, 尚不能认为县级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小。 (6) 调查借全国性工作会开展, 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经费和时间等资源, 为类似工作开展的良好开端, 尽管可能出现偏倚, 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该系统用户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现状。

4 结论

4.1 用户年轻化, 定期培训是必要的

作为覆盖全国自下而上收集数据的监测系统, 有一支专业素养强、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是很必要的。调查对象以中青年为主, 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对较少, 但半数以上有本科以上的学历, 工作经验在3年以上的占72%。对系统用户的培训略显不足, 应制订培训计划, 定期复训并缩短由国家至县级完成培训的周期。

4.2 实名账号使用没有很好地落实, 应完善促进规范化使用的管理办法

使用实名账号的人数少于接受过用户管理与权限分配培训的人数, 应研究管理规范不能落实的深层原因, 制定更容易被接受的规定, 从而方便今后对数据库进行审核。

参考文献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篇10

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现状

(一) 基层医疗卫生业务量的上升。

随着近年来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推进, 更多的农村居民得到了新农合带来的实惠, 他们也更愿意到乡镇医疗机构就医, 这样一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业务量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国家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 全国乡镇卫生院就医的人数比例从2003年的69.5%增加至2014年的74.9%, 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居民由2008年的8.3亿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9.1亿人次, 入院人数由3, 313万人增加到3, 808万人, 占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的29.2%;基层卫生机构医生人均承担的就诊由8.2人次提高到8.3人次, 医生日均承担入院由1.1d提高到1.3d;病床使用率由55.8%提高到60.7%。

(二) 农村卫生医疗人员数量不足。

我国的医务人员一直是配额制的, 很多地方的医务人员数量还是数年前上级批复的并且近年来一直未有所调整, 这远远不能满足近年来连续增长的就医需求, 上级卫生部门为解决这一问题也作出了努力, 比如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招聘一部分编外人员,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基层医疗机构所面临的人员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但终究不是长宜之计, 因为一方面通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自行招聘的人员在业务水平上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自行招聘的人员由于没有编制, 流动性较大。

(三) 农村卫生队伍的专业性不强。

当前, 我国的医疗卫生队伍力量主要聚集在城市的一些大型医院中, 农村以及社区的卫生队伍在业务能力方面普遍较低, 其中, 中专学历人员占据着绝大多数岗位, 甚至部分乡镇的卫生院还吸纳了不少无专业学历的相关人员, 而少数的中级与高级专业卫生人员, 又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 这就使得人才无法在短时间内予以补给, 严重的还会造成人才断层。这种学历低、年龄大、知识更新慢等问题的存在, 导致我国农村医疗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我国农村卫生队伍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 人才的培养模式单一。

在我国农村地区, 科室划分比较明确, 各科室各负其责, 科室之间人员不交叉使用, 这就造成复合型、全能型的医疗人才极为短缺。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教育的分类所致, 另一方面也是医院的制度性规定。这种模式的优势有利于医务人员各司其职, 但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城市地区的医院, 而对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实用型的综合性人才则更为适用。

(二) 人才引进的制度滞后。

由于目前我国的医院大都采用配额制, 医务人员的数量基本都由上级部门规定或者分配, 但是, 众所周知, 只要有分配就会有分配不均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和村级卫生机构的准入机制到目前为止, 还不是十分的规范, 这就使得一些没有专业素质或者业务水平不高的医务人员也可以进入到医疗队伍之中, 而一些业务水平高或专业技能比较强的人则有可能进不来, 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村医疗队伍的人才流失。

(三) 其他因素的影响。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从经济和医疗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 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 农村地区的经济形势和生活面貌都有了很大改善, 但相对于城市地区, 农村地区在配套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交通建设、人员素质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别, 城乡差异依然存在。这些因素造成了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可能会更倾向于城市, 虽然国家也在努力推动“三支一扶”、“乡村医生”等项目的发展, 但这些毕竟都是义务性的工作, 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 大学生可能还会拿这些项目作为跳板去城市工作, 所以这些义务性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队伍人才短缺问题。

三、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 政府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扶持和投入力度。

政府部门应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引进进行更为切合实际的管理, 可以试行在名额分配制度上有所创新, 可根据卫生机构规模按需分配名额, 对编外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严格把关并适当提高编外人员的福利待遇或者设立编外转正机制。

(二) 政府政策性扶持, 吸引更多人才, 留住现有人才。

适当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福利待遇, 加大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人才引进上, 政府部门一定要主动, 主动去高校进行校园招聘, 主动地参与到各高校和人才市场的招聘活动中去, 了解毕业生的需求;在稳定现有人员上, 应进行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 让业务水平高的医务人员得到更多实惠。

(三) 试点定向培养机制。

可在农村地区和高校医学类专业之间试点推行定向机制, 政府部门可与各高校医学类专业签约定向培养, 一方面为各高校毕业生缓解了实习和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的培养和补充提供了资源。

(四) 拓宽渠道, 多渠道引进人才。

目前我国医学类人才的培养基本靠高校, 但高校资源毕竟有限, 卫生部门可以试点培养有多年从医经验的社会人员, 因为在我国, 医学作为一门技术和学问由来已久, 部分社会人员掌握一定的家传或者拜师所学来的医术, 这类人员很多有经验但并未系统学习过医学知识, 卫生部门可定期组织这些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 而后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 考核合格后可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后备力量。

(五) 高校医学类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

作为高校医学类毕业生,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不能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城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是救死扶伤, 为民服务的医疗机构, 不管是城市医院还是农村卫生院都一样可以有一番作为, 同样可以为国家的卫生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重点, 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卫生队伍的人才短缺问题, 如何能够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一支“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的人才队伍, 如何能够稳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人才资源需要政府卫生部门和农村卫生医疗机构通力配合, 从政策机制建设、多渠道引进等多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孙彬, 张连云.新形势下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4

[2]那岑.浅议新医改框架下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J].广西医学, 2011, 9

[3]陈蓉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究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3, 6

[4]尹爱田, 王文华, 杨文燕.基于WHO卫生人力战略目标的我国农村卫生人才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1

上一篇:我国干细胞研究下一篇:急性乳腺炎郁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