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学本科专业

2024-08-29

秘书学本科专业(精选十篇)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1

一、本科秘书学师资专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秘书教育主要集中于高职高专层次, 本科主要采取的是自学考试教育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一些全日制高等本科院校陆续开出本科秘书培养方向。据杨树森先生统计, 到2008年我国公立本科院校招收秘书专业本科生的已有100所左右, 其中包括很多“211”重点大学[1]。有人评价这些秘书本科专业, 说其开设得晚、起点高、师资力量雄厚。表面看来, 此评价毫无问题, 但仔细研究我国秘书本科专业教师队伍实际情况, 就会发现其整体性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主讲岗位资格明显不够。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师资队伍机构不合理。由于文秘本科专业教师队伍的组建比较迟, 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所占的比重非常小, 实训教师、实习现场指导教师严重缺乏, 拥有教师职业资格与秘书职业资格的“双证”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秘书专业学科知识不足。我国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学历层次很高, 硕士、博士占有非常大比重, 中青年教师中本科学历的已经很少。但本科院校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中却缺少真正接受过秘书学科系统教育的教师。目前我国秘书本科专业的文秘教师大多从不同的研究领域, 带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改行而来。例如大批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管理系教师承担起文秘课程的教学任务。

对文秘专业教师的认同感不强。在担任文秘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同时, 很多教师还承担着学缘专业的教学任务, 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缘专业上, 造成所教、所学与所研脱节, 从而导致对秘书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精不深, 边教边学、“现学现卖”现象十分严重。

缺少文秘从业经验。秘书教育以培养实际应用性技能为主, “务实、实效”是秘书教育的根本。很多秘书专业教师缺少文秘经历和经验,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唯书本、唯理论, 职业性、实践性、情境性不强, 缺乏操作层面上的引导性。

缺乏秘书职业道德。秘书作为现代服务行业中的一种职业, 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有特殊性要求。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的高校教师, 对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不到示范性的榜样作用。

教育发展关键在教师, 任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着一个专业的教育水平。专任教师少、专业角色意识差、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对称等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已严重影响到秘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专业程度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二、本科秘书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刺激

为解决秘书学专业 (本科) 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提高秘书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高等院校科学化的师资管理建设十分必要。

(一)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

虽然自学考试和成人学历考试中列有秘书 (文秘) 本科专业, 《高职高专招生专业目录》也列有“秘书学”专业, 但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却没有“秘书学”专业, 2003年国家质监局发布的《学科分类代码》中, 也没有“秘书学”的名分。这就意味着全日制高等学校秘书类本科专业尚未获得教育部所承认的合理身份。最近几年, 很多高校新设的秘书类本科, 都是依托于其他专业做方向培养, 其学科地位与专业地位十分尴尬。秘书专业“本科”身份合理与否, 不但影响着现任秘书专业教师转型的积极性, 而且还影响到秘书学专业教师新生力量的培养, 是影响秘书学专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秘书本科专业的独立设置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分”问题。而是关乎秘书专业教育质量与发展的根本问题[2]。

只有秘书学本科地位的最终确定, 秘书学教师的归属问题才会得以解决。在许多高校里, 秘书学教师有名无分。例如秘书学专业的论文不能算作科研成果、秘书学期刊未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职称的评定要归于其他学科等问题, 都严重地影响到秘书学教师的身心投入, 影响到其教、学、研工作的热情。目前教育部修改本科目录, 将“秘书学”列入其中, 秘书学本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只有全日制秘书学本科专业名分确立, 现任秘书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坚实保障, 培养名副其实的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学历的高素质秘书学师资队伍才会成为可能。

(二) 高等院校要建立合理的秘书学教师管理制度

师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要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体系。只重视“管”———控制功能的古典管理方法和只突出“理”———协调功能的行为管理方法都不是科学的方法, 只有二者并重的现代管理方法才切实有效。为满足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师发展的合理化需求, 高校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1. 优化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师群体结构

“内培”———挖掘整合校本教师资源。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师可以由校内相关人员转型而来:其一是高校里的管理系列、教辅系列甚至校企的秘书, 他们虽然不属于教师专业系列, 但却有一定的秘书从业经验, 可以“双肩挑”充任秘书专业的实训导师;其二, 其他院系类似学科如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档案管理等课程设置与文秘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同一性, 学校可以打破学科壁垒, 选用类似学科的专业课教师充实秘书学专业教师队伍;其三, 对秘书学本科专业的教师进行秘书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到实际部门兼职锻炼、参加秘书资格考试, 从而使秘书本科专业的教师转型为真正的专业性秘书类课程教师———既有教师资格, 又有秘书职业资格的“双师型”、“双证书”教师。

“外引”———不拘一格引进外部人才。高校要打破过于重视教师学历的聘任传统, 引进外部人才以“能者为师”为主要原则, 注重被引进者的实际技能。高校可以从两种渠道引进技能型人才:一是院校合作, 横向引进, 院校聘任高职高专经过30多年的秘书师资建设所培养出的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和其他院校秘书类本科专业中的教师精英做兼职或专任教师;二是积极聘用秘书行业一线的优秀者做兼职教师, 以弥补现任秘书专业教师秘书职业能力的不足。

2. 优化秘书学专业教师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善专业教学条件。秘书学专业教育是特殊的职业教育, 对实践教学要求很高, 需要特殊的场地和设施。秘书类本科的专业多是近年新办, 其教学的硬件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秘书专业教师实施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没有秘书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基地, 即便是办公室自动化设施也是停留在电话、电脑、复印机的原始阶段, 传真机、扫描仪、投影设备、摄像机、碎纸机、远程会议系统等与社会发展同步的设施建设几乎为零。没有秘书学专业教学所需的必要设施, 整个教育活动无异于纸上谈兵, 严重地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只有加大投资力度, 改善教学条件, 为秘书本科专业配备先进、齐全的硬件设备, 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才会得心应手落到实处, 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加大科研支持。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度决定着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教书匠, 还应该是学科专家。但学界一些客观因素却非常不利于秘书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对秘书教师专业研究影响很大。如由于秘书学的一些课题很难申请立项;秘书专业期刊仅有《秘书》、《秘书界》、《秘书之友》、《企业秘书》、《文秘》等几种, 且都未被列入核心期刊;过分强调秘书职业的实践性而忽视理论的研究。因此, 高校一定要积极地为教师创造开展科研的条件, 提高教师的秘书学科研水平, 促进教师教、学、研一体化:征订秘书专业期刊, 购买秘书专业书籍;鼓励教师立足于校本实际情况申报校级课题;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秘书行业的实证性研究;修改学校核心期刊目录, 将部分秘书专业期刊列入其中。

3. 完善秘书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

考核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强化作用, 对评估专业建设水平亦有参考意义。为了快速提高新设的秘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 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师考核制度。

首先, 考核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术业有专攻, 有的老师在其他学科可能是精英专家, 但秘书职业化程度却很低。所以高校在评估秘书学教师时应该打破笼统化的考核模式, 在考核时有所侧重, 即重点考察教师的秘书专业化程度。只有文秘职业程度高的教师才能胜任秘书专业教师。

其次, 考核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在考核时要全面考察, 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缺漏。秘书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可以用秘书职业等级证书来认定, 科研水平以其发表的秘书专业论文与立项的秘书专业科研项目量化。而职业操守、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采用教师述职、学生打分、系院评价等多元化的手段做综合性考察。

再次, 考核要遵循及时性的原则。一些高校评估教师往往通过年终考核的形式来进行。但评价新设专业的教师, 以一年为考察周期, 其时间过长, 不利于及时帮助任课教师认识自身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故而教师考评时间一定要有弹性, 深入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第一线, 经常组织听课、评课, 将教师成长的过程评价融入到年终考核。及时评价教师活动, 会使教师考核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最后, 考核还要遵循激励性原则。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考核一定要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物质激励包括:书刊补贴、培训补助、课时津贴、论文奖励等;精神激励包括评先进 (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3个层次) 、职称晋升、提干等。实施各种激励手段, 要努力做到公平合理, 切不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又不可厚此薄彼赏罚不分。事实上, 只有公正的激励机制, 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三、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师的自主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师资管理部门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发展状况, 但却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 自主发展才是关键。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师, 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管理, 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其发展才会具备可持续性。

(一) 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 即只有专业化, 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担任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3]严格地讲, 我国秘书专业师资的职前教育与培养力度非常不够, 甚至可以说是缺失, 现任秘书专业的教师明显存在着“非职业化”现象。秘书专业教师大多“半路出家”, 大有“人人皆可为之”之势。这种现状与社会对秘书专业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相差太远。秘书专业教师必须意识到不是任何具有某种学历的人都可以从事此职业, 从业者必须要有特殊的职业训练和专门的知识。职前专业水平的不足, 要靠职后的学习和自主发展来补足。如果现任的秘书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完善, 不积极主动地去提升专业水平, 那么其职业的优势将会缺失并最终被淘汰。秘书专业教师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只有具备强烈的专业发展自觉意识, 在秘书专业学科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认同等方面自主地去提高, 秘书专业教师才能发展成高素质的专职性人才, 才能推动秘书学专业的良性发展, 培养出高质量的秘书从业人员。

(二) 秘书学专业教师的发展必须要以学、教、研互动为主要途径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 认知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秘书专业教师必须立足于所教科目不断地强化自身学习, 以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有的秘书专业教师取得教师资格或许已经多年, 但作为秘书本科的专业教师却属于新任教师的层次。他们职前学位教育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与秘书职业关联性不大, 职后所教学科与秘书学亦有区别。为了所学内容与所教科目一致, 秘书本科专业教师必须要通过自身学习达到学科知识更新与扩充。而且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和对秘书职业素质要求的多元化, 秘书专业教师的学习将永无止境, 持续终生。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科理论与科目教学活动的研究。实践证明, 只有注重学术研究的教师, 才能最终成就专家型名师。秘书学本科专业课程各有特点, 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与传授、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除了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外, 还应该强调其针对性和个性。秘书学专业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和评价, 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成绩评价等作出及时准确的总结, 并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并实践, 秘书专业课程的质量才能最终得以提高, 教师才会有强烈的精神满足感。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学、教、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以所学、所教激发科研灵感, 以所研促进所学与所教, 真正做到学、教、研的良性互动, 才是秘书专业教师的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 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师必须树立群体发展的观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师个体, 二是教师群体。秘书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体行为, 还包括教师群体的整体性提升。不同的教师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个体的主观需求、主观判断和自主选择的能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其获得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的程度也会各不相同。目前, 秘书学专业教师发展明显存在个体孤立、相互隔离、差距悬殊的现象, 甚至产生了“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为推动我国秘书教育科学和秘书专业教师的发展, 秘书学教育者作出了很多努力, 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每年举行年会、各省纷纷组建秘书学会、组织秘书学专业的集体培训。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秘书专业教师发展的进程, 但其活动主体集中于高职高专层面, 对本科的秘书专业教师的发展虽有借鉴价值, 但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由于本科、专科的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 秘书课程的教学在遵循共性的教学与教育规律的同时, 还会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本科秘书学专业教师一定要建立集体交流与合作的组织或平台, 实时或定期交流在本科教学中的体会和感悟。这种合作要以校本教师为基点, 辐射校外同行, 形成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的格局。只有将个人的经验汇集成集体的智慧, 本科秘书学教师的整体发展水平才会提高, 秘书学的学科地位才会得到教育领导部门与社会的承认。

四、结语

教师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且教师职业道德亦不能忽视。一个求真、崇善、爱美的教师, 必然从内心生发出作为本科秘书学教师的崇高感与责任感, 并积极探索秘书学教学实践的规律,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对秘书学本科专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的教师, 才会对学生、对自己、对专业、对社会高度负责, 并将这种责任感内化为发展的动力。叶澜教授曾经将教师划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几类[4], 前两种教师对个人名利考虑得太多, 后一种教师的成长状况才符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如果秘书学本科教师将自己的发展和学生、专业、学校、社会等诸多层面联系在一起, 那么他就向“发展型”教师靠近了一大步。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师一定要抓住机遇, 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以便为我国秘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为提高秘书学专业的教育质量, 本文以本科秘书学教师为研究主体, 从管理学的角度, 对本科秘书学教师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本科,秘书学,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树森.论我国秘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J].秘书, 2009 (7) .

[2]金常德.简论秘书本科专业的独立设置[J].秘书, 2007 (4) .

[3]刘微.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N].中国教育报, 2002-01-04.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2

一、秘书学与秘书工作

1.下列几种情况不允许选题:

⑴已经形成完整的结论或学科内容,自己无法写出新意的。如:秘书素质、秘书素养、秘书知识、秘书能力;再如:秘书参谋职能、秘书辅助决策等;再如:秘书人际关系、秘书与领导关系等。

⑵属于秘书具体操作性实务的,不能用论文的形式写出独创性内容。如:秘书(各类)礼仪、秘书会务工作、秘书接待等。

⑶自己不熟悉、无体会、无感觉的;

⑷无法写到论文规定字数的。

2.可以选择的:

⑴秘书学学科相关属性的思考。如:学科特性、工作机构设置、效率问题等; ⑵有关与秘书实务有一定关系的可以探讨的问题。如:浅谈秘书心理、浅谈秘书会务心理、谈时间错觉与秘书效率、谈谈文书工作中信息流转的保真、浅谈秘书信息中心现象、浅谈秘书信息误差等。

⑶一些可探讨的秘书技巧。如浅谈秘书劝谏技巧等。

⑷有关秘书教学、就业实践性调研的。

二、中国秘书史

1.下列几种情况不允许选题:

⑴已经定型,无法写出新意的,如:对古代官制的介绍;

⑵建立在“戏说”、“讲坛”等基础上的选题;

2.可以选择的:

⑴古代秘书性人物研究,既可以研究个体如魏征、上官婉儿等,也可以研究群体如绍兴师爷、幕僚、胥吏、女性秘书等。

⑵古代相关秘书工作制度。如信访制度、贴黄制度、封驳制度、拟办制度等。⑶秘书工作改革。如明代文风革新、张居正改革、民国的三次“文改”运动等。

⑷各种秘书现象。如宦官专政等。

三、古代公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

1.古代文种源流演变;

2.古代公文制度研究;

3.古代作家作品分析。既可以是一个人的,如《白居易公文研究》,也可以是一类公文研究,如“罪已诏”、“弹奏类公文”、“荐举类公文”、“荒政类公文”等的研究,还可以是几篇公文的研究。

4.文种微观或宏观写作规律研究。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3

关键词:教学秘书;新建本科院系;专业化建设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标准》中,“教学管理”是7个一级评估指标之一。截止2010年底,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52.13%。新建本科院校都处于本科办学层次的起始阶段,在各个方面都与规模成熟的本科院校有实质性差距,因而,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符合本科教育的教学工作体系,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

而教学秘书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的水平,影响教学单位教学运行是否正常化,甚至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专职教学秘书的需求尤其迫切,特别是新建的本科院校。只有专职的教学秘书才能使其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正常有序的开展下去。所以建设专业化的教学秘书队伍是许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秘书队伍;如何建设一支稳定性强、工作积极性高的教学秘书队伍是各个新建本科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

笔者因近几年的工作经验,认为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最基层实践者,其工作质量的高低、自身的素质和工作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学秘书队伍的稳定性、教学秘书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建设一支教学秘书队伍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重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提高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在高校中,教学秘书工作对于教学管理极其重要,该职位受到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的双重领导,对两者的命令共同执行。教学秘书是教务管理部门教学精神传达至教学单位的传达者,教学文件传达至院系并且按照要求进行具体事宜的安排和操作的执行者。其也是教学单位教学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教学秘书更是直接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从协助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安排课表、教材征订发放、学生学籍和成绩管理,各类考试安排和执行等等具体教学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秘书的身影。所以,每一个教学单位的教学运行,都是教学秘书的桥梁纽带角色发挥着作用,他连接着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连接着院系领导和教师,连接着教师和学生。

其次,完善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管理、培训和激励制度。关于教学秘书的管理制度,新建本科院校应该适时在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优化适合当下情况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教学秘书这支新队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健全其管理制度也是必要的。首先从“入口”方面,应该严格遵循教学秘书的工作特性,遴选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态度端正、认真积极,工作责任心强且肯吃苦耐劳者担任教学秘书。其次需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再次对教学秘书的学历结构也应有所要求,这些基本的要求都符合的基础之上,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管理教学秘书的制度,使之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发展。

关于教学秘书的培训方面,各个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做好教学秘书入职之前的岗前培训,在工作之中也应该多多增加岗中培训次数,以及对外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关教学秘书队伍的激励制度,也应随着管理制度的推出而实现,以此来提高教学秘书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解决好教学秘书的职称、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学校应通过其他方法来鼓励教学秘书在一定年限后享有相应行政岗位及岗位津贴,这样不仅可以激发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励其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最后,高校教学秘书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秘书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除外部的建设外,教学秘书本人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第一个需要做到的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强化自身的服务精神,爱岗敬业,为领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秘书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教学秘书本人应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秘书工作范围广,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教学秘书不断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知識,更要熟悉各自院系的专业特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因此教学秘书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代化快节奏的办公模式,提高自身的办公效率,同时增加自身的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协调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更好的为工作和师生服务。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4

一、以往工作概况及问题分析

在秘书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前, 它在本科教学层面上的存在形式大多是挂靠于汉语言文学、管理学等相近专业, 成为其下某些具体的专业方向。如汉语言文学 (高级文秘方向) 、管理学 (行政秘书方向) 、对外汉语 (涉外秘书方向) 等。受人文社会科学传统的教学指导理念、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思路与工作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以往秘书学方向的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中, 惯常采取以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进行, 并据此申请学士学位。但是, 由于秘书学本身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 难以获得学理上的有效保障, 在此背景下进行的秘书学毕业论文工作往往存在不少现实问题。

第一, 具备专业指导能力的师资相对匮乏。“目前, 秘书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非常突出, 缺乏科班出身或经过专门培养的专业教师”[1]。如果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引起了高校普遍重视, 业已通过多种措施努力使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那么到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 这一薄弱环节被无情地再度放大。不同于课堂教学的“一对多”, 毕业论文工作中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的是“一对一”交流、指导方式, 保持合理的师生比例是确保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基本前提。现实情况却是, 由于具备专业指导能力的秘书学教师相对匮乏, 教学管理方常常陷入要么大幅提高师生比例让导师多带学生, 要么聘请其他中文、管理等专业教师参与秘书学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尴尬境地。以此方式操作, 毕业论文工作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

第二, 选题失当是当下秘书学专业毕业论文具体操作中较常见的突出问题。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简单叠加型”论题, 即在选题上既要体现出“秘书学”方向, 又要兼顾“汉语言文学”、“管理学”等基干专业特色, 力图寻求两个知识领域的联结点将其捏合为一个整体。诸如“王熙凤的秘书学特点”、“诸葛亮的参谋职能与作用”之类论题屡见不鲜。这种在交叉或相近学科寻找新课题生长点的研究思路本身值得提倡, 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则要求研究者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学术思想。本科阶段的学生常因自身能力有限或盲目拼凑、简单叠加而使选题流于草率、不伦不类, 有违学术论文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之后的论证过程中, 学生易将关注兴趣偏向于开课更多、更熟悉的基干专业, 例如侧重文学文本内容分析等方面, 有意无意地偏离了秘书学专业领域。

第三, 有效的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缺失也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难题。尽管有研究者指出, “从科研成果来看, 据不完全统计, 已发表的秘书学相关文章达三万多篇, 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一千余种”[2], “具有20年以上持续办刊历史且连续出版期数在300期以上的秘书刊物亦为数不少”[3],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乐观。首先, 大多数秘书学刊物属内部交流性质, 且办办停停, 故未被电子数据库收录, 查找纸质文本比较困难。其次, 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源查找到的期刊文章数量虽然不少, 但其中有大量属工作心得、随感类文章, 欠缺学术理论深度。再次, 现代秘书学领域知识更新较快, 一些文章甚至教材的观点已陈旧过时, 不再适宜作为参考资料。这些困难导致学生真正能查找到的有效毕业论文参考资料过于集中, 经常出现同一个信息点被多篇论文反复引用的情况。

上述三点均为秘书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中的“特色”问题, 它们的出现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客观条件的制约, 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比较复杂。在前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 评估专家对此均有提及, 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改进效果不甚明显, 秘书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遭遇了质量提升的瓶颈。

二、新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随着2012年秘书学成为独立的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 今后必将从根本上推动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然而, 着力解决以往毕业论文的存在问题固为重要, 但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仍然是秘书学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在这项工作中能否改变“毕业论文一家独大”的局面?能否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否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得更紧密?回答是肯定的。秘书学本身即属应用型文科专业,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方法为主要目标。从专业特性出发, 在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中倡导学生摆脱传统文科思维, 合理借鉴工科经验推行“毕业设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目前高校对秘书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如何进行还处于摸索阶段, 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笔者总结近几年试行经验认为, 秘书学毕业设计应要求学生针对某个现实问题 (事项) 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专业知识深入思考, 形成解决方案, 最终以文本或实践形式完成。文本形式是指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文字、表格、图案等, 例如某项活动的策划书或某个广告的书面方案。实践形式是指学生亲身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 例如策划、组织、参与某个中小型会展或庆典仪式。为了便于成绩考评和资料存档, 实践形式宜全程摄像并刻盘保留。除毕业设计主体的文本或实践 (可称为设计作品) 形式外, 还可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撰写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说明文字, 详细阐述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构想、意欲表达的特殊涵义、具体设计方式方法的选择理由, 等等。这样, 毕业设计展现出来的成果将是“看得见、用得上”的设计作品和“想得清、写得出”的设计思维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较于传统的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 毕业设计能够从更多角度检验秘书学学生本科四年学习获得的综合能力和实训实习环节成效。设计的整体构架需要学生拥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宏观的逻辑思辨与广阔的社会视野;设计的局部操作能体现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和灵活应变能力;文本和设计说明文字的撰写还可考察学生的写作功底。其次, 毕业设计能给学生提供一次模拟介入社会工作的实践良机。学生毕业走上秘书岗位后, 会面临大量的“办文”、“办事”、“办会”工作, 最关键的是不仅要在理论上掌握“文”、“事”、“会”, 而且要学会如何“办”。毕业设计恰恰突出了“办”这一要素, 即实践操作能力, 它在本质上是一次最重要、最具综合性的学校实训教学。再次, 毕业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复杂问题, 提高预判能力、交际沟通能力, 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特别是团队设计项目更需要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协同配合。最后, 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激烈、注重实用型人才的人力资源市场, 一份质量上佳的毕业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养, 无疑可为其添加不少就业竞争力。

推行毕业设计还能从技术手段上解决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一些存在问题。比如, 有效缓解指导师资匮乏。毕业设计考虑到实际工作量大小, 一般建议组成设计团队为佳。团队学生人数可控制在3—5人, 每人承担项目中相对独立的一块工作, 各人工作量大致相当, 便于执行和评判。每位指导教师可带2—3个设计团队。这样可以从数量上提高由秘书学专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学生人数。又比如, 避免选题失当和参考资料不足。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可供创作的设计项目, 从而避免了脱离实际的文字堆砌。学生应依据设计项目选题搜集相关参考内容, 可以是文本材料, 也可以是社会活动, 将传统意义上的参考“文献”拓展为参考“实践”。同时, 学生在以往毕业论文工作时的文字资料搜集、阅读、分析, 也可相应扩大为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和一定规模的活动调研、数据统计、场地测绘等。

在秘书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中采用毕业设计方式有其一定的优势, 但毕竟推行时间不长, 各方面经验不足, 仍然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逐步加以完善。同时, 不能忽略毕业论文的合理存在。唯有二者互相促进、理性竞争才能共同推动秘书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几点补充建议

第一, 着力加强秘书学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 鼓励指导教师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尽量接触各种类型秘书的实际工作, 了解和掌握业界前沿动态。此外, 可聘请具备指导资格的社会专业人士承担适量的指导工作。

第二, 坚持立足于秘书学专业领域, 摒弃“简单叠加型”毕业论文选题, 紧跟时代步伐与学科发展趋势, 强化理论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多关注秘书实务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第三,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针对秘书学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指标, 将其纳入规范化、合理化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 科学评判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以制度建设促进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不断提升。

第四, 改变闭门造车的传统做法, 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毕业设计和相关社会业务需求结合, 力争开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与产生一定社会影响或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杨锋.关于秘书学专业本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秘书, 2013, (6) .

[2]杨剑宇.申请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秘书学专业本科的报告[J].秘书, 2011, (12) .

涉外秘书本科生应聘简历 篇5

个人简历

姓名:YJBYS

民族:汉族

性别:女

年龄:23

婚姻状况:未婚

户籍:湖南

现所在地:湖南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本人通晓基本的外贸理论与实务知识,熟悉相关的运作流程,具备对中英文材料的阅读、学习、翻译和再吸收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且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因此,期望从事行政、人事、采购、编辑等相关工作

希望岗位:人力资源专员、采购专员/助理、招聘专员/助理、企业文化/工会管理、员工培训专员/助理

寻求职位: 人事、 行政、 采购、涉外秘书

待遇要求: 3000元/月 可面议

教育经历

-09 ~ -06 湖南师范大学 涉外秘书 本科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培训机构

工作时间:12月-6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教育、培训

担任职位:成教英语老师

岗位类别:英语培训师

工作描述:主要从事成人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也兼教务之职,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的处理和安排,譬如:拟写各种文书,接待来访人员,给学员作咨询等。

离职原因:实习期结束

技能专长

计算机水平: 中级

技能专长:通晓基本的外贸理论与实务知识,熟悉相关的运作流程

具备对中英文材料的阅读、学习、翻译和再吸收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熟悉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流利

英语水平: 英语专业 大学英语六级 口语流利

自我评价

我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待人真诚、遇事淡定;责任心强,易与人相处;对工作充满热情,具有较强的团队协调能力。

兴趣爱好

喜爱书法、爱好文学、擅长写作。近二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养成了严以律己、细心谨慎的习惯,能积极与各部门人员沟通,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融洽。本人平时喜欢看书,听歌和跟同学一起出游,在空闲时间会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获奖奖励

荣获院社联**文学社“**杯”征文大赛一等奖

荣获院社团联合会2008——“优秀会长”

荣获院社团联合会2008——度“优秀个人”

相关证书

学士学位 -06-30

EM-4 2011-09-10

BEC-V -08-03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6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成败。西安文理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先后由三所地方专科院校合并而成,2003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此后又有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先后并入学校,本科办学时间短,层次不一,基础弱,底子薄,教学管理工作建设从原有大专中专模式,逐步在实践探索中走向规范和健全。

如何办一所合格的普通高等本科学校,一直是学校管理层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在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标准》中,“教学管理”是7个一级观测指标之一,“教学队伍”作为其中2个二级指标之一,观测“结构较为合理,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意识较强;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活动,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可见,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办合格本科高校的重要保障之一,作用不可低估,要引起学校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在管理队伍中,教学秘书接受教务处、系(院)的领导,贯彻执行学校和系(院)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具体指标,围绕教学和教务,教师和学生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最基层的管理服务人员,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管理水平、政策理论高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系(院)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关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教学秘书管理素养、专业能力、科研水平,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效教学秘书队伍,来促进教学管理基层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也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西安文理学院教学秘书队伍现状为例,有以下问题应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引起重视,力促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

1 岗位编制欠缺,权责不甚明晰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工作重心逐渐下移,各高校纷纷推广二级系(院)管理,作为实施教学管理的主体教学秘书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加大,但系(院)在教学秘书的人数配备上,却不能满足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使得教学秘书往往不堪重负,身心疲惫。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我校的办学规模适中,在校生一万三千人,教师六百余人,二级教学单位规模也不大。教学秘书作为最直接的基层管理服务工作的践行者,管理的范围虽然只涉及系(院)教师和学生,但管理的内容覆盖面却很广,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考试管理、教学文件及档案管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缩影。如此大的工作强度,学院在人员配备上是有限的,我院有18个教学单位,其中14个系(院)办公室没有配备办公室主任,没有系(院)设置专职的科研秘书岗位,除四个系(院)配备2名教学秘书外,其他14个系(院)只配有1名教学秘书(其中1名是由实验员兼职)。这意味着教学秘书除承担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额外工作。即便在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文件中对教学秘书工作职责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有一定难度,教学秘书的工作范围远远超出职责范围。人员配置的缺乏,使得教学秘书工作繁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

同时,教学秘书虽从事的是管理工作,但作为基层管理干部,有管理责任,却没有管理权力,很多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难以开展推进,造成工作的不到位和延迟。有责无权,只做事不管理,工作无法到位,作为一名管理者,教学秘书应该有管理的权限,权责明确,管理才不会有盲区,教学管理才会有活力,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

2 入职时没有专业要求,入职后缺少培训机会

近年来,就业压力使得很多高学历人员加入到这支管理队伍,给这支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院目前共有教学秘书2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人,占40.9%;本科生13人,占59.1%,学历层次稳中有升,但学科背景和所任职系(院)学科专业相吻合的人数为12人,仅占总人数的54.5%;且22人中没有一人取得秘书专业资格证书。高校教学秘书这一职业要求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没有构成,以致职业所必须的基础和核心知识结构支离和空白,所以管理队伍学历层次较高,但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能力却不尽如人意。领导层对教学秘书的专业性、知识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教学秘书的可发展持续培养认识不到位,重使用,轻培养。

2010-2011学年,我院教学秘书除参加教务处组织的围绕当学年教学和教改重点的单项工作开展的业务培训外,大部分教学秘书自从事秘书工作之后,很少有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学习,交流进修的机会,相当一部分人不曾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与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没有人参加国家职业资格秘书职业培训和考核。加之个人专业背景和所从事专职工作不对口,和所任职系(院)的学科专业不同,仅有的校内培训又缺乏针对性和总体长远规划,教学秘书管理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提高有限,许多人从事秘书工作数年仍停留在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经验管理水平,很难适应教学管理的要求。高校中普遍重视专任教师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学历和业务素质,但对教学秘书队伍的培训却似有若无,绝大多数人因缺少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系统正规培训,接触不到新的教育管理理念,观念不能及时更新,大大制约了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以致适应不了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需要。

教育管理不仅是普通行政管理,还具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秘书们既不了解本单位的人才培养、教学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相关内容,也不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更不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如何为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一流的服务来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教学秘书必须具备从事管理工作必须的业务资格,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才能成为学院强化质量意识的保障者。加强教学秘书的培训和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培训计划,组织教学秘书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观摩兄弟院校教学管理经验,与同行相互探讨交流,使他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接触新思想、新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和全面提升素质水平,在工作中能自觉主动按教学规律办事,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管理对伍的基石。

3 缺乏有利的科研环境,科研实力弱

从教学秘书人员学历构成可见,有一部分人员起点较高,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水平实力,但实际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成果却强差人意。2010-2011学年,教学秘书仅有7人共发表论文12篇,其中核心3篇、普刊9篇,参与院级教改项目1人,主持院级项目1人,主持省级项目1人,合著教材1人。从内容上看,和所任职系(院)学科专业背景相关的8项,和教学管理相关的9项。由此看出,我院教学秘书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有限,且论文学术水平不高,科研项目层次较低,研究不够深入,反映出教学秘书队伍创新能力有限。

众所周知,在各类科研成果中,撰写一般论文相对容易,投入精力和经费较少,发表周期较短,当然学术水平相对不高。为什么同样的学历层次,在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研究存如此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一是教学秘书日常工作量大,繁杂且以行政性事务性工作居多,大多数秘书只是忙于机械应付,很少要时间外出参观学习和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培训活动,更谈不上进行脱产进修,系统学习,导致知识匮乏,视野不开阔,或关注不到教育教学前沿的最新动态,或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利用工作取得第一手管理资料,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加之教学秘书人员分散,很难形成团队,集思广益,合力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的放矢,计划性、创新性地开展搞课题研究工作。二是外部没有提供条件为教学秘书搞科研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学秘书在系(院)中的行政基层地位,在职称中的非主体序列,使得在学院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倾向给教师的时候,申请课题非常不易。也因为职级偏低,一般没有机会承担科研课题,对高水平的科研文章也随之望而却步。

要实现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必须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使其专业知识向纵深领域发展,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所以,学校管理层要适时在政策与实际操作中寻求平衡点,为教学秘书成果创新、科研立项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教学秘书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学秘书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提高,将秘书管理工作提高的一个新高度。

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发展

落实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是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但实际上教学秘书的岗位人员变化较为频繁,会致使一定时期内系(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受到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水平、质量和效率。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高,人员稳定,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教学管理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与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样重要,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学校要提高对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认识,把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等同于师资队伍建设来对待,树立教学秘书管理队伍专业化理念,以此增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新建本科院校稳步、高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实力。

摘要: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剖析我院教学秘书管理队伍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分析原因,建议学校以人为本,为教学秘书提供合理发展空间,力促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为学院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保障。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教学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兰香.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效率.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8).

[2]钟天亮.应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龙岩学院学报,2010(5).

[3]易秋芳.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5).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7

一、秘书职业化与就业市场分析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秘书职业化已然完成, 而我们才刚刚起步, 所以在秘书的职业和教育发展上就面临着这一课题。

(一) 秘书职业化的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对秘书职业化的研究也已不少, 在对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 发现大致呈现如下【1】:

1. 秘书职业化的含义

秘书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从业领域不断扩大、从业者的专业技能不断丰富、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规范越来越具体, 即秘书职业化。它要求秘书工作职责明确、分工恰当, 体现工作内容的职业化;要求秘书人员符合职业标准、具备职业技能, 体现工作者的职业化, 并使二者统一起来, 达致高效益的工作质量, 以因应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各行业对工作效率的追求。

2. 对秘书行业功能、作用的认识

传统的秘书行业“似官非官”的“官本位”观念, 容易滋生秘书腐败;全球化必然推动国内与国外的秘书行业趋于接轨;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会提高, 于是必然对专职秘书、行政人员这一职业的工作效率提出严苛要求, 也就必然会推动秘书行业的职业化发展。因此, 推进秘书职业化是预防秘书腐败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 更是实现工作高效率的必然。

3. 秘书职业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秘书职业化建设, 目前主要表现为:第一, 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标准、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方面的制度;第二, 推进秘书职业化发展的经济、法律、政策、教育、社会文化等的环境建设;第三, 改革秘书教育, 推进秘书职业化发展。

我们认为, 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明确的, 推进秘书的职业化, 需要一套完整、细致、可行的职业准入、职业规范、职业培训、职业标准、职业鉴定、职业评级、职业保障等的制度建设。这些的实现需要广大秘书研究者、秘书从业者和秘书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等来共同奉献精力。

总体而言, 我国秘书职业化的进程是在稳步推进的, 但是从社会效益来看, 却略显缓慢。其表现就是高校的秘书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 秘书职业化的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市场对秘书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秘书人才的培养, 始终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如下:

1. 市场需求的秘书存在稀缺性

秘书工作业务的繁杂性、成长的周期性决定了市场对秘书人才不变的需求量。凡客诚品经理曾说, 他们每个月对秘书专业的需求超过了60人【2】;有调查显示, 北京市的高级秘书人才缺口在一万人以上, 并且这个缺口在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3】有人力资源部经理向记者诉苦:公司只要发布招聘秘书的信息, 前来应征的往往不下数百人, 但能达到“职业秘书”水平的很少, 真正有经验、有能力、能够称得上高级秘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4】入世后, 商务交往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大型外企涌入中国, 秘书已经成为更受欢迎的职业, 各行各业对秘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高级 (职业) 秘书已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稀缺资源。

2. 高校培养的秘书难以“适销对路”

在我国, 高校作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 因20世纪90年代专业设置的调整, 秘书本科专业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被取消, 影响了高校对高层次秘书人才的培养。如今社会上大多数用人单位在秘书人才招聘中, 基本的一个学历要求就是本科。而我国秘书人才的专业培养只在高职高专层次, 部分本科高校在中文、外语、法律、管理等专业下设秘书方向, 开设几门秘书方面的课程, 依此来为社会输送秘书人才, 这终究还是非专业性的秘书培养, 它在秘书技能、秘书素养、秘书职业行为等方面几乎很难全面顾及, 对日益发展的社会而言, 无法在人才质量要求上满足市场的高层次需求, 因而形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相悖困境。

此外在我国也没有独立的分层次职业教育, 现有职业教育多定位于本科层次以下, 即中、高职 (专) 。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中, 学术型教育“蓬勃”发展, 但给社会的印象却始终在培养“过剩”人才, 这类毕业生被冠以“有学历欠能力”,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特别是现在用人单位“即招即用”的招聘规则。尽管近年出现了专业硕士学位, 但其职业性的特点还是不明显, 其社会成效还有待观察。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无法瞬时建成的情况下, 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在本科教育中做文章, 进行“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教育。

作为重新跻身本科专业的秘书学, 其特点定位于应用文科, 重在应用上, 这种“应用”正是应该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所以, 我们该如何改进秘书学本科教育, 使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 能实现“即刻上岗, 即刻发挥作用”的目标, 成为摆在本科秘书学教学一线的重要任务。

二、秘书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秘书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高职 (专) 院校开设的秘书专科专业、本科院校挂靠在一些文科专业下的秘书方向或者给文科生开设几门诸如秘书学原理、秘书实务、文档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这两种形式的秘书人才培养也自有其长处与不足。

(一) 专科层次秘书培养长于“技能”, 拙于“思维”

鉴于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 专科生源都是未达本科线而去谋求生活之一技之长, 他们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 在专科学校主要是以技能训练为主。专科院校秘书人才的培养相当于我国秘书职业等级中的五、四级秘书【5】, 侧重于动手办事能力, 如办公设备的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的熟练操作以及值班、电话等日常事务的处理。这一层次的秘书人才起点低, 强调动手能力, 在适应社会需求时, 一般能满足一些基层性的办事岗位, 但一旦岗位对其成员创造性、应变性方面提出要求, 这些成员就会表现出不太适应或不能满足要求的方面。即这一层次培养凸显“技能+知识”, 缺点在于缺乏秘书职业思维的养成。

(二) 本科层次秘书培养长于“人文素养”, 拙于“专业素养”

本科层次的秘书人才培养, 对应于我国秘书职业等级中的三、二级秘书【6】, 这一层级的秘书培养在重视技能的同时, 应该超越专科层次的秘书培养目标。遗憾的是, 我国秘书专业设置, 一直没有独立本科层次的培养, 大多数是方向性设置或者在上课期间选上一些秘书学方面的课程, 处于“附属专业”的弱势地位, 处境尴尬。以中文为例, 汉语言文学 (秘书方向) 其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文学、语言类课程, 然后适当增加秘书学原理、秘书实务、文档管理、应用写作、公共关系等科目, 这种教学形式就突出了“人文素养+秘书知识”, 缺少了专科层次的“办事技能”, 显然其培养的秘书人才与社会市场“即招即用”的要求不适应。所以, 这样专业素养明显不足的秘书人才就不可能达到或难以符合社会市场的期待。

鉴于秘书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市场的期待, 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 调整中体现了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精神, 独立设置了秘书学本科专业, 标志是特设 (T) 。因此, 有志于申报秘书学独立本科专业的院校, 就应该在总结过去专、本科秘书人才培养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 推进新设置的独立本科秘书学专业建设, 并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全能型高级秘书人才。

三、秘书本科教学的实现途径

秘书职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工作内容职业化, 工作要求标准化, 工作技能专业化, 工作人员职业化。【7】本科秘书教学必须认真领会, 并将职业化理念贯穿在专业教学之中。这就涉及秘书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方法的改进, 以及对秘书市场需求的应对。

(一) 秘书本科教学的思路

任占忠、杨扬认为,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适应力薄弱, 需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适应的指导, 其构建的职业适应指导体系的九大维度的内容, 其中第一维度就强调了思维, 可见思维的重要性。【8】因此, 秘书本科教育也应强调职业适应, 同时重视思维的培育, 所以其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是“知识+技能+思维”。特别是秘书职业化的社会和职场背景, 必须成为秘书教学的重要依据。【9】

目前, 我国秘书职业等级主要是人社部的五级鉴定, 一般认为高职高专层次的秘书专业教育以五、四级培养为要, 重在“技能+知识”层次, 而挂靠其他本科专业的秘书方向和刚独立设置的本科秘书学专业教育则应以三、二级培养为要, 在重视“技能+知识”的同时, 还要进行“秘书思维”的培养, 即形成“知识+技能+思维”层次。这也是本专科教育的区别, 专科层次强调动手能力, 本科还要重视理论学习, 其实更重要的就是专业思维的训练与养成, 具体到秘书职业就是秘书思维的训练与养成。

高职高专的秘书专业教育在“技能+知识”的培养模式中, 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模式, 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10】这些都可以为本科秘书专业教育拿来借鉴和运用。同时为应对高层次秘书人才的需求, 本科秘书教育应更加注重“思维”教育, 即从秘书职业化的“工作人员职业化”特点上推进。

(二) 秘书本科教学的应对举措

思路是前提, 是带动具体操作的引擎。因此, 在秘书职业化背景下, 本科秘书学教学需要有应对之策, 即具体操作的内容。

1. 秘书专业知识的建构与夯实

秘书知识就是秘书工作者在秘书岗位上从事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的总结与归纳。优秀秘书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通过学习秘书专业知识的渠道来进行, 秘书知识的具体内容比较丰富多样, 不一定能在有限时间内全部做到,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取舍, 建构合理的秘书知识结构是知识学习的第一层次, 也是在校内教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重点体现在课程设置和知识建构上。作为独立本科的秘书学要摆脱过去寄生于其他专业的现象, 首先是完善自身的课程设置, 这一点杨剑宇先生提出了“三三论”, 对课程的设置是一个有益的指导。【11】

课程的设置与知识结构的搭建不能割裂, 有关知识结构, 常德林先生指出了“I、—、T、π、米”的循序渐进的知识结构建构法, 这一过程体现了秘书知识的专业性、广阔性、主辅性、系统性、更新性等特点。【12】这种逐步复杂、逐步深化的知识结构构建既是对课程设置、学生学习的指导, 又是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秘书工作并不断进行终身学习的指导。

一般而言, 可以进行人文基础知识 (如公共课、中文类、语言类大课等) 、秘书专业知识 (如秘书学、文档学、公关学、礼仪学等秘书核心类课程) 、职业拓展知识 (如经管类、财会类、法律类等) 、工作辅助知识 (如领导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 学习, 同时还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秘书进行专门行业知识的补充。因此, 课程的设置、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掌握, 要求教师与学生努力配合, 尤其学生要注重夯实知识基础。

2. 秘书专业技能的提取与训练

应用型文科的秘书专业在职业化的背景下要生存, 就要突出“应用”、“职”的特点, 这就需提取出秘书的专业能力, 并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是应对秘书职业化的重要举措, 也是教学实践中重要但难以持久贯彻的一项内容。

一般而言, 我们认为秘书的能力有:基础层次的操作技能, 如各种办公设备的使用, 这一点目前在高职高专中做得较好, 他们都有独立完备的实训室, 配有各种办公设备, 并在实践“能让学生用坏, 不让设备闲坏”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的实训理念) 的实训理念;高阶层次的无形能力, 如公关沟通、组织协调、写作、判断、创新、应变、管理、调研等, 这些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项目操作来提升, 这就对秘书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的学习为一个层次, 能力的养成是更高一个层次, 它必须依托于知识的学习。目前现有的应对措施是各种实训教学法 (课程) 的安排, 由于社会现实与教学现状, 这种实训多是校内实训, 虽有一定效果, 但未必理想。因为这种办法还停留在虚拟层次、以表演为主, 可喜的是, 有一批企业、社会组织已经意识到“招人难、招合适人更难”的窘境,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教学实训模式, 这种方法为秘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 同时, 也使用人单位不再为难以招到合适人才而发愁, 实现了“实战岗前培训”前移至校内进行, 毕业后即刻上岗发挥作用的目的。这是一种良性的实训模式。但这种模式的问题与局限在于如何使更多的企业、用人单位愿意并且真正地与学校合作。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在这个层面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不愿进行这笔投入与合作。这需要用人单位的观念改进, 学校的积极沟通, 以及国家政策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秘书职业化的“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技能专业化”的特点与秘书人才的培养, 即学校的教学, 有益地结合起来, 进而提高教学成效, 更好地服务社会。

3. 秘书专业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一般认为, 秘书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已能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秘书人才,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才培养单位形成的认识, 以“教知识”与“练技能”为方法与目的的培养形式。这种观念若放在五、四级秘书培养中可能还可以, 也能应付一些普通用人单位的需求。但不论是高职高专层次, 还是普通本科层次, 只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长远来看对秘书职业, 抑或是对秘书本人 (学生) 都是不利的, 因为这种观念下培养的“产品”基本是“照着办”的思维, 那么要提升秘书人员的自主性与自助性, 迎合秘书职业化“工作人员职业化”的特点, 除“照着办”外, 还要学会“接着办”, 变“Work for the boss”为“Work with the boss”, 这样才能体现秘书职业的长远价值, 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加入到秘书专业/职业队伍中来。这样, 一方面可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并缓解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上的认可度, 更能充分高效地利用教育资源, 而不是培养大量无法直接就业的“人才”, 徒增就业难、招人难的窘相。

因此, 本科层次秘书的培养要强化秘书专业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秘书专业思维应包括亲近思维、逻辑思维、全局思维、超越思维、效率思维、多向思维、创造思维及职业思维等, 当然还可以根据发展实际进行补充。若说秘书知识与能力是秘书人员的“器”的话, 那么秘书思维就是秘书人员的“魂”, 因为这种“魂”可以指导我们去解决未曾遇到过的难题,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也是对秘书人员价值的高度肯定。

这些秘书专业思维的培养与实践必须贯穿在秘书知识的讲授与秘书能力的实训过程中, 教师要做秘书思维的引导者、启发者, 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谈思维, 空谈思维就不能体现秘书职业的特点、秘书专业的要求。

总之, 秘书“知识+技能+思维”三者的结合, 可以通过完整的课程设计、实际的专业实训、现实的岗位实践来完成。在各项训练中要明确知识要点、能力目标、思维取向三项内容, 使学习者学有所获、获有所练、练有所思、思有所成、成有所值。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完成是需要一个教学团队和时间单元的, 建议秘书教学的一线教师可以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 将各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经过自行编辑, 留取最有教学价值的部分进行资源共享;教学时间可以打破传统的45/90分钟的限制, 采用弹性课时制, 这点在国内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中可能困难较大, 因为牵涉到监督和工作评定的因素, 但只要教师争取和以身作则, 应该可以达到。这样的设计与教学主要是想达成“知识-能力-思维”的统一的“教学-实训-总结”的专业教学目标, 形成应用文科的教学特色, 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秘书职业化的特色在于“职”, 应用文科的生命在于“应用”。应对秘书职业化的时代趋势, 破解“就业难, 招人难”的教育悖论, 秘书专业的教学必须融入职业化的特点, 在教学与育人过程中体现“职业化”特色。真正让我们的教育不再是培养“过剩”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7]程林盛, 张立欣.秘书职业化研究现状综述[J].秘书, 2012 (6) :3-5.

[2]强音.结束“小秘”时代, 迎接“谋士”时代[J].职业, 2012 (6) :120-123.

[3]刘洋.高级秘书市场呈现人才荒[N/OL].深圳晚报, 2009-7-28 (B16版[2009-07-28]) .http://wb.sznews.com/html/2009-07/28/content_715332.htm.

[4]小雯儿.高级秘书“钱”程美好[EB/OL].[2005-8-4]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729494&boardid=1.

[5][6]金常德.秘书专业分层次教育势在必行[J].秘书之友, 2008 (11) :24-26.

[8]任占忠, 杨扬.本土化职业适应指导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10) :3-8.

[9]沈夏云.如何有效凸现高职文秘教育职业化特征[J].秘书, 2012 (1) :4-6.

[10]黄若茜.高职文秘专业秘书实务课程体系教改研究[J].秘书之友, 2012 (1) :33-36.

[11]杨剑宇.我的三三论——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秘书, 2012 (8) :14-16.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8

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既是领导的喉舌与耳目, 又要参与处理学校事务、协调关系、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等工作, 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与“老资格”的本科院校还存在着实质性差距。因此, 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从而改进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工作, 对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形象, 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队伍建设,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的需要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职能

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 协助学校领导做好办公室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其工作覆盖面广, 具有多样性、交叉性、复杂性等特点, 在贯彻执行学校工作精神、作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整合学校力量开展工作、协调部门与部门关系、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概括起来就是要扮演好四种角色:

1、“智囊团”。

为学校领导提供参谋辅助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办公室秘书人员首先要树立全局意识, 站在学校工作全局的高度去谋划、衡量, 做好决策前的信息调研、决策中的综合协调, 以及决策后的督促检查等环节, 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 提高辅助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 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 不仅要不折不扣地完成领导交办任务, 还要经常提出深谋远虑、推陈出新的参谋意见, 成为学校领导不可或缺的智囊团。

2、“服务员”。

服务职能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工作的首要职能。办公室秘书人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正确处理好名与利、得与失的关系, 树立尽心尽力服务基层、服务部门、服务领导的意识。

3、“调度员”。

办公室在学校领导身边, 是指挥调度的中心, 秘书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与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 实现全校工作资源的最优化安排, 使工作成效最大化。

4、“督办员”。

督办与反馈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办公室秘书人员要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抓住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和领导近期关注的问题, 加大督查力度, 促进工作落实。

二、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工作的现状

1、业务水平低下, 缺乏学习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在合并、成立之初, 人员结构参差不齐, 留下了许多原先的学历低、素质差的人员进入管理队伍, 办公室的大部分秘书也从未经历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 也不具备一定的文秘写作能力和协调管理经验, 从事秘书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 办公室普遍存在秘书人数少, 日常事务繁琐的现象, 不可能像专任教师那样有机会进行脱产进修、在职学习, 甚至连业务学习和理论思考的时间都常常被繁杂的行政事务挤占, 没有时间、精力进行业务学习和研究。因此, 相当一部分办公室秘书人员缺乏文秘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大部分人仍停留在按章办事、完成任务的低级管理水平, 无法进步。即便有一小部分高学历的人员, 也由于原先所从事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的局限, 很难从容应对文字处理和信息交流工作, 业务水平弱弱, 缺乏创新。

2、工作积极性不足, 缺乏服务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公室秘书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 不仅要处理办公室业务, 还要涉及会务安排、会议协调、督办反馈等工作, 这就要求秘书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但在实际工作中,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办公室秘书人员地位低、待遇差、任务重、难以提拔的现象。许多秘书人员片面的认为, 自己每天都是在做一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琐事, 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因此责任意识淡薄, 工作掉以轻心, 缺乏服务意识, 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对工作消极应付, 工作效率低。

3、学校不重视, 缺乏工作动力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 一般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才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 比较重视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 如教授、博士等高水平人才的引进, 以及在职教师进修提高等方面, 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中也只重视高、中层管理人员的配置, 对办公室秘书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办公室秘书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办公室秘书工作被认为是事务性工作, 可替代性很强。秘书工作得不到重视, 职业发展前景堪忧, 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业绩难以衡量, 往往是干好了得不到表扬, 失误了却会受到领导的批评和教师的指责。新建本科院校的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秘书队伍的健康发展, 秘书工作缺乏动力。有相当数量的秘书人员无法将秘书工作当作甘心为之奉献的事业, 而只是作为自己的铁饭碗。

三、加强办公室秘书工作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 培养创新思维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前沿阵地, 无论是专业任课教师, 还是行政管理人员, 都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素质。办公室秘书人员是在学校领导的指示下开展工作, 这并不意味着其完全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 秘书人员应树立新观念,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由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务性工作向创新工作方式转变, 在自己的管理工作范围和职能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造性。首先, 要创新思想观念, 在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不断增强中心意识、实效意识、质量意识和开放意识;要善于当参谋、顾全局, 为学校领导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要以开阔的视野, 全方位, 多角度地审视思考新问题, 拓展思路;要主动适应学校发展大趋势, 提出新举措。其次, 要创新工作方法, 做到既快又好。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和思路, 善于提出可行性意见供领导参考;对各项工作一丝不苟, 严格把关;督办工作要改变呆板的工作作风, 以务实、踏实、落实的态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2、开拓视野, 培养业务能力

人的素质是工作水平与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做的是行政管理工作, 要求既要能说, 又要会写;既要大胆果断, 又要耐心细致。这就要求办公室秘书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做到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勇于实践,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具备深厚扎实的业务功底,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现代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社会, 尤其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办公室秘书人员要加强对网络、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意识, 加快与时代接轨的步伐, 逐步提高现代化办公水平, 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此外, 新建本科院校应把办公室秘书队伍的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师资培养计划中, 定期开展秘书工作经验交流活动, 为办公室秘书人员提供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交流实践的机会, 开阔他们的工作视野, 提高工作效率。

3、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积极性

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工作量大, 责任重, 要求高。秘书人员每天都要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 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办公室甚至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转。这就要求秘书人员不仅要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还要耐得住寂寞, 甘当绿叶, 乐于奉献。秘书人员要充分认识秘书工作的意义, 树立工作自豪感和自信心, 始终贯彻“服务第一”的理念, 转换角色定位, 化被动为主动, 以服务行业专业人员的高标准、高要求来要求自己, 增强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顾全大局, 为领导、师生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新建本科院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 重视办公室秘书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办公室秘书队伍作为一支正在发展的队伍还有待于提高与完善。学校领导应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充分认识到办公室秘书工作对提升学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在配置人才时, 应充分考虑办公室秘书人员的学历和专业, 用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办公室秘书队伍, 提升办公室秘书队伍的管理水平, 提高办公室行政服务的效率。同时, 要充分重视和评价办公室秘书人员的工作业绩,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提高办公室秘书人员的工作地位和待遇, 并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机会, 完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培养协调综合能力、强化服务意识, 使办公室秘书人员在新建本科院校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满艳、张斌:《高校办公室秘书工作的定位与创新》,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 。

[2]石风华:《新建高校行政秘书现状及对策》, 网络财富, 2009 (8) 。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9

一、教学管理报告中体现的本科教学管理现状

本科高等教育管理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国际上, 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1978年, 中国当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 1988年达到3.7%, 1998年上升至9.76%。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 2002年已经达到15%, 高等教育已经慢慢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2020年将达到40%。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众化。

在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下, 教学管理呈现出多、杂、乱的状态, 从教务处到各级学院,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教学秘书需要面对的群体庞大, 不仅教师这块需要不断地强化管理意识, 针对学生的教育也与精英化教育阶段大不相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涉及各个不同环节, 短短的四年, 说长也长, 说短也短, 很多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才领悟还有很多事情没干。教师也一样, 常疲于日常教学和为评职称不断地申请科研课题及撰写文章, 教学管理也是为了应付日常性工作, 杂事太多, 创新力度根本不足, 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显增多。

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凸显的本科教学管理问题

对照现代教育理念和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我们的本科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1. 师资队伍方面: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高水平教师数量有待增加, 各专业缺少高层次师资;部分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投入亟待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实验中心缺少实践技能高的技师或工人。几乎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常年处于超负荷状态, 对深化教学改革心有余而力不足。

2. 教学建设方面:

实习基地数量虽多但不稳定, 不能满足高水平的专业教育;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内容和条件, 不能满足高水平的专业教育;教学建设的投入和推进力度不足, 项目过程监管还须加强, 高度建设成果数量不多。在本科实践教学成果方面欠缺, 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数量和获得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偏少, 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实践创新项目和竞赛活动偏少, 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严重不足。在教材建设方面, 工作力度不够, 出版相关实验教材短缺。

3. 卓越班、尖子班的持续发展问题。

高校本科生中存在卓越班和尖子班等,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尤其是到了大三、大四, 需要聘请校外兼职教授、讲师来校为这些学生教授实务知识等课程;聘请校外兼职技师来校为这些学生进行产品制作训练, 还有企业须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等, 但这些实践教学机制如何保障是一个主要问题。

4. 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适应性不足。

现在的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通性, 大部分高校为综合性大学, 无论文、理, 各种专业均进行了设置, 但培养方案中对于行业的适应性并没有给予明确标示, 学校和学生均是在摸石子过河, 毕业后的行业适应性较差。

5. 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关于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偏向科研, 本科教学在职称评审上虽然实行一票否决制, 但教学的好坏事实上对职称评审没有太大影响。另外, 实践类课程计算当量学时折扣过大, 教师对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够, 对强化本科实践教学极其不利。

6. 教学管理中的细节性问题增多。

(1) 期中考试的时间安排问题:很多学校规定, 超过40学分及A类课程均需要期中考试, 一些公共学院的基础课基本上都涉及, 而且每门课跟每个学院相关, 但学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安排和布置, 基本上是由学院层面来完成, 时间上想统一安排较难。 (2) 期末监考组班重修问题:每年下学期的期末监考中, 对于组班重修也是安排在期末考试的统一时间, 对于组班重修特别是大四学生, 跟他们的毕业问题正好形成冲突, 直接影响学生毕业。 (3) 调查问卷问题:每个学期的教学质量检查中, 都会有调查问卷表。我们院涉及的面最广, 至少达到全校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种手工让学生一张张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效率很低。

三、建议及对策

1. 补充师资力量。

高校中, 学院承担全校工科基础性课程较多, 本科教学任务较重。近年来,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要求的师生比, 教师承担着讲课、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任务, 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科研工作, 负担过重, 而且今后2—3年内, 一批高职称教师和实验人员会退休。所以学院亟须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提高引进人才优惠条件。

2. 教师实行分类管理。

本科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主要职能, 有大量的本科教学任务要由广大教师去完成。客观地说, 一位教师在认真负责地承担了较多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 不大可能再集中精力从事工作量及难度都较大的科研项目, 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另外, 从事教学与从事科研, 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 从业者要有不同的特质。学校有关部门能“以人为本”, 人尽其才, 按教学型与科研型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管理。这对年轻教师的自我定位尤其重要。建议学校有关部门, 制定出教学型岗位与科研型岗位两种不同的工作要求和考核办法, 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管理。教学型教师以教学为主, 适量做些科研以促进教学, 但在教学、教改、教研等方面提高考核力度。考核内容包括:教学效果 (学生、督导组、同行等评价) 、教学专项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高等级的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参加高等级的学科竞赛并获高等级奖等。科研型教师以科研为主, 少量安排专业课教学或科技讲座, 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和科技创新的兴趣, 以促进学风建设。考核内容包括:科研经费入账、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发明专利、高等级的科技成果奖等。这种方法能解决职称评审中对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

3. 增加教学经费投入。

由于学院所设专业的特点, 以及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实验实训等需要一些大型设备和先进设备, 以目前的经费投入难以满足, 必须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另外, 由于经费不足, 用于实验的仪器台套数少, 一些需要动手的实验往往变成演示实验。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经费不足, 实习基地只能就近选择, 不能依据教学需要、工程类型和行业特点进行安排;涉及交通、住宿、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费用, 需要学校投入;由于学科门类不同, 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实践创新等活动, 需要较多的产品制作费, 立项经费根本不够。基于以上情况, 建议较大幅度增加教学经费尤其是专项经费投入, 以满足本科教学和教改需要。

4. 增加实验实训场地。

很多专业是学校近年来陆续开办的专业, 但由于历史原因, 实验实训场地和基础教学实验场地已基本固定, 加上学校院系调整划分出去一部分, 导致这些专业的实验场地严重不足。目前, 很多高校需要的是增加实验实训场地, 以满足正常的本科教学和开展专业建设。

5. 落实学生导师制。

按照现有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 应该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配专业导师。但由于对导师的任务、酬金等不明确, 导致培养方案无法落实, 学生意见很大。作为学校, 应尽早解决这一问题, 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使优秀学生能得到优质培养, 早日成才。

6. 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试点卓越班虚拟教学模式,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 带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整体的改革更新。根据学科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 以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为宗旨, 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整合社会优质资源, 充分发挥“校企联合”优势, 形成明显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 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建成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长三角地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 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进一步加快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 努力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争取多渠道筹措经费, 突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仪器设备资源优势及生产线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创新研究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适应新时期对轻工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教材开发与建设力度, 满足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 特别是保证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有科学、适用的教材。

8.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进一步增加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的比例, 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加强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的观摩示范课。继续加强专业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 继续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的实验教学队伍, 打造一支“国际化”、“博士化”和“工程化”的教师专业队伍。

9. 注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为核心,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实践教学。打造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精通业务的教学团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本院专业的内涵建设, 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依据教学规律和人才需求确定办学理念, 以生为本的“一协调、二融合、三注重”教育理念。“一协调”即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二融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三注重”即注重基础、注重素质、注重能力。

1 0. 对于教学管理上出现的细节性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期中考试时间的安排问题, 学校可以从制度建设上规定一个统一的期中考试时间, 以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组班重修问题, 让大四学生组班重修进行提前考试, 以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对于调查问卷, 学校可以开发一款软件, 教学秘书直接通知班级学生登录软件进行填写, 自动汇总成最后结果, 以提高现有本科教学管理效率。

本科教学管理工作, 是一项琐碎但意义重大的工作, 是一项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发展的工作。本文从自身日常教学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总结了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中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以促进大学教学, 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改善大学管理水平。

摘要:近年来, 各大高校一直强调要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工作, 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但实际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疲惫现象频繁出现,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够浓, 本科教学管理具体工作中的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从出现这些问题的表象出发, 探究其根源, 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着手, 从实践中指出本科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以加强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 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本科,教学管理报告,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第3版.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4-25.

[2]刘省权.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6) .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教高[2007]1号) .

[4]徐福缘.推进知识管理的若干对策和技术问题研究[J].管理学报, 2010, (5) :714-718.

[5]孙药.基于知识和知识创新视野下的组织创新[J].北方经济:综合版, 2008, (16) :35-36.

秘书学本科专业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入职教务秘书,执行力,培养

教务管理是保障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活动, 教务秘书是教务管理活动的主要执行者, 教务秘书执行力的高低对教学秩序的监督、教学质量的落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执行力的培养与提升要从新教务秘书抓起。新教务秘书首先应该认识基本的校情并联系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务秘书队伍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找准目标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入职教务秘书面临的形势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对新入职秘书的定位。

内涵式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突出“地方性”、“应用型”特色, 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打造双师型教师、加强产学研合作等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子。“内涵式发展”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取向, 强调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不仅重视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而展开, 同样也重视为此提供服务的教学管理。教务秘书是教学管理部门的基层梯队, 是具体教学管理的执行者, 对教学规范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由数量、规模的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也发生了转变, 对新入职的教务秘书不仅需要做好日常的教务工作, 最好也能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改革单纯的经验管理、行政管理, 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

2. 校系 (院) 两级教务管理模式对新入职秘书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逐步进行校系 (院) 两级教务管理模式的改革, 学校的教学管理将更多办学和管理的自主权下放给二级系 (院) 。管理重心的下移意味着管理职责的承担, 学校教务部门采用目标管理, 二级系 (院) 的教务秘书需要处理更大范围的工作任务, 更多环节的工作跟进。这加重了教务秘书的参谋与助手的职能, 不仅需要能协助系 (院) 领导出谋划策, 做好“上情下达”工作, 也需要深入教职工队伍和教学环节中收集信息, 做好“下情上达”工作。同时, 也更强调教务秘书的沟通与协调的职能, 不仅包括系 (院) 内部的各教研室、教师、师生之间的沟通, 更包括与其他系 (院) 、学校教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新入职的教务秘书要尽快适应两级管理的新模式, 明确工作责职, 找准工作方式, 调整好工作态度, 主动配合学校进行两级教务管理模式的改革, 更好地为学校和系 (院) 服务。

3. 教务秘书队伍专业化发展对新入职秘书的定位。

教务秘书队伍的专业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错位竞争求“突围”, 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关键在于教务秘书个人的专业化发展。二级系 (院) 的教务秘书是教务管理组织中最基层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教务秘书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提升教务秘书的执行力是促进专业化队伍发展的有效途径。执行力就是教务秘书开展教务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若教务秘书的执行力不足, 教务秘书专业化队伍则难以形成, 这势必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影响教学质量的低耗高效, 影响教务管理模式的改革进程, 最终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新入职教务秘书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赋予的岗位定位, 了解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 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新入职教务秘书执行力的要求

1. 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

首先, 需要具备基本的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在两级教务管理模式下, 教务秘书位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强调加强和系 (院) 直接领导的沟通, 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 做到上下协调一致, 并严格遵守自身角色定位, 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参谋;另一方面强调在教学管理上与学校教务等职能部门的沟通, 取得部门间的相互配合、支持与帮助, 保障教学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次, 需要具备基本的统筹与兼顾的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教务秘书工作一方面是行政管理, 一方面是学术管理;既是对事的管理, 又是对人的管理;既包括大量的常规性工作, 又包括随机的突发性工作。如何根据各类工作的特点, 抓住教务管理的重点, 分清轻重缓急, 梳理工作事项, 安排工作顺序, 这要求新入职教务秘书具备基本的统筹兼顾能力, 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工作, 并锻炼直面复杂局面的魄力。再次, 写作与表达的能力是教务秘书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日常的工作中, 教务秘书经常需要拟定教学通知、撰写工作计划与总结、汇编各类文件与报告, 这都要求教务秘书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表达能力, 能将各项通知、报告等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地传达给教师和学生。

2. 熟悉教务管理工作流程。

教务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教学正常运行,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人才培养。这个目的分解下来, 就会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务秘书来完成。教务秘书需要具体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章程, 完成与教学管理有关的各项环节。这类工作千头万绪, 琐碎又繁杂, 特别是在开学初与学期末, 工作任务应接不暇, 所以, 这就要求新教务秘书在工作中用心记下各项工作的步骤与流程, 做到举一反三, 熟练掌握。

3. 运用教务管理技术手段。

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将是教务秘书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充分利用校园OA网发布教学文件、各项通知, 这种无纸化办公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同时, 各高校正逐渐采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 像是教师授课任务安排、学生各类成绩登记等内容都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完成。因此, 新秘书需要做到能通过办公平台、教务管理系统来提高和创新工作效率, 促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三、培养新入职教务秘书执行力的主要策略

1.选择一条路子:在做中学。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新教务秘书在日常工作的行为来解释新秘书执行力的培养。不难发现, 真实情境中的执行力培养不是简单的各种文字的口号式的呐喊, 而是与同事的沟通协调、任务的分派布置、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很多因素相关。新教务秘书的这种没有正式指导下的学习需要他们自觉地形成这样一种学习关系:这不同于正式学校环境中的学习, 既没有明显的教, 也没有权威性的指示, 需要的却是新秘书自觉主动地学, 在工作中学习, 即新秘书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与其他人交流切磋, 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释, 并在不断的沟通反馈过程中解决问题。总之, 新秘书执行力的培养, 不是通过照搬某种正确答案而产生, 而是通过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对手头上正在进行的工作的理解和解决而形成的。

2.结合两类经验:他人经验和自身经验。对于新秘书这类被认为缺少经验的人而言, 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必然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务秘书学习, 从而更快地适应工作。新秘书都希望能拥有老秘书的经验来抵御工作中遇到的变数, 在潜意识中都认为刚毕业的新人满脑子都是理论, 没有经验, 做不好工作。实际上, 过分迷恋经验, 容易形成以经验为借口的不负责任的开脱, 对执行力的培养有着反作用。同时, 不经过反思与批判, 将他人的经验拿来就用, 这种被动的零碎的经验无法使新秘书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样不利于执行力的培养。如何能有效地利用经验来培养新秘书的执行力,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验包括经历和体验, 新秘书们只有经历了发生过的事情, 体验到这个过程赋予的意义, 才算是吸收他人的经验, 变得有经验了。所以, 在遇到问题时, 新秘书不应该将他人的经验简单地照搬照用, 而应该先反思, 从整体上了解他人经验的整体情境, 洞悉经验背后的实质, 然后才能真正地为我所用, 批判性地实践, 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加以积累, 以培养和提高执行力。

3.强化三种精神: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学习精神。能否积极主动地承担工作是新秘书执行力的第一要求。拥有主动精神, 首先表现在新教务秘书主动地树立服务的观念, 这是解决好为谁服务的关键。教务秘书要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工作关系, 就要主动热情地投入工作, 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使执行力有一个好的运行环境。其次表现在新教务秘书主动地将服务落实在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之中, 这是解决好如何服务的重点。教务秘书在对待琐碎具体的教学管理任务时, 比如教材订购、学分统计、考试安排时, 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在具体执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时, 要主动与师生沟通, 了解师生的想法意见, 换位思考问题, 主动为师生着想。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规范化的工作, 在强调工作态度的严谨细致的同时, 也要求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新教务秘书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是工作观念上的创新,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教务秘书要改变传统教务秘书是“勤杂工”的观念, 突出参谋与助手的职能;其次是工作思路上的创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寻求内涵式发展, 强调产学研合作办学, 教务秘书的学术管理就包含了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 教务秘书要思考如何使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相结合, 通过教学管理带动科研管理, 使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最后是工作方法的创新, 教学秘书需要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实现优的管理效果, 在教务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中, 以规范化的科学方法减少降低人财物力的成本, 提升执行力效用, 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新教务秘书的工作过程, 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由于从事教务秘书岗位的人员所学的专业一般与从事的工作岗位不一致, 对各种有关高等教育的知识, 如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接触较少, 比较陌生, 而这样的不甚完善的知识结构将会影响新教务秘书对领导意图、文件精神的领悟不够深入和透彻。基于此, 新教务秘书要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的平台, 学习相关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管理水平,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锻炼综合能力, 培养与提升执行力。

上一篇:仿生优化算法下一篇:移动用户管理